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31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1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在新世纪重新绽放光彩的一个新概念。这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一带一路”主要包括的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传统最深厚、文化最丰富也最牢固的一片土地。这片土地,拥有长达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生活着占据全球人口三分之二的44亿人民,使用着约50种国家通用语言,以及不下200种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在这里拥有众多教派和信众,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差异更是随处可见。

在这样一个跨文化环境中,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应对差异,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认识差异。不仅要认识到他文化的不同,而且要借助他文化的差异,反观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之花也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从而增加对文化多样性和自身文化的认识,达到基于整体认识之上的“各美其美”。其次要尊重差异,不仅认识到差异的存在,而且要了解差异的由来,理解差异背后的“情”和“理”,进而尊重差异及相关人群,达到在“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基础之上的“美人之美”。最后要善于应对差异,根据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保持差异、求同存异或者化异为同,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和谐局面。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演,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和期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渐深入,我们要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交往理念同当今时代和沿线各国的共鸣点,坚定和丰富文化的多样性,防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单极化倾向,摒弃单线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一带一路”地区的多彩与和谐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众能否做到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而媒体在促进“民相亲”“心相通”的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主席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今年七月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王晨副委员长指出,媒体要做“一带一路”上的行者、歌者、使者。我仅就媒体的价值担当层面谈一谈,希望媒体要做“一带一路”上文化交流的勇者、仁者、智者。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勇者。文化交流互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汉代张謇出使西域,西晋高僧法显赴古印度求经,大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方才有所成就。媒体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当中,应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深入文化交流第一线,捕捉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用亲见亲闻取代道听途说,用切身感受消除隔膜空洞,勇当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仁者。文化交流对双方都是利好,但以媒体为载体进行文化交流时,必须秉承交流的初心,端正交流的态度,要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对方着想,坚持道义为先,坚持公正客观,坚持友善仁爱,坚持职业道德和操守。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无敌”,坚持把道义、仁义摆在中间,坚持“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先做朋友,后做生意”,我们的媒体当有这样的“仁心”,真正成为如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智者。文化交流要讲究技巧,方式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所以要多讲故事、讲好故事。路径要循序渐进、行稳致远,所以要稳步推进、控制步调,要会抓住时机、懂得权变,善于借势、借力,追求交流效果的事半功倍。这也是所要求的,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而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媒体要做好“危机公关”,多承担责任,多进行补救,以快速而有效的实际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危机尚未发生的时候,媒体要做好防范工作,杜绝低水平的失误,不要做麻烦制造者,做好“治未病”的工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媒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始终做智者、仁者、勇者,在文化交流中不惑、不忧、不惧,发挥好媒体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主席特别称赞老子“大邦者下流”的智慧,就是希望作为大国的中国,要像处于江河的下游一样,谦虚包容,海纳百川,这是大国得以更加强大的基础。我们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进程中,也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平等对待任何国家和民族,虚心吸纳别国的优长和经验,让我们的文化“博采众长”,永远保持常新。

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国,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国家。“无中不成局”,全球媒体议题中的中国权重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对国际舆论中我们“自塑”能力还不强这一现实,还需加强“一带一路”的公共外交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更有效地塑造沿线沿带国家公众对中国的态度。

内容永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石,尽管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技术越是进步,传播方式越是多样,受众群体越是巨大,越需要能触及灵魂的内容、能入心入脑的题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媒体都需要讲好故事,特别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还要改变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各国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表现;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k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4-0133-05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身上都烙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家庭、不同个性的文化印记,大学可以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是不同文化共存的区域,文化的差异使校园更加“多姿多彩”,但同时,这些差异也会对学生造成文化冲突,由此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及原因,以及在管理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文化差异在大学生中的表现

(一)价值取向差异

价值观植根于社会文化现实之中,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而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之内,就可能造就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有学者对我国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而言,西部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东部大学更倾向于西方文化;西部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强烈,社会取向更强,东部大学生的自我取向更强;西部大学生偏重于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念,东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

(二)人格特征差异

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造就特定的人。大学生群体来自全国各地,来源地不同,意味着他们更多地代表着其生源地的人格特征。有研究显示,山西籍大学生秉承了山西人总体保守的传统,与东部发达与沿海地区相比,更加安于现状,对新鲜事物不敏感。[1]山西本土大学生也存在差异,晋南学生与晋中学生相比,晋南学生在生活中喜欢寻找新方法,积极学习新的事物,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晋南与晋北学生比晋中学生更有韧性,对自己更有信心,做事更果断。将山西籍大学生与东北籍大学生相比,山西籍大学生更加实干,更加重视本质,更加谨慎,对小事也更加在意。

(三)人际交往差异

在社会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人际交往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大学生正是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成熟的。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差异。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但过于圆滑;内陆地区学生朴实、坦诚但较为含蓄;而西部边远地区学生豁达、爽朗,乐于结交朋友,但由于其桀骜不驯往往易感情用事。将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被动、更谨慎和更闭锁。贫困大学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期望值更高,他们改变自己的身份、处境和地位的愿望更迫切,因此贫困大学生比他人更希望得到理解与支持,但这往往也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卑与自尊交织,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信心不足,造成与外界的隔离和对立。[2]贫困大学生往往在大学群体徘徊,拒绝社交活动和其他活动。某高校教师表示,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家境贫寒的学生加入到学生组织的较少,而活跃在学生组织中的,大部分是家庭条件优越的所谓“富学生”。

(四)风俗习惯差异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生长在本民族文化中,民族意识不强烈,进入大学后,文化生活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必然会产生由外显到内隐多层次的不适应,如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是否受主流文化的尊重以及受尊重程度等问题变得相当敏感[3],会产生包括混乱、无力、孤独、挫折、疏离甚至是敌意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促使他们更喜欢和民族学生聚集活动,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团体。

(五)行习方式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大学生日常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经济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宿舍同学关系紧张是目前困扰大学生的重要方面,而造成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和矛盾的,往往源

于一些生活细节习惯。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一)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域环境对处在这一地域的个体产生了极强的约束力和价值认同感,个体都烙上地域环境的烙印,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各种文化类型和模式。大学生由于生长的地域环境不同,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所反映的文化也有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文化差异极大,不同的地域文化都会对各个领域的人员精神风貌,价值观和个性产生影响。曾有人分析,处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人群,在颇具特色的文化熏陶、滋养下,已形成具有丰富文化个性的人群流派,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所形成人的文化特质是有差别的,沿海地区从历史上看,处于开放的前沿,商品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比如,“绵里藏针的岭南派”,岭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加上受到欧美理念的影响、形成了岭南文化融会贯通注重实际的开放性、前卫性和市场性,这与地处珠三角地区为代表。而处于我国内陆的四川等地区,由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咄咄逼人的西蜀派”,西蜀人群正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忍性、耐性和刚性。“博大精深的齐鲁派”,齐鲁是孔子的故乡,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传播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从一诞生就得天独厚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与洗礼。

(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过程。[4]群体之所以成其为民族,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体文化相对其他群体的独特性。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民族特点,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各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5],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的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一套价值观和规范,所以当分析另一种文化时要保持毫无偏见是不可能的。

(三)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

家庭文化是由家庭成员的行为、品德、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以至价值观、人生观等构成的[6],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于组成家庭成员不同,所以家庭文化存在差异,这表现在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学生最早的受教育的“场所”是在家庭,学生在接触到学校教育之前,早已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由于在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生活、成长,所以,家庭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化因素必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特定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每位学生都铭刻着特定的家庭文化的烙印,学生一直把这种文化“印记”带到大学校园,由于家庭文化的影响是在多次重复条件下作用于个体,家长以经验和情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使得家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持久深刻,这种持久而深刻的家庭文化“烙印”对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有着正面的作用也有着负面的效应:这对在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中成长的学生,为融入大学生活提供了很好的铺设;但对在“残缺”的家庭文化中长大的学生,为适应大学的生活也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这必须引起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者高度关注。

(四)个体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是由特定的群体成员共同形成的,它形成了社会与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国家、民族、人种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已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并可以通过属于各文化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这种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自觉不自觉地反作用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他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一个人从孩提时代起,就开始学习本群体的行

和思维方式。

三、针对大学生文化差异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管理世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管理与文化构成一个普适性的“结”,这种“结”引出了更核心的“结”那就是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的问题,文化差异会带来管理基因上的特性差异。“管理基因”根于文化,为此,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管理上应采取“精育、细管、巧引、善识”策略。

(一)精育

精育是指精心培育大学精神,以文化人,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承认文化差异只是起点,不是终点,重要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筑就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直接体现。大学文化是相对稳定而极具磁力的“文化效应场”,可以将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并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精神品质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大学文化的浸染和滋润。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效果更持久、更深入,是教育人、凝聚人的最佳途径。一是要凝练大学精神。要秉承学校优良传统,结合时代特征和要求,深入开展大学精神大讨论等,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形成富有个性和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从而为保持校园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动力。二是要弘扬大学精神。要让大学精神从抽象到直观,让大学生时刻感觉到、触摸到,就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加强文化类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学生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书法绘画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打造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建设主旋律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徜徉其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规范行为、洗涤心灵、陶冶情操、纯正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

(二)细管

细管就是在管理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行精细化管理,坚持将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减少文化冲突。一方面,在班级、宿舍、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安排上,不能简单按学号、按分数安排,也不要回避矛盾而将相同文化背景安排在一起,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在不同文化交流中,面对冲突,学会忍让和包容,学会处理冲突。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新生教育这一关键期。学生工作实践证明,学生入学的半年或一年时间,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黄金时期。刚步入高校,既对新同学表现出强烈的兴奋,又存在对高中同学的怀旧情绪,心态颇为“复杂”,但可塑性强,充分把握好这个时期,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平和、开放的心态,学会相互包容,相互尊重。

(三)巧引

巧引就是在教育上巧妙地利用不同文化的优势,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主动展现不同文化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适应,推动文化融合。文化适应虽然表现为一种变化后的结果,但它更是个体心理行为的努力调适过程。地域文化差异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应有的校园社区地位,大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以主动的身份生活于多元文化中,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突破自身的界限,获取新的知识。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不同文化的特点,可以设计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各自的优秀文化,使学生在相互展示、相互交流中,博采众长,吸收不同文化精华,培养多元文化交往能力,在相互学习、相互吸引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进一步升华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善识就是要立足文化差异,善于识别文化差异现象,增强文化意识和自觉,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一是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大学生文化差异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学生工作研究中,要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差异课题的研究,深入把握学生群众的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和学生骨干的培训,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建设能力,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促进校园和谐。

综上所述,大学是多元文化的“集聚地”,大学生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多元文化下的大学校园,呈现出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象;同时,也给多彩的校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同文化差异对管理行为及模式的影响是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及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正确处理文化冲突,培育积极、键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大学成为年轻学子成长的乐土、成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董朝辉,杨继平.山西本土大学生性格特征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9).

[2]成云.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0(6).

[3]罗晓蓉.文化差异视阀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适[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4]彭汉香.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第56页.

[5]彭汉香.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第57页.

[6]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5).

collegestudents’culturaldifferencesinpresentation,casesandcountermeasures

huangwen

(departmentofeducation,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guangdong,510303)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裙房结构;沉降处理;差异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城市生活中,使得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紧缺矛盾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各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确保建筑物的高质量和延长使用期限,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近几年来建造的高层建筑中,有的采用沉降缝,地震时产生轻微碰撞破坏;有的不设缝,但连接部位处理不当,结合部位开裂。作者认为对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处理进行研究,能够积极地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2、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处理方法

高层建筑通常由主楼和裙房组成,主楼、裙房的荷载、刚度都在很大差异,导致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也很大。所以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都必须考虑差异沉降的问题,将差异沉降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解决结构差异沉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设置沉降缝、设置施工后浇带、不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将主裙楼基础直接连接。

2.1设置沉降缝

设置沉降缝的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是沿高层建筑主楼、裙楼交界处设沉降缝,将主楼和裙房彻底分开,从而完全消除沉降差。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规范要求,在建筑物高度与载荷差不同、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的部位,宜设置沉降缝来减少连接处存在的问题。现代建筑物对防震要求较高,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对于大型建筑物、体型复杂、结构不规则建筑,按实际需要对建筑物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并且要在施工前做模拟实验,才能用于实际建筑工程。设置变形缝的优点:设计思路清晰,对于抵抗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内力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实用性强,几乎对于所用的建筑物都可以应用,不受使用条件限制;安全可靠,设置变形缝后的建筑物,可以消除结构变形,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能。缺点:影响整个建筑的美观,双柱、双墙、双梁带来使用的不方便。

2.2设置施工后浇带

其目的是在后浇带封闭前把差异沉降先进行一大部分,之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把高低两部分再连接起来,使两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不影响对建筑的整体使用功能,使主裙楼之间的差异沉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可以说设置施工后浇带是对设置沉降缝不足的完善。后浇带主要设置在主楼与裙房接合处受力不大的位置,例如梁、板的反弯点处。后浇带施工对施工顺序要求较严,在分别浇筑主楼与裙楼主体单元时,要从基础梁到上部结构的梁板都预留出施工后浇带,等高层结构主体施工结束后(一般不应少于四十天,最宜六十天),用微膨胀混凝土把两部分连接成整体结构,这样可以减少两部分剩余的沉降量,据数据分析发现,结构整体的沉降量约为各部分沉降量总和的30%,并且剩余的沉降量可以在整体结构能不平均分布,那么对建筑的危害性就会大大降低。后浇带宽度通常是800mm到1000mm之间,为了节省材料多选用800mm;后浇带对钢筋状态没有要求,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且要设置适量的加强钢筋;后浇带在浇筑混凝土前一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两侧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掉入里面的垃圾杂物;后浇带预留到施工的时间要足够长,通常是两个月。后浇带的填充材料最好具用比设计强度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养护时间至少半个月。

设置施工后浇带的优点包括:对设置变形缝中的不足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增加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其缺点包括:基础底板处的后浇带,对整个施工过程都会造成影响,对于工期较长的大型建筑,难免掉入后浇带大量杂物,因底板钢筋铺设较密,且型号粗大,增加了清理工作的难度;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前的准备工作量大,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新旧混凝土接合不严,导致大量缝隙产生;后浇带把结构整体分成若干单元,底板不能承受大水平力而发生偏移。

2.3主楼、裙房整体连接(不设后浇带)

采用桩基打入很深的土,或利用坚硬的地基,是基础的差异沉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可以不设置后浇带;利用大层底板联合基础的整体性调节差异沉降,减小主楼、裙房差异沉降,可以不设置后浇带。地基有足够的支撑力,沉降计算在允许范围内,要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对主楼和裙房间的沉降量进行微调。这种方法通过基础及结构刚度调整不均匀沉降,要求对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精确计算。其优点:能减少主楼与裙房间的沉降差、避免因沉降差形成的内力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其缺点:计算复杂、对地基的地质条件要求较高,不是每个工程都能使用;要求设计人员有丰富的经验精确计算,计算工作量大;有时会加大工程的经济成本。

3、结论

设置沉降缝的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差异沉降,但由于它对建筑外观、使用的限制现在较少采用;主楼、裙房整体连接(不设后浇带)的方法解决了沉降缝的缺点,但是投入工作量很大,也较少采用;设置沉降后浇带的方法被较常应用在工程中,但目前有被滥用的趋势,只要有层数差异就加后浇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沉降差小于一定数值时可以取消后浇带,避免增加沉降后浇带的种种缺点。这三种处理沉降差异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程中要因地制宜考虑地质条件、经济条件、工期长短等因素再做选择。

参考文献

[1]邸道怀.采用沉降后浇带控制差异沉降的方法.建筑结构.2008.4

[2]刘相富,张海文.浅谈处理多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差异沉降的方法[J].城市建设,2010,8(26):78-80.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4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

作者简介:胡茂波(1975-),男,湖北鹤峰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谢丽丽(1992-),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1-0028-04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简称为“一带一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2015年3月,国务院、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后简称“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十个城市为“一带一路”的内陆节点城市。根据地域分布,其将十个节点城市分为,中部地区节点城市: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西北地区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西南地区节点城市:重庆、成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5年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提出,职业教育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背景,分析其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的动因、内涵、目标及路径。

一、“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动因

(一)“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

2014年,武汉的GDp在中部节点城市最高,为10905.6亿元;南昌的GDp在中部节点城市最低,为4000.01亿元。中部节点城市的煤炭、钢铁、冶金与石化等重工业特征显著,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中部地区的产业创新水平发展不均。2014年,西北地区内陆节点城市GDp除了西安较高之外,兰州、西宁的GDp分别为2095.99元、1131.62亿元,处于内陆节点城市的末尾(见表1)。西北节点城市的第一、二产业较为发达,形成了各自优势产业,西安关中地区为装备制造等产业,甘肃兰州地区为能源化工等[1]。西北地区城市主要以煤炭、石油、Y源开发为主,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2014年,成都、重庆的GDp均突破了10000亿元,在西南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较好。重庆主要以传统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成都主要以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西南地区节点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较高。重庆、四川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3.03、59.6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二)“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的差异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总体发展状况与各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密切关联。中部地区节点城市,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联系更加密切,与城市的定位发展息息相关。中部节点城市质量发展不均,其中合肥、西安、长沙、南昌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小,郑州、长沙两个节点城市的生师比相对较高,两地的专任教师较为稀缺(见表2)。武汉、长沙的高职院校数量最多,南昌的高职院校数在30所以下。西北地区节点城市兰州与西宁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培养技术人才。西北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较少,师资水平也很低,生师比例较高。西南地区节点城市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内部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层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重庆、成都的中职教育发展水平与中部地区节点城市的比处于中上,成都地区专任教师有待增加。

(三)“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区域发展战略的差异

由于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历史文化差异,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长期存在,且有扩大的趋势,因而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群必然出现非均衡格局[3]。“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的总体规划,依托的城市群的发展方向不同。十大内陆节点城市分布在“一带一路”规划中不同走向的六大经济走廊,区域间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也有所差异(见表3)。西北地区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作为连接中亚、西亚的门户城市,属于新欧亚大陆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西南地区节点城市成都、重庆作为连接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门户城市,属于孟中印经济走廊。成都、重庆处于南下出海通道的重要交通位置,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城市。西部内陆和东部沿海的双向开放将促使中部地区由“单向夹层区”转变为“双向支撑核”[4]。中部地区为西部和东部面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产品支撑。

二、“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内涵

差异化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管理水平,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使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部独树一帜[5]。其涵义为产品提供以及服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别,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获取稳定的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是指各个城市根据职业教育的资源、结构的分布情况,进行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根据不同区域节点城市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战略,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能人才。“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国际合作对象的差异化。

(二)专业设置满足产业结构差异的特征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是职业院校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载体。“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就是针对目标市场的个体需求,通过提供与竞争者存在差异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取优势的战略[6]。对地方职业院校而言,目标市场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个体化需求就是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一带一路”战略为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差异化体现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从院校内部不断改革,依据所属经济带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及时了解节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及专业需求变动,建立动态专i调整机制。

(三)人才培养适应科技创新差异的特征

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技能人才是面向社会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的高端应用性专业人才。差异化发展的内部条件是,企业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具备吸引创造性人才的条件。各区域内陆节点城市差异化发展的内部条件就是城市自身具备高技术层次的人才。各区域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调整节点城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科技创新需求,是差异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各区域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科技创新差异体现为:依据区域教育资源,发挥不同规格的技术人才的优势特长,协调应用本科、高职、中职与各产业技术结构的关系;同时,依据不同区域企业的技术需求,培养为企业服务的技术研究团队。

(四)国际合作适应区域定位差异的特征

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差异是由节点城市所属区域定位差异化决定的。企业差异化发展的外部条件是顾客对产品需求和使用的多种多样性。“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多达60多个,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对外政策都有所差异。不同国家需求的差异化可内化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国际化,其示范性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进行留学生交换、国际合作办学,甚至在经济密切合作的国家开办分校,推广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文化。在具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经过亚洲、欧洲等国家,重视培养“技能+外语”的高素质国际技能人才。

三、“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目标

(一)合理有效地开发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要求职业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为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和拉动程度。将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运用到职业教育,其目标是为了实现合理投入资源,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是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资源是由人、财、物、制度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合理配置这些要素。“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本质上是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充分有效地满足“一带一路”差异化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的发展,是指根据各区域的教育资源、地方特色进行人才培养,从而满足区域人才差异化的需求。差异化的精细度决定“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服务的效果。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执行一项差异化政策的程序,而是要确保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发挥出特有效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由人才、信息、技术、程序规则等组合形成。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各有差异,其发展战略中的技能人才的技能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需求不同。职业教育的差异化发展是满足这种差异化的技能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需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实质目标是对接“一带一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优化经济布局,增强发展过程和区域经济的协调性,满足人才差异化的需求。

(三)富有成效地促进“一带一路”的联动发展

联动是实现“一带一路”整体、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样才能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经济的优势互补和稳步发展。“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承担着连接各区域的中转枢纽功能。职业教育的区域发展必须紧跟“一带一路”的总体规划。“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外向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走出去提供所需资源,促进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扩大我国职业教育影响。“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以人才输出,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等方式,同“一带一路”的区域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相连。通过这种相连,寻求促进区域间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四、“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差异化发展

“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机遇,企业有责任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企业需要为职业院校传递人才需求信息,提供实训实践场地;职业院校需要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沟通。不同内陆节点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有所侧重,对应的专业设置应有所差异。西南节点城市成都、重庆本身的工业基础比较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相关创新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可设置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专业。西北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专业与西北地区特色融合,要充分利用甘肃经济文化和青海民族人文优势,还可设立资源开采等相关专业。中部节点城市是“一带一路”发展的内陆腹地,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运输产业、基础建设人才培养,扩大铁路、航空、航海等专业招生。同时,要注重“外语+技能”的特色专业设置,加强专业与外语结合的双向人才培养。

(二)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差异化发展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匹配区域发展定位。职业院校需要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达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7],将匹配区域定位内化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西南嚷浇诘愠鞘谐啥肌⒅厍斓目萍即葱滤平较高,要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重点培养研究型的技能人才。西北内陆节点城市,要注重加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要大力引进优质师资,加大投入,利用网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中部内陆节点城市武汉、长沙、合肥等,可更加注重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郑州、南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所属区域的科技创新有效地服务。

(三)国际合作与区域定位相符合的差异化发展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素质。西南节点城市成都、重庆重点在于与东盟建立合作关系,针对培养“专业+外语”人才,适应沿线东盟国家的文化、政治、语言需求。西北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要根据自身的人文地理,加强面向中亚、西亚等地区的职业教育,重点选择以畜牧、农林为主的国家合作。中部内陆节点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经济腹地,是“一带一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后备基地。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应加大建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专项基金和自筹资金,有针对性地派遣职业院校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同时,要注重培养电商贸易人才,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合作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毅,马志林.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空间维度解析――基于西北五省的产业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5):72-76.

[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5年[R].北京:中国科技统计信息局,2015.

[3]苏雪串,舒银燕.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44-48.

[4]杨保军,陈怡星,吕晓蓓,朱郁郁.“一带一路”战略的空间响应[J].城市规划学,2015(2):6-22.

[5]周晓红.实施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求实,2008(10):34-36.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5

[关键词]差异化管理高校班级管理

[作者简介]叶巧群(1978-),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3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务必与时俱进。学生管理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管理的主要组织单位落脚点在班级,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班级管理直接关系着班风、校风的建设,关系着能否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能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关系着学生能否成长成才。新形势下,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角色承担者——辅导员,须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导向来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并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理论,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升班级管理的实效。

一、差异化管理理念

差异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之一。所谓差异化管理,指在组织内部管理者通过对成员个性的观察及测量,制定出能够激励他们为组织作出最大贡献的相关的管理措施。这样的管理理念重视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性以及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存在会对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并能充分利用个体差异带来的互补增值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励组织成员个体发挥潜能,让其得到发展的同时达到组织目标。这种“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尝试借鉴差异化管理理念,并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践来实现提升班级管理成效的目的。

二、差异化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班级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一)“90后”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特点是差异化管理理念在高校班级管理运用的基石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主要是由“90后”大学生组成,“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思想特点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如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个性格特征、兴趣特长、能力倾向、价值观念、心理素质、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情况。若按照传统的管理理念来开展工作,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传统的带有“行政化”烙印的学生管理重心主要围绕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主要是完成好工作任务,这样的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的成分较少,使班级无法发挥成员的潜力,未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的带班采用的是较粗放型的“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许多所谓的处于“中间地带”的学生关注不够,如没能充分掌握这部分学生隐藏的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更不能了解其深层次发展需求。学生个体存在的多方面差异表明高校班级管理工作须适应时代要求,彻底转变管理观念,引进差异化管理理念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思想特点的差异化,才能关注学生的深层次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挖掘或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差异化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

基于目前学生管理的对象“90后”大学生个性、思想特点存在多元化、差异性,若按传统的带有明显“行政性”特点的管理方式则存在较大的弊端,急需我们辅导员转变观念,引入差异化管理理念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以依靠学生,尊重学生为基础,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制定班级管理的制度措施,发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以及发展学生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专业知识、锻炼综合能力的潜力,让学生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增强班集体的力量,实现学生与班级“双赢”的目标。可见,利用差异化管理理念来指导学生的本质不在“管”而在有效地引导,这样的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这样的管理已不再是以让学生乖乖地听话,认真学习,或仅仅保证所带班级学生的安全稳定为目的,而是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于社会的本领,符合学生的深层次的发展、成长需求,学生从内心深处乐意接受,从而可增强管理实效。

其次,差异化的管理已摆脱传统的采用强制性的指令、制度来完成指定性的工作,是一种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学生更愿意与老师交流,利于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深层次需求,利于辅导员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分析自我的优势、劣势,指导学生构建自我的生涯规划,搭建好育人平台,营造好良好的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最后,利于辅导员老师的自我发展。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可让辅导员更顺利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会科学管理时间,力争从日常的“保姆式”的工作中走出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引路人的“导师”作用,可以更深层次地思考完善管理工作,提升自我的业务管理水平与科研能力。

三、构建高校班级差异化管理工作体系(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营造团结、进取的和谐氛围

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关注学生深层次的发展需求,营造团结、进取的和谐氛围,是班级差异化管理的基础。辅导员把工作做细做透,洞察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倾向、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学习动机与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异差情况,关注学生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并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就业指导师的力量,借助权威的人格及职业倾向等测试软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性格特征,明白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客观评价自我,了解职业,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等。辅导员根据具体的的情况进行分门别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利于继续追踪指导。辅导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指导全体学生干部,带领全体学生,共同探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求发展、进步之同,热爱班级,营造以鼓舞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个人潜能的,认同大学生活阶段班级发展目标,肯定班级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增添团队的力量或影响力,奋力拼搏力争构建人人追求进步、个个争相成才的“双赢”和谐氛围。

(二)指导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搭建展示与锻炼能力的平台

切实指导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搭建学生展示能力与锻炼能力的平台,是进行差异化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掌握学生的客观真实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开展班级的管理、教育与引导工作。一方面,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需求、就业形势、职业能力要求等因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了解职业及自身的职业倾向,激发学生内在进取的动力,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建立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素质发展体系,并建立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档案,采用个性指导与团队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指导,让最广大的学生得到真正的指导并受益。可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是开展差异化管理的关键环节,这可以让学生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一方面,进一步搭建好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力锻炼的平台。首先,民主选举产生每届班委,培养学生干部,这是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如鼓励那些有思想、有一定的能力并有意愿为班级为同学服务,且愿意锻炼自我能力的同学竞选学生干部,并具体地指导班委开展班级工作。其次,指导班委在做好日常班级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动机与目标、不同的兴趣等特点,尽全力围绕同学们个体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在分析学生个性特长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积极进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有效建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平台,如有计划有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如有才艺展示、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自我认知教育、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考研、人际交往等专题,既让学生干部的组织策划能力得到锻炼,也可让更多的同学能得到展示、锻炼与启发。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应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服务社会实践中了解专业新知识,提高专业新技能,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促进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建立健全大学生义工服务活动的平台。总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力构建差异化、多层次、多渠道、系统性的教育培养平台,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

(三)完善制度管理,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

完善制度管理,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为班级进行差异化管理提供制度保证。从学校层面来讲,为加强班级管理与建设,激发各班级(团支部)进取的内在动力,提高其积极性,学校学工部(处)、校团委在实践中,构建科学的班级、团支部的考评方案,增强各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各班级同学也会为团队、为自我的发展积极进取,这样管理可形成良性循环;为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辅导员在管理班级时,根据班级的特点,以宿舍为单位,充分尊重同学的意见,制定包括纪律考勤、学风建设效果、团队凝聚力建设、宿舍管理等内容翔实的班级规章制度,并构建涵盖思想、专业、各级各类竞赛等内容的学生个人的评估体系,作为学生个人各类的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班规、评估体系,让学生清楚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班级这一团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了学生个人为了自我发展、为了团队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各方面积极进取,这为班级进行差异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可见,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依靠学生,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制定相应带有“公约”性质的管理制度,构建以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导向的尊重差异性的评价评估体系,结合量化考核开展动态的管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提高团队的合力,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地扬长避短,进一步地厉练自我,发挥自身的优势,锻炼能力,进而增强了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总之,我们须转变观念,采用差异化的管理理念来开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充分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才能真正满足广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进川.关于差异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理论前沿,2005(2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刚.谈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时代,2007(2).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6

优化滤波法以频段3为浅源信息、频段1和2为深源信息进行滤波,结果见a.对比上述各图可见,带通滤波法、熵滤波法、非线性滤波法和优化滤波法均能有效地压制高斯噪声干扰,除了C层有效信号保留得不是很好外(因为其频率与噪声较接近),a和B层的有效信号都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而向上延拓法在压制高斯噪声干扰的同时,也部分压制了有效信号.在进行分离区域异常时,带通滤波法的滤波波长为4000m,向上延拓高度为1000m;熵滤波法滤波窗口为3000m;非线性滤波法的滤波波长为4000m;优化滤波法以频段2和3为浅源信息、频段1为深源信息进行滤波,所得结果如b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带通滤波法、向上延拓法和熵滤波法在有效压制高频噪声干扰及B,C层局部异常的同时,也部分压制了a层的区域异常,尤其是向上延拓法的区域异常被压制最多;非线性滤波法较好地保留了区域异常,但B层的局部异常压制不够彻底,部分遗留在区域异常上;优化滤波法不仅有效地压制了高斯噪声干扰及B,C层的局部异常,a层的有效信号也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分别利用各种方法去除高斯噪声后的异常减去区域异常,即可得到分离B,C层的局部异常,所得结果如c所示.通过对比上述各图可知,带通滤波法、向上延拓法和熵滤波法都能有效分离出B,C层的局部异常,但也遗留了a层的部分区域异常,尤其是向上延拓法的区域异常遗留较多;非线性滤波法分离结果没有明显的区域异常,但B层的局部异常被部分压制;优化滤波法则有效压制了高斯噪声及a层的区域异常,B,C层的有效信息都被较好地保留了下来.通过上述理论模型数据试验对比分析得出,优化滤波法异常分离效果最好,非线性滤波法次之,带通滤波法和熵滤波法再次之,向上延拓法分离效果最差.因此,下面我们将利用优化滤波法对芦山地震震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以初步分析认识此次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3芦山地震震区重力异常分离与特征分析本文采用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比例为1∶100万,网格化点、线间距均为5km.研究区内布格重力异常均为负值,异常值由南东北西逐渐减小,异常幅度。

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区内一条显著的重力梯度带,近北东走向.其布格重力异常值由成都的-150×10-5m/s2向西到马尔康的-390×10-5m/s2,最大梯度变化达2.5(×10-5m/s2)/km.该重力梯度带在天全附近分为两支,西支与围绕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的巨大重力梯度带重合,向西南方向延伸;东支则向东南方向伸展,至遵义附近.此次芦山mS7.0地震接近研究区内龙门山重力梯度带分叉处,且mS≥3.0余震呈近北东向展布,与梯度带走向基本一致.龙门山构造带东西两侧,重力异常变化逐渐平缓.扬子地块重力异常等值线以北东向走向为主。

2范围内变化

将频段12对应的深部场源视为区域异常,频段36对应的细节之和视为局部异常.采用优化滤波法分离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所得到的剩余重力异常,异常幅值在20×10-520×10-5m/s2之间,表明其主要显示地壳中浅部构造特征.该图中龙门山断裂带反映为与地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高重力异常带,认为该断裂带重力异常主要是由地壳中浅部密度结构不均匀引起的.天全北部附近,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重力异常带被另一条北北西向的高重力异常带错断,芦山地震震区即位于该异常带连贯性薄弱地段东侧,异常值剧烈变化地区.扬子地块内部在大面积负重力异常上分布着3条走向近似平行的宽缓高重力异常带,异常形式较为单一,表现出稳定块体特征.研究区内松潘甘孜地块高重力异常带由北部的北北西走向,往南快速变为北西走向,显示青藏高原东缘持续向四川盆地的挤压作用.给出了优化滤波法分离得到的研究区区域重力异常.其分布形态与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形态类似,但主要反映了地壳深部及上地幔顶部场源信息.由可见,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分别位于近北东向的巨大重力梯度带两侧,其中红色实线为梯度带变化最为剧烈的地方.同样是在天全北部地区,该重力梯度带分为两支,西支向西南方向延伸,东支则向东南方向伸展,与浅部构造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由此推测天全以北附近地区构造复杂,地壳深浅部耦合较差.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研究区深部块体边界与地表大地构造单元界线位置不同,说明龙门山推覆体下的莫霍面为一较陡的斜坡.本文还采用优化滤波法提取了研究区基底面深度重力异常.以前人所做的深地震测深结果为约束,利用频率域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得到了芦山地震震区及邻区基底深度分布图.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为基底隆起区,基底深度7km左右.该断裂带以东的扬子地块普遍处于基底隆起区,沉积盖层较薄;而断裂带西部的松潘甘孜地块则位于基底凹陷区,马尔康康定一线最深达到12km,西北方向逐渐减薄.与汶川地震震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基底的隆起区不同,芦山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基底的局部凹陷区,这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5种重力异常分离方法(带通滤波法、向上延拓法、熵滤波法、非线性滤波法和优化滤波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同一组理论模型数据试验,对比分析5种异常分离方法的结果,从中优选出效果较好的异常分离方法对芦山地震震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并初步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异常特征。

3结论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7

物质循环的内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植物新陈代谢的循环;这样使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激发他们的思维

海陆位置、东西部的水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密密地斜织着……”中“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的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这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简洁明了的“北疆哟播种,南国啊在打场……”两句歌词,更能说明在热量分布上受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从而产生农业地域差异。南方地区水热配合状况比较好,是以水田为主,北方则反之。

河流流域的水文特征差异

如长江流域,《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且不说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诗人在六十三岁时横渡长江向下游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时的豪迈,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舒展,开阔心境。从水文的角度分析“云崖暖”三字,足见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正是因为“横渡”和“极目”,让人可以想象诗人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过程中触发出的创作灵感和胸中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在发挥着巨大的航运、防洪、旅游等经济效益。假如诗人能见到这壮观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再如,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已初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山之朗润,水之清秀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迤逦风光;而北方还不缺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雕玉砌的粉妆世界。说明南北地域的热量差异导致不同流域在同一季节水文特征的差异。

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

如:《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说南岭以南及云贵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风化侵蚀作用强烈,显得支离破碎;《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借助北方山体的巍峨挺拔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直抒胸臆;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也同样说了地处内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七言绝句《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等,反映东部季风气候区江南水乡雨中美景的地貌特征。

在气候、水文、土壤、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被也存在水平和垂直地域的差异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景观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特征,从而总结不同地带性经济活动和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点出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反映了岭南地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唐朝诗人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反映西部内陆地区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观。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与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及植被的垂直分异。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8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5-115.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9

一、文化与商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各种观点,但都无法形成统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1]就曾在他们1952年发表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之回顾》(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个有关文化的定义。著名学者胡文仲认为: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2]而商业是人们从事的经济贸易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逐渐成熟,从最初的只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变成越来越注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方面的体验。而要提高商品的体验价值,就要给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追求实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所以,商业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商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业文化也就这样悄然地出现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商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创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商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承载了商业的繁华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进步始终离不开商业。商业不仅能把商品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其所到之处,还能把各种文化形式带到各个地方,并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恩格斯曾说:“商入对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现在商人来到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3]由此可见,商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用文化差异来解释国际商务中的所有问题是十分荒谬的,但如果否认真实和深奥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否认它给全球商务活动带来了很大影响,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4]因此,我们要正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同样,中西商业文化也同样存在各种差异。如果将人类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业文化也可一分为二,即商业物质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物质文化即各种商品、商业建筑和设备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业精神文化即商业习惯、商业理念、商业思维、商业价值观、商业道德等。这里,笔者将主要分析中西商业精神文化的差异。

(一)商业习惯的差异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际关系和商业关系区分开来,他们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谈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场合还是休闲场合,所以他们就没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顾虑,商业关系比较简单。然而中国商人一般认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会通过饭桌,甚至人情来拉近关系,把对方变成朋友的同时也使他成为其商业伙伴。这种商业理念让外国商人很不习惯,但如果他们想在中国打开市场,也不得不入乡随俗,适应中国的人情世故。

(二)商业思维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在商业上也有所体现:中国商人倾向形象思维,而西方商人则倾向抽象思维。中国商人侧重由面到点的叙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欢由点到面进行阐述。中国商人强调以联系的角度看问题,注重事物的整体关系。西方商人则会将事物分割,进行逻辑分析。比如在商务函电往来中,中国商人往往采用归纳式的表达模式,即先阐述问题再表述自己的观点。西方商人则通常采用演绎式的表达模式,即先提出观点再对其进行阐述。在商务谈判中,中国商人一般更注重对方的诚意和实力,强调在谈判中要随机应变,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则更注重谈判的布局,即会事先明确目标,确定计划,收集数据等,对谈判的过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国商人认为一切要以大局为重,看重人际关系,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使业务更好地往来,所以要先处理好各种关系,强调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强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办事就可以了,职责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业价值观的差异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润为唯一目标,任何活动都要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财务报表。一旦公司出现亏损,通常就要大幅裁员,甚至申请破产保护。中国商人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陷入亏损状态,也尽可能维护职工的利益,尽量避免破产。在企业经营中,西方商人注重个人利益,平等竞争。中国商人注重整体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在企业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进取精神和创业精神,而中国商人则认为创业容易,守业难,因此向往领导才能和守业能力。

(四)商业道德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文明经商,礼貌待客;遵纪守法,货真价实;买卖公平,诚实无欺等。中国商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会通过赚钱来满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在资本主义初期,他们会通过惨无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劳动来赚钱;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他们则会千方百计地从消费者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

三、中西商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冲突,这些不同商业文化间的冲突也属于跨文化冲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决这些冲突就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寻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西商业文化的交际也是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合理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对解决中西商业文化冲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二战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交际问题,从而促使学者们进行文化差异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18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许国璋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起步。[6]2.跨文化交际理论戴晓东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群体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员互相交换信息、相互沟通、共同建构意义和身份的过程。[5]51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欧埃特塞尔的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比较有影响力。他们认为,跨文化冲突管理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价值模式、个人属性、冲突规范和面子的关切;2)情景与交往范围的特征,包括群体的内外界限、关系参数、冲突目标的评判和冲突程度;3)冲突过程因素,包括冲突方式、维护面子的策略、情感表达以及冲突的节奏;4)处理冲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①它们的内在逻辑是交际冲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约,并影响到情境因素,且在过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观的体现,冲突管理能否成功取决于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等因素;冲突管理的结果又影响到文化价值定位及其他各个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解决之道广义而言,只要两个对象之间的需求无法搭配或相容,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处于冲突的情境之中。[7]由于中西方的商业文化存在差异,必然就会有各种商业交际的冲突。因此,要解决冲突,就必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对中西方商业文化的认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东西方商业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背道而驰的。西方人在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驱动下,形成了一种完全靠剥削劳动力或吸引消费者来赚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对他人缺乏关爱精神。而东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观念影响,在利益驱动的现代商业社会往往仍会遵循有些道德准则,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种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长用富有逻辑的理性思维来对待经济,缺少感情因素。而东方人擅长用感性思维对待经济,缺乏严密性。两种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为都会给自身带来不良后果,导致经济停滞不前,落后挨打。要进行良好的商业沟通必须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开放的精神。2.进行适当的商业文化调整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要主动提高文化意识,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对方文化,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们,探索有利于双方的交际模式,会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商业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对方的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比如中国人容易安于现状,讲究面子,缺乏竞争意识,应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但西方人太强调自我,不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团结,也应摒弃,需要学习中国的集体意识。此外,还应该把西方的商业习惯及商业理念同东方的商业价值观相结合,取长补短,孕育出新的商业文化。

四、结语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篇10

前言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从事跨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商品、技术、资本跨越国界的同时也跨越了文化,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经济单元,如何做到既保持本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能否将文化差异转化为企业的资源,实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是企业能否取得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

一、相关概念和内容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跨文化,也交叉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管理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是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跨文化管理问题的核心――文化差异

(一)文化差异的相关概念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间的差别。就差异程度而言,中西文化的差异最大,也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直接导致了跨国企业在其运作经营各个层面均存在不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时间观念、人际关系、决策、沟通形式、管理理念以及培训这六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管理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管理的影响是多层面、全过程的。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国际企业,在经营目标、管理风格、市场选择、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1、文化差异对市场选择的影响。“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比较容易,否则很困难。对一国文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其对市场领域的选择。

2、文化差异对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进入新市场的方法。目标国家与母国的环境差异越小,则参与程度越高,采取独资方式的比重就越高。

3、文化差异对产品、服务的影响。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各国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因而在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4、文化差异对营销策略的影响。由于人们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市场的成熟度也不同,消费者对各种营销方式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文化差异带来的不良后果

1、导致跨国公司管理者与东道国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由于母公司的管理者和子公司的员工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看待事物的方法,行为方式,生活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沟通不当不可避免。由于沟通不当带来的诸多问题将直接导致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

2、导致跨国公司运作效率低下及丧失市场竞争力。由于跨国公司经营地区及员工国际多元化,不同国籍的员工受其价值取向的影响其行为方式也将不同,这会对跨国公司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造成不良后果。

3、阻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为了实行全球化战略,必须以相当的规模,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管理体系来经营。而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者及其员工行为方式不同,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造成跨国公司反应迟钝极为不利于全球化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文化差异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决定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却相对有限。跨国公司必须根据导致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跨文化管理,本文归纳出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

首先要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理解;其次要把文化差异看成是一种机遇和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威胁和劣势。文化的差异虽然给跨国公司带来了挑战,但是更多的是机遇和商机,恰当、充分的利用不同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可以为公司发展创造商机。

(二)识别文化差异。

作为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文化差异可以采取不同措施克服,把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区分开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三)选拔适应文化差异的管理人员以及适当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作为跨国公司的海外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忠于代表和维护总部的利益、贯彻总部的战略,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必需的特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