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服务保障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56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1

今年以来,因受经济发展宏观环境趋紧、制约要素增多、加之全省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升、我市企业职工医保制度完善、各类企业缴费压力加大等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也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有效化解大环境硬制约的影响,确保我市劳动保障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经局党组认真研究,决定从今年下半年起,在局机关深入开展以“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主题、全面优化机关政务环境为重点,深化创建勤廉双优、高效服务的“服务型”机关为目标的作风效能建设和制度建设活动。为此,现就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以下简称“三服务”)创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定位,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三服务”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劳动保障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之一,当前,我市正处在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建设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新形势下,劳动保障部门“三服务”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更为紧迫。深化劳动保障“三服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企为源,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激活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源头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和谐共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所在;是坚持执政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是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进劳动保障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的保障措施。各科室、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把“三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作为自身能力建设的头等大事,切实端正态度,增强自觉性,以更新的定位、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身心地投入“三服务”实践之中。劳动保障部门在切实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也应该比其他部门做得更好一点、更快一点,力争先人一步、胜人一筹,高点定位、争先进位。

二、突出重点,务实创新,全面提升“三服务”整体水平和创建成效

劳动保障的各项工作直接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群众。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以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和作风效能机关建设为载体,“三服务”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下半年,要按照“争先服务、创新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三服务”的深化、创新、规范、提高工作。

1、为基层服务。各镇(园区、街道)劳动保障所和334个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和主要依托,要切实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围绕劳动保障各个阶段的发展要求和工作内涵,组织好综合性集中培训和专项性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和村(社区)协理员工作的业务水平。二是要热情帮助他们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规范、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为辖区企业和城乡居民服务的水平。三是各业务科室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主动上门做好相关的业务指导,协调处理基层所和基层平台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市局社保扩面指导小组要按照原定的分工包干片区,每镇(园区、街道)重点走访1~2个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充分发展基层平台在推进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扩面、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的基础作用,通过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和以点带面,扩大全市基层平台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2、为企业服务。企业是劳动保障的重点服务对象。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劳动保障工作的源头,是直接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和劳动保障发展的全局,各科室和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站在企业的立场思考问题,自觉地把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份内之事,切实抓好劳动保障服务的推进落实。一是继续健全与200强企业定点联系和结对服务制度。各科室负责人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创新思维、改进作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服务。在劳动保障部门职责范围内,对企业反映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快速高效立即办,对企业反映的难点问题,要坚持迎难而上主动办;对企业反映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坚持走到企业上门办,每项工作都要体现主动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下半年起,市局领导班子成员也将明确分工,按照与企业结对服务的要求,每人定点1~2个企业,重点做好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发展的服务工作。二是积极完善部门领导下访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到基层、到企业下访座谈、现场办公,与基层和企业及其职工零距离对话和交流、认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面对面解答咨询和提问,及时消除企业和职工的各种疑虑,尽力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快速高效为企业破解难题。通过下访,进一步拉近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的距离,积极营造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同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努力深化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三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继续开展“三法”的辅导培训和法律解读,引导企业提高对新法的认知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企业规章制度、职工工资清单和其他各类资料范本制度,帮助企业规范用工、规范企业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城镇劳动力就业培训、免费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强化创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要主动协助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企业有先进装备、有实训基地的优势,强化企业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的主体地位。五是坚持以文明规范为目标,优化劳动保障依法行政的环境。依法行政既要加大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执法和监管力度,又要融“情、理、法”于一体,努力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既能体现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又能维护公平,为企业职工特别是弱势群体营造“安全网”、“保护伞”。面对当前企业发展难度加大的新情况,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必须按照管理服务的工作要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本着“和谐执法”的原则,做到宣传在先检查在后,整改在先处罚在后,坚决杜绝“以罚代管、罚了了事”的现象。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切实加强与100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结对服务,抓紧制度完善和创新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为企业服务实效上的积极作用。六是缓解企业招工难矛盾。办好每一期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劳动力交流平台,建立长期的劳动力供给基地,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3、为群众服务。这是劳动保障部门为民执政、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服务,部门效能必须有新的提升,办事环境有新转变,服务质量有新的提高。一是进一步推进落实劳动保障15项服务承诺,确保已向社会各界群众公开承诺100%践诺,不打任何形式的折扣和白条。二是继续规范劳动保障服务大厅窗口服务制度,在大厅内外设置温馨的提示牌、导向图和告知书,31个服务窗口集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实行“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服务,使办事群众一次性办妥所有手续,办好需办的所有事情。三是各科室和服务窗口要简化办事程序,实行政务公开,优化业务流程,为来局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顺畅高效、文明温馨的优质服务。四是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式,对来局办事群众努力做到“四个一”,即:亮一张笑脸、送一声问候、递一杯茶水、端一把椅子,以不让群众多跑路,不让群众多等待、不让群众多花钱,确保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办事行为,体现文明和谐、“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五是全体干部职工实行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每个来局办事群众发放为民服务评议卡,虚心接受群众对部门、对科室、对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评判,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部门各项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扎扎实实开创劳动保障“三服务”新局面

推进“三服务”,是事关我市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性工作,也是今年下半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点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监督,确保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和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具体主抓,形成局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分管主抓领导指挥协调、各科室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科室由科长(主任)亲自抓,负总责,履行“一岗双责”,负责各科室“三服务”工作的落实到位。

2、加强宣传引导。把推进“三服务”工作纳入劳动保障宣传计划,利用主流媒体,采取专版、专栏、专刊等形式,宣传劳动保障“三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自觉投入“三服务”实践,努力营造“服务型”机关的良好形象。

3、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推进“三服务”约束激励机制和部门内部自查自纠机制。实行专项督查、实地督查、跟踪督查,做到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督查中发现服务不到位、不规范的问题,要实行整改承诺制度,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务求整改到位。对被群众投诉的不作为,乱作为的不当行政和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严格按照宜劳社[20*]8号文件规定进行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4、加强考核评比。建立“三服务”绩效考评制度,完善评估考核办法,公正评价各科室以及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服务质量。开展“三服务”先进科室和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对被评选的先进科室和个人标兵,年终表彰奖励,并与干部的使用管理挂钩,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5、建立定期交流汇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由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办公会议,重点汇报“三服务”工作推进情况,并把“三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局中层干部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2

旅游储备金一般应用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为:旅游业监管部门对具备一定运营实力和较好信誉的旅游企业进行信用授信,使得该类旅游企业具备吸纳旅游储备金的行业资质。有远期或短期旅游消费需求的旅游者将少量的闲余资金交付给取得旅游业监管部门授信的旅游企业,当旅游者未来发生旅游消费行为时,再按一定的优惠比例冲减旅游费用,并且在旅游行为发生时可以获得更优质更完善的服务。旅游储备金的所有权仍归旅游者,使用权则归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对旅游储备金的自主使用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用作旅游服务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还可以用作旅游中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条件的改善,以提高服务质量的品质;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委托贷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将旅游储备金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给旅游消费地,进一步解决旅游消费地相关产业的资金困难,支持和增加旅游消费低的各项投入,以此改善旅游设施和培训相关从业人员,提高旅游消费地的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旅游企业还可以从融资中获得一定的贷款利息所产生的资金回报,不但可以持续增加企业的资金量,还可更有力地保证旅游企业不断提高服务品质的投入资金,进一步使旅游者得到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2旅游储备金引入金融信用保障机制后的应用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各经济实体业务往来实际方式来看,要想真正将旅游储备金应用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程度,需要引入金融信用保障机制,这样才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使这一应用真正有效、健康地实施。从一般认识上讲,参与的实体越权威,人们对其的信任度越大。比如,人们往往最信任的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参与得越多,信誉度也就越高。但我国经济法、公司法等诸多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界定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不得进行担保等经营性活动。因此,我们把诚信保障体系纳入旅游储备金的引用系统的时候,可以将旅游业监管部门去除,使这类政府部门虽然在旅游储备金的这个大系统中,但是并不直接参与到诚信担保体制这个小系统中。这也保障了旅游储备金体系真正规范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在担保各方对象确认的问题上,本文认为应遵从一般市场规则,即和谁发生主要业务资金往来,就同谁担保。很明显,旅游储备金应用的体系中,担保双方是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在旅游储备金的一般应用模式上,引入具有极强诚信保障功能的担保公司,才能使得旅游者交付给旅游企业的的资金有第三方的保障。诚信担保体制的具体操作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通过担保公司签订担保协议,主要担保内容应为服务升级。如果旅游客户在发生旅游行为时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则发生旅游储备金相关合同的违约,旅游企业负责按照相关合同向旅游者赔偿。如果旅游企业无力或者以各种理由不履行赔偿行为,则达到第三方担保公司履行担保合同中赔偿的条件,担保公司须进行赔偿。另一方面,旅游者交付给旅游企业的旅游储备金是预付消费款,是归旅游企业支配的资金,通俗的说,旅游储备金是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投资,是旅游企业的负债。因此,旅游企业无需对这部分资金进行担保。

3旅游储备金体系引入金融信用保障机制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本文通过对实际旅游经济产业市场各方业务方式分析,当旅游储备金体系引入金融信用保障机制后,可能会遇到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服务费用分配问题。当第三方金融信用保障担保机构纳入到旅游储备金体系中后,会增加一个比较重要的服务方,因此,针对担保方的服务费用问题,就突显出来。从市场运行机制上来看,付给担保方的服务费用,即可以是旅游企业,也可以是旅游者。如果旅游企业负责支付给担保方服务费用,则会增加旅游企业的资金负担,消减旅游储备金对旅游者提升服务的作用。如果旅游者负责支付给担保方服务费用,则会增加旅游者的资金投入,直接消减旅游者参与旅游储备金体系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一双重矛盾问题,本文认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为旅游企业从旅游储备金的融资贷款利息中,支付给第三方担保公司的服务费用。这样一来,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旅行者,都不会因为第三方信用保障担保公司的引入,而多支付资金,保障了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使得完善的旅游储备金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和健康。二是旅游行为更加繁琐。第三方金融信用保障担保机构纳入旅游储备金体系后,会直接使旅游者发生旅游行为时和旅游企业提供旅游服务时的往来行为繁琐。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担保公司三方均需要签订相应的服务合同,首先旅游者同旅游企业签订旅游储备金服务合同,其次旅游企业同担保公司签订担保合同,最后担保公司要同旅游者签订担保履行合同,这就使得旅游储备金体系的实施非常繁冗。因此本文认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是,首先旅游企业同担保公司签订标准担保合同,这一合同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缴纳旅游储备金的旅游者,即针对旅游储备金业务服务的一揽子合同;然后旅游企业同旅游者签订旅游储备金服务合同。这样一来,既不存在繁琐的服务程序,也使得旅游者得到的升级服务有了保障。

4旅游储备金体系引入金融信用保障机制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旅游储备金体系引入金融信用保障机制后,对旅游经济的发展除具有一般推动作用外,本文认为更突出的作用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完善了旅游储备金的一般应用,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旅游者和旅游企业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旅游客户来说,在和旅游企业发生预付资金业务时,有第三方专业金融信用保障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储备金体系中来;对于旅游企业方面来说,担保机构的参与,不但可以使旅游储备金的收拢更加顺畅,而且可以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和提高服务水平。其次是担保公司的引入,可以使“大旅游”概念得以实施,不但提高了旅游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3

第二条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及其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均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其基本形式是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相分离,参统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乡镇)社区进行管理服务。暂时无法纳入街道(乡镇)社区管理服务的,可采取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管理服务和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管理服务的过渡形式o

第四条到2朋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从2006年起,凡已建立街道(乡镇)社区且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的州、市、县,应及时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街道(乡镇)社区进行管理服务。对实施破产、关闭、注销以及国有资产退出的企业退休人员,必须纳入街道(乡镇)社区进行管理服务。

对远离城镇,退休人员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建立社区条件的,应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管理服务范围。

第五条各级政府要对社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加快建设步伐。

(一)州、市、县政府所在城市和城镇,应在原已建社区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到2005年底要基本完成社区的合理布局。

(二)对远离城市(城镇)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当地政府应抓紧进行社区规划,建立社区组织。

(三)州、市、县政府要在公共投资上进一步向社区倾斜,为社区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保证,为加快企业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服务创造条件。

第六条各地在进行社区规划和建立社区组织时,应同步规划、统筹解决社区办公、退休人员学习活动等必要的场所和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各地将远离城市(城镇)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规划建设为社区的,以及将实施破产、关闭、注销和国有资产退出的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当地社区的,可将企业原有的退休人员活动场所和设施无偿移交给社区,用于退休人员的学习和活动。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社区建设原则,各级工会的文化宫、俱乐部,民政部门"老年福利星光计划"服务网络和文化体育部门以及企业单位现有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对企业退休人员开放,为开展好社会化管理服务活动创造条件。

第七条建立健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完善管理服务职能,抓好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一)已建立社区的应按规定及时聘用专职管理服务人员,社区专职管理服务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按1:300左右确定。

(二)社区专职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标准,按不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

(三)采取措施逐步提高社区专职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可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聘用一批年纪轻、身体好、文化素质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热心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管理服务队伍中。同时要按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对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经考试考核达标后再上岗。

第八条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和保障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各项经费。对按规定应由各级政府承担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安排o

(一)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区聘用的专职管理服务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安排;街道(乡镇)、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启动时,财政部门应视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确保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过渡形式管理服务的,其管理服务机构的经费,采取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承担一部分、同级财政补助一部分的办法解决。财政补助工作经费部分,由各地根据财力情况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确定。

(三)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情况,统筹考虑安排移交街道(乡镇)社区和社会保险机构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的活动经费,按每人每月5元的标准确定,每年由社会保险机构核实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拨付。

第九条企业在向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会保险机构移交退休人员时,应承担一定的移交成本,一次性资助相关经费,按每人600元(其中活动费年人均60元,节日慰问费年人均100元,其它费用年人均40元,计算3年)的标准确定,由企业一次性支付。

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或社会保险机构管理的,其相关经费按上述标准进行清算,列入破产相关费用一次性拨付。原已破产的企业,在破产时未清算相关费用,退休人员移交社区或社会保险机构管理服务时,其相关费用采取由同级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解决。

第十条企业退休人员活动经费要专户管理,专款用于"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各项活动,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一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移交街道(乡镇)社区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协调指导,保证企业退休人员顺利移交。

(一)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乡镇)社区管理服务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应与企业签订移交协议书。

(二)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保险机构直接管理服务以及社会保险机构今后将企业退休人员移交街道(乡镇)社区管理服务的,也要相应签订移交协议书。

(三)《云南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移交协议书》样式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制定,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修改补充。

第十二条企业退休人员移交街道(乡镇)社区和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管理服务时,其人事档案由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会保险机构接收和管理。条件具备的地区,可直接将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当地档案局(馆)进行统一管理。

企业在移交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前,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各项规定认真做好档案清理工作,并详细填写档案移交清单。

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要按规定设置档案室,配制标准档案柜,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档案接收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由社会保险机构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对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服务的,社会保险机构应与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签订委托书,并在企业原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加挂"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所"的牌子,进一步统一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利用原有的机构、人员、场所和设施,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四条参统企业退休人员的死亡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商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改制、重组、关闭企业已经预留死亡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的,应如数缴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死亡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仍由企业支付。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企业要共同做好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宣传动员和思想教育工作,消除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顾虑,使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支持配合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各地要按照省委宣传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印发的《云南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宣传提纲》要求,广泛宣传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督促、指导和帮助各类社会化管理机构,抓紧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按规定做好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及其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要尽快建立健全工作流程、岗位责任、工作守则、目标考核、业务培训ll、经费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及其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建立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和基本信息台帐,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政策咨询。

(三)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及其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要向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做到"一人一卡"。联系卡上应注明管理服务机构和管理服务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方便广大退休人员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得到相关服务。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规定的服务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类适合退休人员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退休人员的社区情结,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第十七条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规划协调,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推进,其他部门支持协助,企业联动配合,街道(乡镇)、社区实施落实"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按照云办发〔2003〕31号文件的规定,具体明确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及企业的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形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衔接有效的工作机制。

第十八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已成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要建立定期会议制度;未成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总结、分析研究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切实推进本地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4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时期。制订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突出体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城乡劳动者较为充分就业、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居民、努力建设“和谐**”为目标,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以此作为全市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对《**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

规划期限为**年~2010年。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十五”时期,我市形成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保持了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我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1、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市场就业机制基本建立“十五”时期,我市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市就业空间及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212.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较“九五”期末增加13.7万人,达到8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低于4.5%的控制目标。就业结构明显改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末,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45∶21∶3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九五”期末明显提高。

(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

将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纳入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制定实施了统筹城乡就业、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和措施,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促进效应得到较好发挥,全市累计帮助20.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基本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其他部门和民办就业服务机构共同发展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机制初步形成。全市15个县市区(含市直)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十五”时期全市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成立民办中介机构达23家。就业服务实现了向乡镇、社区的延伸,“十五”期末,全市已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共430个。

(3)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

五年间,全市累计14.7万名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进入失业保障,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

(4)实行了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

深入开展各类针对“4050”人员、双下岗家庭、“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就业再就业政策的促进效应,实行政策倾斜、承诺服务、托底安置等帮扶措施。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卓有成效

将推进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就业管理与服务,五年间,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1.69万人。逐步取消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就业环境得到改善。

(6)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推进

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全市累计培训各类人员43.4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6.36万人,就业前培训3.48万人,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培训22.91万人,创业培训0.65万人,我市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创业示范城市”。技校累计招生3.04万人。全市共有7.49万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已达1.91万人。

2、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1)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十五”时期,全市大力健全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失业、生育保险工作稳步开展。开展了企业年金、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试点,健全完善了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特困企业医疗保险参保办法及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离休干部医疗费统筹办法等医疗保险政策,出台了《**市工伤保险实施细则》及配套政策。部分县市区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

(2)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进一步统一规范

积极推进乡镇企业养老保险、草埠湖农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基本移交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草埠湖农场社会保险事务移交当阳市管理。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养老保险问题的政策并轨,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职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3)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建立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机制。“十五”时期,五大保险参保人数从109万人次扩大到167万人次。企业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41万人、45.62万人、35.62万人、22.93万人和22.16万人。

(4)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正常

建立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了社会保险稽核、基金监督管理等工作,全市社会保险费征缴规模稳定增长。社会保险费征收实现了从“九五”期末当年(2000年)3.7亿元到“十五”期末当年(**年)14.2亿元的跨越。

(5)社会保险待遇得到落实并逐步提高

**年,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达571元/月,较2000年的412元/月增加159元/月,增长38.6%;失业保险金达255元/月,较2000年的187元/月增加68元/月,增长36.4%。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待遇也有相应提高。

(6)社会保障事务管理服务不断改善

实行“五保合一、一票征缴”办法,推进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集中、规范。大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各险种信息数据库,推进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了以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为核心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实现“十一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四是实施构建“和谐**”的战略目标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是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实践经验,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十一五”时期,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一些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就业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主要存在着四大矛盾:

(1)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总量矛盾仍将是未来五年就业工作的一大挑战,预计“十一五”时期全市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年均达到10万人,而年均新增就业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仅能实现就业7万人左右,供求之间存在3万人的缺口。

(2)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熟练、高技能、新兴技术就业者不能满足需求。“十五”期末,全市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5.1%,城镇企业职工中,高级工2.1万人,技师0.41万人,高级技师仅0.04万人,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非熟练、低技能劳动力基数过大、比例过高、供大于求。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矛盾突出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更重。按“十五”时期农民外出务工年均增长3.66万人预测,预计“十一五”时期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55.76万人。推进农民外出务工、消除进城务工制度、提供相关服务,真正使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4)困难群体就业矛盾突出

“十五”期末,全市尚有近万名困难人员还不能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未来五年,“4050”人员、夫妻双下岗、单亲家庭下岗等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需予以解决。

2、社会保障问题

当前,全市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挑战,“十一五”时期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艰巨。

(1)社会保险政策还不健全完善

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滞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适应流动就业趋势、适应灵活就业参保对象的社保政策还亟待完善。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薄弱。

(2)社会保险覆盖面较窄

部分劳动者社保意识还比较淡薄,部分用人单位参保缴费意识不强,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还未参加社会保险。

(3)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矛盾突出

2000年以来,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长2.63%,而离退休人员人数平均增长7.16%;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年均增长12.8%,而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均增长13.4%。随着老龄化人口快速增加,预计我市60岁以上人口未来5年内将达到总人口的15%,城镇养老赡养率将达到2.5∶1,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将更大。随着失业保险金支出结构的调整,失业保险基金也面临着较大压力。

(4)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有待加强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及工作平台尚不完善,社会保障运行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工作程序较为复杂。

二、“十一五”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的思想,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努力实现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居民,促进“和谐**”建设。

(二)发展目标

1、就业目标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

——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

——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

——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全市组织再就业培训11.7万人,全市职业技能鉴定发证8.25万人。“十一五”期末,全市高级以上技术工人占全部技术工人的22%以上。

2、社会保障目标

——五项社会保险扩面新增45万人次以上。

——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80.85亿元。“十一五”时期,社会保险费征缴年均增幅10%以上。

——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100%。

三、“十一五”时期工作重点

(一)就业

1、在加快发展中扩大就业容量

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发展中努力增加就业总量。紧紧抓住“十一五”时期我市重点发展电力、化工、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等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兴市目标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根据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经济建设项目与就业需求预测同时进行,经济建设项目与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进行,经济建设项目运行与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进行,切实将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转化为就业岗位。把改革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结构调整中改善就业结构。

2、完善并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促进效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并形成制度性安排。完善“五项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扩大享受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实行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机制。

3、倡导和促进灵活就业及自主创业

贯彻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并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完善灵活就业形式在劳动关系、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规定,改善灵活就业环境,增强就业稳定性,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继续开展“造就千名小老板,带动万人再就业”的小老板创业工程。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开展创业项目征集、评审、推介,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培训、咨询、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和再就业优惠政策服务。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逐步将创业扶持政策扩大到我市未就业的大学生、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人群。

4、重点解决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

加大对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制定促进困难地区、行业就业的倾斜政策,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积极开发和拓展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和领域,促进妇女就业再就业。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加强对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指导、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促进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完善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制度。坚持对“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落实社保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行动”等帮扶活动,并建立制度性措施。围绕城市建设和区域功能定位、人口老龄化等对和谐社区的要求,重点开发社区便民服务、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社区事务协管、社区矫正等领域的就业岗位,创建一批“充分就业社区”。稳步推进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开发适合困难群体特点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就业特别困难的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5、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市、县(市、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指导和示范功能,发挥街道(乡镇)职业介绍机构在信息采集、职业指导和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职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贯通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并规范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参与就业服务,特别是发挥其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的作用,实现就业服务社会化。

强化和创新就业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积极推行优质高效的规范化服务、体贴关爱的人性化服务、面向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供求主体的需求,结合实际完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服务措施,从工作内容、服务形式上不断创新。

6、加强失业调控和就业管理

建立和完善失业调控制度,合理调控失业人群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缩短失业周期,防止失业过于集中,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限制正常生产经营企业大批量裁员。将失业保险基金更大范围地用于促进再就业,配合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加强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建立就业与失业动态管理机制和失业预警机制。

7、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将就业服务向乡镇、村组延伸,将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全市统一就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在行政村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或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转变就业观念,疏通岗位信息传递渠道,提高职业技能。建立稳定的培训和输出基地,不断扩大输出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着力帮扶有外出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转移农户”培训就业,基本消除“零转移农户”。

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工作。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不断完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线路图”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度,减少外来劳动力的盲目流动。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险制度,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险、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为重点,加大对各种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力度。建立建筑等农民工较为集中的行业农民工工资保发机制,保障其合法权益。

8、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培训机构、各类技工、职业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就业前培训、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在职职工培训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新生劳动力和企业在职职工的工作能力、职业转移能力和创业能力。重点实施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工程”。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拓展职业技能鉴定领域,提高鉴定质量。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政策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逐步形成以社会化鉴定为主体,以企业业绩评定和学校课程考核为补充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格局,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全面落实技术工种持证上岗制度。

优化技能劳动者成才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培养、选拔、评估、使用、交流、激励和保障政策,坚持开展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推动各类用人单位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机制,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数量、技艺较为精湛、专业较为齐全、梯次较为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二)社会保障

1、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推进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待遇与缴费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完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国家和省指导下,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完善我市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办法,做好全市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工作。完善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探索科学、安全的管理运行机制。继续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根据国家和省要求及时调整养老金发放水平

。“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覆盖各类人群、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2、健全完善覆盖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大病医疗救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为辅,积极发展商业保险的多渠道、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基本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将大、中、小学在校生、学龄前儿童和城镇其他居民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研究制定尚未参加医疗保险人群的政策措施,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不同的保障方式,设立不同的保障标准,让各类人群享受医保待遇。解决困难国有企业和“关改破”原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和外来人员医疗保障政策。

3、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结合失业人员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完善申领条件,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强化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制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重点向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按国家和省要求,组织实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起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探索工伤康复制度。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和费用结算办法,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工作。

4、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理顺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险养老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5、大力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进一步发挥扩面征缴网络体系作用,落实扩面征缴目标责任制,将其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完善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地方、部门、街道(社区)等扩面征缴工作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劳动保障监察、仲裁、稽核、审计等手段,规范用人单位参保缴费行为。完善“五保合一,一票征收”办法,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以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自由职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将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及职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企业的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大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工作力度。

6、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进一步完善收支两条线办法。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经办机构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实行对社会保险基金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各环节的全程监督,实行年度内审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数据库,完善预警监测机制,确保社会保险体系安全运行。

严格社会保险待遇享受人员的资格审核,规范待遇支付,加大对骗领社会保险待遇欺诈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基金支付漏洞。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动态管理机制,促进竞争机制和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健全医疗费用控制指标,加强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引导定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检查和治疗。探索以质量控制标准为依据的医保基金支付结算方式,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7、推进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

推进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将经办业务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延伸,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整合现有数据库资源,实现五项社会保险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网上申报和网上查询等现代化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充分利用银行、邮局等系统资源,全面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化发放,最大限度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和优质的服务。

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把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结合,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依托社区开展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管理体制。加强对退休人员医疗卫生、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社区服务,大力拓展退休人员服务内容。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兴建退休人员公寓,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十一五”期末,将全市所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市县(市、区)两级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形成与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二)完善工作体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战略位置,将其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责任、政策、资金、措施四到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建立和完善对相关部门的监督考核。劳动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事、税务、建设、民政、卫生、规划、工商、农委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私营个体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都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我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三)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十一五”时期,建成覆盖全市,省、市、县纵向联通,各相关单位、经办机构、劳动保障站点横向联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建成就业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在街道(社区)建立基础数据录入和劳动保障信息、查询终端。建设业务管理、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大应用系统和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基本建成以“12333”为平台的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以“劳动保障卡”为载体的劳动者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办理及服务,以劳动保障网络为电子政务服务媒介的电子管理服务体系。

(四)加强宣传工作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动员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引导人民群众更新就业观念,强化社会保障意识,营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5

一、充分认识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大、*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企业退休人员长期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晚年生活应当通过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同时,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保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大、*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资源,把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与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与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建设相结合,与保障和改善退休人员的基本权益和生活质量相结合,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按照“统一政策、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稳步实施”的原则,尽快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目标。

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目标

*六个老城区在已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门诊医疗费社会化统筹的基础上,20*年要在档案移交、管理内容、服务经费、组织保障等方面加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真正实现企业退休人员交由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服务;20*年,*、*区和有条件的县(市)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移交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要达到90%左右,20*年底前,全市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服务,基本建立起规章制度完善、服务程序规范、服务内容丰富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形式

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其基本形式是将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乡镇)和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六个老城区已设立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要在继续加强对退休人员实行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按照统一部署,分批向街道(乡镇)和社区移交所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在社区组织尚不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分散的县(市),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对企业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服务,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逐步移交和当地社区建设的发展,其管理服务形式应逐步过渡到由街道(乡镇)和社区进行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

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街道(乡镇)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街道(乡镇)和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街道(乡镇)和社区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

(一)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二)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

(三)跟踪了解企业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

(四)帮助死亡退休人员的家属申请办理丧葬费、遗属一次性抚恤费和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

(五)集中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

(六)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开展组织活动,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七)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健康档案,配合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切实落实和维护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提供方便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

(八)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和帮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

区、县(市)以上党委管理的企业退休领导干部,在纳入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时,其人事档案暂不移交,街道(乡镇)和社区应建立企业退休干部基本情况信息库。

五、*六个老城区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主要工作

(一)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街道(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市劳动保障部门应研究制定具体移交管理办法报市政府批准,并指导街道(乡镇)和社区组织实施。

(二)落实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经费。企业退休人员的服务经费按每人每年120元的标准筹集,由企业和同级财政各负担50%,企业负担部分实行一次性缴纳。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经费主要用于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有关规定项目的支出,包括节日慰问费、住院慰问费、困难补助费、文体活动费、孤寡老人丧事料理费等。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省部属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经费按照*六个老城区标准缴纳。

(三)对企业退休人员部分统筹外省、市规定发放的项目费用实行。费用由企业按每人实发数额一次性计缴,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随基本养老金一并代为发放。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财政、国资部门研究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四)对实行社会化管理后的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为有利于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保障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实行社会化管理后,对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生活补贴的标准为每人每月25元,所需经费由财政负担,由市财政统一按时拨付。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和市财政局研究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五)健全和完善街道(乡镇)和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网络。制定服务规范,使退休人员从企业转入街道(乡镇)和社区后,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特殊困难得到照顾,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六、继续落实企业在一定时期应承担的责任

企业应加强与退休人员所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移交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问题。移交的人事档案要做到材料齐全、完整。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医疗费及有关福利待遇等,继续由原渠道支付;统筹外项目未实行的继续由企业支付。企业不得以社会化管理为由随意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现有的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设施,要继续发挥作用,并向社会开放。

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机构和经费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机构的设置,应根据“精简、效能”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和街道(乡镇)、社区基层组织作用的基础上,综合设置。市劳动保障局应在原*市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市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各区、县(市)也应相应设立企业退休人员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各街道(乡镇)、社区必须明确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承担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工作。人员力量不足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招聘解决。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经费应根据承担管理的退休人员数量确定,由市和区、县(市)财政安排解决。*六个老城区的具体标准为:街道按每名退休人员15元/年、社区按每名退休人员40元/年核拨。其中街道工作经费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社区工作经费由市财政承担。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财政和机构编制部门研究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八、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要按照《中共*市委批转市委组织部〈关于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市委发〔*〕24号)和市委组织部《关于企业干部党员退休后党的组织关系转移到居住地党组织的实施意见》(市组通〔*〕33号)等文件的要求,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党组织建设,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积极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及时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使其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消除企业和退休人员的顾虑,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九、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和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为做好这项工作,市、区县(市)两级都应建立相应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6

摘要:近两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建设力度,但是规模扩大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物业管理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广州市内的保障性住房小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各小区内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借鉴香港和北京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后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建议

到2013年11月底,广州建成并交付使用保障性住房小区总面积约318万平方米,共5.1万套,主要分布于天河区棠德花苑、海珠区聚德花苑、白云区泽德花苑等17个保障性住房小区。目前,还有27个在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区,50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正在陆续建设当中,预计2014年底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这些保障房小区既有商品房小区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的物业建设现状

1.保障房小区内物业情况

(1)物业企业情况。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17个保障房小区中,有5个保障房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为小区提供物业服务;还有11个小区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由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通过招标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物业服务。这16个保障房小区中,棠德花苑、芳和花园2个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是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所属物业服务企业,泽德花苑、积德花苑、金沙洲花园等14个小区由其他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物业服务。

(2)物业服务标准。目前,广州市市本级管理的各保障房小区物业服务标准为三级或四级。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的保障房小区均按《广州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参考标准》规定的四级标准提供物业服务;由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通过招标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保障房小区按《广州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参考标准》规定的四级标准选聘物业服务企业。

(3)物业收费标准。对于提供四级服务的保障房小区,实行收费标准为:无电梯住宅为0.45-0.75元/㎡·月,相当于现行四级物业服务标准政府指导价的48%-80%;有电梯住宅为0.80-1.36元/㎡·月,相当于现行四级物业服务标准政府指导价的58%-99%。实行三级服务的小区收费标准为有电梯住宅为1.45-1.60元/㎡·月,相当于现行三级物业服务标准政府指导价的78%-86%。由物业管理公司直接向保障对象收取。

(4)服务企业考核。广州市保障性住房事务中心根据规定,采用日常巡查和定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进行考核,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物业公司发出《不合格服务整改通知》,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限期整改;对于日常巡查得分低于80分的,向其发出《警示函》,待整改验收合格后,解除警示;同时,建立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将各类考核结果记录在案,作为今后与物业公司签约、续约、解约的依据。

2.保障房小区内物业服务及物业管理现状

(1)物业服务现状。物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小区公共环境卫生、绿化带植被养护、小区内安防管理等物业服务方面。第一,公共环境卫生。部分小区下水道清理不及时,臭气熏天,更为蚊虫滋生提供了场所,增加了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隐患;有些小区清运垃圾不及时,甚至垃圾当道;有个别小区公共过道不及时打扫,打扫了也不彻底。在调查中还发现,保障房小区中宠物狗比较多,绿化带、树下、草地、路上到处都有宠物排泄物,有时宠物还威胁住户人身安全。第二,绿化带养护。很多小区内的绿化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未能及时翻新、修剪、补种,致使绿化带植被损坏严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任意占用公用绿化用地等现象严重。第三,安防管理。小区安全防范措施不如人意,外来人员可随意进入小区打球、跑步、健身,小区门口流动摊贩较多;小区内的防盗设备如防盗门,防盗网等破旧,很多已经损坏多年;小区入住人员复杂,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较多,且无人对其进行询问和管理。

(2)物业管理现状。物业管理企业运作困难。在对若干小区内的物业公司访谈后了解到,物业公司为保障房小区提供物业服务时遇到许多问题,企业运作困难,管理难度较大。第一,保障房小区的住户较为特殊,其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对服务的需求和物业管理费用的承受能力不一样,物业公司需要考虑到各类住户的利益,为其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服务难度可想而知。第二,保障房小区低素质住户较多,不文明现象较突出,加大了物业公司的工作难度。小区内随地丢纸屑、倒污水、吐痰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较多的低素质住户集中居住对物业公司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出较大考验。第三,部分保障房小区采取商品房小区设计模式,增加了后期物业管理成本。如小区在规划建设中采用了比较超前的设计理念,如配备垃圾真空压缩设备,后期的维护和运行成本大,物业管理费增加;还有如绿化率过大,达到了47%,日常维护成本高。

二、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的来说,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点:企业经营压力大,收支不平衡,物业管理制度缺失以及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第一,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物业服务公司不能收取与非保障性住房同等水平的物业费,却需要按照物业服务的项目与标准满足住户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设备、人员、费用等,导致物业经营压力大、需要政府支持或补贴的局面。

第二,物业公司存在管理不善,制度不透明的问题。维修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以及处理报修问题的服务效率低下是导致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

第三,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化培训,也是致使物业服务满意度低的因素之一。从走访调查中得知物业公司服务人员的工作多涉及管理、维护与维修、信息反馈等方面,而小区内的服务人员多为社会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少且态度差。

第四,租金收取和保障房清退难。通过对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我们了解到租金收取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少数保障对象对根据有关规定不符合免租条件,但又因疾病等客观原因造成经济能力有限,无力支付保障房租金;其二,少数保障对象权责意识不对等,“等、靠”思想严重,只想接受政府的救济,不愿自食其力,也就出现所谓的“养懒汉”现象;其三,少数保障对象因不信任政府,或涉及自身的非住房保障问题未如愿解决,而拒绝缴纳保障房租金。

三、国内其他地区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现状

1.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经验

第一,结合了北京市物业管理市场的现实和发展趋势,在基本的物业管理法律框架上根据保障性住房的特色独立构建适当的法规、政策。第二,在物业管理的市场竞争中引入招投标,打破了物业管理的垄断经营,提高了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培育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第三,利用集团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扩大管理规模,可以统一管理水平和标准。第四,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建立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物业管理费用的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

2.香港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经验

第一,逐渐以政府为主转向以私营物业公司为主,公司提供全面的房屋管理和维修服务,包括住户管理、保安、清洁、租金收取、社区服务和维修等。第二,形成了完善的维修服务体系,定期根据各方面因素拟定一个修缮工程时间表,保证日常的保养计划,以保证房屋质量。第三,通过完善的工程项目检查设备,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项目工程质量。第四,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监督管理信息化体系,利用互联网优化监督管理信息的上传速度和存储时间。

四、完善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建议

保障房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肯定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广州市政府应带头为保障房小区的物业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一,政府带头,主导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带动保障性住房所在辖区的积极性,保证辖区(街道)、业主委员会(小区管理委员会)以及物业服务企业这三者之间的信息互享。

第二,借鉴香港的经验,引进多维度的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评价考核制度,考核监督政府和住户两方面的物业管理服务,提高管理质量。其中政府部门可以对物业企业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设备管理状况、服务人员综合素质等情况进行多元、专业的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住户,社区管理人员等。而该评价结果将导致该企业是否能继续承接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业务资格。

第三,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评价结果建立企业档案。充分利用规模经营,走集团化发展道路,迅速提高管理效率。如北京市回龙观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天鸿集团在亏损3年后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人力、物力、资源共享,并利用互联网技术节约了办公成本。

第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优化多种物业管理活动技能,培养服务意思,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术使整体服务水平达到业主的要求。同时企业可以优先考虑保障性住房小区内的待业人员,让小区的业主来管理同一小区的“自己人”。

第五,对于在保障房小区物业业务上出现经济问题的物业企业,政府应及时提供帮助,为其提供减税优惠政策,或将一些公共设施纳入市政管理范围,降低物业企业开支等。

五、结语

广州只是我国661个市中的一个城市,其保障性小区建设虽然已经有些年月,但是其制度并不是很完善,物业管理问题依旧突出。随着国家加快保障性小区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多的保障性小区将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所以配套的制度一定要跟上脚步。随着科技发展,物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物业企业的信用评价不断优化,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政府监督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州保障房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保障房一定会真正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好项目。

参考文献

[1]颜芳芳.新加坡和香港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经验和启示[J].科技与企业,2012(1)

[2]张娟,王跃坤.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物业管理探索和分析[J].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10,9(6)

[3]陈健佳.安居梦:湖南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

[4]李俊杰,张建坤,刘娟.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模式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5)

[5]王玉倩.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9)

[6]谭建辉.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实证研究——以广州X小区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2(2)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7

关键词: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8-0032-05

一、引言

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是人力资本供给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整个社会人口生产性的可行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亟待拥有自己可以依托的健康服务体系,以降低潜在健康风险。我国现阶段已经形成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主要强调健康风险的两大分担机制,即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体系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1]。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其中,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主要侧重于医疗保障和医疗公平,目的在于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但农民工往往远离家乡,使自身难以处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服务覆盖范围。另一方面,作为外来群体,农民工又难以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这就出现了农民工在医疗保险服务方面的真空地带,因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降低农民工的健康风险方面显得不足。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主要在于缓解农民工就医负担重的问题,表现为遭受健康风险冲击的农民工通过向亲戚朋友借贷筹措资金,进行健康风险规避,此种健康风险分担机制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特征[2]。

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工少生病、不生病,健康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最大幅度降低健康风险的冲击,提高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但现有的两大健康风险分担机制尚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现有的理论注重对农民工健康状况、健康需求、健康风险冲击因素以及健康促进的研究,如赵忠、侯振刚基于Grossman模型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健康需求[3];蒋长流将农民工的健康风险冲击因素归结为农民工弱健康风险意识、低价挤入城市就业市场,以及医疗、保障、信息等方面的因素[4];朱玲认为健康促进活动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促使个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因而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5]。但目前对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公共健康、卫生服务、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等涉及健康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关注均是侧重于单个领域视角,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农民工健康服务缺失的原因研究缺乏经济学的解释,而且对完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单纯强调政府或者企业的责任,仅仅发挥单一主体的作用,对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建立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也没有形成统一构想。

本文通过对江苏、浙江近1000位农民工健康状况及健康诉求的调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剖析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缺失的原因,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的“三位一体”模式,并阐明了其保障机制。

二、农民工健康服务缺失的原因剖析

目前我国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面临诸多问题:政府的健康服务政策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多数用工组织或机构尚未建立农民工健康档案,缺乏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和系统的健康教育;农民工健康支出较低、健康保健技能缺乏等。这些问题导致农民工无法享受完整的健康服务,削弱了其对健康风险冲击的防范与应对能力,究其根源在于:

(一)分割型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弱健康人力资本的交互累积效应

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是城乡分割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即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的低级劳动力市场和以城市居民为主的高级劳动力市场。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数量众多、整体素质偏低、整体谈判能力低下,造成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竞争地位,而一般工人高级劳动力市场上的状况却恰好相反。面临这种处境,首先,多数农民工被迫流向技术能力要求较低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往往是健康风险的重灾区;其次,数量多、竞争力低的农民工过度挤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出于获得工作的便利和较高工资的考虑,不得不牺牲健康需求和健康服务,从而把自己更好“推销”出去[6];再次,为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或者把农民工健康风险防护费用变成企业的隐性利润,劳动力需求方可以凭借其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的强谈判优势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差别化的健康服务条件。例如部分企业的职工工伤保险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减少对农民工职业安全培训及职业健康教育的支出,课题组调查表明:14.5%的农民工表示企业并没有承诺提供安全生产保护措施,20%的农民工表示没有接受到企业的工伤保险服务,52.8%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对其自身的劳动保护程度一般,21.4%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对其劳动保护不够重视,15%农民工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受到企业的保护措施。

城乡分割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健康服务缺失的重要原因。二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缺乏,健康服务是健康人力资形成的重要来源,既然二元劳动力市场成为农民工健康服务缺失的原因,并不断阻碍健康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成为二元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强化的结果,这等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在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弱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相互加强的影响下,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二)农民工高流动性导致企业健康服务支出的沉没成本效应

农民工健康服务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用工单位的健康投资,但企业进行健康投资的根本前提是企业必须在给农民工提供健康服务时获得确定性的收益,否则就会徒增企业支出。然而,农民工在对高收入追逐下形成了高流动性,企业在向农民工提供健康服务时,面临较高的投资风险。根据调查,平均每个农民工每年要换0.57次工作地点,即几乎每两年就要换一次工作地点。鉴于此,原受雇企业很可能尚未从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的提高中获得必要收益,就因为员工的离职使健康服务投资无法得到补偿。

健康服务保障机制主要是指以企业为核心的制度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在“三位一体”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中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一)确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制度保障机制

鉴于企业缺少向农民工提供健康服务的激励和约束,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一定制度,从而对企业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具体可概括为五项制度:

1.企业农民工健康服务定期检查及评估制度。政府设立专门农民工健康服务管理机构,定期对企业的农民工健康服务设施、制度运行等健康服务状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农民工健康服务运行状况较差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在农民工健康服务提供方面受到约束。

2.企业自行评估上报制度。由于工会监督在企业整个内部监督系统中的作用并不显著,由企业自行评估上报,并接受政府部门的实时监控,可以排除某些企业在农民工健康服务供给中的不作为,从而对企业行为形成一种必要的约束。

3.农民工健康改善标准与企业评级制度。企业评级制度的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价,然后作出综合评级并对社会公布,使之成为社会评价并选择企业的根本依据。其中,针对企业农民工健康服务状况的农民工健康改善将成为评级标准的重要一条。高工资并不是评价一个企业好坏的唯一标准,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农民工健康意识的逐步觉醒,存在有利于农民工健康改善的完整健康服务制度将逐步成为农民工选择企业的参照标准。农民工可以选择那些评级高的企业,而评级低的企业将丧失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这有利于改变农民工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也是企业健康服务供给的约束之一。

4.企业农民工健康服务促进改善制度。企业在进行农民工在职健康培训和职业安全保护服务的提供时出于减少成本的考虑,总是尽可能地减少服务范围和力度,因此农民工健康服务促进改善制度就是在政府对企业定期检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合格企业的在职健康培训和职业安全保护的支出按比例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从而减少企业的成本,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提高其在农民工健康服务方面支出的积极性,促进整个企业的农民工健康服务加以改善。

5.企业健康服务正常供给的利益平衡制度。在外部沉没成本效应下,存在企业进行在职健康培训和职业安全保护服务的无效率,因此应当建立一定的利益平衡制度,消除或减少外部不经济,形成企业健康服务的激励机制。可以考虑建立用企业健康服务方面的支出按比例抵减企业应纳税款支出的方式,将其与企业评级制度关联,等级越高,抵减比例越大,从而增加了企业进行农民工健康服务的收益,有利于激励企业扩大健康服务支出,增强企业在整个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当前的环境下,完善有效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的形成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政府应该重点做好几点工作,促进完整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的尽快建立:

1.继续完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内,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承载城镇居民,还要吸纳数量众多的农民工。目前来看,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供给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行途径,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继续完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提高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

2.加快工会制度化建设,将农民工纳入工会服务体系。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有必要成为农民工团体的重要服务机构。在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中,工会扮演着信息传递和宣传的中介作用。我国的工会制度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在众多私有企业中,基本不设工会,在国有企业中,工会很难有农民工代表,造成工会与农民工群体的脱离。因此,应该加快工会制度建设,真正发挥工会在农民工健康服务中的作用。

3.培养农民工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尽快完善健康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政府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企业的在职健康培训,都需要专业型的健康服务人才。虽然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健康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但是针对农民工健康服务的专业型人才依然十分缺乏,政府应该逐步将农民工健康服务专业知识列入健康服务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范围,培养农民工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

4.加快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增强农民工健康风险的分担机制。当前农民工处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空白地带,健康风险分担机制非常脆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政府应该加快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消除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真空,提高农民工应对健康风险冲击的能力。

五、结束语

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受到现有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就业身份锁定效应以及权利弱势的影响,社会和个人都存在忽视农民工健康风险的隐形偏好,对农民工的健康服务供给远远不足,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完善的农民工健康服务体系。农民工在劳动力大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却长久处于健康无保障的状态。因此,我们要重视他们的健康问题,不断探寻有利于扩大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其应对健康风险冲击能力、提高其自身健康水平的健康服务供给模式及其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12):15-25.

[2]马敬东,张亮,张翔,胡洋.农村贫困家庭健康风险管理中非正式分担机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5):1-4.

[3]赵忠,侯振刚.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ssman模型[J].经济研究,2005,(10):88.

[4]蒋长流.非公平就业环境中农民工健康负担压力及其缓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6,(5):111-114.

[5]朱玲.农牧人口的健康风险和健康服务[J].管理世界,2005,(2):41-56.

[6]蒋长流.就业身份锁定下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及其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06,(12):47-49.

[7]杜守祜,陈希勇.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农民工健康保障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19-122.

[8]王琳.论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J].科学社会主义,2012,(1):111-113.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8

1、创业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XX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XX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XX籍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95%以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率100%;扶持创业XX人,创业带动就业XX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XX人,其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XX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XX人,创业培训XX人。

2、社会保障。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参保13.4万人、9万人、5.5万人、6.9万人、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2万人,全民参保登记率100%,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100%,退休人员档案接收率100%;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XX万张。

3、劳动关系。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劳动保障监察联动平台案件按期运行率100%,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结案率94%以上。

4、人才集聚。全市接收本科以上毕业生XX名,其中引进硕士以上人才XX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XX人、新增高技能人才XX人,新增留学回国人员XX人,新引进长期外国专家X人,培养提升创业企业家XX名,培养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X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XX万人。

5、民生管理。全市公务员在职培训XX人,公务员初任训率100%、任职率100%;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率98%,岗位设置完成率100%,公开招聘新进人员率100%。

(一)实施就业创业富民工程

1、推进高质就业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发展与质量就业联动机制。以五星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为契机,有机整合现有信息服务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更智能、便捷的就业服务。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失地农民就业促进计划,深入推进“百村百社”建设,2016年新增50家农村劳务合作社,村(社区)全员就业率达90%以上;打造2-3家经营成效突出具有产业特色的劳务合作社,并在全市宣传推广。

2、落实创业促进工程。完善政策、载体、培训、服务、氛围“五位一体”的创业扶持体系,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结合我市绿色创业特点,开展电商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扶持特色产业向“互联网+”发展。提升、完善天王戴庄农民创业示范园、宝华万城大学生创业园两家省级载体建设;指导天王唐陵木易园争创省级载体。积极打造优质精品创业载体,探索建立创业服务补贴机制,推动创业载体向工作、网络、社交、资源共享为一体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转型。开展“创业之星”评选、全民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特色品牌遴选、创业项目征集等专项活动,加强创业典型、创业政策、创业工作宣传,培育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3、实施培训提质工程。规范培训市场,开展就业创业定点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对各类创业就业培训班的审核、审批和监督;规范培训行为,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按照主动调查、按需培训、推荐就业“三位一体”的要求,因地制宜,根据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积极推广“1+X”创业培训模式,在传统SiYB创业培训的基础上,拓展电商培训、模拟实训,实现线上与线下、培训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创业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完善全员就业信息数据库,构建全员失业动态监测机制,监测数据通过“百村百社”全员就业信息库读取,提供全市有指标意义的劳动者就失业动向。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分析,分行业系统开展用工需求、人岗匹配等数据的分析

,为企业用工、职业培训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二)实施社会保障惠民工程

5、实施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行动。开展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推动各项保险及各类保障人群应保尽保。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规范缴费基数申报工作。依法推进基金征缴和清欠工作,确保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完善困难群体参保帮扶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激励政策,完善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应保尽保”的长效管理和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6、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常态化工作机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建筑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的贯彻实施。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制定出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调整文件,优化职工医保运行模式和统账结构,提高重大疾病保障能力。大力发展以职业年金、商业保险为重点的补充保障和以社会救助为重点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强城乡低保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衔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衔接,形成医保制度合力。

7、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研究调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最低标准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标准;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84%以上,平均结报率稳定在75%以上;确保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全口径社会化发放;继续开展企业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

8、深入推进“五险合一”金保工程建设。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严密的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开发统一、完善、高效的人社一体化应用软件,实现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综合管理等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一体化业务经办。全面发放社会保障卡,建立社会保障卡服务运维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卡使用环境,开发社会保障卡应用系统,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一卡通用。

9、建立健全可持续的社保基金运行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和历史欠账偿还机制。强化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完善基金运行监测和预警分析机制,探索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提升基金可持续运行能力。探索总额预算下的职工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建立医疗保险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医保惠民力度。推进社保基金网上监管,确保基金安全。

(三)实施劳资和谐安民工程

10、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创新工作,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全市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备案机制,规范小微企业、租赁企业、环卫企业、建筑等行业的用工行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推进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合同全覆盖有效运行。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指导企业合理调整职工工资。深入推进劳动关系诚信企业创建,构建协调、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11、推行劳资矛盾预警防范机制。实施企业劳动关系运行分类监督,推行劳资隐患“三色预警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测预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预警研判机制。提升劳动监察“两网化”功能,构建全市三级劳动关系监测网络和劳资矛盾监测预警系统,将触角延伸到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12、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深化劳资纠纷调处体系建设,继续推行“百企百会”工程,在现有170家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将重心向中小企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延伸,进一步提升基层调处能力。狠抓仲裁分院试点,先将在下蜀镇、后白镇设立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分院,形成南北两片区域化管辖的调处体制。加强XX市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服务中心与市社会矛盾调处服务中心有效对接,实现社会调解资源与劳动人事争议专业调解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搭建信息化维权渠道,利用维权中心网和省调解服务网,高效化解劳动争议案件。

13、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提升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加强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实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开展和谐企业培育行动,发挥和谐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等专项行动,加大工资支付、超时加班等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及建筑、租赁等重点行业的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打击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实施人才集聚利民工程

14、实施“项目聚才”工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紧贴重点项目发展,坚持“主攻南京、主攻平台、主攻创业”,对接高校,扎根企业,大力实施“智汇容城”项目聚才工程。筹备举办第二届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宝华、开发区、郭庄、边城四场分赛和一场总赛,做好第一届、第二届大赛优秀创业项目的落户扶持工作。推动实施“金山英才”和“福地英才”计划,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拓展招才引智渠道。组织开展第八届“教授博士XX行”活动,组织重点企业赴省内外各大高校举办专场招聘,务实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推进一批产学研合作。

15、推进人才载体建设。以西部干线为重点,突出“一线多点”整体布局,实施“园区平台提档升级计划”,打造环南京科技人才承接带。大力推进“创业人才+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创新模式,引进南京高校院所与园区、企业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巧搭校地、校企引才平台。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推进万城总部、高创中心、东恒产业园、爵鼎创业园、南京大学生创业园、全国高校创客联盟等园区建设。进一步强化“百企百站”实体和网络建设,将人才科技工作站的项目申报、人才招聘、载体建设等功能落到实处。

16、优化人才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人才服务政策,加强政策措施执行监督,提升政策影响力。落实人才安居保障政策,加快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新建人才公寓的投入使用;发放政府人才津贴、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等,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留句创业就业的生活、人文环境。落实青年大学生创业扶持细则,实现青年创业“一站式”、“保姆式”全程化跟踪服务,引导来句创业青年落户各大

园区。推进人事公共服务规范化进程,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7、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和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紧密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以就业准入、持证上岗为切入点,全面开展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工作,XX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鉴定实现零突破。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推进企业在职职工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投入力度,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积极营造技能人才成长氛围,拓宽技能人才培养渠道。

18、优化提升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配合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强化岗位聘用管理,深化聘用制制度。以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为抓手,完善公务员日常登记管理。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职业能力培训,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称评定等工作。密切关注军队体制改革动向,做好干部安置工作。打造“阳光考试”品牌,完善社会监督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人事考试公平公正。

(五)实施公共服务便民工程

19、推行平台规范化建设。积极打造市级人社服务新平台,改建完成15000多平方米的新型综合服务大楼,整合社保、医保、就管、人才、监察、仲裁等窗口服务功能,推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的经办模式。深入推进基层人社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开展镇(村)人社服务中心(站)星级平台创建,全面提升基层人社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加强基层人社协理员队伍建设,将出台优秀协理员培养管理办法,着力培养一批列入村(社区)后备干部培养的优秀协理员,进一步拓展协理员的培养渠道和晋升空间。

20、推行窗口标准化建设。探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就业服务、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等标准化试点。经人社部批准,启动“中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先行城市”创建,不断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县级(市)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样板。打造“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15分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圈”。推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整合窗口资源,再造业务流程,打造“一站式、一柜式、一窗式”服务。

21、推行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员基础信息库,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软件,实现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信息高度共享和业务联动办理。以“金保工程”二期建设为契机,推动人社信息化向“互联网+人社”转变,构建多元化的人社服务层次和形式,优化软件系统管理,推进人社窗口一站式服务;建设社保卡服务体系,将人社业务推进到村和社区;加强与农商行合作深度与广度,将农商行柜台转化为人社服务窗口;丰富网站人社服务大厅功能,将人社服务向互联网延伸;开发社会保障应用app,逐步实现窗口服务与指尖服务并存,让人社服务更多元。

(六)实施素质提升为民工程

22、强化党建基础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不断加强党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的“两学一做”党员学教活动;开展“依法履职尽责、依规立言践行,促进基层发展、促进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双依双促”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双型”党支部建设;开展“做敬业奉献之表率、做亲民为民之表率、做服务发展之表率、做担当创新之表率”为主要内容的“做四个表率”党员队伍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深化落实“与亚夫同行,与群众同心,与时代同步”“三同”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廉洁自律水平,制定反腐倡廉工作的规章制度,组织中层干部接受廉政教育,打造一支廉洁、高效、务实的人社队伍。

23、深入推进“法治人社”建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行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制度。完善人社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推行人社行政综合执法,探索劳动监察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制度。健全人社法律顾问制度,开展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9

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今年是我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描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省政府今年确定的民生指标中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城镇就业率94%;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3万人;城镇职业培训4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万人;跨省劳务输出560万人;小额贷款新增发放10亿元;劳动合同签订率92%;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63万人、355万人、230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合作医疗200万人。这既是一项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任务相当艰巨,使命非常神圣。我们将按照孟书记、吴省长、熊副省长等领导关于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理思路、找对策、抓落实、出成效,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任务分解,不断强化工作目标责任制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做到任务早分解、实施方案早制定、操作措施早到位,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和责任考核体系,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督查、有分析、有结果。完善领导联系挂点制度、部门情况沟通制度、工作进度通报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制度、社会保险基金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力求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上有新建树,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上有新举措,在推进高技能人才建设上有新办法,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有新成效。

二、抓工作推动,完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提高就业和创业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是我省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就业稳定性不好、质量不高、岗位创造与岗位消失加快是我省就业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六件事。第一,坚持省内增岗与劳务输出并重、省内培训与省外就业并举、跨省输出与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相互兼顾的思路,加快培育劳务输出品牌和省内劳务输出基地、省外和工业园区劳务输出基地,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落实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政策,加大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第二,深入推进“百姓创家业”活动,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创新小额担保的形式和内容,切实加快信用社区建设,继续确保我省小额贷款在全国的领先位置,使小额贷款成为深受创业者欢迎的金融品牌。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第三,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将劳动保障服务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到今年底基本形成覆盖全省街道、社区和劳务输出任务比较重的乡镇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第四,创新专项就业服务的方法和手段,提升专项服务的水平。完善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政府托底机制,加快就业充分社区建设,推行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险动态实名制管理,准确掌握社区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为他们提供个、贴心服务、人本服务和“一对一”的帮扶,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五,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从今年起,劳动保障部门将在各大专院校逐步建立就业服务平台,并逐步实现创业和就业信息同城联网。第六,完善失业人员登记、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申领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二是以扩面征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的原则,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工业园区企业社会保险全覆盖,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5%,参保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2.5%,基金征缴增长20%,使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认真总结和推广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试点经验。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2007年,继续提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实行统筹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未完成基金收支预算形成的缺口,由当地政府解决,强化各级政府养老保险责任,形成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倒逼机制。大力推行企业年金制度,逐步做实个人帐户。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6.6%、城镇居民合作医疗覆盖200万人的目标的实现,切实做好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和困难职工住院保险工作。完善失业保险与就业联动机制,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

三是健全劳动维权工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劳动用工登记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及时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落实最低工资标准,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水平,促进和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抓重点工作,努力破解企业“招工难”

随着东部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产业对接呈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的新局面。但在工业园区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要积极策应“万商西进”的要求,认真学习苏州、无锡等地的经验,积极推广新余、上高等地的做法,从今年起,积极实施技能人才培养“5+1”计划,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采取“订单培训”、“校企合作”等方法,建立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大力实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战略,大力推动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工程、岗位成长示范工程、小企业孵化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名师带徒”制度。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省市合作、省县合作的方式启动宜春、南昌、上高、龙南四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以公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在中部崛起培养数以百万计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

四、抓难点、焦点,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尽可能兼顾平衡各个群体待遇差距,着力解决退休时间早、待遇偏低、高级职称退休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着力提高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补助标准,对国有农场、林场、水利困难企事业单位中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给予适当生活补助,帮助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和国有农垦、农场、林场、水利困难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解决企业离休人员医药费单独统筹历年超支问题。认真落实国有困难企业和已关闭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政策,努力做好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老年补贴和未到退休年龄职工的参保工作,积极推动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启动城镇居民合作医疗,认真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

五、抓能力建设,为全面完成今年的任务提供保障

企业服务保障机制篇10

第二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承办具体业务,劳动、人事、财政、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予以配合。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接受劳动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履行以下职责:

(一)残疾人劳动就业状况调查;

(二)残疾人劳动能力评估和职业技能鉴定;

(三)残疾人就业咨询、就业登记、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创办和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五)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具有本省城镇常住户口,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本人有就业要求,持有《残疾人证》的无业残疾人和一切用人单位。

第四条本省行政辖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含中央部属、外省市驻本省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各单位),均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确定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按上述比例计算,应当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足一人的,应安排一人;安置一名盲人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

企业、事业单位直接投资兴办的福利企业安置的残疾人,可计入本单位安置残疾人数。

伤残军人必须持有《残疾人证》方可计入所在单位残疾人数;离休、退休、停薪留职的残疾人和工伤后不符合国务院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标准》的工伤职工不计入本单位残疾人数。

城镇个体工商户应当承担扶残助残义务。

第五条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应遵循就地就近安置的原则,可以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无业残疾人中招收(聘),也可以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自行向社会招收(聘),本单位职工的残疾人亲属,应优先招收(聘)。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应空出编制或从离休退休人员空出的编制中安置。

第六条用人单位招收残疾人就业,应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并根据其残疾程度安排适宜的工种和岗位。

第七条任何单位不得拒绝录用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的残疾学生。拒绝接收的,当事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单位接收。

第八条残疾职工在转正定级、职称评定、晋职、晋级、劳动报酬、劳动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应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

第九条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各用人单位录用残疾人计划和劳动市场需求,组织残疾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必须依法对残疾职工进行职业培训或岗前培训。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职业培训。

第十条各单位必须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同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报送本单位当年在职职工人数统计表、职工年平均工资、残疾职工花名册和录用残疾人计划表。

统计报表由省残疾人联合会会同省统计局统一印制。

第十一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人数的单位,按照本年度差额人数和所在县(市、区)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计算,向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应制定下年度录用残疾人计划;按职工比例计算安排不到一人的单位可免于接收残疾人,但应按规定比例差额计算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二条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对所属同级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核查,向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款通知书》。各单位接通知书后30日内通过银行将应缴款额转入指定财政专户。无正当理由逾期未缴纳的,由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委托银行收取,并从逾期之日加收应缴金额5‰的滞纳金。滞纳金计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三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一)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二)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或个体经营;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补贴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支和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的其他开支;

(四)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和为安排残疾人就业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第十四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分级征收、使用和管理。

(一)中央、省属单位、外省市驻晋单位以及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征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二)地、市所属单位和企业,由各地、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征收;

(三)县(市、区)所属单位、企业(含个体)及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由各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征收;

省、地(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分别委托下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一)、(二)项规定的各单位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被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按总额的40%上缴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四)地、市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缴省10%;县(市、区)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缴省、地(市)各5%。应上缴的部分,由各级财政按规定足额上解。

第十五条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单位预算包干结余或预算外资金中列支,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从管理费中列支。以上经费不足支付的,可以从单位予算经费中列支。

第十六条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困难的单位,应向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以适当缓缴或减缴。

第十七条对既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机关、团体、事业企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补缴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仍不执行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山西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票据》,加盖同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印章。

第十九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收入按月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审批拨款。上缴部分由被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划转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财政专户储存;存款利息计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终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第二十条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必须按计划使用和管理财政划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按受财政、审计、劳动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挤占或挪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不按计划使用,损失浪费、贪污、挪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