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十篇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十篇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59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1

关键词:征收;直接征收;间接征收;环境保护

一、国际投资中的直接征收

传统上国际法就承认国家有权征收外国人的财产,征收问题早于当代国际投资法。在当资条约中一般都有有关征收的规定。有关征收的习惯国际法寻求实现国家和投资者权利间的平衡,现在投资法明确规定了构成征收的条件和征收的法律后果。征收需要服务于公共目的。环境保护措施无疑满足了公共目的的本质特征。习惯国际法中的征收往往是为了协调国家权力与投资者财产权利间冲突。在国际法领域,征收的合法性没有争议,但是必须满足四要件才能符合合法征收。第一,征收必须为了公共目的。联合国大会将公共利益定义为为了公共事业、安全、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国内外的个人或私人的利益。投资者不能挑战东道国的公共利益。就国家征收决定其本身而论,其可以认为是国家决策的表现,投资者很难对抗东道国为了公共目的的决策。第二,征收措施不得武断和歧视。国际法庭在eLSi案中首先对武断进行了定义,其认为仲裁者故意忽视法律的正当程序,其行为动摇了司法得体。国际法院的这一裁判中的定义在后来仲裁裁判中当作最有说服力的先例。仲裁庭在azuris诉阿根廷案中将武断定义为为仅来源于主张,反复无常的、任性的,放纵的、不受约束的,专横的,其定义包括了布莱克大辞典中的定义和国际法院在eLS案裁判中所做的定义。仲裁庭在occideental诉厄瓜多尔案中,认为征收是建立在偏见和偏好基础上,而不是在事实原因的基础上。武断的定义必须建立在该术语的一般含意的基础上,也应当在国际投资法具体情境中考察。国际法一般要求东道国对外国人或外国投者进行武断的待遇行为进行克制。国际习惯法并不要求东道国对所有的外国人公平对待,或者将外国人和本国国民同等对待,甚至无正当理由不公正的待遇可能也是不可诉的。为了在特定领域保护外国投资,大多数的投资协定规定了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仲裁实践表明,相对于主观意图,仲裁庭更倾向于以措施的实际后果为武断的认定标准。在西门子诉阿根廷案中,主观意图对于认定歧视待遇不是决定性因素。确定是否存在歧视的决定因素是相关措施对于投资的实际影响。第三,征收程序必须符合正当程序原则。对于这一要件至今存有争议。正当程序原则是国际习惯法给予外国人最低待遇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公平公正待遇的内容类似。另外,程序正当原则往往明确规定在双边投资协定中。因此正当程序原则是否构成征收措施合法性要件也就产生了争议。在国际最低待遇标注和公平公正待遇原则下,再规定程序正当显然是重复的。有人认为征收中的正当程序不同于违反投资保护待遇中的正当程序要求。但仲裁庭在与征收有关的争议中并不考虑正当程序。有关正当程序的考量是在投资待遇中解决的。第四,征收需要充分、及时、有效的赔偿。学者对于该要件争议也较大。及时、有效要求补偿不能不合理的延迟,并且赔偿的支付货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补偿的充分性要求一直存在争议。当今的标准要求补偿应当在征收发生之前或者征收决定为公众所知悉时的公平市场价为准。一般将公平市场价格作为实际的补偿标准。

二、国际投资中的间接征收

间接征收的构成要件很早就有人论述,也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多边文件中,《保护外国财产公约草案》、1992年世界银行关于《外国直接投资行为指引》、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以下简称naFta)等规定了间接投资或相当与征收的措施。间接征收是国家采取的管制措施,无论是立法、还是行政管理上的措施都可能引起投资条件单方面的改变。投资仲裁中有大量有关间接征收的案件。在RewerCopper诉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案件中,牙买加政府在合同中明确做出了不上涨税收和专利税的保证。仲裁庭指出,虽然Copper的当地分支机构仍然拥有条件变化之前的投资财产权利,但是不能再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在Cme诉捷克共和国案中,仲裁庭发现捷克媒体委员会干预了Cme的当地分支结构CntS的合同权利,并且指出“如上述的捷克媒体委员会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了Cme当地分支机构的经营权受到了严重破坏,CntS变成了一个有资产但是不能经营的公司。”被破坏的正是申请人的投资,这种破坏正是申请人的高压政策造成的。在Sabtaelena诉哥斯达黎加案中,仲裁庭认为,当东道国采取的措施对投资者的所有权、占有、使用和收益产生影响时,东道国行为构成了征收。在S.D.meyers诉加拿大案中,仲裁庭明确指出,征收包括不仅包括公开的、故意的公认的财产掠夺,而且还包括对投资者的全部2016•2(中)或大部分的财产的使用造成损害的国家干预。technicasmedio-ambientalestecmedS.a.诉墨西哥案中,仲裁庭认为,为了区分国家的管理行为和征收行为,国家必须核实投资者的财产因为东道国的行为已经失去了经济价值。

三、环境保护与征收

在投资中引入环境保护要晚于在贸易领域。贸易领域的环境保护可以追溯到《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arifsandtrade,以下简称Gatt)第20条(b)、(g)项;1991年《能源》在第18条有关自然资源的规定、第24条有关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第19条允许成员国采取谨慎措施保护环境等条款;《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1114条规定了环境措施。晚近的双投资协定完善了相关规定。例如美国2012年双边投资条约范本第12条规定了投资和环境保护,本条第5款规定“本条的任何一款不得解释为阻止一方采取、维持或实施与条约一致的、易于保证境内投资活动的、意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的措施”。在第8条第3款(c)项允许成员方采取或维持包括环境在内的措施,“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与保护生物或非生物可耗竭自然资源有关”。有关环境保护的征收案件构成仲裁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当国家所采取的措施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也不意味着赔偿不正当。tecmed诉墨西哥案中,仲裁庭认为,依据投资条约环境措施构成间接征收。尽管投资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影响,但是在庭审中仲裁庭发现这些环境影响并不足以引起终止许可的后果,事实上这种终止许可起因于社会动荡。仲裁庭也明确指出,相关措施是否构成可补偿性的征收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的社会背景。更特殊的是,仲裁庭指出一般管制性征收并不阻碍本案措施的征收法律效果,仲裁庭认为环境措施是否是征收取决于环境措施的特性,即环境措施的客观效果。在本案中仲裁庭开始采纳效果和目的因素来认定环境措施是否构成间接征收。在CompaniadelDesarrollodeSantaelena,S.a.诉哥斯达黎加政府案中,仲裁庭在裁决中指出,环境征收措施无论多么值得赞赏、也无论对社会有多大好处,与国际采取的其他政策措施相似,即使是为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无论是对国内的还是对外国人的财产进行征收,国家的补偿义务仍然要承担。有学者指出仲裁庭考量有关环境问题的征收时应当限于调查决定征收的最低科学标准,作出征收决定的措施是否以合法和科学的手段和程序,并且调查是否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存在潜在的损害。如果仲裁庭确信证据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那么,应当认定征收是为了环境保护目的。这一分析重点在征收目的的合法性上。其要求仲裁庭在做出裁定时依据做出征收行为背后环境保护的原因。征收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环境保护无疑属于公共利益的范围。仲裁庭需要确认被征收的投资是否会造成环境风险。但也要考虑其他征收要件,将其他征收要件作为实施征收措施的前提。仲裁庭主要的考量应该是东道国采取的征收措施是否是为了环境保护目的。首先满足了东道国所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环境保护目的后,还要满足于非武断、非歧视性。若东道国给予外国投资者补偿,国家的措施就不会认定为武断和歧视,东道国政府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合法。2012年美国新定的双边投资条约范本将投资争端中的环境措施排除在征收之外。2012年美国双边投资条约范本附件B第6条规定除了在极少情况下,缔约一方旨在保护合法的公共福利目标如公共健康、安全和环境等的非歧视性管理行为,不构成间接征收。这一规定与国际习惯法关于征收的规定略有不同。

四、新一资条约中的环境保护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法中关于征收的有关规定是为了解决保护投资者的所有权和东道国管理本国公共事务间的冲突。合理的环境保护不仅要符合国家的公共管理权和立法权,而且要符合合法的公共目的。东道国环境保护规则影响投资者投的资决策。东道国环境立法具有不确定性,新环境规则可能改变投资者初始所赖以投资的财政和管理体制,很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继续经营。东道国所采取的环境措施很容易构成征收,其中包括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征收。国际习惯法不排除东道国对征收对象的补偿义务,即使出于公共目的、非歧视并且符合正当程序。2012年美国双边投资条约范本附件B所规定环境保护构成征收的例外。那么投资者的财产权利受到此类措施影响时,东道国将免除补偿责任。美国2012年投资条约范本附件B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缩小了征收条款的适用范围。不仅附件B4(b)第四项将国家因环境保护目的而采取的非歧视的措施排除在间接征收之外,而且附件B4(a)也为仲裁庭提供了认定间接征收的标准。这一规定将对有关环境措施是否属于征收的仲裁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在具体的案件中,一般情况下环境措施符合2012年投资条约范本附件B的规定,除非投资者有证据证明受到了歧视待遇。因此,如果双边投资协定采取美国2012年双边投资条约范本的模式立法,环境措施将被排除在间接征收之外,那么投资者将会为东道国的环境保护负责。美国依据2012年美国双边投资条约范本签订了一些双边或区域性的投资条约,

五、结语

无疑环境保护问题应当受到各国的关注,它也是促进国际投资法体系中的各个主体去努力寻找平衡东道国环境保护利益和投资者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法律规则。将环境问题排除在间接征收之外并不符合投资法律体系的原始目的,也对投资者的商业期待不公平。仲裁庭将会明确什么条件下一项措施可认定为环境保护措施。在不久的将来,有关环境征收的案件仲裁庭可能狭义解释有关环境措施的规则,使得间接征收不赔偿的范围最小化。

作者:葛宪运罗庆勇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

参考文献: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2

【关键词】文化;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合理歧视

一、wto规则的文化含义

文化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概念,在国际法领域,与文化相关的宣言和公约数量不少,但并未被共同接受的定义。而作为具有潜在广延性的文化释义的典型例子,《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前言将文化定义为“社会或一社会群体独有的一套精神、物质、智慧和情感方面的特征,除文学艺术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合居形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释义的广延性,使得任何形式的国际贸易或贸易政策、措施均可以合理地被解释为带有文化特征。

然而,旨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wto规则并未对文化的含义作出界定。但如欲在wto规则项下对文化进行界定,可参照DSB案例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解释;同时,鉴于对wto的规则不应进行“临床隔离”式的解读[1],脱离国际规范或国际法。因此,可找出表明文化(特别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和表明为保存该价值需要政府干预的国际或多边非贸易机构、协议或者声明。

二、wto成员采取的文化措施

wto成员政府可能出于三个主要原因制定区分来源的文化政策措施,无论它对自己的理由是否适用这些措辞来阐述或甚至赋予概念的形式:(i)它从对话的意义看待文化①;(ii)它从博物馆的意义②看待文化,但不愿意限制创造力和文化的演进;(iii)它更多关心的实际上是保护本地的文化产业而不是本地的文化。

wto成员针对文化产品所采取的文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三、wto框架下文化产品的保护

wto成员国所采取的文化政策措施可能违反wto协议中所规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如某一wto成员国的文化政策措施被诉,其是否可以引用例外条款或其它与文化产品相关的国际条约进行抗辩?

(一)wto协议例外条款之适用

关于保护文化贸易的wto协议的规范主要体现在Gatt第4条之电影放映配额;Gatt第20条(a)款和(f)款;以及GatS第14条(a)款。成员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之中,可能援引上述例外条款,作为其采取的文化保护措施的理由。

wto协议对于文化保护的规定范围较为狭窄,无法涵盖文化问题的各个方面,且各条款在运用时也存在诸多限制,导致文化多样性在wto框架内,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Gatt第20条与GatS第14条之例外规定可谓是wto规则中保护文化产品的较为有力的条款。专家组认为“援引这两条的成员应当证明以下两个要件:(1)有关措施应是为了保护公共道德或维持公共秩序而实施的;(2)有关措施应是保护公共道德或维持公共秩序所必需的”。而对于“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均有严格的界定,而对于“必需”也有程度上的要求。援引这两条例外作为抗辩理由的成员国还须提供证据证明,使得这两条的适用充满不确定性和困难。

(二)其它国际公约能否作为违反wto的抗辩理由

如申诉方指控另一个成员方为履行其它与文化产品相关的国际条约的义务而违反了wto协定项下的义务,此时,应诉方能否以其他公约作为抗辩理由?

以其它公约为违反wto提供抗辩的成员,需要克服两个障碍。第一,它需要证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解决wto争端中有权适用wto协定中没有具体讲到的国际法。第二,它需要证明,有关的冲突规则的意思是,在不一致的情况下,要求或允许受质疑的措施的文化多样性公约的条款优先于禁止该措施的wto条款。[2]

对于第一个障碍,按照DSU之规定,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只受理根据wto协定提出的申诉,并未具体说明是否可在审理wto案件中适用国际法。一般而言,上诉机构虽然并未排除适用国际法,但其一直持“谨慎”之态度。例如,在阿根廷-纺织品和服饰一案中,阿根廷辩称,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一项“备忘录”要求阿根廷实行受到美国质疑的征税,订立这条要求得到了美国的默认。[3]上诉机构裁定,阿根廷既没有证明在备忘录之下有一个“具法律约束力”的义务要求实行受质疑的征税,也没有证明在备忘录和wto的有关条款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4]因此,上诉机构无需确定备忘录与wto相关条款之间的优先关系。

对于第二个障碍,即成员国须证明文化多样性公约的权利和义务优先于wto条约中规定的禁止歧视义务,更是难上加难。

四、wto规则中文化产品保护之改善

wto规则仅为文化产品提供了极为有限的保护;wto成员方在引用例外规定及其它国际公约作为抗辩理由时也面临现实困境。因此应完善wto规则中对文化产品的保护,以保护文化产品。

如一个成员希望给来自与自己文化相近的成员的文化产品以优惠,可以通过采用客观的标准,如语言,对有关的产品进行区分。另外,由文化政策措施产生的贸易限制和扭曲,应当减到最低。按照这些原则制定的wto规则,会有效地平衡其成员的不同的贸易和文化价值。[5]如按照下列原则改进wto协议,则可有效地平衡其成员的不同贸易和文化价值。

1.合理歧视原则。如一成员国希望给来自其他成员方,但与自己文化相近的文化产品特殊优惠,则可通过采用客观的标准,如语言,对有关产品进行区分。仅在此情况下方能在不违反wto协议项下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前提下,对其文化多样性进行保护或保存。

2.贸易限制最小化原则。由文化政策或措施而产生的贸易限制和扭曲,应当降到最低。如对贸易产生严重限制或扭曲,则可能违反wto协议项下的义务。

此外,在DSB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对成员国所采取的文化政策措施,应从采取的目的、形式和效果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为真正目的为保护和保存文化产品、对贸易自由限制无限制或限制较小的措施提供豁免。

注释:

①所谓“对话”意义上的文化,着眼点在未一个社群的成员在形成本社群的特征和价值的过程当中提供相互交谈的机会。

②制定一项措施照顾带有博物馆意义上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而不特别要求产品或产品生产中的任何参加者来自任何特定的地方或国家,是有可能的。因此,一项保护博物馆意义上的文化的措施,便不需要区分来源从而具有法定歧视性。

【参考文献】

[1]美国-汽油案上诉机构报告。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3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人道主义干涉,义如其名,即基于人道而对他国事务的一种干预。研究这个命题,应首先界定人道的范围,即当一国对其国民不人道达何种程度方可进行干涉。对于人道主义,观点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按通俗理解即人之为人所应有基本之权利,但“人道主义”界限的确定并非字面意义般清晰,这就为一国以人道主义为名进行干涉留下了空间。事实也是如此,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对别国进行人道主义干涉所基于的人道解释各异。“干涉”为干涉国基于他国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所采取的强制性干预措施。对于干涉是否不限于武力,干涉他国是否可达到涉国政权,也即干涉的方式和程度,国际社会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从19世纪初的英、法、俄对土耳其的干涉,到冷战后英美对伊拉克的干涉、北约对科索沃的干涉,直至最近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人道主义干涉干预措施似乎并无限制,干预程度也无上限。

二、人道主义干涉与国际法基本原则

1.人道主义干涉与国家原则为一国固有之权利,也为国家最重要之属性。,即意味着国家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独立自主,对内具有最高统治权,对外独立自主处理外部事务,不受其他外部势力非法干涉。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即使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概念仍然是维系国内国际政治的核心价值,但这也非绝对的。国家有尊重他国的义务,也有真诚履行其国际义务的责任。[1]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方成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原为宪法学上概念,法国著名学者让•博丹首次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学说。博丹认为,为者对其领土及其居民之最高权力,除自然法和神法外,不受其他任何权力所制定的任何法律和规则的约束。[2]法国洛克和卢梭等思想家则依次提出了议会和人民的概念。但此时期学说上仅限于国内法范畴,而不涉及国际法上问题。1648年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则以多边条约形式确认了所有缔约国的独立与法律上的平等,概念由此正式引入到国际法领域。18至19世纪,基于对抗欧洲封建统治和干涉,欧美学者著述以及此时期政府文件基本上都强调了国家原则。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和1945年《联合国》则进一步的对国家原则进行了确认和强化。这两个文件确认各国有权决定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保证各国处理其国内外事务独立自主,禁止外来侵略和干涉,尊重各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权益。冷战后,“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在西方国家盛行。该理论主张当一国国内发生大规模践踏人权之不法行为时,基于对基本人权的保护,国际社会可采取各种措施以制止该行为,“人权高于”论调由此产生。国内学者则一般主张,为国家之最高权威,原则为公认的国际法之基本原则,应得到尊重。《联合国》第2条也规定了各会员国应当遵守的国际法原则,国家平等则位于这些原则之首,由此可见对国家原则之重视,同时该原则也为对各会员国所规定的基本义务。人道主义干涉是一种强制性的,未经一国同意而对该国内政的干涉,它与国家原则相悖。[3]诚然为国家之固有权利,但任何权利总有边界。即使是《联合国》也规定在特定条件的情形下,联合国安理会可授权一国或多国采取包括武力形式在内的各种措施制止在一国境内发生的大规模严重侵犯基本人权行为。可见国家也不是没有边界的。但这种集体授权行为的干预行为并不是一种“人道主义干涉”,其实质是对国家界限的确认,当不存在一个类似公权力救济机制时,这种集体干预作为人类全体基本权利维护的临时变更措施。诚然这和西方国际别有用心的“人道主义干涉”不同,提出的西方国家多以此原则为幌子,行对别国内政干涉之实,实际上是对国家原则的践踏。

2.人道主义与禁止使用武力原则

笔者认为,人道主义权利救济手段应不限于武力,但这种救济手段首先应具有能够维护更大的合法权益,这是一种利益衡量的过程。这就如国内刑法对犯罪的惩罚类似,虽然犯罪后果已经发生,对犯罪人的惩罚也不能更改已发生的犯罪后果,但对于罪犯的惩罚可以起到抚慰受害人、警醒潜在的犯罪嫌疑人之作用,故一定的惩罚手段是必要的。然而,干预手段实施的程度、必要性却是很难衡量的。故人道主义权利救济之手段包括武力措施应规范化,事实上国际社会也是朝此方向努力的。作为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多项文件中重申了禁止武力原则,同时也规定了例外之情形。1987年联大《加强在国际关系上禁止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威胁原则的效力宣言》就禁止使用武力规定了三种例外情形:第一,第7章第42条允许安理会根据其决定使用武力,而安理会之决定则基于第39条“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之是否存在”作出的。第二,第51条“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在安理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本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第三,第107条则准许采取行动以反对二战中签署国之敌国。当然该条已成为不再适用之条款。

三、人道主义干涉新的视角:保护的责任

鉴于传统人道主义干涉理论与实践的巨大争议,人们尝试从新的视角进行思考以缓解争议,“保护的责任”理论被提出。2000年加拿大政府组织成立了“干预和国家国际委员会”(iCiSS),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大规模践踏人权和违反国际法之行为。并发表了名为《保护的责任》的研究报告(theResponsibilitytoprotect)。该报告从“保护的责任”进行干涉的新方法(anewapproach)进行研究,重心放在责任上,而非“干涉的权利”。并提出了“保护的责任”之基本原则。提出了不干涉原则应让位于保护之责任的情形。iCiSS还对“保护的责任”的定义及具体内容进行了列举。认为该保护责任主要包括三项:预防责任、作出反应责任和重建责任。预防责任为一项附带、预防破坏性冲突以及其他形式人为灾难之责任,手段主要为政治与外交、经济与法律以及预防性部署等军事措施;作出反应责任以预防责任不能解决或遏制局势,该国也不能或不愿纠正该种局势为前提,国际社会成员有采取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及司法措施等干预措施甚至极端情况下采取军事行动措施之责任;重建责任是指特别是在军事干预后提供恢复、重建和和解等全面援助,以期消除造成伤害之原因的责任。iCiSS还针对军事干预起点标准、预防原则、授权程序问题及军事行动原则进行了特别的系统设计。另外,iCiSS还为授权实施军事干预预设了程序条件,即采取军事行动前须得到安理会的授权。若安理会拒绝军事干预的建议,或未在合理期限内审议此事,则可据“联合一致共策和平”程序召开联大紧急会议进行审议,或由区域组织据第八章规定采取区域措施,随后请求安理会授权。若安理会不履行保护之责任,不排除有关国家或临时性联盟采取其他行动方式以应对局势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换句话说,即使无安理会的授权,军事干预也是可以的。[4]

然而“保护的责任”所阐核心仍为人道主义干涉问题。然特色之处是,其不再纠缠于人道主义干涉是否构成实在国际法之争论,而从所谓“最低限度一致”(包括界限、人道主义维护)出发,以此来阐明不仅包括最高权、独立权等权利,尊重国内所有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责任也为其应有之内容,若该国不愿或不能承担此等责任,则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有义务来承担这些责任。所以“保护的责任”实为一种新视角下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采取这一新视角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该理论特别提出了与对人道主义持不同意见者共同分享的前提,利于打破目前在此问题上的僵局,利于进一步推动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法制度的发展。从该角度看,此理论是对巨变后的当代国际关系对国际法所提出要求的积极回应。[5]同时“保护的责任”这一极具想像力的视角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刻意祛除某些视高于公共福祉或视人道主义干涉不过是西方帝国主义的又一面具政府、个人的担心,使得“保护的责任”具备了广泛讨论的基础。联大对该报告亦给予相当的肯定。当然也有人称之“文字游戏”。然而,就是在此文字游戏中,iCiSS报告成功地将人道主义干涉的讨论引至其最核心之部分,即各种观念的协调。[6][7]

对基于人道主义救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笔者认为,该理论站在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角度来阐述人权干涉的必要性,从保护人权和社会的发展角度出发具有积极的意义。人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构成部分,人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若没有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人将不为人,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无异,弱肉强食,强权压制弱势,人类社会也将退步到野蛮的原始社会。然而,国际社会又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这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国际社会还没有到大一统的地步,另外,各个实体有可能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权保护提出自己的理论。故该理论试图对人权与进行一个调和,从而在人权与进行迂回,其实质仍是人权大于。但也应看到践踏人权是国际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国家和个人应摒弃主观主义的色彩,事实求是的看待这个问题,以找出应对的方法措施,问题是需要解决,一味的回避不是一个解决态度,故对于一种新的人权理论的出现应持批判的态度,而不能因是某个国家或政治实体提出的观点、方法就一概予以否定。

四、两点思考

1.人道主义干涉的研究方法

人道主义干涉问题广泛涉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诸多领域,但人道主义干涉在政治领域争论尤为激烈,所以人道主义干涉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其重心仍在政治领域。然而,人道主义干涉的法学研究亦有其重要的价值,从纯国际法的视角来观察,可探究该争论在法律上的是与非。但是,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法学研究时,既不能完全脱离政治而单纯讨论,也不能与政治过分靠近,从而丧失了法学研究的独立价值。法律固应为政治服务,但亦有独立的自身价值,其并非政治的附庸。所以,研究法律问题应固守学术情操,不可先入为主,政治挂帅。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4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社区;护理干预;视力保健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83

由于儿童的日常用眼习惯,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眼睛健康,所以儿童的视力保健行为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儿童视力保健行为并未规范实施,所以无法保证儿童视力健康[1-4]。为此,本研究对辖区内儿童的视力保健行为进行规范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社区2014年1月~2016年12月1050例学龄前儿童,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5例。实验组中男238例,女287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06±2.75)岁。对照组中男245例,女280例,年龄4~7岁,平均年龄(4.35±2.84)岁。所有儿童均在社区进行登记,并排除具有先天性眼科疾病、视力残疾儿童,且两组儿童的均在实验前进行视力检查,视力检查结果正常。两组儿童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不系统采取干预措施,实验组则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接受护理干预,方法:①对儿童建立个人视力检查档案,并进行定期视力检查,时间间隔为6个月;②进行视力保健知识宣讲,对家长发放视力保健知识相关宣传画册,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家长及儿童宣讲视力保健内容,采取定期进行讲座、座谈、宣传动画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FLaSH动画、幻灯片等方式动态展示相关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儿童的视力、屈光度会随着年龄变化产生变化[5,6],并使家长正确认识视力检查;③进行日常用眼指导,叮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保证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2h/d;控制儿童观看电视时间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干预1年后检测两组儿童的视力,若视力≥5.0为视力正常,视力降低或

降[4,7-9];视力下降率=视力下降儿童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调查量表调查两组儿童家长对儿童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量表满分50分,分数越高,家长的认知程度越好。调查两组儿童视力保健行为依从性,包括户外活动时间、用眼时间和眼保健操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儿童视力变化情况比较实验组视力下降率为2.29%,对照组视力下降率为16.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儿童依从性比较实验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器官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中眼球发育最为明显,虽然儿童的眼球结构已经形成,但视觉功能、眼球各部分组织还在生长发育当中,如果儿童阶段长期用眼不当、过度疲劳用眼,则会造成近视、弱视等一系列眼球疾病,严重时无法在成长过程中治愈,造成眼球终身性疾病[10,11]。传统临床主要在儿童出现眼部疾病、视力问题后对患儿进行治疗,并在就诊时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讲,但对患儿的眼部疾病、视力异常的预防效果差,且此时患儿往往已经形成多种不良用眼习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疾病的康复效果[12,13]。临床研究证实,采用社区干预,能够纠正学龄前儿童的不良用眼习惯,并预防儿童出现视力异常或疾病[7,8]。社区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对儿童建立起专门的视力管理档案,并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儿童、家长进行良好用眼习惯的B成,叮嘱家长对儿童进行监督,并提高家长对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认知和重视[14-16]。本文中实验组家长知识认知量表评分为(42.31±5.33)分,对照组家长为(28.46±3.45)分,实验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意义重大,能够减少儿童视力下降发生率,并且能够提高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认知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白英龙,刘福定,郭洁,等.沈阳市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关注和认知情况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7(5):335-338.

[2]张海林.2008~2012年鄂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状况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12(5):542-544.

[3]罗卫,李六平,范善平,等.桂林市某城区2011~2013年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4,14(6):902-904.

[4]黄彩霞,陈小丽,严冬梅.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社区医学杂志,2011,9(17):63.

[5]海林,严柳青,黄惠萍,等.三位一体眼保健模式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5,13(6):689-690.

[6]陈小丽,林毅容,严冬梅,等.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社区护理干预.护理学报,2011,18(2):68-70.

[7]叶燕,姚建生,王玉邦.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及其危险因素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1):119-122.

[8]李春荣.成都市2006-2010年幼儿园儿童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4,20(5):612-613.

[9]李珂.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社区护理干预.中国医药指南,2015(32):272-273.

[10]丁丹晨.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中医学报,2013(B08):539-540.

[11]吴惠平,黄菊天,江文霞,等.社区干预对促进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3,9(12):950-951.

[12]李妮娜,朱雪梅,李会仿,等.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1):4441-4447.

[13]朱雪梅,杨兴佳,高阳,等.0-3岁儿童家长视力保健指导需求调查.护理学报,2009,16(14):17-18.

[14]赖俊娟.学龄前儿童视力监测结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对策.全科护理,2013,11(12):1149-1150.

[15]陈丽媚.干预保健措施对学龄前儿童视力的保护效果分析.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17):190.

[16]郑月莲,唐晓荣,董翠兰,等.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效果的影响.当代护士(旬刊),2010(9):90-91.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5

1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含义、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1.1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比较

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都是指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影响的技术标准规程,但贸易壁垒强调该措施的产生和设置是以阻碍自由贸易为目的的,即那些为国际贸易制造了不必要障碍的,在国家之间形成了不合理歧视的技术实施方式。而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是以wto贸易规则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协议的各项标准、法规及合格评定程序,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anitaryandphyto-sanitarystandards,sps),以及信息技术措施、绿色技术措施等其他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显然,采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目的是出于科学、合法地保护国际贸易合理性,确保贸易活动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开展。然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使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通过其技术上的优势对产品工艺、规格、安全及环保性能等设置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以实现保护本国企业不受国际竞争冲击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一带有非理性含义的名称,开始成为被人们更加熟知的概念。

1.2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特点

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广泛,并具有合法化和规避性等特点。首先,tbt、sps等措施实施以来,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由针对单一产品的工艺标准转变为对一系列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直至销售和处置等全过程的规范和评定体系。美国、欧盟针对水产品、肉类等产品实行haccp体系,贸易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分析和评估;而欧盟的weee指令则覆盖包括家用电器、小型it、光伏面板以及含有消耗臭氧物质的设备等所有电子电气设备。且随着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到tbt的制定和实施之中,使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覆盖面愈加广泛。其次,以环保、节能、食品安全、动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名义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更具合法性和规避性,也使其他国家更加难于应对。

1.3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及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标签要求、检疫制度、信息技术及绿色壁垒等。以其中的技术标准及法规为例,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而技术法规是指必须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欧盟拥有10万个以上的技术标准;日本有81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美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则更多。

2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2.1消极影响

2.1.1对全球贸易的冲击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显然已经使全球贸易体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发达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号,制定的tbt协议和sps协议均过于强调强制性的高技术标准,而没有对这种权利滥用规定相应的限制手段。虽然wto规定各成员不允许歧视其他成员的同类产品,但产品检验、检疫,绿色壁垒等的技术性措施的实施却使这一规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外,还有很多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藏在国际公约协议中,借由人们对生态保护、健康生活等良好愿景而促成了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及“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也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却成为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

2.1.2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迅速成长的趋势,而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又兼具着广泛、合法、隐秘等多重特点,且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和全球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呈现出复杂、尖锐和频发等状态,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加严重。作为一个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出口大国,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了继汇率之后,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的最大障碍。受到tbt影响的企业几乎涉及了所有行业,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工业品遭遇的壁垒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要求、认证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以及环保上;农产品则主要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添加剂上。

2.1.3中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中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①对象国技术性措施制定合理,我国技术能力也可以达到,但由于企业信息不畅和重视程度不够而出现了决策错误。首先,我国甚少参与国际通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相关技术性管理措施了解不多且缺乏重视;其次,我国自身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标准化技术法规的规划和发展都相对滞后,国家标准中有70%以上低于国际标准;此外,出口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秩序混乱,缺乏联合应机制对也是其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②对象国技术性措施制定合理,但我国的技术能力暂时无法达到其标准化水平。产业研发投入低、缺乏品牌效应、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都使我国出口产品比之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弱质性。时至今日,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仍多是纺织、机电类依靠密集型的劳动产出的低附加值产品,且普遍存在着质低价廉的问题。③对象国采取了歧视性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合理的技术性措施,导致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我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而引发其他国家保护意识的因素,同时也是我国出口方向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量的持续增长,很多国家将本国的贸易逆差和失业率归罪于中国的出口,针对中国产品制定各种歧视性的壁垒政策,而美、日、欧盟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对象,正是世界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各类型商品的技术限制都相当复杂严苛。

2.2积极影响

由上述原因分析可知,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技术、意识发展的滞后造成的,因此理性面对技术性措施带来的种种变化,对我国出口产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说,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阻止境外产品对境内产业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冲击,并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此外,该措施也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促进贸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而言,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行业的标准化,有利于改变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方式,能够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并对劣质或重污染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3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3.1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各国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升级。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推动了标准中技术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升级,高科技产品贸易促使各国建立相应的高科技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在全球注重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性措施,更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2009年首个碳标签制度正式实行的澳大利亚,已作出了在未来5年内将5%~10%的连锁超市上架产品贴上碳标签的承诺。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也要求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都加注碳标签。

3.2新形势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逐渐逼近的碳标签压力面前,我国出口企业应提早采取措施,主动应对。首先,应重新思考企业自身发展思路,充分认识自身的减排重点和潜力,集中力量对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革新,积极采用低碳技术和设备切实降低碳排放;其次,要关注低碳足迹认证,积极推进节能认证或低碳认证,本文由收集整理,提高企业及产品的低碳竞争力;此外,企业还应大力开拓新兴国外市场,以市场多元化分散发达国家“碳标签”带来的风险。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6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反渎职侵权取保候审

   刑事强制措施牵扯到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限制,历来社会对其关注都很多,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其中瞩目之一的就是取保候审的修正,这对反渎案件的办案来说意义影响深远。

   一、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对渎职侵权类犯罪侦查措施的意义

   笔者从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2007年至2011年五年立案的反渎职侵权类案件分析看出,2007年立案三件、采取的强制措施为拘留1件、取保候审2件,2008年立案五件、采取的强制措施为拘留3件、取保候审2件,2009年立案五件,采取的强制措施拘留1件、取保候审2件,⑴2010年立案四件,采取强制措施取保候审4件,2011年立案两件,均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其中在这五年中,牵扯到侵权类职务犯罪的案件,例如非法拘禁罪、刑讯逼供罪,和市院交办的案件强制措施全部为拘留,共有5件,囊括了这五年所有的拘留强制措施,其余绝大部分涉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办案用得最多的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这也符合反渎职侵权类案件在现阶段发展的特点。

   (一)取保候审强制措施更利于操作和符合比例原则

   《刑事诉讼法》修改将指定监视居住提了出来,但是涉及的案件范围为“特别重大的贿赂犯罪”,显然不适合渎职类案件,取保候审措施的执行方式已比较成熟,交由公安机关监督执行也不会增加更多的负担,比较有利于技术操作。从另一方面来讲,渎职类的案件通常侦查思路都是从结果往前推原因,在初查阶段基本上证据能固定,犯罪事实比较的清楚,立案后嫌疑人经过预审,认罪态度比较好的话,从比例原则角度来考虑,采用最为经济有效方式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取保候审较为合适。

   (二)渎职侵权犯罪判决“轻型化”致使社会容忍程度较高

   渎职犯罪本质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但一些相关单位为了本部门利益的考虑将案件藏着掖着比较普遍,社会知晓度低,结果导致案件的社会影响力小,一些司法工作者对此类犯罪的容忍度较高,最后产生了判处缓刑和免于刑事处罚的结果。⑵当然从发案单位职务犯罪预防角度来说,不一定必须通过判实刑才是最好的选择,但长期轻刑化对待渎职犯罪,就可能将这种职务犯罪理解为一种“不至于危害社会”成为常态,那么取保候审措施就会成为常用强制措施手段。

   (三)反渎案件的强制措施往往会将社会效果考虑其中

   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办案影响力相对缓和,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类犯罪占有比例高,⑶这类渎职犯罪的动机,有的是盲目听从上级领导安排违规从事,有的是贪利心理造成执法过程不严谨造成损失的发生,有的是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在其位不履其职,总之都是同职务行为有关,将其羁押会严重影响所在部门的稳定,也不利于犯罪嫌疑人主动配合侦查活动。如果在侦查结束后采取相对不起诉的方式,之前的羁押就更显得不适宜。总之,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能最小程度上影响犯罪嫌疑人原有的生活和维护所在机关稳定的办公秩序。

   二、新修订刑事诉讼法中对于取保候审的规定对反渎工作的影响

   反渎职侵权工作取保候审措施的修改比较实用,将会成为今后基层院反渎案件办理常用的刑事强制措施,新刑诉的要求更为具体明确,操作性更强,赋予了检察机关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一)尊重和保障人权鼓励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

   “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刑事诉讼具体制度设计中,“将取保候审与监视居住相分离,从层次上将不羁押与准羁押之间分离开来,是一种保障人权的需要”,⑷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将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纳入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而不是作为逮捕的特例,表明我国立法机关希望扩大取保候审的使用范围,减少羁押的适用,从该法第七十二条可以看出,监视居住一般是要符合逮捕的条件才可以,提高了监视居住的条件也就从另一个角度是鼓励取保候审措施的运用。然而,降低羁押率是否就意味着尊重和保障人权,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受害人的权利如何更好地保障也将成为问题。

   (二)取保候审执行和撤销程序更为规范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了保证金数额的收取要综合考虑保证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审人的社会危害性,案件的情节、性质,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被取保候审人的经济状况等情况。并且要将取保候审保证金存入指定的银行制止了罚没不分、收支合一的现象。在撤销上明确写明凭借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到银行领取,言外之意就是要在取保候审结束时必须发给解除通知书,也防止了取保候审不了了之的现象。然而,这里面对财保进行了规定,对于人保未规定,办案中人保是最常用的手段,这还有待完善。

   (三)进一步强化取保候审义务有利于侦查办案

   被取保候审人应当遵守的义务增加了“信息变动报告义务”和检察机关责令的“选择使用措施”,对保证人保证义务修改为“履行保证义务”的监督和报告义务,这两方面的修改对于取保候审制度意义重大,“使得取保候审的强制手段进一步向监视居住靠拢,但又不同于监视居住,不至于任意自由而丧失其强制功能”,⑸保证人往往是基于信赖而愿意承担保证义务的人,从原来的“未及时报告”变为现在的“未履行保证义务”更有利于对被取保候审人的看管。取保候审时能主动限制其行为,对于防止嫌疑人串供,妨碍和逃避侦查具有益处。然而,该制度的操作和监督又成为难题。

   (四)律师参与侦查也对取保候审提出挑战

   强制措施的决定和执行过程中,将会出现律师参与的问题,这作为总则的原则应该得到执行,笔者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征求意见稿)中看到,第八十二条“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措施”,第一百零六条“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认为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可以提出解除要求”,将原来的委托的律师更改为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申诉、控告、向侦查机关了解案情和提出意见,并且还有会见的权利,这些措施会对反渎案件的办案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反渎部门适应新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措施修改的建议

   对于取保候审措施的问题多集中在适用的范围不明确、保证金数额不确切、保证人取而不保、自由裁量权滥用、取保候审期限存在多重标准以及缺乏监督,实务解决有的是不好操作,有的是有关情形很难发生,有的是具有替代解决办法,例如保证金数额不确切,职务犯罪用保证金来兑现犯罪嫌疑人的承诺无法保证,办案过程中通常以人保为手段。再如自由裁量权滥用问题,如果细化为一个个具体数额标准,也需要人去自由裁量。笔者就适应新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的规定提出以下建议。

   (一)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应该以保障刑事侦查活动顺利进行为前提

   “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贯穿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肯定这种“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刑事诉讼活动在打击犯罪,保障公民人身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方面的作用。新刑诉法最大的价值笔者认为是“用更加透明的手段实现刑事诉讼的追诉功能,让每一个案件都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强制措施也应该如此,取保候审制度是一种强制措施手段,以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是最低层次的强制手段,所以本质上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应该为刑事侦查活动服务。渎职侵权办案不能及时、果断使用强制措施,灵活使用、及时变更强制措施造成许多应该立案的案件不能立案,对严重的渎职犯罪后果无人承担刑事责任,应该值得反思。

   (二)加强与公安机关执行协调机制保证被取保候审人遵守相关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执行参考了《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禁止令”的相关执行标准,并规定禁制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但是问题也存在,刑事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同已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必然不同,社区矫正机构主要任务是改造罪犯的一种方法,犯罪嫌疑人毕竟不是罪犯,侦查的主体为侦查机关,也不能让社区矫正机构敦促嫌疑人做思想工作主动交代问题。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侦查涉密的问题,如果将执行文书发给社区矫正机构会不会引起犯罪嫌疑人的反感,产生抵触的心态不利于案件侦查。职务犯罪毕竟不同于暴力犯罪,社会危害性相对较低,社区矫正人员应该如何去看管,使得此项制度不形同虚设也是问题。笔者建议,反渎职侵权部门应该重视初查阶段的实物证据获取,在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时候就已经能确定犯罪事实确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嫌疑人认罪态度较好,否则就不要轻易运用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决定运用强制措施后,应当在取保候审告知书中载明告知事项,并把相关手续送达公安机关即可,涉及的禁止义务应与公安机关协调配合,也可以建立社区矫正检察联络室制度来予以监督,无需过多地扩大社会人员知晓面。

   (三)重视初查阶段在渎职侵权犯罪侦查过程中的作用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7

[关键词]婴儿防盗;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12(a)-150-02

Safetymanagementandeffectassessmentofinfantstoleninmaternityward

CHenXuehui,SUnYan

maternalandChildHospitalofChaoyangDistrict,Beijing10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afetymeasurestopreventinfantstoleninmaternityward.methods:Riskfactorsofinfantstolenandweaklinksofsafetymanagementformotherandbabyinthesamewardwereanalyzed,andtheeffectiveprecautionsweretaken.theprecautionsincludedinstallingsecuritydoors,strengtheningmissionbystaffnurse,fulfillinginformedobligationaboutinfantstolensecurity,strengtheningwardinspectionandshiftrelief.Results:afterimplementationofprecautions,noinfantwerestolenintwoyears,andsatisfactiondegreeofpatientsimprovedfrom89.12%to98.22%.Conclusion:infantstolensecuritymeasurescanpreventtheinfantfromstealinginthehospitalandimprovesatisfactiondegreeofpatients.

[Keywords]infantstolen;Safetymanagement;precautions

盗取婴儿多在医院发生,医院也是作案的主要地点,现今妇产科多使用母婴同室的病房安排,这也成了盗取婴儿的场所。有报道称美国在1983~2008年,在医院中被盗122名新生儿,盗取地点中17名在儿科,17名在婴儿室,69名在母婴同室,19名在其他地点[1]。现在我国妇科医院频繁发生婴儿被盗取事件,这对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我院产科实行母婴同室开放式管理,家属可陪住,探视管理不严格,病房婴儿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基于对婴儿被盗的风险因素分析,从2009年起,笔者所在医院开始对婴儿安全问题实施防范措施,以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现将实施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均为母婴同室病房:编制床位82张,实际开放床位82张,为单人间、双人间及8人房间,2010年床位使用率为91.70%,配备护士41人(包括护士长2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7.86岁;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32人,中专学历6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21人,护士17人。

1.2实施方法

首先应对安全因素及母婴同室的安全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另外还应对国内有关报道的被盗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医院方面的安全因素有如下几点:①产科病房有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护理和治疗的特点,且还要对急诊产妇进行分娩,护理工作量很大。尤其是在夜间,值班护士及医生人员少,且产妇多,这给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2]。②因为母婴同室,产科的人员流动很大,且分娩产妇的住院时间也很短,病床的周转时间很快,家属陪护人员很多,这给病区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③母婴同室的管理模式致使陪护的家属很多,这致使在管理上很难操作。④目前医院执行的开放式管理方式,对探视的管理不是很严格。

1.3影响安全的各方面因素

1.3.1患者因素①对新生儿的实际监护能力低。产妇在分娩之后会有一些心理改变,产妇会很疲倦,需要其他人照顾,对婴儿的监护能力很局限[3]。②产妇及新生儿的陪护家属不确定,经常更换,致使新陪护人员对医院的环境不了解,对医护人员的诊疗也不了解,致使埋下安全隐患。③产妇及陪护家属的安全意识不强,尤其是老年陪护家属的文化程度不高,易于被蒙骗。

1.3.2社会方面的因素因为受重男轻女的意识影响,一些地区会出现盗婴事件发生,另外社会矛盾也易于导致此类事件发生[3-4]。

笔者所在医院在此方面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病房两侧均可通过,人员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在入院和产后由护士进行婴儿安全告知,但是仅采取口头告知方式。

1.4针对现存问题采取婴儿安全防护措施

包括医院保安巡视制度、安装防盗门门禁系统,制订安全警示牌及告知制度、安全教育制度。严格出入口管理,执行“婴儿出院核对、抱出婴儿发牌”管理制度,病区楼一端关闭,婴儿出院由值班护士告知保安出院产妇名单,保安对所有出院产妇核查姓名后,方可将婴儿带出。进行检查应让责任护理人员把各项标记出入证件发放到产妇及陪护家属手中,产妇见牌方可让医护人员抱走婴儿,婴儿送回病房后将出入牌还给责任护士。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使用门禁系统,减少探视人员随意进入;控制产妇的陪床人员,每床只可一人陪床,避免人员流动过多。

要向产妇及家属告知防盗方面的知识,孕妇出院及分娩后由责任护士向产妇及家属宣教婴儿防盗告知并由家属或产妇签名。责任护士将婴儿安全知识贯穿于健康教育中。值夜班的护理人员进行巡视之时应再次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告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让医务人员都有安全的意识,在各病房醒目地方张贴安全防盗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医护人员均应挂上醒目的标牌,工作期间必须穿白大褂和佩带标牌。

巡视和交接班时应加强安全意识,应在产妇的床旁进行交接班工作。进行交班工作应要清点婴儿的数目,如有转科应进行记录。责任护理人员应重视夜班巡视工作,夜班巡视应每小时1次,发现有可疑人员要立即告知保卫人员。

2结果

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上述措施2年以来没有发生被盗事件,也没有出现产妇及陪护人员财物丢失的事情发生。对产妇及家属满意度进行随机调查显示住院孕产妇满意度由89.12%上升到98.22%,同时,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履行安全职责。

3讨论

国内已有多部法律规定了医院的安全保障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各公共场所均应尽到安全保障的义务,如致使出现财产和人员的损失应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故管理人员应对此给予重视,医院应尽到保障婴儿的义务[5]。

产妇在住院期间对安全意识都有所缺乏[6-7],故对其进行有关方面知识的宣教工作很重要,其可调动产妇和医务人员两方面的安全意识,从薄弱环节出发加强各个方面的建设,保障婴儿的安全。采取有效方法让产妇及其家属具有安全意识,与医护人员一起进行防盗。我院通过上述措施开展两年以来没有此类事件的发生,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VincentJL.infanthospitalabduction:securitymeasurestoaidinprevention[J].mCnamJmatemChildnurs,2009,34(3):179-183.

[2]周为筠,魏娟.杭州医院婴儿被盗之后[J].检察风云,2007,(13):48-49.

[3]黄美凌,冯健怀,梁丽霞.母婴同室443例产妇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0.

[4]白利辉.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5.

[5]谢青松.论医疗机构对患者的安全保障义务[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3):206-209.

[6]万学英,范芹,李娟.住院患者自身医疗护理安全行为维护现状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2):76-78.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8

关键词:水电站;机电设备;维护;检修管理;型;措施

1水电站设备维护管理重要意义

在水电站运行管理工作中,由于其成本测算中不需要对原材料的市场波动进行考虑,设备也属于一次性投资,因此设备的综合检修成本成为水电站运行的主要成本,因此在对水电站运行成本控制时,需要侧重于设备维护和检修成本。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则会导致隐患不断扩大,不仅会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时还会发生停机事故,这必然导致设备维修成本增加,从而增加水电站的运行成本。因此做好水电站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将水电站机电设备的检测、维护、维修和大修等有效的结合起来,采用维护方式来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通过良好的维护措施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效率,而且机电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良好配合,具有十分稳定的生产效果。作为水电站机电设备维护和检修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经验的积累,并能够充分的运用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确保维护和检修水平的全面提升,确保机电设备处于良好的工况下运行。

2水电站机电维修的基本类型

2.1被动维修检修

这种检修方式即是在机电设备故障发生后才进行检查和维修,这种检修方式具有较强的被动性,通常称为事后维修。当采取这种维修方式,多数情况下机电设备故障已对系统的正常工作带来较大影响,设备已停车,这种维修方式不利于水电站的安全运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2.2定期检测维修

针对机电设备的特征及运行时间来对其检修时间进行确定,定期检测维修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防范设备突发事故的发生。定期检测维修是以时间为周期来对设备采取的维护工作,这种检修方式不考虑设备的状态,只需要一到时间就对设备进行检测,这也是当前水电站机电设备检修工作中经常采取的一种常态化工作内容。

2.3设备优化性检测维修

这种检修方式更重视对设备的技术改造,以此来提高设备运行的性能。即需要针对设备的性能和特征进行分析,针对容易出现的故障及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来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避免故障的发生。这是一种主动的维修方式,有利于提高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对水电站持续、稳定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机电设备的状态化维护

状态维护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检修方式,即通过监测机电设备的运行过程,针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机电设备参数变化的情况,以此来确定设备的运行状态。针对故障的危害程度来采取有效的检测和维护,这种检修方式能够准确对故障点和故障类型进行判断,在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采取有效的维修手段,有效的保证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种维修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不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情况。

3水电站机电设备维护检修管理的措施

3.1完善相关的维护与检修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保证水电站机电设备的稳定运行,需要进一步完善水电站机电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管理制度,针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制度,强调日常的维护工作,不仅有效的满足设备日常维护的要求,而且还要制定应急预案,一旦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突发故障则能够及时应对和处理。对于定期维护制定时,需要对定期性检修节点进行限定,需要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以此来合理调整检测时间,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3.2合理设计维护与检修方案

水电站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决定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多处于偏僻的地方,这必然会对水电站管理和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通常情况下,水电站维修过程中维修资源不足现象较为常见,因此在水电站维修和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维修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合理设置维修和检修方案,配备充足的检修资源,确保做到维护和监督的常态化。对于日常水电站维护方案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审核,使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能够有效的对检修技术和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并与定期维修方式有效配合,从而做好设备检测工作,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最后,应制定完整的维修方案,做到细致精确,以此保证设备维护的效率,争取在每一次维护中能全面的检查与处理问题。

3.3提高维护与检修的技术措施

在水电站机电设备维护和检修管理工作中,需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特别是部分设备使用时间较长,老化现象严重,这就需要加快对这类设备的升级和换代。而且在维修工作中,需要采用新型的技术措施确保设备和维护技术同步升级,努力提高设备检修的准确率,确保维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3.4强化设备运行的技术管理与操作

设备要想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需要加强日常操作管理,进一步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避免操作失误及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技术管理工作,以基层面操作为重点,重视技术层面的管理,制定水电站标准化作业规范,为不同工况下的操作提供依据,确保水电站基层操作的规范性。另外,还要重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重视技术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设备运行的技术管理水平,确保操作的规范性。

3.5做好维修检修决策

在实际机电设备维修检修管理工作中,需要针对设备运行的环境来制定具体的检修措施,通过对机电设备实际情况和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考量各种环境、设备等因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维修检修决策,全面提升维修检修的针对性,确保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机电设备维修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机电设备作为水电站正常运营的基础,而且机电设备的运行工况直接关系到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确保水电站保持良好的运营,则需要重视机电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水电站机电设备维护和检修管理制度,采用最适宜的检修方式和检修策略,确保实现机电设备检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检修成本的节约,全面提高机电设备运行的性能,为水电站的安全、持续、稳定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9

观察指标:(1)疼痛程度:根据晚期胃癌患者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将疼痛分为6级[3]:①Ⅰ级(1分):患者无疼痛;②Ⅱ级(2分):患者有疼痛,但是,常常被患者忽视,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③Ⅲ级(3分):患者有疼痛,无法忽视,但是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④Ⅳ级(4分):患者有疼痛,无法忽视,且干扰患者的注意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⑤Ⅴ级(5分):患者有疼痛,无法忽视,影响患者所有日常活动,但是,尚能完成进食和排便等基本生理需求;⑥Ⅵ级(6分):患者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影响患者所有日常活动,需休息和卧床休息。(2)患者对护理服务方式和态度的满意度[4]:在患者出院时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来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该调查表总分为100分,≥8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常规护理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高于护理干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比较: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方式的满意度比较: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讨论

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措施篇10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雷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防雷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加快建设农村雷击高发区域的避雷装置,解决雷电灾害频发的问题。目前,各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深入开展,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村对雷电的认识还不够,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尚不强。如果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防雷措施不健全,势必会埋下较大的防雷隐患,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并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的防雷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做好新农村防雷工作,减少雷电灾害损失,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根据

2、农村雷电防御主要措施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复杂多样,要想实现全面、系统、完善的防雷措施,不仅资金需求大,而且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只有掌握了农村雷电存在的主要隐患、发生的主要规律、入侵的主要途径等,抓住重要问题的主要方面,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作用大,遵循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才能使防雷工作在农村得到普及、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防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措施。

2.1选址应远离雷电高发区

雷击具有选择性,因此新农村建设选址前期最好请有防雷资质的单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使新农村的选址远离雷击高发区。从地形上看,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从地质上看,土壤电阻率低的地方,如特别潮湿的河床、沼泽、苇塘等,或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和岩石与土壤交界处等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山区上升气流的迎风面方向等都是雷击的高发区。远离雷电高发区是现代防雷技术中最先考虑的,也是非常经济的重要措施。这样能够大大降低防雷的难度及成本,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雷电灾害的威胁,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2.2农村建筑物直击雷防护

农村建筑物的典型结构一般有2种:一种为1层尖顶或平顶房;另一种为2层或2层以上砖混结构的楼房。对于第1种房屋,由于其高度较低,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小,通常可不安装防雷装置;对于第2种类型的农村建筑物,凡采用水泥预制板结构的应做好接地处理,即用扁钢或圆钢将预制板中的所有钢筋全部焊接在一起,沿房屋墙角做引下线(引下线间距不大于25m),与防雷装置做可靠连接,接地极可采用简易做法,但接地电阻应不大于30ω。如果此类建筑物处于雷电多发区,应严格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的要求设计施工,以提高安全系数,确保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2.3电源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首先,应按照《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从源头上做好农村总低压配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这是确保农村用电安全和防雷的关键。其次,做好雷电波侵入的防护措施。由于农村电缆的进出线多为架空引入到户,这些线路暴露在户外,在雷电活动下极易产生感应雷电压。如果雷电感应电压沿电源线路传入室内,极易造成电器设备损坏及人员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有1/3雷电灾害是由进出线缆引起的。因此,对于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接户线上的绝缘铁脚亦应接地。绝缘子铁脚接地的意义在于以其冲击闪络放电电压,可对过高的雷电电压起到泄放保护作用。

  2.4弱电系统的防雷措施

电话线、有线电视、网线等防雷最好由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部门在线路敷设安装时统一实施较为完善的防雷措施,这是既经济实用又安全可靠的解决办法。如果无法采取此措施,也可采取与电源线路相似的办法,即在线路入户前,将其绝缘子(例如通信蝶式绝缘子)或金属终端盒机壳接地[2-3]。不建议在农村采用spd(浪涌保护器)来保护弱电系统,因为spd价格较高,一般农民难于承受。但需要向农民宣传,在打雷时,或看天色可能打雷时,一般不要打电话,并要将有线电视及网线拔掉。

2.5室外电视天线及太阳能热水器的防护

许多农户都喜欢在房顶架设室外电视天线,这是很不安全的。若确需架设天线,一定要在其旁边架设金属避雷针,用避雷针来保护天线。否则,当天线遭雷击时,不仅电视机会遭雷击损坏,而且还有可能伤及室内人员。太阳能热水器作为节能环保产品,近年来逐渐在农村应用和推广,但在雷雨天气环境下,却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为太阳能热水器通常安装在屋顶高处,一方面使得太阳能热水器在雷雨天气里更容易遭受雷电袭击,造成太阳能集热板的毁坏;另一方面还会使大的雷电沿着电源线路、输水导管等直接通入室内,使室内人员或家用电器遭到雷击。保证太阳能热水器防雷安全,最重要的是打雷闪电的时候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另外要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在低处,并增加防雷装置(包括避雷针或避雷带、引下线、接地装置),使热水器处于避雷针(带)的有效保护范围内。针对具有自动上水、加热等功能的太阳能,为防止雷电波侵入,对电源线路要采取接地、屏蔽等相应的防护措施[4]。

2.6高大树木的防雷

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房屋及周围的大树与房屋的安全距离应不小于5m。同时,在雷雨天气时要远离高大树木,更不要在树下避雨,以避免因雷击树木后的旁侧闪络、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如果是珍奇树木或国家保护的古树,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进行防雷保护。

3、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防雷工作要想得到广泛推广和实施,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具体环境及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雷击对象和主要的雷击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既经济实惠又简单易行的防雷措施,完善新农村防雷设施建设。若要更有效地保护广大农村不受雷电危害,需要气象防雷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农村防雷减灾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防雷的法规和标准,并切实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的组织管理。农村防雷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是着力加强农村的防雷意识,建立健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同时,各级防雷主管机构要认真做好雷电监测预警及信息传递、农村防雷科普知识宣传、雷电灾害的调查分析、技术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制定新农村防雷技术规范标准,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从源头上做好新农村建设中防雷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工作,加快实施新农村防雷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农村防雷工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