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理财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39

股票理财方法篇1

    原告:胡红卫,男,26岁,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住深圳市南油后海村42号。

    被告:黄燕明,女,25岁,蛇口三益康泰电子有限公司合同工,住深圳市蛇口槟榔园八24栋405房。

    原、被告于1991年经人介绍认识后恋爱,1992年4月20日双方登记结婚。婚后初期感情尚好,未生育子女。后由于双方个性差异,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夫妻感情,双方于1993年5月分居至今。1993年7月8日,原告以夫妻感情早已破裂为理由,向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与被告离婚并分割夫妻存续期间共同购置的包括中签的股票抽签表在内的一系列共同财产。

    「审判

    经对原、被告双方做调解工作,原告坚持离婚,被告也表示同意,双方当事人在1993年8月16日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如下:

    一、原告胡红卫与被告黄燕明自愿离婚。

    二、夫妻共同财产21寸乐声彩电、丹尼冰箱各一台,归被告所有;音响一套,归原告所有;被告付给原告财产折款人民币1000元。

    三、赤湾股票1000股(每股按11.75元计算)、蛇口工业区集资人民币3000元归被告所有,被告付给原告折款人民币7375元。

    四、深圳市1992年新股中签表一张归原告所有,原告付给被告购表款人民币500元。

    五、原告付给被告经济资助人民币28000元。以上款项相抵,原告应付给被告人民币20125元,此款分两期付清,即本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15天内付10125元,余款1万元于半年内付清。

    「评析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对本件离婚案的处理,在财产分割问题上,注意到了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其对股票的分割和中签股票抽签表的处理,是成功的。

股票理财方法篇2

论文摘要: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更多的规范来提升财务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以保护公众的利益,股票期权费用化正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股票期权加强监管的重要举措。虽然股票期权费用化的实施会对公司披露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但它所带来的益处却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应尽快将股票期权费用化提上议事日程,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维护制定机构的中立性。

2004年12月16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123号修订版[SFaS123(R)]。新准则对股权报酬的会计处理做出了修订,旨在向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完整和中立的财务信息;要求从2005年开始,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将股票期权报酬作为费用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并按其公允价值从净利润中扣除。在此之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已了相关准则,规定了股票期权报酬应作为费用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美国对股权报酬会计处理的修改,显示出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进一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一、股权报酬激励机制的兴起与发展

股票期权,是指标的资产或商品是股票的期权。从运用角度分类,可分为认购证股票期权、公开交易性股票期权和行政性股票期权(欧阳令南,1995)。[1]公司激励中的期权报酬只是股票期权应用的一个方面,本文所涉及的股票期权即属于这一方面,它是指“企业根据股票期权计划的规定,授予其高层管理人员(或经理人)在某一规定的期限内(通常在5~10年内),按约定价格(认股价或行权价)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一般在10万元以上),持有这种权利的经理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或弃权”(杨家亲,2000)。[2]

股票期权应用于经理激励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一家名为pFiZeR的公司推出了第一个经理股票期权。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100家最大企业经理的报酬来自于股票期权的只有2%,到1998年却占到53%。20世纪9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平均报酬是在册员工的411倍。而在过去10年里,普通员工的薪资增长了36%,但Ceo的报酬却增长了340%,平均报酬已达到1100万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报酬是通过抛售股票期权所获得的收益。

二、股票期权费用化的过程

早在1972年,美国就开始争论股票期权是否应该纳入成本这一问题。当时股票期权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且由于期权价值计量困难,故当时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决定期权不需纳入成本。到了20世纪80年代股票期权流行,美国的几大会计事务所向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股票期权是一种支出,应纳入成本核算。90年代初,理论界出现了一些成熟的新模型可预测股票期权的长期价值,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如果企业能为员工估算期权的长期价值,那它们同样也能为股东计算出这些期权的长期成本。因此,到1993年4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投票通过一项决议,即要求企业将期权视为一种支出,按期权的未来预测价值计算成本。1994年,加州北部爆发了一场支持股票期权的名为“硅谷行动”的示威活动。高科技企业的经营者游说国会,机构投资者组织也进行声援,结果参议院通过一项反对改变会计准则的非正式决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撤回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只需在年报的脚注中公布期权的价值。

安然事件及随后多起财务丑闻的发生,使股票期权问题再度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股票期权不作为费用确认而只在报表脚注中披露,夸大了公司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公司股价。由于股价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股票期权的价值,高管人员往往过分关注股价的变动;少数人甚至不惜通过财务舞弊手段来隐瞒公司真实经营业绩,从而抬高股价。在1995至2000年间,用不计入费用项目的期权来代替雇员现金薪酬的做法,夸大了大公司年收益增长率约2.5个百分点。

2002年3月25日,由养老基金、捐赠基金、投资公司组成的具有影响力的联盟组织“机构投资者委员会”,以压倒多数的投票结果,决定改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立场,将期权纳入成本考核。

2004年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布,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将于2005年1月1日起将股票期权计入成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随后提出一项提案,要求美国上市公司把发放给员工的股票期权计入补偿费用,并将2004年12月15日以后派发的期权按照“合适的价格”计入财务报表的费用项下。2004年12月16日,历时两年的123号准则修订终于完成,它对股权报酬的会计处理做出了修订,涵盖股票期权、受限制股票计划(Restrictedshareplans)、业绩奖励(performance-basedaward)、股票增殖权(Shareappreciationrights)和员工股票支付计划(employeesharepurchaseplans)等;要求从2005年开始,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将股票期权报酬作为费用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并按其公允价值从净利润中扣除。该准则的修订经过了一系列广泛的充分程序,是FaSB征求了多方意见的成果。SFaS123(R)是对1995年12月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23号公告“以股票为酬劳基础的会计处理方法”和1972年10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25号意见书“员工发行股票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替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发言人谢乐尔·汤姆逊表示,虽然还有人反对这种变革,但将股票期权计入成本已是全球趋势,很难改变。

三、股票期权管制的理论依据

根据理论,企业被看成是各种关系的结合点,其中最主要的关系就存在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所有者感兴趣的是投资报酬最大化,而经营者关心的是经济上的收获和心理上的满足,因而他们的目标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一直以来,股票期权被公司治理专家认为是解决委托问题的有效激励措施。但是,从整个资本市场的层面考虑,股票期权的作用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对于资本市场中的财务信息需求者而言,它不仅不能解决财务信息供应不足的问题,相反它还助长了虚假和欺诈性财务信息的产生。

(1)在缺乏会计监管时,经营者不会自觉地将它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完整披露。首先,期权作为一笔越来越大的支出,如果将其计入成本,公司的报表利润将巨幅下降,从而使股价下跌。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筹资能力,有损于经营者的经营业绩,更不利于经营者对股票期权的执行,丰厚的期权收入也将不复存在。其次,期权价值受股票市场波动异常明显。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中,适当准确地估算出股票期权的价值是有难度的,这正是美国不少上市公司一直高举反对股票期权费用化盾牌的原因。另外,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状况没有完全被披露,而经营者却掌握信息,他们有机会在投资者不知内幕的情况下,抢先分期执行手中的期权。

(2)在缺乏会计监管时,虚假和欺诈性财务信息增多。两权分离以后,股东和贷款人对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是不可观察的。公司经理或其他内部人员作为“经济人”具有追逐自身利益的动机,具有厌恶努力的偷懒倾向,因此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在公司处于高盈利状态时,股票期权制在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方面,其作用是一定的。而在公司处于低盈利状态时,经理或内部人员会试图通过利润操纵手段,或通过披露虚假信息来抬高利润,使公司股票价格上涨,并在当期执行股票期权,从中获取巨额利益。如安然公司破产,大多数普通股东的投资最终荡然无存,但其董事长肯尼斯·莱在事前已通过执行股票期权实现了1.234亿美元的收入。如此情况,期权已失去将经营者和投资者利益结合到一起的作用。

由此可见,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施行,需要更多的规范来提升财务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以保护公众的利益,即需要加强财务报告监管并对其做出更多、更明确的强制性要求。

股票期权费用化正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股票期权加强监管的重要举措。它强制地要求企业将股票期权支出作为费用确认,并计入资产负债表,从利润中扣除。事实上,股权报酬支出作为一项对企业内部经营者的酬劳支出,其本质上与年薪、奖金和退休福利等相同,都是公司利益向员工的转移,只不过前者是以未来低价向员工出售股票的方式转移利益,而后者是以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转移利润。因为不论公司是到二级市场上购买相应的股票,还是通过发行新股来满足股权执行的需要,公司都将发生成本。这种股票期权制下的利益转移,实际上给公司增加了成本,所以应作为费用在损益表中确认。

四、股票期权费用化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从美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发展和管制的历程中,我们知道股票期权费用化的实施,必然会给公司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股票期权费用化的实施会对公司披露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加大公司的筹资成本,影响公司投资和创新。根据标准普尔提供的统计数据,按照新准则对股票期权实行费用化,2004年度标准普尔500的公司财务报告盈余至少降低了7.4%,许多高科技公司财务报告盈余的降低幅度则更大。另一方面,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2年的SFaSno.123号准则《以股票为酬劳基础的会计处理》中,要求公司将股票期权作为一项费用列示于损益表,这种被称为公允价值法的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将导致公司盈余大幅降低,从而影响期权持有者可能获得的收益。面对这样的情况,公司必然也会改变其财务策略。比如在新规则出台的过渡时期,部分公司会选择在规则未生效前允许员工立即大量执行以往获得的股票期权;且从长远来看,可能会使一些公司选择减少、限制或替换股票期权的薪酬安排。如软件巨头微软公司便于2003年7月8日宣布将停止向员工派发股票选择权,而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厂商Sap及appliedmaterials等公司也纷纷效仿。

第二,在看到股票期权费用化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股票期权费用化所带来的益处。首先,股票期权费用化强制企业必须从净利润中扣除股票期权支出,这使得财务报表数据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挤掉了原有财务信息中的大量水分,提高了财务报表的质量。其次,按公允价值确认股票期权将会使不同形式的员工报酬会计处理方法更具可比性,从而使财务信息能更好地反映不同薪酬形式的经济影响。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将从财务报表质量的改善中受益,使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结合我国股票期权理论与实践现状的基础上,从美国股票期权费用化的历程及其影响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

首先是关于股票期权费用化本身的启示。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防止中国式的“安然”、“世通”之类的财务丑闻发生,并考虑到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以及降低国内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会计核算成本,我国应尽快将股票期权费用化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其会计处理应充分借鉴FaSB及iaSB的现行做法,将股票期权计入会计成本并采用新的公允价值法计量(彭卉,2005)。[3]这样,既可利用股权激励计划调动经理人的积极性,防止短期经营行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又能防止公司粉饰财务业绩,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保护投资者利益。

其次是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启示。从美国股票期权费用化的过程来看,股票期权费用化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根源就在于它是否实施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将影响到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各利益团体就会采取行动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从而有利于自己经济利益目标的实现。但是,SFaSno.123R的成功颁布,使我们看到了FaSB在维护其作为独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中立性方面的可喜变化,也为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令南.公司财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121~126.

股票理财方法篇3

【关键词】财务报表;投资价值分析;股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44-01

一、股票投资价值及投资价值分析

(一)股票价值和股票价格

1.股票的价值。股票的价值可以从其票面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及内在价值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股票的票面价值即股票在发行时标注在票面上的金额,由于时间的变化和公司的发展,公司净资产会发生变化,股票面值与每股净资产逐渐背离,与股票投资价值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股票的账面价值也即是股票净值和每股净资产,是公司每股股票所包含的资产净值,是股东权益与总股数的比率。股票的清算价值是公司清算时,每股份额所拥有的实际价值。公司账面价值是会计核算上的价值,公司清算时候的资产往往会低于其账面价值。股票内在价值是股票未来收益的折现,也被称为理论价值。股票内在价值是股票市场价格的基础,发现和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是投资研究和分析的主要任务,投资者可以根据股票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的比较,发现目标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2.股票的价格。其主要可以分为股票的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股票的理论价格是根据现值理论而来的,将股票按一定的必要收益率和有效期限把未来收益折现,即为该股票的当前价值。股票的市场价格就是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价格。股票的市场价格由价值决定,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股票投资价值和股票投资价值分析

所谓投资价值,就是指某特定投资对象所具有的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价值。股票投资价值就是指目标股票所具有的为特定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的价值。

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分析评估特定股票或股票组合为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的能力。通常情况是为了通过投资价值分析,寻找有成长潜力、盈利能力或是价格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作为投资对象。

(三)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因素

1.影响股票投资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司净资产、公司盈利水平、公司股利政策、股份分割、增资和减资、公司资产重组等。2.影响股票投资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宏观经济趋势、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从整体上对股票价值产生影响;行业的发展态势、行业政策等会对该行业内公司以及股票产生巨大影响大;证券市场上股票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会对股票价格走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证券投资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分析法。

基本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内在价值”的投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证券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偏离水平来判断投资机会。它主要是依据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和财务管理学等原理,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国家政策、行业、市场以及公司基本情况等的分析,评估判断出证券的投资价值及合理价位,供投资者决策参考。

(二)技术分析法。

技术分析法是根据证券在资本市场表现及变化,来分析证券未来价格变化趋势的分析方法。它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的:市场的行为包含一切信息、价格沿趋势移动、历史会重复。

(三)证券组合分析法。

理性投资者具有在期望收益率既定的条件下选择风险最小的证券或者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选择期望收益率最高的证券这两个倾向。证券组合分析法就是依据投资者对收益的偏好和风险厌恶程度,来确定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并进行组合管理的投资分析方法。

三、股票投资价值的估算方法

(一)现金流折现法。

现金流贴现模型是运用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来决定普通股票内在价值的方法。按照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任何资产的内在价值是由拥有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内所接收的现金流决定的。由于现金流是未来时期的预算值,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返还成现值。也就说,一种资产的内在价值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对股票而言,预期现金流即为预期未来获取的股息。该方法常用来分析目标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

(二)市盈率法。

市盈率法是股票市场中确定股票内在价值的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可以计算或者估算出目标股票的市盈率和每股收益,即可推算出股票的价格。市净率法原理和市盈率相同,也被广泛应用。这两种方法常用来分析目标股票的短期投资价值。

(三)资产评估值法。

就是把上市公司的全部资产进行评估一遍,扣除公司的全部负债,然后除以总股本,得出的每股股票价值。如果该股的市场价格小于这个价值,该股票价值被低估,如果该股的市场价格大于这个价值,该股票的价格被高估。

(四)销售收入法。

就是用上市公司的年销售收入除以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如果大于1,该股票价值被低估,如果小于1,该股票的价格被高估。

四、财务报表在投资价值分析中的功能和作用

从股票市场运行的历史来看,能够真正明确影响股价波动的关键因素是很少的,在这些很少的因素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资产质量、盈利水平以及企业成长前景等信息。作为投资者而言,很难能够直接到公司查看到完整、有价值的其内部因素,而外部资料也需要庞大的收集和加工能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正是公司在内外部环境影响下公司运行状况最综合最直接的表现,而财务报表信息可以加工出任何(绝大部分)的价值分析指标。因此,它为投资者做投资价值分析提供了别无选择的,也是最好的分析资料。实践表明,财务报表信息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投资者和分析人士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股票的投资价值。

财务报表分析是相关者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衡量企业业绩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挖掘潜力、提高效率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合理实施投资和融资决策的主要参考,还是企业与社会和公众信息交换的重要途径。财务报表分析对不同使用者的作用会有一定的差异,共性上可以总结为:评价企业的过去、反应企业的发展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1.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准确评价企业的过去。财务报表是对企业在过去的经营事项的数据反应,他是对企业过去决策、运行状况、业绩成果的直接评价,他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企业的成绩、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这不仅对于正确评价企业过去经营业绩十分有益,而且还可以对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2.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现状。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动态报表,某一时点上的报表数据可以反映出某些现状的指标。如能及时反映企业资产状况、权益结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盈利能力、运行状况、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指标,对于客观反映和评价企业现状具有重要作用。

3.财务报表分析可用于预测企业的未来。评价过去的经营成果、评价当前的运行现状,并通过预测分析、资产评估等方式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未来发展决策指明方向。不同的使用主体对此作用均有迫切的需要。

参考文献:

股票理财方法篇4

关键词:股票期权薪酬激励期权费用经理人期权

一、引言

薪酬激励是公司治理中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内容。经理人的股票期权在经理人财富和公司股票价格的绩效之间提供了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缓解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问题(Jensen&mekling,1976)。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以固定的现金收入为主,与公司绩效挂钩的奖金激励较少,缺乏长期激励机制。长期激励的不足,使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问题日益严重。为促进上市公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依据修改后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我国证监会于2005年底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允许上市公司对高管授予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一些上市公司纷纷拟定了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股票期权激励问题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热点。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发源地的美国,期权激励创造财富的神话传遍全球,但同时也传出与股票期权激励相关的安然公司等财务丑闻案。股票期权是上市公司有效的薪酬激励方式吗?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实践,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借鉴。

二、美国股票期权薪酬为什么在1990年代盛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股票期权薪酬开始在美国兴起,在1990年代末期达到高潮。在标准普尔500公司中,1998年有97%的公司向其高管人员授予了期权,1992年这一比例是82%。此外,标准普尔500公司中的Ceo们在1998年授予的期权的价值(以授予日期权价值计算)占总薪酬的比例是40%,而1992年这一比例是25%。股票期权也日益成为公司普通雇员重要的薪酬形式,1998年有45%的美国公司授予期权给他们免除薪水的雇员,有12%的美国公司授予期权给非免除薪水的雇员,有10%的美国公司授予期权给计时工作的雇员(Hall&murphy,2002)。

为什么1990年代美国股票期权盛行?为什么公司愿意授予股票期权呢?具体有几种解释可以说明授予期权的理由:包括公司治理的变化、税收政策、牛市、管理者的寻租、会计准则等,这些解释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共同解释激励期权的增加。

1.将股票期权激励视为强调股东价值的一个新重点。现代企业理论产生后,树立了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个理念在19世纪80年代之后在美国公司得以深化和发展,股票期权作为连接股东利益和经理人利益的薪酬方式得以关注。Jensen&murphy(1990)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1295家企业的2000多名Ceo绩效薪酬和激励的研究发现,Ceo的财富(包括所有薪酬和与股票有关的财富)与股东财富间的关系很小,股东财富每变化1000美元,Ceo财富变化3.25美元,其中,Ceo的股票期权价值变化15美分。尽管股票所有权产生的激励比其他薪酬的激励要大,但大部分Ceo只持有很小一部分企业的股票,并且所有权水平在过去50年里在下降。他们设想是公共和私人政治力量施加限制导致薪酬绩效的敏感度降低,实证研究与他们的设想是一致的。该研究对推动美国股票期权的实践影响极大。murphy(1998)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大公司,薪酬水平较高,但薪酬绩效敏感度较低;常规的公用公司比工业公司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绩效敏感度低;美国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绩效敏感度比其他国家高。薪酬绩效敏感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股票期权和股票所有权的因素的驱动,而不是其他薪酬形式。murphy认为在1998年之前的10年里,美国薪酬水平和薪酬绩效敏感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股票期权薪酬的“爆炸”(explosion)。

2.公司治理的变化。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强,他们参与公司治理,不满于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由于超级的业绩受到较少的回报,而失败也只有较小的惩罚。1990年代早期,一些股东机构如美国股东协会(theUnitedShareholdersassociation)、机构投资者委员会(theCouncilofinstitutionalinvestors)和几只最大的国有退休基金成为推行不依赖于内生的公司绩效薪酬实践的关键力量,公司迫于这些压力授予更多的期权给经理。薪酬绩效标准可分为内生标准和外生标准两种,所谓内生标准是直接受到管理人员在现在和以前年度影响形成标准,所谓外生标准是很少受到影响的标准。绩效标准的选择对于管理层的薪酬和公司的绩效有着预示性的含义。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一些创新,可以通过外部化绩效标准来缓解内部决定标准的潜在问题(murphy,2000)。因此,与公司有关的外生标准——股票价格就成为新的绩效薪酬的衡量标准,股票期权的收益就取决于股票价格的变动。

3.股市的牛市。Hall&murphy(2003)的研究表明,过去30年来授予期权的倾向紧密追寻一般的股价指数,1970-2002年道琼斯工业股价指数和Ceo及一般员工期权授予的比例的相关性。其相关性有几个原因和解释:

(1)1990年代股价的快速增长,许多高管和雇员持有股票而富有,持有期权的财富故事广泛传播,一些高管和雇员要求公司授予期权而代替其他薪酬形式,期权因此疯狂增长。

(2)期权可能真正在起作用:公司董事会和高管开始联系期权授予与公司业绩,特别是在1990年代后期的高科技和因特网的增长。事实上,焦点在股东价值创造上的期权增加也有利于解释股市的增长。

(3)在股价增加后,公司通常不愿意减少期权数量。事实上,许多公司有明显的关于授予规模(股票数量而不是货币价值)的政策,而且政策是长期固定的。既然期权价值随股票价格而增加,授予一定数量的期权将导致更高的期权被授予。即使没有固定的股票政策的公司也受影响,因为固定股票授予价值已被包含在薪酬咨询公司的基准调查之中了。

4.管理人员的寻租。Bebchuk,Fried&walker(2002)认为高管薪酬支付的快速上升大部分被期权所驱使,可以反映财富从股东到管理者的无效率转移。高管期权的增加反映了在职经理能通过施加影响而提高自己的薪酬。寻租的经理通过期权增加薪酬而不是现金,努力掩饰薪酬以缓解外部的详细检查和股东、政治家、媒体和其他对高现金的批评。因为期权的透明度仍较低,尽管199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一项新的披露规则,要求公司薪酬委员会描述公司薪酬实践和如何决定Ceo的薪酬,也要求公司准备一张表格以表明公司5年的股东回报与市场和同行业的比较。在基本薪酬表中,总结了前五位高管的支付,但只是期权数量而不是期权的价值被报告。相比较,限制性股票的价值被报告,因为限制性股票自然被添加到总报酬中作为支付的一部分。原则上,高管薪酬的决定是由独立的董事会,通过保持距离型谈判而制定的。然而,在职经理作为内部人对独立董事和薪酬委员会的决策仍然可能有影响,不排除经理人员从俘获的董事会那儿攫取租金的可能。

5.税收和会计规则的影响。公司为什么愿意授予股票期权?这直接与当时的税收和会计规则有关。在美国的税收规则条件下,授予期权不构成公司和雇员的税收项目。至于以后什么会发生则取决于期权是否合格或不合格。对于不合格的期权,差价构成个人收入的税收项,并相应从公司的薪酬支出中扣减。对于合格期权即激励期权,雇员行权时不用支付什么,当他最终卖掉股票时,支付资本利得税,然而公司并不将资本利得作为薪酬费用扣减。1994年的税法没有直接影响期权的实践,在内部收入条款162(m)下,超过10亿美元的薪酬支付给公司的前5位高管,这通常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作为费用扣减。税法中内部收入条款没有增加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的限制条款和内容,以及包括行权的支付。这部法规导致与其他基本工资和股票相比,期权相对便宜(Hall&murphy,2003)。

指导雇员期权的会计规则由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和它的前身会计基本准则委员会(apB)制定。在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2年有关期权的条款中,期权的会计费用等于差价。在期权以行权价(通常等于或高于授权市场价)授予时没有费用,因为在授予日差价通常为零。该规则以指数化价格定价的期权可能有较高的会计费用,因为行权价不是固定的。如果绩效促进者达到目标,将促使期权执行,它将可能记入一个较高的费用。199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123条款,推荐公司采用期权授予日公允市场价值作费用,使用布莱克——斯克尔斯和相近的估价模型估算公允市场价值。然而,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协会依然允许公司继续按原有条款报告,授予期权的价值在附注中作另外的披露。直到2002年末,只有少数美国公司采用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推荐的办法。

6.基于“可观察成本”的决策。Hall&murph(2003)提出另一个对期权盛行的解释——公司基于期权的“可观察成本”(perceivedcost)而不是经济成本的决策。当公司授予期权,便承担了一个经济成本,即机会成本,等于外部投资者为期权将支付的。但是期权在持有期间无会计费用,也没有现金流发生,导致产生高的盈利报告数据。此外,当期权执行时,公司通常发行新的股票给高管,在股价和执行价的差价上有一个税收扣减,这些因素导致“可观察成本”比经济成本低得多。基于“可观察成本”而不是机会成本的决策的结果是,导致太多期权被授予许多人。较好的激励计划与那些较少有利会计处理的激励相比,拥有有利的会计处理的期权将成为公司薪酬决策的偏好。从经济成本的角度看,期权将不是传达薪酬以吸引、留住和激发雇员的有效途径,而从“可观察成本”的角度看,期权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途径。金融,证券,股票">

三、20世纪末期权激励趋势下降的原因

在2000年春天naSDaQ指数下滑以后,随着熊市的来临以及安然公司等财务丑闻案的爆发,许多美国公司重新考虑期权实践,一些经理要求支付现金而不是期权,作为反应,许多公司删掉了期权激励计划(Hml&murphy,2001)。1992年标准普尔500公司中的公司授予的期权以授予时的价值衡量是110亿美元,2000年标准普尔500公司中授予期权的价值为1190亿美元,2002年标准普尔500公司中授予期权的价值回落到710亿美元(Hall&murphy2003)。美国股票期权薪酬为什么从盛行到式微呢?具体而言,有以下方面的解释:

1.关于期权费用化的会计准则的改革。在2003年初,由于接连的几个财务丑闻聚集在会计问题上,100多家公司自愿采用期权费用化处理(Hall&murphy2003)。关于股票期权费用化的呼声日高,经过美国国内激烈的大讨论(templin,2005),美国国会于2004年7月通过FaSB新规则——“股票期权会计改革法案”,要求大部分公众公司自2005年6月30日起将所有基于股票的报酬费用化,小规模的公众公司和私人公司可自2005年12月15日起的第一个年度报告期开始确认股票期权费用。期权费用化处理后必将影响减少盈利,对股价的上升产生阻力。

2.与期权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更加透明、严格。

美国已有不少关于期权对股价的非正常影响的实证研究。Chauvin&Shenoy(2001)认为,经理人有激励和机会去控制内部信息传递到市场的时间进程,致使在期权授予前以降低执行价格,经理人从授权前股价的下跌和授权后股价的上升中获得收益。他们采用783个Ceo授权的实例,发现在授权前的10天时段内股价在统计上明显异常。此外还有,错误报道对股价的非正常影响。Burns&Kedia(2004)研究发现,Ceo的期权对股价的敏感度与错误报道的倾向高度相关,同时并没有发现其他薪酬形式如限制性股票、长期激励支付、奖金等对错误报道倾向有明显影响。股票期权之所以产生错误报道的强烈激励,是由于Ceo的期权财富的凸性特征导致通过错误报道限制股票价格向下的风险。

针对安然、世通公司等与激励期权相关的财务欺诈事件,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又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的重点是强化财务披露义务,要求公众公司应进行实时披露,即要求及时披露导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信息,建立起公司财务报告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法案甚至规定,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必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对提供不实财务报告的行为,加重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信息披露制度的严格和透明避免了高管人员为提高期权激励收益操纵股价的可能。

3.熊市的来临和期权的脆弱性。即使在股票平均回报高的时候,期权也会成为“水下期权”(underwateroption),即期权的执行价格高于股票市价。Hall&Knox(200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即使在1999年美国牛市的高峰,大约1/3的期权成为“水下期权”。对比股票的激励,期权对股价相当敏感,特别是在股价下滑时。一旦股市进入熊市,激励期权成为“水下期权”,经理人不大可能在股价下跌的时候行使期权,导致期权的激励下降。对于“水下期权”的再定价问题,董事会及机构投资者往往非常敏感,通过再定价方案很困难。当期权风险难以转移时,经理人以一种“自我管理激励”的方式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导致激励期权的脆弱性。

4.期权激励的负面效应不断凸现。大量研究开始关注期权激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风险。激励期权除了对股价的非正常影响外,期权还带来了其他风险。(1)对收益管理的影响。Balsam&Chen(2003),等人认为,在期权授予之前高管人员有激励通过收益管理以降低执行价,实证研究发现:自由增加值(discretionaryaccruals)和后来的期权授予之间存在负相关。Gao&Shrieves(200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收益管理强度——以自由增加值的完全价值与资产规模之比来衡量,其与期权的数量与激励强度间有积极的关系。Bergstresse&philippon(2006)研究发现,当Ceo薪酬过多与股票和期权联系时,Ceo通过使用自由增加值去控制报告的收益。在自由增加值价高的年份,Ceo通常行使较多的期权,Ceo和其他内部人售出较多的股份。(2)对分红的影响。经理人在持有期权期间,没有分红保护,也就是说,红利的支付将降低经理人的期权价值。arnold&Gillenkrich(200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理人持有期权明显地降低了公司分红水平,同时增加了股票的回购。(3)对投资及企业价值的影响。nohel&todd(2002)认为期权激励对投资的决策取决于执行价格对薪酬绩效的敏感度、经理人财富的多少与多元化程度、风险厌恶和职业生涯等因素有关。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股东所要求的回报率低于20%和高于25%的区间范围内,过度投资问题被扩大,在经济上很明显,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比许多研究的结果还要大。而投资决策影响企业价值,薪酬绩效与企业价值间不是严格的单调增函数关系。

四、美国金融业股票期权激励状况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股票期权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对高级经理人员授予期权,也对一般雇员授予股票期权,股票期权也成为金融业长期激励的主要方式。

根据SnL证券公司的调查,1999年美国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美洲银行、波士顿银行和富国银行这五大银行高管人员中股票期权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均达80%以上,具体为:董事长及Ceo股票期权收入平均占比82.9%,首席营运官股票期权收入平均占比84%,首席财务总监股票期权收入平均占比82.9%,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这一比例为80.8%。花旗银行发放给非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比例为63%,大通银行这一比例为89.90%,美洲银行为94.2%,富国银行为90.10%(郭福春,2002)。

在2002年与股票期权激励有关的安然公司财务丑闻案后,美国各界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在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上,除了考虑股票期权与绩效的相关性外,还应考虑行业特征、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机会、公司风险、公司股权结构、公司多元化经营等多方面的因素。作为传统行业的金融业,从其高风险的行业特征考虑是否应该以股票期权激励作为主要的股权激励方式?美国金融业的巨擘——花旗集团公司的股权激励方式的变化可以佐证美国金融业股票期权激励状况的变化。

花旗集团公司长期鼓励董事、经理及其他雇员持有公司股票,以保持雇员和股东利益的一致。花旗集团公司认为其已经取得的较好的财务成果与其实行的花旗特色的持股政策有显著的关系。2003年以前花旗雇员持有公司股票主要来源于股票期权的行权,2003年后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下降,雇员持股的主要来源是在“资太积累计划”下授予限制性股票和延期股票。以花旗集团公司排名前五位的高管长期激励薪酬的构成来看此变化。

对于2003年以前授予的股票期权在行权时,花旗集团公司以再装期权的方式行权并授予新的期权,2003年以后授予的新的期权没有再装期权的特征。2005年在其所披露的经理人薪酬信息中只有两位经理人在对原有持有期权行权实施再装期权时,接受了新的期权授予,此外,没有其他期权授予行为发生。通过这种方式操作,不仅可适当降低行权时的风险,而且可以有效收回以前大量授予的股票,再辅以“股票所有权承诺”制度来管理高管人员及其他持股雇员在职持股的情况,保持公司雇员持股的相对稳定性。“股票所有权承诺”建立时要求高级经理在职期间持有不低于其持有股票的75%,从2005年开始,这个制度覆盖的范围扩展到管理层成员和其他雇员,要求他们在职期间持有不低于其持有股票的25%。在花旗集团公司2006年10月17日生效的“高级经理薪酬指引”中,明确指出薪酬结构中用于激励和保留作用的薪酬至少40%以上以限制性股票和延期股票方式授予,而通过行使期权方式来获得达到持有要求的股票只是在适当的位置作为附加政策和计划来实行。例如,每位董事的年度总薪酬的2/3以延期股票的方式支付,董事也可以选择在董事酬金的50%-100%的范围内选择以股票期权的方式支付。

五、美国经验对中国股票期权薪酬实践的启示

吸取美国股票期权薪酬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股票期权薪酬的实践少走弯路,发挥股票期权的积极效应有重要意义。我国股票期权薪酬实践要注重以下方面:

1.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是一种凸函数关系,在一个投机性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股票期权激励将会诱导经理层追求操纵股价,激励作用发生扭曲。

2.适时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在会计、税收、信息披露等方面对股票期权的处理加以明确和规范,让董事会和经理人知道股票期权的机会成本概念,明白股票期权并不是低廉的薪酬形式,在企业薪酬结构中要谨慎确定其合理的授予对象和比例。

3.确保薪酬委员会决策的独立性。如果出现高层经理参与或影响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决策的情况,股票期权的数量、执行价格及其他行权政策内容等的确定难以达到激励兼容所要求的最优状态,则这一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就难以发挥。公司董事会要能够有效地制约经理层的权力,在进行股权薪酬计划的设计时可以参考专业薪酬咨询机构的意见。

4.薪酬委员会在制定股权薪酬计划时,除了要考虑授予期权的成本及相应的激励效果外,还要充分考虑持有期权的经理人可能在投资、分红、收益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要考虑到股价下跌对经理人期权价值的影响及再定价问题,制定周详、长效的股权薪酬计划。

股票理财方法篇5

一、我国目前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及评价

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在我国尚无规范可循,目前已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企业在会计处理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或有事项处理法

由于经理人股票期权是企业授予经理人的一项选择权,是否行权取决于到期日股票价格的高低。因此,企业可以将股票期权作为或有事项处理。企业在授予日按行权价确认一项债权,同时确认一项所有者权益预计股本;经理人实际行权以后,将债权转为现金等,同时将预计股本转为股本,股票市价高于行权价的部分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2.三时点处理法

由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实行要经过授予、行权和到期(特殊情况下还存在期权失效)三个时点,每个时点会对企业的会计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企业可以在这三个时点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1)授予日的会计处理。在授予日企业与经理人达成了股票期权的未来合约,但未发生股票和现金的实际收付,因此不做正式的会计处理,对产生的或有认股款和或有股本可以在备查账簿中记录。

(2)行权日的会计处理。在行权日,由于企业和持有股票期权的经理人之间发生股票与现金的交换,授予日备查账簿中的或有认股款将成为现实的现金流入,或有股本也成为企业现实的股本,因此企业要做正式的会计处理,在资产负债表中按行权价确认银行存款,按股票面值确认股本,借贷方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同时在备查账簿中冲销以前记录的或有认股款。

(3)到期日和失效日的会计处理。若期权有效期内股票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行权价格,期权持有人就不会行权,则应当在备查账簿中将原记录的尚未冲销的或有认股款以及或有股本全部冲销。失效日的会计处理方式和到期日经理人未行权的会计处理方式相同。

3.模仿内在价值法的处理法

这种方法模仿美国apB第25号意见书,将股票期权实施过程细分为授予日、等待期、行权日和提前失效日四个时点,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授予日的会计处理。按照股票的行权价格确认或有认股款,同时按照股票面值确认或有股本,二者间的差额记入股票期权溢价。

(2)等待期的会计处理。此间的会计处理需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股票市价超过行权价,说明股票期权具有内在的增长价值,经理人行权的可能性会增加,期末将市价超过行权价的差额记入管理费用,同时确认股票期权溢价;另一种情况是股票市价低于行权价,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为零,因而不必处理。但如果以前年度已经确认的由于股价上涨而导致的费用,应当在股价下跌时将已经确认的费用在原来的数额内转回。

(3)行权日的会计处理。持有股票期权的经理人与企业之间发生认股款与股票的交换,或有股款转为实际的现金,或有股本转变为企业股本,因此企业一方面要记录或有股款转为实际现金的经济事项,另一方面要记录或有股本转变为企业股本的经济事项。

(4)提前失效的会计处理。股票期权到期前,若经理人弃权或提前离职,则股票期权提前失效。当经理人弃权时,会计上应注销与经理人有关的或有认股款、或有股本和股票期权溢价等账户的余额,同时将以前确认为费用的股票期权溢价转冲当年的管理费用科目。当经理人提前离职时,其股票期权丧失,会计上应当注销或有认股款、或有股本和股票期权溢价等科目的余额,若有差额则冲减管理费用。

在上述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中,或有事项处理法具有简单易学的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不符合《或有事项》会计准则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第7条规定:“企业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而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则是在股权授予日将股票期权作为一项或有债权确认,这显然与现行的会计准则不符。其次,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股票期权是企业赋予经理人的一项权利,而不是义务,在股价趋于下跌的状况下,企业经理人会放弃行权,因而股票期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应该将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将会造成虚增资产的后果。再次,不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在会计处理中,企业将股票市价与行权价格之间的差额作为费用一次性记入行权日所在的年度,没有在授予日和行权日之间进行分摊,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如果差额很大,将会导致企业年度费用不均衡。

三时点处理法是对企业的或有事项和实际发生的、确定的事项分别予以反映。或有事项只在备查账簿中记录,不纳入财务报表披露,而实际发生的、确定的事项则在账簿和财务报表中记录、披露。这种方法虽然没有完全突破或有事项处理法,但是它不反映股票期权的薪酬费用,避免了与配比原则的冲突,因而其科学性强于或有事项处理法。

模仿内在价值法的处理法是将股票期权的入账时点进一步细化,同时在等待期中设计了相关科目以确认薪酬费用,是目前国内设计相对较好的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但是它仍然存在着缺陷,即将股票期权视为或有事项,因而不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

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之所以存在不同的方法,究其原因在于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本质认识不同,在此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股票期权理解为企业的薪酬费用,是企业用于支付经理人的报酬,因而企业应该将其记入利润表,得到成本补偿。这是美国apB(1972)和FaSB(1995)所持的观点,这种观点称为“费用观”。第一、第三种方法都是基于该种观点进行的会计处理(虽然它们处理费用的方式不同,第一种方法是集中处理费用,第三种方法是分期摊销处理费用,但其本质相同)。第二种观点是将股票期权理解为非会计处理对象,不纳入会计处理系统,但对其进行披露。这种观点称为“非会计对象观”。第二种方法就是基于该种观点进行的会计处理。

笔者认为,基于“费用观”和“非会计对象观”的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都不是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一种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应该既能够反映经济事项的本质又能够在实践中行得通。“费用观”下的会计处理,由于增加了企业费用,减少了企业利润,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因而在美国一直受到戴尔、ebay等企业的强烈反对:“非会计对象观”忽略了会计信息需求者对经理人股票信息的需求,没有准确地反映出经理人股票期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要寻求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要明确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在此基础上创新出能为企业所接受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

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通过期权的授予,有效地将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本身的价值增长联系起来,并建立起长期的激励机制,使得经理人在为企业作出大量长期的人力资本投入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因此,经理人股票期权是经理人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所在。

应该指出的是,经济学中的“企业剩余”实际上就是会计中的“利润”。所以,也可以这样认为,经理人股票期权实际上是经理人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方式。这种观点不妨称之为“利润分配观”。

三、基于利润分配观的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

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经理人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因此应该将经理人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利润分配。因为在授予经理人股票期权时经理人已经并将继续为企业提供服务,所以在股票期权授予日即应该确认,以反映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减少。由于经理人在被授予股票期权时,只是获得了一种参与分配企业未确定利润的权利,并不像财务资本所有者那样行使股东权利,因此,在会计处理中应该将经理人权益和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加以区别,以正确体现二者之间的经济本质。基于这一思路,笔者认为应做以下会计处理:

1.经理人行权的会计处理

经理人行权即是经理人依据与企业的合约,按照先前约定的价格(行权价)购买企业的股票。一般来说,行权发生在企业利润增长、股票市价超过或可能超过行权价的情形下,因此,行权带给经理人的是收益。收益的数额可表示为(股票市价-行权价)×行权股数,其经济实质是经理人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所得到的那部分未分配利润。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授予日:借:利润分配(授予日股票市价×行权股数)

贷:经理人权益——经理人股票期权

这一会计处理反映企业把相当于股票期权市场价值金额的未分配利润拿出来分配给经理人。由于股票市价处于波动状态,为了准确反映股票市价,企业应在每年末调整上述会计处理。

调整分录:借:利润分配[(调整日股票市价一授予日股票市价)×行权股数]

贷:经理人权益——经理人股票期权

行权日:借:银行存款(行权价×行权股数)

经理人权益——经理人股票期权(最后调整日的股票市价)

贷:股本(股票面值×行权股数)

资本公积(差额)

2.经理人弃权的会计处理

当企业股票市价低于行权价时,由于不能带来预期收益,经理人会放弃行权;当股票期权失效,也会出现经理人弃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不能获得企业未分配利润,当然企业未分配利润也不会减少,发行在外的股票也没有增加,股东投入资本也未相应增加。会计处理上应冲销已确认的“利润分配”和“经理人权益——经理人股票期权”。

授予日:借:利润分配(授予日股票市价×行权股数)

贷:经理人权益——经理人股票期权

调整分录:借:利润分配[(调整日股票市价一授予日股票市价)×行权股数]

贷:经理人权益——经理人股票期权

弃权日:借:经理人权益——经理人股票期权(最后调整日的股票市价)

贷:利润分配

将经理人股票期权确认为利润分配,这样的会计处理能更好地反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它既不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而且在有效市场下也不会影响企业股票价格的涨跌,在实践中更容易为企业所接受,从而也更有助于股票期权制度的实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美国会计准则解释与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2]谢德仁,刘文。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2,(9)。

[3]孙铮,王霞。员工认股计划会计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0,(11)。

[4]薛文艳,樊鹭。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J].财会研究,2004,(6)。

[5]冯增强。关于股票期权激励经济实质问题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3,(2)。

[6]刘建秋。经营者股票期权价值分割与会计处理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

[7]李维友。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刘国买,何瑞。股票期权成本的会计处理方法探析[J].财会月刊,2004,(a1)。

股票理财方法篇6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六课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股票的基本含义、特点;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种类和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提高学生合理理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合理的理财观念,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股票、债券和保险的特点。

难点: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股票、债券和保险三种理财产品。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五、设计理念和教学构想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阿牛理财记”,以阿牛的理财经历为主线逐步推进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帮助阿牛解决问题,最后完成知识构建。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Flash“物价之上”教师引入:在物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大家感觉口袋里最缺少什么?学生:“钱。”的确,老师也有同感,中国有句古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人要懂得理财的道理。怎样使有限的资金保值升值,抵御通货膨胀?今天老师带来阿牛哥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个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股票、债券和保险”。先来说说阿牛哥的基本情况,阿牛哥家在广西农村,去年下半年,儿子呱呱坠地,这可乐坏了阿牛一家人,可紧接着,烦恼也接踵而至。孩子出生后,阿牛嫂被迫辞掉了在南宁的工作,一心一意回福建娘家带儿子,如此一来,家庭的经济来源全都压在阿牛一人身上,阿牛哥直呼“小儿难养,鸭梨山大”。烦恼之下,阿牛赋诗一首:辛苦打工赚十万,存款实在不划算。一年利息共两千,恐怕不够奶粉钱。眼下养儿成本高,另辟蹊径出新招。股票债券和保险,实在不知如何选。今天请你来帮忙,建言献策说高见。(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阿牛哥的理财规划为导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并存

情境一:阿牛哥来到银河证券公司,理财顾问小赵向他详细地介绍了股票的相关知识,请你模仿理财顾问,回答阿牛哥的问题。结合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1.股票的发行者是谁?企业为何发行股票?2.购买股票后我的身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我有哪些权利?4.购买股票后我可获得什么样的收益?5.购买股票一定能赚钱吗?6.如果我不想继续持股,可以退股吗?如不行的话,我该怎么办?(师生在一问一答中,共同完成了知识的梳理。)出示两张对比图片,(让学生感知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和投资股票的风险性)问题:为什么股票的价格不是固定的?股票的特点是什么?教师总结: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股民合理投资股票,推动了股市的健康发展,那么股市的健康发展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从企业、社会、个人角度分析股市健康发展的作用)过渡:股市的高收益深深打动了阿牛,但阿牛哥的心理素质最终无法HoLD住疯狂的股市,对阿牛哥来说,稳中求升才是硬道理,有没有相对稳健的投资呢?

二、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显示天灾人祸图片播放背景音乐theGloriousDeath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生病、车祸、财产失窃、房子着火。中国有句古话:“晴带雨伞,饱带饥粮。”保险就是为你遮挡人生风雨的伞,不可不备。让我们进入今天第三件理财产品的学习――保险。

股票理财方法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财务绩效;股价;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640[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股票价格与公司绩效经常性背离的现象较为明显,投资者不是为了价值投资而是为了投机。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其反映的财务绩效也不一定准确,导致普通投资者不会获得满意的收益,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研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应受到上市公司的关注,提高财务绩效与股价的相关性。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及股价相关性的现有文献进行较详细梳理和总结,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概括归纳的基础上指出其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期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视角下揭示更多关于财务绩效与股价相关性的奥秘。

二、国外研究现状回顾

在学术界,关于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相关性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是从美国学者开始的,1968年Ball和Brown采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216家上市公司,以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分析了1946至1965年间的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后6个月的股价变动情况,通过实证研究首次发现了财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联系。在此之后,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研究逐渐细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大多数投资者更为关注股票收益,大部分关于股价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是基于盈余信息的,Beaver,Clark和wright(1979)选取了1965至1974年276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并将其分成25个投资组合进行探讨会计盈余与股价波动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表明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Bemard和Stober(1989)通过对会计盈余、经营性现金流量和股票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短期内,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高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异越来越小。

随着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情况,一些学者发现现金流量信息在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方面也有较为显著的作用。patell和Kaplan(1977)控制了会计盈余变量后,研究了经营性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发现现金流量数据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增量信息。Livnat和Zarow(1990)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方面考察现金流量,发现细化后的现金流量对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的解释力增强了。monahan(2002)采取九十年代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随着会计研究在股票市场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将研究方向放在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中的多个反映财务绩效的指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的研究,研究对象也转向了其他新兴股市。Hellstrom(2006)以传统型经济为背景,研究了捷克斯洛伐克1994-2001年间的财务数据,发现财务信息与股价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其程度要比以瑞士的股市为基准的发达经济体弱。marcSteffen(2010)以5000家德国上市公司1998-2008十年间的数据位基础,对经营性现金流量与每股收益和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性现金流、每股收益均与股票收益率呈正相关,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随着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加强而减弱,而经营性现金流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随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加强而不断加强。

三、国内研究现状回顾

我国股票市场的建立相对于国外较晚,因此,对于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研究水平也与国外的研究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赵宇龙是最早对这一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他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123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1994至1996年的会计盈余披露日前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与未预期会计盈余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之后许多国内学者也纷纷开始了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洪婷(2007)研究了沪市a股的全部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4年股票价格与财务信息的相关关系,并对结果做出了对比分析,研究显示财务数据与股价之间的相关性整体都不显著,相关性也未能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显著改变,一直到研究时点的末期,二者的相关性才逐渐显现出提高的状态。经过回归分析,发现每股收益对股价的影响程度为26%,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影响程度则为35.2%。

钱岩松、刘银国、朱龙(2009)采用线性数学回归模型,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股票价格与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得出股票价格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反映公司资产质量的指标每股净资产和反映市场因素的指标股票历史价格都与股价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刘哲明(2010)以沪市a股35家金属非金属类制造业(证券会行业分类标准)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分析2006、2007、2008年近三年来样本公司财务业绩状况,然后又单一选取2008年样本公司截面数据,实证分析股票市场对公司经营财务业绩和流通股本规模的反应,发现股票价格和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流通股本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唐葆君,郑茜(2011)以创业板电子信息行业的3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合理的财务指标体系,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来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中国创业板电子信息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关联度不高,与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三个指标的关联度最高。

鲜倩,杨文杰,于树鹏(2012)选取2006年12月31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21家农业上市公司的12个财务指标,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首先研究了股票价格与各个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得出最相关的几个指标,构建回归方程然后利用熵权法计算出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并以此分析股价与综合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得出了股改后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财务绩效相关性很弱的结论,且对相关性较弱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四、研究现状述评

由上文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财务绩及股价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人员对于财务绩效和股价相关性的研究较为深入,具有非常丰富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然而国外股票市场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其研究结论虽较为一致,但并不能完全为我国所适用。我国学者对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仍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首先,对于财务绩效及股价相关性的研究视角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大部分研究学者没有考虑到不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否影响两者相关性。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这可能会增强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程度,但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的影响少有考虑,如果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入手,研究其是否对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程度产生影响,将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其次,国内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于当期的财务绩效与当期的股票价格的关系,因而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但是依据不同公司的横截面数据,来直接比较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失真。因此,引入时间序列财务数据的概念,研究其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结论

本文对国内和国外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及股价相关性研究现状的综述,进一步梳理财务绩效及股价相关性研究文献,可以看到,虽然该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进行财务绩效及股价的相关性的研究时缺少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视角等。希望未来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视角下的财务绩效与股价相关性研究有长足发展,揭示更多关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财务绩效以及股价之间关系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唐钰婕.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3(8)

[2]王志凤.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研究―基于汽车行业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3(7)

[3]鲜倩.股改后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财会月刊,2012(6)

[4]陈兆东.林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绿色财会,2012(12)

[5]唐葆君.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会议,2011(10)

[6]BallR,Brownp.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8,(2):159-178

[7]BeaverwH,ClarkeR,wrightwF.theassociationbetweenUnsystematicSecurityReturnsandthemagnitudeofearningsFore-casterror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79,(2):316-340

股票理财方法篇8

关键词:股票期权会计;信息披露

美国最近几年爆发了系列财务丑闻,人们发现现行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给高级管理人员会计作假留下了很大空间,因此要求对股票期权会计改革的呼声很高,我国也是如此。虽然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一股份支付》规范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使股份支付业务会计处理有了操作指南,在会计准则上为股票期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股票期权业务的发展,将对准则提出新的要求,应随着实务的发展对准则作出补充。

1股票期权会计的概念

股票期权会计就是对企业制定股票期权计划、授予员工股票期权这一经济行为用会计语言进行描述、计量及报告的过程。完整的股票期权会计包括股票期权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部分。股票期权会计确认是股票期权会计的基础,会计计量是股票期权会计的核心内容,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股票期权会计的方向,会计记录是对股票期权进行会计描述的具体方法,会计报告是股票期权会计的结果,为会计用户提供决策分析的重要参考。

2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建起了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准则体系。但是这还是不能完全掩盖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完善。

2.1股票期权公允价值模型选用未有明确规定。作为可靠计量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型是由企业自己选择的。而估值模型种类繁多,相同的参数置于不同的模型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股票期权费用化的会计方法下,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选择不同的模型估值将成为企业盈亏的重要因素。这无疑使企业产生利用估值模型操纵利润的动机。

2.2对股权激励成本的摊销原则未作规定。新准则对股权激励成本的摊销原则未作明确规定,即对薪酬成本的摊销年限以及摊销方法未作指出,而如何确定股权激励成本的分摊年限,以及在以后各年度间应如何合理分摊,均会影响股价的波动,从而可能成为高管等股权激励对象进行利润调节的一种手段。

2.3股票期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不足。对股票期权相关信息的披露顺序也各不相同,披露方式不统一,披露缺乏规范性;我国目前大多数公司通常将期权计划当作公司的商业秘密不愿作过多的披露,披露信息较简单,仅披露股票期权对费用的影响,对资本公积和股本的影响信息披露的较少;我国企业对股票期权的披露缺乏深度,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型的表外披露仅披露所采用的是何种定价模型,而对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确定方法并没有充分披露。

3完善我国股票期权会计的若干建议

3.1对股票期权数量准确估计的建议。首先要准确获得股票期权数量,要估计这些员工可能在中途离开的人数及其股票期权的数量,并及时进行调整;其次,应当明确估计的方法和标准。在估计企业是否达到一定的业绩标准时,要明确其参照标准,需要用哪些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应该如何计量,结果应该达到什么水平等,并将该估计的结果在财务报告中作详细披露。

3.2明确规定股权激励成本的摊销原则。股票期权的整个有效期内应合理划分两个时期:等待期和行权期,等待期不宜过短,应占整个有效期的50%到70%,等待期的年限就是指摊销年限。至于摊销方法,笔者认为应在等待期内平均摊销,这样可以避免管理层任意确定各年的摊销比例,以此来操控企业业绩。

3.3改进我国股票期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股票期权计划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制度设计,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规范披露方式和顺序,而且仅凭表内披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表外披露,以使报表使用者更清楚的了解股票期权计划的实质和范围。企业应该在披露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股票期权计划的基本情况;股票期权当期授予情况;股票期权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实施股票期权后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

我国正处于资本市场越来越规范的时代,自监管部门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将大部分可流通的股票用于股票期权制度推广。2006年2月,中国财政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规范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会计准则,股票期权制度正在中国范围内广泛推广,而不断完善股票期权会计的处理方法也成为我国需不断研究的课题,使我国整个资本市场能够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谢萍.股票期权会计规范评析及建议[J].会计之友,2007(6):76-78

[2]郑丹华,涂云友.对新会计准则中股票期权费用化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41-43

[3]陈杰,林培松,关静华.浅析股票期权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J].商业经济,2008(9):69-73

股票理财方法篇9

Keywords:Listcompany,Financialfalsity,Bigstockholders’infraction,Stockholders’votingrights.

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内涵与成因*

——基于股东投票权完备性角度的

提要:在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已成为了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稳定运行和规范的一个难点和焦点问题,但至今为止的有关研究中存在着如下的不足。其一,对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内涵缺乏全面且明确的界定;其二,对上市公司财务虚假产生的原因没有给以必要且深入的。本文将首先通过考察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表现形式,归纳和提炼出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含义和实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一个较为“微观”的角度,即公司控制权的核心——股东投票权——完备与否的角度,从理论上研究并揭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虚假大股东侵害股东投票权

一、引言

至今为止,在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现象不断出现,成为了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稳定运行和规范发展的一个难点和焦点问题,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陈小悦,肖星和过晓艳(2000)从上市公司对净资产收益率操纵的角度证实了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存在;费加航(2003)则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角度揭示了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娄权(2004)则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发现规模较小和财务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容易产生财务虚假行为。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并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准备和实证支持。但我们注意到,至今为止的有关研究中存在着如下两方面的缺陷:其一,这些研究多是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揭示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特征或手段,而对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内涵则缺乏全面且明确的界定;其二,上述更多地是从实证检验的角度证实了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存在,而对其产生的原因则分析不足,这也就限制了我们从根本上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虚假行为的政策制定和政策选择。

本文将首先通过考察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表现形式,归纳和提炼出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含义和实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一个较为“微观”的角度,即公司控制权的核心——股东投票权——完备与否的角度,来研究并揭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成因。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行为进行了现实考察,从中提炼出了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含义及其实质。这一研究一方面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严重性,另一方面则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内涵给以了清晰界定。本文第三部分则从股东投票权完备性的角度,论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及其所导致大股东自身的权益损失,并结合大股东的绝对控股地位,证明了上市公司财务虚假行为的必然性。第四部分小结,提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和启示。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表现及其内涵

这里我们将通过对现实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表现方式的研究,揭示出股票市场中财务虚假的严重性,提炼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实质,并最终对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内涵给出明确界定。

(一)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主要表现

现实中,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行为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二是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三是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不规范;四是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首先我们来看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其动机更多地是为了配股融资的顺利实施,这在现实中的主要反映即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多围绕在6%左右(见表1)。由表中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体遵从以6%-8%的正态分布。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因为2001年证监会颁布的最新配股条件规定,申请配股的公司最近3个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也就是说,上述情况既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事实,又体现了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通过配股使大股东占有更多的资源。

表1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布

Roe分布Roe

上市公司家数所占比例12.57%10.14%10.34%13.46%19.01%12.93%21.55%

注:1,表中字母Roe为净资产收益率;2,表中数据为截止2001年底。

资料来源:根据平新乔,李(2003)有关数据整理。

其次我们再来看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所谓利益转移(interestConveyance),是指通过非市场交易手段,如赠与、抵押、担保、免费占用等方式,将某的财产、利益转移给该企业的大股东或某一特定利益相关方。

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在我国股市中已相当普遍,我们从一些St公司的情况(见表2)即可见一斑。由表中可见,通过利益转移方式,大股东占有了上市公司大量的现金及非现金资产。此外,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2003年底,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总额达到了1000亿左右,约占10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融资总额的10%。

表2部分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

股票简称上市

日期募集资金(万元)每股收益(元)被大股东占用资产

上市第一年最近年度

St猴王1993.11284850.18(95年)-0.228.9亿元现金并为其担保3亿元

St幸福1996.9291600.47-0.981.66亿元现金并以2.5亿元资产为其抵押贷款

St粤金曼1996.1205850.55-1.649.95亿元现金

St棱光1993.2107440.20-0.253亿元现金并为其担保4.17亿元

东海股份1996.6157180.41-0.2612.19亿元现金

大庆联谊19975481000.550.165.63亿元现金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报》,2001年3月12日。

再次我们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是其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表3我们即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政策不规范的严重程度。由表中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不给予投资者分红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是趋于上升的;而且,即使是进行分红的公司中,一般也是以送红股或转增股本的方式进行,而很少以现金方式分红。这就与资本市场成熟国家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产生了根本性的不同,在那些国家里,其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表现出了稳定且逐渐上升的,如据有关研究(苑德军,陈铁军,2001)显示,在美国,其上市公司的分红占税后利润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40%,上升到了90年代的50%。

表3我国上市公司分配情况

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上市公司数291323530744851924115211601220

不分配数2765170373488568416451492

所占比例(%)9.2820.1232.0850.1358.4469.6036.1138.8840.33

数据来源:2001年之前的数据转引自李学峰,徐辉(2003)的有关研究;2001-2002年的数据根据上交所、深交所网站的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对表3的内容还需说明的是,虽然2000年度不分红的公司数量及其所占比例都减少了,这主要是监管部门对此进行了干预——将上市公司的分红情况与其再融资的资格挂钩,但我们也应看到,一方面,伴随这一情况的变化,上市公司分红现金的平均数却从1999年的平均每股0.16元降到了2000年的0.13元(仇彦英,2001);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情况的变化,2001年和2002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如配股和增发)方案已很难实施,从而这两年上市公司的不分配家数和比例又转为上升。

最后我们再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所谓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如关联购销、收购或出售资产等方式,达到调控利润、成本或资产的目的。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相当普遍,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统计结果,在2002年有412家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占到了上市公司总数的80.78%。而且,据费加航(2003)的研究,关联交易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就总体趋势而言,上市公司业绩是与关联交易额及占主营业务的比例高低成反方向的,即业绩相对较好的公司,关联交易金额及占主营业务比例相对较低;而业绩较差的公司,其关联交易额及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也较高。这充分反映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的手段达到财务虚假的本质目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实质和内涵

以上我们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主要表现,在这些表现形式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就利润操纵而言,据有关研究(阿瑟利维特,1998),在资本市场较完善的国家,利润操纵的动机是以力争达到或超过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利润预期,以提高股票选择权(options)的价值;其利润操纵的过程基本反映的是公司管理层的愿望。然而在中国,正是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既不是为了管理层的股票选择权价值,也不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利润预期②。正如前文的研究表明的,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其动机更多地是为了配股融资的顺利实施,而配股融资的目的,则在于使大股东控制更多的资源和资金。

另一方面,对前文表3的内容我们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现状是由大股东所控制的董事会、所操纵的股东大会通过的,也就是说它集中反映了大股东的意愿,由此引出的问题是,由于分红政策是同股同利的,大股东也会和中小股东一样无法得到现金分红收入,大股东的利益在哪?答案是,一方面,大股东的利益已通过利益转移而提前实现;另一方面,不进行现金分红,上市公司的现金余额得以保留或增加,如前文分析所揭示的,更有利于大股东以各种方式占用上市公司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为己谋利。此外,现实中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和关联交易,也大都是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与大股东有密切联系的有关方面进行的。

以上情况表明,在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各种方式背后,都有大股东的目的和意图;大股东通过控制上市公司,以各种财务虚假的手段达到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目的,这即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实质所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明确给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含义,即上市公司以利润操纵、利益转移、关联交易等方式,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脱离规范、财务行为失衡、财务数据失真,以达到满足控股股东的偏好、侵害中小股东权益之目的的行为。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根本原因:大股东投票权的非完备性

上文所揭示的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表现及其实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即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如何匹配(matching)(张维迎,2000);而其中剩余控制权的完备与否,一方面依赖于剩余控制权在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分享安排(谢德任,2001);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为股东投票权是否完备。

(一)股东投票权完备性的标准

据我们的研究(李学峰,2003),股东投票权完备的充要条件是:

1,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团体(Group)表决做出(即用手投票);

2,对团体表决通过的决定不同意或不满意时,团体中的成员可采取“用脚投票(VotingwithFeet)”的方式,转让其权利,退出该团体。

我们将上述投票权完备性的充要条件概括为股东投票权完备的“两权具备”。进一步说,这里的两权具备,是指两权的同时具备,即股东团体本身要同时具备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的权利与机制;并且股东团体中的每个成员也都同时具备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是说,两权具备是指两权“同时”具备,这即是衡量股东投票权完备与否的标准。

如果我们观察到一家上市公司,其一部分股东具有用手投票的权利却无用脚投票的权利;或者反之,即一部分股东具有用脚投票的权力却无用手投票的权力,这种情况,我们称这一投票权是“两权分离具备”。两权分离具备的本质在于,从总体看,股东团体既有用手投票的权利,又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它是两权具备的;但其内部成员的两权却是分离的——有用手投票权者无用脚投票权,而有用脚投票权者却无用手投票权①。因此,这一投票权总体上是非完备的。

以上分析表明,观察股东的投票权是否完备,不仅要从总体上看它是否两权具备,更为重要的,要看两权是否同时具备。只有两权同时具备的投票权才是完备的。以此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即占总股本的60%以上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合计)的投票权安排,应该说,至少从表象上看,它符合投票权完备性的典型形式:一方面它有股东会、董事会等团体表决(用手投票)的组织机构与机制;另一方面,该投票权又置身于股票市场之中,理论上讲,其每一成员(股东)可以随时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转让股权。也就是说,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投票权安排,至少是两权具备的。然而我们注意到,大股东所有者面临的一个制度约束是,该部分股权不允许在二级市场流通,而且其上市后的三年之内不得进行场外交易(一级市场协议转让)。这一制度限制的后果是,对全部国有股和法人股而言,其股权的所有者实际上被剥夺了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是说,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来说,当它对团体(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表决所通过的决定不同意或不满意时,它是无权转让其权利、退出该团体的。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其投票权是不完备的,其表现即是它只有用手投票的权利,却无用脚投票的权利。

(二)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的行为选择与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的一个直接表现,即是其只有用手投票的权利,而无用脚投票的权利,而导致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即是国有股(法人股)的股权不可上市流通这一制度安排,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大股东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定义为一种“制度性套牢”。这种“制度性套牢”的状态,一方面给大股东提供了一种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则为其造成了相应的产权损失。

就“制度性套牢”给大股东提供的垄断地位来看,正如ekelund和tollision(1980)的研究表明的,股权的不可转让性为不善管理和经营的人提供了免于竟争的保护。也就是说,在这里,大股东的不利地位——其投票权的非完备性(主要表现为不可交易性),与其绝对控股状态相结合,实际上是形成了对大股东地位的进入或替代壁垒。

我们再来看“制度性套牢”给大股东造成的损失。理论上讲这一损失直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如前文所指出的,大股东用脚投票权的丧失,就使得其即便对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表决提供的决议不同意或不满意,也无法通过转让其权利而退出该团体(公司),即这里产生了退出权丧失所造成的损失。其二,从基本的股权估值模型我们看到,决定股权价值的基本因素无外乎分红所得和资本利得(即买入和卖出股票所得的差价收益)两个方面,即:

V1=

(1)

式(1)中,V1为股权价值,Dt为分红所得,pt为资本利得,k为贴现率,下标(或上标)t为时期。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而言,由于其股权的不可转让性,也就使得其股权价值的资本利得项成为0,即公式(1)转变为下面的公式(2):

V2=

(2)

比较公式(1)与公式(2),由于公式(2)中的=0,因此从价值角度讲,V2

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大股东地位的进入壁垒为其毫无顾忌地掠夺中小股东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的状况,或者说,其“制度性套牢”状态所造成的损失,又促使其将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的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即尽可能地通过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来弥补自身投票权非完备性所造成的损失。这两方面的情况结合在一起,在现实中即表现为了本文第二部分的研究所揭示的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行为,不过是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充分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通过侵害中小股东权益来来弥补自身投票权非完备性所造成的损失的具体实施方式。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实质反映的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而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选择则直接导源于大股东投票权的非完备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大股东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即其所拥有的股权的不可交易性,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也就提示我们,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一股独大”,而更在于这独大的一股是不可交易的。本文的研究证明并启示我们:

1,股东投票权的完备性在于其用手投票权和用脚投票权的同时具备。中国资本市场中现行的制度安排(国有股和法人股的非流通)是造成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即只有用手投票权而无用脚投票权——的根源所在。

2,正是由于大股东投票权的非完备,才导致了大股东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以财务虚假的方式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由此我们得到的一个推论是,大股东以没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去侵害中小股东产权,这是大股东在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保护自己的权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个理性选择。

3,现实中,近年来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查处力度,而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问题却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解决。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我们当然需要从政策、监管等方面对大股东行为及其所导致的财务虚假问题进行规制,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应从股东投票权完备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根本性治理,这样,才能通过博弈规则的改变而改变大股东的行为选择,并最终从根源上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问题。

总之,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投票权是不完备的,而正是这种不完备,造成了大股东以财务虚假的方式去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配股权和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第1期。

费加航,2003:《2002年深市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状况》,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

娄权,2004:《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之经验研究》,《研究》第1期。

李学峰,2003:《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权完备性与股东行为选择》,《证券市场导报》第3期。

平新乔,李,2003:《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确定与虚假信息披露》,《经济研究》第2期。

谢德仁,2001:《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苑德军,陈铁军,2001:《国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实践》,《投资与证券》第5期。

张维迎,2000:《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关系》,载于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阿瑟利维特,1998:《阳光下的阴影——美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及防范措施》,《中国证券报》12月28日。

股票理财方法篇10

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政策已被国内企业广泛地使用,但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始终存在争议,因为不同的会计方法产生的经济后果大相径庭。本文主要借鉴美国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谈谈对我国相关会计处理的看法。

一、美国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

目前,对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问题存在两种观点: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当前美国会计制度提倡的是费用观,认为公司赠予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实质是公司为了弥补经理人已提供的或将来要提供的服务,因此将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补偿成本,并根据配比原则,将其总额作为费用在经理人提供相应服务的期间内摊销计入利润表。

美国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内在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两种。内在价值法是在1972年由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25号意见书《对职工发股的会计处理》(简称apB25)规定的。所谓内在价值,是指股票市场价格高于行权价之间的差额。差额越大,股票期权内在价值越大。内在价值法将股票期权价值在会计报表上确认为费用,在内在价值法下,期权的价值等于行权价与赠与日的股价的差额。简单地说,只有当发放日确定的行权价低于赠与日的股价,期权的价值才被确认,并作为公司的一项费用。用这种方法确定期权价值时,大多数公司的期权不会被确认为费用或成本。因为,通常公司确定的行权价与当日股价一致,以避免期权费用的确认和处理。股票期权内在价值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每一会计期末需要对以前期间的费用进行调整。由于内在价值法不考虑时间价值,忽视股价在未来超过行权价的任何可能性等多种原因,招致各方的批评。

199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第123号准则《股票补偿的会计处理》(简称SFaS123),要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经理人股票期权。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经理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一般采用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确定,综合考虑授予日的股票市价和经理股票期权的行使价格、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经理股票期权有效期及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等因素,而且一经确定,就不再发生变化。因此,会计期末不必对经理股票期权进行调整,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相对科学的计价方法较公正地反映了期权的经济价值。

但这一方法遭到了企业界的强烈反对,因为企业在发放期权时就得确认期权价值并作为费用在财务报告中反映,从而冲减了企业的原有的当前会计利润,歪曲了该企业实际盈利能力,进而影响了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最后导致对其股价产生负面影响。股价的高低又常常被用作考查公司管理层经营业绩的一个方面。从而影响了他们分红的多少和职位的变动,因而遭到公司经理层的强烈反对。

2001年美国安然和世通财务舞弊案的暴发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加之FaSB经济上的独立,2004年12月16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123号修订版[SFaS123(R)]。新准则对股权报酬的会计处理做出了修订,旨在向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完整和中立的财务信息,要求从2005年开始,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将股票期权报酬作为费用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并按其公允价值从净利润中扣除。apB25所规定的内在价值法将不允许再使用。对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言人谢乐尔?汤姆逊解释说,虽然还有人反对这种变革,但将股票期权计入成本已是全球趋势,很难改变。

二、美国股票期权处理方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股票期权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各企业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还比较随意,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股票期权计划主要存在以下会计处理方法:(1)将股票期权看作企业的或有事项;(2)三时点处理法;(3)按照国外的内在价值法处理。上述三种会计处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不断扩大,以及世界范围经济交往的不断增加,对各国现行会计准则进行协调是一个大趋势,从美国的经验教训以及国际标准趋同的大背景下看,公允价值法是发展的趋势。

1.采用公允价值法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2.内在价值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上都不及公允价值法。内在价值法将期权价值定义为授予日股票市场价格与行权价格之间的正差额,如果行权价格大于授予日股票市场价格则无需确认成本,而实际上,多数行权价格定为等于或高于授予日股票市场价格,因而,在内在价值法下,大多数成本没有被确认,造成企业资产和利润虚高,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程度要比期权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大得多。

3.公允价值的确定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期权定价模型中的少数需要预测的变量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由准则制定机构操作指南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来减少预测的随意性。另外,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有些人担心的期权定价模型的计算复杂性问题完全可以交由专业人士通过计算机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