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入门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29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美术类专业;非美术类专业

tU238.2-4

一、造型基础课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造型基础课一直是美术类专业才开设的课程。造型基础课主要包括素描类、色彩类和构成类,这些课程类型都属于美术类专业的必修课。大学美术类的专业所招收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的,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各专业的需要再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能很好地解决基础造型的问题。这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美术类专业的造型基础课已经趋于成熟。

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造型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造型基础课里面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观察对象,以理性为主导,结合情感表现来发现、探索、想象、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认识和把握素描、色彩的规律,来再创造新的艺术设计形象。

所以现在的造型基础课不只是在美术类相关专业当中开设,在一些非美术类专业当中也开设,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通融性

专业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载体,是高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等教育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程度如何,是要通过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人才体现出来的。就目前来看,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正是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现“结构性失业”,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特色,将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地方发展需求及政策需求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要根据高校的实际状况,调整办学思路,展开错位竞争,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

艺考热过后高校结构性专业调整。从2002年开始,在社会商业化、娱乐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艺考”越来越热,各大院校争相开设艺术类专业。艺考热作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备受质疑。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艺考为我国选拔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大大繁荣了文化市场,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在高考指挥棒面前,在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面前,艺考被异化了。很多中学为了升学率纷纷开设艺体班,高校为了经济效益大量扩招艺术类考生,越来越多的学生不顾自身情况,为了能考上大学,盲目加入艺考大军,造成了社会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面对艺考现状,专家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应是提升国民感性素质,而不应仅仅作为应试教育的入学手段,而应该回归理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艺考热有所控制,开始趋于理性。一些高校在此期间新开设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对象也开始有所改变。原来只针对美术考生的专业也开始招普通文理的学生,也有的专业降低了门槛,由原来的美g考生转换成了只考莫种技能,比如摄影专业,前几年还招收有美术基础的艺考生,现在只考摄影方面的知识,也不管你有没有美术基础。

这种现象的出现,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一些这样的专业要及时调整课程和教学方法,要改革旧有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那些非美术类专业,招收的学生不是美术考生,没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但又要开设一定的美术方面的课程,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有一定的通融性。

三、造型基础课在非美术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造型基础课虽是美术类专业的课程,但非美术类专业也有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1.通过基础造型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软件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替代了手绘,但在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无法替代的。通过基础造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物体结构和特征,只有在造型不断深化的训练中,才能更敏感地扑捉到美的因素,只有在感受中才能理解美的真谛所在。2.通过基础造型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亲身体检造型的规律,可以加深对物体的了解,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判断力。3.通过基础造型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造型基础课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各专业之间的知识通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课方式的转变

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高校开设造型基础课就是一种延续和提升,可以结合高校专业的特点加以重点训练相关课题,为将来的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对于非美术类专业的学生,造型基础课的安排要有所改变,要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要使学生在没有美术基础的前提下,对美术知识有所了解,因为专业的需要,将来其它课程的学习要用的上基础造型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专业的学习。

通过多年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和探索,建议如下:1.调整开课形式。针对非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造型基础课。因为非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之前没有美术基础,所以要从简入手,逐步深入开展。2.侧重点不同。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要求造型基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继续学习后面的相关专业课程,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所以在大学阶段就必须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和练习造型基础。而像广告学和影视摄影与制作等这样的非美术类专业,虽然也需要学习造型基础方面的知识,但要求学生能深入了解一下造型基础的相关知识就行,所以这时候的侧重点就不一样了,侧重点不一样就决定了授课方式的转变。对于非美术类专业来说,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了解造型基础知识、多了解美学方面的原理。所以,可以通过让这类学生亲自参与练习和绘制造型基础方面的作业,加深对造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实践课的同时可以多结合造型方面的图片欣赏,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造型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美学方面的修养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造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的美学方面的课程,怎么在非美术类专业中把这门课上好,需要任课老师对本专业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课堂的合理安排与把握,也需要同行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2

广告学专业是培养广告策划、广告创意高级人才的一个学科,广告学专业本身既有理性科学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和策划,又有感性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性再现,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见图1、图2)。大脑中有了创意的火花,最终就要进行视觉化的表达,而视觉形象的表达是当今广告传播的重要方式,对各种文化现象和诸多生产成品的视觉描绘而予以有效的沟通却是必不可缺的[2]。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让消费者更快捷、更准确地接受广告信息,并且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并随即产生愉悦的情绪。一个广告活动的基本流程是: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广告创意-艺术设计表现-媒介策划-广告费用预算-活动执行-效果评估[2]序二,1。广告设计制作之前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创意是广告活动的基础,中间的艺术设计表现则是广告创意的结果,没有艺术设计表现,广告活动只算是完成了一个部分,是纸上谈兵,广告活动将会前功尽弃。可见,广告设计在其中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是前期工作的延续,是要直接面对大众和消费者的初步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前期工作的成败,影响着商品的推销,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图像的时代: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广告、美术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动漫以及游戏等正在互为激荡汇聚[3]。我们经常称现代经济为“眼球经济”、“视觉经济”,是因为各企业团体和销售的商品在市场经济舞台上的表现,与视觉形象有关,与艺术设计有关,也可以说与我们培养的广告人才的艺术素养有关。

文科类学生艺术设计课程素养存在着“不平衡性”

广告学专业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虽然都具有文科的性质,都开设有艺术设计类的课程,但学生在专业素质、接受能力上却是存在差异的,即存在着“不平衡性”。其产生不平衡性的原因如下。

1.招生方式的不同和生源的差异广告学专业属文科类大类招生,这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以文史类的知识学习为主,基本上放弃了美术课程的学习,因此几乎没有美术方面的基础。进入大学的广告学专业之后,二年级下学期才开始细分方向。甚至有些学生还是由理科专业转系或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由于我国目前事实上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了学生艺术素养的严重缺失。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入大学之前,进行过比较完善的美术基础训练,也进行过艺术专业的严格考试和入学选拔,所以艺术上的敏感度较高,具备较好的审美素养,但文化基础却相对薄弱。在招生的形式上,在生源的选择上,这两类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门径却有很大的不同。

2.基础教育各有侧重,结果都是“跛腿”走路既然两类学生来源不同,高中阶段的教育方式学习内容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造就了两类学生知识结构的较大差异,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好,却是个艺术盲;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好,文化基础却相对薄弱——都好似“跛腿”走路,不是一个文学素养与艺术素养均衡的“正常人”。而广告学又是一个文学与艺术并重的专业,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留下的“残疾”,要靠大学阶段来弥补和完善。3.思维方式不同,培养形式有异广告学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广,写作与创意能力较强,接受能力也有上佳的表现,思维方式比较理性和严谨,而努力的方向是以创意、策划为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创意上缺乏深度,但动手能力强,感性思维,而努力的方向则以艺术表现为主。

广告学专业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困难点

通过分析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与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素养上的不平衡性,也能发现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素养上的欠缺,这便是教师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上遇到的困难点以及障碍点。

1.专业基础差,“眼”“脑”“手”不能协调并用前已有述,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差,当是不争的事实,此不赘述。其专业基础差,与“眼”、“脑”、“手”不能协调并用亦有相当大的关联。“眼”,即眼睛所能接受的美感。艺术上的美感是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获得的。艺术史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中的“眼睛”,是指人的观察能力和对客观世界中“美”的认识和发现,如果有了一双能识别“美”的慧眼,才能摄取创作素材,而作相关的知识储备,为后期的创意设计提前准备。在此方面,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偏弱。“脑”,指的是用专业的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总结和创意,是对旧的元素进行新的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出新的火花。这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强项。“手”,就是具体的表达,它是将“眼”中观察到的、“脑”中分析加工了的概念,进行视觉化的表现,其中必须贯穿美的法则和规律,更准、更快、更美地传播商品和劳务信息,达到艺术表现广告的目的,这方面则是广告学专业的学生的劣势。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在“眼”和“手”方面比较弱势,在“脑”上比较强势,三者不能很好的协调并用,这便是造成教学困难的根本原因。

2.课程安排分散,“战线”拉得太长广告学专业的艺术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与艺术设计专业很不一样,艺术设计专业的各门艺术设计课基本上是在1~6周内完成,先理论后实践,集中精力学习和练习,一气呵成,因此记忆深刻,效果良好。而广告学专业的各门艺术设计课基本上安排在1~18周内完成,每周一次课,相隔时间较长,前面学的知识点不太容易连贯思维,所以学生接受知识的整体概念性较差。此外,经统计,广告学专业中近10门艺术设计类课程要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完成(主要是在大三学年),由于学生缺乏较为扎实的美术基础和艺术功底,后期的学习阶段又要和较多的专业理论课齐头并进,要想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培养出较高艺术素质的专业人才,有点困难。

3.学生人数多,教师不能仔细进行个别辅导美术学院每个班的学生在25人左右,一般不会超过30人,教师在讲授理论课后的实践阶段,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时间较多,因此可以认真进行个别辅导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广告学专业的课堂,学生一般少则70人,多则120人,教师难以一对一给予深入地辅导,只能上大课,讲理论,纸上谈兵。而广告学是一门实用型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设计中的问题需要有具体的、深入的辅导才能解决,这就产生了矛盾和困难,因此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材施教,培养合格人才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在广告学专业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有一些感悟和思考,现提出,以就教于方家。

1.课前:充分准备,注重联系与沟通广告学专业中有近10门艺术设计类课程,课程中有许多知识点是相通的,即互有联系,并由多位教师分别讲授,讲授时难以避免交叉及遗漏,就会造成有些知识点重复讲授,有些知识点相互之间似乎缺乏关联所以,上课之前,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有必要的联系和沟通,以避免知识的重复讲授,同时也能保证每门课程的独立性。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厚此薄彼,也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中:承上启下,做到“瞻前顾后”每门课程讲授之前教师要对该课程进行介绍,介绍该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门课如何教怎样学?时间上是怎样分配的?要看那些相关的书籍?还要重点关注那些知识点?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些都要在第一堂课中介绍清楚,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能够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每门艺术设计课每星期只上一次课的特点,所以在每堂课中,要对上一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复习,让学生先进入状态,再逐步过渡到本堂课的正题,这样,就能尽量减弱因教学“战线”拉得太长而带来的弊端。教师在讲授中还应该“瞻前顾后”地将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点进行有机地联系。比如“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有“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摄影”、“广告创意思维”和“版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点,讲授中是不能孤立地谈“平面广告设计”的,而需要将涉及的其他课程的知识点在本课程中的运用进行综合的归纳,这样既复习了以前讲授过的课程,又对当下的内容加深了理解,让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而不是一段段零碎的记忆。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美学边界哲学艺术学伦理学

回首现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百年历程,我们不得不坦诚地面对的是:现当代中国美学界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并没有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什么是艺术这些最为根基性的课题开展。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则是没有明确研究对象的边界。质而言之,我们应该首先明白研究对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对于美学,我们应该明确美学研究什么或者美学不研究什么。

边界,从日常的意义表达来看,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分界线;而从思想的意义表达来看,是思想差异的结构。思想是思想家的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述,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思想自身,无论是显在的,还是隐在的,必定有一定的结构性,正式由于此,思想之间是差异的,一种复杂的差异。因此,思想的边界,不仅仅是一种差异的区分,更是这种差异的结构的区分。对于思想,对边界的区分、划定——主要是通过辨明差异、展开差异、描述结构来实现的——是思维有效展开,避免论证模糊、混乱,确保论域范围明晰,正确选择、运用合适的论证方法的基础。划定边界,确定研究对象的“合法性”,是展开理论研究之前的意识清理和纯粹的理性批判,只有当这种批判活动获得了切实的根基,即研究对象的“合法性”通过边界的划定而得到有效确认,于此出发的理论研究才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地基之上且获得了属真的理论前提而可以有效地展开。对于美学,亦如是也。

由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实践美学曾经在中国美学界拥有着主流话语的权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中国美学界的学人力图突围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困境,反思、批评实践美学几乎成为一种大众之狂欢,众声喧哗,而反叛与坚持,对抗与维护依然并存。用力最甚且影响广泛当属“后实践美学”,其核心术语如“生命”、“生存”、“存在”则来源于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而且其思维模式不得不受其相关的影响,诚然,“后实践美学”在基本论题、关键概念、思维进路方面依然陷入了它所批评的实践美学所陷入的窠臼,即“后实践美学”质疑和批评实践美学的理路,反过来,对质疑和批评“后实践美学”依然有同等的效果。当代中国美学界之所以会陷入如此之困难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美学即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边界在哪里这一最为根基的课题没有得到有效的理论研究。

边界是一门学科是其所是且如其所是的最为根本的规定。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边界在哪里?

一、划定美学的边界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哲学中诞生的。美学的边界有形而上的规定性。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学,而是对边界的一种质的规定,具体表现在美学同哲学的边界上。美学有自己特有的形而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美学的边界有形而下的规定性,具体表现在美学与艺术学、伦理学的边界上。

(一)美学与哲学的边界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从历史上看,哲学是很古老的,而美学是很年轻的,而且从关系上看,美学是诞生于哲学的,有哲学的思维之源。但是,从学科意识来反思美学和哲学的关系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在学理上对先前关于美学与哲学的学科混淆或截然分离的研究进行知识学的清理,之后,为美学与哲学的学科边界的划定做一次基础性的理论探索。对于美学与哲学的边界问题,主要从学科的基本情况,研究范式,研究对象展开具体的学理分析。

具而言之,就学科自身而言,哲学,在历史上,是其它一切学科或科学的基础,即为其它学科或科学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规则、规定方向或确立范式。在西方古典时代(如古希腊罗马),哲学决定其它学科或科学的发展;哲学家就是科学家或百科全书似的学者(如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综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从根本上看,这是一个事实:一个有开拓性的哲学体系的建构所引发的哲学运动(哲学思潮)对其它学科和科学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如现象学哲学对人类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学理论、艺术学等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从研究范式层面看,哲学,字源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智慧不是知识。知识是具体的、特定的甚至是局限的,其研究范式是实验性的、形而下的;智慧是抽象的、超越的甚至是大全的,其研究范式是思辩性的、形而上的。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由此,哲学的研究范式较之具有实践效用性质的知识的研究范式更具有超越性和终极关怀的意义与价值。从研究对象层面看,在对智慧的爱的基础上,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展开了对存在和非存在的研究。而把哲学视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则是近代的事情。当然,西方的现代哲学是非爱智慧的,后现代哲学是反爱智慧的。然而,这或许从思维或思想的另一面说明了哲学本身是爱智慧的。关于人的思考及其成果——思想是哲学的最为根基的主题和具体的展现形态。如果,诚如后现代哲学所言,不仅作为主体的人死了,而且人本身也死了,那么,哲学和哲学研究所展示的智慧和思想还有何意义,我们陷入了纯粹的虚无的境地。而对于美学,就学科自身而言,在西方的古典时代,没有美学,只有诗学。美学,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是近代的事情。美学的初始意义是感性学的。感性学(ästhetik)是被誉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嘉滕(alexandergottliebbaumgarten,1714-1762,有人译为:鲍姆嘉通、鲍姆嘉登、鲍姆嘉敦)在全面清理人的心意机能与知识学对应的时候发现:与人的知性即认识相对应的是逻辑学,与人的理性即欲望相对应的是伦理学,而与人的判断即悦与不悦的感觉却没有相对应的知识学来研究。人的心意机能结构是:知-意-情,即对对应的真-善-美认识的能力,其成果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而在彼时代,只有逻辑学和伦理学,于此,鲍姆嘉滕意在建立一门专门研究人的情感能力的学科,不仅可以在认识领域里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对人作新的认识,还可以完善人的知识研究领域的知识学结构。感性学应运而生。从研究范式层面看,美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哲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由于,美学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的知识学部门。美学在根本上是哲学的,即美学的思维、气质、架构具有哲学的属性。由此,美学研究是抽象的、思辩的,而不是具体的、形象的;是与智慧相关联的,形而上的,而不是与知识相关联的,形而下的。诚然,并非与所有的哲学的研究范式相对应的美学的研究范式是真正属于美学的,西方现代美学研究是非美学的,后现代美学研究是反美学的。从研究对象层面看,美学研究的不是关于各艺术门类的具体的知识或基本的理论命题,而是与智慧、美相关的一系列基础性的思想主题。随着人类思维的完善、实践的发展,美学越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容,而且美学应该且能够拥有真正的自我,尽管无法也不可能切断它与哲学的血脉之缘,这是美学的内在秉性。而美学的内在的秉性只有在具体的美学的基本的问题域里体现出来方才具有质的规定的理论有效性。因此必须重视美学自己的基本的问题序列,因为否定美学自己的基本的问题序列就是否定美学的内在秉性,也就否定甚至取消了美学自身。

由此,美学与哲学的区分得以厘定,区分就是划定边界,正是在美学与哲学的边界上,美学是形而上的,也是独立的。对于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这一区分是最为根本的、内在的,惟此,才能继续获得美学的其他规定而展开有效的美学研究。

(二)美学与艺术学的边界

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从历史上看,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美学中分离出来的,从研究对象上看,美学与艺术学将会面临着特定的共同的研究对象,尽管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有别。对于美学与艺术学的边界问题,主要从学科自身情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展开具体的理论分析。

具体地讲,就学科自身而言,艺术学,据研究,德国艺术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1894)里第一次使用这一术语,而且认为美学随着形而上哲学的失势也开始了衰落,而艺术学作为一门科学将随着其它学科的方法的引入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之前,德国艺术理论家菲德勒就从研究的根本问题方面对美学与艺术哲学作了明确的区分,在其语境里,艺术哲学就是艺术学。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德索(maxdessoir)。这一过程似乎类似于美学诞生的过程,而实际上,美学是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知识学部门诞生的,在其后的很长的时间里还是隶属于哲学的,而艺术学从美学里分离出来后,就很快得到了独立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随着西方社会后现代思潮的席卷,在艺术领域,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模糊,艺术学有取代美学之势,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取消了原本意义上的美学,即美学基本上走向了形而下的维面。之所以如此,从研究对象层面看,艺术学研究围绕着艺术的基本问题展开,探讨艺术的发生,艺术的历史,艺术的原理,艺术的规律,艺术的效用(意义),艺术的分布,艺术的传播,以此为各部门艺术学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的基本法则,而各部门艺术是具体的特定的,详细地展开研究是应该由各部门艺术学来完成的,即各部门艺术学是关于各部门艺术的知识学,是以各部门艺术为研究对象及其所属领域为研究范围的,它不能为其它的艺术部门提供有效的研究原则,也不接受其它艺术部门的研究原则。由此,艺术学是关于艺术的知识学,即所谓的一般艺术学(德索在《美学与一般艺术学》里首次提出的概念)。而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智慧、美,具体展开就必定涉及到艺术(如所谓的艺术美问题),但是,其研究的切入点和运思的重点或方向理应是有所差异的,甚至是全然的差异。美学关注的是与智慧、美相关的关涉于艺术的超越性的主题,而艺术学则是关注艺术的具体的理论课题。因而,从研究方法层面看,艺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了的,需要运用一系列具有科学性质的可以证实或实证的方法,如人类学的,历史学的,人种学的,心理学的,地理学的,……,来探讨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历史,艺术的发展等一系列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美学研究的方法则因此只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即所谓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纯粹思辩的。在当代西方,主张美学应该走向科学,彻底和哲学决裂,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美学问题。无疑,这实际上是在取消美学,用艺术学的研究方法规训美学,将美学纳入到艺术学的范围之内,而不是在建设更不是在拯救美学。

由此,美学与艺术学的边界得以确立,在此边界上,美学同艺术学相区分,又相关联。这种特殊的联系决定了美学可以建立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规定与相关的艺术学的知识、规则对接而形成的新的各部门美学,如绘画美学、音乐美学等等。由此,美学对艺术的各门类开放即提供或制定特定的规则,而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三)美学与伦理学的边界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从历史上看,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哲学的系统里具有逻辑学一样独立的地位,从学科发展看,美学从受伦理学的束缚到在伦理学中备受关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美学与伦理学的边界问题,现在从学科自身情况、研究对象、学术旨归展开具体的理论探索。

详而论之,就学科自身而言,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尼克马克伦理学》(ethicanikomachea)里首先正式使用“伦理学”这一术语,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形成。伦理学(ēthika),在字源学上的本义是场所、居住的地方(ēthos)。在中文语境里,伦即人际关系,具有人际间性,理即法则、规则,具有规定性,由此,伦理即人际关系的规则,而在西文语境里,ethos(伦理)即mores(道德),ēthik即moralis。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从历史上看,在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的德性,在中世纪,是神的德性(神性),在近代,是人的道德(人性),在现代,是存在(人的存在及其规定),在后现代,是欲望(“后义务”时代的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对于美学,古希腊的美在世界,中世纪的美在上帝,近代的美在自由,现代的美在存在,后现代的美的无规定性是研究的主题[1]p29。从研究对象层面看,伦理学研究的,在中文语境里,是人际关系的规则,在西文语境里,则是人在其出入、居住的地方所产生的与道德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人际关系必定仅在人出入、居住的地方展开,人在其出入、居住的地方展开的关系即谓人际关系。从历史上看,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应当至善,怎样才能至善(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主要课题,在中世纪,神学德性论所规定的信仰、希望和爱的神圣德性与义务是中心问题,在近代,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是核心主题,在现代,人的生命、存在、人格、心理、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对德性的规定是主要论题,在后现代,人的欲望、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传统理性及其规范的绝对否定和拒绝是流行话题。而美学研究的是古希腊的史诗、叙事诗、悲剧,中世纪的上帝、世界、灵魂,近代的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现代的存在、人的心理、形式,后现代的生活、语言。从学术旨归层面看,伦理学的核心论题是人及其关系的规定。对人在现实生活世界里应当怎样或不应当怎样,为什么会这样而不会那样,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行为的根据,对行为事件进行评价、判断的标准、结果,为什么要作评价、下结论,如何展开评价,为什么这样评价而不那样评价,如何认识人的行为事件,为什么要认识人的行为事件……一系列对于伦理学具有根基意义的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理论伦理学的课题。而将这些基本的理论成果付诸于实际的生活世界即制定一系列的现实规定来规范人的行为,则是实践伦理学的任务。于此,理论伦理学具有形而上的性质,实践伦理学具有形而下的性质。无论如何,伦理学的研究工作是紧紧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对人进行形而上的省思由此对其关系进行审查和规范。因此,伦理学的研究不仅指向抽象的人,还指向具体的人。而美学研究的是与智慧、美相关的一系列基础性的思想主题,由此,美学研究指向的是智慧即对人的规定。

由此,美学与伦理学的区分得以阐明。区分本身就是划定边界。在此边界上,美学不仅是独立的,而且是实践的。于此,审美教育获得了坚固的学理根基。

作为一门学科,由于其缘起的学术语境和自己的特有的研究领域,成为一个结构或具有结构性则是题中之义。美学的结构应该通过对其边界的勘定来体现和保证的。美学与哲学的区分是对美学的形而上边界的勘定,美学与艺术学、伦理学的区分则是对美学的形而下边界的勘定。划定了美学的形而上边界即确定了美学的根本性的规定,划定了美学的形而下边界即确定了美学的拓展性的界域。从形而上边界到形而下边界,从根本性的规定到拓展性的界域,美学作为一个知识学部门即美学自身具有的结构的差异性得到了确认和保证。美学的学科性真正被确证,即作为一门学科,美学的主体性得以确立。

二、划定美学的边界的意义

(一)真正确立美学的知识学主体性

美学的形而上边界及其形而下边界的划定从根本上标明了美学的差异性结构,美学的研究不再因为各种非美学、反美学的研究而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的地位在其差异性结构被确定即知识学主体性被彰显之时被奠定。美学是美学。美学不能主导其它的研究领域,也不能为其它的研究领域所主导。美学作为一个知识学的部门是独立的、完整的,而不是附庸的或独断的。如果美学的形而上边界和形而下边界不能被划定,美学的结构差异性就无法被保证,美学的知识学主体性变得晦暗不明,美学因此而可以主导其它的研究领域,也可以为其它的研究领域所主导。于此,美学要么是附庸的,要么是独断的,而不是自己的,美学的知识学主体性被否定、被消解了。

(二)正确划定美学的研究的范围

美学的形而上边界和形而下边界的划定则是为美学的研究的范围划定了明确的、清晰的界线,美学研究应该在这个区域里展开属于自己的研究,越出这个界限,所做的工作就不属于真正的美学的研究工作了。此时,美学不是美学。从形而上边界到形而下边界,从根本性的范围到拓展性的范围,美学的研究的范围被确切地划定了,美学的研究的论题被明确地确定了。美学仅在此范围里展开的研究是有效的即属于真正的美学的研究。

(三)有效确保美学研究的纯正性

美学的边界的划定即是确立了美学的知识学主体性和划定了美学的研究的范围。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给美学研究带来了什么,从根本上讲,这则恰恰给美学研究带来了纯正性的有效保证。具而言之,一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监守自己的本分,不越界操作即不非法地侵入其它的研究领域并为其研究提供或制定规则而使之失去自己的本性;一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不被越界操作即其它的研究领域非法地入侵美学的研究领域并为之提供或制定规则而使之失去自己的本性。

综上所述,对划定边界的意义的理解,在学理上,可以避免两种研究的危险性:一是在研究之初确定的被研究的领域概念的狭窄,而后在研究中,论证关系的环节越出了被考察的领域的界限而在一个更加宽泛的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一是对被研究领域的混淆,即诸多异质的领域误以为是统一的领域,这是致命的危险,将会造成最严重的恶果:一是确定错误的研究目标,一是运用与该领域的客体不一致、因而根本错误的研究方法,一是混淆逻辑层次,而使真正基础性的定律和理论被研究主体自以为是地作为次要的成份和顺带的结论徘徊于完全陌生的思想之间。[2]p3-4如此之研究,不但无益于研究本身的发展,而且实则是一种学术“污染”,其根本缘由在于对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的误解和异质的领域的混淆即缺乏先验的边界意识批判。对于研究领域的范围和界线的问题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康德(immanuelkant)对于逻辑学的边界的认识的一句名言——“如果人们允许各门科学的界线相互交织,那将不会使科学增多,而只会使科学畸形。”[2]p4——切中肯綮,意味深长。对于现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尤其如此。

参考文献: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4

(一)政策弱化了法制教育的作用。

2005年开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将高校法制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把原有的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这种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但在客观上却降低了“法制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比重,弱化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法制教育附属于德育。高等美术院校同其他高校一样,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法律基础仅占这门课程得三分之一比重,仅仅用十几个学时就要把涵盖民法学、刑法学、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等多个部门法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只能是浅尝辄止,更谈不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了。

(二)缺少法律氛围,师资建设不足。

高等美术院校与其他类别的院校相比有着自身的弱势,第一,从学校专业设置来讲,我国绝大多数综合型大学都开设了法学(律)专业,成立了法律系(部)或专门的法学院,法学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法律和学术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广大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受到积极的影响。而美术院校因为专业设置单一且均为艺术,一般不可能开设法律专业,因此很难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很好的谈法论法的良好氛围。第二,众多高校法律专业的设置带来的另一个优势便是法律师资力量相对强大,一般来说这些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均是具备专业法学素养的人才来讲授,这些法学专业教师能从法理出发,传授给大学生相对系统深入的法学知识,而不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在这点上,作为高等美术院校而言,具备法学科班出身的法律教师少之又少,不能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法律教师团队,而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讲授法律基础课。他们一般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和素养,更多的是进行道德的宣传,无法真正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僵化,重视程度不足。

从国内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均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程,高等美术院校在这门课程的安排上与艺术专业课程相比可谓边缘化,加上非法学专业教师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和枯燥的填鸭,学生早已厌烦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对高等美术院校来说,在教育教学上更多关注艺术专业课程,而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这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相悖。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兼顾人文素质教育,这有赖于合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中法制教育课程应该占有相当比重。

二、完善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进行法制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其法制观念的有无,法律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法制教育的成败。教师乃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拥有一支积极向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健康有良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应该对“法制教育”给与足够的重视,改变过去仅仅任用几个非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法律基础课的状况,法律知识毕竟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担任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是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科班人才,这样才能从法学的根本理念上教授学生法律知识,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改革法制教育模式。

高等美术院校应该打破传统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反对照本宣科,应该支持和鼓励教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带领学生多进行法律实践,比如组织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到法院听审,组织艺术专业学生与法学院校学生进行交流与辅导活动,尽可能的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与宣传,增加艺术专业大学生与法律接触的机会。此外,法律专业教师还应该增加案例教学,用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法律真谛,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为了加强法制宣传,高等美术院校可以成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聘请法学专业教师担任中心成员,为广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这种面对面的法律讲解必然更有针对性。

(三)开设艺术法课程。

高等美术院校开设的专业均为艺术相关,专业学生无论是进行绘画创作还是设计创作均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应该学习艺术法相关课程,这一方面在自己作品受到侵权时能够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一方面也要用艺术法的知识作为指引,避免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中央美术学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设了艺术法课程,成为国内高等美术院校开设艺术法课程的先驱,这值得其他高等美术院校借鉴。艺术法课程内容应该以知识产权法为主体,包括与艺术品相关的拍卖法、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法等。

(四)学校内部成立法制教育管理机构。

目前中国大学一般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法制教育管理机构,而是由教务部门负责协调安排法律基础课程,但作为一般的教学管理部门他们没有专门的时间去研究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课,况且在美术类院校法制课程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强化法制教育管理。鉴于知识产权法、拍卖法等艺术法在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该明确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应该成立单独的法制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协调全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工作进一步做好并落到实处。

三、结语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创新途径;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高职学院美术专业中的素描教学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然而,在素描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需要教师去改正。因此,正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新的教学途径势在必行。素描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进度,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素描技能,为学生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一、素描的定义

素描课程是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一门课程。素描起源于西洋,在绘画中是单色彩的绘画。素描这门课程抛弃了浮华的色彩,仅仅是针对物体的线条、构成等素材刻画对象。素描基于学生对现实结构、空间和形体的掌握与创造,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能力和绘画能力,是以后学习与实践的敲门砖。

二、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主体地位过强,限制学生发挥。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的限制,教师在传授素描知识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强硬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理论,缺乏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教师在于指导学生进行素描绘画时,经常会提出一些具体的、细致的理论要求,希望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于知识有更为细致的理解,虽然学生对于知识理论有了更为细致化的理解,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在素描教学的长期实践中,一些优秀的美术指导理论渐渐变成一种生硬的,已定的概念和理论,成为一种既定经验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阻碍。教师利用这样的理论进行强制地灌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现象的空间,让素描教学变得而索然无味。

(二)课堂形式混乱。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采用诸多方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譬如,采用自由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减少对课堂的规范和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来完成学习任务。殊不知,这样过度自由的课堂氛围,却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扰乱了课堂教学的秩序。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三)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笼统,无针对性。我国高职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较差,且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每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大部分学生情况进行教学,教学模式较为笼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部分学生对素描失去了兴趣,同时也是那个丧失了部分同学原有的美术天赋。

(四)教学方法不合理。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制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学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延续之前的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合理教学方法的缺失,造成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取的知识量的减少,阻碍了教学进度的开展。

三、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作用,强化学生真实感受。教师应该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师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时,有利于强化自我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打开思维世界的大门,尽可能地去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事物有更为真实的观察。切忌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失去对于自我感受的真实认知。自我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与认知,有利于自我审美形态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强化了自我的认知,表现了自我的真实,为审美意识形态领域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教学氛围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清净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对知识地讲解。制定良好的课堂秩序并不代表要限制学生的自我表现。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对于优秀作品技法的学习与了解,然后在教室的讲解下,通过自身的对比和对优秀作品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将尝试用自我真实感受去对作品进行探索与研究。这种教学方法,既维护了课堂秩序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表现。

(三)因材施教。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自我发展起了抵制作用。孔子讲,“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理子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教师应该对于大多数学生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了解,并区分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首先从基础知识入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对于那些美术基础好,条幅较强的学生可采用相对宽松的教学手法,为学生的自我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给予空间。教师采用因此按时交的原则,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曾经基础薄弱,认为的不到教师关注的学生有了被重视感,激发了学习兴趣,挖掘了内在的美术天赋。教师的职责也得到更大的发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在素描课堂上,高职学院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在素描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选定好静物,摆放好位置,然后由学生进行绘画。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自我感受来挑选想要绘画的景物,从而进行绘画。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出来的学生作品,具有强烈的自我感受和主观审美色彩。让素描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绘画基础训练,而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感受的挖掘课程。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素描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所在,以及希望学习的内容。从而将内容归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培养学生素描兴趣的形成。让学生对素描感兴趣,利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天赋的挖掘。

四、结语

素描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高职学院认识到了素描课程的重要性。高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枷锁,不单单训练学生的素描技巧,更应该跳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抒发自我感受,发掘潜在的美术天赋。。打破学生眼界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美术专业知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美术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13,02(24):232-233.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教学;艺术设计;培养;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9-02

一、专业基础课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

专业基础课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构建体系中都是起基石作用的,没有良好的基础课程建设,再精彩的专业课都不会有厚重的根基作支撑,无法正真深刻和发展起来。在这一点上,艺术设计专业更显突出。试想没有系统而专业的色彩感知基础练习和大量对自然界物体色彩的观察描摹作基础,设计师们的色彩搭配和运用是很难做到极度谐和具引导性的。没有通过素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严苛训练,设计人员很难对物体的透视,体块,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拿捏准确。甚至专业基础课中对于布置静物的这一细节都很重要。布置静物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静物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情绪和作画的进程与成效。布置静物首要的一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便能产生自然美;合乎情理便能产生某种基调或意味。因此,在选择静物前应先构思,不要盲目拼凑一堆静物。必须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审美,首先应确定主体,选择符合主体内容的物体。大小、深浅得当,适于构图上的横竖变化从整体考虑物品放置的疏忽及前后层次关系,主体物的位置要放得适当,既不要放得靠边,也不能放在画面的正中。环境或背景配置要好,要使衬布颜色的深浅、冷暖摆设得体,不能片面认为衬布只是作为背景。认真设计一组静物组合后的基调与效果,使色彩的构成给人美的感觉。为突出主体内容服务。没有专业基础课中三大构成的深入学习,平面设计师就无法在广告招贴,书籍装帧,企业Ci等一系列商业应用方面取得成功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再者,没有对人类艺术史的发展认识了解就无法真正深具优越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无法做正确的设计审美判断。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作用至关重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更对实用型人才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艺术设计行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作为人才的输送者都在因时而异的调整教学导向,大部分艺术类高校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在进行各种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都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专业设置涉及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市场需求进项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适时导向性。而基础课的教学,一直是教改当中较为重要的一块领域。在国外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较好的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育。美国早在1994年就通过了《学校与就业机会法》,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把使毕业生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今后学习和在生产部门所必需的工作经验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工作。英国私立大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务实,尽量为学生提供取得专门职业资格的课程,而且都是根据本地区需要设置的,所以既有利于学生集中,又有利于学生根据当地需要就业。日本的私立大学设置课长直接负责联络各企业人事部门,与其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学校的基础课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就职讲座,还根据社会变化情况预测职业前景,进行市场分析来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导向,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德国的私立大学早在上个世纪末就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其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是人才培养与市场挂钩,即指导学生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二是科学研究与市场挂钩,即如何加强应用性的研究,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可见,市场的需求、市场的法则已成为制定专业基础课教育和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二、艺术设计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何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简单来说,在当下环境之下适应于市场发展,能顺利就业并较好的投入工作,符合用人单位部门的要求,创造艺术设计专业价值的人才就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以下是内蒙古昌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因业务需要招聘资设计人员的相关要求:工装设计师五名,景观设计师两名,施工图绘图员两名,手绘设计师一名。工装设计师要求1.艺术设计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三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熟悉各种设计软件,能够独立完成方案图、效果图、施工图设计工作;2.有较高的设计品位和眼光,富有创意,思维敏捷、灵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成熟稳重,有上进心,具备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3.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能同公司一起开创业绩,年龄在25-35岁之间,性别不限。景观设计师要求:1.建筑学、园林、景观或相关专业毕业,有3-5年以上工作经验,有知名景观设计公司工作经验者优先;2.熟练运用CaD,3D,SKetCHUp及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有相当的美感;3.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能同公司一起开创业绩,年龄在25-35岁之间,性别不限。再来看看深圳市雪俪尔服饰有限公司岗位要求:1、艺术类、美术类、平面设计等相关专业毕业;有一年以上网站网页设计经验;2、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手绘能力强,审美观强,工作效率高;3、精通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图形软件,优秀的审美能力,独特的创意,能把握网站视觉色彩,有较强的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创意能力;4、精通DiV+CSS、HtmL等,熟悉w3C标准、JaVaSCRipt,可编写或修改网页代码;5、熟悉网站建设的流程和网页设计制作流程,能独立完成大、中型网站页面设计,有成功的网页设计案例;岗位职责:1、与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相关的各种专题页面及广告设计,包括网页页面、海报、专题、Banner等;2、负责网站美工设计,包括图片处理、flash设计制作;3、负责网站页面的美化,专题页面设计;4、负责品牌Vi设计。其实从要求不难看出对设计师的专业要求都是基本的操作性软件应用,但细看要求,会发现对于熟练操作软件之后要求的是要有美感,而对于这个美感即一个十分抽象的内容,何为美感?假如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不会有一个标准的模式,或许很多人会选择出富有美感的一类,但说不出其原因为什么会感觉它有美感。然而熟练操作软件时有模式和标准的,我们通常说越抽象的东西是越难掌握的,这个时候,我们之前所接受到的基础课教育才会显现其章华。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所带给学生的往往是艺术涵养,整体设计作品的品味和格调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课程体现了艺术造型的某些根本性规律,被广泛地接受与利用也体现了对于艺术的整体观念。例如基础课程素描从被认识的那天起,就在造型艺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的基础。色彩课程的基础作用同样不言而喻。艺术设计的主要内涵是视觉形象设计,人的视觉在感知形象时,对色彩的感知最为强烈,其次才是对形体轮廓及材料质感的感知,因此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同时在表达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件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设计的好坏。因此色彩作为基础课是重要内容才被安排在教学计划第一阶段之中。艺术理论是基础理论课部分,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课程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和实践经验中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提高审美修养因此,这基础课程可以说是艺术设计专业各个枝节的心脏部分,是必须重视的。虽然时代、社会和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同,但基础专业课对于一个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不会改变的,最为一个人才素质中的恒定基础因素,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根植于设计人才的培养之中。

三、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由于现在还是存在部分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的不重视现象,因此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影响是艺术设计基础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之一。首先.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的每一门课程特别是入学的基础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导向性的内容安排。例如大一时期所有专业都要统一训练的素描色彩,外出写生及三大构成等课程在课教内容上从一开始就应该有区分,虽然不同专业不同加以引导。环艺专业在素描中应重点空间美感,视觉传达专业重点偏向素描的构成美感,产品设计专业则要注重素描中物体的结构关系等等,但专业基础课程是所涵盖的整体概念和教学要求是最基础的。.其次,专业基础课课后交流回访机制的建立。统计应用方向和效果,启发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改思想。再总结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历年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变化以及影响。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分配时间,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数量的比例影响;艺术设计学院入学基础课程设计的导向性分类和具体教改方向细分;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体现。(在院期间的应用和社会实践应用。);建立专业基础课课后交流回访机制,统计应用方向和效果,启发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改思想。例如:1.在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引导中,基本是从各自方向性专业角度出发,而忽视了整个大一期间学生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2.在担任素描,色彩等基础课教学过程之中,偏重方向性专业的作业要求和专业思维方式,忽略了基础课本身对于所有专业方向所涵盖的整体概念和教学要求。3.在进行毕业作品设计指导之中强调过多的是单一的专业性而没有重视基础课所带给学生的艺术涵养,整体设计作品的品味和格调等。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7

1.传统理念的束缚

在中国传统理念的束缚下,美术这门课程在学校仅仅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甚至没有被加入期末考试的考核项目,这种做法会严重削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就算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难以系统地接受美术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除此之外,美术生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所以美术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且创造性教育的匮乏也使得学生眼中缺乏创造性。

2.教学目的不明确

为了配合中国现有的高考制度,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高考上线率,高中美术教学中大量开设了色彩、素描等专业培训课程,却没有一门课程是针对于美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开设的。而文化生更渴望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提高,因此,美术欣赏课程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且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久而久之,这种教学目的不明确的情况充斥了整个教育界,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学生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往往是重文化,轻美育,要么就是重美育、轻文化。

二、开展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课程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竞争性、自信心,鼓励学生培养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目前高中生的美术自主学习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个人体验,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将创造性教育贯彻到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体系中,深入探究新课标标准,敢于将创新理念加入课程中,从而提高美术学教学的成绩。

2.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学习的基础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家关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在课堂上提倡民主意识,给每位学生创造发表个人想法的时间。教师不仅扮演一名教育者,更多的是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一味地高高在上,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应使用传统的辱骂讽刺等方式进行教育,应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做真正的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由于中国长期收到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仅仅将讲堂作为自己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他们没有意识到先育人再教书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讲解,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思想。这种做法即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还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将创造性教育的理念灌入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入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新的事物。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创新学习。此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并不局限于教师,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并敢于说出他人不敢说的话题。

4.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技能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8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及不断改革,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业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作为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也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众所周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并且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美术教学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重要课程,也应当重点突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及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由此可见,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基础薄弱

正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在初中阶段均未上过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因而对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严重缺乏了解,再加上中职院校招生时并未切实的经过面试,因而在入学前大部分学生都未经过专门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相当薄弱,根本不了解美术技能课程。

2.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过强

我们都知道,在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美术教学却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的存在美术课课时过少、专业性过强、师资职业化不足等突出问题,使得学生逐渐对美术课程产生了倦怠情绪及学习困难,再加上学生学习美术的时间较少,这便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3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

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教学内容的职责岗位针对性缺乏,无法真正的实现培养一线工作岗位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过于抽象化、专业化,重点强调的是美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学院式的美术教育,而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的忽视,具体体现于偏重美术史论教学,忽视针对幼儿心理的美术欣赏内容教学;注重专业基础训练的写生素描,忽视表现幼儿心理世界的简笔创造训练;重视材质为水彩水粉的专业色彩训练,忽视幼儿喜欢的水彩色、油画棒等材质的把握等等。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常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与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所构成。中职学前教育的横向培养过程模式所包括的主要是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和厚基础。(1)高素质。要求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能够将本职工作高质量的完成;(2)强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将美术技能、知识应用在教学中的能力及出色的美术教学能力;(3)精专业。要求能胜任美术教学,精通美术教学专业,为学生创造抽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大胆想象能力;(4)厚基础。要求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幼儿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艺术设计、美术欣赏、工艺造型、图案、色彩和素描等,并且要有着深刻的知识系统,能够创作较为简单的美术作品,要具备准确评析、创新组合幼师作品的能力。

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是一年社会实践和两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一体化制度设计,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前两年学习的主要是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而最后一年则参与到社会实践学习中去。把实践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懂实践、通理论、强专业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两年中,学习课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当按照纵向培养模式要对学习课程进行设计,第一个学期主要是打好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轻实践而重理论。美术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基础素描的学习,对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及造型能力加以培养;第二个学期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当让学生对国内外美术优秀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则是要将本专业的实践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美术教学重在造型能力和工艺美术制作能力的培养,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美术教材特点加以熟练掌握。在结束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学生直接参与到一年岗位实习中,学生虽然是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来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予以承担,但是自身的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等同于在职教师。全日制的岗位实的转变了学生的角色,有些学生往往会感到非常不适应,觉得工作实际与学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有一定的出入,这便需要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不仅要自己耐心的归纳总结过程,并且不断的进行反思,同时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在校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有效的指导。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专用设备制造业服务业关联强度中美比较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制造业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逐渐将其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一些原属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活动,如广告、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可行性研究、包装、运输等,开始逐渐外部化,转由服务提供,制造业的生产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Castellacci,2008)。从制造业中分离出的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比原制造业内部更具效率和更高质量的专业,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parkandChan,1989;FrankeandKalmbach,2005;Son,2007)。

制造业的生产服务对产品增值和市场竞争起着重要作用(VandermerweandRada,1988;olivaandKallenberg,2003;Slack,2005)。基础设施和流通服务(infrastructuralanddistributiveservices)如运输、金融和通讯服务,其技术水平提高和进步会影响整个经济系统,使所有行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Castellacci,2008);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及管理的复杂性程度提高,借助外界的专业知识已成为许多制造企业的一种战术或战略要求(martinez-arguellesandRubiera-morollon,200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如软件、研发、工程和管理咨询服务,为先进制造企业解决生产制造中的问题,提供专业知识(mullerandZenker,200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制造企业参与服务的生产,服务的无形性和服务质量的不确定性,往往要求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长期互动合作(miles,199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专业制造业的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Castellacci,2008)。

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其分工程度高、产业关联度强,是工业的“母机”,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影响重大(markusen,1989)。本文以中美两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比较分析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强度,试图从生产服务的视角分析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的差异。

二、产业关联模型

1、数据处理

专用设备制造业隶属于装备制造业的范畴,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专用设备制造业具体包括: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烟草及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美国的产业分类虽然没有明确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但是对比中国的行业分类,美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农业、建筑、矿山设备制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商业和服务行业设备制造业。

因此,按照该产业分类将中国2007年135部门投入产出表和美国2002年130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产业合并,随后对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强度进行对比研究。

2、向后产业关联比例系数

在投入产出模型中,j产业产量增加时,所需的原材料的数量也增加,如此可扩大上游产业的生产,称为向后关联。相对来说,j产业产量增加时,表示可供作其他产业作为投入的商品增加,有助于诱使利用j产业产品作为原料的其他产业扩大生产,称为向前关联。专用设备制造业具有高拉动性的产业特点,因此本文主要从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向后产业关联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直接消耗系数aij为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数量,代表了一种生产技术水准,可表示为aij=■。产业间的关联除直接消耗部分外,还包括间接购买的部分,因此通过矩阵运算可以得到B=(i-a)-1,其中(i-a)-1为直接加间接需求系数矩阵,又称为产业关联程度矩阵或里昂惕夫矩阵。

根据Hill和Brennan采用的关联比例法,完全向后关联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RB=bij■bij(i=1,2,…,n)(1)

其中bij为完全消耗系数。

Luukkainen界定芬兰经济中几个重要产业群聚的范围时,将产业部门对自身的关联设为0,利用剩下的产业部门计算彼此间的关联比例。对上游产业而言,将对自身的直接关联设为0后,各产业对L产业的直接关联程度L值为:

LB=aij■aij(i=1,2,…,n)(2)

其中aij为直接消耗系数。

三、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强度比较分析

服务业对生产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科学技术的推动、知识创新的推动、市场开拓的推动、资本运作的推动。科学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过科学技术服务产品和知识创新可以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直接形成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务、外贸、交通运输都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使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的资本运营,只要符合实际需要,经常大量的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根据不同的推动力,将服务业分为流通服务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此外,由于政府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引入了政府服务业的概念,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文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保障。这四类之外的服务业均涵盖在其他服务业内。具体分类见表1。

利用我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以及美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依照上一节的公式(1)、(2)分别计算出中美服务业各部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之间的RB值与LB值。计算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向后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向后产业关联比例系数均小于美国;与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关联强度大的是流通服务业,而美国的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上;美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强度远高于中国,尤其是其中的商务服务业;美国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政府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强度大于中国。

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产业关联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完全向后关联比例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流通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他服务业、政府服务业;而美国的则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流通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政府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这反映了与中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关联强度大的主要是流通服务业;而美国的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上。格鲁伯和沃克认为,服务业通过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融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使企业生产过程的运营效率、经营规模以及其他要素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差异化水平。

整体上看,无论流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还是政府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向后产业关联比例系数,中国均小于美国,但差别最明显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国关联比例系数仅为1.459%,远远小于美国的11.197%。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专业制造业的创新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创新活动创造和扩散新知识,为先进制造企业解决生产制造中的问题,提供专业知识(mullerandZenker,2001),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关键作用(Castellacci,2008)。

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中国的信息和通讯服务业、研发和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关联度分别为0.444%、0.449%、0.566%,相比于美国的1.642%、1.272%、8.283%,差距甚远,尤其是商务服务业。这严重阻碍了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和附加值的提高。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被实际应用大多是通过科技开发、管理咨询等生产的投入来完成的,知识和技术服务起着把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另外,中美服务业各部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之间的关联比例系数的显著差别在于政府服务业。美国政府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比例系数为1.449%,高于中国的0.431%。政府服务业渗透在社会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政府服务意识的强化,政府服务业质量的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文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保障,是全面提高服务业质量,促进服务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以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美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将服务业分为流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政府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运用关联比例法比较分析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强度。研究发现中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美国相比差距显著。

流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政府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向后产业关联比例系数均小于美国。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强度大的是流通服务业;而美国的产业关联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生产业上。美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强度远高于中国,尤其是其中的商务服务业。美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政府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大于中国。

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关联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而生产者服务活动源于产品生产部门的中间需求,如果缺少先进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复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和资本密集型服务将会因为失去需求的来源而无力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任何一方的发展滞后都将制约另一方的发展,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才能提高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全球制造网络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周期、战略群组与企业生存研究——基于合作共生视角”(10YJa630168)。)

【参考文献】

[1]CastellacciF.technologicalparadigms,regimesandtrajectories:manufacturingandserviceindustriesinanewtaxonomyofsectoralpatternsofinnovation[J].Researchpolicy,2008,37(6-7).

[2]parkS.H,ChanK.S.across-countryinput-outputanalysisofintersectoralrelationshipsbetweenmanufacturingandservicesandtheiremploymentimplications[J].worldDevelopment,1989,17(2).

[3]FrankeR,Kalmbachp.Structuralchangeinthemanufacturingsectoranditsimpactonbusiness-relatedservices:aninput–outputstudyforGermany[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5,16(4).

[4]Sonw.K.Understandingtheroleofbusinessservicesandgrowth:issuesinmodelingregionalpatterns[J].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7(41).

[5]VandermerweS,RadaJ.Servitizationofbusiness:addingvaluebyaddingservices[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1988,6(4).

[6]olivaR,KallenbergR.managingthetransitionfromproductstoservic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rviceindustrymanagement,2003,14(2).

[7]mullere,Zenkera.Businessservicesasactorsofknowledgetransformation:theroleofKiBSinregionaland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J].Researchpolicy,2001,30(9).

[8]milesian.Servicesinthenewindustrialeconomy[J].Futures,1993,25(6).

[9]王章豹、吴庆庆:抓住战略机遇期做大做强我国的制造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5(8).

[10]markusenJ.R.tradeinproducerServicesandinotherSpecializedintermediateinput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9,79(1).

[11]黄莉芳:中国生产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1).

[12]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Hille.w,BrennenJ.F.amethodologyforidentifyingtheDriversofindustrialClusters:theFoundationofReg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J].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2000,14(1).

[14]LuukkainenS.industrialClustersintheFinnisheconomy[C].innovativeClusters,2001.

美术入门基础知识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阐述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艺术教学有效模式的方案,主要是抓实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如同一把开启人类心智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塑造人类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孕育着人们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有人把艺术教育形象地称为培养“全人的教育。但由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现阶段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0向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可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至现代,美国政府于1994年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导致艺术教育仍停滞在素质教育以欣赏为主的教学上,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为掌握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西安几所高校艺术教育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1%表示会五线谱,62%的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无信心,只有4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教育是促进智能发育,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分为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两大类。只有把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曲、别具匠心的东方园林、独出心裁的西方工业美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结出的硕果,古今中外许多大师更是科艺双修炉火纯青者。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还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两弹元勋钱学森更是有句名言: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2、艺术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个性的需要

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近年来,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全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就此对几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厂泛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极、过度压抑、过度自闭等,甚至在特定时候会因情绪不稳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艺术教育恰恰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3、艺术教育是加强德育,以美辅德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人。但思想教育不能只简单地说教,应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在这方面,艺术教育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反映。所以说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

三、艺术教学模式的构想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技能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上来,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艺术讲座为手段,艺术实践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平台及尺度,使学生在艺术作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1、抓实课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

由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都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应该从零起步,循序渐进。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重点进行普及教育,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艺术入门。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以上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声乐、器乐、书法创作、中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等,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任意选课,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要求。

2、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

艺术讲座应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聘请有一定经验、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或学者,开设专题性的艺术讲座,引导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艺术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步入艺术神秘的殿堂。实践证明,这一有效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感知艺术魅力的兴趣。国家大剧院在2007年曾以普及艺术为宗旨,开办了“国家大剧院打开艺术教育之门”的系列讲座,还特别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为现场200o多名观众讲述“音乐·艺术·人生。这种形式活波,艺术氛围浓厚的讲座形式,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看过电视节目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并表示欢迎这样的讲座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3、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