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武术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14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武术;课程开发

武术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武术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武术课程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更对武术文化的弘扬、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开发武术课程资源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小学体育的具体教学实践适当予以安排和创新。

一、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武术资源的开发是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开发武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论述如下。

(一)有利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学习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途径,更是帮助学生学习中华博大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渠道。开发武术课程资源对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激发学生参与武术体育锻炼的兴趣

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趣味性较弱,而将武术融入体育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三)保护武术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华武术脉络繁多,支脉数量巨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旁支武术文化逐渐没落,甚至有着完全覆灭的危险。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发武术资源,有利于保护武术文化遗产,提高武术的传承度。

二、如何通过开发武术课程资源来优化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

在明确武术课程资源开发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开发,从什么角度进行开发,怎样开发更加有利于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等,这些问题成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优化的重要问题。

(一)丰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从教学内容方面丰富小学武术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武术是一种系统多样、招式较多的体育锻炼活动,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限,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时,一方面,要考虑将武g资源最大程度简化,创新成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形态;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将武术精髓予以保留,并丰富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如,将招式繁多的武术进行精炼,总结出锻炼不同身体部位的武术操;将武术和健美操进行融合,提高健美操的力量性,降低武术的学习难度等。

(二)降低体育课程对体育器材的依赖性

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对体育器材、体育训练场地、天气环境等要求较高,如,排球训练要求排球器材和排球场;而跳马则需要鞍马和塑胶操场以及保护垫等,而武术体育教学对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依赖性不高。教师可以针对武术教育的这一特点进行武术资源的开发,从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下雨、下雪等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室内进行武术练习,降低小学体育教学受天气环境以及器材的影响,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拓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渠道

传统体育教学在学生参与渠道方面比较单一,大部分局限在学生只能在体育课堂中参与体育锻炼。而武术教学的开发可以通过拓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渠道得以实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渠道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率的提升以及参与积极性的提升。

如,在武术体育锻炼开发中,可以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练习的武术动作以及武术操的流程进行录制,制作成微课,上传到学生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在平台下载,从而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之外参与体育锻炼。

(四)引入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小学生往往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武术体育锻炼资源的开发方面予以应用。如,教师可以在学校范围、年级范围以及班级范围内组织武术比赛,通过比赛训练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参与武术体育训练的过程。引入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武术体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小学武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教师站在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等方面将武术教学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2

关键词:“快乐体育”;小学;武术教学

“快乐体育”这一概念起源于日本,由毛振明博士引入我国,“快乐体育”充分迎合了教学主体的感情需求,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情绪基础上,营造了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目前,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都渗透了“快乐体育”的元素,因此,对“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渗透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生的平均年龄在6~13岁,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阶段性的过渡期,骨骼肌肉系统与神经系统都尚未发育健全,情感意志与认知能力都处于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活跃,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武术教学应该在充分满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入“快乐体育”的内涵,使得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得到激发,对武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纵观我国当前小学武术教育,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仍在沿袭传统的武术教育模式,大多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将“快乐体育”的思想融入小学体育的教学中,这对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1.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小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学内容必须新颖丰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我国小学武术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多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如五步拳、武术操、青年拳的学习等,这些单一呆板的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已有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多样的武术手法,如掌法练习、拳法练习等,在充分的讲解后引导学生两两对抗,这样既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巩固,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2.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与死板,无法调动起小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探索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与录像设备进行新型教学。影像教学能够带给学生较为直观的视觉刺激,不仅使得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好感度大增,还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关注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时间短的特点,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比赛与小游戏,除此之外,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对中华武术文化产生向往,进而有效提升武术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快乐体育”思想的渗透,学生在嬉笑玩乐中便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3.灵活的教学评价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动力

“快乐体育”思想的渗透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在教师的强制性规定下进行,应该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一种学习行为,学校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在这个前提下,武术教学的考核标准与教学评价也要有所改进,不能采用单一的绝对评价形式,应该将平时上课的表现与技术考核的成绩纳入综合评价内容中,实现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综合运用。此外,针对小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的情况,应该大力提倡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相对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适当地进行鼓励与表扬等。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充分地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给予了恰当的认可与肯定,这是对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极大调动。

当人们处于快乐的情绪时,其学习效果会十分理想,小学武术学习更是如此。“快乐体育”的目的便是通过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塑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内接受体育教育。武术教师应与小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课前对小学生的心理与喜好进行了解,对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在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选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比赛让武术散发出活力与生机。一旦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自主地投入其中,感受到武术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柳波.“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2).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3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中小学武术的教育现状及分析

尽管我们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时至今日,很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仅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体育课尤其是对武术课重视不够。通过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从各地区的统计数据来看,华中地区武术课的开设情况最好,华北次之,可见开课情况与各地区武术的传统与氛围有密切关系;西部地区武术课的开设率最低,可能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调查得知,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说明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所以中小学学校体育武术课这一领域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为更好地开展武术课,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些必要的工作,改革中小学武术教育势在必行。

2.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功法类内容为主,套路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三路长拳、太极拳、棍术、刀术、剑术为主,学习起来既繁冗复杂、枯燥沉闷,又缺乏实用性与娱乐性,学生们对武术的学习十分冷淡。武术功法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功,缺少攻防练习内容。虽然武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学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技术内容体系,未有突破性进展,没有突出武术的特色。因此不难理解,当前武术教学内容的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缺乏吸引力,致使学生更为喜爱竞争性、对抗性激烈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篮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激发不起学生进行武术锻炼的兴趣,改革迫在眉睫。

3.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

武术教育要“以人为本”,改革中小学武术要以学生需要、社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武术的推广与普及是人们对武术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这里认识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武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存在价值关系,主体的认识活动总是参照某种价值目标选择和确定认识的客体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推动中小学武术运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入手研究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普及才能正确把握学校武术改革发展的方向。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虽然被列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武术在不少学校名存实亡,制约了武术的普及开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跆拳道、空手道在中国的传播对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也有较大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搏击项目培训,武术对中小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许多城市,武术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武技却大有市场,这值得我们深思。随着西方体育活动项目的盛行,在当前体育活动多样化的冲击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因此,武术要在学校站稳脚,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就必须通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教育、健身及实用价值得到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可,否则只能被淘汰。只有武术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实现普及,才是中国武术的真正普及。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有着丰富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集健身、强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获得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的相关资料,从而得出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内容偏差、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应试教育的影响、外来格斗技能的影响,等等。

4.2建议

针对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了使中小学武术更好地发展和普及,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教材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改进武术教学方法;宣传弘扬传统武术的健身意义;传承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等等。

参考文献:

[1]《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2]陈梅宝,常演丽.中小学武术教育研究之述评[J].搏击.武术科学,2010,(8):64-65.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4

一、中小学武术发展现状

1.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学武术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

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陶冶情操等多方面的功能。目前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武术的作用存在片面看法,认为武术仅供观赏,甚至有人认为练武只是为了技击,而忽视了武术在健身防病等方面的作用。

2.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缺少武术专业教师

据调查、了解,在大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中,武术内容所占比重很小,绝大部分学校没有武术专业教师,体育课也就根本没有武术内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重视武术锻炼对学生健康所起的作用,忽视了武术教学对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还有人认为,练武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因此丢掉了中小学这个普及与发展武术的重要阵地。

3.武术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评价欠公正

就目前社会职业看,武术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都比较低,这就决定了武术教师在社会上不可能受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也就得不到保障,这势必影响武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有些中小学校在武术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评先评优问题上采用不民主不公正的评定方法,将武术教师抛在一边,否认武术教师的工作业绩,甚至不考评,严重挫伤了武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武术重视不够

原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讲:“武术是体委系统开展的50―60个体育项目中的一个,但它在体育当中所占位置,绝不是1/60,而是体育工作的一半”。然而,部分地、市、县教委、体委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的辅导与培训,没有组织各种级别的武术比赛,升学考试中也没有应有的分值,使武术课教学实施不能到位。

二、促进中小学武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1.提高社会对武术的正确认识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它既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武能兼修武德,陶冶情操,改变人们头脑中认为练武之人只是一介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错误认识,要把练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事业来抓。

2.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

体育教师自身的武术素质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因此,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武术素质和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武术教学可不受场地、器械、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在中小学普及推广武术运动具有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又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正确评价武术教师的成就

现实中武术教师的工作业绩得不到肯定、物质待遇与他们的劳动价值不相符合等问题,势必影响武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武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切实解决武术教师职称晋升、评先评优难的实际问题,缩小他们与其他教师的悬殊差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立足于武术教学,从而促进中小学武术的发展。

4.加强教育改革,推动武术发展

在中等教育阶段应实施武术段位制,举办各种级别的武术竞赛,激发中小学生练武的动机,加大中、高考体育考试中武术项目所占的分值,迫使各级中小学校重视武术,发展武术。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武术也象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那对我国中小学武术的发展将起到多么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5

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武术是一种文化,认为武术的成熟与发展,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郭玉成在《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中指出:“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武术被称为中国传瑰更祀牵瓣颗明珠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由于武术的文化价值、文化属性,武术才成为一种文化。”武术与哲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哲理化;武术与医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健身理论的发展;武术与伦理的结合,则体现在“武德”社会化;武术与兵学的结合.使武术成为了一种技击艺术,促进了武术战术思想的发展;武术与文学的结合,才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诞生。武术与舞蹈、戏剧的结合,才有了京剧中武打动作,以及现代大型的武术表演活动。正因为“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已经融人了中闰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正因为武术文化性的存在,才使得武术得以发展、流传。

由于“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发展,自然地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学体系—武术文化”。所以.武术具有了文化属性,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也就使之具有了教育价值。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武术的教育功能,古往今来皆有之,只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武术主要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从二十世纪初就成为了教育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手段。可是,在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二十世纪中,武术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与发展,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武术和武术教育功能,必须构建好中国武术教育的新体系,充分发掘武术的教育功能与途径,使武术教育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武术教育功能

2.1武术教育之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是通过师者来完成的。武术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它能够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武术文化较好地传承下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师父、教练、指导员,都起到了传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作用。无论是中小学武术教育、高校武术教育、体校或武校,还是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能有效地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方面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承,也只有通过武术教育才能得到较好的传播。如果武术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或者说不能较好地发展武术教育,武术的技术与文化就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不仅要管理好各政府教育机构,还要鼓励和发展好私立教育,实际上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可称之为私立教育。只是以前没有重视对各门派、拳种中教育的有效引导,也没有较好地发展其教育功能,致使有些拳种、拳术理论、文化的流失。

2,2武术教育之修德塑人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向来是武林中的优良传统”。武术之“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之实现的影响。所以,千百年来“武德”教育着无数的习武者如何去遵循社会规范.并做一个深受社会尊重的人。只有习武之人做到“正心思、习品行;讲文明、有礼貌;表里如一、举止庄重;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而“真正的武者往往是道德高尚,是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被高度社会化的人”。因此,每遇师傅收徒时,必先考察其品行、道德。“未曾习武先习德”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习武者在习武之前必须使自己的品德行为达到、符合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要求后,才开始习练武艺,并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自我。王岗先生认为:“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所以说,武术教育是一种修德塑人过程,是一个培育人们健康体魄和高尚灵魂的过程,它是中国武术的丰碑。

2.3武术教育之弘扬民族精神

2001年,在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再一次被列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为了深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武术教育就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近年来,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针对武术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呼吁武术教育必须大力改革。“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由于武术的悠久历史.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武术“附载着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的尊师重教、仁爱宽厚、习礼守法、自强不息、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武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武术技术)的传承,而更应该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播,因为只有“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岳飞之精忠报国,霍元甲之精武门的强国强种、民族自救等,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国人爱因爱民族的重要手段。武术教育就应该培育道德高尚、并极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人

2.4武术教育之健体强身

“武术的健身价值,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教育体系中处于从属其军事格斗价值的地位。”在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武术教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其“转型标志之一: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更多的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来发展,育体镶丽目的是为去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亦即“在古代武术教斌术固有的健身价值,取代了军事格斗价值作为武术主要价值地位”。从近现代武术的转型上看,武术更多的是发挥体育功能,特别是健体强身之功能。

在近代社会中,出现过“土洋体育”之争,在这场空前的运动中,国人尽巨大之力来发掘武术体育功能,‘.精武会”弘扬的是强国强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武术作为社会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飞速发展,其健身功能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武术健身的人非常之多。邓小平说的“太极拳好”,是对武术健身功能的最好评价,也是对武术教育的最好宣传,它使更多的人加人到武术健身中来。

3实现武术教育传播武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3.1学校武术教育是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1.1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活动使之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武术教育同样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习武之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熏陶,并通过武术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可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偏重于技术和.’体育”形态的中国武术价值,缺乏武术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教育。而且,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据调查得知“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过武术课。”这么低的开课率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武术教育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王岗教授认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走2+1模式,即三节休育课中,两节为普通体育课,一节为武术课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邱王相教授在其(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中就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基本思路:(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权威性、指导性教材与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3)汲取传统武术营养。(4)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5)借鉴跄拳道、空手道的成功经验。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还是没有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问题。当代的学校武术,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以青少年为对象、以中小学武术教育为课题进行深人研究,探索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镇。不仅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还把武术作为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身体感悟的手段。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武术教育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其意义是重大的,作用是深远的。

3.1.2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肩负着继承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武术教育发展的后续力量就是大力培育武术教育人才,各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武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武术教育的权威人士,几乎都在各高校中从事武术教育t作。他们在培育一代一代的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武术;一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体育教育专业属师范类,其毕业可以获得教师资格,学生毕业后可以进人中小学从事武术的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虽然属非师范类专业.但是除了部分学生也能进人学校从事武术教育活动外,还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从事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活动。因此,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要培育具有高质量的武术人才,他们不仅能传授武术,还能很好地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3.2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传播武术文化

媒体是当今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如影视媒体“在教育层面上,主要有寓教于德的教化功能;寓教于美的审美功能;寓教于新的信息功能;寓教于变的调整功能;寓教于乐的娱乐功能”。不仅是影视媒体,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信息等都具有上述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来传播武术在有关自强不息、尊师重道、爱国爱民、见义勇为、文明礼貌等精神。通过电影《黄飞鸿》人们懂了“男儿需刚自强”道理;《霍元甲》让人们知道在民族危难关头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影视明星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不仅仅是他们武功高强,他们还有着高尚的人品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武术的教育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或缺。武术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在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创立武术品牌,能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之博大精深,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拳种、门派众多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渊源有序的拳种就有129种之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近年来武术的发展出现瓶颈,竞技武术未能进人奥运会大家庭.传统武术也一直被边缘化,许多民间武术拳种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以及武术传播中文化的弱化等等,武术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市场、休闲体育的强劲需求,发展文化、建立品牌成为当前社会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要抢占市场,就必须建立品牌,并发展其文化。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是如此,就连“贻拳道”、“空手道”等亚洲武技也是如此。

要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武术拳种。因为“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的核心资源。是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一拳种是代表民族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国武术发展的特点来看民间性极强,所谓传统武术的发展,即各拳种、门派的发展都是依赖民间自发性的,政府的干预性不强。虽然,政府在发掘、保护拳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拳种、门派自身的发展仍然要依靠其自身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度性的发展措施。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将是各拳种、门派在其今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必经之路。而“忽视拳种教育的中闰武术教育只能导致中国武术断代失传,只有重视传统拳种在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中闰武术教育才会更加丰盈饱满”。

武术文化及品牌的建立,将更加有利于武术文化及传播,有利于武术教育的开展,它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基础,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内容来源,只有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武术的教育化发展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6

关键词:武术;教学研究;传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佳木斯市三个区9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师72人,学生300人。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了近几年有关中学武术课程教学及其他相关资料。②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一)、当代中学武术开展的状况及趋势

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武术被列为中学体育课必修的内容。大纲规定了初中武术教学每学年4至6学时,高中每学年时。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武术在中学的开展情况并不太乐观,为了使武术在中学能更好的开展,本文对佳木斯市中学武术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为推进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的普及与推广提供参考性建议。

(二)学生对武术认知的现状

1.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有28.33%的学生从武侠小说中了解武术,由于学生喜爱武侠小说那些虚构的武功情节,35.33%的学生从电影电视中了解武术;由于学生喜爱看武打片想学两招,显示英雄那种威风;19%的学生是通过学校体育教师课程传授中了解到中国武术,是由于武术是必修课;还有10.67%的学生从民间拳师那里接触了解武术,最后还有6.67%的学生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武术的。当前学校体育教师对学生武术传授引导的渗透力不强,如何利用体育课堂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了解武术、理性认识武术亦是以后的重要任务。

(三)武术基础设施的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武术场地一般以学校的操场的草坪和塑胶跑道为主,另外就是以学校的篮球场和排球场为主,是因为武术本身对场地的要求就不太高,只要在空旷的空地上就可以。武术器械也只有少数学校有少量的刀,剑,棍等,是因为许多学校还没有开设武术课,而开设武术课的学校武术课的内容也只是以徒手套路为主。

二、中学生学习武术的重要性

(一)中学开展武术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普及武术,无论对继承和弘扬这项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塑造健康人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要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使每个中小学生都认识武术,了解武术,习练武术,并把武术作为终身体育的项目之一。

(二)在中学普及武术的优势

传统武术在我国中学以优先得到普及,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是塑造青少年优秀品质的需要,也是增强青少年健康体魄的需要,且具有许多得天独厚优势。首先,中学体育教师大都毕业于体育院校,而武术是体育院校必修的技术课程,所以大多数体育老师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武术知识,另外,越来越多的体育院校增设了民传专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武术人才,这些都说明我们有在中学普及武术的师资力量。

(三)武术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和思想的成熟期,习练武术无论对少儿身体的锻炼还是人格的塑造都具有一般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作用。

1.武术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武术对人体各方面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中小学生通过系统地进行武术学习和训练,可以使柔韧、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2.武术对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历来重视“武德”的培养,所谓“习武先习武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武术的修炼过程是一个内外双修的过程。中小学生习练武术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如何更好的开展武术课程教学

(一)提高武术教师武术教学素质。要加强对教师的业余进修,从而缓解武术老师不足的问题,提高师资质量。武术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时代特征;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修养以及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勤于钻研教材和教法,具有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武武术兴趣。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加快中小武术的发展,老师应在武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三)有针对性的安排教材内容。武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样,作为教材内容,重要的是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可行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小学武术教材要以武术游戏和简单武术动作为主,初中以简单的武术动作组合为主,降低动作难度要求,简化武术动作;注重武术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武术精神联系起来;不同的区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当地特色的武术作为教材;注重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以往武术传统教法上,是过于重视教师主导地位,以传授教学为主忽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现代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结论

1.学校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注重学生的学习;2.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以选修课为主;3.对于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教学大纲为主。

建议

1.在中学武术内容的创编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不同难度编写不同教材,根据地方特色开设地方课程;2.重视中小学武术教学及其教学改革,并在中小学设置武术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进行试点教学,以点带面加快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步伐;3.学校要注重武术教学场地设备的投资,使场地器材得到充分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扬.试论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68-69.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7

一、武术是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

首先,武术是一种文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其他动物[1]。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超越自然本能的创造物。换言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不难理解,以攻防技击为本质的武术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它来源于历代先贤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类本质对象化的武术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武器、武技、武功、武术训练方法、武德、武道等一系列的器物层、制度习俗层、精神思想层的文化成果。

其次,武术又是一个系统。系统哲学指出系统是普遍的客观存在,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以系统形式存在[2]。因此,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武术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早期武术是由拳打、脚踢、摔拿、击刺、劈砍等攻防格斗技法所构成的一个实战武技系统。显然它已经具有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技击性,但尚不具有完备武术形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而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进化原则,武术会不断与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医家等,进行能量、信息、物质交流,促进其涨落、平衡、有序的发展进化,最终形成内蕴中华民族文化模式的武术文化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说,武术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技能和技艺,而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反映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体现武术人稳定生存方式的文化体系。

再次,武术还是一种人体技艺。就武术表现形式而言,不管是进行实战格斗,还是进行功力、套路的表演和竞技,所有的武术招法都必须通过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自身体能,来实现武术的各种价值。而武术的学习和训练,本质上也是通过长期而系统的套路、功法、实战等训练,来开发习武者的身心潜能,提高其攻防实战能力和表演竞技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武术又是一种以攻防技击性的人体动作为素材,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而来的人体技艺。

综上所述,武术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以武技为中心,经过长期积累、创新而形成的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它体现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能力、习惯等,是历史凝结成的为武术人群所共享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二、中小学武术教育要培养武术文化人

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其本质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在其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思想方法等都已熔铸于武术的各个层面,虽然它们在各个现象层面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互约的,并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是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的武力,追求的是野蛮体魄和高超武技的完美结合,而这些看似与文化所追求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和精神修养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长期以来武术的人文价值并未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武术教育普遍选用套路类的拳术作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体操式的教学和训练,使武术逐渐转化为一项体操化、竞技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重视套路竞技表演技术,忽视武术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行为、价值、责任、武德等人文内涵。这样的武术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但是由于缺乏文化熏陶,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单向度的,即只有知识技能而没有文化修养的武术套路表演竞赛人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异化的不完整的武术教育,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弱化攻防技击性、缺乏人文价值的套路技术训练。

中小学时期是武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该阶段的武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应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为其终极目标,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武术教育,完善学生武术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其高超的武技、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精神。只有这种在身、心、技、艺等诸方面都具有良好修养的武术人才才能被称为武术文化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内有仁义礼智信勇、外有强健体魄和高超武技的武术文化人数不胜数。例如,三国时期忠义勇武的武圣关公,宋代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明代并称“俞龙戚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与俞大猷,明末清初内家拳名家黄宗羲、王征南、黄百家,清代文武双全的苌乃周、武禹襄、陈鑫,近代津门英雄霍元甲,现代德艺双馨的陈盛甫、张文广,以及至今仍活跃在武术界的神拳大龙蔡龙云、武术教育家邱丕相等[3]。这些武术大家之所以能够通过武术来实现自我价值,很重要的缘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们也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树立了楷模。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8

价值模糊,缺乏课程定位早在1956年国家教委编订并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根据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教学大纲民族特色的精神,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被列入同年编订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2000年《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武术列为必修内容。2004年和教育部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出“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4],令武术界人士备受鼓舞。长期浸染传统文化的武术,其功能和价值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是为什么设置武术课程,与其他运动项目有何区别?武术在学校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武术与田径、球类、体操等课程一样,主要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无法凸显武术特色和课程的价值。武术与西方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本质区别在于,武术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武以载道”应该是武术在学校教育的正当定位,邻国日本、韩国的柔道、跆拳道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理解为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对内容未作具体的要求,只要能够实现学习目标,体育教师自然选择简单、易学、吸引学生的运动项目,武术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了在实际教学可有可无的内容。

武术课程内容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选择

受我国教育体制等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计划、课程大纲与教材研究、编写“一向是由政府组织教材专职编辑人员与学科专家具体操作、实施,形成‘上所定,下所行’的课程、教材研究体制”[5]。国家统管统控的课程研制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由于武术课程理论、武术教材理论与武术教学理论的匮乏,武术教师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基本是完全依照武术教材,教材与教学大纲基本上合二为一,在教学实践中,武术教材的实际权威远远大于教学大纲。于是,在教师的眼里,只有武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概念,而没有武术课程内容概念。根据有关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及初级长拳、初级剑、简化太极拳,近年来在“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改革思想指导下,武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面对博大精深、流派纷呈的中华武术,以什么标准将哪些拳种和技法作为素材进行教材化处理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显然,我们的武术教师还没有统一的意见,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概念依然纠缠不清,体现出武术课程理念的混乱,造成实践中教师上课赶进度,学生基本上为学分和应付考试而记忆不同的套路。从总体上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武术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但在强调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武术教学内容又走向了竞技化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及时纠正和厘清武术课程内容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文化之于课程改革的影响是内在而持久的,又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文化行动。面对武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课程实施的不稳定性,武术教育界的当务之急是争取教育部门支持,积极达成共识,构建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武术教育文化体系,以适应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文化需要。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9

关键词:农村学校;武术;课堂教学

1、研究目的

农村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而武术教学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并与学校设备情况相适应。武术的刀、剑、棍等器材构造简单,可带动学生自做,这样既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可解决器材少无法上课的矛盾,何乐而不为呢?武术项目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可以提高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所以农村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开展武术教学,通过提高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普遍喜欢上武术课,推进新课改在农村学校的实施。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在因特网上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以及“中国教育网”等收集整理有关农村武术课开展与学校体育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参考。

2.2问卷调查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于2008年4-6月分向市辖区的各中小学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实际收回96份,回收率96%,发放学生问卷2000份,实际收回1990份,回收率99.5%。

3、结果与分析

3.1武术课在农村学校开展的现状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武术的不断推广发展,武术已成为了2008奥运会的表演项目。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之一编入教材,但是很多学校的武术教学开课率并不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更不理想,几乎为零。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公布了最新的一项调研报告。这项为期两年的调研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70所普通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84.0%的中小学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有武术内容,但能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学校只有19.3%,另有50.6%的学校能部分完成;还有14.1%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虽有武术的内容,但却没有武术课堂教学;13.0%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武术内容。另外,79.6%的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没有武术活动,51.3%的体育老师认为体育课中应增加武术内容,77.2%的学生认为没有在校外学习武术的途径,而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则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87.4%和46.5%,通过学校体育课了解武术的仅占27.1%。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武术课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如何通过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来吸引学生是我们当务之急。

3.2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的质量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我们对农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喜欢武术项目的学生占66.5%占的比例还是挺大的,仅次于篮球项目的70%和足球项目的68%。不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农村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协调性和柔韧性相对来说比较差,因此学习武术的动作非常吃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不好学,即使学会了忘得也快,因而往往缺乏兴趣。所以,要上好武术课,首先应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教一些简单的手型、手法、步型,简单的动作组合,使学生一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克服“不好学”“学不会”的心理。

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不能长久保持下去。这是跟武术项目的特点有关联的,比如在武术套路教学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只采用“边讲边示范,学生跟着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认为武术“难学”,教师也没有兴趣继续教,觉得“难教”,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考虑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采用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首先要培养体育骨干,就是要有目的地挑选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养,以使他们提前学会教材,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效地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还应该采用区别对待法:比如针对女生和弱质人群可以调整教材内容为太极拳或气功等,这样才有利以武术面向全体推广。还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用信息教学法:利用VCD和录象带进行教学内容演示。将多媒体教学作为武术课的辅助手段,是改进武术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除了采用以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可以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从而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

3.3通过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来促进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体育锻炼,而武术由于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是农村学校在课外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一项不错的选择。因此在课外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是学生在课外活动选择武术项目的关键。

利用早操或课间操的一部分时间进行武术项目的推广,是部分学校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以外进行武术锻炼,采用比较多的办法,其主要选择简化太极拳或长拳套路这两项。早操或课间操的练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这就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能使学生长期在武术氛围的熏陶中对武术产生兴趣。

我们还可以通过组建武术兴趣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在学校的各项大型活动中进行武术表演展示,激发其他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其加入到武术兴趣小组中来,促进武术项目在课外活动的推广。

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比,它的活动内容不拘于教材,更具吸引力。在武术教学内容里,仍是以简单化的套路进行教学,如“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等。而课外活动时老师就可以介绍些防身术、擒拿术、拳击和散打等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武术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在课外活动选择武术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课堂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我们作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认识,对于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国外体育项目。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教材内容有待改进,教学模式过于老套,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为此我们身为体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在借鉴跆拳道和空手道推广成功经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推广模式。并且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这两个关键环节,让学生普遍喜欢上武术。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农村学校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423-425.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篇10

一、武术健身操的概念

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根据这项通知精神,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局、体育局,从2010年9月1日起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全国中学生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共有八节,每节4个8拍,用时4分零6秒。本套操的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塑造出鲜明的动作形象,以积极向上的操名和专业性极强的节名,配上激扬振奋、节奏鲜明的音乐,展示了一个个英雄少年的体魄。随着武术健身操音乐响起:全国中学生武术健身操英雄青年们马上开始进入做操的状态,学生所有的精神焕发,步伐整齐,整个过程充满活力,声音宏亮,场面非常壮观。

二、武术健身操教学的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打不出应有的气势。兴趣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启蒙,同时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指导和培养中职生对体育的兴趣,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对运动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做体操,可以以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建立终身学习体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负面的学生在他们的行为中没有纪律。这些学生对于老师来说是头痛的,对于这样的学生,体育教师应该更加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更加关心,更多鼓励,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2.学生缺乏武术基本功底,动作做不到位,动作过程也没有及时掌握。这套操主要以一些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组合而成。如武术的基本步法:弓步、马步、歇步等。手型:掌、拳等。对于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同学来说还可以。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就是缺少一种气势。学习这套操明显感觉学生掌握速度慢、不牢固。

3.武术发声缺乏底气,不能振奋人心。这套操里面有两节要求发声,开合运动和拧转运动,开合运动同学们发声还可以结合着震脚,而拧转运动发声还不够整齐。学生们由于不好意思,以及自己对健身操的认识不足,不能振奋人心。

4.音乐节奏感不强,节拍掌握不好。中职生在刚开始学习时,有些同学跟不上节拍,有脱拍、抢拍现象,甚至有个别学生根本做不来。

三、开展武术健身操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基于以上现状,在武术健身操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先向学生示范、讲解和分析动作要领,教师先教,学生模仿跟学习武术健身操的动作要领。中等职业学校武术健身操教学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联想启发式教学。中等职业学校武术健美操教学根据适用原则,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动,改善健康,因此教学行动比较简单,行动重复,以对称的方式出现。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开朗活泼的音乐,还可以在动作中添加一些时尚舞蹈元素,如爵士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联想不同的音乐节奏,提高学生对武术健美操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武术健美操的教学质量。

2.^摩式启发教学。在武术健美操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屏幕观看大型武术体操活动。或手机播放微视频,同样可以实现观摩效果。条件许可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看武术运动表演,扩大视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语言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武术健身操的动作要领,激中职生的学习武术健身操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师在教授武术健身操的时候,抬头挺胸,姿势标准,通过准确描述动作要领,启发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同时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通过语言启发,将动作要领印入脑海中,能够大大提高武术健身操的教学质量。

四、开展武术健身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1.制定武术健身操详细周密的教学方案。要想武术健身操教学得到落实,首先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同时学校主管教学体育的领导要直接参与健身操的教学方案的听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新学期,学校将《英雄少年》武术健身操推广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由德育处统一安排,制定详细活动方案。体育组承担培训任务,全校各类教师包含班主任等要积极参与,具体方案的布置实施,为全校武术健身操的组织学习提供了有力的行政保障。根据学校总的活动安排表,体育组再制定武术健身操详细的课时计划,并在日常的教学中认真实施完成。

2.加强体育武术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师资力量。为准确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一到两个早上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上,由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教授《英雄少年》基本动作,或者课外去观看健身操的动作分解视频,集中模仿操练,体育组和班主任老师掌握了健身操基本动作。教师先行,班主任先会,然后不断提升健身操的师资力量。

3.培养中职生体育骨干和精英,培养领操员,发挥榜样作用。首先,体育教师从行动到规范,准确完成各项动作要领,以优雅的运动美去感化学生,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体育武术健身操骨干,做好学生的鼓励和赏识教育,每班应选择一到两个精英,担当领操员,树立好的榜样,也让学生知道武术健身操魅力,从而提高了体育健身操的教学质量。

4.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技能目标细化考评,逐节逐一考核。考核评估是提高武术操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考评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在考核之前,体育教师从头到尾先传授一下动作要领,然后做个示范,再分组开始练习,把每一个动作都目标细化好,由各组小组长带领把这节操强化一下,由小组长全权负责,按组进行考核。先自评,然后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5.建立健全课间武术健身操量化考评机制,动态管理武术健身操教学效果。每天对各班课间操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并且每周把量化打分的情况公布出来。对班级做武术健身操进行评比,前几名的班级进行奖励,以激励各班级都重视起来,同时作为指挥课间操的体育老师来讲,应对每次课间操的动作质量、队形、精神面貌等情况作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