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十篇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十篇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58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1

 

 

观看《守护明天》的心得感悟1

  近日,电影《少年的你》热映,令校园霸凌话题再次跃入公共视野,一起“13岁大连男孩杀害10岁女童”案件,也引发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忧虑。如何更好保护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司法体系应从哪些方面完善?

  10月27日上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节目《守护明天》第三季首映式在最高检举行。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并致辞。

  张军在会上介绍道,《守护明天》是国家媒体和司法机关共同担负未成年人保护责任的具体体现。新一季节目以“安全”为主线,聚焦未成年人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科普我国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举措,他相信这季节目播出后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张军强调,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这四个环节均必不可少。其中家庭保护是基础,学校保护是关键,社会保护是支撑,司法保护是保障。

  据了解,作为一档为保护未成年人发声的优秀节目,《守护明天》认真选取真实案例以案释法,邀请检察官、儿童心理专家等深入剖析原因,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守护明天》第二季还被写入了今年最高检年度工作报告之中。

  据《守护明天》第三季的节目主持人介绍,本季共有10期节目,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在全国寻找最有典型性、最有价值的案件,前往11个省市拍摄,耗时几个月录制。

  此外,每一期节目均设置了“检察官说案”,13位主讲检察官均来自全国未检工作一线。他们站在讲台上动情讲述,娓娓道出案件背后引人深思的问题。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张军强调“五字诀”

  10月2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一些参会委员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很重要,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非常重要,通过修订法律,应能促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也有观点认为,应该对刑法进行延伸修改,设立未成年人专章。

  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在《守护明天》第三季首映式上亦提到,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案通过后,必将给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提供更有力的法治支持。

  大白新闻注意到,张军曾多次在讲话中谈及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主张。

  5月30日,张军在第29次检察开放日座谈会上表示,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项工作永无止境。他强调,要紧扣“惩、防、教、治、责”五个字,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

  3月12日,张军在两会上做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说,性侵、拐卖、虐待、伤害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持续多发,去年起诉50705人,同比上升6.8%。此外,针对校园暴力案件,他认为应明确成年人遇到未成年人欺凌弱小,制止无效,可以对正在施暴者进行正当防卫,不应视而不见、路过不管。

  20__年10月,张军出席《守望明天》第二季首映式时表示,检察机关要坚持结合司法办案,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要全方位做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努力提供广大未成年人、家长和学校迫切需要的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产品。”

观看《守护明天》的心得感悟2  “国家监护绝不缺席,国家就是孩子最忠实的监护人。”未检检察官的这一句庄严承诺,让人印象深刻。

  “首映仪式上的法治片,让我感觉未检检察官姐姐很有耐心,而且很有方法,能让未成年人真正受到保护。”参加首映仪式的学生对播放的节目印象深刻。

  “我感受到了国家和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能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离不开大家对我们的关爱保护。”北京市第二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告诉记者。

  参加了三季节目录制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也来到了首映式现场。

  “向整个社会弘扬了法治的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优秀的专业未检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佟丽华说,他在多次国际会议上讲述中国未检故事,不少外国人因此惊讶于中国司法文明进步和人权保障成果。“今后,我们都要多向世界展示我们未检工作的发展成效。”

  “《守护明天》录的不是节目,而是法治情怀,讨论的不是案件,而是检察官的初心和使命。”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姚建龙说,“《守护明天》走过的这三年,也是未检工作快速发展的三年。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平台和方式,培养和凝聚了一批有情怀敢担当的未检人,向老百姓传递着未成年人保护理念,推动司法进步。”

  “录制时,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是他,最受‘折腾’的也是他。”张越说。作为《守护明天》第三季的主创人员,最高检第九检察厅检察官王海可谓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做续集挺难的,但我们做到了。”王海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思考这些案件带来的问题,并向全社会弘扬未成年人保护的理念。希望节目播出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扪心自问,对孩子的保护是否到位。

  “《守护明天》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孩子’。”第三季总导演喻佳贴切地形容节目。

  “未成年人事关国家的发展,也事关社会的进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好。”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综合部副主任、《守护明天》总策划权勇信心满满。

  “要用精良的制作,体现总台水平。”《守护明天》第三季总制片人苏大为说,要把《守护明天》和未检工作的爱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北京市第二中学老师李倩男告诉记者,老师的工作不仅仅只有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保护孩子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观看《守护明天》的心得感悟3  连日来,六里坪镇孙家湾小学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分期分批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特别节目《守护明天》。让各级每一名学生都接受一次全身心的法治教育洗礼,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在观看完毕后,写一份深刻的观后感。

  法治宣传教育片《守护明天》,由《法律讲堂》栏目负责策划及制作,节目邀请检察官、专家以及家长、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演播室,针对校园暴力、网络侵害、性侵害、未成年人监护等话题探讨交流。从近几年来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展开,通过喜闻乐见的一个个小故事深入浅出的讲解剖析,以案说法,劝戒引导,增强法治观念、发人深省。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2

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变化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容易导致自卑、封闭、内心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

(二)家庭管教无力。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等老人抚养,由于老人对孙辈十分溺爱,对孩子的管教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自制力较差,出现学习成绩差、不按时完成作业、厌学、不尊重老师、不讲卫生甚至说谎、打架等现象。

(三)学校条件有限。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基本没有寄宿学校,也不开设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课,而这些内容对留守儿童又是最重要的。

二、提出几点建议

   (一)发展农村产业化项目,鼓励更多的农民在本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身边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元旦、春节、秋收等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留守儿童各方面情况,让父母多关注自己孩子,主动承担教育责任,不能把孩子全部推给老人和社会,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

   (三)加大投入,落实政策,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发展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寄宿到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心理教师这个岗位,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增加法制教育课内容,提高留守儿童法制意识,避免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基层反映:留守儿童生活境遇及建议  

一、留守儿童生活境遇主要表现: 

一是监护上存在着“盲区”。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的家庭,孩子多由父辈、祖辈照看,或者寄宿亲戚家中照看,他们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重安全管理,缺乏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和沟通。 

二是学习被动,缺乏有效指导和督促。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孩子在学习上一旦遇到了难题,除了老师,没有人帮他们排解。 

三是缺少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境遇的建议: 

一是健全制度,完善校家双重监管模式。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管理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制度形式,明确学校、家庭双方各自管理责任,注重加强校、家双向沟通联系,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切实履行好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3

短短两年时间,ipad对玩家生理、心理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尤其是低龄玩家,情况更加严重。家长们惊呼:ipad原来是伤害孩子的“毒苹果”!

“ipad控”正在低龄化

日前,媒体调查发现,“ipad控”在我国有低龄化的趋势。许多城市幼儿园的老师表示,班上大多数孩子有玩ipad的经历,有的孩子玩得还很熟练。在一所幼儿园大班,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全班27个孩子中,没有接触过ipad的只有3个。接触过的孩子在谈起玩ipad的经历时都很兴奋,没有孩子表示不喜欢。许多家长表示:“ipad携带方便,里面的游戏很好玩,大人孩子都很喜欢。”

琳琳快3岁了,之前每天妈妈一下班,就黏在妈妈身边,让妈妈陪她玩,不让妈妈做家务。自从给琳琳买了一台ipad,妈妈的烦恼顿时消失了,琳琳玩ipad玩得废寝忘食。琳琳的妈妈说,每次妈妈们聚会的时候,大人们在一起聊天,小朋友每人拿着一台ipad,在一旁玩游戏、看动画片,特别专注,根本不用大人招呼。ipad把家长从孩子的纠缠中解放了出来,拥有了更多自我的空间。

调查发现,不少家长把ipad当成孩子的“高科技保姆”,自己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孩子,因此让ipad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的父母本身就是“ipad控”,把玩游戏当成放松方式,孩子耳濡目染也跟着玩,每天玩的时间多在一小时以上。

ipad的科技水平再高,界面再友好,也不能掩盖它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双重危害。

儿童视力的“第一杀手”

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刚聪明伶俐,上学期期末考试全优,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刚的爸爸喜出望外,给孩子买了一台ipad,以示鼓励。整个寒假,小刚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抱着这个新鲜玩意儿,连上厕所的工夫也要带着,成了一个小小的“ipad控”。

“寒假里我们还提醒过他,让他注意保护视力,可他也就是象征性地放下,趁我们不注意,又偷偷开始玩。”小刚的妈妈告诉笔者。临近开学时,小刚念叨“眼睛疼”。妈妈赶紧带儿子到医院检查眼睛,结果一出,母子俩大吃一惊:小刚原先1.0的视力,一下降到了0.5,需要戴100多度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眼科医生告诉小刚的妈妈,刚出生的时候,孩子眼睛的眼轴比较短,角膜的弯曲度比较大,这种生理结构使得孩子在6~7岁以前是“远视眼”,如果孩子常常用眼疲劳,眼睛超负荷工作,那么远视状态结束的时间可能会提前——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小孩视觉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控制瞳孔收缩的能力不如成年人,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这种疲劳的积累极易使孩子近视。因此,医学界有专家称,ipad已成为儿童视力的“第一杀手”。

医生解释,ipad采用了先进ipS屏的技术,但是LeD的背光源,会使得ipad屏幕的亮度更高,瞳孔需要不断收缩来适应光源的变化,调节瞳孔的睫状肌会一直保持紧张状态。同时,由于电子屏幕的不断闪烁,眼睛的睫状肌必须频繁运动,长时间高度紧张,使晶状体过度屈曲,增加屈光度,时间一长可导致睫状肌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若不及时防治,很快就会演变成真性近视。

孩子的眼球发育到了十二三岁才会近似于成人,最终发育稳定则需要到18~20岁以后。建议家长不要让年龄较小的孩子接触ipad。大一些的孩子在玩的时候一定要限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同时,家长要将ipad的屏幕背景光调弱,眼睛与屏幕之间要保持40~60厘米的距离。另外,家长要督促孩子交替望远望近,先看窗外远处的物体几秒钟,再收回目光看举在手里的东西几秒钟。这样交替地看远处和近处,可以使睫状肌和晶状体处于活跃状态,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增加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视力有异常,还得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提醒,对于缺少自我保护能力、自控能力的婴幼儿以及儿童,家长的监护责任必须到位,一定要保证和孩子的交流,和孩子说话,给孩子读故事书,和孩子一起玩耍。不要把孩子放入一个数字化的荒漠中,因为真实的生活远比它丰富而精彩。

限制孩子玩ipad,重在疏导。一位两岁半孩子的妈妈说,她不会禁止孩子玩ipad,与其禁止,不如疏导,想办法帮助孩子学会科学使用ipad。她说:“儿子上次体检,医生说他眼睛有点散光,建议每天玩ipad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我拍拍儿子的肩膀,告诉他要听医生阿姨的话,他点点头。回家后,儿子玩ipad,我就问他:‘医生阿姨怎么说的?’他说:‘只能玩15分钟。’我及时肯定他:‘你真棒,记得医生阿姨的话,每天只能玩15分钟,否则眼睛就看不见妈妈了!’现在他特别乖,玩一会儿后,就问我:‘妈妈,到15分钟了吗?’只要我说到了,他就关机,而我也会表扬他的自律,夸他长大了,夸他真懂得保护视力,将来一定有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可以当飞行员!”

受伤的不只是视力

视力下降只是“ipad控”生理上受损害的显性表现,许多隐性危害常常被人忽视。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4

关键词:安全机制;过度安全;幼儿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5-11-20

楼道踩踏、食物中毒、溺水身亡、马路“杀手”……这些安全事故每天都在吞噬着“祖国的花朵”,威胁着孩子的生命安全。

面对不断出现的安全事故,幼儿园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安全机制以确保幼儿的安全。这些机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一些可能引发危险事故的因素,但在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同时,却又造成“保护过度”,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一、安全机制过度的表现与不利影响

1.安全机制过度的表现

(1)三重门卫。幼儿园已经配置了专门的保安员进行门岗保卫和园所巡逻、出入登记、周边定时检查、物品器械的安全和维护等工作。但是,当地的派出所直接到幼儿园安排任务,明确表示由于公安部门人力不足,在入园与离园时间不能到幼儿园维持工作,要求幼儿园在门口对面再建一座治安亭,请一位专职保安值班,确保幼儿入园和离园安全。这样,幼儿园的保安就变成了巡逻、门岗、门亭的“三重保卫”。

(2)过度喷杀药物。在登革热防疫期间,防疫部门通过上级部门不断强调:学校、幼儿园一定要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并且做了详细的规定。为了确保幼儿园不出现传染病,除了每日常规的紫外线消毒、消毒液浸泡消毒、高温消毒之外,每周一、三、五在幼儿离园之后还要在教室内外喷洒灭蚊药水。

(3)严禁家长进园。由于社会上出现校园袭击事件,上级部门要求幼儿园禁止家长入园,因此,幼儿园就更改了相关的接送机制。晨间接待要求教师七点半就列队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家长和孩子,从家长处接过孩子后认真观察孩子的情况,然后孩子自行到校医处进行晨检,最后自己走回教室;离园的环节中同样如此,家长在幼儿园门口列队,孩子在幼儿园内列队,由老师一个个带出校门,直接交到家长手中。

(4)环境材料的过度。幼儿园为了安全,把草地或花园改建为塑胶地面,再铺上安全垫,代替原来的草地和土地;教室内外所有的墙角、桌角、台阶边角等也都进行了“圆润”处理,即用软包条、软包角给予包边处理,做到幼儿园无坚硬棱角。

除此之外,过度的安全机制体还体现在消防物品的配置、视频监控的安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机制及动态监管、检查、公示等方面。一定的安全机制是幼儿园安全的必要保障,但过度的安全工作就变成幼儿园的工作负担。

2.过度安全机制的不利影响

幼儿园安全机制的存在为幼儿园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但目前安全管理上的“过度保护”,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园教育活动造成了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过度的安全机制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走平衡木,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等游戏活动,这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灵敏度。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向幼儿园教师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组织活动时,老师为了确保不出现意外,为了顾及幼儿的安全,忽视了对幼儿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的锻炼。

(2)增加幼儿园不必要的成本。民办幼儿园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而在成本核算中,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已经占了每月收入的70%,剩下的30%还要维持幼儿园正常的运作,如办公费、维修费、物业管理费、电费、设备购置费、培训费、财务费等开支;然而由于安全机制的规定,幼儿园必须添置一些不必要的材料,这就导致幼儿园的支出大大增加。例如,门口保安的费用、园内地面软化费用、消毒器械的购置费、安全用品(所有1.2米以下的墙边贴上防撞条)费用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儿园支出。

(3)阻碍了与家长的正常联系。从幼儿园禁止家长进园这件事上看,幼儿园忽视了“为家长服务”的办园宗旨。其实,家长在每天接送孩子入园和离园时,都是一个和老师简单交流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一个有利时机,可是幼儿园硬性的接送机制减少了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机会,阻碍了沟通联系。

二、幼儿园安全机制过度的原因

1.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能力不足

在幼儿阶段,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爱玩、好动、好奇的特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爱跑、爱玩、爱探索,对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在活动中他们难免要奔跑、跳跃、钻爬、攀登等,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安全。然而,由于孩子动作灵敏性和协调性比较差,在活动中可能会不自觉地闯祸甚至是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例如,幼儿在活动中突然跌倒、因争抢玩具打架、从秋千上摔下来、抛接的物品落到自己或同伴的身上等情况。当处于危险时,幼儿又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这就导致老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畏手畏脚,甚至拒绝户外活动。

2.家长的过多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紧张与过度保护是造成幼儿园“过度保护”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担心孩子在意外受伤时要如何对家长解释。在日本,小朋友在幼儿园受伤了,家长会对老师说:“对不起,老师,让您担心了。”而我们的家长则会要一直追问孩子受伤的过程,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教师组织活动。

3.政府施加的压力

安全事故的出现,同时带来的是家长甚至媒体的关注。家长的口碑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生源,这是民办幼儿园生存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按上级部门要求开展安全工作能减少负面因素,那他们只有服从,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幼儿园现有的口碑,幼儿园也从不说“不”。教育部门定期到幼儿园检查校园及周边安全,规定幼儿园每月按时上交安全排查资料,街道民警每周到幼儿园进行安全及消防物品的检查,每学期至少两次的消防、应急预案的演练等。每次检查结束后,检查部门都会提出整改建议,幼儿园必须根据建议整改,否则就会受到处罚。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园如何能对整改建议说“不”呢?

三、解决幼儿园安全机制过度的对策

1.引导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例如,为了教育幼儿“不玩尖利的东西”,教师可以设计进行“手指划破了怎么办”的活动,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图片,然后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利物。此外,幼儿在活动中玩得高兴时,常常忘记了要遵守规则和秩序,往往一拥而上、你推我挤,极易造成身体伤害。因而,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要求幼儿按秩序游戏,遵守游戏规则,这也是提升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幼儿懂得游戏规则,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讲故事、游戏模拟等,让幼儿判断是非,知道遵守规则、互相谦让的重要性。又比如,幼儿在走路的时候喜欢几个人手拉手一起走,一旦有人摔倒,其他人也很容易摔倒,导致几个人同时受伤。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明确要求幼儿不要手拉手走路,并请幼儿回答为什么老师这样要求他们,以此提高幼儿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幼儿学会主动地规避风险。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减轻家长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疑虑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娇宠中,缺乏独立、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家长能给予孩子在危险中自我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当孩子在面对危险时,就不会手足无措,而是会想方设法地自我救护。因此,幼儿园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家长改变以往的那种过度保护的模式,给予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

针对家长对幼儿园安全机制要求过多的问题,幼儿园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安全理念以及采取的相关措施,帮助家长树立对幼儿园安全机制的信心,减轻家长对安全的疑虑和担忧。比如,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安全理念、安全机制、安全工作,对家长所反映的安全问题和困惑进行解释,确保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赞同。幼儿园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宣传栏等平台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进行的安全教育活动,并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监督幼儿园的各项安全活动,增强家长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信心。

3.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部署和检查,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安全检查、要求按时提交安全工作资料等。幼儿园往往“疲于奔命”,对其提出的整改建议也是“照做无误”,并没有对相关部门提出的疑虑进行解释和阐述,也没有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思考和考察,而是盲目地根据整改建议提出整改措施,以达到相关部门的要求。幼儿园应化被动为主动,积极邀请相关部门到幼儿园进行安全检查,详细介绍幼儿园的安全保护工作,耐心解答检查部门的疑虑和困惑,使其对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有足够的了解,避免因了解不足而产生的误解。此外,针对检查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幼儿园也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并且召开全体会议以及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讨,在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

幼儿园应时刻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仅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再加上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万无一失。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如因为过度关注安全而阻碍幼儿园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与相关部门以及家长的沟通联系,争取他们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追求三方共同满意的结果,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愉悦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慧敏.浅论幼儿园安全管理[J].学前教育研究,2006,(9):34-35.

[2]张少莹.浅议幼儿园日常安全管理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4):54-56.

[3]刘馨,李淑芳.我国部分地区幼儿园安全状况与安全教育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15-18.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5

一、代孕生育民法调整的必要性

(一)回应生殖技术发展的需要。繁衍后代是人类的基本愿望之一。对于因子宫疾病或者全身性疾病而不能怀孕的女性而言,由他人代孕是她们获得自己孩子的唯一方式。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代孕技术的实施所需要的技术条件越来越容易实现,现实中已经难以通过简单地禁止加以控制。即使在像我国这样的将代孕视为非法的国家,在人们强烈需要的推动下,各种代孕中介仍然暗潮涌动,甚至明码标价,进行着半公开的交易。因此,无论法律对于代孕采取何种态度,随着一个婴儿的孕育和出生所必然发生的一系列民事法律关系都不能被忽视。对于代孕的禁止态度,只会导致代孕现象的地下化,从而产生更加复杂的民事法律问题。

(二)保护代孕子女利益的需要。在所有的法律制度中,均将父母规定为婴儿的第一监护人,负有照顾、保护、教育等多方面的义务。本文中将法律规定的对于出生的婴儿负有法定监护责任的父母,称为法律父母,以区别于其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在自然生育情况下,孩子法律父母的确认一般不会发生争议。但是,由于代孕生育发生了血缘母亲、生身母亲及希望成为母亲的委托妻子不能重合的现象,法律如何确定亲子关系便成为一个保护子女利益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代孕子女的身份认定与代孕的存废属不同层次的议题,因为不论合法或非法,一旦这个婴儿出生,就必须根据法律确定他们的身份关系,而不能无视其存在。[1]代孕子女亲子关系不仅决定了其身份上的归属,而且直接与抚养、监护、继承相联系。在这方面民法调整的缺位,将使亲子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而诱发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更多的不必要的堕胎和出生缺陷。在代孕子女出生后,无论是各方对亲权的争夺,还是对于亲权的推诿,都将对代孕子女造成伤害。因此,为了保护无辜的代孕子女的利益,迫切需要民法发挥定纷止争的作用。

(三)保护代孕协议当事人利益的需要。代孕过程从实施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妊娠、分娩,直到委托方取得婴儿,往往涉及一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代孕双方难免发生各种争议,需要民法提供一定的法律规则来界定和保护双方的利益。特别是对代孕母亲而言,由于其通常处于更不利的社会地位,并在代孕中承担着妊娠、分娩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何保障代母的人身和意思的自由,避免健康损害,保障代母获得合理的补偿等,都成为民法应当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委托夫妻来说,他们得到孩子的正当愿望也应得到法律的尊重,即使他们使用了为法律所禁止的代孕方式,法律仍需对他们的正当权益给予保护,使其免受代母机会主义行为和不计后果的行为的损害。

二、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

(一)关于代孕子女亲子关系认定的学说及评价。代孕子女亲子关系的确定,是代孕生育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关于代孕子女亲子关系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血缘说。血缘说,又称为基因说,是根据孩子的基因来源确定代孕所生育子女的法律父母,也就是由供卵者和供精者成为代孕子女的法律上的父母。一般认为,血缘标准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支持性理由:一是从生物学角度看,精卵决定了胎儿的遗传基因,对于个体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子宫仅仅提供了孕育的场所,其作用具有可替代性;二是血缘标准更符合人类繁衍的本质和人伦道德情感,更符合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思想;三是血缘纽带有利于维系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有利于孩子成长。在自然生育方式下,就母亲方面而言,血缘与分娩必然结合在一起,因此,从血缘角度认定亲子关系,与传统民法的所谓“分娩者为母”的标准实质上并无冲突。而在父亲方面,传统民法采取的也是血缘标准:丈夫被推定为在婚姻存续期间妻子所生子女的父亲,但是,如经证实这种血缘联系,最终仍是由与孩子有血缘联系的男子成为孩子法律上的父亲。但是,在代孕情况下,如仅以血缘为依据认定亲子关系,显然已经落后于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现实。现代各国法律均承认对于使用捐精、捐卵、捐胚生育的孩子,应根据当事人的意思,即捐赠者放弃成为所出生的孩子的父母的意思以及使用者同意成为所出生的孩子的父母的意思来决定亲子关系。由此可见,血缘的价值不是绝对的,在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的情形下,当事人的意思在亲子关系认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分娩说。分娩说认为,由十月怀胎的漫长过程和分娩的痛苦所建立的骨肉之情具有比基因更重要的价值,故在代孕情形下也应同样坚持“分娩者为母”的民法传统原则,由代孕者成为孩子法律上的母亲。[2]有美国学者指出,在比较基因母亲和妊娠母亲两者的贡献和风险承担的基础上,妊娠母亲应当认定为法律母亲,这是不可根据协议加以反驳和的。[3]分娩说强调十月怀胎的意义,但忽视了传统上的十月怀胎是与基因联系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分娩者为母”的传统民法原则,是以自然生育方式为背景确立的。在辅助生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规则对于现代的问题并不能当然适用,而应受到重新的审视。分娩说实际上忽略了代孕母亲本身的意愿:代孕母亲并不是想成为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法律意义上的母亲而代孕的。分娩说将代母认定为孩子的第一任法律母亲,只有通过收养程序,才能使代母解除自己的抚养责任,并使委托夫妻成为孩子法律上的父母。但是,养父母子女关系与法定的父母子女关系相比,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方式容易诱发当事人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此外,对于委托夫妻而言,最终结果是收养了他人的子女,而不是通过代孕生育了自己的子女,违背了其达成代孕协议的初衷。同时,当发生出生缺陷时,委托夫妻不收养所生育的子女,会对代孕者构成不必要的负担。[1]

3.意思说。意思说,又称为契约说,此说强调代孕子女的出生是基于委托夫妻与代母达成的代孕协议,双方约定了由委托夫妻成为孩子法律上的父母,故法律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事实上,意思说已经在捐精、捐卵、捐胚中有所体现,为亲子关系的认定提供了新的法律标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意思说有一个适用的前提,即只有当法律对代孕协议给予认可的情况下,才能合乎逻辑地基于意思确定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而在代孕被法律禁止或者被法律部分禁止的情况下,代孕契约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而无效,当事人的意思无发生效力的基础。故意思说在现代生殖技术运用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也有其局限性。为了维护伦理秩序和公共利益,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进行必要的限制,是现代民法的当然责任,故不能任由当事人的意思在代孕中发挥绝对的支配作用。

4.子女最佳利益说。子女最佳利益说是一种更开放式的认定亲子关系的方法,它并不单独看重基因联系、妊娠过程或代孕协议,而是参照离婚双方对子女监护权归属发生争执时所采取的处理原则,强调亲子关系的确认应从婴儿的最佳利益出发,在孕母与委托妻子之间,将能为婴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者认定为法律母亲。因此,在立法上不对代孕子女的法律父母进行明确规定,而交由法院根据代孕子女的最佳利益裁量决定。在代孕子女亲子关系认定中,强调应符合子女最佳利益,固然与亲子关系所具有的法律功能相契合。但是,采取这种方法使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这对于代孕各方来说,均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并带来更多的亲子关系争议,损害各方利益。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在“最佳利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前,婴儿的最佳利益由谁“决定”,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2]因此,这种方法看似最关注代孕子女的利益,实际后果却最不符合子女利益。因此法律亲子关系必须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而不能由法官根据各种条件在事后裁量确定。立法者应当将“子女最佳利益”作为贯穿立法决策过程的出发点,并将这种最佳利益的考虑通过血缘、妊娠或者对子女的渴望等可以客观识别的标志上体现出来,以便孩子从出生起,甚至在出生以前就有可以被明确识别的保护者。

(二)按代孕类型分别确定代孕子女亲子关系。

上述各学说在一定范围内各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代孕有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形,采取上述任一单独的学说,一刀切地解决代孕子女身份认定问题必然会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笔者认为,代孕子女亲子关系制度应根据完全代孕和局部代孕的区分采取不同的法律标准。

1.完全代孕。完全代孕是指不使用代母的卵子,代母与代孕子女没有基因联系的代孕。根据精卵的来源不同,完全代孕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委托夫妻共同提供精卵;二是委托夫妻中只能有一方提供合格的或者卵子;三是委托夫妻均不能提供精卵,而需同时使用捐精和捐卵或者使用捐赠的胚胎来进行代孕。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情况,均应采取“意思说”确定代孕子女亲子关系。委托夫妻的意愿是代孕子女出生的初始动因,这个孩子被委托夫妻所需要、所爱,并且一般来说,委托夫妻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和社会条件较代孕母为优,将委托夫妻认定为孩子的法律父母,符合孩子的利益。理查德•波斯纳从契约具有生产功能的角度,指出代孕契约是孩子得以生育的前提,没有契约就没有这个孩子。代孕协议与要求母亲放弃一个现在已有的孩子的情况是不同的,它并不会导致女性丧失做母亲的权利,而是引导一个妇女为了另一个妇女而成为母亲。[4]314在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下,委托夫妻双方或者一方与代孕子女有基因联系,承认契约的效力,实际上也包含了基因说的合理因素。特别是第一种情况,代孕子女与委托夫妻同时具有基因联系,是代孕所适用的理想情况。这种基于基因的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最可靠、最强烈的感情,无论从代孕双方对代孕子女的血缘认同,还是从代孕子女的保护来说,均具有合理性。在使用捐精或者捐卵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提供或卵子的一方,已经在协议中同意成为代孕子女的法律父母,故将其认定为法律上的父或母,符合其利益,且并不损害代孕母的利益。在第三种情况下,委托夫妻与代孕子女没有基因联系。这种情形无论法律是否应予禁止,在其发生的情况下,法律仍然需要加以调整。由于精卵捐赠者不能被认定为法律上的父母,所余下的选择无外乎以下三种:一是认定代母为法律母亲;二是认定委托夫妻为法律父母;三是使孩子成为没有父母的孤儿。很明显,最后一种选择不仅对于孩子最不利,而且不利于代孕协议双方的利益。在第一二种选择间,孕母因为有妊娠分娩的自然联系,较容易对孩子产生爱,但是代母的经济能力、教育抚养条件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疑问。更为重要的是,代母本无成为法律上的父母的意图,将其确定为法律上的父母,承担养育的责任,实乃强人所难。并且,委托夫妻如不能依法直接成为孩子的法律父母,会使他们得到孩子的预期落空,并进而可能不愿为孕母支付报酬或者承担其他责任。因此,根据协议将委托夫妻确定为法律上的父母仍然是较符合当事人的预期和孩子的利益的唯一选择。

2.局部代孕。局部代孕是指使用代母的卵子,代母与代孕子女有基因联系的代孕。对于局部代孕,有的国家或者地区的立法同样采取意思说,我国也有个别学者认为应采取意思说,法律直接规定委托妻子是代孕子女的法律母亲。[5]但是,局部代孕中,代母与所生育孩子具有自然生殖方式下一个母亲与孩子的全部联系,包括提供基因、妊娠、分娩,与完全代孕的情况是有实质区别的。允许根据代孕协议活生生地割断母子之间的联系,有违人类的伦理情感。[6]因此,即使在承认代孕的立法中,如英国、美国的弗罗里达州、密歇根州、纽约州、弗吉尼亚州等都不允许局部代孕。相应地,为维护法律的价值和伦理道德,在亲子关系认定方面,代孕母应当被认定为法律上母亲。这与在自然生育情况下,法律不允许妇女事先以协议放弃自己的母亲地位的原理是一致的。事实上,代孕子女与孕母间的这种妊娠和基因联系,是人类最伟大无私的爱的基础,是对子女最好的保护。此外,将代孕母认定为法律母亲还有利于禁止局部代孕这一立法政策的实现。通过民法将代孕母认定为法律母亲,可以对违规求助于局部代孕的委托夫妻和代孕者形成较大的制约,甚至这种制约比单纯的惩罚更为有效。至于局部代孕子女法律父亲的认定,由于不涉及到妊娠母亲和基因母亲利益的衡量,相对更加容易。无论在局部代孕还是在完全代孕中,均应确定委托丈夫成为代孕子女的法律父亲。正如在捐精中的情况一样,在代孕中可能发生基因父亲与法律父亲不一致的情况应当按照意思说来处理。也就是说,按照委托丈夫的意愿而孕育的孩子,只能由其成为法律父亲。即使在委托丈夫不是孩子的基因父亲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让捐精者或者代孕者的丈夫(如果有的话)成为法律上父亲的理由。对于局部代孕所采取的这种亲子关系认定规则,会产生法律父亲与法律母亲没有婚姻关系的情况,但这并不构成对现有法律秩序的挑战。对于这种代孕子女,完全可以适用现有的关于非婚生子女的法律规则。在孩子出生后,符合收养条件的,委托妻子可以按照收养法的规定办理收养手续,实现亲权和抚养责任的转移。

三、代孕协议的规制

代母与委托夫妻基于代孕协议建立起代孕关系。代孕这种特殊的协议应受到哪些特殊的规制?在代孕过程中如何保障代母的利益?如何约束代母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出生缺陷?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法律根据法律价值的权衡作出妥当的回答。

(一)代孕协议的效力

代孕协议是由当事人自愿缔结,且并不损害他人或者公共利益,具有得到国家承认的法理基础。尽管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目前仍对代孕采取保守的禁止态度,但从有关国家的立法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可以预见,随着实施代孕的增多,立法者将逐渐接受代孕,至少将完全代孕合法化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意见。当然,由于代孕协议涉及到较强的伦理问题,为了防止代孕生育的滥用,为了保护处于弱势一方的代孕母亲的利益,国家需要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加以必要的限制。

(二)代孕协议的订立

1.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对于当事人知情权的保护,是保证当事人的协议建立在真正自愿基础上的前提。当事人知情权的保护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议双方应当在订立过程中,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真实情况;二是要保障双方,特别是孕母在完全理解代孕性质、法律和心理效果的情况下签订协议。有学者提议,“国家应当要求代孕双方接受几个小时的教育,旨在使其知情并提高代孕的自治性”[7]。笔者赞同这种方式,并且认为,由于代孕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问题,给当事人提供的教育或者咨询首先应包括法律辅导,以弥补当事人法律知识的不足,使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充分的理解。此外,由于代孕可能会产生一些当事人所意想不到的心理后果,还应当为当事人提供心理辅导,特别是使代母对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交出婴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2.代孕协议的形式。代孕协议不仅涉及到亲子关系的约定,同时也涉及到代孕过程中的各种权利义务安排。当事人的意思对于解决代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争议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书面形式才能使这种意思得到明确、便利的证明。同时,书面形式的存在,对于避免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法律应规定代孕协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3.代孕协议的审查登记。在将代孕合法化的国家,无不要求代孕协议应受到特定机构的审查并登记,以便实现必要的监管,保障代孕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故立法应确定相应的机关负责受理代孕协议的登记申请,对于审查合格者予以登记,确认其法律效力。

(三)代母的补偿权

除了极少数的完全利他的代孕之外,代母多是为了得到代孕补偿而同意代孕的,故补偿权对于孕母来说十分重要。代孕费用是对代母妊娠帮助的补偿,而不是对让与孩子的对价,与婴儿的买卖有本质区别。出于对代孕商业化的担心,有人认为只能补偿实际发生的合理费用或者损失。笔者认为,对于商业化的规制主要应是对代孕中介而言,使代孕中介作为一种公益事业,不能通过代孕中介活动来牟利。而对于代母,所谓超过“合理费用”的补偿应当被允许。笔者认为,对于代母的补偿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代母因怀孕、分娩而发生的医疗费用、检查费用、护理费用、营养费用等实际发生的费用;二是代母因怀孕而减少收入的损失;三是因代孕而发生的精神损失;四是对代母因怀孕而发生的身体健康损害的补偿。一般而言,前三项补偿包含在委托夫妻同意支付的总体费用之中。而对于第四项补偿,则无论当事人是否有约定,因其为代孕目的而发生,故均应由委托夫妻负担。委托夫妻可以通过为代母投保健康保险或生育保险的方式,分散该项费用风险。

(四)代母采取合理生活方式的义务

孕妇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控制出生缺陷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孕育的情况下,孕妇的生活方式并非其法律义务,而是通过对于子女自然的关爱来实现。但在代孕中,代孕子女并非为孕妇所希望,因而也缺少了这种天然情感,仅凭道德和良知来实现生活方式的约束显然是不够的。在代孕协议中,委托夫妻一般要求代孕母亲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成为代母的一项契约义务。但是,由于生活方式条款,涉及到代母的人身自由,而不可强制履行,故在孕母怀孕过程中,严重违反该义务,而造成较大的出生缺陷可能时,应赋予委托夫妻解除协议的权利,且代母无权要求费用补偿。[8]当孩子的出生缺陷是因代母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时,代母应负赔偿损失的责任。

(五)代孕协议的解除

除代孕双方在代孕协议订立后可以基于同意而解除协议外,双方还应享有如下解除权: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6

校园文明倡议书【1】

各位同学:

新学期刚刚到来之际,在逐渐熟悉了学校的生活之后,你是否会对学校内有时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痛心呢?其实文明本身离我们很近,它存在于我们自习时刻的安静之中,存在于有序排队的默契之中,存在于对规则和制度的遵守之中。文明校园,你我家园,一言一行,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文明之风吹遍校园,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为此,燕山大学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委员会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一、在教室

1、要保持严谨的时间观念,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尊重老师。

2、不带食品进入教室,不大吵大闹,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

3、离开教室时记得把自己的垃圾都带走,不留废纸杂物,争做文明燕大学子。

二、在寝室

1、休息时间保持安静,晚上看书不用强光,不影响室友就寝。

2、上网时注意文明上网,科学使用网络,不信谣,不传谣,不沉溺于网络游戏,做网络的主人。

3、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和宿舍整洁,以健康的精神文明心态去迎接生活。

三、在食堂

1、食堂打饭有序排队,不拥挤不吵闹,拒绝插队现象,体现大学生应有的文明素质。

2、文明用餐,节约粮食,用餐结束后收拾餐余,为下一位同学留下一个较为整洁的桌面。

四、在路上

1、遵守交通规则,互相礼让,文明出行。

2、乘坐校车时自觉排队上下车,不抢不挤,礼让为先。

3、主动在指定位置停放自行车,不随意摆放,为整洁校园奉献力量。

五、在公共场所

1、不破坏公共财产,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践踏草坪,节约用水用电。

2、文明用语,树立新风。

3、不大声喧哗,为他人提供一份宁静。

六、在图书馆

1、不占座,不替他人占座,离开图书馆时及时刷离,为他人提供学习场所。

2、图书馆内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

3、爱护书籍,借书后及时归还。

总书记说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文明之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燕山大学的文明之路上携手共进!

燕山大学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委员会

2017年3月13日

校园文明倡议书【2】

敬爱的家长、老师、同学们:

当前,我校正在积极创建文明校园。

全校师生、家长既是文明校园的受益者,更是文明校园的创建者。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创建活动,是每一个榕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此,榕城中学谨向全体师生员工及家长们发出倡议:

一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

1.彬彬有礼,文明话语。讲文明,懂礼仪,见到老师、长辈、同伴主动问好。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说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嘻戏,言行举止文雅有度。

2.爱护环境,文明品格。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爱护校内一草一木,讲究卫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践踏草坪绿地,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3.遵纪守法,文明行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及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做到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文明行走,文明乘车,养成文明出行好习惯,在校内,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急跑急跳,不冲撞,行为举止优雅文明。

4.携手同行,文明传播。努力做到文明言行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积极动员父母、身边的叔叔阿姨参与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中,勇于指出和纠正父母和身边人的不文明行为,为改善学习生活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向全体教师发出倡议

1.爱岗敬业,积极参与。全体教师统一认识、共同关心创建工作,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2.廉洁从教,争当先锋。规范教学行为,备课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塑造优良师德形象,自觉学习,积极提升,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3.从我做起,争当先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倡导文明,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4.齐心协力,共塑美好。把文明意识、卫生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种子播撒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对影响学校形象的不良行为进行劝阻和监督。

5.参与志愿活动,奉献爱心。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对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用爱心温暖孩子的心。

三向全体家长发出倡议

1.尊重孩子,尊重学校全体教职工,合作做好教育工作。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各项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故不能参加,需及时向班主任教师请假。孩子因故不能来校,也需及时向教师请假。

2.家长来校时注意仪表整洁、行为文明、谈吐得体;不在校内吸烟;不讲脏话;不大声喧哗;不聚众聊天;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果皮;教育引导孩子爱护校内设施,为孩子树立表率,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3.关注孩子成长,关注班级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主动与教师沟通,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自信、阳光、活泼的性格。

4.引导孩子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看待并处理孩子与同伴的矛盾。遇到孩子间发生矛盾和纠纷时,家长应采取正确方法给予引导,文明教育,或向班级教师反映,给予恰当解决,共创和谐、温馨、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5.做好孩子接送工作,按规定时间接送孩子,不随便改动孩子作息时间,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骑摩托车接送时,大人小孩都要戴好头盔。不暴饮暴食、不放纵溺爱,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7

暑假到了,暑假游泳成了人们解暑的必备项目,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暑期生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倡议书,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倡议书一尊敬的家长:

您好!

随着夏季炎热天气的到来,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又进入高发期。近日多地相继发生学生溺亡事件。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生防溺水的安全监管和安全教育,但仍发现个别学生私自结伴到河中游泳或到水库、池塘等危险区域游玩嬉戏

因此,为了形成教育和监管合力,增强防溺水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县教体局提醒各位家长:无论您工作、生产、生意有多忙,也不管是出差在外还是进城务工,都要想方设法做好您子女的`经常性监管工作,尤其是“双休日”和节假日,要时刻关注他(她)的去向,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采取有效的监护措施做好监管工作,一定要教育孩子做到“两要六不两要一会”:

“六不”即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两要”即要严格遵守作息制度,按时到校和离校,不迟到,不旷课,不私自离校出走,放学后不在校内外逗留,及时回家;要离家时告诉父母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与谁在一起,什么时间回来,严禁瞒着父母几个同学私自相邀外出玩耍关于预防溺水倡议书倡议书。“一会”即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尊敬的家长朋友,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安全,家庭的幸福,希望家校互相配合重视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孩子防溺水的自觉性,提高孩子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自救能力。

最后,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您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倡议书二各位同学、各位家长,社会各界及有关部门:

夏季高温来临,暑期将至,防溺水工作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多年来,溺水事故一直是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溺水事故的发生,给事故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伤痛和无法弥补的损失。近期,我省又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溺水事故,为切实做好我县暑期青少年防溺水安全工作,建立“以人为本、教管并重、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特向全社会发出以下倡议:

一、广大青少年朋友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私自下水游泳或嬉水,不擅自(未经家长许可)与同学结伴游泳或嬉水,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下私自外出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或嬉水,不在上下学的途中下溪、河、沟、水库、水坑、山塘等危险水域游泳、游玩、嬉水,不到设有“禁止游泳”或“水深危险”等警示标语的水域处游泳或嬉水。在见到有人落水而自己又无能力救护的情况下,不要逃离或者贸然下水施救,要采取呼救及报警等措施,学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

二、家长及其监护人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各家长及监护人要积极认真地做好学生假期安全教育及管教防范工作,避免孩子私自外出游泳或嬉水,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相关部门要有预防措施,社会各界要加强关注。学校要加强防溺水教育,做好防溺水宣传工作;乡镇(街道)、有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或完善必要的预防溺水警示标牌和防护措施,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共筑青少年儿童夏季溺水防护网。

最后,希望全县人民提高防溺水意识,齐心协力,做好我县学生溺水预防工作。

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倡议书三尊敬的学生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暑假将至,同学们将离开求知学习的缤纷校园,回到温馨的家中,享乐时长两月的假期。祝愿同学们,在亲情的呵护中渡过一个快乐的暑假!同时,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还是让我们关切地提醒各位家长并叮嘱同学们:不能忽视溺水的监管和防范!

天气炎热,清凉之水处常常是青少年儿童喜爱游玩之地。每年暑假,媒体都会有青少年儿童不幸溺水而亡的消息报道;花朵凋零,家庭沉痛;亲者哀泣,闻者惋惜;痛定思痛,常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家长对孩子监管缺失,防范不力!

因此,我们特倡议:各位学生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给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的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倡议同学们:安全时刻牢记在心,暑假防溺水要做到“六不”:

⑴不私自下水游泳;

⑵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⑶不在无家长陪伴的情况下游泳;

⑷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⑸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⑹不熟悉水性不盲目下水施救。

若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

亲爱的同学们:许多的幸福和美好在远方的路途上等你,需要你健康成长赴约!请珍爱仅仅拥有一次的生命,自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切实按暑假防溺水倡议“六不”严格要求自己!

尊敬的学生家长:您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心爱!他(她)承载着您家庭的幸福,也肩负着社会的期望!您的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希望!请您切实做好孩子暑假期间溺水的监管与防范!

祝同学们:暑假平安、健康、快乐!

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倡议书四全区广大青少年及家长朋友:

溺水是造成青少年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天气逐渐变热,溺水又进入高发季,回看之前各地发生的溺水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的同伴发生溺水后其他同伴不懂施救方法,盲目伸手救助而被拖入水中溺亡。事件的发生,给每名溺水学生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可以说,溺水事故的发生,教训十分惨痛,应引起我们对孩子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共青团__区委、__区教体局特向全区广大青少年及家长朋友发出以下倡议:

一、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性。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溺水事故会给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您的一点疏忽,都有可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因此,请你们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也能深刻认识到溺水事故的危害,从而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二、做好预防溺水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安全教育关乎孩子的生命安全,孩子课余放假期间,请家长加强对孩子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和监护工作,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切实让孩子做到“四不游泳”,即:一是不要在无家长的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二是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戏水;三是注意安全警示,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四是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家长要严格教育学生不要到河边、水沟、水渠、水塘等有水的地方玩耍或钓鱼(捕鱼),以防不测,造成伤害。

三、教给孩子预防溺水的技能,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如有条件家长可以教会孩子掌握游泳本领和溺水自救的能力,还要让孩子知道在发现同伴溺水时应立即大声呼救,不能擅自盲目救助,要做到科学施救,不提倡未成年人下水营救溺水者,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时,要学会报警或者呼救大人求救,从岸上或船上施救应先确保自身安全,防止被拖带入水。如发现有学生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不管是不是您的孩子,请您能及时进行劝阻,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尊敬的家长朋友,孩子的人身安全无小事。希望您教育孩子提高防止溺水的安全意识,切实做好孩子的安全监护工作,广大青少年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让家校联手,共同筑起孩子的安全屏障。

祝每个家庭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倡议书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时近盛夏,不少人选择了游泳这个避暑的方法。但每年时有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蓓蕾初开,前程无限,却被无情的河(塘)水所吞噬,令人痛心。为积极响应六月份为“安全生产月”,开展以“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周”活动,创设更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杜绝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我们特向全校学生发出以下倡议:

一、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不参与那些危险的活动,不到危险、陌生的河域游泳。

二、在有家人陪伴地前提下,到安全的、正规的游泳池游泳。并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活动,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

三、学会相关的防溺水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四、从我做起,严守学校纪律。坚决不参与危险的外出游泳活动。

五、在加强自我安全意识的同时,亦努力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对于那些违反学校纪律,私自外出洗冷水澡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并劝阻。

六、一是严禁私自或结伴到水库、沙溪河等水域嬉戏或游泳,二是严禁在设有“禁止游泳”或“水深危险”等警示标语的水域处下水戏水,三是严禁在公园尤其是靠河处逗留玩耍,四是严禁私自到河边看涨大水,五是严禁自行下河救人。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8

节日里菜肴丰富,还有各种小零食、小点心、瓜子、糖果等。孩子自己总是没有克制能力,遇到好吃的东西就没有节制。但其消化道功能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胃肠道负荷过重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甚至肠炎。孩子吃撑后会出现腹胀、打嗝等现象。

专家建议 这时,不要让孩子出去玩,更不要让孩子喝水、吃酵母片。因为此时孩子胃壁变薄,易引起急性胃扩张,造成生命危险。最好的办法是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如果十几分钟后不见好,应立即引吐或到医院治疗。

防止异物卡喉

近年来,儿童气管异物窒息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和儿童的餐外食物增多有关。过节时父母还要注意给孩子吃小零食,如:花生、瓜子和果冻等,不要在孩子嬉笑、哭闹时食用,以免异物卡喉导致窒息。掉在地上或桌子上的花生、瓜子、硬币、水果核等更需要及时清扫。另外孩子好奇心强,纽扣、笔帽、图钉、硬币等物品也时常被孩子当作玩具,塞入嘴里、误入气管后造成窒息。

专家建议 一旦发生气管异物要视情况处理,如突然发生异物卡在孩子气管造成窒息时,父母应立即将孩子倒抱起来,用力拍击后背,可将异物咳出。如不见效可将孩子正抱过来,用力拍打其背部,借助振动之机,将异物振动到支气管内,缓解窒息,以便创造一个抢救时机。同时就近就医,不可盲目地长途转运;情况缓解时,要到有条件的医院取出异物。

防止感冒发烧

节日中有些孩子不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长时间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游玩,造成体力过度消耗,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虚直入,引起感冒发烧。例如:有些人会通宵达旦地守在室内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孩子也跟着熬夜。为了室内保暖,有些父母喜欢紧闭门窗,但长时间不通风会使室内空气混浊,病毒和细菌的密度增加。孩子容易出现胸闷、头痛、恶心等症状。

专家建议 父母应提醒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活动中注意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不要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去。而且父母还应根据天气的变化和室内室外的温度差异,适当给孩子增减衣服,这样同样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小心烟花爆竹伤人

爆竹声声辞旧岁。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成人和孩子都喜欢。可是学前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燃放爆竹的能力,在观看和燃放爆竹时,家长必须做好监督,确保安全。

专家提醒 坚决不能让孩子独自燃放烟花爆竹,6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接触烟花爆竹。带孩子观赏烟花爆竹的时候,应该选择安全的地带观看。必要时最好还要带上防护眼镜,以免弹出的火星射伤儿童眼睛。

小心孩子走散、坠落

节日里,客人多,家长无暇照顾,小客人好奇心强,喜欢爬高,千万小心孩子从阳台或窗口翻出造成坠落。另外过节时,走亲访友,携子出游,孩子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会流连忘返,这时千万别忘记看好身边的孩子,严防孩子走散或被坏人拐骗。

专家提醒 家长除了给孩子讲解有关安全的知识外,带孩子外出游玩的家长一定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以防孩子走失并及时处理危险情况。

防止节日后遗症

节日期间,父母会不自觉地对孩子放纵一点,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很容易在节日里养成,并把这些“恶习”也带到节后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节日后遗症”。表现在节日结束以后的饮食习惯还是没有节制;在作息方面,没有规律,甚至赖床、逃学等。结果,节后孩子不仅无心上课、学习,各种节日里遗留下来的肠胃道疾病也可能变成儿童慢性疾病。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9

临近寒假,幼儿园为孩子们设计、安排了一套丰富的寒假计划。建议小朋友们在寒假中做到“4个学会”,完成“6个一”。

4个学会

“4个学会”:“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要求小朋友们一日生活要有规律,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要像在幼儿园一样遵守规则。建议中、大班的小朋友,在成人的指导下,做个小小的寒假计划,比如大班小朋友学习看钟表、认识时间,从小培养做时间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

“学会做事”

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小班幼儿学习自己穿衣、系扣、穿袜,中、大班幼儿学会叠被子、整理衣物、收拾餐具、洗袜子等,鼓励小朋友帮助父母和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会交往”

即让幼儿在与成人或同龄伙伴及客人接触中,学会有礼貌,与人交流,大方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和作品,使幼儿感受与他人交往的乐趣。

“学会学习”

则鼓励小朋友们通过与自然、社会的接触,学习更多活的知识。

6个完成

“6个一”:指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讲一件春节里有趣的事、画一张画、做一件手工作品、帮家长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幼儿园老师希望家长们能够让小朋友在“4个学会”中感悟到幼儿园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要给小朋友们加重负担、留作业,强迫他们按成人意愿做他们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享受寒假和新春佳节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希望开学后孩子们能高高兴兴到幼儿园,和小朋友、老师共同分享“6个一”带来的快乐。

这些坏习惯不能纵容孩子

寒假里,离开了有规律的幼儿园或学校环境,代为看护的大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还有一个春节,更是孩子容易放纵的时候。在不到一个月的假期时间,就会生出一些坏习惯,这着实令父母头痛。与其等假期过后再费老大的劲儿纠正,倒不如现在就防患于未然。

1、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本来冬季白日就短,懒觉睡掉一大半,才起来没有几个小时天又要黑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更糟糕的是,等到寒假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钟已经打乱了,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多折腾啊。之所以把睡懒觉列在寒假坏习惯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着寒假坏习惯的最大根源:失范,就是没了规矩。

对策: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寒假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寒假的规矩”。比如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吃零食

对小孩子来说,吃和睡就是最大的问题。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尤其在春节期间,父母对此也比较放松。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这时候会生气,饭桌就变成了“战场”。此外还有专家指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大量进食,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据说进食过量,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神经负担,使相邻的控制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的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对新事物、新知识就很难产生兴趣。此外吃得太多,热能转变为脂肪,堆积在大脑组织中,导致神经网络发育不良,也会使智力水平降低。

对策:跟睡懒觉的问题一样,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3、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说现在的孩子贪恋电视,更多是因为没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罢了。对此做家长的首先要检讨!把看电视排在寒假坏习惯的第三位,纯粹是因为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发生许多冲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对策: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啦、会变笨啦、坐太久活动不够啦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我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当然这些话可能孩子听得都腻了,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比较能够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简单说吧,换了是你整天被人管着,你烦不烦,又会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呢。

4、“宅”在家

看太多电视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原因,怕孩子冻着了,稍微冷一点就不放到外面去,其实是不对的。

对策:周末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5、两面派

说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可能会过分溺爱,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这些看护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容易变成小小“两面派”。事实上这种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对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长很不利。

对策: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稳主意,然后尽量和其他看护人沟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趁着一起吃饭、或饭后活动的时间,开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把孩子在这一天里的表现说一说,大家评议评议,不带批评色彩,更不是开“批斗大会”,只是把事情都拿出来让大家知道,让一切都变得公开、透明。当然,着重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6、依赖心

本来在幼儿园里已经会自己吃饭、上厕所、收拾东西了,寒假待在家里,尤其是在老人或保姆照管的情况下,又变得事事依赖。这些“退化”行为,对孩子可没有好处。

对策: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他独立完成。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长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让他自己慢慢做,传递给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对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反过来,还可以让他帮大人一点忙,他会因为自己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感到很自豪。

7、人来疯

自己在家的时候好好的,一旦带出去,或者有亲戚朋友来家里玩,到了人多的场合,就变得任性起来。要不然就疯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对人不太有礼貌,或者不让别人好好说话,一定要来,弄得父母很尴尬;要不然就表现得很“拗”,一定要这样、那样的,不然就撒娇、耍赖、发脾气,让人很下不来台;再或者有很强的表现欲,什么事情都要“我来、我来!”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场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说他最好。

对策:“人来疯”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关注不够多,如果父母平时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孩子的内心就会很安稳、平静,不需要在特殊场合、借由特殊途径,来获取额外的关注。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关键还在平时。不过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热闹的场合,小孩子变得兴奋起来,也是常有的事,对此父母只需要用平静的口吻简单地告诉他“要讲礼貌”、“不要打扰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过分地训斥孩子,这会很伤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8、臭脾气

作息紊乱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晒到太阳的时间少了。光照不足不仅不利于钙质吸收,还会引起抑郁症状。北欧国家据说有一大半人都存在冬季抑郁的问题,你可别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状态不佳、脾气臭臭呢!没准就是抑郁的表现。而孩子通常觉得“我辛苦了一个学期,假期就应该放松”。不仅在家为所欲为,连脾气都见长了。

对策:为什么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学校就会遵守规矩,在家就肆无忌惮。其实是因为,家更让他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不见得是坏事。但也需要给他建立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样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太过放任,反而会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9、物质欲

春节大部分家长习惯给孩子派发压岁钱,大部分家长也都会给孩子买新衣服、新玩具什么的,亲朋好友来家里玩,往往会给孩子买点礼物。这些都会助长小孩子对物质的欲望。最糟糕的情况是,父母平时不太有时间陪孩子,借着假期、节日,就使劲给他买东西作为补偿,其实不是在对孩子好,只不过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罢了,却造成孩子要东西的坏习惯。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他觉得给他买东西就是对他好的表示,心理上的匮乏靠物质来补。

对策:压岁钱作为一项风俗可以保留,但要告诉孩子,应该向每一位给他压岁钱的长辈表示感谢,不要让他觉得这是自己“理应”得的。至于讨要东西这个坏习惯,单单批评教育是不够的,父母最好不要用“买东西”这种方式来对孩子好,也请祖父母、外祖父母不要给孩子买太多东西,多花点时间陪他玩玩,给予他心理上的满足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安全注意事项

1.不让孩子独自在家,不让孩子攀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教育孩子不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家中的药品要妥善保管,煤气阀门要及时关闭,热水瓶要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

2.孩子外出要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不离开成人的视线;教育幼儿乘坐公交或私家车时,尤其上下车时注意交通安全;

3.教育幼儿不燃放烟花爆竹,并远离烟花爆竹燃放区;

保护孩子视力的建议及看法篇10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感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幼儿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幼儿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年幼的孩子,由于他们安全知识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加上他们对周边事物的好奇,不能清晰地看到周围环境中潜伏的危险因素,缺乏对行为结果危险性的预测,更不会正确、及时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危险的事件,从而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理当成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例如,认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就是给幼儿上安全教育课;只关注幼儿在园内的安全教育,而忽视与幼儿安全和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家庭因素等;安全教育活动犹如“流行风”,不能有始有终地开展,有的则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切实地开展。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途径。

一、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根据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园安全教育计划,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发放安全学习材料。同时可要求各年级制定每周安全教育计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安全工作。利用班务会、教研活动、年级安全会议、校会和黑板报,对师生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切实提高教职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做到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二、安全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提高幼儿安全防范意识

针对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和理解能力差的年龄特点,我们要求教师针对幼儿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以五大领域为蓝本,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利用每周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游戏、情境表演、故事、训练、实践活动,把各种抽象、单调的自我防护知识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中树立起安全意识。通过长期、一贯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帮助幼儿习得自我保护的简单知识和方法。

首先,开展寓教于乐的安全主题活动,实施安全教育的“释疑解难”。孩子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是通过视觉观察、触觉感知、嗅觉体味等去认识,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周围世界太神秘了,以至于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了解,结果是顾此失彼。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寓安全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小班幼儿以“静听”的方法为主,借助一些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深化其内容。中大班则采用“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通过认识常用安全标记如交通安全标记、用电安全标记、防火安全标记等,让他们知道其危险性所在,并通过竞赛和体育游戏等形式加以巩固,也可通过电视录像资料,制作简单明了的操作卡片,编一些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儿歌等,向幼儿讲解和传授一些生活中所必须的安全知识。总之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释疑解难,达到给孩子解惑的目的。

其次,运用多种手段,强化安全教育氛围。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天真活泼的孩子,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离不开全体教职工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这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安全制度并建立起安全网络,形成安全教育有专人负责,教育过程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我园一方面必须强化教师安全教育的责任感,定期组织她们学习和讨论,必要时可进行安全教育的说课、课堂观摩和评比,对教学环境、安全设施等硬件也可进行安全性评估,找出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可纳入考核机制,将教师的安全教学实绩与个人收益挂钩,以进一步促进安全教学质量。

再次,通过模拟预想、逃生演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不仅要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做了有危险,还应让幼儿懂得当危险发生后,该如何去处理不安全问题。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一次防震、防火灾、防踩踏等事件的安全演习,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让幼儿根据所学的安全防护知识,拓宽思路,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处理的办法,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等,达到防治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幼儿应急能力。

通过以上活动和教学形式,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同时,有效的活动不仅使孩子在娱乐中增强安全意识,玩得更为开心,也使家长更为放心,老师教学更为宽心。

三、利用班务会、年级安全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落实工作

定期开展班务会,年级安全会,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班务会由班主任、带班教师、保育员组成,主要是由班主任小结半个月来的班级情况,然后教师、保育员针对班级出现的安全问题想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不能解决的交予年级安全会议上讨论;年级安全会议上由年级组长组织本年级的老师学习安全知识,分析案例,然后各班将班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寻求解决办法。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助于幼儿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安全常规。

四、加强家园联系,共创平安幼儿园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