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十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十篇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57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1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1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重要”的最多(占89.5%),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2

一特殊教育专业历史发展回顾及现状分析

(一)办学规模扩大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陆续开设该专业,一直到2007年底,蒋云尔与李泽慧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涉及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共18所,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合计约8000多人,远远满足不了开展特殊教育的需求,必须加大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培养更多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比如,2008年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和鼓励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和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很多高等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统计,基本上每省都有1到2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二)办学层次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培养主要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本科高校所培养的特教师资主要是面向中等师范学校的。随后,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发《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02年80%以上的教师达到大学专科毕业程度,10%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程度,培养若干名特殊教育专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为此,我国师范教育正从中师、师专、大学三个层次逐渐减为两个层次。比如南京特殊教育中等师范学校,在2002年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同年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现在该校拟更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并且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特殊教育研究生,为提高办学层次而努力。

二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对特殊教育师资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而且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但是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高校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需求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这就导致了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教专业培养不相符合,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大,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教育实习问题突出,大量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每年的生源是个问题。

(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自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特教专业以来,特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培养目标决定课程,所以当时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理论性。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减少,越来越多的特教毕业生直接进入特殊学校或者康复机构,由于只注重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而没有学科知识,这样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对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很难胜任特校或者康复机构的工作。从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的机构所反馈的信息来看,普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存在以下问题,理论知识不够灵活,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较差,进入最佳的教师角色需要较长的时间;基本功欠佳,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较差。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教育学院(系),其课程设置一般是教育学的课程再加上部分特殊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等知识,专业化方向不明确,而且没有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它们的培养目标是试图去承担培养所有特殊教育师资的任务,却发现贪多贪全的结果是人们对其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情况都提出了质疑。这样的结局就导致越来越多的特教学校更愿意挑选数学或者中文等专业的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二)教育实习问题突出

教育实习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与一定的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进行特殊教育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最多的,因此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过短,并且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实习实践过短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实践中不会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三)生源问题让人担心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本专业招生困难,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太差,人才流失严重。首先,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殊教育专业的前提下,就报考了本专业,或者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调剂的形式被动地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期间,他们虽然学到了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兴趣,本身就没有树立长期从事特教工作的志向。毕业后大多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跨专业考研。纵观我国其他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的情况来看,每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填报的学生很少,多数都是调剂过来的。其次,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关注逐渐增多,指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呈正相关,对学业成绩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直接影响并通过主动学习间接影响学业成绩,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认同感相对较低。如何在大学初期,建立学生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正确认识,引发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兴趣,成为大多数院校要思考的问题。

三对特殊教育专业改革的思考

(一)关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建议

由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所引发的特殊教育课程的改革,对特教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外特殊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的特教现状,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一是专业型人才,二是复合型人才,三是科研型人才。无论是专业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科研型人才,都应该在大一大二期间对特殊教育理论性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最佳课程组合,从而实现高等特殊教育课程的个别化。专业型人才应该以发展障碍儿童师资培养为目标,现行课程应该扩展专业课程类型,根据学生兴趣和意向开设某一类残障类型的课程。某些院校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郑州师范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分为学前教育、手语翻译等方向,专业方向细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绝大部分院校依然是按照大类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不仅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还能到普通学校里担任巡回指导教师,课程设置应关注“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模式,培养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其他专业能紧密结合的复合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可以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加普通师范专业的培养路线,与其他专业联合办特殊教育,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同时又具备学科知识。比如济南大学虽然2012年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其鼓励所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分科课程,如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等。科研型人才应该注重特殊教育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宽口径培养,可以采用本科四年加上研究生三年的本硕连读模式。本科阶段以综合化的特殊教育通识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开设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史、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了解。在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方向,从而为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形成实践教育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朴永馨指出,过去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偏重系统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了解、识记并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课程使得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与国外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不同。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应探索出一条新的实践教育之路。实践教育并非简单指大学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程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我们要建立从大一到大四一贯的实习制度,要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实习,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凸显出理论知识的价值。在实习期间要让学生多接触特殊儿童,让他们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川理工学院针对本校特教专业学生的分段教育实习模式值得高校去借鉴。我们还要增加实习的类别,不能仅局限于特殊学校,要积极与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等合作,让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现状和需求,对特殊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实验室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很重要,有条件的学校要计划建设听力康复实验室、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室、特殊儿童心理室、蒙台梭利实验室等。最后,可以聘请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给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并且传授教学经验。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林德曼十分强调成人经验的作用,倡导以经验为基础进行成人教育。她提出“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最有效的课程”。

(三)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生源问题将影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首先,郭海英与石彩英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工作,并出现随年级增长而增多的现象,说明在学校受的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起了作用。所以应该针对该专业学生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加强特教专业思想教育和特教教师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进校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但不同年龄的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构建“全程专业思想教育体系”。其次,可以在高校开展关于特殊教育的学术讲座以及相关的公益活动,也可以在校选课开设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事业,消除对特殊教育的误区。

总之,最近几年,国家的特教事业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很多地方学校都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正在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为主转变,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我国特教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医教结合”“康教结合”“人本特教”等理念的提出,以及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培养模式,从用人市场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考虑,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蒋云尔,李泽慧.关心特殊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学习

党的“十七大”报告之感想[J].中国特殊教育,2008

(4):3-6.

[2]王辉,方常春.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

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73-79.

[3]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

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4]王艳梅.特殊教育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1(6):86-89.

[5]王雁,李欢,莫春梅,张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3

(1):28-34.

[6]刘杨.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研究述评[J].中

国特殊教育,2008(4):57-64.

[7]张弘,曹大友.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

动学习的中介作用[J].网络财富,2010(4):3-4.

[8]方俊明.从特殊教育学科地图看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

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Z].2013年中国

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304-321.

[9]丁勇,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

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89-92.

[10]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和实践[J].外国

教育研究,2005(11):33-38.

[11]陈利利.林德曼的成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

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59-63.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岗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题出

特殊教育在新疆起步较晚,这些年在国家和新疆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特殊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为了满足新疆特殊教育师资的需要,根据新疆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自2010年起新疆新建或改扩建的特殊教育学校每年要选派部分老师进行岗前培训,为期一年。一年制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班已经开班三期,学员大多数是即将从普通教育转到特殊教育的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了解甚少,少部分学员是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但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培养目标是能胜任特殊儿童的实践教学。

2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信念有待转变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专业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信念的获得需要互动和参与,并逐渐决定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教学中。岗前培训班学员大多数是来自普通学校,即将面对特殊儿童,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技能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教学不再是培养精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如何正确看待特殊儿童?如何使他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发展?如何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将是这些即将走进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而我们的培训课程中没有太多涉及到这些方面的理念、观点,需要在今后的课程中渗透。

2.2教学实践课程不足

目前,新疆开设的特殊教育岗前培训主要是一年制,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课程,缺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缺少具体的诊断、评估、康复训练的操作和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实施。学员在一年内要完成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两周的实习,缺少感性认识,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2.3汉语水平偏低

一年制岗前培训学员来自全疆各地州,部分学员汉语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理解困难,加之一些学员之前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直接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易理解消化。

2.4缺少有效的评估体系

一年制岗前培训大多采取班级授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培训的人数较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背景专业差异较大,整体推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做保证。

3对新疆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训的建议

3.1运用全纳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信念,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较之普通教师更大。特殊教育教师该如何调整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正确看待特殊儿童身上的问题?运用全纳教育的理念让教师理解“所有学生都是值得教的”“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最大发展负有重要责任”。

3.2加大实践类课程在职前培训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探索多样化的实习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性管理

岗前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后的教师直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所以教育实践能力应作为培训的重点。这就需要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提高实践课学时。同时,适当延长教育实习工作的时间,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实习途径与方式。可以采用分散式实习和集中式实习将结合的方法。分散实习就是在培训过程中安排一些实习,时间可以较短,主要是帮助学员了解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有个感性认识,便于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培训后期可以安排一次集中式实习,帮助学员综合应用所学特教知识,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规范整个实习过程,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并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

3.3完善职前培训的效果评价体系

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是为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而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培训评估体系却存在评价指标不健全的问题。因此,相关评估体系的构建是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对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尝试探索构建培训评估体系,以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

3.4建议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并将特殊教育职前培训和汉语水平的考核纳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认定体系中

为了保证特殊教育职前培训的质量,提高学员参加职前培训的积极性和学习汉语的自觉性。建议国家制订特殊教育教师从业的专业标准,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格选择优秀的、特殊教育职前培训考核合格的,达到一定汉语水平的教师进入特殊教育领域,将教师的学历要求转为资格要求,从特殊教育教师引进的“入口”把关。

参考文献

[1]Rouse,m.Developinginclusivepractice:aroleforteachersandteachereducation.educationinthenorth,2008.16:6-13.

[2]戴光英.西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探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67-69.

[3]尹海洁,庞文.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0.3:59-61.

[4]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7:55-57.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地区、民族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1―0005―02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元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及其他相关民族政策的扶持下,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发展。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重点支持特殊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地市州盟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区旗建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配齐特教专业教师,完善配套设施。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提高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教学质量”。这使得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利用现有文献资料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与阐述,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民族特殊教育领域的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中国教育实践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指导意义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等两个理论视角进行解释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发现了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实质,阐明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斗争的相互关系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建立统一的共和国的思想(金炳镐,2007)〔1〕。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们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又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质,又结合了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的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具体化,因而它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以科学严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宽广扎实的历史学、人类学基础以及预示人类进步方向的社会发展学说为基础,是民族教育研究的学科理论基础(宝玉柱,2009)〔2〕。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障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实践指导的正确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的特殊教育

人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揭示人和其他动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社会属性揭示出只有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才能相互确认作为人的全部方面。对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重要的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揭示出了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一个方面。王培峰(2010)〔3〕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属性进行了如下阐释:残疾儿童少年自然属性中存有生命体器官缺损或资质、能力的不足等自然存在的差异,这主要是生物遗传性获得和环境因素的后天性获得;残疾儿童少年的社会属性的差异,如态度、情感、价值观、素质、能力、社会行为等的不同,尽管受其自然存在差异的影响,但不是他们自然存在差异的必然结果,而是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中,由社会分工及其活动、劳动(如隔离的特殊教育等)造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既是人存在与发展的一种表现,又是人存在与发展的一种需要。这就告诉我们残疾儿童的特殊性可以从其自然属性上理解,但同时也要了解社会关系层面赋予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而后者是影响残疾儿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关于特殊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

关于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教育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非残疾群体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在我国,对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虽然比起建国初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区域差异。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几个省份处在中西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公众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程度。非残疾群体(公众)对民族残疾群体的观念深刻影响着该群体平等地接受更好的教育服务的机会。因此解决民族残疾群体教育的实际问题,须从改善普通公众对民族残疾群体的看法和观念入手。这里指的“普通公众”也包括民族残疾群体的家长、监护人等与残疾群体密切接触,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社会角色。二是残疾群体自身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六岁以上残疾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教育文化程度相对落后影响其对自身处境和未来发展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态度,并在大多数时候易被非残疾群体的观念和看法所影响。

(二)针对少数民族特殊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少数民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较为薄弱。这直接或间接导致民族残疾群体成为处境不利的社会群体,进而影响其整体的生活质量。民族残疾群体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其接受教育的能力和机会,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对民族残疾群体的社会保障不仅依靠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政策支持。而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机制对民族残疾群体的倾斜或特殊政策较少、针对民族残疾群体的服务性机构(如重度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院、庇护安养机构、就业指导机构、康复训练机构等)鲜少、支持性机制(如康复医疗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扶助救济服务等)运作缓慢,限制了民族残疾群体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三)现阶段我国的特殊教育无法满足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必然涉及与民族性有关的概念,少数民族特殊教育也不例外。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与非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有着较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其民族性上。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残疾的诊断与评估的影响;二、双语特殊教育的需要。针对第一个问题,当涉及到民族性问题时,一般常模化的针对主流群体的诊断与评估标准常常无法准确、公正和公平地判断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残疾程度和特殊教育需要。另一个问题是双语特殊教育需要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在民族学校实行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但是目前关于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双语教学尚无系统的研究结论,加之具有特殊教育技能的双语教师的匮乏、双语教材教具的开发编写困难等问题,适合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双语特殊教育成为了民族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特征的讨论

(一)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内在发展动力的双重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告诉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解释和分析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将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上述特殊问题理解为少数民族特殊教育特有规律的现象反映。少数民族特殊教育的现象既能够反映少数民族教育的本质特点,也能反映特殊教育的本质特点。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也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从这种角度理解的话,少数民族教育构成了教育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特殊教育同样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培峰(2010)认为残疾儿童少年在自然存在方面的特殊性与其作为人之本质的普遍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残疾儿童少年自然存在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运动构成着他们存在与发展独具的内在动力系统要素之一。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特殊问题是在以上两种内在动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重性发展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二)少数民族特殊教育的内在多元性

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观点正确阐释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认为民族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最终要用民族所处的物质生产条件去解释。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属于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民族文化在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交叉领域中的集中体现。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民族教育也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课题。如何看待文化的多样性便是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郭献进(2011)〔4〕认为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育内容的文化多元性,各类民族学校一方面按照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同时也进行着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学。而民族特殊儿童除了具有文化多元性以外还具有属性多元性,即残疾属性与文化属性。可以说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无论是其教育对象还是其教育内容而言都具有较鲜明的内在多元性,进一步说,是其教育对象的多元性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元性。

(三)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发展基础上的。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关联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的滞后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上的不均衡性。为了削弱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保障民族地区发展的平等性,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以法律、政策保证民族之间不产生阶级压迫,以经济、文化上的帮助和民族的自立自强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相互关联性是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宝玉柱.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5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0.017

abstractpreschool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nationalattentioninrecentyears.Bothintermsoftheneedtotreatspecialchildrenandtheneedtotreatnormalchildren,weshouldreceivereasonablepreschooleducation.nowadays,ever-acceleratedinclusivepreschooleducationhasbecomeanewmodelofpreschooleducation.inclusivepreschooleducationhasmanyadvantages.itnotonlycanimprovenormalchildren’shealthydevelopment,butalsocanenhancespecialchildren’scognitivelevel.thisthesisanalyzescorrelationalstudiesofinclusivepreschooleducationandexistingproblems,andthenpresentssomesuggestiontofuturedevelopmentofinclusivepreschooleducation.

Keywordsinclusivepreschooleducation;specialeducation;faculty

学前融合教育指的是让一些需要特殊对待的幼儿和一般的幼儿一起进入普通的幼儿园,并且在普通幼儿园内接受学前教育。《儿童权利公约》是由联合国颁布的,它提出应该将残疾幼儿融入到正常幼儿的队伍当中,让残疾幼儿享受融合教育。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学前融合教育,并将其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与学前融合教育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希望能提出有效建议来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概述

1.1对学前融合教育理念进行探析

部分学者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随班就读”,它不仅需要通过残联、教育以及卫生等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还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事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融合教育。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普通幼师与特殊幼师需要对每一个幼儿都给予足够的尊重,并深入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让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都能够接受到好的教育。还有人表示要开展融合教育,就需要安排配套服务和教育实践活动,从而真正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作用。

1.2对相关人员的态度进行分析

(1)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相关调查显示,云南省地区的大多数幼儿教师比较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新疆地区大部分普通幼师会存在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对特殊幼儿进行教育,并且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态度比较消极,上海很多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也存在很多疑惑,并缺乏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由此可知,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使得很多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应对融合教育,因此态度上会比较消极。

(2)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家长对融合教师持怎样的态度会影响到幼儿和幼儿园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一般的幼儿教师并不具备足够的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与经验,对幼儿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并且对于将特殊幼儿安排在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这种做法,很多家长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与普通幼儿的家长相比,特殊幼儿的家长更能够理解融合教育,并且也更加支持融合教育的开展。

1.3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进行调查

学前融合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下去与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如今,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心理上不太愿意接受特殊幼儿,部分幼儿教师还会认为接收特殊幼儿之后会导致教学质量不断降低。还有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接触过融合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无法胜任融合教育的教学工作。因此,相关学者表示,应对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将特殊教育合理的融入到学前教育当中,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让幼儿教师掌握专业的融合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为开展融合教育奠定基础。

2学前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的理解不深刻

对于特殊幼儿的教学,大部分幼儿教师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需要降低教学标准。只有小部分幼儿教师认为接受融合教育是特殊幼儿应该享有的权利。造成幼儿特殊的原因有很多种,大部分幼儿教师比较容易接受在智力、肢体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程度比较轻的幼儿,对于一些在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容易被幼儿教师所排斥。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到特殊幼儿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缺乏足够的耐心。由此可知,关于特殊幼儿,幼儿教师了解得太少,接纳程度比较低。

2.2幼儿教师缺乏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目前,我国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我国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幼儿教师队伍中,其中大部分幼儿教师学习的是学前教育,只有少部分人的专业是特殊教育,从整体上看,幼儿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对于国家所制定的随班就读政策也缺乏足够的认知。高质量的特殊幼儿教师比较缺乏,难以满足所有特殊幼儿的学习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学前教育课程中没有设置特殊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缺少学习特殊教育的意识和途径。并且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没有接受过与特殊教育有关的培训,因此难以胜任融合教育的工作。

2.3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缺少社会、法律和相关人员的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遭到了一些特殊幼儿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待在普通幼儿园内,会被其他正常的幼儿欺负,在特殊幼儿园则可以为特殊幼儿创建一个充满平等、自信的环境,让特殊幼儿可以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普通家长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大多为中立,但其中也有部分普通家长反对。从学前融合教育在国外的开展状况来看,要确保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在幼儿园内配置专业的物理、语言、作业等各个方面的治疗师。让他们与幼儿教师共同合作,各个部门之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然而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另外,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完善,使得融合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

3我国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对策

3.1树立正确的融合教育观念

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自身观念的影响,所以要确保学前融合教育顺利开展下去,就需要从观念入手,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正确理解学前融合教育的意义。对于特殊幼儿来说,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对于普通幼儿来说,学前融合教育可以让他们学会主动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将学前融合教育的教学理念传递给社会群众,让人们可以了解融合教育的价值,从而消除对特殊幼儿、对融合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

3.2加强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目前学前融合教育无法顺利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国家和学校应对此提高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力量。我国目前不少学校内会设置学前特殊教育的模块,但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不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院校应将特殊教育融入到学前教育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学习到正确客观的对待特殊教育的思想观念,掌握全面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特殊幼儿,学会与特殊幼儿进行沟通。

3.3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为特殊幼儿的教育权利提供保障,但在学前融合教育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国外不少国家做得比较好,例如美国在1965年所颁布的《经济机会法》中就规定,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国家应给予相应帮助,让这些家庭里3-4岁的幼儿可以免费享受学前教育、保健和营养等服务,这是与学前融合教育有关的最早法律。《有能力缺陷的个体教育法案》中也提出无论是具有怎样的缺陷,只要在3到21岁之间,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教育。德国的不来梅州制定了两个法案来从法律层面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确保学前融合教育可以顺利开展。

3.4加强团队合作与支持

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让他们掌握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应加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合作,让普通的幼儿教师可以学习特殊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特殊幼儿教师也可以了解对待一般幼儿的经验,在学习彼此优势的同时可以弥补自身的劣势,共同努力为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另外,国家还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将幼儿园、医疗、家庭、社区以及高校等机构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来为融合教育提供支持,从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来说,开展学前融合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培养普通幼儿乐于助人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还可以提高特殊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水平,因此,国家和社会群体应充分认识到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积极转变自身的错误观念,通过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合作等方式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1).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特殊教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9

客观来讲,数学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即便是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学生也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历多次学习失败,也有可能因此受到打击,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特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盲区、所生成的错题资源会更多,甚至于根本无法理解基础性的数学概念。对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客观分析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此调整数学教学策略,使其能够顺利内化数学知识。

一、利用生活素材组织数学联想

虽然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但是却依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是从大量的生活资源中提取出来的理性规律。针对这一学科特点,数学教师则可尝试利用生活素材导入数学知识教学活动,及时唤起特殊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其通过生活回忆来分析、解释数学概念,由此产生数学思维,切实内化相关内容。如此,则可初步改善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益,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

就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认真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小数应用情况,由此创设了生活情境。首先,笔者会认真询问学生的身高情况,让学生直接写下个人身高数据。其次,笔者就随机点名,让学生比较身高差异,借此提问:“两个学生的身高差是多少?”这就可顺利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减法问题,且有不少学生会以手掌测量身高差,用手指指出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对此,笔者就告诉学生,小数减法知识可以让他们明确把握同学之间的身高差。由此,笔者便引导学生探究了小数减法的算理与算法,然后通过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了小数加法知识,及时训练了学生的小数计算能力。

二、组织动手操作活动

丰富的动手操作教学活动可以切实丰富特殊学生的实践经验,且只要设计合理,素材丰富,特殊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归纳具体的数量关系、分析空间结构。如此,特殊学生则可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而这就可大大坚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弱化学生的畏学心理。对此,数学教师则可根据现实情况组织动手操作活动,由此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构建生成性数学课堂。

就如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本班学生学习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的角,比如墙壁与地板所形成的角、倾斜的小木板与讲台所形成的角等等,使其通过视觉观察排列了各个角的顺序,由此产生了感性认识。接着,笔者就组织了“角的度量”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去测量各个角的度数,认真撰写测量数据。如此,则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数学认识,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坚持关爱教育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相比较智育教育目的,更为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要切实保护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学习文明礼仪,让特殊学生既可高度自律、遵守各项规则,也要使其懂得保护自己,使用合理的方式维护个人权益。即便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坚持全面实施关爱教育,用爱与温暖去感化特殊学生,由此拉近师生关系,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其坚定成长信念,切实优化学生的成长行为。如此,则可让特殊学生一生受益。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7

在国内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由于学生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原因,开展双语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在特殊教育专业中,部分学生是低于分数线录取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外语接受能力有限。与其他普通专业最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普通基础教育学校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有关的课程,因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这个全新的学科没有一点基础,完全从零学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殊教育专业课堂使用教材都是用母语编著,学生对于其中的专业术语和词汇没有英语基础,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些基础词汇和概念,如果采取双语授课,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点难以吸收,课堂效果极差。据调查,特殊教育专业多数学生缺乏对双语教学的热情,认为不如母语授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双语教师严重不足首先,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据有关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就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残疾儿童35.84万人,其中在盲聋校就读的学生9.77万人,在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3.52万人,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的学生22.55人。到2000年后,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共750万,特殊学校1539所,在校生有37.8万,而专任教师仅仅3.1万人。一系列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仍是一个大的缺口。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学校不多,只有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八所高校。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严重供应不足,专任教师中精通英语语言的更是极少。其次,英语语言教师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为英语专业毕业生,熟悉英语语言学科内容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普通英语语言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然而缺乏相关的特殊教育学科知识,没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经验。

3.合适教材短缺教材的选择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调查,国内目前关于特殊教育专业的英语教材极少,课堂上使用的专业书籍都是中文的,而且知识陈旧。如果要实施双语教学,更多的是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阅读难度大是其一,而且中英文教材内容的编排方面有一些差异,英文原版教材与我国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不一致,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完成教材的编排及改编工作。鉴于以上三个制约因素,在特殊教育专业只能先尝试设置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Sp课程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课程。eSp课程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课程跨越的过渡桥梁。

二、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探究

特殊教育英语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化以及加大政府和学校支持力度来实现。

1.加快英语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首先,拓宽师资培养途径。与双语教学不同,eSp教学应该主要由外语教师来承担。加强特殊教育英语师资培养,主要是加强对英语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其专业发展。就学校而言,学校尽可能积极为教师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多开展特殊教育方面的讲座或短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和形式可根据本校教师的特点、专业需要来制定计划,这样可以在短期内高效地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其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eSp课程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转移和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正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抓住这个转型期,结合所在院校相关专业,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确立适合自己的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特殊教育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将英语与特殊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再次,加强互助合作式教学。合作教学,是指具有某一特定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合作共同教学。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意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其可行性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研究。英语语言教师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合作式教学可以弥补特殊专业教师或英语教师各自独立教学中的不足,使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帮助下,英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目标情景有足够的认识,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又能让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了解自身所面临的语言问题。学生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既可以学到准确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使得语言交际能力在与专业相关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真正培养,进入一个模拟仿真的语言环境。

2.编写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材和讲义首先,特殊教育英语教材的编写需要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家学者以及工作在特殊教育一线的教师等,组成特殊教育教材编写组,专门编写特殊教育英语教材,由国家教委统一管理和监督。可以参考外国特殊教育的语言教材,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编写出一套具有真正使用价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英语教材。其次,特殊教育院校可以针对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消化和吸收原版书中可用章节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自编,形成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讲义。

3.加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在特殊教育英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模式。西方国家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是借助于生动的图片、音响、视频等教学手段,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西方好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所学知识。

4.政府以及学校的教育支持首先,政府的教育支持主要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是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我国,特殊教育政策法令和拨款是分离的,用于特殊教育发展的经费没有经费投入效益比的评估、监督机制。其次,特殊教育英语课程的设置离不开教育管理。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而学生直接所处的学习成长环境就是学校,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8

一、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作用

(一)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大量的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贤ǖ哪芰Α?

(二)生活性真实性的题材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心理教育功能的优势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通过赏析《自由引导人民》,来与学生讨论为了取得自由和尊严,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险,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从而为其他教学带来便利。

(四)多感官协同的有效性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中实施美术教育的方法

(一)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虽然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特殊人群,但我认为在聋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既要把他们当特殊人群(注重聋生的特点,做到以人为本),也不要把他们当特殊人群(不把他们看轻,不随意降低对于他们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地融入到他们的思维环境中,真正了解其所需其所想,相互尊重。特教美术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素质、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手语能力、聋生心理分析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等。

(二)构建美术教学情境

对于培智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且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美术教学情境,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置身画中的感受,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出现“溜号”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鸭子》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关于小鸭子的趣事、小故事等,使学生产生一种仿佛小鸭子就在他们身边的感觉,在讲述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理解画出关于小鸭子的图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美术知识

(三)结合生活素材开展教学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本文所指的特殊教育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有爱心,让儿童在这种被关爱的环境之下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近年来,特殊教育备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人士都比较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

一、特殊教育中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特殊教育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效率未达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1.教师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特殊情况。

从特殊教育的定义我们知道: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不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之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目标,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实际经常偏离实际轨道,知识技能的单向传输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殊学生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呢?

1.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对于这部分有点缺陷的儿童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的教学理念。所谓沟通,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干巴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教学环境之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哪些学生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难群体等,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爱心、关心和诚信消除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技能。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预习、听课和复习是亘古不变、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听课变成加深知识印象的过程,而不是初步学习的过程;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预习状况,对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和了解,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学生认真听讲,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3.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聋哑儿童听力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状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10

关键词特殊儿童性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伊始,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性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国外学者所意识。伴随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日趋突显,学者关注健康个体性教育课程开发的同时,日益意识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同样不可忽视,而对其实施正确有效的性教育有利于减少与避免与性相关的不恰当行为。特殊儿童中就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国内有研究者对北京市六所培智学校进行性发育检查,结果发现其中男生首次遗精发生在11至20岁之间,智力障碍女生月经初潮在8至18岁之间。特殊儿童虽在身体成熟机制等方面落后于普通儿童,但其性生理并非无法发展,有的甚至是与正常个体无所差异。

1相关概念界定

1.1性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对人类性教育作出了纲领性的决定,性教育是指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和社会方面的整合,并表现为积极地丰富和增进人格、交往及爱情。国内青少年群体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男女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生理学以及健康保健知识包括青春意识的正确引导等方面。

1.2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等类型。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等类型。

2国内特殊儿童性教育现存问题

国内性教育起步相对国外较晚,且普遍仅涉及学前、义务、高中、职业以及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特殊教育的研究则少之甚少。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问题,但至今为止有关智障者性教育以及相关研究仍留存大量空白。

2.1教育者性教育的认识偏差

特殊儿童最直接的教育来源――为父母另为特殊教育机构教导员,他们一方面秉持传统观念,认为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认知的滞后性,对性的认识是朦胧的,学校甚至特殊儿童父母正期望这种懵懂现象,生怕点破这层“窗户纸“而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另一方面家长与教导员虽对性教育持肯定态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是蜻蜓点水,究其缘由竟是生怕激起特殊儿童的好奇心从而以身试之。

2.2特殊教育的“狭隘化”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使特殊儿童最大可能的融入并立足社会,而这种融入立足社会被众多学校和机构狭隘的理解为拥有一技之长,因此现今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学校或机构变相成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健康的课程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接受与其自身相关的性教育。

2.3课程开发与教材的缺乏

相较于正常儿童的性教育,国内外针对特殊儿童性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要少得多,从而导致相关课程开发与教材编纂长期呈现“空窗”状态,进而部分学校即使意识到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只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作罢。目前王雁、刘艳虹编著的《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在国内相较权威,其系统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资源篇。除此之外,相关研究更是寥若星辰。

2.4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

正如传统的性教育会变相为道德教育一样,特殊儿童出现的性心理问题通常由不恰当行为表现出来,而教育者通常借以道德品质来评判,甚至会采用呵斥、怒骂、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陈莲俊同样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缺乏专业知识以及性教育的技能技巧,是目前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开展性教育最大的困难之一。

3特殊儿童性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现相关学者认为,性教育课程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针对年龄阶段、发育特点的不同,设置对应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Slaby与Frey将特殊儿童的性别认识发展过程分为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除时间上相对有些滞后外,其性发展阶段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针对其特殊性而制定完整的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3.1特殊儿童性教育目标

2002年的残疾人事例发表会上提出,应将传授解剖学生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预防性暴力、引导其适应社会生活作为特殊儿童的本质目标。刘灿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中围绕智力障碍儿童身心特点以及相关性教育规律,制定了三段性教育目标,分别为:低年段(7―10岁),主要是达到正确识别性别、自身生殖器官保护、掌握洗手间使用及排便方法等目标;中年段(11―13岁),主要任务是了解男女内生殖器结构、相互平等的男女朋友关系以及青春期相关知识;高年段(13―16岁),主要涉及预防、了解性道德法治等方面。

3.2特殊儿童性教育内容

根据特殊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大致目标,并结合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制定符合其需要的性教育相关内容。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在性活动方面有一个普遍特点,那就是自我中心,因此在方面他们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上。比如说很多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时不回避他人,甚至在公共场合公开外露生殖器等。因此性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协助儿童建立起健康的性道德感与羞耻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周边环境群体的关系,从而逐步达到脱离活动中自我中心的状态。对应上述教育目标的三阶段,分别是低年段(7―10岁)区分男女之差、保护生殖器、男女卫生清洁知识;中年段(11―13岁)青春期健康知识、的正确对待、正确情绪管理、男女间正常交往;高年段(13―16岁)关于艾滋血液传播知识、不亲吻异性及外露身体、保护自己避免、拒绝色情影视。

3.3特殊儿童性教育方法

针对特殊儿童进行的性教育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

(1)讲授法,这是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讲解的过程当中尽量语言浅显易懂,必要时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幻灯片等作为讲解的辅助工具。

(2)情境游戏,设定相关的不同主题情境,通过角色中情境扮演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比如围绕害为主题的情境扮演游戏,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直观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防止害。

(3)学科交叉灌输,正如种华东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到,在现有课程中设立性教育相关的教学单元,并把教育内容融入到其他相关学科中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性教育的理想效果。

(4)同伴学习,正常儿童间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同伴学习氛围,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在班级中挑选并树立个别良好的行为榜样,教师对榜样行为加以言语辅之从而更好带动其他个体的效仿与学习。

4总结分析

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国内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现状调查与分析上,针对特殊教育中性教育课程开发极少。与此同时,特殊儿童的性教育还比较肤浅,只停留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怎样保护自身的层面。特殊教育中的性教育研究也较为宽泛与笼统,生理上同类与异类的特殊儿童应达到何种程度的性教育没有明确的界定区分。国内研究的对象普遍集中在特殊儿童中的智力障碍儿童、聋哑儿童,缺少以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等为对象的相关研究。恰恰近十年性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正是亚斯伯格症及自闭症,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将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

关注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爱他们的性需求,尽量帮助特殊儿童掌握各种正确的性知识,使他们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总之,为了更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应从定性研究、理念理论研究逐渐引申到更为科学的定量研究,并借鉴国外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特殊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谢明.对当前如何加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培智教育的有效性教育的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1).

[2]沙洲.对智障者如何进行生育保健[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