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十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十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36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阅读教学;化习题

一、精选习题,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挑选,题型要全面,突出基础知识,降低难度,同时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做起来有点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总结原电池的习题解答时,我先理顺以下知识链,列举如下:(1)原电池是什么样的装置;(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为电极(或金属与石墨),②具有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可以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电极反应:正极――氧化反应,负极――还原反应,以及总反应为正、负极反应之和;(4)电子和电流的方向:电子从负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入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入负极;(5)离子的迁移方向: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迁移,阳离子向正极迁移。另外还注重归纳总结,克服选题的盲目性,注意习题的阶梯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使一节课堂富有成效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尽情发挥,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也容易学到、掌握、应用知识。生活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比较清醒、兴奋的情况下,记得的事情特别久、特别深,而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造成消极、沉闷、紧张的课堂气氛,一些边缘化的学生就很容易厌学、偏科,或者干脆就放弃这门学科。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是否可以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观点及情感融合在一起,才可以使学生积极学习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或提供的其他信息,并将思维活动或内心情感付诸其中。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中利用多种方式来增加知识或信息的生动性及情感色彩,以情感教学及体验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老师曾说过,教师自身的积极的情感不仅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对老师深入学生内心,体验学生内心的情感也有不小的帮助,从而达到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目的,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增强师生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是保持愉悦、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例如在乡镇普通高中,大多数的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零碎,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精选习题为主,辅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也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生动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叫某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都要大声喊一句口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全班同学一下子兴奋到极点,这样就可以激发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师要摒弃旧的、不适合新时代学生的教学方式,要大胆改变教学模式,应用现代多媒体,结合epo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加强解题小结,学法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与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途径

1.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社会,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会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强调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即把生活同化学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一改化学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的距离,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可以从社会生活着手,指导学生以现实生活的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自然界的元素时,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些类似于“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宝贵课题资源[1].

2.联系前沿科技开展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是深化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因此,在选题的时候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前沿科技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些前沿性的科技不但在课题深度上满足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前沿科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高中阶段开展一些类似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眼光和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完了教材上“胶体”的内容以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研究一下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材料具有哪些特征?纳米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通过对纳米科技这样一个前沿话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深化课本上的内容,同时也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前沿科学视野.

3.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课题研究

毫无疑问,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既是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行研究探索的重要手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验手段是最为直观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了降低实验研究的难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教材上已有的实验,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来达到目的.例如,在课堂上讲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可以以此实验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究竟多少浓度的硫酸才能与铜发生反应”等课题;又比如,在学习了“氨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以后,教师可以提出“用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的效果最好”这样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运用手边的工具设计出其他的氨气制取方式,然后进行研究对比分析.除了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拓展研究,课堂上一些常规实验发生的异常现象、失败的实验等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有效实施策略

1.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而在化学学习中,这种差异性表现的往往更加明显.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对课题的把握和实施能力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等,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课题辅导[2].

2.实施有效的分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想有效的实施课题任务,研究学习前的分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更加依赖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鉴于单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以分组的方式开展研究学习最为恰当.然而,看似简单的分组其中也包含了大学问,如果分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课题的实施.因此,实施研究课题之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例如,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就可以让他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多承担一些实验操作类的任务,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观察分析,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过程等.这样合理分工、各尽其才,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原有能力优势,还能有效提高整个研究学习小组的综合能力.

3.教师要扮演好恰当的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把握是一个难点部分,如果教师管得过多,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如果教师管得过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又难以顺利实施[3].因此,作为教师,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关心,并以启发为手段给学生提供信息、补充材料、建议方法等,在研究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以进一步巩固研究学习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胜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2).

[2]沈颖.浅谈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福建教学研究,2003(5).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3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是自治区研究性学习实验校,经过选题论证,我们首先确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下列问题:

(1)如何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实际,确定适合本校学生研究的课题,解决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国家其他必修课程的矛盾。(2)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3)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研究陆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4)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研究过程及操作

该课题研究以2001级学生和执研教师为第一阶段研究对象,后继新生和执研教师为重复实验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课程管理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性考察。

(一)明确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我们首先成立了以科研处牵头,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参加的课程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先后9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知识,参加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对家长进行课程宣传动员。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准备活动和思想动员,我们明确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会自己获取、会独立创造的新型人才。(2)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互相并列平行,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学习方式。(3)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是学习研究的先行者和研究技能的点拨者,是研究兴趣的激发者和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是研究过程的协调者和学习成果的宣传者。(4)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应当既重过程,也重结果,继承和创新相辅相承,过程与结果互为因果。

(二)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课程建设全面体现课程理念。

我们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为依据,制定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硬件已经基本实现,构建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图书馆现藏书量达18万多册,生均600多册;有电子阅览室1间,共有阅览终端90个,理、化、生实验室24间,均配备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机器人活动室1间,创新大赛活动室1间。我们与上海科协、广西师范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每学期都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学。

(三)细化管理环节,避免课程实施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效性。

1.对选题作了三个方面的定位引导:倡导有关运用学法的实验课题,例如提高记忆的方法研究、快速阅读的方法研究、预习的方法尝试研究,对联的思维方式研究等。

——倡导研究从课本内容中发现的延伸性课题,下发了各科教材中必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中选择一项,开展自主研究。

——倡导研究与生活、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题。

2.制定符合课程要求的各类管理制度和程序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按制度和程序要求开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过程。这些管理制度涉及课程指导、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内容,将研究性学习理念物化为具体的课程操作常规,因而为课程的规范性实施提供了保障。

3.调整课时,我们先后作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按公共课独立排课,每周每班两节,其中一节分散编排,一节全年级统一编排。第二种排课法是将研究性学习课时与其他自习课时进行综合调配,每周全年级安排一节研究性学习公共课,其余的两节与自习课合并,给每个学科分别增加一个课时,用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种课时安排法,保证了研究性学习集体活动的时间,也为学科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带来便利。

4.制定课程大型活动常规:动员会于开学第三周完成,立项开题展示活动在第八周进行,成果申报及验收在第16周进行。

5.实施课程三级机构管理制度。第一级是课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校级领导兼任。第二级由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主要负责以年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三级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构成,主要负责学科课题的审定,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课题成果的评审鉴定等的良性发展。

6.开放学校所有可利用的研究室、场馆,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研究活动渠道的畅通和安全。

7.选择典型引路,注重成果推广。实施课程以来,共召开大大小小的成果会10多次,通过成果,进行研究方法指导,表彰优秀学生和教师,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四)寻找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如何解决高考与研究性学习的矛盾,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

1.坚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大方向是正确的,不回避,不停步,不冒进,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2.注重把“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式与发现式教学。

3.选择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两个学习环节,实施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4.开展考试改革,实施三级考试模式:一级是学生自学的效果测试,目的是引导正确的学法和思维方法,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为授课提供合适的教学起点。二级是听课、独立作业的反馈测试,主要是统一的单元测验,测试的目的是规范学生听课和复习的行为。三级主要是学校的段考和期考,测查的重点是学生的能力,强调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在考后的总结分析上,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归因分析。

三、实验效果

成果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了我们的反思能力,促进了学校各项发展规划、制度的深化和完善。

我校历年来重视抓教师队伍建设,曾采用师徒制、导培制、与高三同题考试制等等措施。这些培训模式,对教师快速熟悉教学环节,尽快适应教学程序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出路。在研究性课程中,这个案例的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改进教师队伍培训模式的问题。现在,在全校范围内,倡导读书之风,形成“校务会学习制度”,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创建优秀学习型团队”活动,在学生中组建“读书励志社”,开展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都与这一反思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从某些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与考试测查不相符合的现象中发现“假性成长”的问题,即看起来研究作业做得像模像样,但真正的研究水平、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还有,我们从学生成果展示中的情绪变化曲线中,发现学生的成就感并不完全来自于获得展示的机会或教师的表扬,而是来自于他们感到的真正的成功。这种反思,无疑对我们改进教学,优化教的过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果之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操作模式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发生重要的变化。

让我们看一个教学实例:语文教学,周丽雅老师这样设计她的教学进程:

——先利用寒假,布置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法预习新课本中的8篇文言文,要求做好学习记录。

——寒假结束后第一节课测验,《鸿门宴》设的题是:读题目,你觉得学习本文应弄清什么问题?你弄清了什么问题?你还学了什么?

——上课时,教师在介绍《史记》的特点后,推出几种质疑的方法:矛盾处质疑法,兴趣处质疑法,相同处质疑法,疑难处质疑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并归纳了下列问题:(1)刘邦为什么先尊称张良为“君”,后更进一步尊称他为“公”;为什么刘邦却尊称项羽为“大将军”,这种与身份不符的称谓,说明什么?(2)项羽听到曹无伤的话,大怒。但在鸿门宴上,项羽却始终不多说话,而且对范增的举佩暗示,装聋作哑;(3)樊哙无礼闯帐,项羽不但不怒,反而赐予彘肩和酒。项羽的前怒后忍到底说明什么?(4)刘邦与项羽本是同级,但坐位的安排为什么不讲礼节?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抓住问题,再读书,为每一道题的解答找全相关内容,并按“口译朗读——归纳要点——写出有理有据的答案”的步骤,解决问题,之后是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周老师没有在此打住,而是设计了一个学法归纳的环节:第一,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发现的?第二,解决每一个问题,老师都要同学们做哪几件事?第三,要求学生用过去学过的“读前提问法”和本节课学到的“读中发现问题法”,再次预习《兰亭集序》,找出问题。

观察全程,不难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被动学习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尝试探究的教学过程。

成果之三: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提升。

研究性学习不仅带来观念的转变,使课程教学理念注重整体构思,不仅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评价。例如,物理学科,将多年来典型的题目归纳汇总,按一定的教学序列,编成教师训练指导手册。

最近立项的“学法尝试活动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构建了“学校——学科——教师”三级课程体系,每一级体系均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内容,同时还总结了“精选学法——先尝后教——学法指导——学法尝试——合作交流——成果归因”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步骤。

成果之四:教师的变化带来学生素质的变化,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很有成就感。(2)学生对执研老师教学的评价后测评价表的意见更具体,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强烈。(3)近年来我校高考、会考、竞赛成绩一真保持全区前茅,与推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必然的联系。(4)这几年来,使用图书馆、电子教室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多。为此,读书励志社、网络社、文学社、英语学习社等学生社团逐步扩大。(5)在探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特长学生,机器人大赛曾获得国际银奖和铜奖,全国创新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

四、研究的结论

1.为防止研究性学习课程操作的随意性、盲目性、短效性,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2.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牢牢抓住“教”与“学”的两个转变,所倡导的“三类课题”研究,符合现阶段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际,为理顺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会考的矛盾,实现学习能力与考试能力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把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操作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为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必修课程的整合找到了结合点;而“学法尝试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推广,为研究性学习深入课堂,落实“教”与“学”的转变找到落脚点,具有推广价值。

4.我们构建的多个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或果。

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学校发展实际的管理制度;找到了解决学校师资培养、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发展难题的途径,培养了一批教师;也使我们改善了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为我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问题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还有下列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1.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的教师还不多,也有一些教师不熟悉课程操作模式,备课跟不上教学进度。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4

一、课堂内教学中研究性学习

化学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境,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中学化学计算方法归类。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各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总结出:守恒法(溶质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微粒数守恒、转移电子数守恒)、平均值法(式量平均、组成平均)、差量法、极值法等。

二、课堂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有些人认为课题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或者说与中学教学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一味沉溺于课本、习题,往往导致学生视野不宽、知识不活、实践能力不高,所以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第一阶段: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后者要求教师结合时事以及地理区域特点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空气污染物的分析等。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搜集必须广泛。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一般方法,或者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收集。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5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化学;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类学科,化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疗、冶金、石油、化工等一系列工厂企业和社会服务行业都离不开化学。高中化学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在大学阶段选择化学专业的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理解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精髓,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通过应用研究性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丰富教学环境和创造教学背景

利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化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ppt动态图片展示和动态试验过程展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感触,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结合,将化学抽象的过程实际化和具体化,让学生感触化学的变化过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调整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实验探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化学的教育离不开实验,必须保持足够的实验教学才能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改之前,传统的化学教学课程的实验安排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课改给高中化学课堂带来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从以前的主导人向指导人转变。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在保持学生探究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任由学生自主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开拓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

化学学习过程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会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高中化学教学也应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会高效地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在研究化学知识的课题时,学生可以展开研究范围,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力,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展开多方面的研究。教师在课题选择上也要选择容易展开、范围比较广的课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拓展的研究道路上要保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保障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加强的目的。因此,拓展性练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育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新课改应该改变教师的角色,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换,将学生从客体地位向主体地位转变。研究性教学模式就充分理解了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浓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研究性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出研究性问题,并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研究性课题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够随机选取,而是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有限的教学资源,合理的教学手段,认真的教学态度,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融入教师创造的教学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主编.2007.江苏教育出版社.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7

关键词:课题制;教学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80-02

课题制教学法是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中,以课程知识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课题小组的学术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中,运用课题制教学法进行教学,对于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课题制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中的优势

1.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的讲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近些年逐渐普及的以投影、多媒体为手段的演示法教学,也只是使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来演示教学内容。而课题制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内容设计成科研课题的形式,列出多个选题目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题组的形式多人分工协作,共同查阅文献、实践调研,集体研讨、升华学习成果,进而形成研究报告或学术文章。在此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求课题小组成员的充分参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会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能够在分工协作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2.提高教学过程开放程度

课题制教学法克服了传统讲授法的局限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思考。从依据学生特点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到指导学生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到监控、跟踪指导学生研究过程,到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形成研究成果,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充分适应尊重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其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形式的安排均自由灵活、易于调控。在选定教学内容时,课题制教学法在尊重教学大纲划定的知识框架的同时,教师要将专业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高度凝练,讲授时提纲挈领,更多的是给学生以启发、以自学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专业特长,自主确定学习、研究内容。课题制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灵活的学习氛围。

3.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课题制教学法不拘泥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知识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模块化整合,把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机结合,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课题方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并通过课题小组分工进行的文献资料查阅、社会实践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学术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协同研讨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课程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理解更加深刻。它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分析、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题制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科学拟定选题目录

任课教师首先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将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的划分,厘清每个模块的重点、难点问题,并结合课程实际,将其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科学梳理,从学术研究视野出发科学拟定学生选题目录。选题目录中的题目不宜过深,但要充分考虑知识综合运用情况,尽量拟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复合性题目。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实践来看,每门课程拟定50个左右选题目录比较适宜,难易度要适中。

2.协调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教师把选题公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自愿确定选题。按照学生选题情况,以及选题人数多少,协调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每组以3―5人为宜,设1人为组长,统筹协调小组的学习研究活动。在组建课题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能力、特长等因素,各小组人数尽量相对均衡,这样小组间易形成良性竞争关系,可以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研究工作开展。

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研究方案并开展课题研究

各课题小组选题确定后,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制定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案。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时,要科学构思整体研究安排,指导学生认真撰写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科学设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时间安排,合理构想预期研究成果,力求方案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教师要对课题小组的研究方案m行审阅,并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要结合日常教学实际,随时指导学生研究进度,定期组织课题小组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对于进行田野调查和个人访谈的课题小组,要根据其实践目的,指导课题组建立科学的实践方案,科学梳理和统计调研资料,以实践为基础强化理论研究。

4.帮助学生概括研究成果

当课题研究基本完成时,教师尤其要重视指导学生凝练研究成果,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际,教给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与技巧。要注意对学生文字综合能力、理论概括能力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深化理论教学成果。

5.科学进行课程考核评价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中,各科理论课的课程考核评价,绝大多数均以期末考试为主要内容。运用课题研究法进行教学,在其课程评价中,要将课题研究引进课程评价体系。适当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加大学生课题研究工作考核的成绩比重,将学生研究成果、学习效果有机结合。

三、运用课题制教学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运用课题制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中运用课题制教学法,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凝练课题研究方向,教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调查研究,进而运用理论知识去认知、分析、研讨、探究、破解社会问题。学生围绕研究课题去自主学习,广泛查阅文献,深入社会调研,以弄清所研究理论问题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地位作用,真正做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深化知识,把教学中的知识点弄懂、弄通,进而去分析、观察和回答社会现实问题。这种将理论知识学习、社会调查研究与热点问题研讨有机结合,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协同创新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共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运用课题制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锻炼创新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启发、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去认识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把握新理论、思考新问题。课题制教学法其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型学习方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探究理论问题,回答解决现实问题,从理论上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对策。这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去钻研理论、熟悉政策、了解实际、独立思考,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观察问题的敏锐性,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真谛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崇尚实践,养成勤于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理解消化知识,在运用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增长能力;在寻求问题解决对策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

3.运用课题制教学法强化学生社会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把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学习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联系,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和研究课题,启发、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围绕这些问题去探究、去破解。这既有利于引导广大学生关注社会,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现实问题,又有利于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和考验,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积累社会经验。

当前,社会形势纷繁复杂,西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我国青年的思想文化领域侵蚀严重。学生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看法与观念上,容易被人利用、被人误导,容易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误解,甚至不信任。课题制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立场,引导学生冷静而理性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通过关注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关心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运用课题制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育团队精神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8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教学主题问题化在学习某一部分历史知识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问题。这些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学习过程自主化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有时虽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但这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亲身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资源开放化过去历史的教与学都是围绕课本,课本上写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师生被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中。研究性学习应打破这种束缚,体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所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广泛的,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现成唯一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只有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

学习方法多样化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

学习结论个性化因为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注重过程,因此其学习结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各有侧重,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但根据其上述一些特点,可以初步认定其基本模式为: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

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课内导学,指结合教材落实有关基础知识,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中选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重点课题或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自主学习,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9

1.自主性

自从新课程理念实施以来,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笔者看来,只有学生高度参与的数学课堂,才会是高效的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正是本着这样的宗旨实施的,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师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更多的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数学的自主性学习.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被动者,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对数学教学起管理和控制作用.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原则.

2.探究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才是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民族、国家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它广为使用的原因.高中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科,数学知识本身就具备相对较高的探究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在一题多解和解题思路探究等问题上,数学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有着显著的优势.学生们在数学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的探究,从中得到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注重的是方法教学,而不是知识灌输.

二、研究性学习开展策略

1.数学研究性学习日常化渗透

对于高中生而言,时间和精力是他们的宝贵财富.笔者深知高中生面对的学业压力,认识到:特地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难以符合学生要求的,高效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必须是渗透在日常数学教学之中.只有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有了求知的欲望,他们才会主动地融入数学学习之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性课题选取、数学课导入等措施,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数学日常化教学之中,这也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往往是围绕问题开展的,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例如,在一章新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案例或推导方式组织教学.通过案例的生活化应用,设置相对应的问题,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

2.数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化教学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数学教师实施数学知识教学之后,学生的领悟和再学习是决定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学生们自主化的探究性学习,也是学生们产生差距的最终原因.对于高中数学而言,课本中的定理、公式推导,学生们都是可以自主进行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对课本进行自主化学习,研究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此一来,在教师实施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实施自主化的教学,有重点的听课和笔记.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不仅仅是学生们知识获取的过程,也是他们对自身学习方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和答疑.每当学生们遇到难点时,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实施针对性指导.可以说,这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自从新课程理念实施以来,这样自主性的数学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也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3.数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化教学

二十一世纪以来,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题.小组教学、探究性教学等合作化教学也逐渐进入高中课堂教学之中.对于那些难度较大、内容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合作化探究教学已经成为了首要之选.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总是赛过个人.教师在高中数学的研究性教学中,应该实施小组化合作教学,帮助学生们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实现高效的数学知识学习.教师将学生们按照成绩、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实施分组,保证每组成员实力相近.让学生们在相互地交流讨论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每位同学的进步,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能够各尽所能,互相取长补短,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交流表达能力.笔者发现,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往往比师生之间要短.学生们之间互相请教问题更加容易,他们也乐于提问和解答,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素养在无形之间就得到了提高.

三、总结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