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与能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08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1

关键词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绿色化学原则绿色化学素养建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逐渐加大,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化学品的滥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化学化工本身来说,传统上,一方面化学家在开发化学物质合成方法时,主要考虑效率,另一方面合成化学家在开发与设计如何合成所需化学品的方法时,只重视化学工程的始端,往往忽略处于过程末端的废物处理问题。所以,许多已存在的化学过程,在获得满意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化学教师不但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创导者和践行人。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化工专业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笔者就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进行了调研。

1.调查方案的设计

以绿色化学的概念、作用及原则为主要调查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对山西晋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4年级化学(含师范)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本次调查采用以班发放问卷、现场答卷与收卷方法。实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4份。

2.调查结果统计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认识的调查统计见表1。

3.调查结果分析

表1显示,多数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属性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理解与认识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如约74.2%的学生误认为“绿色化学使化工过程含有废物处理环节,因而会使整个费用增加”。这些学生不懂得,先污染后治理,不仅难度大,费用不菲,而且多数需要停产整顿,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化工过程实现了绿色化,即做到五个“R”:第一Reduction——“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Reuse——“重复使用”,即重复使用催化剂、载体等;第三Recycling——“回收”;第四Regeneration——“再生”;第五Rejection——“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无法回收、无法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就能有效实现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降低成本的目标,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恶劣情况。仅约54.2%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极少副产品,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原因是不少学生缺少对原子经济性的认识。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指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可见,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反应,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

表1中选项8-19是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学生对其中9条原则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但仅约52.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要求“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以前化学家在设计化学过程时,往往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产率,而忽略了能量问题,认为该问题是工程师的事情,使得化学工业成为了耗能大户。生产和使用能量的工程,往往也会造成污染,如以煤为燃料所提供的热能,多用一份能量,就多一份污染。因此,设计化工过程的化学家需要对化工各阶段进行调节与优化,从根本上改变其对能量的需求,从而使能量最低,减小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减轻对能源危机带来的压迫。仅约42.3%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衍生步骤会带来更多的副产物,消耗更多的资源与能量。更多的产物意味着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污染和破坏,必然产生需要处理更多废物的费用;更多能量的使用会使成本变高,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在化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衍生步骤,以降低原料的消耗及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影响。仅约32.4%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中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应该明确,催化反应不仅具有提高原料利用率与降低废物产生的益处,而且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既利于控制,也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温度。选择性催化剂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工具和重点研究方向。

4.思考与建议

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原则缺少认识,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重视不够,缺少要求;二是化学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缺少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的渗透;三是没有开设“绿色化学”课程,学生缺少了对绿色化学系统学习的机会。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不仅是化学家与化工专家的事,而且是所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人们关注的事。作为专门培养化学化工专业高级人才的高校,应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并作为课改与教改的指导思想。

4.1在化学类的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教材中蕴涵有大量绿色化学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的原则和思想。通过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与资源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都是不可再生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从而对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把“原子经济性理论”、现代化学技术与方法渗透到理论课与实验课中,就如何优化定量与定性实验、物质合成及当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化学品乱用等重大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生在校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化学的正面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奠基。

4.2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化工专业,各类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尽量改进传统实验,应用先进的实验研究新成果,以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指导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指导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与实验“三废”的处理,在每一个实验中力求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废物的产生,为师生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此,首先,在实验中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原料。在进行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实验时,在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为避开毒害品的使用,可考虑寻找替代品,变更反应路线,设计绿色实验方案,如用维生素B1替代剧毒的KCn做催化剂进行安息香缩合反应;以葡萄糖替代有致癌作用的苯为起始原料,用遗传工程获得的微生物为催化剂合成已二酸;用新型的固体溴化剂四丁基三溴化铵替代Brz与苯酚、苯胺反应制备对位的一溴代物,不仅反应产物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使用Br2带来的有毒、易挥发、不便准确量取等弊端,而且还具有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其次,使用封闭实验装置,回收实验废料。注意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呈现体现绿色化。一方面尽量减少污染很严重的实验,另一方面对一些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且污染环境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想方设法将其设计成为封闭的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气体性质反应容器、尾气收集与处理、导气装置等。在无法封闭的情况下,要注意回收、通风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设法予以回收或适当处理。第三,采用微型实验。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以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

4.3开设专门的绿色化学课程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满足培养具有绿色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化学工作者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开设“环境生态化学”、“零排放有机化学”、“环境友好催化”、“绿色生态材料”、“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化学导论”等绿色化学选修课程。其次,使绿色化学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教学内容以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为主线,围绕绿色化学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介绍绿色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及动向。第三,依据绿色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授、讨论、研究、参观、调查和文献研究等适当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2

关键词:绿色经济;作用意义;机遇;挑战;策略

以无节制消耗自然能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已经被完全否决,因为这无异于是“杀鸡取卵”,不能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经济则是一种以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重视经济发展、自然生态以及人类生存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以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工业经济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了全球的经济水平,也促使了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由此大大提升。但其缺点更加的显著,那就是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能源被过度地消耗,这使得全球各个国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生态与能源危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全球依然走工业化的发展路线,在不久之内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能源就会接近枯竭,届时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就会失去“筹码”,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的困境。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必须要平衡好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更加长远的视角,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耗,使市场经济与人类的生存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快速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从机遇方面来讲,首先是我国的内国市场非常大,体系也相对完善,这是绿色经济在我国得以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占有率和主动权也越来越大,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对全球市场起到一种辐射影响作用,带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绿色经济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已经起步,整个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大大提升,整个社会都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意识,尤其是国家政府非常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当前已经出台了不少的制度、政策来辅助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最后就是我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理念和技术都日益成熟,如太阳能、风电、核电等等,这能够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二)挑战

从挑战方面来讲,第一是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目前过于依赖外需,很多的新兴绿色产业非常依赖欧美等市场,如新能源产业。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组件产量非常之高,同时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方面也位列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些新能源的组件、设备基本上都用于出口,在国内的推广应用非常少。这样一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就受到了欧美市场的牵制,如果欧美市场发生变化,而国内市场又尚未打开,那么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打击。现实的案例就是金融危机过后,欧美政府减少了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因此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第二是资源与能源瓶颈,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体,但经过长时间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出口,目前我国可用的煤炭能源已经大大减少,但当前我们对煤炭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出口强度依然没有明显的减少。而且我国目前自身对煤炭的利用科学化程度还不够高,不能全面有效的使用煤炭能源,也无法有效减少煤炭使用后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第三是国际压力较大,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报道,2014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2%,但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消耗占44%,水泥消耗占53%,巨大的资源消耗及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助长了“中国环境”的升温。国际社会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环境履约、跨界环境纠纷等给中国发展不断施加压力。如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碳关税、碳足迹要求,控制碳金融等绿色产品金融市场,主导绿色产品技术标准和技术市场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主导全球绿色制度体系,增加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压力,减少其绿色经济话语权。

三、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国内市场

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首先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进步,才能有效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摆脱因技术水平落后而带来的“锁定效应”,虽然我国目前在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还不足以全面支撑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为此我们还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一步强化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例如,一是可以加大政策扶持推动绿色经济科学技术创新,强化对绿色经济产业的财政补贴,对企业具有价值的科技研发给予物质和经济支持,研究成果显著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另给奖励,并帮助其进行市场推广;二是协调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等具有科学技术研究能力的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科学技术的研究创新效率,并将成果快速的转换为成果。大学院校还应当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人才为基础快速推进我国的绿色经济学科技术研究与创新。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整个市场的引导,完善我国国内的绿色经济市场,扩大绿色经济内需,不要过于的依赖于出口,更要发展起我们自身的绿色经济市场,这一是可以减少我国绿色经济产业所受国外市场的影响,帮助我国绿色经济产业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二是可以促进我国市场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减少国内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修复、保护国内自然生态环境。

(二)优化绿色产业与能源结构

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绿色经济发展是通过绿色产业来实现和构筑的。我国绿色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快速发展中存在绿色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技术不足、国际认证水平低等问题。发展绿色产业,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继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又面临资源约束特别是能源约束问题。如前面所说,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12年,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仍高达68%,煤炭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而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煤炭属于高碳资源,加上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使得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必须要加快优化绿色能源结构,从清洁、环保、经济、安全等角度出发,构建新的能源结构体系,通过改变传统能源发展方式、加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清洁能源等举措,不断优化能源开局,加强能源输送管道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争取在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三)加强与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

针对“绿色壁垒”问题,我们不能消极对待,而必须要调整发展措施积极应对,例如必须要加强与绿色经济发达国家、绿色科学技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针对国际环境及国际绿色标准,建立相应相符合的环保法规,不断提高环保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环境自理能力,使经济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升级,增强绿色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绿色经济是全球市场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必须要客观认清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牢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平衡好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增长,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耗,保障市场经济与人类的生存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光天.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5:57-69.

[2]聂玉立,温湖炜.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409-413.

[3]佟贺丰,杨阳,王静宜,封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展望——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情景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06:20-34.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3

关键词:绿色湖南;优势;问题;路径

作者简介:廖小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湖南长沙410004)

建设“绿色湖南”,是湖南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四化两型”和“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湖南”,必须突出优势,直面问题,明确路径。

一、建设“绿色湖南”具有的突出优势

1.绿色资源是建设“绿色湖南”的自然优势

湖南区位地理优势明显,境内水系发达,日照、气温、降雨等都很适合人居与动植物生长。湖南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7.1%(均居全国第5位),森林公园104个(居全国第1位),森林、湿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1.81%,森林蓄积量4.02亿立方米,城市绿化率36.59%。湖南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科5000种左右(居全国第7位)。湖南总体生态环境优良,“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固碳、制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生态总价值达8492亿元。绿色资源的优势,使湖南率先实现绿色发展具备了很好的自然基础。

2.持续发展是建设“绿色湖南”的经济优势

在“四化两型”战略指引下,湖南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2011年,湖南全省GDp增长12.8%,已达1.9万多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733.66亿元,涨幅为4.2%;第二产业增长9324.73亿元,涨幅为17%;第三产业增长7576.8亿元,涨幅为11%。2011年湖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31.48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9.03亿元,涨幅为17.9%,其中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3.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2.9%;金银珠宝类增长4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6.6%。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为加快“绿色湖南”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3.湖湘文化是建设“绿色湖南”的人文优势

湖湘文化的精髓与“绿色湖南”的理念息息相通。流淌在湖南人血液中的天人合一、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敢于担当、经世致用等湖湘文化精神和湖南精神,为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和建设“绿色湖南”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与湖湘文化相得益彰的绿色哲学和绿色文化必将伴随着“绿色湖南”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流淌在三湘四水。同时,既体现了优良传统又孕育了时代精神的湖湘文化还成就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湘军”,而文化湘军又发展成为了包括广播电视、出版、报业、动漫、文娱演艺、文博会展、文化旅游、网络与广告等绿色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湖湘文化已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湖南”建设的重要推手。

4.发展战略是建设“绿色湖南”的政策优势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和高瞻远瞩、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着眼,从湖南科学发展的实际着手,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和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等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绿色湖南”建设提供了战略优势、政策保障、目标导向和路径走向,进而使建设“绿色湖南”成为我省科学发展颇具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一项重大战略。

二、建设“绿色湖南”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建设“绿色湖南”,既要充分挖掘、发挥和利用好优势,又要着力解决建设和发展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

1.要解决关键自然资源的“瓶颈”问题

从2008年至2011年,湖南GDp分别为11555亿元、12930.69亿元、15902.12亿元、19635.19亿元,涨幅均超12%。但是,湖南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产出的“三高两低”问题和生态资源环境能源约束仍然突出,作为现代工业产业必需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严重短缺。因此,湖南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绿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绿色产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并加快推进原有产业的“绿色化”。

2.要解决污染物过度排放与环境恶化的问题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的是,湖南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湖南目前环境污染主要是农村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农业污染源污染,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污染,特别是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的重金属污染,这些已严重影响湖南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位下降,也反映了湖南环境恶化的趋势。在近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湖南在“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洞庭湖污染整治、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生态林工程,提升森林质量,统筹推进城乡绿化,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及湖南环境总容量。

3.要解决产业及能源转型发展的问题

2010年和2011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4.7:46.0:39.3和13.9:47.5:38.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3%、34.2%和4.8%、61.1%、34.1%。在“四化两型”战略引领下,我省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水平还不高。在煤、石油、天然气作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情况下,湖南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绿色转型仍然艰巨,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只有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能源转型之路,才能将“四化两型”战略和绿色湖南建设落到实处。

4.要解决区域绿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11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8320.62亿元,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15499.08亿元,湘南地区生产总值4055.10亿元,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2499.57亿元。目前,湖南的经济中心仍然集中在泛长株潭地区,同时这一地区也是环境污染,特别是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湘南和大湘西地区生态环境总体要好,但经济却相对落后,而落后的经济则可能助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解决区域绿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先以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绿心”和武陵山这个中国的“绿心”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继而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进而实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点相连、面面相接,最终推进湖南全面绿色崛起。

三、建设“绿色湖南”的可行进路

建设“绿色湖南”,夯实绿色自然是基础,发展绿色经济是重点,重塑绿色人文是方向,加强绿色管理是保障。因此,建设“绿色湖南”应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实施绿色治理,构建“生态人”政府和绿色管理体系

加快建设“绿色湖南”,政府是主导,管理是关键。各级政府应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坚持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建设“生态人”政府。

第一,科学决策,搞好绿色规划。建设“绿色湖南”,绿色规划要先行。湖南要在加大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先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规划。因此,制定与实施生态保护的绿色规划是建设“绿色湖南”的前提。建设“绿色湖南”的绿色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格局进行深入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科学测算资金、土地、能源、环境等各种要素的供给平衡,科学衡量环境的承载能力;结合自然条件、城乡建设条件,制定“绿色湖南”的空间规划,在省域范围内合理布置自然生态功能区;同时,对各生态功能区作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尤其要注重生态产业园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重点发展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结合城乡规划制定生态空间管制规划;结合城乡近期建设规划作出近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工程建设规划;颁布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并将其作为城乡规划管理强制性内容,如为了保护好绿色,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先确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再确定开发区域”的“反规划”建设理念,保证大河西近2/3的面积被保护起来,让绿地、山体等良好生态不会因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因素遭到破坏。这种绿色规划理念可在逐步试点后,向全省各级政府推广。

第二,完善制度,建立绿色标准。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只有转变管理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解“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障碍,使地方和企业要转、真转、持续转。

一是制定“绿色湖南”建设指标评价体系。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和主导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分解“绿色湖南”建设的目标与主要内容,确定评价体系的框架和选择指标,尽快研制“绿色湖南”指标评价体系。研制“绿色湖南”指标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是:绿色自然、绿色经济、绿色人文和绿色管理为目标层,其下分别设置准则层、指标层和指标指向。尽快研制“绿色湖南”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发挥四大作用,即指明“绿色湖南”建设方向的作用,规范“绿色湖南”建设行为的作用,衡量“绿色湖南”建设程度的作用,引导“绿色湖南”健康发展的作用。基于“绿色湖南”涵盖的绿色自然、绿色经济、绿色人文和绿色管理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制定绿色环境指标体系,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活立木总蓄积量、耕地保有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垃圾无害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绿色生产指标体系,包括绿色GDp、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工业生产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战略性新型产业贡献率等;绿色消费指标,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率、“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率、绿色建筑节能执行率等;绿色文化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社区生态文明宣传率、文明城市创建率、文明村镇创建率等;绿色管理指标体系,包括绿色GDp核算普及率、生态补偿指标等。

二是制定“绿色湖南”建设的政绩考核体系。包括“绿色湖南”建设在内的一切建设,归根到底是由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加以领导、规划、组织和落实的,因此,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绩考核决定着公共管理者的前程和命运,因此追求政绩是一切政府及其官员的本能驱力。鉴于此,为了使“绿色湖南”建设能得到顺利而快速的推进,应尽快出台以绿色政绩为导向的“绿色湖南”建设政绩考核制度和体系,以规范他们的行政行为,真正促进绿色发展,尽快实现“绿色湖南”的宏伟愿景。“绿色湖南”建设政绩考核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是:以绿色GDp体现政绩;以绿色制度规范政绩;以绿色发展引领政绩;以人民利益衡量政绩。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整个湖南经济结构中,产业偏“重”,呈现以“重化工企业”为主导、资源消耗型为特征的“两高”的经济结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都有一定的压力。发展绿色经济必须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着力发展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低碳产业,重点培育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低碳产业,大力扶持环境友好、绿色驱动的低碳产业,积极引导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服务驱动的低碳产业,努力将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9.5:50:40.5。调整产业结构,可从以下四大举措入手:

一是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我们应优先重点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

二是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湘南地区应积极承接沿海转移产业,长株潭城市群应进一步引进高端、高新产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则应大力发展旅游、矿产等优势产业。

三是推进工业产业规模化、绿色化,实现产业的高产能、高效益。湖南绿色崛起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养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推进境内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和品牌化。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应大力推广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避免出现“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等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使所有的企业得到整合,形成产业关联度高、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少量排放、绿化覆盖率高的生态工业园。

四是积极引导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结合湖南绿色资源优势,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土壤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皆适宜植物生长,绿色资源丰富,经监测,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8492亿元。因此,建设“绿色湖南”必须发挥这种绿色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长绿色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集群,提升绿色产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材产业。我省的木材、竹子不仅可以为国内、国际市场许多工业产业提供原材料,也可以自主深化加工,发展壮大人造板、竹木家具、竹木浆造纸及木制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特种经济作物产业。各地应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经济作物产业,并通过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的形式推进产业链的延伸,着重发展茶油、松香、单宁酸、山苍子油和松节油等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苗木和花卉产业。在建设“绿色湖南”过程中,可以加强苗木花卉工程的建设,运用新技术加快新品种的培育,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湖南丰富的乡土树种及野生兰花、红檵木等花卉苗木资源,培育具有特色的国际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重点发展高档盆花及观叶植物和绿化种苗产业,全面提高苗木花卉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大力发展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业。建设“绿色湖南”,要加大湖南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工程的建设,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打造湖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旅游景区,形成、壮大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3.优化能源发展,推动能源体系绿色化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均为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而且这种有限资源会越用越少以至枯竭,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的一大主要障碍就是石化能源的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绿色湖南”能否真正建成,湖南省能源结构的转变是关键。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来看,改变湖南的能源消费结构,必须走能源结构多元化的道路。

首先,必须节能减排,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政府、企业、公众都要自觉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其次,必须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效率。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石化、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浪费严重。湖南的能源利用情况亦存在这种问题。可见,提高湖南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从分析湖南省能源结构入手,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湖南全省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城市采暖消费、电能消费三种,其中大部分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一要淘汰传统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降低石化能源消耗的原有级数,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约束公众节约资源能源;二要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创新环境,包括完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技术联盟和搭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要素,利用市场手段吸引新能源产业投资,壮大地方产业。

再次,必须加强研究开发新能源,建立新能源的产业体系。事实上,湖南拥有丰富的水电、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湖南的电动客车研发技术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清洁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因此,要加大研究建立生物能源产业的力度,特别是建立第二代生物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湖南省光热条件好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沼气、生物燃料油和木质煤发电等新兴生物能源产业;重点研制开发、建立、扩大风电、水电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风力资源、水资源,提高风电、水电在电能中的比重;要进一步发展核能,加快研制开发太阳能产业。

4.保绿创绿两手抓,不断提高环境容量

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保绿,一手抓创绿。保绿必须在环境治理上下狠功夫。

第一,树立环保理念,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政府,要鼓励绿色采购,使用小排量汽车,还要鼓励公共行政人员进行绿色消费,对公众起到榜样、引导作用。政府还必须实施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大力发展地铁、城市轻轨、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对于公众,大力开展低碳、绿色宣传,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第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强江河湖的治理。湖南拥有一湖四水,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尤显重要。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湖南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一蹴而就,只能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由洞庭湖治理到湘江治理,再到全省水域全面治理。抓住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机遇,湖南要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水利改革发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洞庭湖、“四水”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清水塘、竹埠港、水口山等工矿区为重点,全面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充分发挥垃圾处理厂的作用,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建立和执行在用车检测保养制度、尾气超标车处罚和淘汰等制度,并大力倡导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设城市烟控区,改造烟控区内燃煤锅炉;监督和治理噪声达标区内声环境污染现象等等。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统筹城乡环保工作,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环保体系向农村覆盖。加强农村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农民整体环保意识;同时在农村有序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供必要保障。

创绿就是广泛开展增绿、造绿行动。

一是要着力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继续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适当布局一部分珍贵稀有林木育种,确保生态永续和发展可持续。可以依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林科院共同完成的《湖南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一湖三群五片多点”的现代林业空间格局力保青山。“一湖”即洞庭湖区,突出保护湿地资源和开展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三群”是指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城市群、湘南盆地城市群,以发展城市林业为核心。“五片”是以武陵山为中心的湘西片和以幕阜山、罗霄山为中心的湘东片,建设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以雪峰山为中心的湘西南片和以南岭为中心的湘南片,着力培育用材林;以衡阳、邵阳、永州盆地丘岗为中心的湘中片,大力发展经济林。依据湖南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优势,形成一个“一湖三群五片多点”的绿色空间格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森林质量;通过建设“宜居城市”、“宜居乡镇”、“宜居村庄”,将造绿行动在全省铺开,让绿色更接近民生。

二是要加大城市、农村绿化力度,夯实“绿色湖南”优良“硬”环境。根据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发现,林地具有碳汇功能,每增加1公顷林地可吸收5.77万吨碳,相当于每公顷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85.34%。另据研究表明,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0.7亿吨碳。为此,建设“绿色湖南”要从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更加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以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降低碳污染。政府要安排必要的资金保证城市、农村绿化工作的需要,尤其要加大城市绿化隔离林带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增加管理维护资金。

同时,政府的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绿化行业管理与执法工作,坚决查处侵占绿地、乱伐树木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对违法砍伐树木、侵占绿地的要严厉处罚。城市、农村绿化工作还可以通过公建民助、民建公助或捐资建绿、认养认管绿地、出让绿化设施冠名权或经营权和广告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绿化建设和管理;还可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建设城市绿化项目。

5.发挥人文优势,以生态文化促绿化美化

建设“绿色湖南”,实质上也是在建设一种生态文化。要促进生态文化与湖湘文化的有机契合,使具有鲜明湖湘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成为“绿色湖南”建设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通过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发展壮大绿色文化产业。要整合文化产业优势,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搭建湖湘文化资本平台,着力打造以广播电视、出版、报业、动漫、文娱演艺、文博会展、网络与广告、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文化资本综合体。要开发、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有利于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新政策。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渠道,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促成湖南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普及湖湘文化优良传统,提升民众的人文素质。充分利用大众舆论媒体,加大对湖湘文化的宣传,逐步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为“绿色湖南”建设培养成千上万的生态公民。要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创新,同时加大对湖湘文化再创作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文化资本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绿色技术领军人才和建设“绿色湖南”的高级管理人才,使绿色产业和绿色领域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洼地,从而为湖南的绿化和美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加快建设“绿色湖南”所需的绿色专业人才的取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外向型的人才获得机制,即向外引进;二是内生型的人才获得机制,即自主培养。从省外、国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固然可以为“绿色湖南”的建设添砖加瓦,但这种人才获得机制对外依赖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绿色湖南”建设的持续性。因此,除引进人才以外,湖南亟需自主培养一大批绿色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绿色专业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运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绿色专业人才,首先可以构建校内产学研联合体——校办企业。通过校办企业直接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绿色技术转化为绿色产业,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结合;还能通过校办企业把课堂传授的知识用于实践活动,并从生产实践中学习新的经验型知识,实现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的结合。其次,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专业、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组织教学,教学计划按企业生产规律不断进行修订,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工作;通过企业在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在高校、科研机构成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加快绿色技术的攻关,加强绿色科研与绿色产业的联系;或者通过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究队伍的方式,在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绿色科技创新平台,直接将绿色技术投入绿色生产中。

第三,大力加强公民的生态文化教育,强化公民的绿色意识,提升公民人文素质和生态素养,使全体公民成为自觉崇尚绿色价值、积极投身“绿色湖南”建设的生态公民。

首先,充分利用媒体,加大绿色宣传。政府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影视广播、报刊杂志、学术活动、博物展览、街头板报、戏剧小品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绿色观念,逐步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向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生产营销观念,推广绿色产品技术,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引导绿色消费行为,为启动和加速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4

1.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公害化学”“新能源化学”,绿色化学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生物有机合成,生物化学,分析研究化学等诸多学科。绿色化学是指在生产制造与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利用可再生的原材料,避免使用有害有毒的化学试剂。当代的绿色化学则是指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一种化学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源,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避免有害物质的排放,进而避免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负担。运用太阳能源为媒介的光触媒和氢能源的生产制造与能源储备技术的研发,同时考虑到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1]。

2.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的区别

绿色化学最早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探讨与利用无毒无害的化学原料,以做到最大程度的节省能源,在各种领域实现净化空气和没有污染物的捷径。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做到零污染与零排放也是绿色化学的一大特点。绿色化学是在实验中通过化学物质间相互转化以形成新的化学物质并为之利用起来,新物质一定是对环境污染或者说污染源很小的一种物质,绿色化学是一种让人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新理念。绿色化学教育是以未来能再继续发展为前提的一种长远计划教育方式,将科学性和人文自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绿色化学教育的第一要务以持续发展为前提,最后形成一种新的绿色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反复论述人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人与社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正确的认识绿色化学,科学化学教育的意义,做到绿色化学教育带动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发展。3.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意义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对社会,对环境以及对经济有重大的深远意义,同时,化学中的有害物质是可以被人为的避免的,显现了人的能动性,减少了对大自然的危害。绿色化学也验证了化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技术性,与现代社会是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相互作用的,是绿色化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化学的一个新的高峰。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一代,要有意识去研发新能源,做对环境更有意义的绿色化学研究,以防化学实验对社会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做到对环境无污染,无破坏,更好的容纳到绿色化学当中去,为更好的研发绿色化学投身于绿色化学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2]。

二、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1.改进教材实验,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伴随着有害气体,固体或者有色液体物的排放与形成,尤其是一些有毒物质不但直接危害了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扩散到大气中更是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所以,在做一些有毒化学实验中就要将物质所排放的尾气进行及时处理,尽可能的将有害气体进行降解或者把有毒气体进行转化,转化为有益于人身健康和社会环境可以容留的有益物质。能排放出有害气体的实验就是最好的案例,更好的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

2.整理组装实验教材,减少污染宣导绿色化学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先后顺序与步骤,分散合成,做到实验的连续性,上一个实验的生成物可以利用到下一个实验中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绿色化学教育起到根本性作用,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环境自然的保护意识,在传授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无毒气体大大的较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对绿色化学教育的深层次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推动微型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节约药品,实验效果显著,污染小安全系数高等特点,推行微型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可以开发高中生的动脑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方式,增强了学生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为是微型实验,所以相对减少了实验中的各种浪费,一个成功的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节约实验所用成本,避免了有毒气体的排放,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绿色化学教育的认知[3]。

4.研发原子经济反应,选对路线树立正确的绿色化学观念

使用原子经济反应最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化学家提出的,所谓原子经济反应是指原料中有多少原子转化成了产物,而不是产生了废弃物等有害气体,达到废弃物的排放量最小化或者说不排放,将原子的使用程度达到最大化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利用每一个原子,使原子间结合达到既利用了原子又没有排放污染物。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5

 

当今世界,在面临着资源、环境、能源等一系列挑战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一致:既要满足当前生存发展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绿色新政”成为了新一轮发展思潮,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发展引擎,大力推行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也势在必行。

 

一、绿色化工概念及其实现途径

 

(一)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传统的化学化工已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绿色化学化工致力于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并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积极回应。绿色化工化学是一场人类意识的革命,也是化学化工的一场质的飞跃,必将造福子孙后代。

 

绿色化学化工指的是:为减少与消除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威胁所作的化学研究过程与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绿色化学化工是一个新型婴儿化学化工,它具有非常巨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是国际化学化工的前沿阵地。

 

(二)绿色化学化工的实现途径。绿色化学化工的实现主要围绕着原料、化学反应、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来展开的。其核心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这是队传统化学化工的挑战和革命。

 

(1)强化绿色化化工学意识。绿色化学化工根本区别于传统“三废”办法来治理污染,它要求设计研究者用“预防污染”的思维模式去进行化学化工实验和产品发开,这就需要将绿色化学化工思想贯穿始终,使化学化工的每一个环节与环境无害,在最大限度上追求“院子经济性”。(2)保证原料无毒无害。传统化学化工研究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到一些有害人体健康、有损环境安全的原材料,如:苯类、醛类、剧毒光气等原来和中间体,这些都不符合绿色化学化工的要求。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过程中,应当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3)利用好“原子经济”反应路线。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原材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以不产生副产物和废弃物为目标,真正做到零排放。这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着双重意义。(4)注重催化剂和溶剂的选择。我们应当选择新型、高效、无污染、可回收的催化剂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并避免生成副产品,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应当大力开发无溶剂反应和水介质体系,着力开发超临界流体介质。(5)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应积极研究开发传统的煤、石油等不可再生工业原料的替代品,如:淀粉、沼气、糖类等,以此取代传统化学化工原材料,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环境,一举两得。(6)开发和生产绿色化产品。把采用新型原料、新型工艺、新型配方,生产出对人身体无损,对环境无害的新型绿色化学化工产品作为终极目标,使产品既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又易于回收、再生、降解。如新型制冷剂的开发,解决臭氧破坏的问题。

 

二、我国绿色化学化工面临的形式

 

(一)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能源挑战。众多周知,我国既是总量上的资源大国,又是人均意义上的资源穷国。我国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1%,国土面积却只有7.1%,耕地和水资源也仅仅占世界总量的7%左右,石油、煤的储量也相对不足。这些资源、环境、能源的严峻形势成我我国发展绿色化学化工所必须面对的一项巨大挑战,这也要求我国必须尽快走上绿色化学化工之路。

 

(二)我国化学化工同时面临进入wto的竞争。绿色化学化工科学技术作为新型产业发展的支持与基础,也需要高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技术支持。只有在关键技术上抢占前沿,取得突破,才能保证中国化学化工产业的安全与发展。

 

(三)紧抓绿色化学化工这一契机。面对着国际范围内绿色化学化工发展潮流,我们应当仅仅抓住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发展纲要”,以发展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建设能力为目标,开拓绿色化学化工自主创新体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学以致用。

 

三、我国绿色化学化产业工发展对策

 

(一)注重绿色化学化工人才培养。绿色化学化工产业是高新产业,需要足够的智力支持,这就必需要大力培养绿色化学化工专业人才。首先要贯彻落实我国教育纲要,不断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学习型社会,以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工科大学作为工程师的摇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体质,深入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办法,建立现代化教育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格外注意紧紧跟随国际先进工程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化学化工特色专业。

 

(二)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绿色化学化工作为新型高科技产业,其研发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给予绿色化学化工以强大的支持。应纳入预算,加大财政专项拨款,从税收和银行信贷等政策入手,保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具有创新能力的化学化工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同时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利用好国际法律法规,加强对自主核心技术的保护和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绿色化学化工的终极目标在于实际的应用,是经过化学研究和产品设计开发,最终走向生产的过程,是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是改变我国发展模式的具体举措。目前我国新型绿色化学化工产业体系尚不健全,许多好的技术、好的产品还受到产业体系的约束,不能最大限度的得以生产和推广,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流畅的研发、生产、推广一条线,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绿色化学化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6

关键词:绿色社区生态学高新技术环境

1建设绿色社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其间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居住社区的建设更多地是顺应自然,追求简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求生存,所以说传统的社区建设隐涵着许多绿色的成分。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和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贪欲,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的居住社区发展到今天已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的多数城市都在遭受环境污染的困扰:空气质量严重恶化;水体污染导致水荒;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存在;可利用的资源、能源数量急剧下降。而这些污染物一部分来自厂矿企业的“三废”,另一部分来自我们的居住社区。据统计,在总污染源中,工业污染只占41%,而生活污染高达59%;在能耗方面,建筑群中的建筑能耗占国家总能耗的40%—48%[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重视工业三废治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居住社区污染的控制,加强源自生活的污染物治理,减少居住社区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可以说建设城市绿色社区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对最佳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建设城市绿色社区是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的。

2 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城市绿色社区规划

社区是一定地域内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且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绿色社区是在社区的概念基础上,以生态性能为主旨,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将社区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3]。建设城市绿色社区的目标就是强化社区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作用;加强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控能力,合理高效地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水准,充分适应社会再发展的需要,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生活的最优环境的居住地。

2.1根据环境容量合理地确定绿色社区规模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系统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活动。人类居住社区的建设规模受环境容量的影响。绿色社区是能够提供合理的人均居住面积、道路、绿化和资源能源,同时也能提供文化教育、商业服务、医疗保障等功能的整体,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从而能够使社区成为既有城市型的便利,又有乡村型的环境的居住地。

2.2根据循环再生原则合理配置生态流

生态流包括能量流(energyflow)、物质流(matterflow)和信息流(informationflow),是联系各子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居住社区是人工生态系统,不断被输入能量、物质和信息,同时排出废物。目前的社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流往往是单向和链状的,没有循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极低,因此建设城市绿色社区必须根据循环再生原则使资源和能源达到最佳利用,具体地说即用“4R”准则(Reduse、Recover、Reuse、Recycle),改变生态流流向,使其蕴涵的价值与能量尽可能多地释放,减少资源、能源的利用速度,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争取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3用高新技术成果支撑绿色社区的建设

生态学原理为城市绿色社区的建设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要完成一个绿色社区的建设必须在设计与施工中采用多学科的高新技术成果,用高新技术支撑绿色社区的兴建。本文仅从环境工程的角度探讨绿色社区中水资源、固体废弃物和建筑节能、庭院绿化、环保住宅等方面的问题。

3.1绿色社区的节水技术与污水资源化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它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和地域上的不均匀性,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1×107m3,其中有50个城市严重缺水[4]。在得不到有效的淡水资源的情况下,节约用水和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重复利用污水和废水,已成为开发新水源的重要途径。

推广家庭节水设备,是绿色社区的节水重点。据统计,在家庭用水总量中有80%用于做饭、洗衣、冲洗厕所、洗澡,因此采用节水型家用设备和卫生器具是节约用水的关键。一般的抽水马桶一次冲刷需水9—19升,而节水型便器每次用水量不超过5.7升;节水型洗衣机比普通型产品节水25%—30%,因此采用节水设备能很容易地使家庭用水量节约1/3[5],节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中水道和污水处理技术是污水资源化的关键。该技术要求建筑物内铺设饮用水和非饮用水两套管路,洗菜和盥洗用过的水经处理后送入非饮用水管路,用于冲洗厕所、清洗汽车,也可作为市政、环境、娱乐和景观用水,例如:浇洒道路、浇灌绿地、水景等。这样使用1m3中水就相当于少用1m3清洁的自来水,同时又少排放1m3污水,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2绿色社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6]

固体废物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失去其原有使用价值而丢弃的固态物质。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固体废物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固体废物的无处置堆放不仅污染环境、有碍观瞻,影响环境卫生,而且会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因此必须进行处理。为了充分利用固体废物中的有用资源,在绿色社区必须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样就可以回收生活垃圾中的有用资源,对不可回收的其它组分可采用堆肥、焚烧或卫生填埋来进行处理。

绿色社区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对于燃气和暖气普及率较高的社区来说垃圾中主要成分多为有机物,因此可进行快速堆肥处理生产有机肥用于社区的园林绿化,既有效地处置和利用了固体废物,又有利于提高社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因为绿色社区固体废物中有机成分较高,故而也可采用焚烧炉来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同时可回收利用其热能。以上两种处理方法都可以变废为宝,用于社区建设,这可为社区的物业管理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3.3绿色社区的建筑节能

建筑使用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和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在国际上它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并列,属于民生能耗,一般占总能耗的40%—48%,因此社区内的建筑节能是涉及到全社会能耗的大事。

要实现建筑节能应首先从居住社区建筑设计开始合理选址,用最佳的朝向、间距等争取更多的日照;科学布局以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合理确定建筑物形态;同时应改善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性能,研究表明隔热保温是建筑节能最主要的措施。采用节能技术的建筑比传统建筑可节约能源20%—40%。

在北方城市,供暖系统节能也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不但可以有效供暖,而且有助于减轻北方地区采暖期内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对有条件的社区可以采用分户燃气采暖系统,这样不仅取消了小区集中供热锅炉、供热管道和堆煤场,解决了室外供热管道的热损失和大气污染,还有利于用户灵活取暖,将节能与用户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推行绿色照明工程,是减少照明用电的技术关键。长期以来,白炽灯一直是我国住宅照明的主要来源,目前约占88.6%,这种灯具光效低、寿命短,应尽快用高效节能灯替换。节能灯光效较白炽灯高4倍以上,使用寿命长5—10倍,节能率达70%—80%,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目前我国约有白炽灯22亿只,若用节能灯取代其中的3亿只,就可实现终端节电2.2×107kw·h的电力,减少社会支出300—400亿元[5]。

在绿色社区中应尽量使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和地热等,这些能源不仅容量巨大、经济实用,而且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4绿色社区的庭院绿化

绿地系统是社区内唯一具有负反馈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功能在绿色社区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绿地系统不仅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提供休息场所的功能。目前在社区绿化中往往侧重于提高绿地面积,绿化质量不高。而稳定的绿地生态系统要求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和谐。研究表明树木的生态效应是草坪的3—10倍,复合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远高于单一的草坪,因此应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在空间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充分体现出绿地系统的休闲、运动等实用功能,创造绿色社区品味的绿色文化[7]。

3.5绿色社区的环保住宅

住宅是居住社区的主体建筑,也是居民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据统计人类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8],所以绿色社区的住宅除了应具有上述提及的节能、高效、污染少等特点之外,还应该是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环保住宅。

住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空间,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除了部分来自室外,其余的均出自于室内;例如: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呼吸产生Co2和其它不良气体,室内燃烧设备产生的有毒气体等,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都会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应通过在建筑中使用不产生污染的绿色环保材料、消除室内各种污染源、采用高效而且节能的通风方式等技术手段解决。

4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保证绿色社区长绿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高新技术来规划和建设居住社区是保证绿色社区长绿的先决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社区的绿色长驻还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来保证。首先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社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环境考核指标;其次应加强对社区员工、业主及有关人员的教育,开展系列环保宣传活动,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通过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保证社区自我运行的良好态势。

5结论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21世纪的绿色社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利用生态学原理和高新技术建设绿色社区是人类居住区的发展趋势。绿色社区将突破传统社区的单一居住功能,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高效节能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必将成为社会、经济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的理想居住地。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2]《中国21世纪议程》编写组,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华东师范大学环科系,上海甘泉街创建生态社区的现状与途径。1997:5—6.

[4]吕炳男等:污水资源化是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5.

[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6]时文歆等: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现状与发展对策,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6.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7

绿色化工就是要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技术上的加工,使得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化工。重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发展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多种多样的高超技术加以研究。绿色化学前景的探索对于我们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工;绿色概念;绿色化工产品;绿色环境;友好化学

引言

政府只有深入研究和发现各种绿色产品,探讨绿色化学化工,才能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每一个问题的发生我们都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根除问题。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多,我们要设计研究低公害,经济效益高的绿色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适当的材料,例如新型的催化剂,溶剂,油漆等。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以废弃物作为原始原料,生产一些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国家要想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就不要有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否则将可能出现很严重的结果。在宣传方面要倡导绿色化学化工产品,这些产品的新生将会给化学史上增加一笔新的光彩。

环境与绿色这两个词是分不开的,绿色环境就是要把环境好好经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污染物大量出现,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暴利不惜破坏环境,所以要研究出符合经济条件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率。

一、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1)世界各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造成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泥石流,地震的频频发生,以致于对绿色化工越来越重视。

(2)绿色化学化工基本的问题是技术与人才问题,绿色化工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和带动一系列的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工业上起到经济效益好,实用性强的理念,还可以消除化工工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影响。

(3)绿色化学化工具有一定的循环利用性,工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一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百分百的提高,绿色化学在国际上被称为是解决污染物的科学杀手。从目前看来,绿色化学化工前景广阔。

(4)化工上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从观念上强化,在制造绿色产品方面,要有好的建设,制度要明确。

二、政府重视绿色化工技术和人才的教育培养

政府要主导绿色化工的技术发展,优化政策对于绿色环境的要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观念上要高效,经济实惠,简洁,建立一系列的新形势下政企的合作关系,国家政府要落实和扶持这一方面的有关条例。其中还要结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优化环境等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发绿色化工的发展和服务。

国内先前在冶金、钢铁、矿类上的开发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现在需要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加入为这一类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在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设计和建设中加入高技术的含量。

化学与化学工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以前的原料,不可再生资源的危害,相信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问题制约了国家化学工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是绿色化学化工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方面,人才上要遵循科学发展的道路,要有着对未来前景的预测,人才具备这些才能很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绿色化工的规划,研究论文,环保意识上,要深入到骨髓里。绿色化学代表了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趋势和目标之一,即无论是化学还是化工,不仅要面对社会发展对环境、健康和能源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

三、绿色化工的前景预测

(1)我国企业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所以绿色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作用,对推动我国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化学工业在教育方面,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还是可以培育一代代优秀工业人才,这些人才使得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加速。

(3)绿色化学观念上实施科学主义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绿色化学含义的这种变化不仅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且也使它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从它现在代表的意义来看,还可用环境友好化学、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等词汇来描述,在当今社会,环保,政治,国际上多方面的推动下,我们绿色工业发展前景相信会越来越广阔,也将会越来越好。

四、我国对于绿色化学化工上采用的战略

1、国家研究院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有很好的合成、催化绿色化学技术。如研究院的基础研究绿色化学合成,有机化学产品的检测和研究。

2、在战略实施上重视可再生资源,自然界中含有最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植物,有着一定的可再生资源,总结方案,在绿色化学化工的问题上采用更好的方案。

3、战略上要重视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的发生,迅速推动国内的科学化工业的发展等,国际上对于绿色化工工业产品的溶剂,反应条件,催化剂等化学使用方法,对于高原子的组合,目标分子的研究,使绿色化学工业上保持了有效的功能外,同时让有害影响降到最低,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束语

从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原理研究的方向下,我国慢慢的展现了完整的绿色化学化工体系,以及国家人民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意识上的加强,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健全,如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一些内部问题的发生,还有对于绿色化学化工的产品定位,望日后有更多推进绿色化学化工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麻生明.环境友好的合成化学.1999年科学发展报告[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105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8

【关键词】绿色绿色设计室内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国室内设计泰斗张绮曼说:“现代的发展趋势第一是多元化,因为是信息时代,手段也多了,各种文化潮流被不同人所接受,对室内样式的要求,室内设计的要求,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都会是多样化的,所以它一定是多元化的;第二是绿色生态设计,大家追求环保,绿色生态;第三是创新设计。这三个就能够概括现代室内设计发展主要的概况。”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是室内设计的必然趋势,我们简称绿色方向。室内设计中的绿色方向,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指的就是居室中的健康环保概念。在空间组织、装修装饰方面、在室内陈设艺术中尽量多地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创造自然、质朴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倡在室内设计中尽量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通过设计开发资源和材料的再生利用,按绿色建材的概念去设计室内,改变人们现有的、世俗的审美判断标准,使室内能源利用和审美景观的创造都能达到新的高度,这就是绿色。

一、绿色设计的文化背景

绿色设计(GreenDesign)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西方科学家关于人类处境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的人口和资本“按照现在的方式继续增长,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崩溃。”推动了绿色文化的形成和绿色运动的兴起。自此之后,发达国家先后成立了“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政党——绿党。世界各国也建立了生态和环境保护机构,出现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新学科,绿色理论不断深化。有学者把绿色理论分为“深绿色理论”和“浅绿色理论”两大流派。浅绿色理论认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政府“推行一些必要的环境政策和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便可以解决生态恶化的问题。深绿色理论认为,不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价值观念和生产消费模式,人类的危机是无法解决的。

二、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由于其涵义与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等概念比较接近,都强调生产与消费需要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因而在各种场合经常被互换使用。它是当今世界的“绿色环境”命题,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在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表现。

狭义理解的绿色设计是以绿色技术为前提的工业产品设计。广义的绿色设计,则从产品制造业延伸到与生产制造密切相关的产品包装、产品宣传及产品营销各环节,并进一步扩大到全社会的绿色服务意识、绿色文化意识等。

“绿色”的确是具体的,同时对它的体验是更抽象的。“健康、环保、自然是许多人在很长时间内对‘绿色’二字的概念认知,而对细部研究的室内设计师来说‘绿色’的理解可以更深、更广、更细。今天‘绿色’不仅仅象征生命,它是一个非常广义的问题,是对空间设计‘绿色’概念的外延,外延的包容度完全取决于每个设计师对‘绿色’本身的理解”。

三、室内绿色景观的概念

室内绿色景观是构成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室内空间并具有装饰作用。室内绿色景观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合作与友爱的关系,不仅仅是利用绿色植物布置室内空间,而是要呈现出一种生态的室内空间,进而缩短室内外的差距,在室内让人享受身临其境的大自然。室内绿色景观设计贯穿于室内景观的整体、局部、微观细部设计以及实施管理的全过程,综合生态功能和环境美学以及人的需要,考虑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美学原则,是一种塑造室内生态环境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渐进、不断完善及维护管理的过程。

绿色景观通常具有明显的室内路线标识作用和分割空间的作用。绿化不单纯是为了装饰,而是作为提高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心理需要不可缺少的因素。室内多层次的绿化一方面补充了室内地面绿色植物的不足,另一方面,将室内绿化与建筑通风设计、自然调节温湿的处理办法相结合,能大大地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通过现代技术把绿色植物引入室内,使之构成室内的景观,是目前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卓有成效的方法。

从美学角度来讲,绿色景观有着良好的景观视觉美,将绿色景观引入室内,不仅是为了生态意义上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因“过分”装饰而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现象。在强调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前提下,创造的人工生态所具有的持久愉悦性,是提高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四、理念的绿色

绿色设计指的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将可拆除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等要素融入到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同时,兼顾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绿色设计不只是物质上的设计,更重要的是理念的“绿色”,要求我们尽可能的延长每一个产品的寿命。

绿色设计倡导适度消费思想,倡导节约性的生活方式,不赞成室内装饰中的豪华和铺张,把“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目标。绿色设计注重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在传统审美内容中增加了生态因素。生态美学是一种和谐有机的美。在室内环境创造中,它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可以雕凿。它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的法则前提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它欣赏人工创造出的室内绿色景观和与自然的融合,它所带给人们的不是一时的视觉震惊而是持久的精神愉悦。因此,其既是生态美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空间其实就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回归,人们通过把自然的元素植入室内,代替过于秩序、机械的工业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绿色行动,因为景观的构成要素大部分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室内景观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通过设计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绿色设计不只是改变环境,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绿色”。人们在室内景观设计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绿色:使用的材料是否环保,设计方案是否造成材料的浪费,设计功能是否合理,设计是否繁琐,观念是否新颖,设计体系是否是开放式的、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的。

五、材料的绿色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欧美国家提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针对空间环境设计领域,要求人们不仅要设计理念绿色,设计空间也要绿色。随之人们开始关注设计材料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开始使用经过简单加工的天然材料,运用新工艺技术手段,清除材料中的有害成份。同时人们开始开发对人身体健康无害的新型材料,逐步实现人们对环境健康的要求,这将是装饰材料加工生产今后发展的方向。

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和再循环利用以及废物处理等环节中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并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同时它们还要具备净化吸收、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功能。绿色材料是在1988年第一届国际材料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并被定为下世纪人类要实现的目标材料之一。绿色材料包括循环材料、净化材料、绿色材料和绿色建材。

绿色材料指洁净的能源如太阳能、风水能、潮汐能及废热垃圾发电等的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材料。绿色建材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材料,其标准是既要满足强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并具有节能、净化功能,有利人类身心健康。

目前绿色环保材料包括绿色墙材、绿色地材、绿色板材、绿色门窗、绿色家电、绿色照明、绿色家具、绿色整体厨房、绿色整体卫生间。绿色室内环境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以保持生态平衡的方式,与大自然、与其他生物保持和平友好的共生共荣关系。室内环境的艺术性与绿色原则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处理生态因素经验的不断丰富,艺术性与生态性之间的结合也将越来越紧密。

六、材料的节能和再利用

“绿色室内设计的科技含量重点体现在节能化方面。倡导节约和循环利用室内绿色设计强调在室内环境的建造。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在室内生态设计中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现代建筑能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室内绿色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的家居设计要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问题,要尽可能的选用节能型材料,如节能型门窗、节能玻璃、节水型座便器、节能型灯具等,要尽量利用太阳能和自然光进行室内采光,降低能源的消耗量。

材料节能首先是指所用材料能够达到生活节能的标准。例如水龙头材质的使用如果不达标,就有可能造成滴水、漏水现象,从而浪费资源。其次就是材料的重复再利用方面,在设计时要考虑材料是否可以重复使用,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延长材质本身的使用寿命,这也是节能的表现之一。

七、现代室内景观生态设计

室内景观的生态设计是对景观各要素组织编排贯穿于设计—实施—管理的全部过程,这也是景观设计的必经之路。探讨从整体出发,物—人—空间共同作用的生理功能、美学功能所改善的空间质量、人们的生活品质,其间还要考虑到它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是一个塑造生存环境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断的完善和管理。这也是一个当代人文、审美、习惯的缩影。

景观的生态设计一方面是对景观元素本身作为独立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延长使用寿命,节约培育成本,重复再利用等方面的生态设计;另一方面是对景观整体的设计、组装、培育、管理等方面整体规划为产品的生态设计。因为,自然景观作为一个元素在室内出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节约成本、长期规划、短期规划、临时使用都是要设计的问题。

综上所述,室内绿色景观设计包含在绿色设计之中,在设计中引入绿色设计,从理念的绿色到材料的绿色、再到设计的绿色,是室内设计一种新的创作思路,也是一种需求,在室内营造一个绿色、自然的环境是现代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大林:居室呼唤绿色[J].家具与室内装饰,1997(2).

[2]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朱铭、荆雷:设计史[m].山东美术出版社,1989.

[4]刘晓陶:生态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5]张绮曼、郑曙光: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9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

1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内涵

直观地看,企业绿色竞争力就可理解为企业在“绿色化”这一前提条件下,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一种相对竞争优势,也就是与竞争对手相比实现更大的“绿色化”的经济绩效。绿色竞争力不仅仅要求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还同时要求企业与环境共进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和优化利用资源。

本文将企业绿色竞争力界定为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绿色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绩效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

企业绿色竞争力应该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支柱,以绿色管理创新为保证,通过绿色营销创新来实现,并依靠知识创新来维持与提升。换言之,企业绿色竞争力就是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以及知识等各方面的绿色创新能力。

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发展战略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构建和提升方法是绿色创新,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结果是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绩效方面获得竞争优势,本质是绿色创新能力。

企业具备了这种绿色创新能力就能利用“绿色”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进行“绿色”差异化,树立“绿色”形象,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占领“绿色”市场,从而产生经济绩效,创造出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与传统竞争力理论在企业本质、发展观、资本投入、发展模式、资源利用、企业目标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本质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经济属性,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将企业看做理性的“经济人”;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体现了企业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认为企业是“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的复合系统。

第二,发展观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重视经济利益的获取,坚持经济利益至上的发展观;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重视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资源投入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注重物质资源的投入和保值增值,忽视企业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将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纳入企业的资源范畴之内,注重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共同保值与增值。

第四,发展模式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注重产品产出,采取“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资源消耗型单向线性发展模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既注重产品产出又注重再生资源产出,采取“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型循环反馈式发展模式。

第五,资源利用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由于不考虑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所以往往不顾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社会责任,采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要求企业以全面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为己任,采用“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注重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

第六,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采取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采取集约的生产经营模式,采用绿色资源、进行绿色环境化设计、应用绿色技术、从事绿色清洁生产、予以绿色安全包装、通过绿色物流、实施绿色营销、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

第七,企业竞争目标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追求企业经济利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注重当前价值创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共同发展。以经济盈余、社会盈余、生态盈余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为目标,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

2我国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的意义

(1)构建绿色竞争力有利于满足绿色消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

一份全球性的调查结果显示,77%的美国消费者以环境保护者自居,愿意为无污染的产品以及能再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多付钱;66%的英国人愿意付更多的钱购买绿色环保产品;80%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在购买时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这部分消费者的比例日益扩大。全球广泛兴起的绿色消费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迫使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及早构建绿色竞争力。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

(2)构建绿色竞争力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我国已经陷入了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三高两低”的恶性循环。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储藏的能源资源将无法承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铁矿石、铜和铝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7%、57%、70%和80%。面对能源极度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我国从1992年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对社会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绿色竞争力把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统一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竞争力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3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构建模型

3.1政府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

政府应加速制定绿色标准、法规和政策,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引导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同时,政府还需制定国家绿色产业规划,强化宏观层面的指导,有重点地对环保型产业和以绿色竞争力提升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实施专项补贴。政府还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手段提高全民的绿色意识,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倡导绿色消费。

3.2行业协会加大服务和引导作用

行业协会应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绿色化”管理,为政府制定绿色标准、法规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行业协会还应建立绿色信息系统,提供国际国内最新政策法规信息和绿色产品的科研动态,使企业能紧跟国际标准和科技前沿,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有效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3.3企业积极主动地转变发展模式进而发挥主要作用

(1)加强绿色理论学习。企业需加强绿色理论学习,转变经营观念,将从过去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问题的消极回避转变为积极合作。

(2)建立并优化企业绿色价值链。建立绿色价值链应该包括:加强价值链成员的绿色观念培养、大力研究和开发绿色产品、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选择绿色销售渠道这几个方面。

(3)创建企业绿色文化。企业建立绿色文化是打造绿色竞争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企业绿色文化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灌输到企业的各方面,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履行企业社会环保责任,最终形成绿色竞争优势。

(4)树立企业的新形象——绿色形象。绿色形象的树立,能够引起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企业绿色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等指出,2008年是企业社会责任年,整个社会对企业绿色形象的敏感度增强。调查显示,72%的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重视企业的绿色形象,65%的投资者考虑企业的绿色形象,企业绿色形象成为参与市场竞争必然的选择。

(5)搜集“绿色信息”,利用“绿色”优惠政策。企业要在搜集“绿色信息”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本国政府或相关国际组织提供的资金、税收、信贷等“绿色”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4消费者培养和强化绿色意识,起直接推动作用

首先,应提高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发发展民间绿色组织。同时还应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知识普及活动,使消费者认识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产品和有机标志产品,以鼓励企业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

4结论

当前中国很有必要转变单纯依靠投入资源的发展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我国企业应认清形势、适应潮流,制定并实施切合实际的绿色发展战略和计划,通过技术或管理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从而获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昭明,孙细明,朱永华,等.企业竞争力研究新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绿色化学与能源篇10

关键词: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化工 绿色度定量化 绿色非绿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的膨胀、能源和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人们在享受现代科学与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便利和快乐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人们未来面临的巨大生存危机和困难。为了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绿色产品和工程的关注,许多诸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品、绿色化学等词汇大量涌现。尽管“绿色化学”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如政府、媒体、工厂、研究机构人员等均将其广泛使用于政府报告、规划、研究论文中。但是,象使用“纳米”一样,许多人只是更多将其作为一种“时髦”的词在使用,而对其真正含义以及其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却不甚了解,甚至经常将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混为一谈。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绿色化学概念的滥用和混乱,而且还尚未引起人们,特别是学术界的普遍注意。基于这种情况,作者认为非常必要对绿色化学与化工的基本问题,诸如其定义、原理、它的本质、特征、研究范围、对象等以及产品和过程绿色度的定量评价等,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而对其存在的问题,如离子液体等研究中出现的“绿色非绿”等问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力争去加以解决。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化工”概念相同,使用“绿色化学化工”是为了强调“绿色化学”与“化工”的关系。为此,作者结合绿色化学以及绿色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从绿色化学化工的基本问题出发,从多个角度或多个层面来谈谈绿色化学与化工的基本问题,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讨论,在大家讨论和争论的基础上,最终达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一、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984年美国环保局首先提出“废物最小化”,初步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而到1989年美国环保局提出“污染预防”——绿色化学思想才初步形成,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之后,才第一次出现“绿色化学”这个词汇。尽管这个词出现至今已近17年,但其含义,也即其定义却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刚出现时,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理念、一种愿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本身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步趋于实际应用,且其发展与化工密切相关。实际上,绿色化学代表了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趋势和目标之一,即无论是化学还是化工,不仅要面对社会发展对环境、健康和能源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其他新兴学科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绿色化学在连接化学与化工中所起的桥梁作用就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二、绿色化学和化工的发展趋势

按照技术领域作者提出了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新型反应技术、溶剂的绿色化及绿色溶剂等几个方面绿色化学和化工的发展趋势。

1.绿色化工产品设计

绿色化工产品设计要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这包括设计过程中的生命周期分析和循环回收、回用设计等。如果一个产品本身对环境有害,仅仅降低其成本和改进其生产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够的,化学工业需要思考更多的是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和收益,特别是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成本。因此,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产品设计的绿色化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由于大多数人只考虑到他们直接控制的产品生命周期部分,造成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想法尚不能深入化学工业界。另外,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并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机遇,而更多的是企业被大环境所逼而致的。因此,绿色化设计的积极性急需提升。绿色化设计的标准和方法尚未建立也是其发展的重要障碍。还有新材料,如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2.新型反应技术

迄今为止,化学家构筑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已有十几年没有新的人名反应出现,因此仅从化学反应本身开发新的反应已经难上加难。从绿色角度来看,由于很多传统有机合成反应用到有毒试剂和溶剂,这些有毒试剂和溶剂的绿色替代物的开发给这些传统反应的重新构筑提供了机遇。另外反应与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使得开发新型反应路径仍有空间。

3.溶剂的绿色化及绿色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