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55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1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2001)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ticoll(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2003)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mahadevan(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四、结束语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2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商业模式创新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导致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动荡不定,产业价值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有些产业甚至呈现超强竞争的态势。而商业模式创新是塑造新游戏规则的重要途径,戴尔、Zara等公司凭借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从商业模式角度思考企业发展的问题,逐渐受到学者和企业家们的重视。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并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对于企业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综述内容

2.1商业模式的概念

在理论研究中,每位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而给出相应的商业模式的概念。morris等(2003)将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国内的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原磊(2007)在详细分析了国外研究者的概念定义后,认为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存在逻辑层级关系的。总之,普遍认为新商业模式与过去的模式的相比,往往代表着一种“更好的方法”,而且成功的经营模式还是最适合企业的“最佳方法”(李庆华,2007)。

2.2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状况相仿,对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的管理咨询顾问Viseio和patemark认为,好的商业模式应该由核心观点、经营单元、治理模式、服务项目以及系统联系这五个部分构成。根据Scottm.Shafe(2005)的研究,商业模式的要素归为四大类即战略选择、价值网络、价值创造、价值获得。供应链创新,即改变创造和送达产品价值的方式,主要通过改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及运营整合来实现;目标客户创新是指企业发现并开发它们营销、销售和分销工作还没触及的细分市场。

2.3决定商业模式设计的因素

商业模式设计过程包括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配置、价值管理等环节。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价值发现。价值发现是基于企业愿景目标,通过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定位,进而利用核心优势创造市场价值的过程。价值发现是建立在客户精准分析上的关注客户、思维创新、合作共赢、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理念的应用。(2)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研究的是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商务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3)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一整套指导原则,是一种以促进组织形成注重内外部业绩和价值创造激励的战略性业绩计量行动。(4)价值配置。价值配置是资源和活动的配置。价值配置是为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展。

总之,环境分析是变革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商业模式变革是企业价值系统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的调整,企业要尝试变革其固有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从这些论述可见,环境因素应该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设计商业模式要考虑顾客、技术、竞争等一些因素。

2.4商业模式创新

从企业价值用度砜矗欧阳锋认为顾客作为企业的最终服务对象以及利润来源,商业模式演进是基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即顾客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从顾客价值角度来看,mitchell(2008)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是以客户满意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顾客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商业模式创新。因为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保证企业取得商业成功,它没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再伟大的技术创新在商品化之前也不能为企业带来满意的利润,企业必须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创新理念和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这样才能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对于商业模式与战略概念之间的关系,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观点。首先,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异质性特征可以帮助公司获得超额回报;其次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由于存在对手的模仿障碍,即创新租金不会被竞争耗散掉;第三,商业模式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专有性和嵌入性特征、并且是难以交易的;所以由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可以持续的。

3、评述

3.1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这些研究总体来看还不成熟,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关,而是相互交叉或各有侧重。所以,有必要对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现有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以丰富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商业模式要素创新研究对企业的实践更有实际指导意义,但研究者往往强调商业模式某一构成要素的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性考虑不够。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企业在商业模式的某些方面获得了改进,但无法达到商业模式整体创新的目的。学者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对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多样化并取得了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成果。但由于成功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还相对较少,且数据、资料搜集存在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仍有许多理论空白需要填补,这是后续研究应该关注的。

3.2研究展望

(1)商业模式创新动力与创新时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研究可以借鉴技术创新动力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商业创新动力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对企业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创新时机提供指导。(2)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后续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应该加强案例研究工作,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3)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porter,me.Strategyandtheinternet[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1,79(3):62-78.

[2]Stewart,D.w,Zhao,Q.internetmarketing,businessmodelsandpublicpolicy[J].Journalofpublicpolicy&market-ing,2000,(03).

[3]amit,R.,Zott,C.Valuecreationine-busines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67).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3

狭义的商业模式,即企业的价值主张和成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说的是企业如何去赚钱;而广义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企业做生意的方式,就是怎么样持续去赚钱的问题。国际上的一些专家认为,它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客户群、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备、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这些评判的指标相对复杂,创业者很多情况下并不会考虑这么多问题。大部分认为就是收入模式。

有时候,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一个商业模式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很多创业者说,他们有很好的商业模式,而且是可以实施的。当你看到商业计划书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商业创意。创业者常常会把商业创意误认为是商业模式。而商业创意主要是针对市场或买方效用的一个新思路,即企业对买方或者潜在客户提供怎么样的前所未有的价值。它是基于市场运作层面的,可以包含很多奇思妙想,但是效果如何,企业能否从中获得持续利益是不确定的。而商业模式,则反映了该项业务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及相关的设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肯定是具有创意的,但没有经过设计的商业创意并不是商业计划。好的商业必然是企业战略的核心部分,它的创新也意味着整个企业的变革,也将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能力。

开创蓝海的商业模式

蓝海战略专家认为,蓝海战略是基于买方(顾客最大效用)效用,推出战略定价(持续盈利能力成本保证),到目标成本,再到促进接受,使得这个战略能够有效地执行。这就是蓝海的战略模式。

蓝海业务必须满足的4个主张:

1、价值主张:即,买方的效用,涉及到你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为顾客和买方大众提供怎样前所未有的价值。给予客户是惊喜价值,即最大化价值!

2、价格主张:即战略定价。当你有了顾客需求,你如何抓住市场,尤其是大众市场;你采取什么样的一个定价才能抓住这个市场的主体。

3、成本主张:从狭义的商业模式分析,当企业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企业能否有一个持续的模式赚钱?还是企业仅仅是服务了买方的大众市场,自己却入不敷出?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总目标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这也决定了你的企业在市场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

4、流程及人员主张,涉及到战略执行。蓝海战略的整体就是协调价值、价格、人员、流程的系统工程。如果企业成功实施了蓝海战略的前三项主张,那么企业就具有了成功设计了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实施、执行,最后的落地生根都是需要我们考虑到流程以及人员的主张。

从蓝海条件分析看来,一个好的商业计划肯定是以蓝海战略为基准制定,符合蓝海战略要求,但显然,具有蓝海战略特征的企业具有的商业模式并不一定是好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分析模型;电子商务案例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39-01

1引言

很多企业借助互联网,把部分甚至全部的商业活动放在网上进行,这就形成了电子商务。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在全球率先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得到全世界各高校的积极响应.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走进了我国的大学校园。

传统企业在向电子商务企业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如亚马逊的在线销售模式、阿里巴巴的网络经济模式等,这些成功的模式成为后续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企业借鉴的“宝典”,也成为了一个个电子商务行业中经典的案例。我们有必要对这些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案例模式,并多角度给出具有普适性、系统性、针对性的问题分析方法。

2电子商务案例的初级模型

相对来说,电子商务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对于它的定义、分类、分析等各方面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在电子商务案例模型的领域,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将整个模型建立的过程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子商务模式定义;

第二阶段:案例情况汇总;

第三阶段:案例功能结构定位;

第四阶段: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商业、经营、管理、资本、技术);

第五阶段:结论和建议。

在瞬息万变的电子商务行业里,这个以时间顺序作为标准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复杂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了,因此只有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建立起更加符合现在电子商务企业的高级模型才是当务之急。

3改进后的电子商务案例的高级模式

根据本人多年从事电子商务案例教学的经验来看,需要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进,并最后将整个模型归纳为“3、5、6”的高级模型――即3个阶段、5个步骤、6个内容。

3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情况汇总阶段;

第二阶段:详细分析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建议阶段。

5个步骤是:

第一步:案例情况汇总;

第二步:案例模式定义;

第三步:案例功能定位;

第四步:案例模式分析;

第五步:案例总结与建议。

6个内容是:商业、经营、管理、创新、资本、技术。

之所以提出上述改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对事物认知的角度看,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一般是从现象到本质,首先得到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其初步的分析认识后,才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或者分类。那么对于电子商务案例这个事物的认知过程,也同样遵循这个原则。在对一个没有认知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之前,我们是无法对其功能、结构、模式进行定义的,只有通过各种基本情况信息的分析,找出其具有的特征或者属性,并依据各种定义、模式所具有的特征或者属性的对比,才能把这个案例做出定义或者归类。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案例基本情况汇总应该先于模式定义。

(2)对于在第三阶段详细分析阶段增加创新模式的分析,主要通过对当前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它们的成功都不是模仿别人的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出崭新的案例模式。例如,最具影响力的Dell直销模式、最成功的阿里巴巴的网络经济模式。正因为这些电子商务案例具有创新的内容,它们才得以如此成功,从而使这些创新的模式成为借鉴或学习的范例。

4结语

电子商务领域包含的很多内容都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本文在原有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人类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等角度,对原模型提出了改进想法,力求使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的模型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电子商务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5

商业模式的含义

关于商业模式(又称商务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盈利模式论。此种理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埃森哲公司的王波、彭亚利(2002)认为,对商业模式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他认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

价值创造模式论。此类理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阿米特和左特(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petrovic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务系统。马格利杜波森等人(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提出,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运作的秩序以及公司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公司依据它使用其资源、超越竞争者和向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

体系论。此类理论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是一个体系或集合。马哈迪温(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三种流量——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惟一混合体。托马斯(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贝因霍克和卡普兰(2003)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综合性、直觉和创造精神。翁君奕把商业模式界定为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意构思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方法。罗珉、曾涛和周思伟(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商业模式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①任何组织的商业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如经营环境的延续性,市场和需求属性在某个时期的相对稳定性以及竞争态势等等,这些条件构成了商业模式存在的合理性。②商业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③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袁新龙和吴清烈(2005)认为,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系统,它由不同部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机制组成;它是指企业能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又能分享利益的有机体系;它包括产品及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构,包括对不同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还包括不同商业参与者收益及其分配的划分。

三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盈利模式论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切入,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如何因应环境变化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实现盈利的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价值创造模式论主要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来考察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体系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综合性,研究的视角更宽泛、更全面,能够从各个维度更系统地诠释商业模式的实质,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商业模式的功能

在业界流传着很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而大获成功的故事,那么商业模式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

paul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要指明各参与者及其角色、潜在利益和收入来源。

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认为,商业模式必须明确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如何为提供的价值定价,如何提供价值以及如何在提供的价值中保持优势。

Joan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应该解决以下问题:谁是客户?客户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在这种商务中赚钱?将这种价值以合适的成本交付给客户的根本经济逻辑是什么?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则认为商务模式是连接技术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媒介(如图1)。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的功能包括:明确价值主张;确定市场分割;定义价值链结构;估计成本结构和利润潜力;描述其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阐明竞争战略。商业模式调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构造。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既然倾向于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就必须弄清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对此,理论界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在《转型》一书中认为,商业模式是从整体角度考虑企业的一种工具。商业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外部现实情形,财务目标以及内部活动。罗珉教授认为,一个商业运作模式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公司对经营环境的假设、公司对自身宗旨的假设和确认公司的核心能力。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必须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是一个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因素;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Raineralt和Hans-DieterZimmermann(2001)指出,使命(mission)、结构(Structure)、过程(processes)、收入(Revenue)、法律事务(Legalissues)和技术(technology)是商业模式的6个要素(图2)。他们认为使命是商业模式最为关键的因素,结构决定了行业、客户和产品的重点;过程提供了商业模式的使命和结构的更详细的观点,表明了价值创造过程的因素;收入是商业模式的底线,收入来源和所需投资必须从短期和中期做仔细的分析;法律问题是商业模式必须考虑的因素;技术既是驱动力也是约束。他们提出,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维度组成的,不存在单一的商业模式。这6个因素是建立商业模式的一种框架。

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认为,商业模式由客户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现、能力、持久性组成。

客户价值(Customervalue):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

范围(Scope):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客户群体。

定价(pricingstrategy):价格策略。

收入来源(Revenuesources):收入的来源。

关联活动(Connectedactivities):为客户提供价值所必需的一些相关活动。

实现(implementation):商业模式各组成要素的实现。

能力(Capabilities):企业的各种活动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持久性(Sustainability):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则认为商业模式有六个要素,分别是:价值主张、市场分割、价值链结构、收入来源和成本结构、价值网中的位置以及竞争战略。

价值主张(Valueproposition):描述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以及从客户角度来看产品的价值。

市场分割(marketsegment):明确市场定位和具体的细分市场。

价值链结构(Valuechainstructure):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和价值活动。

收入来源与成本结构(Revenuegenerationandmargins):如何获取收入,成本结构以及目标利润率。

价值网中的位置(positioninvaluenetwork):明晰竞争者、互补者以及有助于提升客户价值的网络效应。

竞争战略(Competitivestrategy):公司如何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osterwalder&pigneur对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理解如图3,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由服务理念(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客户)、技术结构(包括服务提供、系统)、组织安排(包括网络策略、角色分配)以及财务安排(即收入来源)4个要素组成,他们紧密联系组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共同为客户和业务提供者创造价值。

以上是关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一些主要观点,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客户价值、市场定位、收入、能力等关键要素的重视,较好地诠释了商业活动的规律和诉求。

商业模式的特点

虽然各种理论对商业模式的定义还无法达成共识,但对于商业模式具有的下述特性的认识较为一致。普遍认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有效性。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满意,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商业模式的有效性还指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企业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整体性。好的商业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第二,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戴尔的直销模式之所以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戴尔具有低于4天的存货周转期,这种高周转率直接带来了低资金占用率和低成本效益,使得戴尔的产品价格低,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比的优势。戴尔的低库存高周转效率正是来自于其核心生态系统内采购,产品设计,订货和存货管理,制造商及服务支持等一系列生态链中的相关活动的整体联动所产生的协同作用,这是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差异性。商业模式的差异性是指既具有不同于原有的任何模式的特点,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保持差异,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商业模式本身必须具有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戴尔的直销模式重新定义了顾客对速度及成本价值的衡量方式,创造了阻碍竞争对手模仿的障碍。同样,美国西南航空的商业模式所选择的特定服务航线和目标顾客,也使得对手只能模仿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无法模仿全部。差异性的存在使得试图学习戴尔和西南航空的企业,从未有过成功的例子。

适应性。商业模式的适应性,是指其应付变化多端的客户需求、宏观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商业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今天的模式也许明天被演变成不适用的,甚至成为阻碍企业正常发展的障碍。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始终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具有动态匹配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可持续性。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要能够难于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还应能够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商业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对维持竞争优势十分重要,频繁调整和更新不仅增加企业成本,还易造成顾客和组织的混乱。这就要求商业模式的设计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进行反复矫正。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6

啤酒的传统渠道模式主要是区域市场总模式(俗称大客户制)、多级批发模式、深度分销模式、自建渠道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渠道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啤酒市场发展的营销需求。

啤酒渠道未来的变革趋势

综合分析了其他行业的渠道变革历程后,结合啤酒行业的分销与消费特点,笔者认为中国啤酒市场的未来渠道的变革将呈现以下的趋势。

未来啤酒渠道变革趋势之1啤酒渠道体系的系统化与标准化。

目前中国啤酒渠道存在诸多问题:渠道过长、渠道费用过大,导致渠道成员利润减少;赊销带来的欠账和死账;由于渠道促销和返利带来的地区串货;渠道成员之间的过度、无序竞争带来的市场秩序混乱;零售终端管理问题,等等。

以上问题都出在分销体系的系统性与标准化上,因为分销渠道是一个系统,包括政策机制、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调控机制。

渠道体系的建设必须从系统出发,用系统的方法来系统化、标准化地解决问题,不能是头痛医头了。

未来啤酒渠道变革趋势之2啤酒渠道结构的扁平化与产权化。

啤酒企业都在做尝试减少了渠道层次,做促进渠道扁平化的努力。积极探索深度分销渠道模式:通过办事处或者分公司建立直供渠道模式,直接运作终端市场,以自建酒店终端网络,面对农村的经销商加强了二批网络建设减少了三批环节。由一家具有实力的渠道商或者是厂商与渠道商共同组建一个集各种优势为一体的分销实体统一运作市场,这个实力具有资金优势、仓储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运力优势、管理优势、网络优势、信誉优势、公共关系优势等,达到成本最低化、优势最大化、操作规范化的规模优势。

以产权为纽带创造的产权型分销渠道模式,厂商或渠道商努力地将交易由外部转移至内部,大大消除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沟通成本、信任成本、管理成本。长渠道逐步改造为短渠道,市场由渠道商操作为主逐步向厂商操作为主或者是渠道商与厂商共同以资产为纽带的联营体转变,不少经销商的快速壮大与发展,加速了对区域、行业内其他经销商和二批商、三批商的兼并和垄断,渠道的扁平化和垂直化进程将会加速。

未来啤酒渠道变革趋势之3啤酒渠道模式应用的综合化与交叉化。

啤酒厂商在某一个区域市场上,采用的渠道模式将不再是单一化,而是运用组合方式打组合拳。几种渠道模式交叉立体地运用,实行优势互补。使得竞争对手无缝可钻,这种个性化、灵活性的渠道组合营销策略,配上个性化的促销策略、传播策略等,将会形成一个严实的坚不可摧的渠道堡垒。

啤酒渠道创新的几种模式

以下几种啤酒渠道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厂商与经销商进行战略联盟的基础上的,将过去交易的甲乙两方变成融为一体的经营合作共同体,组织交叉、人员结合、政策透明,共同开拓区域市场,共同管理区域市场,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一系列的全新的渠道运作模式。传统的啤酒渠道模式不在此文的探讨之中。

一、啤酒渠道联营体

严格按照《公司法》中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程序和规定组建联营体。

组织结构

组织形式上由生产商与一个或者多个经销商组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商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者只参股而不实行控股。双方按比例各投入一定的现金和啤酒。管理上有三种模式:第一,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由董事会向外招聘职业经理人。第二,按股份比例组成董事会,由双方或者多方各委派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计等关键岗位的人员共同进行管理。三是由其中某一方实行承包经营,另外的几方进行监督。

适用范围

联营体这种模式将会是比较普遍的主流的扁平化的渠道控制模式,这一般是比较有实力的啤酒生产商和渠道联营所采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紧密型,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利益一致,合作长远,产权关系明晰。

缺点是前期的手续繁杂、论证工作量大,后期的管理权与经营权的掌握与控制也十分重要,对厂商总部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二、啤酒渠道虚拟联营体

虚拟联营体是以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厂商和经销商的权利与义务,不单独成立专门的经济组织,仍然以生产商的分公司、办事处或者是经销商的公司名义对外开展营销活动,所有的经营与销售行为受双方制定的协议书约束。如生产商投资啤酒、销售费用、人才,且生产商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经销商投入运营场地、仓库等,双方约定利益分配方式。或者针对具体的终端或商场专柜,经销商提供店面、安排进场,生产商提供啤酒,并输出管理等。

组织结构

可以是厂商的大区经理任虚拟联营体的董事长,经销商的老板任总经理,厂商的业务人员任市场部和业务部经理,经销商的业务人员任市场主管和业务主管。

适用范围

市场基础较好的区域;现阶段厂商参与程度较高的区域;厂商配合较好;具有一定合作基础的区域;厂商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市场管理水平。

双方权益与义务

第一,厂商的权益与义务。厂商的权益:市场费用标准制定权;销售政策制定权;经销商考核权;市场管理权。厂商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经销商经营利润;保障经销商经营区域;给予经销商市场指导;加强产品的市场推广;定期进行经销商人员培训提高经销商管理水平和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第二,经销商的权益与义务。经销商的权益:在合作时间内产品、区域、时间、利润保障权;市场管理权;一定的费用使用权。经销商的义务:保证产品的市场铺市率;维护产品的价格体系;进行一定的市场投入;厂商啤酒专销,确保费用有效投入。

优点

自由、简便、灵活;使经销商的市场参与度增加,提高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能较好的利用经销商的各种资源,降低公司市场投入成本;人员管理难度降低;铺货速度提高。

缺点

约束力不强,随意性太强,容易产生纠纷。对外的法律责任与经济风险是由发包方承担。在我国目前合同执行尚不规范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适合双方合作时间长、双方信誉好、关系融洽、产品单一、渠道简单的厂商。对于经销商市场运作能力要求较高;对经销商资源配制要求较高;对于区域业务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公司内部流程、管理体系较为完善。

三、买断啤酒区域权

由经销商买断某一啤酒厂商的某一个地区的某一个品类或者全部品种的权。对于小啤酒厂商来说,可以买断某一个品类的全国权。合作期限相对要长一些。

组织结构

人、财、物等全部由经销商全面负责。自主定价、自主推广、自主服务、自筹费用、自组团队。

适用范围

该地区的啤酒市场容量较高、消费水平较高、竞争不激烈的本啤酒企业的非战略要地的区域;现阶段本啤酒企业参与程度较低的区域;经销商必须具备较好的市场开拓能力与市场管理水平,特别是要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

双方权益与义务

第一,厂商的权益与义务。厂商的权益:对市场运作和品牌传播的监督权,对违反规定、约定和伤害品牌、厂商形象的行为的处罚权。厂商的义务:给予经销商市场指导;加强品牌的高空传播;定期进行经销商人员培训提高经销商管理水平和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第二,经销商的权益与义务。经销商的权益:有权制定分销政策,有权决定下级商,有权决定本地区的品牌传播方式、促销政策、价格策略等等。经销商的义务:保证产品的市场铺市率;维护品牌和厂商形象;进行一定的市场投入,确保费用有效投入。

优点

简便省事,充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利用经销商的资金等各种资源,降低了厂商的市场投入成本和管理难度。

缺点

缺点是如果经销商能力不强,市场可能做不起来;如果经销商能力太强又可能导致厂商对渠道的控制力削弱。如签约的时间太短,对经销商不利,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经费开拓市场,担心市场才有起色,就被收回,白白贡献;如签约时间太长,则对厂商不利,经销商万一做不起来或者说不守规矩的话,厂家又无权收回,眼看着白白地丢失了市场机会。

四、啤酒渠道物流商

啤酒的经销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物流优势,由经销商演变成专业的“第三方渠道物流商”,成为“啤酒营销价值链”中一个重要的链条。以啤酒物流配送为主,可以从事多啤酒厂家、多品类的物流,攫取规模化物流的利润。

组织结构

由一个或者若干个经销商联合成立专业的“第三方渠道物流商”,按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组建与管理,厂商也可参股或者控股。

适用范围

适于市场相当成熟,渠道已经相当扁平化,渠道价格已经十分透明,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十分小,厂商对终端的掌控力相当强的市场。

双方权益与义务

第一,厂商的权益与义务。厂商的权益:市场营销中的一切管理权。厂商的义务:市场的开拓、管理、运营等一切与市场有关的工作。

第二,经销商的权益与义务。经销商的权益:获取物流的利润。经销商的义务:保证产品及时配送到指定终端。

优点

公司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市场的开拓,对市场的掌控力强。

缺点

厂商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拓、维护市场。

五、啤酒渠道职业经理人

由厂商的业务经理委派到经销商处,充当经销商的营销总监或者是总经理,全面负责该地区的市场拓展、运营、管理。

组织结构

经销商负责重大决策和财务,厂商委派的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经营活动。

适用范围

厂商关系较好的区域内只有一个经销商,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区域,厂商委派的业务经理能力较强。

双方权益与义务

第一,厂商的权益与义务。厂商的权益:市场费用标准制定权,销售政策制定权,经销商考核权,费用使用监督权,协助经销商进行市场管理。厂商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统一经销商供货价格,保障经销商经营区域,给予经销商市场指导,加强产品的市场推广,定期进行经销商人员培训,提高经销商管理水平和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第二,经销商的权益与义务。经销商的权益:在合作时间内产品、区域、时间、利润保障权,市场管理权,一定的费用使用权。经销商的义务:保证产品的市场铺市率,维护产品的价格体系,进行一定的市场投入,本品牌啤酒专销,确保费用有效投入,执行厂商的销售政策。

优点

厂商可以较好的参与到区域市场运作中,提高销量及市场占有率;能够较好的掌握区域渠道资源;厂商政策执行比较到位;提高经销商的市场运作能力;可以加强对外聘业务人员的管理;深化厂商与经销商的联合。

缺点

对于厂商业务人员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市场运作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部分经销商初期可能较难接受;职业经理人的权责界定需要互相协商。

六、啤酒渠道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模式是厂商在某一个区域内选择一个经销商,以底价或返利的形式将市场承包给经销商,以承包的方式将区域市场的管理权交给信得过的经销商(也可以从对公司贡献大、忠诚度高的老业务员中选拔承包人,该业务人员同时具有两重身份)。市场推广费用采取包死基数的办法,承包人报酬直接从效益中体现。这也就是很多行业盛行的“大包”制。是以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厂商和承包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单独成立专门的经济组织,仍然以生产商的分公司、办事处或者是经销商的公司名义对外开展营销活动,所有的经营与销售行为受双方制定的协议书约束。厂商不再另派业务员,不承担约定之外的任何费用。

组织结构

承包人负责重大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自主定价、自主推广、自主服务、自筹费用、自组团队。

适用范围

本品牌的空白区域、销量较低的区域、非战略要地,须采用产品专销或特供来解决冲货问题的市场。

双方权益与义务

第一,厂商的权益与义务。厂商的权益:底价制定权,目标制定权,经销商考核权,市场秩序维护权。厂商的义务:保障经销商经销区域,保障供货价格,给予经销商一定的市场指导,进行经销商人员培训,提高经销商管理水平和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第二,经销商的权益与义务。经销商的权益:在合作时间内产品、区域、时间、利润保障权,区域市场拓展权,产品定价权。

经销商的义务:保证产品的市场铺市率,保证销售目标达成,进行厂商品牌宣传,维护厂商品牌形象。

优点

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让承包人独立地承担起市场开拓的责任,可以充分利用承包人的各种资源,可以用少量资源快速拓展薄弱市场。

缺点

对于经销商实力要求较高,对于市场难以掌控,容易出现冲货现象,市场管理容易失控,不适合大面积推广。

啤酒渠道创新模式的应用范围

啤酒渠道模式的应用基本上将按复合渠道模式组合运用,根据啤酒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差距化、需求个性化,以及啤酒零售业态复杂化的趋势,建立复合型组合渠道结构,即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安排不同的渠道模式。

以下的笔者设计的六种啤酒创新渠道模式,可以在某一个地区进行两种以上的渠道模式组合使用。在每一种渠道模式中,又可再细分出具体的模式的应用形态。可以通过渠道模式的不同组合来调节各渠道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各种渠道之间的冲突。

啤酒厂商在应用新渠道模式前应该先将本企业的全国市场进行梳理,首先明确各大区域市场对本企业的战略意义。每个啤酒厂家的市场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类。第一层面:总部附近的,直接影响近期业绩的,是提供现金流,维持企业生存的市场。这一层面的挑战是如何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地位,挖掘现有核心业务的潜力,扩大经营额和利润率。第二层面:啤酒容量大,本企业在该区域的增长趋势较快的市场,具有成为第一层面市场的潜力,并最终成为核心的基地市场。第三层面:长远种子市场,需要跟踪、投入、开发、培育。这些市场可能比较幼小,而且比较分散,这个层面业务和持续开发能够确保企业长期发展。

具体可以将本个业的全国市场划分为基地市场、战略市场、种子市场、空白市场等四类市场。

一、基地市场

1.特点:市场占有率高,重要性强,区域市场占有率第一,品牌影响力大,在工厂的有效物流半径内,与政府关系良好,吨酒盈利率较高。

2.营销策略:巩固基地,稳定提升;产品升级,提高利润率;区域精耕细作;可采取巩固防守战略。基地市场一般由战略市场发展而来。

3.适应的渠道模式:联营体、虚拟联营体、物流商。

二、战略市场

1.特点:市场占有率中上,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至第四位之间,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具有一部分稳定的消费人群,市场重要性强,与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品牌销量差距不大,处于本品牌扩张的要地,吨酒略有盈利,持平或略亏损。

2.营销策略:重点费用投入,集中优势兵力重点切入,可采取重点突破的进攻战略。此类市场是从种子市场转化而来。

3.适应的渠道模式:联营体、虚拟联营体、物流商、职业经理人。

三、种子市场

1.特点: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占有率排名在第四位之后,重要性中等偏低,处于本品牌第二阶段扩张的区域,处于基地市场和战略市场的防守区域,亏损较大。

2.营销策略:稳定渠道,以利润产品覆盖,可采取游击骚扰战略。此类市场是从空白市场转化而来。

3.适应的渠道模式:买断权、职业经理人、承包经营。

四、空白市场

1.特点:市场重要性低,没有本品牌产品销售的市场,本品牌市场占有率极低。

2.营销策略:可采用放任策略。

3.适应的渠道模式:买断权、承包经营。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7

关键词:商业秘密;立法模式;实体法;程序法

所谓商业秘密立法模式,又称为商业秘密立法体例,是指立法机关在进行商业秘密立法时所采取的立法形式。一个国家的商业秘密立法模式对该国商业秘密保护极为重要,因为选择何种立法模式,体现了该国对商业秘密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的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到商业秘密保护的力度。因此,分析目前我国商业秘密保护存在的问题,寻求一种真正适合中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模式是极其重要的。

1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立法模式

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布之前,我国法律中没有商业秘密的概念,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保护商业秘密奠定了法律基础。此后,我国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条款出现在诸多法律法规中,目前,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民事诉讼法》、《合同法》、《刑法》及其它法律、行政法规及司法解释共同组成的,它们各自对商业秘密的某一或几个方面作了规定,初步建立起了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这种立法模式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不能适应日益突出的商业秘密保护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立法的分散性。

目前,我国涉及到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少,都从不同侧面对商业秘密保护作了规定,但是却没有一个核心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立法的过于分散性会影响法律的适用及执行上的力度,如在出现与合同有关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时,需适用民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而在由于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又要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另外,在审计人员、会计人员及律师等不同身份的人员泄露商业秘密时,又需分别适用审计法、会计法及律师法等不同的法律,容易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2)立法的多层次性。

我国目前保护商业秘密的诸多法律法规是由不同部门制定的。其中既有法律层面上的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事诉讼法、合同法、劳动法等;又有一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作的解释,及上海、深圳、珠海等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商业秘密的行政规章等,另外,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等。

立法的多层次性会导致法律体系内部效力上的冲突,如在对一问题规定有矛盾时,适用哪一规定?如果按照法学理论中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理应优先适用法律的规定。可是这些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大多是在法律无明文规定、规定不合理、有矛盾之处或欠缺操作性的情况下制定的,这时适用上位法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法律效力冲突会导致法律体系的混乱和法律适用的困惑。

同时,立法的多层次性会使部门利益、地方利益都渗透到立法中,影响立法的公正性。同时还会影响到执法的力度,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从而影响商业秘密的保护效果。这也是我国目前商业秘密执法力度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3)立法内容的片面性。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很不全面。在实体内容方面,对一些基本问题,如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权利属性等均未作明确规定;在程序内容方面也缺乏规定。同时各个法律都只从某一方面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没有一部完整全面保护的法律。

立法的不全面性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商业秘密纠纷的解决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造成一些商业秘密案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解决,甚至可能造成判决结果的不统一,影响商业秘密法律的保护效果。

(4)立法的矛盾之处。

商业秘密立法的矛盾之处主要体现这些法律法规在商业秘密概念、保护理论等的规定不一致。如在商业秘密的概念方面,合同法中用的是“技术秘密”;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用的是“商业秘密”,《劳动法》中仅用保密事项来表示。在商业秘密的保护理论上也不一致,合同法以合同关系为理论基础,认为商业秘密是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是以反不正当竞争理论、侵权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这种法律体系内存在的矛盾,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因为相互矛盾的有法可依等于无法可依,影响了商业秘密法律的适用及执行上的力度。

(5)立法比较原则,没有可操作性。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商业秘密保护的规定比较原则,缺少可操作性。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定义、范围以及侵犯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对商业秘密概念的界定上,既没有明确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的定义,也没有对其内容作出列举;在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上,无论是主观态度还是时间方面都规定的过于抽象。

法律规则是法律的细胞,其设定的权利义务应该具体、确定,设定的自由裁量范围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审判实践中适用法律时争议较多,难度较大,甚至造成一些侵犯商业秘密诉讼案件难以正常处理等现象,影响到对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

2世界各国商业秘密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

世界各国在商业秘密立法模式上主要有分散立法、集中立法及混合立法3种立法模式。

(1)分散立法模式。

分散立法模式是指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而是通过民法、刑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共同保护商业秘密的方式。这种立法模式是早期对商业秘密进行法律保护时所采取的方式,也是目前我国所采取的方式。

这种分散的立法模式可能会导致各个法律之间的协调不好,同时也不能完整全面的规定商业秘密的概念、范围、属性、救济措施等有关问题。立法的不统一必然会导致执法上的不统一,影响执法的力度。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大多没有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法,在这些国家中,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比,商业秘密受到的保护程度要差得多。而随着经济、法律的发展,人们对商业秘密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对商业秘密进行专门立法,加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2)集中立法模式。

集中立法模式是指采用专门的商业秘密法来保护商业秘密的方式。这种立法模式可以对商业秘密的定义、范围、属性、侵权的救济方式等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目前一般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比较大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等采取这种立法模式。可以看出,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越重视对商业秘密进行专门立法保护。

(3)混合立法模式。

这种立法模式是指以专门商业秘密法为核心,同时辅以其它法律为补充的方式。它一方面强调了专门商业秘密立法的必要性,认为要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应该制定一部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同时又认为,商业秘密保护法不可能对所有问题做出规定,有必要在民法、侵权法、诉讼法、刑法等法律中对商业秘密保护问题做出特别规定,以发挥这些部门法的优势。这是目前最先进、最有效的立法模式,也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凝结着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智力成果,理应受到民法的保护。然而其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要求特殊的实体及程序上的保护,一般的民法原则无法给予其以充分的保护,因此,应该对商业秘密进行专门立法。而其他的部门法,还需要其他法律的规定相配合。

3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立法模式的选择

根据以上各种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笔者建议我国应该首先制定专门商业秘密立法。首先,商业秘密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必须进行商业秘密专门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秘密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对商业秘密进行有效保护,首先需要专门的商业秘密立法。

同时,其它法律对于保护商业秘密也是很必要的。如刑法对严重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打击是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所无法达到的,它应该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其诉讼上也应该有区别于一般民事侵权的特殊要求。因此,诉讼法的保护是商业秘密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进行规范;当然,在法官法、律师法等法律中也需要对这些人员的保密义务作出规定。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我国应该采用混合立法模式,即制定专门商业秘密立法并加以其它法律来补充。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立法完善:

第一,要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以商业秘密的财产权属性为核心,明确商业秘密的概念、保护范围和构成要件,列出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并对商业秘密的侵权救济及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是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的核心。

第二,修改完善其他法律。我国刑法、民事诉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已经有了保护商业秘密的内容,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实体法方面,对商业秘密的一些基本问题规定的很不充分,如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权利属性等均未明确,且立法之间有许多矛盾之处等。因此,我国应该在制定专门立法的基础上,撤销一些与专门立法有冲突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改变我国目前商业秘密立法中存在的层次多且矛盾的局面。同时,对《合同法》、《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中与专门商业秘密法内容矛盾的地方进行修改,以保护法律体系内部的统一性。在名称上,统一用“商业秘密”来表示;在权利属性方面,要统一明确商业秘密是一种财产权;统一商业秘密法的调整范围等。

在程序法方面,我国现有程序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应以专门商业秘密法为依据,在民事诉讼法中,完善不公开审理、举证责任、证据的保密、审判人员和诉讼参与人的保密义务等与商业秘密民事诉讼程序有关的内容。刑事诉讼法中可以借鉴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内容,以更好的保护诉讼程序中的商业秘密,形成完整协调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王合新.论我国商业秘密的立法完善[J].河北法学,2004,(1).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8

商业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如此重要,但是商业模式究竟包括那些要素,商业模式与传统的战略有何差异,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如何,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认知。

“选择一个独特的竞争地位迫使公司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决定,这是战略的本质。”德鲁克认为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是需要做出选择的,选择进入哪一个行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如何配置公司的资源等等。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企业一般有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与集中化战略。但在后期的战略总结性论作《什么是战略》中,波特指出,运营效益和战略是企业取得卓越绩效的两个关键因素,人们往往未能分清两者间的区别,从而导致竞争力和利润不彰。真正的战略,应该竞争性定位为核心,对企业运营活动进行取舍,建立独特的战略配称。如果针对外部竞争对手,企业不能选择一套不同的运营活动,或者不能以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方式实施运营活动,那么战略不过是一个营销口号,经不起竞争的考验。与以前的三个一般性战略相比,波特关于战略的新阐述重新定义了战略,并明确指出:界定独特的市场定位、做出明确的取舍,以及加强各项活动的配称属于战略的范畴。战略工作还包括不断寻找能巩固和延伸企业定位的途径。新战略阐述破除了管理界多年来对战略的误区,对企业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由于三个一般性战略的传播更为广泛,新的观点反倒不为人所知。

对于商业模式,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有一个经典定义:商业模式就是如何创造和传递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的系统。它包括四个环节: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简言之,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几点,1、你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2、给客户带来价值之后你怎么赚钱?3、你有什么资源和能力实现前两点?4、你如何来实现前两点?换成更为一般的说法,即商业模式包括三大方面:商业定位、盈利模式和业务系统,其中商业定位明确了企业为谁、提供什么样的独特价值,解决了who&what的问题,运营系统则界定了企业如何提供这些独特的价值,解决了how的问题,盈利模式界定了企业如何从这些经营活动中获得收入,解决了企业经营中的利润问题。

从上述关于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如果把战略理解为选择竞争性定位,并基于此定位进行活动取舍,进而形成一套能够持续强化企业定位的运营系统,帮助企业形成系统上的竞争优势,那么战略与商业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只不过商业模式更加强化了盈利方面的考虑。不过在一般的理解上,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现长期目标的有意识的计划,因此相对而言,商业模式与战略有如下差异:

1、商业模式从客户价值主张出发,围绕客户价值创造和传递来构建企业系统,强调客户创造及其持续性,战略从应对外部挑战出发,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构建;

2、商业模式在构建时考虑企业的收入结构、现金流与利润,而战略关注的是打败竞争对手,考虑资源投入,对现金流与盈利考虑不多;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9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2012年8月,义乌获批成为首个“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试点城市。当年,义乌就以惊人的贸易出口数字90亿美元刷新了当地出口史,出口贸易以150%的速度实现井喷式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义乌实现出口1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3%,2014年出口总额23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2%。义乌能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交上如此可喜的成绩单,不得不说市场采购模式的推动作用明显。义乌的成功也吸引了江苏、广东等地的相继模仿,但光鲜的成绩下也隐藏着暗流。

(1)义乌近几年外贸出口额持续增长,成绩虽然喜人,但是出口数据的膨胀有部分是受义乌企业“返乡”的影响。以前义乌企业报关程序繁琐严格,很多企业绕道去江西、深圳等地报关,而在市场采购贸易实施后,很多企业回归义乌,同时杭州等附近城市的企业为图便利也到义乌报关,所以某种程度上助力了数据的增长。

(2)义乌的企业出口订单大,但是利润薄。很多义乌企业有稳定的客户和海外市场,所以企业最担心的并不是订单问题。由于受汇率波动、国内物价上涨、原材料成本趋高等因素的影响,外贸公司的出口成本不断加大,利润有所下滑。再者,义乌中小规模的外贸企业居多,他们在签订合同时很多都没有经过适当的风险防控,在付款操作上也疏忽大意,导致诸多货款得不到给付。资金链的断裂,加之国际经济形势尚未好转,导致许多中小规模外贸企业难以维持经营。

(3)参加会展是义乌外贸企业获得订单的主要渠道之一,但许多企业参展并无显著成效。企业在参展前没有经过详细的策划,展台布置无特色,参展人员未经培训,展后未对客户进行跟踪,甚至连参展的宣传册也是临时赶制,导致很多企业参展只是走过场。展会不但没有推动企业出口额的增长,反而给潜在客户留下不良印象。

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作为世界超市,有着在出口贸易上的天生优势。但是从利润的角度说,义乌的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还有着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1)利用国际物流拓宽海外市场。2014年初开通的“义新欧”国际集装箱专列,辐射沿途1.3万公里沿线的7个欧亚国家,目的地西班牙马德里。这正迎合了目前义乌小商品出口的走向。交通的便利为对外贸易的开展搭建了桥梁。此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义乌小商品出口东盟、中东、非洲的黄金水道。义乌的外商很多都来自阿拉伯等地区,义乌的小商品在中东和非洲很有市场,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保证了供需链条的平稳推进。此外,义乌国际货运行业有待整改。由于货代公司的行业准入门槛低,运营模式不规范,且监管部门缺乏管制,导致货运公司编造虚假信息、外商利用“拉圾柜”骗运费、公司业务员侵占公司利润等现象时有发生。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快行业整改保证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

(2)引进高层次外贸人才。义乌本地仅有一所高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该校的毕业生很受当地的中小企业欢迎。但是义乌很多大型外贸公司在寻找金融、物流、法律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时却困难重重。虽然义乌市政府的人才引进力度在浙江地区已经算大,但是主要集中在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推进外贸高端人才的引进还需要政府做好引导。

(3)引导中小外贸企业正确参加会展。会展是供需互通有无的平台,是信息、技术、产品交流的载体。企业参展有不同的目标,但是能否吸引足够数量、足够份量、足够层次的参展、参会客商是所有成功展会的基础。2013年,义乌举办各类展会活动150个,吸引参展企业1.3万家,采购商131万人次。但是就像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这样大规模的展会都出现了有的国家订不到展位,同时有的区域展位却闲置这样的状况。如何利用展会这个平台让企业走出去,让采购商走进来?首先,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展会。在选择展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展会的规模,展览会的种类、特性,展览会的知名度,展会组织者等等。企业在选择展会的时候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和预算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效益比较高的展会。其次,展会的准备过程一定要充分。实践中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参展经验,临时组织参加展会,结果只是走走过场。展会是非常专业的贸易成交平台,促成贸易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万全的准备。一般情况下,展会要提前半年开始准备。准备的内容要极致详尽,才用六何分析法来制定时间表,规划展会进度安排。同时为了能够与参展顾客达到共赢的局面,参展企业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招商政策,包括折扣力度,返点,会员制度等。再次,参展企业要对展会工作团队进行培养,一般有经验,专业技能好,沟通能力强的员工适合在展会工作。展会人员要在参展前就联系顾客,发送观展邀请,并向顾客获得答复。然后,参展最为关键的就是产品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参展产品要成系列,但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尽量选择质量好的成品出展。最后,展会中一定要竭诚与客户沟通,展会后也要做好客户跟踪。同时参展工作人员的住处应尽量是展会附近的酒店,这样有助于和参展客户沟通及签约。

(4)推动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制度创新。放宽小额小批量出口商品认定标准,推动关检部门合作开展“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减少法检商品种类,原则上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法检等,大力优化通关等服务,积极探索义乌出口小商品跨关区直通关作业模式改革。同时,义乌要加快建立市场采购商品认定体系,加快建立涵盖市场采购贸易各方经营主体和贸易全流程的市场综合管理系统,加强市场采购贸易信用评价体系、商品质量监管体系、国际贸易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和市场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5)利用跨境电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步入网络经济时代,实现实体和虚拟市场融合对义乌发展至关重要。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的《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中给予了跨境电商在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便利措施,并给予专项统计。虽然据不完全统计,义乌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主体在2013年就有5万个,包括在阿里巴巴、速卖通、wish、eBay、亚马逊、敦煌网等跨境贸易平台上拥有店铺,每日国际快递出货达25万票。但是这些跨境电子商务的主体很多都只是一人从业,一个月才出一两票,他们大多采用压低价格的方式来抢占市场。仅仅采用价格战的方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对以卖方为主的义乌电商极为不利,所以利用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关键还是运营。通过培训和实操的方式掌握电商技巧将大大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推广。

商业模式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商业模式;模式创新;价值创造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然而,仅凭科技创新来取得进步还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需要。因此,企业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寻找符合新技术、新产品的组织、流通和管理的新路径,也就是要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businessmodelinnovation)。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商业模式的提出及界定

商业模式一词最早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杂志上,是被用来描写资料与流程之间关联与结构的。但商业模式正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却是1999年以后的事情。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互联网开始在商业领域中普及应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规则,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雅虎、ebay、亚马逊等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兴起,对大量的传统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开始流行,常被用于描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型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

美国学者timmers于1998年第一次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指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瑞士学者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而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合作伙伴网络,从而产生有利可图并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之后,osterwalder等(2005)又对商业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即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基本原则。类似地,美国经济学家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机制的架构,它通过价值链传递给顾客,把顾客的支付转化为利润。

我国众多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作出了界定。罗珉教授(2009)认为,商业模式应当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组织的商业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如经营环境的延续性,市场和需求属性在某个时期的相对稳定性以及竞争态势等等,这些条件构成了商业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其二,商业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包括了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其三,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魏炜和朱武祥教授(2009)认为,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应当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赢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彼此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商业模式体系,其本质是指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即魏朱商业模式模型。

虽然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内涵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其定义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即企业在一定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就是指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及动力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即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新的并且有效的赚钱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是对企业模式的重新设计。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要对行业中的已有模式进行分析,找寻新模式的存在可能性,这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新创模式还是在既有模式下的创新,其核心都在于发现并寻求新的模式创新的机会能否成立。实际上,企业的商业模式既不神秘,也不新鲜。无论企业置身于何种行业,都在使用这样抑或那样的商业模式,只不过企业本身对其商业模式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能够在多变而复杂的环境中,抓住并突出至关紧要的经济特征及竞争的关键因素,并由此构建出新的商业模式,就成为当今企业实施经营活动的一种重要而便捷的手段。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

商业模式创新是在一定的动力驱动下进行的一种创新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动力。

1.新技术的市场化。要将新技术转化为适应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企业就必须应用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因此,新技术的市场化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相比于持久性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性技术较为激进,难以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中将其市场化。因此,企业为了使应用突破性技术的产品实现市场化,就必须采用一种与新技术相适应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此时,新技术的市场化就成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尽管新技术的市场化要依托新的商业模式,但反之,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