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14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1

当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迎来了免费开放的浪潮,开始走上了免费的道路。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对文化投入方面的作用,更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结果。政府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当前并没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单单依靠实践与经验往往会导致“形式化”问题的出现,最终对图书馆免费开发的发展造成影响。

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依据

1.1免费开放的概念

免费开放的含义分为“免费”与“开放”两个方面“免费”指的是进入或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不收取费用,“开放”指的是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读者能够自由的进入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免费开放的本质为国家文化所赋予民众的能够自由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免费开放的对象的范围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仅针对本地居民、仅针对本国居民、针对境内的所有居民、针对全球人。免费开放主要可以体现为无障碍性、可检索性、可获得性、可读性与可使用性五个方面。

1.2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依据

1.2.1图书馆学五定律

“图书馆学五定律”由阮冈纳赞在1931年提出,成为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方面的依据。其中,第二定律中指出图书馆应该向每个人都敞开大门,强调在图书馆的使用权利方面人人平等,而且还指出国家要从经费、立法与协调等方面为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提供保障。

1.2.2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制度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使用并受益的物品,具有非排他与非竞争的特性。而公共图书馆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因此需要让公众进行免费的使用。

1.2.3图书馆服务理论

在图书馆的服务理论中包括服务的原则、体系与理念等方面。其中平等服务的理论是我国在1949年之后所坚持的区分服务的原则被打破了;公益服务理论对图书馆出现的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纠正;服务本质论强调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的属性,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的理论基础。

1.2.4公共图书馆理论

免费服务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提供免费服务”,虽经过多次修订但这点原则并未改变;英国在《图书馆宣言》中说明:“图书馆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免费开放”。这些以规定形式体现的原则成为了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主要理论依据。

2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相关理论

2.1公共图书馆模式

《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向乡村辐射、以社区为中心三种,依据我国当前的基本情况,以社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从理论方面来讲,为所有人服务是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公共图书馆主要从社会基本服务的性质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进行根本上的区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够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而否认公共图书馆为“所有人”服务的性质。我国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经过长时间的反思之后逐渐实现了理性化,将免费服务作为了其根本原则。

2.2公共图书馆的哲学

在针对公共图书馆的起源问题的争论中,J.H.Shera和GwladysSpencer从社会需要与影像角度进行分析;SidneyDitzion和RobertLee的解释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不管上述关于公共图书馆是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都忽略了社会公平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中的必须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应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对待,属于文化哲学的一个侧面。

2.3图书馆的服务分类

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过程中就出现了图书馆服务分类的问题,主要包括基础服务与高级服务。基础服务中包括信息与大众方面的服务,而高级服务包括知识与专业方面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应该负责基础服务,高级服务则主要由专业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不能够仅仅将服务局限在借阅等方面,还应该将信息服务纳入其服务体系中,对公民的学习进修知道,满足学习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3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立体化模式

3.1政府方面

政府在公共图书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要积极办馆,为图书馆负责;第二,明确政府的服务,服务性政府的建立使政府的工作转移到了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为图书馆提供服务,通过图书馆这个公共服务部门为群众服务;第三,明确做到经费保障,政府应该确保图书馆的经费充足,提供运行与文献资源等方面的经费。

3.2公共图书馆方面

在立体化模式中,公共图书馆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公共图书馆要抓住免费服务这个发展的契机,在组织免费开放的同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图书馆要树立战略发展观念,实现图书馆的全面化的服务,对图书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深入的思考。第二,加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建筑,制定具体实施的方案,按照相关的规定组织实施,明确信息资源免费的范围,明确“检索与咨询”的免费情况,明确收费的范围与标准。第三,要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与推广,还要注重公共素质的提高,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有效利用。

3.3公众方面

公众作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监督者,要对图书馆开放过程中的政策职责、免费情况等进行监督。公众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的认识,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要积极地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种活动,爱护图书馆的公共设施。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为政策提供建议与意见,为公共文化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对公民针对公共图书馆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促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街;镇公共图书馆;法律保障;城市化进程;社会需求;拓展服务

街、镇公共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以所在街、镇为区域,面向本街、本镇公众设立和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如果按照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公共图书馆标准》的规定:“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少3册,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为4公里”的行业标准来设置的话,现阶段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和现有藏书量均难于达到要求。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重视,加快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就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

公共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前列,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立法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中又先行一步。截至目前,我国省域地方性图书馆立法已经有6部;省域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政府规章已有4部。这些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或规章对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均有涉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于1996年11月颁布,是我国较早的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章程,其第八条就规定:镇、街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在100平方米以上;第二十四条规定“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本级公共图书馆设立分馆或者服务点,整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室(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立法,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院长程焕文教授评价该条例“条款数量最多,内容最全面,理念最先进,理论最科学,既充分体现了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理念,又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结合了广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堪称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规的典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有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即市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中心馆,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公共图书馆;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街、镇公共图书馆为分馆,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提升至区一级政府,由其承担建设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职责,统一调配资源;条例还规定,区域总馆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总藏书量要实现人均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和年新增藏书0.2册;另外还规定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合计达到每千人建筑面积为应当不少37.5平方米以上,基于这一点,本人认为在区级图书馆馆舍面积已经固定的情况下,不足的部分当然是要通过建设一系列街、镇公共图书馆来弥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所开启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有助于确保本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构建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和保障民众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对以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的公共文化立法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戈曼(michaelCorman)誉为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最活跃的研究学者,在他的核心价值论里对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在自由平等且毫无歧视与偏见的情况下,提供给公众信息与知识,公众亦可在个人权益保护的情形下,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这一观点与戈曼(michaelCorman)论述的公共图书馆使命与意义相吻合,“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近几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类似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缺失,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没有享受到“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所带来的权益。另外,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之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比上年增1805万,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比上年减少1095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4.27%。这种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新移民,这一群体同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新的城市里求生存、求发展,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城市文明的滋润,但由于他们的社会交际面窄,生活状态较为封闭,加上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街、镇公共图书馆面向城市新移民,向他们无偿提供知识和文化娱乐,既可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筑牢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可以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找到归属感提供有力的帮助。其次是服务老人读者。在城市、特别是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2014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超140.6万人,老龄化率达16.7%,同样是老龄化率,北京21.2%,上海28.8%,天津20.01%,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龄人口将以每年约5%的平均速度增长。按照国际惯例,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自身特点,容易沉迷麻将,容易被各种封建迷信或者骗局所包围,街、镇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优势,让优秀的文献资源吸引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开设合适的各类讲座,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健康人生。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显著特点是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布局灵活、注重基层、就近便利,能够以市民为本,让市民在无围墙的学校里看书读报,了解政策、消化情绪、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培养情操,能最大限度地贯彻公共图书馆均等、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

三、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效拓宽了市、区二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我国市、区二级图书馆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有较大提高,文献借阅量、读者进馆人次都大幅度增长。但正如前文所说,尚有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被排除在外,这就让我们有所担心,如果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文化事业不能为多数人服务,就有投入削减、行业萎缩的隐忧,靠大量投资兴建的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就会受到质疑。在这样一种现实压力下,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把视野调低,适当地转变服务模式,探寻新的突破口,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为依托,把服务拓展到基层,积极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利用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网点布局和服务为本馆繁重的工作量进行合理分担,因为只有这样,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具体工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在新馆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以广州市为例,近几年广州市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等先后择址新建,积累了一定的新馆建设经验,相信基层政府在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按照《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要求,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行家们面对街、镇公共图书馆馆址的选择与论证,馆舍的设计和布局都会作出科学的决策,前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2、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据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唐琼博士调查,数据显示到2015年初,广州市现有街、镇公共图书馆169个,面积之和超过64000平方米。广州街、镇公共图书馆与我国其它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大体相同,馆舍大部分设在基层文化站,虽然有专人管理,但管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比如在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时,有的靠自身力量难于解决,为此,市、区公共图书馆应成立街、镇公共图书馆计算机技术职能部门,设置热线联系,制定问题解决预案,在正常运作方面给予及时和有力的支持;另外,在建设前期应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引入到全市通借通还系统里,实现馆际互借,以满足数字资源的利用和纸质资源的就近借还。3、向街、镇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料、视听资料。街、镇公共图书馆当前的困境之一是资源服务落后,缺少书刊和视听资料。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投入适量的新书刊和视听资料,或者将一些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较高的剔旧图书充实到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库里;在一些工厂、企业比较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地段设置的街、镇公共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多提供技术技能、生活服务类方面的文献,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了,就能激活现有的空间和人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推进馆部工作的良性发展。

街、镇公共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服务性等特性,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形成全民价值共识、行为准则的活动场所,是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吴红兵.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2(10):37-39.

[2]潘燕桃.彭小群主编.《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D927.651.216.5].2015.8.

[3]程焕文.《全面履行政府的图书馆责任充分保障市民的图书馆权利》[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37-143.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3

[关键字]服务;公共图书馆;建筑;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1-0065-03

公共图书馆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了解外界、进行文化沟通的主要桥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信息资源也越来越重视,在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中应引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将其作为最终建筑原则贯穿始终。

1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现状

我国公共图书馆建筑虽然历史悠久,如早期的藏书楼建筑、书院建筑等,但由于其主要服务于社会精英,所以重功能而轻服务。而在城市化建筑高速发展的今天,依赖政府拨款运行的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建筑风格落后、建筑面积小、设施设备老化严重等现象,有些馆甚至增加收费项目以弥补政府拨款不足,公共图书馆建设以服务为原则的建筑意义逐渐被改变,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

2公共图书馆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造而成,在国家的图书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加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是知识和信息传递、交流、共享的场所,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也需要进行改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服务便捷的公共图书馆,其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才能覆盖所在地区,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3以服务为原则的公共图书馆建筑规则

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服务性,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规模适当、服务优先、经济适用、节约环保等原则,成为以大型图书馆为骨干、以中小型图书馆为基础、立足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信息机构。[2]建设以服务为原则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需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尽量对原有的场地和设施进行改建。在资金方面可分期实施,并留有发展余地。大幅地提高建设项目的决策水平,加速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知识、信息和文化需求。

4以服务为原则的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功能与要求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4

公共图书馆立法,曾经成为热门一时的研究方向,多角度地进行了促进性探讨。也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和立法草案,已形成立法议案。时至今日,公共图书馆立法的程序虽然从法律层面启动,但在立法审议阶段搁浅。公共图书馆立法何以如此举步维艰?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理应由法律规范来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身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在有法可依的框架里,才能确认自身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与时俱进地适应现实的变化和需求,以利确保党和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促进立法通过,公共图书馆立法就该提纲挈领,抓住主线,紧紧把握其法理上的法律部门定位,这才能化繁为简并简明扼要,避免纠缠于方方面面,较易达成共识,让公共图书馆的立法流程一路畅通。

一、公共图书馆立法应从属的法律部门

按照法学基础理论,法律体系主要划分为: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并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成为贯彻实施实体法的程序法。法律部门,一般来说是指调整因其本身性质而要求有同类调整方法的那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个部门法的特定的调整对象是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标准,他不仅决定该部门法的调整方法,同时决定该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而调整方法主要是指确定权利义务模式及法律责任的方法。除刑法调整的对象与公共图书馆无必然关联外,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实行“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其调整的主体关系是以大量的行政责任或义务为主。就图书馆的设立和运作而言,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具对等性,体现的更多是政府投入的责任、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义务和读者无偿享受服务的权利。因此,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法律部门定位应属行政法范畴。

公共图书馆立法的主题词是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组织机构。这与已有的成文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主题词是档案不同,档案是物。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主题词是公务员不同,公务员是人。虽然图书和档案类似,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依法参照公务员管理,但机构与物及人的不同着重点,也必然突出了立法内容上的不同要求,也决定了基本原则的差异。

二、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内容

公共图书馆立法,不是调整公共图书馆运作中发生的所有关系,而是最能体现实质和重点利益的关系才能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国家是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最大责任者,其作用举足轻重。国家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是体现公共图书馆根本利益,离开了这种关系,公共图书馆的义务和读者的权利都成了空中楼阁。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在“依法治国”方略基础上,又强调了“依宪治国”。公共图书馆立法,归根结底是落实“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宪法实质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图书馆,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从不同层面代表了国家。从宪法而论,公共图书馆立法不是要设立图书馆业务活动的管理法,不是设立行业利益的保护法,而是要设立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法。这一保障责任,与政府责任息息相关。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政府的责任构成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基石。

(一)政府的责任是公共图书馆立法的首要内容

公共图书馆立法定位于行政法,第一主体是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各种文化事业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了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担当。这就让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设立有了法定职责,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建筑及设备的提供有了法定职责,对人员编制及其待遇按时足额支付有了法定职责,对文献资源建设有了法定职责。因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必须法有明文,实行“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这种法定职责的确定仅有宪法还不够,要有部门法的具体规定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这才能防止不作为或乱作为。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在立法内容上要确实有对政府产生约束的强制性规定,立法内容更多的是管着政府的行为。在公共图书馆立法上,政府职责的分量,要大于图书馆的义务和读者的权利。立法的内涵上应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要明确规定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其预算和结算要公示、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状况要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进入政府部门的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和预算执行报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要公布相关数字。政府的责任这一块有法可依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政府的责任构建明确了,通过公共图书馆的义务来保障读者的权益也就会水到渠成。政府的责任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核心点。国际图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阐明:“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这也为公共图书馆立法内容提供了借鉴依据[1]。

(二)公共图书馆的义务

公共图书馆占有和使用资源、设施、设备的权利,是基于政府的授权委托,法定权利人是国家,公共图书馆并不具有所有权,所以公共图书馆的权利是次要的、从属的,主要表现为履行义务。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机构,同时是面对社会全体成员满足读者知识和信息需求、实现社会教育、保障社会全体成员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机构。由公共图书馆的公益属性所决定,图书馆有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免费查询、借阅文献信息服务的义务、有资源建设的义务、有维护馆藏文献和设施设备安全的义务、有资源共建共享的义务。在提供服务方面,诸如提供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及网络载本的流通阅读、纸质文本的开架借阅、电子资源上网、网上预约和催还及续借、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网上信息资源导航、网上电子公告和电子论坛及意见箱、网上协同信息查询、最新信息定题通告等业务要求,在资源管理和维护信息基础设施及馆藏安全方面等业务要求,这些业务要求在立法上要掌握好,既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具体,甚至具体到业务细节。公共图书馆义务对应的就是读者的权利。而义务的履行更多地跟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有关,公共图书馆的义务以一言蔽之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既是老生常谈,也是精准概括。

(三)读者的权利

政府的责任和公共图书馆的义务共同的落脚点是读者的权利。在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前提下,读者的基本权利是免费阅读权和参考咨询权。由读者服务衍化的权利很多,但基本权利延伸的读者权利与读者的现实需求更贴近。从静态物理环境到动态的虚拟空间,越来越强化着读者的权利。远程服务、在线服务、对网络资源整合的研究型服务、提供网上查询路径和搜索范围及难点的导航服务、根据读者需要确定检索策略和途径提供复杂主题搜索的定题服务、按读者课题进行信息筛选和挖掘整理成二次或三次文献的更高层次参考咨询――知识服务,这些权利可归纳为读者获得尽力充分满足文献信息需求权。

三、关于版权特别许可的立法条款

版权即著作权。公共图书馆中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提供免费在线阅读、数字资源查询、下载及原文传递。如果让公共图书馆去适应已有的法定许可制度,无法从整体上反映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性质和法律地位。公共图书馆立法中设立例外特别条款是保证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参考国外许多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在使用版权方面都给予的更多优待[2],在保护公共图书馆和共享工程上应有立法上的支持,或是采用合理豁免的特别许可,或是采用政府资金注入平衡权利人利益。公共图书馆立法绕不开利益博弈,重要的是松绑建设和发展受版权纠纷的困扰和阻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规范冲突选择适用的原则是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公共图书馆立法在后属于新法,例外特别许可是特别规定,在法律效力实施上没有问题,无须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减少了立法程序上的难度。但在加入wto我国承诺版权保护的背景下,由政府谈判出资解决版权问题更好,这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

四、机构设置和人事工作无须进入公共图书馆立法

从立法技术角度应根据所要解决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规范。对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局部问题和内部问题以及具体操作规范问题,可以由部门规章或行政法规加以规定,也可由行业组织、专业协会来制定。只有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才能纳入效力和层次较高的法律规定。不可否认,公共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是开展业务工作的组织基础,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会朝着向越来越完善和优越的方向发展,但这是有变数的内容,不宜进入相对稳定的法律。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密切相连。人才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但这是人事方面的工作,具体的细化问题要由组织人事方面的规范去调整。不须公共图书馆立法调整的关系,不能进入立法考虑。

五、关于公立高校图书馆参照适用的条款

图书馆联盟的发起和实践,使高校图书馆进入了公共服务的领域,公共图书馆立法应在附则里规定:“公立高校图书馆可以参照本法适用”。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全面开放留下立法上的技术空间[3]。公立高校图书馆是全民所有的公有财产,理应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这正显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公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全体人员开放,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将趋向最大化。国家投资采购的文献信息资源会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文献资源重复浪费、利用率低的问题将得到改善。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5

公共图书馆发展至今,已经在各个方面初具规模,因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及其为公共建设服务的水平,对公共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将以信息搜集整理和传播者角色,融入到整个社会信息网络中去。所以,现在在实现资源共享环境下,对图书馆实现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挑战。不管从那个角度出发,都要去探索新时代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发展道路。

新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将形成一个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图书馆里也不例外,为适应未来图书馆的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引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管理图书馆,组织各项业务。适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是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认清发展趋势,主动接受和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和质量,使图书馆工作为教育改革和经济建立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窗口,其形式不断丰富,范围正存扩大,要实现科学管理,就必须对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推行图书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一、现代管理制度下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优势分析

随着经济脚步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文化和教育的追求逐渐加深。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认为“获得知识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分享知识则是基本义务”。但是现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众多的限制。

1.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多个文化中心站点,并投放大了大量的资金成本。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来临,从而带来了图书馆的高效发展,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应运而生。

2.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法制和社会条件

现在文化资源共享成为人们当下生活关注的焦点,所以一系列关注此方面的制度应用而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图书馆的建设标准、用地情况都有了法律依据,尤其会改观县级图书馆的生存境况。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着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构成了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社会环境条件。

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存在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滞后,资源共享合作不易,协调困难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体制仍处于滞后状态。我国现有的3大系统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系统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分属教育部、科学院和文化部领导,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缺乏总体上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成为图书馆在建立协作网和图书馆联盟过程中的首要障碍。即使成立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机构,也只是一种松散的共享形式,缺乏强制力和约束力。因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口号喊了多年,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仍是各自为政,平行重复,合作不易,协调困难。加之共建共享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使一些基础条件差的馆只能“望洋兴叹”。

2.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由于图书馆的“条块分割”和“块块封锁”现象的存在,人们对于网络环境及其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作用与意义在认识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人希望共享,不愿意共建;只重视本系统的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忽视整体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发展,这势必阻碍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受“重藏轻用”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图书馆在文献收藏方面片面强调“大而全”、“小而全”,文献重复收藏,资金大量浪费;许多图书馆的“自给自足”观念仍强于资源共享观念,不能摆正存取和拥有的关系。资源多的图书馆担心自己的资源被过度利用,资源少的图书馆则担心无从利用而不受关注;各馆之间缺少协作,许多图书馆往往将信息资源建设视为“各馆的自家事”,而较少从共建共享的角度来考虑,结果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人力、物力、财力被大量浪费。

3.共享资源建设标准化程度低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是要组织各馆将其馆藏书目信息上网并同时提供其特色馆藏文献电子化网上服务。因此,文献信息标准化、规范化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一个关键。我国自动化系统软件有很多都是在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环境下研制的,各图书馆自选的软件系统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联机网络统筹规划。文献著录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缺乏全国统一的分类、著录、标引、检索标准和计算机网络规划,许多图书馆还处于“自成体系”的状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眼前的需要,进行各馆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规模小而且互不兼容,标准化程度低,很难组织起区域性、全国性的系统间的网络信息服务。这种标准不一致的现状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大障碍。

三、公共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开展个性化服务项目的前景展望

1.运用信息化管理

随着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有应运而生,很多方面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个人数字图书馆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图书馆中的资料管理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对相应地方进行文献搜索。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现在已经被很多方面认同,受到了广大全体的认同和喜爱。将各种信息和元素呈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从而符合读者阅读和研究需求,具有很多的优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从藏管中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应用,中国网名的数量得到了急速的上升,从而中国互联网市场巨大。成长于“数字原生态环境”环境中的年轻人逐渐成为阅读的主体。这种潮流形式正在不断扩大,现在公共图书馆基本上实现了这种功能。

2.努力创新

公共图书馆有着自己的属性和特色,基本上每个地方收藏着不同的资料和文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活化这一部分资源,培养经营人才队伍,吸引社会文化产业,共同组成图书馆文化产业多元化的经营主体。

同时,在这方面的分析中,图书馆要能真正从文化市场中进行了解,要使得这一资源能够实现全民共享,就要从很多方面对此进行创新才行。

3.拓展互联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对教育的关注会提升到新的高度。文化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图书馆的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在互联网技术能够培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解决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遇到的问题,拓展知识传播的途径和空间。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另外,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庞大的网民群体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环境。

4.加强政府作用

信息时代之下的文化宣传,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信息文化保护工作的转型。很多至理名言都是有关于此的,图书馆学家谢拉认为:图书馆学已经从书籍世界发展到了信息世界。这一时期,就要注重政府的作用,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信息。政府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接受平台,从而成功的实现对方面的系统对接,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系统建设更加完善,从而方面更多市民的阅读。

四、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对策和措施

1.制定文献资源共享相关法规,为文献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保障

第一要积极宣传和呼吁,争取上级决策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重视,形成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立法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要由一个统一的专业部门制定“中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法”,明确规定文献资源共享的性质、社会地位和范围,规定各级各类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共享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文献资源共享各级职能机构的职责范围,规定对阻碍甚或破坏文献资源共享的行为的惩罚办法及对文献资源共享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的奖励办法等,使我国文献资源共享有法可依。

第三各级各类图书馆要以“中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法”为依据,结合本系统、本地区以及本馆在文献资源共享中的地位和任务,制定出各系统、各地区以及各馆的文献资源共享。

2.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各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改变我国文献资源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现有图书馆协作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一个实质性的共同体,即一个跨行业、跨系统、全国性的统一综合信息中枢机构,形成国家和地方两级链式网络模式的协作网。在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管理下,做好共享网络和资源建设的规划设计,遵循一定的标准法规,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工建设、共建共享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在组织协调开展文献资源联合采购、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共建共享、馆际文献资源互借、网上联合知识导航、文献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将是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这方面较为成功例子有: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1994年成立以来,联合上海地区公共、科研、高校、情报4大系统的19个图书情报机构,所建立的信息共享平台在网上资源共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资源共享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延伸。这对于文献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提高市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乃至提升上海市学习型城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参加协作网的图书馆和情报科研单位已增加到72家。

3.坚持核心文献资源建设

核心馆藏是图书馆藏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在知识门类和出版物类型方面都与图书馆书特色相一致,是馆藏最有用的,必备的低数量的出版。核心文献资源的建设应当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效益至上的原则,宁缺毋滥原则,专家协作原则,复本文献适中原则,奖惩分明原则等综合性原则。针对不同核心资源,无论在纸质文献还是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采购上都应满足读者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6

摘要:我国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必须建立一个符合中西部特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要有诸多对策跟进:一是政府主导,政策倾斜;二是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三是发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主观能动作用;四是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性制度。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98-04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但与中东部相比,尚存在诸多问题和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制定对策。要建立符合中西部特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要政府主导,要建立各种保障性制度等,从而加快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1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从基础设施架构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以及它们建立的馆外服务点、图书馆联盟、总分馆系统、区域网络等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突出特征是总分馆制。在我国,它被划分为省级图书馆、地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成有三大特征:其一,总分馆制是树干。一个城市设置一个总馆,区和县设置若干个中小型分馆,街道和乡镇设置若干个基层馆,构成星型结构分布,总馆是核心,分馆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主管部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基层馆隶属于分馆;其二,网络技术覆盖是枝杈。采用先进网络技术,使区域内馆藏资源高度共享,实现城市、城乡及城际间的网络服务;其三,全面服务是节点。对不能享受常态的地点与群体,采取流动服务形式,保证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全面。

1.1我国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东部及发达地区成绩斐然。北京实现了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道、乡镇(社区)图书馆总分馆三级互联;上海在公共图书馆体系内部按总分馆体系的特征构建了紧密型的区域性的服务网络――上海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天津推出了图书订阅“订单式”服务和电子文献网上阅览“一码通”服务方式,已经成为业内同类建设模式的旗帜;深圳图书馆建成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等。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中西部地区不少县级图书馆还处于缺失状态。据2006年统计,我国西部地区每30公里至100公里才有一家图书馆,远低于国际图联规定的每4公里有一家较大图书馆的标准。[2]截至2009年底全国仍有12个地(市)级政府、368个县(市)级政府未设置公共图书馆,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3]如:山西省2008年6月底前仍有6市5县未建公共图书馆,省市县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体系不健全,有馆无书、有书无舍的现象严重。贵州省公共图书馆占总数89%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观念落后、经费紧缺、设施缺乏、文献和人才资源不足等问题,如:毕节县2009年7县1市的购书经费总计35.5万元,其中一部分图书馆全年无购书经费。[4]

1.2我国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2.1政府主导意识缺少自觉。近年来,各级政府主要抓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只看重GDp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及政府主要领导缺乏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较为随意。即便是东部发达地区政府,要想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自觉,往往需要大量的游说和解释工作。如:广东的流动图书馆的启动,就归功于包括李昭醇馆长在内的17位政协委员的提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提高的财政投入相对东部发达地区少,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更是有心无力。

1.2.2经费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200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550,808万元,仅上海、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总额就达到213,442万元,占全国的38.8%,而、海南、贵州、青海、宁夏5省共计16,431万元,仅占总额的2.98%。在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上海市年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55,912万元,是地区609万元的91.8倍。上海、北京、天津的人均购书经费均超过2元,其中上海达到8.585元,而贵州、河南、河北、湖南仅仅只有0.2元,远低于0.782元的平均标准。[5]

1.2.3一级政府一个建设主题的格局影响体系建设。“体系”需要全局考虑统筹规划,单兵作战、单馆发展是作坊式的小农经济思维,与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相悖。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需打破现行的“一县一馆”的建设模式,向区县或地市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转型,使制约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瓶颈的县级图书馆走上健康、有序、持久的发展道路。

1.2.4体系的末梢建设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末梢建设,指街道/乡镇和社区/乡村最基层图书馆建设,体系末梢建设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于政府对最基层图书馆的投入都是一次性的,甚至被视为善举而不是义务,因此,具有不彻底性和临时性。基层图书馆数量大,覆盖人口多,其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能否发挥最大的效能。而基层图书馆是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街道、乡镇、社区、乡村等建设主体能量小,容易被忽视,经费不足、资源缺乏、人员不稳、服务不规范,资源利用率低等,诸多因素制约其发展。

以上问题的根本成因是缺少保障制度。只有政府主导,没有制度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不能够可持续发展,因为,随着政府机构的更迭、政府领导的换届,政府主导可能会随着新政府的领导意志淡化而消失,没有制度保障,总分馆设置、资金投入、队伍建设、设备购置、技术保障等都不能纳入政府职责范围,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只会遥遥无期。

2建立符合中西部特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前列的东部发达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城建基础设施齐全、网络电讯现代化水平高,而且文化教育发达,对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要求迫切,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相对容易。而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份土地辽阔、人口稀疏,且山寨耸立、草原无垠、沟梁纵横,经济贫困,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困难重重。因此,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照搬东部,要建立符合中西部特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1城市、县区和有条件的乡镇之间以总分馆制为主

2.1.1类似发达地区总分馆模式。中西部省会城市和大多的省辖市,市与区(县)物理距离较近,基础设施较好、交通较便利,可借鉴北京、上海、杭州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即中心馆、分馆、基层馆等,基本可以覆盖整个辖区。政府应下拨给中心馆以启动资金,建立网络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三级互联。总分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总馆(中心馆):独立建制的图书馆或图书馆系统中的充当管理中心的图书馆,总馆是核心,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集中加工文献的场所,也是体系中主要藏书的处所;区(县)分馆:是总馆把一部分业务分离出去而形成的附属场馆,拥有基本馆藏。分馆行政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街道乡镇馆(基层图书馆):具有固定馆舍及一定馆藏,能够共享上级馆馆藏资源,有常规的人员配置和固定的开馆时间。

2.1.2总分馆各自的功能。总馆必须发挥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优势,不仅服务于城市中心地带,也肩负馆藏资源让区县分馆共享、帮助分馆解决技术难题的责任;分馆按照区(县)的服务人口与服务半径设置,主要服务于各自区县。按照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的要求,在城市和近郊,利用私人工具到达最近图书馆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6]所以,分馆要使辖区内人都能够享受到就近服务,基层馆服务于街道。

无论总馆、分馆,还是基层馆,都要发挥网络功能。利用Vpn组网、San存储域网、RFiD、weB2.0等相关技术,降低总分馆制实施成本,使区域内馆藏资源高度共享。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图书馆的经验,采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技术、“地方性数字图书馆网络构架”(diLaS)技术、“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CRLnet)技术等,实现城市区县街道乡镇间的网络服务。一个地区的图书馆要在一定的协调组织、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物流系统支持下,组成由三级图书馆(市、区/县、街道/乡镇)共同参与的网状行业管理结构,读者持卡可到网内任何一个图书馆借还图书、享受服务。

2.2草原、边远地带筹建以乡镇为中心的图书分馆

这是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东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最根本的区别。东部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中,乡镇只是建立基层馆,因为乡镇馆随时能够共享到总分馆的资源和服务。中西部草原和边远地带的乡镇,距离城市很远,很难便捷地利用中心馆或分馆的资源。应该将图书建设主体移至乡镇,建设相对独立、功能相对齐全的乡镇图书分馆。

要建乡镇级图书分馆。乡镇馆业务接受总馆指导,行政上独立,乡镇馆有了基本馆藏资源,就能够主动地有效地与乡村农家书屋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要大力发展网络图书馆。村镇间遥远、分散,借阅纸质书刊很费周折,电子图书文献迎刃而解。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乡镇分馆及所属的农家书屋作为一个整体管理,以网络服务为主,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尽可能地提供“一站式”检索和文献服务的统一平台。

2.3山寨、沟梁等地域以机动服务和特色浓郁的农家书屋为主

2.3.1建汽车物流图书馆。1892年,美国纽约州就出现了图书馆流动服务,用马车给偏远地区民众送图书,以让公民享受到图书馆就近服务。我国中西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带,政府应拨出物流专项经费,采用“汽车物流送书”模式,形成汽车流动图书馆。

2.3.2推广乌兰牧骑式的流动知识讲座。乌兰牧骑式的流动知识讲座小分队,轻便快捷,十分适合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带实施图书馆公共服务。一是开展公益讲座。邀请专家举办时政分析、社会热点、文化生活、心理咨询、艺术欣赏、新知识传授等讲座。二是及时提供信息。经常提供农牧民增收、企业增产、乡风文明、家庭理财、社会和谐等各种信息。

2.3.3做大做强特色浓郁的农家书屋。在远离中心馆、分馆的山区农村或大草原的游牧村庄建立农家书屋,并由县级公共图书馆针对人们的需要定期送书或更换。农家书屋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3制定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3.1政府主导,政策倾斜

政府的主导意识是关键,政府要把保障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在制定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上给予倾斜。

3.1.1纳入政府统筹规划。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总体上是分级管理体制,形成了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级管理单元。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是一个建设主体,建设主体行政级别越低其服务能力越弱;从管理单元看,每一级政府都是独立设置公共图书馆管理机构,负责本级公共图书馆的人事、政策、财政与发展规划,这有碍于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打破“分级管理”体制,建立总分馆体制。在政策上由政府正式发文,经费上统筹安排,并在机制上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到文化建设考评之中。如:上海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市政府给予了中心图书馆近千万元的启动资金;杭州市政府增加了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并规定各区(县)图书经费每年递增10%;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区县政府应该承担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深圳市政府统一布局社区/乡村图书馆,因而南山区财政一次性投入700万元建起83家社区图书馆;嘉兴市政府主导推行总分馆的建设等。

3.1.2政府负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设计与布局。包括城市内、城乡内与城际间的总分馆平台、网络技术覆盖、渗透到社会各层面的全面服务在内的布局与设计,必须依靠政府支持和推动。要改变“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图书馆,一级政府设置一个图书馆”的状态;要根据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状况来确定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还要根据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公共图书馆的结构和规模。

3.2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国家给予各种政策优惠,让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之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应该遵循这一线路图,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苏州等发达城市,要对中西部给予扶持带动。

3.2.1经验指导。要积极主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西部地区指导计划,如邀请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参观、考察和业务实习,邀请其管理人员来馆挂职锻炼。

3.2.2技术扶贫。组织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讲师团(工作组),对中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员进行公益性业务技术培训,以提高基层图书馆的基础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3.2.3针对性的资源捐助。中西部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一直处于末位发展,很多县全年无拨款,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要根据实际拟定“图书馆西部援助计划”,定向定点地将一定数量的复本书、下架书以及电脑捐赠给中西部县(区)图书馆,提高其馆内资源。

3.3发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主观能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经费紧张,设施缺乏,尤其是普遍存在观念落后状态,等、靠、要思想严重。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转变观念,开阔思路。例如:河南鹤壁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开办“图书银行”,吸引读者将自己的图书存入或捐赠给图书馆,既供别人阅读,也可借阅别人存入的图书,达到了“存一本看万本”的目的,整合利用社会图书资源。

3.3.1树立正确的图书馆发展理念。在封闭保守服务理念作用下,被动服务方式在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中占大多数,网络以其新的技术、及时的服务、便捷的方式改变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模式,可以缩短时空,直接向用户提供网络检索和传递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迅速转变服务理念,形成以总分馆为主、网络技术覆盖、全面服务铺开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主动把触角伸向基层、社区和乡村,伸向图书馆以外的四面八方。

3.3.2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全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要引入全新的管理机制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地方图书馆要引入竞争机制,制定一个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和考核制度,科学设岗,动态管理,能者上,庸者下,奖勤罚懒,使人力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很抓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做好人才储备、使用和培养;还要创造条件,拓展晋职晋级的渠道和几率,提高福利,以有前途的事业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吸引人、留住人。

3.3.3挖掘自身潜力,发挥慈善作用,鼓励回馈社会。发挥慈善机构力量,感召爱心人士捐助,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团体与个人的资助热情,扩大图书馆的资金来源。

3.4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性制度

没有制度,是靠政府领导的兴趣和热度规划实施,有了制度,就有了理论支撑和法律保障,就能够有效地使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3.4.1制度的设计。政府主导制度。一是落实到责任人。总馆、分馆还是基层馆,都要落实第一责任人,实行市长、县(区)长、乡长(社区主任)负责制;二是与利益挂钩。把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考核政府内容,并与干部任免提拔挂钩;三是写入文件。以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施。①经费保障制度。一是纳入财政预算。把图书馆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规定下限,逐年增加,保证基本服务本身、提供服务的保障和支撑条件所需的经费需求;二是要宏观调控,经费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②技术支撑制度。一是建立政府主管的技术保障部门。总分馆建制和区域网络建设构成了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在网络应用方面,总分馆体系和区域网络对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要求完全不同于单个图书馆对管理系统的要求,各地政府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队伍(聘请或引进人才),由政府组建或由政府牵头从总馆抽取人员组成技术保障部门,做好基层服务点技术故障上报流程问题解决预案,24小时值班服务,为地方馆无条件按需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保障;二是技术按需提供。为地方馆按需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保障,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要无条件保障。③队伍建设制度。一是专家引进培养。采取灵活机动的引进方式,调动、兼职、咨询、讲学、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进特殊和紧缺人才不受编制和岗位的限制,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贡献突出的专家重奖;二是基层人员培训。中心馆或分馆应对基层馆和农家书屋管理员定时举办培训班,或组织外出学习,提高其服务水平。④特色服务制度。一是根据地域特点突出服务特色。城市与乡村、山区与平原、内地与边陲、汉族聚集区与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等,地域不同服务需求也不同。要搞好差异化服务;二是根据读者特点突出服务特色。总馆与分馆读者群体不同,高校、企业、商厦、军营、农民工密集区的读者群体存在差异,图书分馆和图书服务点、流动服务车要突出特色。⑤考核评价制度。一是主管部门考核。制定明细的考核方案,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晋级、奖励挂钩,与单位或部门的发展相连;二是同行评议。要遴选和培训评议人员,要现场观摩考察,要了解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运转流程,要多环节深入观察,研讨评议结果,在研讨中找出规律、发现问题;三是读者满意度调查反馈。可拟定调查问卷,定期调查反馈;可先发放调查提纲,再当面征询意见;还可召开读者座谈会、设立读者意见箱。⑥监管落实制度。一是独立监督。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监察人员不受派驻部门的领导;二是监管各种制度的执行。监察监管范围要广,重点监察政府主导与资金使用状况。

3.4.2制度的立法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立,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运转主要依靠于政府,其社会效益有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壮大。因此,政府制定的制度必须立法,将政府主导、经费保障、技术支撑等制度列入《公共图书馆法》,使其法律化。要严格按照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公布和备案等立法程序立法,确保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性制度的有效实施。

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很大差距。必须建立一个符合中西部特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必须政府主导、政策倾斜,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制度,才能加快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田德海.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新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9(4).

[3]公共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0)[m].广东: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4]杨旭文.浅析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J].贵图学刊,2010(3).

[5]张娟.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J].图书馆建设,2011(9).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实践

为完善我国各地区图书馆的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就我国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出台相关的文件。相关文件的出台,为县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县级图书馆的建设不仅可以体现出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还能够促进基层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形式,不仅有利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能够满足基层民众对图书的需求。因此,在不断完善基层各项公共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说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具有发展的其必要性。

一、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情况

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都各有不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普遍都是根据自身公共基础建设的情况进行设计。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根据县级的面积分布、人口密度进行规划,使得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更能够符合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

(一)总分馆制管理模式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管理模式普遍以所属的乡镇为主,在管理的过程中吸收各类图书,形成一个中心管的模式,县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与各级各类图书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合作的网络。县级公共图书馆分馆的建设需要独立自主进行。并不会改变原图书馆的行政管理隶属。在不改变所见图书馆认识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的分馆统一接受县级图书馆的管理和指导。当前,这种总分形式的管理模式被称为图书馆的“加盟型”。在该模式下进行图书馆馆的各项工作,县级总图书馆处于决定性和主要的地位。乡镇图书在图书馆的业务指导方面和技术支持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分馆主要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县级图书馆总分馆签订相关的权利义务协议,更有利于县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县级图书馆总分馆模式进行的过程中,总管的主体性权利主要现在规划、评估、组织以及监管方面。通过对这些权利的有效使用,促进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总馆在进行平时的工作中,还应对分管的工作进行不定期和定期的监管、指导、检查、评价,对分馆的工作提出客观的改进意见,分馆工作进行的好,总馆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表示对分馆工作的鼓励。而分馆在工作中的主要表现在于,接受总馆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以及业务培训,同时还应与总馆做到文献共享。县级图书馆分馆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更好的发展,还是能够促进基层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

(二)总分馆制的服务效益

县级图书馆分馆的制度与服务机制与总馆的机制一样,总分馆共用一个管理系统,读者只要持有相关的证件就可以在县级内任何一个图书馆进行借书和还书。总分馆的服务模式使得办理此证的人数逐渐增多。各县级的有效借书证根据借书人数持续上涨。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使得县级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或的人们一致的好评。县级图书馆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不时的举行相关的读书月,带动县级各基层民众的读书热情,提高人们的读书兴趣。

二、加盟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特点

在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随着新型社会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人们对图书馆的迫切需求不停的推进了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因此,县级图书馆在获得经济支持和读者支持的情况下,不断扩大规模,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立并非隶属关系,总分馆能够顺利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总分馆签订的协议进行。加盟型的公共图书馆建立,虽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总分制,但是该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加盟型的公共图书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盟型总分馆制具有“通借通还”的功能

根据我国各地图书馆的建立可以看出,各地图书馆总分馆实行的是“一证通”的原则。该原则所体现的服务宗旨是,读者可以凭一个有效证件,在县级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内借书还书。加盟型的图书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通借通还”的功能。“通借通还”机制最大限度的方便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可以选择就近的图书馆进行阅读和还书,使得图书馆的功效发挥到最强。

(二)加盟型总分馆制实现“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的总馆与分馆使用的是同一套软件系统。在县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内可以互用所有的藏书,图书馆内的资源可以在系统内互相享用。无论是总馆根据图书馆发展需要设立的数据库,还是分馆建立的自身数据库,都可以在加盟型的图书馆内达到共享。促使县级公共图书馆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虽然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机制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弊端性还是凸现出来。加盟型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地资金以及相应的人员配备,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立。

三、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思考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经途径。如何使得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更加完善,笔者认为应当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主体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建设主体。县级政府做为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应当将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纳入进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中,科学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完善各项服务设施。

(二)明确总分馆建设责任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总分馆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将总分馆的建设纳入到各个建设主体的日常工作中。明确建设的责任,是县级公共图书馆顺利建设的必然要求。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二、建设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以县图书馆总馆为中心,5个镇综合文化站分馆为依托,90个村、社区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农村公共图书服务网络。利用县图书馆系统管理平台实现总分馆及农家书屋图书资源配送,建立覆盖全县、均等便捷、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公共图书一体化服务体系。

三、时间步骤

(一)工作部署(6月上旬)。制定方案,部署推进工作。

(二)平台建设(6—9月)。

1.设备采购(6—8月)。由县文广新局牵头,对县总馆和镇分馆所需软、硬件实施采购招标,县图书馆做好相应配合工作。

2.安装培训(9月)。由中标商对相关软件进行安装调试、并负责对县镇总分馆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三)开展服务(10月起)。全面开展总分馆图书配送借阅和阅读推广活动。

四、运行方式

(一)规范管理。县图书馆为总馆,各镇综合文化站加挂“县图书馆分馆”牌子,村、社区沿用农家书屋名称。总馆对现有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升级,开通各分馆用户端。总馆和分馆是一个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图书馆网络,其图书业务管理集中于总馆,由总馆实施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通借通还,资源共建共享。

(二)分级运行。县总馆负责全县图书文献的采购、编目、分类、加工并配送新增图书到各分馆,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各镇分馆负责辖区内村、社区农家书屋服务点图书文献的交换流转,并做好分馆日常维护和读者借阅、文献服务工作;村、社区农家书屋负责做好书屋的日常管理维护、读者借阅服务工作。原则上,县总馆现有基本藏书每年选择20%左右参与流转;镇分馆和村、社区农家书屋现有图书作为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固定基本藏书,可不参与流转。

(三)定期流动。县总馆与各分馆最长每半年进行图书流动配送1次,每次流动图书不少于新配置图书的30%。村、社区农家书屋最长每半年流转交换1次,2年一个周期,以确保流动配置图书在农家书屋间循环流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统一组织,经费统筹,分步实施的原则,成立县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组,负责我县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工作。县图书馆总馆成立有农民代表参加的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图书采购指导小组,根据当地农民需求,合理制定图书采选计划,在多采品种的同时兼顾复本量,重点采购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图书。同时做好工作经验总结、媒体宣传、信息报送、资料收集整理等。

(二)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公共图书服务人员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业务娴熟、服务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人才队伍。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在2l世纪,面对社会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机遇。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使传统公共图书馆工作方式、文献资源建设、管理手段、管理范围、模式、服务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必然向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方向发展。

一、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影响

当前是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过度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及网络化的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面对着许多新的服务和技术难题,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目前已不能适应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新模式还没有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分析、修改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公共图书馆对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进行专门研究的还很少。一般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还主要沿用老的制度,只有少数公共图书馆较为系统地修改、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因此,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新模式还未形成,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研究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是不可避免的,传统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必须向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的趋势发展。

(二)现代开放性信息服务管理实施的新影响

在加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中,新的现代开放性信息服务的管理实施,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项目增加,服务的时间延长,服务的领域拓宽,服务的管理增大,这就需要图书馆在管理上应有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公共图书馆必须尽快创建一套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目前,通过实施图书馆舍改造工程和自动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已经实现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正在全面推行“藏、借、阅、咨询一体化服务”新的开放性管理机制。在新的现代开放管理模式的实施中,我们急需要有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来加以保证。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体系模式的构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在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过渡的阶段,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面临着新的主要问题是:

(一)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突破问题

在传统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过渡中,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由传统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过程,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补充、修改与完善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设研究,使传统的图书馆规章制度部分更加完善,发挥其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管理体系的制度创新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管理制度的创建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现代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和电子出版物的收集与订购、分类与编目、利用与管理等制度。只有结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情况,制定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才能适应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与现代化管理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公共图书馆传统与现代化管理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不断优化与创新,使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制度资源与现代化制度资源优化互补,形成特色,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建设。

三、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一)公共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原则

从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研究的整体上看,构建原则主要有:科学原则、系统原则、完整原则和实用原则。

科学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则,是实现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优化配置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营造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管理环境,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新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的关键。为此,要坚持科学原则,认真总结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发展中的新经验,新问题,建立新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现代图书馆制度资源的建设。

系统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重要原则。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模式的构建时,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前提,自觉地坚持系统原则,体现系统性的新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使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更加全面与系统,形成体系。

完整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原则之一。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要结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完整原则的研究,建立制定、补充和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适应公共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管理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

实用原则也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重要原则。新制定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原则。是否实用?我们认为,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通过实践检验新制定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实用性。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来源于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时,一定要坚持实用原则。

(二)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

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在要以科学性、创新性、目的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为核心,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制度创新。加强和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

科学性是说公共图书馆现代管理必须要有一系列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指南与工作实施的准则,是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的性是在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目的,紧紧围绕着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总目标,规划与建立公共图书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对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逐步实现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连续性是要注意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总结原有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利与弊,改进不足的方面。通过进一步地修改与增补,使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更趋于完善与合理。

可行性是指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要符合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客观规律,适应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要有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三)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

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公共图书馆文献管理制度体系及公共图书馆现代服务管理制度体系。

(四)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实践

在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中,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员,规定考核办法,保证贯彻执行”的精神,采取措施.保证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实施。

四、结论

通过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我们深信,一个适应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管理理念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将为图书馆争创一个信息资源丰富,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先进,管理水平优良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体系保证。

参考文献:

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广西;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发展;对策

广西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工作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笔者作为广西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就该项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进行回顾与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明晰今后的发展方向,促进广西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广西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发展概况

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的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但公共图书馆事业却出现了超常的发展态势。广西早在1980年就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是我国最早达到该目标的5个省(市、自治区)之一;1994年率先开展了“知识工程”活动;2000年基本实现“乡乡镇镇有图书馆(室)”的目标,乡镇图书馆的发展走在全国先进行列[1]。为了使基层图书馆尽快降低编目成本,避免书目数据的重复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馆”)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平等互助、合作共建的原则,于1997年组建了文献采编中心(原采编部,下简称“中心”),并从深圳图书馆购入LaCC联合编目系统。中心初建的宗旨是促进全区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在我区建立起支撑本地区图书文献信息网络运行的中央书目数据库。中心提出了“联合采编,全面解放采编人员,为各用户提供优质和优惠服务”的口号,为我区各类型图书馆提供图书采购及加工服务。

中心于2001年9月正式加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以下简称“全国联编中心”),成立全国联合编目广西分中心(以下简称“广西分中心”),在广西区内独家享有全国联编中心提供的全部书目数据的独立经营权,并承担广西出版物机读数据的上传任务。广西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区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开始由集中编目向联机联合编目过渡。截止2008年底,我区联机编目的成员馆在数量上已发展到了60家,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覆盖广西各地区的文献书目数据库,为将来实现我区图书馆馆际互借和联网检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广西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区图书馆联合编目事业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存在的问题也日趋明显。

2.1覆盖率不高,成员馆逐年减少

截止2007年底,广西共有公共图书馆99家,参加联合编目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仅有20家,占我区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0%左右。其中还有部分图书馆因缺少购书经费、实行业务外包等原因已与中心没有业务来往,2008年实际全加工合作的公共图书馆只有9家,单向下载数据的公共图书馆只有6家。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区参加联合编目的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桂南地区,少量分布在柳州市及柳州地区,而桂北地区包括桂林市及其所辖的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一成为广西分中心成员馆。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我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有关。广西是全国唯一设有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省份,分别是设在首府南宁的广西馆和设在桂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以下简称“桂林馆”),2个省馆的业务辅导区分别为桂南地区和桂北地区。而全国联合编目中心每个省只设1个分中心,桂林馆只能以普通成员馆的身份参加全国联编中心,不具备分中心的资格,这影响了全区范围内文献资源的共享。

2.3自动化管理水平低,操作系统落后

文化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来,大部分市、县级公共图书馆都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及自动化管理系统。遗憾的是大部分图书馆缺少计算机专业人才,部分图书馆尚无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桂平市图书馆,除了国家配套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外,还追加投入资金70万元,现有电脑达116台,却没有配置相应的软件,没有一条机读目录数据。

另外,我区大部分地市级、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是“丹诚自动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存在网络功能上不支持Z39.50协议、必备字段缺失及定长字段不规范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联合编目工作的开展。

2.4书目数据制作过多依赖图书供应商,著录项目不规范

由于政府拨款不足、机构人员编制偏少,中心大部分成员馆缺乏专业的编目人员,新书分编加工能力有限。随着书目数据制作不断社会化,一部分图书馆的新书分编加工工作已全部交给图书供应商负责。如凭祥市图书馆人员编制仅有3人,加上聘用人员1人,他们就连县级公共图书馆每周开馆48小时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更没有专人从事图书编目工作了。经抽查发现,大多数图书馆对CnmRaC格式的著录要求缺乏准确理解,书目数据过于简单,有的图书馆甚至没有及时按新标准修改有关字段、子字段。如许多图书馆对010字段的人民币代码没有按格式要求用“CnY”表示,仍沿用“¥”;出版年著录也还沿用旧标准,按年、月、日著录等。

3广西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的发展对策

近年,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发展机遇。广西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事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3.1加强省级图书馆及市级图书馆的协调合作,全面实现我区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共建共享

鉴于广西的具体情况,联合编目工作必须打破过去的条块分割和地区界限。首先,要加强我区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编目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打破长期以来各行其是的格局。其次,制定科学的运行机制,增强市级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力度。南宁市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等自动化条件较好的市级馆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本地区的统编工作。如玉林市图书馆成立了玉林联采统编中心,与玉林市所辖的各县(市)图书馆签订联合采编协议。中心要以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为前提,努力促进我区各级编目中心之间的合作,形成分中心——市级编目中心——下属基础馆的联合模式。

3.2借鉴全国联合编目的经验,在本区域内尝试开展跨行业合作

近年来,在编目社会化的趋势下,有些书商、出版社、数据公司等也与全国联编中心进行合作,免费为图书馆配送数据、加工图书等。笔者曾参与多个图书资料政府招标采购的评标工作,几乎所有的供货商都承诺为图书馆免费提供全国联编中心的标准CnmaRC数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全国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抽查发现,图书馆书目数据801数据来源字段中是“nLC”或其他编目中心的极少,大多是书商自编数据。而联编中心由于采取了联编中心——分中心——成员馆的经营模式,各地区的联编管理已交由各省级分中心统一经营,这样一来,联合编目工作就会存在一个真空区域。我区不少基层馆已取消了本馆采编人员编制书目数据的工作,所有编目加工工作均由书商取而代之,这也是近年我区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工作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书商的服务固然周到,但毕竟只限制在整理加工阶段,他们不会像图书馆那样开展编目领域的研究,用理论来指导编目实践,因此,不可能具备依据一定的标准、规范修改书目数据的技能,也不可能像图书馆编目员那样对编目数据进行详尽修改。随着文献出版量的日益增大,文献类型复杂多样,我区的联合编目应吸收书商加入,开展跨行业的编目合作,以避免因数据质量造成数据交流的障碍,保证我区书目数据的标准性和通用性,为今后的馆际互借、数据共享打下基础。同时注意定期向全国联编中心反馈信息,在联编中心的支持下有效地开展工作。

3.3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能,减免数据下载费用

为了鼓励分中心积极拓展联合编目工作,在区域范围内充分发挥分中心的作用,自2008年1月起,全国联编中心在分中心缴纳年费的基础上,全面减免其网上实时下载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的费用[2],这无疑给我区公共图书馆的联合编目工作带来了福音。在全国联编中心的指导和带动下,2009年,广西分中心在全区公共图书馆系统里开展了免费或者等效免费的服务。此项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已陆续与南宁市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等6家市级图书馆签订了免费联合编目协议,再由这些中心市馆向下属基层馆免费提供数据服务,进而扩大我区联合编目的覆盖面。

3.4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的建设

联合编目的发展,离不开自动化、网络化的建设。2009年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十一五”任务关键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2月,我区已建成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298个。目前广西馆已购入CDi市县级支中心服务系统(即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针对国内数字图书馆发展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开发的管理与应用软件),其设置有Z39.50联合编目的应用模块,各成员馆可通过Z39.50协议检索和下载中心馆的书目数据,也可把各馆书目数据上传到联合编目中心或上级馆。该操作系统的安装培训工作已开始进行,广西分中心也抽出辅导员参与机读目录格式的培训工作。CDi市县级支中心服务系统具备联合编目功能,能够解决我区部分公共系统图书馆因操作系统不一致而无法加入联合编目的问题,为今后我区公共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