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施设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59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1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1-0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相关专业学生较好的就业方向之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讲述水、气、声、固、土壤、生态、区域开发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各开发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提出减缓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课程内容较多,理论及实用性皆强。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环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案例分析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如何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条件,切实可行,是课程设计题目设置的最根本原则。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最多只有两周的时间,时间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值,学生很少能够到现场进行踏勘,实施环境监测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的话,学生无法切身参与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整理或参考其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字复制粘贴上。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立足于学校内已经学校周围的建设项目上,可以房屋建筑或房地产建筑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特色鲜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容易识别。另外,由于是校内或校周围的建设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某此课程设计中,笔者以校内宿舍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让学生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现场勘查与分析,对其产生的噪声污染利用声级计现场监测。该设计题目的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强,积极讨论制订监测计划,分工明确,分析合理全面,课程设计较为圆满完成,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应用

通常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单项环评如水环评、大气环评时,都会讲解个相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后续应用能力的形成。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仍较为欠缺,系统设计能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课堂中所讲述的案例多为实际环评项目中单项环评部分的内容,针对一项目系统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即使学生对单项环评内容较为熟悉,拿到一课程设计题目后,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针对某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案例,仔细讲解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从总则一直系统讲解到结论与建议。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会系统掌握环评规律,学会一些在环评报告书(表)中常用术语及用语。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及进行会有综合的掌握与把握。通过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通过一个上午对某一实际案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讲解,对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帮助很大,学生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完成效果较未采用案例教学有明显的提高。

3任务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就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题确定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合理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与步骤,并采用相应手段去实现任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任务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目前高校教学中。任务教学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阶段、和后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了解任务的细节和相关知识背景;任务阶段则是核心,主要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而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根据前面完成情况,进行相应总结,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2~4]。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中,以校园内宿舍楼建设项目为例,前任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科技的要求。任务阶段则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筛选评价重点,将任务分解至个人,如谁负责进行工程分析,谁负责进行噪声监测,谁负责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谁负责进行报告书编制等等。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进行成果总结,并编制相应环境影响报告表。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对其工作进行后梳理,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有益经验,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4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课程的有益而必须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经课程设计锻炼后,部分毕业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技能非常的实用,能在很短的时间适应所从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2]徐明.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1(25):27-28.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2

论文关键词: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经济评估

 

一.建设项目环境的经济评估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现状是,环境影响评价仅仅通过影响项目投资额来作用于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如排污收费、排污交易许可证收费、环境税等并没有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作为影响项目可行性因素考虑进来,深入研究分析。

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环评性质界定不明确

在项目立项论证的前期工作中,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应该是一个决定其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现有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环境影响评价只被列为一个普通的参考项。环境影响评价在决定项目是否可行方面到底发挥多大的影响力?目前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很明显,在分析项目对未来环境的影响时,如果技术上不能达标,则该项目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污染治理成本以及运行费用太高,也会导致该项目整体上不可行。但是,建设项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评的约束力只停留在反映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一般影响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2)环境成本分析缺失

原则上环境评估须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即通过项目的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先性,或者计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以判断项目环境影响的可承受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虽然我国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早已起步,环境影响制度已经实施了近20年,但是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始终是个薄弱环节。虽然评价内容也列入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然而由于缺乏经济分析的标准方法和参数,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现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对此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项成本费用是项目现金流的组成部分,会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考虑、不计入这个数字,严重地弱化了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

2.项目可研中环境影响经济评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一般从项目本身角度进行财务性分析,而项目的环境影响由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在可行性研究中几乎流于形式中国学术期刊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没有考虑因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费用的评价模式,忽略了环境经济外部性,不利于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

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的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毕业论文题目,我国较早建立了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应该包括“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出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的实施细则或技术导则。根据有关研究,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对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把环境效益、环境损害和环境保护费用纳入投资项目的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的框架体系之中,有助于实现经济分析所强调的核心效率目标,即要求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优的政策目标。

二.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案例研究

1.案例描述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巫溪县300吨野生松籽加工生产扩建项目

建设性质:扩建

建设地点: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大包村(原黄泥村)

(2)产品方案

本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松籽2250吨和年产松仁450吨目标,满足重庆周边及国内外市场对天然野生松仁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基础生产条件和加工规模,在已有的松籽加工生产线基础上实现设备升级、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生产环境,购置包括松籽加工、松仁烘烤、松籽烘干、松仁脱红皮、松仁自动拣选等5套设备和运输车3辆;完成技术转让的引进;完成工厂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3)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项目增量销售收入3600万元,增量净利润235.67万元,增量投资利润率22.75%,增量财务净现值1387.78万元,增量财务内部收益率41.42%,增量投资回收期3.87年。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建设可直接带动当地农户5800户,2300户农户间接受益,安置农业就业人口200人。农户年均收入增加0.5965万元,人均增收0.376万元。对完善农副产品产业链条,提升种植业和加工产业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生态效益:本项目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发挥林业建设的生态与经济、社会三大综合效益的结合毕业论文题目,有助于“森林重庆”目标在巫溪的实现。

(4)环境评估

环境影响:该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为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发利用野生松籽,可以提高林业附加值;有效避免成熟松塔落地发芽生长,造成树林过于密集,影响林木正常生长;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进林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措施:该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项目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和交付使用后产生的废水,基本上不含有对环境污染的有害化学物质;拟收集、处理后排入尖山镇市政工程管网;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的排水沟渠,采取可行有效的施工方案;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送至处理场予以填埋处理或回收站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气也会较少;在项目建成后,也会严格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Ⅲ类标准,即:昼65dB,夜55dB。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工程建设后期会有计划的恢复。

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经项目区环保部门综合论证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庆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工厂选址合理,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污染物能达标排放。对于环境的影响在相关规定许可范围内,同意建设该项目。

2.案例解析

案例简介中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涵盖建设名称、性质、地点、规模、技术方案、建设期限、投资结构、资金来源等,此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还要做项目的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市场风险收益分析、项目组织管理、投资估算、财务评估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分析研究。而项目环境评估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的一个环节。

案例中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是从环境影响、环境治理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等三个角度展开,环境影响部分只是针对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若干一般性的措施,集中在项目施工方案及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但是毕业论文题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并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强弱问题。

如果项目方案的环境影响不能以货币价值的形式予以量化,就无法采用基于费用和效益量化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无法计算诸如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对各方案的经济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项目的取舍,因而也就无法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应借助于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对效益不能货币量化的环境影响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对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现状问题的总结分析,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可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现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失忽视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可行性因素的影响力,忽略了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国家在税费征收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方面有很多空白等。

针对这一现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纳入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是亟需且必要的。如何有效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不仅是环保观念的问题,更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尤其是现实可操作性问题中国学术期刊网。关于现实可操作性,本文提出“路径可行性”,这种“路径可行性”首先体现在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界定和使用方法的选择上。

1.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

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是指当用于分析的资金有限、信息有限,难以用货币形式计算效益时,可以不考虑效益,只估算所有备选方案的费用,选择费用最小或在一定费用水平下效果最好的方寒。费用效果分析主要用于互斥建设方案的比选。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效益无市场交易条件,很难用货币价值估算出来。当这些物品或服务的损失不可逆时,最优的选择就是选取某种方案,使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经济费用效果分析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l)待评价的方案数目不得少于两个毕业论文题目,并且是互斥方案。(2)待评价的方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目的。如果待评价的各个方案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各个方案就没有可比性,费用效果指标也就失去了意义。(3)各方案的费用采用货币单位计算,效果采用非货币的同一单位计算。

2.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方法选择

常用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价值作为计算基础;第二类是以污染后果的消除与损失补救的成本作为计算的基础;第三类是以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资及运行费用作为计算基础。第一类计算基础为众多专家学者所接受,认为其最合乎经济学原理,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第三类指标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入量进行的,技术上最可行,信息处理量不大。综合对比,第一类的环境的损害价值与第三类建设项目的环保投入,在操作上最可行。由于相同的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的不同和消除环境不良影响的成本差异的巨大,所以在项目可行性的论证中容易造成决策重点偏差,影响决策质量。而环境的影响有四大类:生产力、选择价值、健康和舒适性,所以在可行性研究的操作中,可根据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一驰、冯良华.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影响分析.林业建设.2007.2

[2]李开孟.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经济分析的必要性.中国工程咨询.2008.1

[3]李佳、吴军年.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建立.2007.10

[4]张群、荀志远.考虑环境成本的项目经济分析方法.决策参考.2005.10

[5]付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3

室内设计的方法,这里着重从设计者的思考方法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总体与细部深入推敲

大处着眼,即是如第一章中所叙述的,室内设计应考虑的几个基本观点。这样,在设计时思考问题和着手设计的起点就高,有一个设计的全局观念。细处着手是指具体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室内的使用性质,深入调查、收集信息,掌握必要的资料和数据,从最基本的人体尺度、人流动线、活动范围和特点、家具与设备等的尺寸和使用它们必须的空间等着手。

2、从里到外、从外到里,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

建筑师a·依可尼可夫曾说:“任何建筑创作,应是内部构成因素和外部联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从里到外’、‘从外到里’。”

室内环境的“里”,以及和这一室内环境连接的其他室内环境,以至建筑室外环境的“外”,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设计时需要从里到外,从外到里多次反复协调,务使更趋完善合理。室内环境需要与建筑整体的性质、标准、风格,与室外环境相协调统一。

3、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

意在笔先原指创作绘画时必须先有立意,即深思熟虑,有了“想法”后再动笔,也就是说设计的构思、立意至关重要。可以说,一项设计,没有立意就等于没有“灵魂”,设计的难度也往往在于要有一个好的构思。具体设计时意在笔先固然好,但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构思,往往需要足够的信息量,有商讨和思考的时间,因此也可以边动笔边构思,即所谓笔意同步,在设计前期和出方案过程中使立意、构思逐步明确,但关键仍然是要有一个好的构思。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正确、完整,又有表现力地表达出室内环境设计的构思和意图,使建设者和评审人员能够通过图纸、模型、说明等,全面地了解设计意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投标竞争中,图纸质量的完整、精确、优美是第一关,因为在设计中,形象毕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图纸表达则是设计者的语言,一个优秀室内设计的内涵和表达也应该是统一的。

二、室内设计的程序步骤

室内设计根据设计的进程,通常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设计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设计实施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

设计准备阶段主要是接受委托任务书,签订合同,或者根据标书要求参加投标;明确设计期限并制定设计计划进度安排,考虑各有关工种的配合与协调;

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如室内设计任务的使用性质、功能特点、设计规模、等级标准、总造价,根据任务的使用性质所需创造的室内环境氛围、文化内涵或艺术风格等;

熟悉设计有关的规范和定额标准,收集分析必要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对现场的调查踏勘以及对同类型实例的参观等。

在签订合同或制定投标文件时,还包括设计进度安排,设计费率标准,即室内设计收取业主设计费占室内装饰总投入资金的百分比。

2、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是在设计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运用与设计任务有关的资料与信息,构思立意,进行初步方案设计,深入设计,进行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确定初步设计方案,提供设计文件。室内初步方案的文件通常包括:

1、平面图,常用比例1:50,1:100;

2、室内立面展开图,常用比例1:20,1:50;

3、平顶图或仰视图,常用比例1:50,1:100;

4、室内透视图;

5、室内装饰材料实样版面;

6、设计意图说明和造价概算;

初步设计方案需经审定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3、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补充施工所必要的有关平面布置、室内立面和平顶等图纸,还需包括构造节点详细、细部大样图以及设备管线图,编制施工说明和造价预算。

4、设计实施阶段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节能理念;建筑物;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使用者对建筑物结构性能的要求更高,这就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加强方案改造。节能是建筑设计急需倡导的先进思想,其是在构建和谐、绿色建筑趋势中的必然理念。因此,设计单位必须以节能降耗为指导,提出更为新颖的设计方案。

一、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分析

从不同的使用功能来说,建筑物主要用于商业、民居、生产、灌溉等多个领域,不同建筑物发挥的使用功能也不一样。设计是建筑工程改造的前期环节,科学设计才能合理地指导后期施工。当前,我国建筑设计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于:

1、思想问题。我国建筑行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对建筑物的研究、测绘、勘察等方面均有变动。而设计单位在作业思想上依旧处于“保守”状态,各类建筑物设计主题或观念均相对落后,这与现代化建筑工程是不一致的。承接设计项目之后,设计单位依旧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为标准,编制的建筑图纸方案也局限于可利用价值[1]。这就导致建筑一些先进的设计思想无法推广,例如:节能思想、绿化思想、审美思想等,这些都是新型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实际设计过程应用的较少。

2、方法问题。设计方法决定着方案的质量,设计单位采用的方法不合理,不仅降低了建筑设计方案的质量,也约束了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发挥。以民用建筑为例,各种住宅区应提供针对性的设计方式,才能保证最终方案的可利用性。实际操作流程里,设计单位没有考虑用户群体、功能需求、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选用方案与工程配套设施不搭配,误导了施工单位的现场作业。此外,高科技工程设计方案的推广面有限,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自动化勘测设计系统尚未全面使用,也是建筑设计的一大不足。

二、设计失误造成的不利影响

伴随着城市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与城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这充分体现了建筑物设施的利用价值。设计决策失误是行业不可避免的问题,因各方面条件干扰而降低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干扰了项目施工的有序进行。结合工程建造情况,建筑设计失误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

1、功能方面。作为社会基础设施改造的重要对象,建筑工程对结构布局、质量控制、作业流程等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控制建筑施工质量是衡量工程价值的核心指标。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建筑施工总体的质量水平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异[2]。设计方案不科学是限制建筑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

2、病害方面。建筑施工阶段出现裂缝、沉降等问题,破坏了建筑结构的完整性,这些都是设计方案缺陷造成的后果。建筑结构设计的性能指标较低,未顾及外在因素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作用。其中,设计单位对建筑环境变化分析出现失误,现场作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建筑质量远达不到预期标准的要求。

三、建筑节能的总体设计方案

无论属于哪一类别的建筑物,其都必须在设计方案指导下才能正常建造,具体以工程设计图纸为参考,以确保建造质量符合国家的标准规定。给予节能思想指导下,设计单位应对建筑节能总方案进行科学地编排。

1、建筑选址设计。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2、外部环境设计。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例如,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

3、建筑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3]。对于沿海湿热地区,可以通过建筑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即使在无风时也能形成通风,得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四、建筑结构的节能设计方法

建筑工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设施的主要构成,建造各类建筑物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使用需求,加快了城市地区规划改造的进程。另一方面,建筑节能设计必须细化到具体的结构上,这样才能从局部保证建筑结构的节能价值。本次从墙体、门窗、屋顶等结构介绍节能设计的方法。

1、墙体。就墙体节能而言,复合墙体越来越成为墙体的主流。复合墙体一般用块体材料或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复合,或在框架结构中用薄壁材料加以保温、隔热材料作为墙体。

2、门窗。门窗具有采光、通风和围护的作用,还在建筑艺术处理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门窗的节能处理主要是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从门窗材料来看,近些年出现了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

3、屋顶。在寒冷的地区屋顶设保温层,以阻止室内热量散失;在炎热的地区屋顶设置隔热降温层以阻止太阳的辐射热传至室内[4]。保温常用的技术措施是在屋顶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小的轻质材料用作保温,如膨胀珍珠岩、玻璃棉等;也可在屋面防水层以上设置聚苯乙烯泡沫。

五、结论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国内建筑工程建设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在解决地区基础设施方面具备多方面的利用价值。考虑到建筑工程的重要性,必须对建筑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节能设计思想已经成为建筑工程里不可缺少的内容,用其辅助建筑方案规划有助于项目质量的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林永昌.我国建筑行业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建筑科技,2010.14(10):22-24..

[2]常福海.商用建筑功能的设计与规划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17(11):10-12.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5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实际案例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和投资巨大等特点,如果成本控制不当,经济损失惨痛;反之,如果成本控制恰当,经济效益将十分显著。工程项目全过程大体可分为决策阶段、勘察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安装调试阶段和使用阶段。在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体系中,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任务要求和具体控制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施全过程成本管理,有效控制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采购阶段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能,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目标至关重要,原因如下:

1、设计环境、条件、标准和能力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优劣,而不同设计方案所涉及的施工组织方案、材料设备标准、项目建设周期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从而导致项目投资成本相差悬殊。有人说如果设计方案一旦确定,项目投资成本的70%-80%也就基本确定了,可见设计方案的优劣是影响项目投资成本水平的关键因素。

2、施工合同的变更往往是由于勘察资料不足、设计标准更改、设计深度不够或设计失误造成的。变更过多,不但可能导致合同价款的调整,而且也可能因为结算方式的差异,不利于对承包商的管理,影响其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由于上游设计、施工、设备到货等工作计划不足、进度延迟等原因,导致各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不协调,施工方案得不到优化,从而额外增加临时设施,产生额外成本。

4、能否实现采购过程的有效竞争,让优秀的设计、施工和设备供应商脱颖而出,进而在工程项目中使用性价比较高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和设备材料,也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十分关键的因素之一。

以下是某工程项目中几个成本控制的典型案例,可以印证上述各事项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案例一:某项目a拟生产的产品被其他单位生产的更好方案所替代,致使D项目自工程竣工以来从未投入使用。究其原因,当属外部市场条件不可预见性、决策者对市场环境的不熟悉导致项目决策失误,已投入的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形成损失。此案列反映出项目决策工作的复杂性,管理决策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大影响。

案例二:某项目B前期规划采用根据服务对象分区建设的思路,分别在两个服务区各建设一个子项。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厂区的各项环境满足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条件,因此,更为经济的规划方案是建设一个子项,设备分期采购安装、分期投用。但由于部分关键工程已经开始施工,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建工程的重复性建设。此案例反映出合理的总体规划方案对工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案例三:某项目C是为了满足一个重要的一级里程碑需要而增加的临时项目,其不少工作涉及到隐蔽工程。该设计方案在组织招标过程中发现询价结果高得连主设计人自己都觉得离谱。最后通过组织召开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调整了原施工图设计方案,使工程造价大幅度降低,但同时本已趋紧的进度也因设计方案反复变更而更加紧张。此案例反映了不同详细设计方案对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影响重大。

案例四:某项目D因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工仪式的举办,而初期进度又十分紧张,上游设计能力和资料条件不足、深度不够,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变更。而承包商不断提出的变更要求又得不到建设单位及时有力的澄清和回复,最终导致工程结算变得十分复杂,一方面极大地增加大了投资控制管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造成现场人力、物力的浪费。这是典型的因设计工作质量不高,项目赶进度增加成本控制风险和难度的案例。

案例五:某项目e在增加道路边坡安全防护工程时出现设计变更,考虑到工程质量的特殊要求,设计单位选用了较高标准的材质和比较美观、艺术的设计型式。但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现仅仅材料费用就高达几百万元,方案被取消。但此时因为材料采购合同已经签订且无法退货,最终不得不购置该批材料,在其他工程项目中消化使用。此案例一方面反映了工程项目设计标准要求不统一额外增加项目成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技术、商务分离阻碍了及时沟通,最终导致施工方案技术与经济的不协调。

基于以上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应该通过精细化管理,采取以下各项措施,在勘察、设计、施工和设备材料供货等重点环节加强成本控制:

1、加强建设单位、现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沟通,确保设计方案输入条件的完整性、正确性和经济性,优化设计方案,以利于设计方案有的放矢,避免由于设计人员闭门造车出现设计方案脱离现场实际的情况,从而导致项目成本失控。

2、推广设计方案比选,尤其是投资金额大、受施工现场条件影响较大的技术性项目,要广泛开展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加强技术业务部门、商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以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纵向沟通。必要时借助社会外部专家的力量,在确保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开展多设计方案的比较,规范重点项目设计方案比选决策过程,使设计先决条件、设计方案比较与决策、详细设计方案计算等文档化,实现设计全过程的可追溯性管理,以增强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合理选择设计标准,并根据价值功能理论进行功能分析,提高所采用设计方案的性价比。

3、规范和优化采购程序,通过市场竞争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严格、规范的采购程序和合适的采购方式,提高采购项目的性价比,让更多优秀的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供应商参与到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中,为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成本作出贡献。

4、加强项目成本考核。在工程建设各环节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目标,在各责任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方案中增加成本考核的内容和权重,将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分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并与各级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薪酬兑现挂钩,增强广大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而对日常成本控制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单位应通过不同形式予以奖惩,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员工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6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环境与健康学是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属于交叉学科,其研究涉及环境科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卫生管理等专业领域。较于传统的环境科学课程,环境与健康学课程属于聚焦复杂、新兴的学科分支,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略显陌生。另外,环境与健康学课时少、任务重,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往往是“囫囵吞枣”,未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也无法应用于环境健康评估。为此,在本科学习阶段能扎实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并通过环境与健康学这门综合性课程,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医学院开设环境科学专业,为国家输送环境健康评估综合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解决在环境与健康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目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引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思路,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等融入教学。该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计算机等学科,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对环境与健康学这门医学和环境交叉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进行对比,现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2级(26人)、2013级(22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环境与健康学做对比教学,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校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根据教务科对环境与健康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由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环境与健康学教学

对照组学生采取LBL教学法,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制成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实验组学生则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其教学过程如下:(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每4人一组。根据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等内容对课程进行整合,并划分为具体的单元。根据具体的单元内容确定教学方案,设置重要知识点、知识整体架构梳理、交叉学科知识应用三种不同难度类型的问题。(2)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紧扣课前任务的设置,尽量选热门的环境问题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案例的形式要尽量做到多元化),对其进行交流讨论,达成一致的观点,并自主推举一代表,以ppt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3)带教教师对ppt内容进行初审,指出ppt内容存在的明显问题,确保汇报内容科学、逻辑清晰。小组汇报结束,带教教师引导小组学生深入讨论、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做简要总结,归纳共性观点,对好的思路和前沿的看法加以肯定,对不正确和错误的观点予以正确引导。

4.教学结果评价

(1)期末测试。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主要包括环境与健康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最终成绩根据总分分为4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及以上为“良好”,60分及以上为“及格”,低于60分则为“不及格”。

(2)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对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3个层次。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二、结果

1.教学效果

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

2.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方法接受度高,对理论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能在轻松愉快地讨论总结中消化理论知识。与对照组相比,其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具有复合型污染严重、人群暴露时间长、历史累积污染对健康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等特点,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环保部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级发展规划》中也指出:“研究热点向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类环境风险转变。”因此,我国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工作势在必行,而目前缺乏“生态环境杰出人才”引领开展这项涉及空气、水、土壤等多种介质,以及暴露监测、数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多种专业交叉科学的工作。环境与健康学课程迎合了发展的需求,其涉及领域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生态系统转变,方法从传统技术方法向交叉学科技术创新转变,为培养多专业交叉的环境科学人才搭建了一个可系统梳理各学科知识脉络的平台。针对环境与健康学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庞大的知识体系内在化、系统化,以提高教学质量,都值得环境与健康学教学工作者深思。

LBL作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为本位、主导,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高效能、高密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R,在教学方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面。但它也存在以下弊端:用死板教条的教学计划来指导教学,而且课堂教学往往讲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大量知识信息的输入,由于受限于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等因素,不能很好地建立系统思维,进入实践后无法将其所学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会导致“消化不良”。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是在吸收了案例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任务驱动教学(taskdrivenapproach)以及实践教学的优点后提出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则强调以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将案例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载体,视任务为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抓手;先以任务进行驱动,然后根据任务引入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演示和讲解,逐步将任务分解,将子任务融入案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其优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师教学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组建团队,进行模拟实践应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避免了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课程学习的不足,其教学效果更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准确定位授课对象是实施教学行为及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前提,为此,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任务的设计要有哟胃小t谏杓迫挝袷保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专业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将知识划分为重点知识点、知识整体架构梳理、交叉学科知识应用三种不同难度类型,充分体现“任务”层次感。其次,以学生为中心,自由组队,合理安排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热门的环境问题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充分发挥“头脑风暴”,讨论拟定案例的讲解思路,这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任务的自主分配,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的小任务,排除学生学习过程的为难情绪,同时也可通过分工合作的过程,完成从不熟悉到掌握知识点的动态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组织课程实施。课前的任务布置及学生完成任务时以ppt为形式的报告,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课堂的施教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把握程度、课堂气氛和对时间的把握,等等。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了解,可因材施教,充分备课,减少或避免出现因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无法应对的教学情况;还可以提前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虽然高校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如何更合理地在课程一体化设计中构建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系统化,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在环境与健康学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只有不断探索与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拥有环境、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环境科学人才。

(通信作者:于春伟)

参考文献:

[1]陆施予,何红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2):154-155.

[2]武善学.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8(6):116-117.

[3]张英.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弊端及改革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87-187.

[4]李安徽.网络视频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化学教学,2009(9):51-53.

[5]董朝辉,杨继平.构建主义视野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模式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4):6-8.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7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文章结合对国内外课程教学实践方法和现状的研究,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只有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

环境艺术;实践教学;整合;创新

环境设计专业系列课程作为贯穿整个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囊括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艺术设计及装饰文化、雕塑等多个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课程。当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实践育人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文章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教学中实践育人手段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西方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与经验

西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可以追溯到德国包豪斯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不仅创立了基础课,还强调让学生进入工厂,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团结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与设计家介入设计教学,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当代的西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主导理念依然是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式,但各国都在本土文化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着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欧洲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非常强调项目教学,即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各门专业的学习。项目包括虚拟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与企业结合着重于对项目的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在欧洲的大部分院校,学生在项目课题上所用的时间约为50%,而在课题相关课程上所用的时间只有20%~30%,剩下的时间用作选修课。如,丹麦奥尔堡大学要求学生参加实践课题工作,纵向上贯穿了大学教学的全过程,横向上有课题贯穿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工作室环境,将公司项目制作过程和具体细节按实战要求在课堂上表现,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公司结合起来,聘用一些有经验的设计师到工作室兼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体验公司管理制度下的工作内容与环境,增加实战经验,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与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客观的认知。积极地研究和吸取西方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实践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有助于培养特色的综合型创新设计人才。

二、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方法与现状

目前,国内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的一流院校,如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丰富的实践育人手段。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构造节点模拟训练,学生将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材料、工艺构造亲手制作出来。这种将工地搬进教室进行现场教学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模拟与体验环节,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这些材料、工艺知识难点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清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照明实验室中进行灯光模拟。学生根据所上课程要求模拟现实照明,如模拟办公空间照明、居室照明等。这种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实践手段,使学生在了解灯具的同时能够进行创意性的照明设计,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随时参观学院的材料与构造展厅,了解材料的应用范围、构造方式、产地、价格以及完工后的图例,使学生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结合现实进行设计,避免了设计课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问题。目前,根据国内各大高校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与案例,我们能够进行比较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但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规律化、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弱、适应性差,缺乏创新能力与文化修养,难以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等等。我国环境设计专业仍是一门新型学科,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与经验,一方面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出一套完整的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与学科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1.实验方法的导入

为了改变以往只有实验课教学在工作室中进行的状况,可以在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实验方法,利用艺术学院模型室、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利用学院构造模型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及节点,通过对材料的分割、组合、安装,使学生掌握施工工艺;并让学生制作等比空间模型,研究空间组织关系,摆脱课堂教学中单纯依靠计算机模拟的状况,使学生切实体会从图纸到实物的整个过程;提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具有前瞻性与可实现性的环境设计模型室建设方案,以适应环境设计系列课程实践育人手段的改进。第二,提出环境设计实验室建设方案。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交互式教学,即运用计算机技术营造虚拟现实场景,再现实践环境的搭建过程。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为例,这门专业课以往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较强,手法单一,三维想象空间难以理解,使学生对施工现场、建筑物结构和施工过程了解不足。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将虚拟建筑建造过程实验教学软件运用到实验室中,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可以感知各种建筑物实际的施工过程。学生还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虚拟现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构思和设计,以全新的交互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室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教学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易于操作和拓展、更为高效和便捷的优势。虚拟建筑建造实验教学模式包括四大模块:基础知识概念、全景漫游、虚拟建造过程实验和创新设计。这是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全新模式,不仅可以代替部分传统教学,而且能够解决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教学问题,起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作用。第三,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突破传统的多学科、全方位智能交互式实验室教学模式。由于当今的艺术设计与新科技、新材料不断创新,多领域、多学科结合也日益紧密,进而产生集多领域教学、学术研讨、互动教学、作品展示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它结合了设计专业各个领域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领域。该项目利用屏幕融合式的多点触摸主屏和副屏的模式,它拥有一定的数据库支撑,包含了与之相关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平台,可真实地模拟景观、建筑、室内外等场景,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动态演示,针对专业定位和社会就业的需求,提供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平台,推动单一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手段逐渐向互动式的实验教学过渡。

2.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第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整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包含的基础学科,确立“跨界融合,皆善为用”的教学理念,将整体实践课程分为基础教学、综合设计、创新研究三大板块。在基础教学平台上构建“能力素养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成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又提高了他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根据国际市场及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增设新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处于革故鼎新的动态发展平衡中。第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首先,强调多人授课,多课程、多元化教学,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乃至企业资深专业人员合作授课,推进项目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理解,使其更多地了解设计施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创办实践基地,聘请知名设计师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铺平了学生与企业、市场接轨的道路,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最后,以科研活动带动人才培养,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进入教师工作室,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合理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

3.教学方法的规范与创新

案例教学是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实践育人手段。建立规范的案例教学体系,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获得前沿的信息资源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结合环境设计系列课程,建成规范的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案例教学体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研究发现设计方法。其次,与国内顶尖的建筑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密切联系,获得国内前沿的设计案例,用于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最后,建成世界经典环境设计案例库,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包括背景资料、图纸资料、设计评价等。

4.考核方法的创新

更新考核方法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重过程、重平时表现、重能力培养、重思维创新”的指导思想,制订详细的进度考核内容。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是整个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主体,主要讲授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中各类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由于新型材料与构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构造内容也较为复杂,再加上课堂讲授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手段,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结语

文章在调查、研究国内外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其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玲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艺术教育,2011(1).

[2]郑家茂,熊宏齐.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8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为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和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笔者拟以高职院校商品花卉专业《花艺环境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

职业资格研究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必须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生涯发展目标设计、课程设计与教学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课程开发流程包括两大部分: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设计包括五大步骤,分别是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其中,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统称为“职业资格研究”。

在前期调研和充分分析了嘉兴市以及国内商品花卉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我校商品花卉专业建设指导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教师共同将商品花卉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生态城市建设、观光旅游农业、花卉生产等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能够从事现代花卉园艺生产技术管理、花艺环境设计与实施、花卉贸易等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就明确了我校商品花卉专业所涉及的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即花卉生产、花艺设计和花卉贸易。《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花艺设计工作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

花艺环境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在花艺设计岗位上,遵照客户提交的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勘测结果,依据插花员和花艺环境设计师的职业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场所的花艺环境设计方案并组织现场施工或花艺作品的制作。接受设计项目任务后,组建项目设计团队,任命项目经理,勘察测量现场环境,综合现场勘测数据、客户意见和资材成本等因素,完成花艺设计方案和项目报价。与客户沟通确认后,组织人员采购相关资材,携带有关工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施工或花艺制作,清理现场杂物,完美呈现花艺设计作品。

花艺环境设计的学习目标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工作手册、行业标准等有关设计资料,以教师拟定的花艺场景为设计对象,按照设计要求,遵循花艺行业有关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花艺环境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使用工具、材料、设备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从事与花艺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室内外庭院花艺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婚礼、会场、庆典现场、商业场所花艺环境的设计与制作。

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和学习内容(1)工作对象。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对象是:花艺环境设计项目经理部的组建,项目任务书的制定,项目现场有关数据的勘测,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方案的设计与完善,相关资材、工具、设备的准备,项目现场的施工和监督,项目现场花艺作品的后期养护,已完成项目的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2)工具和工作方法。花艺环境设计所运用到的工具主要有:钢尺、卷尺等相关测量工具,彩笔、纸张、尺子等相关绘图工具,安装有绘图软件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备,剪刀、修枝剪、老虎钳、小刀、去刺器等修剪工具,剑山、花泥(鲜花泥、干花泥)、花托、金属网等固定工具,铁丝、绿胶带、订书机、喷壶、包装纸、彩带、胶棒、胶枪、塑料绳等辅助工具,行业标准和操作指导手册。花艺环境设计所运用到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场地的测量方法,图纸的绘制方法,方案的综合优化方法,施工成本的控制方法,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施工进度的控制方法。(3)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花艺环境设计劳动组织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经理在项目组成员间进行设计任务的分工,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设计方案的对比优化分析并选择最佳设计方案,项目经理组织并分配施工任务,项目经理和客户共同进行现场验收、客户签字确认等。针对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要求主要有:能进行有效的客户和内部成员工作沟通,能勘察测量现场的各种尺寸指标,能绘制平面图、效果图等设计图纸,能制定并完成项目整体设计方案,能陈述花艺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能熟练使用各种专业工具和设备,满足客户对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修改意见,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遵守行业标准,能真实、客观进行自我评价,详细、规范、及时地填写项目完工自评、互评并存档等。

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见表1)。

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场所课程实施场所如表2所示。

课程师资要求《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应优先选择具有“双师型”背景的教师,即既具有教师资格,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且有花店从业或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校内主讲教师,校内兼职教师要求每年至少保证两个月的花店实践经历。校外兼职教师应优先从本地知名花店中选取,要求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花店业从业经验且主持或参与过多项花艺设计和施工项目。

教材编写及选用编写教材必须依据本课程的标准。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课程的工作逻辑并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紧跟国内外花艺设计的最新趋势,建议与知名花店合作开发教材,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花艺师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参与教材编写。选用教材一定要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且为项目型教材,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的编写,应该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实践,融工作于学习之中。课程职场化教学场所应最大限度模拟花店真实工作情景,如工作台、工具箱、资材柜、鲜花保鲜柜、题板、多媒体设备等。要建成并完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包括授课录像、参考图片、专业参考网址、课程课件、交流互动区等内容,重点建设完善“课程交流互动区”,努力实现师生在线交流、在线信息、在线回复、在线点评等功能。

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课程总成绩=平时测评成绩(占30%)+期末测评成绩(占70%)。平时测评成绩是已实施教学的各项目学业评价卡成绩的平均数,期末测评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占50%)+技能考核成绩(占50%)。总之,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程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以婚礼花艺设计与制作为例,学业评价卡如表3所示。

师资力量明显加强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实践探索,《花艺环境设计》课程建设团队专业和年龄结构已趋合理,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60%,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课程建设负责人为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会员。校外兼职教师为嘉兴市知名花店高级花艺师,具有丰富的花艺设计与施工经验,团队教师主持并主要参与了浙江省花卉工初、中、高级以及插花员高级工和插花技师的考试大纲以及题库的开发建设工作。《花艺环境设计》课程被列为学院2009年度重点建设课程,《花艺环境设计》教材被立项为2010年度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项目。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9

环境法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调研随着环境法在环境资源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环境法学教育亦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改进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提高环境法学教学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环境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案例教学法缺乏正确的认知

在以培养职业化法律人才的英美国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得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学习法院的判例为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国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不一,大多把案例讨论、案例列举、庭审观摩、模拟法庭、播放视频等归为案例教学法。多数情况下将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辅助手段。在教师讲授过程中选取几个案例,用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更甚者,案例分析仅是某些理论的简单重复。这种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只不过是在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中添加了几个案例而已,将“举例教学”认作“案例教学”,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不能满足需求

首先,多数教师并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此外,因把“案例教学”认作“举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主导,基本上教师从头讲至尾,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案例选取方面,教师选取案例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的随意性。一方面,案源有限,经典案例较少。虽然现实生活中环境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引用来用作教学的经典案例仍很有限。而且多数案例枯燥冗长,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教师选择案例的渠道来看,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参考书、法院的判决、教师自己接触的案例等。然而,这些案例在提供相关情景信息的完备性等方面大都有所欠缺。最后,教师的法律实践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一直以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法,主讲教师一般都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但大多数却也都缺乏法律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将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3.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由单纯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充分参与,教师由单纯控制操纵转变为引导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度的高低是影响案例教学法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在环境法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一方面体现为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中学生参与部分所占比例不大。受传统讲授方法的影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般是教师介绍案情、提出问题、提示该案所涉及到的理论和法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实质上是老师在进行案例分析讲解,而不是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除受教学班规模过大,不利于展开讨论以及案例教学平台较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对环境法学课程实践参与意识较差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环境法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1.正确认知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类型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我国目前法学教育中出现的案例列举、庭审观摩、播放视频均不应归类于案例教学,它们与案例教学的主旨并不一致。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时应明确其类型,以避免混淆案例教学的应有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案例教学的主旨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这有利于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开展教学案例调研,精心挑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的载体是案例,教学案例选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案例教学法是否能够成功。因此必须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好的案例需要具备四个要素,一要贴合课程教学的需要;二是案例的内容要清楚明确,叙述要连贯,内容要真实,不作主观评论;三是案例的内容要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典型性,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四是案例要具有复杂性、冲突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目前,实施环境法案例教学最大的困难在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确定。现有的有关环境纠纷的司法判决、环境行政执法案例等能够选取作为教学案例的为数不多。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案例调研来编写可用的案例。案例调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被调查案件的资料,详细了解案件产生、发展及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努力找寻故事背后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为案例的写作完成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环境法学这门学科自身还处于继续发展的阶段,许多知识结构、内容、理论还在不断更新,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必须随之提高,才能够满足相关的教学需求。案例教学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案例选择、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多个教学环节。因此,做好案例教学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多数教师法律实践能力欠缺的现状,应鼓励其多从事相关的实务工作,例如作兼职律师案件、充当企业的法律顾问、到公检法部门挂职进行锻炼,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自身应多注意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新案例,多关注司法实践的现状,要把握法律实务界的最新动态,力求把最新、最典型的案例引入到案例教学中来,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个强调师生互动学习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精心提炼和设计必须讲授的理论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各种巧妙的设问、提问、讨论等去帮助学生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而无须轻易地就某一问题下结论。不论采用何种互动方式,教师都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寻找答案的教学主体。

参考文献:

\[1\]罗海山,刘艺工.法学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1,(5).

\[2\]赵洁.法学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新西部,2011,(9).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实践环节,Studio;教学改进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学校内的实践环节以及学校外的实践环节。

学校内的实践环节大多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形式出现,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学校外完成的实践环节大多以生产实习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深入到生产现场或企业内部学习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在学校外完成的实践环节,主要存在实习效果无法评估的问题。学生多,实习地点分散,实习的具体内容会由于实习单位(实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学生的考核也就成为一个难题。实习报告(日志)往往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相对而言,教师更易评估学生在校内完成的实践环节的成效。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对疑难问题的解决,除了查阅资料,更多的是寻求教师的解答。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和最后的设计成果予以评分。但校内的实践环节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不够。如上所述,指导教师的疑问解答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主要方式,学生很容易形成对指导教师的依赖,学生查阅规范、图集、标准等,自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其次,我们过多地强调独立完成,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充分发展个人的能力,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正因为目前我们的实践环节存在以上的不足,我们不妨参看一下国外高等院校的作法。

二、Studio(工作坊)的概念和特点

Studio(工作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本科教学计划(Undergraduateprogramme)中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核心要素表现为:模拟未来就业的实际工作环境;采用学生中心的学习方式;将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多学科门类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Studio的开展首先需要一定的环境。Studio需要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的工作空间要求相对独立。可将教室分隔成若干区域,每个小组各据一方,在整个Studio过程中固定不变;同时每个小组的工作区域都将配置书桌、书架、文件柜、计算机(可上网)、打印机等。Studio为小组成员提供了共同探讨、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实践任务。

Studio以案例学习为教学形式。案例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模拟性,但案例给出的条件通常是不完全的,需要学生小组在限定的主题内不断细化条件,据以解决问题。学生在每一学年都要完成Studio的学分,即每一学年都有案例学习。案例的设计会逐年加深,完成案例学习的时间也会随之加长。

学生要分组(一般5-7人一组),小组的成员在整个学年中保持不变。第一年,小组成员随机组成;之后的学年,在第一学年表现的基础上,学生们自我选择形成团队。

教师会每周定期接受学生的问题咨询,同时阶段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避免权威,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相对于国内的实践环节,在Studio的环境中,学生的案例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甚至还会有一些问题超出他们所学课程的范围;

2、要求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以更广阔的视角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

3、长期的团队工作,可以提高沟通、谈判的技能,有助于发展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扮演核心角色的能力。

4、工作成果的不惟一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工作的能力。

三、国内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改进建议

Studio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积极的。在国内高等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中,Studi0的思想、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为例提出建议如下:

1、改进实践环节任务书下达方式。我们的设计任务书与Studio的案例在实践环节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我们在任务书中对问题的描述太过具体和确定。例如,工程造价的学生都需要完成概预算(或清单及清单报价书)编制的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会给学生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此外还会对施工工艺、技术甚至材料单价做出规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实践环节更像一个大作业,而不是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Studio给出的案例最初只是对项目的一些描述,提供项目运行的大环境。学生需要在限定的主题内不断细化条件。完成同样的概预算编制的实践,Stu-dio的学生会做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从而做出相应的概预算,同一个主题,每个Studio小组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就像在实际工作中那样将项目逐步具体化。这个具体细化的过程使得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如此看来,我们实践环节的任务书下达是需要改进的。不要把项目背景、完成条件表达得那么具体确定,反而会更接近实际工作环境,更能给学生预留下能力培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