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57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1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检验科的人员一般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完善的临床知识,因此阻碍了和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临床医生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1-2]。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对检验项目的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只有对书本上知识的认识,无法了解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尤其是对检验的特异性、敏感性、精敏度、准确度缺乏足够的认识。

2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质量进行检验,因此,检验科应该不断加强和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对话、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医学实验室整体质量的管理,尤其要强调对医学检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在分析事后质量监控的过程中,检验人应该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同时收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及时接受,提高检验科的工作水平,不断开展能够服务患者的新业务,同时满足临床的需求[3-4]。在检验科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检验医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应该和临床医学相结合,除了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之外,还应该增加临床医师,同时为临床科室提供相关的资料。

3检验科需要与临床医学结合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临床医学的核心是检验质量,因此,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该增加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对话、沟通和交流。医院检验科人员应该参与到病例讨论和临床会诊之中,提高双方的沟通水平,检验科的医生应该及时查看临床病人的病情,一旦在检验的过程中出现可疑的结果,应该立刻进行调查。检验科医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协作之中,充分发挥检验医学的作用和地位,转变以往检验医学仅仅是提供结果或提供数据的思想。同时,检验科应该加强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强化临床意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之中,因为检验科的人员一般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完善的临床知识,阻碍了和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因此,检验科应该转变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聘请具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从事检验工作,或设置专门的检验医生岗位,使临床医师不断加强,提高临床治疗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的结合程度,最终提升整体检验医学的素质。

4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不足

临床医生虽然对专业知识十分精通,但是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检验医学的认识和学习,加强二者的沟通,使它们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应该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向检验科的人员进行请教。同时,可以邀请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相关课题的讲座,着重于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药物影响、生物学变异、影响因素、临床意义、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等,不断提高临床医生的检验学水平。

5沟通方式的改善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2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沟通;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9-01

1引言

现今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的意义

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

3扩展检验医学的涵盖

当今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14C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DiC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4.1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

4.2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4.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5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的必要性

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

6结语

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主动沟通,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3

一、回顾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简史

1982-1985年,先后有八所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始了该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培养。从1986-2003年,平均每年增加1-2所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1]。而2003年后,一些中专升格为应用技术专科,又升格为本科。国内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快速增加,每年约6-8所。到2011年,至少已有100余所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普通本科及高职本科专业,并出现综合大学直接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情况(如兰州大学)。在国内医药类开设的专业中,仅次于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位居第三。若按平均50名/年/校的规模计算,每年培养近5000名医学检验本科生。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

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2],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

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

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

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3],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4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及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检验医学[1](Laboratorymedicine)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科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科室的工作,一个准确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而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会给病人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检验科除了加强科室管理,执行实验室认证后的规定,开展全程质控以外,还要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学习临床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临床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结果解释及进一步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如何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对话,十分必要。是使整体医学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级医院检验科,在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更新上发展很快,即便是基层小医疗单位都有了半自动仪器(生化、血球、尿仪等)。一些较大医院(Ⅱ、Ⅲ级)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近几年来在检验人才的结构和人员素质上也有极大变化,一些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实验室,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实验室内联网,甚至全院各科室都网络化,检验信息可以很快地传给临床科,因此作为检验科管理者要及时意识到这种现状和发展。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FDiS15189(医学实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88[1](ClinicalLaboratoryimprovementamendment88,美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为认可依据。CLia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2],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包括质控措施、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物和标准品、供应品、操作手册;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此外文件还规定实验室必须至少参加两年室间质评,且pt(能力对比检验)计划必须成功,通过验收后才能申报实验室认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规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共六章二十七条,说明对实验室已纳入法制化管理。其中有些规定,与国际性文件(CLia88,iSo文件)要求相同,执行此办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认可,将有利于国际接轨,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有利措施。

2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笔者也有此体验,在一次血糖检测中,发现病人血糖特别高,复验后仍如此,经电话联系医生否认患者有糖尿病,故笔者亲自去病房访问病人,结果,发现病人正在输葡萄糖。护士证实是从病人三通管中取血送检的,当然高血糖不难理解。反之,若检验人员只管做,而不与临床对话,不调查,将会造成双方误解。类似以上现象则时有发生;(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以前,笔者曾遇到一例发热、轻微腹泻的病人,做血钾、钠、氯测定,当时发现血清的颜色较正常人血清黄色略深,立即主动增测黄疸指数为22U,胆红素为37.6μmol/L,aLt380U/L(赖氏法),随即通知临床医生,后来诊断为肝炎而转院。因为一般隐性黄疸不易被医生发现,若肝炎症状不明显时,很容易延误诊断。类似事例并非少见,应该说检验工作者这种“参与意识”,即重要,又应受到重视和提倡;(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3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3]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4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比如: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传送(院内院外)等。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测定时,对病人饮食应有所限制,医生应向病人提出要求。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有报道证明[4]病人在卧位30min与直立后30min取血测胆固醇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其它项目(HDL-C、白蛋白等),也因不同而所测结果不同,同一病人在门诊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又常取卧位采血,故两次的结果一定会出现差异。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配药、输液等),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克菲.创刊词.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1.

2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中国医院管理,2000,1:36.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5

检验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沟通能力

1、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

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要求检验医师必须具备独立操作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2]。目前我国检验医师队伍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发挥着检验信息咨询,参与临床诊治的职能,但还没有较好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检验医师队伍,首先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所用试剂情况(灵敏度和特异性)、仪器使用情况、实验操作步骤、影响因素、注意事项,最终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其次,要加强与临床的联系,确保标本采集和运送的正确、化验结果的准确,方便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树立整体“诊”、“治”、“防”、“咨”观念

检验医师队伍首先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对疾病本身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对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影响进行阐述,有助于开展有实用意义的新项目,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指标;其次能把临床知识用于日常检验,从临床上解释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还要了解疾病基本治疗用药和药物对某些检验项目的影响,这样即使发现异常结果,分析时也能判断是否有药物的干扰。这就要求检验医师队伍不断学习临床用药知识,积累经验,才能使其检验结果与临床相吻合。

3、构建沟通平台

(1)构建“医-检”平台:有学者提出构建沟通平台是检验科面临的新课题,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的结合,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科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3]。检验医师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参与临床会诊和查房;解答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和患者的疑惑,使检验融于临床,充分发挥检验指导临床作用,提升检验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价值。(2)构建“检-护”平台:通过沟通,正确采集标本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了不合格标本出现,保证了检测结果质量;检验走入临床,可以使护士懂得实验前的质量控制与他们工作的关系,既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又提高了全程检验质量。(3)构建“医-检-患”平台:患者是医院服务对象,也是检验队伍的服务对象。重视与患者的语言和语气的表达,使医、检、患之间互相理解和配合,营造和谐医疗环境,通过沟通让患者了解医院,了解检验科,了解自己健康状况,提高患者对检验科的信任和满意度,在医院,医患和谐是当今精神文明的主流,检验科首先做好的是咨询沟通工作。

二、把握检验医学发展方向,提高检验队伍综合素质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理论不断丰富检验医学,使检验医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4]。临床检验队伍由实验室的“化验员”逐步发展为向临床提供检验信息咨询,参与临床诊断、治疗职能的检验医师,这就要求必须提升检验队伍综合素质。

1、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除了搞好本专业外,检验队伍的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强烈的责任心,不怕吃苦,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认真学习医疗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严防疏忽大意,减少失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服务精神[5]。

2、学历层次、操作技能向高素质发展

目前,检验医学队伍的人员结构,学历层次,技能水平相对落后,加上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已不能胜任学科的发展。虽然每年有上千名检验医学本科毕业生输送到检验队伍,但杯水车薪,这就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鼓励低学历人员加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提高学历。尽快胜任现代检验技术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从而使检验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达到提高检验医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作用。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是高素质的必备条件

检验医学理论体系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生物学、医用化学、生物学、人文社科、管理学、经营学等多种学科内容,所以要求检验医师应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一起发展[6],在提高临床检验专业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科研素质、外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项目申请,编辑、操作、结果报告、清洗、保养等操作和先进仪器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应用。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已影响他们诊断、治疗的质量,这一观点同样适应于检验队伍,检验人员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应该熟悉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拓宽思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培养临床检验创新思维

先进国家检验项目能开展1300余项,我国与之相比有差距,一些检验项目也相对落后,要想尽快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轨,首先医院应组织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到国内、国外的先进单位参观、进修,加速提升队伍的专业技能,拓宽为临床服务的范围;其次培养检验医师创新意识,及时发现检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技术革新,减少误差,为临床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6

检验是医学高校的一个专业,临床检验医学则是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医学检验是以医院实验室为基础,通过对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和处理,运用实验室先进的技术来为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医学检验每天要进行很多的化验和检验,对标本要进行微生物、血清血液、生物、细胞甚至是基因的检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检验工作人员认真完成,在检验报告得出后,临床医护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检验专业知识来看懂报告单上的结果。这些检验结果对疾病的临床诊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医学检验开展的目的也就是在于为人类的疾病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证据和医学手段。

2临床检验医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存在问题需要正视,然后才能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目前临床检验医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2.1没有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

不要觉得检验操作是一件随便的事,就是仪器设备加试剂的简单组合,检验医学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对试剂和仪器的使用有标准和经验可循。我国医学的发展较发达国家慢,近年来也是专注与仪器设备的发展更新和技术的学习发展上,对于检验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缺乏重视。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检验工作人员缺乏对知识的全面贯通,科研能力和科研学术交流也较缺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医学检验的发展和创新。

2.2检验资源利用不合理,人员分工不明确

以前医院的检验部门负责全院的检验工作,检验科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一些中、大型医院除了有专门的检验科外,在很多科室内部都设有小型的检验部门。这样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设备空置现象,也不利于对检验工作人员的统一管理。而且很多检验人员在工作时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负责区域,分工不明确,这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障和工作人员技能的提升都不利。

2.3检验工作质量控制不好,报告书写也不完善、不准确

保证好检验工作的质量不仅是对检验科的建设有意义,对临床诊治更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检验科为了保证检验质量一般都会成立质量控制部门,对于有异议或需要慎重考虑的检验结果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工作。但是目前对检验质量的控制依然存在问题,若是检验科给临床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上有问题,那么误诊、漏诊的情况就会时有发生,医疗事故与纠纷也会增多,给患者带来的损失和痛苦更是无法估量。在检验工作做完后,就是针对结果写检验报告单,一般检验单得出的结果是一些实验室的原始数据,工作人员在书写报告单的时候需要根据相关科室的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和转换,而且做出具体诊断的是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在给出检验结果时只能写成疑为某病。

2.4临床工作人员检验知识缺乏,与检验人员缺乏沟通

检验是作为疾病诊治和预防的一种手段,真正做出定论、给出方案的还是临床医生。但是目前临床医护人员缺乏检验知识,看不懂检验报告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学科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但是要看懂却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临床工作人员注重的是临床操作技能和护理方法,他们在上岗时也没有经过相关的检验专业知识培训,所以他们的检验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对临床医生做出诊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缺乏沟通也是一个问题,临床医生看不懂检验报告,也没有及时向检验专业人员进行询问,对于一些检验报告单上的结果没有与检验人员进行共同的分析,而检验人员也没有就报告单的事情找临床医生进行讲解,因此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临床诊治问题也就出现了。

3针对存在问题的一些改进措施

应对措施的制定主要是因为有问题存在,但是制定措施的目的却在于避免问题出现,做一些预防性的工作。前面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知问题存在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改进措施也应从多方面出发。首先医院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不仅仅是检验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都应该不断的提升自我,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扩宽,各学科之间有交叉、有渗透,医务人员要积极进取,全面学习;要注重建设临床检验医学管理体系,完善检验质量监督部门,要确保检验结果的质量,检验工作人员要有分工与合作,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突破;检验工作要注重临床实际应用,检验部门与临床部门之间的交流要重视,临床医生对于检验结果要主动找检验医生进行探讨,检验医生对于临床医生的疑虑要讲解到位,使得临床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共同促进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做好防范和预防工作,针对医疗纠纷要有预见性的准备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4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7

1.1医院管理制度方面因素。医院对临床医学检验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质量控制力度不够、核对制度不严格、责任落实不到位、检验数据和文件管理模式落后与制度不佳等因素均可以使得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出现偏差;临床医学检验技术难度高、专业性强而且工作强度大,医院缺乏相应缓解压力、奖励优秀的措施也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1.2实验室方面因素。实验室医学检验的医疗器械老化破损或是更新不及时导致其精确度和可靠度严重下降从而影响了检验的质量;实验室的检测环境不达标或是不符合标准实验室的要求和规范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实验室试剂未按要求保存或过期变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1.3检验人员因素。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人员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而操作、由于不了解注意事项而对医疗仪器器材的使用方法不正确、对检测过程的记录不完整或记录错误、与临床医师沟通不畅等;检验人员对检验知识缺乏深入地理解以及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或是混淆检测项目等问题;由于检验工作强度和责任很大,导致检验人员由于压力过大或是过度焦虑紧张而工作失误率上升。

1.4患者方面因素。患者及其家属受教育程度低或是对医生不信任而导致其在就医过程中不配合以及不按嘱咐的要求保存和送检样品,从而导致检验结果失真;同时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疾病状况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可见,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样也是临床医学检验过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2应对问题的质量控制措施与对策

针对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若干问题,笔者分别从临床医学检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措施办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1临床医学检验前:首先,最重要的是医院相关部门要完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医院要严格落实检验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和仪器试剂的保存和更新制度、对检验人员加强检验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并增加相应的缓解压力、惩罚错误、奖励优秀的措施制度等。其次,在进行临床检验前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完整的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情况如性别、年龄、病情及禁忌症等,并详细耐心地告知患者检验采样前的注意事项。

2.2临床医学检验中:在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人员是想要详细的了解并熟知检验的注意事项和医疗仪器器材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而进行操作。同时还要定时地对医疗试剂和器械进行相应的保养护理或是更新措施,以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过程的有效进行。此外,在检验采样的过程中,检验人员一定要保证患者的正确采样,如果患者需要空腹一定要空腹采样。

2.3临床医学检验后:在临床医学检验完成后,要对检验结果进行核实和审查,建立数据库,并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检测结果的信息输入数据库,同时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此外,还要制定具体的临床医学检验的操作手册,建立起统一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将其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检验人员和临床各个科室的医师和护士要加强交流,并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临床知识和检验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检验工作的效能。

3小结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8

关键词:形态学;图片库;虚拟实验室

临床医学检验学是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为疾病预防、诊疗和预后提供实验依据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结合的交叉性学科。随着新时代医学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核心[1]。临床医学检验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密不可分,从实验教学着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胜任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教师讲解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的情况,为弥补教学过程中这一缺陷,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皖南医学院检验学院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形态学图片资源,供学生模拟实验操作,并对形态学结果进行辨认,教师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1形态学图片库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皖南医学院自2012年招收首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以来,完成了多轮临床医学检验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但由于专职教师缺乏,教学任务一直由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和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承担。繁忙的日常工作迫使临床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本专业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教学建设的主要矛盾。薄弱的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脱节严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缺乏知识更新,教材虽然在不断更新,但教材中形态学图片却仍是插图、模式图等,且有些新的知识点无图片加以说明;三是缺乏创新,现在的实验教学仍然沿用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师生之间互动极少,有时学生较难辨认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形态结构,但又无法与教师及时沟通,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高;四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实验考核机制,长期对实验教学的忽略造成实验课考试形同虚设,学生不能充分重视实验操作、形态学读片。为此,基于医学检验虚拟实验室开发的形态学图片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图片库的建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由教研室、学院审定的图片能覆盖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图片结合临床案例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以临床工作需求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次,图片库的建设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通过建设图片库,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形态学知识水平。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虚拟实验室技术,可获得大量形态学学习资源,拓展了知识面,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3]。最后,图片库的建设可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评价依据之一,学生对形态学的知识掌握情况可通过参加全国临床检验技能大赛得以体现[4],检验人员对形态学的系统学习可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2形态学图片库建设的内容和应用

2.1制订图片库大纲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为蓝本,建立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自身特点的图片库。在制订图片库大纲时,依据培养目的和教学大纲充分网罗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形态学图片,并加以讨论、修改、完善、校正、审定,按照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对图片进行分类并及时更新,确保图片库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时效性。2.2确定图片库结构按照大纲将图片库分为三级结构:一级是与形态学密切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分别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遗传学检验;二级是每门课程不同章节的分门别类;三级是各类疾病相关的特征性形态学表现。

2.3图片库素材来源与整理

图片库素材来源与整理是图片库建设的主要内容,除教材中的经典图片外,还通过以下渠道收集了大量有临床价值的形态学图片,(1)临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留取的标本图片,临床标本直接取自患者,具有时效性,且直接拍摄的图片更加清晰、直观。由于临床标本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因此要求临床教师事先需准备好拍摄工具,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保存图像,如血涂片、骨髓涂片、尿沉渣镜检涂片、脱落细胞学涂片等适宜用静态图片来保存,而寄生虫、虫卵等可用录像的形式保存,以便观察其运动和变化情况。(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和地区的临床检验中心相继开展了血细胞、体液细胞、骨髓细胞、尿沉渣管型、寄生虫成虫及虫卵等形态学室间质评活动[5],通过对各类细胞及有形成分的辨认,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提高了对形态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因此可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入库。(3)网络资源,目前国内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均建立了与形态学相关的网站,如检验医学信息网、国际检验医学网、丁香园论坛等均有较多高质量的图片供学习使用。对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命名、编号、标注等整理,按照图片库结构建立包含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遗传学检验、临床脱落细胞学检验、临床体液检验的综合医学检验形态学图片库。

2.4图片库的动态维护和管理

随着教材的更新、研究的进展,图片库的结构和内容也会不断补充和完善,每门课程负责人都应及时添加新的图片并替换旧的图片,保证图片库的质量,提高库内资源的时效性。图片库建立后是需要基于虚拟实验室发挥教学作用的,因此建立健全虚拟实验室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有效使用[6]。

2.5图片库的应用

基于虚拟实验室开发的图片库建立后,库内资源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具体应用方法如下,(1)多媒体情景教学:教师根据库内各亚专业图片资源,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7],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总结疾病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并强调重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和对检验结果解释的能力。(2)网络数码显微互动:教师制作的图片通过数码互动技术引入虚拟实验平台,开放式的实验教学配合理论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点。(3)课后网络共享:虚拟实验平台在线读片系统制作成app后可以应用于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供学生随时随地下载、浏览图片,并支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4)实践培训与考核:图片库内的资源可随机组合形成形态学考试题目,优化了实验课期末考试模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形态学诊断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此外,该图片库还可与医院临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内容,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职工的形态学知识水平,教学相长,并且还可利用该资源在医院内部进行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

3形态学图片库建设的收获和体会

3.1师生反馈

通过对教研室教师和2016、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谈话等方式了解其对形态学图片库的使用感受。教研室教师反馈结果显示,基于图片库的实验教学形式新颖、操作简便,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讨论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且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大幅上升,实验课期末考试成绩明显提升。对基于图片库的实验教学持非常肯定和肯定态度的学生占95%,通过该教学模式全部掌握和大部分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占85%,平时通过手机app等移动设备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占100%,网络共享教学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形态学知识水平的助推力量。此外,实习医院教师也认为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学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能较好地胜任相关岗位工作。

3.2有形成果

在建设形态学图片库之初,利用部分库内资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临床教师对在本院实习的2014级17名学生进行培训,并带领其参加全校医学检验技术技能比赛,获得了团体第1名的好成绩。随着图片库建设的不断完善,医院临床教师又培训了2015级3名学生和2016级3名学生代表皖南医学院分别参加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检验技能大赛和第一届华东六省一市高等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秀成绩。形态学图片库已然成为大学生技能比赛培训的重要工具。

3.3技能考核

利用图片库资源组合形成考试题目,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检验科于2019年5月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在医院教育处技能培训中心进行形态学读片考核,考核结果显示,检验科工作人员形态学知识掌握较好,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均通过了考核。

4小结

通过近几年图片库的建设,对医学检验技术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赋予了“教与学”新的概念,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其专业技术能力[8]。但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基础教师的缺乏、实验课时设置及内容整合不合理、实验教学投入不足等。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本课题组将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的不足,完善图片库资源,优化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综合分析病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晓延,高艳萍,程凯,等.建立医学检验专业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评价体系的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4):1788-1790.

[2]朱满,李洪春,涂建成.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检验仪器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31(1):9-10.

[3]曹颖平,王梅华,郑培烝,等.互联网在检验和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52-55.

[4]苏小丽,刘晓焱.以竞赛为导向的医学检验教学改革初探[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8,31(2):148-149.

[5]于培霞,岳竞,张斌,等.2007-2016年全国形态学室间质评资料回顾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0):1835-1837.

[6]陈润,孙界平,琚生根,等.构建计算机虚拟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8):107-110.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9

 

医学检验早已不是单独的关门做化验,检验质量的提高必须得到临床科室及临床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因此,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1]。除了做好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外,加强实验前质量控制和发展实验后质量控制更加重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医学检验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对检验科管理要求体现在质量及服务满意上,要求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度大于90%,管理的核心就是沟通。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中、后三个阶段,由于实验室的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分析中的质量出差错的概率逐渐减少,相比之下分析前、后差错率较高。marioplebani等[2]分析指出医学实验室出现误差的原因:46%~68.2%的误差出现在分析前,18.5%~47%出现在分析后,而在分析中产生的误差不足15%。因此,为了提高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检验医学通过与临床医学的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把实验室单方面的质量控制发展为全面质量控制,同时实验室也可从临床上获得许多有用的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室的方法学以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普及。

 

二、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一)检验与病员的联系沟通

 

检验结果准确与否,与病员标本准备紧密联系。病员标本的准备首先应由医生或护士特别交代准备事项,病员应严格遵照执行。对于门诊病员,检验人员应主动询问病员准备情况,得知准备符合要求时方可规范采集或接收标本;如果病员准备不符合要求,检验人员有义务重新向病员或家属交代正确的准备。只有严格把控实验前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工作中,我们总结病员标本准备有:饮食准备、休息准备和运动准备。生化项目检验饮食宜正常、清淡饮食,抽血前8-12小时禁食,空腹采血;抽血前一定要保证睡眠充足、不可剧烈运动后马上抽血。特殊项目的检验有特殊的要求,也应该给病员明确提出。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发展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循证医学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检验医学通过与病员的联系与沟通,可促进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

 

(二)检验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联系沟通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应发展为全面质量保证,实验室从临床上获得宝贵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综合评价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不断完善操作程序并推进新方法和新项目的开展。我们常常做出一份检验报告,在保证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前提下,当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我们首先就是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向医生询问病情的变化,治疗方案是否改变,报告检测结果是否与临床吻合;向护理人员了解病员的标本采集是否规范以及询问医护人员是否正确要求病员做好了检验前准备。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大大提高临床的诊疗技术水平,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的改进更加有效的为临床服务

 

(三)培养检验科工作人员的“临床意识”

 

“临床意识”是强调检验科工作必须与临床医疗工作相结合的检验医学发展建设的重要理念,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完善知识结构。走出实验室,与医护人员合作,参加临床会诊与查房,共同探讨技能的病因特点发展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根据质量控制情况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后,给临床提供可靠的根据。临床提出的各种疑问要进行总结和改进,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应立即总结这方面的工作和有关职责进行审核,及时制定纠正措施。对于一些指标怀疑异常的和接近危急值的,要求必须重复做,并和临床联系,也就是要有预警报告。报告单上也可备注相关情况(如标本溶血、标本已复查、建议复查)对于不符合标注的标本(如凝血功能和血沉等抽血量不对),要及时通知临床重新留取。

 

(四)加强临床护理与检验的沟通与合作

 

据报道,检验分析前期错误中有65%出自护理工作。随着检测项目日趋增加,许多标本的采集方法、要求和影响因素从教科书上无法查阅。对一些影响标本质量可导致错误结果的因素,如生理因素、生活因素等,采集、运送标本的护士和工人不完全知道,仅凭经验和印象进行操作,而检验人员又不能控制这些因素,就会造成工作脱节、管理失控,出现错误的检测数据。

 

(五)检验科在引进新设备新项目前应认真听取临床意见

 

在新的检测项目开展和新设备使用前,首先应征求临床医生的意见,通过举办讲座、编写“检验快讯”等形式向临床科宣传指导,将有关方法原理、影响因素、药物影响和临床意义等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临床,使每一个检验项目都发挥其最大优势

 

总之,检验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临床沟通联系,强调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2]。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后决定报告能否发出。临床医学通过加强与检验医学的联系,亦可从检验医学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临床证据和信息,提高诊断水平,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因此,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是一个利在双方、益于病人的大事,应该受到我们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篇10

1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情况

现阶段,临床科室和医院实验室的配合出现一些问题。检验项目完成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开具申请报告单、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分析等,涉及的工作人员较多,当环节越多时,出现的问题就会较大,查找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医院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是平级关系,各科工作较为繁忙,科室间在具体工作沟通方面协调工作做得不到位。科室之间沟通工作不好,对标本采集以及运送等造成影响,检验质量容易出现问题。

2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作用

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体现了医院的综合能力。但是,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实验室检测水平、能力是必备的环节,实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也非常关键。实验室人员对临床科室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掌握标本的采取和送检是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此外,如果检验人员缺少临床知识,在进行脑脊液培养为阳性时,没有和临床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会对检验结果质量造成影响,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甚至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医学微生物检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至关重要。

3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方法

3.1微生物标本采集:微生物标本采集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采集标本主要是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实验室和临床加强沟通,医护人员了解采集标本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使标本采集达到合格。临床医师需要向检验科室人员说明在标本采集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化脓性分泌物在采集之前,需要采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采取脓汁部位是化脓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处,白细胞释放出溶菌酶,将化脓中心细菌杀死,活菌比较少,检出阳性率比较低,对于此必须引起注意[2]。

3.2微生物标本保存以及运送:对微生物标本进行保存和运送,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淋病奈瑟菌以及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的敏感性较高,在进行标本运送时,需要保温,快速的送检,如若不然,检出率会明显的降低。脑积液标本放在冰箱中,会导致脑膜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的死亡。检验科室人员需要向临床医师解释清楚送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解读检验报告:在出具报告以后,需要理解,并应用在临床诊治中,防止滥用抗生素。以血液标本“无菌生长”为例,血液中是否无菌,需要和临床进行沟通,了解采血的规范性,若采血没有出现问题,就需要想到是否存在其他的病原体[3]。呼吸道标本在检出“XXX菌生长”时,若是呼吸道正常的菌群,在进行报告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根据其他的检查,综合分析。

3.4实验室工作者需要定期的到临床第一线沟通:在现代医学中极为注重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到诊断活动中,和临床进行紧密的配合,有助于加强沟通。实验室人员可以学习更多的临床知识,应用临床思维的方法,提升分析、判断检验结果的能力,向临床提供相关的意见。临床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提出相关的建议,有助于增加检验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