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运动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01

心理运动技能篇1

一、前言

(一)运动心理技能的概念

运动心理技能是内部言语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与运动动作相关的心理操作活动,是运动员已经习得的或天生的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心理结构模式下,对一系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控制、责任感、应付困境能力等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运动员心理能力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

(二)我国运动心理技能训练开展的现状

我国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起初,有几位运动心理学家应中国射击队和中国射箭队的邀请,对几名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以及心理咨询的大胆尝试,并在参赛时不断的调整其心理状态后,创造了世界纪录。运动心理学家还针对某些单项运动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等,为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初步统计,十几年来,在接受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的运动员中,有30多名世界冠军和20多名亚洲冠军。由此可见对于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的训练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表现。国内外的专家研究表明,任何运动项目的成绩水平都与运动员的体能、技术、心理状态的整合程度息息相关。

(三)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现在我国对于运动心理技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对于健美操运动员的心理方面的研究也还不能满足运动训练的需求。特别对于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对于我国的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进行研究,并希望能够尽快地转化到运动训练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通过对1980年-2006年《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的检索和对中国全文数据库1994年-2006年相关论文的电脑检索,一共有搜索到的关于心理技能的科研论文共80篇,涉及体育的运动心理技能方面文章只有23篇。对于健美操的运动心理技能研究还是空白。因此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的研究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参加中国全明星拉拉队锦标赛暨世界拉拉队锦标赛选拔赛的来自十几个省市学校代表队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采用即发即收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使本次调查更具全面性和说服力,随后又补发了几个没有参加本次比赛的健美操运动队的运动员的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223份。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训练体系的完善、不同学科理论、技术与训练学的交叉渗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现在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竞技比赛中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与其技术、战术、体能上的联系和差异

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在技术、战术、体能水平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在紧张、激烈、情况复杂的竞争过程中,能否较好的调节好自己的紧张情绪、提高抗干扰能力、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却与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上的差距有着很大的关联。现代化的运动训练系统中,心理技能的训练(pSt)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对训练者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对于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的训练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表现。国内外的专家研究表明,任何运动项目的成绩水平都与运动员的体能、技术、心理状态的整合程度息息相关。

(二)运动心理技能对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的影响

就人类行为模式而言,行为=函数(个体*环境);就运动成绩而言,行为=函数(身*技*心)。因此,运动竞赛不仅是比身体能力或运动技能,同时也是比心理技能。因此对于参加非常激烈的大型比赛时,影响其运动表现的不是体能的好坏和技术的优劣,而是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许多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经常出现“Choking”现象,就是因为这些运动员虽然在身体素质、技战术、体能上有取胜的优势。但是因为心理技能这块“短板”却使他们与冠军失之交臂。

综上所述,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应该引起广大学者和教练的重视,而就我国现在的运动心理技能的研究和在训练、比赛中的应用现状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深和提高。

(三)对健美操运动员进行运动心理技能专项训练的意义

1.健美操运动的项目特点

健美操是在鲜明的音乐节奏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在保持身体标准姿态的基础上实现身体控制节律性弹动技术,达到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实现人类追求健身、健心与健美为锻炼目的的一门体育学科。对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要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结合音乐的节奏、特色,通过复杂多变的操化、难度动作,以及线路、队形的变化,队员间的默契配合,来充分展现健美操健、力、美的特点。因此健美操比赛中对运动员从音乐的感知能力、身体的控制能力、节奏感、身体的协调能力、表现力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随着健美操比赛水平的不断提高,规则的不断变化使得竞赛日益激烈。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和动作的欣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美的形象,让美的动作、美的图案(队形)和美的旋律得以充分地展示,去感染观众和裁判员。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把动作和音乐的内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借助于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地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实现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

2.运动心理技能测试在健美操运动领域应用的必要性

对我国健美操运动员进行运动心理技能测试,可以区分不同年龄、水平和性别的运动员,在心理技能方面的差距。从而找出差距的方面和大小,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对训练者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力争从心理技能上降低同水平运动员的差距。

心理运动技能篇2

第一,感知觉在泛化阶段中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在体育运动中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这个时期教师讲解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示范要正确,力求熟练准确,轻快优美,使学生开始就对动作的感觉上产生兴趣。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是,应充分利用模型教具、图片、实物等工具使学生的知觉对象处于运动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思维在泛化阶段中,是初步感知某种具体形象实物基础上的概括,是以感知事物为基础进行初步概括的结果。这个阶段是教学讲解并示范完毕,学生模仿并想象、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在泛化阶段中,分析与综合处在一个较低级的思维水平上,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是一个初级的水平,动作不协调等现象普遍存在;比较。由于各种动作技能掌握的不够完善,学生应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动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动作要领,尽快掌握正确动作;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泛化阶段中,很难做到思维的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学生对新动作的控制力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各种动作技术还会出现多余动作。第三,记忆。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感知过的事物和思考过的动作所产生的印象并不会全部消失,虽然动作技能各方面还未达到正确的动作定型,但其中的一部分要领在人脑中保留下来,以后的学习中和一定条件下,这些保留下来的动作技能还会在头脑中重新反应出来,参加到后来的心理活动中去。泛化阶段的记忆过程一般比较浅显,只是粗略的记住动作的各个环节,有时还会出现遗忘现象。第四,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教师应反复示范并且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强调技术动作的实用性及它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一方面,促使学生在有意学习动作的情况下记住动作并尽快地完成动作。另一方面在教师反复讲解示范过程中促进学生无意的观察或感知到某个技术动作,为分化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儿童学习游泳初次下水后不熟悉水性,有些胆怯,怕呛水,怕别人笑话,但由于认识到游泳可以锻炼身体,又有实用价值,于是为这个间接兴趣所吸引。最后还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克服困难,坚持下水学习,掌握动作要领。

2分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分化阶段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动作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这时适当的提高或降低学生的差别感受性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时,在关键的地方提高音调、加重语气。在示范时,关键动作适当放慢或加大用力程度,以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关键的要领和动作。还可采取分解示范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更清晰的感知动作的幅度和发现,为达到动作的自动化打下基础。例如:在体操前滚翻教学中,采取四步教学法。(1)两手扶地,两腿蹬地。(2)屈臂低头,含胸提臀。(3)前滚时后脑、肩、臀部一次着地。(4)最后抱小腿团身呈蹲撑。目的是使学生清楚的感知各个部分的动作要领并初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第二,思维在分化阶段中是逐步感知到某种形象的具体事物基础上逐渐加以概括的过程。教师仔细的讲解并示范每一动作要领后,学生回忆并想象整个动作,然后逐渐实现自己新的动作。(1)在分化阶段中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是在思考中把一整个动作要领分解为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并把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逐步提高到高级分析综合水平的过程。(2)比较在分化阶段中要做到与泛化阶段相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相比较,自己的动作与教师动作相比较,从而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分化阶段这一过程有所体现,与泛化阶段相比较,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也会找到一些共同属性,将这些共性的东西相联系,从中应用到具体化中去。例如脚背正面踢球和脚内侧踢球的助跑、大腿的蹬摆都是一样的动作,只是触球部位不相同。教师示范在思维活动中可以适当举出学生易犯的错误动作,将错误动作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逐步移除,尽可能的建立并实现动作的正确性。第三,记忆。在分化阶段学习中,学习过的动作有很大一部分会作为经验在人脑中保留下来,在以后的学习或练习中还会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分化阶段对于记忆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会为长时间的记忆效果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中反复强调动作要领及正确性,对学生易犯的错误采用恰当的语言将其纠正,从而达到学习动作的最优化状态。第四,注意。分化阶段中,学习动作技能主要以学生有意注意学习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主要集中到纠正错误动作,逐步消除动作的紧张及牵强、多余、错误的动作,从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教师一方面要改进教法,一方面要提醒学生认真学习。应向学生说明,运动学习即是体力的也是智力的持久的劳动,既要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要学好暂时不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某些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感到兴趣和愉快。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用以自我监督,自觉地、主动地克服主观分心和客观干扰,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3自动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对所学动作已经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学生能更好的感知动作之间的区别并能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教师对正在练习的学生可采用语言、信号等有意识的强化刺激,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动作,从而进一步改变动作质量,使动作更加完美。这一阶段,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为下一动作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思维。自动化阶段中,思维是已经感知到某种具体事物并概括总结的阶段。学生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的学习过程所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真理、实践去检验,从而运用到实际动作技能中去的过程。(1)这一阶段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是在经历了由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基础上而达到的高级的分析、综合的水平。(2)比较,是经过了不同观点、不同角度而取得的重要的动作。(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都是在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将本质的属性作为其学习的重点,并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在自动化阶段的动作示范中,教师要将整个动作完整、流畅的展示出来,并伴有音乐或拍子,将优美的动作过程呈现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去。第三,记忆。在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主要以长时记忆为主,学生可以无意识的流畅优美的将动作展示出来。在动作示范中教师要强调动作的舒展度及面部表情等方面,并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将完美的动作长时间的形成记忆。第四,注意。在自动化阶段,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讲解要系统、连贯,深入浅出,示范要突出关键,动作完美。正确的去运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活动,并采用比赛形式的练习手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4结论

心理运动技能篇3

【关键词】心理韧性稳定性青年选手意象训练

一、绪论

本文针对球员训练及比赛延伸出的情绪,加以分类并对照相关文献加以论述及释义,并根据释义举例说明实例,及提供相对的应变方法,借以让教练或是球员本身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可以运用文中论述去察觉了解,并顺利的排解内心的问题,文中也同时引用多方文献相互比较,提供多样内在训练的方法,让教练、球员可以适时运用并提升训练成效及比赛成绩。

二、比赛表现的情绪

2.1赛前自我察觉与觉醒的调整

赛前,选手必须对自己及对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队友跟自己的配合方法、默契方式、自我准备的程度、对手的了解程度,比赛中的自我期待、设定目标等,当上述的自省得到的,是不熟悉或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压力,当选手在压力下,所反射出来的表现称之为觉醒,而觉醒会因心理反应到生理表现,女性甚至造成经期混乱或是失眠,许多选手在比赛中因紧张而肌肉疲劳,直接影响到技巧僵硬不协调,身体像木头般,造成无法发挥原有水准,这些都是高度觉醒的象征,因为过高的觉醒,会造成运动员注意力焦点从面变成点,只能看见眼前的单点敌人,而无法全面综观全场,看到全盘的攻势,或太想赢而造成比赛时想太多,患得患失,顾忌太多,导致原本应该可以很流畅发挥的技战术,反而绑手绑脚最终导致失败,因此球员必须学习,控制觉醒水准,让自己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当过度的焦虑及压力产生时,要有能力调适,降低自己比赛时表现落差,而相对的,在比赛分数、实力过于悬殊时,也要适时提升自我觉醒水准,提高注意力及自我技巧表现,避免因过于大意而输球,这就是自我察觉的能力。

2.2场中面临挑战的抗压性

在关键的时刻,选手常因心理因素,造成失常的表现,失常的选手往往有下列几项表征如:运动技巧表现逐渐恶化且越急越糟,情绪上,失常频率增加在关键时刻如:关键的罚球,球员的投篮节奏变调,造就肌肉僵硬,命中率降低。因此,当选手在场上发觉有压力失常的问题时,也不必过于惊慌,应检视为何会失误,而不是一直在想我做错了的牛角尖内,教练若换球员下场,则引导将注意力转移,不要一直回想前一个失误上,而是放在接下来比赛中该去做的赛事上。

三、心理技能的训练方法

3.1训练期的意象训练

球员外在技巧在训练时不管多熟练,在正式比赛时都无法完全的发挥,其因在于对于比赛场上,各项状况无法即时反应及做出对应技巧,因此若是在平时训练时给予球员探讨提升青少年篮球选手心理技能的方法95模拟、想像,并运用影像或口语叙述,让各项情境经由思考或是身体接触,转换在脑中,想像数遍如同经历过(体育大辞典,1984),借此让球员可以利用曾想像过的模式,转换于场上的临场应变,让球员可以不加思索,就对于当下的情境做出反射动作,当内在经思考、刺激与外在表现产生共鸣,球员就会根据这些熟悉反应逻辑,而加速在场上组织的节奏与时间,达到理想的比赛效果。

3.2比赛期的自我对话来确立自我动机与觉醒

人思考事情时,就在与自己交谈,人在逆境的时候,会因诸多负面的情绪,质疑自己,年轻球员更是如此,因为经历不够丰富,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不相信自己,篮球比赛往往都是一连串好几天的赛程,在每场比赛前,可以鼓励与帮助球员在对话中找到自信、必要的动机与答案。所以教练必须引导球员习惯自我对话,例如指导性质的自我对话,让球员做任何动作练习前,运用自我对话提醒自己,哪些失误必须注意,哪些动作是自己常不正确的,而必须怎么改善等等,当然前提是,教练必须给予正确及有效的训练方法及技巧示范,让球员可以模拟,而鼓励性质的对话是让球员每次比赛时,以自我对话的方式激励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放松过度紧张的情绪,提高自我的动机及专注力,就算失误??产生,也以正面的情绪去鼓励自己不要再犯,明确的修正,达到自我设定的目标。

球员在场上发生失误或是面对压力时,因害怕更对自我能力产生质疑,造成技巧无法顺利发挥,当教练发现选手有类似的情绪时,必须根据其选手内在本身的特质,加以鼓励、疏导,并正面让球员有信心尝试,并愿意改正,达到提升技巧的目的。

心理运动技能篇4

关键词:心理技术;竞技体育;实验技术;测评技术;干预技术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运动心理学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心理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已经从最初的心理测量技术的运用,发展到今天较成熟的应用模式。在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背后,心理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心理技术,是以研究心理学为目的,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并使成果实践化,为心理学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门科学。心理技术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实验技术、测评技术和干预技术。

一、实验技术在运动训练竞赛中的应用

1.运动员心理状态监测和评价

随着神经生理监测技术的发展,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与评价手段日益先进。近年来利用脑电技术研究运动操作过程中心理状态与大脑效率的关系已成热点。研究涉及不同项目的脑电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和竞技状态、心理训练过程、特定时段的心理状态。如张振民等研究提出,eeG的神经元代谢方式可能与技术特点有关[1]。李捷以脑波超慢涨落技术分析训练过程,发明了“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仪”,用于评定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强度、中枢疲劳、应激程度、学习能力等[2,3]。胡咏梅研究发现,脑象图分析技术可以显示运动员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和竞技状态等信息[4]。邹军等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监测了散打运动员的心境状态[5]。以上从电生理、脑成像方面研究了运动员认知特征及心理状态方面的特点,为解释运动员心理训练效果的神经机制,为运动员选材和心理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2.运动员认知特征研究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员认知特征及神经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眼动技术、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使用逐渐增多。眼动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审视场景和视觉搜索策略。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该技术研究了不同项目运动专家认知过程中的眼动特征。如刘翠娟对散打运动员观看视频动作过程中的眼动特征研究[6],李安民等对重剑运动员运动情境中视觉搜索研究[7]等。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是通过记录分析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等信息,揭示人类认知加工的脑机制。国内学者采用该技术研究运动员认知特征主要涉及空间注意、知觉预测、注意瞬脱、时间知觉、视觉搜索、运动决策、自动加工等。如杨爱华等对乒乓球运动员视觉空间注意特征的研究[8],赵洪朋等对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的研究[9],李晓娜等对乒乓球运动员视觉搜索的加工过程及机制的研究[10],徐璐等对乒乓球运动员决策特点的研究[11]。由实践可知,运动员的认知优势常常表现在心―眼―手的高度协同。基于此,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综合运用反应时技术、眼动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开展探索性研究,试图证明运动员认知优势的内外一致性。如击剑运动员运动决策研究[11,12,13]、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研究[9]、乒乓球运动员的视觉搜索研究[10]均尝试性地使用三种技术的结合。

综上所述,实验技术在运动认知领域研究中发挥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运动专家的认知优势特征。但是未来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1)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训练比赛情境,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2)使用功能核磁共振(fmRi)技术,提升运动员认知过程的脑空间定位精度;(3)完善各种技术整合联动方案,实现同时记录认知过程的行为、眼动和脑神经变化特点。

二、测评技术在运动训练竞赛中的应用

1.运动员心理特征评定

运用测评技术进行运动员心理诊断和心理选材,是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将心理技术应用于竞技体育最早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运用测评技术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诊断和选材的内容是多方面的。(1)运动心理能力:邱宜均等编制了青少年运动心理能力测试量表并进行了初步诊断[14]。结果表明此测试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与区分度,可以作为运动心理能力的诊断与选材工具。(2)智力水平:潘前等采用waiS对羽毛球运动员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健将级运动员或比赛名次好的运动员比非健将级运动员或比赛名次差的运动员智商要高[14];而张力为等用韦氏量表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测验,结果发现被试的智力呈中等水平,同前述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14];刘淑慧等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验,发现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14]。(3)个性特征:张厚粲等用镶嵌图形和棒框测验对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运动员的场依存性作了比较,发现较强的场独立性是竞技运动必备的心理素质[14];陈舒永等用精神运动特性测定法对100名运动员进行了测试,表明神经活动的三个基本特性在运动实践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14]。郑日昌等采用mmpi对我国甲级女排进行人格测试,发现我国女排运动员内向者居多[14]。邱宜均等用16pF对我国男女篮球、排球、划船、短跑、跳水、射击和男子足球等运动员进行测试发现,运动员人格因素因子特点表现出某些共同趋势,而不同专项的运动员其人格因子的分布趋势不尽一致[14]。(4)认知特征:包括感受性的敏锐度、运动反应的速度与准确性、运动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操作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记忆能力等。指标主要包括简单反应时(视、听)、时间知觉(视觉、听觉、动觉时间估计)、时空判断;深度知觉、视觉记忆、操作思维、综合反应时(四肢协调灵敏反应)、选择反应时、肌肉用力感、动觉方位感(臂、腿)、双手协调;水平感、浮力感、旋转-定向等。以上指标被证明是不同运动专项选材时的参考指标。

2.运动员专项能力测评

90年代,运动员赛前唤醒和焦虑水平的心理测评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测评技术的应用也卓有成效。例如,祝蓓里对CSai-2进行了修订[15]。叶平则发展了《竞赛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16]。王天生提出Stai、SCat、CSai-2三个焦虑量表中存在维度全面性、信效度及常模适用性等问题[17]。张力为根据中国文化特征发展了《赛前情绪量表-t》[18]。另外,有关“心境状态”测评手段pomS量表由祝蓓里翻译修订并提供简表[19]。上述心理测评技术手段的发展应用,对有效把握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提高运动员成才率,1991年,原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心组在完成《儿童少年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先后公布了13个项目的选材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多数包含心理测试指标[20]。1993年,原国家体委竞训三司组织对其所属8个项目的运动员科学选材进行了新的研究[21],其中心理子课题不仅完成了各项目标准中的心理测试标准的建立,还发展了3种心理选材测试量具,即《wt智力测试系统》[22]《wt运动员性格调查表》[23]和《wt神经类型测试系统》,后者是对一段时间内广泛用于竞技运动领域的80.8神经类型测试表[24]的改进。

3.运动员心理诊断体系建立

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开始将测评技术应用在建立运动员心理诊断体系上。如2002年部级重点课题“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子课题“优秀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的诊断”研究中,根据“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与运动员技战术水平提高和比赛发挥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在现有仪器设备条件和前期研究基础上,选定了个性、注意、情绪、自信心、认知特征、意志品质、动机水平、中枢神经疲劳程度等8类测试指标,以26个运动项目和不同职业的4个群体的3210人作为被试对象,建立了评价系统并开发出测试软件,为优秀运动员提供了一套科学实用的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的诊断系统和工具。目前,由张忠秋完成的一项科技部课题也涉及心理诊断研究领域,在专门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平台上发展了多项心理测量工具。

综上所述,测评技术在服务于我国竞技体育过程中,经历了从简单应用、专项研发到综合运用等阶段,为运动员心理评定作出突出贡献。然而,随着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测评技术的深入理解,其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还将向如下方向发展:(1)使测评技术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各运动专项的特有评价标准。(2)注重测评技术的系统化,实现运动员心理特征的全方位、多角度测评。(3)提高测评技术的时效性,实现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完成对运动员的有效测评,防止干扰和影响训练竞赛。

三、干预技术在运动训练竞赛中的应用

1.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技术的引进及探索应用

80年代初,董经武等人应中国射击队和中国射箭队的邀请,开始对几名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大胆尝试,其中一名双向飞碟运动员在调整心理状态之后参加比赛,创造了世界记录。于是,更多的运动队(如中国跳水、游泳、体操、田径等队)相继要求心理学家提供帮助,优秀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从此广泛开展起来。如刘淑惠等探讨思维训练对跨栏技术掌握的影响;凤肖玉等用实验方法验证了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员的积极作用;徐明欣论述了游泳教学中心理训练的应用;祝树明实验证明心理训练促进了足球战术和训练质量的提高;丁雪琴实验证明了放松和念动训练的应用效果;李建周实验探讨了射击动作特殊知觉的心理训练效果;白丹探讨了跳远心理训练方法等[25]。这些初步的理论探讨和尝试,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提高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认识。

2.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技术的广泛应用

进入90年代后,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以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课题形式进行的。在深入运动队的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为竞技运动服务的模式和思路,总结并提出了针对运动员的较有成效的心理工作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扩大服务与科研所涉及的运动项目,显示了运动心理学的强大生命力。

心理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又有许多具体的方法与训练步骤。(1)放松训练:丁雪琴等研究表明,放松训练可以控制紧张情绪,与功法调治相结合可以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14]。王惠民研究表明,放松训练能明显降低肌电值[14]。刘淑慧使用反馈放松与听放松磁带相结合的手段,能短时间内达到放松,并表现在主观感觉与emG水平一致[1]。(2)表象训练:陈舒永等研究表明,被试在表象某一运动动作时,可记录到该动作所用到的肌肉的微弱的肌电活动,且与实际活动时相似[14]。杨锡让研究发现,训练者表象时皮层运动区α波波率减少[14]。丁雪琴等研究表明,念动表象训练后心率明显上升,皮肤电阻明显下降;将表象训练与实际训练结合的效果要比单独训练的效果好[14]。祝树明研究发现,表象训练可促进运动员战术水平的提高[14]。(3)生物反馈训练:王惠民等用生物反馈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放松能力、表象能力[26]。(4)模拟训练:邱宜均等对国家击剑队进行了对手模拟,比赛气氛、环境的模拟,比赛过程的模拟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7]。丁雪琴采用语言诱导下的内心演练来进行比赛实况的模拟训练,以促使运动员比赛动机的增强[14]。(5)集中注意力训练:丁雪琴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有效集中注意[14]。(6)目标设置技能训练:姚家新等采用目标设置技能训练激发了运动员的动机[14]。(7)专项心理训练:张书平从射击技术的结构出发,提出贯穿于训练之中的立枪法、心理―技术结合训练法、入静清心法、表象训练法和徒手训练法等[28]。

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相对心理训练来说起步稍晚,其依据的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行为治疗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等。竞技体育中常采用的心理咨询方法有:(1)系统脱敏疗法:丁雪琴、王斌等曾采用此法治疗运动员一些较典型的心理障碍,如心因性局部疼痛、失眠、某个技术动作严重变形和强迫冲动等,取得了一些效果[14]。(2)思维控制法:丁雪琴、刘淑慧等针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不同的控制策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坚持正确的心理定向并贯彻于比赛之中[14]。(3)诱导与说服策略:邱宜均等针对运动员赛前存在的想赢怕输的心理所采取的方法[27]。(4)合理情绪疗法:刘淑慧、马红宇等采用Ret理论消除运动员的不合理信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4]。

3.运动员心理训练理论的初步形成

我国学者在致力于运动员心理训练实践,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也总结出了较系统的心理训练理论,如心理建设综合模式和逆境应对训练模式。心理建设综合模式是刘淑惠紧密结合射击运动训练和国际重大比赛的实际,率先提出并逐步形成的以心技结合训练为基础,以积极思维控制训练为中介,以积极比赛自我意象训练为整合的前后有序、上下联结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29]。该模式体现了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在实施上的系统性和个体心理建设的综合性。逆境应对训练模式是姒刚彦系统总结传统心理训练范式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30]。这一训练模式由4个阶段组成,包括:(1)确认或预见典型逆境;(2)找出合适的应对逆境方法;(3)实施个人化训练;(4)评价训练效果。这种训练模式可以使心理干预体现更强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姒刚彦认为,个体对逆境的意识和认知能力是可以被评价和训练的,所学到的应对行为的效果也是可以被评价和再建的。通过逆境应对训练模式,理想的竞技状态就向“通过训练可获得”的境界迈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干预技术在我国竞技体育应用中经历了初期探索、全面普及和理论建构的不同阶段,不仅为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技术手段,丰富了干预技术理论。但是,我们还应在以下领域继续努力:(1)开发适合不同专项且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技术;(2)完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获得更多的实证研究支持;(3)继续研究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效果的监测和评定手段,开发针对性的测评工具;(4)从认知神经生理学角度,探索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

四、结语

心理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效益经历了初步探索、理论形成、理论成熟的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回顾心理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发展演进的历程,旨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客观分析和梳理心理技术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中应用过程的特征,从而揭示心理技术应用效果的内在规律,以适应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需要。然而,心理技术运用于竞技体育的内在规律、理论及应用效益评定方法的探索,必须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借助于心理科学创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中面临的各种未知的问题。

[1]张振民,等.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运动员脑功能特征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5):453-457.

[2]李捷.脑对运动负荷自主反应水平协同变化原理与实验评价方法[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0,341.

[3]李捷.运动技能形成自组织理论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胡咏梅,等.优秀击剑运动员脑像图特征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第八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5]邹军,屠嘉衡,苑建齐等.散打运动员赛前与冬训期间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6):675-677.

[6]刘翠娟.散打运动员视觉搜索中眼动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507-509.

[7]李安民,高耀.重剑运动员在运动情境中视觉搜索优势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54-58.

[8]杨爱华,殷小川.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特征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4):35-43,62.

[9]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10]李晓娜,李安民.乒乓球运动员视觉搜索的eRp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11]徐璐,李安民.乒乓球运动员决策过程认知加工特征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12]冯琰,周成林.高水平花剑运动员认知优势特征及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8.

[13]高耀,李安民.重剑运动情境中视觉搜索的eRp活动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14]邱宜均,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述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47-50.

[15]祝蓓里.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问卷)中国常模的修订[J].心理科学,1994,17(6):358-362.

[16]Ye,p.Competitivemotivesaspredictorsofcognitivetraitanxietyinuniversityathlet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psychology,1993,24,259-269.

[17]王天生,等.论焦虑量表中存在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3):52-56.

[18]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与注意指向[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9.

[19]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35-37.

[20]曾凡辉,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21]钟添发,等.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2]叶国雄,等.wt运动员智力测试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体育科学,1995;15(4):72-77.

[23]姚家新.wt运动员性格量表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1995;(10):58-59.

[24]王文英,等.神经类型与运动员选材[J].体育科学,1989;9(3):71-75.

[25]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学会等.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暨国外运动心理学译文汇编(1979-1983)[C].1984.

[26]王惠民,等.利用肌电反馈技术进行心理控制训练研究[J].体育科学,1991,11(4):84-87.

[27]邱宜均,等.对中国击剑队女子花剑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第四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集[C].1993.

[28]张书平.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基本功及其训练[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第五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

心理运动技能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队;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14-02

前言

竞技体育一直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才能保持中国优势体育项目的竞争优势,一直是国家与体育工作者关心的重点。运动队是竞技体育的载体,需要依附运动队进行日常训练和比赛,从运动队的角度入手,探索高水平运动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高水平运动队核心竞争力的因素组成,为中国高水平运动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水平运动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源自企业理论,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一个企业(团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团体)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也称核心竞争优势,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总称。也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或优势。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核心竞争理论适用于一个组织或者团队,从这个角度讲同样适用于高水平运动队,因为运动队同企业具有相同特征:有主体参与、需要核心技术或者技能、需要团队协作、为占有市场或者赢得市场等,所以高水平运动队同样存在核心竞争力,同样可以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影响高水平运动队取得胜利、赢得市场的因素。

通过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剖析,结合竞技体育的特点、规律和高水平运动队的需要,运动队核心竞争力是运动队长期形成的、强于竞争对手、运动队特有的、具有持久力的资源的整合,这种资源应该分为无形的和有形的两种。无形资源主要有:管理机制、人力资源、指导思想;有形资源主要有:技、战术能力、教练员队伍建设。

二、影响高水平运动队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无形竞争力

1.管理机制。竞技体育管理就是在充分整合竞技体育内部资源的基础上,使竞技体育可以实现功能最大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竞技体育目标。要保持与增进竞技体育运动的核心竞争力,就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管理机制,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这是竞技体育无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对运动队的管理包括资源型要素(人力、物力、财力等)和运筹型要素(制度、知识信息、文化、训练与比赛等)的管理,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研究开发适应运动项目自身需要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合理配置各资源型要素、优化各运筹性要素,才能使运动队与时俱进,不断跟进、创新世界竞技体育在管理上的竞争。

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用来增强整个运动队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建立运动队员、教练员及工作人员赏罚制度,建立教练员评价评价体系,把教练员的经济收入与运动队成绩相结合,激励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对运动队员进行必要的赏罚,对训练积极、比赛中表现良好的运动员进行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激发运动队员训练的积极性。

2.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竞技体育事业是以人为核心的事业,运动员不但是竞技体育竞争力中的重要因素,更是竞技场上参与比赛的主体,竞技体育事业中的一切工作的成效最后都要集中体现在运动员的参赛成绩之中。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靠后备人才作保证,竞技体育组织是否有人力资源优势,既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果后备人才不足,竞技体育将受到巨大影响。

运动队人力资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运动员和教练员,是组成运动队最主要的两大主体。运动员资源的优劣与运动队的训练方法、内容和比赛的胜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练员对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练员的训练理念、方法,对比赛的合理控制都与运动队的成绩密切相关。所以可以讲,人力资源的优劣与运动队成绩成正相关,是运动队取得良好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3.指导思想。运动队指导思想是指用来指导、引领和激励运动员、教练员进行积极训练,比赛中努力拼搏的理念。指导思想的优差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教练员的日常训练与工作,最终能够推动或者阻挡运动队前进的步伐。例如:中国女排在经历了2002年世界锦标赛第四名的失利之后,能够从压力中走出来站在2003年世界杯冠军的舞台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能够力克劲旅,勇夺阔别二十年的奥运冠军,与中国女排日常训练工作始终坚持“走全面快速多变的打法,技术上要求精细全面,整体上配合更加默契娴熟,快速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反之,20世纪80年代,中国男、女排运动成绩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于指导思想跟不上世界排球运动形式的发展。先进的、正确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对项目的竞技水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势必影响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

(二)有形竞争力

1.运动队技、战术能力。运动队能力的强与弱、运动员水平的高低、教练员能力的优劣最终都要比赛的成绩来说明。比赛的胜负还是要看运动队技、战术水平的高与低,运动队的技、战术水平是运动队的灵魂,是比赛胜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技术是比赛胜负的基础,战术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保证。在比赛中能够运用娴熟的技术和多变的战术,集体性项目同伴之间配合默契,是竞技体育比赛赢得胜利永恒的主题。比如:中国乒乓球队,无论是单打、双打,一直能够活跃于世界乒坛的冠军舞台,与运动员个人的技、战术,与同伴直接默契协作是分不开的。

2.教练员队伍建设。教练员作为一种专门人才、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竞技排球比赛中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关键比分暂停使用对比赛节奏的控制等等,更能充分发挥教练员作用,比赛结果与教练员的作用关系密切。因此,不断提高教练员素质就成为教练员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科学训练的实施者和赢得比赛的支撑,它不仅包括教练员个人,还有多种学科、多种专门技术人才所构成的团体,比如医疗团队、科研团队、后勤团队等。教练员和所有团队对运动员共同的作用,才能使得运动队的建设更加有序,赛前工作才能充分,集体比赛才能得到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茂卫.略论传统体育类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160-162.

[2]张加生,李思民.竞技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7):46-49.

心理运动技能篇6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4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69-04

BuildingaFootballCompetitionabilityConstructionwithaCoreofConsciousoftactics

HUanGZhu-hang1,YanGXue-qin1,XUXiang2

(1.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2.ShandongentrepotCollegeforworkersandstaffUniversity,Jinin272037,ShandongChina)

abstract:Footballisbasedonthecompetitiveabilityofthewinningprojectsoffootballcompetitioncalledfortheadoptionoflawsandformationofspecializedtrainingcapacityofentriesisfootballtacticalawarenessatthecoreofmanyelementsofcoordination,andasupportsystem.Cross-cuttingbetweenthesystemelements,amutualpenetration,variouselementsoftacticalawarenessthroughundertheguidanceoftacticalplayaspecificrole,butalsothedevelopmentoftacticalawarenessandsupportplayanenhancedrole.

Keywords:

竞技能力结构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我国学者围绕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这一主线,对竞技能力结构、制胜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大批优秀成果。一般训练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主要是竞技能力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组合方式。对竞技能力的界定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五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1]。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和心理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概括为心、技、体、智四种能力[2]。反映竞技能力结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的代表性理论有:“木桶理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理论;竞技能力“时空变化理论”;“双子模型”理论等。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等多种特征。“整体性特征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显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层次性特征则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对竞技能力结构功能作用等级的不同,表达着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在竞技能力结构中作用的大小。”[3]以上这些研究在一般训练学层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概括了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般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这种一般结构和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解决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但这些研究成果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论依据。

我国足球专项训练理论也对足球竞技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参照一般训练学构建的竞技能力模式,对专项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要素进行分析,在这五个要素的层面结合专项特点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层面与视角和一般训练学基本一致,主要是平面化,解释性的研究。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表现最佳水平的一种素质;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心理能力和球队的凝聚力的综合反映”[4]。

有研究者根据足球项目的集体性特征,将足球竞技能力分为个体竞技能力和球队竞技能力。[5]刘丹等论述了足球等同场对抗集体项目,认为球队的竞技能力是作为一个整体功能表现出来的,它的高低取决于单个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各个队员之间协调配合及他们各种能力的合理搭配所构成。[6](刘丹2006.1)

有学者开始根据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系统是由足球行动、足球意识和足球意向三个子系统构成,而足球行动子系统又是由体能、技术和战术所构成;足球意识子系统是由智力因素、足球理念、文化素质和比赛知识所构成;足球意向子系统又是由非智力因素所构成,包括足球动机、足球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项主要因素。”[7]国外对于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很少见对竞技能力结构本身的分析研究。比较多的是对竞技能力的某一要素的测试、训练、应用研究。竞技能力的分析基本是与足球运动的行为特征和基本要求相联系(图1)。

纵观国内关于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不断深化的过程。研究内容逐步涉及到了足球竞技能力的特殊性,即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作用。无论是一般训练学研究的结果还是足球专项理论研究结果都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对竞技能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我们研究竞技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将理论研究与训练实际相结合提供了范式。

然而,从中外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文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针对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制胜规律对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和核心要素进行细致分析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运用文献法对一般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和战术意识的特殊作用等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比赛观察法、访谈法对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等在实际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比较,特别是通过分析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地位,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立论:即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

足球专项运动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足球专项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改进和提高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依据。研究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形成规律,就是要为构建合理的足球竞技能力提出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对足球竞技能力认识可以遵循和借鉴一般训练学的原理与方法,但是,其视角一定是足球场上特殊的制胜规律和制胜要素。足球竞技能力理论模式从要素、结构、功能一定是与足球制胜规律和要求高度吻合的。因此,构建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逻辑起点是研究足球制胜要素和规律,过程是探究足球运动制胜的客观规律与运动员主观制胜能力的关系,构建符合足球制胜要求的竞技能力,终极目标是解决足球场上获胜能力问题。

1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特征

根据一般训练学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按照足球运动的制胜规律的要求,我们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按照足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和足球比赛要求通过专门训练形成的参赛能力。足球竞技能力除了要符合竞技运动的一般要求外,更主要的是要有与足球专项的特殊要求高度吻合的结构和功能。足球竞技能力应该按照足球制胜规律的要求构建。因此,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以足球战术意识为核心的多要素协同支撑的整体结构(图2)。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各种要素所处的地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战术意识处于核心位置。体能、技术和战术方法作为协同要素,在战术意识的控制下共同完成比赛中的战术行动。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发挥着支持作用。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这些一般竞技能力的要素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在比赛中有机组合,相互支持和影响,在战术意识的统领下,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图3)。

战术意识由战术知识和战术经验集合而成,通过足球技术、场上跑动以及足球战术方法所组成的足球战术行为在比赛中表现出来。而战术经验又通过战术行为的反复实施和运用过程得到不断积累,战术知识也在战术行为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战术行为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会对战术意识的表现和战术行为的运用起到支持作用。

因此,足球比赛场上的个人战术行为是由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术、战术方法和体能所表现。战术意识的发展与战术行为的运用效果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一种特殊要素。足球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要依托心理素质的支持和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交流形式构成团队竞争能力。所以,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们共同构成足球竞技能力的支持体系。

2战术意识是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一个集合能力,从结构上看,是对足球项目的认知所形成的足球战术经验与足球战术知识组成的一个心智过程,它在比赛中的具体体现是感知理解场景,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思维决策。足球战术意识之所以成为核心要素是因为它是足球场上所有行为的总控制。

足球比赛从制胜本质上看,是两个集体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攻守对抗。这一本质使得足球比赛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比赛人数多、场地大,运动员要兼顾球、同伴和对手的行动。在大多数比赛时间内,运动员要处理同伴和对手之间的关系、运动员和场地位置之间的关系,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必须是本方队员之间要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因此,足球是一种关系复杂的比赛。

其次,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目标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在足球比赛中个人和球队的总目标是进球与阻止对手进球,但90min内的控球权的不断转换,使得每一个战术行为的目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战胜对手的基础是有效的战术行为,也就是要求运动员要能够准确地观察同伴和对手的移动情况,正确地判断同伴和对手的下一步行为,保证技战术运用的准确性。

另外,足球规则队队员的活动限制不大,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冲撞,使得足球运动员活动范围大,行为方式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球员在球场上具有非常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足球是一种赋予运动员高度决策权利的比赛。

足球运动的这些由制胜本质衍生出来的特点决定了足球比赛是足球运动员在特定情景下、特定的需要驱动下,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控制下选择特定战术行为与同伴合作达成目标的过程。不是比单纯的力量、速度、耐力,也不是比单纯的技术质量。而是比一种对足球场上发生的各种情景、各种关系、各种时刻、各种行为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思维、决策,并能运用合理有效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足球战术意识控制下的足球特定行为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足球竞技能力。

在足球比赛中每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并非均等地对比赛结果发挥作用,在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或一些因素发挥主要作用。就是说,我们在对足球制胜要素的认识和制胜规律的把握中要能够抓主要矛盾,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也应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抓主要因素和主要环节。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中,根据足球比赛的特点,按照不同因素对足球比赛获胜的影响力度,我们认为足球战术意识是控制足球运动员场上行为的中枢,是衔接场上不同时刻的阶段性目标纽带,是连接团队成员的灵魂。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的所有个体和团体行为都是运动员战术意识指导下的战术行为,战术意识自然成为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3足球竞技能力结构协同要素

足球技战术行为表现是足球战术意识实现的载体,没有它们战术意识无法表达。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统领下的技战术行为表现,是战术意识的外部形态。在足球场上,脱离了战术意识的技术、战术和体能是无效的行为。“真正有效的技术训练,必须结合场上的判断和战术意识,这是决定队员水平高低的关键,只解决怎样提高技术,而不结合时间地点和对手,有针对性地提高技术,最终是浪费时间和精力。"[9]

在比赛中技战术行为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工具,荷兰足球讲师说过:“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完成简单任务,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10]技战术要靠战术意识来掌控和运用,技战术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战术意识的程度。而体能则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足球战术意识水平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标志。战术意识需要相应的技术、战术和体能等能力协同实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和体能的不足。但战术意识不足却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弥补。

4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支持体系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的支持体系主要由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构成。心理素质主要是由运动员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等部分组成的,它能够在比赛中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与行动表现,为运动员比赛提供心理能量。

足球比赛是一种团队的竞赛,个体的竞技能力必须要集合成团队竞技能力。在足球比赛的对抗环境中,11个人在各个时刻的目标转换中要有统一的思想。没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标11个人不是团队而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形成竞技能力叠加的集合战斗力。这种集合就要靠队员之间沟通交流。足球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能力是个体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在团队中发挥的重要支持因素,是团队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

5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思路

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问题不仅是理论认识的问题,更是训练实践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是为了在训练实践中能够理清思路,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发展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只有针对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制胜规律进行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才能增强运动员比赛中的对抗实力,从而最终解决足球场上的获胜能力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发展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思路。

5.1重视对战术意识的理论认识和实战训练在足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有教练员要求运动员“用脑子踢球”,充分说明广大教练员从感性上意识到战术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无论理论和实践中都未能确立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核心地位。要使运动员能“用脑子踢球”,关键在于教练员能训练运动员有“用脑子踢球”的能力。战术意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专门化心智能力,战术意识训练必须是一个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研究,进一步分析战术意识的结构和形成机制,使战术意识的训练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平台上。

在训练实践中,要使各级教练员明确认识足球比赛是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战术行为竞赛,要把发展战术意识放在足球训练的首位,把战术意识的训练融入到每项训练内容、每个训练环节中。

5.2重视战术行为的整体发展当今的足球理论中,运用一般训练的原理,我们通常将足球竞技能力在理论上分为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五个子系统。这种认识导致我们在训练实践中,将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分为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破坏了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将比赛中一个完整的战术行为分割成孤立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造成基本功问题尽管在我国青少年训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仍然解决的不好”。[11]

在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发展中,除了初学者需要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控球技术能力训练外,脱离比赛情况下的技战术训练是难以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因此,发展足球技战术、体能等能力的训练,应根据比赛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术行为来发展。

5.3加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未能发挥正常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开始受到管理人员和教练的重视。一些运动队和俱乐部也认识到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求助于心理专家为运动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依靠赛前调节和矫正提高改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认知系统是战术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动力系统影响和调节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行为。因此,要加强足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形成发展机制研究,对不同类别的心理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和手段,推动战术意识的发展,提高整体的心理素质,使足球竞技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5.4建立足球场上的“沟通交流语言”足球场上的交流涉及到与比赛相关的所有问题,而且交流依靠的是一种特殊的“足球”语言,这种“语言”需要训练和学习掌握。足球场上的沟通和交流要求队员要有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标,要有对比赛场景的共识。因此,足球训练要提高足球运动员对基本战术阵形的认识和理解,使队员把握足球比赛的一般规律,加强运动员对比赛阅读能力的培养。队员之间共同思想和认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比赛中一些特殊时刻目标转换的分析来学习,对重要位置的作用、意义的反复体验来实现。

6小结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上,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进行的,仅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要素及其组合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只能解决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问题,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提供基本思路。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一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这一核心要素的组成、结构、形成机制、训练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二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与战术行为的关系和训练方法手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只有从宏观到微观,从认识到训练方法手段的整体研究,才能真正解决足球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国足球运动的科学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2]徐本立.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61.

[3]田麦久.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5.

[4]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29.

[5]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30.

[6]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的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

[7]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4.

[8]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6.

[9]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4.

[10]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C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

[11]麻雪田.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黄竹杭.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构建过程及训练策略设计[m].北京,2004.

[13]吴鸿春.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心理运动技能篇7

摘要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是在根据竞技举重项目的特点进行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遵循心理素质发展规律所进行的长期、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能量调节训练,必须要从青少年阶段就抓起,才能够为未来的进步和后续的运动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因此,本文就探讨了通过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通过竞技“实战”训练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等两点关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借此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青少年心理训练

对于举重运动员而言,要想在竞技比赛中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除了自身的技战术实力之外,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技状态作保障。特别是在比赛各方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和竞技状态往往就成为了一决胜负的关键。由于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是在根据竞技举重项目的特点进行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遵循心理素质发展规律所进行的长期、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能量调节训练,所以,必须要从青少年阶段就抓起,将心理素质训练作为重要内容融入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之中,逐步培养运动员的竞技心理素质,才能够为未来的进步和后续的运动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通过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根据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开展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是培养运动员竞技心理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一点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而言亦是如此。在开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工作,培养和发展其竞技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举重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动机、归因以及运动焦虑和唤醒水平等四点,所以,在开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训练时,也应围绕以上四点灵活采用以下几种训练策略开展训练工作:

首先,采用目标设置训练法,激发和强化运动员的内部动机。由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竞技心理仍然处于萌芽的阶段,自身的内部动机普遍不够清晰和强烈。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工作时,就可以采用目标设置训练法,通过设置正确的、合理的、与运动员现有能力相符的目标,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强化运动员的内部动机。在采用目标设置训练法时,教练员要注意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切忌过大过空,而且还可以让运动员参与到目标设置中来,以提高其对所设置目标的认可度和目标完成之后的成就感,并最终实现激发运动员运动积极性,提高其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其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

其次,采用归因训练法,调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情绪与状态。归因训练法是源自于归因理论,从结果出发来阐述行为动机的一种分析方法。在针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开展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时,采用归因训练法,能够让青少年运动员对自己在比赛和训练中的情绪与状态有一个更好的剖析与认识,并将上次训练和比赛后的归因作为后续行为的起点,促进后续的心理素质不断的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和改变,从而最终实现心理素质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再次,采用意志训练法,降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面对训练和比赛中的困难所产生运动焦虑水平。意志训练法,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制造困难,并引导运动员克服困难、战胜困难逐步树立不怕困难,积极寻求解决困难的主观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此来降低运动员在遇到困难或者是干扰时的运动焦虑水平,确保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去解决和面对。

最后,采用唤醒水平调整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心理上的变化往往是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一起出现的,因此,根据举重项目的特点,在训练时可以通过唤醒水平调整训练,让青少年运动员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如,腹式呼吸放松法、自我暗示法等等,以此来达到调节唤醒水平目的,确保运动员能够以良好的竞技心理状态投入比赛之中。

二、通过竞技“实战”训练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作为身体物质性素质不可分割,而又相对独立的素质之一,既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来进行培养,同时也需要在举重实战训练中不断的体验,才能够真正的习得和发展。因此,竞技“实战”训练也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通过竞技“实战”训练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时,一方面要注意通过参加各种不同的竞技比赛,来积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临场经验,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实战经历,来体会在不同的竞技心理情境中,如何去调整和保持良好的竞技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教练员在开展日常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创设和模拟各种不同的实战比赛情境,通过运用严格的国际竞技规则组织开展实战模拟,将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与心理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及时发现运动员在心理素质层面的问题,并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以不断提高运动员在面对比赛中各种情况时的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心理运动技能篇8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心理障碍;心理训练;重要性;对策

一、各国对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

科学在不断的进步,运动训练的方法也就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这样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了,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不完全体现在日常训练上,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提高空间是在比赛时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上。如澳大利亚为迎接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从1995年即开始筹划优秀运动队的心理训练工作。他们首先派4位运动心理学专家跟随几个主要项目参加第25届奥运会的比赛,以便更多地了解和熟悉重大比赛的特点和积累赛前心理训练及临场心理咨询的经验。同时,还以重金从国外招聘有经验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加盟澳大利亚心理学科技服务队伍。他们计划选派7~8位心理学专家从1996年初开始定点跟队工作,一直跟踪到悉尼奥运会提供临场心理咨询。可见他们对运动心理学工作的高度重视。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则更早就已经开始实施。可见,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1、心理因素对田径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

(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业余运动员在比赛前有紧张想象的占63.6%,认为不紧张的占23.6% ,说不清楚占12.5%。在比赛前运动员过度紧张会对比赛成绩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些紧张情绪反过来会给运动员带来压力,这些压力给运动员带来的是极大的心理障碍,使其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获得理想的成绩。并且会在临近比赛时出现各种非正常的状况。

(2)在另一项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业余田径运动员选择心理因素影响比赛成绩的有59.7%,选择不影响的为26.4%,选择无所谓的为13.9%。这表明心理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比赛成绩,在训练中注重比赛心理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2、影响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原因

(1)教练员缺乏心理训练方面的知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练员认为告诉运动员放松他就会放松,但却不知道放松也是需要系统训练的,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要注重心理的“放松”。要明白,调整心态、缓解赛时紧张等心理技能只能通过特定训练才能成为有效的工具,而不是说放松就能放松、说不紧张就不紧张那么简单。

(2)教练员对心理训练存在理解误区。心理技能人们并不了解,认为冠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我们身体的差别是从具备完整行为能力后产生的,但是运动技能是通过后天训练掌握的。所以优秀的运动员都是经过长期对身体技能和心理技能训练才成为运动巨星的。虽然有一些运动员具有先天良好的运动技能,但是在应赛心理上他们还是需要进行训练的。在另外一项调查中发现,有很多的教练员只把心理训练针对“有问题的运动员”,心理医生的服务也只是针对问题运动员;更严重的问题是有些从事田径教学的教练员认为心理技能训练是无用的。但是心理因素确实影响着成绩的高低,决不能等闲视之。

(3)缺乏时间也是影响心理训练的因素之一。许多教练认为不能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是训练时间不充足。通过对优秀网球教练员的采访研究发现,教练员认为缺乏时间是进行心理技能训练的最大障碍,这些教练员说,他们的运动员进行身体技能训练的时间都不够,更别谈心理技能训练了。

三、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措施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看,各领域对心理训练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训练对运动员心理过程的影响可以从各项生理、生化以及大脑神经活动等方面明显地反映出来。这类研究不仅为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客观指标,而且进一步验证了心理训练的科学性。同时,许多运动心理学家都开始尝试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对运动员进行强化心理技能的训练,其应用前景颇为广阔。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训练视频进行查阅与研究,总结出适应现代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举措有以下几点:

1、要重视跟踪的系统训练应用和研究

因为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也和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和增强。所以,心理技能的训练也应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必须坚持长期地、系统地训练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心理训练不是魔术,那些指望采取心理训练的方法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立竿见影等急于求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任何一项心理调控的技术,必须通过反复系统的练习才能增强,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其效力。

2、培养运动员心理素质不能只局限于心理障碍的克服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水平:异常状态、正常状态和超常状态。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而不是消极地去克服已经出现的心理障碍。

3、提高运动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思维过程

人类的智慧大都来自思维的过程。虽然每个人都有完整的思维过程,但是思维过程的培养是依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流畅性等几方面的差异。运动员的思维过程不仅与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着情绪状态。

4、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辅助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心理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了,他可以根据人的心理现象通过大脑对肢体产生一些客观的改变。所以,通过对大脑活动的生理检测就能够较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心理运动技能篇9

柔道运动员选材,除了注意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条件外。应更重视心理素质选材,情绪是内心世界变化的表现,对训练效果和比赛胜负极具影响,选材时应注意运动员的情绪变化,情绪健康、平稳坚强、运动水平和运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情绪良好、充满活力、才智焕发、动作流畅、斗志顽强、信心十足,在逆境中也能转危为安,出奇制胜,需要从选材到系统心理训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2、积极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训练动机

动机是训练和比赛的直接推动力,训练和赛前就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激发树立运动员参赛的正确动机。为国争光、树立顽强拼搏精神,建立使命感、荣誉感和必胜信念。

在基础训练中,偏重于基本技术和专项训练、缺少有计划地心理训练,使训练动机不明的运动员产生心理偏差。部分条件优越的农村运动员,产生低档次训练动机心理障碍。使心理能量下降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对其他运动员也产生消极的心理感应。

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把握住运动员的心理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目的教育,让运动员了解柔道运动的性质、意义、作用、优化心理素质,消除畏惧心理,激发争强好胜,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心理素质。启发诱导热爱柔道项目,立志献身柔道事业的决心、信心和勇气,牢固树立起高层次训练动机,才能训练出高级体育人才。

3、在基本技术训练中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获得优异成绩依赖于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扎实的基本技术,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意志品质和理论训练的统一体,意志是统一体主成份之一,没有心理素质训练,就没有优异的运动成绩。

在基本技术训练中,由于注重技术动作规范化和身体素质全面化训练,运动员感到单调枯燥、学习和训练积极性不高,这是心理能量不够足的表现,影响了身体能量的下降。教练员要及时提高他们的情绪兴奋水平。心理能量由低到高叫“心理激奋”或叫精神饱满。心理能量提得过高叫“心理失常”或叫“心理衰竭”,提高到适宜度叫“心理稳定”“心理平衡”或叫“最佳状态”。运动员初始训练由于运动量大,生活不习惯等方面不适应,出现的心理能量降低这是正常现象。教练员要善于调整心理能量,不要迎合运动员急于实战的心理。它潜在的危害是在基本技术和得意技不定形,在进攻时不能把技术做到位,时间长了技术做得不标准或变形会形成心理障碍,会使许多有前途的运动员夭折。

教练员在基本训练阶段要独具匠心,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技术特点设计得意技形成独特的风格。没有独特的风格就没有长处,就没有制胜的武器,这种独特风格只有基础训练阶段形成雏形,在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全面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基础上,才能使正确的行为认识变成习性,良好的习性变成巩固的个性特征,这是教练员高超训练技艺的表现。

4、结合实战进行心理训练

训练比赛开始阶段。由于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技术简单、战术单调、动作不协调、进攻时机掌握不好,不会抢占有利时机,应变力差。心理较紧张,这是正常现象。每局对抗完事和比赛完事教练都要调解他们的情绪,使之平静下来,启发诱导进行自我分析,分析对手的技术特点,得分的技术,自己的弱点和应对的方法,逐步培养队员的现场观察力和分析力,养成在实战中和比赛中的冷静头脑,在赛场上灵活运用自己的得意技,牵制对手,激怒对手,迫使对手产生心理负担,失去心理平衡,善于在对抗中自我心理调整,这是重要的心理训练。

在实战训练中要结合不同技术风格的对手进行全面训练,这也是心理训练的需要,使运动员了解和适应不同技术风格特点的对手,做到心理有数,临战不乱先发制人,争取主动,不给对手喘息机会,制造对手心理压力,在乱中取胜。

5、比赛中进行心理调整

赛前要帮助队员了解对手,分析双方的实力,分析对手的技术特点,分析赛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采取的对策,知己知彼才能扬长避短。比赛前不要给队员压力,消除队员紧张的心理。增加取胜的信心。

心理运动技能篇10

关键词:运动技术;运动能力;运动技能;关系

一、掌握运动技术是学习和应用运动知识的过程

运动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有效性原则,总结、提炼、构建而成的。我们可以把运动技术看成是以两种形态存在的。首先,以陈述性知识形态存在,从概念、内涵的角度来回答运动技术是什么。其次,以程序性知识形态存在,它回答的是如何去做,以及做的动作方法或者掌握这种方法的步骤,是属于操作性知识。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要掌握三分投篮的技术,就必须把获得的有关三分投篮的动作技术迁移到身体练习中去。

二、运动能力的性质

“运动能力泛指个体一般的和运动有关的能力。运动能力可分为人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不同的层次。”体能只是运动能力的一个方面。战术能力表现为出色的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这样三个部分。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而保持高昂而适度的参赛情绪和顽强意志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强烈的参赛动机和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运动技能是运动技术转化为运动能力的中间环节

1.运动技术是运动技能的主要成分

加涅认为,“运动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运动技能往往与知觉不可分,所以常常有人把知觉与运动联系,称为知觉―运动技能(perceptual-motorskill)。这些不同的术语其含义实质上相同。

首先,运动技能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这里的“规则”,我们可以理解为运动技术。第一阶段称为知觉学习。学习者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者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来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不难看出,运动知识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前提,任何运动技能的学习,都必须经历认知阶段,以掌握足够的运动技术为前提。

其次,运动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联系形成阶段,用加涅的话来说,就是必须建立动作连锁。在这一阶段,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习惯的干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技能的局部动作被综合成更大的单位,最后形成一个连续技能的整体。从认知方面来看,反复操作练习和实践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最后,运动技能形成的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长串的动作系列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固定下来。技能逐步由脑的较低级中枢控制,这就是说,学习者不再需要“考虑下一步做什么”了。

2.运动技能的形成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两者有以下几点区别:(1)心理特征范畴。(2)概念含义不同。(3)它们的迁移广度不同。一般而言,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比运动能力快一些,但它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其次,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运动技能是发展运动能力的必要基础,即可通过不断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其运动能力也得到不断发展。运动能力的发展补给有助于运动技能的熟练化,更有助于引导自身开拓和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运动技能。

最后,运动能力又制约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因为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运动技能掌握的快慢与巩固程度。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学生从认知阶段到形成阶段,只有实实在在地掌握了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才能形成作为相应的能力,去解决实际运动中的问题。而不是在即将形成运动技能时,教学重点却由此转到关注其他种种问题上来,

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练习来达到对本体肌肉感的体验过程。这样是不可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并进而形成能力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三基”教学的本质,把注意力放到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上来,抓住主要问题,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357,368-369.

[2]邵瑞珍.教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1:128-129,136-138.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05:68-69.

[4]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