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42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1

【关键词】黑河;城市化;绿色;生活方式;途径

黑河是黑龙江沿岸的重要城市,是中俄4300公里境线上规模最大、最早开放的中国边境城市。但是黑河城市化的进程与全国同等城市相比,属于启动较晚的。在改革开放时期,黑河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去国已有众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日益增多、严重的,如水、大气污染、垃圾处理等环境生态问题,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走绿色城市转型发展道路。黑河因为城市化开始比较晚,所以可以借鉴其他城市城市化的经验教训,适应时展的需要,培育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实现黑河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一、近年来黑河城市化进程的绿色转型发展

黑河在改革开放后,在城市化发展中,也走过其他城市高污染发展的老路,有过城市森林、煤炭资源消耗多,环境差等问题,比如空气、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清理不及时等,但是由于黑河市城市化启动较晚,所以环境治理和转型比较容易。绿色转型发展主要在防治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国家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补贴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建筑节能等相关政策。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黑河市在“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指导下,为了实现国家规划的建设目标,在原来创建部级卫生城市积极成果上,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争创部级园林城、卫生城、环保模范城。黑河市政府把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挂钩,在详细规划基础上,加强宣传、鼓动,加强领导和工作的落实。到目前为止,经过6年不断努力,黑河城市生态面貌发生很大改变,出现大片绿化带,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美好的人居环境成为黑河的常态。黑河城市化中绿色转型发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绿色生活方式与黑河城市化绿色转型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中人是主体,因而城市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进步。”[1]黑河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黑河城市化绿色转型发展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环。绿色生活方式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它的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所体现的价值观实现协调统一。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城市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推动该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力量。绿色生活方式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念也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绿色生活方式既能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人类应该主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征服自然”转向“天人合一”,在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将社会发展和人的需要与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有意识地控制人类本身的消费行为,合理地控制利用消费自然,这正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体现,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体现。绿色生活方式采用绿色消费方式,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适度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3]绿色消费是满足人们生理上即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是在自然资源、能源可承受的,并能够采取可循环、可持续的方式进行。这种消费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和健康并减少浪费和污染。黑河城市生态面貌和黑河人绿色生活方式的表现在中俄区域交流中影响较大。所以培育黑河人的绿色消费意识,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就能够减缓黑河城市的生态环保的压力,保持美好的市容市貌,成为推动黑河城市化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山绿水”的黑河在“一带一路”对外交流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

三、在黑河城市化中培育人们绿色生活方式的途径

对一个城市来说,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涉及绿色生活理念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机制构建、个人与社会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壮大等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在黑河城市化进程中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培育黑河人的绿色生活方式理念

绿色生活方式倡导适度的、低碳的、环保的消费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每个黑河人来说,就是要以人的个体适度需要为根据,把消费控制在每个个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对整个黑河市而言,就是要把黑河市的整体消费控制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黑河人要克服追求过度物质消费及把人生最终目的放在物质消费上的错误价值观,树立消费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确价值观。绿色生活方式理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氛围,塑造这种氛围需要大众媒体的宣传。在黑河城市化绿色转型发展中,积极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在各种广告、电影杂志、报纸、电视文艺节目等各种媒体中,大力宣传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矫正或者重塑人们的消费认知,提高黑河人的绿色消费意识,引导黑河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审美,打造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积极构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常态机制

绿色生活方式的常态机制是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进,绿色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形成具有强制性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我国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主体,拥有行政、经济和法律三大政策性工具,因此在绿色发展理念践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4]绿色生活方式的常态机制的构建要以政府政策为主导,政府通过系统规划,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法律制度体系。首先,黑河市政府要健全、完善与绿色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法律。黑河市制定、完善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如《黑河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制定相应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惩罚、约束法规,为绿色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黑河市政府要健全、完善与绿色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如黑河市确立对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监测、管理和激励机制,推行绿色标志产品认证制度、标识制度、限制高污染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对绿色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和绿色财务核算制度等。目前黑河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认证、标识及核算制度都没有建立和完善,所以黑河市政府在此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三)积极推广黑河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行为

黑河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行为分别体现在社会和个体消费者二个层面。1.社会层面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首先,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要从学校教育入手。在黑河各级各类学校推广绿色教育,培养大、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绿色生活方式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养成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习惯,这样才能为整个社会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与绿色生活方式模式的形成提供坚定的人才基础。其次,黑河市政府在绿色生活方式行为形成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理念,营造良好的观念环境,而且要发挥绿色生活方式示范带头作用,推进黑河市政府的绿色采购,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社会化。第三,黑河市域内的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绿色产品的各环节、绿色生活方式都要得以贯彻。应大力推进企业与市场的绿色文化建设,做好绿色认证,搞好绿色营销,创新绿色宣传,做大做强绿色文化产业,形成绿色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2.在个体层面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黑河个体消费者要具备绿色生活方式意识,掌握绿色生活方式知识,确立绿色生活方式价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并主动宣传推广绿色生活方式。黑河人应该在衣、食、住、行和游等方面切实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和低碳生活方式,尽力减少耗能,减少环境污染,如穿衣方面尽量少而精,提高衣服的利用率,少买或不买貂皮和长期闲置的衣服等。只有黑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模式,追求绿色、文明的生活,才能推进黑河城市化的绿色转型发展。总之,绿色生活方式与黑河城市化的绿色转型发展关系密切,对黑河人来说,绿色城市是最终追求的目标,而绿色生活方式是建设绿色城市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在黑河城市化绿色转型发展中研究部署落实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常态机制,早日建成黑河沿边城市的生态文明,加速推进黑龙江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强连红.试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黑龙江沿岸黑河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J].北方文物,2014,(04):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3]严耕,林震等.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82.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2

关键词:绿色;教育;质量;方法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绿色发展时代,绿色发展,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规划首次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发展时代”。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医院、绿色城市、绿色行政……一系列绿色行动应运而生。“绿色”代表自然、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如今,“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倡导实施绿色教育,则是我国教育跟上“绿色发展时代”步伐、顺应社会绿色发展的需要。

一、绿色教育之我见

专家阐述:“绿色教育”就是激发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一种追求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的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绿色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自主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能焕发生命的热情与活力。“绿色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焕发活力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人。它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个性特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把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教育”的发展理念是均衡与可持续。“绿色教育”的行动宗旨是活力和创造。“绿色教育”的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教育绿色发展以生为本的具体表现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体要求是:

树立绿色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实践的人、社会的人、有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一个”,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幸福成长。

树立绿色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立绿色的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改革教育教学形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育教学形式,在和谐的氛围中提升教育教学效益,让成绩变绿,让学生、老师、家长、学校、家庭、得到和谐、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二、实现绿色教育目标之我行

1.构建绿色课堂,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它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生态和谐”的育人土壤。走进新课程要从绿色课堂开始,我在构建绿色课堂的探索中,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教育充满挑战。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通过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以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动”,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控制:教学重点、难点的点拨.课堂教学气氛的激发与调控。学生的“动”,体现在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的动脑、动口、动手,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释放和鼓励,学习欲望得到增强和体现。除了师生互动,学生间也应互动。比如某一学生提出疑问或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不急于表态,而让更多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参与评判,得出结论。学生间的这种互动热情越高,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要知道,这是比单纯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素质的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间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导读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始终突出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能力点的训练设计要有点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导要有举一反三之效,以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优化,找准教学重点和切入点,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设计绿色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除了构建绿色课堂,在作业布置中也应该融入“绿色”理念,设计绿色作业。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的前提下,课内作业可以设置基础型、技能型、创新型等若干类型,引导学生分层次选择完成;课外作业则由知识型、活动型、实践型、探究型、开放型等构成的绿色作业。绿色作业即充满生活气息和学生个性情趣的发展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创新知识,培养能力,展示个性,尝试合作。力求避免布置机械性重复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3.多元并举,执行绿色评价。

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新课程呼唤的绿色评价理念。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努力发挥考试对于教学工作的“诊断”和“督促”功能。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实行等级制,其中,日常评价所占比例不少于30%,不再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严禁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学生成绩只是作为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不做他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作用。作为教师要重视进行考后试卷的分析,坚持运用反馈原则来完善教学过程,及时改进不足。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3

“绿色职业”的调查可以实现什么

美国自2007年提出绿色职业概念以来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美国政府和各州纷纷组建了调查团队对绿色职业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收集绿色职业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绿色职业的数量、类别和分布特点。这类信息的收集能够填补现有数据的不足,使调查主体从宏观层面了解绿色职业的发展现状;二是收集绿色职业的劳动力规格信息。此类信息涵盖了绿色职业从业者所要具备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

这两类信息的调查主要为了实现两大目的:其一,促进就业。通过对绿色职业基本信息以及绿色职业对劳动力规格要求的调查,一方面能够收集、分析和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为从业者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使相关部门根据绿色职业的技能要求设置和更新相关的培训内容,为失业者和从业者提供转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机会,从而弥补职业空缺,缓解就业压力;其二,节能环保。收集上述信息的目的就是不断加深对绿色职业的认识,来规范企业的生产方式,实现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的目的,各州调查的意图就是通过发展绿色职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成本的大幅削减。

需要注意的是,在20余份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职业报告中,承担调查和研究任务的团队半数来自与劳动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目前进行绿色职业调查的侧重点是意图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寻找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和应对大规模长期失业的方法,并实现经济和职业向绿色方向平稳过渡的目标。

美国绿色职业的调查五部曲

在上述调查目的的指导下,调查团队制订了详细的调查方案。虽然不同地区在调查目的和研究结果上尚存差异,但其调查流程有诸多相似之处。综合来看,美国对绿色职业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调查方法体系。

第一步:获得政策支持

美国对绿色职业的重视程度彰显了绿色职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法规刺激绿色职业发展,并责成相关部门对绿色职业进行调查和研究。卓有成效的鼓励政策为绿色职业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在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州政府根据本州经济发展特点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方案。加州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议会法案32(简称aB32)”。这项法案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能够为加州增加十万个就业岗位。洛杉矶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颁布了更加激进的“绿色计划”和“太阳能计划”,力图将洛杉矶打造成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先驱;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长期失业和经济疲态也于2009年初颁布了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这项法案对绿色经济和绿色职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美国职业信息网和经济顾问委员会等组织的建议下,该法案对10个绿色经济领域、30个州给予项目投资和科研基金,为发展和研究绿色职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下,联邦和州政府的相关部门纷纷组建团队以进行实际研究。

第二步:确定绿色职业概念

开展调查工作的前提是要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从而为定义绿色职业、划分绿色职业类别以及收集和整理具体的数据提供理论依据。而目前绿色职业相关的定性研究较少,尚未产出一般性的概念。通过对数十篇研究报告的梳理,确定绿色职业概念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要以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绿色职业定义是指导定量研究的依据,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来确定绿色职业的调查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采集,完成绿色职业的量化研究。

要与绿色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加州就业发展部将绿色经济活动划分为可再生能源生产、材料循环利用、能源效率提升、教育培训以及天然产品生产五大门类,并规定绿色职业至少要从属于其中一个领域。二者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表明了绿色职业源于绿色经济对职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通过划定绿色经济活动领域,为绿色职业调查缩小范围。

将工作作为研究绿色职业的基本单位。美国职业信息网将职业定义为,存在于不同实体中,在目标、方法、产品、从业者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一组工作。美国对绿色职业的研究大多是在划分绿色经济活动门类的基础上,将工作以工作群的方式纳入到相应的绿色经济活动中,构成一组具有相同或相似任务和目标的绿色职业。

从绿色产品或服务的维度来区分绿色职业。当前,绿色职业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理论基点、研究方法和职业数据尚不完善。在此前提下,基于整个产业链条来观察和鉴别绿色职业难度还比较大。因此,从绿色职业的产出角度来区分绿色职业与普通职业更具可行性。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4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实施战略

一、树立全面的绿色理念

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宣传力度。宣传要涵盖社会和经济的不同领域,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环节。宣传的对象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绿色理念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理念,影响范围比较狭小,在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加强宣传,有利于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利用学校的传播教育功能,把绿色价值理念根植于祖国的未来之中,使之从小树立绿色价值观,长大后能够践行绿色理念。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采购产品和服务时要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以此鼓励企业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的道路,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改进人类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绿色消费模式。通过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引导公众购买绿色产品,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利用社会公众对绿色经济的监督功能,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作用,公众的绿色消费有利于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进而促进整个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

推进绿色经济的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加快绿色经济实施战略的制定步伐,进一步明确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推进绿色经济的先行试点工作,建立绿色经济的示范点。在立法执法、制度建设、市场标准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绿色经济更多的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要转变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实施战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本地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既能有效利用资源能源,又能不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制定完备的绿色经济实施战略,使绿色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绿色经济涵盖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覆盖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需要国家从全局高度进行统筹规划。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还相对滞后,没有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不同的地区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盲目发展绿色经济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如今有十几个省市提出要建立新能源基地,或者打算将新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有很多城市将风能和太阳能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如此的重复建设将会带来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首先我们要借鉴国外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中长期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把发展绿色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宏观层面上对绿色经济进行制度设计。其次,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制定不同的实施战略,使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绿色经济是全面发展的经济,所以要在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都实施“绿色化”。单个行业的“绿色化”只能产生微弱的效应。所有行业、所有部门都实行“绿色化”,能够带来集群效应、规模效应。最后,要统筹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统筹发展能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发展绿色经济的合力,共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三、推进绿色经济立法工作和标准建设

目前,我国在一些环保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经济领域立法还不完善的问题,为了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绿色经济法律体系,弥补法律法规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针对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出现的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我们要专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在能源使用、资源保护和防治污染等方面,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绿色经济具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对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生产投资消费进行鼓励和支持。人们受到政策鼓励,就有了积极性,这能极大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也能激发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标准体系,从市场准入方面严格控制不符合绿色经济的产品的流通和消费。使绿色产品有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淘汰不符合绿色经济的产品,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更新换代。

四、推动整个产业朝绿色化方向发展

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朝绿色化方向发展,鼓励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对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户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要把发展重点放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上来。在金融方面也要加大对绿色经济的倾斜力度,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传统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都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但是传统产业并不就是落后产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产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经之路。绿色新兴产业又是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使传统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进行绿色化改造。对一些传统的高污染产业,诸如煤炭、电力、冶金、钢铁等,要加强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加强升级改造,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采取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推动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大都处于刚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它们的发展亟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此外,我们的一些企业想进行技术革新,但是找不到相应的技术,同时科研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却找不到应用的地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整个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关键。缺乏技术支持,绿色经济就无从谈起。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就只能被束之高阁。因此,我们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换率我们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研究机构依据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就能有效的应用在生产上。企业利用先进的研究成果,推进技术革新,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也能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康芳泉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2]李岩,付娟,刘辉.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4.

[3]刘丽萍.国外的绿色税收制度[J].科学决策,2006,7.

[4]赵重女.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理论界,2005,30.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5

关键词:政治教学“绿色学校”教育绿色人文绿色校园文化

当前“绿色学校”的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在建设、完善和提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绿色学校”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绿化、环保,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容:绿色人文和绿色校园文化。工作、学习生活在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培养自己的“绿色学校”意识,成为了建设“绿色学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政治课教师如何充分把握政治教学这一重要契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学校”教育呢?

一、深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绿色学校”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绿色因素,特别是渗透了“绿色意识”的内容,充分发挥教材在“绿色学校”教育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进行“绿色学校”教育的目的。例如,讲“培养健康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时,特别要向学生提及,一个人要想展示自身魅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仪态得体、彬彬有礼、语言文明,这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学、见识等诸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这些良好的素养,恰恰是“绿色学校”建设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在讲述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人际关系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弟子规”的相关内容,通过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应如何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这对形成和谐校园、营建绿色校园文化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学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对“绿色学校”认识

“绿色学校”教育也包含了环保教育,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如在教学“增强法制观念”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权是生存权、发展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应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有责任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看电视、上网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涉及环保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校园环境保护不仅是我们的权利,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

三、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绿色学校”习惯

校园中可以看到一些有悖“绿色学校”建设的现象:有的学生语言不文明,很少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学生过多依赖电子工具,喜欢快速阅读,极少静下心来阅读纸质书籍,大多没有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校的粉笔无限量供应,所以珍惜粉笔的学生并不多;学生把水龙头开到最大,任水哗哗地流。

对学生的这些不良现象,单靠空洞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教师应把“绿色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要使用礼貌用语,这对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文明素质、提升个人形象有极大的帮助,也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一分力量;提倡学生多读书,放平心态,带着思考去慢读纸质书籍,营造绿色书香校园,提升绿色人文素养;同时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绿色消费,节约用水、爱护绿化设施,从而形成“绿色校园”风尚,为构建环境优美、师生和谐的绿色校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利用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绿色学校”意识

课外活动可以结合世界水日、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举办专题讲座、“绿色学校”知识竞赛等,以多种形式开展。在“世界环境日”组织“我爱我的校园”环保征文大赛;在“地球日”组织学生在校园清除白色垃圾、护理绿地;在“植树节”开展“种下一棵树苗,奉献一片爱心”绿色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淡水资源调查、在学校周边网吧应如何开设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环境建设,增强他们的“绿色学校”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绿色学校”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绿色学校”建设的愿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绿色学校”活动之中去,进一步树立了“绿色学校人人有责”的观念。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6

【关键词】绿色医疗;儿童;消费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提出要在医院中提倡“绿色医疗”。绿色医疗不但要求安全、方便、洁净、优美的医疗服务陪伴患者就医全过程,而且应该在医疗过程中采用无害的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同时在服务上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新型消费,促使对绿色医疗的需求和期望日益增长[1]。绿色医疗在儿科不但减少了化学药物带来的危害,而且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1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绿色医疗在儿科的应用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的健康和教育也愈加受到重视。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化学药品的危害,逐渐采用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来替代化学药品。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也随之发生改变,细菌感染性疾病在逐渐下降,慢性病、非器质性疾病在快速增长,化学药物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欠佳,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的显著疗效和无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欢迎,这为绿色医疗在儿科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院儿科积极倡导绿色医疗,突出中医中药内病外治特色,即采用推拿、穴位贴敷、隔药艾灸、药浴等方法和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经济效益。2000年至2004年治疗费收入情况连续4年平均每年以83%的速度递增,这一数字充分说明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的绿色医疗深受患儿家长的欢迎。

从我院儿科门诊的病人家庭分析看,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包括部分西医儿科医生,对儿科绿色医疗消费格外关注,他们对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的应用非常慎重,首先考虑采用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需要使用抗生素时,也尽可能地配合手法治疗和中药外治的方法来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这说明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是随着其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绿色医疗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推广具有提高人们绿色医疗意识的作用。当然,绿色医疗消费意识的上升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

2绿色理念刺激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如何将资源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使目前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的利益,又要保护其生态资源和发展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这种可持续发

子经常保持一种微饥微寒的状态。又说“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余故曰:孩提之童,食不可过份,衣不可太厚,此安乐法也。为父母者,切宜深省。”

转贴于

曾世荣用格言的形式明确提出:“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这是幼儿卫生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颇得民众的欢迎,至今仍被广泛流唱。展的概念是一些生态学家在1980年提出的,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模式,很快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绿色理念很快风靡全球,深入各个行业,当然也包括医疗行业的绿色医疗。因此,可以说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2]。

绿色是生命之色,她是和谐健康安全和幸福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人们又把绿色作为对人类与环境均有益而无害的代名词。绿色生活浪潮正成为国际环保高水准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热点,绿色医疗也成为卫生行业宣传的热点。青岛市卫生系统评选的“绿色医疗医院”中,将使用中医药的比例列为评选条件之一,标志着绿色医疗在逐步地成熟与完善,也为我们推广绿色医疗消费提供了组织保障;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儿科绿色医疗消费的促进因素;而推拿、内病外治等疗效确切的自然疗法和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手段是儿科绿色医疗消费的发展条件,也就是说技术品牌和服务品牌是绿色医疗消费存在与发展的载体。作为技术品牌应当着眼于国际医疗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有强大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一优势,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作为服务品牌则是医疗单位综合素质的体现,其本质就是以质量为本的诚信经营。

绿色医疗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新思想,也是21世纪医疗发展的主要潮流。儿科绿色医疗消费对于人类的未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我们要不断加深对绿色医疗的认识,同时还应不断加强绿色医疗市场品牌的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医疗的质量和水平,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需要。

【参考文献】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7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首要的基础性的就是要用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众绿色消费。

一、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所谓的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即强调人只是自然界的局部要素,以自然发展和自然价值最大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也就是彻底摆脱单纯以人类主体的眼光来审视自然客体价值,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加强人类对自然母体价值的认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等观念精神。

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价值观。即积极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生态意识渗入到社会结构中,已达到人与社会和谐,诸如,在对于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上,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还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即发展是为了满足个体存活与发展的需要,还需满足群体、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存活与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实现代内公平,还要实现代际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价值观。

概而言之,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观念。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生态平等。

二、影响民众绿色消费的原因分析

(一)从消费者角度看,自身认识及观念上对绿色消费认识不足

首先,思想认识上,对绿色消费理解存在误区。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认为绿色消费就是“消费绿色”。有的人非绿色食品不吃,但珍稀动物也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但是塑料袋却随手乱丢;有些人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维护自己的绿色消费的权益,却忽略了“绿色消费”的义务,有的人从来没有想到过节电、节水,把干净留给自己却把污染丢给别人,仿佛只要自己能够绿色消费就行了;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却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由于消费者思想认识不足,多数人只关注自身的健康,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

其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攀比和炫耀意识浓厚,导致过度浪费。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其行为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比如,中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这些行为既浪费资源,又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满意的生活,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个人消费对环境负责任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

(二)从市场角度看,不少企业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首先,从商家宣传方面看,商家宣传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赚钱,有些企业在宣传产品时,不是绿色产品也故意说是绿色产品,甚至仿冒绿色产品,所以绿色产品混乱和商家的故意炒作有很大的关系。如比较典型的有一些家居企业通过各种虚假宣传和假的绿色产品证书“忽悠”消费者。

其次,从企业市场推广的方式看,为了尽可能地让人们多消费,有些商家打着“绿色”的旗号,如在商场里出售的“绿色”水果其实与其他水果一样,也是施化肥种出来的,用农药杀虫的,只不过在印包装箱时,自行印上了“绿色食品”的标识。有的商贩把一般的菜作为“绿色蔬菜”出售,可实际上这些只是一般的净菜而已。某些“绿色食品”大肆宣传“本产品不含添加剂”,可行家都知道,不含添加剂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所谓“绿色食品”其实不“绿”。也有很多的产品还没有真正达到“健康、安全、环保、无污染”的标准,更有甚者,有的产品根本不合格,吃了对人身体有害,也说成是绿色产品。

(三)从国家角度看,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由于认证部门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够,科技投入不够,检测手段落后,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我国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产品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绿色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造成绿色产业和绿色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假冒绿色产品充斥市场。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环境税法约束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生产消费行为。按照我国相关法规的规定:“绿色产品”必须拥有绿色标志,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我国环境标志”宣传监管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再由于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许多产品没有统一的绿色检验标准、认证机制,导致市场绿色商品鱼目混珠,消费者失去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

对绿色消费的认识要从以下三方面理解:一是在消费内容上,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三是在消费观念上,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后代人需求的危害最小。

总之,当前我国民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与绿色消费还有很大的差距,绿色消费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方式等许多因素有关。倡导绿色消费,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促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众绿色消费的路径选择

1加强对民众的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意识中最深层的不为人所察觉的东西,它通过对人的意识、心理的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要引领民众绿色消费,需通过对民众教育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主要方式,对民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一是从学校开始的环保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环境专业教师的培养,针对不同受教育层次编辑环保教材。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契合点,开展环境意识主题活动,如已经启动的“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活动,把生态文明意识、理念扩展到提高全体市民素质上。三是以家庭为基点的环境教育,当前中国城市家庭环保教育缺乏,应该让孩子从家庭开始从小关注和接受环境教育。

2建立宣传贯彻体系,在全社会营造绿色消费的氛围

只有使绿色消费理念被全体消费者了解并接受,绿色消费行为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合力,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因此,应在全社会营造绿色消费的氛围,城市建立宣传贯彻体系,一是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广告牌等载体进行环保绿色宣传,举办绿色消费教育培训、团队学习等活动,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二是举办现场活动,如政府部门走上街头或广场设点办公,散发资料、宣传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政策,接受市民公众现场咨询。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绿色消费既保护自身健康,又保护生态环境;既提高消费质量,又引导发展转型;既造福于当代,又造福于子孙后代。通过传播绿色消费文化,使绿色生产、适度消费成为企业和公民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生态环保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先进的富有感召力的绿色消费文化服务跨越发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以绿色消费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流行时尚。

3科学引导绿色消费,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行为

首先,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在绿色消费模式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而且应当起到引领作用。因为政府本身既是消费者,也是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大力推进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制度,使绿色消费观念更加牢固、绿色消费行为成为习惯。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绿色消费观,促进广大群众积极转变消费方式,不铺张、不浪费、不奢华,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做到物尽其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最后,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行动,努力建设节约型、环保型机关。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4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党的十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推进消费模式转型,提倡节俭理性的绿色生活方式。以个人实际行动,践行绿色消费,逐步形成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意识、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提倡市民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减少购买过度包装产品;提倡和鼓励市民在酒店、饭店、大型写字楼等场所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产品的使用。合理引导市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倡导市民按照国家标准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鼓励市民养成随手关灯、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推动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加强垃圾源头分类及减量化管理,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从市场层面看,需要搭建绿色消费的平台,比如建立绿色超市,把生产过程中超标排放的产品分门别类摆放,使消费者不去选择这些产品。积极引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并使之成为社会时尚。

5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坚持制度安排优先原则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8

关键词:绿色会计制度环境发展

在国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绿色会计的概念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绿色会计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注企业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有限,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因素较多,因此,有必要在分析现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绿色会计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的路径。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探析

绿色会计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它将环境和自然作为一种资本考量因素纳入到会计计量之中。也就是说,在绿色会计领域,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是一种资本,以之为基础能够产生和演化出各种现实的经济资本。

绿色会计的产生表明人民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恶化有了相当的认知,对于现有会计制度的缺陷有了足够的了解。毕竟,经济活动本身就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日益恶化的环境警示人类,再也不能无视环境污染问题,再也不能只顾经济发展不管环境保护。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会计引发了广泛关注,用会计制度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和控制的方法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

简单地说,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核算企业活动的生态成本。具体说来,则涉及三大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企业活动引发的社会环境代价。

绿色会计通过呈现企业活动的环境影响信息,一方面能为企业的计划和决策提供参考,最大限度提升活动的收益;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也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

绿色会计之所以在我国产生引发了广泛关注,就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为民众所重视,呼吁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此外,我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加深了环境保护对企业长远发展重要性的认知,开始摈弃一味追逐经济收益的旧观念,逐渐加大环保投入。

在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需求的促进下,绿色会计在我国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传统、体制壁垒和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当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面临不少问题。

(一)既有认识不足

尽管科学发展的提出和实施已有多年,但是一些企业和管理者对于经济效益的认知仍然很片面,仅仅考虑自身短期的经济收益,而无视自身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更有甚者不惜以严重耗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方式获取利益。认识直接指导行动。因为对绿色会计的认知不足或缺位,部分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重视和需求程度明显不足,进而造成其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收益。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绿色会计的发展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意味着绿色会计只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在大众看来即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制度,在企业看来实行绿色会计也许有利于长远发展、提升企业形象,但即便不实行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负面效应。绿色会计没有明确有效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督促企业实行,对于违背绿色会计的行为也无法监管。2013年黄浦江漂流而至的万头死猪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正因为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如何处理死猪,浙江嘉兴的散户养殖者便将死猪随意扔至江中,如果不是数量巨大,如果不是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中心上海的生态,这种破坏环境的做法也许很难被发现。

(三)专业人才缺乏

绿色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业者掌握会计学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环境学、社会学甚至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具备了绿色会计所涉及的全面知识,从业者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才能将绿色会计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然而,我国目前的主体情形却是,绿色会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严重不足,绿色会计的推广主要集中在口头宣传上。非专业者在进行绿色会计工作中难以驾驭,造成绿色会计难以发挥作用。人才的缺乏是绿色会计推广难的一大症结所在。

(四)税收政策的缺陷

我国仍然没有环保税,这一税收政策的空白区域导致环境污染控制中缺少了税收的调节和激励。没有环保税,企业的活动的生态影响可能就无法补偿。可以说,环保税的缺失是导致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一直难以跟进的客观原因之一,直接造成其绿色会计意识的不足,加剧了绿色会计的推广难问题。

三、绿色会计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

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绿色会计建设和发展中的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制度环境建设的角度入手,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充分激发绿色会计在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笔者认为,关键就要从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入手。

(一)法律制度

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法律地位,是绿色会计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之中,明确绿色会计的法律地位,才能树立绿色会计在企业和民众中的权威性,才能增强大众的绿色会计意识。只有建设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才能规范企业的环境核算行为,有效监督企业的环保计划,防止一些企业敷衍应付或者鱼目混珠的情况。因为我国尚没有针对绿色会计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所以我们在致力于推动企业绿色会计法律法规走向完善的同时,还应利用现有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绿色会计进行规范,而不是袖手旁观,坐等专门性法规出台。

(二)管理制度

法律制度是外部环境,绿色会计的自身制度和体系则是内部环境。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绿色会计发展的各种规范和标准,将绿色因素融入现有的会计制度之中,已成为绿色会计发展的最大内因。毕竟,再好的外部条件都只是外在环境,只有从绿色会计自身着手,明确绿色会计的管理与核算制度,才能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公布的监管,规范企业绿色会计的报告行为,增强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完善绿色会计自身的制度和体系建设,必须协调处理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的矛盾,既避免弱化社会效益的无用功倾向,又避免给企业造成过重的负担,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人才制度

绿色会计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其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人才制度环境的营造上,包括培养和引进两种主要途径。首先是培养。培养包含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培养,即在大专学校开设绿色会计的专业课程,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绿色会计人才;二是培训,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绿色会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逐步提升既有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长期坚持,逐步改变。其次是引进,即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岗位,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现有条件难以满足的时候,可以适当引进专业性人才以应对现实的问题。

(四)税务制度

税务制度和绿色会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协调二者的关系对推动绿色会计发展意义重大。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环保税,在打造绿色会计发展的税收制度环境上,就需要以我国现有情况为基础,借鉴国外政策制度,从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税收政策。尽管我国没有环保税,但是政府的政策规章中对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早就有明确的规定,在制定我国的环境税收政策时,就应该以我国既有法律条文中的原则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当前可以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开征一些和绿色环保相关的新税种,强化税务制度的环保作用。

四、结束语

在全球范围来看,绿色会计一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事物,在我国更是如此。本文所论及的认识、法律、人才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也只是当前我国发展绿色会计所遇到的最为核心的几大问题,无法涵盖现实中的全部问题。绿色会计无论是研究还是推广,当前都面临颇多困难。现存的问题就是未来的改进方向。绿色会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根据现有的问题从多角度着手,全面提高绿色会计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志良.谈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时代商贸,2011;23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9

首先来认识一下蔬菜绿色的来源与性质,蔬菜的绿色是由叶绿素所呈现出来的。叶绿素在活细胞中与蛋白质相结合成叶绿体,细胞死亡之后便从叶绿体中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极不稳定,对光和热均敏感。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分子中的镁原子可被氢原子所取代,生成暗橄榄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加热可加剧此反应的进行。室温下,叶绿素在弱碱中尚稳定,如果加热则生成酯的部分水解成叶绿醇、甲醇及水溶性叶绿酸,该溶液呈绿色,而且比较稳定。碱浓度高时,则生成叶绿酸的钠盐或钾盐,也是绿色的,如果叶绿素中的镁被铜或铁所替代,生成的绿色盐更为稳定。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分解酶,当叶绿体受到破坏时,叶绿素分解酶表现出活性,受热情况下酶的活性大大增强,可使叶绿素分解为甲基叶绿素酸和叶绿醇,甲基叶绿素酸亦呈绿色。

知道了蔬菜绿色的一系列理化性质后,在烹调过程中就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蔬菜的绿色加以保护和运用。

1.合理焯水来帮忙。采取焯水预熟加工方法可以使蔬菜在加工烹调后颜色更加翠绿鲜亮。其作用有:①焯水过程中,蔬菜体内存在着的有机酸如草酸、柠檬酸等基本溶解于水中,这样蔬菜的本体几乎不含有机酸,从而避免了叶绿素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变化。②经焯水处理,蔬菜组织中的氧可被排除,蔬菜再烹制时,可避免叶绿素在高温下发生氧化反应。③焯水过程中适量用碱,使焯水环境pH值上升,这样可以使叶绿素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蔬菜更容易保存原有的色泽。④蔬菜中的叶绿素酶在焯水温度的作用下,酶的活性大大增强,使叶绿素发生酶促水解,生成甲基叶绿酸,使色泽更加鲜艳。⑤绿色蔬菜经焯水后成为半成品,再经高温烹调时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叶绿素的异变。当然有些绿色蔬菜也可采用焐油的方法代替,但无论是焐油还是焯水都要注意火力一定要旺,水量要多、水温要达到80~90℃,焯水后可将蔬菜用凉的淡盐水冷却,这样不仅能使蔬菜颜色翠绿鲜亮,还可以使口感脆嫩。切忌蔬菜焯水后不经冷却处理,不经冷却处理的蔬菜易发黄。

2.菜肴加醋要适当。在烹调整个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菜肴卤汁的pH值,也就是酸碱度。在烹调蔬菜的过程中向锅中淋醋虽然可以使蔬菜的维生素C少受损失,但要注意的是对于绿色蔬菜不但不能加醋,而且还要设法除去在烹调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如确需用醋调味,热菜可在菜肴临出锅前加醋,凉菜可在食用前放醋,这样能取得色、味和谐统一的效果。如菠菜自身含有的有机盐(草酸)、拌黄瓜时产生的乳酸。消除方法:菠菜可用焯水的方法除草酸;拌黄瓜时可加少量苏打,利用酸碱中和的原理除去乳酸,但要注意浓度不能太高,否则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太大,主要是对蔬菜中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破坏,还有碱对蔬菜的纤维组织也起软化作用,易使蔬菜熟烂失去脆嫩效果。

3.控制火候不能忘。叶绿素在新鲜的蔬菜细胞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以叶绿体的形式稳定地存在。加热以后,蛋白质发生变性,叶绿体被破坏,叶绿素容易发生变化。但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可保护蔬菜的绿色。在温度为(99±1)℃的水中,pH值为7.6的状态下,加热1分钟,绿度为100;加热3分钟,绿度为83;加热10分钟,绿度为67。因此对于绿色蔬菜的烹调应尽量缩短烹调时间,加热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如炒青椒、炒菠菜,只须将原料放在旺火上颠翻几下即可。若用油作为传热介质也应采用80℃低温处理。

绿色生活的方法篇10

摘要: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交换、分配和生产。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符合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科学诠释。我们应深刻理解、认真践行,以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

一、生态文明内涵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国内学术界多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解释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历经农业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之后,为了克服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中的负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就其历史方位而言,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新层次。现在人类文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将走向人类文明的新阶段。

(二)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

从社会的文明结构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并的一种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与作为社会形态的生态文明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前者。从这一角度理解的生态文明亦可称为狭义的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

从原始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是以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的出现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为标志。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则没有实物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负效应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谋划。

二、绿色消费内涵

(一)针对消费品和消费对象而言

对绿色消费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英国人johnelkington和JuliaHailes出版了著名的《绿色消费者指南》,并在该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观点。作者将绿色消费定义为是避免使用下述商品的一种消费:(1)可能危害消费者自身或他人健康的产品;(2)在制造、使用或处理上会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产品;(3)在制造、使用或处理上会消耗过多能源的产品;(4)因过度包装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浪费的产品;(5)使用来自濒临绝种动植物或濒临毁减环境物质的产品;(6)因毒性测试或其他目的而残酷或不必要使用动物的产品;(7)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产品。[1]“绿色消费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选择环保产品,以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一种消费模式”。[2]

(二)从生态伦理和整体消费活动而言

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绿色消费”的概念,它蕴涵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绿色消费。[3]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绿色消费所表现的内容与提出的要求是一个完整的消费系统,参照国际上绿色消费的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res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4]“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绿色消费模式分章进行论述的主要内容有:“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消费模式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包括衣、食、住、行等都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三、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促进绿色消费的形成

国务院了《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新“四化”变成了新“五化”。另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我国在消费速度不断升级的同时,消费总量也迅速上升。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在迅速扩大。但也存在消费主义强调物质主义至上,以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为满足,常常造成浪费性消费。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当前,要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践行“三严三实”为契机,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引导公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等行动,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二)绿色消费是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

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认为,高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受西方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流行与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出现消费至上的价值倾向,以消费为目的,把消费者引向欲望的满足和物的崇拜,让人陷入消费的异化。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传统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5]而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行为文明的消费方式,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顺应了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趋势,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所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通过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推行绿色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各方面共同努力、综合协调,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一)强化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力量

1、要增强政府对绿色消费的立法力度和司法力度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6]推行绿色消费,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分重要。应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经济政策,运用市场化机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等,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促进人们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实施绿色消费法,强化制度他律,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等保证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态消费行为的实现。通过绿色消费法律保障使人类消费模式符合生态伦理的要求,进而保持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此外,公检法系统应该更多地承担绿色消费保护的责任,积极推动绿色消费领域的司法实践,在立案和审案过程中力保环保公正和消费公正,通过判例为绿色消费法制提供支持。

2、运动经济手段引导绿色消费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的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7],为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强对绿色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引导,加大对绿色消费的经济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对绿色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政策,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使其价格能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其次,对绿色生产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投资,鼓励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增强其进行技术研发的科研资金实力。在税收方面,要加大对耗能大、污染多的企业的税收力度,而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从而推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再次,政府要引导企业引进技术创新人才,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提高企业研发绿色技术的能力。最后,政府要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绿色生产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实现自主创新,鼓励企业研发和积极推广适合国情的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创新。

(二)强化企业责任,履行绿色社会责任

我国推行绿色消费,企业责无旁贷。“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具有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责任,还有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责任。”[8]企业的经济活动,应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关系;应以尊重生命、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为准则;应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生产实践,使关爱社会、回报社会成为企业自觉行为。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清洁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绿色化的生产模式,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对排出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或无污染处理,要求生产出的产品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企业应以生态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企业还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三)借助社会舆论,树立绿色消费观

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消费。引导消费者和约束生产者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和其它媒体来进行绿色消费信息的宣传和消费知识的传播,从而使公众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形成以践行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荣,以铺张浪费、加重生态负担为耻的社会氛围。党中央号召,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行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我们应积极响应、自觉践行这一号召。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把生态文明价值观、绿色消费观,高高地举起来、亮出来。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应自觉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生态文明为镜,努力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人人尊重自然环境的社会风尚。(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启宏、王金南《绿色消费》.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5;

[2]汪秀英《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规则界定与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5.8;

[3]汤毅《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消费》.《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30.4;

[4]刘柏雅《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绿色消费模型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09.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