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22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1

   论文摘要: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社会的三大基础,但是在大多的研究质料中,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其为社会的一般精神享受上,对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却是知之甚少。就有必要对其做一番研究,本文就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作一点探讨。

   0引言

   从古到今,从外国到中国,还没有一部较为成功的着作对于文化与经济关系进行比较详细系统的论述。就经济学发展极为快速的西方经济学界,也还没有经济学派或大师,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专心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是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块,我讲的是一个大的“文化”,是一个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文化。在那些研究经济学历史和社会学和历史的论述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这方面的“文化”。

   1什么是文化

   要研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由公民所约定俗成的或习惯性的具有时空性的一组或一个带有一定固定性的集体生活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模式。它包括了历史遗留的精神行为、民族思想意识、地域国家观念、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法律等的明文规定、知识及其传承等。文化的外在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科学工作者所占比重,科技,人才,人口素质,创新意识观念等。

   2文化与经济

   经济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这就必然要求人的参与,人的加入就要形成一定的制度等行为约束,这些制度安排和行为约束就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环境,这些文化环境又作用于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萨缪尔森写到:“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分配给不同的个人”。那社会是什么?社会是有着不同的需要、经历、文化、价值观和理想的人,为着各自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相互冲突和合作,斗争或妥协的场所。社会本身不是一个客体,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人的思想和见解,才同时具备客观性。就因为这些经过一定的时间冲洗最终凝聚成了文化。‘经济人’的假设是一种经济人化本身的历史过程,是在历史的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文化历史过程。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是从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这种‘质’,很大程度上是包括科技、教育、人才在内的文化内涵。首先表现为人的素质;这种‘质’还表现为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都包含到文化的运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最大的还是体现在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运用,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

   3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3.1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率的变化。我们来研究生产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产品量/劳动时间C/t。假设t为单元1且不变,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生产者在t单元1的时间下生产的所有的商品的总量C。而商品的总量C又由那些生产要素所决定或者所影响?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劳动者所受的教育,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劳动者的专业技术,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对其专业技术的撑握和熟练程度,这些都是科学技术。

   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邓小平就有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率”,科学技术的提高,可以改进基础生产设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调整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生产设备的科技化提高,使生产同一产品的时间缩短。特别是当代,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及其业的迅速发展,更使得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科学技术提供了更可靠,更迅速,更准确的服务,使得生产效率提高。而科学技术是文化的一个内在发展的外在的表现,所以,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提升有易于生产力的提高。

   3.2人口素质问题。人口学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开始,就有关于人口素质的研究,因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人的素质直接关系的经济活动的运行。人口素质问题是一个关于科学教育体系和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历史性的学习和继承。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或地区当前和未来一大段时间内的生产力、创造力、科学水平、人口压力、地区生产潜力等。

   3.3创新与经济。在有关经济的文化内,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其可以体现在文化的积累结果和文化传承过程,也可以体现一个人,民族的前进精神,勇于接受不存在的,和宽广的胸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核心,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核心,它不但继承了文化,而且还推动了文化前进,使文化得也发展,是文化在经济领域最成功的运用。创新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消耗,增加了产出。创新了一个企业的灵魂,关于“创新”这个词,曾经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毁灭论”便明显地提出资本主义的资本生产过程便是一个“创造一样新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已有的生产方式”创新是一个现代企业所必须的,企业依靠创新,以新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商品,既可得到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可以得到更高利润率,甚至于得到暴利,这是当代每一个企业所追求,也是一种最好的企业运行方式。创新不但能让一个企业更好的生存,也是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3.4文化与贸易。贸易的前提是有地区性和区域性的成在,是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地区性和区域性的划分是一个政治性的划分,区域性的确定在古代政治筐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团体环境,在起原有的生产力不同和经济生产活动不同的前提下,文化的区域界定进一步使地区间生产的差距和种类的扩大,在不同部落间的交换就有必要在生产剩余的条件下产生,贸易就得到产生和发展。比较优势的产生也是文化等的历史结果,是文化在历史里形成差异性的影响。

   3.5文化产业。在文化中,可接触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文化产业,其组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和其他的经济活动构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nBa篮球文化等。

   3.6文化的差异性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差异性。中国人重储蓄后消费的观念,生儿养老,节约用钱,钱不露白与美国人重消费和投资,提前消费和享乐主义所产生的不同经济现象,中国储蓄过多,美国消费过剩等。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2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70-02

一、体育文化

人类为生存而与自然进行的搏斗产生了运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步形成现代体育运动。体育文化泛指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在人类的体育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反映着人类本身需求,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运动器材、动作技能以及无形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等表现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与其他文化一样,体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的特征,并规范体育行为、影响价值观念。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并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影响,形成了“统一、中庸、天人合一”注重修身养性的内向、封闭和圆满为特色的体育文化。而时代的发展也造就了体育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继承性、群众性和创新性。例如,云南省开宗教工作创新之先河,创设了云南省宗教体育运动会暨文艺汇演,目前已举办三届,为促进宗教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经济体系中的体育产业

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并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物质文明产生互动发展的关系。体育文化必然依托体育产业。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颁布,中国体育产业开启黄金发展期,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据国家y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1.7万亿元,增加5494亿元,在同期GDp中占比0.8%。其中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是11238.2亿元和2755.5亿元,在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中占比分别是65.7%和50.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体育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产业状况实质上并没有太大改观,中国体育产业链过短,缺乏足够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服务和共同分担风险。

在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体育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点。从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看,体育产业已成为其经济的快速增长点;而从国内来看,人们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欲望强烈,加之政策上的倾斜,在资本的热捧下,体育产业必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体育产业将使第三产业的范围扩大,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产业方面),并推动公民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必将会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就业率,不但吸纳人员就业的能力强劲,还能拉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比如体育牵手旅游,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部署体育旅游发展,涉及竞赛表演、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等业态。

三、体育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巴西世界杯时,巴西驻华大使瓦尔德玛・卡内罗・雷昂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说,世界杯对巴西经济来说,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影响深远。巴西在准备世界杯期间,建设了很多公共设施,如扩大机场、建设与整治交通运输等,对巴西经济来说影响很长久。巴西世界杯比赛在12个巴西城市举行,以前的比赛最多为8个城市,对于旅游业来说影响更多也是间接的,游客将从电视上看到关于巴西的画面、阅读关于巴西的资料,这可以间接吸引游客。有关国际组织做过调查,世界杯比奥运会更能吸引游客。当然,巴西经济主要依赖国内市场。而中国则不同,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依赖进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新浪财经网报道统计局释放明年经济向好信号,GDp增速将不低于6.5%。当前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未出现疲态,并于近期呈现出止跌企稳的面貌(徐洪才)。综合来看,体育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显性影响

首先,影响就业。比如南非世界杯时,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世界杯为南非赢得了约13万个就业岗位。我国体育产业有11个大类,除体育用品、相关产品制造业以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其余9个大类均属于体育服务业。很显然,体育产业是第三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三产业更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所以必将影响就业。比如目前最热的冰雪运动,自2015年北京联合张家口取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冬季运动开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运动生活之中。以哈尔滨市为例,该市被称为北国冰城,几十年发展下来,打造了很多城市冰雪旅游精品品牌,以及世界性的运动在此举办有效推动了其冰雪体育场地、器材的兴建和更新,使其交通更便利,宾馆等服务设施增加。要接待游客,甚至为游客提供滑冰、滑雪器材和教练指导,必须要有广大的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使相关行业联动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旅游、建筑、新闻传媒、制造业等。如上文的例子,巴西世界杯的举办让全世界认识到了巴西,吸引球迷去巴西观看世界杯比赛,并在赛事完毕后,产生深远的影响。亚洲体育营销论坛上,日本早稻田大学体育科学研究员教授原田宗彦表示,随着世界性体育赛事在亚洲频繁举办,亚洲体育旅游产业将引来一个发展良机。未来亚洲旅游人口中,将有10%的人是因为体育而选择出游的。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旅游产业中体育旅游增长最快,每年约可创造4500亿欧元的价值。姑且不论预测是否准确,但体育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现实。再如新闻传媒业,未来体育ip将成为新闻媒体也争夺的焦点,我国很多互联网巨头早已布局体育产业,腾讯更是以5亿美金取代新浪获得了nBa独家转播权。再如建筑业,体育赛事的举办必定需要各种基础设施的支持,如比赛场馆、交通设施等等,这就会联动建筑业。

第三,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巴西筹办世界杯扩大了机场。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对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那么我国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必定需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体育设施,改善体育环境。同时当体育文化兴盛,带动旅游业,那么交通运输就需要改进,以便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隐性影响

体育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并不会立马显示出来,正如巴西举办了世界杯,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影响深远。

1.影响国际知名度。为什么要争夺奥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的主办权,主要就是能蚪国家推向世界,打响国际知名度。

2.提升国际形象,涉及到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政治政策、经济水平等等。国际形象不同于国际知名度。体育将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展现给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了解,从而有助于国际形象的提升。

3.对外吸引外商投资,对内拉动消费。一次体育赛事的举办,就是一次对外吸引外资的机会,它将展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等,甚至会促进地产投资。比如,南非以前商品房很少,当世界杯举办时,全世界的目光都将集中于此,国际资本在认识到南非房地产有利可图后,必定会增加投资。

4.促进体育大环境的形成,进而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比如在全民健身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等政策导向下,必定会引起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进步,转而间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体育文化的影响有很大不同,当一个地区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那么其经济性影响会凸显,文化性影响会偏弱。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极大追求,体育文化的文化性影响将凸显出来,慢慢促进体育大环境的形成。而当经济发展出现乏力情况时,体育文化就能够塑造出经济新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个阶段。

5.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体育产业中9个大类属于服务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而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体育大环境形成,以及体育文化的盛行,必定带来服务业的繁荣,而体育文化中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也将极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四、反思

由于政策导向,我国体育文化发展处于黄金发展期,体育产业位于风口,将吸引大量资本流入。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体育产业链过短,体育市场呈现乱象。腾讯体育《体育旅游值万亿?体育产业GDp注水游戏何时休》一文引人深思。该文章指出,在政策导向下,体育市场出现了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体育公司。王健林说:“如果不算体育相关产业,中国体育产业GDp占比也就在0.3%左右。”与上文的0.8%对比来看,无疑体育产业产值是有注水的。这说明体育市场总体呈现一种浮躁现象。

虽然体育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在这种浮躁的大环境下,既不利于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我国正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体育文化产业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但浮躁的大环境下,体育界乱象横生,如比赛黑哨、操纵比赛等等,不利于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以前的金牌至上战略导致了体育界的种种黑幕,好在体育总局已向该战略动刀(源自腾讯体育)。

对于体育文化来说,经济发展是其重要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体育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资本才会加速流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追求才能得以满足。同时,体育文化也会受制于政策导向作用。所以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在规范市场,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结语

体育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无论是直接的影响还是间接的影响,均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在我国面临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但同样要认识到,在这个体育文化发展的黄金期,浮躁的大环境,既不利于体育文化发展,也不利于其带动经济发展,必须整肃市场,加强配套政策的制定,切实保证体育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牟丽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3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相互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首先,从经济的角度看,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然后才能有文化的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群众的文化消费也将进入更加旺盛时期。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这种社会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一方面要求企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神产品,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求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也要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其经济附加值也就愈高。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在保持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也越加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和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已普遍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将越来越高,文化传播的力度将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将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将会得到空前的发挥。

再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规范化发展,人类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确实越来越突出,甚至会具有全局性的决定意义。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切实把握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二、企业文化将对企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质量。尤其影响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所以精神气质是人力资本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否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是否能够承受创业活动的辛劳,这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衡量一种文化能否对创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核心的标志在于这种文化能否培育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家。

其次,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软环境。从具体内容来看,企业文化表现为与民众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有关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和精神状态,即民众个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企业文化的微观内容;企业文化也包括鼓励并支持民众参与经济活动的环境和制度,这是它的宏观内容。在硬件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一个企业的软环境。软环境本质上是人的素质问题,软环境的好坏影响到市场秩序、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再次,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具体来说又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特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特定的企业组织形态。第二,文化的类型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劳动者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个人爱好以及鉴赏能力,都有可能摧毁或者挽救一个产业。第三,消费者的水平将是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产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消费意识和消费品味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产生强大的影响。好的消费者是一种竞争力的源泉,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转贴于

三、建设先进的企业集团文化,促进企业经济振兴和协调发展

首先,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塑造蓬勃向上的人文精神,为振兴集团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成果,作为其核心内涵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等,基本功能就是教育人、引导人、培育人、塑造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稳定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塑造蓬勃向上的人文精神,为振兴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一,要着力形成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第二,要着力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第三,要着力营造健康祥和的社会风尚。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4

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化与经济表现一直是经济研究里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诺斯强调文化决定制度变迁,制度影响经济绩效。格雷夫用比较制度的观点来把文化信念化,把信念内生化,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不同行为下交易成本的不同导致了组织形态和绩效的不同。所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影响经济表现的例子,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经过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间的差异明显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尤其是客家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尤其凸出。对客家地区的文化进行剖析是必要的,努力分析客家文化中适合经济发展的和阻止经济表现的,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客家地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一、客家文化的界定和主要表现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这样定义文化: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随着与当地的融合,交流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客家人的先祖多居于“中原旧地”,为避战乱,不断地向南迁徙,曾迁徙到达安徽、江西等地,后来又从福建汀州和江西等地迁到广东粤东北部山区来。客家文化呈现的是山区文化特色。粤东北部客家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开发垦辟山区的历史。为求出路,客家男子苦读求功名和外出谋生,使社会生产的重担落在了妇女的肩上,妇女集樵采、畜牧、灌种、纫缝、炊爨于一身,这是客家人一个特别之处。客家文化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重视功名。俗称的耕读传家。实际上重功名是自给自足下的被动选择和相应反应,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贸易带来的收益有限,所以重功名是寻求更高收益的出路之一。如果说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和忠诚。

二、客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

格雷夫(1994)从文化信念与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释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1)经济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组织这两个相关的因素组成,由于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经济制度的变迁受其历史的影响;(2)制度结构之所以表现出路径依赖,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社会实施机制的发展,从而压制了背离旧有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国内学者韦森(2003)沿着格雷夫的思路,系统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指出中国历史上信奉的集体主义文化因子决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内卷性(深层次的路径依赖),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因子决定了西方社会制度变迁外卷性(进化演变)的路径,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变迁路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路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因子是欧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基于农本文化的客家文化毫无疑问带有集体主义因子,而本着求仕的客家文化又使得客家文化中缺少商业气息。考虑到经济活动是人们之间的活动,市场扩展则是人们交易活动范围增宽和深化的一个自然结果,而近现代以及当代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说到底只不过是市场扩展的一个外在表现。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人们的商品和劳务交换行为的集合,所以,市场参与者的商业精神和其动机,就成了市场秩序扩展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动因了。

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分析,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制度确实是重要的。然而,制度的发挥是要环境的,文化及其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历史学家布雷戴尔所述谜题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方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这也导致了同样性质的制度,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遗产中的作用链条和绩效不尽相同,且有时差异甚大。客家文化的商业性缺失削弱了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格雷夫(1993)诺斯的思路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重仕使得客家组织带有严重的科层色彩,而科层毫无疑问降低了组织的效率。根据诺斯所言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有效率的组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耕读阻碍了市场的扩展和有效率组织的形成,最终带来了低效率的经济表现。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学生)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2]韦森;《从文化传统反思东西方市场经济的近代形成路径》.载《世界经济》2002(10).

[3]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一个文献的综述》《学术研究》,2006(10).

[4]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6》,中文版,49~~6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5

目前的这场看起来由金融、石油能源的各种资源配置失调引发的次贷危机,只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停滞并得不到推动而产生的危机,其它都不过是现代社会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积累起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面临着崩塌的表象。所以,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一旦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未来生产力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的时候,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才算真正结束,届时呈现给世界及世人的是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几乎同时也开始为我国企业所接纳。尽管企业文化从术语上看仍有一些歧见,但对其内容所揭示的本质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企业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甚至在同一民族条件下,企业文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本质和形式基本是统一的、一致的。“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是企业的基本管理理念,“多、快、好、省”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当作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手段。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这改革开放公有制形式在我国企业中比例越来越小,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全方位的运用,使原有的“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弱化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引进外资、技术和接受新的管理理念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成为企业彰显个性、代表企业利益的旗帜。而真正把企业文化作为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沟通外部环境及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以后。这时,企业已不满足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形象工程,简单模仿国外及在我国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所谓的Ci形象设计等,而是把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本质联系起来,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手段、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沟通的工具、更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中、西方企业文化比较

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渊源都有所不同。不论是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化,还是早期古希腊、罗马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征服和改变,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摆脱自然状态的束缚,同时也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彼此的尊重,形成了如今的以注重自我权利为特征的人本位型伦理的价值观,并以此通过鼓励个人奋斗、创新竞争的核心价值概念,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而中国的文化、文明的形成与发生是在原始社会,以家族、联系为基础的宗法文化及政治并没有随以后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出现而削弱或消失,反而成为以后两千年来中国“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核心政治的基础,自然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求仁”、“内省式人论”的基础。这种以家为基础,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建立和谐又绵绵不绝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从而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不难看出,东方文化走的是悟性发展道路,其非逻辑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在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时代呈现出逐步衰落的状态。西方文化走的是理性发展道路,其逻辑特性决定了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主导了世界几百年的发展过程。

但不可否认,中西方都以几千年的各自特色传统文化贡献与世界文明,但也有其不好的糟粕及思维方式,阻碍着彼此间进一步交流与融合,阻止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为企业的治理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更是国际化、市场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背景下的产物。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西方企业文化之间在法制上、道德上、权力关系上、信用上、人事关系上、环境上方面的差异。

3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冲击,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面对工业领域的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断面临各种困境,我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并也取得了出色效果。但我国的企业文化仍需要有一较长时间的适应与变革时期。一方面是这次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深刻程度则显得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文化发育度还不够;还有就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冲击力度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显现。

3.1本土文化影响力日益弱化,外来文化乘虚而入一般而言,当经济危机冲击实体经济时,相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却是个机会。而我国的经济文化、企业文化却相反。去年年底中外两部电影《阿凡达》、《孔子》的先后放映所产生的直接对垒,票房比拼的巨大差距足以让人深思。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署名文章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最近中国发生几条令人很不自在甚至啼笑皆非的新闻,张家界乾坤柱改名哈利路亚山;湖北蕲春宣布韩国女星张娜拉为李时珍形象大使;山东发行孔子为主题的福利。这些都说明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在经济依然保持一定强劲发展势头,但一些企业和国民接受排山倒海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文化上显示出茫然无措。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从本质上遭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正从内容或形式上日益成为经济文化的符号;这也说明国人与企业对追求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社会文化需求的迫切性。这些都会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3.2各种不同背景文化特别是不同层次文化的矛盾这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莫过于丰田召回门事件。丰田召回门初看上去和我国企业文化没有关系,但仔细分析,却有相当大的关系。其反映的更深刻国际背景是:与经济危机相伴相生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经济的衰弱;另一方面,这次丰田门其实也是亚洲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冲突,更是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法制、诚信及信誉善于西方文化的冲突。引起丰田门的这些内部外部的文化因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

已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设法改变完善。我国企业管理者及公司员工从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是:重视企业产品的市场反馈;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任何时候,绝不能忽视消费者的利益,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3.3“沙滩文化”难以抵御金融海啸的冲击尽管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及社会各整体行业面临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及新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我国的一些企业都会面临生存与发展问题,企业员工也会为企业的前景及自身的生存前途担心。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在于改革开放而重组、合资发展起来的我国众多企业以及日益大量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现代经济的基础,而恰恰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根基浅薄、企业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成熟甚至淡漠。有这些企业构成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一种“沙滩文化”。

4经济危机下构筑新世纪的我国现代企业文化

4.1坚持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和坚定发展信心,客观应对困难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谁能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谁就能竞争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经济危机,企业文化的试金石。企业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危机中发展起来的,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而这次经济危机更给了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重塑现代企业文化的良机

4.2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企业总是要先有战略然后才有企业文化。对于先有战略还是先有文化的问题,就有些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不好回答,但中国联想集团柳传志先生就通过自己的实践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总结的这三个基本工作是这个顺序: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实际上,搭班子的工作就是组织、建设和形成有共识的团队。团队的确立就是战略的开始,只有通过战略,才能使企业的理念与使命得以实现。而战略的成功是以全体成员及整个队伍的成功为前提,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就是企业文化传播、影响、共享、内化的过程,是企业文化才真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当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创新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才会力克当前困难,化解经济危机与矛盾。并通过培训、沟通等多种推广方式来支撑公司经营管理举措的实施以克服当前遇到的困难,化解经济危机;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予以及时修正,形成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消除公司推行经营管理措施的思想和文化障碍。因此,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密不可分。只有这样,培育出得到社会市场认可的企业强势自主品牌,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

4.3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次金融经济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绝好时机。它不但可以促进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以及促进总体经济运行更加有效合理。而且,可以一扫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颓废气,重塑民族道德新理念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转变经营观念、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开展企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紧密相连。只有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行企业品牌和形象建设成功了,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引导和培育创中小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准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在经济危机中,把握好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机遇,为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和一个切实有效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新型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

4.4向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是新企业文化的起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较量。那些有强有力企业文化支撑的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营养,公司的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财富世界顶级企业中没有哪家公司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6

烟台的古近代文明为烟台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文化工作不断进步,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现在全市基本上形成了机构健全、队伍整齐、门类齐全、事业发展的新格局。全市现有文化事业单位87个,其中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2个,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艺术馆、文化馆15个,博物馆、文管所、纪念馆16个,艺术学校1个,文化市场稽查队13个。全市现有各类电影院、影剧院、剧场108处,电影放映单位1180个;所有的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全市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3040人,在这支队伍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960人。市直文化单位18个,干部职工792余人,有中级以上职称的364人,其中副高126人,正高22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局机关这次机构改革原新闻出版局并入文化局,文化局对外同时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的牌子,统管全市的文化、文物、新闻出版事业。机关内设8个科室,编制30人,目前改革工作已经结束。

自1992年以来,我市的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业务上级的重视、支持下,在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1993年5月全国创建文化先进县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山东召开,来烟台参观闭幕,影响很大;1994年文化局机关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直“十佳部门”;1995年4月我市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共有7个,山东2个),文化工作跨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

下面就如何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优化开放城市环境的问题,联系我市近几年文化工作的实践,介绍一下有关方面的情况。

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来,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这应该说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和体现。城市建设的新定位,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和任务前,作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必须做重大调整。一般意义讲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有以下内容:全面执行党的有关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综合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综合管理社会文化事业,综合管理图书事业,综合管理文博事业,综合管理电影事业,归口管理文化市场,综合管理文化交流、文化科技、文化活动、艺术教育,这次改革又增加了综合管理新闻出版事业的职能,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城市建设的新定位,文化如何发挥文化优势,繁荣文化事业,优化开放环境,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这是开放城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一个重要的职能,也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项主要的任务。下面重点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做法、体会和认识。从我市文化工作的实践看,要履行好这一职能。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抓创建上水平,提高开放城市的档次。

这里所说的抓创建,是抓社会文化的创建工作。社会文化(也称群众文化)这是文化事业的大头,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重在建设、重在繁荣的方针。开放城市是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窗口。一个城市的档次高低、标志着其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程度。而现代经济的发展本身需要“文化力”的配合,文经结合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是“文化力”的有效表现形式。所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了,文化必须同步,这样才能提高开放城市的档次,增强开放城市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从宏观上抓好开放城市的社会文化创建工作,不断地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提高开放城市档次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坚持抓创建上水平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要围绕社会文化“三大工程”全面制定创建计划,开展创建活动。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创建蒲公英儿童文化园,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部提出的社会文化“三大工程”。三大文化工程是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开展十年来在全国影响很大、作用力很大。按照这一工程的基本精神,我市经过近八年的实践和努力,从烟台实际出发,将三大工程细化为“321”工程,即“三创”、“二模”、“一园”工程。“三创”即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创建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创建文化模范村;“二模”即评选模范乡镇文化中心、评选模范文化广场;“一园”即创建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这一举措,将三大工程具体化、系统化。这一系统工程从1992年逐年实施以来,市、县、乡党委、政府很重视,都成立了领导组织,制定了创建计划,组织实施狠抓落实,使城乡文化创建系列化、一体化、网络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全市13个县市区中7个县市区(莱州、长岛、龙口、牟平、蓬莱、招远、海阳)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其中莱州、长岛、龙口、牟平、蓬莱、招远6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部级文化先进县(今年福山区、芝罘区准备申报省级先进县区),有135个乡镇被评为市级社会文化乡镇,有97个行政村被评为市级文化模范村,有2个广场被评为省级模范文化广场,11个城镇文化广场被评为市级模范文化广场,有40个乡镇文化中心被评为模范乡镇文化中心,有2个农村儿童文化园(即龙口前宋家村和遇家儿童文化园)被评为部级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创建工作的全面推开使开放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二是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设施是文化创建工作的基础,是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开放城市人民群众、海内外客人活动的重要阵地。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在文化设施方面的象征,应有六大件:艺术文物博物馆、综合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音乐厅、文化广场。这些象征性的文化设施,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使人们进入该城市就被一种文化氛围所征服,处处感受到充满着现代化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教养的程度,想到这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所以说,抓创建工作要十分重视抓城市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文化硬件环境,树立城市的形象。从我市看,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九五”期间,全市大部分县市区基本建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简称“三馆一院一场”)。全市有3500个村庄建成文化大院,3168个乡镇和行政村建成了图书馆(室)。从市区看“九五”头一年,政府投资8000万元,建成16000平米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从各县市区看,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更大。招远市政府投资3200万元兴建了集文、博、图、演、展览于一体的14200平米的文化博览中心。莱州市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集娱乐、文化、科技、庆典、会展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园林科技文化广场。龙口市投资4000万元正在建设高档次的文化科技中心。蓬莱市、开发区也都投资建了大型的文化广场。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全市文化设施已投入6亿多元,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公益性、经营性文化设施有了很大发展,为“十五”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三是要注重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开放城市的文化创建工作最终要落脚于运用各种方式和阵地,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以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的开放城市形象。这是提高城市档次的本质所在,也是开展创建活动的目的所在。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认识之中,使广大群众在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乐趣的氛围中陶冶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情操,自觉地抵制愚昧迷信和资本主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必须着力抓好文化建设,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进一步达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理顺情绪、调整心态、稳定社会、鼓舞士气的作用。从我市看,近几年,在城乡广泛地开展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海岛文化、军营文化及各种节日文化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象芝罘区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在全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牟平区开展的家庭文化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并加以推广。尤其是以市区文化广场为主阵地的广场文化活动,办出了声势,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办出了效益,影响很大。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了包括戏剧、电影、图书、书画等内容在内的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全市剧团下乡每年演出2400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上述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了城乡人民的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开放城市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总之,创建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已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龙头和总抓手。它的深入开展,全面推动了我市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开放城市营造了一个安定、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成为开放城市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了开放城市的档次。

二、坚持抓精品促交流,提高开放城市的知名度。市场经济要求开放城市不断地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出名牌产品,更要在文化领域出文化精品;不但要经常开展经贸活动,同时也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加经贸活动的文化含量,通过经贸搭台文化唱戏进一步提高开放城市的知名度。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开放城市的知名度,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精品,一手抓文化交流;靠文化名牌拉动,靠文化交流推动,使开放城市的文化不断繁荣,进而促进经贸活动的深入开展。抓精品促繁荣,抓交流促发展要着力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要强化精品意识。所谓精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一个工厂没有新产品,没有拳头产品就没有活力。一个开放城市没有系列名牌产品,就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样一个开放的城市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出优秀作品,不搞文化交流,这个开放城市不但文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开放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经贸活动的开展。所以,对精品生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通过精品生产可以发挥导向作用、示范作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带动和促进各项事业上档次、上水平。我们烟台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既要靠优惠政策吸引,更要靠名牌产品拉动,也要靠文化精品来宣传。从我市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的文化精品意识不断增强。遵照江泽民总书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指示精神,“八五”期间我市就成立了文艺创作评委会,每两年对全市的文艺作品进行评选,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1995年根据“五个一工程”和山东省“七个一工程”的要求,市里又设立了“七个一”精品工程奖。1995年我市还建立了宣传文化调控资金,每年市财政从文化上交税费中返还90多万元用于宣传教育和精品生产。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又十分重视专业剧团的建设,为剧团找靠山实行文企联谊,为创作优秀剧目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市直看,市京剧院与东方电子集团联谊成立了东方京剧院,市吕剧院与张裕集团公司联谊成立了张裕艺术团,市歌舞剧院与烟台开发区联谊成立了开发区艺术团,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

二是要集中力量抓精品。文化也是产业,有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工程建设,必须舍得投入。我市几年来抓精品建设的经验表明,要抓精品,就要选准重点剧目,集中领导、集中人才、集中资金一举突破。文化部门抓精品,主要是戏剧,1994年,为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和梅兰芳、周信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诞辰100周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市京剧团改编、排演了近代史京剧《甲午恨》,当年年底晋京参加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首都演出了3场。各级领导、专家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这次活动的唯一的一个地市级剧团参演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单位进行了宣传报道,扩大了烟台开放城市的知名度。这台戏被列为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的提名剧目,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重点剧目:参加省第五届艺术节全面获奖,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省级精品工程特别奖。这台戏先后投入几十万元,所以搞精品不舍得投入是不行的。为了争创第十六届、第十八届戏曲演员“梅花奖”,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在人、财、物上给予了极大的投入,组织力量全力以赴,演员和剧目的包装、推介、编创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精益求精,获得了成功,赢得了声誉,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宣传烟台极好的广告。“九五”以来,我市在中央、省获奖的戏剧和舞蹈、小品除京剧《甲午恨》之外,象吕剧《难当的女人》、《大桥的故事》获省级精品奖,吕剧《荣辱悲歌》获省调演一等奖,代表山东省首次晋京汇报演出,被评为1997年省精品奖。还有“海阳大秧歌”获国际金玫瑰奖,“群星奖”银奖,舞蹈《细雨情丝》、《耕海》分别获“群星奖”金奖。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县级剧团莱州市吕剧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集中力量创作排演了吕剧《小岛风情》一举夺得全国人口文化大奖的第一名,两次晋京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据统计,“八五”以来每年全市文化系统在省以上参演、参展的作品获奖都在70多项以上。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不但反映了开放城市的文化艺术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品的生产、演出、参赛、获奖,宣传了烟台,扩大开放城市的知名度,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也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全方位抓好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同样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是一种“软”的资源,这种资源只有经过流通才有活力。好的文化艺术精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更要通过交流,扩大影响,产生二个效益。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沿海开放城市的文化生活,为城市文化生活注入新鲜的营养,而且更有利于通过这些文化交流向国内外扩大城市的影响。可以说,文化交流是开放城市对外交往扩大影响、加强联谊的十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交流既是沿海开放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又是沿海开放城市的重要的文化使命。走出去、请进来,相互的文化交流不但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建立友谊,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促进双边经贸活动的开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从我市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专业剧团、职业书画家艺术学校先后多次组团,访问东南亚、拉美、东西欧、港澳台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对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象我市近几年同日本的别府市、韩国的群山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这中间文化交流搭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连续多年文化互访不断。市京剧院、市歌舞剧院、吕剧院、艺校、画院、美术博物馆先后多次到日本别府市、韩团群山市演出、组展,增加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加强了合作,扩大了影响,促进了经贸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让世界了解烟台,让烟台走向世界,市里先后举办了烟台首届艺术节、烟台京剧艺术节、烟台葡萄酒节、烟台中韩经贸洽谈会、烟台东亚城市经贸洽谈会、第二届apec亚太经合组织博览会、apec果蔬交展会,在这些集大型文化与经贸于一体的活动中,文化既搭台又唱戏,既树立了文化自身的形象,找到了文化的位置,又为经贸活动搭桥引线当红娘,使经贸活动有声有色,效益突出,影响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每年都接待国内国外艺术团组40多个,组台演出和组展近千场。丰富多彩连续不断的文化交流,象水中击石使开放城市连续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商贸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丰富的精神产品和多样的文化交流,提高了开放城市的品位,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城市的声誉。

三、坚持抓管理促繁荣,增强开放城市的吸引力。

文化市场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的场所。从这处意义上讲,文化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文化市场就迅速地发展和膨胀。从我市情况看,从87年市区第一家营业性歌舞厅的兴办到现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全市文化市场已发展到包括娱乐、音像、书刊、电影、美术、印刷等20多个门类和4000个经营点,从业人员数万名。从文化消费的门类和管理范围看,有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美术市场、文物市场、书刊市场、电影市场、演出市场、业余艺术培训市场、文化旅游市场等九大门类。从经营体制上看,已不再是单一的国办文化,而是国家、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一齐上。文化市场的兴起,对调动全社会办文化,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展,文化市场就越活跃,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发达市场经济而无发育的文化市场的城市不可能是一个繁荣文明向上的城,其发达的市场经济也不会持久。反过来,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是目前社会的热点,管好文化市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抓管理与促繁荣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了文化市场的多样化。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提高了,人们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富裕起来的人们把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第一需要,这是文化市场繁荣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市场的繁荣,这一点作为开放城市尤为突出,所以繁荣是目的。而管理是手段是保证,要通过加强管理保证文化市场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不断繁荣,应当这样来看二者之间辩证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必然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个前题下力求搞得更丰富多彩,更活跃繁荣,更健康文明,更富有吸引力。只有这样的文化市场,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否则为了迎合某种包括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为了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而放弃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一味追求文化市场的新、奇、怪,让不健康的甚至是黄色的精神产品充斥文化市场,这样的文化市场发育是不正常的,其生命力和吸引力也是短暂的。所以对文化市场的认识,讲繁荣时不能忽视了管理,讲管理的时候不能忘记繁荣,只有理直气壮促繁荣,大刀阔斧抓管理,坚持两手抓,文化市场才能沿着繁荣、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强化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对市场的管理,坚持用舆论手段引导,用法律手段规范,用经济手段约束,用行政手段干预,提倡有益的,允许无害的,限制庸俗的,取缔反动淫秽的,以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二是要处理好主管部门与综合部门的关系。这次机构改革,市新闻出版局的职能并入市文化局,原来由出版局管理的书刊、音像等出版物市场,现在由市文化局管理,至此,市级文化部门实现了对全市文化市场的统一归口管理。在文化市场经营和管理方面,文化局是主管部门,公安、工商等是综合管理部门。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离不开主管部门和综合部门的互相支持和密切全作。开放城市文化市场十分活跃,这既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招商引资发展市场经济的需求。但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有损开放城市的形象。所以不断地净化文化市场是主管部门的重大责任。而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有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有力支持。从我市看,自文化市场纳入政府管理以来,文化就主动地同公安、工商、外贸、物价、海关、新闻媒介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使文化市场的经营从办证、开业到日常经营纳入一条龙、系列化的的管理轨道。在涉及到文化市场案件的处理上,各部门分兵把口、相互协调,从而保证了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尤其是象电子游戏厅的专项整治,音像市场集中治理行动和“扫黄打非”集中行动,这些大规模的管理整治活动,文化部门都采取了主动出击、联合作战的方式。为了保证这一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我们建立了联合办公、联合把关、联合抽查的三联制度,从而使文化市场置于多部门的联合监督之下,保证了文化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避免了失控无序和大起大落。这样做使开放城市既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保证了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和井然有序,从而增强了开放城市的吸引力,保证了文化市场所特有的那种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色。

三是要处理好队伍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和稽查队伍是实施文化市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文化市场稽查队伍是文化市场管理的主体。1991年出台的《山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规定,文化市场实行稽查员制度,这一规定把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建设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行政执法水平、实际工作能力的清正廉洁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已成为开放城市文化市场管理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文化市场法制建设也相应地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市场必然要求依法引导、依法培育、依法管理。所以,加快文化立法,完善文化市场的管理法规,是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对文化市场实施规范管理,首先要有法可依,同时还要有坚强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实践证明,有了法规没有执法的机构和队伍不行,有了机构队伍没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也不行。从我市情况看,处理好队伍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机构与队伍建设,一手抓法规的宣传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几年来,我市一直注重自上而下推进文管机构与稽查队伍的建立和完善。1991年3月根据文化市场发展需要,经有关部门同意在市文化局内设置了文化市场管理科;1993年3月又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稽查队,这在全省是成立最早的一支稽查队伍。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13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文管机构和文化市场稽查队,上岗人员达到81名,除个别市外大多数县市区的文化市场管理实现了统一归口管理。1994年以来我市又加强了乡镇一级文化市场的管理,全市现有130多个乡镇聘用了142名兼职稽查员。现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市、县(市、区)、乡镇为一体的三级文化市场管理网络。为了提高队伍的素质,全市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从理论上提高,从思想上教育,从行为上规范,先后制定了《廉政建设八条守则》、《稽查人员工作条例》、《稽查队工作规范》等有关制度,并先后多次举办执法人员培训班,提高了执法人员的守法意识和执法水平。根据市委的部署,自1996年6月份开始实行文化市场管理承诺和效率监督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健全了管理制度,发挥了群众监督作用,加强了文化执法部门的廉政建设。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7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的发展需要较多的投入,无论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还是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资本的投入。

(二)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

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靠文化消费需求的刺激和拉动来实现,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增长又以一定的居民收入水平为支撑。

(三)经济发展过程决定着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思路不同,对文化发展的投入不同,文化发展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就不同,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必然不同。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与时代经济不相符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1)文化建设通过对反映社会群体利益、愿望和意志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等的确立,有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文化环境,支配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起经济主体巨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创造力,推动经济迅速发展。(2)文化建设通过对制度建构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体制的建立及运行需要文化的指导和保证,需要通过文化增强凝聚力,需要通过经济主体在价值观念上对制度有内在的认同。(3)文化建设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市场经济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经济、社会充满各种矛盾,经济发展缺乏人文关怀。解决这些社会病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作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区域文化认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认同指个人与个人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对共同文化内涵的确认,是特定民族、国家、区域范围内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可以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文化认同通过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如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建筑、服饰等浅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

文化认同是区域内经济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一是经济基础,即区域市场体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城市体系与区域分工;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即基于行政的区域整合或基于共同文化特征的区域性认同;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四、区域文化特色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会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以分工理论和优势理论为基础,以区域为空间载体,通常包含了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和特色经济区域之内容。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地域特色文化渗透进区域经济中,立足于资源优势等,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个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的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许多地方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主动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区域产业。文化作为产业在经济过程中直接运作,创造经济效益。区域文化资源还可形成特色旅游产业,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与品牌。 五、科学运用文化杠杆发展区域经济

经济和文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双翼,文化的滞后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经济的落后又会限制文化的深度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在运用文化杠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8

关键词:茶文化;产品;经济;发展;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它不仅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古代,茶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发展国内的小农经济,并且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可以说,茶文化产品决定着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好坏,没有茶文化的茶叶仅仅只是一种可以用开水浸泡成饮品的农产品而言,其经济价值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这也就表面,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受茶文化产品的制约,如果茶文化落后,那么茶文化经济也不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茶文化是奠定茶文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1茶文化产品概述

一般的物质产品是通过传统产业生产而得到的,而文化产品与其不同,文化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通过文化产业或者说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资源而生产出的产品,但是所有的商品都兼具文化和实用两方面价值,也就是说,文化商品不同于文化产业,文化商品是文化产业当中的一部分。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是数千年的历史变革,茶依然是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而流传了下来,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组成了茶文化,在茶文化的资源体系结构中,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就是说,由于这四个领域都与茶各方面成果相联系,所以在这四个领域下都可以生产茶文化产品。由此可以根据不同层面含义来划分茶文化产品,比如说宏观层面上可以将“杭为茶都”这类归为一类茶产品;从中观层面可以将茶文化生态园归为一类茶文化产品;从微观层面上可以将茶书、茶画、茶文化服务等归为一类文化产品。

2茶文化、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2.1茶文化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一种饮料,由于人们在消费茶叶的时候,除了能享受到茶叶所带来的物质体验之外,还能够感受到茶叶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所以说它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饮料价值,茶叶商品往往能够通过繁多的种类而给人以沉重历史和文化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不同茶叶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因此,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是在品尝茶饮品,更是在感受茶叶浓厚的文化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茶文化价值,它极大地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2.2茶文化产品推动了茶文化经济的建设

商品的强大文化内涵是奠定其在现代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基础,也就是说,若想确保商品能够在市场中一直畅销,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来支撑,这样才能够确保其产业能够发展得更为长久健康,也才能够为其未来发展空间提供保障。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对于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茶文化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茶文化经济内容中大部分环节都与其相关,比如说茶文化交流会、茶文化盛典等,茶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超过了茶叶本身,更是决定茶文化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人们对茶产品的购买欲望也正是通过该产品的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名胜古迹等相关文化知识所激起,所以说,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茶文化产品所刺激推动的。

3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1茶文化经济概况

人们通过消费与茶相关的产品来满足自己休闲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就是茶文化经济。丰富的茶文化产品能够促进茶文化经济发展的越来越繁荣,而繁荣的茶文化经济能够保障茶文化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究其关系,大致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发展茶文化经济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如果一味的墨守成规那么不一定能够做到持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利用新产品来为其注入活力和动力,而各种各样丰富的茶文化产品就是不断为茶文化经济所注入的新鲜血液,为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茶文化产品的推广离不开茶文化经济所构建的市场影响,所以说,当茶文化经济受茶文化产品推动而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会促进发展茶文化产业,使其经济文化化也受到推动发展,进而为茶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彩创造条件。

3.2准确的茶文化产品定位

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种类的丰富多彩,而茶文化产品的质量是影响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在定位时,需要在各地与茶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特色突出。比如手在浙江绍兴出生的鲁迅先生写了关于绍兴人们生活的小说,当中有提到“祥林嫂”、“咸亨”、“孔乙己”等特色人物,而对于这些鲁迅先生所提到过的饭店文化资源,现代人们可以将其合理利用来促使文化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也就是说,茶文化产品的定位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不是盲目制定的,为了在促进茶文化产品丰富的同时使各地特色的突出,需要对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估并据此制定战略选择,这样才能够为该茶文化产品的市场前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服务性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除了有物质性的产品之外,还包含有茶文化旅游、采茶、擂茶、茶艺学习等服务性的茶文化产品,这种虚实结合以文化理念为依据来表现茶文化的产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物质和文化定义的茶文化产品界限,还能够使茶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的提升其附加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茶文化产品的购买欲望,这种茶文化产品一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经营者的收益。比如说在白族的特色节目“三道茶”,就是基于当地传统的茶文化习俗而展开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它的商业价值就是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观赏到茶文化表演,进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消费。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经济一直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注重将茶文化与茶产品的结合,使茶文化的文化底蕴能够有效提高茶产品的经济价值,除了生产出茶画、茶书等物质性的茶文化产品之外,还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民俗地域特征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由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祥虎.简述茶文化与茶馆设计[J].建筑知识,,:1-2.

[2]李翠霞,华国梅.茶文化旅游对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1):124-125.

[3]申素熙.茶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及对茶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臧新,林竹,邵军.文化亲近、经济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出口———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102-110.

[5]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赵超艺,卓敏,徐永恒.浅谈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影响[J].广东茶业,2008,(06):30-31.

[6]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91-94.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9

关键词: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会计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研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日益重视社会环境对会计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会计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所谓会计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形成与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表现出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由文化特征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会计模式的表现:利己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会计职业界比较发达,自制程度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管理等事务介入较少,同时,会计侧重于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大,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相反,集体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政府的统一会计规则比较完善和有很高的权威性,实务中较少需要职业判断,会计职业界相对较弱。强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这样的社会中一般表现出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而弱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在这样的社会中表现出较弱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如一个社会中有较强的避免不确定性愿望,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对待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处理就比较谨慎,对利润的计量比较保守。小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通常造就一种通过“公认”途径规范会计实务的模式,而大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文化往往选择统一的会计制度。阳性取向的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公正性和财务揭示倾向于公开性,会计法规制度统一性强,强制性大,持续时间长。不过会计实务是受文化取向的多个方面共同影响的,是某因素单方起作用的。

阿潘和雷德伯格认为对会计实务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文化因素:

(1)人们的保守主义倾向;

(2)人们对保密的态度;

(3)人们对商业活动的态度;

(4)人们对会计职业界的态度。

格雷研究了一种将文化的各种取向与对会计有影响作用的四方联系在一起的会计亚文化(accountingsub-culture)模式,即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会计实务所持有的观点深受文化的影响,并将直接影响会计实务。

根据霍夫斯特德和格雷的研究,佩雷勒和马修斯提出了假设与推论。

(1)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倾向较大,不确定避免倾向较弱,其会计文化中表现的职业化倾向就较大(或统一性较小),保密倾向小,保守倾向也就小。

(2)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倾向较小,不确定避免倾向较强,其会计文化表现出的职业化倾向就较小(或统一性较大),保密倾向大,保守倾向也就大。

当前,我国文化特征大致可概括为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对不确定性的避免及阳刚性,对我国会计模式的影响表现为:

(1)在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人员普遍认同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由政府对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2)稳健性,这主要体现在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如各种备抵项目的确认,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及对收入确认的严格规定等;

(3)在会计信息披露上,由于企业和会计人员对真实会计信息可能引起的风险感到不安,在心理上对公开会计信息较为抵触,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

(4)传统上,财产归国家所有,个人风险较小,在会计事项的处理上对有关费用和损失的处理不很积极,对不利事项很少作出估计,力求提高帐面利润水平。从实际影响看,阳刚性与我国会计模式相关性不大。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影响

会计模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关键,深刻影响着会计模式的内容。会计模式的内容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方面。

(一)会计管理体制与经济环境

一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一国会计管理体制类型,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不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在前一种管理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大多是政府部门,后一种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的则主要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二)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在各国会计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会计准则的产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存在、发展则需要与既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会计准则,应对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研究。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成为需要,随之也产生了会计准则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出台,摧生了会计准则,会计理论的发展又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完善提供了可能。

(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经济环境

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质是在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间配置会计信息的一个政策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分为公开、核准和混合制度。由于各国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否、筹集资金的方式渠道不同,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披露模式。会计信息披露范围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注释、补充信息及其他会计信息等。日本和法国对会计信息披露是十分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这是在两国经济体制下政府力量的表现。相反,美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则比较笼统,但在事务中,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证券交易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体现了美国经济中政府力量较小。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和披露的频率不同,反映了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视不同,同时也表现了各国对吸收外资的政策不同,无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与证券市场,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在既定的经济环境下,建立和完善本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要考虑本国证券发展的阶段及投资者的心态,也应考虑到本国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经济消极影响

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并能动地影响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文脉传承,早已静静流淌在国人血脉之中,深深沉积在国人骨髓之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和行动。不可否认,它所蕴含的许多优秀价值观念、伦理精神和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出身”小农经济,有些先天因素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进而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积极有益的经验值得继承发展,消极负面的影响亟须克服改进。惟此,中国经济才能在“趋利”与“避害”的统一中更好地倚重文化优势、实现科学发展。本文试就其消极影响作些具体分析。

一、宗族观念影响经济民主思想的进步

宗族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族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所蕴含的超越功利性的天然伦理亲情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宗族观念不仅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且随着“忠”、“孝”思想的高度交融,“忠君孝悌”逐步固化为其核心理念,并超越家族范围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

在以家庭内部分工为经济体系的传统小农经济时期,宗族观念对于维护家族稳定、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分工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交流合作广泛深入,其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它极易形成经济管理模式上的集权化。宗族观念对经济领域的主要影响,在于它所衍生的宗法等级制度,这一制度突出强调要树立“家长”的权威。受此影响,一些企业的领导层在管理上实行高度集权化的模式,个人专断作风严重,主观武断、唯我是从,严重压抑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年发生的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13名员工跳楼事件就是典型例证。“深圳总工会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调查认为,富士康管理机制的‘半军事化’、管理层级的‘壁垒化’和‘把人当作机器’的刚性管理手段,“对员工造成的心理压力乃至伤害是明显的”,客观上也是导致员工由于个人问题选择自杀的一大诱因。”1另一个是它极易割裂付出与所得、能力与地位的密切关联。这在多数家族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家族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是广纳群贤,而是任人唯亲,经常出现庸才领导良才、小学生领导大学生的现象,导致企业内部缺乏竞争、人心浮动,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000年,曾在4年内一手将创维电视销售业绩从7亿做到43亿的创维中国区域销售部前总经理陆华强,携150多名精兵强将投奔竞争对手高路华,这对创维集团的致命一击,起因却只是一次简单的人事调整。特别是“在企业做大、家庭富起来以后,经济利益往往会压倒血缘、亲情,家庭围绕利益和权力的斗争也会激烈,这种‘豪门恩怨’自古到今从来没有断过。”2所以说,宗族观念和宗族等级制度,从思想观念、人际关系和制度机制等多个方面,都严重压抑、禁锢和扼杀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使现代经济所需要的民主精神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二、“人治”思想阻碍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进程

“人治”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3。《唐律疏议》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也就是说,“人治”是用“德”、“刑”两手管理社会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刑”罚只是一种“治人”的手段,而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西方法律以自然法为基础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强调法律面前人与人的绝对平等。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4卢梭倡导人们:“我要这样地服从法律,不论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的光荣的束缚。”5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人治”思想则相反,它重个人意愿轻公共规则、重随心所欲轻约束限制。在“人治”的面前,法律只是被个人权力随意支配的附庸品。

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转型的市场经济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它往往导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出现忽视或违背制度的非理,影响了公平竞争市场机制的建立完善。当前的突出表现有两个:一个是“权力经济”大量存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权力经济”模式本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而退出,但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始终是在政府主导下展开的,政府与市场还难以保持“适度距离”,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满足私欲,将手中的权力作为“资源”,以“寻租”方式直接介入市场活动而从中牟取暴利。‘权力之恶’与‘资本之恶’目前已经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垄断性既得利益集团。”6这在某些地方的煤炭和房地产行业中表现尤为凸显。《中华工商时报》披露,广西北海土地开发商从政府手中最高出价115元/平方米,每亩约10万元,而二级市场转手出去每亩最低价70-80万元,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从中管窥蠡测足见“权力经济”现象之甚。另一个是“搭便车”问题层出不穷。受“人治”思想的长期濡染,经济人和市场主体依法经营的意识淡薄,加之目前市场监管机制极不完善,他们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会在经济活动中潜意识地产生强烈的“搭便车”动机。以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债务拖欠问题为例。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信用管理调查组调查,截至2003年11月底,仅全国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间形成的不良债务拖欠就高达1862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6.9%。而且其中很多债务拖欠并不是因为资金紧张,而是故意拖欠。

经济活动的法治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市场经济体制成功的基础在于市场主体之间权利平等的契约关系。“人治”思想不克服,“权力经济”现象就会屡禁不止,“搭便车”问题也难以遏制,这必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竞争不公平等问题长期存在,也必然会影响市场经济法治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三、“好古忽今”的意识制约经济的创新发展

早期儒家文化在与周边文化的碰撞中,总能同化、融合周边文化。随着这种文化强势的不断推进,儒家文化逐渐变得“自我圣化”、“唯我独尊”,渐渐地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型文化演变成为封闭保守、睥睨其他的内向型文化。长此以往,“好古忽今”也就深深植入了国人头脑当中。正如前人所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8

“好古忽今”意识对现代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在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是容易导致创新精神的缺失和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好古忽今”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思想和行为,安于现状、囿于成规、裹足不前。这从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经费的投入上便可见一斑。“2008年,中国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2%,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2.5%以上,日本2006年就高达3.39%。从企业R&D投入强度看,2008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为0.61%,而主要发达国家一般在2.5-4%。”9创新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创新人才匮乏。另一个是增大了生产边际成本、降低了产业竞争力。创新能力的不足,必然导致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少,产业边际成本过高,从而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透露,我国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其中仅0.17%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这导致我国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个人计算机每台平均利润不到5%,DVD机每台售价不到30美元,交给别人的专利费接近10美元,生产企业的最终利润只有1美元。据有关资料显示:“虽然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但出品的产品相当一部分是在华外资企业生产并返销母国的,目前中国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仍在50%左右。由于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随时面临生存危机。”10

现代经济发展呼唤创新,而好古忽今意识否定创新。如果不重视创新、不善于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将难以转变,企业生存发展也将会经常受到于国际市场的冲击,中国也难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跃升。

四、“义”、“利”对立观弱化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中,“义”、“利”之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基本主张就是“重义轻利”。如,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2将对“义”、“利”的追求作为评判“君子”和“小人”的主要标准。孟子宣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3更是将道义置于生命之上。古代先贤关于“重义轻利”的观点,以及后人对其无休止的解读,致使“义”、“利”对立的观念被无限扩大,并深深地植根于国人头脑当中,这种“把道德绝对化,甚至脱离现实的要求,片面地夸大道德的作用,强调把人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作为人生的最高需求,从而造成了道德与现实的二元对立”14。在一定程度上讲,“义”、“利”对立观念人为地在“义”、“利”之间造成一种割裂,进而缺少一个从道德上将其联系起来的纽带,以至于在“义”和“利”之间国人常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之辩就成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经济,要求市场行为主体必须始终保持理智、审慎和自律,而“义”、“利”对立观却往往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的利益选择,使求利行为难以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这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就是“两个缺失”:一个是商业契约精神的缺失。市场的竞争性决定了市场行为主体的逐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于任一企业来讲都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义、利之间的关系,而是一味地追求利益的获取,见利忘义、舍义取利,人们的经济行为就会失去道德约束、无视法律存在,肆意践踏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有人曾经对美国次贷危机从文化角度作过剖析,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就是:“在道德和利益的博弈中,丧失道德自律,从而使道德风险暨文化危机触发金融危机的产生。”15另一个是社会责任的缺失。有人认为,“经营者有三个层次:生意人、商人、企业家。而从‘人’到‘家’是其本质上的跨越。所谓企业家就是不仅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他还要有社会责任感。”16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叶坪鑫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做好事有好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企业”,他曾用研究成果证明这一观点:“通过对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其中60%的公司向汶川灾区进行过捐赠。相对于没有捐赠的企业,捐赠企业当年销售增长率要高出3.6%个百分点,资产回报率高出两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能获得人们对其社会合法性的支持。可见,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对立思想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动力,致使国人无法认识到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本文难以详尽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但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很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要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腾飞,一方面必须摆脱中国传统文化中错误观念、陈旧思维的束缚,另一方面要在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因素,使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实现与现代企业理念的对接,以此更好地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注释:

12010年5月20日人民网载文《深圳调查组进入富士康调查员工连续跳楼事件》

2经济观察网.梁小民.《商帮中的家庭家族与宗族》

3《论语・颜渊》

4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5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62010年9月15日《中国青年报》载文《重建权力还是重建社会》

7《论语・述而》。

8严复.《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92010018期《人民论坛》刊文《“十二五”挑战与对策》

102010018期《人民论坛》刊文《“十二五”挑战与对策》

11《论语・阳货》

12《论语・里仁》

13《孟子・告上》

14李瑜青等.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