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15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1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语文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54-01

素质教育是近些年我国比较推崇的教育模式,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开始逐渐的希望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其实人文主义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人的教育,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有对人性格和品格的教育,通过把人当做教育的对象来进行丰富化的教育。是提倡对人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

1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将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而语文可以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读书认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和表达等等都需要用到语文知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指语文本身就是实现人的交际这种特殊社会行为的工具,而且在某些特定场合就是一种劳动工具,并且它还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语文的工具性不仅具有进行生产劳动的器具性,而且还具有达到目的的事物性。

2人文主义教育的方法

2.1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语文教师,为了能够将人文素质带入语文课堂,我们首先应该要做到以身作则。通过对自己的严格约束来为学生提供模范对象。教学不仅是只有言教,身教也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模仿教师的某些习惯或特质,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将人文精神展示给学生看,通过自身的楷模形象来传播素质教育。

2.2营造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融入人文情怀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和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受到氛围的影响。平时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为主导,提问也好、讲解也罢都是教师做主体,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容易变得松散,精神难以集中,学生长时间的处于这种氛围中就会变成听众,而不是思考者。语文教师应该要将主体权交付给学生,由学生来进行提问和思考,这样的氛围更适合人文教学的传播。

2.3巧用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介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挖和讲解来传播教学内容,起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而为了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教育,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往往教材的一个内容通过教师的巧妙提问就会引出很多的问题,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拓延教学内容的做法,通过对教材的拓展来引出人文教育精神,结合身边的事实来与学生交流沟通,这种深层次的交流能够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3.1唯工具论盛行

语文学科唯工具论的盛行是由于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即人文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人文主义遭遇挑战。科学主义思潮过度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度赞扬理性,重视技术因素,忽视人的情感。他们无限的扩大科学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主义是万能的,产生科学主义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主张把科学主义应用到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去。

3.2人文性的回归

科学主义在主张科学技术万能的同时,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一些灾难使世界各国开始了对科学主义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人文主义的回归,但人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注重人文性,忽视科学,放弃科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新人文主义即非理性人文主义产生。新人文主义思想反映到语文中就是语文教育界要求其人文性的回归。

4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4.1语文教材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

教材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用来传播知识的介质,教材内容的改革是和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的,因此,现代教育所提倡的融入人文情怀教育可以从教材中得以体现,那么教师在对教材的研读和深挖上就需要多下功夫,能够从教材中获得传播人文精神的途径,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体系。虽然现有的教材已经开始体现人文精神,但是幅度还是有点欠缺,因此,在教材改革上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4.2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

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学时间的绝大部分,因此,是主要的教学阵地,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体现,主要呈现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以及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应该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辅助,因此,不能本末倒置将学生放置到客置上,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应该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学生是否能听懂,是否能明白,不是盲目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点应该是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和个性的发挥来展开教学,以语文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来传播人文教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学生为主体是说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阻碍学生个性的发挥,但是都是在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范围之内,并不是说放任学生不管。

4.3师生关系调整的人文主义方向

师生关系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教学效果会有直接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需要变得更近,但是过度的人文性体现,则会让学生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过多的情感宣泄导致对知识和技能的忽略,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背离了人文教育的初衷,最终会让语文教学陷入困境。

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注重内在心灵世界的交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去建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心灵环境。因此师生关系无疑是很好的途径,所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要变得更加的亲近,改变过去师生关系冷漠、教学环境紧张的局势。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2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考点和同学们在训练过程中的易错点,精选例题进行剖析,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例1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对三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②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③反对封建束缚④促进人性的解放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西方人文精神产生、复兴和成熟的三个阶段,尽管各个阶段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涵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在英文中,“人文精神”一词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为:一,人性,关心人,以人为本,尊重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尊重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尊重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概括起来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主要指的是启蒙运动,故应排除①;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是反封建而智者运动是反对神权束缚,故应排除③。

答案C

点拨这道题目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它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通常分析得深、角度多,考查同学们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例2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解析智者运动强调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它强调了人的理性,否定了绝对权威,从而认识到奴隶制不符合人性,民主制可以代替贵族制。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即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束缚和基督教的禁欲主张,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价值,这为近现代欧洲政治体制的确立提供了价值取向。启蒙运动是一场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了一整套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他们用这些思想来启发教育群众,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如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英国、美国、法国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应运而生,并波及整个世界。从材料中“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文艺复兴,而各选项说法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是B项。a项指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等;C项指宗教改革的影响;D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

答案B

点拨此类题目就是截取名人或某著作的某段话,以此段话为出发点,考察同学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近几年高考较为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大家依据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辨别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仔细审题,必须审清两个问题:一是题目的求答内容,审清了这一要素,确定选择的方向,题目的求答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二是审清各种限制条件,包括时间、空间、角度等。时间限制在高考命题中对正确答案的影响越来越大,做题时应特别关注。辨别选项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辨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二要辨别选项是否符合基本史实。另外,特点分析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还包括对历史特点、本质和背景的考查,当然也有对所给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典型特点的考查。

1.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比率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2.普罗塔格拉出生于公元前480年前后,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至友,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结合材料,关于普罗塔格拉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a.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的奠基时期

B.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C.否定了神的权威,受到神的报复

D.他的思想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3.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这句话反映的实质是()

a.强调个人的幸福

B.强调现世的幸福

C.强调个人与国家幸福相统一

D.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4.“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有可能会变得专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这句话强调的是()

a.生而平等B.民主政治

C.人民D.信仰自由

5.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人类社会的第三大定律是指()

a.三权分立B.社会契约论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3

关键词: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艺术;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62-02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Delacroix,1798—1863),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集非凡的天赋、勇气、博学和深刻的思想于一身,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非凡的艺术成就。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或流派的成就和传统,并对后世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品如《但丁与维吉尔》、《自由引导人民》与《希阿岛的屠杀》等深深影响了十九世纪的世界艺术。

一、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

德拉克罗瓦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沙朗通-圣莫里斯,他从儿童时代起,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就对艺术充满了热爱。因得力于舅舅里兹内尔的鼓励,他踏进艺术之门。1816年,他进入美术学院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在艺术的道路上他是一位崇敬艺术、心存高远的圣徒,执着而疯狂的用全部的生命把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极致,这种信念的追求为他后来成为浪漫主义代表把艺术推向巅峰奠定了基础。他希冀以宣泄自我的方式去展示艺术,以真实的自我感悟自然,以独特而博大的人文精神把生命的全部意义诠释在其艺术作品中,他对于英雄的歌颂,呼唤民族的崛起,反抗战争带来的伤害和恐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夸张性,因此他被归为浪漫主义的代表,在艺术上,他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力量,仿佛就像狮子一样鲸吞狂澜,一气呵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德拉克罗瓦以浪漫主义思想为创作准绳,根据历史事件、现实人文为取材背景。他的作品色彩奔放,笔触张弛有力,一笔一画之间迸发着奔流不息的情感激荡,充满着紧张、刺激、激烈的动感和节奏,传递着一股热烈又躁动的心理情愫。他运用活跃的笔触,将色彩的补色关系,与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打破传统的绘画技艺,构建出自己的绘画风格,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世界。在艺术创作上,德拉克罗瓦绝不墨守成规地照搬传统和如实地描摹自然,他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格调,他认为只有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进行作品写生和创作,才能更好的把握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联系。他还总结出以色光混合原理淡化景物体积感,强化色彩因素,不再依赖明暗调子和线条来形成空间的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以此突出画面的鲜明和生动,彰显色彩的综合与纯粹的表现力。

二、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的人文精神

有人说,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艺术在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方面,除去伦勃朗外,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在表达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除鲁本斯外,很少人达到他那样动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东西变成艺术形象上,除米开朗琪罗外,没有人具有他那样的才能。是的,他用艺术书写自我,为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作品融于激情和幻想,赋予浪漫主义的创作思想;强调个性解放,追求艺术形式的张力和美感,寓意特征手法塑造人物,运用强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来表现现实的理想和强烈的目标感。

他的作品之所以万古不朽,影响深远,表现出了对人尊重、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色彩,以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典型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为例,当时的作品背景为:1830年爆发在法国巴黎的波旁王朝的革命运动,他被人民在汹涌澎湃的街垒战中表现出来的英勇行为和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所感动,创作了这幅战斗中的名作。他采用浪漫主义手法,作品以鲜明而沉郁的色彩,热烈而激昂的气氛为渲染,使整个画面气势磅礴,色调炽烈,奔放而生动,以深刻而震撼的感人力量,勾画出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国自由女神,高擎三色国旗,召唤人民,领导革命的激烈巷战景象。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画家自己对战争的反抗,对人民的歌颂,对现实的抨击。

通过对德拉克罗瓦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发现,他的大量作品纪实性的反映出了其关于人文精神的诠释与意念,通过表现手法的求变和艺术风格的创新,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统一和联系。诸如巨作《希柯岛的屠杀》,其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事件,鲜明的人文倾向和浪漫主义手法,即是对人性光辉的关切,又是画家本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精神表达,更是对古典主义学院派落后的价值文化的挑战,所以,在万千艺海的汇流中,他的作品渗透了涵义,才更具魅力。

三、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的艺术影响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达到一种境界,是超脱现实的束缚,是灵魂毫无修饰的升华,会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于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中,但是面对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艺术以及人性的真实感所表露出来的那种对生命的尊重及对苦难大众不屈于命运之神的关切,我们都会为之一震。面对社会制度的腐朽、统治者人性的丑陋以及战争的暴虐厮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巨人站在高地,振臂一呼,用大胆而辛辣的艺术鼓舞人心,团结斗志、反抗压迫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将激励后来者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追索。论及个人,德拉克罗瓦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浪漫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思想疆界的桎梏使他难以挣脱历史的重围,并与之动荡不安的当下社会和腐朽是政治体制抗争到底。也许正是这种乱世的残酷,成就了德拉克罗瓦的不朽。他,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充满激情的创作欲望,独特的绘画技巧和革新理论,成就一种里程碑式的艺术生命。

1863年8月13日,德拉克罗瓦这位浪漫主义巨匠去向了极乐世界。但他生后却留下了九千多件艺术作品以及一部色彩学研究巨著——《德拉克罗瓦日记》。大师的故去,并没有终结他的浪漫主义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发展和影响,他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浪漫主义巨作将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浪漫主义艺术乃至世界艺术推向辉煌的顶峰。可以说,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艺术,作为浪漫主义的先导,他穷尽一生探索艺术与人文的奥秘,他的价值也必将被历史所铭刻,今天,巴黎卢浮宫用最高贵的礼仪装饰他的巨作,艺术追随者用最虔诚的目光瞻仰和品读这座丰碑。

德拉克罗瓦的一生是短暂的,更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其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而更主要的在于他为艺术而燃烧自己生命的殉道主义精神和撼人心魄的人文思想。他的不朽,可谓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法]西涅克著.闵叔骞译.从德拉克罗瓦到新印象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法]德拉克罗瓦著.平野译.论美术和美术家.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4][英]布列逊著.丁宁译.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4

关键词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消费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广州510320

一般地说,消费王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消费主义文化是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它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

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的蔓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凸显的。在物质空前繁荣的今天,人们的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温饱需求,更追求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那些贴着“享乐、炫耀、价值诉求、美好生活”等标签的产品,包括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生活物品和具有消遣及鉴赏功能的文化艺术产品,在大众传媒的强力作用下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因此,消费王义文化的传播,大众传媒功不可没。电视在表现形象价值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而广播则借助便捷的接收方式以及伴随性的收听特征,经由主持人的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的传播语境下,探讨当前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危机及对策。

一、消费主义文化与广播节目

(一)享乐主义夸大娱乐导向

刺激消费、鼓励消费、享乐主义成为目前的时尚。几乎每一家广播电台都有以介绍吃、喝、玩、乐为主题的娱乐节目,但是,有些节目往往流于肤浅、庸俗,娱乐功能远远超越审美功能,难于达成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广播节目高层次要求。

(二)符号价值引发受众追逐

让・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观认为,消费主义文化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它将消费主义文化引向超越产品消费本身使用价值的一种意识形态。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透过产品的使用,实际彰显的是某种特殊或卓越的社会地位.品味和身份。在这一过程中,极大地表露了消费主体的个性化和主体意识。

在广播节目中,这种符号价值,明确地体现在主持人营造的节目氛围中,并在节目中主持人所谈论话题的引导性上得到强调。例如某期北京音乐广播的《我为歌狂》之《音乐十宗最》以“十大火辣夜歌”为主题,讨论最适合上班族逛夜店的一些歌曲,其间数次提到逛夜店是一种放松喧泄的时尚生活方式,这就给听众带来一种文化消费的引导,似乎逛夜店就是时尚都市白领夜生活的代名词。听众往往会追逐模仿节目中主持人提到的带有符号价值的内容包括语言习惯。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等。

(三)消费者诱导低俗迎合

消费社会,商品供大于求,“消费者”日益凸显”。而对于广播节目来说,如果放弃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和引导功能一味迎合听众的需要,从内容选择到形式设计,都以满足部分听众的低俗趣味为目的。这样或许能够吸引小部分受众,但损失的却是节目品位和社会责任。

二、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危机

广播,是声音的媒体。主持人的有声语言是广播节目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核心价值。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当前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在内容、形式及表现力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危机。

(一)信息内容稀释化

“在大众传播信息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些噪音干扰,再加上广播的“瞬时性”特征,使听众难于重复收听信息。因此,为了达到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传播目的,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中往往要给出比受众接受信息多一些的信息量,才能保证接收者的顺利接收。这也是当前口语表达中的一般规律――“人们都是在保证一定量的‘信息差’的情况下说话的”。由此看来;适当的语言冗余信息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但“超限生成”的冗余既无法推动信息传播,反而会成为编解码过程中严重的噪音,干扰信息传递,从而降低信息含量,导致信息内容的稀释。

当前的广播节目,很多采用轻松的主持人脱口秀形式,然而某些主持人和嘉宾却总是习惯嘻嘻哈哈的东拉西扯。在这种看似轻松的“闲聊”中,信息的准确性.话题的深刻性、意见的深入性等被一一消解,这正是一种信息内容稀释化的王要症状。

(二)语言琐碎庸常化

某些主持人喜欢将生活中原生态的口语搬到广播节目的直播间,在一味追求“越自然越好”的目标中,忽略了生活口语的随意性和世俗性。他们往往以极少的语料无限生成大量甚至一套一套的不含信息、交际值极低且缺少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等更高价值的语言。我们只听到“好,……现在……”,只听到“……成为了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只听到“希望您天天开心”……当闲言碎语、陈词滥调充斥我们的耳朵时,这些脱口秀主持人的语言也就陷入了琐碎、庸常的泥潭。

(三)巴维简单娱乐化

当前许多广播节目不问类型、不问内容,都要娱乐一下。其表现特征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内容的深刻、情感的真挚。尤其是主持人的语言内容浅薄苍白,对话题的驾驭常常辞不达意、简单归并,将一切问题都进行娱乐化演绎。殊不知,这与日益成长的广播受众欣赏品位已相去甚远了。

例如8月28日晚间中国之声的《央广新闻》在节目中穿插直播2011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刚刚接通连线,恰好前方的央视体育解说员正情绪激动地向大家报告夺冠热门博尔特抢跑的情况,坐镇直播间的新闻主播则以调侃的语气说:“我们央视的主播是如此激动啊……”随后,又陆续提到“博尔特脱掉运动衣向现场观众展示着自己健美的身材”等等一些与事件核心毫无关系的内容,并毫无体育常识地猜测抢跑之后的结果。当听到连线解说员说到博尔特被取消比赛资格后,竟脱口而出:“得!取消比赛资格!”满是幸灾乐祸的意味。在整个事件直播过程中,这位主播几次忍不住笑出声来,这不得不说是对当事人和听众感情的一种极大伤害。原本一个极具新闻性的时刻,却因为这位主播故作调侃的三言两语消解了本应集聚的关注点,同时又因其个人体育常识的缺乏,未能给听众以相关信息的补充和恰当评论。

这种情景时常发生在广播直播节目中,社会焦点话题的内容缺乏讨论的深度,底气不足;文化艺术的讨论内容粗制滥造,缺少雅趣;服务性娱乐性的话题则流于浅表轻浮,难以达到广播作为情感性媒体的要求。

(四)广播语言表达形式单一化、演艺化

其表现形式是广播节目或在语言内容上一味追求轻松、贴近,在语言形式上小声小气拖腔拿调;或追求所谓的“迭宕起伏”而故作夸张;或采用“曲艺口儿”“相声调”不合时宜地对待各类节

目内容。广播语言应展现的丰富变化与真诚体贴被抛在一边,语言品位大幅滑跌,削弱了广播媒体信息的真实度,也降低了主持人和媒体的公信力。

三、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对策

“今日中国社会的广义消费呈现为三个层次。最低一个层次的消费只看重实用;即实物的用处,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第二个层次的消费意在商品的含金量,以证明自己的购买能力,炫耀自己的金钱和富有。最高层次的消费要突出商品的符号价值,即商品的文化内涵,以表现自已的个性和品位。”因此,“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王义倾向。”

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下,广播作为一种贴近人民生活、具有便捷的接收方式及伴随性收听特征的大众媒体,是完全有能力做好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倡导、引导和疏导工作的。

(一)把握正确的“符号价值”导向,因势利导

消费主义文化中所凸显的“符号价值”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符号价值的导向正确与否。如果导向奢侈浮华,必然带来不切实际的攀比,甚或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如果导向积极正面,也可以引导受众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消费“符号价值”。

例如,近年活跃在网络上的“换客”群体,以“以物易物”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展开“需要决定价值”的物品交换活动,成为了许多追求低碳环保、倡导节约友善的时尚人群青睐的消费方式。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的《财富聊聊吧》节目主持人郭蕊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鲜的消费方式的积极意义,及时报道了一名郑州换客在网络上发帖,希望用一瓶矿泉水力西南旱灾地区换来一口价值12万元水井的故事。节目播出过程中,吸引了许多人加入交换的队伍。交换的东西包括价值不菲的水晶鼎,价值四千元的健身卡,甚至河南著名曲艺演员范军愿意以自己的一场演出作为交换加入这场爱心接力。这就是主持人很好把握了“换客”这一新鲜时尚的消费方式的“符号价值”的正向意义,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节目获得了2011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提名。

(二)充分应用互动平台

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催生受众主体意识的提升。人们渴望受到关注,渴望与众不同,甚至渴望炫耀的。也正因如此,现在的广播节目借助网络微博和短信平台的互动,呈现了大量个人言论和思想。王持人要通过筛选、编辑、编排短信内容,组织、运用听众短信优化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出色的语言功力。

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主持人王佳一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每天节目中,我都在尽心塑造着每一位听众的形象。”她说手机短信是听众发表看法、诉说心事.提出意见的好渠道。于是就根据这些文字,再加上自己善意的理解,略加一点升华,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塑造出每条短信背后的听众的鲜活形象。如:“2558真是一位特有责任感的朋友,她在提醒车号是京e92074的朋友注意,你的左刹车灯坏了。”随后把驾驶设施不全的车辆上路的处罚标准一同,将短信内容与节目进程融为一体,细致入微地服务出行人群。

(三)体验传播,真情疏导

重视感官享受是消费王义文化的特征之一,这恰好是广播媒体的情感性优势。广播在传播观念性内容时,相比电视显得有些单薄,在表达一些思想深刻、内容复杂、逻辑严密的信息时,需要听众通过思考、想象等方式才能获得一定的信息。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如果“寓情于理”,以充满感情的丰富的声音意向作为传播介质,将听众带入某种感官情境中,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达成的效果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如晚间节目中,我们听到:“现在夜深人静,乘客少了,有的出租车司机要休息一会儿了。您要把车停在人多、有路灯的地方,或者停在住宅小区里,千万不要停在偏僻的小巷,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这样的语言充满温情又彰显了主持人为特定听众群的体贴关心。

此外,广播语言的语气语调和搭档间配合默契的小“设计”也会影响到情感的真挚送达。如一期节目中一位听众发来一条给妻子的道歉短信说:“今天是我爱人的生日,我想说,别再生我的气了,以前岁数小,玩儿心多,对你的关心不够,你比我小,对你关心是我的福气,我们和好吧,祝你快乐。”对这条道歉短信的处理主持人进行了别具匠心的设计,主持人顾峰先以男性洒脱不羁的口吻读完这条短信,搭档王佳一故意挑刺地评价说“不太真诚”,随后自己又演绎了一版怯生生的、故作可怜状的“道歉”,前后对比的幽默效果一下子把大家逗乐了,这样的“道歉”效果比单纯念出听众短信要‘醒耳’得多,使“道歉”更真挚生动,也感染了更多的听众。这种情感体验的传播方式,不仅满足了“这一位”听众的愿望,更唤起其他听众珍爱家人的内心情感。这其间渗透了主持人的个人智慧、搭档配合、有意或无意的巧妙设计。但核心是真挚的情感表达,语言品位自然也因满溢温情而提升了。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5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影视作品大量生产并且收视率屡创新高。当前影视文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体,深刻影响着人们精神和文化生活,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使人们从中汲取很多精神营养,满足了人们渴求的精神需求。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激烈的现实竞争下,在实际利益的诱惑下,大量低俗的影视文化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重视影视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当前影视文化的价值观引导方向

影视文化越来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当前兴盛的影视文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表明了人们对它的支持和认可,无论有什么兴趣和爱好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原则的支配下,影视文化根据社会需求,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既定的价值取向。主流影视文化弘扬先进文化,追求真善美,在塑造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经济、职业价值观和引领其积极健康成长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非主流的影视文化肆意传播虚假消极的内容,容易误导大学生歪曲历史,轻视崇高和严肃,唯利是图,宣扬拜金主义。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影视文化信息的影响,并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恶劣影响。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在我国当前许多优秀影视片起到弘扬远大理想、讴歌浩然正气的社会舆论作用,对教育青少年、鼓舞大学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视文化使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增强社会责任感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处事的一扇窗户,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适应社会、热爱社会。增加了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它促进了大学校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连接,通过影视文化把多面的社会信息渗透给当代大学生,为他们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我校教育系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像《一个都不能少》这种真实反映教育、生活的作品,这些感人的故事、质朴的表演,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有效促进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引导教育大学生就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使他们的价值观倾向于建设祖国的神圣责任感和使命感。

2.影视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他们是在长辈们的过度照顾中长大的,处处保护的结果是集体意识相对较差。当前鲜明、生动的优秀影视作品,在当代大学生增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人物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英雄人物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感染、影响和教育着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并发扬。像《集结号》《建国大业》《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影视作品将我党和国家历经磨难时的坚强勇气表现出来,拉近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电影与大学生观众的距离,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价值观避免朝着孤立的、个人方向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影响。

3.影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当代一些大学生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学习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失衡,尤其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例如:电视剧《奋斗》中一群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面对现实中种种困难并没有停止他们奋斗前行的脚步。面对大学生毕业后遇到的就业、择业压力,他们需要的正是像《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钱小样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前优秀的影视文化帮助大学生在就业面临困难时有能力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锻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应有的健康心态。当前国内外大量优秀青春偶像剧影片,宣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大学生在紧张学习、生活条件下丰富了业余生活。

(二)消极影响

当前部分影视作品违背了我国所处时代和社会文化的要求,一些影视作品,片面宣扬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民主和拜金主义思想和观念。这些影视文化使大学生无视我国社会道德纪律以及法律规范,反对任何有利的约束,主张消极的绝对个人自由,特别是少数网络媒体的误导渲染和错误引导,使得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1]

1.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倾向于个人利益

当前一些资本主义社会崇拜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了一切”是他们的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想伴随着影视作品流传到我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这部分影片的影响下,容易误导有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私自利为人生目的,只顾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不顾他人利益。有些大学生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淡化,价值观念也转向为无视社会只重自我,无视集体只重个人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有国才有家”变成了只有小家和自我,以致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

2.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对迷信及英雄主义的盲目崇拜

当代大学生应是崇尚科学的先进青年代表,坚决反对有神论的新一代。但当前影视作品中对一些封建迷信和鬼神形象的表演,造成部分大学生往往徘徊于科学与迷信之间。例如有些满足于六十分万岁的大学生为了让自己能考试通过,还特意跑到庙里烧香拜佛祈祷,考试时随身佩戴观音菩萨形象的护身符。另外许多大学生崇拜具有大量血腥、暴力、打斗的动作影片,影片里面的哥们义气、打群架、黑社会势力都是他们极力效仿的对象,为兄弟勇于两肋插刀、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屡见不鲜,但依然觉得自己挺潇洒。

3.影视文化导致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蔓延

一些电视相亲节目,如《非诚勿扰》中表现出的“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奢侈享乐价值观,误导部分大学生好吃懒做、放纵自我,把价值观仅仅停留在物质的享乐满足上。“过度消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也时有发生,他们在自己没能力赚钱之前就贪图花钱享受,而且还要讲究不合身份的高品质生活,非名牌的衣服不穿,不刺激的游戏不玩,不感兴趣的课不上,不是高档消费品不用,等等这些享乐主义的思想不断通过影视作品渗透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去。

4.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婚恋态度的西方化

大学生通过观看西方影视爱情片,深受影片里婚恋态度的西方化情节的影响,很多影片中渗透着西方的恋人及情人之间情感冲击,尤其是在性的方面较少约束和比较随意,误导婚前和同居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特别是受部分低俗影视作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婚恋态度畸形化趋向越来越多。有的大学生对待爱情不珍重,爱情观崇尚于曾经拥有,忽视天长地久的传统爱情观念,甚至认为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谈恋爱,没有恋爱的生活是虚度大学生活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概括来说,这些西方婚恋态度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情感体验和爱情游戏成为他们真实的追求。因此,闪婚及闪离式的恋爱成为当代大学生爱情价值观主流的现象。

5.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政治观模糊

西方倡导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等观念通过部分影视片渗透到我国,虽然是不真实的、片面的,但这些影视作品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难以辨别已扭曲的政治观念,使得他们对本来划分不清的政治界限搞得更加迷茫、混乱和颠倒。造成大学生错误地把西方的经济繁荣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对社会主义发展极为不利。容易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引发误导,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学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学校教育应多方面重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教育主导,以当前政治经济形势为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选择正面的影视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消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倾向。

(一)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有效利用当前影视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影视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做出正面客观的分析,如观看《孔繁森》《任长霞》《铁人》等优秀的影视题材,利用高尚的影视人物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力倡导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传统教育主旋律,并且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教育学生用所学到的哲学思想和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腐朽和堕落,积极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影响。

(二)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过程。学校教育应倡导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精神感召、教学互动的和谐校园文化,应该多为他们提供实训、实践的锻炼机会,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建立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校园文化来陶冶情操、提高品味,许多高校利用周末或某个特定的时间播放一些国内外优秀影片,使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大学生情操,引导其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系统的审美能力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对审美能力教育加强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全方位认识,使他们走出价值取向的误区,澄清对人生定位、理想、追求的迷茫。[2]高校积极开设影视欣赏教育和举办影视文化讲座,多方面解读影视文化具有的艺术魅力和蕴涵的思想教育价值,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愉悦、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塑造完善审美人格。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欣赏交流、组织学生观看高价值、高品位的影视经典名片及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从影视文化中吸收积极的社会信息,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适应社会时代需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崔新广.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校园策略[J].电影文学,2007(16).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6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青年;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14-01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解读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叶兴盛于西方世界的一中文化思潮,他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中。它是完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这些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结构的一场文化运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扩张、文化工业的兴起,是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众消费品,这加速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

(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全独创性的思潮,是与多种社会思潮和流派交融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吸取了社会批判理论、法国结构主义、法国存在主义等相关流派的观点,整合出自己的文化思潮特征:(1)反对理性和传统。否定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为根本原则的文化运动主旋律,反对惊险的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2)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观点―自我和主题理论。后现代主义作品消解历史,使得历史―自我的生成关系自动断裂,从而消解了自我的历史性与时间性,自我只是存在于现时的瞬间存在。后现代主义甚至直接消解自我,造成自我的破碎和零散化,自我不是一个具有人格、感情和感觉的“自我”而存在,而是一堆散乱的、毫无秩序的木块而已。后现代主义“既没有个体的主体,也没有集体的主体,人只是历史的产物。”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结论和批评,也有助于青年加上对资本主义本质的了解,对列宁“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观点的理解和支持,作为一种思想趋势,其反传统、反权威等思想在世界大范围发展传播,作为多元化思潮的一分支,后现代主义思潮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社会、文化、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生态、未来趋势等多方面内容,知识范围广博,使得青年学生开阔了眼界,促使他们具有更加理性的现实思考,也唤醒了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对于青年的个性彰显提供精神支持,有助于青年的个性培养。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积极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倡导个性解放、绝对自由等等观点,高扬精神自由,容易误导青年走向绝对虚无,形成性格叛逆。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渗透着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导致青年的人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偏离。盲目地追随着后现代主义,以至于他们对什么事都抱有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放弃了自己以前所要追求的崇高理想。不追求、不思索、麻木不仁,这在他们的学习工作中有充分的体现,现在好多大学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六十分万岁”,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反传统、反理性、反主体性,也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享乐主义的产生。如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自私自利,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实惠;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丝毫没有责任意识。所以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三、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消极作用的对策

(一)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青年因为其马克思主义根底薄弱,涉世未深,学识尚浅,当他们面临复杂的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时,往往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分析和消化时就接收下来。这样就造成部分青年学生对自身和社会历史都缺乏一个辩证的认识,因此对当代社会思潮常常从好奇心出发,抱着强烈的求新意识。这种新奇感最初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为接受快、崇拜多,分析批判不够。所以需要我们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以不变应万变”。用辩证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吸取其精华部分,坚决抵制腐朽的、错误的思想文化。

(二)重视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辩证法常说,内因是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对内因的发展也起重要作用。所以在培养和引导青年正确的思想的时候,也要注意外因的作用,忠实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1)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校园文化高雅氛围

大部分青年都生活在学校环境之中,所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校园文化高雅氛围是应对后现代主义对青年消极影响的有效对策之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学生的影响,就要注重努力营造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的主导。通过这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

(2)关注家庭教育的渗透,创建社会和谐氛围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7

关键词:艺术;现代主义艺术;政治;同构;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72-01

关于政治对艺术的影响,虽然众说纷纭,但是承认政治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个答案无疑比认为艺术是政治的附庸,或者认为艺术不受政治的影响,是完全独立这两种说法要好得多。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在本文所探讨的政治和艺术都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那么政治是决定艺术的么?当然不是这样的。同属于意识形态,虽然政治对艺术有着影响,政治对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于经济基础,同时对于经济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一般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家毕竟是生活在社会里的实在体,把艺术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宣称是“纯粹的艺术”,能包容所谓纯粹的艺术的社会政治结构也是重要的。

作为一个在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和他的油画《格尔尼卡》极其出名,这幅画具有重大政治影响与历史意义。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通过这幅画,表现出了毕加索对德军暴行的无比愤慨。作为一个西班牙共产党员的艺术家,毕家索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政治立场。虽然他十分赞同超现实主义政治纲领,但他的作品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虽然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不同,但他用丰富的象征性来表达了现实的含义,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滔天。

正如共和国政府用艺术来帮助其政治主张,德国纳粹也也充分利用了艺术作为武器来极力铲除现代艺术。希特勒认为,艺术是政治的延伸,艺术是为政治所服务的。为此,这此种教条下,纳粹容不下被他们称为“颓废艺术”的现代主义艺术。其目的就是利用艺术的武器帮助其政治主张,即反对帝国主义又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社会主义。建议所谓的“德意志文化”。其次,艺术对政治也有着一定的反作用力。在艺术中,有三个的主要参与着――国家、艺术家、受众。国家是上层建筑对人民的统制工具,而要国家对艺术实施影响,就要通过政治对艺术其艺术主张实施重要的影响。政治要介入艺术,那主要是实施文艺主张的方式到主流艺术中。希望通过介入意识形态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主张。艺术做为武器,用得得当,能对政治产生良好的影响并推动社会的进程。但是艺术是柄双刃剑,过份的强压与控制,是违背了自然规律。

在上世纪轰轰烈烈的岁月里,苏维埃时期的艺术影响了很多人。文学艺术被当成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引起人们的政治激情,改造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0多岁几代国人大概不会忘记,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们品读高尔基、法捷邓夫等人的作品,唱着红色革命歌曲,着眼辅天盖地的红色艺术宣传,在这种文化艺术氛围里,人们充满着政治激情,逐渐修改着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冲动改造社会,甚至不能理性的看待世界。而苏维埃时期艺术的最大特色,也许就是其或自觉或被迫的政治化倾向。

正是因为艺术对于受众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艺术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组成也不为过,所以受众对于接受了艺术后,而产生的强烈反馈也是让人不可忽视。

最为有特色的20世纪,其艺术和政治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用“同构”来说一说。从20世纪初意大利未来主义与法西斯的结合开始,艺术就在世界范围内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相继出现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等方面。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把世界分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两大阵营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政治斗争的重要的武器就成了艺术,甚至使艺术几乎完全成为政治的代名词。

当我们翻开艺术史很清楚的知道,自从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西方社会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艺术,被人们所怀疑,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的发展下,人们的意识形态不会再狭义的满足于工具理性的文艺复兴艺术。社会的动荡、对资本主义的矛盾的认知和对资本主义的反叛和否定等等都影响着人们,正是因为艺术家的敏感,所以那种弥漫着颓废反叛的情绪对他们的影响更深。这个趋向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展露是意大利未来主义在1909年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标志性的宣言。该运动主张“革命性”的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的未来理想为此提供了“革命”“破坏”的观念。

我们分析一个阶段艺术文化,必然要分析其社会背景,文化现象,社会阶层。正是因为其时工人阶级和资本主义阶级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有了思想理论作为精神武器指导,文化趋向与政治意识的结合的出发点就一致了。虽然未来主义作为一个文化艺术运动昙花一现,但是,顺着社会的进步,不“破”不“立”精神的思想却已在新世界遍地开花。一次世界大战催化并迅速传播开这种20初欧洲普遍蔓延的反叛精神。

正是艺术被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内涵,使得艺术的政治色彩浓郁,它所具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都非常的巨大,有些灾难性的负面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产生的破坏影响是无法弥补,永留遗憾。

随着和平的到来,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淡化,政治色彩的减少,如今,虽然能在很多展馆看到艺术政治化的作品,但它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是越来越少。人们已经能够心平气和的去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对历史的认识也会逐渐理性,而不会再认为这是种不可饶恕的反动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国际上的共同趋势。虽然也存在有主流美术与非主流美术之分,但是,在国际和平的大环境下,艺术当不会再受到迫害与压强。

参考文献:

[1]刘红霞、艺术与政治、宗教的关系[J].邢台学院学报,?2004,(03).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8

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对该民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骨干,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文字语言得以实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通用语言,其发展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在英语发展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根同源的,两者在语言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与印第安土著语语言文化逐渐接触,为更好地适应北美大陆的文化环境,美式英语中出现许多新词汇,使得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产生很多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虽然英美国家都以英语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两个国家的英语都受到各自国家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英式英语历史悠久,秉承一贯的文化传统,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英国的评论家进行文学评论时使用的语言中规中矩,庄重、沉稳、不随意。他们以对文学作品尊重、崇敬的态度进行文学评论,这种语言运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传统的影响,是对本民族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尊崇的体现。不同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不具有英式英语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标榜“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使得美式英语在语言使用上更为自由、开放、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上,其文学评论作品有很多创新,充满创新性和自由性。通常,美国文学评论的观点独到,对人们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由于发展过程中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因此其文化历史传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及其具有的妥协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色彩在早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表现为评论中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持保守态度。随着英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评论标准,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虽然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发展出来的,但美国文学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创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是一个勇于突破的民族,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美国逐渐形成以独立、自由、民主为主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发展受文化传统遗留问题的影响较小。这种历史文化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富有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善于表达新观点。

(三)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人道主义从十五世纪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从广义上来说,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的对象,具有浓重的人文指向,而这一指向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于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人道主义的理解趋于保守,但理解得更为成熟;美国文学评论家与之不同,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具创新精神。

二、结语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9

关键字:大学生 价值观 思想教育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64-0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新旧经济制度转换时矛盾的产生,东、西方文化接触时思想碰撞的发生,当今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也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为使高校德育工作有效进行,笔者就教育环境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作一分析与思考,希望对当今思想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当前思想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是社会化过程得以实现的,思想教育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取向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深入研究教育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对于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大的影响。思想教育环境按其覆盖范围来看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本文将着重从宏观思想环境来分析其影响。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播媒介、道德和法制环境。

1.1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任何经济变革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作过程,而是一个经济一意识形态双向的运动过程。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善,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情绪,心理,心态以致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使思想教育面临更复杂的经济环境。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不仅从感性,而且从理性上都变得更加功利性和务实性。人们过度的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会使整个社会的思想环境处在无人治理甚至被人漠视的状态。许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他们对物质享受、对金钱不加掩饰的追求。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与社会的接口,从而使他们更加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效益。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代群体利益分配的不均,社会上存的不公平,使他们变得更加务实。他们更多的开始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很多人在学生时期就开始经商下海,在人际交往中开始有选择的交友,还学会了怎样拍领导马屁。学生时代本应该是一个最纯净的时期,可在经济大潮下也迷失了方向,价值观的多元性让当今的学子们感到迷茫又无助。恰如美国二战后所经历的“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1,2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现实的政治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使人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和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体现。当前执法人员强拆钉子户房子,引起的官民冲突的发生;民间上访人员被截留并遭遇不公正待遇等诸多现象的增多;官员的以言代法,,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曝光,都绘当今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在目睹这些丑恶后就开始怀疑社会主义,怀疑党,怀疑人生。在政治取向上,他们开始理论资本主义的优点,理论两党制及多党制的优点,理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优点,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出现了动摇。另外西方各国通过各种手段围堵社会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企图进行和平演变,这种形势会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易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怀疑。

1.3 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从广义上理解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融合,各国的文化产品也大量的涌入,大学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去接触世界多元文化,思想上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场浩劫后已元气大伤,没有完全恢复,新的道德价值规范在社会上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西方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乘虚而入无疑挤占了大学生文化观的薄弱区及真空区。传统价值和市场伦理、民族道德与外来观念将个体人格处于多变和相互冲突的多元价值下,造成了他们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使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混乱与无序,甚至无所适从。另外需要一提的是当今的宗教派别的传播,据笔者调查,很多宗教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校园,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构成了很大威胁,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很多教义指引大学生消极避世,这对大学生的进取向上精神是一个误导。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对人们影响很大,但是也要适当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减除其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4 大众传播媒介环境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多种形式的大众传播手段,可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众传播媒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对人的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现代大学生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电视和网络。电视以极高的覆盖率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电视传播的某种倾向、某种时尚,甚至某个节目所宣扬的观念都很容易影响大学生脆弱而多变的价值观。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受到某些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现在电视上很多影视作品都有宣扬金钱、暴力、个人主义的倾向,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冲击。不久热播的某电视剧就以“高房价”和“小三”的话题引起人们的热议,大学生们更是对其中的“小三”问题给予了热烈的讨论。网络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更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外国的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社会的阴暗面很容易被曝光乃至放大宣扬,这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由于我国对网络文化管理还不够成熟和规范,缺少理论根基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的各种表象迷惑而出现思想的混乱和动荡,引起价值观的变化。

2 当前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2.1 价值观模糊,呈中性状态

他们的道德评价体系比较模糊,不能从客观角度分析问题,喜欢从主观视角去分析并且还冠之所谓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名号。大学生看问题过于功利化,一切以自己的现实的状况去考量事情。对很多道德仁义事情他们都坚持“我表示

理解和支持,但是我做不到”这一信条。在道德上用双重标准来定义自己和别人。公交车上,他们明知应让座给身边站立的老妪,可是他们宁愿把头拧向车窗外,心里却也暗自期待能有哪个热心肠的人能站出来。明知作弊是一种违规行为,却还是为了自己的小利益铤而走险。他们知道价值评价的标准,但是实践环节和理论却出现了脱节现象。

2.2 道德迟钝,漠视法律

随着高等教育的兴起,当代大学生的的法律水平也不断提高,文化知识的提高不是随之而来的懂法守法而是对法律的淡然和漠然,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权、钱、人情远比法律来的更为保险和实在。“李刚事件”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就是因为社会对权力抗衡法律的容忍力开始崩塌并爆发开来。可纵观网上论坛,也有不少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已经从内心认同了这种现象,把这种事件当成了一种社会常态。大学生会这种心态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药家鑫事件”更是把当代大学生对法律漠视的程度推向了极致。

2.3 意识形态多元化

社会的开放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泛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被质疑。虽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优秀品德依然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但不可否认已经受到上述意识流的严重冲击。有人开始崇拜资本主义,羡慕西方的文化,追随西方式的价值观,挑战正统的儒家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有人甚至在迷失中去信仰宗教,追求超现实主义。

3 改善大学生负面价值观的对策

大学生的思想正处于活跃上升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对此加以指导和有目的的塑造,可以消除思想教育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高校要加强学校环境的优化

很多学生对社会缺乏深入的认识,对问题的思考浮于表面,缺乏社会责任感,这和学校教育环境不无关系。学校要重视环境对人的价值观的强化作用。首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要做好自我表率,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还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加强针对性,了解他们当前所思所想,及时扭转他们思想误区,辅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亚当・斯密说,行为的合宜与否,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情感。高校还要创造实践机会让大学生们从内心产生对社会的宽容与怜悯,引起价值情感观的变化,进而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再者,学校要给学生社团创造合适的氛围,用校园的青春活力来填充他们头脑。

3.2 社会要宣传主流意识

发现问题后就要解决问题,对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不要铺天盖地的去宣扬,这样会给社会造成一种习惯性的适应与漠视,让大学生分辨不了明智和愚妄。社会应从他们身心特点来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重视虚拟环境的影响,引导电视台播放青春励志电影电视剧,对电视节目加强审核。建设红色网站,取缔违法、黄色、有反动倾向的网站,加强互联网的监督力度,对惩恶扬善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区分和对待。充分发挥社会舆论、激励作用,对社会主旋律思想给予支持,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给予鞭挞,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3.3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

物质大潮下的社会更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放弃自我。大学是人生的黄金季节,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的资源,学习书本知识,吸收文明营养。将不合时宜的思想自觉拒之门外,抵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加强自控能力,提高自己审美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发扬慎独精神和自省精神,坚持唯物主义观和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信条,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为自己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辛淑英,对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

人文主义的影响篇10

【关键词】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67-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突破了国界和民族的限制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其中,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网络的发展与运用极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经济社会转型也会给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影响,加之长期和平环境对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带来的弱化作用,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极易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又偏于滞后、内容僵化、流于形式,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说服力。因此必须结合当前实际,进一步采取对策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信念。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

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上互通有无,形成了所谓“地球村”的现象[1]。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日益减少,全面形成了全球化意识,国家的界限逐渐模糊,整个世界的资源共享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之下,西方国家很多人提出国家主权和国家意识已经不再重要,更有极端人士认为国家主权无能论的观点,同时应该用全球意识来替代国家、民族意识,并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爱国主义没有意义、较为狭隘。大学生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很大,使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一定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

(二)影响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一般仅仅是国家领土、领海和领空的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国家安全较为狭隘,而经济、信息、生态、文化、人才、社会的安全也应包含在国家安全领域之中[2]。在维护领土、领海和领空完整、安全的基础之上,抵抗金融风险、弘扬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储备战略资源、维护物种多样性、保护高级人才、反对恐怖主义等等,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今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人才、生态等多个方面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水平。

(三)影响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财富,民族若是失去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会受到极大影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较为强势,其文化也不断被传播到发展中国家之中,造成我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被“西方化”[3],中华民族的文化逐渐失去民族特征,严重威胁了民族的文化安全。大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较深,一些新思潮、新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传播,造成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极大影响。

(四)影响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使学生产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人本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的影响极深,很多学生赞同西方国家以个人为本位的理念,对我国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性和世俗性特点,致使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受到一定程度影響。而事实上,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并不会产生冲突,只有先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体的价值和利益才能得以展现,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国家和民族依靠个体去完善和建设,同时国家和民族也会保护与支持个体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一)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爱国主义教育应突破以往的局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上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紧扣时代脉搏,有针对性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水平,在教学中秉持解放思想理念,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维和观念中跳脱出来,发现当下大学生的症结,正视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困难,转变教育观念,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问题相适应。其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重视实践,不断创新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获得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原则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具备持久化特点,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因此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清,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些学生受到网络中的思想影响,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不合时宜,积极投身到市场竞争中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一些已经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影响的学生,应予以重点关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深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贯彻“发扬传统与坚持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狭隘、封闭的,应吸收和融入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以开放的态度与其他理论相融合,从而不断进行创新,令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解放思想和观念,不能固守于当前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秉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原则来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能够发现当前教育现状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教育形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和变革,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对进行实践创新,整合爱国主义教学资源,利用社会资源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再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可以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以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由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管理,学生关注教育平台后,每天定时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现代化转变。

(三)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高校应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学资源,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整合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邀请一些爱国人士到学校来举办讲座,鼓励学生们与榜样人物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来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向榜样看齐,提升自身的爱国主义素养;另外,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辉历史,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使学生铭记抗日英雄的不朽功勋,牢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高校的剧院中经常播放一些爱国主义影视作品,由于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高校在播放影视作品时,应重视更新换代,选取现阶段优秀的、充满爱国主义情况的作品,令学生在生活中受到爱国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讲台上阐述相关知识和内容,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此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流于表面化,教育效果较差。由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因此应创新当前的教育形式。例如,开展爱国主义辩论活动,选择一些当下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爱国主义论题,组织学生针对论题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水平。

(五)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综合素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保障,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避免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對教师队伍的侵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还应注重教师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利用榜样激励机制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教师教育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的培训,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成为朋友,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并通过日常交流来纠正和转变学生的思想。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激进的爱国观点,教师应利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疏导,使学生能够了解理性爱国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深入,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信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家和社会应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分析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合理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代莉莎.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研究与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2. 

[2]杨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势与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