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00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投入;公平度;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1-0086-05

教育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的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平等地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福利经济学认为,个人的初始经济禀赋平等是经济均衡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重要条件。新经济增长理论则把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教育无疑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首要条件,公平的教育分配对于基础广泛的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整个社会的福利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育投入的地区性差异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机会均等、确保落后地区的儿童得到法律保护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定位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具有极强的公共产品的外溢性,所以就需要政府进行投资,而政府投资的公平度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此,笔者通过借用分析收入不均等的两个工具――基尼系数与Lorenz曲线对中国义务教育经费地区占有的公平度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中国基础教育投资在地区上的差异性。

二、义务教育的纯公共产品属性的论证

(一)关于公共产品界定

对义务教育产品属性的确定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萨缪尔森(1998)对公共产品下的定义是:公共产品是这样的物品:扩展其服务给新增消费者的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人们享受的物品。经济学家们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引申出公共产品的三种特性:一是效用的不可分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三是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我们通常把同时满足以上三个特征的公共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对于纯公共产品的界定有利于对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论证。

(二)中国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的论证

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厉以宁(1999)从教育的供给者和教育经费负担方式的角度来确认教育的产品属性,他认为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因为这些教育的提供是政府在税收的基础上向社会免费提供的。袁连生(2003)认为,应从产品的消费特征出发来界定产品的属性,而不应从该产品的供给方式来判断。从教育直接消费效用看,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从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王善迈(1998)认为,义务教育是强制的,必须免费,不能通过市场交换提供,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广泛的社会效益,所以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劳凯声(2002)认为,教育的外部性、重要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决定了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周金玲认为在学生完成了基础教育之后,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素质的效用过程才是基础教育产品的消费过程,这个消费过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是基础教育是纯公共产品。

大多数学者认为对现代基础教育的消费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学生对于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二是对接受基础教育后形成的素质的消费。以上学者都是从其中一个消费过程得出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的纯公共产品属性进行分析。

1.义务教育是制度化的纯公共产品。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在中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强迫性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每个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家长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可见,中国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受教育者、家庭以及各级政府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既是国家教育基本制度之一,也是一种法律制度。与其他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相比,义务教育有自己的特征:即国家强制性、普及性、公共性、免费性。

从政策层面上说,中国的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因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某个人对于义务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妨碍其他人消费义务教育,即义务教育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同时,义务教育应该是免费的,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手段对义务教育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所以说,从法律的规定上看,义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纯公共产品。

2.义务教育产品的外部性。当某个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而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现象成为正外部效应。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而且市场无法有效的供应,必须由政府通过税收向社会公共免费提供。

义务教育产品是典型的具有外部性的产品,义务教育提供的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主要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学会做人。个人或家庭投资于自身的基础教育,当然会获得高额的回报。但是受教育不仅增加个人的利益,还增加国家整体的利益,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者。(1)个别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带动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2)接受教育可以使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走在街上不再随地乱扔垃圾,乘坐公共汽车时更自觉地买票,可以明辨是非、善恶,犯罪率也会随之降低,社会趋于稳定,从而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节省交易成本。(3)义务教育为政府教育提供了理想的途径,使得公民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政府,从而达到政治统一。义务教育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它的个人效益,据统计,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平均为20%~30%,社会收益平均为16%~44%,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由于义务教育的经费基本上由政府负担,社会成本大大高于个人成本,所以扣除成本因素的影响,社会收益率要高得多,存在较强的外部性。

在教育回报为社会所获得的情况下,个人或家庭的教育投资有一部分收益外溢了,如果人们严格地依照成本―收益原则进行投资的话,他们就会在外溢的收益这一块投资上丧失积极性。这样,为避免市场的低效,达到教育规模的最优化,需要政府进行提供。

三、分析工具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义务教育产品作为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完全投资。笔者下面的分析将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进行,把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纯公共产品,用基尼系数以及Lorenz曲线这两个分析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因为我们所要得出的基尼系数之后的理论基础就是看现实情况之中实际的地区居民的教育财政占有的不平等所引起的基尼系数情况与零的差距,以及与45度线――Lorenz曲线的差异程度。

(一)基尼系数

关于不平等的分析主要是考虑到不平等程度的划分,并就此对其进行评测。

1.平等性分析的基本原则。(1)匿名原则。就是讲财富或者资源掌握在谁的手中是不重要的,即资源的互换不影响平等程度的判别。(2)人口原则。整个人口成倍的增长不会影响平等的程度。如果在既定的资源分配模式之下,人口出现成倍的增长,这样两种之间的不平等的程度是没有变化的。(3)相对收入原则。即如果比较两个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程度,具体的数据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两国之间财富占有的相对的数量。(4)达尔顿原则。如果一个收入是从另一个收入经过一系列的累退性转移后得到的,那么前者一定比后者的不平等程度要高。所谓累退性转移就是将收入从不太富的个体转移到不太穷的个体。

2.关于平等分析的工具介绍。设有m种不同的收入,在每一个收入等级里面有n个个体,所以人口的总数就是:

很明显可以看出,这只是一个十分“粗糙”的指标。它只考虑到了两极的情况,对中间的大范围的情况并没有进行分析。另外,它不满足达尔顿原则,当收入从较穷者转移到较富者手中之时,很明显收入的不公平程度是加深了,然而,从该指标之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2)库兹涅茨比率。SimonKuznets提出,这个比率代表最穷的20%或40%的人口或最富的10%的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在总人口之中的比例。一般而言,它是最富的X%部分人的收入与最穷的Y%部分人的收入比例,其中X、Y代表诸如10、20或40这样的数字。这些比例实际上是罗伦兹曲线上的部分信息,它是缺乏关于收入分配的详细信息之时比较方便和有用的信息。

(3)平均绝对离差。其考虑了全部范围的指标原理:不平等是与平均收入的距离成比例的。

这一指标好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指标,然而它具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即对达尔顿原则并不敏感。

(4)变差系数。变差系数(C)实际上就是用标准差除以平均值,使收入的绝对数量不再重要。

这个指标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指标,能够满足上述四个准则。

(5)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在实证之中广泛采用的指标,基尼系数的方法基础与m和C这样的指标不同。它没有取平均收入的偏离值,而是把所有的收入队取差,然后加总所有的绝对差距。就好像不平等是所有可能想象的“两人不平等程度”的加总。在通过除以人口的平方和平均收入将基尼系数归一化。从公式上看基尼系数G为:

两个加总符号意味着我们首先对所有的k加总,然后再对所有的j加总。这有点像把所有的收人差距队加总(对这种队的数目njnk加权)。因为每一个|Yj-Yj|嘟被计算了2次,所以最后这个表达式还要除以2。

很明显,上述基尼系数也同时符合我们前面所讲得四个准则。

在这里为了与Lorenz曲线紧密地结合,笔者将选用基尼系数作为计算时所用的指标。因为,从基尼系数的公式上看基尼系数的值将是Lorenz曲线之中,45度线与Lorenz曲线之间的面积与等腰三角形面积之比,故笔者用这个指标去计算。

(二)lorenz曲线

Lorenz曲线是美国统计学者ConradLorenz(1905)所创,最早用来制作国民收人分配的曲线,用以了解所得分配是否过度集中,财富是否为少数人所有。用累计百分比的人数占有的收入的累积百分比来说明贫富占有的不公平性(如图1所示)。在最初的应用之中,Lorenz曲线的横轴表示人口的累积百分比,纵轴表示收入占有的累积百分比。如果将其作为地区教育财政资源占有的不公平程度,那么横轴即表示地区累积百分比,而纵坐标则为教育财政占有的累积百分比。

四、实证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以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情况为基础计算地区的教育基尼系数,笔者在实际的分析中选取了2002年、2003年,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义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与普通初中教育,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这两者的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不能近似地说成是相等的,所以笔者对这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如表2),得出的结果如下(表1、图2―图7)。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义务教育经费在地区的投入上还有较大的不平等,而且近几年在小学义务教育方面的不平等程度在一定的基础上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另外,从普通初中义务教育来看,基尼系数大体上在这3年中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中。在衡量义务教育不均等的过程中,笔者的比较标准是基尼系数的值为零,而不像在衡量人们的收入不平等的时候那样没有一个标准的关于效率与公平均达最优的值供我们衡量。一般说来,基尼系数不太高,且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值。然而,在关于义务教育的分析中,只有当基尼系数为零,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重合之时才是一个最为合理的值。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反映义务教育的指标仍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在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情况离基尼系数为零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基尼系数为零以及洛伦兹曲线为45度线是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在地区分布上努力的目标,以此作为一个衡量的指标,对政策的制定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当然,衡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占有不平等的程度只是一个衡量的指标,并不是最终目的,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有计量指标可以衡量的前提下去解决中国义务教育经费在地区占有的不公平,促进其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赠.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3).

[2]王善迈,杜育红.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

[3]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4]沈百福,王红.2000-2002年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和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5]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6]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7]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J].教育与经济,2003,(1).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2

【关键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05-0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奠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均衡发展是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来越明显,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因地区而呈现不同的差序格局,这种差距很明显的把义务教育的均衡模式分层,最终形成了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1]当东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呈现以优质均衡回应当地的高端需求的时候,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经济总体欠佳、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冲突等特殊情况,其义务教育正处于不断提升底线,以资源均衡追逐优质教育的过渡均衡阶段。这里的底线指的是水平、程度、价值等的最低合格标准。[2]

资源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下,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和教育政策,将义务教育整体资源进行均衡分配,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个体实际享有的教育资源份额相当。《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但资源均衡并不是意味着限制某些区域的发展,更不是“一刀切”,一个模式,而是要办出特色。也就是说优质教育并不是意味着“资源均衡”向“质量均衡”转变,“资源均衡”也并不是为均衡而均衡,而是为教育而均衡。同时,资源的均衡同时也并不是可以一概而论,标准划一的,应该根据区域、城乡、校际、人群、底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资源均衡路径。

一、以“共生”作为实现人群平等的基本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为了同时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云南省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认识生命、学会生存、了解生活。然而,西部地区,由于各种环节、基础的薄弱,连最基本的教育机会都得不到应有的均衡,那么一切理论教育都是空谈。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人,因此要想达到教育的均衡,最根本的是我们得解决人群的差异,让我们所有西部地区的受教育对象都可以平等入学,都有机会、有能力入学,以追求共同生存和生活的“共生”理念,此处的“共生”又特别指出是在共同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的受教育机会的共生。

在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我们最原始的理念“共生”,那么最基本的几条建议就是用物质补助、人性关怀、差别对待以及文化交流来共同促进西部地区的“共生”理念。所谓的物质补助,就是说要对经济贫困的义务教育对象给予一定的经济、物质的帮助,生活补贴、日常用品补贴、学习用品补贴等等,物质是精神的基础,那么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所谓人性关爱就是在对待一些比较缺少关爱的学生而言,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外出务工者子女,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和问候,人性最常态的温暖便传递给了他们,这是对他们生存、生活的关爱,是什么都无法替换的。所谓的差别对待,就是针对一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的,他们由于以前受教育条件的有限,因为没有天生的笨蛋,所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他们的所愿,因此要差别对待他们,让他们在相对平等的、没有歧视的环境中逐渐成长。最后的文化交流,是尤其针对我们的少数民族来说的,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因此要用多元文化论的观点来对待,彼此交流,达到文化上的平等。云南省新平县积极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入学权利关注“留守儿童”和“进城少年”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

二、以“创新”提升“非均衡”底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教育理所应当走内源发展的道路,因为内源性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国内的内在资源和潜力。[3]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底线的薄弱性,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翻版的“内源发展”。也就是说,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地方资源、本土优势和特色潜力,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方式上逐渐摆脱外界的依附力量,在“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均衡底线。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析

[作者简介]廖良初,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教授,湖南岳阳414006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041-0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90年来,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规律。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将利于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一、教育的重点与党的中心任务相一致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一定时期的整个工作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向和重点与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是相一致的。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中心任务或工作重点,这一重点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表现最为突出,党在每一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主要的就是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从而与党的中心任务相配合。在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它要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革命斗争来进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必须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

正因如此,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与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的确定和实行状况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当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中心任务明确的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而当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的确定出现较大偏差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随之出现偏差,而且往往是不成功的。在战争年代,曾经有过几次错误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在建国以后有过“”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上出现重大失误,对于整个党的事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就是由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党的中心任务相一致的规律决定的。

但是,这一规律并不是单一的抽象的规律,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规律。在这一规律中包含着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情形的正确理解和解释。按照这一规律,我们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能加以绝对化。事实说明,在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而且中心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一定就会自然地成功。只能说正确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的正确把握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和核心内容上的正确,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提供基本的条件和可能,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的把握方面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效果方面,还要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对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的使用问题,对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方法不当,如果不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即使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中心任务很明确,也不可能十分圆满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教育的广泛性和重点性相统一规律

就内容来分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二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但又各有特点,各有不同。

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它最具广泛性,它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层次上大量存在。它的内容通常是属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出现又随时随地可能消失和解决的。比如邻里关系,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调整等。这些问题尽管就它们每件事情来说,更为具体和不稳定,但就其整体内容来说,就其整体内容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则是基本稳定的,不论什么时期,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思想教育总是存在着的,而且可以与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共容。这一部分内容的政治性可能不强、层次不高,但却是日常生活中大量地存在和经常不断地出现的,而且这部分工作的好坏对于其后两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和主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内容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比更为具体和实际一些,而且它更具有变动性。当然在内容上也要具体分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几方面和环节在层次和稳定性上又有所不同。其中党的基本路线最为稳定,它一旦确立,就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改变,因此关于这一基本路线的教育要保持稳定性。相比之下,党的方针和政策是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针对一些更为具体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因此在内容上更为具体和实际,而且也随着实际情况的变换而有所变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教育。这种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它在层次上最为抽象、最为稳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任务时,都需要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具有重点性,其目的是使人民在思想政治上积极配合党的中心任务,为贯彻和实现党在这一时期的基本路线,为完成党在该时期中心任务而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具有基础性。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具有广泛性,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作补充作用。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相推动规律

建党90年来的实践证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走在前头,理论研究相对落后。这种不平衡性的突出表现是:当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几十年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时,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却还未出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是在解放后才出现的,而且把它作为一门科学建立起来,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形势和任务都十分紧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集中力量从事着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管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他们中也有的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经验总结,但由于形势紧张,也由于当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水平的限制,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和科学化建设还没有真正的展开。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不断成功的时期,理论的总结往往来得很慢,而且成果不大;而在实践上处于困难状态时,理论的研究则可能大踏步地前进。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的情况就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争取早日使其走出低谷;另一方面,要利用现在理论研究不断展开的优势,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学科上,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向前推进一大步。因此,根据这一规律,我们不应该因为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困境就把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看得一塌糊涂,而应该在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暂时困难的同时,还要看到它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上的重大进步。

四、教育的成熟与党的成熟相伴随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成熟与党的成熟密切联系着,党的成熟同时也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熟。而党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党的思想路线成熟的过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们所意识到的,而且也不是一意识到就能解决得很好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作为这个过程成熟的标志和最大成果的推动力就是党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党的历史上的一些不同时期,我们都能看到一种相同的现象,即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论教育,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通常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任务和条件,党中央总是号召学习马克思主义,这种号召开始时还只是一般性的口号,还比较抽象。经过一段时期后,党不再一般地号召学习马克思主义,而是号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号召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来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再经过一段时期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进行,党便号召学习这一结合的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时便实现了从抽象和一般到具体和特殊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奏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开始的,但单纯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不完全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并成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开始形成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立以后,在每一个到来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个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正是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步和成熟。

五、自我调整和重新开始规律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立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但是,这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是在经常性的战略转折中曲折完成的。回顾建党9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它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党的战略任务和中心工作是不同的,而且有时会使人觉得遇到了全新的情况。从知识界单纯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在工人运动中进行实际宣传,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从城市工作和工人中的宣传工作到农村工作和教育农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从事工人和农民运动到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是一个重大转折;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为主到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为主是一个重大转折;从与相处的合作关系到血战关系,又到新的联合关系,是一个重大转折;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重大转折;等等。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每一次转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大的调整。

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当面临着每一个新的战略任务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重新开始的情形,在新的任务和要求面前,过去形成的工作经验不能直接地使用了,必须做出重大的改变,因此许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新开始。正如所说:“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几乎是全面的重新开始的情形,很多过去的经验不能直接使用了。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重新开始积累经验,探索路子。这种情况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上发生了困惑,社会上有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要了。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符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不断的自我调整和重新开始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当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几十年成功经验的时候,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下,何以反而效果不佳,反而如此难做?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来越明显,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因地区而呈现不同的差序格局,这种差距很明显的把义务教育的均衡模式分层,最终形成了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1]当东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呈现以优质均衡回应当地的高端需求的时候,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经济总体欠佳、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冲突等特殊情况,其义务教育正处于不断提升底线,以资源均衡追逐优质教育的过渡均衡阶段。这里的底线指的是水平、程度、价值等的最低合格标准。[2] 

资源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下,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和教育政策,将义务教育整体资源进行均衡分配,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个体实际享有的教育资源份额相当。《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但资源均衡并不是意味着限制某些区域的发展,更不是“一刀切”,一个模式,而是要办出特色。也就是说优质教育并不是意味着“资源均衡”向“质量均衡”转变,“资源均衡”也并不是为均衡而均衡,而是为教育而均衡。同时,资源的均衡同时也并不是可以一概而论,标准划一的,应该根据区域、城乡、校际、人群、底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资源均衡路径。 

一、以“共生”作为实现人群平等的基本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为了同时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云南省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认识生命、学会生存、了解生活。然而,西部地区,由于各种环节、基础的薄弱,连最基本的教育机会都得不到应有的均衡,那么一切理论教育都是空谈。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人,因此要想达到教育的均衡,最根本的是我们得解决人群的差异,让我们所有西部地区的受教育对象都可以平等入学,都有机会、有能力入学,以追求共同生存和生活的“共生”理念,此处的“共生”又特别指出是在共同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的受教育机会的共生。 

在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我们最原始的理念“共生”,那么最基本的几条建议就是用物质补助、人性关怀、差别对待以及文化交流来共同促进西部地区的“共生”理念。所谓的物质补助,就是说要对经济贫困的义务教育对象给予一定的经济、物质的帮助,生活补贴、日常用品补贴、学习用品补贴等等,物质是精神的基础,那么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所谓人性关爱就是在对待一些比较缺少关爱的学生而言,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外出务工者子女,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和问候,人性最常态的温暖便传递给了他们,这是对他们生存、生活的关爱,是什么都无法替换的。所谓的差别对待,就是针对一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的,他们由于以前受教育条件的有限,因为没有天生的笨蛋,所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他们的所愿,因此要差别对待他们,让他们在相对平等的、没有歧视的环境中逐渐成长。最后的文化交流,是尤其针对我们的少数民族来说的,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因此要用多元文化论的观点来对待,彼此交流,达到文化上的平等。云南省新平县积极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入学权利关注“留守儿童”和“进城少年”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 

二、以“创新”提升“非均衡”底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教育理所应当走内源发展的道路,因为内源性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国内的内在资源和潜力。[3]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底线的薄弱性,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翻版的“内源发展”。也就是说,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地方资源、本土优势和特色潜力,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方式上逐渐摆脱外界的依附力量,在“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均衡底线。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5

一、加强对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1.加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

爱国统一战线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靠力量,其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它不仅是广泛团结、凝聚人心、完成新时期总任务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形式,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是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纽带。党外干部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党外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培训,提高他们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和合作共事的本领,是坚持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保证,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必然要求。重视党外干部工作,提高党外干部素质,发挥党外干部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我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2.加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

党外干部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技术职称,许多人都是教学和科研骨干或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有的还是学科带头人。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他们的影响力是在专业领域内,而不是在社会活动中。党外干部队伍中缺乏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旗帜性人物。与中共干部相比,工作能力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主要表现为:党外干部大多来自“高层次、小范围”,基层经验先天不足;交流机会少,综合水平和领导能力难以提高;担任正职职务的少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成长受到一定影响。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党外干部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3.加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是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统一战线代表人士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总体面貌和未来走向,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到小康大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迫切需要,是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推进“一个目标,四个建设”的迫切需要,是着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一支与党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迫切需要。

二、十七大以来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2010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高度重视。《纲要》明确了未来十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科学回答了推进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既遵循干部教育培训的一般规律又注重体现统战特色,既着眼解决突出问题又注重构建长效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工作举措,呈现出许多“亮点”。

1.教育培训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

新时期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既包括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人士,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还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涵盖了统一战线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

2.教育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

新时期统一战线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从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拓展,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向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培养、领导水平提高相结合转变,从注重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培训向国情、时事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发展。

3.教育培训形式越来越多样

针对统一战线党外干部涉及范围广、工作性质不同的特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模式。

4.教育培训要求越来越高

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展,要求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增强针对性,适应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党外干部新一代成员思想更加活跃,要求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要求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增强吸引力,使非中共人士愿意参加、乐于参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求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增强时效性,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内容。

三、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制度不够系统和完善

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比之一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其特殊性,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目前我国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所遵循的法规除了《公务员法》和各省公务员培训规定、《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外,至今尚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造成党外干部教育目标原则不明、管理机制尚未理顺,职责任务不够明确,难以形成良性机制,直接影响了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培训机构建设难以满足培训要求

从目前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承担机构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地方社会主义学院;二是依附党校、行政学院(校),加挂牌子;三是没有机构,业务外包,这种模式在市县以下比较多见。社会主义学院是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主阵地。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对统战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总体上来说,仍存在着师资不足、硬件设施较差等问题。第二种模式既有较好地运用党校现有的办学资源,便捷而有效的一面,也有因机构或业务磨合不好,造成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名实不符等情况。第三种则势必造成培训难以落到实处,实效性差。

3.调训安排不尽合理

一是分类调训制度尚未形成。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各省社会主义学院及设区市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的对象、层次、培训的次数等不明确,造成重复性培训现象的产生,或者有的党外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二是调训力度不够。现行的主体班次即党外干部科级班,每年培训一次,时间仅仅一个月,人数大都在50人左右。这样很难完成党外干部5年必须轮训一次的目标。此外党外人士的培训工作难以引起所在单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各派和各地统战部为完成学员选调工作,不仅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协调,而结果还往往不够理想。

4.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

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设置要立足组织的需要、岗位的需要和个人需要,但由于培训机构的依附性和培训学制的多样性,不是有针对性地研究党外干部培训的“菜单”,做好课程建设与更新,而往往在党校原有的课程建设库中组合相对适应党外干部培训课程,难以形成适合党外干部需求,有鲜明特色、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客观上造成培训者的需求与课程设置的矛盾,也使得党外干部学员参加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参训不够积极。

5.办学经费难以确保

由于在党外干部培训中有不少学员来自事业单位或者企业,所以培训的经费报销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学员所在单位经费确有困难,不能支付培训费;有的则是所在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党外干部的培训视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认真对待,不支持培训,不情愿报销培训经费,严重影响培训计划的落实和学员参训的积极性。

四、关于加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新一代党外干部,在文化层次、政治阅历、工作作风、思维方式、思想修养、成长模式等方面和老一代相比,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杜青林同志将其概括为“从思想状况看,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同时思想观念比较活跃;从价值取向看,利益诉求复杂多样,而且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从能力水平看,参政议政愿望强烈,同时实际能力有待提高;从代表性看,在专业领域的威信较高,同时社会影响相对不足;从成长道路看,个人努力都能做到,同时组织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较之一般意义的干部教育培训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必须深入研究党外干部的特点和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形成一套完整而符合党外干部特点教育培训制度。要明确各级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在组织培训中的具体职责。将党外干部培训纳入党委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并明确规定每期的培训班中,党外干部不少于多少比例。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共同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共同下达调训任务。

1.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在党外干部培训工作中,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参政议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向,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教学主线,凝练教学内容,紧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来组织实施教学。

(1)提高理论修养原则。在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设计中必须坚持提高理论修养原则。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善于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引导学员通过问题研究和学习,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2)围绕服务大局原则。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来进行,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为重要内容,把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生动教材,把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选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策和实践相结合。

(3)提升干部素质原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应该把增强综合素质和提升能力相结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五个方面的要求。总书记在2005年春节党外人士迎新座谈会上提出党外干部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因此,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紧紧围绕受训学员增强本领、提升能力的需要,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体系

党外干部培训要遵循“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原则,要加强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要重点提高其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及参政议政能力。

(1)政治理论培训是党外干部培训的首要内容,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系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培训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开展政治理论素养教育培训,增强党外代表人士思想信念基础,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突出“共识”教育。要及时将中央和地方的相关精神纳入授课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的头脑。围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个主题,将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知识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确保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正确的发展方向。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切实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培训。强化理论思维能力训练,帮助党外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力开展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加强国家主要法律法规的培训,引导学员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开展研究。同时,要密切注视世界形势变化的新趋势,把握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新动向。通过形势教育,使党外干部认识和了解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影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和政治斗争的能力。

(3)强化党外干部能力培训。党外干部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的特点,专业理论素养较高是其普遍优势。但是,他们很多人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向行政领导工作岗位的,有的还是破格提拔的,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缺乏必要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党外干部的培训更加注重实践锻炼,更加注重能力培养。一是政治把握能力课程。政治把握能力主要指科学判断形势和准确把握方向的能力,体现在政治坚定性、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能力。要通过教育要使党外干部树立坚定的立场,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理论培训是政治把握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二是参政议政能力课程。参政议政能力是衡量参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的最重要标准。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是要使党外干部掌握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原则;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建言献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组织领导能力课程。要通过培训使党外干部全面了解领导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掌握领导工作实务,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突出矛盾的能力;注重沟通协调能力培养,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四是合作共事能力课程。合作共事能力是有效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培训使党外干部掌握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基本理论与政策,增强合作共事意识;发挥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理解政治交接的科学内涵;正确处理与中共组织、上下级以及平级关系。

3.实行分级分类培训

针对党外干部差异性大的特点,树立分类培训理念,党外干部的培训类型可以参照党校与行政学院的分类分级的培训办法,在班次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安排和教学管理上区别对待,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员的需求。

(1)新加入党外干部的基础培训。这种班次应当根据各地区新党员发展的情况,每年举办一次,可以各个派自己举办,也可以各派的新成员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

(2)晋升领导职务的资格培训。这种班次的对象由组织部和统战部统一调训,这种班次层次比较高,为了更好地系统学习,时间为l个月以内。除了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开设社会实践的课程、撰写论文。

(3)在职党外干部的知识更新培训。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设置课程,其内容可包括学科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更新的改善两个方面,时间一般在一周内,方式上可以选择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

(4)针对不同群体的专门培训。包括各派的专门业务比如各派组委业务培训、各派办公室主任业务培训、宗教人士培训班、非公经济企业家培训班等等。课程设置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及委托单位的要求,以短期培训为主。对于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党外干部,除统一战线教育外,其他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可以与党内干部一起进行,不必单独开班。

4.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

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是搞好党外干部培训的重要保障。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建立和完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合理确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行专题研讨、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突出分类分层培训。完善教学布局,丰富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能力培养为内容的“一个主题、四个方面”教学布局。

(2)推进科研创新,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发挥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作用。学科建设要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实践发展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推进科研工作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和成果创新,培育优势学科,推进发展,逐步形成特色学科体系。

(3)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师资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好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在社会主义学院内部,要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素质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在学院外部,要重视组建由专家、教授、统战部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外聘教师库,注意把握好选、聘、用、管等环节,确保兼职师资队伍的高层次、宽结构及其作用发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学工作提供全面保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抓好远程教学系统建设,促使社院教学硬件管理建设与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相适应,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满足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电化教学的需要。要更新教学设施设备,逐步改善教学和办公条件。规范后勤管理和提高服务保障质量。完善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

[2]庄威.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3]蔡建和.构建党外干部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干部培训实效[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4]叶绪江.派成员培训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5]赵岐山,辛喜泉.浅谈党外干部的教育培训[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6]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关于构建党外干部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6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共天津市委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天津市各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市社院从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52个年头,在致力于探索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办学路径与方法、培养统一战线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市社院20**年迁入新校舍,加快了自身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得到质的改变,为实现学院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中,全院干部教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深刻认识到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教育培训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特点,进一步坚定了在新起点上做好天津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和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市社院正规化建设的步伐,努力构建和谐奋进的社院,积极开创市社院发展的新局面,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为实现本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服务。

1扩大培训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作用

社会主义学院在统一战线人才培训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与我们党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事关统一战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统战教育培训新机遇与挑战,市社院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高层次、有特色、正规化”的办学方针,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拓展培训规模为重点,全面推动学院培训工作正规化建设的任务紧迫而重要。

(一)开发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市社院发挥天津市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作用,必须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办好主体班次是扩大培训规模的主要途径,也是市社院的立院之本。教育培训是市社院的工作的中心,主体班教学又是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科学界定主体班次的培训范围与重点,规范班次和学制,充分开发、利用办学资源,是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市社院通过对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科学分析、对学院实际情况的重新审视,认识到完全可以通过办好主体班次,扩大培训规模,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时期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范围不断扩大,可在市社院进行教育培训的人员包括,派、工商联组织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归侨、侨眷、归国留学人员中的代表人士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人士;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党外人士,以及在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及其后备人选;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干部。体现出鲜明的广泛性。

以发展的观念和创新的举措办好主体班次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市社院继续积极配合市委统战部搞好主体班次教育培训,努力使主体班次的设置更加符合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符合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特殊要求。与此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学院办学资源,与各派、工商联和统战系统各单位共同搞好联合办班,千方百计扩大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规模是我们初步探索。遵循这样的思路,去年市社院举办了22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212人次,创造了我院年办班培训的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我们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培训学员810人次,办班培训继续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市社院将致力于教育培训经验的总结,着眼于以非中共代表人士为重点,让主体班次的数量实现按需增长,质量全面提升。同时继续畅通培训信息渠道,使教育培训资源信息与教育培训需求有效对接,办好联合培训班,并使联合办班成为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重要渠道加以固定,逐步使教育培训覆盖全体教育培训对象。

(二)科学设置班次和学制,改进教学方法。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是市社院始终坚持的办学原则。遵照总书记提出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市社院的教育培训在发扬“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新一代派、无党派人士特点和时代要求的自我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根据中央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暂行条例》规定,针对教育培训范围越来越广的时代特点,我们将细化纳入市社院培训的主体班次,以进修班、培训班、研究班和读书班等形式涵盖统一战线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各类培训班的学制设置,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要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形式越来越多样性的时代特征,市社院将适应不同对象的培训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提高讲授式教学水平的同时,开展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完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丰富教学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去年,我院互动式的教学做法《以人为本引领统战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中央统战部和中央社院召开的统一战线教育培训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大会发言。今年上半年,我们与塘沽区委统战部在塘沽海洋高新区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这些有益尝试,增强了社院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我们将借助全国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评估办法确定在我院试点的契机,继续实践和完善“短”、“专”、“活”为一体的具有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特色的教学方法,使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使学员愿意参加乐于参加教育培训。

针对教育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要求,市社院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和把握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规律,创新培训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按需施教、坚持教学相长,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把团结、引导、培养、提高作为教育培训的根本着眼点,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促进统一战线成员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培训需求。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关键在教师。为此,市社院进一步认识“人才强院”战略的重要性,把建立人才工作机制,加快改变干部教师队伍的结构,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5条途径加强对干部、教师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一是强化岗位锻炼,立足本职工作,引导干部、教师钻研业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二是实行“导师制”,采用老师带学生的方法,由院、处室领导或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对新进院或走上新岗位的干部、教师通过签订《导师指导学员协议书》结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具体帮助指导。三是选派学习深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派干部、教师参加上级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帮助干部、教师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层次。四是外派挂职(实践)锻炼,根据工作需要,选派青年干部、教师到上级机关和相关工作部门挂职(实践)锻炼,增加人生阅历,增强实践能力,丰富工作经验。五是搞好轮岗交流,适时进行干部、教师轮岗交流,促进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干部、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锻炼提高。与此同时,加强市社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们已建立起21人的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并随时进行动态优化,以备统一战线教育培训之急需。

2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促进科研出成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作用

作为本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我们必须自觉地把理论研究工作看作是学院工作开拓创新之基。根据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和科研力量,科研工作必须与统一战线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形成比较优势,争取多出成果。

(一)明确主攻方向,建立开放式科研体系。根据党的十七大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工作要突出中国政党理论研究,重点搞好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同时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研究,注重回答统一战线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思想理论问题,形成教学科研成果。为实现市社院科研工作的新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科研体系,新起点上的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重要措施,必须以更加融合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各派、统战部门、大专院校、区社会主义学校选择合作伙伴,共同搞科研。今年,上半年,市社院制定了面向社会课题招标办法,推出了10个院级招标课题公开招标,收到有效申报书25份,经评审有10个课题组中标,学院已与中标课题组签订了委托协议书。按照委托协议要求,年底各课题组要完成课题研究,这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增强了我们建立开放式科研体系的信心。

(二)整合学院科研力量,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科研的组织能力和研究力量决定着科研的成就。我们认识到解决学院人员编制限制导致科研处室力量较为薄弱的科研工作瓶颈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充分调动本院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强调科研处、教研室、教务处的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都是双重身份,做到教学与科研虽有分工,但是不分家。二是根据市社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对科研处室的职能进行调整和明确,充实了科研处室的力量。三是研究加大科研投入机制,今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比去年增长一倍。四是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靠制度支撑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制定了《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立项管理试行办法》,目前正在制定《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奖励资助办法》。五是鼓励教研人员结合教学实践搞科研,积极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学术著作出版。去年我院教师申报了6个省部级课题,发表13篇论文,其中两项课题获得天津市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今年我院教师编写的《参政党成员角色转换与参政议政》一书,获得全国统一战线干部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

(三)积极搭建平台,促进科研交流。发挥统一战线科研基地作用交流平台建设是重要手段。市社院继续积极配合市委统战部,努力办好两年一届的派自身建设研讨会,使广大派成员继承和发扬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在多党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精心办好《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坚持学报的办刊宗旨,坚持统一战线特色,努力提高办报质量,提升办刊层次,扩大学术影响,增强学报的可读性,使学报成为开展科研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我们正在积极调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明年建立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研究中心,重点进行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为我院已经建立的开放式科研体系搭建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3加强教学规律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赋予社会主义学院的新使命,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落到实处,有所作为,努力使非中共代表人士在坚定理想、提高能力素质上有新收获。

(一)突出政治培训。坚持以政治培训为主,是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开展理论政治素养教育培训,增强非中共代表人士思想信念基础,提高理论政治素质,充分体现“社院姓社”的特点。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及时将中央和市委全会精神纳入授课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的头脑。围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个主题,将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知识有机结合,进行统战培训课程设置。深入开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以优良传统教育统一战线成员,特别是要把老一辈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形成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确保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正确发展方向。要紧密结合即将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训,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深刻理解、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素质培训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要把提高非中共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贯穿于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实现由素质培训向素质培训和能力培训有机结合的转变。围绕提高党外干部的能力,在了解和分析学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党外干部能力培训板块框架,配套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本着按需施教的原则,密切联系本院教学科研的实际,将统战培训、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重点加强统战基础理论、中国政党制度、市情国情世情、党外干部素质能力、新社会阶层、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使之成为具有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特点的优势课程。继续试行“菜单式”教学课程培训,供培训单位和学员选择,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搞好报告会系列讲座。围绕形势政策教育和社会热点问题,搞好报告会系列讲座,充分发挥我院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举办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学习贯彻市九次党代会、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热点以及《改革开放与统一战线》等专题讲座,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充分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认识统一战线在推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4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努力推进市社院发展迈上新台阶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三个基地”作用,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为社会主义学院明确的重要职责,也是对社会主义学院提出的殷切希望,市社院决心不辜负党中央赋予社会主义学院的新使命。

(一)学习先进找差距。差距就是潜力,解决差距就是发展。在上半年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我们查找了22项差距与不足,其中有的是对照先进查找的问题,也有的是学院发展遇到的困惑。我们把解决这些差距与不足,实现科学发展的切入点,通过学先进找差距加快正规化建设步伐。我们组织全院处室主要负责人以上的领导干部,集体到中央社院对口学习考察,争取中央社院的指导和帮助。还由院领导带队,赴兄弟省社院学访,学习借鉴兄弟省社院加快发展和教学科研的好经验、好做法。回来后,结合市社院的实际,进行认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先进找差距,已经成为我们改进和推动学院工作的重要举措。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7

【关键词】线面垂直;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身心的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指标为依据的.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避免用含混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课程目标

(1)对空间几何体整体观察,认识空间图形.

(2)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3)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

(4)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2.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在前一单元整体观察、认识几何体的基础上,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能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集合对象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公理化思想,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具体目标是:

(1)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了解公理1、公理2、公理3、公理4以及等角定理作为推理的依据.

(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3)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立体几何的符号语言是数学简约美的重要体现之一,从运动的观点来讲,线可以看成是点的轨迹,面可以看成是线的轨迹,因此,线、面可以看成是点的集合,从而抽象出用集合语言描述点、线、面关系的符号语言.教学中,通过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抽象得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新课标中立体几何的体系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能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基于上述认识,将单元目标第(2)条具体化为:

(1)学生能借助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实例,解释“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含义.

(2)学生通过参与折纸试验,归纳和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述.

(3)会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并体会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的实施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集合的内容,并且经过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等一系列内容对集合语言的应用,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很容易发现并掌握用集合语言表示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符号语言.另外,在上一节中学习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已经初步体会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基于大多数学生本身的“数学现实”,通过直观感知,学生容易抽象出线面垂直的定义,但对定义中的“任意性”却是许多同学难以理解的,所以,在定义辨析中,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对“任意性”从正反两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澄清、理解.

1.教学目标(1)的实施: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第一,复习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举例感知生活中直线与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将重点研究线面的垂直关系.

第二,给出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国旗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广播塔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火箭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等.

2.教学目标(2)的实施:群策群力,探知循规

任意一个定义既可用作性质,即如果已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又可用作判定,即要证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需要满足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都与该直线垂直,由于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所以若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有时是困难的,甚至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可通过折纸试验来证明.

3.教学目标(3)的实施: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典例正方体aBCD-a′B′C′D′中,棱aa′,BB′是什么位置关系,它们和底面aBCD垂直吗?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说理过程,注意规范语言.

变式已知:a//b,aα,求证:bα.

分析欲证线面垂直,需证线与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而已知线面垂直,可得线线垂直,所以,在平面内可作两条相交直线m,n为辅助线,命题可证.

【参考文献】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党建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我党不管开展何种工作,都需要依赖人民群众,根植于群众中,服务人民大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永葆生机和鲜活性的根本要求。我党在执政过程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这是我党党性的基本体现。我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我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标志,同时也是我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能够保证我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我党事业能否成功。

一、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课堂

首先,全面突出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武装和党性的修养,这是我党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党校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将群众路线理论和知识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内容,进一步的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进课堂,保证党员干部能够自觉的践行为民、务实和清廉的时代要求;其次,要积极的突出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学员中的深刻认知。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教学的目标要强调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人民群众在追求上的一致性,在思想和理论上的一致性,在权利和利益归属上的一致性,在治理国家和政治方面的一致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的一贯性;最后,突出提高党员干部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素质。党校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搭建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方式,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和意识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教育党员干部在执政过程中要为民服务,取信于民,自觉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开展工作,注重解决好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和机制问题。

二、打牢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党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党校作为突出理论学习和教育的这一优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理论课程,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并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及时的转变为坚定地的信念和信仰,从而进一步的坚定我党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的解决党和党员干部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坚定做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为保证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和做好群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群众工作中的全面体现。其第一层含义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个含义表明了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干部理论党政理论方面的成熟,是党员干部政治坚定的基础,在党政理论方面保证与时俱进,是党员行动方针的总体指南。因此,党校在教育党员干部过程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知和政治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党员干部培训教育过程中,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提高党员处理群众问题的工作能力,首先应该重视一个方面就是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加强理论武装,树立端正的政治立场,始终保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并用这些理论指导实际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党校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和研究的重要场所,这也是我国党校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本质特征。

三、党校学习能够确保群众路线学习的效果

党校在对党员干部教育过程中要在严格遵守群众路线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始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不断的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合适的群众路线教学习内容,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研讨交流以及情境教学和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大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频率和次数,保证教学效果和学员学习的成效。群众路线的学习和教育工作是一项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学员理论内容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积极的引导学员强化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为在进入党校学校的党员干部通常都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在进入学校之后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价值观点,具备了坚定地信念,因此,在对这些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过程中,提升其能力水平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上灌输式教学基本上取得不了多大的效果。我党的宗旨就直接决定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替人民群众办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管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还是反应人民群众意愿,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不同利益需求,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坚持党的主张和群众呼声有效的统一,把坚持正确的导向与通达民意有效地统一起来。同时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学的内容就直接决定了选择哪种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选择的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效果。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9

组稿南开区委科技企业工委办公室

一、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的全党整风

(一)在全党集中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

第一次是在延安整风时期,时间为1942年2月,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了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次全党整风运动,不仅对于加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也对加速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起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于胜利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次是在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之后;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要求党政机关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加强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之一。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优势,其中,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共产党人的最大优势之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三次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他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二)聚焦“四风”--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有限目标

四风: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基本目标:“四个进一步”的

1、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

2、作风进一步转变;

3、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4、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

(三)三个环节

1、学习教育,听取意见;

2、查摆问题,开展批评;

3、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当前的学习的教育活动是以治标为主,目的是为今后治本赢得时间。

二、教育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再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什么?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都十分重视党同群众的关系,重视做群众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而形成的一系列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群众观的重要论述

《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分专题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论党的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群众观的重要论述,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路内涵和基本精神。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选编了在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强作风建设,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宗旨。

例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述要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的观点;

(2)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3)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5)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6)党和党的各级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观点;

(7)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8)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9)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

(10)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观点,等等。

毛泽东的群众观点

(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

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3)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4)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5)党是革命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建设事业、群

众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6)革命战争伟大力量的最深厚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

中。

(7)共产党员不是要做官,而是要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8)共产党员应该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

(9)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

(10)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

党的文献对群众观点的集中表述:

党的七大: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

(二)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恩列斯等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可以说是我们党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大贡献。它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发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真懂、真信、真用、真行”。

真懂--就是要理解群众路线包含的三层内容:

一是讲群众观点和群众基础

二是讲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三是讲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的内在关系,从而保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真信--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路线“入脑入心:,才能找准角色,当好仆人。

真用、真行--是指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充分认识到贯彻群众路线贵在行动。

真懂--解决“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问题

真信--解决“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问题

真用--解决“应付敷衍、外热内冷”的问题

真行--解决“实功虚做、一曝十寒”的问题

核心还是“真信、真用”

真信--内化于心

真用--外化于行

2013年4月19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时提出:党的群众路线的定位--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三、聚焦反对“四风”,整改反映作风

(一)“四风”的表现:

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知行不一。具体五种表现为: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

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脱离实际。具体五种表现为: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

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具体五种表现为: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

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具体六种表现: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6期简报《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7月3日)对四风建设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

(二)整改贯穿活动始终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是,不分段、不转段,把解决问题贯穿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真转真改。

1、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是基础,这个环节搞好,才能提高认识,打捞整改提高的思想基础;

2、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是关键,问题找准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搞好,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进一步整改的目标;

3、落实整改,建章立制是根本,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改进“四风”,提高作风建设水平,把取得成果巩固坚持下去。

例证:中央的要求

7月9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做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的通知》:

要把学习教育与查摆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纠正党员、干部存在的轻视思想、观望心理、敷衍态度和担心情绪,深入查找“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要把学习教育与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对查找出来的“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能改的马上改。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从自己做起,从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

要把学习教育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活动一开始就要针对“四风”问题,立规矩、建制度,从源头上防治作风“不实、不正、不廉”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站稳正确的群众立场要坚持“两要、两不要”。

一是要深入到群众之中,而不要站在群众头上。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群众中的一员,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汲取智慧和力量,带领群众共同前进。

二是要站在群众的前面,而不要成为群众的对立面。在社会矛盾凸显、工作任务艰巨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站稳群众立场,不能因为局部利益和一时冲动,站到群众的对立面,要真心实意地接受群众监督,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四、贯彻群众路线活动,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

为民务实清廉:共产党员的核心价值观

为民--党的宗旨,强化宗旨意识固根基

务实--作风要求,真抓实干托起中国梦

清廉--政治本色,累积民族复兴正能量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为民是根本:要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就必须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作为最大的责任和追求。对群众充满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

务实:要有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实在在的业绩,就必须要把求真务实作为第一要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清廉:必须把清正廉洁作为第一生命来维护,始终保持“一身干净”,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

(二)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根本目的是为了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是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不论搞改革、促发展、还是保稳定,都必须以群众利益为重,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

二是做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群众利益无小事,生老病死、上学就业、住房行路、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琐碎,实际上是民生大计,要高度重视,尽力办好。

三是做好帮扶困难群众的事。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办好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重申党群干群之间的舟水之喻,重叙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之谊,重塑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之情。

五、结合实际,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以工委带头,广大基层支部跟进,按“五学五照五查”的要求,以“五个常”为原则,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五学:学理论、学文件、学党史、学先进、学法规

五照:以党章为镜、纪律为镜、民心为镜、典型为镜、改进作风的要求为镜。

五查:查宗旨意识牢不牢、查工作作风好不好、查廉洁自律严不严、查“四风”问题有没有、查正风措施实不实。

五个常:赶考之备常存,为政之德常修,律己之心常怀,反腐之剑常举,防变之钟常鸣。

党章是准绳,纪律是标尺,民心是杆秤,典型是标杆,改进作风的要求是行为规范--用这“五面镜子”对照检查,真正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照得灰尘、污垢无处遁形。

(二)各基层支部在新形势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首要任务进行了部署。强调,坚定理想信念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和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一是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灵魂。现在,一些党员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原因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看不清世界发展规律,不知道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道历史是怎样走过来的、怎样走下去。必须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廓清思想迷雾,排除思想干扰,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当前,尤其要把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深化理论武装,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广大党员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二是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经常不断地开展党性教育,坚持党性锻炼和修养。党性坚强,信仰才能坚定。曾经指出,党性教育是关键,要坚持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相统一,更加突出党性教育,帮助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作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切实维护党章,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对党忠诚,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是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强调,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道德建设是保持党员、干部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性工作。大量事实表明,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往往是从思想蜕化、道德变质开始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危险,抓好道德建设是一项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自觉净化“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三)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

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线上教育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线性代数;教学;运用

【基金项目】区级教改项目,子课题名称:教育生态系统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估基础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XZJ2016ZD19;院级教改项目,项目名称: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线性代数》的教学研究.

一、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学习理论,它强调从原有的知识理论、经验出发去探索、解决未知的知识领域.20世纪70年代,这一思想理论被引入美国的教育界,进一步推动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进一步的,1987年国际教育会中正式出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一经出现就受到教育界的极大推崇,数学教育领域的专家也开始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念.由此,建构主义对教学领域的变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对现实的反映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知识经验背景下对客观存在的一种解说,它始终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其次,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对问题解决的特殊适应性,知识对一种问题的解决有效但面对另一种相似的问题就有可能需要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再造.最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还认为知识是不会存在于个体之外的,这是指知识只能由知识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背景建立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于知识的独到见解.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包括四方面.首先,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构建过程.其次,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主动地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构建学习意义,而不是单纯被动接受信息.此外,学习者对于学习意义的获得与理解是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而构建的.最后,它强调同化和顺应这两种途径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影响意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也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碰撞.

(三)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中对任何事情都会不自觉地基于之前的认知经验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环境.其次,教学中要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习者完成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处理、转化,而不是在教学中盲目地对学习者进行灌输教学.最后,它强调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二者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在某些问题上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见解,针对这些不同点进行探索交流而促进双方之间的学习互动.

(四)师生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当学生知识建构支持者的角色,教师要通过构建自主学习的真实情境,鼓励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独立探究、相互合作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其中,教师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整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其次,教师应当充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创建合理的情境,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最后,它指出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其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加以联系,对所学内容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加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相关的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二、线性代数教学发展现状

(一)线性代数“教授”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导,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在线性代数的学习中,尽管此时学生大都已是具备相当知识经验背景的成年人,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学教师仍然是整个线性代数课堂的主体.教师仍旧遵循着传统的“定义―定理―例题讲解―课后习题―考试模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于线性代数的学习方法以及解题技巧的讲解.教师在准备课程以及教学大纲时,只是注重对于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却丝毫未参与到课堂中来,整个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挥汗如雨、滔滔不绝地对知识进行着理论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缺乏相关的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课堂成榻淌σ桓鋈说恼匠.

(二)线性代数“学习”现状

线性代数是高等数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科和经管类学生继续教育的基础必修课程.但学生的整个线性代数的学习过程却并不乐观.一方面,线性代数的学习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的情况下,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尽管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认真倾听,但在这种呆板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与理解,变成了课堂的奴隶和课本的翻译机器,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大肆扩招学生,在这种背景下,三本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能明显感受到这些三本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若是在课堂中只是进行纯理论的线性代数教学,学生很容易对此丧失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学生的学习进度就会受到严重干扰.最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身边普遍缺少父母的监管,又加上互联时代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的各方面诱惑增多,很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中自制力差的学生打手游、玩平板电脑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建构主义运用到线性代数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运用到线性代数的教学课堂中去,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安排大量的竞争性的任务活动、单个的趣味性活动引导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线性代数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学会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背景去观察、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文化,在此基础上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假设与验证假设.这种开放式、主动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从自身知识背景出发,对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以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进行理解与吸收,并在教师设定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根据课堂学习任务主动搜集所需的知识材料,并对知识材料进行加工、理解、分析、再造.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整理和创新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数学难题时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实践解决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极大正面影响.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性代数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设定一定的情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成员间通过一定的分工协作,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内容,以便于整个小组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规定情境的学习任务.在整个小组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人及整个小组的任务进度,为此,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增加自己的团队合作观念.

(四)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像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逼着老鼠运动前进的“黑猫警长”,而学生更像是惧怕“黑猫警长”的老鼠,在这样的关系下,整个学习过程更像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质量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引入线性代数教学中去,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有助于改善错位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探寻知识,主动前进而不是在教师的逼迫下前进,更有利于学生的线性代数的学习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辅助者的角色,除了可以与学生讨论有关线性代数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去,由此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感情.

四、建构主义如何应用到线性代数教学

(一)“双创”――创设学习情境、创新课堂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处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而不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基础知识.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即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相结合、碰撞,进而更新其知识面,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既能学到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又能掌握一定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为此,教师就要创新课堂设计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举例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微课”的教育模式,在每堂课前进行十几分钟的“微课”讲学,将本节课程的学习重点简要罗列,设置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行解决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课堂学习.

(二)倡导“协作”学习,达成意义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于同一个事物、问题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自身的知识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由于个体的不同也会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因此,它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使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文化的过程,进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义构建.

这就要求教师在辅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强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助合作的环境,在学习中积极推广“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教学目前也已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由于线性代数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多媒体可以为线性代数的学习提供直观、形象的图文界面,并且可以辅助一定的数字、图像进行相应的学习理解,对学生的线性代数的学习产生多方面感官刺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最终完成其学习任务,达到意义构建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