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06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1

onGraduates'GardeningplantGeneticengineering

principlesandtechniquesteachingandReform

CHenChangming

(CollegeofHorticulture,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42)

abstractplantGeneticengineeringprinciplesandtechniquesisaplantrelatedgraduateofanimportantbasiccourse,thearticlereviewedthecurrentpostgraduatecourseinpracticeteachingreform,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andhorticulturegraduatepersonneltrainingrequirementsofplantgeneticengineering,itisproposedto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practiceteachingmethodsandmeasurestoimprovethepracticalteachingsystemtoimprovetheabilityofstudentstoacquireknowledgeandinnovation.

Keywordsgraduates;plantGeneticengineering;teachingreform

0引言

基因工程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构成新的遗传物质组合,并将其转化到原先没有这类遗传因子的寄主细胞内,且能持续稳定地表达和遗传。因此,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生物类型。科研人员正是利用这一特征,已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园艺作物主要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基因工程在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关键基因的发掘,种质鉴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很多农业院校园艺系相继开设了研究生的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

1研究生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现状

为了适应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达到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的要求,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已被设置为包括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在内的生物相关专业、医学专业及农林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由于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众多综合院校和农业院校都开设了基因工程类课程,对基因工程类课程改革做了许多研究工作。阮小蕾等探讨了本课程在传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实验配套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实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姜大刚等对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开展教学,做好课程规划;构建“和谐课堂”,重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充实完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科研内容的渗入和应用等观点。马婧等针对园艺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安排课程时间,针对专业特点,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并探讨了实验教学实践的方法,提出了采用小班教学,“高带低”的辅助教学模式。

2园艺研究生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是针对园艺专业低年级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基因工程原理讲授和实验技术操作两个部分。以笔者所在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该课程是针对园艺相关专业(包括果树学、蔬菜学、花卉学、园艺产品采后科学、茶学)低年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专业生源大部分为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同时存在一些跨专业考研的与生物不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等相关知识,相对来说,存在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背景复杂、研究方向多样等因素,这为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在园艺专业研究生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开设时间短,课时少,一些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等现实情况也成为了该课程开展的制约条件,另外由于很多同学以前没有做过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对基因工程实验的操作非常生疏,因此也必要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与教学。针对以上问题,该课程应结合专业特色和教师个人科研工作,让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基因工程技术,为今后的研究和生产工作奠定基础,本文从课程的理论体系教学和实验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

3研究生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设计合理的园艺专业研究生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理论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虽然以实验操作为主,但离不开基本原理知识的讲述,传统的基因工程理论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在有限的课时里(设计为30个学时),讲授者很难将所有相关知识一并传授给学生。因此挑选合适的讲授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园艺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果树、蔬菜和花卉,运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对植物某一性状进行改良。所以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该以植物基因工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和目标选择授课内容。讲授侧重于植物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重点讲解核酸提取,目的基因的克隆,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子筛选,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授,学生就可以掌握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随着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工程的技术更新很快,除了基本的基因工程原理知识,也需要及时获得最新的用于植物基因工程,尤其是适用于园艺类植物基因工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如最近出现的可用于园艺植物基因沉默的新技术taLen和CRiSpR/Cas系统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传授给学生。

3.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研究生教育应以科研为目标,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就是为研究生将来进行植物基因工程相关的科研活动打基础的,我们的课程教学与设计也要以园艺植物研究为导向,巧妙进行实验设计,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植物基因工程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非常多,应选择适合园艺专业研究生的实验内容。选择内容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实用性原则,现在我们园艺学院科研项目所需的基因工程操作主要有基因克隆、载体构建、表达分析、基因遗传转化等,所以我们着重从这些方面入手,设计实验,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基因工程方面的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创新性原则,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了这么多年,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然而在我们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模式,因此在现有实验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近年来新发展的技术可培养研究生科研上与时俱进的思维,如我们可在实验的内容加上生物信息学的内容,或者学生采用电子克隆技术得到的基因序列,设计扩增引物,用pCR的方法扩增,并送往公司测序,然后分析序列,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意识,而且现在用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技巧与知识已经陈旧,有必要增加新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到本课程的实验指导书中;第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园艺研究生有别于其他生物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相关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内容及时间安排应循序渐进,合理有序,首先从学生们易于接受的Dna提取、pCR以及凝胶电泳入手,再进一步到载体构建及基因表达,实验操作过程中分组进行,每组4~5人,每一组由一个实验经验丰富的高年级研究生任指导组长。

3.3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研训练,探索原理讲授与实验技术操作最佳结合方式

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不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掌握,相关实验技术更是本门课程的精髓所在,本门课程的最终产出还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基因工程相应的实验操作,并将实验手段和方法用于生产实践。然而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理解实验技术的基础,是解释实验技术和开发新的实验技术的必要支撑。如何将实验原理的讲授与实验操作的实施有序有效结合是开好该门课程的关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顺序的安排,例如是先讲理论还是先做实验,是穿插进行,还是依次完成;第二,理论课与实验操作课的衔接性探索;第三,理论课与实验课讲授内容的分配,如在实验课中,相关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技巧需要强调,除此之外还会涉及一些实验原理,因此要探索实验课中应该重点讲授哪方面的实验原理;第四,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结果逐步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制定下一步实验计划,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中,在实验中将各章节知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22-03

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大学的公共课程,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另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然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竟占全体学生的绝大多数,而且其专业领域千差万别,因此,这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于计算机学习的要求都相差很大。比如对于社科、文管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都不需要太艰深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一本基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并结合学习一些网络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计算机语言(比如C语言)和相关专业的典型软件(如office等)就足可以让他们应付将来的工作和学习。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中电类专业学生,由于他们以后的工作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单片机、智能系统,因此,这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对前面的学生要高很多,比如他们除了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还要学习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以及一些较难掌握的计算机语言,如汇编语言、C++语言,甚至有些学校还要求其学习数据库知识以及离散数学教程。因此,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对于电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对于计算机知识理解与掌握要远远高于其他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甚至接近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那么,上述非计算机专业中,除了社科、文管以及电类专业以外,还有一大类非电类专业,如机械、能动、核能、材料、化工、建筑等等工科专业。这些非电类工科专业自身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就很不一样。比如核能领域的学生,如果主要是搞热工流体方面的研发,则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高;如果搞核技术方面的研发,则其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和电类专业是完全相同的,甚至要求能独自设计电路板、单片机以及DSp智能系统。

因此,对于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待是不科学的。这也是让这些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师头痛的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在分析高校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工科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提出一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本文结构如下,引言部分提出了主要问题,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目前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最后一部分给出结论。

一、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任教,主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本课程共用学时56学时,包括48学时理论课以及8学时上机实验课。曾用教材共有两本,一本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由郑学坚、周斌编著。另一本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主编为耿恒山。当然,本课程只讲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处理器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以及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

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每次课程结束,大多数学生都几乎完全无法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比如触发器的结构、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CpU的基本原理、指令系统以及一些计算机接口技术,诸如8255芯片、8259芯片等。

表1显示了笔者在2012年针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对自己所教的班级以及另一个教师所教班级共63名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

表2显示了笔者在2012年针对“所用教材的难易程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对自己所教的班级以及另一个教师所教班级共63名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

表3显示了笔者在2013年针对“所用教材的难易程度”《计算机组成原理》对自己所教的班级的32名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

针对2013年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比较典型的接口编程填空题,笔者发现,全班31个人,只有一个同学得了满分,而其他试卷大多数不是空着就是不知所云。

有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居然问我,5V的电平在计算机里面是如何产生的?触发器有没有电源?触发器的结构是什么?……诸如此类基础性问题。笔者分析发现,对于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生,虽然表面上看来是由于课程太难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其根本原因在于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的相关基础课程设置不全面,很多课程比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工学基本没有学过。而我们目前并没有针对这类专业的合适教材,因此,导致上述问题是可以理解的。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的解决思路。

二、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学习目的调整

人们常说,计算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我们前面提到的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生。现在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习课程本身也很复杂,以动力能源类专业为例,其主要课程除了热工物理之外,还有流体力学等大量基础性且难度很大的课程,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是很难达到计算机应用这个目的。因此,以这个目的为落脚点来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最后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机原理都无法理解,其计算机应用的目的就成为了空中楼阁,难以达到。基于此,本文建议,将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的由计算机应用改为计算机原理学习。我们这里对学习目的的要求并不是无原则地降低,而是基于现实形势所做的调整。因为:

1.很多非电类工科学生以后不一定从事与计算机相关性很高的专业,因此对于这部分人,过多的学习计算机课程并无太大必要。

2.改变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这门课程,太高的目标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稍微降低一些目标,反而能使这些学生学得更好。

3.对于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来工作可能需要较艰深的计算机知识,但是我们现在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因为对于计算机原理更好地理解对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笔者认为,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目的如果改为以学习计算机原理为主,再辅以应用,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教材改革

调查发现,在目前的计算机教材市场上并没有专门针对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教材。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这类专业的特点,专门设计一本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在这里有如下建议:

在教材的绪论部分,应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计算机的基础数学理论为主,包括数制、布尔代数以及加法电路。布尔代数部分应着重讲解逻辑函数的概念,包括真值表、最大项、最小项以及卡诺图原理。这部分直接关系到后面处理器结构中指令译码器以及控制器的基本设计原理。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以计算机的基础硬件理论为主,包括触发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R-S触发器、D触发器以及J-K触发器、寄存器和较典型的门电路。第三部分则为全书的重点章节,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计算机结构的简化形式、最简单的指令系统、基于简单指令系统的程序设计、执行指令的例行程序、微处理器中的控制部件。这部分难度较大,却是整门课程的基础,建议课时量安排在全部课时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于这该部分章节的理解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汇编语言、8086以及接口电路设计和可编程芯片的理解与掌握。第四部分可以简单介绍一下8086的结构以及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以汇编语言程序为主,介绍几个典型的程序。第五部分讲授计算机的可编程芯片。笔者建议,这部分内容不宜讲授过多,只一个典型的可编程控制芯片电路为好,建议讲述8253定时器。因为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自由控制该定时器,并可通过计算机自带的小喇叭来检验,方便实施且易于理解。

最后一部分可以对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内容难度可加深。

(三)教学模式改革

虽然本文一再强调对于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以原理的学习为目的,但是并不是说完全抛弃实践。事实证明,对于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深入地实践,就无法理解这门课程的精髓。

因此,本文建议,从教材的第四部分,即8086的结构以及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开始,教师就应该主要在计算机上而不是在黑板上讲解。以运用maSm调试典型程序为主要线索,讲解汇编程序的功能及汇编过程、DeBUG程序的典型子命令、CpU的各参数,状态变化过程、存储器和CpU交互过程、汇编语言程序的结构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大量缩减课程学时[5]。为了化解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急剧增加的矛盾,本文建议计算机教学应借助网络平台,大力开展网上学习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利用网络,学生既可以下载和观看相关教学课件也可以搜索到大量汇编语言程序代码,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计算机的理解水平。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们掌握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实验程序、将理论付诸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训练其动脑、动手能力。

三、结语

目前,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们学习深入的计算机知识的相关基础薄弱、教材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好。根据这些特点,本文针对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习目的、教材、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必须要赢得高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取得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教学形势。

参考文献:

[1]陈丹桂.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

[3]牟连佳,梁皎,李丕显,孙文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

[4]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3).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原则

abstract:theconstructionprojectcostmanagementandcontrol,istheenterprisetocontroltheengineeringcostcore.especiallybasedonqualityandpricecontrolofthematerial,itistoreducethecostfortheprojectofimportantways.thispapermainly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stmanagementandcontrolprinciplesdiscussed,andthenelaboratesthecostof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andcontrol.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s;Costmanagement;Control;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成本管理涉及成本控制和成本预算,是对各项目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地过程,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工程。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基于有效的成本控制原则,是施工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基础。

二、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特点

(一)成本管理的有效性。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于管理的一次性,也就是,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围绕施工项目的跟进过程,随着施工的进度,开展不同时期的项目管理。因此,成本管理的有效性非常重要,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方面。而且,在成本管理中,克服各种影响风险,尤其是市场价格风险,是实现成本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成本管理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有效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成本管理是围绕项目而展开的跟进管理过程,是成本控制中利润创造的核心。基于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规范项目资源的管理,进而为成本控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成本管理的目标性。基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复杂性,成本管理的目标性极强。而且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是企业控制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而且,基于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预算、成本审核、成本分析等环节,以经济效益的创造为目标,进而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三、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原则

(一)成本控制的最小化原则。成本控制是以降低工程造价为目的,因而在成本控制中,需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同时,强化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领域,是成本控制最小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成本控制中,要基于施工工程,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案。

(二)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其涉及多方面的管理活动。因此,在进行成本控制中,需要严格做到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对于各个施工项目,做到控制有效,并且强化控制过程的管理力度。

(三)成本控制的动态性原则。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尤其是施工项目变更、施工安全问题等,都会造成成本控制的变化。因此,在成本控制中,成本控制是灵活的,是出于动态的控制模式。而且,成本控制的动态性,体现于成本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也就是,基于工程需要,对控制方案进行有效的优化处理。

四、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基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其成本管理与控制,主要基于资源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管理,同时,质量成本管理、工程安全管理等也是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方面。

(一)资源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资源成本管理主要基于人力资源和建筑材料展开。尤其是建筑材料的成本输出,占到工程造价的65%,因此,强化材料采购和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

1.人力资源的管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人工劳动输出量大,其费用占到工程造价的9%。因此,在成本管理中,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人力资源的成本输出,受到人力市场和工程量的影响。因此,在项目施工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尽量减少用工量。

2.建筑材料的成本管理。建筑材料费用占到工程造价的65%,其有效控制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经济效益。在建筑材料上,要对采购环节,尤其是材料价格的控制尤为重要。在材料管理中,做到预算、计划、采购的有序进行。而且,对于重要的建筑材料,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对材料的质量和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

3.机械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建筑项目的施工建设中,便随有各种机械的使用。因而,在资源的管理中,机械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也非常重要。机械费用支出主要来源于设备的购买、维护、维修等方面,而且机械的操作和运输,也是费用支出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机械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中,设备的正确操作和管理,强化设备的利用率,进而缩短项目工期。

(二)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二次输出,尤其是严重施工质量下,工程的返工,对于工程造价而言,就是一种额外的成本输出。因此,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工程的监理工作,做到全面的工程管理。同时,对于突发事件或停工问题,要制定有效的处理机制,以减少停工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施工的安全管理,也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方面。施工安全问题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同时影响着工期。而且,安全事故中的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成本输出。同时,施工安全问题,直接造成工期的延误,这延长的工期都会怎增加成本的输出。因此,在强化工程安全管理,以控制施工的“二次”成本输出。

(三)工期管理下的成本控制。工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成本输出。尤其是工程赶工,是增加成本输出的关键因素。同时,施工工期的延误,造成的后期工程问题,诸如材料和设备的管理费用、工人费用,都是延误工期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工期上,要严格控制施工进度,确保工程的如期竣工。而且,建筑施工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合理控制施工工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方面。

五、结语

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基于施工项目的复杂性,采取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措施,是控制施工质量,保障安全施工的重要途径。同时,成本控制中的成本最小化原则,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中心。

参考文献:

[1].浅谈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0(10)

[2]黄为凡.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3]张爱荣.论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5)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水泥稳定基层裂缝形成过程;裂缝分类;产生原因

abstract:inthispaper,thehighwaycementstabilizedsubbasecracksformingprocess,thecrackclassificationandanalysisofcausesandresearch,acomprehensivestudyontheprocessofthisbasictypesofengineeringapplicationforeffectivediscussion.

Keywords:cementstabilizedsubbasecrackformationprocess;Crackclassification;causes

中图分类号:U416.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初期强度高且随龄期增长,它的力学强度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的特性。因此它作为一种半刚性材料,其良好的稳定性,强度及刚度,强度均匀性。加之易于就地取材,施工工艺简单成熟,工程经济等优点,近年来被大量应用于公路基层。但公路是一具动态的受力体,其受力模型与实际情况有差异较大,任何单一的分析与处理都将是一种不全面的,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与实践,通过不断的总结提高,理性地,抓主放次的定性。才能最终把这一基层材料用好。本文仅从裂缝形成过程,裂缝分类及成因进行探讨。

1.形成过程水泥稳定基层在施工完成及使用终结过程中,由于结构本身、材料特性、外载影响及自然因素的影响等,会产生不同层次及结构的裂缝破坏,我们把这一过程分为施工前过程,施工过程,使用及维护过程。

1.1、施工前过程

施工前过程是指在公路路基、垫层及底基层施工完成后至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前这一阶段。水泥稳定基层是一个半刚性基层,对基础的强度,稳定性,路基的均匀性更为重要,路基施工中由于设计,施工及特殊地质造成的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及均匀性不足或缺陷我们称作施工前过程。主要情况有路基软基,地下水浸害,强度不均匀路基,稳定性不够路基。这一过程似乎与基层质量控制无关,其实质是对基层造成沉陷性病害。同时对路基造成的危害也是长期的,后期修复困难或者是不可修复的。所以我们要想获得良好的基层效果,必须加强这一过程的设计及施工控制,真正做成强基薄面的公路路面结构理想型。为基层病害的防治做好第一步。

1.2、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是指路基底基层验收开始施工水泥稳定基层至交付使用这一过程。这一过程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成败的关键,从底基层的修补与验收,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施工过程的拌和摊铺及养生,交通开放。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将对水泥稳定基层的施工成败产生决定作用。这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裂缝形成主要阶段,是裂缝产生的源头。我们要控制好这一阶段的施工工艺,我们的水泥稳定基层施工已成工大半。

1.3、使用及维护过程

古语云:好货不如好护。任何东西都离不开维护,只有合理的使用,及时良好的维护,才是事半工倍的最佳途径。公路是一个动态的受力体,不但受到汽车等荷载的影响,更受到其它自然物质的侵害-----如雨雪等。我们只有防微杜渐,从头做起,及时有效防护,才能有效地把在施工中造成,使用中扩大的病害有效制止。同时提高公路的运输效益,降低养护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裂缝类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裂缝破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原材料融期的收缩裂缝,使用中的内应力作用裂缝及后期外力裂缝阶段,其分类如下。

2.1、收缩裂缝,水泥稳定基层的各原材料在加水经抖合铺筑辗压后至强度达至稳定的28天内产生。主要是由于压实后的水泥稳定基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和水泥水化作用使水分不断快速少,产生毛细管作用、吸附作用、分子间力作用以及材料矿物晶体、凝胶体层间水的作用、碳化收缩作用等,使水泥稳定基层压实体产生体积收缩,形成收缩裂缝。此时裂缝一般较小并主要为横向。一般深约2-3cm,宽约1mm左右。

2.2、内应力裂缝:由于收缩裂缝的原因,水泥稳定基层在经过一个完整季节后,由于受内应力影响,水泥稳定基层自身材料干缩及温差等因素过程完成,此时的受力体已重新进行组合分配形成新的受力体,水泥稳定基层形成了长度不等的相对独立的受力板块。一般开裂间距为7米左右,缝宽进一步增大。应力裂缝主要还是横向裂缝为主。此阶段是因水泥稳定基层自身材料干缩和温差应变胀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水泥稳定基层自身的极限抗拉强度,使其从强度软弱处产生。

2.3、后期裂缝:中期内应力裂缝产生并成型后,水泥稳定基层形成相对无限连续的简支板受力体系。由于收缩裂缝及内应力裂缝的不断增大,并同时伴有纵向裂缝的形成,最终会以网裂片区的形式出现。此时由于受外力作用特别是车辆造成裂缝进一步扩大,加之自然原因特别是水的侵害,裂缝中由水的侵入导致路基强度降低,裂缝两边的水泥稳定基层逐步悬空形成相对悬臂板,以至整个基层的破坏。此阶段裂缝发展快,破坏段以网状出现,水泥稳定基层形成独立板块。并随之造成路基的连带影响。如遇雨季则由于水的浸入导致翻浆。

3、裂缝产生原因,裂缝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之间交错影响是相当大的,单从某一方面同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及实践不断总结。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抓住主要的,从源头上,就能从根本上控制其发生,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路基排水功能,路基的整体稳定是所有稳定的前提,水是造成路基不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修筑公路,路基的排水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做好路基的排水系统显得犹为重要,基层是一个处在面层与底基层之间的主承重层,它的稳定是整个路基的关键。在路基施工别要处理好路基排水,特别是地下水,必须保证地下水位在路基中不至影响路基强度,否则一切都将是多余。要对路基的防水形成一个立体的防控体系。地下水必须采取盲沟,渗井等进行有效拦截和排泄,使其不对路基的强度及稳定性造成伤害。路面水采用截水沟,排水沟,边沟等进行排除。在雨较多地区还应采取增大路拱横坡的方法加快路面水的排除,保证路基不长时间受水的影响。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施工质量控制

0.引言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既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形成建筑实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想要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就要从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入手。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工程实体的质量,也就是要满足业主所要求的如主体结构安全、建筑地基基础的牢固以及合理的通风采光等使用功能;二是施工的管理质量,也就是指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程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由此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相关部门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过程时,要立足于对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行业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

1.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1.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1.2结构漏水

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

1.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1.4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2.防治措施

2.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想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则制度,如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同时还要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使其真正的发挥监督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

2.1.1施工质量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

2.1.2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2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2.3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与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工程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在不少施工单位的施工和技术人员职业素养较低,不少人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基本常识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仓促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施工与设计不符的现象,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从严格限制准入资质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抓起,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4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

对施工材料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建筑构件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严把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和使用关,以此确保基础性工程的质量。

2.4.1严把材料采购关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的手段层出不穷,回扣、提成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在采购员的委任上,应选择那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材料鉴定水平,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2.4.2严把材料检测关

现阶段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便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对于那些质量保证书不齐的产品,则应追查到底,确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2.4.3严把材料使用关

对于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也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就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仓库、场地、道路等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进行材料的使用,降低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还要注意对施工使用到的试验仪器、机械设备等进行管理和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5优化施工方式

所谓优化施工方式,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6

在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公路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我国土地条件比较复杂的的情况下,个关于对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技术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对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中表层处理法、加载法、竖向排水法等处理方法和处理原则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为公路工程中软土地的施工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关键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处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引用

公路建设过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的处理,在公路软土地基的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软土地基的特殊地理材质还需要协调好公路发展的总要求,文章通过介绍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处理的原则和处理方法,为工程建设软土地更好的实施和投资提供相关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公路建设的效率。

一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特点和处理原则

1.1软土地基的特点

各国对软土地基的规定都不相同,在我国对软土地基的规定指的是那些强度相对比较低、但压缩量比较强的软土土层,这些软土土层含有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比较多,重要包括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结构部分。[张紫千,王志杰.软土地基上的路基施工技术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因此软土地基一般具有下列特点:通常软土地基中所拥有的含水量比较丰富,一般占整个地基的一半左右,这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虽然软土地基强度相对比较低但压缩性能强,公路软土地基的压缩强度为0.03左右,属于高压缩性土地;抗剪强度比较低,公路软土地基的快剪粘性比较低,同时透水性能较差,很多软土地基的渗透系数相对普通地基渗水系数低;触变性能较明显,当外界对其产生干扰时,软土地基容易在强度方面受到影响,流动性能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相对普通地基而言,软土地基由于自身的结构构成导致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比较低,一般为50Kpa左右,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才能进行相关的公路建设。

1.2软土地基的处理原则

根据软土地基的独特的特点和特殊的地质结构,公路工程建设中在面对软土地基的项目施工时,需要贯彻两个基本的原则:其一是经济适用性的原则,为了达到公路建设的经济性原,是对于软土地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通过自然沉降法来达到土层结构的稳定,自然沉降法采用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地基的自然沉降而达到土地结构的稳定;其二是时间性原则,一般功臣建设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资金和拨款等方面的限制还必须考虑到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有效的的达到施工的目标,一般通过相应的工程技术进行建设和施工。

二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讨论

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要综合考虑到软土地基的地质特点和独性质,既要达到经济合理、质量过关的要求也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施工环境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合理、及时的完成对公路软土地基的建设,在现实施工的过程中,软土地基会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施工方案因地制宜的加以选择和应用:

2.1加载法

在处理软土地基强度比较低和沉降的问题上,可以通过对软土地基加载法的实施来达到加强软土地基强度和沉降的效果。加载法主要通过对地基的压力适当的增大来达到软土结构中天然水的含量,或者通过填土的方式,在软土地基的上层盖上一层沙子或者小石子再铺上隔水性能很好的防水膜,这时候由于大气压强的差值来达到软土地基强度的处理。在使用加载法对软土地基进行施工时,一定要在原来地基承载能力范围内填补沙子或者小石子,否则会破坏软土地基的结构和基本稳定性,还要考虑工程拨款资金方面的限制,因为这种方法所需要的相关费用是比较多的。

2.2塑料排水板法

这种塑料排水板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软土地基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加载法是通过在地基上面直接铺上沙子等物质来增大对地基的压力,而塑料排水板法是采用在软土地基内部插入塑料排水板,再通过相关渗水通道设施的建立来达到排水性能和方式的改变,保障排水的及时性和方便性,提高软土地基的排水功能,最终达到加强软土地基强度和稳定性的目的,不过在进行塑料排水板进行施工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因为在软土地基内插入塑料排水板会相应的改变原来软土地基的机构构成,甚至有时候会影响软土地基的沉降性能从而影响软土地基的稳定性能。

2.3降低地下水法

由于软土地基中水含量是比较多的,为了适当的减少软土地基中水含量,通过减低地下水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不受地基深度的限制,通过在地基上面或者中层部分区域采用降低地下水法,在综合考虑土层结构的渗水性能作为最基本的依据,当附近有比较充足的水源时,则要大量的把水抽出去,当附件水资源很少或者抽水区域出现障碍时,则要在软土地基区域采用相关设施进行保留和围护;在进行水量的增减时候要在符合抽水压力和水势大小的影响等综合因素下进行施工。

2.4粉喷桩加固法

这种方法的实施是需要相关专业设备和技术的,通过把空气进行压缩再将水泥喷射在加固的深层软土地基中,并在原来的位置进行高强度的压缩和搅拌,[彰明.软土地基加固的理论、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这中方法的运用可以让软土地基在段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吸收周围的水资源,再通过适当的物理和化学反应,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把原来强度比较低的软土基地转变成强度比较大和能达到施工要求的水泥柱体,这种方式对公路软土地基强度的加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但是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到搅拌机的位置的准确性、时间的适当性和相关的检验和维护工作。

不管哪种方法的运用都要根据不同地区软土地基的具体特点和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处理软土地基的问题时相关施工人员和政府要综合考虑公路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环境、设备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在满足软土地基基本的承载能力和公路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李王飞.浅谈公路工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及优点[J].科技传播,2011,(03)],采用经济效益最好、时间最短和质量最优的处理方法,实现公路工程软土地基使用的综合效益,推进我国公路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软土地基的处理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是经常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先阐述了软土地基的特点和处理原则之后,分析了软土地基实施过程中处理的几种方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为我国公路的建设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参考,为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紫千,王志杰.软土地基上的路基施工技术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基建工程;成本管控;必要性;原则;问题;有效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23.014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23-0023-02

在建筑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管理体制,但是就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来说,成本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管理方式还比较粗放,成本管控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对基建工程的成本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1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管控的必要性

(1)有利于增加项目的经济效益。企业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最多的利益,基建工程施工中,成本管控有利于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周期,减少工程建设中需要的费用,减少基建维修需要的资金,还能够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节约了大量资金,增加了基建工程的经济收益。

(2)有利于促进项目的顺利完成。成本管控能够促进基建项目的顺利完成,对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管理技术和成本管理的技术水平的提高都一定的促进意义。

(3)有利于缓解建设中的供需矛盾。成本管控要求在基建施工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使施工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得到一定的节省,缓解建设中的供需矛盾。

(4)有利于基建工程的长远发展。基建工程的成本管控能够加快工程整体的施工进度,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促进了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促进了基建工程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

2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管控应该坚持的原则

(1)坚持三控制原则。三控制原则是我们在基建工程施工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工程造价的管理首先要使设计概算在可接受的投资风险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其次,要做好预算控制,使施工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预算控制也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基建工程施工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之一,基建工程施工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在施工前所做的工程预算和工程计划,都是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或者施工惯性制订的,在施工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工程计划应该按照工程实际来制订,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突发问题或状况适时的调整计划,对施工计划和成本管理进行动态的跟踪,认真对待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既不能眼高手低,也不能只凭经验办事。

(3)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在基建工程施工前工程造价确定后,首先要对工程成本做出合理预测,制订成本管理计划,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其次,要把工程成本控制与工程质量控制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

(4)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基建工程的成本管控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成本管控不是在某个施工阶段进行的,也不是在某个责任部门进行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施工活动的过程中,是全员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因此,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首先,要对各个施工环节和施工工序进行严密的监控,重点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使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从而降低成本。其次,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无论是建筑单位、施工企业还是设计部门,都要从建筑施工的整体利益出发,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落实责任制。

3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管控的有效措施

(1)加强成本预测管理。成本预测是利用历史资料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经验总结、数学模型等方法对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推断,成本预测的准确性越高,成本管控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加强成本预测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保证成本预测资料的准确性。成本预测资料分为纵向数据和横向数据,纵向数据资料是施工单位各类施工材料的价格和消耗方面的数据,用来分析这些材料的价格和消耗发展趋势;横向数据资料是同类施工项目的成本资料,用于同类项目的成本对比。无论是纵向资料还是横向资料,其资料的准确性都直接影响成本预测的准确性,因此,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核对,内容包括各项指标的价格、单位、口径是否一致,汇集、核算的时间是否完整,资料有没有重复或多余,要去伪存真,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其次,控制影响成本水平的因素。物价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项目管理的费用开支等都属于影响成本水平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可以结合其近期内在其他工程的实施,在当地分包企业的情况,结合市场行情,推测其对成本水平的影响和结果。再次,降低成本预测的误差。成本预测是指在施工之前对成本开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推断,这样的推断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成本误差,成本误差越大,成本预测的准确性就越小,因此应该尽量减少成本误差,如果出现误差较大的情况,要及时做好经验总结。

(2)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责任成本控制。制度建设是落实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项目经济责任制则是成本管控有效的前提,施工单位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就是进行项目管理。企业法人根据施工的要素和要求,任命具有能力和经验的项目负责人为项目经理,并组建项目经理部,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具有较高的决策权,代表企业法人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因此,项目经理责任制对基建项目的成本管控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项目经理责任制对项目成本的管控发挥应用的作用,首先应该明确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内容和要求,企业法人应该对项目经理和项目部门进行明确的授权,明确其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岗位职责。项目经理是项目施工的直接负责人,项目经理应该对企业法人负责,对整个工程负责。其次,项目部应该明确责任成本,实施成本核算制度。责任成本是指按责任者的可控程度来归集的应当由责任者负责的成本。成本核算制度是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制度,是对原来按照行政层次进行项目核算的否定,它是项目部以责任成本为最高控制进行的项目收支核算,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实施需要成本核算制的支撑。项目经理部门是项目成本的控制中心,提高整体效益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项目施工的最终目标,因此,项目经理部门应该严格控制责任成本,成本核算工作应该细化到各项工作和岗位中去,促进工程整体效益目标的实现。

(3)加强施工材料管理。对基建工程来说,建筑材料的成本所占比重很大,甚至能够占有项目总成本的一半,因此,加强施工材料的管理是成本管控的必要内容。施工材料从采购到进场、投入使用、存放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材料质量,降低材料成本。在进行施工材料采购时,采购人员必须持有由技术人员根据项目预算、施工进度和已完成工程的消耗量制订的采购计划,让材料供应商按时按计划供应材料,严格按照供应计划采购材料能够有效避免材料的积压与浪费,也不会因为材料供应不及时出现停工现象。在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上也要十分谨慎,要对材料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对比,选择信誉较好的材料供应商,合作顺利的话可以作为长期的合作对象。在材料采购后,材料的进场也要及时,材料进场应该综合考虑计划的消耗量、材料占用空间、天气状况、施工现场状况等因素把材料运送到最佳地点,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因为天气原因、场地因素等造成的材料二次转运,降低材料在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和车油费。材料的投放应该严格按照材料的特点投放,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必须严格按照消耗定额来投放,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应该先对材料进行试验,检测出该材料的临时消耗定额,根据材料的初步投放、实际材料消耗需求,来推算材料消耗定额,根据这个定额投放材料。应该注意的是,材料的投放定额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施工实际不断调整,以达到材料投放的最佳效果。

(4)提高工程质量,有效降低成本。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不仅关系到本项工程的经济收益,也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关系到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普遍较为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建筑企业都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提出“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的生产口号。工程质量对工程成本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工程质量不合格,那么严重了会造成工程的返修,造成施工成本的大幅度过增加,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各级的质量自检人员应该定岗、定点、定责,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自检,把质量管理落实到整个施工过程中,消除项目质量的通病,尽量避免或者杜绝返工现象。一些工作人员对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明确,认为提高质量就会降低成本,降低成本质量就没有保障,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是对质量和成本关系认识的偏差,实际上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看似对立,其实是统一的关系,质量不合格势必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而质量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施工技术和手段有效解决,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不但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5)提高全体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不单单是企业领导者应该重视的问题,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成本控制的意识,项目经理部要想做好成本管控,要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因为成本管控不仅是财务人员的责任,也不仅是领导层和项目经理的责任,也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责任,因此,成本管控工作应该重视加强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首先,项目经理应该以身作则,为工作人员树立榜样,项目经理要与企业法人签订责任书,明确自己在成本管控中的责任和义务,确定责任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由于人为因素超出了责任成本,项目经理的奖金要有一定的扣除,相反,如果工程成本控制在责任成本之内,并且低于成本预测计划,企业应该给项目经理一定的奖金鼓励。其次,项目部门的责任应该进行层层分解,并且层层都需要签订责任书,明确项目部成员的具体责任、权利和义务,提高项目部成员的成本责任意识。再次,完善考核措施。项目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在每一道工序完成之后,考核小组根据成本完成的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赏罚,提高工作人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4总结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位,而成本管控对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只有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的模式,针对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制订一系列的成本管控计划,才能切实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剑.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管控的有效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2).

[2]郭靖.探讨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

[3]吴东梅.浅谈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3).

[4]郑敏芳.探讨企业成本管理优化方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

[5]张梓明,黄定锋.建筑基建会计的隐形成本[J].财务与会计,2009(10):28-29.

[6]张宏亮.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2).

[7]宁健武,张雪平,张阳.关于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2).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机械原理》;机构运动分析;教学改革;matlab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05-02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4],主要介绍机器运动特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机械原理》课程应当注重联系实际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机械原理》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成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机构运动分析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及原动件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的规律。在工程设计中,机构运动分析用于对已选定尺寸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以确定所设计机构的运动规律是否能满足产品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的机构运动分析,因此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之一。

matlab件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高效的工具箱函数[5,6],在机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基于matlab开展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改革。机械原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分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课后作业的改革两个部分。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为了将matlab融入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中,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1.教学内容。在原来的机构运动分析部分的教学中,需要介绍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方法。矢量图解法作为一种绘图求解的方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尚未广泛应用于机构运动分析时,是机械工程师进行产品运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矢量图解法已基本被淘汰。由于缺乏合适的软件平台,一直是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方法并重。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课程教学中就不需要花费时间介绍矢量图解法了,可以将原来用于矢量图解法的时间加强解析法的教学。运用matlab进行机构运动分析需要熟悉计算机编程和matlab软件,因此需要增加matlab基础教学的内容。虽然在本门课程教学之前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matlab软件本身也较容易上手,但课程教学内容中仍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做一些基础性的介绍。

2.教学设计。由于采用了matlab软件辅助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因此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方面,原来需要掌握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的原理,现在只需要掌握解析法的原理,但需要增加掌握运用matlab进行运动分析的部分。matlab本来就是常用的工程分析软件,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2)教学重难点。在教学重难点方面,原来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都是重点和难点,现在解析法仍然是重点和难点,运用matlab进行运动分析的也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具备利用matlab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能力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这部分内容也需要设为教学重点。(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利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需要采用项目导入法,从机构运动分析实例出发介绍解析法及基于matlab进行分析的过程。

3.课件制作。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首先基于项目导入法,从机构运动分析实例出发进行课件制作的规划。规划内容包括项目实例的选择、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1)项目实例方面,既要保留原课件中的例子,又要考虑增加工程实例。原课件中的例子更为基础,有利于介绍解析法的基本知识。工程实例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机构运动分析知识的应用。(2)课件制作软件方面,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需要以ppt为主适当结合matlab的方式制作。在介绍解析法基础知识、机构运动分析方程建立和编写matlab程序的过程等,仍然采用ppt,而在展示机构运动分析结果时采用matlab软件。ppt作为演示文稿软件更适合课堂教学,例如在介绍编写matlab程序的过程时采用matlab,字体会过小,影响教学效果。matlab作为商业化的分析软件,在展示机构运动分析结果时,更为贴近工程实际。(3)在课件内容方面,针对matlab的引入,增加matlab基础介绍、运动分析计算结果、分析图表和动画。基于matlab,各从动构件的速度变化表、加速度变化表、速度变化图、加速度变化图和运动动画都很容易得到,运用这些图表进行分析也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二、课程作业的改革

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课程作业也需要进行改革,包括:课程作业题目和形式两方面的变动。

1.课程作业题目变动。在改革前,教学内容有图解法和解析法,课程作业以图解法为主,解析法为辅。图解法为主的作业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而定的。图解法的题目只需要在纸张上作图就可以求解,而解析法的题目常常需要计算机辅助才能完成。造成解析法题目一直较少的原因在不同阶段并不相同,早期是因为计算机普及率不高,计算机普及率提高后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软件平台。在没有合适的软件平台时,要求用类似C语言等平台编程完成解析法的作业对大多数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改革目标,需要针对解析法和matlab应用设计作业题。这些作业题应兼顾解析法和matlab应用,即注重应用matlab编程求解解析法的问题。设计的作业题分原解析法题目、原图解法题目和新增题目三种:第一种是教材中原来的解析法题目,可以直接用,但需要针对matlab应用做一些小修改;第二种是教材中原来的图解法题目,需要根据解析法的特点结合matlab应用对题目做修改;第三种是新增题目,增加了一些设计题目。

2.课程作业形式变动。在改革前,课程作业的形式基本上以在作业本上完成为主。在作业本上先列出方程,然后给出计算结果。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难以准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因此需改变原来的课程作业形式,作业都要在matlab平台上完成,然后将程序清单和运行结果打印出来。

三、结论

基于matlab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了机构运动分析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和课程作业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真正实现matlab与机构运动分析内容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郝智秀,申永胜,陈国景.基于网络的《机械原理》多媒体课件研制[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47-49.

[2]李琳,张铁,潘健怡,李祀仪.机械原理双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高教探索,2007,(6):149-151.

[3]杨文敏.机械原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69-171.

[4]董惠敏,钱峰,高媛,王德伦.基于网络的机械原理自主学习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3-136.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人文价值;技术伦理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技术和人文价值互为根据、相互支持。现代技术就是由技术器物、技术制度与体制以及技术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文化[1]。作为一个多目标、多类型的技术体系,基因工程技术负荷多方面的价值,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困惑实际上是人类自身在人格标准、社会伦理观、生态价值观上的诸多疑难的反映。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的人文价值观,为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人本坐标和社会文化尺度,是当下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

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基因工程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基因工程技术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其发展和应用就必然更多地涉及到人文价值,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摆脱生物本性上的局限从而实现更大的目标创造着条件,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梦想和希望。同时,基因工程技术又对人类的文明和智力,甚至对人类的肉体生存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并不总是合乎人的本质诉求,其背离人类本性的一面已经表现出来,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更为复杂的伦理、法律、社会和生态等问题,亟须人文价值的密切关注与导引。

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文困惑就是这项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现代人文价值观念的冲击,表现为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构和社会价值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审视。这种困惑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不协调。对于技术与人文价值之间的这种激荡,我们必须承认和审慎对待。其实,基因工程技术的内在价值维度与社会人文价值之间有着互惠的影响,基因工程技术与人文价值的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用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是必需的。陈昌曙教授曾指出:现代技术从根本上说都是人造的,人在多种情况和相当程度上可以干预和选择技术。在技术创新的方向,对在何种场合、何种程度上应用技术,对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技术政策都有选择的自由和余地;国家、部门和企业都有技术选择的任务,工程师、企业家都有进行技术选择的能力[2]。具体说来,人是基因工程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主体,居于核心地位。没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就不可能有基因工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宗旨是为人类造福,为解决人的现实问题服务。在这里,基因工程技术是手段,人是目的。因此,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路径和结果必须符合人的基本价值诉求。

2.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现代技术的实体因素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状况,影响着“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演化,表征着现阶段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同时,人文价值规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的,通过影响技术制度、体制及其意识形态实现着对现代技术的选择、扩散和社会整合。人文价值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理想,完全可以规定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发展的人文价值可以实现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导向作用。

人文价值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理性的制约作用。m.谢勒认为,每次理性认识活动之前,都有一个评价的情感活动。因为只有注意到对象的价值,对象才表现为值得研究和有意义的东西[3]。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人们的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伦理规范的影响。基因工程技术活动必然要受到当今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影响。现代基因工程技术体现着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在探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活动的意义和技术决策的标准时,离不开对其人文精神的思考;另一方面,要确定解决特定问题的技术方案和预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物质后果,只有运用理性的科学精神才能作出回答。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合统一为主导的当今社会文化价值以其解释作用、论证作用和导向作用,创设出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心理氛围、可行条件并影响着其可能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方向。

总之,基因工程技术与人文价值的逻辑关联提供了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可能性,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潜在人文困惑又日益彰显了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人文价值可以也必须通过作用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对此项技术的发展方向加以导引。

二、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

发展的主要原则为了能够在发展基因工程技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同时,又能前瞻性地关注并预警其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在两者之间形成“必要的张力”,我们必须努力探求正确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健康发展的人文价值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要求人们在研制、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实现人、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关注人类本身的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只有在“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中才能得以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追求。

首先,人类与其他生物、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持存的原初条件和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和可持续性。人们应当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供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通过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有序发展,建立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的社会实践和组织形式。

其次,社会层面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等之间的和谐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现实社会条件。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既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受到特定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的制约,同时也广泛地影响到社会生活。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充分考虑其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影响,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

再次,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价值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归宿。研制基因工程技术的原初目的是适宜人性的,其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食品、健康与安全等现实问题服务的。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应该始终成为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首要目标。

2.技术与伦理观念协同原则

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其迅猛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固有的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欧洲许多公众就开始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有损人类健康,认为他们有足够的可供选择的食物。一些政治家为了自身利益,也充分利用这场舆论纷争,试图将它演变成一场公众的政治运动。1999年,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意大利和卢森堡等7个国家明令禁止销售转基因食品,在4年内不得发展转基因食品。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到了2002年10月,欧盟又通过了一项关于最终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新的指导方针[4]。

伴随着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在内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无论从制度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孵化产生出来的伦理观念同样要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以崭新的姿态解决新问题。我们并不主张人类的伦理观念无条件地完全适应或简单地迎合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现实,但至少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一些具体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伦理学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不要只被动地适应基因工程技术所带来的挑战,而要能够预见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中所要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起到针对防范基因工程技术负效应发生的预见和警戒作用[5]。

我们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要分析和改造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两个世界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生物技术的辉煌与其人文忧患并存的时代,基因工程技术视野与人文价值视野需要很好地对接,技术的发展与伦理观念所展现的高度应该是一致的,技术与伦理观念应该是协同发展的。

3.非功利性原则

现代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分别成为目前重要的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同时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产业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重视生命科学研究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协调发展,把基因工程技术建立在牢固的生命科学基础之上。

相对于人们对基因工程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经济功利诉求,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要求更多的则是勤奋踏实、不懈努力和淡泊名利的心态与行为。如果片面追求基因工程技术的所谓快速发展而忽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就会使基因工程技术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根基并最终导致自身发展的乏力。这要求人们对待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要适当地超越功利心态并坚决反对任何不切合实际的急功近利。

这项原则还要求人们谨慎地对待基因工程技术,采取与传统技术不同的运作方式,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限度地加以利用。例如,由于一般药物的安全性或毒性试验对基因药物不一定适用,加上种属差异性,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的药理学活性在动物身上就不大可能得到完全、正确的反应。这样在进行安全性试验和临床应用时,就要求有不同于传统的毒性试验项目、方法、判断标准以及防范措施。另外,由于转基因农作物相对于生态系统来讲属于“外来物种”,必须对其从实验室走向大田试验的各个环节中间试验阶段、环境释放阶段、生产性试验阶段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并且在其大田种植后也要继续依照新的标准采取分阶段的安全性评价。反之,对基因工程技术过分的功利心态则可能无视这项技术的特殊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导致这项技术的误用和滥用。 

三、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

发展的途径探析1.确立开放的技术伦理评估框架

在当今文化多元的世界,我们很难在关于人文价值的合理理念方面达成共识,乃至不可能只有一种普适的技术伦理观。然而,人类社会面临着共同的技术应用问题,社会生活有其相通性,对“善”的追求也是人性的重要向度,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可以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问题上,将价值存在的抽象性转化为具体规范的可能性并达成一些基础性的共识。然后,人们在此基础上愿意提出和遵守公平合作的条件,愿意承担判断的任务并接受其后果。例如,在已经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美国学术界针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提出了包括“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在内的四条生物医学伦理原则,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实际应用。

为了评估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一种技术伦理评估的新框架在今天是必需的。我们要以生物伦理学理论多元的宽广襟怀,融合多样性的、具有共同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指导原则,谋求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共识。开放的技术伦理评估框架的目的只能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好,使人类免受可能的技术伤害。关涉人类前途的基因工程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允许各种话语的自由表达,宽容地对待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立场,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2.推广人文主义的科学教育观

科学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教育日益占据了教育的主导地位。科学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引导社会成员勇于在未知领域中探求并走进科学殿堂的重任。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整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大量基础扎实、知识宽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理想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完整的科学教育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养成,更包括人文精神的熏陶。

然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长期分离,人为地制造了科学与人文两大阵营,且相互对立和互不理解,形成了所谓的“两种文化”现象[6]。在这种氛围下,基因工程技术也很难实现健康发展。如果基因工程技术只是被人们从功利主义的工具角度来看待,那么它在文化上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就可能在其社会应用过程中给人类带来危害。我们必须找到基因工程技术与人文价值相结合的途径,使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人性化,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得到理性的规范,而不是让其成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纯粹工具来任意发展。为了使基因工程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类文明的目标,我们在实践中就必须推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的新人文主义科学教育观。

加强科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素养的融入,促进基因工程技术人才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完善其知识架构,能够极大地夯实人才基础,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进步、向往和谐的人生理想。在科学实践上自觉地应用人文价值观念主导和支配基因工程技术的决策和选择,从而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3.强化生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塑造基因工程师的行为范式

科技工作者对人类进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早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科学研究工作者地位的建议》中讲到科学家的道德责任。在当今大科学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家行为,科技工作者必须考虑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以及自身的社会责任。运用科技成果为全人类造福是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师追求的美德。要实现“科学为全人类造福”的价值目标,迫切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自觉树立起新的责任意识。基因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赋予生命科学家和基因工程师们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同时加重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基因工程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在给一部分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而给另一些人带来了伤害。面对基因工程技术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生命科学家和基因工程师作为生命科学知识最主要的载体和基因工程技术活动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树立科学良心和职业伦理道德,使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创造繁荣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在2002年4月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许智宏院士指出:“科学家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觉醒至关重要。面对生命科学研究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科学家要自觉地依据理性和符合人类利益的原则作出选择。任何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双重性,科学家有责任向社会说明技术的价值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危害”[7]。可见,科学良心是科技工作者内在的思想道德,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的具体体现,是科技工作者支配自己的科研工作为人类造福的道德支柱。因此,生命科学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社会良心的责任主体。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基因工程师在实践中自觉处理好基因工程技术积极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其价值负荷、政治法律约束的关系,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又充分考虑其社会效应的、可操作的行为范式[8]。

4.重视技术评论,营造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公众的态度和心理承受程度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参量。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中,一种新技术概念在社会的扩散,一种新技术成果在社会的推广,一种新技术产品在社会的应用,均离不开众多媒体强大的中介传播作用。一种技术在媒体宣传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此项技术的接受态度。分析公众因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富有成效的技术评论,及时引导并调适公众心理,对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没有公众科技素养的提高,在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实现公众参与和顾及社会伦理道德将只是空谈。生命科学家和基因工程技术工程师在技术评论和公众心理调适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预测和评估基因工程技术社会应用的正负效应,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和技术风险教育的责任,并结合自身的研究进程负责任地与公众进行多方面的对话和交流,通过开展技术评论有效地缓解社会公众期待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争取公众参与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最终实现基因工程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大众传媒在塑造基因工程技术的社会形象,促进公众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过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媒体通过自己的宣传,既可以起到为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争取社会投资、社会支持的作用,也可能招来社会公众对该项技术的强烈抵制。媒体对基因工程技术的理解程度和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心理走向。因此,较为理想的技术评论应以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科学精神为灵魂,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和进步的方向性原则,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到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状况,切实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通过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促使基因工程技术以尽可能符合社会秩序和人道的方式发展,最终实现生命科学研究和基因工程技术创新的人文关怀。

5.通过立法和制定科技政策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控

在宏观层面,要处理好个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从社会整体效应和长期利益的角度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调控;在微观层面,要着力营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一体的理念,使基因工程技术研发人员切实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诉求。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实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尽量减少其对社会利益的损害。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通过立法使基因工程技术在发展中趋利避害。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并不是阻挠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而是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适当限制,由此争得充分的准备时间,以便人们能够充分估计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负面作用,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制度和规则。为防止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命个体的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和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生物技术方面一定要谨慎,要在严格的法律规范条件下有序进行。近几年,我国制定出台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都是对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进行规范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其二,制定出合理的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政策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前途。在进行基因工程技术立法和制定政策时应十分慎重,不要使基因工程技术工作者和生命科学家们在从事研究时感受到过多的社会压力。只有在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中,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才会真正有利于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在制定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基因工程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心理影响等,最终实现基因工程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科技界、企业界和公众之间在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方面的观念冲突,除了像技术哲学家m.邦格所设想的力争技术的民主控制,即公众参与所有大规模的技术规划之外还需要有整个社会的变革[9]。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社会的整体变革,需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变革争得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这种有利于协调基因工程技术与其他社会领域冲突的社会文化环境,仅仅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本身的发展是无法营造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我们希望在人文价值的积极导引下,寻求一种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健康发展的道路,让本性为善的技术发展得更为完善,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28.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19.

[3]拉普f.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8.[ll][tppz1,+2.6mm。2.5mm(5,4*2)%]

[4]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5-86.

[5]刘科.后克隆时代的技术价值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8.

[6]张.萨顿新人文主义科学教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97-100.

[7]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2007-04-30].http:∥/web/listconfs/confbrief.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人文价值;技术伦理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技术和人文价值互为根据、相互支持。现代技术就是由技术器物、技术制度与体制以及技术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文化[1]。作为一个多目标、多类型的技术体系,基因工程技术负荷多方面的价值,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困惑实际上是人类自身在人格标准、社会伦理观、生态价值观上的诸多疑难的反映。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的人文价值观,为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人本坐标和社会文化尺度,是当下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

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基因工程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基因工程技术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其发展和应用就必然更多地涉及到人文价值,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摆脱生物本性上的局限从而实现更大的目标创造着条件,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梦想和希望。同时,基因工程技术又对人类的文明和智力,甚至对人类的肉体生存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并不总是合乎人的本质诉求,其背离人类本性的一面已经表现出来,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更为复杂的伦理、法律、社会和生态等问题,亟须人文价值的密切关注与导引。

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文困惑就是这项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现代人文价值观念的冲击,表现为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构和社会价值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审视。这种困惑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不协调。对于技术与人文价值之间的这种激荡,我们必须承认和审慎对待。其实,基因工程技术的内在价值维度与社会人文价值之间有着互惠的影响,基因工程技术与人文价值的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用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是必需的。陈昌曙教授曾指出:现代技术从根本上说都是人造的,人在多种情况和相当程度上可以干预和选择技术。在技术创新的方向,对在何种场合、何种程度上应用技术,对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技术政策都有选择的自由和余地;国家、部门和企业都有技术选择的任务,工程师、企业家都有进行技术选择的能力[2]。具体说来,人是基因工程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主体,居于核心地位。没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就不可能有基因工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宗旨是为人类造福,为解决人的现实问题服务。在这里,基因工程技术是手段,人是目的。因此,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路径和结果必须符合人的基本价值诉求。

2.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现代技术的实体因素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状况,影响着“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演化,表征着现阶段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同时,人文价值规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的,通过影响技术制度、体制及其意识形态实现着对现代技术的选择、扩散和社会整合。人文价值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理想,完全可以规定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发展的人文价值可以实现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导向作用。

人文价值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理性的制约作用。m.谢勒认为,每次理性认识活动之前,都有一个评价的情感活动。因为只有注意到对象的价值,对象才表现为值得研究和有意义的东西[3]。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人们的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伦理规范的影响。基因工程技术活动必然要受到当今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影响。现代基因工程技术体现着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在探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活动的意义和技术决策的标准时,离不开对其人文精神的思考;另一方面,要确定解决特定问题的技术方案和预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物质后果,只有运用理性的科学精神才能作出回答。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合统一为主导的当今社会文化价值以其解释作用、论证作用和导向作用,创设出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心理氛围、可行条件并影响着其可能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方向。

总之,基因工程技术与人文价值的逻辑关联提供了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可能性,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潜在人文困惑又日益彰显了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人文价值可以也必须通过作用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对此项技术的发展方向加以导引。

二、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

发展的主要原则为了能够在发展基因工程技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同时,又能前瞻性地关注并预警其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在两者之间形成“必要的张力”,我们必须努力探求正确导引基因工程技术健康发展的人文价值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要求人们在研制、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实现人、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关注人类本身的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只有在“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中才能得以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追求。

首先,人类与其他生物、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持存的原初条件和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和可持续性。人们应当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供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通过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有序发展,建立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的社会实践和组织形式。

其次,社会层面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等之间的和谐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现实社会条件。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既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受到特定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的制约,同时也广泛地影响到社会生活。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充分考虑其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影响,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

再次,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价值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归宿。研制基因工程技术的原初目的是适宜人性的,其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食品、健康与安全等现实问题服务的。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应该始终成为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首要目标。

2.技术与伦理观念协同原则

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其迅猛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固有的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欧洲许多公众就开始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有损人类健康,认为他们有足够的可供选择的食物。一些政治家为了自身利益,也充分利用这场舆论纷争,试图将它演变成一场公众的政治运动。1999年,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意大利和卢森堡等7个国家明令禁止销售转基因食品,在4年内不得发展转基因食品。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到了2002年10月,欧盟又通过了一项关于最终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新的指导方针[4]。

伴随着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在内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无论从制度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孵化产生出来的伦理观念同样要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以崭新的姿态解决新问题。我们并不主张人类的伦理观念无条件地完全适应或简单地迎合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现实,但至少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一些具体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伦理学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不要只被动地适应基因工程技术所带来的挑战,而要能够预见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中所要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起到针对防范基因工程技术负效应发生的预见和警戒作用[5]。

我们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要分析和改造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两个世界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生物技术的辉煌与其人文忧患并存的时代,基因工程技术视野与人文价值视野需要很好地对接,技术的发展与伦理观念所展现的高度应该是一致的,技术与伦理观念应该是协同发展的。

3.非功利性原则

现代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分别成为目前重要的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同时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产业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重视生命科学研究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协调发展,把基因工程技术建立在牢固的生命科学基础之上。

相对于人们对基因工程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经济功利诉求,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要求更多的则是勤奋踏实、不懈努力和淡泊名利的心态与行为。如果片面追求基因工程技术的所谓快速发展而忽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就会使基因工程技术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根基并最终导致自身发展的乏力。这要求人们对待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要适当地超越功利心态并坚决反对任何不切合实际的急功近利。

这项原则还要求人们谨慎地对待基因工程技术,采取与传统技术不同的运作方式,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限度地加以利用。例如,由于一般药物的安全性或毒性试验对基因药物不一定适用,加上种属差异性,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的药理学活性在动物身上就不大可能得到完全、正确的反应。这样在进行安全性试验和临床应用时,就要求有不同于传统的毒性试验项目、方法、判断标准以及防范措施。另外,由于转基因农作物相对于生态系统来讲属于“外来物种”,必须对其从实验室走向大田试验的各个环节中间试验阶段、环境释放阶段、生产性试验阶段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并且在其大田种植后也要继续依照新的标准采取分阶段的安全性评价。反之,对基因工程技术过分的功利心态则可能无视这项技术的特殊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导致这项技术的误用和滥用。

三、人文价值导引基因工程技术

发展的途径探析1.确立开放的技术伦理评估框架

在当今文化多元的世界,我们很难在关于人文价值的合理理念方面达成共识,乃至不可能只有一种普适的技术伦理观。然而,人类社会面临着共同的技术应用问题,社会生活有其相通性,对“善”的追求也是人性的重要向度,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可以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问题上,将价值存在的抽象性转化为具体规范的可能性并达成一些基础性的共识。然后,人们在此基础上愿意提出和遵守公平合作的条件,愿意承担判断的任务并接受其后果。例如,在已经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美国学术界针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提出了包括“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在内的四条生物医学伦理原则,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实际应用。

为了评估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一种技术伦理评估的新框架在今天是必需的。我们要以生物伦理学理论多元的宽广襟怀,融合多样性的、具有共同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指导原则,谋求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共识。开放的技术伦理评估框架的目的只能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好,使人类免受可能的技术伤害。关涉人类前途的基因工程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允许各种话语的自由表达,宽容地对待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立场,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2.推广人文主义的科学教育观

科学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教育日益占据了教育的主导地位。科学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引导社会成员勇于在未知领域中探求并走进科学殿堂的重任。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整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大量基础扎实、知识宽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理想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完整的科学教育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养成,更包括人文精神的熏陶。

然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长期分离,人为地制造了科学与人文两大阵营,且相互对立和互不理解,形成了所谓的“两种文化”现象[6]。在这种氛围下,基因工程技术也很难实现健康发展。如果基因工程技术只是被人们从功利主义的工具角度来看待,那么它在文化上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就可能在其社会应用过程中给人类带来危害。我们必须找到基因工程技术与人文价值相结合的途径,使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人性化,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得到理性的规范,而不是让其成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纯粹工具来任意发展。为了使基因工程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类文明的目标,我们在实践中就必须推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的新人文主义科学教育观。

加强科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素养的融入,促进基因工程技术人才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完善其知识架构,能够极大地夯实人才基础,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进步、向往和谐的人生理想。在科学实践上自觉地应用人文价值观念主导和支配基因工程技术的决策和选择,从而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3.强化生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塑造基因工程师的行为范式

科技工作者对人类进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早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科学研究工作者地位的建议》中讲到科学家的道德责任。在当今大科学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家行为,科技工作者必须考虑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以及自身的社会责任。运用科技成果为全人类造福是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师追求的美德。要实现“科学为全人类造福”的价值目标,迫切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自觉树立起新的责任意识。基因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赋予生命科学家和基因工程师们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同时加重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基因工程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在给一部分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而给另一些人带来了伤害。面对基因工程技术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生命科学家和基因工程师作为生命科学知识最主要的载体和基因工程技术活动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树立科学良心和职业伦理道德,使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创造繁荣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在2002年4月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许智宏院士指出:“科学家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觉醒至关重要。面对生命科学研究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科学家要自觉地依据理性和符合人类利益的原则作出选择。任何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双重性,科学家有责任向社会说明技术的价值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危害”[7]。可见,科学良心是科技工作者内在的思想道德,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的具体体现,是科技工作者支配自己的科研工作为人类造福的道德支柱。因此,生命科学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社会良心的责任主体。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基因工程师在实践中自觉处理好基因工程技术积极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其价值负荷、政治法律约束的关系,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又充分考虑其社会效应的、可操作的行为范式[8]。

4.重视技术评论,营造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公众的态度和心理承受程度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参量。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中,一种新技术概念在社会的扩散,一种新技术成果在社会的推广,一种新技术产品在社会的应用,均离不开众多媒体强大的中介传播作用。一种技术在媒体宣传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此项技术的接受态度。分析公众因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富有成效的技术评论,及时引导并调适公众心理,对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没有公众科技素养的提高,在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实现公众参与和顾及社会伦理道德将只是空谈。生命科学家和基因工程技术工程师在技术评论和公众心理调适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预测和评估基因工程技术社会应用的正负效应,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和技术风险教育的责任,并结合自身的研究进程负责任地与公众进行多方面的对话和交流,通过开展技术评论有效地缓解社会公众期待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争取公众参与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最终实现基因工程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大众传媒在塑造基因工程技术的社会形象,促进公众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过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媒体通过自己的宣传,既可以起到为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争取社会投资、社会支持的作用,也可能招来社会公众对该项技术的强烈抵制。媒体对基因工程技术的理解程度和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心理走向。因此,较为理想的技术评论应以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科学精神为灵魂,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和进步的方向性原则,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到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状况,切实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通过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促使基因工程技术以尽可能符合社会秩序和人道的方式发展,最终实现生命科学研究和基因工程技术创新的人文关怀。

5.通过立法和制定科技政策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控

在宏观层面,要处理好个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从社会整体效应和长期利益的角度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调控;在微观层面,要着力营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一体的理念,使基因工程技术研发人员切实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诉求。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实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尽量减少其对社会利益的损害。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通过立法使基因工程技术在发展中趋利避害。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并不是阻挠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而是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适当限制,由此争得充分的准备时间,以便人们能够充分估计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负面作用,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制度和规则。为防止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命个体的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和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生物技术方面一定要谨慎,要在严格的法律规范条件下有序进行。近几年,我国制定出台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都是对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进行规范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其二,制定出合理的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政策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前途。在进行基因工程技术立法和制定政策时应十分慎重,不要使基因工程技术工作者和生命科学家们在从事研究时感受到过多的社会压力。只有在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中,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才会真正有利于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在制定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基因工程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心理影响等,最终实现基因工程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科技界、企业界和公众之间在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方面的观念冲突,除了像技术哲学家m.邦格所设想的力争技术的民主控制,即公众参与所有大规模的技术规划之外还需要有整个社会的变革[9]。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社会的整体变革,需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变革争得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这种有利于协调基因工程技术与其他社会领域冲突的社会文化环境,仅仅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本身的发展是无法营造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我们希望在人文价值的积极导引下,寻求一种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健康发展的道路,让本性为善的技术发展得更为完善,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28.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19.

[3]拉普f.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8.[ll][tppz1,+2.6mm。2.5mm(5,4*2)%]?

[4]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5-86.

[5]刘科.后克隆时代的技术价值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8.

[6]张.萨顿新人文主义科学教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97-100.

[7]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2007-04-30].http:∥/web/listconfs/confbr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