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实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17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1

我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很早就已经认识到,只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才能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把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纳入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改革中来。利用学校有限资源强化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探索适合于地方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模式教学改革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一)修订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教学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虽然主要针对一门课程开展,属于比较专题性和单一性的训练,但由于其所需的专业课程知识很广,可能会涉及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方方面面的理论分析、设计计算、计算机绘图等方面,因此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体系以满足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各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方法发展很快且变化较大,因此教学大纲将会随着学科的变化发展、专业内容的调整而及时进行修改。具体实施上,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进行。此实践教学环节之前,先后分别开设了工程制图、工程制图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课程设计、环境评价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律法规、环评方法与案例分析等与之直接相关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更好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二)改革实践环节,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

按照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为3周。由于时间通常是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很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又要重新复习学过的理论知识,同时课程涉及到现场调查等环节,为了不让课程设计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改革实践环节。按照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具体要求,实践重点环节包括:对项目地进行现场踏勘,收集项目所在地资料,进行项目地现状调查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在此基础上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进行生产工艺及污染源的分析;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敏感点和环评重点;污染环节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在对项目所在地环境容量分析基础上,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要求;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措施;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析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污染、存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防范方案;进行公众参与,征求公众意见。针对上述实践重点环节,具体做法是理论讲授和实践课每周安排各1次,每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2~3个环节进行学习和实践,理论学习主要围绕实践开展的,布置相关的课程设计题目。课程学习结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三)改革课程设计选题模式和具体指导模式

学生需要从现场踏勘、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工程制图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以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成果。考虑到许多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因此选择恰当的课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实际操作时把学生按5~6人分为一组,每组的题目不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在选题上,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工程项目,拟定贴近实际的题目,利用实际工程的设计资料尽可能做到真题真做。由于课程设计题目直接来自实际生产项目,题目的难度和综合性大大提高,使得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程,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工程设计来检查自己设计上的不足。为了提高设计质量,要求每组课程设计完成后均需要进行答辩。为此,成立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教师指导小组和答辩小组,要求课程设计指导小组和答辩小组由不同教师担任。同时要求课程设计指导小组由3名以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课程设计指导小组组长由任课教师担任,课程设计答辩小组组长由具有设计经验的教师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最后通过教师指导小组和答辩小组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评阅和答辩,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四)实施课程设计质量过程控制模式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为了不让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需要实施课程设计质量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质量过程控制模式主要从三方面开展。第一,优先选择“双师型”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一方面学院规定每年安排一定经费作为教师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费用,另一方面在职称晋升、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优先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第二,实行课程设计答辩模式。课程设计审查通过后由答辩小组主持答辩,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答辩时间约1-2日。答辩前,答辩小组应详细审阅学生的课程设计资料,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中,每个学生均须报告自己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并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每个学生答辩时间约10分钟。答辩过程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最后,评定成绩。答辩结束后召开答辩小组会议,按照规定确定学生的答辩成绩。课程设计的总成绩中,课程设计质量占60%,答辩环节占40%,由指导教师负责计算总成绩。第三,实施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指导模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院与湖南省、四川省多家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一方面聘请部分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每年选拔部分基础扎实的学生到相关企业直接参与部分工程项目的环评工作。

三、结语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2

(一)设计环节

环境工程的专业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境管理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几乎都没有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的经历,缺乏现场经验。像“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一般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给出工程意义上的解释,致使学生无法进行创新性设计,所以教师在工程实际上的经验急待提高。其次,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脱节。由于教学内容更新慢,所以制定的毕业设计选题普遍落后、陈旧,存在着大量的综述性课题,难以体现创新性内涵。最后,课程设计涉及多门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之间没有有效地整合、协调各个设计层次和内容,使得这些课程设计变为了简单的课程重复。

(二)实习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态环境综合实习”“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习”“环境工程综合实习”“环境与市政工程实践训练”。首先,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匮乏,实习基地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需要。由于环境保护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无法给实习单位带来效益,致使实习单位能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1]。即使允许实习,一般也都不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难于完成需要跟班操作的“金工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任务。其次,实习经费短缺和实习基地容量的限制,也影响了专业实习的质量。目前按实习学生数下拨的实习经费仅满足在距离学校较近的地区进行就地实习,对于实习条件好,路途遥远的异地实习难于安排。2008级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有65人,所有实习单位都不能一次性提供容纳近50人的生产实习场地。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只能是流于形式。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诸多薄弱地方,所以对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以设计性实验开发为切入点推动专业实验的教学改革

实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对于工科院校各专业的实验有如下要求:a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应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C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应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50%~60%,效果较好[2]。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依据教师给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器材选择、实验过程以及后期实验数据的获取和整理等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突破了实验教学总是依赖于课堂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依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为例,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形成分析、检测、评价等多个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以及研究创新3个层次的实验,设计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这个综合性实验题目。该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首先由学生选定某一特定区域后,对其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基本情况进行实际监测。之后在对各环境要素进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标准对所选区域进行现状评价,见表1。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原则:①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现行的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给予学生设立选题的主动权,为他们进实验室提供宽松的条件,对他们完成每个实验题目的时间给予宏观控制。②通过独立设计监测方案、开展指标监测、完成分析报告、编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等环节,培养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实验总结、组织协调的能力。③增加复合污染控制实验方面的内容。例如土壤生物中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实验,应结合铅、锡、锌的复合污染现状,由学生依据所学基本知识结合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步骤,老师给予适当指导,学生来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全面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数据处理分析和环境评价的方法。

(二)紧密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提高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

为了解决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先后引进了多名具有较强工科背景的硕、博士来校工作。同时送出了部分优秀教师赴国外著名环境工程研究室进行研究和攻读博士学位,把握国际研究的前沿。学院规定2008级以后的毕业设计必须以工程实验为背景,要求指导老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经费才能具备指导资格,杜绝毕业设计中出现综述性课题。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计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农村的生态环境,保证设计内容不重复,又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有效整合课程设计的层次和内容。

(三)利用影像资料和可视化教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模式;结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熟练的工人,而是具有创造性的职业设计人员。如果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忽视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完整性和人才创造性素质的培养,走“技能性”培养的捷径,就无异于拔苗助长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在尊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教育完整性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悄然兴起、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1200多所高校成立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校生的规模达100多万人,其中设计类专业基本都含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各高职院校,看准了市场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迫切需要,近10年来新开设了大量的环艺专业。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极大挑战,只有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从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出发,把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和具有创新型知识结构与创业精神的人才体系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办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对接。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市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从社会对环艺专业毕业的人才结构情况来看,需要技术性人才的数量最大,占63.8%;其次是业务型人才,占25.6%;再次是管理型人才,占9.5%,其他的占2.1%。虽然社会对高职环艺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但由于培养方向、总体素质等问题,短期内毕业生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首先,由于高职设立环艺专业的时间不长,其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为蓝本,教学内容、计划缺乏社会需要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由于对“环艺专业”学生的定位和理解不同,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造成环艺专业与室内设计专业没有区别、缺乏特色。再次,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造成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本科院校学生扎实,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又不比本科生强,毕业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模式结构分析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要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据统计,几乎所有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都是在不区分专业方向的统一模式下进行的。这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设计专业意识的培养,更不适合高职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总学时按原课程设置550学时基本不变,在原有的8门课基础上可以增加“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大学语文”和“文献检索”三门课程。,以体现高职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目标,改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口径不够宽的缺点,调整各课程的学分数和课时数。如:“高职英语”由180学时调整为144学时;“就业指导”由40学时调整为18学时。

其次,专业基础课设置一方面将专业基础课中的素描、色彩课程与构成课程融合,改变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在保持原有的五门课基础上增加:“艺术概论”“设计史”“建筑概论”三门课程。适当增加课时数,如:专业基础课由原来360学时增加到414学时。调整各门课程的课时数与学分,素描与色彩由120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学分也由8学分调为6学分。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与速写三门课程由60学时调整为54学时,学分由4学分调整为3学分。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工作室的典型项目实践学习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的工作方向调研,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涵盖居室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景观小品与雕塑设计等。依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我们总结了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及职业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构建了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

首先,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实践课教学手段,选择企业实践设计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引导专业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并且,保持原设置的6门课程外,增加“设计程序”、“景观设计”两门课程,积极吸纳近几年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力求体现环艺专业研究最新成果,体现高职环艺专业学生高素质的要求。

其次,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由原来的9门增加至15门,增幅达60%,以增加学生选课的余地和兴趣。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数量,以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以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设符合高职环艺专业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4

(一)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增加实际图片、实际案例的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经验;同时,要求增加调研、考察、实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语言总结、临场发挥的能力。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以教师讲课为辅、教师辅导为主,以学生调研、总结、课程设计为主。每门专业课程需要2—5个经典的课程设计为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由1人增加为2—3人共同担任,根据不同的专题、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技能。这样一来,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能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法课统筹巩固,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又能让老师掌握学生阶段的专业水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模型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模型课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是非常必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近几年的经验发现,单独的模型课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使之产生应付了事的心理,改革后建议取消单独的模型课,要求相关专业课老师在核心专业课的讲授中以及每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要以实体模型进行展示,一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二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模型课单纯为做模型而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尺度感和空间感。

(三)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是本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载体。黄河科技学院不断进行新课程开发,鼓励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开设与专业相关,又能体现学科前沿、最新理念的选修课课程。同时,在学校转型发展,市场需求的趋势下,调整选修课的专题内容,加快更新步伐,确保教学内容走在专业的最前沿,加快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寻发展、创品牌,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机遇。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对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完成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能在实践教学中熟悉真实的设计环节和全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回应与解答在真实的课题和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环境设计专业还需要接受各方面新潮设计元素、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需要在户外甚至外地调研、参观、考察,如风景写生、建筑速写、专业采风、专业考察、植物调研等,对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力量改革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所以,要在学校改革转型发展之际,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鼓励专业教师挂职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学院的实训基地以及与学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和实际项目的参与,让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成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环境设计专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日益增强,对城市建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鼓励专业老师对外承接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实际项目,来锻炼自身能力,在取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能亲自体验在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三、结语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实验实践;营销;教学;四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17-01

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出既具有较全面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在对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分析市场信息、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具备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中还是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技能相分离的情况。一方面这是因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在现行教育计划中缺乏明确、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高职教育营销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应该从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实践培养途径入手。

近几年来,我院在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对学生采用了“校内、校外相结合”、“单项、综合相结合”、“模拟、实战相结合”、“个体、团队相结合”的“四结合”模式,贯穿了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学院也打造了培养和提升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平台,制定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提供资助和便利,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和锻炼,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建设。

下面我将举例谈一谈我院营销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四结合”模式的具体应用。

1校内、校外相结合

在校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而尚未走向社会的群体,对于企业和企业的营销工作,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只是粗浅的感觉,甚至有些感觉是不正确的,因此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平台至关重要,这也是解决和消除学生认识误区的重要手段。

为了使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够认识和体验企业及其营销工作,我系和省内大型的连锁企业,如“苏果超市”、“苏宁电器”、“五星电器”等;汽车销售专营企业如“奥迪专卖店”、“本田专卖店”等;商业流通企业,如“中央商场”、“金盛百货”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安排学生去这些企业进行体验,同时邀请企业的营销副总及其他营销精英为学生剖析企业自身的营销实战案例,让学生有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和体验。实训依据去企业实践和体验的不同任务,可以规定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2单项、综合相结合

单项实训是针对营销专业学生的某项技能的专门实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营销实际问题,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调研、策划、渠道设计等不同的模块来进行。如:

项目1:连锁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1)情景设置。选择连锁企业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了解该企业的营销环境,找出宏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

(2)技能训练目标。通过企业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调研,了解企业的营销环境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掌握Swot工具的运用。

(3)技能训练准备。①选择连锁企业中的典型案例作为企业营销环境分析的对象;②安排学生预先复习所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内容,了解和掌握影响营销环境的因素等知识点;③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训。

(4)训练时间安排,2课时。

(5)相关理论知识。①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方法;③市场营销微观环境;④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6)技能训练步骤。①教师安排学生对连锁企业典型案例背景进行了解;②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记录案例要点和问题;③利用实训室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④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所调研的企业进行营销环境分析;⑤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分析报告。

(7)技能训练注意事项。①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的要点,找出关键点;②学会运用Swot工具分析问题。

(8)技能训练评价。

表1连锁企业营销环境分析评分表

考评人被考评人

考评地点

考评内容了解典型案例的企业营销环境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并运用Swot工具进行分析,提交分析报告

考评标准

具体内容分值/分实际得分

案例分析的要点和记录20

资料收集和查询情况20

Swot工具的应用20

分析报告的观点正确性30

分析报告的全面性10

合计100

注:考评满分为100分,60-74分为及格;75-84分为良好;85分以上为优秀。

作者简介:

项松林(1978-)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系讲师,政治学博士。

(9)技能训练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大信息面,逐渐养成学生的资料查阅的习惯。

综合实训是对营销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养、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一般以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习来进行。例如,我系安排学生去“苏果超市”门店实习,在理货、收银、促销、分装等不同岗位上轮训,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完成实训后填写实训报告,总结自己的优点、不足、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期望的帮助等。

3模拟、实战相结合

模拟训练可以是情境模拟、角色模拟,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形式。采用模拟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又可以让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指导更精准。实战训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水平的实际演练,其演练结果对学生的触动更大,使学生在实战过程中感悟到不足,提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项目2:果汁饮料门店促销方案设计

(1)项目目的:掌握促销策略和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和促销方案设计能力。

(2)项目方式:促销策划

(3)项目要点:①现场考察促销门店;②了解果汁饮料在门店的销售状况和面临的销售问题;③为该门店设计一份促销方案并执行。

(4)项目过程:联系合作的零售连锁企业,组织学生到门店参观,了解门店的销售状况及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升销量的促销方案,在企业的配合下以小组为单位实施。

(5)项目作业:①依据促销策略和方案设计的原则,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设计一份促销方案;②促销活动结束后从企业获取活动相关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提交总结报告。

(6)教师总结:①按照促销的效果,公布小组成绩和排名;②进行促销活动点评

4个体、团队相结合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问题;改革

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这无疑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新型的学科,迫于现在社会对大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争相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当代的需要,尽管取得了一定突破性的进展,但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滞后以及设计专业实践不充实等问题,整体来看环境艺设计教育发展体系比较混乱,教学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

根据笔者针对现阶段某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在沉闷的教室中教学,学生寻找不到艺术灵感,大多数的设计构思都要从书本中借鉴,这样的专业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全面开发。其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多院校课程设置每年一换,不具稳定性,课程安排先后顺序总是停留在摸索阶段,难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单一呆滞,对科技知识、人文科学、自然学等课程设置轻视等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缺失。哪些课应先上,哪些课应后上;哪些课是主课,哪些课是辅课;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突出。

2、教师队伍结构混乱。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连年扩招形势下,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刚起步的专业艺术学院专业教师总量严重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经济创收上,很少考虑自己专业教学的研究。还有一些教师是学习纯美术的,如油画雕塑,国画,壁画,版画等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相关院校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这种半路出家的教师只是拥有很好的纯绘画基础,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统的学习,单凭理解传授学生所谓的经验式教育。

3、专业实践环节不充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然而,很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还满足不了学生真正实习的目的,有些院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课,但没有实习基地。如有的学校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课是32学时或64学时,往往是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到某公司或某工地象征性地了解该课程的实习内容,余下的学时,只是让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各显神通地“自由”实习。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对策

1、增强教学上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教师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运用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构建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让学生互动,专业教师应尽量以提问、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多思考,发挥个性化思维,尤其要把市场运作中各种类型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

2、坚持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设计院系可以聘请或咨询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商业、教育、传媒方面的专家或领导,定期召开专业信息咨询会,他们熟悉本专业、本区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动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能提出具体中肯的建议。(1)进一步合理衔接每门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将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教育”与“计算机技能教育”课程有机结合。(2)把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专业教师要加强和企业的横向合作,把企业在市场中承接的室内外设计项目带入课堂,转化为课堂训练作业,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以团队出现,与业主充分沟通,开展“头脑风暴”,进行“实战演习”,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另外,在给学生布置绘制室内外设计效果图时,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电脑设计软件的同时,要强化手绘表现练习,增强学生手绘表现力。

3、规范教师队伍和积极引进人才。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如在本科阶段的后两年创作阶段实行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直接负责,学生的成绩直接与导师的奖金挂钩,对科研成果给与一定的硬性规定,提高其科研能力,同时,最关键还是提高设计艺术专业教师的酬劳,稳定教师的心态,使专业教师更加投入专业教学的研究。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吸收国外留学人员、社会上的知名设计人才来校任教,使学生了解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开阔学生视野,组织学生参与设计项目,使学习了解整个设计流程,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锻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以市场为导向的学习氛围。

4、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环节。进一步调整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安排及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进一步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更应该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假期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市场进行调查和实习,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当地的室内外装饰公司实习;学校应搭建好专业实践平台,利用寒暑假期可安排学生到外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也可以充分利用拍摄、速写的方法搜集现实生活中的室内外设计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类、归纳,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个案的优点和缺憾,使学生通过这种实际市场调查,得到专业上的启发、锻炼和提高。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的。

结语

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探索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必须考虑其专业特殊性,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合理科学地完善教育体系。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扎实地对上述几个问题加以重视,并认真贯彻其改革,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断推动我国建筑装潢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席跃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7

1.1加大具有工科背景人才引进力度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的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现有教师主要来自于全国其它农林院校,工程经验缺乏.为此,近年来,按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学校大力引进具有工程背景且第一学历为全国重点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充实和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师资水平,保障卓越工程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1.2增强现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工科专业教师必须通过“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产学研课题)考核,获得“双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学校每年定期举行工科专业教师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不定期组织选派专业教师都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已有多名教师先后被环境类相关企业聘为研究员,既加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又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扩宽了教师科学研究视野;鼓励教师参与环境类的各项职业技能鉴定(高级污水处理工、水环境监测工等),参加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等资格证考试,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1.3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企业高管、工程师及技术骨干担任外聘教师

通过和环境类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吸引了一大批企业高管、工程师及技术骨干担任卓越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为学生上课、做报告,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训、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行这种“双导师”制度,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能力提供了平台,又极大的丰富了专业师资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

“卓越计划”的原则和特点是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为此我校积极采取措施构建高校与行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入行业企业、比较分析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邀请行业企业资源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接地气.其次,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拓展学生实践平台,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管理,通过实行双导师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在学校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主要由校内导师负责,到企业后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校外导师负责.最后,通过和行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由行业和企业考核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择优推荐就业.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监督、末端把关,确保“卓越计划”下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建立“卓越班”学生的准入、退出及奖励机制

学校制订了《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卓越班”学生遴选办法》,以把好“卓越班”的入口关.遴选工作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二学期开学初(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采取自愿报名和课程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按照考核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确定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名单,严格控制“卓越班”的规模在20-30人,追求培养效果和质量.同时还建立了“卓越班”调整机制,每学年结束对“卓越班”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能力及思想道德表现等进行考核,将综合排名靠后的10%的学生淘汰进入普通班学习,同时在普通班中根据学生志愿择优选择不高于淘汰人数的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学校为“卓越班”学生提供了更多形式的奖励机制,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各类奖助学金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向“卓越班”学生倾斜.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推荐就业、优先推荐参加海外游学等活动.

4修改制订完整的“卓越班”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8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枝,有着特殊的教学原则。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应把握设计类课程的一般教学规律;二是要与当前的设计风格和特点相符合。安排课程内容时应注重基础和实践相辅相成,“基础”是地基,“应用”构建在其上;此外,植物景观设计又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它需要结合环境艺术学、生物学、林学、伦理学、人类学和人体工程学等专业和学科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

(一)植物景观设计专业基础

专业基础是设计出色的植物景观的必备条件,在学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之前,需要掌握与植物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有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手绘技法、设计初步、环境艺术学、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花卉学、盆景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

(二)植物景观设计专业设计理论与方法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是构建基础理论知识,它是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主要涉及植物造景设计原理、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园林史等内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需要渗透到工作室各个项目教学中去,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表达广场、街区店面、居住区、公园等室外植物空间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注重景观设计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植物造景的理论和方法,增加学生今后在相关岗位上的就业竞争力。

(三)植物景观设计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能够体现理论教学在应用领域的教学效果,是理论和应用对接的过程。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考察学生的植物景观设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城市中植物景观能够充分考察,认真总结,将考察内容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增加学生景观设计与城市景观的契合度,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推荐学生去专业景观公司进行学习实践。

二、改善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于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学科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景观设计本身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又是一个重视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到公司、企业锻炼,不断吸取一线设计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另外,聘用高级专业人才充实教学团队,比如景观公司设计师等,这类专业人员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能从实际把握景观设计,传递给学生最新的设计内容,对整体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方法中自发地学习,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来看,学生对于植物造景缺乏整体认识,部分学生对植物搭配还缺乏实际认识,因此,让学生抛开理性的教材,开拓视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景观让学生对植物造景有感性认识。通过对植物的整体规划布局、空间布局、层次搭配等方面的分析和评判,激发学习兴趣,能够表达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居住区中的植物选择时,有的同学就从“人的需求”出发,选择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植物种类。所以,教师应给学生表达和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能够自由创造,产生创造性思维。2.加强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今,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机械地记和听,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渐渐不会思考、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对自己的设计缺乏自信心,这些都是“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后果,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西方国家的高校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是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会自主地去查找资料进行总结汇报。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王受之教授介绍过,几乎所有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比如对某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由机械地学变成灵活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设计要点。如在项目设计之前,教师除了介绍有关项目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还要增加认识植物种类的课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帮助他们认识了解植物的名称、形态和体量;此外,还需加入优秀设计案例的鉴赏,通过优秀设计方案让学生总结归纳,便于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借鉴和学习。拟定设计项目时,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项目进行规划,鼓励学生将景观设计公司企业中的项目带到实践环节中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比自身的设计方案与公司企业的设计方案,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设计能力。

三、结语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9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应有其可以运用的一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构建而成的完整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审计理论结构是指人们从长期审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并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用以指导审计实践的理性知识体系。

研究审计理论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有哪些?二是按诸要素的内在联系确定各要素分别居于哪个层次。这里,我仅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在学术界有代表性的,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哲学起点论。莫茨和夏拉夫,于1961年在他们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中指出,只有从哲学基础出发,才能推出审计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又推出概念。假设和概念二者可将理论结构解释清楚,并以此为核心产生用以指导实际应用的审计标准与道德行为准则。

二、审计目标起点论。这一代表性观点是由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于1977年在其著作《外部审计学》中提出的。他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为:审计目标一公认审计准则一审计概念一审计假设一审计技术方法一审计过程。审计目标是指审计所要达到的境地,并认为,作为一个系统,审计应首先明确目标,没有目标的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审计准则只有以一致的目标为基础,才能有效。

三、审计假设起点论。1978年,尚德尔在《审计理论一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中,提出以审计假设为起点组成审计理论结构。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面对多变的审计环境,对某些未经确认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项和审计现象所做出的合理推断。其审计理论结构具体为:假设一定理一结构一原则一标准。

四、审计本质起点论。此观点认为,本质是决定一物区别于另一物的根本属性。审计本质是确定和解释其他理论的依据,审计研究首先应解决审计本质问题。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在《公司审计学》中从本质、目标、假设和概念入手探讨审计理论结构。我国的蔡春教授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审计理论结构,并认为审计本质要素起着统驭整个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

对于上述理论中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哲学起点论,尽管莫茨和夏拉夫将哲学思想运用审计研究,批判了“审计无理论”的论调,对审计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将哲学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显然太一般化了。因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哲学思想作为起点。哲学思想固然可贯穿整个审计理论的始终,但它并不具备基石的作用。审计假设是对审计所处特定社会环境的抽象提炼,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约束条件,而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一项假设只能适用于一定环境和一定时期,环境和时期的变化会使假设失去效用。

此外,审计假设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而关于审计假设的内容也颇有争议,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审计理论结构也很难统一。对于审计本质起点论,由于真正的审计本质我们无法完全把握,而现有的关于审计本质的认识,只是我们在探讨过程的一个暂时性结论,而结论的形成,依据的是审计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对审计目标的完成。审计本质如同真理一样,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如果以它作为起点,将会使审计理论不能反映审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审计实践,因此将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起点是不科学的。

我认为,以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共同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比较合适的。审计环境系指与审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影响着审计思想、审计理论、审计组织、审计法制,以及审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它是研究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审计之出发点。审计目标是关于审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审计环境对审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审计系统满足审计环境要求的标准,在实务上引导着审计系统的运行,是审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为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必须能联系审计与审计环境;它不仅是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并且应当是审计理论和实践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能够密切联系审计理论与实践;最终能推导论证其他抽象的审计理论范畴。

事实上,人们对审计理论结构起点的研究始终未离开审计环境这一客观背景,它是随着环境的变更而变化的。脱离审计环境的审计理论是空想的理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的客观起点,是衡量审计理论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篇10

【关键词】环境科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0037-02

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1,2]。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能在生产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环保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理工类专业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是实现“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重要部分,是切实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进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3]。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需要改革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向系统性的实践教学转变。开展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可以明确教学目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面落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湖北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现况

(一)学校概况

湖北工程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本科高校。现设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60个本科专业的15个教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03年开设以来,各专业课的实验课经历10年本科生的教学实践,由初期的摸索到日趋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目前,培养具有更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优秀环境后备人才已经成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乃至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的重点。

(二)实验教学情况

自从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我国开设环境科学的一百多所高校对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实践教学环节取得较大进展,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据张承中[4]等“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思考”一文中统计,我国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占学时平均约为29.5%。该文同时也提出,虽然实践教学环节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也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反映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重庆文理学院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5]。苏州科技大学则充分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等实验条件,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带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使其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验室和其它实习、实训场所得到训练和提高。目前我校按照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实验课开出率为100%,有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系统等13门课程开设了共240学时的实验课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学时学分构成比例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数量的要求,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成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其中,加强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明确实践环节要求并强化实验课程中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情况反馈

环境类专业经过98年重新设立一级学科后的十年多快速发展后,各个高校都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索,各门课程的实验环节和实习环节成熟并规范起来。但不同高校因为发展速度、研究方向、教学资源、学生就业方向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其实践环节都需要借鉴他人的同时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长期实践探索。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改部以来,环保局等环境类行业对环境类专业毕业生需求增多的同时,也凸显出对实践能力的更高要求。我校有立足地方并服务地方的政策,教学也提倡产学研结合,所以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有所改进和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都是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涉及面广,包括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6]。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愈加突出,环境科学人才的实践能力愈加重要。为此在环科系学生中做了一份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实验授课基本情况。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问卷137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无效问卷2份。

2、调查结果

表一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情况调查表

问卷内容回答统计

1.你每周平均做多少次实验44.45%的人周平均做4-5次或以上

2.你有利用课余时间做过实验吗54.81%的人有过

3.你有志愿来过学校实验室工作吗42.22%的人有过

4.你在做实验之前有没有预习实验内容70.37%的人只是粗略地看了下

5.你愿意自己去做探究性实验吗20%的人表示不愿意

6.实验操作过程中个会有尝试其他方法

的想法吗65.93%的人因为时间紧迫不予考虑

7.你做实验的成功率大概有多少43.7%的人成功率在90%以上

8.你认为靠学校开设的几节实验课

能很好地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吗34.81%的人认为不能,54.07%的人认为可以掌握些许

9.你感觉你的实验技能有提高吗62.96%的人表示提高了一点

10.你喜欢做实验吗2.96%的人不喜欢做实验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每周结合课余时间经常做实验,并有志愿来实验室学习,其实验态度积极向上,仅仅有少部分人表示不喜欢做实验;有很多学生表达了想做探究性实验的意愿,这就恰恰表明了学校在实验类型安排上探究性实验的缺乏;实验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过半学生没有实践更多方法做实验的想法;虽然做实验的成功率较高,却仍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验技能只提高了一点,并且对掌握本专业技能的程度持消极态度。

另外一方面,往届毕业生和在读的10、11和12级本科生也反映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不足和一些改进意见,结合几位专业课教师意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病,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实验中,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按实验教材“依样画葫芦”。同时传统实验教材的滞后性导致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出严重的滞后现象;(2)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名不符实,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缺失,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而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急需的合格人才,这反映了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动手和应用能力主要是来自于实验和实践,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做更多的探索;(3)与理论要求相对应,实验课开设范围应该得到更大更深入的拓展,切实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实验内容受制于实验条件,同时实验条件也受益于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计划,所以,系统性得到加强的实验计划也会大大促进实验条件的拓展和实验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二、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建议及措施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每学年课程

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大学期间各类别课程安排和大二大三课程数量及课时统计情况发现,大一主要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二和大三课程主要是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集中综合实践课安排在大四以增强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数量和课时安排在大二和大三时有待改善,大二每学期平均总时量288节,专业课只有三门,上学期没有实验课程安排,下学期亦只有两门实验课共32学时。大三总课时较大二增加了44.4%,每学期课程数量平均为10门,有7门课程开设实验课,且均为专业课。

因此到了大三,理论课和实验课扎堆聚集,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以后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把大三的一些基础性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安排到大二,结合大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通过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的兴趣也为后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实验课程内涵体系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少数学生表示不喜欢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做实验的成功率还是颇高的,然而想要做探究性实验的学生只有少部分,由此可以追溯到实验类型安排上的不合理。设计性实验是授之以“渔”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目的[7]。目前专业课实验多数是验证性实验,课程安排中缺乏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探索性和设计型实验,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此类实验允许和鼓励优秀学生在课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完成实验内容。学校保证每个项目有适当的经费支持,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培养优秀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8]。以往实验课时都是固定的从第几节课到第几节课,可以尝试打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只设定开始时间,将结束时间设置为开放性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因为实验课时不够而放弃对实验的拓展思考。国外部分高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均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以主干课程为核心,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加强了实践环节学分学时比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农工(texasa&m)大学实践环节占总学分28.1%;德国paderborn大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25%以上;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自1997年开始将传统的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结合形成所谓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三、结束语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2003年开设以来,培养具有更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优秀环境后备人才已经成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乃至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的重点。环境科学实验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系统地提高他们综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优良的科学作风和协作精神,自觉地探索真理。专业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直观、综合、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9-10]。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彻底改变学生围着老师转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便让学生能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科研能力和素质、实现自我优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莫德清,莫建萍.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373-375

[2]张承中,彭党聪.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6-9

[3]李娟英,江敏,彭自然,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改革探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4):100-102,151.

[4]陆豪,袁晶,吴祖良,江博琼,李济吾.浅谈高校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3期

[5]朱启红,夏红霞,宋仲容,郑仕远.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2009,28(4):82-84

[6]刘艳,魏洽.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131-133

[7]谢晓梅.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开放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3):89-92

[8]王南兰,彭琛,陈日新,等.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1-15

[9]谢晓梅,张建英.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