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46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1

关键词:图形设计教学创新思维方式培养训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多样化认识和理解。而图形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平面设计专业中,图形设计可谓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从艺术创作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以便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1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思维与图形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紧密,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图形艺术形象及其信息量,充分展现设计内涵与艺术构想。因此,图形设计过程不能单纯地借助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还需要借助于创新思维,赋予图形视觉流转过程中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图形设计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确保其能够充分之,使创新贯穿在自我设计作品的始终。

2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法分析

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途径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思维导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之初,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训练开始,教师应借助于某些具体或抽象元素,引导大家发散思维,转变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以激发其灵感。该阶段的训练通常需要在课堂中实现,且注重限制时间,使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训练,增强其思维活跃程度。在训练之初,可采用思维导图训练方法,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某项具象或抽象元素概念,使其结合主题采用图形方式开展发散性联想,可从形状、文字、功能、材质、概念、文化等不同方向出发进行扩散,各扩散点同时作为下个主题词,继续开展扩散,如此正如思维导图法一般,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并使学生脑中积淀大量图象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联想的广度,还扩大了观察的范围,转变了学生传统单一化的思考方式。

(2)默写式智力激励训练法。在创新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忽视开展逻辑思维培养,但其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设计初始阶段,学生要探寻的并非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而是最佳方案,因而势必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教师可采用默写式激励训练法,将学生加以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循环式联想思维的训练。教师应提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图纸,将学生加以分组,各组成员数量即联想步骤。每步完成时间3-5min,所采用的图形,可由简单几何图形入手,以便掌握,然后循序渐进。训练之前,以各组人数为依据,在图纸上将对应空格画出。训练时,学生在规定图形范围内将所需绘画的形体自由画出,作为起点,随后将图纸传递给下位同学,由其结合该图形的内容,展开联想并对图形进行绘制,随后下传,直至图纸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发散”向“收敛”方向发展。这同图形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规律一致。

(3)希望列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开展有效的图形设计和构想。因此,可采用希望列举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想象力加以引导,打开其想象之门。教师可以采用希望列举训练法,先对小组进行分组,使各小组成员合作式开展训练,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氛围,对希望点进行收集。例如,可以“单元素功能再造”作为训练事例,以平时常见的鞋子、袜子等物品出发,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该物品的功能再造。要求学生对物品功能加以想象,转变其传统用途,对其新功能进行开发,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展现。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希望点列举,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列举的希望点,借助于文字方式加以记录。再对物品元素的功能进行想象、再造,创新其功能,并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表现。教师应注重引导大家不断完善,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一言以概之,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找准突破口,采取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发掘多方有效信息,力求实现同设计主题的有效吻合,这方为图形设计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2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训练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1]。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因教学内容单一,难免会产生乏味、困倦的心理,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为此教师将体育游戏加入体育教学,从而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度,使其更积极地参与训练。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选择学生喜欢的且开放性较强的游戏,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融入其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熟悉游戏规则,避免在开展活动时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常见的开放性游戏有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均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跳绳、踢毽子、投篮等体育活动。其中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当学生进行这样的体育游戏时,不仅能够体会到游戏多样化带来的乐趣,而且能够在运动中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在参与中展现个人风采,发挥自身在集体之中的价值。另外,学生在自由组合及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可见应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体育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体育课程,其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对一些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取胜点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体育训练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增强体育训练效果。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增强思维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及防守、进攻策略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反应力与思维能力得到锻炼[2]。在体育训练中运用创新性思维的手段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方式均能实现相同的目的,从而既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活动多样性的要求,又能达到训练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另外,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真正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在体育训练的内容上应灵活多样,应用学分制的考核形式,扩大学生在体育训练内容上的选择空间,学生拥有主动权之后,便能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定义为充满创造力与创造热情。体育训练或体育教学有效实施与创造思维密不可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思想进行指引的,因此,当思想上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之后,才会出现富有创新性的行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锐意进取与创造精神融入体育训练中,结合学生的需求与时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设定新的教学目标及富有新意的实践方法。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创造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朝着更高的目标行进。以跳绳这一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这项体育训练时,应摒弃传统单一的跳绳方式,采用花样跳活动,如绕八字、蹲双摇、单摇编花等。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体验各种高难度的跳绳动作,从而使其在丰富的跳绳运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趣味性[3]。让学生在竞争中挑战自我,敢于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体育运动项目不是单一的,只要发挥创造力,就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运动玩出花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善于思考,通过自己的创意,将体育运动进行加工再造,从而达到在运动中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在竞争中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制定富有新意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各个关节。同时教师应重视进行相应的指导,实现体育锻炼与实践的融合。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与风险性,而正因这两个特点的存在,体育才令人着迷。竞争意识强的人能够在体育比赛中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让体育精神成为其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为了研究如何取胜而对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其思维能力,增强体育训练的实践性。如学生在短跑比赛中开始前会通过多次实践来研究如何超越对手及跑得更快的方法时什么。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其创新思维由此得到锻炼。在体育竞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充分将自身的潜力释放出来,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育竞争的风险性并不会因为参与者的能力而有所减弱,身体是体育运动的载体,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应做好心理准备及相应的防护措施[4]。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在训练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展示自身的优势,发挥善于挑战的精神。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彰显。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助推作用,教师应善于总结,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体育训练之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波.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02):165.

[2]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141-143.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3

教学形式和写作训练方式较为单一《广告文案写作》课的教学形式目前主要为校内学习,而校内学习又以教师讲解为主。写作训练形式较为单一,有些训练内容枯燥。这导致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思维不活跃,缺乏求新求异的意识;在课外训练中则简单应对,不求创意,甚至抄袭模仿。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校外的行业实习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检测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能力检测方法《广告文案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该课程的考试主要是出试卷,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不能体现该课程的特点,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创作水平,更容易误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活动。

对学生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创意能力的培养,第二个层面才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广告创意是使商业广告达到促销目的而形成的创造性想法和独特主意的思维形式。而广告文案写作就是将这一思维形式转化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最终呈现出来的一个过程。”[2]形成优秀的广告创意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分析和寻找经典广告创意的思维过程,开展一些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训练活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分析、思考问题,提高其创意能力。新颖的创意还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广告作品中语言文字和图形的作用。图形以直观和形象的方式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广告文案则通过语言符号承载广告信息的。“调查表明,广告效果的50%—75%来自广告中的语言文字。”[3]可见,广告文案具有图形无可比拟的作用。明确了文案在广告作品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生才能积极寻求锤炼语言,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从《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只有把创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广告设计水平。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加大训练力度在实践性教学中,课内外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手段。课堂训练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师的提示和启发,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都能带来良好的效果。因此,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有讲解有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在教学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对一些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在课内训练、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独立完成,这样才能保证课外训练的效果。

丰富教学形式和训练内容,规范训练过程当代大学生接受和感知新知识能力强,《广告文案写作》课程要适应学生的需求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实习,进行行业实践。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方式。在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上也要多样化。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命题训练和自主择题相结合。在命题训练中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较为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手机、电脑、小电子产品、休闲运动产品、饮料、零食等。学生对这些设计对象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创作的欲望。自主择题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但也容易使部分学生迷失方向,因此,自主择题一定要围绕一个主题或者给定一个范畴,并给予相关的说明和引导。在训练形式上,可以采用课堂训练(包括实训)、课外训练、项目设计、行业实践、广告比赛、设计结课作品等多种方式。课堂训练和课外训练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设计、行业实践能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广告比赛、结课作业展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内外训练中,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训练过程,尤其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规范。很多学生在设计广告时,习惯从感觉出发,对产品不进行深入地、理性地分析,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很难诞生优秀的创意。因此,在训练中,要重视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其创造力。广告文案写作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调查和研究,要求学生对产品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然后和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寻找其优势和特点;第二个阶段是广告创意,要求学生围绕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多角度多方位寻求新颖的创意,之后,确定一个或二个优秀的点子。这个阶段学生要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创意;第三个阶段是文案写作,要求学生在已确立的创意思想指导下,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和方式,运用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语言符号,使广告信息的传递巧妙而新颖。这个阶段学生要反复推敲,寻求最佳表达效果。改进考试方法,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检测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建立起综合考评的体系。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实习、行业实践、广告比赛、校内外实训等,都要计入综合考评中。这种考评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实践,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

作者:张萍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

1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各种规律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六年级应用题综合复习教学中出示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6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①归一法解:15-900÷(360÷4);②比例解:设实际X天完成900/X=360/4,设提前X天完成900/(15-X)=360/4,③分数法解:15-4÷(360÷900);④倍比法解:15-4×(900÷360);⑤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360÷(360÷4)+X=15。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24-6可以连续减多少个6等于0?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24里包含几个6,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二年级数学中又这样一题训练:(1)牛16只,羊比牛多8只,羊几只?(2)牛16只,羊24只,羊比牛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实践,我领悟到: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

3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创新性思维呢?教育,一直以来是一门深刻的科学,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为之探索,同时教育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翻新”,经过这种“翻新”,对旧事物产生了积极意义上的改变。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创新性思维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只有这样,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拥有优良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性思维一种对事物的见解相当独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相对来讲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形式,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有的思维模式。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以下,是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总结到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一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富有创新的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前提

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地为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断努力,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也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仅仅注重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训练,提高一些技能方面的问题,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培养。在当今的教学状况下,依然有少数的人认为,体育教学没有必要锻炼学生思维方面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种认识是相当肤浅的,究其原因,还是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够。正是因为他们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体能方面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才导致他们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的重要性。当然,他们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训练,也仅仅是让学生机械的重复一些动作,丝毫没有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例如,在常见的体育课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授的一些动作,仅仅是机械的去模仿,即使是自己做错了,也不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做错,或者说是错在哪里,这直接导致一些学生依旧按照错误的动作去做,或者等待着教师来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这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结果。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关键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若要使学生就有超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思维的培养入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确地解读,让学生多加练习,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上的主体,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对一些训练动作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例如,在足球入门动作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自己已有的踢球动作,让他们总结出哪些动作是需要技巧性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这样他们训练起来目标更加明确。而且,对于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选出的训练动作,他们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在一个阶段的训练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针对近期训练任务的小比赛,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调动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充分的施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其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形式开阔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留在课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开阔,在这里,有效的方式有许多,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芝士点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在长期的这种思维训练中,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将会有很大飞跃。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种训练,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应该有太大的距离,只有师生之间实现了“零距离”,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毫无顾虑的与教师进行交流,这种看似建的交流,实则十分重要。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有效交流,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利益方面,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了解,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也会更加明确。体育教学,无非两个方面是教学重点,一是技能的学习,一是体能的训练。两个方面教学方式不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思维的发生,是对问题产生的困惑,穷则思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产生,大多是对体育学习中训练方式的思索。对学习内容哟里疑惑之后,学生就会逐渐的学习探索,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自己认真的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到的东西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养成创新能力最核心的一步。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归纳总结的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是创新能力养成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创新性思维在当今教育浪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它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学是一种相当独特的科学性教学、艺术性教学,创新性思维大大提高了这种科学性学科和艺术性学科的教学效率。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刚刚提出不久,实施的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努力,让这种教学模式有更大的推广范围,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志宏.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小学),2014.12:104

[2]余林霞.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教师,2015.08:81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6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乱交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乱交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7

关键词:二次创业;训练;训练计划;有效途径

我国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需要与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合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是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创业训练计划是创业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我国旅游行业处于二次创业阶段,旅游经济、旅游市场、旅游企业需要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提出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型计划和创新性项目,推动旅游经济向前发展。我国教育部“十二五”期间的创业教育计划提出: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研究新项目。首先,通过导师指导,让每个学生模拟企业运行,通过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模拟创业企业实践,其次,在导师指导下,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运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推动市场发展。最后,运用旅游创业项目、技能训练为载体,与社会、企业、学校结合,形成创业心理训练、创业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转化训练、团队协作能力训练为一体的训练计划,总之,在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创业人才的培养及旅游市场向创新型转变。

一、我国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旅游行业二次创业需要创意思维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教育培养模式可以激发、鼓励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客观专业知识、实践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塑造学生的创意思维。这样的创意思维具有创造性,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传统思维活动,训练主要集中在实训、实践课堂,创新思维训练及创业项目训练,但目前创业项目训练缺乏旅游行业创业培训及相关创业教育比赛,更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因此,创业教育与训练仍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二、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须建立在旅游项目建立的创业教育与训练平台基础上,这里的训练主要指创业技能训练。第一,旅游项目是实践教学的载体,与社会、企业是紧密结合,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学的平台,通过旅游项目管理、组织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让学生参与实践创作过程,建立全新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和师资培养模式的标准,并以此为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在旅游创业项目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认知、判断、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以旅游项目为载体,与社会、企业、学校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此模式与创业、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在项目实践工作中,不断根据职位需求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技法在职位工作总推动市场发展的创新性设计理念。这正是旅游行业二次创业的需求,技法通过技能培养训练可以提升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中的创业组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第三,创业意识培训,在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经营能力等创业组织能力及创业技能,会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定时进行创业心理教育,在实训课堂中进行创业技能训练。可以学生的创业心理及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此模式可以形成创业管理中,具有专业知识的创业管理能力。以上四方面的训练,是创业教育在旅游行业中,通过旅游项目、技能实践课堂为载体,将社会、企业、学校结合在一起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创业心理、创业精神。推动了旅游经济向创新型转变的可能。

三、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计划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的结合,是社会、企业、学校与创业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中,创业项目、创业技能的结合,将会形成训练计划,这将更有效地转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首先,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训练计划,针对中小型企业经营模式,进行知识、专业、技能的创业训练、创业拓展训练,提高融资、经营、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并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创业训练课程指导及创业拓展训练,培养双师型教师参与培训与指导。其次,进行案例教学,申请学校旅游创业项目,在课程、旅游项目中带领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经营方面的基本常识,为学生提供职业方面的指导,提供学生了解中小企业创业经营方面的优劣势特点学习,并针对案例,教会创业企业根据个体经营发展目标,进行长时间的创业教育课堂培训,允许学生申请相关基金进行旅游项目创业实训。或者申请国家相关基金进行实训。再次,通过拓展训练计划,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勇敢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创业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和培养。最后,通过训练计划,有步骤、有效利用时间,进行师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业经营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创业能力,形成拥有一定行业标准,符合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设置符合创业教育需求的创业教育训练教学模式,最终提高创业项目社会认可度,培育出的创业管理人才、创新思维人才的组织能力、融资能力、判断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符合市场需求。

四、总结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旦建立,学生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塑造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自信心在创业训练相关课程中得以实现。第一,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挖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通过实践训练塑造学生创业技能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以致用,实现专业知识成果转化为创业成果,第三,通过实践教师的正确引导,解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认知、观念、品格、能力的塑造。第四,通过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旅游项目及技能实训平台塑造学生创新思维性、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及组织协调能力。总之,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实用性较强的创业教育与训练、训练计划的结合的产物。在形成创业教育教学标准和教师培训标准后,根据训练平台和训练计划,进行基金的建立、教学的培训、创业学生的选拔,选择能够进行创业培养的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训练,将会培养出适合目前旅游行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高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宁,创业教育与训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2)。

[2]王晓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特征分析[J],教材教法,2007,(8)。

[3]邓彦斌主编,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实务全书点子[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4]吴金秋等,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

[6]张丽,胡明花,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7]罗晨,魏巍,经管专业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与教师辅导[J],企业家天地,2013年第1期。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8

【关键词】视设计思维;载体;设计素描

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因此,设计无论是一种目的还是作为一种手段,都要求设计思维的创新。现代设计教学体系中,设计思维训练相关课程负责培养设计专业思维能力以及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以适应专业课程的调整变化,对接新课程的内容要求,为其后专业课程提供专业表现方法和思维训练。设计素描即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课程,通过研究形体造型,培养起理性的逻辑思维,完成自身再创造,更好地培养学生眼、手、脑三者互动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创造性,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一、设计素描与素描的区别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设计教育的基础训练被等同于绘画基础训练,因此设计的基础课程也照搬了绘画相应的基础课程。绘画基础素描主要是造型与形式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重点在于结构技能训练和培养。当然,即便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技能训练也是必要的,对于造型准确的把握有利于学生从对空间形体的认识出发,进而对空间形体的多种组合进行思考,最终形成带有个人主观意识的时空概念。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过多造型技能训练的绘画基础素描,忽视了学生自主的思辩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动被束缚在具象客观事物的描摹之上,限制了专业性和创新性思维,不能培养个人的形式审美和专业表现能力。

设计素描则对设计思维的一种表现和训(下转第72页)练,不以真实地再现自然形态为目的,是以自然形态为基础,分析,提炼和抽象,进行超越现实形态的再认识再创造。与绘画专业素描相比,设计素描更多的则是对观念的传达和思维挖掘与拓展,通过发现一些潜在的审美形式,联想与创造,使作品富于更强的图形理念和设计理念。在设计素描中,比例、结构的准确,光影分析与形体塑造能力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对于设计专业而言,素描应该重在意念塑造和创造,对生活的感悟,如何一开始就引领学生体现自己感官,表达体悟。

总之,作为专业要求,对设计素描与绘画性基础素描所担负的任务是不同的,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准确、写实地描绘对象,而是尝试让学生通过对造型的认识,建立起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提高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素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创造力。设计素描作为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使学身生建立起广泛、开放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多元化的表现能力,从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把握和合理运用,无论对创意行业还是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都有一个深刻的启示,对于教改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如同艺术家巴特斯・劳里所说“观念、形式和媒介是创作活动中无法分开来的三部分”,在这里观念、形式和媒介相对应的是脑、眼和手三者的协调有效创造能力的体现。设计素描思维训练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三种能力:通过训练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事物特征形成的深刻把握能力和思辩能力;掌握熟练的技能,达到对思维视觉化的有效表达。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能让学生只知道用眼睛看、徒手画,而忽视去思考、去创造的现实问题。现代设计基础教学要求向学生传达一种通过研究造型艺术后的思维方法和超前思想。从而“从视觉思维特质着眼,素描是个人对视觉信息最直接的反应和处理,并因一定的情感或理念的指向而趋于深化的一种演化过程。”同时,应该一开始就培养“趋向于离开某一中收同时期朝几个方向分散寻求探索的途径的‘扩散思维’。”这正是以往素描教学中过分着重聚合思维的一种反省。因此设计素描课程应该是进入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进一步从事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如何通过设计素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设计思维

从设计专业具体情况来看,设计素描课程应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三个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树立起主观对待与处理客观事物的能力,最终建立起符合专业设计所需要的表现形式手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元素归纳与形态解析

了解把握事物的前提是分析事物。现代绘画之父――塞尚认为世界万物的内在形体都可看作由一些简单几何体穿插、榫接组合而成。被分为自然和人工形态的大千世界,工业化大量生产的人工形态物品自不必说,连形态多样的自然万物都可被分析、拆解归纳为若干几何形体按照一定规律的组成。

从习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起对自然物形体结构以及本质特征分析和研究态度,从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入手,对物体内部结构进行研究,继而解决问题。例如从给出大量的瓶罐中,自由选择和组合,从中了解不同体态瓶罐的内在结构,从结构入手对形态的把握与再塑造;进而通过对线条研究,建立起构成的点线面概念,在抓住对象本质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去概括、把握表现对象,从而表达出自己观念并确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当然,作为物体视觉要素的表面纹理、质地和肌理分析研究也相当重要,通过复印、拓印、拼贴等手法练习,寻找各种不同类型的材质和表现手法来进行表达。在观察和表现时要有清晰的作品概念,将客观对象抽丝剥茧,把一个复杂形体揭示为若干单纯形体的组合并赋予其秩序性,从而发现形态创作的来源。如在首饰品设计、染织设计和产品设计等专业中形态的借鉴。

2、图式的演绎

保罗・克里认为自然万物都是起源于某种形式,而塞尚进一步认为艺术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应该找出这种严密秩序,并创造表现出新的形式。另外日本设计教育家朝仓直巳说过“创造艺术或设计上所需要的有趣形态,在于把各种形态巧妙地配置在指定的空间”。对被描绘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各名家流派经验的阅读分析,了解他们如何“看”,如何经营画面,寻找并建立起个人的视觉经验,从而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激发创新思维,以体现新的理解和发现。

设计是视觉艺术,其视觉形式最终影响着主题内容。根据洛希恩・鲁道夫的研究,构成形式分为扩散性和集聚性构图。前者通过对称、平衡、节奏、色调和背景的统一进一步强化整体的效果,效果平静而和谐;而后者通过对比强调深化了重点,即此增强表现力,赋予了画面的活力和冲击力。毋庸置疑,无论采取何种观察和表现方法,其目的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借助图形形式与结构进行选择性处理,来表达画面的特定含义和效果,使作品具有信息传达的意义。如海报设计和服装设计中的某些处理方法。

3、意念的拓展

如果把元素归纳与形态解析作为是研究创造词汇、词组阶段;图式演绎称做对词汇组织和形式法则运用的语法阶段;那么拓展意念就是创作阶段,通过提取、加工好的“词汇”,运用简明扼要的手法和形式去表达一个新的概念、固定的概念,最大限度地表达个性化、有见地的观点和概念,以此建立起初步的设计语意。

二十世纪画坛诸多风格流派中,自然形态在作品中已被减弱甚至完全排除。正如高更所说“如果艺术家想完成一个创造性的作品,他不应模仿自然,而是必须用自然的元素创造出新元素来”。在视觉思维训练中我们应该更多依赖个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深入观察与体验,创造新的视觉要素组成形态构成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看法。这种反映我们这个世界精神内涵的视觉形态语言,正是我们设计教学中所要强调和借鉴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视觉思维教学过程应该重视抽象表现。但是抽象表现并不等于设计。康德曾说过:没有抽象的视觉谓之盲,没有视觉形象的抽象谓之空。这一步需要把握从一个客观物体出发,通过提取元素、抽象元素,拆解、置换和打散重组等方法训练,培养自身视觉体验,以及纹理形式所带来的情感表达,创造出新的简练、概括的视觉图形和新主题。这种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对于专业设计思维的开拓有所裨益。

四、结语

总之,作为创造性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设计素描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设计素描的教学核心理念是培养观察分析事物、训练个人化思维和提高设计思维表达的能力。作为对于不同于绘画性基础素描特殊要求和性质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是否称之为“设计素描”已经不重要,关键它是一种观念的“塑造”,是对“造型观念”的个性化诉求,也可称之为“视觉思维训练”、“专业思维语言训练”等,重要的是其内容不再是那种纯粹的造型技能训练,而是观念和表达的一种训练。

【参考文献】

[1]《视觉思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视觉美学》,(法)J・J・德卢西奥―迈耶著,李玮、周水涛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5月

[3]《视觉形态设计基础》,(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莫天伟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9

学生需要分析、表现物体的结构,把握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物体的造型、空间、光影、质感等。首先是结构素描的训练。结构是形的本质构造,学生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与描绘,发现对象的内在本质和潜在规律,从而准确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素描训练的优越性在于可以进行形、结构、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从形态出发观察、认识、理解、表现形态的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创造、表现新形态的能力。其次是明暗素描训练。要强调对物体形态的把握,对体积感、空间感的理解,对形体表面质感的表现。黑白调子的训练应着重强调色调的韵律感、节奏感、情绪感的表现。借此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画面中黑、白、灰布局的变化,体验和掌握明暗与光影变化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转换并演变为具有深度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在设计素描训练阶段,要将训练思维、挖掘能力作为设计素描教学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要贯穿整个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发现画面的形式美感、构成,具有创意、设计意识等,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观察、思考、表现的方式。素描是画者的观察、感受、分析、感知、理解、认识、思考、想象、推理、归纳、综合的一种以视觉化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为特征的整体视觉思维方式。素描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再现的过程。同一事物,观察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现方法不同,就会有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教师应启迪学生的自主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观察事物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与思考问题,以崭新的视角、创新的构图形式和手法加以表现,创造出新的画面效果和视觉形象。为此,可以做一些专项训练,如解构重组练习、意象联想练习等。其次,加强与构成课程的融合与互动,有机结合现代构成知识进行训练。

如,学生通过点、线、面、肌理的思考与练习,学会理解和运用设计语言,通过大量运用装饰性、表现性、半抽象和抽象的手法表现对象,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欣赏现代艺术作品,从而理解和借鉴构成规律,体会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和意味、节奏和韵律的变化等。这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培养设计思维。再次,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还可以通过对中外艺术发展历程的讲授、现当代艺术作品的鉴赏把握当今的设计潮流,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基础。最后,兼顾专业的差异性,利用多种表现手法、材料、绘画工具加以表现。素描课程的学习要为后续课程,也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艺术设计领域有不同的专业,专业方向性不同会呈现出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从绘画内容、表现方式的选择,到材料、工具的运用等,都需要围绕所学专业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篇10

摘要:本文先简要阐述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关于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应用。

关键词:逆向思维;艺术设计教学;思维训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行业的步伐与效率也在不断加快,各大高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人才,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逆向思维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具有提升艺术设计创作水平的实用价值,在艺术设计的训练与应用上都有重要作用。

1.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

1.1逆向思维的内涵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改变人类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1]。逆向思维表现的事物发展往往与正常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这种思维方式让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反面去深入探索,从而树立新的思维与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形象。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利用了大多数人常规思维方式的缺陷。

1.2逆向思维的基本原则

逆向思维包含四种原则:专业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专业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创新逆向思维方法时一定要积淀一定的专业知识,设计人员只有充分掌握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才能把握好逆向思维的方向与尺度,进而形成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进行逆向思维时一定要明确设计的目的,逆向思维也要有一个具体的指向,不能偏离,这也是设计策划与进行创意设计的重要环节,明确了逆向思维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创作与想象;适用性原则指的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从对象的不同属性出发,进行合理的创作,因此在进行相应的创作前,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剖析设计对象的各种属性,了解产品的使用群体;导向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为了达到创意的个性效果以及视觉效果而摒弃正确的情感或者价值导向。

1.3逆向思维的特点

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在设计过程中的普遍性指的是可以在作品的结构与位置上进行上下或者左右互换,或者进行高低对立位的转换[2]。

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在艺术创作中,当所有人都以赞扬的态度去表现事件时,逆向思维者往往会以批判的心态去看待事件,这是对人们习惯性、常识性以及传统性的批判。

逆向思维具有独特性,常规思维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很多人都能想到的,而逆向思维则能够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

2.艺术设计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2.1创新意识的培养

进行艺术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创造主题,找出对象的不同属性,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在进行设计创作活动中,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并提倡学生进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基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量,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平常上课时应积极鼓励并督促学生多读书,多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2.2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与实践

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以往固化的教学方式,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创作。具体的实践中,鼓励学生将生活引入到创作中,联系实际,将逆向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对比用逆向思维创作出的作品与常规思维创作作品的差异,通过找出常规设计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3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应做好教学环节、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通过搭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逆向思维的训练中。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方法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作业,让学生自动组队,推举组长,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创作,由学生自己宣讲成果,创作互动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

2.4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

逆向思维训练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初步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词汇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对比两种方式的不同,在初步训练有一定的成效后,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进行不断的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在思考问题时也能从正反两方面考虑,这样使学生处理问题是更加全面,也让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出其不意与吸引注意力的功效。

3.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3.1“错觉”逆向思维的案例

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其中“错觉”就是很多艺术家设计时常用的技巧,这种方法就是借助了逆向思维。如图1,是非常著名的鲁宾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杯子,而将背景调换,我们能看到两张相对的脸,这个由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设计的图形被人们广为流传。

3.2“解构重组”中的逆向思维案例

解构重组与事物固有的图形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们可以将非常规的图形重新结合起来,打破图形原有的局限,设计出全新的作品,使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通过逆向思维的创作,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3]。比如在际的课程讲解中,在选择“保护自然动物”为主题的创作中,学生可以用各种贴近主题的事物进行重组在一起,如在实际的设计教学中,有学生就设计了一个画面下放是动物牛与鹰的头像,而画面的上面则是人的手臂以及捕杀动物的工具,该图片表示的意义是提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吸引了其它同学的注意力。

4.结语

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上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作为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组成之一,是学生创造力的的核心体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逆向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oL].科技与企业,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