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孝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55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1

【关键词】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历揽古今,无论是孝感动天的禹舜,还是亲尝汤药的刘恒;无论是百里负米的仲由,还是芦衣顺母的子骞,无不体现着敬亲养老的高尚品质,无不流传着感人至深的孝道佳话。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孝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11世纪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尔雅》谓“善事父母为孝”。朱熹在《论语集句》中认为孝乃“善事父母”之谓。许慎在《说文》中谓:“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即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申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简言之,孝文化是涵盖一切关于孝的思想观念、理论制度、行为规范、文艺作品及相关民风民俗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孝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个性解放,及我国教育制度的缺失,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开始减弱,家庭养老观念开始淡漠,传统孝德遭到了中断和失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近年来家庭赡养纠纷增加,有的甚至发展到刑事案件。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那些高龄、多病、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而对那些自身有经济收入,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感到子辈对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子女对老人往往是使用多,关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独、凄凉。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仅仅表达了儿女的心声,也是寂寞父母的念头,它更包含了子女对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据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如何开展孝文化

首先,要讲孝道,树立起尊老、爱老、敬老、养老,事亲行孝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孝文化对于保持家庭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理念;要真正形成弘扬孝文化,遵守“孝”这一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让每一位公民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赡养父母、孝敬老人的责任,并时时刻刻坚持讲孝道,坚持身体力行,尽心尽力而为。

其次,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孝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的教育和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孝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使遵守孝道,崇尚孝文化日益深入人心。要通过对孝文化的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使孝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践行。

第三,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使之养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习惯。弘扬孝文化,广大青少年是关键。要把“孝”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开展孝文化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唤起广大青少年的“孝心”。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把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第四,要理直气壮地反对一切不孝行为,对于触犯法律的虐待老人者,要依法坚决给予惩处。目前,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不赡养父母、不孝敬老人的行为,甚至时常出现虐待老人的恶行。对这些恶行,社会应该进行强烈的谴责。加大养老社会化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养老社会化进程。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养老方式,加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更加合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鼓励人们把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形成良好的孝文化环境。.

第五,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孝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新精神。时代是不断发展,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孝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丰富多彩、生活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所以,必须在保持尊老传统,弘扬中华孝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孝文化以时代的特征。在当代弘扬孝文化,应该注重人格平等性、义务双向性、情感性、精神性和自律性等。

总结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内容上不断的充实,形式上不断的创新。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孝文化的弘扬出现了淡化的新问题,人们的孝德观念日趋下降。因而加强弘扬孝文化,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2

论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

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3

中图分类号:D41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29-01

一、弘扬感恩文化的重要性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内容息息相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感恩文化在一部分群体中却逐渐淡薄和缺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偏差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子女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全家人都把希望和关注点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对于孩子过分强调学习成绩,成绩好就可以一美遮百丑,这些孩子长大后,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德,以至于成家立业之后依然“啃老”,不能自立,更不要说对家庭的回报了。

2.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又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说教多,实践环节少,思想政治课的效果检验也被量化为试卷上的成绩,对社会实践的考量很少,致使道德观念并未上升为行为自觉。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诱惑增多,一些损人利己、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的观念和行为对社会成员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进行行为选择时,经济利益的考量成为更重要的因素,感恩的观念开始淡化。

以上几方面问题的解决并非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在全社会明确弘扬感恩文化,使其在理念上更清晰,在行为上更自觉,使弘扬感恩文化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弘扬感恩文化的基本内涵

感恩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可有千千万万,但据笔者观点,弘扬感恩文化具有三个基本内涵:

1.弘扬感恩文化,要对父母感恩,讲孝道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照顾我们的生活,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对父母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就不可能对社会成为有用的人。所以说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但当前社会很多子女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现在社会上出现的许多家庭问题都与感恩挂念淡化有关。要将感恩教育作为青少年的终生教育,使他们始终牢记“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的观念,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弘扬感恩文化,要对社会感恩,讲奉献

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但有些人过上了好日子仍然攀富比阔、心理不平,却不知道好日子怎么来的;有些企业家富了,却不知道做些慈善事业回报社会,而是利用社会给他的财富去、包二奶,甚至干有损于社会的事情。对社会心存感激会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每个人都为他人着想,多为邻里和社会做贡献,就会减少矛盾和纷争,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3.弘扬感恩文化,要对党和国家感恩,讲责任。有国才有家,国富民才强

现在,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全社会都要认真学习我国的基本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真切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的观念。心里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才能以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岗位上干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创造一流的业绩,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三、对弘扬感恩文化的建议

弘扬感恩文化的过程,就是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加强感恩教育。在社会方面,要加强感恩意识宣传,营造感恩氛围,将感恩教育作为人生的终生教育。在家庭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方面要围绕“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来开展主题教育。过营造舆论强势、注重以文化人、推动实践养成,把感恩意识贯穿到媒体传播之中,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二是要深入研究感恩文化。组织专门研究队伍,设计专题,开展对感恩文化的研究,要创办感恩刊物,在诸多的刊物当中还没有一个感恩刊物,通过电视台等媒体举办节目,请一些专家学者就弘扬感恩文化这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开展有关感恩的知识竞赛。通过在全国征集感恩文化的文章、歌词,举行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或文艺晚会,出版这方面的学术著作。

三是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与创新慈善捐助制度,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专门的慈善事业法或慈善机构法,明确其公益性质、使命及其管理、运行准则,努力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如领导干部带头参与慈善活动、大众传媒强化企业与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共道德的宣传、社会各界弘扬和崇尚慈善人物等。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4

有网友在论坛上称,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校方不仅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和《孝经》,而且要求学生跪拜孔子,没有跪拜孔子的学生会被校方严厉批评。因此,不少在校学生对此怨声载道。网友还称,学校要求诵经的原因是校长认为“读经能上北大清华,读完学渣变学霸,学霸上清华。”去年毕业于该校的一名学生向记者证实校方确实要求学生每天早晚两次诵经,早上5点左右就开始了,此外,学校邀请道德模范来校举办传统文化论坛期间,开课前,学生都被要求参加集体行礼仪式。当记者问及学校是否要求学生跪拜孔子时,该校罗校长回应记者称,确实有学生跪拜孔子这件事情,但是学生跪拜孔子的行为是“油然而生”的,学校并未强制要求学生跪拜孔子。

跪拜孔子并非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滚滚而来

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层出不穷,不少媒体借助文化讲坛等平台向人们传播传统文化,由此重新唤起了广大人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百家讲坛》把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文化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老百姓所接受。网友在谈论《百家讲坛》时,说:“它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门槛,在这里,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不经意间,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不少媒体向人们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由此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关注,人们开始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在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许多人觉得,习惯了电脑打字,把汉字的笔画顺序都忘记了,很惭愧!在“提笔忘字”现象越发严重的今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唤醒更多人关注汉字文化,学习汉字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据报道,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了“孝敬文化节”。活动期间,800多名学生在父母面前下跪磕头,并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学校还仿照近年来国内祭奠人文始祖的仪式,举行了一场祭祖大典,主祭、陪祭等人员穿汉服,行礼如仪。一些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场面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很受感动,学校应该推广这种做法。作家、教育学者叶开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强行推广跪拜这样非人性的礼教,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不利于传播传统文化。不少媒体表示,孝的表达,从来都不止下跪磕头一条道,反哺从形式延伸到内在才是境界的提升,教育者当摒弃诸如“跪拜父母”之类的教育形式,对孝的阐释也该契合现代精神,而不是深陷于对行孝表演加上集体行动的迷恋。该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中的一些做法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一学者在评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时说:“尽管我们不知道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但是我们通过这股热潮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我们现代社会亟需的元素。”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引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认识孔子胜于跪拜孔子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灵魂的典型符号,需要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为其传承奉献力量。然而,看似轰轰烈烈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究竟收效如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因急功近利而简单化、形式化?

针对河南某中学校方不仅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和《孝经》,还要求学生跪拜孔子的事件,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爽看到学生跪拜孔子这则新闻后,第一反应就是对这种形式化的传统教育表示质疑,他认为这种做法太假了,明显就是作秀。施雨帆也对跪拜孔子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愚昧、迷信的成分,会误导学生。如果教育者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跪拜孔子的意义,那么,跪拜孔子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使学生不相信科学反而相信迷信,这就是教育的退步。郑冰秋认为,通过跪拜活动让学生尊重孔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孔子作为儒学的鼻祖,他值得学生膜拜,但是,如果学校不能让学生认识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反而会让学生忽略了尊严的重要性。

的确,跪拜孔子的目的是宣扬传统文化,是对孔子表示尊敬,然而,大规模的跪拜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在不了解孔子以及孔子的思想的情况下就被迫向孔子下跪,这并不能让学生从内心尊敬孔子,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传统文化需要发扬,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让其发自内心去热爱和自愿去学习传统文化。孔子作为中国知名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是不会希望学校组织大规模的跪拜活动的,更不会希望学生对他下跪磕头。由此看来,与其让学生跪拜孔子,还不如让学生认识孔子。

弘扬传统文化,从我们做起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热切愿望,由此兴起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可谓丰富多彩。面对社会上诸多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陕西某高校的唐老师表示,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以引导为主。某校的杨校长表示,学习礼仪和一些简单易懂的著作,有时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孩子应该从小就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要丰富学习内容。我们要阅读相关的传统文化经典、人物传记等书籍来了解先贤们的进步思想,了解他们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要多看介绍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通过电视节目来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避免因无知而“跟风”,因无知而盲从。

我们要参加关于历史名人的专题讲座,了解名师、专家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吸收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名师、专家一起营造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让其他人也能在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我们要参加学校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经典话剧比赛等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在活动中把我们知道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要懂得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社团报刊等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5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意义;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4-0217-02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而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前的青少年,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数量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中国的城市儿童中,独生子女占到90%以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们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包容精神。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感恩之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大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价值并进行正确引导。

一、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需要。要充分认识孝文化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大学教育更好的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

(一)独生子女社会化需要孝文化教育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2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重拾孝道迫在眉睫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告说,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还将越来越严重。客观上,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个或两个孩子要负担两个父母和四个祖父母,甚至会出现一对小两口负担八个或更多老人的情况,子女的养老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社会没有作好社会老龄化的准备,因此,家庭养老已成为社会难题。如何使年轻人重拾爱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行孝尽孝的社会氛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都离不开孝文化教育的重构。

(三)进行孝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也是对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孝文化主张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其最初含意是"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尽孝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仅关爱父母、家人,还关爱他人,兼爱大众。孝文化中的孝,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不独主张以人为本,还有"天人合一",表现在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非独人为至灵。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从孝敬父母,悌兄睦友到兼爱众人,尊重生命,敬重自然与其他生命,有利于自身、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因而对其阐发、弘扬,是一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四)孝文化教育是坚守中华文化个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捍卫我国文化主权已经成为时下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出现。这种文化霸权在所有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都随处可见,而且在青年一代身上特别突出。如在我国,五颜六色的染发,半土半洋的口语交流,圣诞夜的倾城狂欢,情人节的风靡,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的遍地开花,等等,都显示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必然选择。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核部分,对于中国国民性发生了根源性、本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弘扬传统孝文化,并对其进行必要重构,使其更加现代化而非西方化。

二、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作用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这种爱可以培养并生发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爱。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开始。

(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他们回到祖国大陆,都要寻根问祖,不管宗教信仰如何,政治观点怎样,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很多人还要亲自到黄陵虔诚祭扫,这就是一种发源于孝的爱国精神。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强调这一点,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境遇如何,最起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更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进一步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为炎黄子孙争光。

(三)对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促进作用

事亲之孝德,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无丝毫虚伪存乎其间,所以孝之爱、敬必包含着真诚。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正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就像斗车没有轨,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走得了呢?另一方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将对父兄孝悌推广到他人,当然也包括将对父兄爱敬之真诚,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实现诚信。现在的市场经济更是讲究诚信,诚信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地运用孝道所包含的另一要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真诚——"信",以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

(四)对培养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推动作用

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荀子曾经说过: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可得以长寿,社会可得以安宁。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必须先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作贡献,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三、中国孝文化的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实现途径。

首先,党和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继续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师范类高校试点,形成一定模式后再加以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应该给予这些高校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各级各类高校要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落实相关教育政策。进行自身的教育体制改革,给中国孝文化经典课的试行提供相应的课程空间。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重点通过德育课的学习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也有部分院校在不同专业课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古典名著。

再次,顺应时展要求,灵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网络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体,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文化垄断,实行文化民主;突破社会分工限制,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抵制和批判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供正面、健康的孝文化信息。发展网络孝文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孝文化的价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真正传承、弘扬化之。这就是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儿童教养院的老师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时才是教育,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连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儿童……"这段强调的就是"行为"和"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6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7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部,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伦理规范。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高校弘扬孝道文化,把孝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孝道;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3-02

一、孝道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其核心精神便是“孝”,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辞书《尔雅》注“善事父母为孝”,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所谓的孝道,一般是指子女对父母要尽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顺从、悦亲和送终等。孝道的本质是感恩,表现为子女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心”和“孝敬之举”,以及由此而逐步升华到修身养性、爱国敬业等更高境界的文化道德层面。孝道是中国传统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孝道”对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大学强化孝道教育的紧迫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也是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推进文化传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西方的自由、利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造成很大冲击;独生子女身份使大学生从小受到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与人的关系日益金钱化;学校教育的重知识而轻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的趋利性,凡此种种,使大学生德育水平下滑,孝道意识淡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把孝道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平,维护社会稳定。

三、孝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淀和谐基因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社会建立各类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其核心就是仁爱思想。并且这种仁爱由家庭范围逐步延展到社会、国家层面,使对父母长辈的孝亲敬爱提升到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对国家的报效忠爱。孝道内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各种和谐思想,是保持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剂良药。高校弘扬孝道文化,并把它全方位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从多方面积淀和谐基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正能量。

(一)文化和谐。所谓的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的文化体系,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提炼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孝道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孝道文化,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谐。孝道文化以感恩为基点,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敬爱,维护家庭和谐,而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由感恩之情发展到爱国之情,由对父母长辈的小爱发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从而使家庭和谐上升到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我们所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等经典名句就是孝道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精髓,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自身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条件是要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自身的和谐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才因素。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水平,完善其人格,促进自身和谐。中国的传统孝道以孝敬父母为核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爱会进而延伸到对兄长、姐妹及他人的关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孝道是大学生爱心的根基,大学生具备了广泛的爱心,就会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自身内在和谐重要的思想保证。“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历来是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孝经·开宗名义章》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从孝道教育开始,孝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如古语所云:“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孝道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的道德水平,有益于大学生自身和谐。

(三)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就稳定,家庭和谐社会就和谐。孝道是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伦理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行孝道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弱化,在高校强化孝道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促进家庭和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可见,行孝道首先就要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大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这既是孝行的具体表现,也是今后进一步行孝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践行孝道,包括物质孝顺和精神孝顺。物质方面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当然,这只是孝顺的第一步。《论语》记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大学生不仅要做到物质孝顺,更要做到精神孝顺,多与父母交流沟通,关注他们思想情感变化,从精神上多加慰藉,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空虚,切实让他们精神上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孝顺。高校重视开展孝道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知孝道、行孝道的知行合一体,营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论语·学而第一》)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四)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加强孝道教育,不仅可以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坚持做到“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而且可以形成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大学生敬爱父母,源自于对父母的感恩。弘扬孝道文化,强化感恩意识,大学生会把对父母的感恩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知恩图报,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不仅是对人的爱,而且也是对万事万物的爱,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责任意识也是大学生践行孝道的精神动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的最高标准是用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来扬名于后世,为父母赢得荣誉。大学要生扬名于后世,就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生力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这才是孝的最终完成。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关爱他人、泛爱万物的情感基础,责任意识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是他们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精神动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五)国家和谐。此处说的国家和谐,主要讨论的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基础群关系之间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有的可能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可能在基层默默奉献。高校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无论将来他们处在哪个位置,对国家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也是治国之道。汉代以来强调“以孝治天下”,孝道的目的之一是治理天下。《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至德要道治理天下,则天下太平,民怨绝迹,而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是道德的更本,孝道教育可以提升今后走上领导岗位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孝可以激发大学的爱国热情,“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传统孝道强调从爱父母为起点,由爱父母发展到最高的孝,即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孝的本质就是仁,“孝悌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爱人,这是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今后,不论在领导岗位还是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要深爱着伟大的祖国和淳朴的人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尚无私奉献,以伟大业绩报效国家。

孝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保留的文明积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孝道文化内涵丰富,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孝道产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往往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出现了许多“愚孝”、“愚忠”等现象。高校在弘扬孝道文化、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批判精神对待孝道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挥孝道在提高大学生爱国热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潘剑锋.论孝道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8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精选篇】

1.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3.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4.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5.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7.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8.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9.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0.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1.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12.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13.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4.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15.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8.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9.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0.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热门篇】

1.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2.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3.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4.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5.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6.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7.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8.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9.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10.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1.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1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13.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5.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6.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7.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18.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19.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0.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21.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22.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23.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24.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25.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经典篇】

1.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2.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4.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5.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6.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7.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8.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9.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10.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11.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2.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3.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4.留下历史,保护古迹。

15.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16.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7.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18.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9.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20.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看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的人还看了:

1.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益广告词

2.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益广告词

3.保护文物古迹宣传标语有哪些

4.2017如何保护文物的警示语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9

1、把温暖送给父母,让情爱陪伴老人。

2、没有老一辈,就没有新一代;世代传承,血脉相联。

3、你如何对待老人,你的孩子就将如何对待你。

4、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项重大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5、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

6、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7、春蚕到死丝方尽,儿女缘何不孝顺。

8、品德高尚,孝贤为先;家庭和谐,关爱为基。

9、以人为本,善待老人。

10、应对白发的浪潮,弘扬敬老新风。

11、齐家美以孝,立世贵以和。

12、老人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保持年德俱馨、颐养天年。

13、老人亦应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跟上新形势,做到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14、让一让,好榜样。

15、尊老敬老爱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6、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应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17、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

18、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

19、迎接老龄社会挑战,创建多元养老体制。

20、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本理念,本质上体现了对老人的敬重和关爱。

21、孝敬父母,为"仁"之本,做人之本。

22、敬重老人,孝顺父母,是个人素养、文明高尚、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

23、孝顺父母光荣,冷漠老人可耻,虐待老人犯罪。

24、孝敬老人,孝顺父母,引领社会风俗道德。

25、对父母不孝,对他人就不可能诚实和厚道。

26、父恩母爱千秋难忘,尊老敬老万代流芳。

27、赡养老年人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

28、市民敬老人,社区满园春;村民敬老人,共建文明村;儿媳敬老人,喜报送娘门;家家敬老人,社会更温馨。

29、父母尊贵,在于对儿女的关爱和无私。

30、干部要做敬老的表率,党员要当敬老的楷模,青年要当敬老的先锋。

31、关爱老人,从我做起。

32、关心一下为我们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吧!

33、老人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34、养老爱老,亲情所系;侍奉父母,尽心竭力。

35、养育之恩,真金难酬。极尽孝心,难于相报。

36、老人善待儿女,儿女报孝老人。共筑家庭和谐,安享天伦之乐。

37、国家昌荣,生活质量提高,共享太平盛世,是老人的最大荣幸。

38、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唐山。

39、尊重老人,孝敬父母,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灵道做起。

40、老龄智力宝库星火闪耀,老年科技人才余热生辉。

如何弘扬孝文化篇10

张大爷的遭遇

“你们家养老张那可是比养头猪划算多了!”

退休的张大爷去年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到了床上——半身不遂,吃喝拉撒都需要家人伺候。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唯一的儿子首先厌倦了,任其肮脏,饭菜也凉一顿热一顿不按时,有时候张大爷要吃药,身边连个递水的人也没有。被亲人冷淡,病榻上的张大爷整日泪水涟涟,甚是可怜。邻居们很同情张大爷,村委会主任亲自到张家,以“中华民族孝道”做思想工作,张家人表面上赞同,背地里依然故我,张大爷的境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后来,事情有了转机。——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发觉张家人对张大爷好了起来,半年来不但照顾周到,而且整天生怕张大爷离开人世。大伙儿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还是张大爷原单位领导道出了实情。半年前领导到张家后与张家人做了一番交谈:“老张每月工资有两千多块钱呐,除了吃喝、吃药什么的(吃药嘛,国家还报销一部分),起码还能剩下千儿八百块钱,一年下来是多少呢?一万块哟,赶上你家种30亩薄地呢!你家养头猪每年才能挣多少钱呀?你们家养老张那可是比养头猪划算多了!而且,老张越是活得时间长,你们越是领取工资的时间长啊!老张简直是棵‘摇钱树’呢!你们要是不养,我单位可找人养啦。”该领导每谈及此事,总免不了无可奈何的几声叹息。

笔者初闻故事,啼笑皆非,但是仔细品味,却令人心情沉重。

观察:民谣声中的孝道之忧

时下,笔者发现在豫西南农村,流行着不少顺口溜,反映的都是农村老人生活的不便和凄凉之境。

“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儿”

河南省内乡县赤眉镇竹园村的周全生老两口,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这几年靠养猪致富,年收入10万元左右,二儿子的花生米加工生意也红红火火。他们在富裕之后都各自为自己的儿子盖起了小洋楼,可在养老问题上,却十分吝啬。刚开始是每人养一位老人,后来又嫌弃老人不中用。后经多次做工作,兄弟俩人出资在村头苹果园边上给老人盖了一间小棚屋,算是两位老人的安身之处。

河南省内乡县人大代表、县文明办主任张宛玉告诉笔者:如今,在一些村庄的边沿或偏僻之处的低矮小屋里,住的多是年迈的老人,而这些老人却不是无儿无女户。少的家有一男一女,多的则有二男二女,而他们却不能与儿女们住在一起安度晚年。相反,那些个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们,晚年过得却比有儿有女的老人们要舒坦得多啦,因为随着这些年国家养老优惠政策的普及与推广,政府早已给那些散养的“五保老”盖了崭新宽敞明亮的新平房居住,而“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们则被接到乡镇政府的敬老院里安度晚年。

“儿子烧煤孙烧气儿老头老婆柴火棍儿”

杨庄村的胡老汉只有一个儿子,老两口对其爱如掌上明珠。辛苦一辈子把儿子拉扯大了,使他成家立业。等儿子有了儿子,胡老汉老两口更是倍加疼爱,不顾年老体弱,又帮儿子把孙子拉扯大。原本想“四世同堂”的胡老汉,不得不与儿子、孙子分居异处。如今祖孙三代的生活状况迥异:孙子结婚后一日三餐烧的是液化气,儿子虽赶不上孙子,却一年到头烧煤球儿,唯独胡老汉两口因丧失挣钱能力,无钱购煤更别说液化气了,只有每天起早贪黑背起箩筐拾柴烧。如今的年轻人呀,只顾自个儿享受不管父母死活。真是“老来难啊!”

“儿子压水孙抽水老头老婆得抬水”

胡杨村王大山老人,老两口儿今年70多岁,生有一男两女,两个女儿出嫁后,儿子也成了家。老两口儿也到了人生的晚秋,被儿子驱之门外,并在村南路边的一块儿菜地里给老人盖起了两问小草房,让两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孙子吃水用的是抽水泵,电闸一推,清水哗哗流,使上了自来水;儿子虽然落后,但家中也有压水井。可儿孙两代人都不舍得给王大山老两口儿打口井,一对老人只好每天用一根棍儿和一只水桶,到邻家抬水吃。

河南省内乡县人大代表、县人大法工委主任马跃华告诉笔者:一些年轻人,吃喝玩乐,穿金戴银,挥金如土,对父母却丧尽“孝道”。他们对父母只作经济上的算计,一旦父母“油水”被榨干后,就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敞履。

民谣声声话养老,养老关键在孝道。然而,曾几何时,农村孝道失落甚至异化,民谣中几多尴尬,几多心酸,几多无奈,令人不安与揪心,着实值得全社会反思。

现象:孝道失落成为普遍现象

曾几何时,孝道的确出现了危机。笔者上网搜索,仅“不孝案”就找到相关结果约4160个;仅“赡养案”就找到相关结果约64100个。在我们周围耳闻目睹的不孝故事更是俯拾皆是。如果说上述案例有些令人尴尬,民谣有些让人心酸的话,如今农村一些老年人处境凄凉甚至凄惨,他们还远没有李大爷、张大爷、周老汉、胡老汉、王老汉等老人那么幸运。

拒绝接迷路走失老父回家的儿子

——“不方便接”背后的孝心缺失

据《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一位88岁老人迷路回不了家,派出所民警让其儿子来接,但被张大爷的儿子拒绝了,理由居然是“不方便接”,令人心寒,令人发指。

从“不方便接”一句话中,人们看到了张大爷儿子的那副德性和不善待老人的嘴脸。他们的孝心已经泯灭,亲情缺失,才是如此对待迷失父亲的真正原因。真不知道,假如有一天,这个儿子变老也迷路走失而他的儿子也拒绝接他回家时他该做何感想呢?

不得不去打工自养的八旬老人

河南民权县杨龙村张老夫妇,一个84岁,一个78岁。有四儿一女。老两口原在洛阳二儿家养老,一天,二儿媳发话:“你们有四个儿子,不能总靠我们养活呀。”老两口遂与其余三个儿子商量,但他们都表示因种种原因不能接走。三个儿子商量结果。划出二亩地,父母自己过。老两口商量着分工,78岁的老太种地,84岁的老汉上县城打短工。试问:八旬老汉去打工,岂只是子女的羞耻?又岂只是这对髦耋老人的悲哀?人心不古,孝道沉堙,道德沦丧,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哀吗?

杨文老人的感慨

“老人就是酱盘子,儿孙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也就扔了。”

杨文老人是内乡县赤眉镇王沟村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曾担任村民小组长并兼任村民事调解委员,一辈子不知处理过多少赡养纠纷案件。可是,到了老年却遭遇了同样的情形——因为赡养问题,先是两个儿子推诿扯皮,后来两个儿子都死了,两个孙子为赡养爷奶问题还闹上了法庭,搞得当了一辈子“民调委员”的杨文老人颜面尽失,不但在村里抬不起头来,而且为了索要法院判定的赡养费用(米面和药费等),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求告两个孙子和孙媳妇。

“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就变成了‘孙子’。”面对笔者的采访,表情复杂的老杨无奈的自嘲和叹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老人就是酱盘子,儿孙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也就扔了。”

看来,上述民谣以及诸般不孝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孝道失落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调查:几多农村老人,犹如风中残烛

毋庸讳言,曾几何时,孝道失落成为农村普遍现象。因赡养纠纷诉至法院的案件也因此而日趋增多。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堪忧

内乡县人大和县民政局、妇联于2013年清明节前后,组织人员对全县的农村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10401老人的调查,统计表显示:好8%,较好39%,差53%。被调查者人均收入650元,自养者78%,儿女供养22%。同时,发现45%的老人与儿女分居;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7%的吃不起药;86%的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52%的子女对年迈父母的“感情麻木”;78%的老人蜷缩于狭窄、潮湿、肮脏的老屋小房甚至是草棚,而子孙却居住在宽敝明亮的新房;43%的老人一年难得吃上两顿肉食;31%的老人贫寒加上孤独,病魔加上忧愁,日子过得并不比非洲难民强到哪里!……《说文解字》诠释“孝”,意为儿子支撑老人。然而,调查显示,52%的老人身下悬空,而全国还有多少身下悬空的老人?真是不得而知!内乡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郑德欣说,2005年以来,内乡县农村赡养案件每年均以7.3%的幅度递增。

最近笔者对河南省西南部的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等地法院近年来受理的100例赡养案件进行了调查,就其发生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

赡养案件呈现的特点

1.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内乡、西峡、淅川三县法院2007年受理赡养案件21起,2008年受理33起,2009年受理45起,而2010年一跃上升为88起,比前三年分别提高了4.1倍、2.7倍和1.9倍。

2.偏远农村赡养案件占绝大多数。在调查到的100例赡养案件中,发生在偏远、落后农村的占93例,达93%。而发生在城镇的仅为7例,且逐年递减。这一点突出表现为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体系的缺位与缺失,城市老年人都有退休金维护生计,甚至因为年轻人的“啃老”,老人们还担负着养活儿女们的重任呢!

3.赡养案件大都发生在多子女家庭。从100例案件调查显示,原告有5个以上子女的占70%,有2—4个子女的占28%,而独生子女的仅占2%。由此可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应该更新了。

4.原告多为女性且年龄偏高。从调查的案例中看出,原告为女性的占67%,原告为男性的占23%,夫妇双方共同的占10%。原告多为女i生,主要原因是老年男性寿命较女性短一些,当原告夫妇共同生活期间老俩口虽说生活艰难些,但因为有伴侣相陪倒也能苦挨苦日子,可是当“老掌柜”一下世,老太婆一来年岁大了,身体不再硬朗了,生活更加艰难,不得已生活无着时无可奈何怒上法庭状告儿女请求“养老”。

5.原告多为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者。这些老年人辛苦操劳一生,蚕丝吐尽,到头来大多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为此需要子女专人予以照料,生病住院还需支付医疗费。此类情况约占调查案例的40%。只要说自己能够生活自理能劳动干活,老人们决不会去状告儿女们的,凡是状告儿女的老年人,几乎100%都是因为实在动弹不动了,儿女们又把“养活老人”的事情做得实在是让老人感觉活不下去之时才不得已怒上法庭的。

6.被告多为男性且长兄居多。原告在书中列举的被告大都是儿子,约占调查案例的93%。涉及女儿的很少,仅占7%。虽然法院受理后大多把女儿也追加为被告。在作为被告的男儿中,在家居兄长的居多,约占85%左右,排行老幺的仅占5%。其原因大都因为农村习惯,老人们一般是在一个个儿子成家后都分出去另过了,到最后剩下老幺成家后方才安心养老或分家另过,可是家中作兄长的却错误地认为父母偏爱老幺,声称分家不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养老”问题上闹别扭或干脆拒绝养老。老人到最后无奈只好状告“老大儿”不孝。

赡养案件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100例案件的调查、分析,形成拒养老人并造成赡养纠纷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社会因素: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农村农业科技含量的增加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大部分老人受其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大都失去了生产劳动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农业生产和家庭致富方面由主角变为配角;而其子女正是其生理、心理和文化的优势,逐步成为农业生产和发家致富的主力,从而由配角变为主角。角色的变换使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家长”位移,使老人们大权旁落,家庭中老人的生活及消费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二是随着“南窗风”的不断吹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部分农村青年由于受到鉴别和辨析能力的限制,把消极没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作为新潮,他们一味追求享乐,贪图安逸,只争权益,不讲义务,只图索取,不愿奉献,与老人们终生艰苦奋斗,积极奉献,注重家庭及社会责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代沟”现象加深。再加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孝道失落,一些年轻人视老人为包袱、累赘,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致使赡养案件不断发生。

2.家庭因素:其一,家庭经济因素:在农村,有些兄弟在分家中财产的过程中,往往因经济和财产分配不均产生矛盾,并把矛盾的根源归结到父母身上,认为父母偏爱一方,因此赌气不赡养老人。其二,家庭教育因素:一方面,父母对子女娇惯,只知付出,缺少感恩教育,致使子女从小就不懂孝道,缺乏爱心;另一方面,农村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对比城市青少年普遍较低,而读书少则懂得的道理相对就少,从小没有学会做人,长大不能善待老人也就不奇怪了。

3.习、性因素:老年人由于受生理影响在生活方式、性格习惯方面与年轻人区别较大,大多数喜欢安居独处。有些虽然只有一个儿子,但仍与儿媳分开独立生活,加之有的婆媳之间有矛盾,导致年轻人不愿与老年人一起共同生活,最终发展到不赡养老人的地步。

4.再婚因素:随着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黄昏恋”和老人再婚现象日趋增多。由于再婚,子女之间就会在赡养和房子等问题上掀起一场“遗产”风波。再加上有些子女封建意识严重,认为老子再婚,母亲改嫁是“老不正经,丢人现眼”,粗暴地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有少数老人再婚后,子女干脆就不认双亲,更谈不上赡养了。

5.多子女因素:在农村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多子女家庭比较普遍。一般家庭都有四五个以上孩子。人口多,负担大,财产较少,子女成家以后,就要分一部分房屋和财产出去,子女越多,分出的财产就越多,但相对的份额就越少,因分家造成的矛盾就越大。到头来老人辛苦一生创置的家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瓜分”一空,甚至到老年无立锥之地了。当这些老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子女就无端地埋怨父母“分家不公”啦,子女间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对方“多分财产,应该赡养老人”、“自家分家时分的财产少,不应该赡养老人”,相互推脱责任的结果,致使年迈的老人生活挂“空档”,一日三餐无着落,“墙头记”老戏重演。

6.负义因素:这类赡养案件中的被告大多数为养子或多女一子。小时候老人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抚养成人娶妻生子后,忘恩负义,竞狠心与父母断绝关系,不尽赡养义务。

7.老人惜子因素:宁死不告不孝子孙的老人,替不孝子孙百般开脱。笔者发现,赡养案中中途撤诉的较多。淅川县70多岁的刘老夫妇,五儿一女。老两口为儿女过好日子卖了老屋。将卖屋款12000元均分给了子女,他们却住上池塘边的毛草棚子。六子女不尽赡养之责,乡村干部多次调解,甚至强迫他们出钱出力尽孝,但均无效。乡村干部遂劝老人状告子女。老人挽扶着去了三次法院,可是在法院大门口犹豫徘徊了好久,最后都满腹酸楚地折了回来。三次,乡村干部和乡亲们都听到老人同样的话:“不能告,不能告哇!”然而,老人不告,不孝子女依然故我。

8.管理因素:对不孝子女,乡村基层组织干预不力。部分村庄的妇女组织名存实亡。干部们直言不便插手的苦衷“清官难断家务事”。每当被虐老人找村委会告状时,村干部象征性地登门调解。然而,事后虐待依旧。如果说村官不便插手,那么乡风文明也可成遏制恶行的法器,如口诛笔伐、黑板报等,然而笔者并没听见也没看见。笔者接触到的72个村的87个村干部都唉声叹气地承认,孝经是当今时代一本难念的经。反而,一些村民对不孝见怪不怪。行政束缚的失效,小气候的放任,以致不肖子孙在不孝路上越走越远。

农村不孝子女何其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都有了极大改善,尽孝道也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讲孝道,尽孝心的;与此同时,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今年五一节,笔者陪朋友去医院看望他的一位长辈,我的这位朋友与这位老人是同一个村子的人。经检查,老人患了白内障。我们去病房看望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非常高兴。她来医院已经有好几天了,在住院的几天中,除了她的一个女儿在医院陪伴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人来医院看望他。三个儿子,一个也没有来,对于母亲的病情竟然不闻不问,这几个人真是太不孝顺了!让笔者感到非常诧异的是,这位老人并没有责怪几个儿子不孝,反而说几个儿子很忙,暂时没有时间来看望她,但答应等忙完了自己的事之后,一定会来医院看望她的。但她的女儿似乎对她说的话不以为然,明明是几位兄长不孝顺,可自己的母亲还一个劲地为他们辩护。

后来得知,老人来医院时,只有一个儿子给了几百元钱,另外2个儿子一分钱也没有给,也没有问过自己的母亲。

朋友也告诉我,她的几个儿子的家境并不是很差,在他们村应该算得上中上水平。毕竟,尽孝与家境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尽孝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穷人一样可以孝顺自己的父母,关键在于有没有孝心。

笔者经常下乡调研,在与一些农民聊天时,也会有部分农民会告诉我发生在他们身边一些不孝的事情。如对父母的病情,兄弟姐妹间推诿扯皮,有些人甚至巴不得父母早日归天;自己住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楼房,父母住低矮黑暗的土坯草房、旧房;虐待父母,视父母为仇人,当着老人们的面,骂老人们“老不死”等等,恶言秽语相加,有的还拳打脚踢呢!等等。这些不孝顺的故事,听起来都觉得心寒。

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儿女拉扯大,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怀胎十月自不必说,单单上学读书就够他们操劳的了。他们在为自己子女付出的时候,也许还指望着子女长大后,自己能够享享清福,可万万没想到,盼来盼去,盼了几十年的日子,也没有苦尽甘来。

俗话说:“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听但看檐前水,点点滴在旧窝池。”父母要给孩子做出孝敬父母的好榜样,对父母的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后也会加倍敬重老人,这样的家庭才会和睦相处;相反,父母如果嫌弃甚至虐待老人,孩子也会跟着学。像这几个不孝顺的人,等自己老的那一天,自己的子女会不会孝顺自己呢,这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今天不孝顺年迈的父母?日后遭报应绝非无稽之谈。

孝道作为人类的美德,几千年来,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中国古代的《十三经》中,就有一经叫《孝经》。再看看这个“孝”字,上边一个“老”字,下边一个“子”字,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延续代际相连不可分割的真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生我,哺育我,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为人子女者理应常思报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乌鸦尚有反哺的孝行,羔羊尚有跪乳的孝举,为人子女者若不尽孝道,那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在农村,历来是比较重视孝道的,可如今这个世道,不孝子女并不是“绝种”动物,虽不普遍,但在广西的农村还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不孝的子女,何必处处为他们着想呢?古人说“孝为百善之首”、“罪莫大于不孝”。子女不尽孝,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赡养老人早已经写入了相关的法律。其实很多老人不是不知道有国家法律可以为自己伸冤,但囿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总是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把所有的委屈全都埋在心里,不让外人知道,更重要的是,父母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子女说三道四,指指点点,要是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子女是如何如何的不孝,他们日后怎么做人呢?父母,真的是太善良了,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还要“保护”自己的子女。遗憾的是,他们善良的愿望,并没能唤起子女的良知,最后,只能用晚景凄凉来形容,在风烛残年中,孤孤单单,度过晚年。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古往今来就一直是最起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准则。今天,尽管家庭已不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单位,但仍然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单位,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农村更是如此!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丢掉这种美德,丢掉这种文化,后果相当严重。

建设良好的农村家庭伦理,营造文明的乡风民俗,促进农村养老难问题的解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新孝道的建设。如果任期“不孝”现象的泛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

当然,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孝不仅仅是个体家庭之间的伦理准则,养老,敬老,这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孝道的建设,政府自然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弘扬孝道文化的途径依赖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一个亿了,到2015年将达到1.8亿甚至2.4亿,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我国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除极少数五保户由集体供养外,绝大部分老年人则要靠家庭子女供养。

目前,传统的孝道面临着强烈的冲击。香港《星岛周刊》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发生变化》一文中说,由于子女们的价值观转向功利主义,一切向钱看令传统家庭观念遭遗弃,孝道文化失落,将导致1亿多老龄人口在老有所养问题上存在困难,成为中国未来三十年最严峻的社会问题。所以,弘扬孝道文化刻不容缓。

1.继续弘扬中华民族养老孝亲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大力弘扬孝文化是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虽然从2009年8月开始我国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5月初,也只有1633万名农村老年居民按月领取了养老金,但由于数额较低,其保障能力非常有限,目前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基本上还没有多少社会保障,其养老问题还只能由其子女来承担,于是,其子女孝顺与否便成了农村老人有无生活保障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孝文化是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让他们安度晚年的现实需要。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我国的老年人大都习惯在家里养老,而家庭作为家族成员生存的一个稳固载体,对赡养老人而言也具有很大的方便性和可行性。同时,家庭养老也是最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慰籍需求的养老方式。因此,当前必须大力弘扬孝道文化。

首先,要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氛围。各类学校都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把孝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孝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良好的孝道观念。文化宣传部门要多创作一些以新型孝文化为内容的文艺作品,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做好新型孝文化的宣传工作,强化人们树立新的孝德意识。各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大力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定期表彰尽心尽力赡养老人的子女和家庭,积极弘扬尊老敬老的先进模范事迹,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从而形成一种尊老敬老光荣、不敬养老人可耻的社会风气。

其次,还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倡导全社会“慈孝”敬老。弘扬孝文化,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提倡孝道,还要提高全社会的慈孝意识,要将政府和社会组织作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共同义务主体,同时,要大力培植和发展社会义工队伍、志愿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福利中介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老年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一些地方开始弘扬孝道文化,一些人业已身体力行。比如:河南省每年都举办“孝星”事迹报告会;郑州大学近两年寒假都要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父母洗脚并抄写《弟子规》;南阳市宣传、文化、工会、老干等部门编印《孝经》图画,并巡回全市13县市1301个单位举办孝道文化展览;内乡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弟子规》;内乡县人大启动“子女赡养榜”工程,等等,都推动了孝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再次,加强对子女的感恩教育。孩子缺乏孝心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缺乏感恩教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人从孝开始。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出现了“不陪金不嫁银,只陪《劝孝公开信》”——人称特殊嫁妆。《大河报》载:河南登封有位拥有数百万家产的私企老板杨先生,在爱女出嫁时竟分文未送,陪嫁的是一纸教女儿婚后如何孝敬公婆、照顾弟妹、帮助亲友的“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婚礼上闻听这封劝孝“公开信”者无不为之动容,新娘更是泪流满面地接受了这份特殊的“嫁妆”。“公开信”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人们争相复印。要把“劝孝信”作为“活教材”,教育自己的子女。

最后,农村家长要克服“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提高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让孩子知书达礼,从而提升人格品质,提升人生价值。

2.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选择典型的赡养案件,到发案地公开审理,以案说法,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扩大教育面。

3.建立健全基层民调组织,及时化解家庭矛盾。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力争使赡养案件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作为处于前沿阵地的人民法庭也要及时指导民调组织的工作,确保调解合法、及时、到位。

4.要加强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执法工作,对不孝行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严厉打击那些虐待、遗弃老人的刑事犯罪分子,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那些个“恶媳妇”、“不孝子”特别是故意虐待老人的儿女媳妇该绳之以法的决不故息迁就,决不放任自流。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对拒绝赡养、扶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到迫不得已,老年人一般不会去告自己的儿女,而外人一般认为这是家务事也不愿多管,即使最终诉诸于法律,在处理中也存在着执法不严和量刑过轻的问题,致使老年人的很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不孝行为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第一,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老年人协会或者赡养人所在组织都要切实履行好监督的责任,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赡养人要及时出面进行说服教育,主动做好协调工作。第二,各级单位也要把对干部职工的管理与孝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将敬老尽孝情况作为干部职工晋级评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第三,要尽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将赡养人的责任和义务更加细化,增强其现实操作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让人欣慰的是,如今一些地方开始加强对孝道的干预力度。比如:山西省河津市新出台的《局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暂行办法》中规定:拟提任的干部必须孝敬父母,善待配偶,诚实忠信。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者不能当领导干部,在职的不能提拔重用。在孝敬父母后,还特别注明是“夫妻双方”。又如:山西省永济市赵伊村的八旬老人王秀英儿孙满堂,病床前却无人照料,很快便凄然离世。社会各方对这些子女不尽孝道的行为一致谴责。后来,山西省永济市纪检委宣布了一项特殊的处分决定,对王秀英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警告和行政警告处分。引发了社会热评热议,甚至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再如:内乡县人大从2005年开始,每年年底都要组织县乡(镇)人大代表开展一次《婚姻法》执法检查活动,重点检查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与生活质量,对虐待老人案事件则监督司法机关介入查处,同时提议司法机关入村入户现场办案,严惩不孝之子,以儆效尤,这些举措,对于推进孝道文化建设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人生活质量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5.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与保障体系。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减轻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减轻农村子女的经济负担,以此促进家庭的和睦和幸福,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