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03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1

投资者参与商品市场投资,主要出于以下原因:第一,商品投资可以很好地抵抗通货膨胀。金融投资的商品在一揽子商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商品投资收益同通货膨胀率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第二,优化投资组合。Gorton和Rouwenhorst研究发现,商品合约同股票有着相似的平均收益,但对于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段,商品合约的收益与股票和债券的收益不同;并且商品投资收益波动性比股票和债券小得多[2]。第三,投资商品可以对冲风险。比如投资商品期货可以对冲汇率等变动的风险[3]。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商品市场投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品投资收益的表现上,其中多以衍生品市场的商品期货合约投资为样本。Chopra等研究了等权重商品期货的抵抗通货膨胀和提高组合表现的作用,发现商品期货投资收益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着正相关,而且增加商品期货投资能够降低资产组合波动而不影响收益[4]。商品期货和股票有一定的相关性,Kennetha.Froot将房地产、商品期货和股票的收益进行对比,发现商品期货比房地产和股票投资更能有效对冲未预期到通胀风险[5]。Gorton和Rouwenhorst的研究还发现,商品期货不仅与通货膨胀、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相关性,还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变化有相关性[2]。

对于商品投资收益表现良好的原因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Georgiev利用1990年至2001年间GSCi指数来研究直接投资商品期货的风险收益特性,认为之所以商品期货投资收益表现良好,一是对未预期到的通胀表现良好,二是当现货价格波动时,“滚动”的期货合约有正的收益[6];nij-man和Swinkels从投资组合有效前沿角度给出了商品期货良好表现的原因,他们利用均值—方差模型研究发现商品期货可以改变养老金的有效前沿,从而改善投资组合[7]。多数研究宏观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般是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为样本的,Balduzzi,ed-win,elton和Green发现美国国债价格受多种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8]。对于大宗商品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tangKe和Xiongwei认为,金融化的商品价格越来越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指标变动会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9]。Roache和Rossi研究了商品价格对宏观经济消息的反应,在剔除了美元的影响因素后,对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对于不利经济消息的,贵金属金却有着最显著的避险功能[10]。现有的文献对于此轮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做了分析,指出机构投资者参与商品市场推高了商品价格,并且对商品投资收益的表现做了分析,认为对于优化投资组合而言,持有商品投资非常重要。但对于商品金融化的形成背景、形成机理和市场表现特点等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运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来试图说明。

二、宏观因素的传导机制

金融化的一般概念就是把可交易的价值物品转换成金融工具或金融衍生品的经济系统或经济过程,使人们更加容易进行金融交易。商品金融化的发展是以经济金融化为背景的,弗里德曼等芝加哥学派新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理论的提出,为金融体系和银行放松监管提供了理论基础。palley分析了美国债务的变化,他认为美国债务规模扩大化可以充分说明经济金融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经济金融化开始[11]。在之后的年份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结构性转换,金融交易量显著增长,金融业获利巨多,大量投资者开始进行金融资产投资,这反映出了世界经济的金融化。经济金融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金融业部门的产值在不断变大,金融部门的利润与非金融业利润比值在不断增加,资本份额产生变化,利息份额增加。经济政策也倾向于金融化,比如全球化政策主张各国放松资本控制,诸多提倡私有化、减税和放松管制的政策都推动了金融化的发展。商品金融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参与到商品市场的货币量增多了,这些货币量超出了一般的需求范畴,在商品市场上进出,对商品价格造成影响,使商品价格变化容易受到供求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比如美国一直实行着量化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投放货币量,会对商品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李稻葵和张双长认为资产价格对家庭消费、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借贷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在分析产品价格时不能忽略资产价格。他们以资产价格为核心创建了新宏观经济分析框架[12]。资产价格可以通过托宾Q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和财富效应等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正的影响,从而当资产价格上升时,对总产出有着正的影响。而在商品市场上,商品价格并不是单一的价格,而是由多个市场决定的,比如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都可以影响商品价格。

三、宏观经济因素与商品价格关系分析

从理论上而言,金融机构会对宏观经济因素做出反应,调整其投资组合,进而影响投资组合中商品的投资,对商品价格造成影响,从而宏观经济因素间接作用到商品市场上。我们采用协整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分析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VaR模型是把多个变量当成一个系统来回归。对于宏观经济因素,我们可以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给量﹙m2﹚、股票市场﹙Stock﹚、利率﹙Rate﹚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观察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大宗商品价格﹙Y﹚变化的影响。大宗商品我们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原油和小麦,数据选取从1993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美国经济数据,其中2011年1月和2月的商品价格数据缺失。首先利用Stata软件对各时间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发现各时间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平稳,其中d_m2表示m2的一阶差分,其余类推。五、商品市场金融化的表现形式随着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商品市场越来越体现出金融化的特征。周丽娜指出,商品不仅有其本质的商品属性,而且还有金融属性,商品交易过程中金融因素的参与使得商品的金融属性得以体现[13]。商品的商品属性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属性是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在商品金融化背景下,商品市场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从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来观察。

(一)商品衍生品市场金融化

1.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参与商品交易,商品交易主体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实物商品交割的买卖双方,金融机构参与商品期货买卖后使得商品价格不再仅仅由供需等基本因素决定,还受到各种金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期货市场参与者主要有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者———指数投机者[14]。指数投机者一般只持有多头头寸,采取买入并“滚动”持有的策略。如果商品指数上升,则指数投机者获利。商品期货合约没有实际产出,唯一获利来源是期货合约价格的上涨,购买商品期货指数被认为是一种投机行为。通过对比可以分析套期保值者、传统投机者和指数投机者的特点。masters和white指出,商品﹙甚至是指数内﹚的现货价格指数受到即将到期的期货合约价格的影响[15]。通常是现货市场上供给短缺或者投机需求过剩导致期货价格上升,而最近的价格上涨却有相反的趋势,期货价格会高于现货价格许多,说明有投机力量主导着市场。我们可以从CFtC划分的商业头寸和非商业头寸的变换来观察。图7分别为1995年、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末纽约期货交易所铜的商业头寸与非商业头寸的情况。2000年以前,商业头寸与非商业头寸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在20%~30%之间,然而进入2000年以后,非商业头寸迅速增加,投机者大量进入大宗商品的衍生品市场,遇到金融危机后非商业头寸的比例又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历史上的高位,可以说,投机者作为市场参与者,他们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图7说明投机者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指数投机者把商品期货合约当作对冲通货膨胀优化投资组合的工具,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指数投机者当中时,商品价格表现与投资组合其它资产的关系就越密切,指数投机者的存在与发展推动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

2.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在衍生品市场上,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为推动商品金融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描述中探寻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表现。交易指令化。比如商品期货交易可以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也可以在场外市场进行。客户在按规定足额缴纳开户保证金后,即可开始交易,进行委托下单,通过指令完成交易。常用的交易指令有市价指令、限价指令、止损指令、取消指令等。在正式交易时,客户可以通过书面、电话或者互联网下单。交易指令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缩短了交易的时间。价格形成自动化。商品期货合约价格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公开喊价方式和计算机撮合成交两种。公开喊价属于传统的竞价方式,靠的是人力,速度较慢。计算机撮合成交是一种计算机自动化交易方式,是指期货交易所的计算机交易系统对交易双方的交易指令进行配对构成,其特点是生成的价格准确、连续。程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某种约定的条件形成证券组合,并且构建组合交易指令,实现自动下单的交易过程。利用程序化交易,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程序化交易可以设置盈利率和止损率,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在成本控制方面,可以在交易后时时监控损益和保证金要求,动态管理保证金。另外,在期权交易市场上,也出现了以商品期货合约为标的的期权交易类型,在互换市场上也不断有新的商品互换类型出现,使商品价格固定在约定水平上。这些都是商品金融化带来的交易机制的变化。

(二)商品现货市场金融化

1.现货交易的类期货化﹙1﹚现货仓单标准化。同期货合约一样,现货市场的仓单也是标准化的,其内容是预先规定好的。以现货标准仓单为交易标的,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同货异地同步交易,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起来。现货仓单的标准化,使得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避免了假冒产品。﹙2﹚现货物流标准化。现货仓单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货物流的标准化。现货物流单据票据的标准化,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将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进行现货仓单网上交易的基础标准,也可以实现对现货交易进行有效宏观监控。现货物流标准化对现货物流成本和效益有着重大的影响,参与现货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益相应的获得提高。﹙3﹚网上交易集中化。现货电子市场交易有着严格的市场交易制度,所有的交易最终在网上集中完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也称网上现货交易或现货仓位交易,是采用计算机网络组织同货异地、同步集中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的交易方式。

2.现货交易门槛降低现货市场不仅有现货交易商,还出现了投机者。买主和卖主很难在同一时刻提出数量相同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这就需要投机商从中买卖,赚取差价,承担投机风险,促使现货仓单成交,使得交易变容易了。投机者的参与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现货交易量,保持了价格体系的稳定。同时,现货交易目前也实行对冲制度、双向交易、t+0制度和履约金制度等,这些新制度的出现给现货交易带来了便利,交易灵活,所需金额比较低,使得交易门槛降低。

3.现货市场金融创新商品金融化也促进了现货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发展。比如在铜价不断攀升时,etF证券公司推出了现货铜etF﹙铜交易型开放式基金﹚;黄金非货币化以后一直延续进行的纸黄金交易;以及为规避油料市场风险的油的纸货交易。这些交易方式取代了实物交割,降低了商品的储藏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六、研究结论及展望本文首先从商品价格变化的现象入手,从货币发行角度来探寻商品金融化的形成机理,接着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会影响商品市场,随后建立了宏观经济指标与商品价格的VaR模型,从实证角度探究宏观经济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商品市场会直接受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金融投资者进入商品市场,通过投资组合把商品市场和其它资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商品价格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经济体内投入大量货币,金融机构把过多货币带入商品市场,短期内会对商品市场造成冲击,商品价格上涨,而当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时,价格会有所缓和。最终结果是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增加商品合约的供给。

第二,货币供给量和Cpi与原油价格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股票市场表现和汇率波动也显示是原油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宏观经济指标对小麦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不显著。说明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能够对原油价格造成显著的短期影响,并且原油价格波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相比于小麦而言,原油的金融化程度更高,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的影响。

第三,过多的货币供给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升高,利率及股票市场上涨,也都会对大宗商品价格有正向冲击。商品价格不再仅仅受到自身供给和需求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宏观经济变化的冲击。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商品价格曾经从高位剧烈降低,而美国推行了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商品价格。当市场出现货币量化宽松终止的预期时,大宗商品﹙如黄金﹚价格也迅速下跌。

第四,商品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开始显现。大量机构投资者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越来越便捷;现货市场也开始出现类似期货合约的交易方式,交易门槛降低,现货市场也不断出现新的纸质交易方式。商品市场交易机制等的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在商品市场上操作,但也鼓励了商品市场上的投机套利炒作等。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2

最近两年来,美元不断上涨,黄金及原油等大宗商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投资者加入了黄金和原油交易的行列。美元与黄金、原油的价格是否有联系?opeC是怎样一个组织,其决策将如何影响油价的涨跌?中东地区的战乱对油价有何影响?投资者如何利用这些联系和区别制订适合的理财计划?

1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的价格跷跷板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除了各个市场之间具有一定运行规律外,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等都与美元存在一定联系,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可适当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

黄金、原油及大宗商品均以美元指数计价,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产品与美元指数成负相关。美元指数与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如“跷跷板”般此消彼长,出现这一波动的根本原因与美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201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的决策,但短时间内人民币与美元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黄金和原油仍将主要以美元计价。

2美国经济地位无法撼动

美国经济走强,全球其他国家经济好转,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将流向收益更高的领域。企业投资的增加将带动大宗商品的需求,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步攀升。同时,受经济过热及通胀因素的影响,黄金的表现更为抢眼。

如果美国经济疲软,欧元区等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增幅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新兴市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的末端,其抗风险能力更差,全球资金必然将回流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在初期也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美元和黄金同步运行,其他货币对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受风险厌恶情绪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全面下跌。这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滑的最直接原因。

从当前全球经济来看,美国经济稳步攀升,美联储在2015年年底结束了长达10年的低利率。包括欧元区国家和日本在内的其他主要国家备受通缩的困扰,欧洲央行、瑞士和日本央行等推出了负利率及与美联储的Qe有一定差别的“放水”计划。当前的市场并不缺资金,主要缺乏的是信心。

一旦市场信心恢复,无论美元走强还是疲软,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向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美元指数及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关系更多是受全球尤其是美国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在进行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投资或者投机交易时,要参考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

3如何利用基本面进行决策

投资者通过定期关注各大财经网(博客,微博)站的头条新闻,对当前的热点数据和事件、全球主要央行等经济环境进行了解后,就可以开始制定相应的决策。由于期货、外汇等保证金性质的交易可以先买进再卖出,也可以先卖出再买入,因此,无论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适当的入场时机。

4opeC决策与国际油价关系

在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opeC成员国及非成员国对召开限产会议的呼声高涨。在本轮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委内瑞拉等国一直希望能通过限制产能来应对国际油价的不断下滑,但由于产油国内部的分歧,该会议的日程被一拖再拖。本轮原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衰退导致的需求降低。原油供应的减少的确会对价格形成影响,但如果全球经济衰退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未来国际油价的表现仍将以弱势为主。

从长远来看,虽然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最终回归其本身价格。但在期货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过程中,涉及实物交割的部分占比很小,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变化才是影响价格因素的关键。2016年年初以来,国际油价的反弹幅度已达到50%,除了受限产言论的影响,更多是来自投资者信心的变化。由于全球的宏观环境没有显著改善,当前国际油价的走势仍被定义为反弹而不是反转,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反复震荡,经过连续调整后最终恢复弱势,这将是国际油价未来1~2年的运行基调。

5中东乱局加剧油价动荡

除opeC决策外,中东地区政局不稳加剧了国际油价的动荡。在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对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虽然了当时的政权,但也给中东地区包括全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此外,2015年发生在巴黎、2016年发生在比利时的恐怖袭击,加剧了欧洲乃至全球的恐慌,中东地区的恐怖袭击及战乱也会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原油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6国际油价和商品货币的关系

在没有货币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交换来获得所需物品,在交换的基础上出现了交易的媒介,先后有贝壳、牛、羊、铜器、玉璧、金、银等。随着贸易的发展,最终金、银的角色被稳定下来。黄金和白银除了用作交易,也可以被制作成其他物品,甚至被转卖。商品货币的定义就是有实物支持的货币,黄金、白银及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这些货币除了由政府做担保,还有自身的基本价值。本文提到的商品货币主要是澳元、加元及新西兰元,由于这3个国家都是原油、农产品(000061,股吧)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这几个国家货币的汇率与原油的走势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被称为商品货币。这其中反映最为灵敏的是加元,作为全球第五大原油生产国,加元与国际油价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过程中,除了加元,澳元和纽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受近期油价反弹的支撑,这些货币也出现了一定反弹。但在2016年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中东及加拿大等产油国都在积极寻求经济转型,缓解对原油的过度依赖,预计未来国际油价和这些商品货币的相关性将越来越弱。只有在较长的周期中,才能看到油价与这些货币同向波动的影子。因此,在分析和交易的过程中,不要单纯以原油价格的涨跌来判断商品货币的走势,更要根据这些商品货币当时的运行特征决定接下来的交易方向。

7油价下滑背景下的投资者决策分析

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国家发改委适时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其下限为40美元/桶,上限为130美元/桶,油价基本上在此幅度内进行调整。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3

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简单商品经济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初期,简单商品经济逐步缓慢发展。商品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这就必然产生了以商品、市场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商品经济关系。作为所有制和商品交换关系法律表现的私法也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其典型便是古代罗马法,即后世所称的民法。民法的个人本位、权利能力平等、契约自由、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等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及其相应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了这种简单商品经济关系的性质,准确而有效地调整着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确定以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自由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时的商品经济,从交易规模、交易空间、交易时间、交易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作为“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民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商品经济即近代自由市场经济的需要。虽然民法调整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但是民法不可能将平等主体间发生的所有财产关系全部纳入自己的调整领域。于是,适应这种以组织为本位的新的法律部门,即商法便应运而生。如果说,民法调整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的话,那么,商法则是调整大规模发展条件下充分竞争的近代自由市场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的性质确定了商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因为民事主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民事主体是为自身的需要而进行商品交换,是“为需而买”;而商事主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营利,是“为卖而买”。营利主体要营利,必须要求商品交易行为具有简便、敏捷、确定、安全、公平的属性,因此,对营利性主体的营利,必须采用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原则来调整,即采用一整套特有的与商事行为的特点相适应的商事原则来调整。比如,在商事行为的形式上更加注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在商事中,进一步简化交易程序;与交易的公平性相适应,商法遵循交易公平原则,体现了强制主义、公示主义、外观主义、严格责任等原则。上述原则均是商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各项制度之中,但在民法中却不能称为基本原则,民法中有的制度虽然也有类似规定,但仅仅是个别的规定而非普遍现象。

由此可见,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其调整原则的特殊性,而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和调整原则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法不能调整商事行为,商法应当作为一部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区别于民法。在自由市场经济时期,经济运行主要靠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国家并不干预经济。但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垄断,导致了日益频繁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从此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干预经济,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便产生了经济法。所以,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关系必须靠民法、商法和经济法来共同调整。

我国商法将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所引起的经济关系作为调整对象,体现了我国商法调整对象的两大特点。其一是商法只调整营利性主体。对非营利性主体,商法不作调整,这是其前提条件。其二,商法只调整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不调整营利性主体的非营利行为,营利性主体的非营利行为分别由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交换的行为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商法调整商事行为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商主体的市场交换行为,使之符合市场运行的要求,商法的全部法律制度及法律原则,都是这种导向的具体措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商法就是现代市场法。

总之,商法把营利性主体的营利,作为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并采用与之适应的特殊的调整原则,表明商法区别于其他一切法律部门,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商法应当区别于民法和经济法而独立存在。

第二,从商法与民法的区别中看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和试验,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而市场经济机制有序有效地运行,则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备、内容合理的交易规则与公平竞争机制为先决条件。加强以商品经济为核心,以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为基础的民商立法成为人们的普遍主张。但在具体立法模式上,民商法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坚持民商合一;另一种观点坚持民商分立。笔者认为,从民法和商法各自不同的调整对象来看,实行民商分立,更有利于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关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商法和民法都是私法,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法律部门,但是,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以组织(企业)为本位调整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的法律;民法是以个人为本位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商法和民法不同的调整对象,决定了商法和民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首先,两者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同。商法价值取向的重心在于维护企业的合法营利;民法价值取向的重心在于社会公众民事权益的维护。其次,两者调整范围不同。商法调整平等的营利性主体,民法调整平等的非营利性主体;商法调整动态的财产关系,民法不仅调整静态的财产关系而且也调整人身关系。再次,两者的调整手段不同。商法属于私法,当然采用私法调整手段,但是,由于商法所调整的营利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国家管理职能发生联系,必然引起国家对商事行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干预和控制,因此,商法必须兼顾采用某些公法调整手段,商法从私法的放任主义到干涉主义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特性;而民法是纯粹的私法,完全采用私法意思自治的原则,只要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不妨碍社会公共利益。最后,两者法律规范各有特点,商法规范的内容具有纯粹性,都是纯粹的财产关系,而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具有复杂性,既有财产关系,又有人身关系;商法规范具有技术性,为确保商事交易的安全与效率,大多数商事法律规范是技术性规范,而民事法律规范中含有道德因素的伦理性规范占很大的比例;商法规范是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的有机融合,而民事法律规范中强制性规范很少;商法规范具有易变性。商法规范的制订和修改较民事法律规范更为频繁;商法规范具有国际性。商事交往没有民族、地区的限制,现代社会通讯先进,交通发达,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需要大量的国际间共同认可并遵循的商事法律规范,因而,在商事领域制定统一规范,要比民事领域更有必要,也更为容易。

正是因为商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调整范围和调整手段,因此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传统民法分离开来,实行民商分立。这也是实行民商合一仅起到形式上的机械合并而不能使二者有机融合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三,从商法与经济法的区别中看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政企分开是我国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其立法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否认公法与私法的区别,导致公法私法不分,过分强调公法,致使以公法的原则取代私法原则。这种立法指导思想完全适应计划经济,但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协调。当今,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解决政企不分的痼疾,在立法上就必须划分公法和私法的界限,明确经济法和商法各自的调整对象,以便在经济关系中充分发挥商法和经济法各自的作用。

经济法是以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在国家和市场主体之间形成的具有突出经济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杠杆之一,属于以国家为本位的公法,体现公法原则,其调整手段必然是公法性的。而商法虽然有公法化的现象,但其基本属性还是私法,体现私法原则,主要采用意思自治私法调整手段,所以,经济法和商法两者各自不同的调整对象决定了两者性质不同,两者的调整手段也不相同。

在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引起我国经济法调整范围的缩小和商法调整范围的扩大。在微观经济关系方面,国家对市场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角色由原来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身份向单一角色转换,国家通过制定和完善商事立法,赋予市场主体独立的经营主体地位,维护其经营自,规范市场竞争的规则,保障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了商法的地位,扩大了商法的调整范围。但是,我们不能随之产生轻视或否认经济法作用的思想倾向,因为商法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地位加强了,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而只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发生了变化,由指令性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变为指导性的间接管理方式,由行政手段转变为法律手段,因此,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存在,决定着调整这种经济管理关系的经济法存在的必要性。那种认为实行市场经济,经济法不重要甚至可以取消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商法属于私法,它只调整微观经济关系,经济法属于公法,它侧重于调整宏观经济关系,但对微观经济也有所调整,所以会出现法律调整对象的重合。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普遍的现象。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4

   第一,从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看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商法调整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商法学研究的起点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商法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商法理论研究的任务就在于科学地探索并界定商法的调整对象及范围。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简单商品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相适应,产生了三种不同性质的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制,即民法、商法和经济法。

   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简单商品经济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初期,简单商品经济逐步缓慢发展。商品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这就必然产生了以商品、市场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商品经济关系。作为所有制和商品交换关系法律表现的私法也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其典型便是古代罗马法,即后世所称的民法。民法的个人本位、权利能力平等、契约自由、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等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及其相应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了这种简单商品经济关系的性质,准确而有效地调整着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确定以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自由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时的商品经济,从交易规模、交易空间、交易时间、交易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作为“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民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商品经济即近代自由市场经济的需要。虽然民法调整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但是民法不可能将平等主体间发生的所有财产关系全部纳入自己的调整领域。于是,适应这种以组织为本位的新的法律部门,即商法便应运而生。如果说,民法调整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的话,那么,商法则是调整大规模发展条件下充分竞争的近代自由市场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的性质确定了商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因为民事主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民事主体是为自身的需要而进行商品交换,是“为需而买”;而商事主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营利,是“为卖而买”。营利主体要营利,必须要求商品交易行为具有简便、敏捷、确定、安全、公平的属性,因此,对营利性主体的营利性行为,必须采用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原则来调整,即采用一整套特有的与商事行为的特点相适应的商事原则来调整。比如,在商事行为的形式上更加注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在商事中,进一步简化交易程序;与交易的公平性相适应,商法遵循交易公平原则,体现了强制主义、公示主义、外观主义、严格责任等原则。上述原则均是商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各项制度之中,但在民法中却不能称为基本原则,民法中有的制度虽然也有类似规定,但仅仅是个别的规定而非普遍现象。

   由此可见,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其调整原则的特殊性,而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和调整原则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法不能调整商事行为,商法应当作为一部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区别于民法。在自由市场经济时期,经济运行主要靠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国家并不干预经济。但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垄断,导致了日益频繁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从此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干预经济,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便产生了经济法。所以,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关系必须靠民法、商法和经济法来共同调整。

   我国商法将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所引起的经济关系作为调整对象,体现了我国商法调整对象的两大特点。其一是商法只调整营利性主体。对非营利性主体,商法不作调整,这是其前提条件。其二,商法只调整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不调整营利性主体的非营利行为,营利性主体的非营利行为分别由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交换的行为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商法调整商事行为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商主体的市场交换行为,使之符合市场运行的要求,商法的全部法律制度及法律原则,都是这种导向的具体措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商法就是现代市场法。

   总之,商法把营利性主体的营利性行为,作为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并采用与之适应的特殊的调整原则,表明商法区别于其他一切法律部门,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商法应当区别于民法和经济法而独立存在。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5

关键词: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价格机制

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变化及我国的贸易定价权缺失矛盾

(一)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变化趋势

大宗商品构成一国国际贸易的较大比重,据wto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贸易价值总额较2000年增长了约7.4倍,大宗商品贸易占据全球贸易总份额的21.4%,其中有色金属和矿产品贸易增长最为突出,全年贸易总额分别达到4160亿美元和3950亿美元,石油类能源商品依旧处于大宗商品贸易的绝对领先地位,2012年突破3万亿美元交易总额。从近年来大宗商品贸易平均价格指数的变化来看,2007-2013年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实现了“1+1/2”式的显著周期性波动,以2007年1月1日作为起点,2013年12月1日作为终点,大宗商品平均价格指数分别收于992.7点和1070.9点。

如图1所示,2007年之后,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分别在2008年6月和2011年4月达到前后两个周期的峰值,其中第一个价格周期完成完整的正弦函数波动历时42个月,而第二个价格周期仅完成正弦函数的1/2波动就经历36个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在2009年3月达到近年来最低谷,谷底最低指数837点,较同周期峰值1341.9点相差超过500点,尽管开始于2010年7月的第二周期全球经济复苏为大宗商品贸易价格的再次上涨提供了机遇,。然而,无论是价格变动速率和指数上涨程度相对第一周期都存在差距,说明第二周期经济复苏的缓慢和相对有限的国际贸易增长潜力。

(二)我国的贸易定价权缺失矛盾

我国是世界大宗商品的集中交易国家之一,对煤炭、矿石、农作物肥料以及铜铁等商品的进口位居世界首位,同时每年出口大量钨矿、锑矿、萤石以及其它稀土类资源产品。据wto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使得欧美国家的大宗商品贸易出现普遍下滑,而我国在此期间依然保持大宗商品贸易的强劲增长势头,仅煤炭资源一项的进口增长幅度就超过300%,而从2000-2010年的长周期来看,我国稀土类资源商品的出口供给长期超越国际平均需求,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对于稀土资源产品的出口限制,然而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稀土类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依然位居世界前列。

与大宗商品贸易总额常年维持高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稀土、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贸易来往中长期缺乏应有的定价权地位。一方面,大宗商品进出口定价权的缺失使得国际贸易成本居高不下,贸易利润长期遭受侵蚀。以铁矿石大宗商品贸易为例,2012年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使得我国钢铁产业遭受近25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一数字相当于同期100家中型钢铁企业的年度利润总和。另一方面,以战略性物资作为主要构成的大宗商品贸易波动极易引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高价进口、低价出口的贸易价格现实会引发国内产业经济部门的连年亏损,内部微观贸易经济部门具有较强的集中破产可能性。

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价格作用机制

(一)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内部作用机制

从近年来大宗商品贸易价格的市场内部作用情况来看,贸易模式的变化使得大宗商品价格愈发受制于传统供求关系和投机、预期等新型非传统因素的双重影响,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一般模式、现货模式、易货交易模式、期货模式、跨国公司内部交易模式以及份额交易模式等形式众多,其中跨国公司内部交易构成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多元化发展的新生力量,期货市场则成为投机性资本和高风险资本聚集的场所,这使得大宗商品期货的风险规避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日益降低,期货投机行为对能源类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显著,以原油为例,原油期货的存在使得其贸易名义价格增长长期领先供求增长20-30倍水平。

从大宗商品贸易行业内的垄断力因素来看,铁矿石进口贸易是受资源垄断价格影响较大的贸易类别之一。目前国际铁矿石出口行业的横向合并趋势显著,铁矿开采和生产企业具有一体化发展趋势,对于产业链整体控制的加强使得其享受巨额垄断利润。与之类似的垄断价格因素还包括临近国家与地区间的天然气进出口贸易。如表1所示,2001年至2012年国际天然气出口价格从135.8美元/立方千米直线飙升至356.2美元/立方千米,其中体现的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国家能源偏好转移非常显著,领近地区的天然气贸易构成事实上的单边垄断贸易,我国与俄罗斯的相关大宗商品交易即为这一类型。

(二)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外部作用机制

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外部作用力量主要包括世界经济再平衡、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以及wto对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制度性约束。目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层调整和长周期复苏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任务是扩内需、稳外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达国家的任务是增储蓄、减消费、规制衍生品市场,经济调整的再平衡过程必然引起贸易供求的新变化,进而对国际贸易价格产生多重影响。

从wto对于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的价格规制来看,其主要作用点集中于贸易企业部门。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力量成为左右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价格的重要因素,超过80%的大宗商品市场增量需求来自我国,wto看准这一发展趋势,从平衡贸易供求关系和加强资源类商品进出口规制的角度而连续干预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较为典型的包括2011年7月wto对我国焦炭和稀土等资源出口的管制事件,美国、日本和欧洲联合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声称我国对于资源类商品出口采取国内、国外不一致的双重价格标准,而争端解决机构带有偏向性的裁定显然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获得价格优势。

(三)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价格影响途径

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影响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各国在wto框架下贸易规制的利用、贸易政策体系以及贸易舆情信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利用产业经济政策、贸易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补贴等形式对国际贸易商品价格施加影响,这虽然是各国维护自身贸易利益的体现,却也构成国际贸易纷争的根源。因此,在wto多哈回合谈判中达成的“巴厘岛一揽子协议”上,各国显示出了将国际贸易规制由单边向多边演变发展的需求,以此减轻单个经济体对贸易产品价格的较大影响,平衡贸易纷争与贸易利益分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化对外贸易政策是影响大宗商品贸易价格的另一途径。不同于一般性商品贸易,各国对大宗商品贸易的进出口控制十分严格,以美国为例,其对矿产品出口设定了非常高的出口限制规定,并且通过制造舆情信息来影响资源类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这从中美铁矿石贸易谈判时屡屡出现的国际铁矿石供不应求的舆情消息便可见一斑。发展中国家内部对于大宗商品的出口限制也具有差异,如俄罗斯对于能源产品的出口限制主要为设定高关税,印尼则规定了严格的单一信用证大宗商品交易方式,我国采取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的方式来限制大宗资源性商品的出口。

我国应对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价格波动的针对性策略

我国长期保持大宗商品的高额交易数量是既定的,对于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也较为现实,制定针对策略应从融入全球经济再调整、创新贸易结算方式、完善贸易价格风险预警体系、利用wto大宗商品交易规制等方面进行展开,具体而言:

(一)融入全球经济格局再调整大潮

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贸易利益格局再划分是大势所趋,我国“十二五”期间着重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即是对此趋势的积极回应。以原油大宗商品交易为例,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实际上变相地支撑了国际原油商品贸易价格的不断攀升,只有在国际贸易中减轻对相关资源性商品的依赖,我国才能倒逼贸易定价权易手,为此,在全球经济利益格局重新划分的趋势中,我国经济应摒弃对于高资源投入产业的政策支持,渐进推升高资源、高消耗产业的税赋水平,降低国内经济对于资源类大宗商品的需求程度,进而控制相关商品的贸易价格走向。

(二)创新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方式

无论是美国Qe政策还是欧洲的LtRo计划,其实质都是本币贬值的宽松货币政策,进而对国际贸易的相关对手国形成实质贸易利益侵害。因此,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应发挥参与国际贸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应对不正当贸易竞争出发,推进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多样化进程,充分发掘人民币和其它支付工具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应用潜力,以份额交易和易货交易等形式来抵消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价值变动造成的贸易利益隐形流失,使得大宗商品价格能够趋于稳定,避免国际贸易单边对手国货币贬值的非系统性冲击。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目前已经在铁矿石贸易中尝试了人民币结算方式,并且取得成功。

(三)完善贸易价格的风险管控体系

大宗商品贸易价格的极小波动都会因为巨额交易量而成倍放大贸易款项波幅,在国际贸易中地缘政治、气候因素以及其它不可预知因素的作用下,大宗商品贸易价格事实上也不具有精确的可预测性。因此,相关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必不可少。以美国为例,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总额为7.3亿桶的原油战略储备体系,这一体系助其成功规避了1999年、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的国际石油价格动荡。事实上原油战略储备体系就是我国“屯丰年、赈灾年”经济思想的体现,我国完全可以参照美国的原油战略储备体系对其余大宗商品建立类似风险管控体系,最大限度规避贸易价格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

(四)利用wto的大宗商品贸易政策

我国目前对于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权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贸易部门不谙wto框架下的贸易政策,国内产业政策、市场准入制度、大宗商品出口配额制度同wto规则不配套。因此,我国应以政府作为领头人,深入研究wto框架下的大宗商品交易规则,积极建设内部资源性商品的出口规章体系,冲破垄断性大宗商品的单边价格制定机制束缚,选择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来对大宗商品交易进行价格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引导,效仿发达国家在wto框架下的法律援引机制,对大宗商品国际垄断巨头展开反垄断诉讼,以此来争取自身的贸易利益,长期挖掘自身在wto贸易法律体系下应有的贸易权益。

参考文献:

1.黄河.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结构性权利视角[J].外交评论,2013(3)

2.刘宇宁.应着力解决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问题[J].经济纵横,2013(10)

3.钟一鸣.中小企业规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研究[J],商业时代,2013(3)

4.白明.“中国权”视角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研究[J].国际贸易,2013(6)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6

 

关键词:商品市场;信用缺失;企业信用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的采邑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被破坏,代之以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各种产品和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领域大大扩大了。人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和流动更加频繁,使得原有的身份信用不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出现反映信用缺失问题的现象,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市场主体和公共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桎梏。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

一、我国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领域,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大量存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贷款方拖欠银行的贷款,经济活动主体偷、逃、骗税的现象

中国企联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通过问卷、企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513家企业的诚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研究的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政策建议。调查显示,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我国企业市场交易手段落后,由于信用条件不完善,造成企业信用交易手段受到限制,财务成本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票据结算量约相当于企业存款余额的11倍,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是3300倍。此外,发达国家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高达5%以上。近年来,我国由于企业失信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发趋势,发生数量大幅增加,影响较大有:欧典地板虚假宣传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假案、安徽华源制药厂产品质量案等。

2.经营中弄虚作假行为猖獗,主要表现在:不法厂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以及合同欺诈等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1998年全国有68.45%的消费者受到过商业欺诈行为的侵害。概括起来,我国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商业质量欺骗、价格欺骗、服务方面的欺骗、商场在促销活动中的欺骗、经营方式的欺骗及企业形象和商场实力的不真实宣传等方面。据统计,2003年前11个月,全系统共查处提供虚假文件骗取登记、虚假出资、虚报出资、抽逃出资的企业2.3万家,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15.3万家。查处无照经营业额211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47万户,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03万件,制假售假案件24.24万件、商业欺诈案件5159件。受理消费者申诉70.66万件,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5.45万件,广告违法案件6.88万件,商标侵权案件2.87万件,合同违法案件1.74万件,其中合同欺诈案件3173件。

二、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原因

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技术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以及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等,制度层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的契约化交易相适应的信用制度。

(一)技术层面的原因

1.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对商业信用的认识不完善,存在短期行为。很多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额和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就盲目地赊销产品,加上信息获取困难等外在客观原因,对客户的信用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商业信用风险比比皆是。当前,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授信管理制度,有的建立了授信管理制度但不完善,有的建立了完善的授信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以至有的企业第一批发出的商品货款还没有收回,就发出第二、第三批商品,而且涉及金额巨大。这种不重视控制信用风险的做法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这一观点的深入人心,企业信用管理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信用管理,但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信用管理仍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即使是在那些大型企业,专门设有信用管理机构、由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信用管理的情况也是凤毛麟角。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的直接后果就是信用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使风险在企业中累积。

2.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授信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一些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盲目地采用赊销形式,售后又不重视应收账款的监督和管理,结果导致了较多的呆账。据相关调查分析,在大量的坏账中,属于外部环境、政策性原因和“三角债”之类问题的,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约只有16%左右;而属于经营性、内部管理造成的,则占到80%以上。

对客户的信息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当前,国内企业缺乏客户资信资料管理技术,还不具备自主建设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能力,对往来的客户无法及时记录各种交易信息以及形成的内部评价,更没有条件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进行时时跟踪及风险预警。另外,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这项工作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模型来完成,但目前我国的企业中能将信用风险模型引入企业信用管理的非常少见。3.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信用管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管理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信用管理人员,尤其是信用管理部门经理的要求非常高。信用管理人员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但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信用管理就是收收账”的层面上,所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并未受到重视,只是交给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去操作,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

另外,造成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原因还有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事实上存在的市场分割。

(二)制度原因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7

关键词:假冒伪劣;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假冒伪劣商品十分猖獗,并深入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假冒伪劣商品现象为何如此泛滥,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其主体主要有厂商、消费者、政府等。

1、从生产者角度来讲。生产者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目的在于牟取暴利,这是假冒伪劣商品出现的主要原因。生产假冒伪劣商品采用劣质的材料,无需广告宣传费用等,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成本,获取高昂的利润。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健全,这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生产者由于打假成本太高,以及不明晰的产权导致厂商只愿意做短期的生产,而不愿意为厂商长期的企业形象、信誉做过多的投入而形成了一种间接上放任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

2、从消费者角度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消费者的信息不完全,无法辨别假冒伪劣商品。随着仿冒技术的不断提高,假冒商品与正品的相似程度越来越高,正品与假冒商品越来越难以辨别。由于技术的限制、厂商的疏忽,厂商的防范措施做得很不够;或由于成本的限制,做的宣传力度不够,这样使假冒商品有了可乘之机。www.133229.Com还有一些消费者信赖的部门不负责任,做虚假认证等,消费者因为对此机构信赖而疏忽了对其认证的商品的辨别。如原有的国家免检产品、

4、提高消费者辨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降低打假成本。假冒伪劣产品若无法销售,其危害将无法形成。消费者是商品的最终购买者,若消费者能有效地辨别假冒伪劣商品,那么将有效地制止假冒伪劣商品现象。对此应该大力宣传,提高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防范意识,提高消费者的监督意识。对于技术含量高、专业强的产品,国家应该严格把关,严格控制认证,降低消费者的识别成本。企业也应该提高产品的防伪技术,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形象和无形资产。

5、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首先,要大幅度提高行政处罚力度,明确制定行政判罚的依据;其次,应大幅度提高判罚的比例;最后,对于行政执法机关查获的制假售假案件,达到立案标准的,应从大局出发,及时交于公安部门刑事立案,不能单单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罚代刑,拿钱了事,否则无法达到震慑和严厉打击违法者的目的。此外,对在流通领域查处的售假案件,不应只做局部处罚,应追根溯源,从查处的案件线索上溯回查处制假窝点,从源头上予以治理,做到标本兼治。

6、加强政府的领导作用,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宏观的指导作用。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领导体制上要有所转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我国是市场经济,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地位,但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以及传统官文化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政府管得过多、过死。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制售维护,不予管制,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严重危害也不予管制,使得不法分子越来越猖狂。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职能转变,给经济发展创建更多的流通空间,在国家有关部门严格把关的同时让市场本身来检验产品的有效性,进行自发调节,让市场本身来淘汰假冒伪劣商品。

7、提高低收入人群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利益。根据三鹿奶粉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掺入毒品的奶粉大都是低档奶粉,一般都是销往农村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低收入人群对于价格非常敏感,这对假冒伪劣商品提供可乘之机。国家应该严格控制低收入地区的产品质量情况。这种地区的地方政府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国家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并加大对假冒伪劣的处罚力度。

假冒伪劣现象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因此应该同时从各方面入手,形成多管齐下的局面。在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对网络环境的建设还没有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中假冒伪劣现象更加严重。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也应该与时俱进,严格控制新环境下的市场经济秩序,使我国经济能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使人民、国家、企业的利益不受危害。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厚刚.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博弈行为分析.科技创业,2008.2.

[2]胡俊超.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咸宁学院学报,2008.8.

[3]廖海敏.试论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综合治理.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8

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由于体制转变等原因,该课程在开设之初几乎是按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在组织教学。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该门课程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少业绩,但由于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造成任课老师对教学内容把握偏差大,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内容老套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实现何种目标,恐怕很多任课老师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本着完成教学任务的精神,重点放在如何按现有教材安排教学内容上,没有全面思考这门课程学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要实现何种目标。经济学基础内容包括微、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介绍的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即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从国家经济层面来思考如何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平稳、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等。很多教师都能讲清各部分的目标,但是从课程全局来看,没能弄清学了这些内容后能干什么。虽然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性课程,但笔者认为其在现实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应该要让学生了解价格变动背后的动力,成为精明的消费者、投资家、企业家等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应该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老套

绝大多数高职经济学基础教材都沿用了高鸿业等主编的体系。这类教材体系完整、资料全面、理论水平高,微观部分从经济学定义、均衡价格,到消费者、生产者理论,再到市场类型以及市场失灵等问题给予全面分析;宏观部分则从GDp的核算、国民收入分配,到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就业等问题作了详细介绍。这个体系把经济学知识介绍得面面俱到,适用于本科或研究型学生的学习,但是并不适合高职专业的学生。一是由于高职专业的学生数量分析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其中大量的数理分析,二是这个体系内容太多,全部讲下来,整个课程至少要安排80学时以上,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学时数不超过54课时。因而应该对老套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删节,以达到高职的必需、够用的要求。三是具体案例等跟不上经济实践步伐,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现有很多教材中所举案例来自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少把发生在身边、国内的经济案例引入教学中来,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式不具有启发性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基本与中小学的灌输式教育无异。任课老师仍用灌输方式向学生介绍各种定理理论、各种经济知识,基本上忽略与学生的交流,无法实现双向互动。在案例等知识的讲解上,教师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却忽视了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启发学生自我思考自身经济行为。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原则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符合高职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效果,因而有必要对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深入改革,从而推动商业意识的传播,促进创业理念的提升。针对高职的特点以及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笔者认为,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要求,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为保证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完善职业教育特色,提出了“理论必需、够用,重视实践“的高职教育发展原则。1991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到,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之后的各种文件和高职教育研讨会上,都提到了必需、够用原则,从而确认了高职基础理论教学的必要性。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应符合高职教学的基础原则和规律,做到“理论必需、够用”。

(二)商业意识导向原则

我国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系,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推动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要想在商业社会中站住脚,成为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懂得商品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面对各种商业机会,商业从业人员应该具有商业意识,从而把握市场脉搏,获得成功。商业意识是一种能够贯彻于商业的诸多环节的思维想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上超前的意念和想法,通过对商业未来的展望,和以往商业经验的利用,从而取得相应的利益。通常认为商业意识包括市场洞察力(发现商机或者发现问题)、反应能力(制定相应策略)、执行力(策略制定后强大的后期执行能力)三部分的内涵。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没有商业意识的培养,因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规律的任务。这个任务要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高职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核心思想是要让学生能在商品经济大潮或者市场经济体系中自由翱翔,就是要用商业意识去武装学生们的头脑,使学生们能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把握经济运行动态,具有洞察商业机会的眼光。因此,经贸类、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该要以商业意识为导向,而经济学基础则承担着落实商业意识的首要责任。

(三)能力培养本位原则

高职经济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商业意识培养要求我们具有市场洞察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执行力。根据这些能力的要求,经济学基础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将每一单元界定相应的能力标准,使能力培养有相应的载体。

(四)紧密结合实际原则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被很多学者归为纯理论课程。对于这种归类方法,笔者认为是有偏见的。笔者认为,该门课程虽然理论内容比较多,但是这门课程却可以指导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中,微观部分可以指导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是否合理、机会成本高低等,也可以帮助经济体认识周围的经济事物。宏观部分则主要是讲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对于经济体的投资行为等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知识在学生走入社会后迟早都会碰到,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数理的分析研究,更需要的是要结合实际,把能够用于个体的经济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内容

谈到高职经济学改革时,很多学者从各自的教学需要提出了诸多改革方案和意见。比如,要求将课时增加到72(周4课时)课时以上,要求介绍近现代经济学流派,甚至要求进行双语教学等,这些方案或意见或许有用,但笔者认为并不实际。笔者从实际出发,认为当前的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修正教学方向,调整教学方法,结合现实案例来实施。

(一)压缩教学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课程将所有微宏观章节包括在内,如果要完成所有教材内容,那么所需要至少总课时72节以上。然而,高职的理论课程都被要求压缩,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时安排在54课时以下,肯定无法完成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原则上不能破坏经济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基本完整,最后教学内容都是理论必须。因此在高职教学内容中,微观部分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均衡价格及弹性、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知识;应考虑删除的内容有:动态均衡、福利经济学、分配理论等,简略介绍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在宏观部分,重点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模型、通胀与失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应考虑删除的内容有各种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等),开放条件下的经济模型等,对于其他新学派的观点和知识都无须在高职经济学基础中作详细介绍。

(二)培养商业意识

笔者认为,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因此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要将这种观点体现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于介绍各章节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新的概念等,缺乏对这些知识背后的动力的解释,即商业利益是推动各行为主体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要培养商业意识,要从商业和商人的角度,来介绍各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应用以及如何去利用这些知识,使自身的利益或福利水平提高。比如,在介绍影响商品的需求因素时都会讲到偏好、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因素。在这里,相关商品价格就是一个培养商业意识的一个很好知识点,商品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可以用性能相当但价格更合理的商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此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可以省下一些货币。举例来说,摩托车和电单车作为上班交通工具是相互替代的。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电单车就是一种更好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电单车流行、销量日增原因,是经得起理论考验的。再比如讲消费者行为,一定要讲到消费者行为差别明显,女性喜欢流行的、时尚的商品,而且也愿意花大价钱消费,主要是因为女性认为流行和时尚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高。这也是俗话说的女人的钱好赚的原因。从商人的角度来看,以后同学们经商做生意也可以考虑经营女性商品。在讲厂商理论的时候则更要体现商业意识,传统理论主要介绍企业的生产函数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等,这些知识只要稍稍介绍一下,而重点要放在当前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原因上。传统的书籍出版业、运动品牌实体店等在萎缩,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改变了传统利益格局,从传统的多级代销转为真正意义上的直销模式。这种模式削减了中间商,使生产商和消费者能从价格的下降过程获取利益。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具有商业意识,人们才能更早发现商机。因此培养商业意识,关注利益背后的动因,应该是经济学教学的方向。

(三)调整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以思维和意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课程,应该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应试教育等仍然在高职、本科院校盛行。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中小学阶段的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这一类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高职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要求。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对于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笔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法可以把提问式、案例式、实验式、考察式等方法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商业意识之目的。

(四)结合现实案例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9

可放眼世界,全球经济仍处下行趋势,此时大宗商品价格逆势回暖岂非咄咄怪事?大宗商品价格多年不景气,在全球经济依旧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价格持续高企,其背后一定暗藏玄机。

首先是经济基本面提供诱因。虽说全球经济基本面仍处于下行趋势,但在局部时间局部地区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利好”消息,市场嗅觉也会失灵,将区域性、阶段性的暂时“小阳春”误判为五彩斑斓的“盛夏”。虽说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但市场有时候也会兴奋过度,产生非理性操作,助推大宗商品价格跟着“起哄”,出现极端行情。

其次是宽松政策持续释放流动性。在经济不景气下,各国竞相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大量释放流动性。市场上钱多了,大宗商品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今年以来,美联储高举加息的靴子迟迟不肯落地,各大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摩肩接踵,流动性到处泛滥。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大宗商品价格乘机飙升。钱多了,总要有地方去,投资大宗商品可以避免货币贬值,因此,大宗商品就会价格上升。

再次是利率不断下滑令黄金等避险资产变得更富吸引力。为了遏制通缩,推动本币贬值,欧洲、丹麦、瑞士、瑞典和日本央行先后实行了负利率政策。今年以来,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在扩大,负利率程度在增加,其覆盖范围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进一步扩展到银行间市场和国债市场,而且更多的国家还在酝酿减息,或者考虑执行负利率政策的可能性。目前,中央银行采取负利率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23.1%。负利率政策长期供给廉价资金,大大增加了资产泡沫和投机风险。在此情势下,黄金成了投资者最佳避险选择,价格一路飙升。今年半年时间里,国际金价从每盎司1060美元的低位跃升至1300美元之上,为最近36年里最佳的上半年表现。预计在今年末,黄金价格将涨至1500美元每盎司,至2020年,黄金价格将突破3000美元每盎司的新纪录。

还有长期供给收缩给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机会。长期大宗商品深陷熊市,导致部分商品供给不足,企业库存较低,因此多年来,价格一直低迷。例如:原油跌了1年半,黄金跌了4年多,铁矿石跌了3年多,铜跌了5年,铝跌了4年多,大豆跌了近6年。多数商品价格低点接近或低于成本线,导致产能收缩。物极必反,到了价格低点的大宗商品就应当酝酿价格反弹。截至2016年7月28日,中国国内各地皮棉价格在14500-15500元/吨,环比涨800-1100元/吨,导致棉价上涨的原因就是储备棉轮出量低于市场实际需求。

然而,无论哪种原因,近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非市场需求扩大所致,是大宗商品投资者的焦虑心态造成的,是一种资产价格泡沫现象。这种泡沫产生于带有投机性的投资行为,所伴的投资增长往往是虚假繁荣的表现,而资产泡沫的扩大必然导致金融系统风险的加大,潜藏着一定的风险。

世界银行在日前的官方报告中,几乎全线上调了对所有大宗商品明年的价格预期,特别是能源和食品的价格。但大宗商品原本有其明确的商品属性,实体经济的供需才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基本面。而眼下,全球经济的现状并不乐观,经合组织(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幅仅为3%,甚至有可能陷入“低增长陷阱”。基于发达经济体增速减慢、新兴市场增速在放缓、企业投资乏力、消费者捂紧钱袋等负面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不可能持续上涨。在这样的情势下,从涨幅看,多数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超过了10%,大大超出触底反弹的合理幅度,其价格非理性上涨凶多吉少。

其一,市场本应是经济的晴雨表,但现在有些本末倒置。在经济不景气大格局下,大宗商品价格反而上涨,这只能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总有人要买单,谁接手谁倒霉。

其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没有实体经济消化,就会在虚拟经济中兴风作浪,给本来就已经混沌的股市再添浑水,再添乱局。

商品经济出现的原因篇10

民法上的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所有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双方,在民事活动中的行为均应遵循这样的准则。

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分别论述了民法上的平等原则的产生,民法平等原则与商品关系及其民事主体间的财产人身关系、确立民法平等原则的重要性特征,平等原则的具体运用及其在体制改革中的地位。本文在肯定平等原则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现有法律的平等原则在实现过程中的一些体制欠缺,最后提出民法上的平等原则能够更好实现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民法;平等原则

我国民法的平等原则是当今商品经济的属性,是法制的基本原则,在当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属性的人类社会,固然其阶级性质有别,但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制度上,相同的一点都是把平等原则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调整商品关系的基本方针。

一、民法平等原则的产生

但就“平等”而言,所谓的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观念是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平等观念,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是反对封建制度的产物,资产阶级思想家宣称“平等”是不可剥夺和“天赋人权”。这种观念在动员群众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是在保留剥削关系和政治上、财产上不平等的条件下的平等。他们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用于掩饰对工人剥削和压迫的手段,小资产阶级的平等是把平等了解为占有私有财产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平等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恩格斯说:“一切人,作为人类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涉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现代的平等要求是与此完全不同的,这种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征中,从人就他的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伸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从这种相对平等的原始观念得出国家和社会平等权利的结论,要使这个结论甚至能够某种自然而言的,不可言喻的东西,那就必然要而且确已经过了几千年。”纵观世界文明史,可以看出先从原始的平等观念中得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平等权利的结论”,并使这种结论成为某种自然而灰和不言而喻的东西是西方文明国家,这决不是上帝偏爱,而是由这些民族生存和繁衍的自然条件而决定的。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多样灵活,农业、渔猎和商业文明交叉互补,几乎没有形成过高度中央集权的农业国家。东方文明则不同,例如,属于内陆农业文明,几千年的生产方式都是小农经济加中央集权,主要以农为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抗旱、排涝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统一调度全国的人、财、物。具有典型的专制度的形式。这种政治权力的建成必然会按照自身规律对经济基础发挥独立的作用,从而阻碍生产力的。而西方建立在社会理想基础上的法律制度,由于贯彻了生产平等原则,保证了和私人经济地位的生产平等,从而促进了商品所有者的自由生产和贸易,交换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说民法上的平等原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二、平等原则与社会主义商品关系及其民事主体间财产、人身关系

《民法通则》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平等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核心即商品关系这一特点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不同所有者之间及全民所有制法人之间都存在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因而它们之间的模向经济联系和协作,都必须遵循商品交换的原则。在商品交换中,彼此以平等的所有者或者管理者的资格出现的,因而这种交换的成立就必须是双方自愿的,按照等价有偿原则进行。商品关系的这一特征反映到民事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就应当是平等的,即使是具有隶属关系上、下级组织,彼此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符合商品交换关系的一般规律。我国《民法通则》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这一立法精神充分肯定了这一规律,同时也反映了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尤其是集中表现了作为民法主要调整对象的商品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平等原则不再是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文配,而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群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国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互助合作的平等互利的关系。同时,我国的商品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不是处于无政府状态,而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平等原则固然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必然反映,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等不仅表现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同时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劳动者在自己劳动取得的报酬上同样实现了平等。社会主义的财产流转关系就是在这种新的基础上扩大和巩固的。

民法所规定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同时也含人身权。民法不仅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而且又是调整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的基本法。保护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权是社会主义民法的两大任务之一。财产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关系,但并不都是民法调整的对象,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发生的财产关系即模向经济关系,这种模向经济关系主体上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如基于商品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其它社会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等。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的,这是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而发生的经济关系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在商品自由过渡时提出:“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这是因为商品交换的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一方不能命令或强迫他方,只有彼此志愿,自由让渡,才能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民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就具有这种特征。它是基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模向的经济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以特定精神利益为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荣誉、著作发明等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上这些人身关系的主体必须是平等的,彼此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应当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四至一百零二条,对上述特定的人身关系做出了权利规定。民法所调整的仅仅是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由于人身关系反映着存在人身之精神上的利益,这种精神利益自然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具有专属性,从而决定了人身关系具有与其主体不可分离的特点。《民法通则》还是根据人身关系的这种客观要求,从而在法律上确定了各种人身权,并要求除权利主体之外的不特定的任何人,均负有尊重和不得侵犯的义务。

三、确立平等原则的意义及其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