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十篇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十篇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27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1

关键词基因;遗传

遗传系谱图能全面地深层次地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识图、分析、推理、计算等能力。而确定遗传病的类型是解答这类题目的首要环节,笔者将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判断遗传病的类型作如下总结。

一、确定是否是细胞质遗传或伴Y遗传

1.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即母系遗传。只要母亲是患者,其后代都是患者,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线粒体基因组中。如图1

2.伴Y遗传

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男性患者的后代中男性均患病,女性均正常且代代相传,即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如图2

二、确定致病基因的性质和位置

如果不是上述两种类型,需要进一步确定是何种类型,只要抓住两个要点就可以了,一要确定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二要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1.确定致病基因的性质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如果双亲均无病,生出有病的子女,则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如果双亲均有病,生出无病的子女,则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无论在任何复杂的系谱中,只要出现下列典型标志图,就能准确判断出显隐性。

图3、图4中为隐性遗传病;图5、图6中为显性遗传病。如果没有上述典型标志图,我们可以用下列特征作为辅助判断的手段。显性遗传病:家系中发病率较高;系谱中呈现代代遗传,患病个体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隐性遗传病:家系中发病率较低;系谱中呈现隔代遗传。当然,做题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双亲都是隐性遗传病患者或隐性遗传病患者与一个杂合体的个体婚配,也可能会出现代代遗传的情况。

2.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在排除了细胞质遗传和伴Y遗传后,致病基因不在常染色体,就在X染色体上。在判断出致病基因的显隐性之后,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可用如下方法:

隐性遗传病:找出女患者观察其父亲或儿子若其不患病,肯定不伴性,即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这里先假设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对于伴X隐性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儿子均应患病,若出现不患病的情况,就排除了伴X遗传的可能,只能为常染色体遗传。上述图3中,我们可通过先假设后排除伴X隐性遗传的可能,只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图4中就不能排除伴X遗传的可能,既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为伴X隐性遗传病。但若给图4加上“若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这一条件的话,只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

显性遗传病:找出男患者观察其母亲或女儿若其不患病,肯定不伴性,即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这里同样先假设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对于伴X显性遗传,男患者的母亲、女儿均应患病,若出现不患病的情况,就排除了伴X遗传的可能,只能为常染色体遗传。上述图5中,我们可通过先假设后排除伴X显性遗传的可能,只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图6中就不能排除伴X遗传的可能,既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为伴X显性遗传病。

三、特殊情况下的判断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2

那“遗传图谱的分析和概率计算”这类型题真的就无法攻克,毫无规律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尝试着从过5年高考试题中,寻找出这类题的点滴模式,克服心理障碍,共同探讨。

1遗传概率+基因频率模式

【例1】(2008年江苏卷第27题)图1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B、b)的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种位于X染色体上。请回答以下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2)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3)Ⅲ-2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

(4)由于Ⅲ-3个体表现两种遗传病,其兄弟Ⅲ-2在结婚前找专家进行遗传咨询。专家的答复是:正常女性人群中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分别为1/10000和1/100;H如果是男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如果是女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因此建议。

【解析】Ⅰ的1和2夫妇无病而Ⅱ中的1有病,Ⅱ中的6和7夫妇正常,Ⅲ中7有病,说明甲乙都为隐性遗传病。Ⅱ中1的父亲正常,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乙就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Ⅲ中的2为男性,表现型正常,所以一定不是乙病患者,也不是甲病患者,但可能是甲病携带者,即其基因型为aa或aa,二者的可能性分别为1/3或2/3。H如果是男孩,其患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2/3×1/10000×1/4=1/60000,患乙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100×1/2=1/200。H如果是女孩,其患甲种遗传病的概率也是1/60000,因为其父亲正常,患乙种遗传病的概率是0。因此优先选择生育女孩。

【点评】本题考查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和位置的判断以及遗传病的发病率计算。判断主要根据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和“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概率计算的关键是注意Ⅲ-2中的表现型和H如果是男孩或女孩患乙种遗传病的概率(确定是男孩或女孩),另外是什么时候该用上基因频率,什么时候不需计算在一起。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3)aaXBY,1/3或aaXBY,2/3(4)1/60000和1/2001/60000和0优先选择生育女孩

【例2】(2009年江苏卷第33题)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1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2)该种遗传病最可能是遗传病。如果这种推理成立,推测Ⅳ-5的女儿的基因型及其概率(用分数表示)为。

(3)若Ⅳ-3表现正常,那么该遗传病最可能是,则Ⅳ-5的女儿的基因型为。

解析:本题考查模式和2008年第27题一模一样,考查了遗传疾病的推导和概率计算,并融合了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1)用代入排除法,分别用各种情况代入遗传系谱图逐一排除,遗传系谱图中没有只传男性所以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Ⅱ-4有病,其子正常,所以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该遗传病在后代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所以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成立则Ⅳ-5的基因型为1/2、1/2,她可能与正常的男性XaY(概率9999/10000)和患病男性XaY(1/10000)结婚,然后组合四种情况分别计算,则为1/10000×1/4=1/40000,为1/4×9999/10000+1/2×1/10000=10002/40000,为29997/40000。(3)若Ⅳ-3表现正常,但是Ⅳ-4有病,那么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所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Ⅳ-5的基因型为aa,他的丈夫可能是aa、aa。其女儿可能为aa、aa、aa。

答案:(1)Y染色体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

(2)X染色体显性1/40000XaXa、10002/40000

XaXa、29997/40000XaXa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a、aa、aa

2遗传概率单一模式

【例3】(2010年江苏卷第29题)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3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3)如果ii-4、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

①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②双胞胎中男孩(iV-i)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女孩(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

解析:本题以系谱图为载体,遗传概率计算的单一模式呈现,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和概率计算。

(1)甲病具有“无中生有”特点,且女患者的父亲不患病,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乙病具有男患者的母亲、女儿不患病的特点,因此不可能伴X显性遗传病。

(3)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则Ⅱ8有病,Ⅰ3、Ⅰ4基因型均为aa,则Ⅱ5基因型概率为2/3aa和1/3aa,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aa,因此Ⅲ2基因为aa的概率为2/3×1/2=1/3,为aa概率为2/3,同理Ⅲ1基因概率2/3aa或1/3aa,因此其子代患病概率为1/3×1/3×1/4=1/36,正常概率为1/36,因此双胞胎同时患病的概率为1/36×1/36=1/296。因乙病具有代代相传且患者全为男性,因此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Y传,因Ⅲ2患病,则双胞胎男孩患病,故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1/36×1=1/36。子代女孩不一定会患乙病,故Ⅳ2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0。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显性遗传(3)1/12961/360

【例4】(2011年江苏卷第24题)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图4),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i-2

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一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若Ⅲ-4与Ⅲ一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解析:这道题涉及的问题可不少,首先分析系谱图,确认遗传方式,另有基因型的判定和概率的计算。其实,还是要掌握一个基本的解题套路,可以变复杂为简单。

先看甲病,图中Ⅱ-4和Ⅱ-5均患甲病,而他们的女儿Ⅲ-7表现正常,根据“双亲有病,女儿正常”的口诀,可直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a、正常基因为a);再看乙病,图中Ⅱ-4和Ⅱ-5均不得乙病,但其两个儿子Ⅲ-5和Ⅲ-6得乙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定乙病为隐性遗传病,而题干中说到“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因此可判断乙为伴X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b、正常基因为B),因此可判断a正确,同时为后面的问题分析提供平台。

Ⅱ-3甲、乙两病兼得,据其双亲表现型分析,其甲病显性致病基因来得i-2,而乙病隐性致病基因应该来自i-1,B项错误。

Ⅱ-2不得甲病,相关基因型为aa,她也不患乙病,但她的女儿Ⅲ-2患乙病,相关基因型为XBXb,所以Ⅱ-2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为aaXBXb。Ⅲ-8患甲病,但她有一个姐姐表现正常,而其双亲均患甲病,所以她在甲病方面的基因型为aa或aa;乙病方面,Ⅲ-8不得乙病,但其两个哥哥患乙病,故其母亲为乙病基因携带者,她的相关基因型为XBXB或XBXb,因此Ⅲ-8的基因型应有四种可能,C正确。

若Ⅲ-4与Ⅲ-5结婚,据系谱图分析,Ⅲ-4的基因型为aaXBXb,Ⅲ-5的基因型为:(1/3)aaXbY或(2/3)aaXbY。采取“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他们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5/6,患乙病的概率为1/2,所以生一患两病孩子的概率为5/12,D正确。

点评:以系谱图为背景的遗传题历来为高考命题专家看好,因为它的信息容易大,可多方面考查考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技巧,试题呈现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具备清晰的解题思路,其中最关键的则是遗传方式的判定。

答案:aCD。

3文字+表格模式

【例5】(2009年广东卷第37题)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表1。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鸟的基因型有种,灰鸟的基因型有种。

(2)基因型纯合的灰雄鸟与杂合的黑雌鸟,子代中雄鸟的羽色是,此鸟的羽色是。

(3)两只黑鸟,子代羽毛只有黑色和白色,则母体的基因型为,父本的基因型为。

(4)一只黑雄鸟与一只灰雌鸟,子代羽毛有黑色、灰色和白色,则母本的基因型为,父本的基因型为,黑色、灰色和白色子代的理论分离比为。

解析:本题考查的模式是文字+表格,也是对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知识灵活运用的考核,根据题中表格可知,黑鸟的基因型有aaZBZB、aaZBZb、aaZBZB、aaZBZb、aaZBw、aaZBw6种,灰鸟的基因型有aaZbZb、aaZbZb、aaZbw、aaZbw4种。基因型纯和的灰雄鸟的基因型为aaZbZb,杂合的黑雌鸟的基因型为aaZBw,子代基因型为aaZbw、aaZbw、aaZBZb、aaZBZb4种,雄鸟为黑色,雌鸟为灰色。第三小题根据子代的性状,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两黑鸟后代只有黑或白则不应有b基因存在。第四小题同理,因为后代有三种表现性,则亲代雄性两对基因都杂合,根据子代基因型的比例,归纳出表现性的比例为3∶3∶2。

答案:(1)64(2)黑色灰色(3)aaZBwaaZBZB(4)aaZbwaaZBZb3∶3∶2

4遗传图谱规律总结

通过以上三种典型考题模式,可以摸索出“遗传图谱的分析和概率计算”这一大类高考热点题型的解题规律。

4.1遗传病遗传方式判定方法

解题顺序: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是否患者全为男性)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是否为母系遗传)确定是显、隐性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见病:多指(趾)症、并指症、先天性白内障等。

①遗传表现为连续,即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是患者,与性别无关。

②如果双亲有病,生了一个无病的女儿,则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5-a)。

③如果已知是显性,父病而女儿正常(图5-B),或母亲正常而儿子患病则一定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5-C);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见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黑尿症。

①表现为不连续,即常表现为隔代遗传。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机会均等。近亲婚配发病率高。

②如果双亲无病,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图6-a)。

③如果已知是隐性,母病而儿正常(图6-B),或父亲正常而女儿患病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图6-C);

(3)伴X显性遗传。常见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表现为连续,即代代有患者,或者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患者;整个家族中往往患病的女性多于男性。

②遗传与性别有关,儿子患病则母亲一定为患者或父亲患病则女儿一定为患者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图7-a);女儿正常,则她的父亲与儿子一定正常(图7-B)。

(4)伴X隐性遗传。

①遗传一般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整个家族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②遗传与性别有关,女儿患病则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患病则儿子一定是患者,即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图8-a);男性正常,则其女儿和母亲一定正常(图8-B)。

③近亲婚配发病率高。常见病:色盲、血友病、夜盲症、鱼鳞癣等。

4.2基因频率计算方法

“基因频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掌握种群、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以突破难点。下面把有关的计算方法与规律进行归纳如下:

(1)基因频率=×100%;

(2)基因型频率=×100%;

(3)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参考文献: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3

【关键词】遗传试题;归类分析;解题策略

遗传学知识逻辑性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因而近年来遗传题在全国各省的高考中频繁出现,成为高考的热点。很多省市把遗传题作为生物试题的压轴题,这些试题所占分值比重较大;然而很多考生对此类试题都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1遗传方式的判断

例1(2011・浙江高考・节选):图1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解析甲病:甲病有女性患者,因此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Ⅱ-3与Ⅱ-4均不患甲病,孩子Ⅲ-5患甲病,属于“无中生有”,故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Ⅲ-5的父亲不患甲病,因此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Ⅲ-1、Ⅲ-3为乙病男性患者,他们的父亲Ⅱ-1不患乙病,因此乙病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Ⅱ-1与Ⅱ-2均不患乙病,生下了患乙病的孩子,属于“无中生有”;又由于题干信息“Ⅱ-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答案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点拨]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断遗传方式的一般步骤:

判断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

判断显隐性。

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针对性训练1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2,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遗传概率的计算

例2一个正常的女人与一个并指的男人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再生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三步骤:

①熟练运用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并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_)。

②写出双亲的基因型:

根据双亲的表现型,写出他们的基因型框架:母亲a_bb,父亲为a_B_.

由于他们生了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aabb),因此双亲的基因型可以确定为:母亲aabb,父亲为aaBb。

计算概率:

后代患白化病(aa)的概率为1/4,后代患并指(B_)的概率为1/2,因此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孩子的概率为1/4×1/2=1/8。

答案1/8

[点拨]巧用“先分解,后组合”的方法,计算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概率:先分开计算每对性状中出现某种表现型的概率,然后将其概率进行乘积。

针对性训练2图3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Ⅱ―1与Ⅱ―6不携带乙病基因)。Ⅲ―1与Ⅲ―4结婚生出同时患两种病种的孩子的概率是1/16

3遗传中经典比例及其变形的考查

例3以两种白花豌豆为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全为紫花豌豆,F1自交后的F2代是382株紫花和269株白花,这些数量比始终是9:7。如果F1的紫色个体与亲本中的一种杂交,则后代出现白花的比例为()

9:7是9:3:3:1的变形,因此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一对相对性状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那么,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则包括a_bb、aaB??_、aabb三种。F1全为紫花,自交后F2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故F1的基因型为aaB??b,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

用F1的紫色个体aaB??b与亲本aabb杂交:后代中出现紫花a_B??_的概率为1×1/2=1/2,故后代中白花的概率为0.5。

用F1的紫色个体aaB??b与亲本aaBB杂交:后代中出现紫花a_B??_的概率为1/2×1=1/2,故后代中白花的概率为0.5。

答案C

[点拨]某个体自交,后代出现9:3:3:1或其变形,如9:7或9:6:1或9:3:4或15:1等性状分离比,可由此得出以下信息:

该个体的基因型为双杂个体,如aaBb;

该对相对性状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针对性训练3菜豆种皮颜色由两对非等位基因a(a)和B(b)调控。a基因控制黑色素合成(a基因出现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aa不出现色素),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B使色素颜色完全消失,Bb使色素颜色淡化)。现有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图4所示,则下列有关推断不正确的是(a)

a.p1和p2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

B.F1的基因型是aaBb

C.F2种皮是黑色的个体基因型有2种

D.F2种皮是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5种

4遗传中致死现象的考查

例4某种品系的鼠毛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结果,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a.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亲本为纯合子

B.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

C.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D.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解析由杂交B黄色×黄色2/3黄色1/3灰色,可知:灰色为隐性性状,黄色为显性性状,故杂交a亲本基因型均为纯合子aa,且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a选项正确。由于杂交B可判断黄色性状为显性性状,故可判断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B选项正确。杂交B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理论上,后代中aa∶aa∶aa=1∶2∶1,即黄色与灰色的性状分离比应为3∶1,但实际情况为黄色:灰色=2∶1,说明黄色个体中存在显性纯合(aa)致死现象,因此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只有杂合子,C选项错误。黄色和灰色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D选项正确。

答案C

[点拨]导致后代性状分离比不再是3∶1或1∶1或1∶1∶1∶1或9∶3∶3∶1及其变形的常见致死原因有:

隐性纯合致死: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

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配子致死: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某种配子的现象。

针对性训练4某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得子代: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出现上述遗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

a.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

C.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4

关键词:自由组合定律;辩证法;方法

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学问题是每年高考试题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而命题者多不按照常理出牌,常常涉及一些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许多应试者常感到棘手,解决起来很困难,根据多年从事高三复习备考工作的经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效的思想方法,或许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自由组合定律的一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般规律是许许多多特殊事物共性的体现,而特殊问题又一定遵循普遍规律,即一般来源于特殊,特殊孕育在一般中,按照这样的辩证法关系我们先来看自由组合定律的一般规律。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花费了多年时间做了大量的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两对相对性状的一般规律,下面通过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情况,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规律。

若假设最初的亲本均为纯合子控制黄色和绿色这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为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性状的等位基因为R和r,则上述遗传过程可表示如下:

平时教学若照本宣科,让学生按上面的图解去掌握,未免太繁、太难,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办到,但若细细研究可得到下面结论:

1.自由组合定律问题最初的亲本一定是纯合子,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双显纯合子与双隐纯合子杂交,要么是一显一隐纯合子和一隐一显纯合子杂交(即YYRR×yyrr或YYrr×yyRR)。

2.F1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定为双杂合子,即YyRr且F1中的两对等我基因一定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3.F2中从表现型来看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中为4种,即双显性状、一显一隐性状、一隐一显性状、双隐性状,且比例为9:3:3:1。

4.从基因型上来看有9型,其中有关双显性状的基因型为4种,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一显一隐性状的基因型为2种,分别为(Yyrr、YYrr),一隐一显性状的基因型也为2种,分别为(yyRR、yyRr),双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1种,为:yyrr。

5.从基因型所占的概率来看,所有纯合子占

二、用一般规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特殊问题

1.不同性状分离比的变式题

(1)9:6=9:(3+3):1实为双显:(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

(2)9:7=9:(3+3+1)实为双显:(一隐一显+一显一隐+双隐)

(3)9:4:3=9:(3+1):3实为双显:(一显一隐或一隐一显+双隐):一隐一显或一显一隐

(4)15:1=(9+3+3):1实为(双显+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

诸如此类许多子代性状的特殊分离比都可以从一般规律中变换而来。

2.解决某个配子或基因致死型的性状分离比问题

若某基因致死型后中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为6:2:3:1可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为F29中基因型中含YY的基因个体致死或含RR基因的个体致死。

3.解决子代中表现型或某个基因型的概率问题

如上面图1中的豌豆遗传问题,若问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利用一般规律便知实问F2中一显一隐和一隐一显性状表现概率和之比,即为;或问黄圆豌豆中纯合子占的比例等问题,根据一般规律可知所有双显性状占9份,其中纯合子占其中的1份,所以所问比例为;或问绿圆豌豆中基因型yyRR所占的比例,同样可以根据上面总结的一般规律中一隐一显性状单杂合子yyRr占,纯合子yyRR占,则yyRr:yyRR=2:1,所以yyRR基因型占,类似这样的问题若用一般规律去思考分析定能迎刃而解。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5

【摘要】目的探讨手汗症患者的遗传方式。方法采用分离分析法和penrose法对23个手汗症高发家系进行分析。结果一、二级家属手汗症的患病率为9.80%(40/408),其中一级亲属为30.21%(29/96),二级亲属为3.53%(11/312)。手汗症的患病率高低与亲缘关系的近远呈显著相关。手汗症的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性染色体连锁遗传,也不符合多基因遗传,而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手汗症高发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性大。

【关键词】汗脉疾病;交感神经系统;手;基因,隐性;连锁(遗传性);染色体图

原发性手汗症是一种无明显诱因引起的手部汗腺分泌亢进的病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0.37%的青少年患有手汗症[1]。患者自儿童起出现阵发性的手部汗液滴沥,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并可导致焦虑、躲避等心理状态。有学者认为该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23],但对手汗的遗传方式和基因定位未做进一步的探讨分析。笔者采用高发家系的研究方法,旨在阐明手汗症的遗传效应及方式,为进一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2006年11月-2007年5月就诊于笔者医院胸外科并进行手术的患者127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9例,年龄(21.23±4.26)岁(16~37岁)。凡一个家系中有≥2例手汗症患者均作为研究对象,共23个高发家系。

1.2方法以手术病例作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家系调查表,向先证者本人或其父母详细询问一、二级亲属中手汗症的发病情况,对曾经明确诊断或疑似手汗症的家属逐个面检,其中面检34例,面检率达85%,无法到本院面检的患者由知情者描述病情,然后根据手汗症的诊断标准作出回顾性诊断,绘制家系图[1]。所有调查均由一名胸外科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包分析数据,χ2检验确定有无家族聚集性;应用同胞法和子女总数校正法计算多汗症的分离比,penrose法估计遗传模式。

2结果

2.1患病率23人先证者中,男性12人(52.17%),年龄(20.17±3.30)岁;女性11人(47.83%),年龄(21.45±5.54)岁。一级亲属、二级亲属的患病情况见表1。先证者一级亲属手汗证的患病率高于二级亲属(χ2=64.61,p

2.2遗传方式计算结果

2.2.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手汗症是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决定,当本病患者与正常人婚配后,其子女中患者与正常人之比为1∶1,子女如果有患病者,其双亲必定也有患病者。本组23名先证者中,有8名先证者其父母均未患手汗症,故可排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可能性。

2.2.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理论上来说,当患者的双亲都是同一隐性遗传病杂合子时,子女中发病患者的数量应该约占1/4,且男女发病机率大致相等。但是在仅分析同胞发病率时,患者的比值往往高于1/4,原因是把后代未患病但双亲都是携带者的家庭未列入在隐性遗传家系的集合群中,造成了系统性误差,所以必须进行校正。由于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校正方法也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完全确知”和“不完全确知”两大类。前者指家庭中所有的患者都已被查证确认,而后者指的是家庭中总有患者不能被查出确认。本调查属“不完全确知”类型,常用的校正方法有同胞法,先证者法、最大似然法、子女总数校正法。笔者采用其中的两种方法进行计算,运算结果见表2。

2.2.2.1同胞法

隐性基因的分离比率p=R-nt-n

标准差=p(1-p)t-n

式中R为所有家庭中有病子女的总数,t为所有家庭中子女总数,n为家庭总数。

根据计算,p=0.2917,标准差=0.0656,95%可信度为(0.1631,0.4203),包含了理论分离比率0.25,说明手汗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性大。

2.2.2.2子女总数校正法[4]

理论同胞总数=p(1-p)t-n

分离比率=∑R理论同胞总数

式中t为所有家庭中子女总数,n为家庭总数,∑R为患病同胞总数。

根据计算,理论同胞总数为121.44,校正后的分离比率=37/121.44=0.3047。结果与同胞法所得结果相似,说明手汗症属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可能性大。表2同胞数及其患病情况

2.2.3性连锁遗传

2.2.3.1Y连锁伴性遗传若一种遗传性状或遗传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缺少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这些致病基因随Y染色体的行为而传递,女性中不会出现遗传性状或遗传病,本资料先证者中有47.83%的患者为女性,故没有“传男不传女”的现象,可排除Y连锁伴性遗传。

2.2.3.2X连锁显性遗传若一种显性遗传性状或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父亲患病、母亲正常的家系中,其所生育的子女中儿子应该全部正常,女儿应该全部患病。本组资料中父亲患病、母亲正常的8个家系中所生育的8个患有手汗症的子女,其中4个是儿子,故可排除这种遗传方式。

2.2.3.3X连锁隐性遗传若一种隐性遗传性状或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当母亲患病、父亲正常的家系中,其所生育的子女中儿子应该全部患病,女儿应该全部正常。本资料中母亲患病、父亲正常的8个家系中所生育的13个患有手汗症的子女,其中8个是女儿,故可排除这种遗传方式。

2.2.4penrose法估计遗传模式根据同胞患病率(s)和一般人群患病率(q)可以估计某病的遗传方式,依以下标准判断遗传模式:s/q接近1/2q为单基因显性遗传,s/q接近1/4q为单基因隐性遗传病,s/q接近1/q为多基因遗传病。本次调查计算结果:q=0.0037,s=0.2917,s/q=78.838;1/2q=135.135;1/4q=67.568,1/q=16.44。结果显示s/q接近1/4q,进一步证实手汗症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可能大。

3讨论

手汗症是一种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性疾病,目前已引起遗传病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发现该疾病呈家族性发病,并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至今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23]。本研究采用高发家系调查的方法,收集遗传因子较为相似的“同质”病例进行研究,有助于阐明遗传因素对本病发生的影响。

本组资料表明,手汗症确有家族集聚现象,家族同胞中发病人数越多,其再发风险越大。一级亲属手汗症发病率为30.21%,二级亲属为3.53%,说明本病高发家族中亲属发病率的高低与血缘关系的亲近呈显著相关,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从而证实遗传因素在手汗症发病中起明显的作用,特别是23个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和一二级亲属的患病率为14.62%,较群体患病率的0.37%高39.50倍。因此,笔者认为本病在高发家系中可能存在致病性基因。

在医学遗传数学统计方法中,分离分析适合于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而阈值理论则适用于验证多基因遗传[5]。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汗症的遗传方式既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性染色体连锁遗传,也不符合多基因遗传的规律,而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同胞法和子女总数校正法的计算,实际计算值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理论预期值十分相似,证实了手汗症属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可能性大。据此推测,手汗症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一种性状,并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本研究为将来在手汗症患者中寻找异常性状并进一步进行基因筛检与定位提供一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同属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另两种疾病即长Qt综合症与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均通过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得以确定[67]。手汗症的发病机理与上述两种疾病相类似,虽然目前致病基因尚未被发现,但Higashimoto等学者应用基因连锁分析的方法将手汗症基因定位于14q11.2q13之间[8],这也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线索。

参考文献

[1]tuYR,LiX,Linm,etal.epidemiologicalsurveyofprimarypalmarhyperhidrosisinadolescentinFuzhouofpeople'sRepublicofChina[J].eurJCardiothoracSurg,2007,31:737739.

[2]RoKm,CantorRm,LangeKL,etal.palmarhyperhidrosis:evidenceofgenetictransmission[J].JVascSurg,2002,35:382386.

[3]KaufmannH,SaadiaD,polinC,etal.primaryhyperhidrosis:evidenceforautosomaldominantinheritance[J].ClinautonRes,2003,13:9698.

[4]陈竺,傅继梁,陆振虞,等.医学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89.

[5]江三多,吕宝忠,赵桐茂,等.医学遗传学数理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3109.

[6]Curranme,Splaskii,timothyKw,etal.amolecularbasisforcardiacarrhythmia:HeRGmutationscauselongQtsyndrome[J].Cell,1995,80(5):795803.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6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使人感觉迟钝。知识充满了他们,成为了他们的负担,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但却没有给他们指明方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1知识篇

基因的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F1(YyRr)-隐性(yyrr)(1YR、1Yr、1yR、1yr)-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②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③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④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2方法篇

1仔细审题

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

①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②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③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①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

①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②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③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显)、佝偻病(--显)等

2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

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

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①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②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③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

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

3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求子代

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

①判断出显隐关系;

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

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

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4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化繁为简、集简为繁”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基因),再把结果相乘。

(1)正推类型

要注意写清配子类型(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组合”成子代时不能相连或相连。

(2)逆推类型

①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

②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B?×aaB?

③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

④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

5伴性遗传

(1)常染色体遗传:

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

(2)伴性遗传:

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遗传(男子王国);非上述——可能是伴-遗传;

(3)-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患者较多(重女轻男);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

(4)-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患者较多(重男轻女);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

学好生物的三大方法有哪些一、课前预习

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是靠一次听讲就能做到的,而要通过多次强化,通过预习可使我们上课听讲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因为我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会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提高听课效率。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培养的诸多能力中的第一能力,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就能使我们的学习更主动,更有创造性,更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掌握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

1.首先要通读教材,搞清楚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

通读之后要掩卷而思,看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要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大概了解。

2.在通读基础上进行细读,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仅要知道书上讲了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要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对重要要领结论及关键字词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边读边注,提高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3.在预习中还要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预习中重点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带到课上,看老师如何分析。

这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预习中要做到先通读,再细读,并注意总结归纳,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搞清楚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哪些内容还不太理解,使预习达到一较高层次。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课上听讲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可使思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听讲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听讲中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抓住重点,带着问题听课,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看老师是如何分析的,自己为什么没弄清楚,这样不但可以理解这部分知识,还有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听讲目的更明确,注意力更集中。在听讲时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做笔记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楚,特别要记的内容是知识点间的联系,例题分析,对于老师分析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特别重视,这正是我们上课时需要培养的能力,对于预习中了解的内容可通过老师讲解强化记忆。在听讲时速要重视实验,注意能力的培养。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7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如毛色)的不同表现类型(黄、白)。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DD×Dd

DD×dd

5.分离定律

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2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亲本类型

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纯隐(yyrr)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重组类型

单显(Y_rr)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单显(yyR_)

yyRr

2/16

3/16

绿圆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2.常见组合问题(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统一用分枝法[先一对一对分析,再进行组合]:都可以简化为用分离定理来解决,即先求一对相对性状的,最后把结果相乘,即进行组合,因此,要熟记分离定理的6种杂交结果)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

p

F1

F2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5.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为什么F2中出现3:1)——提出假说(4点)——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知识结构: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

卵细胞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即一个着丝点就代表一条染色体。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有丝分裂中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同源染色体:上面已经有了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上面已经有了

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3.减数分裂

特点: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

场所:生殖器官内(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精巢、卵巢内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

过程:

精子的形成过程: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精子(n)

4.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复制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第一极体(n)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有无变形

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无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n)

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要求掌握)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出现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无分离(有同源染色体)

着丝点分裂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性细胞,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3个

体细胞,2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变

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

不一定相同

一定相同

6.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检索表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1.2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

2.1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例题: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

[解析]:

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7.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8.配子种类问题

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

萨顿假说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摩尔根果蝇眼色的实验:(a—红眼基因

a—白眼基因

X、Y——果蝇的性染色体)

p:红眼(雌)

×

白眼(雄)

p:

XaXa

×

XaY

F1:

红眼

F1

XaXa

×

XaY

F1雌雄交配

F2:红眼(雌雄)

白眼(雄)

F2:

XaXa

XaXa

XaY

XaY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第三节

伴性遗传

1.伴性(别)遗传的概念: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2.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①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②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a(携带者)

③遗传特点:

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⑵交叉遗传。即男性(父亲)女性(女儿携带者)男性(儿子)。

⑶一般为隔代遗传。

3.

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①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②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XaXa

③遗传特点:

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⑵代代相传。

⑶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4.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5、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根据毛色辨别小鸡的雌、雄

6、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无中生有必为隐,生女有病为常隐;有中生无必为显,生女有病为常显。

解释: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8

构建知识体系,首先必须全面理解各知识点.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能够从多方位,多层次识记理解,能做到提到哪一个知识点就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只有在这基础上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按照考纲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或不同角度的分类,从点线面进行梳理,从而使知识整体综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那么如何构建生物知识体系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许多教辅资料中就有现成的,比较好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拿来主义.但这些知识体系也有致命的缺陷:思路是别人的,怎么用都不能变成自己的.如果我们自己参与知识体系构建,有自己的思路,亲手去做,那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了.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核心辐射法

核心辐射法是指抓住一个核心的知识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辐射,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形、一个实例.

例如,复习核酸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从核心词“核酸”出发,向多方位多角度联系辐射,形成知识体系.

(1)核酸的分类,存在部位,基本单位分子结构及性质(必修1)

(2)Dna是遗传物质证据(必修2)

(3)Dna分子结构,Dna复制,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基因的结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必修2)

(4)Rna分子结构及转录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中心法则和信息流.(必修2)

(5)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选修3)

再如,复习“可遗传的变异”这一部分,以可遗传的变异为核心形成知识体系.

二、图文结合法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易于掌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特点,图文结合,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1)根据图表指出细胞的各部分名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种细胞器).

(2)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结构特性.(3)细胞核的结构,功能.

(4)细胞质组成,功能.

(5)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组成,功能.

(6)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的区别.

(7)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联系,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7)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三、列表比较法

四、检索表法

检索表法是生物学科所特有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好检索表,然后按照表上的顺序,一步一步,逐级排除,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遗传病的判断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1.判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

若系谱中,遗传具有“父传子,子传孙”的特点,即患者都是男性且有“父子孙”的传递规律,则为伴Y染色体遗传;否则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2.判定是否为细胞质遗传

若系谱中,女性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女性正常的子女全部正常,即子女的性状总是与母方一致,则为母系遗传;否则不是母系遗传.

3.判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1)若双亲正常,其子代中有患者,则此单基因遗传病一定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2)若患病的双亲生有正常后代,则此单基因遗传病一定为显性遗传(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如果没有上述明显特征,则采用假设法,即先假设为显性或隐性遗传,如果与遗传图谱相符,则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4.判定是伴X染色体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

(1)在确定是隐性遗传的前提下: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1所示.②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2、3所示.

(2)在确定是显性遗传的前提下: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4所示.②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5、6所示.

五、树形拓展法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9

一、能判断出遗传病的显隐性

1.若判断出遗传病是隐性,我们就可以排除Y染色体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显性遗传,那么只剩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情况。题干中又没有其他限定条件则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排除不了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排除X染色体隐性遗传,方法是找遗传图谱中女性患者(需要找所有的女性患者),如果她(上述女性患者的任何一个)的父亲和儿子未全患病则排除X染色体隐性遗传。我们可以断定此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她(上述所有的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全患病,则说明我们没有排除掉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两种遗传病即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有可能。但是如果没有找到女性患者,则说明我们没有方法去排除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两种遗传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有可能。

2.若判断出遗传病是显性,我们就可以排除Y染色体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只剩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显性遗传两种情况。题干中又没有其他限定条件,则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排除不了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排除X染色体显性遗传,方法是找遗传图谱中男性患者(需要找所有的男性患者),如果他(上述男性患者的任何一个)的母亲和女儿未全患病则排除X染色体显性遗传。我们可以断定此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他(上述所有的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全患病,则说明我们没有排除掉X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两种遗传病即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有可能。但是如果没有找到男性患者,则说明我们没有方法去排除X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两种遗传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均有可能

二、不能判断出遗传病的显隐性

这种遗传图谱的判定我们就需要从这五种遗传病种逐个排除,一般说来,题目中没有给特定的限定条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排除不了,所以,我们可以先试图排除Y染色体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如果排除一种,那么就剩下四种情况,排除两种就剩下三种情况等,最后确定出遗传病的可能情况。

遗传学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篇10

一、相对形状中显隐性关系的确定思路

生物的性状有显、隐形之分,在亲代当中虽然具备相同的性状,但是在子代当中并不一定会完全一致,会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显隐性性状的区别。此类型的题目在高中生物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解题的思路也有很多种,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需要区别对待,明确解题的思路,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和分析。

最常见的解题思路就是杂交法,主要方法就是利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个体来进行正交和反交,并且进行多次实验。比如说,两个亲本个体分别显现出性状甲和性状乙,先让性状甲和性状乙相交,然后是性状乙和性状甲相交,正交和反交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细胞质遗传对性状判断的影响。如果子一代当中性状全部表现为性状甲,那么甲就是显性性状,乙就是隐性性状。比如高中常涉及到的豌豆植株高矮茎的性状问题,如果设计实验过程来豌豆植株的高茎性状相对矮茎性状是显性基因。选择纯种的高茎和矮茎的豌豆,去掉纯种高茎豌豆花中的雄蕊,并蘸取矮茎豌豆花中的花粉,涂抹到纯种高茎豌豆花的雌蕊柱头上,将这一植株所结的种子全部种下,得到的全部都是高茎的豌豆植株,那么就可以证明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性状。为了保证结果的科学性,还应该进行相对应的实验,也就是将高茎的花粉涂抹在矮茎的雄蕊柱头上,然后种下矮茎植株结下的种子,如果所得的植株还是全部为高茎的话,就足以证明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另外一种解题思路就是自交法,用多对同一表现型的亲本来进行实验,也就是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个体进行杂交,如果子一代当中出现的全部和亲代一样,说明亲代的性状为隐形性状,如果出现不同的个体,那么说明亲代为显性性状。

这两种解题思路在解决显隐性形状的时候都是比较常用的,但是杂交法只适用于纯合个体,如果不明确所给的亲本个体是否为纯合子,那么就用自交法来进行判断。

二、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还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判定

生物体当中的基因组合方式是自由组合的形式,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组合和分离都是互相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实现自由组合。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学生一般思路比较混乱,不能够明确进行分析和判断,常常会造成解题的错误。

解决这类题目的时候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一般常用侧交法,也就是亲本当中有一个是隐性纯合体,另一个则是双杂合体,然后对其后代的性状进行观察,如果后代当中出现了两种性状,并且性状比为1:1:1:1,那么就可以判断出两个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完全符合基因组合的定律,反之则不符合。

另外,还可以进行双杂合体的杂交试验,如果在后代中出现了4种性状,并且各个性状的比为9:3:3:1,那么这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符合基因组合的定律,反之则不符合。

比如,果蝇性状的判定常作为这类型题目的原型,对果蝇长翅、残翅这对性状基因位置的判断等,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以上的正确思路来进行,以便提高解题的效率。

三、常染色体遗传和伴X染色体遗传判断

常染色体遗传和伴X染色体遗传都属于细胞核遗传,常染色体遗传的普遍性更强一些,伴X染色体的遗传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具有性别上的差异。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区分,通常的解题思路就是正交、反交的判断,如果正交、反交之后的性状都没有差别,并且特别是在性别上没有差别,那么就可以判定这种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如果结果不一致,并且特别是在性别上出现了差异,那么就是伴X染色体遗传。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试题中这类问题普遍存在着,是练习以及考试中的重点问题。

比如,人眼分为单眼皮和双眼皮,那么控制这一性状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呢?学生需要通过假设杂交试验来进行判断,假设双眼皮的基因为a,单眼皮的基因为a,那么如果父亲是单眼皮设定为aa,母亲为双眼皮可能的情况就有两种(aa和aa),如果母亲携带单眼皮基因,那么后代当中就有可能出现单眼皮,如果母亲是纯合子,那么后代当中就不会出现单眼皮,这样看来就是常染色体遗传。那么,如果假设为伴X染色体的遗传,父母的情况还是如此,如果是伴X的隐性遗传的话,这种情况下后代中无论是男女都呈现的双眼皮的性状,但是这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说可以判断这是常染色体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