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49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日语会话课;改革

一、传统高校日语会话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语会话课是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但传统会话课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日语会话课在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实际会话水平中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

在以陕西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有会话课预习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7%,而同时精读课的课前预习率63%。大家也普遍认为日语会话课是精读课的衍生品;精读课的预习目标明确(包括记忆[新出单语]、浏览[解说·文法]等),会话课的预习难以着手。

(二)课堂

目前高校日语会话课授课内容大都存在与精读课、听力课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不配套所致。例如,日语专业大一新生刚入校时,精读课还在进行五十音图的读写练习,会话课却已有初步的场景设定,令大一新生感到接受困难。从教师角度来看,会话课堂教学偏向精读式教学,易忽略学生在会话课堂中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来看,会话课堂学习习惯于被动输入,鲜见主动输出。

(三)课后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部分日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巩固会话课所学的习惯,即使有,也多采用与精读课同样的复习方法。

(四)测试

大多数高校的会话课程测试局限于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部分高校日语会话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难以考察学生的语音语调和实际会话能力。部分高校日语会话课程考试虽采用口试形式,但难以覆盖整个学期会话课程所学内容。这导致会话课程期末考试成绩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会话学习情况,难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二、高校日语会话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传统高校日语会话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分别就课前、课堂、课后、测试四个环节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将其应用到了课堂试验中,通过课后调查问卷、个别访谈来评估方案实施效果,进而完善方案。改革方案主要涉及以下四点:

(一)课前:教师引导自主预习

对于初学日语的学生需要教师引导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师引导阶段,可由教师在课前划定基础词汇、基本语法。学生受益于课前预习,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可以激励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进而使课堂教学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二)课堂:授课内容与“分组模拟”

建议会话课堂教材选取精读课本或听力课本的课后会话练习题。在基于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日语1班和2012级日语1班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精读课每周10课时所学内容大概为《综合日语》课本的一个单元,而该课本每个单元都有“会话练习”。以此为会话课的基础,并进行适当拓展,不失为日语会话课程授课内容改革的一套良好方案。

而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我们提出“分组模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会话课堂中常见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之一是,先将全班学生分组,小组内会话,再由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演示,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会话当中,但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例如,小组内会话时,可能只有被选出的代表在进行认真练习,因此该方法可能并未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性的目的。而这种授课形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表演,并由其他学生点评集思广益,拓展思维,主动运用自己平时所思所感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学习的日语进行表达,相互学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析。老师和学生都充分参与其中,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针对中国高校班级人数偏多的现状,每组模拟的场景不同,侧重的语法点和情感表现也有所差异。

(三)课后:日语角

与课前预习类似,课后复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由教师安排组织定期的日语角活动,邀请日本留学生,模拟课堂所学会话场景进行练习。这一阶段侧重的是流畅程度的练习。

(四)测试:引入日常会话课堂

为使测试成绩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日语会话课学习情况,我们计划将原本一学期一次的日语会话课考试引入日常课堂教学。在每堂课授课完毕后,随即抽取学生进行测试。建议测试形式分为有限会话和自由会话两种形式。有限会话完全按照课堂教学中给出的会话原文进行会话,而自由会话则依照课堂教学中给出的会话模式,自由变更会话中所涉及的具体事物。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2

论文摘要:英美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必修课之一。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兴力量,既有着起灵活多变的管理特色也有着课程设置太过传统化的特点。本文在分析论述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强调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且初步提出了摒弃不重人文素质培养的态度、改变传统呆板的授课方式、改善一刀切的考核方式这三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引言

目前,我国所有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之一就是英美文学。无论是在一流的本科院校,还是在生源不是那么优秀的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该课程在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观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沿用了一般本科院校的传统课程设置方案,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教学法反面也比较传统老套。

二、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客观现状

根据2000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被分为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一学年。其中英国文学是大三学生的必修课,美国文学是大四学生的必修课。每星期占用的时间为4个课时。当然各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调整。

但是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都沿用了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方案,没有把民办高校生源和普通本科院校生源不同以及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比普通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年轻没经验但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比在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更多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如下:

1.根本不重视英美文学课程,更不用谈什么兴趣和人文素质培养了。现在,全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并不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那样是两学年,并且每周四课时。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打过折扣,只有一学年,每周两课时。不但如此,有些高校把该课程全部排在了大四。众所周知,大四是学生忙于张罗工作和毕业论文的一年,时间和精力上都不是那么充沛,而且这时才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也为时已晚。

2.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死气呆板,教师满堂灌,学生毫无兴趣,更有甚者在英美文学课上逃课的学生远远超过了上课的学生。这是因为民办高校大多数的英美文学课程都是由外聘老师兼任,这些外聘老师绝大多数都是上过很多年老教材,并且工作重心也没放在兼职的学校,所以上课的质量一点儿不比年轻教师的质量高。

3.考核方式古老传统,并且一刀切,一场期末考试定一学期的学习成果。所以很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去上课更不去阅读任何英美文学作品,只等着期末老师勾画重点,临时抱佛脚。这不但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更是误导了学生,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大学只要临时抱佛脚就可以顺利通过任何考试的错误印象。

三、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摒弃不重人文素质培养的态度

英美文学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几个优美句子和写作方法的一门课程,更是学生了解欧美国家人文风情、培养自身艺术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观的一个舞台。读培根的《论学习》,学生就会知道怎么选择性地阅读文章了。读勃朗台的《简.爱》,学生就知道应该树立怎么的生活观了。读雪莱的《西风颂》,学生就知道怎么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了。民办高校在注重学生学习的应用型方面也一定不要忘了文化内涵的培养,毕竟民办高校不是培训学生工作技能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而是让学生接触人类历史上知识精华的大学。所以,民办高校首先要调整英美文学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持续长度。其次,可以为学生订购一些短小的全英文文学作品。再者,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和文学作品有关的活动比赛,比如: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文戏剧表演比赛、原创英文小说比赛等等。

2.改变传统呆板的授课方式

有调查统计显示,在百余所民办高校中,没有专职教师的学校占12.6%,专职教师人数不超过40人的学校占57.3%,兼职教师超过40人的学校占73.8%,超过200人的学校占12.6%。兼职教师存在不易管理、工作责任心不强、授课方式传统呆板等问题。而年轻好学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专职教师就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年轻教师刚工作不久富有激情、都会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新奇有趣的授课方式也多,这对提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学习的同时学到知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哈姆雷特》的时候适当地播放与之相关的录像片段。教师也可以抽调学生对要讲解的文学作品开展表演,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彩排进行指导,上课时间再来演示。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是生动形象又快乐有趣的。

3.改善一刀切的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试卷式,一种是论文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是总的说来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有效达到考核学生水平并且让学生通过考试查找、弥补自己不足的效果。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加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只占最后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如果一个学生平时都不去上课,只要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达到了75,就可以顺利地通过该门课程。但是一个连课都不上的三本院校的学生他真正学到的知识有多少呢,大家不得而知。所以,为了让学生更注重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及格分数而学习,加重平时考核成绩比例是唯一出路。

四、结束语

民办高校经过三十年的蓬勃发展,现在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在行进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只注重速度不注重质量和方向,最终的结果必定是飞下悬崖。从创建之初,民办高校就以其灵活自由的管理方式和年轻创新的师资力量的优势在中国教育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民办高校只要能更多地依靠培养自己的年轻老师,鼓励其创新实践,他们的路也一定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小颖.增强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美文学课教改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0-121.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24-02

一、课程体系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教理念滞后,难以实现真正对接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改革缺少成型经验,因此,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目前,可借鉴的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二是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下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三是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照搬照抄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将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等职教理念应用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没有很好实现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顶层设计

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学校组织策划不够、投入经费不足、检查不够等问题和对课程模式、构建方法、实施程度等指导不够,使得同一专业的课程模式五花八门,既有项目课程,又有学习领域课程,缺乏顶层设计,缺少课程的有机整合,缺少模式设计,缺少验收标准,难以形成整体改革效果。

(三)改革思路不够清晰,改革目标不够明确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改革而改革,缺乏从专业整体角度考虑改革的思路,如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去企业调研,全面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因此,导致了课程体系改革目标设计较低,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同时,对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设计也比较少,课程标准、教材体例、资源建设均缺少验收的统一标准,难以衡量改革效果。

(四)改革特色不够突出,难以支撑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机械照搬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较多,创新性的做法比较少,致使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工作任务采集不切实际,典型工作任务梳理不准,构建出的课程体系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二是已经构建的课程体系多是传统课程体系的改装版,换汤不换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要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系统策划,准确定位,顶层设计

一是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确定了“693”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工程,确定专业建设重点;二是制定《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原则意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有效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出台了规范化运作文件,加强论证与检查指导,推进组出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改革方案制定指南,指导各专业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撰写人才培养方案[1]。

(二)深入调研,细致分析,校企共同改革课程体系

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组深入企业调研,获取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认真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程体系[2],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焊接专业基于国际焊接技师标准设计国际认证、双元培养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订了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反复论证,把好人才培养的第一关。

(三)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有效提高课改能力

近三年学校共投资550多万元,先后选派120名教师出国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专业和课程建设经验;同时聘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培训,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和课程建设能力,保障了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实施整体改革方案

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核心课程改革,学校先后组建了101个核心课程的建设团队,并分批下拨了课改资金,实施课程改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聘请哈尔滨市公路工程处和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及技术骨干,共同创新了“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了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而设计出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各核心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制定了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学校组织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对各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论证,使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3]。

(五)校企合作,深入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标准

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均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建设团队,按照六种标准深化课程改革:一是参照教育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对课程改革进行整体设计;二是参照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三是参照行业企业标准进行实训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设计;四是参照教育部关于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设计;五是参照教育部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设计;六是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设计。

(六)试点实施,检查指导,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与实施推进组,对分批立项的101门核心课程进行检查,针对课改问题进行指导,保证课程改革按照预定目标进行。同时,针对每门课程的试点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课程改革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改革效果,为全院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设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过程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评价理念,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落实先进的改革理念,增强改革意识,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二)完善课改制度,强化课改的指导与检查

学校组织制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改革,并采取听汇报、听试点课、跟踪检查等方式强化指导,确保课程体系改革有效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加强对重点专业和立项建设的核心课程进行验收,对参加重点专业及核心课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其进一步改革和试点完善。

(三)加强教师培训,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有很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及其项目课程模式,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方面的差别,这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取长补短,,借鉴吸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和课程改造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四)整体策划,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要根据内涵建设要求,进行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并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改革任务,同时出台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组建包括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职教专家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深入社会开展调研,按照内涵建设要求,站在专业建设的整体角度进行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及核心课程改革、改革的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等一系列改革项目的设计,形成专业建设方案和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纳入校级教育研究立项管理。

(五)校企共同实施课程体系

学校出台校企合作的操作性制度,实现校企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校企共同开展教师实践锻炼,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实施,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校企共同实施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并选取试点班,在试点中总结完善,凝练课程改革特色,形成课程改革模式,发挥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2]孙百鸣等.高职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设计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马利耕.关于道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28).

收稿日期:2013-09-01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4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形成学校特色。通过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修习,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质。

(五)改革完善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水平监控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六)促进教师成长与教研制度建设。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促进全省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重点工作

(一)成立机构,全面部署。

1.成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机构。省教育厅成立由刘教民厅长为组长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省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勇副厅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统筹、协调全省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2.制定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如:学分管理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学校课程指导意见等。

(二)加强统筹,科学管理。以高中课改为契机,全面加强我省普通高中管理工作。建立全省普通高中网络平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革和完善普通高中管理工作,实现全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等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强化培训,精心准备。全面改革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全力实现全员培训。广泛、持久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既有通识培训,也有学科培训;既有行政管理人员培训,也有专任教师和教研人员培训。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整体培训工作分三个阶段渐进安排,即:课改实施前的准备性培训;课改实施中的研究性培训;课改实施后的反思性培训。

(四)全面理解国家课程方案。

1.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

①学习领域。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

②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8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或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

③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2.课程设置。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具体设置见下表)。

学习领域科目必修学分

(共116学分)选修学分Ⅰ选修学分Ⅱ

语言与

文学语文10学科选修课程。即: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学校课程。即: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外语10

数学数学10

人文与

社会思想政治8

历史6

地理6

科学

物理6

化学6

生物6

技术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8

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6

体育与

健康体育与健康11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15

社区服务2

社会实践6

3.课程管理。

①学时安排。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一般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校也可以结合师资和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按学期安排各模块课程。

②学分管理。学生每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应获得一定的学分,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学分在28学分以上,其中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通常情况下,三年内总学分不超过180学分。

③课程安排。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加选修课程。学校应保证高三学年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五)合理构建学校新课程体系。

1.学校制定课程方案。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学校的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各学科课程小组根据国家的课程方案和省里的指导意见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学科、模块、时间、任课教师,课程说明,以及选修课注意事项等),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学生选课指南,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选课。

2.努力开好选修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实施课程,学校在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严格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开设选修i课程。省级示范性高中选修Ⅰ的课程内容不少于课程标准模块要求的四分之三;市级示范性高中不少于三分之二;一般高中学校不少于二分之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选修Ⅱ课程的选择空间,至少应当提供6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3.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4.认真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结合地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落实好师资、场地、仪器设备,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5.积极探索开发学校课程。紧密结合国内外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以及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等方面实际和特点,组织开发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

(六)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制度。

1.突出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探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

3.逐步建立选课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课和制订课程修习计划,使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对各门课程简介、选课基本程序及模式、选课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不同发展需求的选课模式、学分计算方法、成绩考核方式、普通高中毕业要求、高校招生等进行说明和指导,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保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地配合学生选课。学生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初步制订三年课程修习计划,报学校归档。

4.教科研建设与重组。加强学校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5.校长负总责。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充分发挥其效益,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新机制。

(七)积极利用、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1.合理使用教学材料。发挥好教科书的课程资源载体作用。鼓励提倡学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摒弃学校教师对辅导、练习资料的滥编、滥印、滥征订行为。

2.优化校内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利用好图书、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

3.开发社会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4.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建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省、市、县、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网络平台,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八)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1.学生评价。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制定《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办法》、《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2.教师评价。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3.学校评价。不断完善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机制,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修订我省普通高中分类分级评估标准和认定办法。

4.高考改革。组织力量开展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逐步探索把高考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制定《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保障经费。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由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的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和协调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由主要责任同志任组长的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对高中课程改革进行规划、组织、督导和评估;各级教研部门要成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小组,具体负责高中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管理和指导实施工作;各高中学校要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课改机构,确定工作目标,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对课改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服务。

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点解决新设课程实施过程中校舍、设施、器材等短缺问题。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安排重点经费用于普通高中网络平台建设和系统的师资培训。

(二)努力学习,提高认识。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内容广泛,参与人员众多的系统工程。受到传统观念、技术手段、人力资源和条件保障上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禁锢和制约,必须通过认真的学习讨论,全面系统的培训,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国际发展趋势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专业引领,加强指导。

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组,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服务。

全省选择50个不同层次的普通高中,建立省、市共管的省级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四)密切配合,通力合作。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政府机关、村镇社区、福利机构等都应成为高中课改的实习基地,高中学校要主动与这些单位和部门建立联系,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学校和社会建立固定的互动关系,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开放办学。

(五)建立机制,强化督导。

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纳入政府对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评估。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调研和阶段评估,监控各地、各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确保每一所学校新课程实验都能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

(六)搞好宣传,积极引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要积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为高中课程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向全社会尽可能多地传递课程改革信息,征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附件:

1.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2.河北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3.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规定(试行)

4.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5.河北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选修课程Ⅱ)指导意见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背景

1.1国家政策指导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2018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函》的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面向高校有关专业和教师,由企业提供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程或系列课程的建设,推动高校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成能够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可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并推广应用。

1.2学校政策扶持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背景下,以协同育人项目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西安翻译学院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为了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工作,加大统筹和支持力度,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开展提供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

2《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软件工程课程简介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开发和维护大型软件系统的工程学科,包括一系列概念、理论、模式、语言、方法及工具的综合性学科。在计划、开发、运行、维护与管理软件过程中,将科学的管理和最佳的技术方法紧密结合,从而以比较经济的手段获得满足用户需求的可靠软件的一系列方法。软件工程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实践、任务驱动等方法,在多媒体机房授课。在理论教学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有益于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构建互动课堂。学习软件工程应注重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和实现能力、系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能力。工程能力植根于分析、设计、测试等软件工程方法的学习、简单项目管理的实践、团队合作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软件工具的使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2.2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课程内容繁杂,理论与技术方法众多。课程中涉及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复杂、理解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3《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目标

2.3.1完成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校企合作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当今最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共同规划和开发出软件工程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案和案例库等教学资源,为软件工程课程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

2.3.2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根据企业对学生的最新需求,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依托,通过不同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4《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实施路径

2.4.1准备阶段

(1)企业调研。研究企业对软件开发领域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搜集和阅读大量文献著作,调查研究现有软件开发领域人才供给需求。(2)学生调研。对拟改革的专业进行学习能力评测,了解现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调研总结报告。(3)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调查企业需求和现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改革和实施方案。(4)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5)严格进行过程管理。(6)制订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写第一阶段总结。

2.4.2实施阶段

(1)准备校企合作事宜,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充实实践环节的教师队伍。(2)针对企业对软件开发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制定应用型软件工程课程体系。(3)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企业真实案例引导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4)实施校企合作制定的课程体系。(5)完善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关工作。

2.4.3总结阶段

进行教学改革汇总,编写相关研究报告。

2.5《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

2.5.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由于上课案例是企业的真实案例,很多学生觉得这就是以后我要从事工作的内容,相比之前教材中的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2.5.2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依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欠缺点。例如有的学生在做单元测试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软件测试,就会在做完单元测试后进一步学习测试方面的其他相关知识,为以后从事这方面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在编程的时候函数部分还比较欠缺,就会积极的查找相关资料,补上这一部分的知识。

2.5.3团队合作精神有所提高

由3-5人分组完成企业不同项目的形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往布置的同样作业一起提交的时候,个别学生有抄袭现象,而分组完成不同项目,每个人分工明确,避免了偷懒抄袭这种现象。

2.5.4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

团队成员之间难免意见有分歧,但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最终都会获得一致的看法,这样很好的锻炼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3《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亮点

(1)软件工程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项目为衔接,达到知行合一、以用促学的目的;(2)校企联合共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共同制订校企合作实施方案;(3)校企联合开发课程配套多媒体课件、教案和案例库等教学资源。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校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需要树立求变创新意识,持续不断的改革,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这种变革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模式,各大高校要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发挥本校传统学科优势,办出特色。各高校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各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国家新的教育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积极主动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教育思想、落实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具体做法。

        二、修订的原则

        鉴于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在修订的过程中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定位

        学校发展定位指: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制定学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总体战略目标给学校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然后各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此目标,对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结合地域特征,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时期人才。 

        2、统筹协调

        首先,学校根据战略发展目标,统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战略目标一致。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校级公共基础课需要由学校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提供不同课型的公共基础课供不同学科专业来选择,还包括,学分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要由学校设置统一的规范。其次,因大多学校都是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经常出现各专业课程交叉现象,需要学校统一协调。比如,校级公共平台课程,学校必须统一协调,在最高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学分,就必须有学校组织协调,共同寻求平衡点。华南农业大学统一要求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比如英语、政治课程国家有统一规定,文科公共选修课和理科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分配需要学校统一设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协调工作量比较大,比如数理化课程,不同专业对知识深度和广度需求不同,学校要组织开课单位设置不同的课型供不同专业选择,同时也在原则上要求本校的一级学科需要选择的类型。

        3、循序渐进

        按照步骤循序渐进的完成,首先学校制定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设置原则,第二步是,校级、院级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协调工作,第三步是,各专业在以上条件之下设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a校首先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广泛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召开教学单位会议,在国家既定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协商英语、政治的学分、学时分配等问题,协商完成之后。交给各学院、各专业在以上商定结果的前提之下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期交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最后,学校审核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确保各专业遵照前期协调确定的结果,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包括校级平台课课型、总学时、总学分等;二是,形式审核,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统一排版,便于统一印刷和以后的教务管理。

        4、动态管理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教育需求发生变化,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保持更新,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一届学生之后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大修一次。

华南农业大学规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每4年进行一次大的修订,然后是对实施中的培养方案,发现有不合适的问题,每间隔2年可以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三、突出特色的举措

        1、课程设置层次合理

        以“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自2001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校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的要求,构建了“三级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三级指: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课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设立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便于全校保持一致,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比如英语、政治、文科类全校选修课和理科类全校选修课;第二个平台就是,按照一级学科分类,设置大类基础课程,考虑到二级学科的特点,个别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差异较大,二级平台课每门课程又设置不同课型,供不同二级学科选择,比如,大学数学,在该校设置4种课型,难度较大的两个课型供理工科和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两个难度较小的课型供文学、管理学科和数学要求不高的学科选择。第三个平台是,各二级学科设置本学科必修课程,供本学科下面的几个专业学习。模块是指,每个专业把课程性质相同专业课程组成一个模块,要求学生在每个模块选求一定量的课程。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给拔尖创新人才搭建平台。华南农业大学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创设丁颖实验班。设置丁颖实验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是:依托优势专业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2008年起开设了经济管理类、植物科学类、动物科学类三个“丁颖实验班”,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六个专门”: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专门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授课、专门安排实验室、专门安排教室、专门组织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指导教师 。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小班教学,夯实基础,强化通识,实行导师制,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和科研训练;高年级专业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根据前期对导师熟悉情况和个人学习兴趣爱好,正式选择导师,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

        其次,给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华南农业大学于2007年启动了“红满堂计划”。实施“红满堂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生,进行重点培养,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每年在高年级学生中遴选200名优秀学生,每学年给每个学生1000元资助。并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结合其个人特长,给每位学生安排一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优生优培。学校为进入“红满堂计划”的学生提供跨专业、推荐读研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然后对立进入“红满堂计划”的项目中期检查,合格的颁发荣誉证书。

        3、密切联系社会需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的特点,设置“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在大学四年连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在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共6个学分,3个学分是学校统和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讲座》,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另外3个学分是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性活动。

        四、小结

        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蓝本,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人才培改革的成功与否。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主意的四个原则,即:准确定位、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和动态管理。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a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结合本校实际,实施“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通过“丁颖实验班”、“红满堂计划”以及学生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特点,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真实项目引领;营销策划;再改革

【中图分类】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15)11-0026-03

对企业而言,营销策划是企业营销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对其极为重视。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营销策划能力也是其主要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营销策划自然就成为营销专业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实战性很强,同时富有创意性,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也正在积极、有序展开中。

一、营销策划课程改革现状

许多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对营销策划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课程改革,构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下面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营销策划课程建设和实践内容为例进行阐述。营销策划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方案设计能力和方案的发表能力。课程改革时以营销策划的类型为载体,确定以下三个项目:营销策划书的分析、撰写与报告、营销诊断书的分析、撰写与报告、年度营销计划书的分析、撰写与报告。每个项目都能够贯彻“教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所选课程的项目也基本能涵盖企业实战中所涉及的营销策划各种类型,并且充分体现“难度递增”的思路。2011年12月课程被认定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课程改革后,营销策划的教学效果在以下方面获得改善:

(一)学生上课积极性大幅提高

一方面,课程项目以企业案例为载体进行分析、讨论,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另一方面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之间体现了一定的竞争关系,年轻学生的向上精神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特别地,学院在课程教学中还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点评学生设计的方案,所以学生参与热情更高。

(二)方案设计能力大幅提高

课改后的教学一改讲述为主的授课格局,也改变了营销策划就是《市场营销》重复的状态,学生在教学中深刻体会了策划的思路、方法,方案设计能力获得大幅提高。课改后学生在毕业设计、企业服务、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有关营销策划的环节上表现突出,多次获奖。

(三)方案发表能力大幅提高

学生在课改后的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包括营销诊断方案在内的三次方案发表。方案发表要求在会议室中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ppt进行阐述,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ppt制作能力、团队的协作都得到大幅提高。

二、营销策划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过程是漫长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有时看似成熟的课改方案因为设计者的经验、环境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并不会令教师、学生、企业都十分满意。例如教师讲授营销策划完整的理论架构和方法,教师讲得生动、案例丰富,但无论课程讲得如何生动,对学生实战能力提高的帮助也不大;有的教师以实际企业为例,要求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设计方案,这样学生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毕竟不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所以实战性不强。具体而言,营销策划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学生的实战能力难以真正得到大幅提高

项目化课改主要以企业实际案例为背景,教师分模块对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撰写营销策划方案。教学过程尽管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并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但是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与现实有距离。比如企业真实的竞争环境、企业的营销费用成本、企业的营销管理情况都是制约营销方案设计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信息在学校内部是难以获知的。学生并没有在企业环境中设计方案,仍然不能真正体会企业的需求,所以实战性不强。

(二)企业真实项目来源有限,教学使用项目相对陈旧

营销策划的实战性非常强,学生需要掌握大量一手数据才能进行方案设计。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都是教师亲身经历或者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得到的案例,毕竟教师参与企业方案设计的数量不会太大,所以总体来说,项目载体来源不多,而且长期使用相同的案例可能造成与瞬息万变的企业真实环境脱节的局面。

(三)课时有限,制约学生实战技能的提升

目前营销策划课程为64课时,在有限的课时里,需要完成项目案例分析、思路讲解、方案设计、方案发表与点评,显然不太现实,客观上造成学生资料收集、营销实践时间不足的局面。因此,营销策划课程改革有必要将教学从课堂为主转变为课堂、课外相结合的模式上来。通过以上分析,营销策划课程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根据新的问题不断完善,以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三、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的营销策划课程再改革研究

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应秉持这样的思路:项目化课内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亲身体验真实工作过程。因此,“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的营销策划课程改革”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模式,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开展。营销策划教学改革以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一)课内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

营销策划课程再改革的思路是课内教学继续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即以营销策划的类型为载体,课内实施三个项目的教学:营销策划书的分析、撰写与报告、营销诊断书的分析、撰写与报告、年度营销计划书的分析、撰写与报告。三个项目的内容由易到难,教师由手把手传授知识、思路到放手学生设计方案。课内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营销策划方案设计的步骤、思路和方法,注重方案设计的逻辑性,并具有一定的创意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案发表能力和演讲技巧。课内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营销策划的理论和撰写技巧,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单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

(二)课外教学实施校外实训和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课外教学是营销策划课程再改革关键环节。课外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企业真实项目中获得实战能力的提高,以避免纸上谈兵的局面。

1.课内、外教学的课时分配

营销策划课程再改革的课时分为两部分组成:课内64课时,课外两周校外实训。两周的校外实训是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所在。校外实训主要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这样便于学生收集企业信息和了解环境,更易于学生撰写方案,避免空洞。

2.课外教学的内容及方式

在合作企业的两周实训中,学生首先进行为期两天的企业文化、营销概况、营销制度、产品推销等方面的培训,然后进行一周的营销实践(包括促销、售后、销售管理等工作),最后根据企业项目撰写营销方案。学生在企业撰写比较多的营销方案是促销策划书和营销诊断方案。比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营销专业的学生首先在企业促销并收集资料,然后在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撰写节假日促销方案,最后再将方案递交给企业评价,如果企业采纳的话,学生将参与方案的实施。这样,学生在校外教学中,经历了环境分析、Stp分析、营销策略设计等实战环节,并及时获得学校、企业的指导和评价,其实战能力将获得大幅提高。

3.课外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对学生的课外实训的评价更接近于企业对员工的评价,评价主要由三方面组成:工作业绩(方案设计)、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营销策划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发表能力;工作态度则主要考核学生在出勤、完成工作的意愿等方面的情况;工作能力考核学生沟通、合作、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课外教学评价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其中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权重更大,因为企业指导教师对自己企业的情况更加清楚,所设计的方案对企业的意义多大、是否可以实施方案,他们对此有着更清晰的把握。比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无锡市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合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企业专家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由专家对学生打分并出具相关证明。

4.注重营销社团活动

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的营销策划课程再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企业项目的获得,如果没有项目,学生在企业将无法正常开展实践工作,当然营销策划方案的撰写也就无从谈起了。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成立了“营销策划社团”,该社团作为承接企业真实项目的主体。该社团由营销专业学生中的精兵强将组成,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赴合作企业进行项目洽谈工作,洽谈的项目主要为促销方案设计和营销诊断方案的设计。营销社团是课外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社团承接的项目是营销专业学生实训的核心内容。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得以锻炼,实战技能才能提升。同时,通过营销社团的活动又能培养一批热爱营销工作的学生,他们的营销能力和技巧也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提高,当然毕业后社团成员也会成为合作企业优先招聘的对象。课内外教学的实施将使学生的营销策划实战能力获得大幅提高,同时企业实际问题得以解决将使专业和课程获得较好的口碑,有助于促进新的企业项目的获得,解决课内教学项目来源不丰富的问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格局。

四、营销策划课程再改革实施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企业,丰富课内项目来源

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的营销策划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支持是关键,而获得企业支持的关键是人才。所以在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应考虑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以便促进双方的合作。例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采用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安排学生在实训结束后,经过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成立实习小组,在企业从事营销工作。经过企业的考核,由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这样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同时为企业输送了合格人才,并缩短了双方的磨合期。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的营销策划课程改革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课改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为课外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手的教学资料,经过整理后可以成为课内项目化教学新的素材,从而解决课内教学项目陈旧、来源不丰富的问题。当然,教学中也应该及时更新课内教学的项目载体。

(二)协调合适的课外教学时点

课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之一就是企业的工作节奏和学校教学安排不一致,企业有时希望学校在非销售旺季的时候开展课外教学,因为销售旺季时企业人手不足,不可能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但学校的教学又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连贯性,所以能否在双方合适的时间进行课外教学就成为比较重要的商讨内容了。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除了研讨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外,还应该讨论课程开设的具体学期,以便双方尽早安排学生的教学事宜。同时,在开设课外教学的学期开始前,学校应该进一步与企业沟通具体赴企业实训的时点,以便做好教学进程安排。总之,因为课外教学会涉及与企业的合作和沟通,所以凡事应及早准备,否则会出现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校企双方不满的状况。

(三)注重课外教学过程中的口碑积累

实施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的营销策划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口碑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课改得以良性循环。首先,校企合作的项目应该确保完成,不要因为任何原因造成“烂尾楼”。其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教育学生,项目的重要意义,不要因为自身的原因影响项目的实施。再者,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全程参与和跟踪,及时处理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项目的实施,决不能放任自流,否则项目很容易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当然,良好口碑的建立将有助于新项目的获得,从而进一步促进课改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卢毅.论基于“团队训练法”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12):105-107.

[2]蒋欣荣.诊断式项目引领下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20-24.

[3]蒋欣荣.高职营销策划项目化课程改革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8-51.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8

首先我代表xx中学,对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专家和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2012年秋季x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严格按照《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x市、x区两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认真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下面我将我校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以简要汇报,敬请各位专家和领导给予批评指导。

一、组织建设

为切实加强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建立了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机构。一是成立xx中学新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新课程的改革做出决策和部署,并负责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课程的设置,落实国家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保障在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等。二是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三是成立选课指导小组,制定学生选课的各种政策,向学生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名单与课程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势,为学生选课、补修、重修、改修做好参谋。四是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五是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实施评价工作,审定评价结果。

二、制度建设

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高中新课程实施和研究指导小组制定了《xx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xx中学新课程改革三年发展规划》、《xx中学高中新课程三年课程方案》、《xx中学集体备课实施方案》、《xx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xx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xx中学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和《xx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方案和办法,全面指导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工作。目前选课指导委员会正在完善《xx中学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保证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课程设置

四、课堂教学

我校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新课改以来,教研活动更加活跃,特别是集体备课和学生学案两项工作有声有色,体现了教师们之间互相协作的良好氛围。

(一)重视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作用

高中新课程课堂容量大,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备好一节课的。学校在高三级试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修订了《xx中学集体备课实施方案》。集体备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二是集体备课有利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集体备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规范,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适应高中新课改。我们学校集体备课的流程是:

组长主持在前学期期末制定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实施细则(含备课计划)草案,并提交备课组讨论通过主备课人提前一周准备教案简案(备课提纲)和学案,并打印下发全体参备人员(一备)组长主持召开议课会(主备人发言,参备人员讨论),全体参备人员修改教案简案(备课提纲)和学案,任课教师可根椐各班的学情,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撰写详案(二备)教师们做好课后反思,下一次集中时,把在上次教(学)案实施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三备)。

备课组长要在前学期期末制定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实施细则(含备课计划)草案,将备课任务提前合理地分配给组内成员——主备人(中心发言人),并督促主备人做好准备,认真组织开好议课会。主备人(中心发言人)接受备课任务后要分析教材,提出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所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具及多媒体,设计教学活动,并且编制教学简案和学案,在议课会前下发全体参评人员。参备人(本学科组教师)要认真听取主备人的发言,质询主备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列出补充和修改意见,不当“局外人”。

根据集体讨论的意见,参备人修改教学简案和学案,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的原则:教学目标、教学进度、重难点处理、作业训练、检测评估必须统一,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可根椐各班的学情,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在教案本上撰写教案详案。集体备课既要强调共同研讨,统一认识,又要突出个性特色和自主发挥。教师特别要在教案后记录好课后反思,下一次集中时,把上次教(学)案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集体备课,营造了研究氛围,增强了课程实效性;同时发挥了集体作用,展示了集体智慧,还解放了教师思想,树立了创新精神,进而培养了教师的超前意识和反思意识。

(二)重视学案编写,促进自主学习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08-0032-02

一、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在一大批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学者的引领下,许多职业院校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之中,有效地促进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工作。但是,在具体改革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少改革理念引领

“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1]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改革工作并不平衡。一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工作才刚刚启动,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改革的精髓没有得到准确的把握和领悟;还有些院校课程改革变成了课程改良,改革的基本要求没有得到落实。

(二)教师课改能力不高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对于为什么进行课程改革不清楚,对于怎样进行课程改革不明白,不知道课程建设和改革从何入手;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课程设计,但走进课堂后,拿的是老教材,用的是旧方法,教的还是原来的内容,课程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三)课程改革质量标准不清晰

“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行动之前,有必要制订详细的课程开发方案,细化课程开发过程,确立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2]为了深化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保证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使课程改革成为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抓手,必须明确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和基本要求。

二、建立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总理提出,教育要做到四个“符合”: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求,教育要符合时展的要求,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3]。这四个“符合”也同样适合课程改革的质量要求。课程改革、课程开发所推行的方案和措施必须符合教育学原理、课程原理、课程理念和职业教育理论,即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课程改革必须遵守课程开发的一般规范要求,所推行、推荐的方案和措施;文字表述应该准确、规范,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实用性原则

课程改革必须符合行业实际、生产实际,符合职业院校各类课程的现状,适应学生和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所拟订的质量标准应便于使用,满足需要;标准要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各项内容和要求应该清晰明确;尽量做到具体化、可检验、可操作。

三、课程改革质量标准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引进与继承的关系

课程改革必然会引进一些新理念、新内容、新做法或新举措,在学习新方法的基础上,要挖掘传统方法中的长处,做到新旧结合,取长补短,使之更加完善。

(二)实现教学改革理论的本土化

各种改革的理论和学说不仅要经过学习、领悟,还必须充分地考虑本地、本校的实际,做到教学改革理论本土化。课程改革文本应该是教师能学会、容易学会并愿意在教学工作应用的,课程改革中研究的内容应能在指导教学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明确课程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关系

精品课程是具备完整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核心内容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清晰的知识结构。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成果的转化,应该能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特征,如科学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先进性。

(四)课程改革能使相关联的各方都受益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衡量一套改革方案、一项改革举措是否科学、合理,除了符合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要求外,还必须通过方案的实施让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受益,学校和教师也会间接受益,改革方案应该得到各方的拥护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126.

[3].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oL].新华网,2009-10-11.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1.

[5]张俊丽.十年课改,理性回归[n].襄阳晚报,2011-10-06(16).

CommentontheQualityStandardofCurriculumReform

inVocationalSchools

RUanXian-hui

(Xiangf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XiangyangHubei441021,China)

abstractatpresent,thecurriculumreformofvocationalschoolsisdeepeninggradually,butsomeproblemsstillexistsuchaslackoftheguidanceofreformidea,defectiveteachers’curriculumreformabilitiesandlinkageofclearqualitystandardforcurriculumreform,etc.therefore,vocationalschoolsshouldfollowscientific,normativeandpracticalprinciplestoestablishqualitystandardforcurriculumreformtoproperlydeal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roductionandinheritanceofcurriculum,realizethelocalizationofteachingreformtheoryandmakethestakeholdersobtainbenefitsfromcurriculumreform.

Keywordsvocationalschools;curriculumreform;qualitystandard

收稿日期:2012-01-23

作者简介:阮先会(1953-),男,湖北谷城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团队;评价模式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08-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永安旅游业以每年20%飞速发展,旅游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预计未来几年内本地区以及沿海地区对本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超过2万人以上。良好的就业前景为学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做为中职学校的旅游,应该如何建设,才能培养出与旅游业无缝接轨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呢?在此我谈谈我校旅游专业的建设情况。

1.优化校企合作

是职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灵魂,只有优化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建,培养专业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才能培养与企业职业岗位无缝对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校与多家旅游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室、校企共享校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协议。校企合作,为学生、老师、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搭建了校企交流的平台。

1.1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在"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学生的的校外实训是校企合作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入校时,安排参观学习,到本地酒店、景区,参观了解旅游企业的概况,让学生对未来两年的学习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核心课程《餐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模拟导游》、《导游服务》等课程结束之后,安排一周左右的教学见习,既让学生对课程加深实践学习,也进一步了解旅游企业的流程与运转;在二下时,在校课程结束后,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到酒店或景区见习,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沟通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学年,顶岗实习,为企业输送并储备人才。

1.2校企之间请进来,走出去。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业内专家专家指导旅游专业的建设,就本专业人培课改方案、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案、教学评价模式改革方案、专业课程标准方案等进行探讨,达成共识,形成"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安排,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实训教学、专题讲座、竞赛指导、考证指导,从行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修正;并请我校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做报告。这些活动拓展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师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业注重服务技能、持证上岗,及提升企业形象等需要。我校专业教师走到行业企业中,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企业员工,开设专题讲座,参与企业员工和兄弟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这些服务,极大地丰富专业教师行业企业经验,提高实践水平。

1.3订单培养,校企共同培养学生。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参观、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校企双赢。

2.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以"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在广泛调研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用人规格,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全体老师努力下,开发技课能实训课程实训大纲、建设主干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案例库、技能竞赛库等教学资源。这些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实用的依据和标准。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我校针对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旅游企业工作过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以行动为导向,主要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场景模拟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把全国导游资格证、餐厅服务员鉴定证书、客房服务员鉴定证书等考核培训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实践实训元素,引导学生"动起手来""动起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与成就感。全力打造技能过硬,能与企业职业岗位无缝接轨的技术型人才。我组老师在多门专业课上都进行了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自身的改革经验,撰写多个教学案例。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

学校通过对全组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阶梯式培养,根据我校教师实际情况做了四个层次的培养方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兼职教师的培养,创造有效的学习交流进修培训机会,大力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技能水平,打造理论与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5.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模式

身心发展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身心发展是学校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我认为成功的中职教育,就是唤醒教育,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唤醒学生人际交往的自然与轻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从每一次进步中、每一次实践中、每一次努力中,都能体验到进步、收获与成功。实行学分制改革,将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正是缘于这样的初衷。

5.1学分制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