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40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1

关键词:实例分析;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1工程实例

1.1项目简介

某商业项目,地下4层,地上32层,3座塔楼分别为a、B、C座,裙楼5层,建筑总高度99.8米。自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全部投入运营,总投资约1亿美元。本文结合此项目展开介绍项目的全过程造价分析与控制。工程造价的构成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等。其中建设投资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用等。对以上费用的计价和控制即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内容。

2项目各个阶段分析

2.1决策阶段分析

2.1.1决策阶段的含义;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经过比较做出判断的过程,同时也是项目定位、资源利用、投资收益等综合考虑的决定。正确的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某商业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成熟的消费商圈等都是商业项目决定了其商业项目定位。

2.1.2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1、项目建设规模:合理经济的规模能使得资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较优的经济效益。影响规模的因素很多例如:市场、技术、环境等。2、建设地区及厂址定位:靠近原料提供地或消费地、工业项目适当聚集。3、技术方案: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4、设备方案:尽量选国产设备、注意设备之间的配套和衔接问题、注意设备与原料、备件之间的配套问题。5、工程方案:满足生产功能、符合工程标准规范、经济合理。6、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环境治理措施方案、环境治理方案的比选。各项因素,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规模的确定、建设地址的选择、技术方案的评选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75%-90%。因此,决策阶段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是否科学。

2.1.3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1、含义:是依据现有资料和特定方法,对建设投资额进行估计,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2、作用: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对工程的设计概算起到控制作用;可以作为资金筹措和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3、内容: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估算。4、估算方法: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生产能力指数法、系数估算法等。

2.1.4决策阶段的财务评价方法:1、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生存能力等。2、财务评价方法;财务净现值法、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

2.1.5决策阶段的经济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费用效益,按照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将其结论作为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2.2设计阶段分析

2.2.1工程设计的含义:指工程开工前,依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具体实现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等所需要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

2.2.2设计阶段造价计价与控制的重要意义:1、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便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3、在设计阶段控制造价效果最为显著,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为20%,技术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为40%,施工图设计准备阶段约为25%。显然控制造价的关键是在设计阶段。目前很多公司都建立有标准化的图库,一来可以缩短设计时间,二来成熟的设计文件更加合理、经济。

2.2.3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1、含义:根据初步设计的图纸及说明,利用国家颁布的概算指标、定额或综合指标、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等资料,概算厨建筑物造价的文件。2、内容:分为单位工程概算、单项工程概算和建设项目总概算。3、设计概算编制方法:概算定额法、概算指标法、设备价值百分比法。

2.2.4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与审查:1、含义:根据批准的图纸、现行的预算定额、费用标准、地区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资源价格,在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大致确定的前提下,确定单位工程造价的技术经济文件。2、预算编制模式:传统定额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3、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工料单价法、综合单价法。

2.2.5考虑项目今后的维护费用及效益。本商业项目的幕墙、飘板的清洗费用为20万/次,每年2次左右。

2.3招标阶段与合同价的签订

2.3.1含义:招标人在法宝建设项目前,依据法定程序,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鼓励潜在投标人依据招标文件参与竞争,通过评定,从中择优选定得标人的一种经济活动。

2.3.2施工招标的一般流程:1、招标活动的准备工作:招标前的基本条件、确定的招标方式、标段的划分。2、资格预审公告或招标公告的编制与:资格预审的内容、招标公告的内容等。3、资格审查:发出资格预审文件、投标人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对投标人的审查和评定、发出通知与申请人确定。4、编制和发售招标文件。5、踏勘现场与召开投标预备会:踏勘现场、召开投标预备会。

2.3.3招标控制价:1、含义:是招标人根据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计价依据和办法,按照设计图纸计算的,对招标工程限定的最高工程造价,也可称为拦标价、预算控制价、最高报价。2、应用中注意的问题:国有资金投资的应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并编制招标控制价。3、招标控制价的内容: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

2.3.4建设施工合同:1、含义:是发包人与承包人就完成特定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工程保修等工作内容,确定的双方权利与义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可以分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2、合同类型的选择:考虑项目规模和工期长短、项目的竞争情况、项目的外部环境因素等。

2.4施工阶段分析

2.4.1工程变更与合同价款的调整:1、含义: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复杂、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导致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招标投标时的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化。2、变更的估价:已经标价的工程量清单中有适用于变更工作的,应当采用该子目的单价、还可以合理范围内参照类似的子目的单价、还可以按照成本加利润的原则,有承发包双方确定单价。

2.4.2工程索赔:1、含义:在工程承包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出现了应当由对方承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的行为。2、索赔应注意的问题:划清施工进度拖延的责任、被延误的工作应处于施工进度的关键线路上。

2.4.2建设工程价款结算:1、结算方式:按月结算与支付、分段结算与支付、竣工一次结算。2、工程计量与价款支付:工程预付款及计算、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质量保证金、竣工结算的编制与审查。

参考文献:

[1]胡永健,刘寒.探索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大众科技,2010,(08).

[2]陈文深.谈建设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J].探索,2009,(11).

[3]李绪平.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4]刘克煊.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广东建材,2010,(04).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2

第一种含义: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费用。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以及其他的相关费用,这实质上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也就是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定义的。

第二种含义:工程造价是指发包工程的承包价格。发包的内容有建筑、有安装,也有的是包括建筑安装在内的“交钥匙”工程,但主要是指施工的承包价格。这一含义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前提的。

对施工企业,实施并加强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正是为适应建筑市场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不同投资者不同投资目的对工程造价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因此,工程造价与建筑施工企业密切相关。本文重点就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即加强对发包工程承包价格的管理谈几点认识:

一.施工承包价格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机制

施工承包价格指施工企业接受委托承担工程建筑、安装等任务以货币表现的交换值。

施工承包价格是建设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的高低,同时与施工企业的利益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基本建设领域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施工承包价格是通过编制施工图预算或概算来确定的。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它们是以国家及各省规定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费率、指标等依据编制的。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施工承包价格的调控和监管,因而它反映了国家的标准定价、实质上实行着国家定价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承包价格一般是通过招投标工作来实现的,施工承包合同价格等于中标价格加变更增减及合同规定允许调整的费用。在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根据国家、当地政府规定的现行定额、费率、单价、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施工图纸编制标底,这是对施工承包价的宏观控制。这与计划经济有着很大不同的是:参加竞争投标的各施工单位,他们的报价除按照招标文件和国际及有关定额规定编制外,还必须建立在企业自我测算的基础上,并适合于本企业的定额,按照可以争取达到的先进合理水平来确定,兼备可行性和先进性,以确保在投标中获得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投标单位的报价需要由建设单位组织各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来进行工程评标。与技术措施、施工方案、进度安排、质量保证、社会业绩等因素结合起来,判别其可靠性、合理性。为此,有关方面已出台评标规则(包括工程报价与标底的允许偏离幅度),以指导和调控定标工作,合理决定施工承包价格。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施工承包价格的宏观调控及监管。

二.对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认识

在工程中标以后,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全过程中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对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以下的认识。

1.签订公平合理的合同是做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

在工程中标以后,施工单位将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签订时双方应处于平等地位,合同本身也应具有公平性。合同一经签订便成为日后双方行为的准则,单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合同的严肃性,从工程造价角度看合同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双方争论的焦点,因此在中标之后的签约阶段,承包商应据理力争签订公平合理的合同,为工程造价管理打好基础。

合同条款中语言应周密、详实,不能给予模棱两可的解释,任何模棱两可这方面的文字,都可能给承包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合同条款中应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我们知道,承包商一般至少具有以下权利:⑴享有工程预付款的权利;⑵按期收回工程款及逾期利息的权利;⑶遇有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事件时索赔的权利;⑷业主违约时停止履行合同的权利。承包商在限制业主提出过分要求的同时,应依据国家及当地政府规定的管理办法,结合实际情况争取更多的权利。

2.工程施工期间的全方位管理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应“以合同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全方位的造价管理工作。

(1)做好工程量的计量与计价

工程量的统计,是造价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在造价管理中地位举足轻重。统计人员应熟悉施工现场的情况和概(预)算方面的知识,不错算漏算工程量,与预算人员密切配合,善于发现可以进行索赔的因素,如实做好统计保量工作。

(2)做好工程实施中的索赔工作

造价管理人员应熟悉合同规定,善于发现可以进行索赔的因素,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常见的索赔有:延误工期索赔,变更索赔,不可抗力索赔等。同时要注意索赔的程序及索赔有关资料的整理,以作为日后索赔工作的依据。

(3)建立良好的造价管理系统

造价管理部门在承包商内部应处于造价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他各部门应与其密切配合,材料采购清单及发票复印件、工程变更、技术交底、施工方案、生产计划安排等资料及时递交造价管理部门。然后由该部门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定期进行核算,当发现预算用量与实际用量有较大出入时,应分析是预算原因还是施工管理的原因,并相应采取不同措施。

3.技术方案与经济管理的结合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达到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不良后果。如果为了保证质量,不惜代价地提高建筑标准,使工程费用超出了工程合同造价。反之,如果我们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在考虑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同时,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厉行节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因此,技术方案与经济管理的结合,对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将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3

正是由于对于数据的大量收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算法的产生、超大规模数据库的出现、数据访问速度的提升、对数据进行精深统计方法计算的能力等等一系列东西的出现,从而一步步使得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经济统计准确性与实用性的需要,数据挖掘技术才开始慢慢渗透到经济统计工作中。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方法有: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库字段项之间存在两种关系,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即能用函数公式表示的确定性关系与不能用函数公式表示,但仍是相关确定性关系。即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模拟人脑信息加工过程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就像人的神经网络的过程一样,经过输入、分析、输出的过程,而在经济统计过程中得到实际应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完整的、准确的处理过程,使得经济运行模式就像人在接受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而形象化、具体化、实用化,更好地取得经济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获得处理办法。决策树是一种用于预测模型的算法,是基于统计理论的非参数识别技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有目的分类,找到有价值、潜在的信息。正是由于分类速度快,描述简单,特别适合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工作。

粗集理论的方法,是一种研究不精确、不确定知识的数学工具,是通过对上下近似集来出来不确定问题。它算法简单,易于操作;不需要给出额外信息;简化输入信息的表达空间。对于不确定的经济因素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正是通过这种近似原则,使得经济决策更加的与需求所接近,为最大利益化的获得给予有力支撑。

遗传算法,是一种根据生物自然选择与遗传机理的随机搜索算法,其思路是根据社会问题,在指定对象的人群中去采集信息,通过对隐含信息的整合、分析,进而得到结果。它具有隐含性、易于和其它模型结合,可以对隐含数据进行采集,而后把挖掘出的数据加以分析,进而得到应用。经济问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问题,内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照遗传算法,我们就可以通过源头开始,一步步向下延伸,去提取数据,进行整体分析,这样就把经济问题具体化、直接化、目标化,使得问题的研究更加直观,把隐性的表现化,促使经济统计工作更加简单、直白。

二、数据挖掘流程在经济统计中的体现

定义问题,对于经济问题,要定义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确定数据挖掘的目的。

1.数据准备,选择数据,数据预处理。即对所要探究的经济问题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采集,做好前期的一些处理工作,使得数据得到简化,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准备。

2.数据挖掘,根据数据的类型和数据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算法,利用人工智能、统计等方法,去发掘出有用的信息。

3.结果分析,对上述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进而通过这一步骤去调整上面的方法,使得结果更加贴切。

4.知识的运用,将得到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经济问题中去,进而实现经济的良好运行与发展。

三、结束语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4

[关键词]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主成分分析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各界关注县域经济,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许多省、区、市还制定了有关县域经济的政策,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县域经济承担着如此多的历史重任,可以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辽宁省是县域经济大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县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相比于其他县市所具有的集聚、争夺、整合和转化资源,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县域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本文认为,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评价经济实力,应考虑多方面发展潜力,主要包括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才与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七个方面。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结果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辽宁省各县市的发展状况,有利于认识自我,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经济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设计的,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朱允卫、杨万江,2003),把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形成了指标总数为46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表1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评价体系的指标众多,有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利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主成分分析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变量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求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高惠璇,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44个县进行分析,得结果如下:

1.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接近80%,说明2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第一主成分对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四个方面有绝对值较大的系数,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变量的原始含义将它定义为经济支付能力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高达51.95%。第二主成分包含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变量,将之定义为收入水平因子,并不是决定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产业竞争力:可以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9.56%。第一主成分对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金融保险业比重、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有解释能力,将它定义为工业化程度因子,特征值贡献率达53.42%。第二主成分代表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3.企业竞争力: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74%。第一主成分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新产品产值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可以取名为企业的创新与竞争能力,特征值贡献率高达46.94%。第二主成分包含产品销售收入一个指标,第三主成分也只包含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一个指标。

4.人才与科技竞争力: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5%。第一主成分结合了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教育支出比重、科技人员平均经费、企业研发经费四个指标,根据其含义,取名为社会知识与技术积累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52.53%。第二主成分代表了万人科技人员数和专利申请数的信息,被称为技术研发能力因子。

5.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3%。第一主成分把工业用地产出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万元产值固体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五个指标纳入其中,根据其原始含义将之定义为工业发展的社会成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45.92%。第二主成分包括了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人均公共品比例两个指标的信息,被称为城乡福利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8.42%。第三主成分包括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的信息,称为工业能耗水平,特征值贡献率为16.92%。

6.基础设施竞争力:提取了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02%。第一主成分代表了旅客周转量、公路密度、新增固定资产额、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五个指标,可以定义为固定投资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58.1%。第二主成分代表了百户拥有电脑数、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电话普及率三个指标,可以视为信息技术普及水平,特征值贡献率为20.92%。

7.发展竞争力:在提取的三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包括了大部分信息:劳动力流动性、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贸出口额增长率、出口净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五个指标,根据其含义定义为经济外向程度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37.37%。第二主成分:恩格尔系数、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千人医院床位数被定义为医疗卫生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6.16%。第三主成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贷款余额被定义为社会储蓄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3.87%。

表2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排名

原始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5,辽宁省统计局。

三、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5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中介学说

第一派别的经济学家主张,将马克思所概述《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即生产力不是直接决定生产关系,而是通过生产方式影响生产关系。

将物质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进而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一词意味着单方向的影响,在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中,代表着只能是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方式不能反过来对生产方式起作用。从时间维度看,具有决定性的事物在前,被决定的事物在后,而具有适应关系的两个事物可以同时存在,不存在时空的差异。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在现实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存在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一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必然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现其中;反过来,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中,而不能够存在于其外。按照这样的理解,手推磨的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和农民的有一定人身依附关系的特有的生产关系也就蕴含在这种生产方式之中。同样,蒸汽磨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标志,同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建和雇佣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也就包含在这种方式之中。与此相适应,揭示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其直接的研究对象就是手推磨的生产方式。同样,揭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其直接的研究对象就是蒸汽磨的生产方式。

二、广义生产关系学说

第二种派别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则认为,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关系,即一定生产资料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我们知道,在学术界,广义的规范性范式是内涵规定性少,外延范围大。然而,这里定义的广义更像是总和或综合的意义。如果真的要给广义生产关系下定义,也只能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定义,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地,如果广义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构成的经济关系系统,那么,前者与后者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不妨看看《资本论》序言中的经典语句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的生产方式是广义的生产关系,从而句子前后成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引文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后面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个定义抹杀了相适应一词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说,某此学者用广义生产关系代替生产方式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的。如果承认生产方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二重属性,也就是承认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那么《资本论》序言中的那句话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因为这里的生产方式绝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简单加总,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个新事物。

三、生产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的辩证统一

众人皆知,任何生产都是由生产的主体劳动者和生产的客体生产资料构成的或者说任何生产总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经济活动,所以说,生产方式,即生产的方式,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形式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经典的三要素论)的结合形式。显然,这是最一般、最抽象意义下的生产方式,适用于任何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类型)。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性表现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定的结合方式上,这里的结合既有技术形式的结合,与生产力相关;又有社会形式的结合,与生产关系相关。实际上,既然商品经济时期的生产活动总是通过社会分工进行的,那么这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必然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自然关系,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技术方式;二是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劳动的社会组织方式。因此,生产方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具有二重属性:自然属性反映生产力的内容和社会属性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既然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属性的内容,所以也就不存在生产关系可以脱离生产方式而独立存在的问题了。马克思曾说,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本身中具有其活生生的现实性,这种生产方式既表现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现为他们对无机自然界的一定的实际的关系。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6

【abstract】Constructioncontrac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costcontrol,itincludestherightsandobligationsofbothpartiesaswellasthecodeofconductforallaspectsofconstruction.therefore,itisofgreatsocialvaluetodiscussthepracticeofthecontractmanagementi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costcontrol.thispaperexpoundsthemeaningoftheconstructioncontractmanagementandprojectcostcontrol,analyzestheimportanceofconstructioncontractmanagementtoprojectcostcontrol,andfocusesontheeffectivewaytocontroltheprojectcostthroughconstructioncontractmanagement,hopingtoprovidetheoreticalguidanceforthe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ofChina'sconstructionindustry

【p键词】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实践

【Keywords】contractmanagement;costcontrol;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01-02

1引言

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得到审批并投入建设。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工程合同管理在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能够有效约束甲乙双方在施工中的行为,还能够确保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相关利益方要充分重视工程合同管理,尽最大努力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实现工程质量和经济的双赢。

2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控制的含义

2.1工程合同管理的含义

工程合同在传统的民法规定中属于承揽合同的一种,其实质就是承包工程方进行工程的施工建设,发包商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合同。

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在形式上分为协议书、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三种,施工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施工的起始日期、工程的预期质量、工程的预算造价、工程施工所需材料的规格数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1]。

工程合同管理就是根据合同中的具体条款,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合同双方的权利不受侵害,同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获得最大经济利润。

2.2工程造价控制的含义

工程造价从狭义上来讲,单指工程施工阶段工程的发包、投标报价、具体施工等的花费,但是从广义上讲,指的就是根据工程的图纸以及清单规范,计算出从工程项目从开始投入施工到竣工的整个花费[2]。

工程造价控制,指的是使用一定的手段(如监督等)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的花费,使工程花费总额控制在甲乙双方都认为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最终通过项目投资和工程施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工程造价控制一方面是通过对工程造价的多次预算和评估实现对投资方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向具体施工提供劳务服务的承包商的控制。

3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

3.1合同是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的支付依据

投资方在工程开始之前需要根据既定的工程合同支付工程预付款,在施工进行一定阶段的时候支付相应的进度款。投资方在支付款项之前,一般都会派出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对工程量的核定单和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和核算,只有项目审核合格才能够支付相应的款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不给予款项的拨付。当然投资方是不会一次性把所有款项付清,其在拨付进度款的时候也会遵循预付款的支付原则。由此可见,合同是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的支付依据。

3.2合同是控制施工过程变更的依据

为了减少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错误,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在工程开始投入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对于工程图纸中出现的明显错误要及时给予修正,修正时要依据相应的工程合同。当然不能避免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当设计单位提出某些施工环节需要变更的时候,就需要做好施工的经济核算,认真计算出追加或者减少的资金,变更核算完成之后进行三方会签,以避免工程施工后期出现经济上的纠纷。

因此,合同对变更的工程项目的审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防止施工单位出现多报、虚报花费的现象。

3.3合同是工程后期索赔的依据

在工程施工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工程无法按时完工,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索赔的情况。想要有效地解决工程索赔问题,就必须主动加强施工控制,在索赔提出之后进行及时地处理。其中工程合同就是工程后期索赔的依据,首先要搞清楚工期延误的具体原因和失误方,然后进行合理分析,最后要仔细审核索赔的要求是否符合工程合同的相关约定,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索赔双方的信服。

4工程合同管理在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4.1合同签订要全面和准确

工程合同的签订是后期进行有效施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工程施工具有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面面俱到,对每一项条款的说明都要用语准确,使用模棱两可和有歧义的句子都是签订合同的大忌。在合同签订的时候要注意合同内容的全面性,涵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同时还要注意与招投标相关文件保持一致,在合同中要明确区分出工程价款款项和经济责任款项。合同签订的全面和准确有利于后期约束承包商和投资方的行为,在其出现违背合同约定的现象时及时予以纠正。这也是进行合理的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最终实现有效地工程造价控制。

4.2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变更项目的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总会有很多不可控事件影响到工程进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变更工程的一些项目,比如:与工程设计方取得联系,多方协商制定合理可行的变更方案;要对变更项目后的工程进度进行科学的估计,做出最新的进度计划变更;对现场施工环境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其实在实际变更项目的时候,会出现费用增加和施工时间的浪费,为了避免后期出现相关方的利益纠纷,就需要充分发挥工程合同管理的相关职能,对变更的项目做好登记工作,并且进行三方公示。因此,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变更项目的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上降低成本增加值,保护工程相关方的经济利益。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看中了工程施工这个行业,社会各界对于工程合同管理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更多的合同管理方案和经验被认可和引用,这对于严格控制工程整体的造价、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工程合同管理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认识到工程合同是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的支付依据,是控制施工过程变更的依据,也是工程后期索赔的依据;在工程开始之前工程的合同签订要全面和准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变更项目的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把握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在不损害对方利益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7

商务英语一般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用到的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还包括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的含义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两部分。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院提高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更多的是向学员传授西方经济贸易相关的知识,如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学员可以掌握如何正确合适的与外国人打交道,促成经济合作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所坚持的文化理念都源自于国际贸易,因此商务英语是在一般英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贸易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商务英语要求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口语能力强等。

1.2商务英语的特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很强。商务英语用到的场合很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商务英语需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语法将复杂的贸易活动和对外交流表达清楚。这同时也该外行业理解商务英语带来了困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语法,在商务英语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drug”的日常含义是“品”,但是在商务英语中是指“滞销品”的含义,这是因为品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又如“country”的本义是指“城市、农场”等,在商务英语中,取其外延含义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其次,商务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全球化的交流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或矛盾。如“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被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吉祥幸福的神物,而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却恰恰相反“,dragon”一词含有恶魔、邪恶的意思;再次,商务英语语言简单易懂,且语言多缩略。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过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该原则认为:经济原则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完成,同时人们对语言活动中的能量耗散要符合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简介凝练,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经济活动的要求。典型的例子是:外汇一般用“forex”代替完整的表达“foreignexchange”;最后,商务英语一般语言规范且正式,这与经济活动的严肃、谨慎特点密切相关,经济活动一般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这些经济活动要求用于严谨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使用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中一般少口语性词语,如表达“买”的意思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

2、如何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

基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营销中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即背景知识、交际技巧、语言决策。

2.1背景知识

使用商务英语时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及对方的文化知识和环境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国际营销中使用商务英语。在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时,要了解对方的、忌讳或避讳的习俗或习惯、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揣摩对方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开双方都敏感的话题,避免交易的失败。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交易。

2.2交际技巧

在适当场合运用合理的交际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营销中,除了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的语言决策外,还要善于运用合适的交际技巧,灵活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调节现场尴尬的气氛从而促进双方愉快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合理的措辞,当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在第一时间根据其背景知识对其思维习惯、心理特点等作出判断,然后运用合适的交流技巧,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8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1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

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即公司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即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的优点: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1)直接目的:利润

(2)意义:保持一定的营利目的,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②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可;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3、企业兼并和破产

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破产: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

(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2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

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

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

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3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4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

(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5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9

[摘要]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与义务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它是对正式契约的一个全面补充。组织违背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会付出极大的代价,直接导致员工及组织绩效的损害。组织管理者只有通过从源头抓起,实行人本管理,加强员工与组织间的沟通,并合理解释不可避免的心理契约违背行为,才能有效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心理契约,取得良好绩效。【论文关键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员工反应员工绩效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既有有形的经济契约规定的关系,也有无形的心理契约而理解的关系。与经济契约相比,心理契约多以模糊性和隐含性为特点,但它同样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态度与行为。一、心理契约的含义及作用1.心理契约的含义最早使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这一术语的是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包括个体水平的期望和组织水平的期望,及员工与组织对相互责任的期望。这是对心理契约的广义界定。狭义上讲,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与义务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心理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后者是指以时间、才智和体力换取工薪、休息和适当的工作条件。而心理契约界定了每个员工对社会系统投入(包括贡献和期望)的条件。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相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心理契约反映了组织与员工双方彼此间的主观的要求。一份成功的心理契约应该能够满足员工的需要,增进员工对组织的感情,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相反,则可能导致员工的离职、倦怠等消极行为。2.心理契约的作用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是它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员工的心理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行为之间的决定关系,而员工的行为质量直接决定了其工作绩效。研究表明,心理契约对工作满意、离职意向和组织政策有显著影响。雇佣双方心理契约的一致性越高,雇员对组织的满意感越大;反之,消极的员工反应明显增强(如图1)。二、违背心理契约的原因在心理契约的违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morrison与Robison(1997)的心理契约违背形成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有意违约、无力兑现和理解歧义。1.无力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如全球经济萧条、组织内部变革、组织业绩下降等,都可能使组织最终无力兑现先前的承诺,尽管他们愿意这样去做。2.有意违约对组织而言,尽管不兑现承诺意味着潜在的代价,如失去优秀员工、组织信誉受损、遭到法律投诉等,但兑现承诺也意味着付出某种代价。有时组织的高层领导人会从功利的角度权衡利弊,当他们相信违约的利益大于代价时,可能倾向于有意违约。3.理解歧义更多时候情况是这样的:大多数组织认为他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又有相当众多的员工却相信组织没有完全履行责任,自己得到的是不公正的对待。由此可见: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有时候不是因为契约的另一方未履行责任,而是由于双方的理解差异造成彼此的误会。这是一个高度主观的和不完善的信息收集和解释过程。它受到个体信念和知觉的左右,因而可能发生偏差,而且比较解释过程也可能时常出错。同时,警惕性和显著性在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员工不够警觉,即便知觉到许诺未履行,也可能不会产生体验;同样如果某项权利和义务对员工意义不大,其在心

工程经济的含义篇10

【关键词】《资本论》/理论资源/再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终生心血和智慧凝成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划时代巨著。它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说为一体,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而且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所以,《资本论》并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判决书,而且还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我们在学习、研究和应用《资本论》理论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和强调了《资本论》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结论性原理,似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资本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已经“过时”了。但是,当我们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后,市场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资本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强大的理论生机。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任何其他经济学著作所不能代替的。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理论资源,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研究和对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仍然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性的实践意义。仅就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可以断言,对《资本论》理论资源的再开发,其中包括对某些资本范畴只要抽象掉特殊的资本属性的再开发,必将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带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在新的社会经济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

由于《资本论》理论资源极大丰富,这里仅就其中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资本论》理论资源的再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说明,并希望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使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指导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

二、问题的说明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这里所讲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一是就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来说,由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形态代替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代替奴隶社会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都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二是就人类社会实现社会经济联系或经济调节的基本形式而言,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未来计划经济代替商品经济,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反复说明,我们可以顺应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但我们绝不可能超越商品经济其中包括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或阶段,而把未来计划经济作为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形式。如果违背这一“自然历史过程”,不仅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会延误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三是就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或形态而言,由工业经济代替传统的农业经济,由知识经济代替传统的工业经济,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论,意在认真研究和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提高按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正确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体变化”论

马克思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机体时,有一个科学的说明:“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注:《资本论》第1卷,第47页。)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或经济形态的基础。这种基础作为一种机体,也处在经常变化之中。不仅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在占有形式和实现形式上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而且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占有形式和实现形式上也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人类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看作一成不变的坚实的结晶体,也不应该把哪一个经典作家对此的一个论断当作万古不变的信条。正如恩格斯在晚年回答《费加罗报》记者提问时所说:“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手里时,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628页。)倒是我们曾用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自己为自己划定了自我束缚的“框框”。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体变化”论,对于指导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寻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社会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论

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以能够最终代替和战胜旧的社会经济制度,究其渊源,是因为新社会经济制度能够创造高于旧社会经济制度的劳动生产率。《资本论》中关于“劳动生产率”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秘密所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而且,还强调指出:“在生产者按照预定调节生产的社会中,甚至在简单的商品生产中,劳动生产率也无条件地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

在劳动生产率问题上,我们流行已久的见解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似乎就是单位活劳动或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产值的增加,或创造的实物量的增加。然而,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这种评价和判断,却没有反映单位产品中物化劳动的变化和价值总量的变化。因此,这是不科学的,或者说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在活劳动创造的产值增加或实物量增加的情况下,还潜在着劳动生产率不变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可能。我国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长期偏低的被动局面,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与未能正确掌握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劳动生产率理论有着直接关系。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及应用和推广高新技术过程中,以清醒的经济头脑把握三种情况:一是商品中劳动总量不变,即劳动生产率不变;二是商品中劳动总量增加,即劳动生产率降低;三是商品中劳动总量减少,却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当选择的是后者,而不是前两者。

(四)商品经济的“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资本论》巨著的理论基石,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系列范畴及其规定性,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注:《资本论》第1卷,第60页。)除此而外,还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等劳动范畴的规定性,特别是关于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内在规定性,《资本论》都给予了科学准确的说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体中,如果说商品是商品经济这个机体的细胞,而劳动价值论则是蕴含于商品这个细胞的神经和商品经济的灵魂。如果不了解或不懂得商品经济中劳动价值论这个aBC,也就不会真正了解和懂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真谛所在。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对于普及商品经济的基础知识,增强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提高人们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的能力,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因为,对于已经步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众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来说,他们很多人对此还处在迷茫和无知的状态。

(五)商品经济的“商品价值决定”论

商品的价值决定,是人们探索、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驾驭商品经济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资本论》中对于商品价值决定的“秘密”,从多层次和多角度进行了科学揭示和论证。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是“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注:《资本论》第1卷,第52页。);二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加入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即过去劳动的时间和活劳动的时间”;(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三是“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四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价值决定的理论,对于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提高宏观调控决策与微观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理论研究的视野仅仅局限在第一层价值决定的含义上,而不知或无视《资本论》对价值决定问题还有其他丰富的含义,已给我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造成深层理,例如,对于当前的“买方市场”和“过剩经济”现象等问题的理论认识不足等。所以,对此问题的再研究也就更加必要和重要。

(六)商品经济中“农业的特权”论

在商品的价值决定中,农产品的价值决定与工业品的价值决定相比,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定性。这种特殊的规定性,是通过特殊的价格机制表现出来的。如马克思所说:“当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平均价格时,农业不是按平均价格,而是按产品价值出卖自己的产品”,即“农产品只要求按自己的价值出卖。”马克思把农产品价值决定及价格形成的这种特殊规律性,叫作“农业的特权。”(注:《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第105页。)。《资本论》中,关于“农业级差地租”的理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的特权”形成的规律性。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农业的特权”,是由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自然丰度的差别性、土地自然生产条件的差别性、土地生产率的差别性、土地生产率增长的有限性、土地资源占有的稳定性,以及人们对农产品需求不可代替的绝对性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农业的特权”的这些客观经济条件依然存在,所以这种必然性也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我们迫于无奈,曾经运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取得积累,从而限制了“农业的特权”的实现。但在工业有了相当发展之后,就应当遵循“农业的特权”的特殊规律性,使农产品真正按照自己的价格来出卖。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农业的特权”的理论,对于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对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开辟广阔的农村市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对于解决由需求不足所导致的“过剩经济”现象,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七)商品经济中“农产品价格缓升”论

《资本论》中指出:“土地上使用的资本越多,一国的农业,一般地说,也就是一国的文明越发展。”(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但在这种文明的发展中,农产品的价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具有缓升的普遍趋势。对此,《资本论》也作了深刻说明:“在农业中,……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所以,尽管技术发展,产品还是不会便宜,只是产品的价格不致上涨得更高而已。”(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

在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中,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的投资越来越多,农业生产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也不断损伤了农业的自然生产力,农业资源损伤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大大加重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成为农产品价格普遍缓升的内在原因。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农产品价格缓升的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的农业投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增产能增收,使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得到合理价格保障,并使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接轨,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八)“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论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这是《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又一个重要原理。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则是经过专门训练和教育,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就二者的数量关系来说,“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注:《资本论》第1卷,第58页。)

复杂劳动所以是倍加的或多量的简单劳动,其原因在于复杂劳动参与生产过程之前,就已经付出了较多的教育和训练时间,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要付出较多的智力耗费,甚至在生产过程之外也还要进行智力与技术的自我培养。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复杂劳动能够创造高于简单劳动多倍的劳动生产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范畴,而且复杂劳动的程度还在大幅度提高和发展,因此,很有必要以此指导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数量关系的研究。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理论,对于解决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中脑力劳动者工资报酬较低的难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及奖励制度,重视知识资本的价值,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促进知识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含义和实践作用。

(九)商品经济中“商品外延扩大”论

《资本论》中对商品外延的确认,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商品的物质形态的产品,除此而外的一个“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注:《资本论》第1卷,第190页。);再者,“运输业所出售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动。”(注:《资本论》第2卷,第66页。)。也就是说,货运和客运的场所变动,即位移也是商品;还有,为卖者和消费者提供的有偿服务,“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49页。)

长期以来,我们在商品外延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中,不仅曾经犯过把生产资料产品排除在商品之外的错误,而且更把各类服务性商品排除在商品之外。由于理论研究上的失误或不足,也在实践上造成了社会各类服务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的状态,从而也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及优化。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外延扩大的理论,将有利于指导和促进我国第三产业中所有行业和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与转移,有利于劳动者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孕育和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分工协作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论

《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由协作和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注:《资本论》第1卷,第423页。)这种生产力所以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因为它不是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增加生产,而是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结合的社会组合形式的调整来增加生产,即通过企业内部和整个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来增加生产,取得更大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再加上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等弊端的存在,人们崇尚小生产的“万事不求人”,热衷于追求企业和地方的“小而全”和“大而全”,从而严重浪费了经济资源,也致使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这一重要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得不到有效开发。目前出现的所谓“过剩经济”现象,也与长期以来“小而全”和“大而全”的重复建设息息相关。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论,对于破除小生产的陈旧观念,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充分开发和利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这一“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提高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行业、产业和社会经济效应,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十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转移”论

劳动的变换、流动和转移,并不只是资本竞争的无奈后果,而且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资本论》对此深刻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形式。”“同时,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注:《资本论》第1卷,第533—534页。)

长期以来,我们把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失业和流动,仅仅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所带给工人的苦难和不幸;而对我们自己,又把集中计划经济条件下限制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和企业刚性就业政策,自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岂不知,我们的这些传统见解,本不是《资本论》的原义,甚至已经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由于理论上的偏颇和失误,以及由此导致的在劳动转移方面的种种政策,事实上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应有发展。目前,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一个涉及经济全局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实际问题,首先需要从理论高度来解决对此的认识问题。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转移”论,将有利于克服陈旧的错误观念,有利于制定和实施促进劳动转移实现的新政策,从而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只有遵循这一规律和原理,及时而合理地实现劳动者在不同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和事业之间的劳动转移,其中包括“劳动的变更、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劳动凝固”的僵化状态,特别是把大批的农民从狭小的耕地上解放出来才有可能赋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十二)社会生产力源泉的“科学技术”论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因则主要“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即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科技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大主要源泉之一。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把科学首先是看成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4页。)

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和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所看到的当时欧洲较高的科技进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才只有15%左右,而现在则是到了50—70%,美国则达到了80%。我国1993至1996年,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也已经达到了34%—42%。事实说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对于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挑战,把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十三)商品经济中的“社会需要”论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必须研究“社会需要”问题。《资本论》对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要”赋予了多层科学含义:一是由于“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注:《资本论》第1卷,第48页。)所以,“社会需要”首先是社会对有用性使用价值的需要;二是社会需要“是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注:《资本论》第3卷,第290页,第127页,第722页,第816页,第864页,第97页,第716页。);三是社会需要不仅是对生活消费资料的需要,而且还包括对生产资料消费的需要。这是因为,“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注:《资本论》第2卷,第93页。);四是社会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要;五是由于“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单行本,第15、14页。),所以,社会需要又是不断发生规模和构成变动的需要。

在长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重生产、轻消费,重供给、轻需求,致使社会需要问题的研究难以深入。特别在“短缺经济”甚至“票证经济”状态下,社会需要问题的研究更难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然而,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之后,无论从宏观经济而言,还是从微观经济而言,研究和预测社会需要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趋势,以此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中关于“社会需要”的理论,在微观意义上有利于提高企业驾驶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在宏观意义上,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可行的经济调控决策,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上的相对平衡,从而也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防止和化解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波动。

(十四)社会经济发展的“股份经济”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谈到股份制的问题。“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个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由于股份制的生产和发展,“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同时,由于“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注:转引自《发展论坛》1997年学习十五大精神专辑,第49页。)从而优化了资本所有制关系,有利于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状态下,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本效益。

股份制作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入股投资成为股份经济的所有者。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重新学习、研究、开发和运用《资本论》关于股份制经济的理论,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推进城乡多种多样股份合作经济的新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为乡镇企业探索和建立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之,我们应当从《资本论》关于股份经济的理论中,进一步寻找解决企业改革难题的新钥匙。

(十五)值得研究的“个人所有制”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注:《共产党宣言》单行本,第38页。)然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费解的理论难题,就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注:《资本论》第1卷,第832页。)

这段费解的文字中,至少有几点是明确的:一是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过去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其他私有制的否定;二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又造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自身的否定,即否定的否定,也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被一种新所有制所代替;三是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也不同于私有制;四是将这段话连续起来看,自始至终都是讲的所有制问题,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所以,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绝不是指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而是指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

重新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中关于“个人所有制”的理论难题,特别是如果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受益权联系起来,并结合股份制改革与农村经济改革中实现经济权力、经济责任、经济利益相统一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个人所有制作出科学说明的话,也许能够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中找到新的光明出路。

三、问题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