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十篇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十篇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52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1

2013年政策利好继续发力。新年伊始,保监会再推三项新政,分别是《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那么,新政的意义何在?又会对未来保险资金的运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债券投资:最务实的新政

作为险资投资新政组合拳的第一拳,《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被认为是最务实的新政。该办法主要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对债券品种进行了重新分类。增加了混合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可投资品种基本覆盖了现有市场公开发行的品种;第二,调整了投资比例。将无担保债券投资余额的上限从原先的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上调至50%,投资同一期单品种无担保债券的份额,从10%上调至20%,投资同一期单品种有担保债券的份额,从不超过该期单品种发行额的20%上调至40%,对有担保的金融企业债券投资总额则没有限制;第三,适度放宽了发行限制。对保险机构投资无担保非金融企业债券的偿付能力要求从不低于150%降为不低于120%,在原有公开招标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符合规定的簿记建档方式;第四,再次强调加强风险管控。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对无担保企业债投资的放松。

债市一直以来都是保险资金重要的投资阵地,占到保险资金投资的半壁江山以上。特别是近年来,一方面股市持续低迷,而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新品种不断推出;另一方面保费收入增速减缓,对流动性的要求逐步上升,为了确保资产配置期限和绝对收益的要求,保险公司对高收益的中期债券和无担保企业债的投资热情与日俱增。然而,受到监管限制,保险公司可以投资的债券十分有限。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的无担保企业债都是以簿记建档方式发行的。据wind资讯和华创证券统计,2008年至2012年5月发行的919笔中期票据仅有11笔采用了招标方式,而保险公司只能投资于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的无担保企业债券,这使得673只企业债和公司债由于采用簿记建档发行方式而不能进入保险资产投资池,如果再考虑到发行人净资产的限制,以及对于信用评级要求等其他因素,保险机构实际上能够投资的无担保企业债、公司债不足60只。新政推出可望结束险资投资无担保债有名无实的状况。

总体而言,新办法拓宽债券品种及上调投资比例上限后,将给予保险公司在债券市场更多的操作空间,减少保险投资收益对股市的依赖,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收益的稳定性。这是对保险投资最有实质意义也是短期最容易见到效果的政策。

另类投资:最有冲击力的政策

新政组合拳中最具有冲击力的拳头无疑当属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系列政策。虽然在2009年新版《保险法》和2010年《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放开了险资投资于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等另类投资项目,但由于管理细则迟迟没有出台,不少投资项目实际上并未启动,如私募股权(pe)投资等。至于金融衍生品投资更是被视为保险投资的。此次《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通知》、《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暂行办法》、《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以及《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相关正式文件出台,不仅保证了原先已对保险资金开放的投资领域得以实质性放开,而且打破了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放开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投资领域。

1.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基础设施和不动产项目具有投资期限长、资产价值波动性较低、不受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影响和收益率较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够满足保险投资长期性和收益性的要求,加之中国基础设施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信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中的信用风险,故而也能满足保险投资对安全性的要求。上述特点使得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从2006年放开后就一直深受保险资金的青睐。新政中《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的核心内容正是放宽不动产的准入条件和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发行限制,降低发行门槛。

根据过去的监管规定,保险资金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占险资总资产的上限仅为5%,而上述新政规定允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和不动产投资计划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该保险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20%。新政还降低了对债权计划担保人自身净资产不低于200亿元的要求,改进了基础设施与不动产金融产品投资比例的计算方法等等。而2013年2月的《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则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门槛调整为注册制,进一步简化了计划发行流程,提高了效率。在不动产投资方面,新政在盈利、偿付能力、净资产三个方面都降低了要求。可以预料,在当前股市低迷的情形下,随着各地投资开发建设规模的扩大,上述新政的出台必将推进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步伐。

事实上,保险资金已在大力加码基础设施及不动产债权计划。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保险机构累计发售了83项基础设施投资计划、11项不动产债权计划,备案金额达3025亿元,平均投资年限7年,平均收益率达6.36%。从所选项目的资质看,保险公司首选的主要是财政状况较好的一线城市或者中央部委、央企支持的重大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其次是具有稳定收益来源的项目,如电厂、城市轨道,港口、公路等本身就有稳定现金流回报的项目。不过,随着债权计划的放开,以及优质基础资产和项目的逐渐减少,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计划投资的项目将由以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财政状况较好的一线城市为主,逐渐向二线城市甚至地市级公路交通、城市建设等转移。目前,在不少省份,大量以债权计划形式参与地方性基础设施融资的保险资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新兴融资渠道之一,被写入当地金融工作议程。2012年,湖南省首次引进保险资金30亿元用于省内44个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在湖北,新增保险资金签约投资额逾170亿元,主要投入湖北省重点基建项目中。不动产投资领域则主要集中在自用和商业写字楼领域。可以预见,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将会成为保险资产配置的重点方向。

2.股权投资。虽然在2010年保监会颁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中已经允许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但一方面由于对保险机构资质条件和可投资项目范围的限制较为严格,另一方面尚未出台配套的管理细则,从而使得险资股权投资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进展十分缓慢。2012年新出台的《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通知》,对股权投资给予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为全面的规定。在保险机构的资质限制方面,去除了上年盈利的要求,将偿付能力充足率底限从150%放松至120%,将净资产从10亿元降低为1亿元;在直接股权投资方面,增加了能源企业、资源企业以及与保险业务相关的现代农业企业、新型商贸流通企业的股权等,拓宽了直接股权投资对象的范围;在间接股权投资方面,明确了保险资金可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包括成长基金、并购基金、新兴战略产业基金和以上股权投资基金为投资标的的母基金,并指明了新兴战略基金包括金融服务企业股权、养老企业股权、医疗企业股权、现代农业企业股权以及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公共租赁住房或者廉租住房的企业股权。

显然,新政的出台对于保险机构,特别是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的股权投资十分有利。

3.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由于金融衍生品所具有的高杠杆和高风险特点,中国保险公司对于该领域的投资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与其它各项投资新政相比,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作为新开放的两个投资领域,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意义尤为重要。

多年以来,保险投资“过分依赖a股市场”一直被广为诟病。从2005年保险资金获准入市至今,伴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始终表现出与a股市场走势非常紧密的相关关系。如在2007年股票市场的大牛市中,保险资金运用总体收益率达到了12.17%,却在2008年的熊市中陡然降至1.98%。随着近两年a股市场持续下跌,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收益率也相应连续出现两年下滑,其中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投资的收益率更是分别降至-2.56%与-2.05%的低位。

这种“股市依赖症”与保险资金在股票投资中缺乏对冲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利用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保险资金将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这两个市场上的反向操作来对冲股市的波动,锁定投资收益,实现防范和规避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因此,股指期货成为险资最看重的领域之一。《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中,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任一资产组合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所持有的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其对冲标的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意味着,保险机构可以对权益类资产进行100%的风险对冲。对比目前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与公募基金的20%的对冲比例上限,可以看出保监会对于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的“头寸”放得非常开。

目前关于险资融资融券的办法尚未正式颁布,但是根据2012年6月闭门会议的征求意见稿,允许险资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意见稿明确了险资可参与融资融券的具体品种包括:存单质押融资、债券回购、证券转融通、账户间融资这四类;同时规定,保险机构参与融资融券必须满足资产托管、信息系统、杠杆规模等要求。

保险资产管理:最有创新点的突破

以往的监管规定不允许保险资金委托给证券经营机构或其他非保险机构投资,委托投资范围基本限定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只能替集团公司或同业中小保险公司买股票、买基金,而不能对外发售金融产品,也不能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以外的机构资金。《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三项新政的出台终于打破了保险资金管理制度的藩篱。

根据新颁布的《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今后保险资金除了可以委托行业内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外,还可以委托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行投资。该办法充分反映了保监会希望通过引入委托投资竞争机制来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同时倒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的良苦用心。

在基金、信托和证券等机构涉足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政策壁垒被清除之后,保监会随即出台了《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了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机构以及合格投资者的资金;也可以作为受托人接受客户委托,以委托人名义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等;在满足相关规定条件并通过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申请后,甚至可以依法开展公募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如此一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同时在资金受托与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得到了拓宽,实现与银行、证券、信托的对接。

2013年2月出台的《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最大亮点是重启了一度停滞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的试点,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一对一”定向产品及“一对多”集合产品。这意味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逐步淡化行业局限,参与到泛资产管理行业之中,与基金、券商、信托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在同一平台上展开正面的竞争。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2

论文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城乡社会公平等问题。宝鸡市是陕西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市,结合实际建立了符合西部地区农村现状的养老模式。通过对宝鸡市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在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立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的明确要求。宝鸡市在中省劳动保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精心指导下,从农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养老需求出发,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启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上半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展新型农保试点,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全国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216个村开展了试点,参保人数达到25.1万人,养老覆盖率达到25%,全市5.1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领到了60元养老金。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誉为“宝鸡模式”,并向全国推广。www.lw881.com

一、宝鸡市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做法

1.参保范围:凡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内农业户籍,年满18周岁以上、且未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保。暂不具备条件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也可参保。

2.统筹层次:实行县级统筹。根据全市各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由县区一级统一政策,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确定统一的财政补贴标准。

3.筹资办法:养老保险费除个人缴纳外,有条件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对参保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市、县(区)财政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进口补),补贴标准(进口补)为市财政每人每年巧元,县(区)财政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财政补贴及村(组)集体经济补助标准随经济发展适时提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养老保险费由市、县(区)财政按各承担一半的原则全额补助。提倡和鼓励机关、团体和社会各界对农村特困群众参保给予扶持和资助。

4.级费方式和标准:可能按月、按季或得按年缴纳,也可以一次性缴纳。符合参保条件人员,每人每月按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30%缴费,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可适时调整。全市目前平均缴费水平均缴费水平为245元/年。18至44周岁缴费年限为15的以上;45至59周岁缴费年限为60减制度实施之日本人年龄;60周岁以上只参保不缴费。

5.养老待遇:由政府养老补贴(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计发办法:养老待遇=政府养老补贴(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积累总额139(139是国家根据200()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计算的每人享受养老保险的平均月)。现阶段政府养老补贴(基础养老金)标准为:6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60元;由市、县(区)财政各承担50%;根据当年实际需要分别列人市、县(区)财政预算。建立待遇调整机制,养老补贴(基础养老金)随经济发展适时调整。

6.享受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且其符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条件的家庭成员(配偶、儿子、儿媳、上门女婿及配偶),均已按规定参保并正常缴费,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1)参保缴费起始日年满60周岁以上人员;(2)参保缴费起始日45周岁以上,按规定参保并足额缴纳相应年限的养老保险费,且年满60周岁的人员;(3)参保缴费起始日45周岁以上,按规定参保且缴费年限在15年以上、年满60周岁的人员。

7.个人账户:为每位参保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行实账管理。个人账户包括:(1)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总额及其利息;(2)村(组)集体补助总额及其利息;(3)财政补贴总额及其利息;(4)其他收人及其利息。

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利率根据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城乡居民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确定,每年结算一次。个人账户中个人和集体缴费储存额可以全部转移或继承。

8.基金管理:新型农保基金县级为核算单位,政府财政养老补贴(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分开管理。政府财政养老补贴(基础养老金)主要由市、县业务部门按照预算、核定、发放过程实现管理。市、县(区)财政部门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制的新型农保基金预算安排资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纳人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单独列账。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在国有商业银行存为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9.组织管理:新型农保由市、县(区)、乡(镇)三级人民政府负责推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督指导;县(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县(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以上简称农保中心)负责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养老保险费汇集、参保及享受待遇资格审核审批、养老金支付、个人账户管理、基金及档案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具体业务由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承担;村民委员会负责本村新型农保组织实施,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统一办理参保登记手续,组织缴纳保险费和参保及待遇享受人员增减变化初审上报。

二、宝鸡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1.待遇标准比较低。在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中,农民投保缴费很低,宝鸡市规定为农民人均纯收人的10%-30%。在选择缴纳保费问题上,基本上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10%的投保档次,如果考虑管理费银行利率调整私通货膨胀等因素,巧年后得到的保障远远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人,可能难以满足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级费设计缺乏弹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18-44同岁的农民认为缴费期过长,即使早参保,政府养老补贴也是同一标准,没有体现出因缴费期长而产生的待遇差别,影响到这一群体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就是目前实现的缴费标准、农村的贫困人口仍然无法按时足额缴纳,使其游离养老保障之外。

3基金运营收益率低。基金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乃以推行的物质基础,只有确保基金保值增值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目前宝鸡市在基金运营上选择了存人银行的做法,这些增强了基金的安全性,但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单一采取这种方法获得的收益率低,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基金有隐形损耗的可能,难以应对老龄化加剧后养老金待遇支付剧增而导致的支付风险。

三、完善宝鸡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1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效机制

一是多元筹资机制。筹资关系应当在明确农民个人缴费的同时,政府财政给予补贴,采取相对稳定的责任分担机制。在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强劲的地区,应把集体补助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要通过设立农村养老保障单独预算,确立财政资金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公共财政责任。多方筹资机制应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的可持续性。

二是高效的运行机制。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基本原则.明确社会保障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建立社保稽核、银行的农村养老保险费征收机制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制。同时,建立以主管部门行政监督为核心、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监督为两民办、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充分有效参与的监督体系。这种监管机制应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高效运行,并有利于推行行政问责制。

三是合理的待遇确定机制。养老金待遇确定应以维护老年人基本生活为原则,有效控制不同群体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应当在充分考虑养老金替代率的基础上,与个人缴费情况直接挂钩。在多元制度框架下,还应当设计养老金待遇的分段计算与合并发放机制,把养老金标准与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物价指数挂钩,保障劳动者在流动过程中养老金权益不受损失,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是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机制。建立独立的养老社会化发放机制和养老服务社会化供给机制,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

2.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

法律强制性是社会保险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足够的法律地位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虽然2001年出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人、社保基金的委托投资、收益分配与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具体落实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法律法规与配套政策体系却比较少,2008年12月全国人大办公厅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但在基本养老保险中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未涉及。缺乏法律依据,政策不统一、不稳定直接制约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笔者建议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主要内容应包括:(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地位、基本原则、适用对象;(2)国家(政府)、集体和农民个人的权利和义务;(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和监督;(4)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办法:(5)养老保险待遇的确定;(6)养老保险关系的变更;(7)争议处理及法律责任。

3.最大限度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

为达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根据发达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经验,一般是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多种投资项目。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形式:除我国常用的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两种方式外,还包括直接以银行家身份出现,向需要资金的公司贷款;成立基金会,购买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投资不动产,直接取得经营权,以获得收益;对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提供消费性贷款服务。

根据投资组合原则要求,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选择应该将一定数量的资金在不同的资产,如到期日、流动性、收益率和风险性不同的资产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由于养老保险基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刚性,所以必须有一部分资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以用于短、中期养老金的支持。但是,这部分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较差,防范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又必须有另一部分资产进行收益性最大、风险性合理的储备性投资。这部分资产在养老保险基金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期限最长,收益率最高。为此,可考虑:一方面根据资金的可用程度和可用期限,合理安排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另一方面进行组合投资,合理安排国债、货款、现金、投资基金及不动产等项目的比例。因为各类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各异,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有利于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与此同时,可考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以期获得高收益,但必须在保证有充分支付能力的情况下方能进行。

农村养老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因此,为保证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国家对农保基金增值可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比如,让利、计税、资助等。让利,是指凡投放国家银行的农保基金,政府应当根据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程度,给予偏高一些的储蓄利率。让税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对超过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的养老金收人部分,给予免征;二是对农保基金的运营收益,免征任何税费。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4.加大对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

特殊群体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他们受保障的状况直接反映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水平。本文所指的特殊群体包括:计划生育户、被征地农户、农民工、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户等。计划生育户在控制人口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国家对农村年满60周岁只生育一孩或生二女的农户一次性奖励的政策深得人心,建议不要将这笔钱一次性发放,可以用来为之办理养老保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推进,农村中出现了一批被征地农民。土地承载着农民就业和养老的双重功能,没有土地这些农民的养老就成了问题。宝鸡市已出台《被征地农户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可考虑把土地补偿费的一部分直接用来为他们一次性办理养老保险,一方面避免了土地补偿费发放中间环节上出现问题,另一方面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西部农村农民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建议每年由民政部门和社保部门联合对贫困户进行调查,特别是对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户、孤寡老人进行调查公示后用政府出资直接为他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

5.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监督

首先,统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定政策、规划,加强监督、指导,从根本上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等问题。其次,明确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性质。基金的经办机构其职能主要是收缴、核定、发放养老保险基金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再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机构的条件。随着养老基金积累额的增大,基金营运职能是逐步从基本经办机构中分离出来,由独立的、市场化营运的基金营运机构负责,经金融管理机构审核后符合条件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基金会、保险公司等都可成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营运机构。同时,使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构选择权、基金保管权和投资营运权分属不同机构,使之互相制约和监督,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最后,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督机构的职能。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还要加强外部监督,财政和审计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营运负有重要的监督职能,要定期公布基金状况,同时,应设立由政府代表、参保农民代表、领保农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营运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浪费,以提高其使用效益。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文献综述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家开始实施一些措施,如延迟退休政策、养老金投入股市等。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实行中央集中运营,市场化投资运作的管理方式,并决定在内部组建专门对养老基金进行投资管理的部门,通过借鉴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政策来规定我国养老金投资的领域以及措施。

一、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要改善养老基金面临的财政问题,首先要尽快实现养老基金的全国统筹,其次要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渠道。目前最主要的是养老金入市,而入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股市波动较大,解决的途径是要完善与养老金投入股市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综合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将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存在的问题或风险分为以下几个:

(一)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对策

我国金融市场真正开始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时间较短,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稳定性差,管制过紧,发展规模小,制度不健全,存在金融抑制,甚至内幕交易和违规操作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了养老基金投资存在很大风险,投资工具少等问题,且不利于养老基金选择多元化的投资工具来分散风险,难以吸引养老基金投资者。

关于应对措施,多数学者认为金融市场的风险只能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尽量分散风险,政府应采取“稳健的分散投资”,以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同时涉足股票、证券等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适时扩展到直接股权投资和信托投资,同时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养老金能根据市场的风险状况作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也有学者基于《办法》指出养老金入市应该选择的领域如下:低估值的蓝筹股、优先股、各项基金品种。

(二)投资运营管理不善及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过度依赖银行和国债,但这两种方式的收益率比较低。2013年我国养老金银行和国债的投资收益率为2.03%,远低于当年2.7%的Cpi指数。在我国,过分强调养老基金投资的安全性,且规避风险的观念过于保守,导致我国养老基金在银行和国债所占的投资比例到70%-80%之间,而在股票、证券和债券方面所占的比例极低。

关于应对措施,有学者认为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的高风险投资工具较少,主要有股票以及企业债券、金融债等有价证券,这些投资渠道对基金收益率贡献不足,应该开发新的投资品种和工具。而应对养老基金投资比例失调问题,可以在法律上降低对高风险金融投资工具的限制,将高风险金融工具投资比例限制在40%左右,其次要克服以往厌恶风险性的投资文化和观念,通过精算,制定最优化的投资组合方案。

(三)顶层设计和管理不完善及对策

顶层设计和管理的不完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碎片化,养老基金投入股市涉及众多的法律关系,需要建立《养老保险法》、《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来明确养老基金的统筹范围,养老基金的缴纳和发放,以及确定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机构及其权利和义务等①。二是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泛行政化,我国现行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下设的基金管理中心,属于行政机构,充当着基金监督、管理、投资运营“三位一体”的角色,这就造成集权化和泛行政化并存。

关于解决措施,一是社会保障立,养老基金法律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进行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立法,立法理念应坚持“高压性”与“宽容性”并存②。二是解决泛行政化的最好方法是制度的理性化,养老金管理的部分职能应该交由市场,如基金的日常管理应该交给受托人,投资运营交给投资管理人,投资比例和工具的相机调整交给市场,而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规则制定、资格审查和监督等职能。

(四)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

现代风险管理已发展到以量化管理和模型分析为主管理技术,而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还停留在以主观经验来判断和指标的分析为佐证的层面上,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全面落后,其次还缺乏用来规避和转移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使得风险来临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③。

关于应对措施,有学者提出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是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将企业所有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分析企业现在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充分利用所有风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性质,借助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等一套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控制那些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挖掘和利用潜在的发展和获利机会。目前,VaR以及情景分析法和压力测试法已发展成为现代风险量化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方法。全球大多数养老基金和法规制定者开始把VaR方法当做全行业衡量风险的一种标准,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风险控制和业绩评估④。

二、基本养老金运营模式和工具国际比较

根据受托人参与的程度,可以将养老金基金运营模式分为:直接投资管理模式(美国)、部分委托管理模式(新加坡)、全部委托管理模式(英国)、集合管理模式(澳大利亚)等,每个模式的有其优点也有不足。养老金的运营模式体现了养老金当事人的捆绑程度,捆绑程度越深,越可以提供更综合的服务,还能节省管理成本,但也会增加基金的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但几个模式相比较而言,部分委托管理模式较好的平衡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运用⑤。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投资运营的工具较多,每种投资工具都各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最大的特点是无风险,具有完全的资产流动性,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其收益率都可能成为负值,难以抵消通货膨胀的贬值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可以采取对银行存款的社会保险基金以保值补贴和增值补贴;或是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幅度,将现行的单利计算改为复利计算方式。

2、有价证券,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投资基金、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购买债券最大的特点是信誉较高,可以获得固定的、高于存款利率的预期收入,变现能力也强,但与股票、产业投资等相比,其收益率还比较低;以享有分红权利的不同,股票可以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投资股票的优点是收益率高,流动性强,在通货膨胀时期易达到保值,缺点是没有政府、财政和银行作为后盾,承担经营风险较大;指数化投资是投资基金最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的降低非系统风险,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较低,这种方式能更大程度上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的幅度与社会生活水平进步的幅度大体上一致,国家应该适时推出国债基金、货币基金等多种类型,供养老保险基金选择;而期货和期权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放大作用,投资风险很大,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不适合作为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工具⑥。

3、委托金融机构投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金融机构有长期投资贷款的经验,能把握基金投资对象,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人能利用制约力加强对资金利用者的监督,有利于把握投资方向。

4、直接投资于生产与流通领域,在操作中应该选择;流通好、变现快的短期项目或是效益好、稳定安全的中长期项目。

5、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的公积金,大量用于投资机场、港口、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风险小,但是流动性差,投资回收的时间长。

6、投资海外市场,有些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国家会选择那些监管完善、发展成熟的国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三、各个国家养老金投资运营的启示

日本政府组建的公共养老金管理结构,由其专门负责养老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日本实行的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的基金管理模式,同时采用民间投资公司具体负责投资管理。而韩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行政负责,专门成立养老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养老金投资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民议会”,负责相关法律的制定,宏观层面监督养老金基金的年度发展和长期战略规划,韩国中央政府下属的“卫生福利部”则具体制定养老金基金的发展的具体计划,养老金投资与积累的目标等。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主要做法有:建立权威的中央政府养老金基金管理构架,加快养老金基金全国统筹;建立政府监管、机构投资、人大监督的竞争性养老金运营模式;扩大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的养老投资品种和领域;提高养老金投资运营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力度⑦。

拉美国家的养老金改革主要集中在“现收现付(DB待遇确定型)”转变为“部分或者完全个人账户(DC缴费确定型)”,现收现付具有代际转移、以支定收的特点,是在职的一代赡养已退休的上一代,很难应付老龄化的问题,为此拉美国家在养老保险中引入了强制性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并且由专门性的私人基金公司来营运和管理,账户可以投资运营,而个人退休的待遇取决于账户基金的积累额。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也在经历着相同的改革⑧。

智利的养老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智利非常注重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国家只允许对实行基金积累制的养老保险进行投资运营,智利的养老保险是建立在个人战虎基础上的强制性缴费确定型。智利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很广,包括工人、农民、公务员、企业雇员等各行各业的人员都一视同仁,都可以参加养老保险,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合二为一。在智利,雇员缴纳全部的养老保险,雇主不承担费用,国家财政承担保障性的最低养老金的保障责任⑨。

四、评论与展望

从这些文献来看,笔者认为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研究大多学者都是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探讨,这些研究就像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多是一些方法和原则,很少涉及具体措施,加之缺乏实际的案例,这样的研究显得很空泛。

第二,在进行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国际比较上,多数学者停留在对各个国际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机构、模式和方法上的介绍上,确实,像新加坡、智利、美国等国家在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上都做得很成功,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成功的吸取到经验教训,还是一个难题。

第三,由于当前养老金入市还只是停留在政策上,并未真正入市,且关于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也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所以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多少有点纸上谈兵。养老金入市养老金入市具体该怎么操作,以及入市之后收益如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学界关于如何投资运养老金的呼声基本体现在了最新颁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上,而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效益如何,还得看这项办法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笔者认为,关于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养老基金入市之后也会随之带来很多问题,学界在这方面可以跟踪研究,继续提出各自的看法,要更多的借鉴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的经验。

笔者认为,智利养老金投资运营是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最好的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智利重视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国家授权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s)筹集和管理职工的缴费基金,投保人有权选择自己信任的养老金管理公司让其代为投资自己的养老保险金,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二是智利法律规定官方机构不能成为养老金的管理机构,而且养老金必须与相关企业的资产分离。三是智利养老保险中的最低回报率保证制度,在这项制度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建立收入波动储备金和法定强制准备金,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用这两种资金来弥补缺口。最后,如果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宣告破产,由政府出面弥补资金缺口。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由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局(SaFp)来监管,同时也要接受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注解:

①樊纪伟,“养老金入市”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13年(9).

②沈澈,邓大松.养老金投资运营风险的识别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4年(3).

③叶颖刚,管冰城.我国养老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路径及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5(8).

④耿靖.养老金全面风险管理[m].文汇出版社,2009年10月.

⑤刘永涛.养老金基金运营模式的国际比较[J].国际劳动,2014(6).

⑥吕学静,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73-7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⑦刘莉.日本、韩国公共养老金投资模式演变及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5(1).

⑧章洵.现代化进程中拉美国家养老金改革带给中国的启示[J].社会经纬―理论月刊,2013(11).

⑨周雪姣.我国养老金入市法律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5月.

参考文献:

[1]郑纪刚,薛兴利.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5(09).

[2]樊纪伟.“养老金入市”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13(09).

[3]沈澈.养老金投资运营制度风险识别与规避――基于Swot矩阵的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4(03).

[4]沈澈,邓大松.养老金投资运营风险的识别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4(03).

[5]叶颖刚,管冰城.我国养老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路径及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5(08).

[6]刘永涛.养老金基金运营模式的国际比较[J].国际劳动,2014(29).

[7]吕学静.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73-7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4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的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企业职工补充性养老保险,是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75年,美国运通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企业年金计划。以后,各类企业纷纷效仿,目前欧美国家企业年金普及率达到60%至80%。中国自1991年开始试验企业保持养老保险,到2004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之前,全国两万多家企业建立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积累了近千亿元企业年金基金。企业年金存量,即指这部分企业年金。

2006年8月,上海惊爆“社保大案”,30多亿元上海企业年金基金被“违规拆借”,引起了各级监管部门、企业、运营机构的高度重视。到2007年底之前,所有存量企业年金基金,都必须按照2004年以来制定的企业年金政策法规进行市场化转型。

一、企业年金存量形成与结构

1、企业年金存量的形成

企业年金的前身即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明确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用法律形式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1995年劳动部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决定,拟定《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明确了管理主体、决策程序、资金来源和计发办法等主要政策。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又进一步明确,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2000]42号),文件确定了四项新的政策:一是将补充养老保险名称规范为企业年金,以示与保险的区别;二是确定采取个人账户管理方式;三是明确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东北三省试点地区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区和单位企业缴费在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部分可以纳入成本,允许在税前列支;四是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

2003年国务院下发[2003]6号文件,充分肯定辽宁试点的经验,要求各地借鉴推广。

根据中央统一安排,2004年国务院在黑龙江、吉林两省扩大试点,同时要求其他有条件的地方自行组织试点。

直到2004年5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系列新的企业年金政策法规之前,全国各地试点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达两万多家,积累存量基金近千亿元。

2、企业年金存量结构

企业年金基金存量,主要分布在政府经办的地方企业年金中心、行业或企业自办企业年金基金、以商业养老保险方式建立的企业年金。

(1)政府经办的地方企业年金中心

长期以来,地方企业年金中心模式一直是企业年金的三种运行方式之一。2004年以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各地企业年金的管理运作一直存在多种形式。深圳、上海成立了地方社保部门主导的企业年金中心,由企业年金中心统一运作所在地的企业年金;2004年开始施行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地方年金中心掌握的企业年金要逐渐向规范的市场化方式过渡。但由于相关细则尚未出台,相当多的存量企业年金仍然在旧体制下运作。由于多年的积累,上海的企业年金存量规模超过100亿元。深圳市企业年金规模小于上海,也达到数十亿元。

除了上海和深圳,全国其他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经办企业年金的现象。

(2)行业或企业自办企业年金基金

企业根据国家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自1991年以来,大量企业建立了试点性的企业年金计划。

在企业年金计划人数和基金规模上,地区、行业之间分布很不均衡,多数集中在上海、深圳和大连等沿海地区和铁道、电力、石化、石油、金融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这部分企业年金经办工作和基金管理主要由行业或企业自行负责。到2004年,企业或行业自行经办的企业年金基金积累也达数百亿元,其中典型的如国家电力年金,积累基金规模逾百亿元。

(3)以商业养老保险方式建立的企业年金

除了地方政府经办、行业或企业自行经办的企业年金之外,有大量的企业采取购买补充的商业养老保险的方式来建立企业年金。这部分企业年金总量到2004年之前,全国的规模近500亿元。

二、企业年金存量的问题

由于没有统一的政策法规,企业年金存量虽然积累了巨额的规模,也暴露了严重的问题。企业年金存量的主要问题如下:

1、监管与运营合一,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由各地社保机构管理运营企业年金,收支一条线,这种多位一体(受托人、管理人、投资人)缺乏第三方监管,给资金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政府必须作为经营主体退出市场,承担监督和管理的“裁判员”角色。如果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则既导致市场不公平,又导致垄断和腐败。

在政府经办企业年金运作模式当中,政府企业年金中心等单位归集企业年金,有权自己进行运作管理,尤其是投资管理。这部分资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按照规范的信托模式、分权制衡的原则来运作,没有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相互监督和制衡,容易发生挪用年金的现象,也容易造成年金的亏损,严重威胁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

政府部门经办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管理“暗箱操作”,缺乏运营管理的监督,容易导致企业年金管理的腐败行为,损害企业年金基金的权益。同时,由于政府经办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形成了企业年金管理的市场垄断,不利于合规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拓展市场,阻碍了企业年金市场的成长,不利于企业年金管理效率的提高,损害了企业及其职工的福利增长。

2、缺失信托机制和分权制衡机制,企业自行经办企业年金存在巨大的风险

企业年金管理涉及到财务、投资、人力资源、金融、法律、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和专业。企业自行经办企业年金,进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有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和相关人才缺乏的问题。

企业自行经办企业年金,尤其是存在缺失信托机制和分权制衡机制的问题,存在严重的关联风险、集中风险和政策风险。企业年金是职工的“养命钱”,无论是制度构建,还是微观运营,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虽然名义上建立了企业年金,但并未将年金基金与其他资产分账管理,影响了职工正当权益,造成了劳资纠纷隐患。有个别企业经营者甚至打着企业年金的名义,为少数人谋取私利,既造成了国有或集体资产流失,又助长了腐败滋生。

凡是没有按照信托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重新规范的企业年金基金,与新的企业年金政策法规相违背,存在严重的政策风险。企业自行经办企业年金,往往导致企业年金资产与企业资产的高度关联,导致严重的关联风险和集中风险。美国“安然事件”就是企业自行经办企业年金导致企业年金基金破产的一个典型案例。

3、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制度优势,制约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相比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企业年金是介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是总结了世界各国先进的企业年金发展经验的一套现代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制度,是中国养老金制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职工福利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基本养老保险巨额空账运行、人口老龄化、中国独特的4-2-1的家庭赡养结构、现行中国养老金制度“政企不公”、世界养老体制多支柱化革命的背景下的一个业已证明为必要而且前途无限的制度创新。

中国新的企业年金制度,对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具有非常难得的制度优势,也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符合广大职工的权益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年金政策法规、规范以支持企业年金的发展。尤其是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政府,自2004年以来,分别制定了企业年金实施细则,对企业年金采取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企业年金制度规范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可以充分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也可以保障企业年金制度和运行的合法、规范。否则,既不能享受到企业年金的政策优惠,又使企业建立和管理的企业年金很容易发生政策风险,严重制约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三、企业年金存量转型方向

企业年金采取自愿原则,国家给予税收政策的支持,实行个人账户和基金形式管理(强调完全积累,非共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存量企业年金的转型方向是:依法建立信托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的企业年金治理结构。

企业年金治理是企业年金计划运行的保障,是企业年金基金安全的基石。完善的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将给予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当事人有效的激励,确保其代表计划参与者和受益人的最大化利益。在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中,除了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职工与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之间的信托关系外,企业年金的计划受托人还需要将企业年金计划的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和基金托管等业务委托给外部(内部)专业机构运作,产生委托――关系。

企业年金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中介机构和受益人之间,分权制衡,相互监督,互相制约,既可以通过相互监督、实行“摸钱的不管钱,管钱的不摸钱”,保障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又可以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激励,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年金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收益。

企业年金一旦进入职工个人企业年金账户,其资产所有权从法律上归属于职工个人而不是企业。企业年金的经办机构、运营机构对个人账户的企业年金基金,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职工个人作为企业年金的所有者和受益人,信托机制、分权制衡机制是企业年金基金安全保值增值的前提和保障。信托机制,可以实现职工个人具有所有权的企业年金基金资产与企业本身、与所有企业年金运营机构的资产的分离,从而保障企业年金基金个人权益的安全。分权制衡的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则可以保障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保障企业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企业年金存量转型方式

1、地方企业年金中心转型方式

不同的地方社保退出企业年金运营管理业务,已经是这部分企业年金基金的必然出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明确,在2007年底之前,地方政府经办的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全部交由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运营机构进行市场化、合法规范地管理。

地方企业年金中心转型基本上可以概况为两种方式:一是行政方式,强制移交;二是市场化方式,自然移交。

具体的转型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企业年金实践情况,采取如下五种转型方式:

第一是自然移交,社保经办机构不再继续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由企业自主选择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商业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方式的风险在于如果原来企业年金基金有不良资产,就会在转移过程中暴露出问题。

第二是向合规受托人的转移,由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金融机构购并社保企业年金的业务,这种方式过渡比较平稳。

第三,地方企业年金中心自己改制,从事业法人变成企业法人,从公共服务机构变成商业性运营主体,这需要采取联合企业年金计划和联合企业年金理事会的方式;按照企业年金政策法规规范改组现有地方企业年金中心,地方企业年金中心可以向合法规范的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等转型。

第四,社保企业年金中心退出企业年金运营,由企业自行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委托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规范管理。

第五,上述方式组合进行。

2、企业经办的企业年金管理的重新规范

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受托人制度。受托人是企业年金治理结构的核心主体,肩负着保管信托财产安全和为受益人谋利的职责。企业年金的受托,一般分为外部法人受托和内部理事会受托两种模式。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倾向选择年金理事会的内部受托模式,而中小型企业则适合采用外部受托模式。两种受托模式各有优劣,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受托人制度。

建立完善的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体系。无论企业采取捆绑式还是分拆式外部管理方式,企业年金基金都需要完整的受托、账户管理、托管、投资管理体系,并由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职责,通过分权制衡,保障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首先,要明确受托人的投资决策权,履行其战略资产配置决策职能,保障企业年金投资的决策和管理符合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意志。其次,出于保护收益人利益的考虑,对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领域、品种和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基金只能投资于存款、货币市场、债券、股票等投资领域,各自的投资比例必须严格遵循《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不能从事信用交易、向他人贷款和提供担保等。再次,必须高度防范企业年金投资风险,严控关联风险、集中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确保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

3、以商业补充养老保险方式存在的企业年金的制度选择

相当部分企业的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是以商业团险的方式,放在保险公司的账户上。但是不能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需要相对高水平的精算专业要求,尤其是如果企业对所有员工全部长期采取普惠、固定受益的DB模式,企业的长期福利负担将非常沉重。

而采取企业年金制度,可以享受相应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由职工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减少企业的风险负担,浮动型的企业年金方案设计,则可以使企业既承担一部分职工的养老责任又不至于形成企业长期刚性的福利负担。所以,商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具有不同的制度特点,需要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科学选择,从而有利于企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5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司;制度建设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打造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该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将对保障农民健康,提高农村卫生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政府部门直接主导运作下的“新农合”制度,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尤以农保管理资金投入不足、运行成本高;医疗保险专业人员匮乏、医疗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日显突出。本文探讨将商业保险公司引入到政府承担责任的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利用保险公司和保险机制进行农民医疗保障的探索,创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新模式。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难点

1.资金筹集量少,保障水平低。当前合作医疗有限的政府投入及较低的农民收入和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量的农民缴费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及较高的发病率使“保大病”目标在很多地方实际上难以实现,一些地方合作医疗封顶线很低,难以保障农民发生大病时的医疗需求。

2.管理成本高,县(市)级财政压力大。在地方卫生部门主管的新型合作医疗中,管理费用一般要占到总经费的10%以上。中央政府为防止地方政府因为财政困难挤占合作医疗资金,规定合作医疗的管理费用不能从合作医疗资金中提取。这样一来,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维持费用就必须从同级卫生经费和财政中予以支付。受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影响,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下降,合作医疗管理列入县级财政支出,使县级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大,尤其对财政困难的贫困县。为筹集合作医疗资金,部分乡镇甚至挖东墙补西墙,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面临隐患。

3.缺少专业技术与管理资源,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农村医疗保险的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从医疗服务基础数据的搜集分析、保障范围和给付标准的设计、到费率的厘定等都需要专业的保险知识和精算技术,这些专业技术资源是政府机构和地方卫生管理部门所不具备的。此外,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涉及到参保人身份认证、赔案理算、赔付结报、定点医院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需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处理。这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难以胜任的。从目前的试点地区看,一些地方合作医疗基金没有严格实行“钱账分离”的基金管理结算办法,经办机构管账又管钱,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一些试点地区制定的试点方案不够科学、合理,出现基金沉淀过多;而有些定点医院的住院补偿区段和比例设置不够合理,使得住院医疗补偿基金沉淀或者超支;有些则在费用报销上限制较多,手续程序繁杂,而由于具体操作的合作医疗资金又不多,农民享受的报销范围和幅度都不大,对于患大病,所报销的费用根本无济于事,无形中挫伤了部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有6家保险公司参与了新农合试点工作,它们是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中国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在诸多公司的实践中,“江阴模式”和“新乡模式”引起关注。江苏江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筹资,镇政府负责征缴保费,市医疗保险领导小组负责业务管理,商业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卫生行政部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又如,河南省新乡市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级市,2004年确立“政府组织引导,保险公司承办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当地合作医疗办公室监督管理”的运作模式。保险公司不承担经营风险,主要提供日常管理服务,收取相应的管理费。

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时间不长,收到很好效果:一是提高了保障水平。目前,江阴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大病补偿最高可达6万元,医疗费报销比例也从开始时的14%提高到目前的30%。从2006年开始,参保人不仅可以报销部分住院费用,在各镇社区卫生院门诊就诊所发生的医药费也可以按比例报销。二是降低了管理成本。江阴市政府财政部门经过测算认为,如果由政府直接办理基金结算和支付业务,每年的管理成本需要800万元。如今政府只需为农村医保管理中心提供不到400万元,用于人员开支和办公费用的财政支出节省了一半。新乡市农村合作医疗移交中国人寿新乡市分公司后,全市从事这项工作的财政供养人员从544人减少到50人,运营费用从1038万元减少到300万元以下。加上政府支付给人寿保险公司管理费用(为保险费的百分之一,100万元),政府支付的管理费总额大体为400万元,节约至少600万元左右。三是提高了服务质量。保险公司在县(市、区)建立新农合业务管理中心,在定点医疗机构设立服务窗口,聘用医保专管员或驻院代表,建立电脑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以定点医院为基础、以医保专管员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审核报销管理体系。医保专管员通过服务窗口和业务管理中心之间的电脑联网,将参合农民的有关报销信息传送到业务管理中心,经专业人员审核后,及时完成报销支付。农民领取补助的时间由原来的10—20天缩短到目前的不超过30分钟。四是保证了资金安全。新型合作医疗按照全国一律的管理模式,以县为单位,由县政府集决策、经办、管理、监督多重角色于一身,不仅仅直接管理发生困难,更难的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基金,公共权力不受制约,难免发生基金挪用、滞留等问题。而保险公司则有一套按规定收到资金当天上递、支付资金定额补差的管理制度,即保障资金存放安全又保证了资金使用快捷。如,在河南新乡,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市县两级公司在农行开设了9个专项账户,用于新农合资金的收支结算。政府将新农合基金划拨到保险公司专项账户,实现新农合基金和政府其他资金的有效隔离;新乡分公司再将资金上划到总公司,总公司按照收支两条线统一管理,利用“网上银行”系统进行资金上缴和下拨,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到账。

三、商业保险参与是化解“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必选之策

一般认为,保险公司经营的险种属于私人保险范畴,在我国被称之为商业保险。它与社会保险属于本质特征完全不同两种制度。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社会保险以保护遭受社会风险的人群,尤其是贫困群体为目的。商业保险以市场方式运作,社会保险由政府直接经办和管理。问题是,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们如何认识和

理解社会保险和私人保险的关系,包括社会保险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关系,是并列对立性的还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鼓励性关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政府主导和管理下,享受各级政府补贴的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属于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而非私人保险,按照以往的经验,凡社会保险都由政府和直接隶属政府的事业机构承办,保险公司能否经办和如何经办这类保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江阴模式”和“新乡模式”的实验,开创了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社会保险的新制度形式。

从世界范围看,鉴于经济全球化、失业率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非生产性人口比例上升等原因,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均出现了财政困难。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民间保障制度来化解社会保障的危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开始,纷纷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的趋势体现为三个转变。一是从政府统包和单一的社会保障,转变到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二是从政府垄断运作,转变到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竞争经营;三是从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提供者,转变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者和监督者。在美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很低,绝大多数人口都被民间保险制度所覆盖。1989年,韩国实现在政府管理下的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其中商业保险计划覆盖了全国90%的人口,政府只为购买不起商业保险的穷人(约占人口的10%)提供免费健康保险,同时也为特定人群购买商业保险提供一定补贴。通过这种公私并举的方式,韩国全民健康保险的实现并没有对宏观经济发展增加任何重大负担,也没有明显损害特定行业发展或给小型企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从韩国经验看,商业健康保险计划在建立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政府在为国民建立健康保险努力中并不一定要排除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

就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而言,政府应当在管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继续为农民参合提供补贴,但具体组织、运营过程并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操办。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设置新的政府管理机构不但额外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特别是使税费改革后十分困难的县市财政雪上加霜,而且工作人员能力和软硬件设施等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工作要求,造成管理效率过低,成本过高。此外,政府身兼监管者和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很难避免基金被套取、挪用、截留的可能性及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与此相对应,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方面拥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多年来,商业保险公司在医疗产品开发与推广、核保、理赔及医疗行为规范,管控等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已积累了大量经验,通过引入商业医疗保险的专业经验,合理设计保障内容,科学测算费率,可降低农保业务的经营风险。对商业保险经营主体而言,积极参与“新农合”制度建设,可将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至农村地区,为培养潜在的客户群,促进商业保险业务发展奠定基础。显而易见,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不仅互惠双赢,而且潜力巨大,我国应出台政策规范各方行为,实现参合农民、政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三方的共赢。

四、有待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建设问题

1.制度设计问题。保险公司受政府部门委托承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只负责具体业务,包括资金存储、业务管理和按规定发放补助。收缴和补助的方案都由政府决策,政府自负盈亏,卫生部门负责监督。保险公司按基金的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区所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避免保险公司为追求商业利益而降低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能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技术,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从新乡的试验看,由于不是保险公司直接经办,无法调整方案设计上的明显缺陷,导致资金沉淀过多;另外,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的管控能力偏弱,病人可到所有的医院住院,保险公司无法利用定点医院的选择机制控制费用,且无法制衡医院以药养医、医疗行为不规范等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当保险公司要求医院履行规定时,卫生部门常常替医院说话。为此,建议民政部门组织专题小组,联合商业寿险公司和卫生部门,系统研究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托管给保险公司,实行管办分开的政策险方案,规范各方的权责利益范围,使保险公司的自由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2.合作医疗主管部门支持不力。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由卫生部门主管,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由政府组织建立,其管理和运作成本完全由政府支付。由于试点地区合作医疗基金沉淀较多,卫生部门可获得一定的管理费用,所以大多数地区倾向自保,卫生部门不希望商业保险公司涉及此项业务,故不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合作医疗,甚至认为商业保险公司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可能管理好农民的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商业化运作的部分地区,合作医疗主管部门与保险公司协商的管理费用相对不足,影响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新农合”作为涉及数亿农民利益的国家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需要很强政策支持的庞大系统工程,目前,保险公司在“新农合”中的地位尚未完全明确,有待政策层面的明确支持。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6

每个月领工资的那一天,当你看到工资单上扣除的养老、工伤、生育、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基金时,你知道这笔钱去了哪里吗?

据调查,绝大多数市民都不清楚这笔款项的去向,对它的使用也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不知道由哪个部门在管理它。所以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社会保险基金的概况。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和医疗五个险种。它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性事业,其性质与保险公司所承办的商业保险不同。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福利性和社会性。广州市具体办理社会保险业务的机构是广州市社会劳动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原广州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及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由广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管辖。

社会保险一直被比作社会的“安全网”、“防震器”。行内人士更将它形象地比喻为“蓄水池”。

社会保险的功能与蓄水池相似。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进行合理流动。企业改革转制出现问题,职工离退休,发生工伤事故。因病失去工作能力……日积月累的社会保险基金就有了用武之地。社会保险基金保障的是职工在出现了上述情况时能得到政府的帮助,是职工的“养命钱”、“保命钱”。因此,这笔基金的保管和营运,成为当前社保部门及市民最为关注的焦点。

焦点:基金有否被挪用?

回答是肯定的。社保基金的流失和被挤占挪用,已成为社保基金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在我国,社保机构挤占挪用基金投资,且被挤占挪用的基金有些最终难以收回的事件普遍存在。据权威部门介绍,1997年全国养老基金被挪用的就达数十亿元!这其中有多少没有收回也就不得而知了。事实上,政府部门早已看到了情况的严重性,广东省政府在1994年9月决定暂时停止保险基金的营运,并对已经营运的项目进行清理回收。1997年,国家决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保证专款专用。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严格禁止投入其它金融和经营性事业。

增值:基金的本能要求

过去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误解,觉得社保基金只有存入银行不被动用才有保障。对社会保险机构来说,把保险基金存在银行确实最省事且无风险,但这可能也是最消极的做法。

社保机构必须保证所收的保险基金增值,才能够有充裕的资金进行社会保障。新加坡1997年社会保险基金积累已达851亿坡币,相当于5000多亿人民币,而新加坡只有300多万人口,如此充裕的资金,一般人认为可以不必再积累了,但该国政府认为,不能高枕无忧,如果新加坡连续5年出现经济危机,怎么办?

广东省各地目前累计结存的社会保险基金不过才100多亿元,如何救急?更严峻的现实还摆在眼前:广东现有离退休人员150多万人,相当于全部职工人数的17.5%(未含乡镇企业)。广东在下世纪进入退休高峰期,2030年前后退休人数超过650万人。如不积累,高峰期征收养老保险费将要高达工资总额的30%以上,远远超过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近几年,由于经济大气候的影响,部分企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目前下岗形势又严峻,这都让社保机构增添沉重的压力。

因此,社会保险基金必须积累,也必须增值。如果仅把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单从获得利息的角度看,基金增值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社会保险基金要增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进行多元化投资。

基金:不准擅自使用

社会保险基金拿去投资,几乎不允许有一点闪失,因为这笔资金是职工的“保命钱”和“救命钱”,一旦回收不了,后果不堪想象。

广东早在80年代就着手试探基金营运管理办法,规定在保险支付和留足周转需要外,结存基金不超过30%的额度,经审批后可用于营运增值,并规定基金主要使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委托银行贷款和由政府提供风险小的重点项目。规定基金营运要具备担保、抵押,签署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等条件,逐项审查,逐级审批。未经主管部门审定,市县一级不准擅自使用。

从1989年到1996年,广东省养老基金先后投入营运累计55亿元,减除银行存款同期利息,营运纯收益4.25亿元,增值率为7.7%。

然而,在市场经济里,任何一种投资,都会有风险。缺乏较高的基金投资运营知识,没有一套完善的投资运营法律程序与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等问题,造成一些地方部分基金在投资中流失挤占,最终迫使基金的投资不得不暂时停止。

基金管理:寄望体制改革

只存银行无法有效增值,搞投资又漏洞多多,社保基金,到底该如何管理?

只有加速基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有效地“亡羊补牢”。

如何改革,现在已有一些基本共识,即基金的投资运营及管理必须法治化,基金的行政管理和投资运营应政事分开,走专业化运营之路,基金管理与运营监督机制必须加强等。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7

关键词:宏观审慎;资本监管;资产管理

一、引言

201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更加严峻:《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新办法”)的出台使银行资产管理难度增加;治理银行收费给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带来压力;对以非标投资理财产品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加强,使银行原有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拓展盈利渠道、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更加注重资产配置效率,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普遍共识。然而,银行间流动性危机事件暴露出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依然存在脆弱性。资本作为吸收风险的工具,其对宏观层面的维稳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银行通过做大同业业务、发行金融工具和一系列金融创新手段进行轻资本占用的高风险监管套利行为,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本文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银行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完善银行资产管理提出政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资本管理框架

(一)新办法主要内容及其变化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办法构建了以巴塞尔Ⅲ为基本框架的资本充足监管体系,新办法严格确定了资本定义;扩大了风险资产的资本覆盖范围;并根据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需要,在风险权重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相较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1],新办法具体的变动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办法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细化要求了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还进行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

第二,新办法为了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于特定领域的资本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对同业债券的风险权重增加比重,下调个人贷款及小微企业等项目的风险权重。

第三,建立了一套比较严厉的资本监管体系。新办法采用三方并立监管方、投资方、银行自身)的监管体系,建立起监督检查、外部市场监督制衡和银行内部督查监管的资本充足评估机制。

(二)新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式的影响

1发展轻资本占用的业务比重。国内银行受到了更强的资本约束,需要在资产业务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一些靠信贷规模高速增长的业务模式将会受到考验。一些合规合法的创新,如提升不利用或少利用资本的中间业务在盈利中的比重,将成为银行重点发展的方向。

2对银行资本管理的量化操作层面要求更加细致化。新办法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按照新办法深化资本量化管理,开发高级计量工具,将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进行完善健全,实现风险及其资本的细致化管理。

3按照宏观结构调整的需求,改变某些领域资产配置的权重。为了鼓励资金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新办法下调了譬如个人贷款和小微贷款等风险权重。然而,风险权重的下调不代表风险的降低和直接收益的增加,如果监管层面的要求与实体经济的供求局面不吻合,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就会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最终投向一些低风险权重而高风险的领域中去。

三、宏观审慎资本监管框架下我国银行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存在目标的不一致性

次贷危机后,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之一,“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被引入巴塞尔iii,旨在缓解信贷亲周期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2]。

然而,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管理办法,究其本质而言只是一个平均监管标准。许多银行在实际运营中建立了自身内部的资本模型如Rapm、RaRoC等基于资产波动概念上的资本模型),并运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导致资产负债表内外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因此,监管当局的宏观审慎视角与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的微观审慎视角存在目标的不一致性。

(二)被监管者缺乏宏观审慎的动力

新办法作为一部中国版的资本监管法规,在保持与国际标准巴塞尔Ⅲ)主要规则一致的基本前提下,更加注重与中国银行体系实际情况相结合。新办法对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主的模式提出了否定,对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的确切性、综合性和长期性方面都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然而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建立全面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也会导致银行自身在资本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宏观审慎的视角:

1国家声誉的“隐性担保”

在十几年来国有银行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家无形资本一时难以退出,因此必须进行金融控制,而金融控制又转化为国家单方面对风险的承担,国有银行市场化与国家金融控制的此种胶着状态,使得作为策动者的国家被一步步牵入试图兼顾金融控制和市场化双重目标的两难困局[3]。眼下,我国尚未构建无形资本的替代性制度安排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家声誉对银行经营的“隐性担保”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商业银行有动机仅仅局限于微观审慎的角度进行资本配置。

2既有的资产配置结构难以按照新规及时调整优化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几年内,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控普遍是通过交替使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工具来实现经济增长或解决通货膨胀等问题。这一频繁的政策操作后果导致银行资金最终集中投向政府主导的产业中去。加上商业银行对政策的预期存在惯性,其资本配置一时难以迅速调整和优化,譬如平台贷款的退出和一些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处理等,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3新资本管理办法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

从监管方与银行方面相互博弈的角度看,银行作为第一线经营主体,对实体经济的变化十分敏感,而这些变化传递到监管当局过程中必然经过一定的时滞。更何况,简单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体系往往不能及时涵盖与特定风险相挂钩的资本要求,银行通过资本工具的创新可以进行监管套利。银行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在与政策制定方的博弈过程中,有动机偏离监管层面的资本安排,而根据自身判断进行资本配置,获得利益最大化。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8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不仅确立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地位,也为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笔者认为,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正当其时。

    助推实施积极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三大因素一是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通常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相对分工而又有密切联系市场。但在我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处于一种割裂状态。主要表现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严重不相匹配,保险机构不能发挥资金融通功能。

    国务院《意见》出台之后,市场之间的互动更加明显。首先,表现为股市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的双向吸纳,或者说保险市场为资本市场双向扩容提供支持。一方面,继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在海外上市之后,新华人寿很快就要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其他保险机构的上市工作也在计划中;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继续大步进入证券市场。保险资金除通过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外,直接进入股市的呼声也在提高。

    其次,保险公司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渠道。表现为一方面加快了储蓄替代型产品的开发,比如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分流居民储蓄,另一方面探索货币市场基金等。

    二是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现实需要。当前,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已经拉开大幕。无论是出口退税改革还是增值税改革,都需要支付制度成本,它与总体规模庞大的国债一起,对中央财政构成挑战。在发新债、还旧债的偿付制度安排下,最终表现为国债的发行能不能顺畅,每年发行的国债能不能被市场所吸纳。在这种形势下,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或许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三是保险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2003年是中国保险业高速发展的一年,不仅全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而且国有保险企业的改制与上市步伐加快,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实现了专业化经营。但总体来看,特别是与世界上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仍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全国保险业的资产总量已突破一万亿元,但仍无法与11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相比。而在发达国家,整个金融行业的资产总额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的。

    积极保险资金运用 政策的四大内涵

    第一,要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近年来,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在不断放开,但力度还不够。当前,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中央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建议进一步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积极推动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目前需要尽快出台的投资管理规定有:一是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管理办法;二是外汇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管理办法;三是保险资金投资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市政建设项目等管理办法。

    第二,要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开发投资型保险产品。我们认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开发投资型保险产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熟悉资本市场,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风险特性的产品,有较强的专业化投资人才,更容易获得投资者信任等。因此,我们建议实行集中开发、营销、管理和运作的模式,即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开发产品,向保险公司进行招标,由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其他营销网络来销售,最后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集中管理运作的经营思路。要在政策上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开发产品,包括投资型保险产品、企业年金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才能做出特色,与基金公司等机构展开竞争。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9

关键词:农村低保群体,商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疾病是许多边缘低保人员踏上致富道路的障碍,虽然2003年建立推广起来的新农合在帮助低保人员克服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新农合也面临保障水平低、受益面窄、筹资层次过低和基金运行效率安全等问题,这无疑给农村低保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雪上加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论文写作,农村低保群体。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督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当前政府为农村低保群体购买商业医保是在制度上的创新,它能较好地利用商业保险的优势解决社会保险所存在的问题。论文写作,农村低保群体。

1.当前农村低保群体医疗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农村低保对象参与新农合是免交参保费的,其参保费是由财政部门专项安排。一旦困难群众患病住院将由新农合和医疗救助按规定共同解决医疗费用。对于低保对象来说,新农合的参与率都比较高,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新农合基本由政府一手操办,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保障水平低,难以满足农村低保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首先体现在补偿比例上,一般大额医疗费用的补助比例在30%左右,低保户自付比例大;其次是封顶线过低,一般是在2万元左右。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与低收入的低保户和有限的政府投入形成了较大反差,以致使“保大病”的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合作基金运行效率低,管理能力薄弱。卫生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风险控制能力,技术无效率将增加制度运行成本,同时缺乏控制供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措施会导致基金使用无效率。

2.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成功经验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成功经验的最典型例子是“江阴模式”和“新乡模式”。这两种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基金管理模式,即保险公司受政府委托提供经办服务,并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新农合的基金赤字和基金透支风险均由政府承担,基金结余转入下一年度。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新农合方案制定、组织协调、宣传发动和资金筹集等工作。论文写作,农村低保群体。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保证基金的运行安全,实现了新农合的“征、管、监”分离。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承办新农合的业务管理,这样既可有效利用保险公司现有资源和技术,又能促进政府职能有效转变。第二,降低了新农合的运行成本。在江阴市由政府办理新农合日常报销等事务的管理成本800万,相比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不到400万,费用开支缩减达到一半。[1]新乡市农村合作医疗移交中国人寿新乡市分公司后,全市从事这项工作的财政供养人员从544人减少到50人,运营经费从1038万元减少到300万元以下,加上政府支付给人寿保险公司管理费100万元,政府支付的管理费总额大体为400万元,节约了至少600万元左右。[2]第三,提高了新农合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论文写作,农村低保群体。保险公司利用管理经验和精算技术及风险管控技术,规范审核、补偿支付流程,搭建了有效的信息处理平台,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论文写作,农村低保群体。[3]

3.政府为农村低保群体购买商业医保的方案设想

在借鉴了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商业保险参与农村低保群体医疗保险的方案设想,即政府制定政策,民政部门负责监管和资金筹集,保险公司经办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征、监、管”分离的模式。具体方案如下:政府制定农村低保群体医疗保险的方案,承担低保户医保基金的赤字和透支风险,并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有关工作的落实;民政部门与财政部门设立低保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用财政性经费支付参保费和管理费,民政部门还应该监督整个业务操作流程,保证农村低保户的权益,同时与卫生部门共同确定试点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成立专业服中心,负责报销、结算、审核等业务,并向政府收取管理费和参保费;在基金运作方式上,财政部门通过专项基金拨付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资金管理和财务预算,并定期向民政部门报送相关报表。

4.商业保险参与农村低保群体医疗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具体如下:一是缺乏政策的明确支持和法律保障,国家对低保户的政策保证其基本生活,而商业保险是一种福利性质的保险,这会造成政府养懒,以致使政策出台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风险控制问题,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没有与医院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致造成赔付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最终使保险公司难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三是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关系问题,保险公司在办理低保险的过程中,会考虑到怎样与地方政府协商好管理费与参保费,同时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地方政府的过多地干预。

5.商业保险参与农村低保群体医疗保险的完善措施

5.1在法律上和政策上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

尽快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征、管、监”相分离的运作机制的核心--政府、民政部门及保险公司三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同时对基金的运作和监管作出相应规定。保险公司应该保持有限参与的原则,积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险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并写入税法中。

5.2建立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保险公司应该在有关方面加强与医院的合作,建立起保险公司与医院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比如在药品价格的协商以及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地方医院来加强合作。

5.3完善保险机制,推动模式创新

在商业保险参与低保险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可能无法掌控保险费,对于定点医院难以监控,并且保险公司的支付业务很可能受到政府的干预。[4]]为此,应该进行制度创新,采取层级管理模式,即将低保险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保险层次和补充保险层次。论文写作,农村低保群体。基本保险层次按基金管模式运作,补充保险层次的医保基金按商业化模式运作,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自负盈亏。[5]

参考文献:

[1]夏莉艳.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6;(01).

[2]关于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的函保监厅函[2005].152号,2005.8.19.

[3]邹龙.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与思考[J].金融经济,2009,(10):117~118.

[4]李留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化保险运作模式探讨[J].投资于理财(理论版),2007,(05).

[5]姚俊.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模式与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08,(7):99~101.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最新篇10

[关键词]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3—0098—04

中国正在急速进入工业化、信息化与老龄化社会,关注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度变迁

企业年金制度在中国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余年的建设,企业年金从无到有,经历了启动、探索和规范发展二三个阶段。

(一)企业年金启动阶段

该阶段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此时,企业年金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文件规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

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规定:“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构。”同年12月,劳动部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1995]464号),提出规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提出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进一步明确,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按照政策精神,部分省市相继制定了一些地方性办法,在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补充保险政策和承办机构资格的认定标准并对补充基金实施监督。至此,中国已形成了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政策框架雏形。

(二)企业年金探索阶段

企业年金探索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到2001年结束。

2000年底,国务院在《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指出:“有条件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2001年,国函[2001]79号文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二是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三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大型企业、行业可自办企业年金,鼓励企业委托有关机构经办企业年金。

(三)企业年金规范发展阶段

该阶段是以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起点,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推行企业年金制度。

2003年12月30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七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对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基本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管理办法、待遇给付、管理机构和投资运营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原劳动部1995年12月29日的《关于印发(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同时废止。

2004年2月2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联合规章的形式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重要法规,对企业年金的治理结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和市场服务主体行为等方面都作出规定。

2004年9月2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25号)。该文主要对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的证券投资行为、托管人的托管行为和受托人的受托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

2004年12月2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九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对从事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的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等机构作出了规定。任何机构都必须根据该办法所规定的程序,取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才能从事相应的基金管理业务。

2004年12月3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32号),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年金市场的运作。

2005年8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第5号通告,公布了第一批认定的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其中包括9家基金管理公司。

2006年4月,马鞍山钢铁与南方基金正式签订委托投资管理合同,年金合作标的1.5亿元。标志着《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实施以来,中国第一家规范的企业年金开始“完整”投入运作。

2006年9月1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对外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34号),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接收新的企业年金计划,新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要由具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劳社部令20号、23号颁布前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要在2007年底之前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

2007年4月2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7]12号),明确规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原行业管理的以及企业自行管理的原有企业年金均应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中央企业的实施方案,报劳动保障部备案。按期完成规范和建立企业年金确有困难的中央企业,经向劳动保障部说明理由,可延长至2008年底。”

2007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受理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申请,并于2007年11月19日了第10号通告,公布了第二批认定的24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其中包括3家基金管理公司。

2008年,中小企业集合年金管理条例出台,各家年金管理机构正在着力开发相应产品以争夺该市场。

二、发展现状与问题

尽管企业年金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尚处于成长期的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企业年金规模有一定提升,但发展深度亟待挖掘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起步于1991年,此后10年问发展缓慢。截至2000年底,全国积累基金只有19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不到lo亿元。2000年提出企业年金实现市场化管理运营后,企业年金市场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

尽管企业年金的规模逐年扩大,但其在GDp中的占比过低,近年来都没有超过1%,远远起不到养老保障制度中第二支柱的重要作用。而企业年金发展迅速的美国,情况则大不一样。从1996年开始,企业年金基金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资产,2003年年末达到12.1万亿美元,2005年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6%。

(二)企业年金计划覆盖面很小,行业分布不均

虽然从企业年金积累总量上看,有年均35%左右的增幅,增长潜力较大.但是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员仍相当少。存覆盖范围上,2004年已有703万人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但这也仅仅约相当于2003年年末1.1646亿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的4.53%。而世界上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国家覆盖人员占周家基本养老保障人数的比例为:英国50%、美国48%、加拿大43%,最低的西班牙也达到了15%。因此,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还非常小,尚难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与养老保障体制第二支柱的目标更是相距甚远。

在有限的企业年金覆盖企业中,行业分布和企业分布非常不均衡: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而大部分有企业年金需求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试行企业年金计划的却屈指可数。即便在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国有企业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电力、石油、石化、民航、电信等经济效益较好的垄断性行业参与率较高。

(三)企业年金运作多种形式并存,地区发展差异迥然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号令、23号令、24号令出台之前,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和保险公司经办。新制度建立以后,要求各方利益主体按照新的受托模式或理事会模式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计划,但是目前三种模式仍然存在。上述三种运作模式现阶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缺陷。

社保经办机构经办企业年金业务时,往往以管理者和监督者双重身份出现,影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企业年金的规范发展。新制度出台以后,社保机构应当逐步向具备资格的经办机构移交,但由于利益问题真正移交的并不多。

大型企业自办年金业务,年金资产与企业资产并没有真正分开,在企业遇到重大财务变更时,难以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和职工的利益。企业或社保机构运营年金资产时,经常是财务劳资或养老保障等部门或处室兼做,缺乏有专业资格的管理人员和投资技术,影响了企业年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而保险公司办理的以团险形式存在的企业年金,并非真正意义上规范的企业年金。

(四)企业年金入市崭露头角,规范操作仍需时日

2006年6月26日,随着易方达基金公司负责投资管理的某国企集团的企业年金基金正式开始下单交易,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资本市场进入实质阶段。部分进入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企业年金,2006年第四季度首季经营收益率达到9.6%。其实,此前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年金中心已经投资了股票市场,并且成为流通股的主要机构投资者。通过社保类机构进行企业年金入市操作,具有相当大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而且,地方社保代管年金,再委托给金融机构人市运作,存在国家财政“保底”的暗示,造成潜在财政风险。

三、加快企业年金发展的可行对策

(一)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升企业年金发展空间。

发展企业年金的目标是使其真正成为支撑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因此,应该将企业年金放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与基本养老保险通盘考虑。目前,世界养老金改革的趋势表现为国家管理的基本养老金的比例逐步降低,由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企业年金的比重逐步提高。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基本养老险的覆盖率及缴费负担都很高,本应在较低层次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养老保险偏离了其定位,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了企业年金的职能,严重压缩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对基本养老保险进行改革,将其水平定位在合理的层次上,这样才能减轻企业的养老负担,使企业得以腾出空间来发展企业年金。

(二)企业年金设立企业要规范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年金的认识

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受托人,就要有能力履行受托人职责,无论是对企业年金理事会备案标准的设定还是监管内容和监管形式上,都要以受托人的职责和履行职责所需的能力为准绳,对其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以保证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年金教育,促进企业和职工转变观念,树立建立企业年金的意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印制和发放各类宣传品,举办各类会议和短训班等)对员工开展教育,从而提高企业雇主和雇员对企业年金的认识水平,让年金受益人了解自身权益的保障机制,不断地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最终推动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和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

(三)企业年金管理主体要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要深刻理解和正确贯彻企业年金的政策法规,加强自我监督与约束,完善内部制度,提高风险控制技术,规范员工行为,维护年金资产的独立性。不同运营管理主体之间要通过清晰的制度约束,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并借助信息披露,实现企业年金管理过程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在参与主体之间,还可以实现实时的监控。

(四)加强政府监管,完善企业年金发展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