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冲突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58

审计冲突理论篇1

近年来对组织冲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涉及内部审计冲突的研究还很少,仅偶有涉及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关系协调等方面。笔者将结合组织冲突理论、内部审计标准与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

二、组织冲突与管理

组织冲突是组织中由于利益、地位、认知、情感等方面差异造成抵触或对立。组织冲突的目的包括潜在利益的追求和情感发泄的需要。组织冲突在组织中是客观存在的,适当程度的冲突可以使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暴露,激发组织进行调整,进一步合理化,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过低或过高的冲突水平会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

组织冲突管理就是在冲突出现后有效地处理冲突,而在冲突太少时,采取一些办法激发冲突,增加组织活力,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三、内部审计冲突与管理

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活动中产生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之间的组织冲突。内部审计冲突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的安排,即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冲突是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人员)利益、地位、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

由于内部审计保证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冲突不会在低水平,除将内部审计完全定位为咨询业务,因此,内部审计冲突管理主要是对某些内部审计冲突发生后实施有效管理,在发生前采取有效手段遏制某些内部审计冲突,将内部审计冲突保持在一定水平的过程。

四、内部审计冲突产生原因

1.利益

(1)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和客观地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治理机制、风险管理、经济责任等方面。基于这些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意见(报告),会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治理、控制、风险管理和经济责任等方面做出评价,一般会对业绩认可程度和薪酬水平有直接影响。

(2)内部审计结果会披露被审计单位在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内部控制有效性和适当性,即,资产保护、财务会计信息、法律法规遵循情况,以及运营效率和效果;②治理机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③风险管理机制的充分性有效性。

(3)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股东联合审计时,本方内部审计小组(人员)与对方股东内部审计小组(人员)在被投资单位是否侵害了全体股东利益等方面存在利益共同点。但是不同股东的内部审计小组(人员)代表不同股东的利益,也有不同需求,如某股东方内部审计小组(人员)会特别关注本方投资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本方权益在被投资单位是否受到侵害,其他股东是否获得超额利益,本方的投资目的可能与其他股东的投资目的不一致等。

2.地位

(1)在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向指定的管理人员(管理层)汇报工作,可能是董事会、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财务部门负责人等,如果该管理人员(管理层)的级别不够高,会直接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配合程度,最终将影响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的目标的实现。

(2)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以及重要业务分部或子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相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更为直接,也很容易产生中心效应。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的权威性得不到保障,很难与之抗衡,更不容易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标了。

3.认知

(1)内部审计期望差距客观存在。内部审计报告对象往往对内部审计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发现所有重要的问题,但是内部审计受审计程序本身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判断的准确性、抽样审计技术固有风险性、审计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审计成果往往与内部审计报告对象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内部审计未能发现某些重要问题时,或者内部审计期望的差距长时间存在时,他们对内部审计的信赖和认同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2)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同感不够。内部审计已由原来的财务报表检查、内部稽核,发展到现在的以内部控制为主,关注经营管理的审计,有的企业甚至开展了风险管理审计。职能上也由保证职能延伸到咨询服务职能。审计对象也从财务信息,拓展到控制、治理和风险管理,延伸到信息系统领域。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发展、内部审计职能和审计对象认识不够,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审计财务”的非常片面的印象。

(3)对内部审计有效性认同不够。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提供增值服务比较少,管理层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重视和落实也不够,造成对内部审计不够认同。

(4)内部审计沟通冲突产生原因主要有: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目标、内容和范围、报告等审计信息的传达未能做到简明、清晰、扼要;没能适当考虑信息接收者,也就是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对这些信息的接收能力;内部审计部门参与沟通协调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对应人员存在地位差异。

(5)内部审计评价标准的尺度把握上内部审计部门倾向于从严执行,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倾向于从轻解释。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倾向于采用最稳妥的标准,以减少审计评价标准引用不当的风险,而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倾向采用更合理的标准,貌似稳妥的标准和更合理的标准往往有差异。如某些例外事项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背景,虽然形式上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但实际是基于公司利益的恰当考虑,这时候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内部审计冲突。

4.情感

(1)由于内部审计活动中的检查与被检查,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被审计人员心理上会很自然认为审计人员对自己或自己工作的不信任、不满意,容易产生抵触对立情绪。特别是被审计人员或其工作被发现存在问题时,除了上文提及的利害冲突外,也会存在抵触、不服气、害怕、难为情等情感反应。

(2)被审计人员比较自然地认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比审计人员要优秀,这种优越感有时会影响被审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平等沟通,特别是这些优越感被审计发现的问题所摧毁后,造成心服口不服,有时甚至会激化被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的冲突。

(3)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一般对自身在企业内部的位置和管理水平有自我评价,也就是有一个心理定位和承受限度。将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评价与其他单位和部门进行比较时,如果超出其其心理底线时,就会讨价还价,力争对评价意见实施影响。

(4)国家各级审计部门、税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安全、环保、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会对被审计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单位进行各种审计和检查,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和重点与这些审计活动协调不够,被检查单位在经多次检查、反复配合疲劳后,很容易产生抵触心态。

五、内部审计冲突管理的对策

iia(国际内部审计协会)认为:内部审计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于组织目标。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应有作用,实现内部审计活动目标,需要良好的审计环境。冲突管理理论也告诉我们,将内部审计冲突保持在一定水平,将有利于审计环境建设,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内部审计冲突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互动、协调的过程,也是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体现,有利于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内部审计冲突十分必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协作、求同存异

(1)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与被评价、监督与被监督关系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安排,这是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永远无法协调。但是内部审计部门为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提供建议时,或在开展咨询服务时,两者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都致力于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2)同样道理,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股东联合审计时,也应强化本方内部审计小组(人员)与对方股东内部审计小组(人员)及被投资单位三者之间的共同利益,争取协作,以相对减弱各自不同利益的冲突。

2.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内部审计的属性,只要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和意见是基于客观事实,审计人员保持了应有职业审慎,审计意见不应被视为与被审计单位讨价还价的结果,也不应将被审计单位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反馈纳入审计结论的考虑范围。从中长期来讲,客观、公正是解决这些冲突的最好办法。

3.培训

对企业的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必要的内部审计知识培训,如: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活动属性,如独立、客观、公正、应有职业谨慎;内部审计职能,如监督、评价、服务;审计对象、内容及报告;内部审计发展状况等内部审计知识。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有效传达,将有助于各级管理层建立内部审计观念,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减少不切实际的内部审计期望差距,减少冲突。

4.折衷、解决问题

一般而言,内部审计评价标准及其尺度的把握,很难做到双方满意。评价标准沟通和尺度把握,只要是基于客观、公正,必要时一定程度上的折衷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冲突问题的方式,也是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必要。

5.回避、情感关怀

由于内部审计活动中的检查与被检查,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产生的抵触、不服气、害怕、难为情等情感反应。内部审计人员应认识到这是人之常情,尽量给予回避,避免激化没必要的冲突。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倾听、换位思考、保持谦虚、低调、认同其工作等方式,给予情感关怀。

审计冲突理论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冲突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29-02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公司运营效率的重要保证。近些年,随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冲突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对内部审计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如何化解这一冲突给出了解决方案。

1内部审计冲突产生的原因

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天然属性,或者说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在公司治理的实践当中不断被验证。不同于其他组织内部的冲突,内部审计冲突是一种跨部门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的部门行为阻碍了被审计部门自身目标的实现,从而引发的部门之间的冲突,因为部门相较于个人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对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这种跨部门冲突更应引起重视。

本文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组织结构问题

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主要为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是为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提供客观审计信息的部门。但是在组织结构设计上,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为委托人的监督机构,公司管理层为受托人,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因此审计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信息的需求是一种竞争性需求,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和侧重点均部相同,内部审计部门同时需要向两个部门汇报,面临着双头汇报和双重领导的矛盾。此外,公司资源的稀缺性和各部门之间利益最大化的矛盾,随着权力配置的失衡进一步激化。委托冲突、双重领导冲突以及信息的竞争性需求,共同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跨部门冲突。

1.2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

前文中提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最终都要落到“监督”二字上。审计委员会需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监督管理层管理情况以及公司经营现状,公司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监督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和评估运营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需要打乱被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秩序,通过持续的测试和评估,得到最终的内部审计信息,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将根据内部审计信息,作出针对被审计部门的管理决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被审计部门有可能隐瞒真实情况或阻挠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

1.3内部审计部门实施者个人因素

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师常会受到个人认知模式的限制,对被审计部门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情况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信息偏差,从而得出不利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此外,如果内部审计师的个人性格特征,与被审计部门人员存在显著差异,则将不利于日常交流和客观评估,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冲突。

2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方法

对内部审计冲突原因的分析表明,受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必然性,因此应从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冲突进行化解。

2.1个人角度化解方法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师处理和化解冲突的能力,将决定其组织贡献度和个人效率。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内部审计师的要求较高,很多观点认为,解决内部审计冲突的关键在于提高内部审计师的个人素质,并从沟通技巧、明确立场、寻求资源、合作态度、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对内部审计师进行了要求,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中也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够恰当的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冲突问题,有其组织结构的必然性,仅对内部审计师进行要求和规范,试图让内部审计师通过“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化解内部审计冲突问题,不利于问题的系统性解决。

2.2从组织层面解决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

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从组织层面解决冲突:

①正确认识冲突。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必然性,冲突有利有弊,一定程度的冲突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应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冲突。

②建立沟通和培训机制,加强部门间交流理解。通过沟通交流以及培训机制,降低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进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了解,在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③建立高层级的协调机构。高层级的协调机构可由管理层和董事会的相关人员担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和被审计部门负责人也参与其中,在内部审计发生冲突时,可提交高层级的协调机构进行协调,从而统筹公司审计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报告的客观性。

3组织层面的内部审计冲突解决方案:来自X信托

投资公司的实践

X信托投资公司通过建立包含前述三种方法的组织层面的冲突解决方案,有效化解了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增进了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高质量。

3.1总经理办公会制度

公司设立总经理办公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并有权决定实施临时性的内部审计,总经理办公会成员由公司高级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层级较高,在内部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将及时反映到总经理办公会上进行深入讨论,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协调、沟通、资源调配等方式,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加强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审计报告的客观性。

3.2“工作小组制”内部审计制度

近几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内部审计部门不可能对每个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结构和风险点一一掌握,为了保证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X信托投资公司创立了一种“工作小组制”的内部审计制度,在每一轮内部审计开始时,从公司的前中后台抽调2~3位员工,与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组合成为“工作小组”,进驻到各个部门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制定审计计划,业务部门员工解构金融产品结构,后台支持部门的员工梳理内部流程,这样,前中后台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对每个产品进行审计,既提高了效率,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又保证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3.3内部审计培训制度

X信托公司管理层特别重视内部审计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在董事会及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的支持下,公司建立了内部审计的培训制度。在每个“工作小组”建立之前,拟参与到“工作小组”的审计工作中来的员工,都会事先通过由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的内部培训,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以及内部审计技巧等进行学习。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和轮岗,X信托投资公司80%以上的员工都接受了内部审计培训,对内部审计的意义、工作特点和审计技巧都有了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培训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被审计部门明显更加配合内部审计,减少了可能出现的内部审计冲突,从而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

4结语

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并非是消除冲突,而是要通过保持适当强度的冲突,发现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使公司始终保持活力,有力的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冲突作为一种跨部门的冲突,是组织冲突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为发现和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契机,在解决这类冲突的过程中,要善于设计和运用组织层面的冲突解决方案,通过组织层面的制度建设,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参考文献:

审计冲突理论篇3

关键字: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11-12)-0008-02

审计师变更是证券审计市场中的一项重大事件,同时也是国际会计学界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审计师变更是一种途径和手段,一些财务状况不好的公司可能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粉饰,而审计师的不合作行为可能会导致审计师变更的发生。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这一行为进行研究。面对这么多的审计师变更事件的发生,证券市场是否做出了及时反应?这种反应又是否是适当的?这种反应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研究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否健康、有序、有效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任何一项实证研究得以进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本文尝试从冲突、有效市场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三个方面对审计师变更的市场反应这一研究的的理论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理论认为,因为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会通过独立第三方机构对人的经营成果进行监督与评价。而由于委托人和人受各自利益的驱动,会存在冲突,独立审计被认为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机制。上市公司的冲突越激烈,越存在更大的动机去降低成本,对独立审计的依赖性,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越强。而如果原来的审计师不能够使得公司的冲突得以解决,那么公司就存在更换审计师的动机。而我们一般认为,不同的事务所会提供不同质量的审计服务,如规模大的事务所可能审计质量更高,因此市场有可能对于不同规模事务所之间的变更做出反应。

一、冲突

现代企业由于规模的增大以及分工的细化,往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股东由于不能时刻参与并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会委托具有较高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日常管理,这种行为就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同,并且对人的行为无法直接观察或者观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样人就会存在机会主义动机。人可以选择在职消费等方式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需要对对人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与考核,委托人由于受时间、地点及专业知识的限制,监督人的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倾向于寻找具有专业能力与丰富经验的独立第三人对委托人实施监督,而人也出于对其业绩的证明,进而对其报酬的保证也会要求独立的第三人对其进行审计与监督,这个独立的第三人就是审计师。成本分为监督成本、保证人的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独立审计就是解决冲突的外部约束机制,外部审计的监督成本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基于委托理论,监督机制中的独立审计会带来双重的委托关系。首先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这是首要的委托关系;其次是投资者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委托关系,即次要的委托关系。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委托关系是投资者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委托关系产生的基础。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都由经营者全权负责,所有者只是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所有者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不能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随时随地进行监督,因此经营者有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采用隐瞒、粉饰等手段欺骗投资者为自己谋福利,因此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同时也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即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

在委托理论下,审计师受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进行审计,使公司的信息透明化,降低了公司的成本。因此可以说,上市公司的冲突越激烈,越存在更大的动机去降低成本,对独立审计的依赖性,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越强。因此,成本越高的公司越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而以往的研究及经验表明,事务所的规模及声誉不同,其所提供的审计质量也会存在不同。

因为市场的一些缺陷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委托人和人之间力量的博弈,委托关系会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会影响到包括审计师的选择、审计的定价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并最终影响审计功能的正常发挥。

根据前面的分析,审计师变更主要分为自愿变更与强制性变更。自愿变更的原因在于购买审计意见、公司财务困境、公司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或者公司管理层的变更等,这些原因都在于公司内部冲突需要通过外部审计来解决。如果原来的审计师不能够使得公司的冲突得以解决,那么公司就存在更换审计师的动机。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上所有的信息都会以价格的变动的形式来反应。审计师变更作为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事件,当获得有效的披露后,有效市场的投资者会依此作出及时地、相应地反应,即股价会有所变动。

二、有效市场理论

在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拥有信息的一方,如上市公司处于信息的优势一方,而不掌握信息的另一方,如投资者及证券监管部门处于信息的劣势。信息优势一方试图通过一种途径传播对其有利的消息,同时掩饰对其不利的消息。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试图通过各种种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并依据获得的信息作出自己的投资或管理决策。

正因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才使会计、审计的存在成为可能。证券市场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试图寻找一种图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地获取信息,而会计师事务所正是由于其专业性而被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所需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所做出的报告,信息劣势一方可能依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证券监管部门也可以更好地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上市公司本身也有传递信息的需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可以对市场传达公司财务状况的好的消息。而一公司发生的审计师变更往往将公司的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市场众多的投资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

有效市场理论设想证券市场中所有的信息都会获得有效的传递,而信息使用者都会依此做出自己的适当的反应,因此价格总是能适当地反应一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有序前进。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上市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时,有可能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事务所即是向市场传递什么样的信号,如上市公司需向投资者传递其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强投资者信心时,会选择规模大的事务所,因为大所通常代表着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而事务所以审计报告及上市公司的重大公告为信号向委托人传递上市公司的信息,委托人依据获得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最终完成自己的投资决策,并以此形成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影响。

三、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提出。Spence(1973)进行了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他指出劳动力市场上由于雇主对于雇工的经验、能力等并不了解,因此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而受教育程度可作为一种信号传递给雇主,因为受教育程度是可以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雇佣者决定是否聘用一名雇工时,应当,也很可能采用受教育水平这一指标作为对应聘者的考核标准,从而做出决定。可以说受教育水平成为应聘者工作能力的可靠信号。与之相似,管理当局接受审计的愿望并由其担保,正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即其报告真实、可靠。因此可以说,独立审计需求也是出于信号传递的需要。

在审计市场中,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相关部门作为信息的需求者,他们就是审计的委托人。他们与被审计人,即上市公司以及审计人即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委托人由于对公司信息的不了解,或由于知识结构与时间的限制,不能对企业的各项信息有足够的掌握,为此他们聘请具有专门技术与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审计。事务所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情况进行合规性与正确性的审计,依据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同时敦促被审计单位对其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及时完整的披露。事务所以审计报告及上市公司的重大公告即信号向委托人传递上市公司的信息,委托人依据获得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最终完成自己的投资决策,并以此形成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影响。在审计市场中,事务所的选择由上市公司来完成。上市公司依据事务所的相关特征来决定是否与事务所进行合作,这其中上市公司考虑的有: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地域特征、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能力等。上市公司出于不同的目的,有可能选择不相同的事务所。如上市公司需向投资者传递其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强投资者信心时,上市公司会选择规模大的事务所;如上市公司出于公司经费的考虑有可能会选择一些小所,因为规模大、信誉好的事务所意味着高额的审计收费。经过多方面分析后,上市公司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事务所,与之签定委托与关系。但之后上市公司评价审计师的审计结果是依据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现实中,在通常情况下,审计师会出具令上市公司满意的审计报告,以此来获取以后年度的审计工作。但随着近年来审计诉讼的不断增加,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一些信誉好、规模大的事务所,或不愿承担高风险的事务所,会对上市公司意见购买行为说“不”,这就导致了审计师的辞聘或上市公司的解聘。上市公司只能通过更换审计师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首先,冲突是导致审计师更换行为发生的前提。而市场是否有效则是研究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最终意义,即通过审计师更换这一信息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来判定市场是否有效。信号传递理论,即公司通过审计师更换这一行为向投资者传递一定的信息,则使审计师变更的市场反应这一研究的实现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SmithD.B.aninvestigationof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regulationofauditorchangedisclosures:thecaseofaccountingseriesrelease.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8,3:134-145.

[2]李爽,吴溪.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现状分析[J].审计研究,2001,3:29-33.

[3]熊建益.对我国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01,11:41-45.

审计冲突理论篇4

关键词:跨境审计监管;中国概念股;监管冲突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24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全球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跨国上市融资。但是,国际审计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为跨国上市企业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从2010年开始,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因涉嫌造假遭到美国监管机构的调查和诉讼,造成中国概念股诚信危机,暴露出跨境审计监管的不足所导致的巨大问题。近年来,美国监管机构以配合调查为由,向“四大”中国所等会计师事务所直接索要相关审计工作底稿,在遭到“四大”中国所以违反中国法律为由拒绝后便“四大”中国所,由此导致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发生。

1中美跨境审计监管问题概述

1.1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由来

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源于中概股遭遇集体做空。由于美国资本市场发达,上市条件宽松,所以吸引了大量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但从2010年6月开始,浑水、香橼等做空机构以财务造假为由,做空“中概股”,导致了“中概股”危机。截至2012年底,在美国的纽交所、纳斯达克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三处主板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共有280家左右,其中因财务造假、破产、未满足上市条件等原因退市的就有45家,有多家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师辞职或曝光其审计对象的财务造假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pCaoB”)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于2010年7月开始,对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进行调查,并对多家中国公司提讼。为了搜集涉嫌财务造假公司的相关资料,美国监管机构要求“四大”中国所等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相关审计工作底稿,而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向美国监管机构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由此导致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发生。

1.2中美跨境审计监管问题的相关进程

中美就跨境审计监管问题的接触可以追溯到2007年,从2007年开始,pCaoB就开始和中国证券监管层对跨境审计监管问题进行讨论。中美两国就跨境审计监管问题所发生的冲突和磋商如表1所示。

2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原因

2.1两国相关法律存在冲突

根据美国《萨班斯法案》第106节的规定,所有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外国会计师事务所)都要在pCaoB注册,同时要接受pCaoB的监管,必须按照规定向其提供审计工作底稿。但是,根据中国证监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联合的《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第六条规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四大”中国所)如果要将工作底稿提供给境外机构或个人,就必须通过中国官方部门的批准间接向境外提供工作底稿,因此包括“四大”中国所在内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一直拒绝向pCaoB直接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由此导致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发生。

2.2美国跨境监管方式侵犯中国

国家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中美跨境审计监管的冲突正是中美国家冲突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是美国法律规定的跨境监管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从中美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进展来看,中国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始终与美国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如与美方签署执法合作备忘录,配合美方的监管而向美方提供相关审计工作底稿等。但是,美方在向“四大”中国所等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直接索要审计工作底稿被拒后暂停“四大”中国所对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而不是通过中国证监会等政府机构进行友好的沟通与合作,充分体现了美国的“长臂管辖”原则。《萨班斯法案》第106条便是美国“长臂管辖”原则的又一典型应用,使中概股基于语言、法律、商业环境及审计成本考量下对中国事务所审计服务的“自然选择”,演变为美国证券法律对中国事务所实施域外管辖的正当解释。这是美国霸权主义在监管领域的延伸,是对我国的侵犯,我国为了维护国家而对美国的监管方式表示反对的做法与美国的监管意愿相违背,导致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发生和不断升级。

2.3中美两国监管责任不对等

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不同,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且完全对外开放,仅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就有五百多家。而中国资本市场尚未推出国际版,目前还没有任何外国公司在中国挂牌上市,因此中美两国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责任并不对等。美方对中国概念股的审计监管负有主要责任,对于跨境审计监管的需求非常强烈,而中方没有监管外国上市公司的需求,对境外中国概念股与审计师行为也没有直接的监督责任,但为了维护中国概念股及审计师的声誉,中国监管机构会适当采取一定的行为来配合境外监管层,但不会耗费太多成本。从当前两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美跨境审计监管问题实际上是美国单方面将监管权限扩展到中国,从而削弱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力。而中国政府一方面为了保留自己的监管权力,保证日后的谈判砝码;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中国概念股及审计师的声誉,降低美国政府的制裁措施带来的损失,只会采取合作的方式,而非美方想要的完全让渡监管权,从而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

3解决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途径

3.1确定趋同的跨境审计监管标准

统一的跨境审计监管标准不仅可以降低监管成本,还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监管信任,从而为消除中美两国间的监管分歧,实现等效监管铺平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使用同一套会计、审计准则是大势所趋。我国一直在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而努力,2006年2月财政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中国审计准则,便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之后积极保持与国际准则的修订保持同步。而美国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进程非常缓慢,美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一直试图影响和控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而达到控制性趋同,在审计准则方面,pCaoB并]有实现本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明确计划。美国如果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将会给两国跨境审计监管的合作带来实质性进展,为实现两国等效监管奠定基础。

3.2进一步完善两国跨境审计监管法律规范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目前并没有其他国家的公司在中国上市,只有中国公司在国外上市和注册,因此中国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很不健全,监管措施相对缺乏。这种监管漏洞为境外上市中国公司的财务舞弊埋下隐患,进而加剧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的冲突。因此中国应该完善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加强对境外上市中国公司和境外执业审计师的监管,从而减少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缓和中美跨境审计监管的冲突。当然,美国方面也应完善自己的监管法规,限制自己的监管权限,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合作,而不是将监管之手延伸到其他国家,形成“长臂管辖”,这样才能缓解跨境审计监管的冲突。

3.3积极推动对话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合作

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由于涉及到两国法律和的冲突,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因此加强两国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积极推动两国对话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两国监管冲突,进而加强跨境监管合作。从中美双方将近5年的接触来看,沟通对促进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双方在加强双方会计合作,强化人员交流,积极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协调双方在国际务报告准则中的立场等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本文认为,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应建立常态化的对话机制,定期进行沟通,对于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时交换观点,交流监管经验和监管理念。一方面,美国应该放弃长期坚持的单边规定和单边监管,认同以观察的方式来了解中国的监管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也应积极到美国去观察他们的监管过程,充分了解他们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法,找出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异,改善并提高国内的监管水平。

3.4积极推进国际性审计监管合作组织的建立

积极推进国际性审计监管合作组织的建立是解决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国际审计领域也存在一些国际性组织,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独立审计监管机构国际论坛(iFiaR)、国际证券

监管委员会(ioSCo)。但是这些国际组织主要集中在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协调方面,并未涉及到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实质性工作,且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监管合作。因此,必须建立起全球性的跨境审计监管国际合作组织,为国家间的谈判提供流程和制度支持,为监管工作制定相关规则和方法,为各国审计监管机构提供技术帮助,针对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进行协商和调解等。并且,所建立的国际合作组织应当具有权威性和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使其的协议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马德芳,徐伟.中国概念股诚信危机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机制设计策略[J].中国审计评论,2014,(2):3949.

[2]李晟.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僵局的形成、内在矛盾与可能的合作模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6(1):113117.

[3]陈秧秧.中概股跨境审计监管及其风险防范[J].证券法苑,2014,12(3):364387.

[4]孙铮.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审计跨境监管――由中概股风波谈起[J].新会计,2014(2):26.

[5]左箭.中美对会计师事务所跨境监管问题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审计冲突理论篇5

一、内部审计主客体的心理分析

(一)内部审计客体的心理分析

1.排斥和侥幸心理。按常理,任何审计客体只要自身存在问题,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排斥心理。这是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担心问题被内部审计人员发现,而一旦发现的问题被写进审计报告之中,就会对自身工作和未来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被审计单位人员对本单位业务更为熟悉,实践经验更为丰富,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即便存在问题,也不会被“走马观花”的审计人员发现,尤其那些重大的问题,审计人员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在这种排斥和侥幸心理的作用下,一些被审计单位即便已经明白自身问题的存在,还是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提供虚假信息、转移关键材料等方法试图欺瞒审计人员,使内部审计工作经常性地陷入尴尬的境地。

2.学习心理。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对客观事实的评判,无论审计客体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愿意接受审计,在形式上都要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配合的程度高低或者方式的优劣而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单位都已经认识到了审计工作对其运营实践的促进作用,它们会借此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通过学习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审计人员给出的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对企业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有极大帮助。

3.戒备心理。无论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问题,在面对审计人员时都会习惯性地产生一种戒备心理,并在审计过程中表现出对责任的推诿和对利益的追求。实际上,不同的被审计人员在面对审计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戒备心理不同,利益相关者们会按照自身所负职责的多寡高低,采取不同的推卸方法和戒备手段,尤其对那些没有或只具有较少责任的被审计人员,他们会尽量保持与问题的绝缘,而那些负有责任的被审计人员通常会将问题推诿到那些已经离职或者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人员身上。比如,一些被审计人员拒绝向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料,在提供的资料中,也会出现不完整、不及时的情况,在问及相关事实时,一些人员也会在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辞,与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心理博弈,甚至误导其作出错误判断。

(二)内部审计主体的心理分析

1.认知偏见心理。无论是审计人员还是被审计单位,都希望与对方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便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审计工作,减少误会与冲突。但是,在我国审计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即便一直强调内部审计应该保持独立性,可是在实践中,被审计单位还会对审计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就要做出一个“两难的选择”:是依据审计要求客观公正的处理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利益的审计要素,还是避重就轻、保护自己。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极有可能形成基于对审计工作认知的偏见,习惯性地“确认”审计客体一定存在问题,无论是审计心理还是审计心态,都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种认知偏见心理的存在,会使审计人员做出违背审计原则的行为,严重影响审计结果。

2.职责与责任心理。对任何审计人员而言,都要按照既定的审计目标完成相应的工作,达到审计目的,这便是审计人员的职责所在。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除了要担负保护国家与企业利益的责任,使损害国家与企业利益的情况免于发生外,还要以内部审计为依据,向有关机构提出意见与建议。所以,审计人员就要保持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责任心理,在坚守职业道德的同时,努力克服内部审计工作的各种阻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努力提高审计业务和技能。

3.免责心理。对审计人员来说,履行职责和责任是审计人员的基本任务。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在面对任何新的审计任务时,都会根据其知识和多年的审计经验,对审计责任(尤其是经济责任)进行严格的区分或划分,以免责的心理进行内部审计实践。这是因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建立起紧密关联,以便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对这一关系处理不到位,比如在审计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权威心理,反倒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因工作疏忽和侥幸心理,为被审计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此时,内部审计人员就应在审计过程中留存相关证据,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某些不利因素而使自身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心理冲突

(一)审计人员心理冲突的典型表现

1.心理焦虑。近年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改革已经步入到深水区,审计系统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各单位无论是人员精简、公务员登记还是竞争上岗以及等级考核等,都无形中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一些处在审计一线的人员,更是表现出了危机感与紧迫感。尤其在一些突发性任务的压力下,一些审计人员的内心忧虑显得越发严重,心态处于强烈的摇摆之中,对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比如,一些审计人员对职务升迁给予了过高的期许,而这种期许的强烈程度与其工作的努力程度并不相符,这种需求并不总是能得到满足。而一旦产生冲突,就会使审计工作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

2.心理失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我国受西方国家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与社会发展相悖的价值观念对审计人员的心理培植带来了严重冲击,心理失衡的状况已经成为部分审计人员的心理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职业的神圣感不断消减,工作热情逐渐减退,甚至一些人为追求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在权钱交易中蒙蔽身心,阻碍了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3.心理倦怠。对长期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在特定的审计岗位工作,对工作的兴趣与新鲜感不断降低。这样一来,在工作中不但思想和态度无法集中,幸福感也会持续降低。一些审计人员对自己的贡献有过高的估计,对自己的付出给予高度的肯定,认为所得到的报酬和付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工作缺乏积极性。还有些人员由于缺乏职业成就感,逐渐变得思想怠惰,工作方式滞后,工作效果较差。

(二)心理冲突的主体原因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知,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会经常性地出现心理冲突的状况,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试和修正,极易对个人和组织造成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找到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和症结,以便有的放矢。根据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造成审计人员心理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一些审计人员(尤其是存在问题的人员)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由于他们平时对自我要求相对松散,并未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旦由于某种“例外事件”而曝光于社会公众的视界,紧张情绪就会瞬间爆发,长期处在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这种压抑、紧张的心理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尤其当社会公众和政府对其给予了过高关注时,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更是面临着诸多挑战,一种恐惧心理时刻笼罩着这一人群,他们不但担心由于工作失误会直接影响到自身和组织的声誉,还会对由此而造成的利益损失持高度紧张的态度。这种心理的长期存在,一方面,给审计人员的心理造成无形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工作能力方面感受到“本领恐慌”。

三、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心理冲突的调试路径

(一)强化审计人员的心理修养

对审计人员来说,因为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经验表明,平和、冷静的心理素质,能够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一个称职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关键素质。因此,在对审计人员的心理冲突进行调试时,有必要强化其心理修养,使之能够时刻关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提升与积累。也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在进行审计实践时主动预防自己的不良心理,即便出现了消极心理,也能凭借良好的自我修养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最大限度地适应客观环境,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进行。

(二)认识和转化消极心理因素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布置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认识和转化消极心理因素,及时注意审计人员的心理变化,对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对审计任务造成的影响作出准确的预估,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此外,要以可能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为基础,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积极因素进行仔细挖掘,引导其向正面转化。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对于那些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心理状态,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出发点,甚至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积极的。如果能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转化,便能改善客观审计环境,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三)通过持续学习积累审计经验

审计冲突理论篇6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约束;激励

注册会计师是现代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申请公开发行的公司和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够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度,降低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报表的验证实际上增加了一层委托―关系,广大的投资者是委托人,注册会计师是投资者的人,要为投资公众的利益服务①。与广大投资者相比,注册会计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对公司财务报表的专业验证服务,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增进社会福利。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被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Kothari,2001;CollinsandKothari,1989;alford,Jones,LeftwichandZmijewski,1993)。

一、注册会计师的约束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其行为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约束:一是自身信誉的约束;二是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三是同行业竞争的约束。

(一)信誉的约束

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拥有审计客户,是因为投资者对他们的专业服务有充分的信任。信誉品牌是会计师事务所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累积的结果。维护品牌的激励使会计师勤勉尽责。Deangelo(1981)和palmrose(1988)通过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不能直接被外部报表使用者所观察,企业的外部报表使用者主要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判断其审计质量,进而判断公司的价值。因此,好的上市公司为了将自己与差的上市公司区别,必然选择信誉高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做审计服务,以此作为公司质量好的信号向投资者发送。Ramanandwilson(1994)以及teohandwong(1993)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的研究认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比“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审计。这暗示着信誉品牌的重要性。Deangelo(1981)以及FrancisandKrishnan(1999)的研究认为,“四大”之所以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护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Beatty(1989)的研究也证实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好的信誉和品牌。这一方面是因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资本雄厚,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更多的投资,使得其审计人员拥有更高的审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市场拥有垄断能力,也拥有广泛的客户组合,因此其独立性更强,更不容易被公司管理层所俘获。由此可见,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和品牌在美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法律法规的约束

法律法规的约束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另一个约束条件。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注册会计师将面临着诉讼的威胁和法律的制裁。Dye(1993)、melumadandthoman(1990)以及newman,pattersonandSmith(2005)认为,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有关。Deangelo(1981)以及FrancisandKrishnan(1999)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也证明了诉讼风险是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缺少诉讼风险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尽职努力的激励减少了,进而会导致实际的审计质量的降低(KhuranaandRaman,2004;Coffee,2006)。而Schwartz(1997)、Chanandpae(1998)、Radhakrishnan(1999)以及Hillegeist(1999)认为,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较高勤勉程度的法律体系并不必然导致较高的投资者保护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Chanandpae(1998)还认为,适宜的而不是严厉的法律责任体系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努力程度、审计费用和公司市价,却会导致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与其他国家的注册会计师相比,美国的注册会计师更容易受到诉讼的威胁。Seetharaman,GulandLynn(2002)通过一项跨国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美国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诉讼风险主要是由“规则10b-5”导致的。“规则10b-5”是1942年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制定的。在大多数的集团诉讼中,注册会计师因此被列为被告。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信誉和品牌的需要往往倾向于庭外和解,要支付大量的和解金额,这为集团诉讼律师提供了提起大量集团诉讼的激励,注册会计师也因此几乎陷于集团诉讼的滥诉之中。由于会计职业界的长期游说努力,国会于1995年颁布了《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放松了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管制。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前“陈诉具体事实”的规定提高了对注册会计师的门槛;二是“按比例承担责任”的原则降低了注册会计师损害赔偿的比例;三是取消了证券欺诈案中私人原告所适用的“敲诈勒索与集团犯罪法责任”与“协助和教唆责任”。该法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滥诉”的问题(Beattyetal.,2002),保护了会计职业的发展,但这却有可能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勤勉尽责程度。如科菲(2007)就认为,《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的实施是导致安然事件中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

本文认为,法律的约束规范了执业者的行为;但是过于严格的法律责任会给会计职业增加过高的成本,从而不利于这一职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更为严苛的法律,而是切实可行的控制风险的方法,这有赖于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发展。

(三)竞争的约束

竞争的约束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第三个重要的约束条件。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会计师事务所是被公司的管理层雇佣提供审计服务的,他们的审计服务还要获得广大分散投资者的信任。这两方面存在利益冲突。一方面,他们试图维护信誉,让投资者相信他们会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信用担保服务,这时同行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信誉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会计师会勤勉尽责,努力维护其声誉和品牌。从这方面看,竞争为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正面的激励。从另一方面看,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更容易屈从于公司管理层的压力。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越激烈,公司管理层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范围就越大,他们就会越加倾向于选择按照自己利益行事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看,竞争越激烈,他们越试图保住现有客户,越会选择对客户有利的会计处理方式。

二、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利益冲突

长期以来,注册会计师在为公众公司提供审计服务时,面临着不正确的激励,由此导致在如下方面存在利益冲突:一是雇佣机制所导致的的利益冲突;二是审计与非审计服务所导致的利益冲突。

(一)雇佣机制所导致的利益冲突

注册会计师要为投资公众的利益服务,但是选择注册会计师为投资公众利益服务的却是公司的管理层。管理层与投资公众因委托―问题存在利益冲突,那么,注册会计师的服务目标与其雇佣机制之间就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即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接受公司管理层的聘请,要从公司管理层那里取得审计费;另一方面要对公司管理层出具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要做到正直、客观、诚实、守信。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注册会计师既要迎合管理层的需要,又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服务中要平衡两方面的风险,一是由于审计舞弊对第三方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二是丧失当前以及未来审计客户的风险。

雇佣机制使得会计师面临着不正当的激励。许多案例表明,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服务的过程中,会因为不同意公司管理层的会计处理或签署了报表改进意见而被解雇(Deener,2002)。为了不失去审计客户,注册会计师在许多情况下,会被迫为管理层的利益服务。Hilzenrath(2001)的研究表明,虽然注册会计师应该将社会公众看作是他们服务的客户,但是他们倾向于将选择他们和向他们付费的公司管理层作为客户。Hackenbrackandnelson(1996)以及SalterioandKoonce(1997)也认为,当会计处理不确定时,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采用公司管理层的处理方式。由此可见,雇佣或者解雇控制是解决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核心问题(Saul,1996)。

(二)审计与非审计服务所导致的利益冲突

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向其客户提供二种形式的服务:一是审计服务;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称为非审计服务。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向同一委托人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U.S.Senate,1977;aiCpa,1978)。也有一些研究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Benston,1979,1980);甚至有人认为,非审计服务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因为会计师在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企业财务信息(panelonauditeffectiveness,2000;Simunic,1984;Dopuch,KingandSchwartz,2003)。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会计舞弊案的上升,这一问题再次成为焦点(U.S.HouseandRepresentativesCommitteeonenergyandCommerce,1985)。20世纪90年代,随着咨询业务的大幅增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aiCpa,1993;advisorypanelonauditorindependence,1994;Schuetze,1994;wallman,1996;Saul,1996;panelonauditeffectiveness,2000)。以后,随着安然事件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实施,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得到解决,但是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的意见,争论仍然在继续。

本文认为,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的利益冲突问题是由审计委托机制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如果审计委托中不存在利益冲突,会计师能够真正地独立于公司管理层,那么非审计服务不但不会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反而会提高审计质量。因为非审计服务使审计师掌握了更多的企业财务信息。在当前的审计委托机制下,强制实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与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分离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三、利益冲突的解决

(一)行政监管与司法监管

有效的行政监管与司法监管是是解决利益冲突的一项重要举措。行政监管,在我国表现为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要受到财政部以及中国证监会的联合监管。行政监管在信息披露的规则制定、裁定和调查执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行政监管在实践中要注意角色定位,把握好作用空间和范围。司法监管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阻止,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确保广大股东获得有关公司价值的充分信息;第二,对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进行必要的赔偿。

(二)行业自律监管

自律监管主要表现为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它是证券业从业人员基于共同的目的和压力组织起来的,他们共同制订规则,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维护本行业内部的利益。与行政监管和司法监管相比,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具有信息优势。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设立是政府主导的,不是行业本身基于自愿互利的原则设立的。因此,其角色更多地体现为政府监管部门的附属机构,形式上的行业自律实质上是政府监管的延伸。这种角色错位不利于利益冲突的解决。

(三)加强审计准则的建设,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

加强审计准则的建设,一方面规范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另一方面保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信誉。这是因为,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能否反映企业经营实际,依赖于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社会各方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特别是资本雄厚的大公司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发展。审计工作是在承认现有会计准则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审计工作非常完美,也可能由于会计准则的脱离实际使审计结果脱离现实。因此,要加强审计准则的建设,这一方面对舞弊的审计行为起到阻止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勤勉尽责的注册会计师起到保护的作用。

(四)进一步分离非审计业务

非审计业务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着不正确的激励。本文认为,为了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应禁止其为审计客户从事所有的非审计服务。

(五)明确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的可诉范围

注册会计师无法制止所有的舞弊行为,这是客观现实。而一旦发生企业信息披露舞弊行为,首当其冲受到诉讼的是注册会计师,这将使注册会计师陷于滥诉的危险,其巨大的和解费用也将最终成为投资者的负担。所以要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的可诉范围,明确审计责任。

注释:

①这是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立法意图之一。这一观点由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进一步诠释。1984年,在美国诉arthurYoung公司的最高法院判例中这样写道:会计师要与客户时刻保持完全的独立,会计师要求完全忠实于投资公众。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艳.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导向的现实选择――对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剖析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1):28-31.

[2]傅立文.信息、激励与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以英国和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演进为视角的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KotHaRiSp.Capitalmarketsresearchinaccoun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1,31(1-3):105-231.

[4]RamanK,wiLSone.GovernmentalauditprocurementpracticesandSeasonedBondprices[J].theaccountingReview,1994,69:517-538.

审计冲突理论篇7

【关键词】高管薪酬管理层持股外部审计

一、引言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信息不对称最大的后果就是使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自由决策权为企业管理者享有。管理者由此会罔顾股东的权益,用短视的眼光最大限度的扩大自身的利益。最优契约观认为能够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高管薪酬激励政策,这是一种缓解冲突的办法,而且还能让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因为高层管理者更有动力。只是最优契约报酬在显示情况下是很难完全达到的。为了使由企业冲突问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道德风险降低,上市企业只能实施高管薪酬激励政策。会计信息是该契约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依据的基础,而且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也受信息不对称情况本身的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监督与保障机制的外部审计,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的缓冲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时时刻刻都想要证明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和自身报酬的合理性,无时都想想要向股东或者外界投资者传递一种积极信号,自己高额报酬的获得纯粹是自己努力所得,是公允恰当的,这就促使了高质量外部审计的需求的产生。由此需要聘请高质量的外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报审计。而且,这种对高质量外部审计的需求与薪酬激励金额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我们的研究假设:高管薪酬激励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正相关就是基于以上理论所提出来的。

二、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与模型的设定

1.高质量外部审计的衡量。高质量外部审计的衡量指标有很多种,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作为本文一个合适的指标。高质量外部审计的需求就是上市企业聘请的是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国内事务所划分的排名就是本文中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划分依据,会计师事务所分为前“十大”和非前“十大”。分类理由如下:第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排行选取的主要指标,这是产业组织学中的统计行业集中度方法。第二,该排名包括了国内各种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能够为我们了解现阶段审计市场的整体情况提供依据。第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2006年开始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对国内的事务所进行排名,这是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而且能够维持较高并且稳定的市场份额的直接证明。

2.股权结构。企业股权结构是影响外部审计质量的需求产生的最大因素,这在曾颖、叶康涛(2005)的研究结论中已经表明。外部审计需求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成倒U型的关系。我们选取的衡量股权结构的变量是上市企业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并且还要考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数,这样能保证高质量外部审计需求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的影响程度得到有效验证。

3.模型的设定。以下模型的构建是为了对假设1进行检验:

aUDit0Rit=?藜0+?藜1LnSit+?藜2HStoCKit+?藜3LnSiZeit+?藜4LeVit+?藜5Roait+?藜6topit+?藜7SQtopit+fixedeffect+εi,t

该模型为Logistic回归模型,?藜0为常数项,?藜1~?藜7为系数,εi,t为残差项。

模型中各种变量如下:

第一,因变量模型中,因变量设定为aUDit0Rit,表示在t时期聘用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aUDit0Rit=1,表示上市企业对外部审计质量需求较高,即聘用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国内前“十大”,否则,aUDit0Rit=0。

第二,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LnSit,表示在t时期、i上市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金额,企业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年度最高前三名高管报酬之和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来作为LnSit的检验值。高管报酬变量在稳定性检验中将用年度最高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除以资产规模的值SSiZe来表示。

第三,HStoCKit作为控制变量,表示t时、i上市企业高管层的持股比例。LnSiZeit,表示t时期、i上市企业年度末总资产金额的自然对数,企业资产规模对外部审计质量需求影响用该变量来表示。LeVit表示t时期、i上市企业年度末的资产负债率。企业财务杠杆对外部审计质量需求的影响用资产负债率表示。Roait表示t时期、i上市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企业盈利能力对外部审计质量需求的影响用该变量来表示。topit表示t时期、i上市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Qtopit表示t时期,i上市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企业股权结构对外部审计质量需求的影响用这两个变量来控制。上市企业行业以及年度的影响用fixedeffect该控制变量来控制。

三、结论

通过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很显著的表明为正相关关系,即上市企业高管薪酬激励能有效的增加聘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资产规模的比值能够减少资产规模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稳定性检验分析时我们用这个比值来替代高管激励薪酬的变量,我们仍然发现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资产规模的比值也能够有效的增加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从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虽然高管薪酬激励有显著的效果,但是也能促使冲突的产生,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需求在高管薪酬激励越高的企业越多,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

[2]傅颀,邓川.高管控制权、薪酬与盈余管理[J].财经论丛,2013,(4):66-72.

[3]蔡春,黄益建,赵莎.2005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3-10.

[4]毕晓方.2006.会计盈余质量对业绩评价的影响研究.经济问题探索,7:149-152.

[5]朱星文,蔡吉甫,谢盛纹.2008公司治理、盈余质量与经理报酬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南怨芾砥缆郏2008,11(2):61-68.

审计冲突理论篇8

【关键词】现代艺术传统审美写意冲突

中国传统艺术是经过几千年文化沉淀而蕴育形成的,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认知。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无不影响着人们审美理念与艺术创作。在传统审美的理念里,“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美学界特有的定义。“写意”是由有感之物而起,用情观物,以情动人,从而使得内心与感物相交融、达到主体与客体相合并的境界。现代艺术是科学化、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变迁与历史前行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得各类因素促使形成了今天独树一帜的中国现代艺术。

1传统审美理念

所谓传统审美理念,其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审美实践,其深刻地表达着特定时代所提出的理性要求。在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了审美理念。

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丰富多彩。寓物而明心,多强调“写意”,情景交融。不仅局限在简单的描摹客观事物,更不是随意拼合的主观意识,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高度融合,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统一和谐,从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当然,该传统审美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灵魂。

此外,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还强调了“传神”和“天人合一”。传神,是艺术中传达美的一种方式,是指艺术作品应对物象最具审美价值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概括、提炼和再造,表现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达物象的神态、气韵,所以“传神”又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是从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发展的一种传统审美思想。先后将儒家和道家思想综合起来,逐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该主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未来。对于明式家具而言,无论选材、设计还是装饰等诸多方面均有考究,无不体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2对传统审美的质疑

随着社会不断的演变进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星月异的变化使人们开始怀疑旧的事物,质疑传统的审美。审美思想具有相对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怀疑,作为一种本能反映,是体现思想活跃的。同时,这种活跃的思想并不只是否定力量。相反的,它可能有着极大的引领性,从而常常是人类认识进步的有力先驱。正如这样一句名言,“接收新的就必须重新估价、重新组织旧的,因而科学发现和发明本质上通常都是革命的。所以他们确实要求思想活跃、思想开放,这是发散式思想家的特点,而且确实也只限于这些人。”

3现代艺术氛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在人们物质生产领域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历史背景为现代艺术的萌芽及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也为艺术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表现出艺术发展的一片繁荣,艺术家们高涨的创作热情,轮番上阵的艺术流派和各类新颖的艺术形式都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和眼球。这种变化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和观念,同时也影响着宗教与艺术。其中,印象派最具代表性,它对传统法则的质疑则是后来产生现代艺术的起因。而后,后印象派反传统、反印象派的追求,是新艺术的开始。艺术家们将关注点转入内在的精神世界,选择新的视角去创造内心所感受的新事物。这一新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审美和现代艺术在逐步由相互冲突变为相互融合。

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向中国的引入,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艺术界对许多艺术的概念性和主观性问题有了分歧和争论,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类作品强调艺术家自身的价值,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同时也为后世创造不少值得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大胆的创新性材料。

4中国现代艺术的现状思考

目前,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市场和商业化的诱惑太大,导致一部分平庸艺术家利用所谓的流行艺术语言来进行大量的复制和抄袭,这种复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应有的市场和利润,使得有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追求着表面的形式感来取得效应。

在现代艺术的大环境下,艺术家的创意是潜伏在现代艺术中的内在动力。然而,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源于艺术家本身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在文化信息的影响下感知环境所反应出的能力。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可能以全球化的资源作基础,以传统文化内涵转换的艺术创作会成为新的契机。

5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的冲突

西风东借、洋为中用,很多人就是借此发挥,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和利益,导致由此传统审美与现代艺术间发生了正面冲突,并且气氛越来越烈。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强调“意”,也看重艺术家的“德”,艺术水准相当的创作,艺术家的“德”会提升相应的艺术价值,因此,艺术家的“德”不仅影响着创作的艺术价值,也影响着大众审美理论。在中国现代艺术氛围里,艺术家的名气会成为人们审美、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

艺术家名气的由来有两类,一是通过市场的炒作和相关机构的宣传得来的,二是通过艺术家自身在艺术长河里的修养和锤炼造就的。后者相比前者来说是属凤毛麟角,在当今这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商品市场社会,“好饭不怕晚”已不再流行。由此使得一些缺乏市场包装宣传的有才之人被埋没,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艺术是需要创造力、需要新鲜感的,若现代艺术一味地缺乏新鲜事物则使得艺术氛围变得单薄无力。市场的宣传在迎合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可也正是这样一味地迎合使现代艺术失去了传统审美的韵味,也是造成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理论冲突的重要原因。

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经历冲突和纷争后,在社会大环境的条件相互刺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审美激发了现代艺术的产生,激励了现代艺术的进步,稳固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是现代艺术生命形成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冲突”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冲突”,而是一种全新的力量,促使着现代艺术的萌芽和发展。同时,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的冲突也将接受未来的各种考验。现代艺术与传统审美的不断碰撞和冲突,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初始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46.

[2]杨辛,甘霖,刘荣凯.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8.

审计冲突理论篇9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包括个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这些职业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业行为结构。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构成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在这一经济监督活动过程中,各参与方所独自表现出的行为就是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如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被审计者的申请审计复议行为等,这些个体行为共同构成审计群体职业行为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又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影响所形成的。动机所产生的行为有其特定目标,这种目标一旦得到实现,便会产生新的动机;若目标得不到实现,则会调整需要,调整动机。这便构成了某种个体职业行为的循环过程。在审计活动中,各种个体职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动机,有其内在的需要。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由生产经营活动、财务决策的需要所产生,如某企业由于变更注册资本金的需要,便产生了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其资本进行验证的审计委托行为,审计者接受审计委托行为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审计活动中个体职业行为多种多样,其所赖以产生的内在需要也就千差万别。外在影响也是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动机)的重要原因。当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内在需要,也可能是外在影响,还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使然。由于各种审计关系行为人具有自身特定的利害关系,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动机就可能不尽合理,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也就不尽合理。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得以实现后便会有新的动机,由此产生新的个体职业行为;若目标未能得到或未完全能得到实现,行为主体就会调整起初的某种动机或调整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审计激励理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愿望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激励可以促使人们为追求组织目标而作出最大努力,由此形成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也称“基本需要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通过对这五种需要的研究,马斯洛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激励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就构成了审计激励理论。对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便有利于促使其实现自己积极的行为目标。在审计活动中,无论审计关系中哪一种审计行为个体类型,每一层次的行为个体都应得到上一层次(领导层)行为个体的关心和支持,并对下一层次(下属职工)予以关心和支持;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也同样应予以协作和配合。这样,就使每一行为个体处在最佳的行为状态。另外,在不同类型的行为个体之间,也应相互予以信任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如被审计者应积极配合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审计者对被审计者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等。应该说,对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既可以进行上述多种需要的激励,还可以进行期望激励、目标激励、信念激励等。 

此外,“公平理论”对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进一步科学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平理论”的关键涵义是: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分析相对值。如果比率相等,则公平合理,从而感到满意,心情舒畅,工作尽职尽责。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满意,进而影响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审计活动中,个体职业行为既可能是某一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某一审计环节抽象行为人的具体审计行为。所以,在审计个体职业行为中运用“公平理论”,表面上看涉及审计关系各方的行为自然人个人和每一具体审计环节抽象的行为人,但实际上只有行为自然人的个体职业行为才涉及“公平理论”的问题,因为唯其涉及按劳取酬的问题。当然,这里的行为自然人不只是审计主体,还包括审计委托者和被审计者。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 

 

各个具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构成了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的科学合理,能使审计活动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和质量。对于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需要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动力、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矛盾等问题。 

心理学家柯特·卢因(K.Lewin)援引物理学中的力学理论指出,群体职业行为的驱动力在群体内部强调重视每一个体的作用,认为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职业行为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理论给我们以下启示:审计活动作为一个由诸多方面参与的群体职业行为,其内部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力的结构,这种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应该根据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认识掌握这种结构变化的规律性,进而优化这种结构。 

所有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目标,不论它是由组织规定的,还是自己制定的。没有群体目标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群体目标影响着群体职业行为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等。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就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既定的审计项目或审计任务。这一目标使得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有了共同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有了行动的方向,并可根据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调整群体职业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安排群体职业行为的具体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群体目标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审计活动和项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具体目标的确定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活动,其群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就应根据委托者的要求、受托者的客观条件以及管理咨询的具体内容等因素来确定。 

凡是群体必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或有明文规定,或是约定俗成。在审计活动中,审计关系各方都应遵守其行为规范。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开展审计业务,被审计者也应依照审计及有关财经法规处理好与审计人员等方面的关系。审计的群体规范对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目前,我国的审计群体规范还不尽合理与健全,还有待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这既是审计实践的需要,也是审计行为科学发展的标志。 

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着群体压力,审计群体当然也不例外。这种压力会对个体职业行为和群体职业行为产生特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多是积极的,对工作有益的。如注册会计师所感受到的业务不精、知识不够等精神压力,可以促使其不断进取、全力工作。但是,这种压力有时也会产生一种反面作用,如害怕承担风险责任,进而予以躲避等。另外,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就是群体中的个体由此而产生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可能会影响个体正常的思维活动,进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行为。审计行为科学需研究审计群体压力的内容结构,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消极作用得以抑制和消除。 

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反映审计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凝聚力大的审计群体,其成员就有强的“归属感”,其工作效率就高,战斗力则强。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审计群体职业行为目标、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群体成员的思想意识、群体内冲突及其解决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审计行为科学需要研究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的方向及强度,以不断增强这种凝聚力量。 

审计的群体冲突反映审计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矛盾。行为科学在研究群体冲突时,往往只注意到其消极作用,即导致不团结,降低工作效率质量,造成经济乃至其他方面的损失等。事实上,一定程度的冲突还有其建设性的积极意义,如可以促进发现问题,开展业务竞争等。当然,对于冲突达到较大程度,其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就应通过相应的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审计活动中,审计群体内各行为个体之间会存在诸多矛盾,并在适当时机会表现出来形成群体冲突。审计行为科学的课题之一就是研究审计群体冲突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对建设性的冲突进行引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对破坏性的冲突进行预防和消除。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 

 

领导职业行为是领导者影响和引导行为人为完成群体职业行为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导向行为。 

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是表现在审计活动中的领导职业行为。在审计行为科学中,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既要影响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又要影响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反之亦然。但总的说来,在三者中,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更能发挥关键作用。审计领导职业行为需要研究的内容也包括诸多方面,但核心问题是审计领导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审计领导职业行为的有效性是指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在影响和引导行为人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时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计行为科学要求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具有与其实现的目标相适应的有效程度。在行为科学中,关于影响领导职业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国外学者提出了“三因素情景论”、“五因素论”、“三能力论”等多种观点。就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而言,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行为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审计行为领导者不仅包括审计主体行为的领导者,还包括审计委托者行为和被审计者行为的领导者,即审计关系各方的与审计行为有关的领导者。二是被领导者的综合情况。被领导者实际就是审计行为个体及其所形成的群体,被领导者的综合情况是上述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和群体职业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程度。三是审计行为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职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这种环境从内容上讲,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从影响的速率上讲,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审计冲突理论篇10

论文关键词:沟通,审计

沟通是贯穿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是审计人员的重要技能之一。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中均有关于内部审计人员人际交往技能、审计沟通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人际沟通对于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取相关、全面、可靠的信息,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实现内部审计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对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内部审计工作赢得领导的充分支持与理解,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改善和处理好与被内部审计单位的关系。

二、加强与各对象的有效沟通

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高级管理层是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核心组织,担负着公司经营活动、业务发展、业务开拓展和创新、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等责任。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与管理层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与管理层进行联系。在沟通中充分了解组织发展目标,围绕单位工作重点、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组织的发展大方向保持一致,有针对性地制订内部审计计划、实施内部审计项目并提出内部审计建议。同时审计在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是否真实有效,经营是否安全,发展是否稳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科学,投入是否高效,是否达到经营目标,是否存在风险隐患时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论文,均需要有翔实,确凿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取得需要高级管理层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协助。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审计评价也要取得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因此,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有利于取得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进一步协调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促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论文提纲格式杂志网。

加强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氛围,求同存异。在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中,首先要让对方理解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工作业绩,给予充分的尊重。在获取内部审计信息和有关资料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有用信息;要主导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要尝试与被审计对象建立长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评价功能。

加强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还要保持与组织内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良好沟通,取得其支持和配合。要建立横向的沟通协调机制,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和单位组织、纪检、人事部门建立沟通联动机制,及时了解组织各职能部门的动态,寻求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落实内部审计决定,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高效利用,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

三、审计沟通的不同阶段

日常进行有关内部审计工作价值的宣传。许多部门并不清楚内部审计的目的和工作价值,他们可能认为内部审计只会鸡蛋里挑骨头,给自己添麻烦。内审人员应通过墙报、内部刊物、广播等不同形式宣传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并在工作中体现服务意识,使被审单位认同内部审计的工作价值,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审计实施阶段,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一般围绕审计目标,在审计范围内收集信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通过项目会议等方式使被审单位详细了解本次审计的目的、范围和具体安排,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中期一般用于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审计发现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可在不增加审计风险的情况下,让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协助完成项目的某些方面,有利于增加其对审计结果的认同度。后期主要是对审计结果的确认,及时反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审计工作底稿进一步确认达成共识。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听取对方的解释。对于因误会产生的问题,可以及时消除,提高效率;能够马上整改的问题,可以不必上审计报告,以激发被审计单位整改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效果,减少审计报告的负面评价。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论文,需经对方确认,有利于双方对审计报告达成一致意见,促进整改。

四、实现有效的审计沟通

1、组织机构与地位

由于目前大多数组织仍然是传统的层级结构,等级观念、地位差异对人们的影响甚为深远,从而加深了解沟通中的鸿沟。这在内部审计沟通中,职务级别低的内部审计人员在与比他级别高的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时,对方都有可能受这一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审计的效果;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所处的地位和层次同样会对沟通产生影响。因此,面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或被审计单位的主要领导时,应在内部审计部门中尽量安排与被审计单位相当职务、级别的人员与之进行沟通,这样同时也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从而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2、沟通的心态

在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面对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容易表现出强势的谈话心态,这是审计沟通的大忌。在审计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把谈话搞得像审讯,使对方感到有压力。第二,谈及审计发现的问题时,要耐心听取对方阐述,深入了解情况,认真分析问题的真实原因;不要未等对方阐明,就妄加责怪,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第三,审计人员既不能脱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谈问题,也不要一听对方说困难就忍让,讨好被审计单位,丧失原则论文提纲格式杂志网。凡此种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3、注意沟通的技巧

⑴控制情绪

情绪对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均会有很大的影响,极端的情绪使人们无法进行客观而理性的思维,从而无法正确判断。在内部审计沟通中,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关键问题或是关乎被审计对象利益的问题,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信息传递受阻或失真。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无论遇到什么情形,出于何种原因,在沟通过程中都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力求保持在一个平和的状态;当面临失控状态时,可以暂时停止沟通。

⑵有效的倾听

认真倾听可以创造出信任和尊重的气氛,使对方打消顾虑,畅所欲言,使内审人员可以了解到各方面的信息。当然,重视倾听并不是完全放弃沟通的主动权,内审人员应在倾听的同时,通过鼓励、提问、引导等方法,控制沟通的主题,提高沟通的效率。有效倾听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换位思考、用心体会。②依实引导,只有让对方觉得你愿意并且有兴趣听,他才会有兴趣讲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论文,并且讲你想知道的。③要理解和认同对方的立场,就是有不同意见,也要尊重对方的立场,因为沟通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④不要急于修正对方的讲话,一来表示尊重,二来也给自己留有思考时间;要让对方把话讲完,给对方全面系统阐述相关情况的时间和机会。

⑶知识和文化背景

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怎样把专业术语讲得通俗易懂。同时审计人员要具备快速融合企业文化和缩小与他人差异的能力。

4、妥善处理人际冲突。内部审计的特殊性使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时更容易发生冲突,内审机构负责人要对审计中可能发生的冲突性质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冲突发生的根源,尽量缓和与避免破坏性冲突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建设性冲突,以使组织始终保持和谐、活泼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