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24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1

关键词:武术大学体育课程优势

武术是源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的演化与发展中,形成了集健身、防身、养生为一体的独特锻炼功效,是一向很好的健身和终身体育运动。武术也成为了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形式满足了不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由于授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武术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

一、武术的道德观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无执无痕与无为无待,共同构件了中国传统的武术道德,这也是传统的武术道德的观念体系。它对于所有传统中国人特别是传统武术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来自于儒家的一种积极向上、宽厚待人的入世性质的道德观念。是练习武术的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依据。自强不息,是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基本共识。即通过学习武术可以使我们对于事情做到自主、有信心,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武术的价值

1、传统性

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几千年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已经失去生存土壤濒临灭亡的“过去时”,它与科学技术以“创新”为生命力,呈价值取向的反向几何级放大。中国武术的价值的珍贵正在于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它的珍贵还表现在它是古代人生活行为在今天活的展示,因此极为脆弱。如果有一天传统武术真的实现了“现代化”,它的价值也将荡然无存。

2、搏击性

搏击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手段,获取猎物征服对手的胜利的愉悦,是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主题。“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体育之研究》)

武术比赛的本质应该是让选手、也让现场的观众同步体验胜利与失败和这个充满悬念的过程。恢复武术产生的土壤和环境,让武术“打”回原形,这也是让武术在与之相适应的产生它的环境里自我矫正、自我检验,“顺其自然”地优胜劣汰。最大的意义还在于让我们冷落已久的技击方法在实战中打上中国武术的烙印,完成迟到的“专利注册”。这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最高的价值取向。

3、独特性

中国武术对于人类的最大的贡献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学说的精髓,突破了搏击中力量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主要由四肢作为攻击手段极限的搏击术,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阳刚阴柔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它从一个更高的境界上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传统武术以技击为立身之本,他们的魅力决不局限于赛场之上,传统的武德要求习武者在生活中谦谦如君子,上场如猛虎,相交无小人,尊师重道,对为师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反过来也成为一种群体的道德约束。在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中更显其存在的价值。

三、武术的优势

武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源于起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以及其强身健体的显著功效,同时也可以锻炼一个人意志力,起到教人做人的作用。中国武术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使其成为国人心中神圣的行为。这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效果。同时也因为武术神奇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也为其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一般的体育运动效果都仅仅是对外在表现的强健,然而武术确实一种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武学内容丰富,理论博大精深,功夫亦无止境。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这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增进了友谊,丰富了业余生活。

四、武术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武术教学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体现的越来越明显,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学武术,学做人,这是中华武术的精神体现。

五、结论

1、武术学校的迅速发展,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普及群众性武术活动,培养武术人才,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绩必须肯定。

2、我国武术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法规不健全,多头审批现象突出;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无序;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文化课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办学物质条件较差,收费标准不一等。

3、针对我国武术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武术学校发展的对策:加强政府管理,改变无序状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德育为先,以德治校;贯彻落实“以文为主”的指导思想;拓宽培训渠道,提高从教人员素质;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2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取势;明道;优术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举起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大旗,它已然体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转变。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取势、明道、优术”这样的教育理念,恰恰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地位。“道”指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术”讲的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与之成鼎足之力的便是“势”,乃教育形式,教学趋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在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接力赛跑的历程中,我真切的体会着教学改革的巨大变化,细细体味这个中三味。

一、“势”、“道”、“术”的出处

“术”、“道”、“势”最早出自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两部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于道的描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术”和“势”两个字,需要从《孙子兵法》中得到,对“法(术)”的解释是:“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对“势”的解释是:“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后续“兵势第五”也有:“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的解释。

“取势明道优术”,是在中国mBa排行榜上独领的长江商学院校训,其博大精神的内涵和要义广为商界,学界所推崇。该口号曾引领商界诸多优秀企业创造辉煌,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座右铭。

他们普遍认为取势最重要,明道其次,优术第三。就我个人观点,这种思维模式着实为企业发展确定一个思路,即未来什么是可为的,应该怎么为和如何为的更好的问题;同样此理论也可放在教学实践中,它可指引着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有更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二、新课程背景下“取势,明道,优术”的内涵

取势——远见也;“势”,是大的发展趋势和各级政策导向。“势”往往无形,却规定了方向,顺势而上则事半功倍,逆势而动则事倍功半。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为我们当今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明道——真知也;“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教育理念、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明道”就是掌握理念,通晓规律,明确原则,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教育理论研修,领悟教学论、学习理论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框架,从而实现教师自身角色转变及对教学决策的准确定位,彰显了现代教育模式的价值取向。

优术——实效也;“术”是能力,是知识、方法、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也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优术”即不断提升教学方法,探索和积累课堂教学中实用的教学策略,积淀适合于自己和本校的教学经验,还要持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不断创新,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准确把握“势”、“道”、“术”

1.取势篇——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多重现实与挑战。

目前就当今教育改革形势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早已过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改形势下当代教师面临的严峻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明道篇——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

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修,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立足课堂,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优化自身,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多重能力的有机结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充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全人素质教育。

3.优术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化。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我们要结合切身体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技能的优化,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反思,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做研究型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创新意识,善于挑战,只有不断创新的教师,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学生。

四、“取势,明道,优术”三者的辩证关系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3

本文作者:陶磊殷绪彬蔡旭东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长此以往,体育特长生将要被动的承受额外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好,这种压力就会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理工类高校对体育特长生和人文社会类学科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只有理工类高校正确认识到人文社会类学科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体育特长生,根据每一位学生在文化基础成绩上的差异,逐渐开放不同专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过少的问题。二是,理工类高校制定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时,没能充分考虑教育规律及教育方法,实施了违背个体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计划。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的放矢,将体育特长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单列,科学、合理的结合他们的体育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特长生及其体育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带动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三是,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重视不足,片面追求大局,忽视细节的发展。只有高校充分了解到体育特长生被动承受压力的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而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学生学科知识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原则;二是体育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四是专业知识与体育优势相结合的原则。[3]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序及方法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可参考以下程序和方法(见图1)。第一步,充分理解专业内涵,考虑与体育优势的结合点。第二步,根据教育评价准则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总目标;分解总目标,理顺各层次目标的相互关系;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三步,确定课程设置及课程建立、评价准则,构建课程矩阵;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四步,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验证所列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五步,根据验证结果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使培养目标与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相匹配;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六步,根据确定的课程设置,结合总学时细分各学科的学时及学分;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七步,根据第六步的结果编写教学大纲。第八步,根据第七步编订的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第九步,完成师资配置;用逆向法,由第九步开始倒推,看是否能实现第一步的要求;如果不能应放弃此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专业设置的对策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可以参考如下方式进行。一是,开放学校所有人文社会类专业,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适当调剂为辅的办法完成确定专业的工作。二是,根据学生高考的数学及理科综合成绩,有选拔性地为理科体育特长生提供相关理工科专业,且开设的专业数量达到或超过学校全部理工科专业的50%。三是,设有体育学院的理工类高校,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体育学科所辖的任何二级学科,原则上鼓励学生选择非体育专业,以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位;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学分要求;专项、副项;备注;专业课程设置。其中,主干学科应含两部分,一是本专业学科;二是体育学。主要课程应含两部分,一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二是体育学的主要课程,其中专项、副项应选择本校体育教学部或体育学院所辖的一门专项和一门副项。专业课程设置除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外,还应包含所学专项和副项的课程设置。

制定科学合理的理工科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只做抛砖引玉之用。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至少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至少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列入必修课环节。第二,应至少将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列入限选课环节。第三,实验或实习环节应考虑加入体育学元素;国家二级运动水平应与学位证挂钩;毕业学分应比同专业的普招生高出6~10个学分。第四,专项课和副项课程的开设应根据本校体育教学部或体育学院所辖的体育学二级学科所确定。第五,学校在招收体育特长生时应特别注意,只能招收本校所辖的体育学二级学科专项的学生。第六,为拓宽体育特长生招生范围,学校应适时引进稀缺运动专项的体育教师。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人文课程;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41-02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体现,多媒体技术本身有其特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之后,在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在信息化背景下,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集中之体现的多媒体教学赢得师生们的普遍推崇,当下,多媒体教学在大学人文课程中被普遍采用,甚至到了缺其不可的程度,很多教学评价系统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作为重要方面加以考查。相对于以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为载体和手段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优势:表达的丰富性、视听综合呈现的直观性、大容量信息输出的集成性、教师操作的便捷性、可控性等等,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仍然需要探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基于以上对于当下人文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完善和改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和途径。

一、坚守人文阵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则不打自垮。”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是教育目的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思想、情感、品格上的塑造和培养,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人文课程教育而言,尤其如此。坚守人文阵地,坚持以人为本,是运用一切教学手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说到底,多媒体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单纯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这样不仅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使课堂、教师、学生沦为技术的奴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课堂掌控者的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战胜工具性的功利思想,时刻明确自己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任务,以人文精神为本,以技术手段为辅,才能够实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把握适度原则

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总有它的优势和劣势,要想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扬长避短,将其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等教学过程加以整合,适度使用,才能达到人文课程实践中的效能最大化、功用最优化。首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力求简洁明了,对声光影像材料的使用要精当,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切忌越俎代庖,以多媒体替代教师课堂上的亲身讲解、提问和现场的讨论等教学手段,将课堂完全电子化;其次,在何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上,一定要在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和多媒体课件使用之间找到合适的切换点,使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一般而言,多媒体直观的呈现方式和丰富的表达媒介使得它适合用来展现比较抽象的内容,或者展示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事物和情境,还能够用于展示优秀范读、朗诵,形象地创设一些情境与物象,还可以明确一些比较抽象的推理、情感发展过程等等。而其在输出信息方面的优势则可以在课堂的归纳、引申、拓展时起到重要作用。

三、加强软件建设

要想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除了需要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方式上加以改进之外,还需要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和播放环境方面下功夫。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不能仅满足于背景的美观、声光影等媒介的丰富,更重要的在于课件的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课件的结构要灵活、易控、方便使用,以便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进展随时调用任意内容进行播放、演示。与此同时,课件也要避免太过复杂,以免造成教师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课件的调试和运行控制上。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和自身修正性。可以将超文本结构引入到课件中来。超文本(hypertext)是多媒体技术系统中一种特有功能,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那就形成一个超媒体系统。这一技术能够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带来巨大的改变。人脑的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同一教师讲授,而不同班次或同一班次的不同学生个体的信息反馈是不一样的,教学进度会按照不同的方向行进,利用超文本技术,课件中可以设计多向度的超链接,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授课情况和学生在信息接收、反馈时的不同反应,控制课件朝不同的方向展开,它也允许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其中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内容之间进行切换。如此一来,课件的多路径之间形成了互补,也是对不同路径之间不完善的内容的相互补充和修正,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具交互性、更加灵活,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高。从“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到图文并茂、声光俱全的多媒体教学,确实使很多未曾深涉多媒体教学的老师眼前一亮,甚至觉得“这才是现代化的语文教学”。除此之外,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时,还可以与计算机专业教师配合,开发更加适合人文课程的教学软件,弥补人文课程教师在技术掌握上的缺陷,也可以组成课件制作小组,建设课件数据库,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将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对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现代教育观念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毕竟是一种技术,它只能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它在教育中的定位只能是工具、是辅助,要注意扬长避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借鉴、相互整合,才能使其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所起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彭合成.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2):136-137.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5

关键词:乡村文化农村学校地方性课程资源

在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逐渐成为主导,农村总是被动的尾随,说起农村教育,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落后”,农村学校已经在无形中被置身于一种被动、弱势地位。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是否应该努力发掘“他们的世界”中的教育资源,让他们甄别其优劣,并且充分认识、珍视、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来弥补他们的劣势,而不仅仅是向“我们的世界”中的优势看齐?农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农村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应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路。

一、农村学校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当外来文化渲染日渐强势,而完全盖过乃至埋没本土文化价值视野时,本土文化价值不再能有效地活化并彰显于乡村少年身上,而成为排斥的对象,甚至内化为他们的自卑情结,他们在乡村教育中,以不同的心态企望着另一个世界。这意味着他们所接受的并不切合于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他们为了达成强势价值目标而不得不经受的苦役。关注乡村教育,不仅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配置,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真正使他们真实拥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好的教育效用。

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国家内各地方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各方面的独特资源,强调地方特色和差异。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是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保护人类文化多元特色的重要途径。开发学校地方性课程资源对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尤其具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开发学校地方性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课程资源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要达到课程目标,就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如教师安排一个校外采集活动,收集动植物标本,就是一个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事例。教师进行的备课、教学设计等,实际上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已有的教具和文字资料,有机地组织它们,来达到课程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学校都要开发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能弥补一部分课程资源的不足。农村学校相比其他学校,可能比较缺少图书资料、网络媒体或者实验器材,但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活资源等方面则有其特别的优势。农村学校更接近大自然,很容易接触到各种花草鸟兽,有丰富而真实的自然资源,同时农村学校所在地的乡土文化和民俗比城市更为丰富,而且保存得往往更为完整而全面,像地方戏曲民歌、乐器等,都可以成为理想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用来达到课程目标的,但相同的目标有时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因此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资源来实现。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各种科学、地理方面的知识,更为真实而亲切,同时学生的体验也更为强烈。了解地方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更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这是别的课程资源通常很难做到的。可见,学校如果能因地制宜地盘活现有的课程资源,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第三方面,有助于形成农村和地方特有的课程。当前我国农村课程与城市课程并无区别,课程资源城市化,很多农村学生因为不熟悉城市生活,甚至在理解和学习起某些内容时都会觉得非常困难。同时,这种城市化的课程也不适合于地方的实际需要。使很多人将上学看作是一种浪费、是一种赔本的事。鉴于此。农村学校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利用周围实际的、大家熟悉的资源,形成适合于农村和地方的课程,既利于学生学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需要。

二、农村学校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条件

1.农村少年原始本真的自然气息。人生的发展是一种势,一个人最初的人生经历就形塑着个体人生基本的生命样式。构成农村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乡村自然、乡村情感、乡村劳作和乡村文化,这四者与农村少年的相遇,扩展着农村少年的生命世界,使得农村社会的教育资源生动的显现在农村少年的生命世界之中,这样的自然底色也使得农村学校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实施成为可能并更有效。

2.农村地方性资源。资源优势型课程资源:资源优势型经济生产主要依赖于优势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各种矿产资源、海洋动植物、陆地动植物、森林等。开发应用此类课程,应强调资源的重要性。有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应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村地方文化古迹、风景名胜:我国农村各地有着许多奇山异水,伴随着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或名人轶事趣闻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了解本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农村地方传统风俗:地方传统风俗是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如婚葬嫁娶、节日庆典、饮食起居、社交往来等地方传统。这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某种仪式固定下来的生活经验的凝结,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把它们开发成地方课程,将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课程开发;课程层级;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5-0673-03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了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在这八种智能当中,每个人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智能优势。我们承认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差异,因此,面对学生的差异,作为服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教学就应该设置可供学生选择与发展的多元立体的课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2002年9月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4年级体育课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的开发与研究。

1.2研究方法根据《课程纲要》的目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将课程整合为领域(语言领域、数理逻辑领域、空间领域、艺术审美领域、人际交往领域、健康领域、体能与技能领域、自然观察领域)。三大层级(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层次中,又分为三个水准:达标水准(a级)发展水准(B级)特长水准(C级),形成了三层九级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1.2.1课程领域体育运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仅田径就有30多个项目,还有体操、球类、水上运动其项目间的技术又没有联系,这给体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出难题,能不能找到它们在课程领域中的基本规律与价值。根据加德纳的8种智能观整合为,表1是一个多元、交叉的课程领域的构建。

1.2.2课程层级表2是课程层级的设计。表2课程层级课程a达标水准B发展水准C特长水准第一层级基础型并不准备以此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必须满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达标水准基础上,课程内容进一步发展,选择1-2个领域优势智能,旨在让学生超越自我,对这一领域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突出发展学生的某种技能和学科思维,同时奠定发展的基础。有了较扎实的基础,并露出突出的优势智能,课程内容可以做更大的拓展和深化,为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第二层级拓展型必须满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练就强健的体魄,显露自己的优势智能。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参与比赛与竞争。第三层级研究型达到国家必须要达到的体能水平。发展运动潜能,学会提出各种值得研究的问题,鉴别各种资源,建立实际的时间安排表,训练如何启动、实行并完成学习活动。进行较高层次训练研究指导,进行校内校外各级各类竞赛。

1.2.3课程设计操作程序

1.2.3.1课程来源源于学生需求。设计一份《学生课程需求问卷》,了解学生的课程需求。

1.2.3.2课程设计源于教师的人力自源。将学生课程需求整理、汇总后,分发给各个教学研究组进行研究,根据学生课程需求,结合领域综合、学科应用,培养学生锻炼兴趣、知识、健康、竞技、娱乐为一体的教学形式。1)一年级基础型课程设置“选项课”,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开设“选项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每学期选学1个项目。设有8大领域整合后的20多个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同时将二十四式太极拳、1000m(800m)、50m、作为必修课的内容,分解到第一学年的每次实践课中。其组织形式是学校统一按排上课时间、出席教师、学生进行选项。

2)三年级拓展型课程,学校为学生在三年级开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体育活动课、竞赛,(每一专项根据学生特点、层次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体育教学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其形式是教师授课项目固定、学生自由选择专项课教学。其组织形式是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

3)三、四年级研究型课程,是将那些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组织起来,并把各运动队的训练纳入其中。(注:要求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选择的加入一个代表队的训练,各代表队欢迎普通生加入代表队的训练。)

1.2.3.3体育部按照课程统筹安排全校学生体育课程时间、场地、器材,并下发《课程层次递进表》下发给各教学研究组和教师执行。

1.2.3.4学生选课步骤1)选课方式:学生个体面对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与时间。2)选课程序:学生自我判定自己的优质智能领域。

3)学生评价要求:由于学生的身体肌肉运动感觉智力、音乐智力、语言智力、人际关系智力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每个人都是在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最有效的学习。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对1998、1999级学生只在第1、2学年时开设体育课。课程改革后对2000、2001级学生在第1、3学年开设体育课,第2、4学年开设体育活动课、竞赛、研究型课程等,体育课程在大学四年中不断线。从图1《大学生合格标准》体能调查中可见,2000、2001级学生在校4年的体能水平呈正常的抛物线走势。而1998、1999级学生体能水平在第3年呈下降态势。

教育实践结果表明,单一的活动不可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多元智能理论课程的设计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打破了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开设多元多样性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项目,采用白天、晚上、双休日开课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制约,教学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内容激发起大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教育。在实验前与实验后都进行了各种数据的调查与统计(表3),课程效果显著提高。

实验后的2004年学校教学成果鉴定中省内专家评审结论:“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填补了体育教学课程开发的空白,体育课程改革较为深入,教学效果优良,已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管理科学规范、运动竞赛成绩大幅提高、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并在2004年获得了江苏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

2.2结果分析

2.2.1课程开发的多样性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从多元智能理论课程开发效果调查的统计来看,2002年前的课程领域、课程层级共同缺陷是课程设计单一,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忽略了学生个性与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学生实际运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从而学校体育课程无法适应时展要求。以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的课程在把运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对原体育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重新认识,更加关注体育课程的健康性、实用性、可持续性和个体需求等多方面的价值实现。

2.2.2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智能发展的多样性,学生的智能能力是多元的,每一种智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中,不存在唯一的最佳模式。多元智能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和弱项,都有自己身体锻炼所需求的风格,每一个个体的智能组合都是唯一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有价值的体育锻炼。在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应充分运用学生智能特长。分配有领导才能的学生做体委或小组负责人,动作优美的学生做示范,擅长评说体育运动方法、规则的学生做裁判,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3多元智能理论开发的启示

3.1体育教师应努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智能体育教师应努力发展与提高自身的多种智能,增加自己的才能,熟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技能,能够与各种类型的学生沟通。同时还要对多元智能理论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新课程教学要求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能力的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力能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2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人际关系智能教师必须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设计能实现某些特定学习目标的任务,组织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形成交际能力,发展人际关系智能。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7

【关键词】普特融合幼儿园;障碍幼儿;分合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29-03

【作者简介】王熙珍(1963-),女,浙江吴兴人,上海市曲阳第二幼儿园教师,中学高级。

所谓普特融合幼儿园,即幼儿园招收普通幼儿的同时接纳有障碍的幼儿入学。这种幼儿园既提供适应普通幼儿发展的教育;又通过设置特殊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障碍幼儿提供特殊教育。由于这类幼儿园在针对普通幼儿的同时要符合特殊幼儿的特殊教育需要,故在教育硬件、人文环境(教育软件)上均与单纯的特殊教育机构有很大区别,园所设计、设备添置、环境创设、成本投入上的优势,在人力资源的优势、普通教育课程利用的优势、普通孩子的优势,所有的资源优势将配合分合教育的进行。

一、利用师资优势开展分合教育

普特融合幼儿同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有普通教育教师又有特殊教育教师,他们分别承担着有分有合的教育任务,他们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我同作为普特融合的幼儿园,有着特教与普教沟通的有利条件。

我园每两周组织一次打破组室机构的学习交流,使普教教师与特教教师在课程理念、优秀教案、游戏、环境创设等方面交流碰撞。整合特教教师和普教教师各自的教育优势:1.特教教师和普教教师相互交流最新的教改理念、学习最新的教育动态、尝试整合的教育方法,使教师们能换一种理念思考,多一种方法教学,多一种形式训练;2.特教教师可以借鉴与学习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利用整合的教育观念设计生活教育内容,利用区角游戏来改善个别训练。由于普教教师的参与,带来了更多普通教育观念和手段,让特殊孩子接受更多的普通教育,使他们对自已的“特殊性’’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3.通过接受特殊孩子随班就读、有关特教研讨会等等,转变了普教教师的理念;4.学校让特教教师开设讲座、带领新教师研究区角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在专业上为特教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二、利用课程优势开展分合教育

(一)普通教育课程在合教育中的运用

“个别特殊儿童活动”就是考虑特殊儿童个体差异的课程,即个别化课程,而“集体普特融合的活动”就是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融合的课程,即一体化课程。在分合教育中我们将特殊幼儿的课程以整合的理念、以特殊幼儿发展为本,以满足每个特殊儿童安全、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以促进每个特殊儿童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全面发展。

1.普特融合幼儿的合教育

普特融合幼儿的“合教育”指在融合的环境中,运用普通教育的课程,对特殊幼儿进行教育。“合教育”完全由普通教育教师担任完成,在实施中有以下的要点:(1)在对特殊幼儿实施普通教育时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的前提是做好“分”教育的铺垫;(2)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合教育殊儿童的教育目标不是随意地降低与删除;(3)对特殊幼儿掌握有困难的内容要进行分目标与分过程教育管理;(4)注重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同伴间的合作与帮助;(5)实施多相交流,家园协同、普特教师协同。

2.异质特殊幼儿之间的合教育

“合教育”在我们分合教育过程中有两个层次,一个为普特融合的合教育,另一个是特殊幼儿之间的合教育,异质特殊幼儿之间由于障碍类型和程度差异大,合教育完全引用普通教育课程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在特殊幼儿之间的合教育我们也遵循以下的要点:(1)轻度异质特殊幼儿的课程可以借鉴普通幼儿的课程内容与方法,由特殊教育教师完成;(2)中重度异质特殊幼儿仍以幼儿发展理念为本,实施的课程以特殊课程与普通课程相结合,以康复训练、技能培养、生活自理、运动、游戏结合的课程为主;(3)异质特殊幼儿合教育的教育者将由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共同担任。

(二)普通教育课程在分教育中的拓展

“分教育”是在融合的环境下,面对同质特殊幼儿开展的针对性强、目标指向唯一的教育,主要针对特殊幼儿的个性发展、行为改变、各类康复而设置,具体由特殊教育教师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也要遵循以下要点:1.分教育的内容以幼儿个体发展为主,方法以个别训练为主;2.分教育要依托两个层次的合教育,即普特幼儿的合教育与异质特殊幼儿的合教育;3.分教育中学会的技能要在普特融合的环境中加以锻炼与运用。

表内记录了不同障碍幼儿分合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具体实施。通过利用普通教育课程开展分合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普通教育理念的渗透,使特殊教育也走上了整合教育的轨道;2.充分利用了普通教育课程,如生活、游戏、运动、学习课程,丰富了特殊幼儿的学习内容;3.在普通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新课程,包括:情感培养、行为支持、智力开发、运动、生活,节省了开发课程的时间;4.借鉴了普通幼儿的教学手段,为学前特殊幼儿教育方法拓展了途径。

三、利用幼儿优势开展分合教育

普特融合幼儿园的最大优势有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一起游戏学习,从最大程度上扩展了特殊幼儿的生活圈,教师也可以利用普通幼儿的资源对障碍幼儿进行有效教育,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具体做法是:1.情感学习:利用正常幼儿具有的情感体验与表达优势,使障碍幼儿从拒绝到逐渐适应、从情绪波动到逐渐平稳、从无情感体验到有情感的积极表达;2.行为学习:障碍幼儿有针对性融入到不同形式的随班就读之中,在正常的环境中逐渐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

在融合的环境下,取得的效果:1.融合的环境提供了特殊幼儿直接向正常幼儿学习的机会,与普通幼儿结成伙伴一起游戏,各方面学习的能力有大幅的提高;2.智障幼儿与正常幼儿相处,在普通幼儿引导下,障碍儿童能听懂简单的指令并完成任务,自闭症幼儿与正常幼儿相处,人际互动多了,可以看到他们的“依附行为”减少了,“视线接触”“回应能力”提高了;3.与普通幼儿相处对障碍幼儿的口语和语言的理解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结伴游戏活动中,障碍幼儿能听普通幼儿的指令做动作,并跟着他们一起学说话,他们从无语言到会发许多双音“哥哥、弟弟、妈妈”等,进步很明显。

四、利用设备优势开展分合教育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8

关键词:初中教学;教育技术;优势;应用

G633.6

现代教育技术是将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效。目前初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比较广泛,教师普遍在多媒体教学中将教育技术融于其中,充分发挥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此外,教育技术应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注重高效率的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堂信息的多样性与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1.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刻板、单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种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音频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微课堂教学、flas演示文稿等。这些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对传统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实现,如初中数学课堂中几何体的空间转化等,一次函数的图象动态变化等,都可以借助教育技术来实现。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更加感兴趣。

2.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信息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说教”的方式授课,课堂内容较单调,而自从教育技术的引进后,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中教学内容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如在课堂中引入教育技术后,课堂内容“动态化”,课堂中多以图文并茂、视频、音频、动漫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课堂信息多元化,学生不仅仅掌握了课堂知识,还了解了多媒体教学中的先进技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空间想象力

1.初中生认知思维的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理论划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初中生则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发展期,开始具有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抽象推理,但整体来说初中生还处于认知思维发展的时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易发生注意力转移,容易对外界的新鲜的事物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状况,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符合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更能使学生接受,符合他们成长阶段的个性特征。

2.教育技术的新颖性与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灵活的教w方式,在课堂中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以精简、清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教学中以图文并茂、视频、音频等结合使得知识来源丰富,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大量信息,内容丰富,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易于理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可以实现课堂内容的“重现”,即学生更便捷的学习,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某一节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复习的进度来学习。因此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更感兴趣,易于接受。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

1.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发展,教师则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依赖,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机器”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让其完全取代了教师的地位。如数学课堂中基本的运算推理等,需要教师板书的推理教学。同时一味的推崇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如对于一些抽象问题学生自己不动脑,完全依赖教育技术的应用,长期下去学生会丧失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因此,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更好的应用在教学中。

2.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与便捷,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弊端,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很好的把握。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教学工具,而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不能让“技术”完全占领了课堂,而是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课堂,这才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传统教学中也有着许多现代教育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互动以及情感的交流,这是“机器”无法比拟的。因此应该让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四、结论

本文主要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其在教学中的优势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初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分析,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及其不足,通过一些具体的分析论证,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育技术,要让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课堂。因此教师要发展新的教学理念,继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优势与应用[J].课程教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9

关键字:体育教学德育教育优势

【中国分类号】:G633.96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是一件摆在教师眼前的难题。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不引起学生的反感更是一项难事。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同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内在渗透关系。因此,在学校这个相对开放的教育环境当中,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便成为一项特殊的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遵守纪律、公平公正等优良道德品质。体育教师应该结合体育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资源对学生进行良好、全面的德育教育,养成学生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德育素质,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正确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与别的学科相比较,体育教学的手段和目的优势到底在哪儿?本文将根据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体育教学的教授办法以及在实施体育教学帮助德育教育的过程探寻体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之处。

一、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

(一)地点优势

体育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广阔的地点,而正是其教学的地点优势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其他学科无法胜任的德育教育机会。就其本身而言,在运动场进行学科教学就让它本身具有了十分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运动场学习、锻炼,是一种由外到内的变换。通过锻炼的过程,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人格和思想道德的自我完善能力。在这种通过身体锻炼向意志锻炼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介入德育教育具有良好的优势。

运动场中冲刺着无数的运动练习、运动实践以及运动比赛。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通常都能在不同的状态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取胜心态、竞争欲、学习心态,这些都为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因素。

(二)教材特点

体育教材也是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之一。教材自身内容广泛、涉及面多样、思想水平强,教师在通过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当下的思想状态进行有目的地教学。如:

1.关于体育学习的作用,教师可以例举无数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进行德育教育,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过程则会体现出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激发学生的荣辱观。

3.体育运动项目当中的各种注意事项、比赛纪律能够形成学生对于遵纪守法的思考。

4.各项体育运动中的技能技术的讲述,则可以注入讲文明、爱礼貌、守纪律的德育思想。

5.教学过程中本身需要的体育锻炼以及身体素质的教授则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以及勇敢拼搏的德育品质。

6.教材中所涉及的体育游戏项目则可以渗透进德育教育当中的诚实、守信以及敏锐的应变能力。

7.武术教材、气功教材等则会直接传达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三)课堂特色

体育教学过程长期是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当中,恰是这种课堂特色更进一步地深化了德育教育。正常的课堂教学都存在着学生应当遵守的课堂纪律,在运动场这个广袤的环境当中贯德育教育更加深刻。教师可在学生集合站队之时借军队的站队模式向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德育教育。运动的课堂中对学生的考核要求、上下课要求与德育教育中的讲礼貌、诚实守信和遵守纪律相结合,促进学生逐渐建立起思维体系当中应有的正确思想品德。

二、体育教学的教学优势

体育教学中有着多种教学办法,这些办法在一定的情况之下结合学生实际的思想特点、德育水平都能够在增强学生体育素质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合理地运用合理的教学办法中的优势进行德育教育。

(一)运动实践法则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教学是以发展体育运动为主,增强学生体质为方针的学科。在这个过程当中,实践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而透过实践便能联系起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优势。

1.实践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和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自身掌握生活、生存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这些不是空口号,而是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为培养思想品德进行德育教育打下的基础。

2.实践过程当中,学生所参与的球类运动、接力运动都能展现出团结友爱,团结就是力量。同时也是一种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3.竞赛过程当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则在彰显一种体育比赛的准则,这也是德育教育过程当中关于人性高尚品质的教育。

(二)激励鼓舞法则

在体育运动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难题。学生在学习和运动过程当中难免产生出抵触和放弃和情绪。这种情下,体育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而在这种激励和鼓舞的过程当中就少不了穿插德育的教育。

(三)动作示范性教学

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少不了进行大量的动作示范性教学,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一定的榜样身份。通过示动作范性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就能起到表率作用。

首先,在示范动作的过程当中,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特色、思想意志便直接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其次,学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心理和生理的积极认识,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教学展现出一些优美动作来理解高尚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过程

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相当重要,教师在明确体育教学优势、选择合理教学办法之后应该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整合。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过程将学生的身体活动与心理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教育有组织地扣入体育教学环节中。

(一)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一个特定群体,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形成身体素质的过程当中为德育教学奠定思维素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性别、性格、身体素质差异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思想情感和意志特点都有差别。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引导和教育。

(二)分清楚教育主次,明确教育目的是平衡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基础。体育教学纵然对德育教育有千万种优势,但是也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地把体育课堂转变为德育教育课堂。

(三)把握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与德育教育的契机,激发出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个动作指示、一句话都能作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点。

结语: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过程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改革。探寻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教学的优势也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强调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体育教学蕴含着德育教育的火种,而德育教育又能在体育教学的灵动中彰显出来,它们彼此促进,相辅相成,始终贯穿于教学的过程当中。抓住体育教学中的一切优势,将其科学、自然、有组织地注入德育教学当中,利用这些优势将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水平,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君君.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3.

[2]胡小善.体育教学的德育优势探析[J].常熟工学院学报,2007(12).

[3]杨耀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

体育课程的优势篇10

关键词:生物学科;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教学;优势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educationtechnology)一词源于美国[1]。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历时5年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最后给出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指明了教育技术的两大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五大领域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和两大任务目标(理论、实践)。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际上等同于国外的教育技术,只是冠以“现代”一词而已。

二、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本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这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都有操作上的缺点[2]。我们可以先分别比较一下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见表1)和传统教学方法(见表2)的优缺点,进而明确在生物课中如何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三、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1.利用网络互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还有技术含量较高的网络教学,其好处是交互性强,教学效果显著,但对硬件的要求较高。

下面以“一颗种子的自白”为例,举例说明网络互动教学的过程。其流程图见下图。

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出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最终完成植物的生活史,通过软件的流程让学生不断试误,不断学习思考体会,最终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植物一生的主要生长过程,构像植物生理的知识体系。

2.利用mooDLe软件构建生物教学备课体系

mooDLe软件在国外一些地区应用较为广泛,国内mooDLe教学也是方兴未艾。笔者也做过mooDLe教学的培训,发现在教学条件一般的学校很难实现,但是利用其框架结构可以把一学期或整个初中、高中所有教学软件、教学参考、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整合在一起,利用其强大的文件管理功能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生物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认为,生物老师应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尊重实际,注重实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

要实现优势互补,必须针对不同的生物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确定本课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手段,是借助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呢?还是使用传统的讲解更容易达成目标,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

如教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课时,如果一开始就把二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方式以动画的方式展现,学生很难体会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而且动画演示的时间较快,学生思考的时间很有限,这是多媒体动画的弱点。但如果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先从一对等位基因入手,黑板上写出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再分析二对基因的遗传,在一对基因的旁边书写另一对基因遗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二者并排书写在一起,从而让学生一目了然二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并没有互相干扰,而是共同表达了相关性状。这样既再现了孟德尔的研究规律,又化繁为简,揭示出自由组合定律应用中的常规思路,教师的板书留在黑板上,给学生有了对比思考的时间。再利用动画再现自由组合定律,这时学生再观看二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乃至减数分裂,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的直观性,反复性(学生不太理解可重复观看),学生对自由组合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在课堂中完成模拟自由组合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在操作中深化生物体减数分裂中出现非等位基因的组合。最后,用多媒体展示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状况,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给患遗传病的家属提供咨询(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一节成功的生物课如果既有时空交错的各种资源整合,又能让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发挥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利明.教育技术学的aeCt1994定义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1995(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