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空间效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12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世界大学城;名师空间课堂;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7-98-03

explorationandpracticeontheconstructionoffamousteachers'cyberclassroom

forFundamentalsofComputerapplication

Hupingxia

(HunanpolytechnicofenvironmentandBiology,Hengyang,Hunan421001,China)

abstract:theworldUniversityCityleadsthenewmodelofcloudteaching,andtheteachinginthecloudspaceisbecomingmoreandmorecommoninvocationalcollege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andteachingsituationoftheFundamentalsofComputerapplicationcourse,combiningwiththeadvantagesofthecloudspaceteachinginworldUniversityCity,thispaperprobesintotheconstructionofthefamousteachers'cyberclassroomforFundamentalsofComputerapplicationinthecloudspaceofworldUniversityCity.throughtheoveralldesignofthecourse,thedesignandlayoutofthespace,thecurriculumresourcesaredevelopedandconstructed,thefamousteachers'cyberclassroomforFundamentalsofComputerapplicationinthecloudspaceisputintopractice.theapplicationeffectisremarkable,itnotonlyguaranteestheteachingeffectandcultivatesstudents'autonomouslearningability,butalsopromotestheteachers'informatizationteachingability.

Keywords:FundamentalsofComputerapplication;theworldUniversityCity;thefamousteachers'cyberclassroom;courseconstruction

0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1]。根据总体发展目标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加快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及个性化学习需要,在云空间学习应用普及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在当前教育信息新形式下,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成为大多数职业院校师生开展空间教学的云平台,推动信息时代教学模式新变革。

1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启信息时代云空间教学新模式

世界大学城是运用各种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以云计算为支撑由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以视频教育为主,集网络学习、电子教室、在线考试、即时通讯、个人空间、微博等多种功能模块为一体的云学习平台[2]。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把教学各阶段各环节资源合理高效整合促进教学信息化进程,目前在湖南、广东、山东、新疆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学校,特别是在职业院校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世界大学城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3,5]等活动,引领了信息时代下云空间教学新模式,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职业院校云空间教学现状

随着世界大学城的在各省各职业院校的应用和推广,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大学城空间达人,各职业院校都开展了云空间课堂建设,以湖南省为例,为加快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根据“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十百千万工程”,自2014年开始湖南省每年都组织申湖南省职业院校名师空间课堂重点项目申报,到2016个共累计立项空间课程171门,涵盖各专业大类各课程。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情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省各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我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软件版本选择目前主流的windows和office2010,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2010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每年有5000多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该课程。该课程自2013年以来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学生通过参加课程期末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结合过程化评价方式形成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课程前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课程后期均是操作性极强的内容,学生往往上课学习的时候记住了,课后使用的时候忘记了;二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对该课程学习不重视;三是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计划的有限课时内教师很难做到两头兼顾。这些原因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不高,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基于世界大学城的云空间教学

4.1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教学优势分析

基于对课程特点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教师教得辛苦而学生却学不好的矛盾。因此,我们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基于世界大学城的云空间教学模式[4]。通过在世界大学城上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空间课程,不仅能将课程资源整合优化,为课堂教学所用,还能促进学生课前及课后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甚至可以实现网络空间中的一对一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⑴就课程教学而言,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空间课程中的微视频资源能实现学生反复观看学习,解决了老师演示的学会了,自己操作的时候忘记的问题。通过空间课程建设前期课程资源的合理优化、整合及对空间课程导航设计,师生都能对本课程教学资源一目了然,在教学实施各环节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率。

⑵对于学生而言,空间课程能实现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访问,打破以往只能在教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⑶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世界大w城空间访问和学习,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在空间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践能够促进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高要求。

5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名师空间课堂建设实践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通过三年多的课程建设,我院大学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空间课程成功申报湖南省职业院校名师空间课堂。

5.1建设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名师课堂建设,从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出发,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依托,采用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和信息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旨在打造一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优秀,实用性强,立足于我校学生基础,面向全省高职学生推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成为一个既能满足学生学习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成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生的在线辅导与答疑平台。

5.2课程设计思路

在职业教育教学“做中学、做中教”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养成良好地利用网络和手机进行学习的习惯;强调“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根据学生岗位需求设计专业、岗位相关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重点选取如下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2010来组织本课程的学习。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分层递进原则,按照“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拓展应用”的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以证代考”考核方式,增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及在线辅导和答疑平台,针对本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分模块分知识点录制微视频;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并制作系列微课,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考证的双重需求。

5.3空间设计与布局

⑴设计系统化的教学导航,导航美观、大方,易操作,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并展示给学生。

⑵将所有资源分类,并将各类资源进行表格立体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自如查找并学习所需资源。

⑶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并制作微课,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⑷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专门建设题库,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训练,强化技能的同时成功获取合格证书。

⑸灵活使用空间作业系统、教研苑等空间辅导教学工具,借助微信、QQ等第三方软件相关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在线空间课堂。

5.4空间资源设计

⑴课程基本资源: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考核要求等。

⑵教学基本资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典型案例、在线测试等。

⑶视频资源:课堂实录视频、微课视频、针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及其他参考视频。

⑷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资源:模块化的训练题库、历年真题等相关资源。

5.5应用成效

计算机应用基础名师空间课堂建设和使用以来,共累计有2000人次访问学习,以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为主,借助微信、QQ第三方工具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课堂与课外衔接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累计浏览量5100次;QQ讨论群组人数超过300人;课程作业和互动交流主要通过讨论组进行,累计布置作业30次,提交人次900次以上。

5.6教学成效和反思

将教学视频,习题资源、作业资源放到网上,让学生的课后复习有了资源保证;通过微课资源、利用捆绑教学法,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使用世界大学城进行学习已成自觉习惯。结合上述教学,已发表教研论文5篇并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

6结束语

通过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空间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云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更高效的课程学习。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在云课程学习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云课堂教学模式中还应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的相融合,注重对线上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评价和监督。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我们应当不断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云课堂,探索云教学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贾永枢.依托教育云平台推荐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0:70-72

[2]世界大学城[DB/oL].[2013-08-10].http://www.worlduc.

com/.

[3]世界大学城云技术引教学变革[DB/oL].[2013-08-12].

http://.cn/news/Detail/118254.shtml.shtml.

[4]陈娟.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研

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28-129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2

作为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利器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教育人员及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实践探索。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学

结构,学生在课后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电子教材等媒体资源及数字化环境进行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获取知识,在课上通过完成作业、应用讨论、协同创新等活动完成知识内化,课后学习的衡量标准是学习情况达到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效果,课上学习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完成了本次课程内容的内化[4]。翻转课堂根植于教育实践,是一种以改进实践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教改模式[5],目前,翻转课堂的实践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得较为广泛、深入。基础教育领域,杨刚等人系统整理了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美国高地村小学、林地公园高中、柯林顿戴尔高中、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的布里斯学校等十大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其中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师JonBergmann和aaronSams,录制ppt及讲课声音形成学习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以便缺席学生补课,进而应用这些视频形成了在家看视频、课堂完成作业及指导的翻转课堂模式,堪称是翻转课堂的起源地[6]。在高等教育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Strayer在统计学入门课程中的实践[7],加州州立大学基于合作项目理念的实践[8],papadopoulos及Roman在电气工程课程中的实践[9],Johnson等人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实践[10],以及我国杨九民教授等学者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所进行的应用实践等[11]。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Roberttalbert教授所总结的包括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与针对性的课前练习,课中快速少量地评测、解决问题并促进知识内化及总结与反馈的翻转课堂结构模型[12]。张金磊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构建了包括课前设计模块(教学视频的制作、课前针对性练习)及课堂活动设计模块(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两大关键环节的教学模式[13]。在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中,我国学者还很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或依据具体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活动及模式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翻转式教学模式设计[14]、面向化学实验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15]等。当前,对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讨主要聚焦于创建教学视频以完成知识传授、设计课堂环节以完成知识内化,而无论课上课后都需要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成功与否。活动理论为有效活动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从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六大要素及生产、分配、流动和消耗四个子系统分析活动系统[16],其最终目标是将客体转变为结果,而力图使得转变过程中,所有系统要素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小,而所达成的效果和效率尽可能大。本文将基于活动理论六要素分析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和研究经验,提炼与归纳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策略影响因素,如表1。

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架构

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方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维度的相关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nGLS(nextGenerationLearningSpaces)项目构建了教法———空间———技术(pedagogy-space-technolo-gy)学习空间设计与评价框架[17],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则提出了包括设计———建立———应用(Design-Build-occupation)三大循环环节的学习空间基线开发评估模型[18]。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从空间结构、接入环境、支持服务和用户能力四个维度建构“人人通”建设一般框架,其中空间结构包括角色空间、资源空间、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以及协调机制等[19]。关于学习空间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基于技术的视角进行空间划分,例如挪威科技大学在移动学习视角下将学习空间划分为听报告、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三类[20];还有的学者基于具体教学模式进行空间划分,如Cindye.Hmelo-Silver则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构建了由问题空间和相关概念空间组成的学习空间[21]。本文将引入tpaCK分析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tpaCK框架提出的本质是基于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需求,这一点恰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实质吻合,即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2]。本部分将基于tpaCK脉络层次,系统分析网络学习空间应具备的特点和功能,将网络学习空间各模块应具备的功能特性与tpaCK中的要素相融合,提出以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为基点支撑,引入学习者能力维度和沟通管理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中涵盖教师、管理者及机构等相关要素,从而形成以“个性化、连通、灵活、智能”为特点的网络学习空间整体维度建构(如图1所示)。(一)需求分析在该维度中将教学法定义广义化,包括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等。网络学习空间中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了教学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同的教学法对学习空间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及任务。(二)技术维度技术维度将主要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整个网络学习空间底层技术的支持,称之为内部支撑技术,包括云计算、web2.0、web3.0和利用丰富的网络接入技术、智能感知识别技术来确保空间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其二是整个学习空间中各模块供教师及学生使用的教学软件、社交工具等,称为外部技术配置。在技术支撑方面应考虑到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技术的要素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学生在空间中的学习轨迹等。(三)学科内容维度学科内容维度主要是协助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与教,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进行对应模块的学科内容设置,主要包括教学资源(教案、课件等)、学习资源(视音频、动画、图片、文本等)、学习工具,作业与考试系统、学生档案袋等类别。(四)学习者能力维度网络学习空间能否真正实现应有的功效,从实质上完成学与教的革命性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的驾驭能力。学习者包括学习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两类学习对象,能力维度包括知识建构能力、资源利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创新反思能力和评价激励能力六大方面。(五)沟通及管理维度这一维度主要是确保各类目标人群可以无障碍随时沟通,网络学习空间整个体系的完整运行,以及管理机构完成对教学的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等作用。主要包括信息、互动答疑、教学质量监督、家校沟通、私密安全等要素。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模型设计

为了有效落实翻转课堂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网络学习空间需要能够支撑翻转课堂模式及有效策略,提供学生在学习视频后及时测试学习效果、教师及时有效地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实施个性化辅导、课堂中协作学习与知识管理一系列必要活动等功能。本部分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影响策略及网络学习空间五项构建维度,以自适应学习系统参考模型为核心部件,探索设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适应学习服务、突出“个性化学习”理念、又能将教研、学习、管理,即教、学、管三大模块涵盖在内的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一)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策略与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的耦合分析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和研究经验的系统分析,从活动理论的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规则六方面提炼与归纳了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策略影响因素,并以tpaCK为基础提出了包括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学习者能力维度和沟通管理维度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翻转课堂策略影响因素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都将直接影响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构建,二者的关系分析如下:(1)学习者能力维度是主体及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学习者包括学习个体和学习共同体两类对象,能力维度包括6大类能力,只有准确诊断和把握学习者的能力维度才能为学习者推荐更加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2)教学法维度直接影响工具、规则及分工,教学法维度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等,这些要素恰恰是工具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影响策略,并对相关工具的选择具有明显影响。教学法维度的核心要素还将制约整个活动系统的分工与规则。(3)技术维度是工具的有效保障,在翻转课堂的策略影响因素中,工具既包括理念层面、软条件方面,也包括硬件方面,而技术维度包括内部支撑技术和外部技术配置两部分,是工具类影响策略的有效保证。(4)学科内容维度是工具的中心要素,翻转课堂的工具类影响策略直接与学科相关,无论媒体、资源、环境、活动、设备的选取都要符合学科内容的特点,进而进行对应模块的内容设置。(5)沟通管理维度为分工、规则提供有利机制,沟通管理维度促进整个系统的完整、灵活运行,管理既包括师生间的课堂管理也包括纵向行政管理,这都为活动系统提供了分工、规则方面的依据。(6)网络学习空间的五个单一维度复合支撑主体活动生成客体,只有在充分尊重学习者能力维度的基础上,有效运用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和沟通维度,才能达成知识接受和内化。(二)自适应学习系统参考模型选取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同时具有鲜明的信息技术支撑特色,网络学习空间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一种,能够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支持。自适应学习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种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23],因此,可以作为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的参考与依据。黄伯平、赵蔚等人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从领域模型、各模型所具有特点、依据相关模型开发系统所具特性等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认为LoaS更适合于现实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24]。本文将以LoaS为参考模型作为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核心构件。LoaS自上而下包括Dm、Gm、Um、am、pm五层,针对不同层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符。Dm指的是领域模型,通过目标进行概念图的界定;Gm是目标和约束模型,目标定义关注点,约束界定搜索空间;Um是用户模型,由变量之间的关系所表达;am是自适应模型,提供自适应机制;pm指的是呈现模型,将在考虑物理属性和环境特征的情况下产生针对指定平台的代码[25]。(三)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构建翻转课堂具有明晰划分课后活动与课上活动的特点,基于翻转课堂模型的网络学习空间既要突出该典型特征、有利于翻转课堂有效实施影响因素的达成,又需要符合所总结的五项构建维度。本文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是以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的五个单一维度和复合维度为根本基础,以落实翻转课堂为指导理念,将整体模型功效分为:底层支撑基础、学习空间、研训空间、管理空间及沟通空间。模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研、管理为辅,主体部分以翻转课堂课后学习与课上学习为落脚点,把关于学习内容的正式学习情境与非正式学习情境均架构在以自适应学习系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中。1.底层支撑基础对应前文所阐述的网络学习空间技术维度中的内部支撑技术,这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所需要的最基本底层支撑基础,包括服务器虚拟化、云存储技术、安全系统和网络接入四部分,只有具备这些最基础的底层保障,才能够支撑网络学习空间中每个模块正常、优良运行。2.学习空间该模块是整个网络学习空间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落实翻转课堂策略影响因素和网络学习空间五维建构要素的具体体现。学习空间的主体是学习者,其能力维度是构成用户模型(Um)的主体要素,在学习目标清晰的前提下,学习者通过工具的支持、共同体协作和遵守分工职责与相关规则,将在课后完成知识传递,在课上达成知识内化。该模型以LoaS为核心部件,也包括Dm、Gm、Um、am、pm核心要素,但是,根据翻转课堂的典型两阶段模式,将每个要素都分为了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分别在图中以t和i进行标识。在知识传递阶段主要集中于如何将传统课堂学习的内容以适合的资源类型及学习序列呈现给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的分析得出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认知状态,运用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技术等为学习者编制适合的学习目标、呈现符合其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媒体类型,并且通过符合其能力的测试项目让教师掌握其学习情况,从而使学习者完成知识传递过程。在知识内化阶段主要集中于对教师所实施的翻转课堂模式课程组织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学习者个性特点的分析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通过自适应引擎将学习活动序列和学习内容适应性地呈现给学习者,以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中个性化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跟踪评价等功能。3.研训空间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训空间主要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优化课堂质量提供支持。能够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学科工具软件和仿真实验室等支持学科内容资源与媒体的编写与创作,支持个体备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家培训、交流研讨等,从而促进翻转课堂模式的更好落实。4.管理空间管理空间有效支撑网络学习空间沟通管理构建维度中的管理功用,为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正常优质教育教学提供了牢固的保障机制。该空间既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如及时掌握学生课前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课堂中参与各项活动的效果,对学困生预警预报等;该模块还按照工作流程支持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灵活掌握整体教育教学情况及质量。5.沟通空间会话与沟通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无论课前学习还是课堂活动组织,只有能够有效达成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意义会话,才能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沟通空间是网络学习空间沟通管理构建维度中的沟通功用的集中体现,将负责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社会公众在整个网络学习空间中信息的传递与分享,另外该空间将与学习空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四、翻转课堂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案例分析与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包括一个基础、四类空间,其中基础指的是网络学习空间赖以实施的硬软件及网络基础,四类空间分别是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面向教师的研训空间、面向管理者的管理空间,以及各类空间都需要的沟通空间子模块。在四类空间当中,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无法脱离底层支撑基础及其他三个空间而独立存在,但却位居四类空间中的核心重要位置。下面将从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总体设计及学习空间设计两方面进行案例分析与设计。(一)空间总体设计案例分析从空间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其中个人空间又可以根据建设目标及服务范围细化为学生空间、学科教师空间、班主任空间、教研主任空间、教研员空间、家长空间等,机构空间也将根据建设目标及服务范围细化为班级空间、教研组空间、学校空间、教育局空间等不同类型。在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构建实际空间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用户或机构的个性化需要延伸模型的核心部件进而构建相适应的功能与服务。在图3所示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支撑系统[26]中,包括了学生空间、管理者空间、班主任空间、教研员空间、科任空间、家长空间6项个人私有空间,班级空间、年级空间、教育组空间、学校空间、教育局空间等机构空间,覆盖了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面向教师的研训空间、面向管理者的管理空间,其中也内在涵盖了沟通空间。该网络学习建设支撑系统包括了云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云安全系统、云分布存储、异地容灾备份、网络设施、服务器资源池、云存储资源池等基础支撑,覆盖了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中的底层支撑基础。(二)学习空间案例设计如上分析的案例,虽然能够覆盖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一个基础、四个空间,但是,却未必能够有效支撑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核心模块学习空间的内在机制与原理。翻转课堂的典型两阶段分别指向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知识传递环节的推理机制与传统自适应推理机制很类似,因此,在学习空间案例设计中,将针对知识传递环节直接给出空间设计界面,针对知识内化环节给出系统流程图。在知识传递环节,学习者将见到如图4所示的学习界面,其中明确指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指导,媒体资源是系统根据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特点分析得到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与资源媒体属性(如抽象或具体、时间长短、背景知识、媒体类型等)进行匹配程度近似计算而甄选的。为了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还将设置测验锚点,在学习过程中监测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结束后测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该环节,学生还可以进行求助教师解答、与同学交流等其他活动。图4知识传递界面知识内化环节贵在学习活动的组织,在翻转课堂当中,比较集中的活动方式是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教师讲解共性问题及讨论,这就需要提供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功能。随着翻转课堂的逐渐深入,在课堂中将逐渐引入与选择教学模式相关的讨论、科学实验、互动、创新协作、提问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因而,学生的活动既包括必选活动,又包括通过对学习者个性特点分析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活动。本案例将知识内化环节设计为首先查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反馈(对应学情分析功能),对学生所遇到的集中问题将进行集体解析,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非普遍性问题教师则会采取个性化辅导的方式(对应个性辅导功能);然后系统判定是否有其他活动(讨论、科学实验、互动、创新协作、提问等),如果有其他活动,自适应模型将根据教师教学活动安排、用户模型、约束模型、领域模型的综合推理,进而呈现适合学习者的活动序列并让学习者依次参与活动。

五、结语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3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空间;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3文章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54-04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在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的今天,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乃至每一位教师日益重视的问题。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是一个纯绿色无商业广告的网站,是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于一体的一个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近年来,湖南省教育厅充分挖掘和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功能与优势,率先在职业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推动了一场网络空间教学的革命,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所在学校在基于云平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与探索。

一、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概念界定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是教学单位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从内容上划分,教学管理分为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从方式上划分,教学管理包含互动管理、流程管理和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与存储);从性质上划分,教学管理分为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将教育信息化理念深度融入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借助信息技术或利用信息化产品优化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教学管理改革,均属于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的范畴。

二、教育云平台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特点分析

世界大学城居民是采取实名制申请空间账号“入住”,且实施了二级管理机制,即将同一单位的居民纳入到单位机构平台下管理。实名制与信息可控性(机构)特点优于QQ空间运用,确保了学校(单位)能对本院(单位)师生在大学城空间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为职业院校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条件。

世界大学城居民空间个性化网页搭建简单,空间建设与使用操作易学易用,只要略懂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人员都能学会。空间应用的这一普适性特点又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排解了困难。

世界大学城空间对上传、浏览资料及互动交流具有实时记录和权限设置功能,优于QQ聊天信息只存于本机特点,便于学校通过空间实施教学监控管理,师生将空间建设成为资源库和档案库(资料库),开拓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新途径。

世界大学城空间个性化应用及功能可再开发性,不但给大学城云平台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而且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敞开了一扇将各个“信息管理孤岛”集成化的探索之门。

三、职业院校推进云平台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有效路径

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利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进行教学信息化管理?笔者认为必须从认真分析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特点和本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需求出发,明确应用信息化手段需要改变或改革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也即明确要管理什么,怎么管理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管理,绝不是摒弃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特色,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优化、完善、提高管理效益。

1.深入学习,更新理念

根据建构主义、元认知等教育理论分析,要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必须遵循所教授、培养(或培训)对象的认知特点。世界大学城空间给师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职业院校的教师按照教、学、做(评)一体化原则创建精细化、情境化、立体化的空间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空间随时获取各门课程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源,随处得到老师的指导,还能发挥专长创建自己的学习空间、张扬自己的个性特点。这些完全符合职业教育面临对象的特点――形象感知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强于理论分析判断能力、使用网络技术能力强于静心阅读书本的能力。现代教育方法论强调教育现代化就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开放性,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教育部所提出的“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叫社会系统的管理理论,也称为开放系统的管理理论。这种管理理论强调信息的流通性、管理的科学性,强调外部环境与学校之间的平衡作用,要求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在基于开放系统管理理论的现代教育管理中,注重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只有真正领悟了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会接受并尝试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师生使用了世界大学城空间,才有应用空间进行教学管理的基础。世界大学城云平台推广与使用的宣传与培训,首先是要用理论说服使用者,用政策文件背景分析引导大家认知、认同。深入学习、更新理念,是推进云平台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第一步。

2.明确思路,制定方案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能干什么?首先,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如,笔者所在单位根据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严谨的传统,每个学期都要定期检查和审核全院教师的学期授课计划、教案及教学日志等教学资料,从每位教师提交纸质材料备查过渡到通过电子邮箱收集电子教案查阅,两个阶段都没有达到我们所要的管理效率,且第一种阶段,不但书写、打印成本高,而且需要的保存空间大;第二种阶段,查阅时要逐个下载,麻烦且费时,不便保护教师的个人版权。自学院推行世界大学城空间应用后,学校仅统一规范各类教学资料提交的标准,明确每位教师在个人空间设置“教学资料检查提交”一级栏目,按学期设置二级栏目(譬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如图1),按提交资料类别设置资料上传标题(譬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授课计划,如图2)以及资料阅看权限设置等要求。各位教师按要求上传教学资料,本人及检查者(通过规定空间账号)随时查阅,既节省了教学成本,又建成了教师本人的教学档案库,且达到了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目的。

有了思路,才会有方案。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重心是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而专业建设重点是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借鉴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现有功能,抓住教学管理工作重点或要突破的难点,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制定系列工作方案。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重点工作制定了建设“教务管理平台”、“教学督导平台”、“职教研究沙龙”等主题特色空间建设方案;根据教学管理中课程改革推进、顶岗实习管理等难点问题制定了“课程空间资源建设”、“企业专家空间建设”、“顶岗实习网络空间管理模式”等工作方案。

3.层层落实,逐步推进

笔者认为,建设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应用导向是创建空间必须坚持的原则。那么,借助世界大学城空间实现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有了工作方案之后,重在落实。任何一件新生事物,人们接受与应用都会有一个过程,如果没有了督促与考评,往往会易流于形式。笔者所在学校在推行基于空间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时,通过项目立项,明晰各项工作要求,并将任务分解,实施阶段性推进。同时,推行绩效考评机制,分阶段检查、考评,时常督促与鼓励,确保了工作实效。如,通过网络空间已实施了五个学期的教师教学资料准备工作检查,成为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实施了两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教师指导工作考评,成为顶岗实习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的重要依据;实践了课程空间资源建设等重点项目的申报与考核。

4.探索提升,改革创新

在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教学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空间互动管理和流程再造管理的效果不言而喻。但空间本身不具备数据统计功能,在流程管理过程中主要靠人工或运用其它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这一缺陷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有较大的遗憾。因为,作为学校层面,注重过程监控同时,最为关注的还有数据的统计与管理。而且,只有实现了数据管理功能,才能是完整的教学信息化管理。按照管理碎片化的工作思路,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小插件,实现了基于云平台对教师提交的教学资料进行审核和数据收集、统计与查询。即在基于空间互动交流管理、流程再造管理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了数据管理功能,首创空间教学管理应用新途径。这一探索的成功,使得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云平台的教学管理创新应用带来的效益也将会非常可观。

四、职业院校基于云平台进行教学管理的成效分析

职业院校借助师生均拥有的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平台,开展空间教学和教学监控管理、质量管理等,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同时,广大教师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驱动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适应了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作为学校层面,通过空间互动管理,使管理更为公开、公平,使信息更为通畅,使工作时空更为拓展,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教学成本。

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优化管理体系,提升服务品质

根据管理需要,创建部门主题空间(从教学管理部门至各系部)和建设标准化固定栏目(针对全院中层干部、教师或学生,都有某些固有栏目设置要求),构建立体化、互相监控可视的网络管理平台。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理清了学校教学管理层次及目标,细化了工作要求,规范了管理行为,优化了管理体系。

职业院校的工作重心是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学管理最终落脚点就是服务于师生。通过互访空间平台,教学管理部门创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程资源选课平台和优质资源推介平台,为学生课内外查阅资料、自学补充提供了便捷服务;通过空间搭建文化选修课、自修课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前提供被选课程资源及任课教师情况,有利于帮助学生选择切合自己学习的课程;通过空间平台为学生搭建顶岗实习、就业择业及校内外专家(含企业专家)指导“直通车”。同样,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及系(部)利用空间能跨越“时空”局限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共享、同行互评互促的交流平台,通过空间提交资料进行项目申报、评审与考核,不仅方便了教师的工作,而且整体提升了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品质。

2.再现工作过程,加强监控督促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对上传资料及评论、访问具有实时记录的功能,教学管理部门通过空间进行教师教学资料准备情况检查提交及师生空间教学互动交流情况抽查等教学过程监控,真实可靠、公平公正;学院督导部门随机进课堂跟班听课是对课堂教学情况把握的一种常态工作,通过教学督导主题空间有针对性地(通过可视权限实现)课评,优化了督导发现问题或提出建议要逐层(本人、系主任、院领导等)汇报的程序,同时也能有效宣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特长(如图3所示),督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教学督导主题空间搭建了班级教学信息员互通网络,随时收集学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反馈意见并予以回复,定期公布全院各班学生到课率及分析表等。总之,通过空间管理再现工作过程,可有效实现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监控职能。

3.缩短好友距离,促进互动管理

对职业院校来说,顶岗实习管理是目前教学管理的难题。同一班的学生在半年的顶岗实习期(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可至1年)内不可能集成安排一个单位或一个区域,这给学校管理和教师指导带来了困扰。当师生都拥有了个人空间以后,学校制定了顶岗实习空间网络管理规定,通过空间互动,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批阅学生实习笔记,学生可随时向指导教师咨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破解工作困难。通过网络空间师生跨越了时空界限,改变了职业院校原来对顶岗实习过程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境况。

网络空间还缩短了学校领导、企业专家、普通教师及学生间的距离,只要大家都拥有空间账号,通过云平台可以便捷互动。学校领导的手机、QQ或邮箱的联系方式,普通教师、学生不一定知道,但师生可随时访问学院领导空间,通过留言、发私信向领导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建议,谈自己的思考,请领导、专家指导等等;企业专家、教师通过网络空间可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和批阅作业;领导通过访问中层干部、普通教师、学生的空间,随时了解各部门及学校各层面的工作动态,随时与教职员工、学生沟通学校发展工作思路等,有效地拓展了工作时空,提高了工作效率。

基于云平台的互动交流和流程再造管理的“可视”、“可存”性,能更好地实施精细立规、精细执规、精细考核;数据管理“可控(收集、分析挖掘、存储)”性,提高了管理效益。从事教学管理的工作者在建设与使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平台功能,利用教学信息化管理方便、快捷、精确的特点,达到过程与结果管理相统一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小萍.教育管理理论教程(上)[m].南昌:西高校出版社,2010(1):19-38.

[2]金童,刘立浩,邹津,梁文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3-17.

[3]隋红建,王颖,杨东日,孙志霞,刘振清.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5):4-6.

[4]章仙踪,李伦娥,廖镇卿,刘茜.湖南职业院校推广空间教学[eB/oL].http:///20120206/108346.shtml.

[5]张金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2(9):77.

[6]陈金艳.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6.(8):71-73.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4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途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民航的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民航内部的秩序协调管理水平仍然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从空中交通事业的改革现状出发,提出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促进民航内部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1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事业面临的创新挑战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调控后,不断致力于完善民航空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保证了空中交通秩序的稳定。随着国家相关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在不同的省区管制中心内构建了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同时又在飞机上安装了警告装置,以便于在飞行出现冲突或是地高度时发出警报在近几年内利用了雷达技术进行管制上的集中规划,但是从现下的民航机场建设形势看,民航的相关管理机制仍然面临了新的挑战。首先,我国的民航事业是目前我国的新型结构产业,帮助实现一线城市与小型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支线机场能够带动民航实现飞速发展。但是,在细节上的安全处理还不够成熟,由于新开设的线路在开发时的连接不是很稳定,民航飞行的动作又是连续的,所以就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在管理系统中是无法完全做到预测的。因此,我国在空中交通的管理方面需要做到高度警惕,发挥出自身管理机制的潜在能力,提高相关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水平。其次,群众对于民航的机场飞行是否能够准点出发和到达有质疑,对于机上的服务优化素质也不是很满意,并且,在航班的一切任务布置之下,飞机有许多的任务积压,难以掌控单次的飞行旅程是否准点到达以及机上的服务质量。针对以上的情况,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新颖的方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准点率的提高。

2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

2.1合理的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

在空中交通管制的细节上的各个环节中,航班准点的效率作为必要的指标,能够鉴定空中交通管制事业的水平。从上述的特征来看,实际的空中交通管理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格,并且结合细节中的路线跨越,来拓展航空的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行通道的使用效率,从而满足了后期航班连续出行环境需求。只有不断的分析空中交通内的阶段性管理资料,才能够做到规划航班时间准确,辅助整体的民航事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在对航班时间安排表的科学拆解下,保证相关的机场出行动作,是符合科学的规划体系的,从而布置出正确的航班进港活动,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状态。

2.2合理的制定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的措施

变化多端的天气能够经常性的影响到航班的飞行活动,也是导致航班到达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不停的冲击着相关的制定航班时间的部门,在技术冲击下,民航机场由于单个的飞机延误而导致后续的航班时间规划表格的安排全部打乱,使得航班的正点率降低,乘客也容易出现不满的情绪,导致整个交通的秩序管理受到不小的压力。为了有效的解决此类的问题隐患,相关的技术设计人员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控制措施,以便于在空中交通管理事物中发挥中应有的作用,达到原有的航班准点控制的目标,实现整体航班时间富有弹性。在进行机制疏导的一系列过程中,民航飞机只要在此过程中接触到非人为的因素,便可以对民航飞机进行高层次的安全质量保护,有利于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

2.3主动的对雷达引导设备进行先进格式的研发

我国的民航事业在探索的技术方面不断的强化,并且研发创新的设备和相关的应用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加,而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利用先进的雷达设备所能达到的成效最大,对于整个航空事业的管理控制的力度十分大,有效的将科学航空线路导入到民航的起飞架次和路线的追踪中,实现标准化的管理,优化航班的时刻校验工具,并不断的调整。在分析现阶段的民航事业内部情况后,我们发现,民航事业的内部在雷达装备的运用绩效上要维持足够的优越,塑造出细致的网络监控模型,有利于稳固当前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科学技术含量,满足现实的顾客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需求。

2.4要高度的结合民航机场的实际管理

在进行空中交通的管理时,要充分的对管理体系中的细节环节进行细化的协调。要想实现技术指标架构就要结合民航机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同步的校验后,才能够清晰的梳理出管理制度内部的秩序隐患问题,与此同时,要对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应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清除旧的民航事业归控原则,从而维持好相关的动力掌控力度创新,突破原有的空中交通事业管理水平的层面,满足实际顾客的需要。从目前的实际民航机场建设情况看,观察机场内部的管理状况,不断的协调处理民航机场内部的航班时间,以及相关的飞行路线,要结合相关的交通管理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降低内部细化事物,和实际的飞行疏通环节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有序的延展长时间的管理控制活动,达到实际的应对标准,提高民航内部的系统性能的速率。从我国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现状看,我国要想落实现代的管理机制,就要让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对空中交通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走上维护管理水平的道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研究了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航空事业发展情况看,改革的成效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为了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相关的管理维护人员要备好相关的应急方案,不断的改进技术,为解决现阶段的空中交通隐患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罗晓利,王立华.空中交通管理中人误的分类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

[2]吕亚东.基于信息处理的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6)

[3]刘信.浅谈空中交通管理的使命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

[4]顾庆坤.空中交通管理如何提高整体管制质量[J].经营管理者.2014(17)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5

关键词:直观教学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核心内容是学习如何用二维平面图形来表达三维空间物体,又如何根据平面图形想象物体的空间形状。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确保机械制图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恰当运用直观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直观教学在机械制图课中的作用

1.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空间物体和平面图形,必要的直观教学也是机械制图课程本身特点所决定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各种形状物体的感性认识,以便识图时更快捷地建立起二维平面图形与空间三维形体的关系,想象出物体形状。

2.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恰当地采用传统的或现代的直观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效地突出重点,顺利破解难点。如讲齿轮时,预先将一标准圆柱齿轮摆放在讲台上,有意暗示学习重点――齿轮,并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顺利理解齿轮模数等参数,从而掌握齿轮的规定画法。

3.可以有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同一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运用不同的直观辅助教学手段,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智,启迪帮助差生理解学习内容,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4.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数字化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同为传统的直观教学插上了现代化翅膀,图声并茂,生动活泼,直观逼真,特别是autoCaD、Solidworks、UG等一些设计绘图软件的应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可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合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合专业及生产实践实施一体化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如现场测绘零件等,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与方法

直观教学主要体现直观性,而教学的直观性不仅限于直观教具的运用。

1.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与方法,包括实物、模型、挂图和幻灯录像等。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实物直观教学最现实、逼真,一般应用在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内容的教学上,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模型仿真更容易突出重点,具有代表性,所以在讲授基本体、组合体画图和看图时宜采用模型直观教学;挂图是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同时教师手绘板图,特别是讲看图时,教师边讲边画出漂亮逼真的立体图,则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

2.现代数字化多媒体直观教学

现代数字化多媒体直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计算机、投影机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并运用autoCaD、Solidworks、3DmaX、Flash等计算机绘图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制作课件,以多媒体信息生动直观地作用于学生。它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并能突出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在制图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生产实际,将专业实训实习、顶岗实习及企业生产中的产品图样等要素提炼、优化,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准确地把握和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需要日常的感性认识积累,直观教学也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应善于利用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可用资源,营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如开辟学习专栏,展示优秀作业、典型零件;带学生现场观摩或用学生的手机、铅笔作教具;分组实践制作模型或测绘零件等。

三、直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6

【关键词】GpS;GiS;RS;探矿

1.3S技术

3S是GpS,GiS,RS的总称。GpS即全球定位系统,是建立在无线电定位系统基础上的空间导航系统。它由空间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设备组成,利用卫星信号准确测定待定点的位置,具有全球性、全天候的连续定时、定位能力,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为所获取的空间及属性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空间定位及地面高程模型。

GiS能有效地存储、管理、交流、进而充分利用正日益增多的地质资料和数据,离不开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先进的GiS技术与强大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相结合,是基于GiS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趋势。

RS即遥感,是指利用飞机,卫星或其他飞行器作运载工具,用传感器收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运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来揭示目标物的性质、形状、分布和动态变化的现代探测技术。它可以实时、快速地提供大面积地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几何、物理信息及各种变化参数,其对地观测的海量波谱信息,为目标识别及科学规律的探测提供了精确的定性和定量数据。

总的来说,3S是一个有机的整体,RS与GpS为GiS提供高质量的空间数据,而GiS是综合处理数据的理想平台,反过来提升RS与GpS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只有将3S的三个部分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性能,以最佳效率完成空间分析与数据处理任务。

2.3S与探矿工程

2.1GpS与GiS技术的应用

全球的GpS应用开始进入高潮。由于GpS是一种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可提供实时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高精度的时间信息。因其定位精度高、速度快、范围广等优点,应用几乎遍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由于GpS提供的是大地坐标,导航需要平面坐标及其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这样以数字地图、GiS和GpS为基础的计算机智能导航技术便应运而生。智能导航系统是指安装在各种载体上,以计算机信息为基础,能自动接收和处理GpS信息,并显示载体在电子地图上的精确位置的技术系统。车载GpS导航系统和移动目标定位系统是智能导航系统的具体应用。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领域的许多新技术,如面向对象技术、三维技术、图象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都开始直接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

2.1.1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领域(1)组件技术应用,组件式GiS的发展使GiS可与其它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的集成;(2)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改变了GiS的传统设计方法与思想,使GiS系统能更好地反映现实地理空间各种空间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甚至空间现象与过程面向对象的GiS中所有的地物以对象形式封装,用户可以在现有抽象数据类型和空间操作箱上定义自己所需的数据类型和空间操作方法,增强了系统的开发性和可扩充性,为GiS的智能化奠定了基础;(3)webGiS技术发展。使通过internet浏览空间数据成为现实,促进了GiS应用领域的扩展;(4)三维GiS的深入研究,支持真正三维的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空间数据库,将解决三维空间操作和分析问题,极大提高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遍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灾害预测、投资评价、城市规划建设、政府管理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管现存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很多,对GiS的应用归纳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利用现成的GiS实用软件系统,直接处理用户的数据。二是在GiS软件基础上,利用它的开发函数库二次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专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1.2GiS应用(1)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与模拟预测中的研究和应用。GiS集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使其在成矿预测和矿产资源评价分析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正逐渐改变传统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2)GiS输出功能在地图制图中的应用。在数字制图过程中,GiS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GiS对数字地理底图和各种数字专题图(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资源,水文,环境,灾害,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可以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效果。系统可以很灵活地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取相关的信息,生成不同的图件,即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地形图,也可以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矿产资源评价图,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图,灾害程度图等。

2.2RS遥感系统的应用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7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领域。它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讯和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在地球系统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以及农业、林业、地质。水文、城市与区域开发、海洋、气象、测绘等科学和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最近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技术为地球科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导致了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内容、性质和方法的巨大变化,标志着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和传统的对地观测手段相比,它的优势表现在:提供了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影象,从而揭示了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诞生;扩大了人的视野,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等波谱范围,加深了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定量化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转移:空间上野外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地预测未来。遥感技术正在改变着地球科学研究的进程。

2.2.1物地球化学遥感探矿方法利用遥感tm图象信息中包含与金矿成矿有关的构造、蚀变及植被信息,经计算机遥感图象处理,综合其信息,提取金矿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植被异常信息,从而圈定金矿遥感异常区。在矿产勘查中,运用生物地球化学遥感技术进行成矿预测是一种快、准、省的技术方法。

2.2.2电磁遥感探矿方法电磁遥感探矿方法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探测地下良导电矿体的方法。若地下有良导电矿体存在的作用下,矿体中必然产生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必将产生二次交变磁场,在地面观测,可以推断地下矿体的存在,从而达到找矿的效果。

3.结语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7

摘要:“机械制图”学习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快速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一直是授课过程中的难点。对“实物化”教学的益处和“实物化”教学的实现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经过实践教学检验,证明“实物化”教学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图;“实物化”教学;空间想象力

基金项目: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机械制图’三维模型库建设”(项目编号:Gw2012B20)

作者简介:孙玉新,女,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模具设计;闫思江,男,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李凡国,男,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和模具制造;赵剑波,男,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55-03

“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课程中某些部分理论性过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困难;(2)看图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有效地把图纸和零件结合起来,但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1]而“机械制图”又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专业领域最终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学好“机械制图”,看懂图纸并能有效的绘制图纸,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进行改革创新,发现进行“实物化”教学,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应用于实际。

一、“实物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学生具有文化课底子薄弱、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喜欢实际操作、不喜欢填鸭式教学等特点。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缺乏,如果还是按照传统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存在上课走神、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学生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少兴趣。而我们现在精心选取准备了与授课内容相匹配的“实物化”模型,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把看到的形状存储在头脑中,并与相应的问题结合起来,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若学生再进一步动脑思考,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拓展思维能力,便能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进一步上升到“我爱学”的境界。

二、“实物化”教学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中的空间想象力是人们对空间几何体或机件的形状进行观察、分析、绘制的抽象思维能力,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能根据空间几何形体或机件的视图,正确想象其直观图;(2)能根据空间几何体或机件的形状,完成表达其结构形状的图纸;(3)能对头脑中已有的空间几何体或机件进行分解、组合,产生新的空间几何形体,并正确分析其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难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提出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而缺少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仅仅依靠理性分析,不能形成感官上的配合,结果可能会是少部分悟性好的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大部分学生则收益甚少或原地踏步,甚至于视“机械制图”的学习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安排的课程越来越多,导致机械制图的课时越来越少,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呢?我们通过教学发现,如果能够提供“实物化”的模型,让学生先看看“实物”,再对应相应图纸,则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类似的图形或者结构,学生因为见过实物,就很容易想象出来。随着“实物化”模型数量的增加,学生在头脑中的感性认识模型越来越多,空间想象力也就一步步建立起来了。

三、“实物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

绘制图形也是学习“机械制图”中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技能,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很不错,能够较快通过图纸完成空间几何体的构建,但是一旦遇到绘制物体其他结构图形的问题,往往容易出现某些结构绘制不正确,或者多线、漏线等问题。如果有“实物化”的模型,那么学生在对照模型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画错的线、多的线和遗漏的线条,问题也就得以解决。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结构也就不容易出错,学生的绘图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实物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机械制图、培养良好的空间想象力、绘制正确的机械图纸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实物化”教学如何有效地出现在教学的课程中成为一个难题。如果全部依靠实物的教学模型显然难以实现:(1)模型的成本过高,而且数量难以满足50人以上的课堂;(2)模型的种类较少,很多的图纸没有相匹配的模型;(3)模型的体积较大,教师上课携带的东西太多,而且一旦损坏,难以修补。通过教学实践,“实物化”教学的实现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木制模型

高校在开设“机械制图”课程的同时,都购买了不同厂家的相应的木制模型,在本校的模型室中也有不少的模型(如图1),有很多是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模型,学生在学习之前先进行传阅,形成感官上的认识,然后通过图纸(如图2)各个线条的讲解,上升到理性的层次,既完成了课堂内容的学习,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二)自制模型

木制模型能够有效地解决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但其存在笨重、数量少、类型少的缺点,即有很多模型不存在。那我们在课堂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平面体,我们可以采用硬度适中、便于切削的物品来自主完成,例如苹果,萝卜等。学生在制作模型的时候,兴趣非常浓厚,从基本体的成型,每一个切削面的位置,切削后的形状都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比直接看到模型观察得更加仔细,空间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三)轴测图

自制模型能够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平面体的问题,但如果是曲面体的话,自己制作变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绘制轴测图,或者学生在图纸上绘制相应的轴测图(如图3)来体现其结构。众所周知,轴测图作为“机械制图”中一个章节,从来不是作为重点来讲解的,一是其内容较为简单,二是受到总课时的限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轴测图确实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很有帮助,而且绘制轴测图显然有利于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加重了轴测图的绘制,让有能力的学生边绘制轴测图边培养空间想象力。而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通过分析其他同学绘制的轴测图来提升空间想象力,很多学生反映确实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软件模拟实物,并制作动画

“机械制图”中有些实物的内形过于复杂,自制模型和绘制轴测图都难以完成。我们在此借助三维软件UG,对难以用自制模型和轴测图完成的图形进行绘制并剖切,在展现其外形的同时,把内部形状也展示出来,即便不进行剖切,也可以通过调整透明度的方式(如图4)展示内部形状。由于输出格式的限制,只用JpG格式图形显示总有部分被遮挡,通过UG中的运动仿真制作多方位的旋转动画,并输出为aVi格式影片(如图5),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和实物没有区别的影片,就如同见到实物一样,所有的空间结构得以展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小萍.优化《机械制图》教学,构建高效课堂[J].文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8

[关键词]热管技术;空调;高效;节能

中图分类号:tU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72-01

1前言

在众多的传热元件中,热管是人们所知的最有效的传热元件之一,它可将大量热量通过其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地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热管换热器几乎没有什么机械障碍,属于二次间壁换热,具有安全可靠、阻力小、单向导热(热二极管)等特性,非常适合于回收各种连续生产工艺的余热作为空调工程的热源。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的热管技术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发展[1-3]。

1965年,Cotter首次提出了较完整的热管理论[4],为以后的热管理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为:当热管蒸发端的温度达到工质流体的汽化点时,管内工质汽化,从热源中吸收汽化热,汽化后的蒸汽向位于温度场内的热管冷凝端流动并遇冷凝结,通过散热翅片向散热区放出潜热。散热后产生的相变液态冷凝工质借助热管内壁材料的毛细力作用回流至蒸发端,继续受热汽化。这样往复循环将大量热量从加热区传递到散热区。

2热管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2.1热管技术在太阳能制冷中的应用

热管式太阳能空调制冷系统由太阳能集热器、溴化锂吸收制冷系统、数台循环泵、蓄热的水箱、辅助电加热器、两个冷却器和连接管路等辅助器件以及控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5]。热管式真空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太阳能产业的迅速发展,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属于清洁的新能源,是实现节能的有效途径。采用热管式真空管作为集热器具有极大优越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推动太阳能热管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实用化发展。太阳能热管吸收式空调制冷系统以其环境保护的制冷手段已逐渐被人们广为接受,其实用化的产品开发仍在积极的探索研究中。

2.2热管技术在汽车空调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空调设备在车辆上特别是公交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目前车辆的换气主要采用开窗换气,这样就会使车厢内冷量或热量大量流失。worshingtonpt等人将热管应用于汽车空调中,他们采用两根热管,一根缠绕在冷却盘管上,将进入盘管的空气的热量传给盘管内的冷空气,相对没有加装热管的相同的盘管而言,冷却盘管可从预冷空气中冷凝出更多的水,当空气离开冷却盘管时将具有100%的相对湿度,同时热管的另一端用来预热空气,降低它的相对湿度;另一根热管放在新风和排风之间,用于吸收排风的冷量来冷却新风[6]。通过加装热管的设计能减少空调能耗、增加热阻、降低热传递势能,同时通过降低车厢内的相对湿度提高干球温度、减少来自电池组或发动机的能量消耗,因此将热管技术应用于汽车空调系统是极具潜力的,它能利用现有技术节约汽车空调用能。

2.3热管技术在房间空调器上的应用

实际上,房间的热负荷是由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两部分组成。在潮湿地区,潜热负荷在总热负荷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现有房间空调器在潮湿地区使用时,因除湿量较小,相应除去的潜热负荷亦较少,因而房间内空调效果并不理想,舒适性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基本不改变空调器现有配置的基础上,加设热管换热装置,组成热管-空调器系统。夏季,空气先经过热管蒸发段预冷却后,再由冷却盘管除湿,然后经过热管冷凝段升温后送风。经过这一处理流程达到提高空调系统制冷能力和除湿能力,完全或部分取消再热器负荷,达到节省空调系统能耗,提高舒适度的目的[7-8]。热管-空调器系统的整体性能受旁通风量比例、新风、送/回风参数等运行条件的影响较大,系统优化设计和优化运行很重要[9]。另外,由于增加了热管换热器,气流阻力有所增加,需要适当增加空调器风机压头。

2.4热泵技术在地源热泵中的应用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属于“绿色技术”。据世界环境保护组织epa的一份有关空调未来发展的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地源热泵技术在为家庭居民带来舒适、可靠和高效节能的空调环境的同时,将成为降低国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力量。地源热泵在推广的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技术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下盘管问题和地下水资源问题。热管换热器在换热、防腐等技术问题上的成熟使热管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热管技术和地源热泵相结合,可以使地源热泵技术扬长避短,投资更省,效率更高,适应性更强。

3其他

随着以及国家相关的环保节能政策的出台,热管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热、电、冷三联产的发展,目前在在方面已有成功应用的实例,如热管废热溴化锂制冷机于2001年成功地应用在200kw柴油发电机的尾气处理上,真正实现了柴油发电机的热、电、冷联供[10]。由于热管的高效传热特性,以及国家能源动力方面的政策调控,热管在蓄冷、蓄热方面也取得许多实际成功应用的实例。

4结论

本文从热管技术的优越特性出发,论述了热管的工作原理及其高效的传热性能,利用热管的技术特点,在太阳能空调、汽车空调、房间空调器以及热泵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对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新技术的需求,热管技术在制冷空调领域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凤田,黄祥奎.空调用分体热虹吸热管冷热回收装置的试验研究[J].暖通空调,1994(4).

[2]石秉三.热管技术在制冷领域中的应用[J].制冷,1990(4).

[3]JohnKmcFarland,SheldonmJeter,Saidiabdel-Khalik.effectofaheatpipeonDehumidificationofacontrolledairspace[J].aSHRaetransactions1996,102(part1):132~139.

[4]Cottertp.theoryofheatpipes.LosalamosScientificLab:Reportno.La-3246-mS,1965

[5]杨爱民.太阳能热管吸收式空调制冷系统构造及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1,6(2):153~157.

[6]worthingtonpt,minnaarK,arnoldC,electricconversionaehicleair-conitioningproject.SouthconConferenceRecord.1995.315-320

[7]鱼剑琳,张华.热管换热器在房间空调器上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6,30(10):64-69.

[8]敖永安,谢忠奎,李志新.热管式空调系统的节能分析[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14(3):270-273.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9

1新方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创建

(一)整合资源,从融资-融智新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多主体格局。

建设网络心育平台要依据顶层设计+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借鉴智慧众筹-融智模式开发精品心育资源,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单主体独建旧路,多方整合力量,主动吸纳校内外智能,吸引师生合力共建空间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多元、自主、泛在新常态。

以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平台为例,一方面联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教师、各系心理辅导员专干、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多支队伍,建成了包括主园区、机构园区、主题特色园区和朋辈交流群在内的11个心育空间,每个空间建成了集专业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库,有效激发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级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为学生全方位赋能,利用空间开放共享、动态拓展、高交互性等特点,吸纳学生好友参与资源共建,引导学生对各类心育资源进行上传、探讨、交互、反馈、分享,成功将学生学习体悟转化为空间怡心园生成性心育资源,营造了良好的自助-互助-他助协同心育氛围,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多主体格局。

(二)创新方法,从单维-多维多渠道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可结合多种现代信息化媒介,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知识宣传、课程教学、咨询服务、活动引导、危机干预等网络化专业服务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撑。空间怡心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四种渠道开展丰富的心育工作。

一是空间+微信灵活推介心育知识宣传。平台精选呈现海量优质心育资源,同时链接一米阳光心灵花园微信平台,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平台心育资源的呈现注重用户体验,将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方式有机结合,使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深刻。

二是打造空间名师课堂+微课开启课程教学新常态。笔者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启动系列微课建设,建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深度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变革,有效确保了课程教学在心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功能。

三是咨询服务实现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平台利用学院人人有空间、人人建空间、人人用空间的良好局面,对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及时、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通过链接班级晴雨表心理危机排查系统及时发现处理危机个案,确保心理危机零事故记录。

四是心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平台坚持阳光心育,创设性的开展形式丰富的心育品牌活动,如阳光寝室评选、心理格言征集等,吸引学生参与体验,从中启迪思维视角,优化心理品质。

(三)创新载体,从线上-线下双路径合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空间怡心园各心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灵活采用线上-线下双路径展开。活动从开发设计、宣传引导,再到展示分享和推广辐射,依托网络平台完成;活动组织和实施通过线下实践体验,拓展活动参与面和受益度,弥补了传统心育工作成本高、实效低等不足,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

(四)转变理念,从闭合-开放引导队伍协同创新开展工作。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创建,可遵从以个人空间建设为基点,以团队协作创新为辐射点,以师生共建共享为兴奋点的实施路径,打破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原有的闭合格局,团队成员通过交叉、协同,着力创新网络心育理念、方法和载体,努力打造特色心育工作,实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预期目标。

2新成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运行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拓展心育平台、创新心育形式、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发挥心育工作引领示范作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搭建了心育工作新平台

网络心育平台克服了传统心育工作受时空限制、服务对象有限、经费投入较大和心灵开放程度较低的局限性,通过线上-线下双路径方式,使心育工作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提升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创新了心育工作新形式

网络心育平台通过构建集知识宣传、课程教学、咨询辅导、活动引导、危机干预于一体的网络心育服务机制,开展形式丰富的心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支持系统和便利的自我教育和展示平台,较好的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构建了心育队伍新队伍

网络心育平台通过整合学校多支队伍优势互补,合力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切實提升了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水平。

(四)提升了学生心品质

功能完备的网络心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心理困扰,开发心理潜能、提升了其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技能性人才。

(五)发挥了心育平台新效应

网络心育平台运行的工作特色和成效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省同行来访交流,很好的发挥了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3经验与启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反思

网络心育平台的构建与运行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支撑。

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平台建设有保障,在政策导向、运行经费、组织管理、考核评比等方面做好激励引导工作,对于平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及时予以奖励,确保平台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抢抓机遇,平台建设有创新。高校要紧抓教育信息化契机,将网络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深化服务,提升育人成效。

三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团队。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学生处、教育处、信息处等须紧密配合,通过制度建设和考评激励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机化学空间效应篇10

[摘要]起源于航空领域的收益管理,是解决在资源约束前提下提高企业收益的理论与方法,现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从不同的视角诠释收益管理内涵,提出协同收益管理的理念;在传统收益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特点,提出协同收益管理的概念,是对收益管理基本内涵、行业应用特性、发展演化和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的梳理分析。由此可见,协同收益管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收益管理;协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使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经营由垄断转向竞争,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转向差异化,顾客需求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供求理论在解决有限资源约束下提高企业收益问题时,面临资源闲置或因潜在收益流失造成企业收益下降等困境。自1970年代末以来,深受市场激烈竞争和价格血战带来收益严重下滑困扰的航空业,通过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反思,率先进行有效提高企业收益的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源于航空业的收益管理理论正是在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和协同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细分和预测为基础,以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为优化机制,以协同环境为运营保障的收益管理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业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该理论发展,而且其应用领域逐步向酒店、银行、汽车租赁、交通运输、电信、电力等服务性行业拓展。正如国际运筹联合会主席Bell先生预测管理科学未来50年发展时所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收益管理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整个应用领域和管理科学的面貌。笔者通过国内外收益管理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系统地对收益管理理论的内涵、行业应用特征、发展演化及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力图为收益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关于什么是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专家和学者众说纷纭,并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主要观点体现如下:

talluri和VanRyzin(2004)从经济学视角将收益管理定义为需求决策管理(DDm),认为收益管理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和预测,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向谁提品或服务,通过扩大顾客有效需求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SCm)的必要补充,同时充分认识到市场细分和预测对提高收益的重要性。

weatherford和Bodily(1992)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易失性资产管理(perishable-assetRevenuemanagement)。该观点充分认识到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制造业产品的重要特性就是易失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收益同时间有密切关系,且价值随着时间而呈递减趋势。因此,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收益管理就是对不同时段的资源(如航空的飞机座位等)和价格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并根据不同时段资源价值制定价格的途径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意识到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随时间变化的重要特征。

Jauncey等(1995)学者从企业经营目的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在考虑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在需求淡季通过折扣等促销手段提高客房入住率,在需求旺季提高客房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客房收益最大化。美国酒店和汽车旅馆协会(aHma)在Jauncey等的定义的基础上,考虑了顾客取消预订、顾客爽约和是否接受顾客预订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收益管理的内涵。Jauncey和aHma对收益管理的定义强调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认识到市场预测在收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Donaghy(1995)、Liemberman(1993)等学者从技术视角对收益管理进行解释,他们认为收益管理是一种企业生产能力的管理工具,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概率统计和组织理论、经营实践和知识等理论和技术的优化组合,以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对顾客的服务能力。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是提高企业收益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

Jones(1999)等学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认为收益管理是为酒店业主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细分市场对盈利能力的识别,确定销售价值、价格设定、折扣生成、订房过滤准则以及对价格、客房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目标。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在酒店盈利能力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市场、价格、存量等要素对收益的影响,强调了整体收益最大化的观点。

Kimes(1989)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营销学理论,提出4R理论,即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Righttimeandplace),以正确的价格(Rightprice)向正确的顾客(Rightcustomer)提供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productorser-vice),实现资源约束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目标。4R理论反映了收益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企业目标等内涵,是目前对收益管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诠释。

笔者以为,企业收益应由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个部分组成。传统收益管理对收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受价格和有效存量要素影响的利润的这一显性收益上。但随着经营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的加剧,顾客、员工、企业内外环境等要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力加大,企业品牌和社会价值等带来的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单一采用利润一个维度来诠释企业的收益已显不足,企业的收益应该诠释为由企业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三个维度共同构建的价值。故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界定为:企业在有效协同影响收益的内外要素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等技术的支持,通过有效地对市场细分和预测,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正确的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由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构成的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收益管理系统是一个受多个要素影响,由市场分析、优化机制(即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协同环境构成的复杂服务管理系统。

二、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应用特征

收益管理理论是一门由运筹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边缘交叉学科。随着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领域的成功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现已在其他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尽相同,但适用于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一般具有共同的应用特征。Vanwes-tering(1994)和Kimes(1998)等学者对航空、酒店餐饮等行业应用收益管理理论进行长期研究,将其共同的应用特征总结如下:

1.企业具备相对固定产能。以航空、酒店等行业为例。由于行业特征,都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如购买新的飞机、修建新的酒店、开设新的营业网点等),最大生产或服务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固定不变,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变其生产或服务能力来满足需求变化。企业只有在有限的产能条件下,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收益。

2.需求可预测性。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飞机座位、酒店客房、银行服务窗口)和无形资源(如酒店入住时间、银行窗口排队时间等),其顾客可分为预约顾客和随机顾客,其销售可分为旺季和淡季。企业只有通过对计算机或人工预订系统收集的顾客、市场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管理者才能够了解不同顾客需求变化的规律和实现需求转移,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资源存量配置和定价机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3.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与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不同,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即时效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时间递减,不能通过存储来满足顾客未来的需要,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不出去,企业将永久性地损失这些资源潜在的收益。企业只有通过折扣等管理手段降低资源的闲置率,以实现企业收益增长的目标。

4.市场可细分性。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以顾客为中心、竞争激烈和需求多元化的市场。不同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和敏感度各不相同,采用单一价格策略将会造成顾客流失或潜在收入流失。比如,航空市场上存在两类顾客,一类是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时间和服务敏感的商务顾客,另一类是对价格敏感,而对时间和服务不敏感的休闲顾客。如果采用高价策略,休闲顾客可能选择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或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航空公司座位资源闲置。反之,如果采用低价策略,商务顾客选择低价或因对服务质量不满而流失,造成航空公司潜在收益下降。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为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制定不同价格和分配不同资源,是解决企业资源闲置或潜在收益流失的重要途径。

5.具有随机波动性需求。如果顾客的需求确定且无波动,企业可通过调整生产和服务能力来满足顾客需求。然而,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顾客需求不确定,呈季节性或时段性波动。企业采用收益管理,在需求旺季时提高价格,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在需求淡季时通过折扣等策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

6.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的经营属于前期投资较大的行业,短期内改变生产或服务能力比较困难,但增售一个单位资源的成本非常低。以波音737-300机型的航班为例。根据某航空公司1999年的机型成本数据,平均每个航班的成本如下:总成本大约6万元左右,其中固定成本大约5.5万元,而边际成本仅为0.033万元。固定成本是边际成本的1833倍,因而多载旅客能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总收益。

7.产品或服务具有可预售性。企业面对需求多元化的顾客采取收益管理,一方面通过提前预订,以一定折扣价格将资源预售给对价格敏感的顾客,降低资源闲置概率;另一方面设置限制条件防止对时间或服务敏感的顾客以低价购买资源,造成高价顾客的潜在收益流失。同时,对预订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购买资源的概率分布情况,在确保资源不闲置的基础上,尽量将资源留给愿出高价的商务顾客。

尽管以上特征体现了企业有限产能、产品和需求特性、市场和经营等特点,却忽略了企业的技术特征。笔者认为,由于收益管理的实施需要进行复杂的模型计算和大量数据处理,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有效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应该还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

三、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

从收益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市场环境、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是促进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竞争性市场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封闭垄断的市场,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对资源和价格的控制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缺乏对资源或价格管理的源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放松行业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竞争促使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向顾客为中心转变、由产品功能向顾客需求转变,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再难以通过垄断控制资源或价格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收益,而是要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通过有效管理企业资源和价格,获取潜在收益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总收益。也就是说,追求收益管理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开放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多学科理论交叉是保证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多学科理论的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具有同样道理。收益管理理论是解决航空等服务性企业资源和价格均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它在传统的供求管理理论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协同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筹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资源存量机制、差异化价格机制等收益管理的优化理论基础;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市场细分、预测以及顾客行为等市场分析理论基础;博弈论推动了收益管理联盟资源共享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组织学、和谐理论以及协同学是形成收益管理协同运营环境的理论保障。因此,收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学科理论支持的结果。新型学科的吸收和引进,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体系。

再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保障条件。收益管理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航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飞机制造成本和企业入市门槛;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如座位编目计算机控制系统(SaBRe)、计算机预订系统(CRSs)、全球分销系统(GDSs)、动态存量资源分配和优化系统(Dinamo)等,能自动、快速、准确地解决收益管理中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及复杂的资源、价格优化计算、市场预测和顾客分类等问题。网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收益管理的市场分销渠道。因此,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收益管理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

四、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化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有效地解决了航空业面临的有限资源闲置或价格战所造成总体收益下滑的现实问题。随着收益管理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巨大成功,收益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迅速地在酒店、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收益管理的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萌芽、优化和协同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20~30年代,航空业处于发展初期,飞机成本较高,市场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航空业主要经营运输邮件等货物运输和富有阶层的高端市场,市场主要由大型航空企业垄断。大型航空企业通过高额垄断价格策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二战后到60年代,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运输业可以采用大型喷气式飞机,增强了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同时其高速性和舒适性刺激了公众的旅行需求,另外大型飞机也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随着航空业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多元化,单一的高额票价政策造成了飞机座位闲置,由机座位资源的不可存储特点,使得航空公司的收益下滑。为了解决收益下滑问题,航空公司利于计算机技术加强顾客订票的管理,将一些收益管理的概念逐渐应用于航空领域,如计算机订票系统的使用;利用超订管理手段预防顾客违约(如取消订座、爽约等顾客行为)给企业带来收益损失;利用折扣价管理手段来提高飞机运载率。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逐渐形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的雏形。英国学者Littlewood提出机票预订折扣费用准则理论和二阶分类模型以及Belobaba提出的预期边际座位值(emSR)等理论,逐步揭开了收益管理理论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序幕,使得收益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政府放松了对航空业管制,许多低成本运营的中、小型航空企业纷纷涌入航空市场(如people-express公司)。美国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引发美国航空史上著名的“92航空价格血战”,造成了美国航空业近20亿美元的损失。而此期间,美国航空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罗伯特·克兰德尔引入了收益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收益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到经营实践中。通过利用收益管理系统以有效地管理座位资源和价格,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创造了6%的收益增长。收益管理理论在美国航空公司应用的成功,引起业界和学术界对收益管理的重视和研究。国际航空协会(iata)、运筹协会国际联合会(iFoRS)等国际机构、科学机构和高校、航空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构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组织与机构;运筹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收益管理的理论基础;收益管理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由单航程发展到oD网络研究、由单资源发展到多资源、由二阶分类发展到多阶分类;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收益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收益管理应用领域由航空领域逐步拓展到酒店、交通运输、电力、电信、银行等服务领域。此阶段,随着收益管理理论逐步完善和实践拓展,收益管理逐步形成自身体系,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利润为中心的收益优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主流。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企业收益的要素更加复杂多变。企业信誉、社会价值等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日趋增强。研究者发现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过分强调显性收益——利润最大化,忽视信誉、社会价值等企业隐性收益,将制约企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对企业收益的认识应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利润、顾客满意、社会贡献)最大化,收益管理也由对资源、价格要素优化管理转变为对资源、价格、内部环境(员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以及外部要素(国家政策、顾客、竞争对手或伙伴)协同管理。随着和谐理论、协同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以及顾客行为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收益管理,为协同收益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促使收益管理由优化阶段步入了协同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