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运动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12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1

康复治疗发展迅速,儿童康复治疗是康复治疗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块,而我国儿童康复教育呈现不合理、不规范的状态。本科教育当中,儿童康复治疗的教育质量和深度不够,导致儿童康复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儿童康复教育应该成为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学中重点发展学科,从而改善现阶段儿童康复教育的弊端与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

1儿童康复教育的发展现状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支柱专业,内容庞杂,包含内外科、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理论和实践共通的学科,但是这些学科的设置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成人,涉及儿童康复的学科少之又少。导致了儿童康复教育学科内容不规范、重点边缘化,并且没有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等特点。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医师,不仅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还需要具有广博的相关康复知识,以及熟练扎实的康复操作技能,这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有些学校会设置开放式的运动疗法训练,但因为是实习的同学,许多家长会带着不信任,就会直接将实践操作的机会扼杀在摇篮中。这些都阻碍着儿童康复教育的发展。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2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01-0060-02

小儿脑瘫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很多患儿康复效果不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骑童车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5月至今收治的100余名脑瘫患儿中,年龄在4~8岁、智力基本正常或仅轻度受损的患儿有47名,其中痉挛型双瘫患儿27名,手足徐动型患儿15名,混合型患儿5名。在这47名患儿中有5名患儿(3名痉挛型双瘫和2名手足徐动型)的家长为患儿买了童车,且在每天下午康复治疗结束后经常在医院广场上练习骑童车。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发现这5名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包括运动功能的提高,异常姿势的纠正,身体平衡的控制,肌肉紧张的缓解,手眼协调的恢复,甚至身心健康的水平上均较其余患儿有更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2讨论

2.1脑瘫治疗的现状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按肌张力的改变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目前国内多采取包括运动疗法和运动功能训练,作业疗法,语言疗法,中医推拿、针灸,高压氧疗,水疗,药物治疗,理疗仪及矫形器的应用以及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治疗脑瘫。但由于很多患儿及家长不能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加之有些患儿对康复治疗存在抵触情绪,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故目前很多患儿未能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

2.2骑童车能提高脑瘫康复疗效的原因分析前述5例

作者单位:276500山东省莒县妇幼保健院

脑瘫患儿最初学骑童车并非出于康复人员的主意,而是缘于患儿的爱好和其家长的支持,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这5名患儿确确实实获得了较其他42名病情类似的患儿更好的康复效果,而他们在医院采取的康复治疗基本相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笔者个人认为经常练习骑童车可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起到以下积极作用: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增加肢体运动,提高肌肉力量;有利于患儿身体平衡能力的锻炼;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由于骑童车时两腿分跨于车座两旁,有利于缓解股内收肌肌张力,从而减轻双下肢内收、交叉的程度;而对于手足徐动型脑瘫,骑童车则可起到协调身体平衡,增加肌张力稳定性的目的;增加了活动范围,培养了兴趣爱好,在游戏中能更好地与别的儿童进行交流,从而有利于患儿的心理健康;如能较熟练地骑童车,本身亦是生活能力提高的一个方面。

2.3启示脑瘫不同于其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脑细胞受损后不能再生,患儿常多多少少留有后遗症。故脑瘫的治疗目标是力求消除或减轻患儿功能上的缺陷,协助患儿在身体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使患儿达到日常生活自理、入校学习、自食其力等。本着这一目的,脑瘫的康复治疗应进一步多元化,一切有益于康复的方法均可结合患儿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而给予实施。而重要的一是能让患儿产生兴趣,从而主动配合康复治疗,二是经济上能让家长可以接受,从而能长期坚持康复治疗。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3

【关键词】脑瘫;康复;引导式教育;社区家庭;中医

[abstract]Cerebralpalsyisoneofthemostcommondiseasestomakechildrendisabledintheworldandhashighincidence.nowadays,thetreatmentofcerebralpalsyfollowstheprincipleofearlydetection,earlydiagnosisandearlytreatment.ithastherehabilitationandsurgicaltreatment.withthestudyofrehabilitationmedicine,thenewmethods,suchasconductiveeducation,communityfamilyrehabilitationmodeandtraditionalmedicaltreatment,haveobviouseffect.

[Keywords]cerebralpalsy;rehabilitation;conductiveeducation;communityfamily;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

儿童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palsy,Cp),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一个月内,脑组织在其生长发育完成之前受到某种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英国著名学者、整形外科专家李德(willianJohnLittle)医生是发现脑性瘫痪有多方面障碍的第一人,因而脑瘫又称为Little病。

母亲在怀孕期间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妊娠期疾病等,或新生儿早产、窒息、黄疸、传染性疾病、脑缺氧、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都有可能导致脑瘫的发生。由于患儿病变在脑,肌肉本身没有瘫痪,故运动和姿势的异常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发展,表现形式多样,可有感觉、认知、沟通、感知功能障碍、智力低下、惊厥发作等表现。

1儿童脑瘫康复治疗的迫切性

儿童脑瘫是造成患儿残疾最常见、最令其家长痛心的疾病之一。在先天性疾病中,儿童脑瘫发病率在全球范围都相当高。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中,脑瘫的发病率平均为新生儿总数的2‰;我国脑瘫的发病率平均为1.5%~5‰,超过300万患儿,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1,2]。

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应遵循儿童生长发育学原理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0~6岁时是飞跃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90%左右,故越早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能在运动功能和智力上产生越大的影响。德国、日本都有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体系,使婴幼儿尽早与儿童保健站挂钩,将脑瘫的早期发现作为儿童体检筛查内容之一。各地医师组织中设有肢体运动障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进协议会及组织。脑瘫患儿的父母自愿地组成福利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督促政府各部门,动员社会力量改善脑瘫患儿的治疗、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福利等各方面待遇。1992年世界康复医学会议以后,各发达国家对脑瘫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已做了非常积极的工作。我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儿童康复机构,加强对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尽可能早期开始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但是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卫生资源不足、各种康复治疗体系建立不完善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整体效果仍不理想[3]。

2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及进展

2.1手术治疗在脑瘫外科手术中,近年来有一个重大进展,就是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产生及不断改进。研究证明,痉挛性脑瘫是因为大脑皮质中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失去了对脑干网状结构中抑制区的始动作用,使与抑制区相拮抗的界化区兴奋性增强,致使其所支配的肢体肌张力增高。在参与肢体痉挛的神经环路中,神经后根中的iα纤维起主要作用,是导致痉挛的“祸根”。SpR手术就是密切结合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经过仪器测定,寻找出这类“祸根”,然后有选择地将其切断,彻底解除肢体的痉挛状态,降低过高的肌张力[4]。我国郑州大学脑瘫外科治疗中心主任高晓群教授改进了SpR微侵袭术式,减低了手术时间和损伤,但恢复更快。虽然SpR手术有这样明显的效果,但不是对所有脑瘫均有效,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严格的适应证,如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龄在3岁以上的脑瘫患儿可以考虑进行,而且必须配合术后康复训练才有效果。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4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临床疗效

小儿脑性瘫痪(Cp)系指患儿在胎儿或婴幼儿期由于非进行性的损伤或脑缺陷引起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疾病,也常常伴有智力、言语、行为、视力、听觉、学习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1-2]。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就目前现状而言,小儿脑性瘫痪并不能完全治愈,但积极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3-4]。本文为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特选取3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患儿资料与治疗方法

1.1患儿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诊的30例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与引导式教育治疗组,每组患儿1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为(3.7±0.4)岁,患儿中11例为痉挛型,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有3例为混合型;引导式教育治疗组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7例,年龄在1.5-7岁之间,平均为(3.9±0.3)岁,患儿中10例为痉挛型,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3例为混合型。经统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分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康复治疗组

常规康复治疗组患儿应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等常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1.2.2引导式教育治疗组

引导式教育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首先对患儿进行前期评估,然后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从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在引导员和辅助人员的指导下分步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活动。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以“八节亲子体操”进行双臂前平举、双腿屈伸和翻身运动等动作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以30min为宜;3-7岁的患儿要进行肢体、户外认知学习以及心理的被动和主动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延长至1h。

1.3疗效评价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颁布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脑瘫儿童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进行综合评定[5];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评估包括个人卫生动作、交流认识动作、进食动作和步行动作等50项内容合计100分,如若训练后aDL评分提高20分以上则评定为显效,提高1-20分之间评定为有效,0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两组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见下表1。

表1两组患儿认知、运动、言语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一年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2.2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见下表2。

表2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统计

结果显示:引导教育治疗组患儿显效14例,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的11例,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6]。目前,临床上虽然通过物理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以及传统的中医按摩、针灸等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较忽视脑瘫患儿语言、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以致脑瘫患儿仍然难以融入社会[7-8]。

引导式教育(Ce)是20世纪40年代由匈牙利医学家与教育学家peto教授创立的,它融会了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康复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引导和调动患儿本身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节律性和意向性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能够将集体训练和家庭训练很好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患儿性格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还能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够促进患儿运动、语言、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每日从早到晚的严格坚持训练,能够有机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9-10]。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社会适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明其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程灏,罗华英,高丽芳,等.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2):139-141.

[2]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33(9):1255-1257.

[3]李振华.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4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19-321.

[4]童光磊,李红,张敏,等.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70-71.

[5]张靖,黄任秀,胡怡佳,等.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学龄前儿童智力低下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6):553-555.

[6]李红丽.小儿脑瘫45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6):555-558.

[7]王萌,王磊,朱毅,等.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实践,2012,18(7):658-661.

[8]李林.小儿脑性瘫痪并发智力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3):230-232.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5

【关键词】脑瘫儿童;家庭康复

1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32-02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还常常并发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表现。脑瘫具有发病率和患病率高的特点,我国发病率约为0.15%-0.5%左右。我国现阶段的条件有限,康复设施相对不足,专业治疗师还十分缺乏,对于患儿家庭而言,经济能力、财力及精力也有限,大部分脑瘫儿童无法到康复机构接受康复,只能在家中由家人看护。因此,家庭成员急需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脑瘫康复治疗技术,在家中对脑瘫儿童进行系统、针对性的包括医疗、教育、日常生活指导等综合训练,使其残疾程度减轻,努力达到生活自理,争取社会自立。

1家庭康复对脑瘫儿童康复的作用

1.1有利家庭是脑瘫儿童最熟悉、最自然的生活环境和重要的康复场地,有利于各种治疗方法的开展。

1.2有效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努力、坚持与爱心,这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期间必须有家长和医生的配合。

1.3持久家庭成员是与患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是患儿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他们不仅肩负着脑瘫患儿的抚养和康复治疗的任务,而且是家庭康复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既是家庭康复的对象,又是患儿的康复治疗师。

1.4经济家庭康复可以使患儿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不脱离社会、家庭,而且节约许多经费与就诊时间。

2家庭康复的培训

2.1对家长的培训的目的使家长了解什么是脑瘫,脑瘫的原因、类型、早期诊断、功能障碍、并发症、康复途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等。使他们对脑瘫有一个比较清楚全面的了解,对自己孩子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家长懂得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在家庭康复中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及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意义和目的。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以及如何协助和教育患儿改变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促进患儿的心理康复。

2.2对家长培训的内容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家长承担了康复训练的主要任务。康复训练效果如何关键在家长,应该确定一位家长(最好是妈妈)长期稳定的参与康复训练,并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内容如下:

2.2.1理论部分①脑瘫的概述:脑瘫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类型及特征、功能障碍等(一个课时);②治疗手段及作用的介绍:包括运动、康复工程、按摩、感统、针灸、语言、作业、水疗等(一个课时);③现有手术的介绍:邀请脑瘫科的医生讲解(一个课时)。

2.2.2操作部分①一些简单的康复手法:翻身、坐、爬、站的训练、姿势的控制、关节被动活动等(一个课时)。[或者按照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迟缓型、偏瘫分四个课时]。②器材的使用:本部门现有运动及感统康复器材的使用及普通家用物体的利用(一个课时);③术后康复指导:各种手术后的康复训练注意事项及相关问题的操作(一个课时);④家庭护理:不同类型患儿的抱法、正确姿势或者良好姿势的控制和摆放等(一个课时)。

2.3家庭康复一对一指导由治疗师出具一份短期(十天至一个月)家庭康复指导方案,并把每一项内容教会家长后嘱其及时回来治疗或修改康复治疗方案。

2.3.1粗大运动训练①头部控制训练:在各种下利用儿童感兴趣的物体、鲜艳的玩具或发声玩具来诱导其完成头部控制,并逐渐加以强化、固定。如仰卧位,使患儿颈部挺起,保持正中位运动;保持头的垂直面的正中位;俯卧位抬头和转头训练;坐位保持头直立位训练及左右前后方向保持头的垂直正中位训练;拉起训练头直立;挺胸抬头训练等;②支撑训练:俯卧位的肘立位和腕支撑训练;坐位下的前方、侧方、后方支撑训练等;③翻身训练:在完成抬头、腕支撑抬起、躯干的回旋、髋及膝的屈曲和支撑后才能完成;④坐位训练:坐位是日常生活动作姿势保持时一种基本姿势,要求头挺直、臀部稳定、保持躯干一定的倾斜度、膝几乎成直角屈曲、足底着地的坐在椅子上。椅子的高度以双足全部着地为标准,髋、膝、踝均屈曲90度,头部保持直立;⑤膝立位和高爬训练:训练上肢支撑,髋充分伸展及伸膝,四肢的交替运动。

2.3.2精细运动训练精细运动主要指手功能训练。手的功能发育不但依赖于肩胛、上肢、手的运动控制,而且和视觉、知觉运动、认识的发育相关联。手的动作包括抓握、伸直、内收、外展、屈曲、对掌等。在训练时可应用玩具如捏皮球、堆积木、摇车轮、推沙袋、套圈、弹球、插板、剪纸等诱发儿童的兴趣,多表扬,鼓励儿童自己完成基本的抓握、握紧及放手动作,逐渐提高协调能力。

3结语

研究证明,正确的家庭康复训练为脑瘫儿童康复提供了一个经济、易学、有效的方法,此种形式把专业治疗融于患儿的日常生活中,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使更多的脑瘫儿童及早得到康复、重返家庭与社会。家庭康复既有利于家庭和患儿又有利于国家,是我国多数脑瘫患儿家庭应当选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96-97.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6

关键词:岗位;儿童;康复治疗;高校;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58-02

近年,国内儿童康复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机构相对增多,但又显得单一,研究队伍相对壮大,但教育者和康复治疗师缺乏合作,研究对象年龄偏低,主要集中于学前特殊儿童,医教多脱节,康复疗效评估方法众多,但没有统一模式等。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出儿童康复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就社会需求而言,医教结合模式的儿童康复人才稀缺,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种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力,师范类学生比较欠缺的恰恰是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及其与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也就意味着职业能力在进入岗位后不能较好满足岗位要求。就儿童康复而言,通过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结合,可以制订甚至创新儿童康复的方案,提高疗效,达到我们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结合;对特殊儿童家庭而言,可减轻儿童家长的生活、精神压力,使家庭更和谐幸福;就社会而言,儿童康复行业具有市场前景,而医教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本项目可以更好地培养医教结合的儿童康复专业特色人才,同时通过本项目可以拓展康复技能,能为肌筋膜疼痛患者进行治疗,就业的选择范围因此增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第七条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背景下我们成立团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带动学生启动校内实践平台新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校内岗位与社会岗位相衔接,开拓实践创新的新形势。

一、准备与条件

1.软件方面。(1)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参与本项目的团队成员都是康复科学学院儿童康复专业和社区康复专业的学生,在过去的课程学习中,已学习了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且参与过校内外康复实践,初步具备了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医教结合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功能解剖学》、《生理学》、《人体运动学》《发展心理学》、《人体发育学》等课程为康复治疗实践提供了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了解人的结构、功能及身心发展规律;《康复评定》、《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康复评定方法和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三大方面的康复技能;《基础教育学》、《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行为改变技术》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育学相关知识。(2)学生的实操技能。团队成员大都学习认真、组织活动能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接受过医教结合专业技能训练,经常去相关康复机构进行志愿活动,如江苏省民政康复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儿童医院等,有一定的实操经验,但操作机会还是比较少。(3)指导教师。团队有专业方面的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从事教科研工作和康复工作十余年,擅长儿童运动障碍的康复和肌筋膜疼痛康复。为动作障碍儿童(主要是脑瘫儿童、发展迟缓儿童及自闭症儿童等)开展康复服务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2.硬件方面。学院有充足的实验实训室,如动作教室、运动治疗室、手法治疗室、作业治疗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语言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多功能观摩室等,配有丰富的康复器材,为进行儿童康复实践和肌筋膜疼痛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地和条件;学院有充裕的图书馆资源,可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

3.其他方面。实验实训中心有配套经费用于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均大力支持此模式的探索,为顺利进行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

二、建立与运行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岗位教学与实践模式,具体说,就是通过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1]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示范教学、针对患者的操作等教学方法,注重联系实际,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使课程更加直观明了,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真实情景教学、顶岗实习。学生通过该实训,对儿童康复有初步了解,而且基本树立了康复理念,初步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临床,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基本达到此次实训目标。

具体的模式运行情况如下:

1.招募学生,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乃至不同院系,高年级学生可起到带领作用给低年级学生提供经验技巧,交流专业方面的知识,形成专业知识的流动与互换。

2.对本团队成员进行康复训练培训,了解康复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强化康复的技巧。形成严格有序的排班制度,设置校内岗位,提高实训效率。

3.进行成员间相互的模拟与操作,互相监督指导,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如传统康复中拔罐及推拿等操作性强,技能水平的提高是需要不断反复训练的。实训是学生之间相互推拿按摩、拔罐,这种感性认识来自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让他们体会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真正使他们了解到实践技能的重要,知道手法不熟练、拔罐手法不当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给患者带来直接的伤害与痛苦,这也有利于形成为良好的职业道德。

4.针对特定的项目,比如特殊儿童感觉动作、语言言语、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康复实践以及肌筋膜疼痛等的康复还要进行专项的培训,并邀请专业方面的老师进行专门个别指导。

5.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2]建立岗位实践项目的考核标准,并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3]

6.对于特殊儿童的评估与训练方面,一开始选择症状较轻的特殊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康复训练,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

三、反思与发展

该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康复临床相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反复强化,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与岗位零距离的目标,达到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等特点。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在校园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氛围,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严谨有序的排班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职业素质,也对将来的就业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该模式正式运行两个月获得了师生的诸多好评。

但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该模式的不足,包括学校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服务对象范围狭窄,社会知晓度和宣传力度欠缺等。针对这些状况做出以下的未来发展计划:

1.增强学校资源的开放性程度,让学生有地点实践,有条件实践,有机会实践,充分利用起课后、周末的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实训操作。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校内各种资源设施进行维护检查,让旧的设施发挥新的作用。康复治疗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强先进设备购置、完善实验条件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功能教室和训练室的条件,确保全部对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进行实验训练的要求。同时,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尤其是先进的康复治疗实验设备和器材。[4]

2.扩大服务对象人群,不仅仅是学生相互之间的操作,可以邀请老师或者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来体验按摩、拔罐等传统康复手法,给个别儿童进行评估训练,还可以与志愿活动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岗位形式的服务机制。

3.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该模式的品牌效应,加强校外合作,校外实践岗位的多元化,也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此时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不同职业能力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有侧重的培养康复、医疗、保健等不同能力,使之更好地与社会岗位接轨。[5-7]

4.提升管理与评价的效度,建立与之配套的、更为完善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周立峰,傅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

[2]周利玲,舒向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61-62.

[3]胡洪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170-171.

[4]周钰,潘翠环.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医疗与保健,2014,22(10).

[5]周立峰,傅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7

【摘要】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世界公认的顽疾,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一旦患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本文主要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心理行为异常等[1]。本病并不少见,目前我国有400万例脑瘫患儿,每年新增4.6万例,给儿童、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是世界公认的顽疾。本文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引导式教育疗法原理和特点

引导式教育疗法(conductiveeducation,Ce)又称peto法,由匈牙利的安德鲁•比度(andraspeto)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它是一种以教与学为本,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显著特点主要是:①强调要为患儿营造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将一个动作分解成许多小步骤,并恰当组合成各种习作程序,在不同下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2]。②强调主动运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唯一途径。引导员通过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口令,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同时与科学的被动训练相结合。③强调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习和实践运动功能的最佳时机,应将功能学习和训练放在每一次具体的行为中进行。④引导式教育理论把患儿视为一个整体,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将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会交往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培养患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患儿在德、智、体、个性气质培养和行为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2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

2.1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曹志芳、范篆玲、李艳萍、常青松[3-6]对脑瘫儿童在进行物理治疗(physical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therapy,ot)、按摩、针灸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组的患儿在保持、位置变换、饮食动作、排泄、更衣和整容、移动能力等平均运动功能恢复值显著高于单用运动疗法组。

2.2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言语功能的影响:语言障碍治疗首先要培养儿童的信心,患儿应与正常孩子一样通过相同的途径去学习;正常孩子有主动训练的意愿,因此引导式教育借助节律性、口令性语言,将一系列词、句组合起来,融入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之中,同时使用诱发性语言,简洁明确地将活动和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如“我站直了,”利用语言诱发运动使运动协调,运动反过来促进对语言的了解[7]。许娟等的研究表明,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对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参与兴趣,疗效显著。

2.3引导式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多功能发育障碍,多并发小儿脑瘫,传统的训练模式过于被动,僵化。李冰[8]应用引导式教育对小儿孤独症治疗的研究中以集体和个体的分组方法对患儿进行如下训练:交往、情感训练,认知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为特点,调动患儿自身功能的潜力,激发患儿的兴趣及主动参与意识。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且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的疗效明显,说明引导式教育疗法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3展望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将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治疗体系,它是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脑瘫患儿在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各方面得以改善,并克服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也就是说引导式教育不是单纯的改善了患儿身体上的一些缺陷,而是通过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使患儿身心同时得以恢复,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但脑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艰苦的过程,而且有相当多的家庭负担不起长期住院系统治疗的费用,还有一些家长只重视运动障碍的治疗,不重视语言、心理行为的治疗。因此,绝大部分患儿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与康复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康复疗效。

鉴于此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疗法。因为脑瘫患儿需要家长照顾的时间更长,家庭对患儿的成长影响比正常孩子更大,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康复。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构成孩子最初的情感经验,对其性格和情操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经历若是正面的、开放的,孩子就能够正确的看待环境;若是和谐的、稳定的,孩子就会有稳定的情操和安全感;家人若坦诚地相处,孩子就懂得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家长必须具备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信心及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协助患儿更好地融合于家庭生活中,从而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获得最大的运动、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石凤英,鲍秀芹.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

[2]唐久来,吴德.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

[3]曹志芳.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1,3(16):190~191

[4]范篆玲,陈瑛,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6

[5]李艳萍.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康复治疗[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6

[6]常青松.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性瘫痪步行训练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5(16):16~17

[7]许娟.引导式教育在语言障碍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12):91~92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8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社区康复家庭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09-05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progressofrehabilitation

modelof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incommunityandfamily

ZHUYulan,wUYi

(DepartmentofRehabilitationofHuashanHospital,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40,China)

aBStRaCtCerebralpalsy(Cp)inchildrenisadiseasewithhighmorbidity.withearlydetection,earlyintervention,earlydiagnosisandearly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patients’functioncanbesignificantlyimproved.nowadays,rehabilitationof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mainlyperformsintertiaryhospitals,pediatrichospitalsandrehabilitationhospitals.However,thecurrentsituationisthatthereisalargeamountof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withinsufficientprofessionalrehabilitationpersonnel.Communityandfamilyrehabilitationmodelhasbeenfullydevelopedandwidelyusedinforeigncountries.Fromtheviewofhealtheconomics,thehouseholdexpensescouldbesavedwhiletheefficacyofrehabilitationisensuredundercommunityandfamilyrehabilitation.

KeYwoRDScerebralpalsyinchildren,communityrehabilitation,familyrehabilitation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脑瘫经过早期诊断,早期康复介入后可以使其功能尽量恢复,减轻伤残程度,最终让患儿达到最大限度的身心康复、生活自理、入校学习、自谋生计、融入社会的良好康复效果。随着脑瘫发病率的上升和神经康复理念的普及,脑瘫儿童家长逐渐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在国外,专门为脑瘫或其他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小儿神经科医师和康复专家们,对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因此,我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倡导推进社区康复,把康复服务引入家庭[3]。本文针对国内、外近年来开展的社区-家庭儿童康复模式加以研究。

1社区-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脑瘫或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需要配置各种医护专业人员,包括小儿神经科医师、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等专家。这些孩子往往有复杂的长期康复需求,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最近,以家庭为中心的小儿康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4-5]。在家庭和医疗机构的合作下,患儿父母得到信息交流,尊重和护理支持,逐步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需要三个基本前提:①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②每个家庭都是独特和不同的;③孩子的康复训练需要一个支持性的家庭和社区环境。这些指导原则反映的共同特征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核心[6-10]。这些措施包括家长参与决策、协作、相互尊重、支持、个性化、实现信息共享等。这个框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承认孩子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性[11]。因此,国外率先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脑瘫及神经发育障碍患儿的康复理念。

由于围产医学、产科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虽有明显下降,但脑瘫发生率不仅没有减少,且有增多或一度下降后再次上升的趋势[12]。艾戎等[13]发现脑瘫康复是一个持久而艰辛的过程。我国康复机构设施数量少,且多集中在大城市,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城乡脑瘫患儿的需求。随着社区医疗的广泛开展,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也将纳入社区康复的范畴。社区康复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对医院式康复及中心式康复的重要补充,是世界卫生组织极力推行的解决广大残疾人康复的根本途径。院内康复费用高、数量有限、康复普及面小,大部分脑瘫患儿因为经济问题或其它原因不能在院内进行康复;而社区康复具有经济、有效、简便易行、效果持久、康复普及面大的特点。家庭康复治疗就是社区康复的一种形式,是由经过培训的父母承担训练员的工作。由于家庭有患儿熟悉的环境,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家庭内康复能使患儿在治疗及成长的过程中不脱离家庭和社会,而且节约经费,治疗方式及时间灵活,效果持久,可真正将治疗贯穿于患儿的衣食住行之中。所以社区家庭康复治疗是适合大多数脑瘫患儿的治疗方式,是很重要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治疗方式。

艾戎等[13]报道,脑瘫伴智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34.48%,而65.52%的脑瘫患儿智力在正常水平,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结论一致。因此,对脑瘫患儿的智力开发不可放弃。智能提升是患儿掌握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的良好基础,而家庭环境中的技能提高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家庭康复训练是当前康复的世界主流,有研究表明,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肢体功能康复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发其智力,达到重残变轻残、残而不废的康复目的[14]。

2社区-家庭康复的不同模式

2.1家庭为中心模式

以“家庭为中心”的概念来自卡尔·罗杰在20世纪40年代对“问题”儿童与家庭的工作实践[15]。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实践来源于在住院治疗儿童中开展的一项更全面的护理方式,注重心理问题和家庭的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小儿神经科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应该更好地为患儿服务,提供重要指南,增进医患之间的互动[16]。大部分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已经得到了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和早期干预。Dunst等[17]研究显示,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在促进儿童及其父母的社会心理和服务满意度提高上具有强有力的支持,较少有其他不良后果的报道。有关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是理念也是方法,被认为是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的最佳实践。该研究收集到的证据主要来自文献,涉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康复或医疗保健服务(不是急性期和住院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一般神经系统障碍的儿童(包括脑瘫儿童),研究重点在单一家庭康复元素,囊括一个集成的服务方式才能解决问题[18]。

2.2社区康复站与家庭相结合模式

徐燕[19]收集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采用社区康复站与家庭相结合模式康复训练的50例脑瘫患儿。经过康复训练后,脑瘫患儿各项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得到改善。社区康复站为家长提供专业技能指导和理论更新,家庭康复则保证了康复训练的长期坚持及脑瘫儿的终身康复。在康复员的指导下不出家门就能让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家庭成员最了解儿童,能为儿童选择最能接受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20]。在家里训练,不需要特殊场地、教具,时间机动,开支小,环境熟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即可,儿童也不胆怯,具备持久康复的条件。因此,社区康复站与家庭结合的模式康复治疗脑瘫儿童所需的费用低,说明这种模式更经济,从而使更多的脑瘫儿能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

2.3“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

黄金华等[21]运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治疗脑瘫儿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建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网络,即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中心、家庭之间建立网络化康复服务体系,促进综合医院康复机构或康复中心与社区的合作;以社区资源为主体,从医疗、教学、宣教、科研等多方面加强社区康复中心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增加社区医疗设施和提高社区康复技术水平;家庭积极参与康复并给予必要的补充,实现患儿的持久康复和全面康复。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社区康复网络,是实现脑瘫儿“人人康复、全面康复”的理想途径。

2.4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

王辉[22]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学生康复模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康复模式,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实现学校-医院-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综合康复。根据脑瘫学生的康复与发展需要及各组织的职能优势,实行任务分解,层层落实。解决了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康复与教育脱节,家庭康复与社区康复脱节,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脱节,康复目标、康复课程、康复途径、康复方法、评估标准与脑瘫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其身心特点脱节等问题。该模式凸显了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潜能开发任务的分解与落实,对满足脑瘫学生的特殊需要及潜能的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疗效。

2.5假期脑瘫儿童集中康复训练模式

朱俞岚等[23]采用假期脑瘫儿童集中康复训练,探索适合社区中大龄脑瘫患儿有益的康复治疗新方式。本研究针对研究区域内大龄脑瘫患儿利用15个月分别进行假期集中康复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指导。对患儿各阶段的综合功能进行测评和比较,以探讨集中康复治疗对社区大龄脑瘫患儿综合功能的影响。本次研究发现利用假期集中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患儿综合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及学习技能的强化。在假期集中康复训练中,有规律的、集中的、良好的正性刺激,使大龄脑瘫患儿的综合能力分值比常规康复组提高更大。在假期康复组中我们注重强调以社区为基础和依托,整合社区资源,并促进社会总体介入和对脑瘫患儿的物质环境、心理机制的调整,以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增强患儿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把大龄脑瘫患儿重返社会的责任扩展至整个社会,为大龄脑瘫患儿康复取得更大成效提高了可能性。在假期中集中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患儿综合能力尤其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3社区家庭康复模式的拓展与探索

3.1个性化服务

儿童的发展主要包括生长发育和心理调整。一些研究已经证明生长发育技能可用来评价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方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进行教育计划,主要内容为提供相关医疗信息、父母技能的培养、个性化服务的开发、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目标等,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婴儿运动发育较对照组有相应的提高[24]。这种教育计划侧重于个性化服务和信息共享,并强调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另一项研究中,“个性化”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帮助中度或重度残疾的婴幼儿和儿童实现既定目标,获得实用技能,并表现出较大的进步。这种干预强调伴随着家庭、家长和专业人士的协作。还有一项脑瘫幼儿的试点研究,在超过3个月的时间中,40例接受这种方法治疗的患儿实现了运动目标[25]。

该康复与家庭合作模式,有利于确定他们的需求,建立自己的优势,并获得他们需求的服务。所有这些结果都表示家长获得了较好的心理调整。有研究表明[26]学龄前癫痫患儿通过该模式在5个月后,试验组儿童感知能力明显提高,行为表现更好,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该计划将重点放在孩子的个人心理需求上,以他们“平等的伙伴关系”为原则,鼓励其掌握技能和知识。

3.2家长心理支持

目前很少有研究报道以家庭为单位的效果评价。最常见的干预效果是增强患儿母亲的心理支持能力(她们是大多数研究的参与者)。其干预手段有助于父亲或母亲康复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不良情绪的控制等。一些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父母,大多是母亲,从中得到了很好的心理调整,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的发生,对患儿提供了很好的康复条件[27]。

家庭康复训练确保了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儿童运动语言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不能来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患儿,家庭训练尤为重要,可以节约治疗费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节约医疗资源。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长期社区-家庭结合康复治疗的重点是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让家长充分认识脑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长期坚持康复的意识,将康复工作逐步转向家庭、以满足患儿终身康复的需求[28]。

3.3综合长期强化康复

随着脑瘫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专业康复机构少、专业康复医师少、脑瘫患儿多的局面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脑瘫患儿每天仅靠康复师短暂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在家庭由家长帮助完成训练会觉得温暖安全,有利于运动功能更大程度的恢复[29]。

通过理论培训让患儿家长明白早发现、早康复是脑瘫得到救治的关键[30]。脑瘫属于多重障碍,除了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以外,常有智力、语言、视觉、听觉障碍及行为异常的并发症,父母应善于理解、聆听、尊重、支持脑瘫患儿的诉求,实施全面康复。

长期强化训练是小儿脑瘫康复的重要原则,可以提高和巩固康复效果[31]。脑瘫康复的长期性决定了治疗主要是在家庭,而不是医疗机构。但应倡导社会多方协作,努力为患儿提供康复支持[32-33]。小儿神经科医师或其他医疗护理专家应为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家庭康复方案;在社区创建团队合作的环境,通过专家面对面咨询,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在社区购置一些仪器以进一步提高家庭康复的疗效,以满足大部分脑瘫患儿的康复需要。

综上所述,脑瘫儿童社区家庭康复是一项临床、康复、心理多学科介入,医院、社区、学校、残联、政府多方面支持的综合性康复工程。我国在个性化康复、家庭心理和综合长期强化康复等方面需要多借鉴国外经验,逐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社区家庭化康复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KingS,tepliekyR,KingG,eta1.Family-centeredservicefor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andtheirfamilies:areviewoftheliterature[J].Seminpediatrneurol,2004,11(1):78-86.

[3]世界卫生大会.残疾预防、管理和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05.

[4]KingGa,RosenbaumpL,KingSm.evaluatingfamily-centredserviceusingameasureofparents’perceptions[J].ChildCareHealthDev,1997,12(23):47-62.

[5]HostlerSL.pediatricfamily-centeredrehabilitation[J].JHeadRehab,1999,14(4):384-393.

[6]DunstCJ,JohansonC,trivetteCm,etal.Family-orientedearlyinterventionpoliciesandpractices:family-centeredornot?[J].exceptChild,1991,58(2):115-126.

[7]BrewereJ,mcphersonm,magrabpR,etal.Familycentered,community-based,coordinatedcareforchildrenwithspecialhealthcareneeds[J].pediatrics,1989,83(6):1055-1060.

[8]SheltontL,JeppsoneS,JohnsonBH.Family-centeredcareforchildrenwithspecialHealthcareneeds(ed2)[m].washingtonDC:associationfortheCareofChildren’sHealth,1989:15-19.

[9]SheltontL,StepanekJS.Family-centeredcareforchildrenneedingspecializedhealthanddevelopmentalservices[m].BethesdamD:associationfortheCareofChildren’sHealth,1994:15-21.

[10]allenRi,petrCG.Rethinkingfamily-centeredpractice[J].amJorthopsychiatry,1998,68(1):4-15.

[11]KingSm,RosenbaumpL,KingGa.parents’perceptionsofcaregiving: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measureofprocesses[J].medChildneurol,1996,38(9):757-772.

[12]StanleyFJ,Blaire.Cerebralpalsy[m]//plessB.theepidemilogyofchildhooddisorder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473-497.

[13]艾戎,邓斌,孙明明,等.脑性瘫痪患儿院内与社区家庭康复的对比及高危因素[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29(5):424-427.

[14]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10.

[15]方洁,华柄春,王子才,等.建立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网络[J].小儿临床杂志,2006,24(8):669-671.

[16]RogersCR.theclinicaltreatmentoftheproblemchild[m].oxford,england:Houghton,1939:393.

[17]DunstCJ,JohansonC,trivetteCm,etal.Family-orientedearlyinterventionpoliciesandpractices:Family-centeredornot?[J].exceptChild,1991,58(2):115-126.

[18]meadn,Bowerp.patient-centredconsultationsandoutcomesinprimarycare:areviewoftheliterature[J].patientedctCouns,2002,48(1):51-61.

[19]徐燕.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站与家庭结合康复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4):158-159.

[20]赵爱勤.家长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3,18(1):61-62.

[21]黄金华,吴建贤,王静,等.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2):105-108.

[22]王辉.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康复模式研究: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4):4-7.

[23]朱俞岚,胡永善,于健君,等.假期集中康复治疗对社区大龄脑瘫患儿综合功能的影响[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8(3):130-133.

[24]moxley-HaegertL,SerbinLa.Developmentaleducationforparentsofdelayedinfants:effectsonparentalmotivationandchildren’sdevelopment[J].ChildDev,1983,54(5):1324-1331.

[25]SteinRe,JessopDJ.Doespediatrichomecaremakeadifferenceforchildrenwithchronicillness?findingsfromthepediatricambulatorycaretreatmentstudy[J].pediatrics,1984,73(6):845-853.

[26]Lewisma,Salasi,delaSotaa,etal.Randomizedtrialofaprogramtoenhancethecompetenciesofchildrenwithepilepsy[J].epilepsia,1990,31(1):101-109.

[27]ireysHt,ChernoffR,DeVetKa,etal.maternaloutcomesof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facommunity-basedsupportprogramforfamiliesofchildrenwithchronicillnesses[J].archpediatradolescmed,2001,155(7):771-777.

[28]宿爱国,宋宿杭,杨坤.家长心态与脑瘫社区家庭结合康复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4):3-4.

[29]吴葵,常华.脑瘫家庭康复教室[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2-163.

[30]黄真,席宇诚,周丛乐,等.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26-428.

[31]任世光.强化训练是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重要原则[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778.

[32]ZiringpR,BrazdziunasD,CooleywC,etal.Carecoordination:integratinghealthandrelatedsystemsofcareforchildrenwithspecialhealthcareneeds[J].pediatrics,1999,104(4pt1):978-981.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9

社区康复(简称CBR)是指在城乡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社区有关部门及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参与,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和利用社区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四大康复方面,为残疾人在社区和家庭中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扩大残疾人的康复受益面。根据本中心实际情况,拟定康复服务计划如下。

基础康复医疗护理服务:组建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并配备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和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本中心重点开展视觉康复、肢体残疾、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视觉康复:①设立低视力专科门诊及医学配镜中心。②对于先天或后天性眼部疾病,如白内障、沙眼、倒睫、翼状胬肉、斜弱视、高度近视、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眼白化症、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眼底病等原因都可导致低视力。专业眼科医生在采用手术及药物积极治疗眼部疾病后,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③低视力患者在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进行助视器验光后,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④对学龄前及学龄的儿童要进行佩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

肢体康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对象主要为偏瘫、截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运动功能障碍者。针对脑血管病、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各类慢性病患者进行推拿按摩、理疗、针灸、中药熏蒸等。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①对于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所引起的偏瘫需要进行瘫痪侧面部训练,如训练病人吸气鼓腮,让病人皱鼻子,用冰块或电动牙刷背面刺激病人的口唇和颊部,从侧面向中间运动。②卒中后常见并发症――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其方法有:肢体的摆放,避免过度牵拉,肩吊带的应用及运动疗法和其他辅助疗法。帮助病人练习伸髋屈膝、屈踝及帮助病人进行患腿的负重练习等。③截瘫者康复一般是截肢手术完成后14天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再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④小儿麻痹后遗症马蹄内翻等通过专业骨科医生手术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对象为14周岁以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

对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及身心进行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篇10

一、农村残疾儿童康复保障现状

近年来,国家逐渐开始重视残疾人康复问题。《河北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中谈到,到2015年,我省要做到普遍开展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基本形成残疾人康复保障和服务网络,为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到2020年,要为有康复需求的农村残疾人普遍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在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共同下发的《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卫农卫发〔2010〕80号)中,要求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等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按规定比例给予支付。这些文件都体现了国家对于残疾人康复越来越重视的态度。

具体到河北省,一直非常重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2012年,全省有37个市辖区、138个县(市)共28018个社区(村)开展了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占社区(村)总数的56.15%;有16002个社区已建康复服务站,比2011年增加了8.68%;社区康复协调员累计达37044人,比2011年增加了5.59%;接受过培训的社区康复协调员累计达33344人;为1564600名社区内的残疾人建立了社区康复服务档案,占社区残疾人总数的40.04%,到2012年底,累计299852人接受过社区康复服务,比2011年增加了42.54%。这些数字虽然喜人,但是实际上成果往往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残疾儿童能够分享到的部分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二、河北省农村残疾儿童康复保障现状

从我省农村的基本情况来看,残疾儿童康复保障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实现。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农村往往不具备专业的康复条件。残疾儿童康复的复杂之处在于:首先,残疾儿童类型多样,不同的残疾儿童有不同的康复需求;其次,残疾儿童康复对康复方式、手段的要求非常高,达不到要求的康复训练不仅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且会耽误康复的黄金时期,造成日后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残疾儿童康复类别划分更细,专业性要求也更高。而这一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都是很难实现的。

(二)农村家长由于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对残疾有错误的认识――将残疾认为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因而重视医疗,而忽视实际有意义的康复训练,这使得很多残疾儿童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期。以脑瘫为例,脑瘫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一旦发生无法治愈,而且手术风险大、效果差。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早期干预,鼓励儿童在良好的下,进行运动功能训练,这可以有效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并为其日后自理打下基础。而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家长先是带孩子反复求医,最后听到医生说无法治愈后,就放弃了治疗,也没有再带孩子做过系统的康复,导致孩子丧失了唯一的一个改善残疾的机会,非常令人痛心。

(三)现有康复制度不适应农村残疾儿童情况。第一,没有充分考虑到残疾儿童和成年残疾人之间的差异。残疾儿童康复和残疾成人康复不同,对器械、方法的要求都不一样。实践中,很多村镇只是笼统的在卫生院中建立了康复工作站,却并没有能力针对儿童的特点开展康复服务。第二,专业人员不足。作为村、乡级别的卫生院来说,康复人员基本上是在原有医生的基础上经过几次简单的培训上岗的,在康复领域知识、能力有限,对于很多康复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残疾儿童(如脑瘫、听说障碍等)无法提供专业服务。第三,残疾儿童出行不便。目前农村整体无障碍环境难以实现,很多残疾儿童出行都需要家长帮助。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在家长忙于农活或者家务时,按时到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并不容易实现。在这几点因素的困扰之下,很多农村地区的康复服务站都是名存实亡,并不能给残疾儿童的康复提供实际意义的支持。

因此,对于农村残疾儿童的康复而言,我们需要考虑到他们特殊的经济、地域、生活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三、农村残疾儿童康复保障的初步思路

(一)加大农村地区康复人员培训力度,大力促使城市地区有经验的康复工作人员到农村地区轮岗服务。农村康复服务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专业人员,因此,农村康复服务站可以在政府、残联的组织和协助下,与城市较为成熟的康复机构建立联系,由有经验的康复工作人员下乡进行轮岗服务。在轮岗服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为农村残疾儿童提供不亚于城市的专业康复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培养农村基层残疾康复工作者的作用。

(二)为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站提供适用于儿童的、专门的康复设施和器械。在康复设施和器械的提供上,应充分考虑康复服务站所服务地区残疾儿童的类型及比例,做到按需提供,避免浪费。

(三)做好残疾儿童康复的家长培训工作。所有残疾儿童成功的康复,都离不开家长的汗水和努力。甚至可以这样说,有了负责任的、了解康复知识的家长,残疾儿童的康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调研过程中,很多儿童之所以没能进行有效地康复,也是因为家长对残疾康复不了解,或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康复机构和科学的康复方法。因此,做好农村残疾儿童康复知识的家长培训在目前是非常急迫的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专业康复人员应当将对待残疾的科学态度传达给家长,同时针对残疾儿童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初次培训最好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后续培训可以通过远程或者资料邮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2012年度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

1.胡子君(1980-),女,河北农业大学法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