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十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十篇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17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1

一、小麦播种期间病虫害的防治

1.防治对象

地下害虫(金针虫、蝼蛄、蛴螬)、小麦全蚀病、丛矮病、黑穗病。预防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

2.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优质、高产、节水、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合理施肥,搞好品种布局,防治品种单一化。(2)大力推广药剂拌种或使用包衣种子。药剂拌种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应先拌杀虫剂后拌杀菌剂。常用的杀虫剂有:50%辛硫磷乳油、75%甲拌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苗蚜和灰飞虱。常用的杀菌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20%的三唑酮乳油150mL拌种100kg,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加水喷湿堆闷6h即可播种。可有效预防小麦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全蚀病发生严重的地块用12.5%“全蚀净”拌种,20mL“全蚀净”拌麦种10kg,防效可达85%以上。药剂拌种是防治地下害虫和一些根部病害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广药剂拌种。

二、冬前麦苗的病虫害防治

1.防治对象

地下害虫、蚜虫、灰飞虱、麦田杂草。

2.综合防治技术

(1)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用50%辛硫磷100~200mL加适量水喷拌细砂50kg加2.5kg炒香的麦麸顺垄撒入麦苗的基部。(2)小麦丛矮病的防治:防治传毒媒介,蚜虫和灰飞虱,用50%辛硫磷进行常量喷雾,沿地边喷7~10m的保护带,重病田要进行全田防治,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3)大力推广麦田杂草秋冬治。近几年我市禾本科杂草发生严重,主要种类为雀麦、节节麦。秋冬季除治效果好。其优点是:(1)苗小不被麦苗覆盖,度高;(2)生长势弱容易着药根除,且用药量小、成本低、还可以保证周围作物的安全。其技术要点为:防除禾本科杂草最好在小麦4叶后至浇冻水之前。此时草龄小约3~5叶期,对药剂的敏感度高。防除雀麦的药剂用量为:3%世玛油悬剂亩用25mL,加上专用助剂75mL,对水30kg喷雾。防除节节麦药剂用量为:3%世玛油悬剂,亩用30mL加专用助剂100mL,对水30kg喷雾。如阔叶杂草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加苯黄隆兼治播娘蒿、荠菜、王不留等。注意事项:(1)在配药时要用二次稀释法,即先用少量水把药剂对成母液,再按稀释倍数加水,充分搅匀后喷雾。(2)施药时要对全田的麦行麦垄进行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3)最低气温低于4度时不能用药。在用药前后2d不可大水漫灌。对于防治不彻底的地块,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进行人工拔除。

三、小麦返青、起身至拔节期

1.主要防治对象

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白粉病、锈病、麦蜘蛛、麦田杂草。

2.综合防治技术春季推广除草剂与杀菌剂混合喷雾,以除治麦田杂草为主兼治其他病虫

春季麦田杂草主要有播娘蒿、荠菜、王不留、麦瓶草等,禾本科杂草采取人工拔除。受冻害严重的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刺激小麦生长、缓解冻害,密度大的麦田加壮丰安,以防止后期倒伏。药剂配方为:除草剂加杀菌剂。除草剂可用苯黄隆、麦草绝、杜帮巨星每亩10g左右。杀菌剂有:12.5%禾果利、多菌灵、三唑酮、粉锈宁。注意事项:喷药时间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前(拔节后禁止喷除草剂)。日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时用药效果好。严格控制用药量,喷洒要均匀,不重喷。如果麦蜘蛛发生严重可加蚜螨清进行防治。以减少用药次数,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四、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病虫的防治

1.主要防治对象

小麦吸浆虫(蛹、成虫)、白粉病、锈病、早代蚜虫、小麦赤霉病。

2.综合防治技术以重点防治小麦吸浆虫蛹和成虫,兼治其他病虫

中蛹期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发育进度是和小麦生育期相吻合的。小麦返青,温度升高,浇水以后,吸浆虫从20cm深的土层中开始上升,小麦拔节时,上升到10cm土层,随着第二次浇水,温湿度增加,吸浆虫不断上升,到小麦孕穗期上升到土表开始化蛹,此时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时间为4月20~28日,最佳时期是23~25日,气温偏高时要提前3~5d,防治药剂有:2.5%甲基异硫磷颗粒1.5kg拌细土25kg,于下午顺垄撒于麦田,撒后浇水效果好(浇水可促使幼虫出土化蛹,使毒土充分侵入土层)。成虫期防治可结合“一喷三防”进行。推广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以防治吸浆虫成虫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早代蚜虫,还可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用药时间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前。因为小麦吸浆虫只在未扬过花的麦穗上产卵,所以掌握好用药时间非常重要。时间约在5月1日~10日。杀虫剂使用:50%辛硫磷或10%吡虫啉或40%氧化乐果;杀菌剂用:50%多菌灵;叶面肥可用:粒粒饱、农大麦宝、麦多收等。达到“一喷综防”治虫治病增产的效果。

五、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的病虫防治

1.主要防治对象

小麦蚜虫、后期白粉病、锈病、干热风。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2

关键词春季;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以麦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小麦各生育阶段主要病虫为对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协调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提高防治的总体效益,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麦类病虫为害的目的。

1返青拔节期

此期主要是防治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麦螨(麦蜘蛛)等[1]。在抓好麦田肥水管理、杂草防除等措施的基础上,及时用药控制早期为害。近年来,以纹枯病为主的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要把栽培措施与控制病虫害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行适期划锄、追肥和浇水等丰产健身栽培技术,提高小麦对多种病害的抗御能力。适期划锄可铲除杂草,同时抓住2月下旬至3月中旬小麦返青后防治适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防治指标:纹枯病为病株率15%~20%,地下害虫为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秋播密度大,加上秋季气温偏高,冬前生长量大,有利于冬后发病。防治该病可在播前进行种子处理,每10kg小麦种子用2%立克秀粉剂15~20g加水500g拌种;也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4500ml/hm2在生长期间喷雾,也可加水泼浇,对高产、重发田块,一般在第1次喷药后10~15d再喷1次药;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喷雾,还可兼治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防治锈病,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或超低容量喷雾,还可兼治其他病害。此外,12.5%烯唑醇(特普唑)可湿性粉剂,不仅防效高,而且持效期长,有效量为45~75g/hm2。防治白粉病,在生长期间用15%粉锈宁300~450g/hm2,或33%纹霉净750g/hm2,或12.5%禾果利(烯唑醇)300~450g/hm2对水喷雾。防治麦蜘蛛,可用15%扫螨净乳油、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20%螨克乳油等对水喷雾。防治地下害虫,于苗期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每株50~100ml;或用48%毒死蜱乳油6.0~7.5l/hm2处理土壤或随水流大水漫灌,或用2.25~3.00l/hm2对水顺根定向浇灌,特别是对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防效较好。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

2孕穗至扬花期

此期是多种病虫急速上升为害期,是综防的关键阶段。除防治锈病、白粉病外,还要注重防治赤霉病、吸浆虫、麦蚜等多种病虫。同时,该时期天敌种群数量也急剧上升,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保护麦田天敌[2]。孕穗至扬花期的防治重点是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当田间麦圆蜘蛛或麦长腿蜘蛛分别达到600头/hm2或300头/hm2时进行防治。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的关键是扬花期出现阴雨天气。防治麦类赤霉病应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在小麦赤霉病常发区,如果花期遇阴雨天,应抓紧齐穗至盛花期喷药预防,一般用40%多菌灵胶悬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2.5%治萎灵对水喷雾或低容量喷雾,如果扬花期间连续阴雨,第1次用药后7d,趁下雨间隙再喷1次药。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3.00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防治。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扬花期补治成虫,或用80%敌敌畏乳油对水,搅匀后喷在麦糠或干细土上,下午撒入麦田熏杀或用48%乐斯本乳油对水喷雾。当小麦蚜量达到500头/百株、益害比小于1∶150、近期又无大的风雨时,及时喷药防治穗蚜。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2.5%溴氰菊酯乳油750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750ml/hm2,或25%辛·氰乳油600ml/hm2,对水喷雾防治。防治麦叶螨,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ml/hm2,或25%哒螨酮(扫螨净)乳油600ml/hm2,或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黏虫,用50%辛硫磷乳油1500ml/hm2,或2.5%溴氰菊酯乳油750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750ml/hm2,对水750kg喷雾。小麦穗期多种病虫混合发生时,为保护天敌,减少用药次数及用工,可选用对锈病、白粉病及麦蚜、黏虫等效果好的粉锈宁、灭幼脲、抗蚜威等药剂混用,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虫,也可使用低毒、高效的复配农药防治。在防治上述病虫时,还可结合根外追肥,既防病虫又增产。

3灌浆期

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害发生高峰期,也是防治病虫害、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时期[3]。此期防治的重点是麦穗蚜、白粉病、锈病等。小麦灌浆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黏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2、成虫期为5000~12500头/hm2,条锈病病叶率2%~5%,叶锈病病叶率5%~10%,白粉病病叶率10%。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600~750kg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小麦叶枯病。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对于优势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做好病虫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4]。

4参考文献

[1]樊丽侠.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要点[j].河南农业,2008(7):16.

[2]陈承亿.春季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j].种业导刊,2008(4):34-35.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3

目前,黄淮小麦区发生的主要病害有:小麦病病毒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叶枯病、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常发生的虫害有: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小麦吸浆虫、红蜘蛛等。

小麦病害综合防治就是综合考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利用农业、物理、生态、化学防治等方法,综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最大限度减小病虫害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

一、农业防治

就是用农业的方法,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田间环境,达到防虫治病的目的。

1.选用抗虫、抗病品种,针对病害区域发生不同的特点,选择小穗排列疏松的品种防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和地区选择豫麦70-36、众麦2号、偃育898等小麦颖壳紧密的品种。

2.改革种植模式。改过去的7寸等行距种植为9-5式宽窄播种,提高麦田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田间强度,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

3.冬季清洁田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

4.轮作倒茬。针对小麦病毒病、纹枯病、全蚀病发生严重地块,实行轮作倒茬,控制病害发生。

二、物理防治

1.精细整地。尽量破坏土壤中越冬越夏的虫卵,降低虫口基数。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

2.采用糖醋液诱杀小麦粘虫麦叶锋成虫,用黄色粘板诱杀蚜虫。

3.对种子进行精选,去除病粒、秕粒减少促传播病害的发生。

三、生物防治

就是用生物和生态的观点,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田间环境,达到防治的目的。

1.倡导生态的观点,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达不到病虫害指标的地块,坚持不用化学农药。

2.以虫治虫。对于苗蚜发生的地块当百株虫量不超过200头、穗蚜不超过500头时,不施用化学农药,以保护瓢虫的增长,达到以虫防虫的目的。

3.以菌治虫。对于粘虫、麦叶峰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喷施Bt杀虫剂进行防治,尽量不用化学农药。

四、化学防治

对于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方式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麦田,进一步采取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1.播种期防治

1.1主要防治对象有地下害虫、吸浆虫、种传、土传病。

1.2防治方法:土壤处理,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土壤处理可用15%的毒死蜱颗粒剂1-2kg,顶垡撒施,耙入土中,可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亩用3%的敌委丹20ml或2.5%适乐时20ml,兑水100-150ml拌种,有效防治土传和种传病害。

2.冬前拔节期管理。

2.1防治对象:小麦纹枯病、小麦病毒病、小麦吸浆虫、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

2.2防治方法:返青拔节初期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25g或12.5%禾果利15-20g,兑水5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宜早不宜迟,发病重的地块,隔7-10天再喷一次。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区域,应在土块处理的基础上搞好防治,3月下旬-4月上旬,吸浆虫幼虫开始化蛹时,亩用15%毒死蜱粒剂2-3kg拌细土撒入麦垅,浇小水以杀死上升到土表的幼虫。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可用4.8%的乐斯本乳油或10%吡虫啉进行喷雾防治。

3.中期(孕穗-扬花期)防治

3.1防治对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

3.2防治方法:小麦扬花初期,吸浆虫成虫出土是吸浆虫的防治关键时期,如遇连阴雨,又是小麦赤霉病发病的有利时期,同时可能发生的蚜虫、红蜘蛛、粘虫、纹枯病等,是一个病虫多发的特殊时期。重点搞好一喷三防,就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综合利用杀虫剂、杀菌剂、营养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一次性喷雾,达到防虫防病的目的。

杀菌剂选用:20%三唑酮乳油50-75ml或12.5ml禾果利20克,杀虫剂选用4.5%氯氰菊酯或2.5%溴氰菊酯20-25ml,将杀菌杀虫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对于赤霉病重发生时,要在配方中加入多菌灵以提高对该病的防效。

四、后期防治(灌浆期)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4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9.044

随着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的增加,小麦的高产和高质量成为农民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小麦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

1.1时间误区

时间误区主要是农民没有准确把握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间。由于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度不高,导致小麦已经严重受到病虫害侵害时才发现,这样就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的效果自然不理想。比如小麦纹枯病显现比较晚,一般在3月份应该开始防治,而许多农民在4月才发现问题,这时防治不仅要花费较多的成本,而且防治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提前,比如小麦蚜虫,只要它的益害比例是在1∶150就不用进行处理。而农民却见到虫害就杀死,结果虽然害虫杀死了,但是也对小麦及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2药剂误区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随着气温等其他外界条件变化会导致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不同的病虫害是需要不同的药剂来处理。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喷洒农药和施肥,并不能彻底消灭病虫害,反而延误了病虫害治理的最佳时期。

1.3灌水误区

绝大多数农民在病虫害的防治时都存在用水量少的问题。而在实际病虫害的防治中是要根据病虫害的数量、田地的干湿程度和田地的面积来确定用水量。水量过多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危害,水量过少会减弱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2.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对于小麦的生长过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在播种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播种前要先将田地精细耕好,并清理田地里的杂草,尽可能减少细菌基数,可每亩施用30公斤辛硫磷颗粒拌土并洒入田中,这样可对地下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要对小麦的种子进行拌药处理,可以使甲基柳磷乳油和水按照1∶800的比例与种子进行拌种,此方法能起到很好的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2.2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生长时期比较容易发生的是枯萎病、吸浆虫、红蜘蛛等,这些病虫害对小麦的为害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防治,将会对小麦的生长及产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这些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可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使用进行喷洒。要把握好小麦返青拔节期的小麦幼苗生长情况,将甲基异流磷乳油或辛硫磷乳油按照适合的比例对水,均匀地喷洒在麦田中,同时利用浅锄对田地进行翻土处理,以达到防治害虫的作用。

2.3抽穗期

小麦抽穗期是小麦生长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决定着小麦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小麦病虫害高发的一个时期。为害比较严重的有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小麦蚜虫以及叶枯病等。在抽穗期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最佳防治技术就是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调整小麦的整个生长环境,进行综合防治。首先可以选择使用20%菊马乳油80毫升对水35~50公斤,在每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后进行均匀喷洒。其次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可在发病初期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克对水30公斤进行每周1次,连续2~3周均匀喷洒。在使用药物之后,病虫为害基本都会集中在小麦的顶部,因此还要对小麦的顶部进行喷雾处理,如果遇到阴雨天还要做好药物的补喷工作。

2.4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颗粒成熟和饱满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比较常见的是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此时期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选择使用25%的快杀乳油每亩使用38亳升对水30公斤进行田间喷雾。如果这个时期出现黑胚病,则可以使用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每亩使用752克对水30公斤进行田间喷雾防治。

3结语

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多数农民不能把握最佳时期,还增加了成本投入。农民要多学习先进的防控技术,熟悉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时对小麦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做好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对于小麦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小麦生长的各个过程都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以保证小麦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5

关键词:小麦种植;管理方法;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056

1小麦各个生长阶段种植管理要点介绍

1.1播种技术

精细化的种植与管理不仅能够将小麦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能提高,还能促进小麦再熟,结出更大麦穗,将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与此同时,因为播种数量较少,使小麦种植的成本大大节约了。小麦精细少量播种先要具备肥沃的土壤以及平坦的地势,山东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小麦的生长与成熟,并且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达1.2%~1.6%以上,其中,氮、磷元素含量较高。在小麦播种时需要先对土地进行平整,确保田地能够规整,土壤更加细碎;精少量播种小麦种子时,能保证穗大、饱满、颗粒多,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环境非常适应。此外,在播种的同时,还要保证积温,对积温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使小麦达到初次分蘖高峰,使播种数量大大减少,数量能够控制在5.8~9kg左右[1]。

1.2生长期田间管理

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遵循孕穗增粒和返青拨节的原则,还要在冬季来临前促生长,入冬以后要将增蘖育苗的数量增加,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冬前需巩固分蘖。同时,配合拔节,施肥重促等,这样才能确保小麦更加健康的生长,抽穗成熟期间能够防止造成早衰情况。要调节好土壤水分状态以及营养供给,为小麦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良好的条件,能够起到增产作用。小麦叶施肥问题也是重点,做好麦叶养护确保其始终保持生长活力。此外,在孕穗期间,在喷洒碳酸二氢钾溶液时可分2次进行,浓度控制在0.2%,促进有机物的合成,防范早衰与青杆。

2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

2.1病虫害防治原则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上需结合生物防治与农业防治的结合,此外,随着人们绿色无公害认知的强化,小麦、蔬菜等化学农药残留备受人们关注,需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洒,防止出现农药残留对人体与环境造成危害,确保小麦成为绿色无公害、质量有保障的粮食作物。

2.2农业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适合在夏季使用防治技术,配合做好田间管理,定期除草,将上一季度麦苗铲除,到了秋季需要播种时,就可以采取人工方法将田间、沟边的小麦全部清除,防治病虫害源的传播。能够使小麦白粉病与锈病祛除,为小麦更加健康的生长创造条件。此外,要想在恰当的时候播种,就要避开旱季播种,这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具体来说应该避开九月中旬,这样能够使小麦患纹枯病以及锈病的几率大大降低[2]。

2.3物理法防治病虫害

在应用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过程中,需配合使用人工锄草与划锄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能够将田间杂草清除,还能帮助土壤内部空气更加自然流通,保墒增温,这也是小麦种植用户经常采取的措施。针对田间的杂草,每年会以2~4m的速度生长到麦田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清除杂草将阻碍小麦正常生长,将使小麦单产量降低。

2.4生物工程防治技术的应用

生物工程药剂防治方法的优势是能更加高效的灭杀病虫,此过程不会产生抗药性,因为生物药剂中的活性成分存在于天然生态系统中,这样将不会出现交叉性抗药性。此外,可以使用昆虫技术与农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主要方法就是利用昆虫性激素药剂阻止昆虫正常,防止繁殖出过多的虫卵。这种方法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并且无公害、无残留,是生物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果蔬种植病虫害防治的一种手段。化学防治则是针对锈病、纹枯病以及白粉病提出的一种防治方法,每566m2田间使用40g、20%浓度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将其兑水稀释以后均匀喷洒到田间[3]。

3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小麦种植管理要点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可见,要想将小麦质量与单产提高就要采取科学、合理手段管理与防治病虫害,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方法配合田间管理能减少病害,更好的促进小麦生长。

参考文献

[1]栗健,岳耀杰,潘红梅等.中国主要小麦种植区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发生规律模拟[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1):105-112.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6

一、小麦杂草苗期统一化防技术

小麦3叶后(苗期)是防治麦田杂草的最佳时期,小麦返青期是补充防治时期。其中小麦苗期施药效果最佳,此时杂草已基本出土,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气温较高(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药剂能充分发挥药效;麦苗覆盖度小,喷洒的药液与杂草接触面大,有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剂,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对后茬作物影响小。

麦田化学除草要根据作物及杂草的生育期,兼顾前后茬作物,科学选用对口、有效的除草剂品种。对以猪殃殃、泽漆、繁缕等较难防除的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每亩50~60毫升,或72%2,4~D丁酯乳油亩用50毫升,5.8%麦喜悬浮剂每亩10毫升。对以野燕麦、看麦娘、早熟禾、黑麦草为主的麦田,应用3%世玛30~50毫升/亩或6.9%唑禾灵(骠马)50~60毫升/亩,或20%溴苯腈100~150毫升等药剂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择机进行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以麦蒿、荠菜为主要杂草的麦田,施用苯磺隆除草剂为主。75%苯磺隆每亩1~1.5克或10%苯磺隆每亩用10~15克或施用40%快灭灵,每亩30~40克,击倒速度较快。

但化学除草技术性很强,因此在防治时要特别注意:一是严格掌握用药量、施药时期和用水量,确保喷雾均匀周到。二是小麦拔节后(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对药剂十分敏感,绝对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以防药害。三是极端天气,气温过高或寒潮来临时,一般不要用药;大风天气不能施药,以免药液漂移,对邻近敏感作物产生药害。四是尽量使用手动喷雾器及扇形雾喷头施药,以保证防效。

二、春季病虫统一防治技术

返青拔节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草害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综合防治的第二个关键环节。小麦纹枯病在我市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易造成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和千粒重降低,损失一般10%左右,严重者达30~40%。小麦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是一拌一喷,即播种期药剂拌种和返青期喷药。在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防治时间偏晚的现象。防治适期要掌握在拔节期纹枯病纵向侵染时喷药,当平均病株率达10~15%时开始防治。每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75~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50公斤喷雾。小麦根腐病要用立克秀、烯唑醇、粉锈宁、敌力脱等杀菌剂防治小麦根腐病。防治麦蜘蛛可用o,9%的虫螨克3000倍液喷雾防治。

在防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混合施药达到多种病虫一次防治。

三、穗期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

穗期是小麦最终形成产量的时期,也是麦蚜、一代粘虫、灰飞虱、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和颖枯病多种病虫及干热风集中危害盛期。穗期降雨多,特别是花期,赤霉病和颖枯病易于发生,引起小麦减产和穗腐。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空全部麦粒,造成绝产。一代粘虫密度大时,可食光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减产。灰飞虱一般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是会给下茬玉米造成严重的影响。穗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后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防治小麦条锈病,要选用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做到发现一点,保护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等多项措施综合运用。大田喷药要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集中进行围歼防治,切实控制其蔓延。大田病叶率达o.5~1%时,立即进行普治,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35克/亩,25%丙环唑乳油(科惠)8~9克/亩或20%粉锈宁乳油45~60毫升/亩,并及时查漏补喷。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一是要掌握好防治适期,于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第一次药,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一周后再喷施一次;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兑水40公斤,或选用使百功喷雾;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防治穗蚜可用50%辟蚜雾每亩8~10克或10%吡虫啉药剂10~15克喷雾防治兼治灰飞虱;防治白粉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防治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如兼治一代棉铃虫可亩加入200~250毫升Bt乳剂或50克Bt可湿性粉剂。专业化统一防治根据病虫情况,科学选择农药品种,合理混用,如遇干热风,还可加入叶面微肥同时喷雾。

四、秋播期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7

关键词植保技术;小麦高产攻关;作用;安徽蒙城

植物保护工作包括病虫测报病虫害防治和植物检疫,是庄稼丰收的保障;是夺取小麦高产、生产无公害产品的关键性措施。离开植物保护工作,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1]。小麦高产攻关承担着省政府粮丰工程及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任务,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

4小麦高产攻关工作中应用的主要植保措施

在小麦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加强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一是苗期。主要是地下害虫和草害。对于苗期地下害虫的防治,可在播种前用小麦专用拌种剂拌种,使用量按种子的0.20%~0.25%拌种,同时还可兼治小麦苗期病害。化学除草技术主要是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用75%巨星15.0~22.5g/hm2或20%使它隆600~750ml/hm2,对水600kg喷雾;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用10%骠灵乳油750ml/hm2或6.9%骠马750ml/hm2对水600kg喷雾;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用以上药剂各任选一种混配使用,或用异丙隆2.25kg/hm2对水600kg喷雾。用药时喷洒要均匀,一般在麦苗2叶1心,最迟在3叶,杂草在1~2叶时喷雾防治效果最佳,若年后使用,一定要在拔节前使用且用药量要增加50%。二是春季管理阶段。主要以纹枯病、麦蜘蛛为防控对象。当纹枯病病株率10%~15%时,用5%井冈霉素3.0~(下转第231页)

(上接第229页)

4.5l/hm2或20%三唑酮750g/hm2对水600kg喷雾。麦蜘蛛则以每1/3单行有麦蜘蛛200头以上即用药防治,可用6.7%爱诺螨清3l/hm2,对水600kg喷雾;或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喷雾。三是中后期管理阶段。小麦进入中后期管理阶段,病虫害防治是关键,要加强病虫害防治的预测预报,重点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小麦穗蚜、吸浆虫等,通过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可以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达到增效增收的目的。白粉病、锈病主要发生在4—5月,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g/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赤霉病于小麦盛花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加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g/hm2对水750kg喷雾预防,若穗期多雨,应在首次用药后5~7d再喷1次。蚜虫量达500头/百穗以上时,用10%吡虫啉300g/hm2对水450kg喷雾防治。吸浆虫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每样方有虫5头以上,用50%辛硫磷3.75l/hm2对水30kg,拌细土450kg撒毒土进行蛹期防治,或用80%敌敌畏乳油750ml/hm2对水450kg喷雾进行成虫期防治[4]。

5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在小麦高产攻关工作中发挥的效益

蒙城县小麦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工作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利用预警区域站配备的机动喷雾器,扩大机防队的数量,受到农民的好评。全县选择10个行政村成立30个机防队,县植保站派技术人员到各机防队负责病虫调查和防治技术指导,适时开展病虫防治,全县防控面积在1万hm2以上。特别是2007年小麦后期病虫的统防统治工作取得新突破,依托项目的推动作用,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333.33hm2。县植保站在岳坊镇小麦高产示范片进行统防统治试点,实行“四统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培训技术、统一药械,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穗期蚜虫偏重发生的情况下,没有造成蚜虫危害,受到上级业务部门和县政府的肯定和表扬。经实地测产,统防田块小麦平均产量7785kg/hm2,比非统防田块增产15%以上,比全县平均产量增加30%。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实现了既定目标。

6参考文献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8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管理;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082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中小麦作为主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拥有广阔的种植区域,是农户增收创收、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粮食作物。我国由于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气候,小麦种植多以冬小麦为主,其在秋季播种,在冬春旱季中发育生长,最终在高温炎热的夏季成熟收割,总共需要经历240~270d生长周期,历经如出苗、越冬、返青、挑旗、孕穗、灌浆、成熟等13个生长阶段,并且遭遇到寒冷、干旱、霜冻、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需要人们在栽培的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控制,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为小麦生长好高产提供更舒适的环境。

1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1.1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平原地带发生的主要是小麦红吸浆虫,在高原和山区盆地发生的多以小麦黄吸浆虫为主。小麦吸浆虫作为一种毁灭性的成群虫害,以幼虫吸食麦粒中的浆液来繁衍,从而导致麦粒瘪粒的出现,轻者直接影响单位产量和小麦的品质,重者将造成欠收绝收,将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

小麦吸浆虫一旦发生便难以除根,因此在进行田间管理时要做好永久防治工作,并尽早发现问题。比如在春季雨水较多以及抽穗期与吸浆虫发生期错开的品种等,其防治的特点为个小危害大、隐蔽性强、对防治技术要求高,都要求在蛹期加强对田间的管理,通过选用抗虫小麦品种、进行土壤处理(秋季耕地时用药)、蛹期防治(撒毒土)、成虫期防治(选用兼治药剂和配合使用灭治药剂)的化学防治措施,主要不要使用高毒农药。

1.2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发生在小麦开花期,发生时小麦穗部产生大量黑粉,严重者演变成腥黑穗并,其腥黑病菌中含有三甲胺等有毒物质导致小麦品质降低且含毒,不仅造成农户减产,还会导致后期面粉生产使用引发中毒事件。因此在实际诊断的过程中要对2种黑穗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整个病穗变成黑色粉状物且黑粉散出、无麦粒为小麦散黑穗病,而有麦粒且麦粒变成菌瘿、麦穗松散则为小麦腥黑穗病。

检疫与防治相结合,小麦黑穗病是典型的种子传病病害,其发生程度于上一年种子带菌量和扬花期的相对湿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农业防治中要建立起无病留种田,通过精选种子和处理种子来提高种子的品质,施用无病肥且及时拔除病株。此外,配以药剂拌种并对土壤进行处理。

1.3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以锈蚀部位不同又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其共同特征便是小麦麦株受害处会产生夏孢堆,并在后期生成黑色的孢子堆。小麦锈病是传染病害,可以多次再侵染,且多发生在多雨、多雾的雨季或温暖的冬季与早春,其发病轻重与小麦的品种有很大关系。

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实施精耕细作消除杂草,播种适期,保证排水系统良好运行,适时适量追肥且少施氮肥;配以药剂拌种和进行用药防治。

2小麦各生育期病虫害及其管理措施

2.1播种时期

此时期防治是小麦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其防治对象以白粉病、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为主,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加以药剂进行拌种,并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以精耕细作加强播种期间的田间管理。

2.2返青拔节时期

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对象是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防治措施依靠于播种期间的种子选取和药剂处理,防治病虫害以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来进行,以化学防治与农业基础防治相结合,科学施肥追肥,加强田间通风和透光,为小麦生长创造舒适的环境。

2.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防治的主要对象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尤其是麦蚜虫,在防治时应该切实做好预防控制,拔除杂草,配以适度的药剂来进行防治,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科学合理的进行施肥施药。

2.4灌浆期

灌浆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主要防治的是白粉病、锈病和麦穗蚜等,防治措施以合理施药为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以播种期和灌浆期为关键时期,在对其进行防治时要选用优良的品种、合理使用药剂、加强田间管理、农业基础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才能将防治工作永远做下去,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9

一、发生趋势及防控任务

据我部组织专家会商分析,2009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总体重于上年。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早、面积大、扩展快、危害重,当前西南、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大流行态势已经显现,黄淮海主产麦区流行风险显著增大。预计全国发生面积5000万亩,需防治面积7500万亩;赤霉病在江淮、长江流域、黄淮部分麦区可能偏重流行,需实施预防面积7000万亩;穗期蚜虫在黄淮海及北方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发生面积2.3亿亩,需防治面积2.5亿亩;吸浆虫在黄淮海麦区中等或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000万亩,需防治面积3000万亩。另外,纹枯病、白粉病以及局部麦区发生的麦蜘蛛、胞囊线虫、地下害虫等防控形势也不容乐观。

二、防控目标与防治策略

(一)防治目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小麦吸浆虫、蚜虫等病虫的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其中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主产麦区的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二)防治策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病虫发生危害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和穗期蚜虫等重大病虫,兼顾白粉病、纹枯病、胞囊线虫、地下害虫等其他病虫防治,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三、防控技术措施

(一)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属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前移防控关口是控制病害大面积发生流行的关键。根据当前发生形势和趋势分析,2009年应在全面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分区治理措施,打好“早期流行区全面防控、春季流行区应急防治、菌源区综合治理”三个战役。

1、早期流行区全面防控。西南麦区、汉水流域是小麦条锈病主要的冬繁区,针对当前发生流行的严峻形势,必须根据监测调查结果,在严控发病中心的同时,对发病田块组织开展全面防控,努力减少当地危害损失和外传菌源。西北冬麦区要从返青期开始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病情进入流行期时,要立即组织全面防控,减少危害损失,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有效降低外传和当地越夏菌源。

2、春季流行区应急防治。黄淮海主产麦区属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3月下旬-5月上旬是发生防治关键时期,要全面加大监测调查的力度和频度,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预防措施,及时围歼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应立即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成灾。

3、菌源区综合治理。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冷凉麦区是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菌源区,要结合种植结构调整等,改种啤饲大麦、油菜、蚕豆等作物,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同时通过人工铲除、除草剂防除等措施,消灭自生麦苗,切断条锈病循环链,有效降低越夏菌源量。西南、西北、汉水流域等小麦条锈病越夏、越冬和冬繁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在确保冬前基本苗数充足的前提下,推广适期晚播技术;组织做好秋播药剂拌种,秋苗期及冬季、早春“打点保面”预防工作,有效减轻、延缓病害的发生和扩展蔓延。

小麦条锈病防治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等药剂。需要注意的是:各级植保机构要加强对三唑酮秋播拌种的技术指导,避免因田间湿度过大或连阴雨天气影响,出现延缓出苗等副作用。

(二)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属气候型病害,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长江流域、江淮麦区是该病害重点发生区,黄淮海麦区为一般发生区。该病害防控关键是在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预警会商,抓住抽穗至扬花期,积极采取药剂预防措施。

1、药剂预防技术。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及时病情短期预报和防治警报。若短期天气预报小麦抽穗-扬花期有3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要全面采取预防措施,打好“保险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多菌灵、或多菌灵加三唑酮、或咪鲜胺类喷雾。如施药3-6小时内遇雨水冲刷,则应在雨后及时补喷。

2、选用抗(耐)病品种等。病害常发区应选用穗型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如长江流域麦区宜选用扬麦系列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三)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以成虫于小麦抽穗期在穗部产卵危害,小麦成熟时形成虫卵粒,目前已成为黄淮海麦区常发性害虫。该虫防治关键是加强监测预警,准确掌握防治适期,重点抓好蛹期防治和成虫期防治,尤其是成虫期集中防治。

1、蛹期防治技术。根据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结果,当每小方土样(10x10x20cm)有虫蛹2头以上,选用甲基异柳磷、辛硫磷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使药剂翻入土中,再及时中耕浇水。

2、成虫期防治技术。根据虫态发育进度调查,结合大面积普查,当害虫进入羽化高峰时,每10网复次成虫量10~25头,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毒死蜱、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也可用敌敌畏拌上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撒于田间,熏蒸防治。

3、选用抗虫品种及栽培措施。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区,要选种穗型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汁不易外溢的抗虫品种;发生特别严重,且适合油菜、蚕豆等作物安全越冬的地区,要及时实施轮作换茬,以减轻危害损失。

(四)小麦穗期蚜虫

小麦穗期蚜虫是黄淮海主产麦区及北方冬麦区的主要害虫,在小麦灌浆期刺吸危害,直接影响千粒重,进而影响小麦产量。同时,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重叠发生危害的高峰期。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防治指标,科学合理选用化学药剂,实行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各计各量,混合喷洒,达到治虫、防病、防早衰等“一喷多防”的效果,有效减少小麦产量损失。

另外,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其它病虫重点发生区,要加强监测调查,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也要积极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科学有效控制危害。

四、防控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小麦病虫害有效防控,是保障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项防控资金。要尽早安排部署,明确属地责任,完善防控预案,强化督导检查,力争把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春管、防病虫、夺丰收这场硬仗。

(二)全面监测,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将进入发生流行关键时期,各地要抓紧充实测报队伍,改善工作条件,系统搞好监测预警工作。要严格执行周报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同时,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及时、有效防治。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篇10

小麦穗期是麦蚜、一代蚜虫、吸浆虫,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和颖枯病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往常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小麦穗期是小麦最终形成产量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小麦穗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

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①小麦穗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麦蚜为百穗500头,一代黏虫为每平方米25头,吸浆虫蛹期每样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5头、成虫期为10~25头,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

②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每亩10~15毫升),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8~10克)喷雾防治,防治一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75毫升)喷雾防治,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4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

③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它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④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危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毫升对细沙或细沙土30~40千克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50~75毫升)喷雾防治。

毛竹笋竹两用林丰产培育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采用该技术培育毛竹丰产林,每公顷可产竹笋2250~7500千克,产竹材15~30吨,比现有竹林产量提高1~3倍。适用于全国毛竹产区。

(二)技术简介

1、劈山抚育。将竹林内的杂碎,灌木劈倒,使其腐烂增加地力。每年l~2次,以7月和8月两次劈山效果最佳。

2、削山垦复。削山即浅翻土壤(10~15厘米),以7~8月进行为佳。恳复即深翻土壤(20~30厘米),以出笋当年的7~9月或冬季进行为宜。35度以上陡坡地则一般不宜削山垦复。注意避免伤及鞭和芽。

3、合理施肥。一般施氮肥、磷肥和钾肥。每公顷施肥量:有机肥30~100吨或速效肥300~400千克。施肥目的:2~3月催笋,5~6月催鞭,9~10月催芽,11~12月孕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