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33

教育管理方法篇1

建国之初,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两方面的艰巨任务,一是迅速普及教育,改变大多数人口都是文盲、半文盲的状况,扩大和保证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二是顺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建立起正规化、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为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培养大量急需人才。[1]前者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进而实现社会公正方面的理想抱负;后者则体现了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需求。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30年间,这两者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互为矛盾的关系。就理想层面而言,我国政府一直抱持着平等的教育发展理念,力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但就现实而言,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一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却不时和这样的理想产生冲突。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主导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体系同样受到这一关键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在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方面,十分重视教育的平等价值。国家往往采取分层的方法,通过低重心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来扩大教育普及范围。譬如,在建国初,国家通过干部教育、业余教育、工农速成学校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来快速普及教育。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这些教育形式置于与正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结合当时国情,将普及初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尽管此后不久,为满足工业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发展逐渐体现出了更多的精英化路线特征,新学制也停止执行,但对革命化、大众化、劳动化的追求,却一直贯穿于新中国前30年教育发展的历程。面对“普及与提高”的矛盾,国家甚至在“教育革命”及“”期间,采取了政治化的、群众运动式的非常规手段来迅速普及教育。[2]其次,在对教育属性的认识上,更多地关注到了教育事业的消费特征而对其生产特征认识不够,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张奚若曾对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做了如此定位:“文教事业应当也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来进行。如果消减经济建设的投资来发展文教事业,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3]“先经济后教育”的思想还表现在:每当经济发展出现困难或重大调整时,教育经费总是成为最先被压缩的对象。如二十世纪60年代初,财政部党组在《关于当前财政情况的简要报告》中,建议缩减教育和其他各项事业费30%,其后历次进行的有关财政安排的重要会议,都将教育经费当作了重点消减的对象。[4]1970年,教育经费仅占GDp的1.22%,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教育支出水平最低的年份。再次,教育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集权性,国家对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在这一时期,市场的作用基本上被政府的力量取代,各级政府成为发展教育与提供教育服务的单一主体。学校作为微观管理主体,基本丧失自。行政力量全面控制学校的人、财、、物、事权。这种模式虽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快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但也导致了条块分割、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等种种问题。需指出的是,即使在计划经济年代,为缓解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国家也曾尝试下放办学权、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或在财政方面向地方分权。但由于这些尝试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框架内进行的,因此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最后,在教育管理的具体方法方面,突出教育管理工作的政治性,强调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建国后,我国在实现教育平等的理想与一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这种市场机制,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的。而在计划经济体制内,也难以找到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有鉴于此,在革命战争年展起来的政治运动甚至阶级斗争便成为我国倚重的工作手段。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正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往往被各种政治运动所取代。中央政府力图通过政治力量强行阻断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农群众”的教育权利。但教育发展毕竟有着自身的规律,对“政治正确性”的偏执追求,不但造成了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而且,当它最终发展成“”这样的闹剧时,也给其后相当长时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之变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快速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也显现出新的特征。杨东平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改革表现出“宏观垄断、微观放开”的特点。和经济改革的逻辑一样,教育改革同样是从放开微观办学机制开始的,但宏观上却依然维持了高度计划和垄断的管理体制。[5]如此一来,1978年之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便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一是市场化的力量,二是因渐进改革而存留的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两者的矛盾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在方法体系的构建上也逐渐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主要是:首先,在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层面,开始将“效率”置于价值序列的顶端。改革开放后,追求效率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共识,经济领域中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被逐渐移植到了教育管理工作中来。譬如,在经费安排上,本应具有均等配置地方教育经费功能的财政转移支付,却更多地转向于对效率的追逐。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在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时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且税收具有基数返还的性质,如此一来,这些地区反而比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得了更多的转移支付。这往往使得各地间的教育差距伴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而变得更为严重起来。这一现象表明,简单移植经济建设的效率优先原则,不仅有可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沦为一种物化的非人管理,还可能损害教育公平和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其次,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直接催生了教育管理方法体系的变革。相比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不再将教育单纯地看作是消费部门,不仅对通过教育实现人力资源积累的功能更加重视,同时还直接将教育事业视为“生产部门”予以管理,将发展教育作为拉动经济的手段,甚至是直接当作一种经济建设行为来看待。在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方面,这样的观点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移植经济工作方法或企业管理方法的思想基础。尽管今天的人们对这类主张多抱持批判态度,但必须看到,适当地借鉴经济方法,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可能和动力。譬如,正是借鉴了经济工作的观念与方法,人们才对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问题更加重视并发展起相应的工作方法,这显然对改进计划经济年代的低效管理模式具有积极作用。再次,相比于计划经济年代的集权,分权成为改革开放后教育管理工作变革的主要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则将该原则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除纵向分权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横向分权也是分权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改革,至少从两方面促进了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变革:一是在纵向分权条件下,低层管理主体的自得到了维护和伸张,各级管理主体可相对灵活地选择管理方法,这就为基于实践经验的方法创新与改进拓展了空间;二是在横向分权过程中,政府将一部分职能“让渡”给市场与社会,从而推进了教育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权化改革,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教育管理方法体系方面,两种体制的纠结依然存在,很多关系也需要通过改革和在改革中来调整和理顺。最后,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层面,多样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工作路线,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逐步多样化。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刻板的管理工作模式开始松动,市场化改革对原有管理模式产生的巨大冲击,使得管理理念与方法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这为我们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创造了条件。而这样的学习借鉴与本土经验一经碰撞结合,又势必推进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向着更为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实际上,除传统的行政方法外,那些在计划经济年代被边缘化的经济方法、法律方法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这在促进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也使教育管理工作本身开始逐步摆脱经验管理的影响,追求科学规范的管理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问题反思

以上分析表明,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发展演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工作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在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不少积极的探索,这为改进、提升教育管理服务的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相比于社会认可和老百姓满意的这一教育要求来说,我国当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方法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因注重“实用”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批判反思。这里所谓的“实用”是指教育管理工作者大多希望方法体系能简洁快速地处理各类问题。从效率的角度而言,这一诉求并无什么不妥。但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效率”并非方式方法选择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所着力构建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它不仅可以直面功利问题,也应对价值问题予以积极回应。这就需要教育管理实务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养成质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要对那些所谓的“不证自明”的“常识”和举措予以批判反思。这正如美国的教育管理学者福斯特(williamFoster)所说的,“批判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它鼓励我们要以历史性的视角来看待各种事件,至少是在如何管理人类自身事务方面,我们应对那些已被接受的真理的合法性进行质疑。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更恰当办法,我们要将研究不断持续进行下去。”[6]其次,教育管理工作仍以经验模式为主,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不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方法意识不强,方法素养也有待提高。这种现状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者往往只能倚重经验来开展工作。之所以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大多是从一线教师提拔上来的这一现实有关。这种所谓的“教而优则仕”制度,虽然有助于教育管理者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况,但教育管理工作毕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仅有教育教学经验显然难以满足管理工作的全部需要。正因如此,很多国家开始将教育管理工作视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领域,进而建立起相应的职业准入制度。譬如,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就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管理人员资质证书制度。[7]p403~404又如,在日本,公立大学的管理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有从业意愿的人需通过由日本国立大学协会组织的相关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8]再次,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在继承与引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教育管理历史源远流长,这为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方法借鉴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教育管理者对这些丰富的教育管理遗产不甚了解,加之又有意无意地忽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这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梳理、借鉴与继承历史经验的难度。另一方面,在如何学习和引进国外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譬如,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管理工作在努力追赶“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借用了不少源自国外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与概念,但遗憾的是,这种借鉴和应用不少还相当地表面化,失之于肤浅和对具体情境的把握不够。最后,教育管理工作过于倚重行政手段,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条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虽然有所松动,但学校作为行政附庸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使得政府在主导教育发展方面拥有了绝对的权力,既形成了常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也造成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被动与消极,严重压抑了地方和学校管理工作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过分倚重行政方法,还影响了其他方法的使用。譬如,尽管人们意识到市场是高效率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严重束缚了市场机制的运用与作用发挥。

四、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转型与走向

教育管理方法篇2

关键词:职教中心;教学管理

职教中心是为了向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但是教育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将其有效教学落实到各个环节,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的保证教育实践的成功,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引导着行动,所以教育思想直接决定着一系列的教育、管理、教学行为。对此校长就要积极的转变领导思维,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系列行为的转变、完善以及优化。但是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以及实践。作为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实践者,首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理论知识的提升,将学习作为重要的事情,通过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的学习,加上自身的学校管理经验,将其办学思想进行有效的转变,使得办学思想更加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次办学思想要合理、清晰明确,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征以及个性等进行充分的体现;教师等作为教学事业的实施者以及学生的管理人员,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等的提升,将其全新的教学理论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后在教学中,强度、难度等要适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围绕课标进行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狠抓课程课本两项基础,将其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将其基本技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预习、自习、复习中做到融会贯通,保证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要放下尊教师威,积极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自身优势的发挥以及学生全面的发展。可以充分的利用错题、难题教学资源,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思维等。复习资料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对学生能够起到指导的作用。注重学生三观的培养,转正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一些中下等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成绩,从而更好的得到学习管理目标。

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教育要注重其过程,不能只注重其结果;对此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更要注重其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抠细节的过程中,做到完善优化。以以往教学管理经验为基础,积极探索符合当今形势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制度以及评价机制等。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效益化、内涵型的管理模式转换,就需要注重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行为的科学化以及教学的高效化入手调整,尽可能的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共性管理与个性管理的统一;最后教学评价的方法、效果,要对于师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帮助,利于优秀教师团队的建立。

3.注重优秀管理与教学团队的构建

领导管理、教师队伍的构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对此学校领导,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思想,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对于社会发展的形式及时的进行学校内部进行革新,在做到与时俱进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内涵发展。本着质量意识,以及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源泉观念,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对此就需要学校领导在研究、完善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狠抓教育教学问题。第一,了解教师队伍情况。第二,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结合古今中外办学理论、思想、经验以及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第三,本着实干意识;教学质量需要长期实践、完善,狠抓教学各个任务,脚踏实地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领导要做好带头作用,对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预防为主的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保证管理工作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构建以教师为核心的工作机制,为其教育教学公布工作的展开创造条件,充分提升教师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从而更好的构建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教师团队。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职教中心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分析,发现当前学校经验性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型,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除了要是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精细管理以及构建优秀管理及教学团地等方法外,更要注重以往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此同时,积极采用新方法、新理论等,从而更好的克服学校管理转型的问题,促进职教中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董玉春单位: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房启娇.县级职教中心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赵宏.重庆YB职教中心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教育管理方法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模式远程教学优势及意义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7-02

在远程教育发展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质量问题。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远程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目前,许多教育专家一致认为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我们只有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确保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1.远程教育教学管理

1.1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

所谓教学管理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管理者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使学校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具体科学的管理。而教学管理模式,依据的是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程序和教学管理方法。

1.1.1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衡量标准

对于远程教育,往往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和手段,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新生事物。按照质量标准要求,我们进行教学、管理,我们提供技术的保障,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所谓标准是指,统一规定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这是重复性事物、重复制造的依据[1]。

1.1.2教学管理改革

对于教学管理改革,其指导思想有:

①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教育观。②与终身教育思想相适应的终身学习观。③以人为本的服务观。④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

而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管理学、教育学、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在以上理论当中,构建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以及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实践的方法。

1.1.3教育实践基础与技术保证

我们一直进行着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开放教育试点,5年来,在现代化、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逐步进行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构建科学、现代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有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对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得到了技术支持的好的平台。以“天地人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进行开放教育试点的实施和发展,得到了良好的条件,也支撑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及教学管理。

1.1.4教学管理的改革

在开放教育试点中,以落实开放教育为主导思想,建立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随着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尤其是教学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改革,围绕着:“学分制管理、学习支持服务、信息管理、教学全过程管理和管理运行机制”等不断进行。

1.2教学管理内容

对于教学管理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管理。(2)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3)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管理。(4)教学点的管理。(5)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

2.教学管理制度

2.1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

2.1.1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的保证、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应该严格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达到要求,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这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教学与管理行为的运作过程中,包括:“招生、执行教学计划、提供教学资源、辅导、答疑、作业、实验、学习、集中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资格审核及发证”等,这是具体的教学与管理活动。对于这些活动,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教育质量。

2.1.2远程教学活动

对于远程教学活动,主要以远程教学技术为依托,而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技术环境是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了,通过利用计算机,我们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影像等,可以进行整合、存储、传送。我们可以建设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在表现某一个具体的教学信息时,可以使用更多更好种类的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进行合理搭配,优势互补。

研究表明,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时,媒体种类的使用不应超过两种,因为媒体间相互干扰,对于学习者,将思维混乱,顾此失彼;而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建设时,我们完善、推广、整合网络教学平台时,也要大力推动广大师生熟悉和应用这些技术的设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3]。

2.1.3完善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筑质量监控、评价指标

我们为实现教育目标,保证教学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主要的环节进行管理与监控:

2.2教学文件的管理

对于教学文件的管理,主要运行程序有:“专业设置需求的分析论证、专业设置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教学系列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教学方案的落实。”

2.2.1建设与创新教学制度

我们要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适应试点工作的需要,注重制度的延续性、发展性;优化试点的管理机制,注重制度的开拓性与创新性;针对各地实际的需要,加强制度的协调性、互补性;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强制度的适应性、个性化。”

2.3课程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教育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内容丰富,满足学科教学需要,完整涵盖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组织教学内容,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和呈现各种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采用合适媒体形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提供细致的复习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课程开发模块化、格式规范,易于升级;安装与应用便捷,导航清晰,界面友好,运行稳定;兼顾跨平台、多系统的兼容性,能适应不同学习形式、学习媒介需求。

2.3.1师资管理

对于师资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教师的配置、教师的聘任、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管理,以及教师的考核”等。远程教育的师资队伍包括:“教材主编、课程主讲教师、专业主持教师、课程主持教师、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以及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等。远程教育师资均以本校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

2.3.2设置与管理教学点

对于教学点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规定教学点的条件与职责、教学点的申报、教学点自身的教学管理以及对教学点的质量控制”。

2.3.3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注册入学和学籍的取得;②学习者学籍档案需要建立;③成绩的审核;④课程的免修免考以及学分替代;⑤学籍异动;⑥纪律与奖惩;⑦毕业单位的审核与颁证。

2.3.4管理学习的过程

管理学习的过程,主要有六个环节:①入学的测试和入学的教育;②集中教学活动,组织教师的面授辅导;③提供给学生多种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学习;④检查教师对学生形成性考核及作业的评价;⑤检查集中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⑥对终结性考试的组织。

2.3.5课程考核

对于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形成性考核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作业、阶段性学习测验、课程实践教学、专题讨论、协作学习等形层学习过程记录,将学生对学习参与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终结性考核一起纳入课程总评成绩的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在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核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形成性考核模式有利于促进和激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课程考试,让考试回归到学习过程中,强化课程学习的参与性,淡化课程考试的功利性,避免把考试当作学习的终极目标。形成性考核可以增强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导向,使课程考核更加公正、公平,使考核成为成人学生学习的延续和强化,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4]。

2.3.6信息管理

对于信息管理,主要体现在人与机相结合的系统管理。这就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了“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教学、管理信息;也为各级管理部门、领导提供了教学反馈信息和服务的决策中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采用现代化处理和控制技术,进行了数据的管理、信息的,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该系统具有开放、电子、公务、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其系统包括:“网络教务管理的系统、教学评估、监控的系统、在线网络教学的平台、网络考试的系统、各级远程网络教育校园网、财务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以及图书资源管理系统”。

2.4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在队伍建设方面,尤其对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规模,伴随着远程教育规模和办学层次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由于远程教育教学师资具有其特殊性,除了要求组建科类齐全的教师队伍之外,以少量专职教师为核心,还应该建设熟悉远程教育规律,以大量各科类兼职教师、辅教人员为主体这样的一支队伍。

2.5教学管理监控

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管理的监控,这就确保实现教学质量的目标。通过订立标准、测量进度,来分析差异、纠正错误。

1.教学管理的监控

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监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四个大方向进行控制。

2.管理监控方法

对教学管理监控的方法,主要有:“程序化监控、预防性监控和直接监控等”。

(1)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工作操作程序流程等,确保教学管理。(2)建立防控机制,充分估计教学管理中容易出现的教学事故和服务事故,确保教学管理,达到预定的目标。(3)监控教师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服务,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

3.远程教育的优势

3.1教学资源

在internet上,按超级链接方式,组织建构了知识库、信息库,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使学习者共享不同国度的教学资源,也得到其他的教育网络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习者的视野。

这对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好处;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尤其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

3.2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从有了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好多方便,人们能够共享信息资源,不再受传统教学的限制,学习时间和地点也比较自由了,即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他们通过异地授课系统、VCD视频点播系统学习,也可以凭借教学信息检索系统或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他们能够分享异地教育资源和名师的指导。

3.3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由于师资水平和学校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的质量和数量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远程教育则不同,其属于一种虚拟的课堂,对于学生的人数,不再受到限制,可以是不同学校的人,一个教师可以联合进行授课,以图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教授教学内容,这就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和环境。

根据Java语言网上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网站教学数据显示,对于网络授课方式,解决了热门课程的师资、教室等限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就说明我们值得进一步去探索与推广其更好的利用价值。

网络教育成为人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人们关注的热点就是网络教育研究。目前,许多教育专家一致认为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我们只有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确保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志毅.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教育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管理实践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组矛盾的范畴,如果我们教师在管理学生时,不好好把握其矛盾双方的关系,往往教育效果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运用辩证法艺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矛盾,以此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本人认为教师对辩证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下面几组矛盾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上。

一、适当把握师生之间的距离

师生之间到底需要怎样的距离,一直是众多教师探索和争议的问题。某些教师,尤其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本着关爱学生的宗旨,认为热爱学生,就是要和学生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于是一下课就和学生随意开玩笑、做游戏、聊天,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舍不得批评学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经常忘记你是一个老师,把你完全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了。这种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亲和力有余而威严不足,学生在教师面前则是毫无压力、随心所欲,课堂的正常秩序往往难以维持。此为“师生关系太近”。而另外一种教师则认为,教师要有威严方有师道,管理学生应该“严”字当头,应和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学生有摸不透的感觉。这种教师很少甚至从不与学生谈心和聊天,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显得教师威严有余而亲和力不足。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惧怕心理。这样,只能让学生见到你噤若寒蝉,与你渐渐疏远。此为“师生关系太远”。本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距离应稍远,因为课堂学习是一个严肃的活动,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创设轻松的氛围和有趣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下课后,师生之间的距离应稍近,因为下课是了解学生的最好途径,通过交流方会使学生感受到伟大的师爱;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因为偶发事件是在教师没有预先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处理不当,极易激化事态,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

二、权利的放与收

这里是指管理学生时,教师权利的放与收的关系。要管好一个班集体,光靠教师一个人是不行的。如果教师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最后教师必是疲于奔命。如果有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包括班干部、团干部、科代表、小组长等),就会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会提高工作效益。要相信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是能够办好事情的,要在学生干部办事情的过程中教会他们方法,要在学生中树立学生干部的威信。至于权力放到什么程度才适宜,这要视班级的现状来确定。班级现状好的,权力可以多放一些;班级现状较差的,权力可以少放一些。

三、管理手段的软与硬

教师管理学生的手段,有时需要来软的,有时需要来硬的,有时需要软硬兼施,要因人而异。对一个偶尔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多做思想工作,给他台阶下,这就是“软”;对一个屡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则须严厉的批评,该处分的就要坚决处分,这就是“硬”。但是处分毕竟不是目的,我们在处分的同时,还得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有改正的机会和信心,这就是“软硬兼施”。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动不动和学生讲“狠”,当学生一旦发现你讲“狠”,你又做不到时,那你在学生面前就丧失了威信。事实上,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你在《教师法》的约束下,你又可能“狠”到哪里呢?只有恰如其分的“狠”,学生才会怕你。总的来说,“硬”必须比“软”少:当学生“软”的时候,你就不要“硬”,但有时候需要绵里藏针;当学生“硬”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软”,这就是所谓“柔能克刚”。

四、适当的抑与扬

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一个班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种个性,多少种心情。有的学生,你批评他,他可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还朝着你发笑;有的学生,你一句轻微的批评,就有可能让他好几天心绪不宁,甚至要落下泪花。因此,我觉得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个性有充分的了解。性格外向的学生犯了错误,你的批评可以直接一些,重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犯了错误,你的批评就要格外小心,不要对他刺激过度。表扬也是如此,容易骄傲的学生要抑,很难兴奋的学生要表扬。另外,做同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还得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从扬到抑,再从抑到扬,这样方能减少或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达到真正育人之目的。

五、思想管理的松与紧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是严得过分,会让学生总是紧张,神经绷得很紧,情感就有可能减弱,产生逆反心理。而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就是放松。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既要分析所犯错误的危害,让学生紧张起来,又要分析其所犯错误的原因,并暗示他:老师坚信他本人通过努力是会改正错误的,改正错误后的他在老师心目中形象依然光辉,从而让他松弛下来。对待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是一样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现在的竞争又十分激烈,紧张是难免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应每天给予学生适当松弛娱乐的时间。成年人尚且需要娱乐,更何况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呢?由紧张到松弛再到紧张,这是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当然,一般情况下应以紧张为主,松弛为次。

六、适当的“认真与糊涂”

教育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方法论;教育管理整合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6-201-2

从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史上来看,就教育管理科学的本质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两大理论流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坚持不同的主张,有时发出的还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二者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牛顿的经典力学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曾一度使得人们坚信一副确定无疑的世界图景在等待着人们去描绘。在自然科学的强大力量的影响下,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教育管理学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都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管理科学中也同样适用。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在方法论上主要隶属于逻辑实证主义,崇尚经验判断,将自然科学规律推及人类社会,但其忽略了人的情感、道德、习惯、传统思维等主观因素,采用“价值无涉”的方法论,因而难以与事实相符。

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则站在价值论角度上,从人的情感、道德、习惯、自由意志等出发,认为教育管理学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不能将自然科学方法生搬硬套到人文科学的研究中来,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注重在研究中对教育管理现象“做出主观解释并赋予它们特定的意义,重视探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与视域融合。”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主张更多的关注教育管理对象本身,但该理论只注重定性研究,而往往无法作定量的考察,因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难以具有可操作性。

出于对以上两大派别的不满,上世纪90年代,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提出了教育管理整合论,旨在建立一门新型的教育管理科学。这种新型的教育管理科学是通过系统整合,从而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整体合法的科学。

一、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观点

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这两位教育管理整合论的倡导者,自1991年合作出版《认识教育管理:当代教育管理研究中的方法论论争》以来,又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合作推出系列著作《探索教育管理:连贯主义之运用及批判论争》与《从事教育管理:关于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这三本著作已成为当今教育管理整合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从国内文献来看,张新平、孙锦涛、罗建河、杨天平等学者对整合论的观点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张新平分析了整合论的思想基础。他指出“教育管理整合论受蒯因的影响甚大。”“总体上看,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及其对经验论教条的批判,对教育管理整合论产生了最为显著的影响。”同时,他将整合论的基本观点归纳为“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根本目标是试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教育管理整合论要求发展一种有关教育管理的后实证科学。”“教育管理整合论重视运用自然科学的成就来理解人的主观性。”“教育管理整合论倡导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统一,强调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建立一种更富成效的关系,反对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作简单的二元区分,呼吁从一元的、整体的观点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

孙锦涛、罗建河以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的三本著作为原始资料从组织理论、管理决策、领导理论、管理培训等四个方面对整合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孙绵涛提到:“埃沃斯和拉科姆斯基就是以后实证主义的立场来构建这种“新的教育管理科学”的。他们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知识观,指出这种知识观认为知识来源于事实并能被事实所检验时一种幼稚的经验主义。

杨天平教授概括性地指出“教育管理整合论的领军人物当属澳大利亚的埃沃斯和拉科姆斯基,他们以教育管理研究的现状和走势为论基,以整体主义为理论依据,阐发其民主的、开放的、宽容的、温和的整合论思想。”“致力于构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客体与主体、事实与价值、组织与个人、效率与公平等多元一体的新型的教育管理科学。”

以上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观点。

二、浅析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方法论问题

所谓“方法论”是指“研究者认识各种方法的性质与作用,选择与运用各种方法的理论,包括研究预设的提出、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研究结论的解释等,核心是选择方法、处理材料、解释结论所持的原则与标准。”本文旨在从方法论的视角探讨教育管理整合论的理论特色,因此,主要从该理论构建过程中方法选择以及处理材料及解释相关结论所持的原则等来讨论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方法论问题。

在具体的理论建构过程中,教育管理整合论富有特色的做法是将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管理学中来,为教育管理整合论提供解释模式。“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在探寻认知活动脑机制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的认知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通过发展相应的压缩规则而进行的。这种压缩规则的一个重要的脑机制就是神经信息加工模式,即神经网络模式。”“这种神经网络模式是由输人层、隐藏单元层和输出层三个层面所构成的,各层之间存在着大量联结网络。教育管理整合论认为,教育管理活动中存在着类似于人类认知活动中“压缩”规则,而当代认知神经科学能帮助人们认识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这类规则,并促进人们进一步认识教育管理的属性和本质,并构建了一个用以说明人的教育行为的信念网络模型。”

事实上,认知心理学不仅是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思想来源,而且是教育管理整合论用以对教育现象进行说明的工具。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管理整合论框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理论、组织设计与组织学习理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管理者的培训理论等,都是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加以说明的,可以说,教育管理整合论中的这些部分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在教育管理学中的外显理论。

正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说明之上,教育管理整合论宣称自己所建立的这种新的管理科学是一种教育管理的后实证科学。这种后实证的教育管理理论“既包含价值论题,同时又能高度关注人的主观性和道德伦理问题。教育管理整合论主张不仅可以为科学主义的观点进行辩护,也可为价值论的见解进行辩护,同时还可广泛运用于主观领域。”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理论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

从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观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蒯因的整体论对教育管理整合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蒯因整体论的基本论断有:“第一,我们的信念或知识是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感觉经验检验的。第二,经验面前,对信念和知识整体内部的某些陈述的再评价必将引起整体内部的重新调整,因为它们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经验处于信念或知识整体的边缘,由直接的观察陈述到具体科学的陈述再到逻辑、数学的陈述等,受经验的影响程度逐级递减。第四,理论语句分为场合句和固定句。观察句作为特殊的场合句,在信念或知识整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扮演着无需证明或自我证明的基本信念的角色,可以单独地接受经验的检验,并可以独立地具有经验意义。”

在蒯因看来,科学理论内的每一个单个命题都有自己唯一不变的经验意义,经验蕴涵着某一假定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在他看来,所谓知识或信念的整体,都是人造的“网络”。将蒯因的整体论延伸至教育管理学中,便形成了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的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信念网络模型。自然科学和伦理、道德、价值等被一起划归为信念网络模型的内容。

但稍作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蒯因整体论存在着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面对经验时,“我们的任何信念或局部知识都不具有特殊地位,都不能免于修正,都不能独立具有经验意义,”因为它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操作;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理论在特定情境中免受攻击,“蒯因又赋予观察句以特殊的地位,充当无需证明或自我证明的基本信念,允许它独立地具有经验意义。”而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的教育管理整合论并没有有效地避免这一矛盾的存在。他们不满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张,但同时又赋予认知心理学以更多的功能;他们本想将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也纳入到整合论中,以期望修正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但是它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强调用一般自然科学所特有的主体间研究技巧(特别是纯粹的认知科学)对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进行发生学研究时,他的方法论就属于典型的科学主义传统,这也使教育管理整合论最终又滑向了科学主义,倒向了科学主义一端。同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由于其只注重整体的描述,缺乏实践基础,而难以作规范性的考察,因而可操作性较弱。

当然,总体上看,教育管理整合论代表了教育管理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为破除科学认识论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传统客观主义教条作出了贡献。在弱化规范理性对科学活动约束的同时,延展了科学理性运动的疆域,开拓实现了科学理性的方法,在科学主义的精神中引入人文主义精神,推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教育管理中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教育管理整合论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管理学,这也是未来教育管理学的需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研究中,教育管理整合论对整体性的强调,是以丧失问题研究的深刻性和事实的逼真性为代价的。因此,教育管理整合论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空间。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霍金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实在论主张:“理论和世界图景是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的思想。”他将这一新的实在论主张称之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他主张,“科学理论即模型。两个理论或模型都可精确地预言同样事件,人们就不能讲一个模型比另一个更真实;说的更精确点,哪个模型更方便我们就随意使用哪个”。霍金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主张为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最佳说明推理的辩护,也极有可能为教育管理整合论进一步完善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通道。

参考文献:

[1]董泽芳,胡春光.从二元对立到多元综合――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张新平.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3]康翠萍.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4]杨天平.西方教育管理研究100年[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5]杨天平.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与西方教育管理学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6]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7]陈波.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J].社会科学战线,1994,(6).

教育管理方法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二、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以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依法执政能力,强化执法责任,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确保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范围和要求

*县教育局具有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确认”、“教育行政处罚”、“教育行政监管”的行政执法职能,通过实施本方案,要求在教育局内部建立并实行权责一致、目标明确、行政规范、监督有力、奖惩分明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做到执法权限依法确定,执法责任明确清晰,执法依据充分有效,执法程序公开公正,保证行政执法文明规范,保障各项工作合法、有序、高效运行。

四、法定职能

(一)教育行政许可

1.民办教育办学许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

第十七条审批机关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发给办学许可证。

2.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资格认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三条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三条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申请人任教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二)教育行政确认

义务教育证书确认

法律依据

《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第三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完成义务教育证书的格式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得的毕业证书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

第十六条适龄儿童、少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应的初等教育或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三)教育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五条教育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管辖。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五条(三)对实施初级中等以下义务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幼儿园及其内部人员的处罚,为县、区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1.对幼儿园实施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处罚

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条幼儿园在实施保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处罚:

(1)未经注册登记,擅自招收幼儿的;

(2)园舍、设施不符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妨害幼儿身体健康或威胁幼儿生命安全的;

(3)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

2.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二条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举办者虚假出资或者在教育机构成立后抽逃出资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应出资金额或者抽逃资金额两倍以下、最高不超过十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五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不确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占经常办学费用的比例或者不按照确定的比例执行的,或者将积累用于分配或者校外投资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六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造成恶劣影响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限期整顿,并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经整顿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3.撤销教师资格的处罚

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八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撤销教师资格、自撤销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处罚:

(1)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欺骗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的;

(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教师,永远丧失教师资格。

上述被剥夺教师资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应由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九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并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三年内不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处罚。

(四)教育行政监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条实施义务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按省、县、乡分级管理。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

1.义务教育的管理

法律依据

《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修正)》第三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

第五条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小学和初级中等学校的设置、建设,必须列入市、县(区)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应按规划的要求,同步建设小学和初级中等学校。学校的举办、合并和停办,必须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2.对教师的管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

第二十二条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要求。

第三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责任制,把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作为对有关负责人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六条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上,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3.对校长的管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

校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校长任职要求,有计划地对校长进行培训。

第五条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第八条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应当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

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十三条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切实可行的德育督导评估制度。

第二十一条中小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计划开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中小学校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考核,了解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常识的理解程度及其运用的基本能力。

第三十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中小学生德育基地,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第四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以各种方式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适宜教育的场所,开展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大众传媒为中小学生提供有益的精神文明作品;积极参与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5.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

法律依据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六条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学校组织实施,并接受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

第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进修培训。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和粮食定量。

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

学校对妊娠、产后的女体育教师,应当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给予相应的照顾。

第二十二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国家和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在经费上应当尽可能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支持。

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支援学校体育工作。

第二十三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

6.学校卫生工作的管理

法律依据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四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

第十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作为考评学校工作的一项内容。

第二十二条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评定,按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学校卫生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卫生保健津贴。

第二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培养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列入招生计划,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为学校卫生技术人员和保健教师提供进修机会。

第二十四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学校卫生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

7.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

法律依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

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和规划;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市(地、州、盟)、县(区、市、旗)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保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

第十六条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学费、差旅费按各地有关规定支付。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

8.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

法律依据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第三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从实际出发,做好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建设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同步发展。

第八条实验室的建设,要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学校任务和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中等学校要建设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小学校要建立综合的自然常识实验室或配备实验教具箱。

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根据需要,建立音、体、美训练室、生物园地和劳动技术教育室、职业技术训练室、语言实验室、微型计算机室及综合电化教育室等。

第十四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管理学校实验室及教育技术装备的机构。其主要任务: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学校实验室;组织教学仪器设备和消耗器材的供应;组织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检查和指导实验教学、实习及劳动技术教育业务。

第十七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把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学应开展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检查、评比,并进行适当奖励。

9.中小学校电化教育的管理

法律依据

《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检查、评估和督导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协调电教、教研、装备、师训部门保障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中心)是当地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教材(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10.对学校食堂卫生的监管

法律依据

《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第三条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行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查、学校具体实施的工作原则。

第二十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食品卫生法》和本规定的要求,加强所辖学校的食品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并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在考核学校工作时,应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第二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并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对所属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培训。

第三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所属的卫生保健机构具有对学校食堂及学生集体用餐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的职责,应定期深入学校食堂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

11.对学校财务的监管

法律依据

《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一条中小学校的开支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学校结合本校情况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学校规定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第四十二条划转撤并的中小学校财务清算结束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分别按照下列办法处理:

(1)因隶属关系改变,成建制划转的中小学校,其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无偿移交,并相应划转事业经费指标。

(2)撤销的中小学校,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3)合并的中小学校,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移交接收单位或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国有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12.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管

法律依据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指导学校落实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措施,指导、协助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三十二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学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顿;对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13.对义务教育学生学籍的监管

法律依据

《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必须依法入学,按规定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盲、聋哑、弱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

第六条适龄儿童凭区教育行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发的《适龄儿童入学通知书》到划定的小学办理注册手续,取得义务教育学籍,并由学校负责填写《浙江省义务教育登记卡》(以下简称《登记卡》)。学生学籍管理采用省教育厅监制的电子管理系统。学生的学籍号分主号和副号,主号一律采用学生的身份证号,副号的号码实行全省统一编号。

第八条小学毕业生原则上全部在户口所在地免试就近升入划定的初中。

第九条适龄儿童、少年因特殊原因需免学、缓学的,由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

第十一条凡因特殊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须长期休学者,由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出具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证明或其他有效证明,经学校批准,方可办理休学手续,并发给休学证书。学校须将学生休学情况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学生休学期一般为一学年。休学期满后,休学生须持休学证书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出具的健康证明书或其他有效证明,向学校提出复学要求,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复学。休学生复学后,由学校编入适当班级就学。休学期满,尚不能如期复学的,须办理续休手续。

第十三条毕业学年内一般不予休学,如遇特殊情况,确有正当理由,又必须休学者,须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14.对学前儿童入园的监管

法律依据

《浙江省学前儿童入园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适龄儿童应进入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

第六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掌握5周岁以下适龄儿童的数量,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学前教育事业做出合理规划,创造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逐步满足0—2周岁儿童接受教育的需求。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健全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规范管理。坚决取缔非法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和严重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社会影响恶劣的学前教育机构,保障学前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合法权利。

15.镇中心小学、镇成校和初级中学校长的任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举办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修正)》第十八条城市市区的小学和初级中等学校校长,由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任免。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和初级中等学校校长,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征求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后任免;其他小学校长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免,并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五)其他教育行政

1.对幼儿教育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

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警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1)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的;

(2)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的;

(3)克扣、挪用幼儿园经费的;

(4)侵占、破坏幼儿园舍、设备的;

(5)干扰幼儿园正常工作秩序的;

(6)在幼儿园周围设置有危险、有污染或者影响幼儿园采光的建筑和设施的。

前款所列情形,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对教师过错行为的处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2)项、第(3)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八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3.对乱收费行为的处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一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五、履行执法职能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一)教育行政许可

1.“民办教育办学许可”的基本要求

(1)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举办民办学校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申请筹设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向教育局行政许可科提交下列材料:

①申办报告,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②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称、地址;

③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④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赠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3)教育局行政许可科应当自受理筹设民办学校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4)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向教育局提交下列材料:

①筹设批准书;

②筹设情况报告;

③学校章程、首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④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⑤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5)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教育局行政许可科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6)教育局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发给办学许可证。

2.“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认定”的基本要求

(1)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或者材料:

①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

②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③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④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合格证明。申请认定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的体格检查按《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申请认定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体检按《高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⑤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⑥思想品德情况的鉴定或者证明材料;

(2)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者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3)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

(4)教育局行政许可科在接到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二)教育行政确认

义务教育证书确认的基本要求

(1)义务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学校校长负责组织实施。

(2)凡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均发给《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作为升学、就业、服兵役的依据。

(3)学生学完修业年限内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核,综合素质、学科学习业绩合格,准予毕业,由学校在《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上注明“毕业”。

(4)初中毕业班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不合格者,按结业处理。初中毕业班学生经补考,必修科目仍有三科不及格者,按结业处理,由学校在《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上注明“结业”。

(5)凡未学完修业年限内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但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且已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因病因事准予休学的时间除外),学生法定监护人申请退学者,由学校在《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上注明“肄业”,并注明肄业年限。

(三)教育行政处罚

1.教育行政处罚的种类:

①警告;

②罚款;

③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发、印制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

④撤销违法举办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⑤取消颁发学历、学位和其他学业证书的资格;

⑥撤销教师资格;

⑦停考,停止申请认定资格;

⑧责令停止招生;

⑨吊销办学许可证;

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育行政处罚。

2.对幼儿园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处罚

幼儿园在实施保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处罚:

①未经注册登记,擅自招收幼儿的;

②园舍、设施不符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妨害幼儿身体健康或威胁幼儿生命安全的;

③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

3.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举办者虚假出资或者在教育机构成立后抽逃出资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应出资金额或者抽逃资金额两倍以下、最高不超过十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不确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占经常办学费用的比例或者不按照确定的比例执行的,或者将积累用于分配或者校外投资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造成恶劣影响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限期整顿,并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经整顿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4.撤销教师资格的处罚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撤销教师资格、自撤销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处罚:

①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欺骗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的;

②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教师,永远丧失教师资格。

上述被剥夺教师资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应由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并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三年内不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处罚。

(四)教育行政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管理、监督本区域内基础教育教学,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中小学校长的任职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关心爱护学生,团结教师,联系群众。严于律己,顾全大局。言行堪为师生的表率。

(2)乡(镇)完全小学以上的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中小学校长应分别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职务;都应有从事相当年限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都应接受岗位培训,并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3)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六、教育局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工作流程和执法责任

*县教育局各科室是履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确认”、“教育行政处罚”、“教育行政监管”等行政执法职能的具体科室。

(一)行政许可科

1.民办教育办学许可审批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一条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

第十三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筹设民办学校的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同意筹设的,发给筹设批准书。不同意筹设的,应当说明理由。

筹设期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的,举办者应当重新申报。

第十六条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第十七条审批机关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发给办学许可证。

(2)工作流程

民办教育办学筹设申请受理审核筹设批准书正式设立申请受理踏勘、评议审批、发证。

(3)执法责任

①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受分管局长授权,负责最后审批)

②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材料受理,取证等工作)

2.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资格认定

(1)法律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第十三条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②《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三条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第十六条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

(2)工作流程

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受理材料审核资格认定发放教师资格证书。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分管局长(负责最后资格认定)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资格初认)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申请材料受理、审核等工作)

(二)普教科

1.义务教育证书确认

(1)法律依据

《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第三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完成义务教育证书的格式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得的毕业证书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

第十六条适龄儿童、少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应的初等教育或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2)工作流程

义务教育学时材料受理审核钢印盖章同意发证。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教育分管局长(负责最后审批)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审核)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材料受理等工作)

2.义务教育的管理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学校卫生工作的管理、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对学校食堂卫生的监督管理、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对义务教育学生学籍的监督管理、对学前儿童入园的监督管理。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修正)》、《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学前儿童入园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2)工作流程

调研察看提出意见或建议落实工作措施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教育分管局长(负责落实工作措施)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调研、提出意见或建议)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参与调研等工作)

(三)职成教科和行政许可科

1.幼儿园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处罚

(1)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条“幼儿园在实施保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处罚:

①未经注册登记,擅自招收幼儿的;

②园舍、设施不符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妨害幼儿身体健康或威胁幼儿生命安全的;

③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

《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第十五条对违反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督导机构或督学有权予以制止。

(2)工作流程

勘察取证发出教育行政处罚告知书处罚通知书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教育分管局长(负责最后审定)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初审)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勘察、取证等工作)

2.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1)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二条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举办者虚假出资或者在教育机构成立后抽逃出资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应出资金额或者抽逃资金额两倍以下、最高不超过十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第十五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不确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占经常办学费用的比例或者不按照确定的比例执行的,或者将积累用于分配或者校外投资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第十六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造成恶劣影响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限期整顿,并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经整顿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第十五条对违反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督导机构或督学有权予以制止。

(2)工作流程

现场察看立案调查材料取证发出教育行政处罚告知书处罚通知书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教育分管局长(负责最后审定)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初审)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现场察看、取证等工作)

(四)政工科

1.镇中心小学、镇成校和初级中学校长的任免

(1)法律依据

《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修正)》第十八条城市市区的小学和初级中等学校校长,由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任免。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和初级中等学校校长,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征求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后任免;其他小学校长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免,并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2)工作流程

政工科提供任免对象征求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实地考察政审局党委任命发文。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人事分管局长(负责向局党委推荐)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初审)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材料整理等工作)

2.对教师的管理、对校长的管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法律法规相关内容。

(2)工作流程

调查分析提出工作建议制订培训培养计划落实工作措施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教育分管局长(负责落实工作措施)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制订培训培养计划)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参与调查分析等工作)

(五)政工科和审计监察室

1.撤销教师资格的处罚

(1)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七条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颁发学位、学历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该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第十八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撤销教师资格、自撤销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处罚:

①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欺骗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的;

②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教师,永远丧失教师资格。

上述被剥夺教师资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应由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第十九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并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三年内不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处罚。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应当被撤销教师资格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教师资格认定权限会同原发证机关撤销资格,收缴证书,归档备案。被撤销教师资格者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2)工作流程

立案调查取证材料审核发出教育行政处罚告知书撤销教师资格处罚通知书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纪检人事分管局长(负责最后审定)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初审)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取证、材料审核等工作)

2.对幼儿教育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1)法律依据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警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①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的;

②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的;

③克扣、挪用幼儿园经费的;

④侵占、破坏幼儿园舍、设备的;

⑤干扰幼儿园正常工作秩序的;

⑥在幼儿园周围设置有危险、有污染或者影响幼儿园采光的建筑和设施的。

前款所列情形,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工作流程

现场察看作出立案决定进行调查材料取证发出教育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分通知书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纪检人事分管局长(负责最后审定)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初审)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现场察看、材料取证等工作)

3.对教师过错行为的处分

(1)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2)项、第(3)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八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2)工作流程

立案调查材料取证发出教育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分通知书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纪检人事分管局长(负责最后审定)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初审)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现场调查取证等工作)

(六)计财科

中小学校电化教育的管理、对学校财务的监督与管理

(1)法律依据

《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检查、评估和督导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协调电教、教研、装备、师训部门保障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一条中小学校的开支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学校结合本校情况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学校规定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第四十二条划转撤并的中小学校财务清算结束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分别按照下列办法处理:

①因隶属关系改变,成建制划转的中小学校,其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无偿移交,并相应划转事业经费指标。

②撤销的中小学校,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③合并的中小学校,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移交接收单位或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国有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2)工作流程

调研察看提出意见或建议落实工作措施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计划财务分管局长(提出工作措施)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调研、提出意见或建议等)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参与调研等工作)

(七)审计监察室和计财科

对乱收费行为的处分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一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工作流程

立案调查材料取证发出教育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分通知书

(3)执法责任

①局领导:纪检人事和计划财务分管局长(负责最后审定)

②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负责初审)

③科员:科室分管人员(负责现场调查取证等工作)

七、教育局对行政执法职能科室实行评议考核

评议考核的内容主要有:

1.职能科室的行政执法人员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执法证件;

2.执法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

3.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

4.执法适用法律依据是否正确、规范;

5.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6.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

7.行政执法案卷是否完整、规范。

八、内部责任追究的内容、方式和程序

为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办案责任管理,提高办案质量,预防和减少错案发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特制定教育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错案范围

本制度所称错案是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在办理教育行政执法案件中,因故意或过失致使案件主要事实失实,适用法律、法规不当,导致错误处罚等问题的案件。主要包括:

(一)应依法立案而不立案,导致违法人逃脱行政处罚;

(二)收集证据不真实,致使案件主要违法事实失实的;

(三)应用法律法规不规范或错误,定性不准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严重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五)为当事人通风报信,泄露案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包庇违法人员,隐匿、销毁证据的;

(七)仗权枉法、打击报复、权钱交易,致使违法人逃脱处罚或使不应受到处罚的人受到追究和处罚的;

(八)或超越案件管辖范围越权办案的;

(九)由于办案人、审核人、批准人的主观故意造成行政案件败诉的;

(十)其他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二条错案确认

有上述规定的错案范围之一的属错案。本制度追究错案确认机关为县教育局、市教育局、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人民政府或司法机关。错案确认以上述机关文字材料为准。

第三条错案责任

(一)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故意制造虚假事实导致审核人、批准人失误而出现差错的,追究办案人的责任;

(二)案件审核人员对办案中的差错本应发现而未发现,本应纠正而未纠正,除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外,还应追究审核人的责任;

(三)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由于批准人的过错,使案件出现差错,应追究批准人的责任;

(四)确有证明办案人、审核人、批准人无法发现作出的事实是虚假的或由于事实发生变化,导致决定出现差错,不追究责任。

(五)其他不履行法定职责而造成后果的应追究个人责任;但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的不追究责任。

第四条错案责任追究

应追究的错案责任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视情节轻重可同时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一)造成错案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触犯刑法的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造成一定后果违反政纪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引起国家赔偿的,应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追究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二)一年内造成两件(含二件)以下错案的,应扣发责任人当年年终目标奖50%,并取消评选先进资格;造成三件(含三件)以上错案的,扣发当年年终目标奖,由发证机关收回责任人行政执法证件,责令离岗学习,并可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

(三)因错案造成严重后果的,除追究执法责任人的个人责任外,还可视其情节对有关责任科室通报批评,并扣除该科室的全年目标奖。

(四)错误情节轻微,责任人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的,酌情减轻或免于追究责任。

(五)对上级纠正其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拒不执行或多次发现不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或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从重追究责任。

第五条责任追究机构

(一)县教育局成立错案追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局领导、纪检、督导、人事、局办公室负责同志组成。

(二)发现错案应追究责任时,由审计监察室提出意见,报局追究错案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三)对县教育局作出的追究处理意见或决定,各有关单位必须执行,有关单位不执行或怠于执行的,追究该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四)对作出的追究处理意见或决定不服的,责任人可在收到处理意见决定之日起30日内申请领导小组复查或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申诉。在复查和申诉期间不影响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六条错案追究时效

(一)在本制度生效后发生的错案一律按本制度执行。

教育管理方法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班主任;管理

一、素质教育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地位不平等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班主任既作为学生的授课老师又负责管理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是完全被班主任所支配,二者地位不平等自然就无法建构良好的沟通机制。学生有问题、有想法、有意见不敢与班主任进行沟通,造成班主任拟定和实施的管理模式与班级学生情况不匹配。

(二)班主任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

班主任一般都是学生所在班级的授课教师之一,严格来说所有的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之前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初中生大多都处于青春期阶段,个性叛逆,需要班主任以相对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班主任都是直接上岗或简单的向其他有经验的班主任进行学习后上岗,致使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学生不服从管教、班级学习氛围差等问题。

(三)班主任管理内容片面化

初中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教师在学习上努力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一味看中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在学习压力下被不平等对待导致其出现心理问题或阴影而抗拒学习甚至出现校园暴力的类似事件也在网络上多次曝光,从本质上反应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下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方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交流机制

在素质教育下展开班级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将班主任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确保学生能够大胆的向班主任提出意见和想法。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需要明确自身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内心深处不带偏见的正视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为学生待遇的考核条件、细心观察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才能够确保师生交流机制能够成功构建。

(二)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与素养

首先,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需要班主任自身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反思自身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向学生咨询反馈意见都可以帮助班主任发现自身在管理工作上的不足;其次,班主任需要努力学习科学管理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专业化管理体系;最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要不断发现管理体系与学生情况不符的部分及时调整改正,应用科学、符合学生特色的管理方式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班级环境。

(三)全面化深入管理方式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摆脱了儿童时期的稚气,处在身心健康和知识体系建立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里上渴望得到关注同时容易冲动,需要班主任积极引导、改善管理方式,促进管理方式向全面化深入。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习上的监督上,还需要体现在学生品德教育的管理上,培养健全的学生人格、高素质的学生才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求班主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外,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认同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班主任都需要给学生抒发想法的权利。在课堂之外和学生课余,班主任也要积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情况,根据学生性格的差异来进行不同强度和方式的管理,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推行开放式管理模式

纯封闭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班主任不仅在学习方面督促学生,还给学生的课余设置了众多条条框框,将学生局限在自己设置的“管理圈”内,这种班主任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培养目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走进校园进行学习除了是为增进文化素养以外还是为更好的融入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做准备工作。因此,班主任需要打破以自身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推行以学生为主、学生自我发展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辅助作用。具体的方法可以是班干部选举上全民主投票、班主任推出的管理方式由学生投票表决、学生每月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反馈评价等多种,班主任需要根据自身的管理目标和学生情况来探索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教育管理方法篇8

第二条地方教育附加是专项用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上缴同级国库,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下简称“三税”)的单位和个人,除按国家规定缴纳教育费附加外,应按照实际缴纳“三税”税额的2%缴纳地方教育附加。

第四条地方教育附加由省级财政部门委托地税部门,各级地税部门征收地方教育附加统一使用地税部门印制的税收票证进行征收和缴库。

单位缴纳的地方教育附加,企业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中列支,事业单位在销售税金中列支。

第五条我市征收的地方教育附加50%上缴省级。随同卷烟厂、市烟草公司、电信通讯企业缴纳“三税”征收的地方教育附加,留我市50%部分为市级收入;除上述三个行业(企业)外缴纳的地方教育附加留我市50%部分,市与县区按20∶80比例分成(即:10%入市级收入、40%入县区级收入)。地方教育附加由国库直接划解,就地缴入各级国库。

第六条地方教育附加缴库时填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3类“非税收入”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相关项级科目,其中:在103类01款下增设81项“烟草电信通讯企业地方教育附加收入”科目,用以反映卷烟厂、市烟草公司、电信通讯企业缴纳的地方教育附加收入;1030127项“地方教育附加收入”,用以反映其他企业缴纳的地方教育附加收入。支出时填列205类“教育”10款“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的支出”。

第七条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管理规定,将应征收的地方教育附加及时、足额征收入库。因预缴税款、技术性差错和其他原因造成多缴地方教育附加发生退库的,由地方税务机关按《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退库。

第八条地方教育附加必须按规定的范围(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和标准征收,各级政府和部门不得任意扩大、缩小征收范围,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征收标准。

第九条地方教育附加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任何单位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市财政、教育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部门预算予以安排,不得从地方教育附加中提取或列支征收、手续费。

教育管理方法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与国际的逐渐接轨,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负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承受力也提高,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不断加强。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连续几年大幅扩招,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7%,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期,2006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2%。[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且还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教育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多方面的变化,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1、经济的发展、制度的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新中国建立以后,处在计划经济和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体制下,学生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以“三观”教育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其教育理念是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以接受祖国的挑选。www.133229.com新中国成立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种管理制度表现出了它积极一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了比较合理的配置,同时集中力量培养了一批国家紧缺人才。但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从以前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2001年11月10日被批准加入世贸组织,随之,我国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作为计划计划经济最后一座堡垒,依然沿袭着过去统一培养的模式,开始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而且缺少变化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生活而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令人心痛的行为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同时,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充斥在整个社会中,缺乏对人才的统一认识,造成了人们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而且,当人们经历了国企改革、下岗等一系列痛苦的蜕变后,发现学历是饭碗的保障之一,并对大学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自己或儿女可以通过在大学的学习得到一个金饭碗,人们对大学价值认识的错位也给大学管理提出了难题。

2、学生的个性化给高校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80后出生的,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依赖性大,自理能力弱,身体、心理素质较差,比较脆弱,缺乏自控能力,缺少集体观念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缺乏自觉性,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大学里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自主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奉献精神等不足,没有追求的目标,把一切东西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强调自己的个性,不愿意人云亦云,很多事情上,都要求要有自主选择权。学生管理已经告别了老师说什么是什么的年代了。

3、高校规模效应要求寻找新的管理方法

首先,大规模的扩招以后,生源质量较以前有所下降,这样使原本很容易实现的管理要求,变得开始有难度。其次,学生数量剧增而老师的数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老师的工作量趋于饱和状态,很多问题老师只能抓大放小,想要有工作深度,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再次,管理思路和制度相对滞后,对学生的要求过于死板或应付差事,没有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我国已从精英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高等教育,而相对应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造成了现在教育出的大学生像花瓶一样,中看不中用。

二、探索与思考

1、以创新为目标,抓好教育引导工作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对应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2]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培养人才这一中心任务,正确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一个合理的激励制度。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才是每一个从教者都在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促使英国产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政策¬-专利保护。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就是通过出售这项技术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失败商人变成了富有的发明家。作为高校管理者,从这件事上应该学到什么是人才的标准,人才不是各科成绩都非常好的只知道学习的学生,而是具有创造力的学生。经常有这样的指责,现行教育制度是抹杀学生创造力的罪魁祸首,各方面的证据也隐隐说明着其中的一些关系。作为教育者,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学生认为他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他是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的。学生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学这一门课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揭露出了我们在学习引导上的问题。学生不是为了学位证书而学习,如果学生把取得学位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那就违背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了。我认为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的一步。如何才能做到呢?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拼命鼓吹我们开设的课程有多么的好,有多么的重要,而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就像我们到市场买菜,无论菜农说自己的菜好,我们都是要选自己需要的和自己喜欢的。现在的高等教育价值中,我们不仅仅应该注重社会价值更应注重个人价值,没有了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社会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高校学生管理者是与学生的接触是相当多的,从事学生非专业教育的重要教育者。学生的非专业教育主要包括了理想教育、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作为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对生活有极大的热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耳濡目染地让学生感到有所追求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同时,学生管理者应用具体的行动代替说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再次,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发表他想说的。当他把他想讲的都说了,我们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了。

除此之外,大众化教育的开始,同时宣告着师道尊严时代的结束。在我国长期的历史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认识。在学生管理过程,往往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为学生管理者,我们存在的价值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好,在我们之间更重要的是做朋友,而不是长辈。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只是要根据经验告诉他做某些事需要的代价是什么,让他根据情况进行选择,而不是替他做好决定。

3、抓好工作两条线,做好目标导学工作

当前的社会非常看重学生的文凭,而现在的文凭的取得主要是看学习成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虽然说文凭和能力不是矛盾的,应该是彼此相长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呈线性关系的。高分低能的一种现象已经出现了。这时候,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需求其中的平衡点很重要的。首先是鼓励学生学好本学科知识,让他们明白学习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其次,除了奖学金外,并不把学习成绩作为各项考核的惟一重要指标,只有学生成绩合格,他就应该具有各项奖评的条件,其他的奖评条件应该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成绩和他所特长方面做出的贡献。即工作中的一条线是保证学生能拿到关乎他前途的文凭,另一条线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追求的目标,注重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期,入校学生参差不齐,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对于那些对专业有兴趣且基础良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下去,今后在科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那些对专业兴趣不大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保证日常的学习要求之外,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掌握一项技能,并在这个方面取得自己期待的成绩。

4、强调过程管理,优化管理制度

现在的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结果的考评,缺少对过程的充分关注,而学生的培养恰恰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进步,没有一个终极点,所以无论我们用何种结果式的考核都会给学生长期发展造成影响。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喜欢拿短期目标当作最终目标,就像高考一样,通过高考,我们可以进入更高的学府学习,这只是短期目标,并不意味着考上大学就是成才,而是通过在大学的不断学习来获取成长。也正是这种拿短期目标当最终目标的现象给高校管理埋下了暗礁。所以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一定要帮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平时的过程式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

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发展变化的今天,高等教育面临着制度变革、规模效应等带来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首先,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人才观,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并优化管理制度,最终成为工作有效率,有成效,惠及学生的教育管理者。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方法篇10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方法

在新形势下,社会的深化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标准更高了,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需要积极进行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通过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持续提升教育管理质量,有效向社会输入高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技工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

1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技工院校要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为人才的有效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技工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才能得到稳步提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能够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些学生”这个理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建立符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目标,完善办学理念精神,能够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内容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奋斗精神和爱国精神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出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使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收到熏陶与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的文化品味,促进师生思想修为的发展。

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系

在多元社会环境下,技工院校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同时还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全面素养的培养,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完善发展,并能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现代学生个性很强,他们不缺乏自信,也很勇敢,敢于挑战自己。但他们的自觉性较差,公众意识较差,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智慧适得其反。教育管理必须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制定管理措施,构建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依据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适当压缩专业课程,增开一些选修课程,丰富实践课程,要构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习课程三大课程模块,以此为改革方向,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以促进学生完善发展。在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在学生专业化发展教育方面,在教育管理考核方面,都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保障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3重视学生发展潜能的挖掘,创新教学模式

技工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必须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要重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重点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潜能,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要研究学生潜能挖掘方式,以学生为重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欲望为中心,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在教育模式改革中,技工院校要能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对课程结构进行创新调整,要优化课程结构,降低课程难度,以实用,够用为准则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重新组合课程结构。在文化课程教育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课程创新设计。文化课程教育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突出德育课程内容,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人才培养的必须。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中,要建立专业平台,不断创新专业知识教育方式手段,提升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质量,通过专业知识教育有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方面,学校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的创新,要通过通过多媒体网络化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突出实践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育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有效的培养人才。技工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也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队伍建设,以学生有效培养为中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技工院校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关键。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循规蹈矩的教师只能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这个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循规蹈矩的人才不是时代所需,因此,学校要重视个性化教师的培养,只有个性化的教师才能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教师,教师就需要允许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不怕失败与挫折。要鼓励教师能够在创新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其次,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不断学习,能够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深入到厂矿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要鼓励教师集体教研,每星期都要组织教师开展集体教研活动,通过教研,群策群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对于教师个人,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获得发展。教师个人要认识到新时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品格,言行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作者:金路单位:江西省技工学校教学研究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