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十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十篇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43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孩子思维能力锻炼的黄金期,希望能帮到你。

在宝宝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也在开始学习并运用思维来思考东西。

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如果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发期和关键期,所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0~3岁:动作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往往都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做起。

首先,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这个阶段晚期的不少孩子,就已经能够从1数到10了,甚至能数得更多。父母在教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因为孩子能够用手触摸到着物品更加能引起孩子数数的兴趣。

其次,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归为一类,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标准,即事物的相同点。这样也能够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时父母们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发展特点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物体进行归类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动手把同一类物体摆放在一起,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重新归类,引导孩子动手操作。

再次,让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也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大到小,可以是从硬到软、从甜到淡,同样也可以反过来排列。如家长可以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孩子动手把苹果按大小排列起来;或者拿来软硬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按照软硬度来排列。

当然,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许多可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也同样有许多内容可以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如让孩子掌握左右、前后、里外等的空间概念。其实,只要父母善于发现,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一定可以在生活中逐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在这个时期,如孩子数1~10的数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要依托或借助一些具体的物体(如10个珠珠等)才能完成,但是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就可以逐步地过渡到用眼睛“默数”的程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简单转化。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1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在认数2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两句话;依此类推,逐步提高难度。在加法的学习中,通过展示图形,使孩子说出2句或者3句话等等,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使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有序能促进思维有序,使学生考虑问题有条有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促进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所以,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动手的能力的培养。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但是思维仍然离不开动作和表象,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萌发。

其实,培养这个时期的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许多的方法,父母要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发生了各种变化。首先,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于事物关系的理解;其次,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譬如当你用语言向孩子描述事物时,一般情况下他都会理解。

第三,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上,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早期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他只能简单的分辨出所谓的“好人、坏人”,这时他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已经能够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往全面的深度去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在不断地加深。

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2.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

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3.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以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例,他之所以能发现和创建元素周期表,这是不仅仅是因为他深通化学知识,而且他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猎,从而才能科学地制定出在人类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素周期表。

同样,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动画书、卡片、通俗易懂的故事书,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些动脑筋的故事书籍,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常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就能提高活跃孩子的思维,提高他们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立足于让孩子对这些知识充分理解,这是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孩子不理解的东西,是很难去进行积极的思考的。所以,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4.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来源之一,只有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的孩子,才会引发其对于更多的事物思考。

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该一方面根据孩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于事物的兴趣。

5.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年幼的孩子总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家长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那么家长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样,引导孩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也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6.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想象来打开思路。物理大师牛顿在苹果从树上掉下现象中引发出想象,最终研究出万有引力律。某物理学家在评价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其实,以上各种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只要经常使用,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利用各种时机,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2

关键词:少儿心理认知模式;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问题研究;潜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46-02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程可明(1972―),女,湖南南县人,湖南省南县教师进修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培训。

一、英语对于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

语言视角状态下的文化对于儿童语言的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学术背景下的儿童语言逻辑思维的养成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儿童的知识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是有着显著的影响。

1.语言逻辑的影响

儿童语言的习得尤其是英语教学条件下儿童语言逻辑思维方式的正确树立,关键在于儿童形成正确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逻辑来源于正确的语言认知能力,独立性的语言逻辑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语言逻辑思维。语言教学视野下尤其是英语教学条件下的儿童语言习得对儿童形成正确的字词认知逻辑形成独立的语言逻辑习惯有着深刻的作用。第一外语相互搭配的教学环境下对儿童提升事物想象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针对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外语教学环境下树立正确的语言逻辑思维可以全面提升儿童语言学习能力。

2.口语习惯的影响

英语教学视野下的儿童口语习惯养成需要以二元化的语言学视角来看待,不仅是学生母语口语的标准化表达,还有儿童英语教学状态下英语词语的正确发音表达。在探讨儿童母语及第一语言学习条件下的口语习惯,需要着重分析英语与汉语母语的教学差异和语言逻辑转换,汉语的口语表达是音词结构的单一汇聚,英语的口语表达式英语逻辑框架下词性的逐一分解、逐一发音。所以在儿童英语教学状态下,要着重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因素,以什么样的思维逻辑来正确地引导发音,兼顾汉语和英语两者间的特点,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3.文字表达能力的影响

文字表达,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将所考虑的内容用文字符号固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思维内容要寻求一定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表达形式又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规范。但是在语言学习背景下促进儿童语言习得能力提高,首先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逻辑,也就是培养学生按照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形成文字符号表达的思路,基于思维惯性条件组织自己记忆中汇聚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或者是语句。

语言学视角下,在英语教学条件下的儿童要兼顾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思维,不能混淆两种语言的逻辑概念,正确的语言符号要融入到正确的语言情感架构当中,不能依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调整语言符号的表达,从而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语言情感思路,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二、英语学习精神下的儿童语言学习的效果评述

基于文化语言的精神就儿童英语教学条件下的语言学习效果进行多角度的阐述,从而分析出正确的结论,促进英语教学条件下儿童语言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语言思维能力效果

儿童在英语教学条件下获得正确的语言思维相对于母语教学状态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思路,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但是就预言习得的效果还是要从儿童语言学习的精神和词语的准确释义及语言认知模式的形成进行准确的判断。

1.语言精神的表达效果

要想分析出对于儿童语言学习的精神效果主要还要从儿童在语言情况使用程度进行着重的分析,准确的来源条件是在教学环境下儿童之间的交流主要使用什么语言和倾向使用什么语言,来探讨儿童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儿童语言使用态度调查,在被调查的72人中,仅有7个人倾向在日常生活当中用英语来交流方言,而剩下的孩子更加倾向于用汉语来进行交流,通过充分的调查发现这7名孩子的父母有着在国外工作的经历,更加倾向于孩子在日常中多用英语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开阔眼界,接受先进的文化思潮。其他大多数的孩子认为使用英语不是特别方便,周围大多数人都在用汉语交流,使用英语显得不伦不类,所以不倾向于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由此可见,思维定向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对于双语学习的热爱。

2.语言词语释义的清晰度

判定儿童对于英语词语释义的准确理解,一方面要看儿童口语交际中的词语表达的清晰度;另一方面要判定儿童对于词语性质能否准确把握,是否能用准确的语言符号来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从语音表达和书写能力上进一步分析出儿童学习语言的准确,是否有着准确的词语适用范围。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调查发现,处于同一教学环境下的儿童与处于汉语母语教学环境下的儿童相对比,对于英语词语的准确释义把握和英语词组释义的准确理解明显高于单独母语教学环境下的儿童,但是对于英语逻辑下的词语搭配适用,儿童无法形成全局价值观,对于英语语句释义或者是英语词语双解方面能力较弱,不具备标准化的语言价值逻辑。

3.自主性的语言认知模式

儿童自主性语言认知模式的培养来源于课堂语言教学模式对儿童自主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儿童语言认知能力是基本语言学习元素的构成,单一的语言认知结构很难满足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但是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儿童语言认知能力培养就可以很完美地弥补这个缺点。英语教学条件下的儿童语言认知模式是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语言能力架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完美的价值认知,可以全面深化的认知事物,找出事物潜在的特点,从而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但是在单一母语教学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儿童看待事物的发展比较局限化,不能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完美的价值认识,对于语言潜在的精神内涵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儿童完美语言认知结构的搭建来源于学生英语异化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形成完美的语言认知模式。

(二)儿童的语言行为效果

儿童语言的行为效果表现在儿童基于语言学习状态下对于语言交际的理解和语言交际中语言语法的实际应用,在英语教学模式下的语言交际的行为表现来看效果更为明显。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语言逻辑差异主要影响着儿童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母语模式教学条件下的儿童更容易养成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儿童的自我学习能力。

1.独立问题思考习惯的养成

在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儿童与单纯汉语教学环境下受到语言氛围熏陶的儿童相比,其具备着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英语教学环境下自身逻辑情操的培养和语言价值观的塑造。儿童价值观的塑造主要在于差异文化氛围的熏陶,儿童自身处在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下受到不同语言情感因素的影响,能得到最为完美的语言价值观的培养。

2.自我学习模式的建立

儿童语言学习方面的自我学习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儿童语言学习潜能的释放和儿童自我形态价值的塑造。儿童语言学习的形态价值是英语教学情况下最为重要的一点,对于确立儿童的基本认知和自我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形态是儿童语言学习最为直观的印象,在分化差异的语言教学环境下促进儿童形成印象的客观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实际交流背景下的语言口语表达影响着语言印象的形态价值,根据每个儿童自我认知模式塑造因素的不同,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语言逻辑呈现出语言学习的形态价值,所以在英语教学背景下促进学生获得完美的语言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语言情态价值,可以有效塑造学生的自我学习模式。

(三)儿童英语学习意识的认知结构

儿童英语学习下的意识认知一般是多元化的结构,其具体表现在儿童语言学习的意识态度是否集中,个体的具体学习方式、知识能力如何,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差异化表现的具体情况如何等。这些学习能力具体体现是构造出儿童语言认知意识的基本结构,对孩子差异能力的具体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1.意识态度表现

儿童学习意识的高度集中式是促进儿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对儿童语言认知能力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在高度意识集中的状态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到位,对语言抽象化思维的形成更具形象化,所以双语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学习高度意识,能够更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

2.学习方式表现

儿童语言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基于英语教学大背景下自我养成的一种语言学习习惯,每个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不同,其自身的学习特点表现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依据英语教学的语言差异化特点,促进学生找准自身语言学习的角度,形成独特的语言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

3.知识认知表现

儿童语言习得情态体系下的最大语言学习特点在于差异化语言认知模式的不同对于新视野下的外国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汉语教学下的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来源于儿童心理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并没有上升到知识认知的高度。英语教学环境影响下的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来源于儿童对语言知识的心理化认知,只有具备完美的语言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够具备完美的知识认知,从而提升语言学习能力。

三、结语

依据初中少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基于少儿的心理认知结构来着重分析初中英语课堂开展少儿个性化英语教育方式的必要性,与传统母语教学模式相互对比,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更为突出,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够有效升华自己的情操视野,获得更加完美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高华.浅谈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教育探索,2012,(8).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3

【关键词】动漫儿童潜化影响

随着现代媒体触角的不断延伸,图像信息开始全面改造社会生活,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文化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的冲击,使得孩子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既能创造经济效益,也是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作为文化传播的种类之一,动漫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已经不亚于正规课堂教育。

动漫作为一种贴近儿童心理活动的文化形态,与其说是动漫吸引儿童,还不如说是儿童选择了动漫。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赋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最为丰富的资源。

但潜在的艺术天赋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由于动漫作品良莠不齐,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缺乏有效的鉴别能力,简单模仿与曲解偏离了动漫作品的本意,容易产生不良习惯。所以动画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对儿童的成长教育是非常大的。

一、儿童的动漫艺术审美特点

在儿童的世界里向往的是无所不能的“机器猫”,是善良勇敢的“花仙子”,是聪明机智的“一休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擎天柱”,笔者认为这是儿童独特的审美方式与动画片的本体功能相融合的表现。

(一)无所不能的想象

动画片的奇思妙想就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可能是具象的、抽象的,也可以是意象的没有实体表现的任何形态;无论是桌子、碗、杯子甚至是小动物都是具有强大表现力与生命力的。《功夫熊猫》里的阿宝缺乏锻炼,肥胖不堪,没有武功一事无成,但它却有坚定的信念,当乌龟大师对摔进来的阿宝说“你就是神龙大侠”时,这是幽默,更是想象,是更高级的想象。《冰河世纪》中,冰川的消融是因为一只狂爱松子的松鼠,这也是想象。但它将想象与我们已知的知识融合到了一起,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展按照一个合理的逻辑在展开,这又是另一种境界的想象。

(二)强大的精神寄托

儿童的思维是单纯的,他们往往会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在某个动漫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曲折与胜利都与他们自己融为一体。

二、动漫文化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

从文化的内涵划分,动漫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动漫文化以高新科技为载体,凭借其夸张、幽默、形象、拟人化等特征而深受儿童喜爱。因此动漫文化对儿童发展具有文化教化与文化涵化的双重效应。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动漫主题(思想性与艺术性)对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品质具有直接的教化功效;而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的动漫形式(视听同步性与卡通幽默感)对儿童形成和谐的人格结构与活泼开朗的个性特点具有深刻的涵化功效。

(一)动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有助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初是具有弹性和承载能力的,它们通过汲取大量的信息来积极组建承载逻辑思维的空间,而我们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立方体,随着孩子逻辑思维的构建不断向纵向和横向拓展表述能力等。因此,一部好的动画片能够帮助孩子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

(二)动漫作品涉及的表现内容,有助于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

我们总是喜欢称孩子是“好奇宝宝”,从他们出生时第一次睁开眼睛到蹒跚学步开始,他们就在逐步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他们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似乎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神秘的,有些是我们能够回答的,但是很多是我们不能回答的,或者我们的回答对他们而言是不能理解、不能认同的。而在动漫作品中他们却能找到答案,而且答案是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刻的,孩子在观看动漫作品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信息、开拓了视野,并为他们的思维发展积累了感性素材。

三、动漫文化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动漫作品和其衍生产品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从电视到电影,从玩具到服饰,从网络到报刊,动漫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把主动接受变成了被动接受。虽然我国对影视作品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但是依然有大量良莠不齐的动漫作品出现在儿童生活中。比如,曾经引进的日本动漫作品《奥特曼》由于涉及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虽然已经停播,但其在儿童心目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印象。还有《虹猫蓝兔七侠传》也曾因为涉及暴力解决问题而一度停播。

(一)可能引发儿童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淡漠和性格缺失

由于儿童处于相对不成熟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盲目模仿和崇拜极易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我们经常在儿童玩耍的对话中听到:“我要替天行道,消灭你们”“神呀,赐予我力量吧”“我要杀了你”“去死吧”等。这些对暴力动画作品的模仿,深刻地反映了儿童所处的成长环境。而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培养及形成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表明,长期观看暴力动画片的青少年会对现实生活中暴力受害者感到理所当然,逐渐失去感受同情和伤痛的能力,造成青少年儿童对生命价值的漠视,丧失同情心和体会他人伤痛的能力。

(二)不利于人格培养和建立正确生活价值观

动漫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创造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多的应该是其在衍生产品上创造的价值。伴随着动漫文化成长的一代,其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必然深受影响。他们穿着“维尼”的衣服,“蓝猫”的鞋子,背着“HeLLoKittY”的包包,看着“穿越动漫剧”,忘记了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模仿跳着“大象舞”的好色小新,叫嚣着“嫁人就嫁灰太狼”。这些就是他们眼中的“Fashion”,是一种有别于他们的标志。而这些追求名牌所反映出来的炫耀性消费、特立独行的表现和对现实的逃避,都是不利于儿童人格培养和正确生活价值观建立的。

(三)不规范的语言有可能影响儿童形成规范的语言

目前,市场上许多动画片都是我国港台地区配音,因此小朋友们不免会模仿其中的“港台腔”,并把其作为一种时尚。处于口语发展期的儿童,如果长期观看和模仿这类动画片,极易形成非规范的发音和语法结构。

(四)长期观看动漫作品有可能形成固定思维,削减儿童户外活动时间

幼儿期是思维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它需要通过广泛地吸收各种知识,并从中抽象出具有人类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从而达到思维的建构。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猫和老鼠》等作品中,从来都是“羊”战胜“狼”、“老鼠”打败“猫”,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

现在的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等照顾,由于年龄的巨大差异,容易造成无法沟通交流的局面。于是,孩子便和电视交上朋友,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孩子与社会及自然接触的时间,使他们丧失了对自然的真实感知,妨碍了他们与他人的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不利。长时间看电视还有可能造成儿童视力下降,从而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

此外,如何避免电视中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不应该是儿童接受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积极健康的引导与改善(家长、教师与动漫工作者的配合)

任何正确的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前提。儿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就需要动漫工作者、教育者、家长能够帮助他们从本质上去解决这个问题。配合家长选择适合儿童成长阶段的动漫作品,或者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择动漫作品。

(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适合中国动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动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新兴的媒体市场服务,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紧密地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在服务市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动漫教育的导向作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动漫人才,深挖和依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典故精华,从本质上净化和提升中国动漫艺术的创作空间和内容。

(二)把娱乐性和教育性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将娱乐性和教育性通过动漫的形式充分结合起来,使儿童更容易接受一些枯燥的知识。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把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联系到一起,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拓展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学习面。比如《幼儿画报》《中国上下五千年》《蓝猫淘气三千问》。

(三)从建立自信到学会独立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自主意识差,缺乏自信,怯于面对困难,难以承受挫折,遇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遇到事情总是长辈出面解决,于是便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动漫作品中恰当地设置一些冲突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应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自信。

(四)利用对英雄的崇拜心理

同志曾说过:“让我国自己的动画英雄形象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楷模和朋友。”家长应尽量和儿童一起观看动画片,随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告诉孩子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动画片的主题,提高孩子的审美品位,正确树立英雄的形象。

(五)选择适合孩子成长阶段的动漫作品

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应选择相应的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动画片。比如:1—2岁的儿童,感知能力较差、无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观看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的动漫作品,但观看的时间不宜太长。2岁以上的孩子,开始具备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孩子开始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事物,这时候家长就要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孩子好奇心的作品。4岁以上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观看一些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拓宽其知识面。

结语

目前,我国的动画制作已经开始关注娱乐性和民族性,幼儿动画应该立足本土文化,针对动画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制作适合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动画作品,从而树立儿童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效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智力水平。

(注: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以动漫艺术作为羌族文化视觉传达形式研究》,课题编号:2010007)

参考文献:

[1]阿正.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2]欧阳逸冰.动漫之于儿童的独特审美价值.http:///20100415/n271536472.shtml.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4

一、帮助学生理清各章节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与结构,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

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正如杰罗姆・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所以通过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来帮助学生理清各章节和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题和习题的配制也符合这样的逻辑关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当的配量,而不能利用所谓的“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

二、注重解题过程中各个环节训练,巩固学生的逻辑思维

1.明确习题中的问题和条件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围绕一个已知的中心结论,尽可能利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多组相关的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有层次地探索应该已知的条件,达到异途同归的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

如图1所示,两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竖直放置,相距为L,一理想电流表与两导轨相连,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一质量为m、有效电阻为R的导体棒在距磁场上边界h处静止释放。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逐渐减小,最终稳定为i。整个运动过程中,导体棒与导轨接触良好,且始终保持水平,不计导轨的电阻。求:(1)生求出磁感应强度B、Q,问:与磁感应强度B有关的规律有哪些?学生:e=BLv,F=BiL,等等。我又问:仔细审题,看看题目中给出了哪些条件,能满足计算的要求吗?学生:e、F都未知。我再问:根据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求出e或F?通过层层提示,学生明确了习题中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哪些条件是直接给出的,哪些条件是间接给出的,哪些条件是需要利用已有信息进行简单计算而得出的。这样分析下来,就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2.分析习题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每一道习题考查的知识和能力都对应一个或几个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上面的例题中可知,它想考查学生对电磁感应和安培力的综合应用能力。老师应帮学生回忆对应的知识点: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几种方式,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方法,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安培力的大小计算及方向的判断,等等。

3.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关注处理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上题我们可以把研究对象当成质点,并引导学生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部分理想化的过程:先进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进入磁场后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而这几个理想化的过程一经过大量训练,学生很熟悉,规律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也就简单多了。

4.根据各过程的规律建立方程组

计算,可解决这个习题中的所有问题。

三、变换习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许多物理习题是物理过程、规律和性质类似的问题,它们间只有不同程度的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因此,只要我们选好典型题,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适当的点拨、拓宽,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题方法,进而明确只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关键,积累正确的解题经验,通过改变习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反复训练,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活跃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在前面的例题中,将“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逐渐减小”改为“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保持i不变”,或“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逐渐变大,最终稳定,电流大小为i”,或加入“金属杆与导轨的动摩擦因数为0.2”,等等,经过这样的变换,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同,但它们遵循的规律仍然是不变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总之,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信息为基础,通过精选的习题进行训练,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逻辑思维的训练中增知识、长才干,在逻辑思维的训练中求技巧、促能力,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5

思维训练的时候做点训练题,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你在生活中是个喜欢做逻辑思维训练题的人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题目,希望能帮到你。

经典的逻辑思维训练题一、某岛上有三个奇怪的村庄,甲村的人从来不说谎,乙村的人从来不讲实话,丙村的人一句实话跟着一句谎话,一句谎话跟着一句实话,并且开始的一句是实话还是谎话没有准。有一天,张三、李四和王五到岛上观光,碰到两个导游,他们都说对方是丙村的。

当这两个导游做裁判,看张三、李四和王五三人谁抛石头抛得远时,他们给出不同的结论:一个说:“张三第一、李四第二、王五第三”另一个说:“王五第一、张三第二、李四第三,”那么两个导游各是哪村的?三人名次如何?(写出具体推理过程)

二、有张三,李四两个人。张三只说假话,不说真话;李四只说真话,不说假话。他们回答问题时只通过点头和摇头来表示,并不说话。有一天,一个学者面对两条路X和Y,其中一条通向首都,另一条通向小镇。他面前站着张三和李四其中的一个人,但他不知道是张三还是李四。也不知道“点头”是表示“是”,还是表示“否”。他只须问一个问题,就可以确定哪条路通向首都。

经典逻辑思维训练题答案这个问题应该如何问?(写出具体推理过程)第一题;两导游的构成只能是:甲村+甲村;乙村+乙村;丙村+丙村;甲村+乙村;甲村+丙村;乙村+丙村;六种结构

1.很容易排除:甲村+甲村;甲村+乙村;乙村+丙村

2.若两人都是乙村的,他们说的都是假话,则三人排名:李,王,张;

3.若两人都是丙村的,他们第一句说的是真话,则后面说的是假话,所以三人排名为:李,王,张;

4.若为甲村+丙村结构,丙第一次说了谎话,第二次应该说实话,甲是一直说实话的,所以两人对三人名次的答案应该相同,结果是不相同,所以不为甲村+丙村结构;所以,三人排名很容易确定,分别为:李,王,张两导游可能都来自丙村,也可能都来自乙村。

若三人的真实排名是李第一,王第二,张第三,则两导游只能判断可能来自丙村,也可能来自乙村;若真实排名与推断不符合,则两导游来自丙村。第二题:很简单他只要站在任何一条路上,对着其中一个人问:“如果我问他(另一个人),这条路不通往首都,他会怎么回答?”若两人都都摇头,就往这条路走,如果都点头,就往另外一条走。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6

【关键词】跳出高效性自觉性灵活性逻辑性

我曾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可能性》一课,感慨很深,受益匪浅。刘德武老师提倡“跳出数学教数学”,他“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印象深刻。去年10月份我执教了此课,并在全市低年级数学示范观摩课堂上演绎,深受好评,在此将一些感悟和反思与老师们交流。教学中我们应该巧用精彩有序的教学资源、有滋有味的课堂数学味,力求跳出数学教数学,给孩子们创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为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插上有力的翅膀。

1.巧用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演绎精彩的课堂,巧训思维的高效性,为学生勾勒思维的翅膀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就数学教数学,肯定索然无味,学生稀里糊涂地困在枯燥的课堂中,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一筹莫展。在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有形的载体中,探究“可能性”。我抓住三年级学生特点,亮出他们喜欢的动画片。

1.1导课时,我以《喜羊羊和灰太狼》精彩片段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罐装懒羊羊》:冬天草木枯萎,懒羊羊正愁没好吃的,一天门口有个大罐头,懒羊羊一开罐便被灰太狼塞进罐头里。喜羊羊扮作罐头商人半路支开灰太狼,其它羊用成百个假罐头鱼目混珠,救走懒羊羊。灰太狼返回时错认了罐子,最后被换过来的装有定时炸弹的罐头炸飞。

1.2学生边看边思考:1、观察第一罐中是谁(一定是懒羊羊)。2、猜测懒羊羊可能在哪罐中(可能)。3、推理灰太狼带回家的是懒羊羊吗?(不可能)。

1.3结束时,首尾呼应,再次追问,喜羊羊是怎样智斗灰太狼,在许许多多的罐头中找到懒羊羊的,孩子们再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的结尾,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的思考:课的的开始让学生眼前一亮,喜闻乐道、声形色俱佳的动画让孩子们赏心悦目,自然新颖、导学激趣,大家很快就聚精会神地学习起来。而结尾既与课始提出的问提首尾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激发思维的高效运转,训练学生思维开放性。同学们因为喜欢,所以思考;因为思考,所以提升,思维的高效性训练尽在课堂精彩预设之中。

2.巧用游戏操作,再现动感课堂,巧训思维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编织有力的翅膀

教学中我注重动静结合、图文结合、声形结合,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游戏。在摸球游戏操作中感悟,听口令做动作、扑克牌游戏活动中有效探究新知,让多媒体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重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1摸球游戏

《罐装懒羊羊》中一群小羊又一次的战胜了灰太狼,今天老师带来了布偶懒羊羊,下面我们来举行一个摸球比赛,谁摸到黄球,谁就可以获得它。

1、看这三个罐子,第一罐中全是黄球,第二个罐中放了2个白球2个蓝球2个红球,第三罐中是白球和绿球,你们认为用哪一罐进行游戏更合理?为什么?分组摸一摸。

2、我们把摸球结果分为两类,摸到黄球就在黄球后面的打勾,摸到的不是黄球就在其它颜色的球后面打勾。一人担任小小统计员。

3、为什么不使用全是黄球的罐子?如果在这个罐中摸球,会摸到什么球?

4、再猜想一下。在第二罐中会摸到什么球?

5、你会使用第三罐游戏吗,为什么?

2.2扑克游戏

出示:每次摆5张扑克牌,1、随意摸一张,一定是红桃。2、随意摸一张,不可能是黑桃。3、随意摸一张,可能是黑桃。

师:1、老师先让小组摆牌游戏,摆法要注意什么?2、第三题要想达到要求,那么所摆的牌中至少要几张黑桃,最多要有几张黑桃?

2.3听口令做一做

1、起立的一定是女生。2、起立的不可能是女生。3、起立的可能是女生,也可能是男生。

我的思考:这些对比游戏,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多媒体课件中统计表的有效使用,拓宽了游戏深度。摸球游戏认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扑克牌、起立游戏游戏让孩子们寻找事件发生的条件。如此动感课堂,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沿着一定、不可能、可能这样的轨迹,思索着、操作着。同学们因为要操作成功,所以积极思考;因为认真思考,所以思维的火花在激情碰撞。老师提供舞台,孩子们自己在游戏舞台上编织思维的翅膀,思维的自觉性在蓬勃发展。

3.巧用一波三折的推理故事,创设好吃的数学,巧训思维的灵活性,为孩子们思维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上课时我巧用《生死状》故事,抓住学生的心,注重精制课件资源,学生在声、形、色俱佳的课件演示下,看得津津有味,思考的热情高涨,教学难点突破。

故事是这样的:在古代欧洲的某国,一位奴隶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奴隶处死。按照该国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片,分别写着“生”和“死”。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就死。你们认为这个奴隶摸纸会出现什么结果?

可是国王偏偏要这个奴隶死,于是派人偷偷地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把,换成“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这下,奴隶的命运会怎样呢?有个好心的人悄悄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奴隶,这个奴隶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选择生死时,奴隶拿起盒中的一张纸片,看也没看,猛地吞进肚子里,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因为不知道他究竟拿了哪张纸条,大法官只好命人看盒中的另一张,只见另一张白纸上写着“死”字,大法官说:“那个人吞下了”“生字,他不该死。”

聪明的奴隶巧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知识救了自己的命。想一想:

3.1按照法律的标准,这个奴隶的命运会怎样呢?

3.2按照国王的策略,奴隶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3.3按照奴隶的妙招,奴隶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我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三年级学生乐于动脑筋,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要求用新颖的教学思路和内容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让学生在推理中,思考“一定”、“不可能”、“可能”发生的条件,感受在一定条件下三者可以互相转化。这将为孩子们思维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此环节师生沟通融洽,课堂气氛达到顶峰。同学们因为好奇,所以猜测;因为猜测,所以思考。在推理、判断、转化等思维活动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再度得到提升。

4.跳出数学教数学,不忘数学课堂数学味,巧训数学思维的逻辑性,放飞学生数学思维的翅膀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本课时尽管力求跳出数学教数学的形式,但没有疏忽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4.1渗透用数据说话的验证思想

教学中,当学生为“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件事争执不休时,老师巧用了芜湖市、安徽省、全国每天新生儿人数引导他们思考,并要求孩子们回家上网查资料学习。

4.2渗透统计与概率结合思想

课堂中老师把摸球结果分为两类,摸到黄球就在黄球后面的打勾,摸到的不是黄球就在其它颜色的球后面打勾。请小统计员在电脑中统计,三张统计表一目了然,学生根据统计数据,及时对比、及时整理概括,很快得出结论。

4.3渗透学习策略引导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请学生猜想结果,动手实验、验证结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例如:每次实验中,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接下去摸会是什么?为什么?然后验证猜想结果的合理性,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思维逻辑性训练的过程。

我的思考:本节课通过数学外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味,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认识可能性。我一边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一边让学生领悟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思想。因为立足数学课堂,所以老师要还原数学教学本质;因为抓住数学本质,所以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得以训练。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恰当地抓住了数学课堂的本质,整合了许多有效资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在合作交流中升华,让学生跳出数学学数学,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为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将进一步研究下列问题:

4.3.1如何跳出数学,更有效合理地应用生活中的资源,演绎精彩课堂。

4.3.2如何更有效组合数学资源,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插上有力的思维翅膀。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事业;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点的传授,更在于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持续、全面的综合素质提升发展,这点在新课改理念下体现的尤为鲜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规律,在充分结合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特点及其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教育。除此之外,数学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充分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展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诸多应用,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样也更能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联系者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以更为直观的数学模型与生活实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教授过程当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一、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思维,通常指的是狭义的思维即逻辑思维,它是个体意识对信息的能动操作。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从逻辑考虑现实的事物,从符号中进行抽象思维,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小学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生特定的思维特点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能明显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逻辑思维培养的具体措施

1.重视问题的引出,强调质疑精神

一切探究活动,包括现今科学技术和各个领域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均是源于最初的质疑,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质疑则是源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数学问题的引出,并以之调动学生的进一步深入探究。从本质上看,数学知识的学习本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提出知识点后积极引导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渐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而存在,并非一味灌输,这样逐步引导的方式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要使得学生灵活、牢固与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全部都搞清楚,并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力的训练,那么就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抽象概括、综合以及分析等一系列有效的逻辑思维培养方法,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巧妙的方法,精心设计课程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数学教师运用科学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并精心的对每一节数学课程加以设计,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够生动、形象和有趣。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激发,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过去学到的数学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进而获得成功、发现、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方面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主地运用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割补法以及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归纳总结出来。

3.针对学生特点,发展逻辑思维

学生每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学习中则是知识吸收程度的不同,思维方式与思维角度的不同,而小学生作为一个孩子成长的初步阶段,诸多方面都处在有待成长的初步阶段则更具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并不能简单的灌输以解题方式,更不能无视学生特点而简单根据教材推进课程。而应当明确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想象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寻找解题的各种方法。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应当及时地对教学的严密逻辑性加以解释。数学解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数学的思维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方法和思维形式,应当在确保思路正确的前提下,积极地寻求和鼓励多样化。

4.强化习题练习,深化学生印象

数学习题的练习能够让学生迅速有效的进一步掌握课堂数学知识,达到巩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实际操作和习题联系更是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布置难度适中且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更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另外,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更是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绝佳动力。

三、结语

教育教学并非一朝可成之功,这是一个漫长的路程,这就需要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以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提升,相对于语文等科目来说,数学的学习更为枯燥,这就更加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精心的课程设计,为处在重要塑型阶段的小学生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与发展方向。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出发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样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其自主探究学习也方能收获教育实效,继而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亦得以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小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

[2]文树明,唐秀风.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S1).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8

关键词:中学教学;数学教学;后进生;后进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224-01

自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所有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初中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环境和思维方法的改变,再加上升入初中的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在学习方面,优秀生不断减少,后进生正不断增多,如果教师不及时地加以指导和引领,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为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点自己的看法。

1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1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开始加深,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辅导减少,要求学生独立自主性地学习开始增强。而有些学生,因刚刚升入初中适应性差,一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或挫折就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丧失了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总体来讲,学生对教师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所布置的练习漫不经心,缺乏思考动力,态度不积极,不愿动脑筋;对不懂的问题也不认真钻研,不愿请教别人,不喜寻根问底,遇难不究,抄袭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和学习动力。

1.2学生的态度变化。缺乏责任感,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解题不遵循步骤,缺乏过程和逻辑性,对作业或练习只是应付了事;竞争意识缺乏,平时总是抱着我反正不会,愿意咋考就咋考;而考后不能认真总结和反思,对待复习马虎应付。这样,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误差积累,使学习越来越困难,导致了学习信心不足。

1.3学生的基础差异。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教材和分析教材,对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是总结不出,更不用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了。对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没有掌握更是不清楚;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掌握知识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认知路子,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了。相比小学数学,初中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较强。首先表现在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如果学生对已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要求,形不成技能,定会造成学生今后连续学习上断章断节,跟不上集体学习进程,导致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1.4接受能力的变化。造成初中阶段数学学习严重分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学生个体上的差异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得快一些,有的则发展得慢一些,因此,就表现出了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性。另外在学习方法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死记硬背公式,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公式,而且这个层次的学生普遍不愿向优生请教,也不愿问老师,总是不懂装懂来应付自己,久而久之,在学习上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造成分化。

2来自其他方面的因素

在家庭方面,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的因素,普遍看文化层次较低,对于子女的行为无法管理,往往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对孩子在学习上缺乏耐心细致的辅导过程,再加上对子女地溺爱,很多地方不能与学校进行积极配合教育,于是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差,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的家长对孩子既不闻也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就不再重视了,反正学与不学一个样;有的家长又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孩子加班加点学习,致使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在教师自身方面,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从产生数学后进生上来看,缘于教师的因素大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二是教学水平低下,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三是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学生,致使学生产生讨厌心理,甚至厌恶数学课;四是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结;五是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敬畏感。

3解决后进生产生的对策

做好后进转化工作,方法当然有很多。但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其转变后进的全部奥秘与教育技巧,无非就是懂得如何去爱护学生。教师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不要只把精力投放到少数优等学生身上,应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理解和宽窄他们;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力戒嫌弃或讽刺挖苦;应主动接近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肯定和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分阶段地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期望。实践表明:只要教师把爱的情感倾注到后进生身上,就会引起他们心理的上共振,行动上的回,才能化枯燥为有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不断纠正后进生的不良习惯,逐步培养他们努力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以及工整书写,自觉验算、预习和复习等的良好学习习惯。总之,对后进生必须多一点关心,多一点优先,多一点偏爱,多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这样才能做好转化工作,在幅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丹.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思考[J].才智.2011(23).

[2]王欢.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4).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学生进入学校门槛的初级阶段,在我国所有阶段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师肩负着广大小学生的启蒙阶段的教育工作,是落实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是将新的教育理念用于教学指实践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到学习的快乐。数学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门学科,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要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就要认真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并总结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向小学教育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学校门槛且心智能力尚幼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开阔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包括传统的数学能力和新型的思维要求。前者包括运算、逻辑思维、空间几何能力,后者包括思维方面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1]。

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们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手段采取的是公式讲解、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接受方式,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欠佳,对于数学学科的热情不高。然而,由于数学本身存在空泛等局限性,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十分高,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中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其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下文将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可以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小学数学所涉及的内容较浅、知识点较容易,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许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低下的现象。另一反面,某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传统和单一,只是一味的教授知识和强化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成绩,反倒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恐惧情绪。久而久之使得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用的,但由于数学是升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最终使得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被埋没[1]。

2.学生方面

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原因,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家庭的类型都为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许多小学生由于在家被过分娇惯、溺爱,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在对孩子的学习督促方面略有欠缺,久而久之导致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仍沿袭着传统的保守观念,对知识不重视、对科学不信任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一些教师“满堂灌”式的教育方法,使得小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依赖心理严重,更不必说主动钻研和探索精神了[2]。此外,某些小学生还存在畏难心理,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寻求帮助,毫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想法,而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一旦中间某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就会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小学生学习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建立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课前准备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每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在上课之前就对学习内容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将有关基础知识的部分学案在课前向学生发放,以保证学生能够对本节课中需要掌握的难点与重点做到大致了解,同时做好课前准备。在教案的设置时可以适当留白某些知识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完成这些填空题的过程中能巩固基础知识。

2.课堂教学

在对发放的学案中有关疑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汇总后,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探究与互相交流的条件,同时还要敦促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主落实。首先应该由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开展,之后可以先让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题尝试,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教师还应对某些特定的例题做出有关的延展。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技巧、思路与方法等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保证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与答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3.学习氛围的营造

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就该服从教师。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平等、开放式的教与学颠覆了传统的模式,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所有学校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在中学教育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事实告诉我们,很多学生在课堂里听得明白,但一下课堂对着试题却无从下手,这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瓶颈。而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篇10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学到的知识通常都是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种能力的锻炼及形成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有数学教学,就有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不管是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是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3.在形成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他方面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运用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将自己直观看到的东西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他方面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虽然课上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但是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激情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此外,在教学中,还需要用“故事引入”“悬念引入”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保持比较兴奋的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现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让自己处于引导者的地位,不能要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对象,而要把让学生当做真正的教学主体,注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改变思维角度探索新鲜事物和新鲜问题,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师生的双边“互动”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创造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消除学生对老师天然的畏惧感。当教师用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从中获得适度的“心理自由”后,师生便产生情感的融合。这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愿意与同学合作互动、集智取长,激起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四、培养观察力,激发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具有观察力和想象力。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任何的思维,不管它有多么抽象和理论,首先都是从观察分析开始的。”因而,培养观察力,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视野开阔,在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不仅要看其表面,更要看其内涵和本质,对一个问题不能急于下结论,而要从多方面的视角观察和体味。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想象力不是胡思乱想和随意猜测,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摆脱干扰性、无效性因素的影响,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将各种问题形成链条型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要灵活运用一些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具有生活趣味的小故事和小例子。这种情境的创设,往往能使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感知、认识、理解更加深刻,同时易于在课堂上快速接受知识,并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五、恰当使用教学道具,精心设计问题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小学生很难接受这种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道具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析相关的概念。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准备道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另一个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