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54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1

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据此,探究性学习设计必须要科学。首先要考虑到学习者、目标、方法和评价,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础。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注意开展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参与的,要结合需要探究的主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主题应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这样探究问题的价值才会更大。设计问题时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实例来达到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题研究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我们只有保证课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半途而废。所以,在课题选择上不仅要符合学生当时所具备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3.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设计。写好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应采取其他辅助教学形式,例如,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活动中开展研究;留为作业,在课下或假期中研究;小组的专题讨论;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通过一些社会实践,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应用一些数学思想等多种方式。

4.评价程序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完成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尽量使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体上: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奖相结合、管理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体验和感受,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自己的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特长的发展,达到以“评”促“展”的目的。具体上:除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还要重视课题的实施过程,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评价的权重向量。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而且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多种收获和体验、多种能力和品质。通过研究结果,了解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是“知道”还是真正理解,对其他学科的涉足情况,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兼顾个人表现,对学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对其学习的影响。

5.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教师的角色及责任是不断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过程中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协助,不可以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独立或和其他同学讨论完成。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要避免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大包大揽,又要结合学生的需要适时地予以学生引导和帮助,并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二、结语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设计;探究性意识;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处于核心地位.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其二是教学过程的探索化.

一、设计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探究意识

设计思路:

1.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合理化问题

2.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问题研究

3.将研究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理论

4.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5.在应用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6.将理论进行拓宽与引申

例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的教学中:

问题1:由诱导公式(一)可将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化为求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试问能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除了可以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可求外,其他仍无法求出.

问题2:任意90°到360°的角能否用锐角表示?(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①当β∈[90°,180°]时,β=180°-α;当β∈[180°,270°]时,β=180°+α;当β∈[270°,360°]时,β=360°-α.②当β∈[90°,180°]时,β=90°+α;当β∈[180°,270°]时,β=270°-α;当β∈[270°,360°]时,β=270°+α.

问题3:探索①的表达式是否有公式转化.可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方法,并结合正、余弦的定义得出结论.教师再把结论推广到一般角α.

问题4:α角可以是任意角吗?

这里通过恰当的提问,将学生再次引入探究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设计自主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渗透

1.纵深发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命题的不断变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

例2.求实数a的范围,使当x∈[0,1]时,不等式x2-ax+a+1>0恒成立.

师生分析:不等式中有两个字母x和a.x∈[0,1],求实数a的范围.

方法1:[函数思想]当x=1时,不等式对任意实数a都成立,此时a∈R;当x≠1时,不等式可化为a>(0≤xymax即可.

方法2:[分类讨论思想]令f(x)=x2-ax+a+1>0(0≤x≤1),抛物线y=f(x)对称轴为x=分为1三种情况讨论,分别求出f(x)的最小值,使之大于0,求出a的范围.问:是否有其他思路?

方法3:[数形结合思想]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1=x2和y2=a(x-1)-1的图象,由图象可知y2=a(x-1)-1恒过定点(1,-1).要使y1>y2在x∈[0,1]时恒成立,直线的斜率应大于-1,所以a∈(-1,+∞).

此题复习了三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横向联系,一法多用

立体几何新教材增加了空间向量及其相关的内容,因此,学习这章内容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以下两类型:(1)与角有关的计算;(2)与距离有关的计算.

例3.已知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BaC,pa=aC=,n为aB上一点,aB=4an,m,S分别为pB,BC的中点.

(1)证明:CmSn.

(2)求Sn与平面Cmn所成角的大小.

分析:异面直线成角问题,传统解法是平移后再解.题目中有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出异面直线Cm、Sn所成的角或算出・=0.第(2)问通过求平面Cmn的法向量后,同法可求得线面所成的角.

问1:改求二面角m-nC-S的大小,能否同法求之,与传统方法比较简便吗?

问2:若增加求点S到平面Cmn的距离,异面直线Cm、Sn之间的距离,三棱锥S-mCn的体积,能否用向量法计算?解题方法相似吗?与传统方法简便吗?

问3:哪些题型还可以用向量法解决?学生思考后,得出第三种类型: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中应对某些习题进行深化和引申,以加强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目前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断加强,给我们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要立足课堂、着眼教材、贴近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8-0125-02

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也得到不断发展,各高校对学生的自主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传统的填鸭式的室内空间设计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

1教学模式的思路

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发展学生自主性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依托,以再发现为学习的动力。重点是要强调学生是自主性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不断地挖掘和激发学生对室内空间设计学习的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室内空间设计的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和探索、去发现规律,并且实施相应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理念方法,从而提高设计拓展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结构模式的安排上,能够较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性学习的情景环境,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进行组织、辅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堂自主性学习,从而让学生经历收集方案资料、方案设计、整理分析、实施过程。以便达到有效提高高职室内空间设计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创造火花。

2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意义

2.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

掌握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是人终生学习的需要。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课堂中,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产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产生一种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进行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促使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设计室内空间课题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实施确定,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进行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方法,传递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技能,提升塑造其人格,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性学习,逐步建起自主性学习的意识观念,直到方案设计学习过程的团队组织、自我反思、方案评价,都是要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进行展开的,这也就反映了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同时,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力得到学习与施展,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以至于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2.2进行知识建构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桥梁。

高职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在室内设计方案课题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而分布的,在进行设计课题实施的活动中,每个团队小组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环节,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设计任务角色,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进行发散式的信息资源的收集、提取与强化。以至于达到合作学习的良性习惯,挖掘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全程性地进行设计方案的体验与感受。在进行实施的活动中,既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建构,也能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发挥。

2.3促使自主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互走向和谐与融合。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不是同一范畴的,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自主性学习却可以基于课堂的表现而存在,调动整体的气氛,也可能会达到一种超越于课堂而存在。把学生引到自主性学习的习惯上来,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促使达到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设计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拓展自主性学习的外延,而且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得到有效的延伸作用,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保障。

3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3.1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是前提性的一个环节。在进行实施活动起初阶段,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确定一个学习的课程目标,下达设计课题任务,然后让团队小组根据目标来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项目。课题的学习目标的确定,相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所需要学的是什么,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课程标准,如何能够达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能够体现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适合于学生整体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去支配自己的智力,去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在进行室内住宅陈设设计方案时,进行实施废物改造,通过设计美学原则,以人性化设计为依据,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主动地完成任务,并且能够设计出具有美化和装饰功能的陈设品。要让团队小组参与到设计方案实施中,不但促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一种认同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动机。因此,学生必须能够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达到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3.2能够创设学习情境

基于课程学习目标,教师要围绕学习知识点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对于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设计与美化,以使达到有利于学生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自主性学习。学习情境就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需要的课堂学习的场景。在进行中,给学生设定的情境要能够贴近现实与生活化,让学生引起一定的认知感触,达到心灵上的相互共鸣,迸发出意料之外的创造性的思维形态,促使学生感到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享受与乐趣,是进行愉快的身心感受体验。

从内容上来讲,可以进行创设问题式的情境,以至于让学生能够形成相互间的问题行为意识和自主的设计理念思维,让其延伸知识面,引发学生的渴求得到知识的欲望,达到唤醒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要能够创设合作式的情境,让团队小组合作中的学生能够进行方案实施的交流和互动,发挥团队中每个学生的特长,尽自己所能,形成知识点相互碰撞,促使设计出最适宜的设计方案。创设一定探究式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提升学生进行一定方案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探究知识的精神。比如:进行小户型室内空间设计时,学生可利用查找图书馆资源与计算机检索资料,分析与整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展示体验式的情境,促使强化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自我调控和感悟的综合能力。创设以上的情境,能够达到一种情趣与生动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设计思维变得更加流畅、实施自主学习和自我个性的发展得以体现。

3.3进行实施学习引导

在进行高职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中,除了教师要确定课程目标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外,还要以一个帮助者,合作者,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引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活动,而自主性学习不是学生自由地进行学习,是一种体现指导性的课堂教学表现。教师通过对于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散思维的发展以及能力的提高为主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实施自主性的探究活动,采用多角度、多层次,来达到分析方案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定课程实施活动项目,让学生能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个项目活动的效率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在进展的过程中,学生也就不会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更不会有一种负担过重的表现。逐步让兴趣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中,是教师凭借课堂能够进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探索与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设计课题学习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达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学习,以至于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规律性,从而掌握方法与提高专业技能,能够实施培养学生多渠道的设计信息方案收集,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便产生陶冶学生的综合技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4实现学生自主探究的体现

学生自主探究课题是中心环节,是一种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合作互动式的探究,也是学生与教师相互合作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与条件,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开展一系列的自主性探究活动项目。让学生自己去锻炼,教师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问题,提供知识的冲突点,提供一定的机遇,让团队小组学生依据背景材料作为学习线索去商讨,教师引导实施进程中,因学生不同而出现,让学生进行自由地选择,这样就可以弥补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学生差异。进行任务与任务的驱动分层是教师要对学习的项目任务和学生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的课题子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通常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倾向性的不同而展开,对其进行分配不同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探求知识,发现知识,寻找并从中学会自主地进行搜索与辨析知识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达到挖掘其自身的水平能力。

在实施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一些技能指点,引导学生讨论质疑、进行资料调查、探究与互相辩论的方式,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增强其意识,教师在过程实施中可以对于重点进行点拨,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争取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以至于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且促进学生的综合个性素养得到发展。在此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和探索,可以更好地使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强化。

3.5进行总结评价

课程的总结评价是一个升华的实施过程,要能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主要通过平时表现成绩评价和期末总结性评价的相互结合,平时表现成绩评价是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方式,是一种持续与动态的。期末总结性评价,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综合总评的方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在进行评价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关注学生平时的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教师进行评学时,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同学之间互评,并且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知道优点与缺点,也是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收获的成就感与快乐,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电子教学地图;研究性学习;地图认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苏小兵(1972—),男,浙江金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实验教学、数字校园和远程教育研究。e-mail:.cn。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1]6号),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特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中心,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而且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地理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更是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且指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1]因此,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地理课程教学更应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

然而,在现实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实施情况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效果与设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支持开展地理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在开展地理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设计等实践活动,都会涉及到两大问题,即对所获取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或者应用地图以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地理事象间的空间关系。在传统地理课程教学环境下,在依靠教师个人力量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此类学习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2]然而,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地理课程教师还是主要依靠一些GiS专业软件,这些软件一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实现二维或三维地图的显示、查询、放大、缩小,或者对不同地理要素信息进行组合,如acrViewGiS、Googleearth等。由于专业的GiS软件平台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并不适合一般地理教师将其用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而Googleearth、worldwind1.4等应用型平台一般都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开发,因此将其用于地理教学时也不是非常合适。总体上来说,目前的地理研究性学习从外部条件来看是缺乏合适的信息化支持环境以帮助地理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视角来看是地理教师在设计地理研究性学习时作了过多的预设,在实施过程中又作了过多的“引导”,在探究结果上过于关注对已知地理知识的验证。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中学地理课程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性。

二、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思路

(一)把电子教学地图作为非真实地理情境与真实地理情境间的联系纽带

韦伯斯特词典对情境的定义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既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情意的、问题的,又可以是物理的;既可以是虚拟的,又可以是真实的;既可以是基于学校与课堂的功能性的,又可以是基于社会的、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的。”[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理论已经成为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主流。在地理教学领域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但在学校地理教学中所创设的很多所谓的教学情境往往脱离特定的真实的地理情境,存在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等问题。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往往只能应付考试,而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的地理情境中解决、分析实际问题。这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关注的“(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4]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

因此,在创设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教学情境时,应该关注在真实的地理情境和非真实的地理情境间建立联系,寻求一种有利于学生认知学习的平衡状态,以兼顾课堂教学的实际与所学知识在复杂真实情境中的迁移。真实的地理情境、非真实的地理情境与地理电子教学地图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借助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把学生在真实地理情境中所形成的地理空间通过可视化工具形成可视化情境,与课堂教学情境共同组成非真实的地理情境。这种融入真实地理情境的地理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在非真实的地理情境中所习得的知识在复杂的、真实的地理情境中的迁移。在设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地理电子地图的可视化情境(非真实的地理情境)与真实的地理情境之间的平衡。

与真实、非真实地理情境间的关系

(二)把电子教学地图作为学生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工具,表达探究结果的可视化工具

DiBiase的科学探究工具论借助可视化和应用数据分析将地图可视化视为科学探究的工具。认为这种基于地图的可视化由原始数据探究、确认、综合、表达等内容组成了一条曲线(如图2所示)。从曲线可以看出,DiBiase认为地图在探究一端的作用是促进个人的视觉思考,在表达一端的作用是把研究结果面向公众的视觉传输。maceachren的地图应用论则通过一个立方体(如图3所示)来表达地图应用空间、可视化以及信息传输在立方体中的不同位置和作用。图中的三个坐标轴表示:地图应用的对象包括个人和公众,即地图起到将知识传输给公众读者的作用,也可用来帮助个人进行空间思维;地图应用的目的是提示未知和表达已知;在地图应用中,人—图交互水平有高有低。两个对角点表示:信息传输具有表达已知、面对个人、人—图交互作用较低的特点;可视化则具有提示未知、面对个人、人—图交互较高的特点。

可见,地图一般具有两种功能,即地图是地理空间认知的工具,是表达认知结果的可视化工具。对于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来说,首先,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空间的思维工具、问题解决工具、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作为一种学生的认知工具,应该具有良好的人图交互的可视化界面,帮助学生把从现实情境中获取的地理空间信息整合到可视化的地图界面中,以探究、揭示、理解学生未知的地理知识。其次,也是学生呈现探究结果、分析与理解探究结果的一种可视化工具。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向同学和老师呈现、解释自己的探究结果。也就是说,支持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电子教学地图是学生自己对地理空间认知结果的一种很好的表达工具。

因此,在设计支持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电子教学地图时,要充分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地理空间信息的分析工具。要考虑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对相关内容的要求,分析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方法,分析需要学生理解的地理知识,然后设计相应的分析工具。第二,地理空间认知的表达方式。对认知结果采用不同的表达、呈现方式,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设计地图时对同一地理空间数据应考虑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不同表达方式的组合,如不同形式的图表、直观的图像等多媒体素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三、电子教学地图的认知模型

在计算机技术、图形学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地图学中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学地图的制图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转向数字化制图方式。这直接导致地理教学地图的应用出现两种新的变化。第一,地理教学地图的制图与生产不再是受过专业教育的地图学者的专利,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输入地理数据或从数据库中提取地理数据,通过可视化交互的方式来制作地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获取信息。教学地图也从单纯的地理信息的视觉传输工具转变为视觉思维工具。第二,地理教学地图也由过去的静态地理教学地图扩展到动态交互、三维可进入的地理教学地图,并且可以将动画、文本、图像、图表、视频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融入到地理教学地图中。这都大大增强了地理教学地图的空间认知的手段,也更加符合学生空间认知的特点。

支持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电子教学地图的信息传输与传统地理教学地图的信息传输相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通过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信息传输的认知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地理现实体验阶段。学生根据确定的探究主题,在对地理现实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野外观测、社会调查等不同手段直接体验真实的地理情境。学生在获得地理现实的空间信息的同时,也在头脑中形成与地理现实对应的心像地图。(2)认知制图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把所获得的地理现实的空间信息输入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借助相应的数据分析工具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呈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地理现实的空间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地图图像的过程,即地图的编码过程。(3)地图认知阶段。学生借助自己绘制的可视化地图进行模式识别,改变或修正在头脑中形成的原有心像地图,即对头脑中的心像地图进行再认知,从而形成对地理现实所属空间区域的空间认知。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自己绘制地图的解码过程。其认知模型如图5所示。

这个认知模型具有三个特点。(1)把真实的地理情境与非真实地理情境(地理课堂所营造的教学情境)通过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建立了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现实的认知,也有助于学生把认知结果在地理现实情境中进行迁移。(2)把地图制图的编码过程与地图认知的解码过程相结合,学生既是制图者,又是读图者。这有助于对地理现实的空间认知,也有助于学生将所掌握的思维、方法、技能和知识迁移至对一般地图的认知。(3)体现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理念。学生将大脑中的心像地图用符号化(即可视化)的方式形成反应地理现实空间信息的地图图像,又通过地图认知的方法把地图图像表示的空间信息转换成人脑中的心像地图,从而达到对地理现实的意义建构。

四、电子教学地图的系统架构设计

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地理电子教学地图作为一种学生开展地理学习的认知工具,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教学地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支持学生分析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采集的地理空间数据,以建立或证明某种假设;(2)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比例尺、移位、旋转、扭曲等,或借助不同的分析工具来阅读地图,以发现地理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或异常,即挖掘新知识,并将新知识扩充到地理电子地图中。因此,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地理电子教学地图不是一幅或几幅地图图像,而是一个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增值平台、知识生成平台。其系统架构如图6所示。

(一)数据采集

支持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电子地图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主要有三种途径。(1)各学校根据不同的探究主题,用专用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来获取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或通过电脑进入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数据库。进入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可以在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之间实现共享,这有利于学生利用不同区域的数据来分析同一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规律。(2)从不同级别的公共服务机构获取地理空间数据。不同学校可以从当地的公共服务机构获取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数据,如当地的人口数据、气象数据、粮食作物数据等,并把这些数据按照规定的格式输入数据库。(3)不同学校在开展不同主题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都可能需要采集或收集相应的景观图像、录像等多媒体资料。把这些多媒体资料上传到地图数据库中,这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教学资料。

(二)地图数据库

共享地图数据库是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相关的地理数据存储、组织、管理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所涉及的地理环境现象可以通过模数转换,以数字形式存储于地图数据库系统中。地图数据库是地理电子地图的核心组成部分,须符合以下要求:(1)允许学生或教师按照约定的格式批量导入数据,或者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将数据采集器中的数据导入数据库;(2)能按不同的分析要求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组织与呈现。

(三)探索工具

从功能角度来看,探索工具可以分为四大类。(1)基本操作工具。包含地图放大、地图缩小、地图漫游、图层控制等基本的地图操作功能。(2)数据分析工具。根据不同的探究活动主题,设计不同的数据分析工具,如空间距离测量工具、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计算工具、相关性分析工具等。(3)地图制作工具。如等温线绘制工具、等高线绘制工具、直方图绘制工具等。(4)交互/分享工具。提供一个交互、分享的学习环境,学生面对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时,有机会获得来自教师、同伴,甚至校外专家、家长的帮助和支持。

(四)可视化界面

可视化界面是学生和教师与地图数据库进行交互的直接操作界面。就具体形式而言,可分为文本式菜单、图形化用户界面、多媒体用户界面、虚拟现实系统等。学生和教师与数据库交互关系可用图7来表示。

五、应用开发示例:气温日

变化观测分析实验

(一)实验设计

1.实验说明:日常生活体验告诉我们,一天24小时中气温是变化的。在上海的初秋,早上你会觉得比较冷,出门前妈妈会叫你加件外套,中午时穿两件你又会感觉热,这个气温真是像小孩一样──喜怒无常。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通过实际的气温数据来研究一天24小时中气温的变动是否存在规律?如果有规律,这个规律又有什么特点?

2.问题描述:气温日变化有什么规律?

3.技能目标:绘制曲线图;阅读分析曲线图。

4.实验步骤

第一步:学生描述气温日变化的生活体验。请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描述一下对当地气温日变化的感性认识。

第二步:气温数据选择。选择学校所在地最近7天中某一天24小时的气温数据。

第三步:绘制气温曲线图。绘制学校所在地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第四步:分析与结论。根据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描述学校所在地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的规律。

5.撰写实验报告

(1)问题描述

(2)数据与图表

实验中所获得数据如表1和图8所示。

(3)分析与结论

(二)技术实现

示例应用系统采用跨平台的HtmL5技术、可缩放矢量图形技术(ScalableVectorGraphics,SVG)和华东师范大学李治洪团队自主研发的GeoServer平台来实现。

1.HtmL5技术

HtmL5是新一代web标准,由wHatwG(webHypertextapplicationtechnologyworkingGroup)和w3C(worldwidewebConsortium)组织合作研制的。HtmL5在已有的HtmL4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功能,包括应用程序接口(api)技术、多媒体技术、表单控制技术和语义元素等,并具有跨平台的特性。HtmL5的画布(Canvas)api接口技术大大提升了交互式web图形功能,此接口可以把浏览器窗口的某些区域定义成动态位图,可对画布中内容进行处理和实时渲染。[8]

2.SVG技术

SVG是w3C(worldwidewebConsortium)组织制定的一种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网络矢量图形标准。SVG图形具有跨平台特性,可嵌入到其他XmL文档中。SVG图形采用文本描述对象,具有更好的可读性。SVG图形可嵌入动画元素,具有很强的动态交互性,符合网络媒体的需求。SVG图形还可任意缩放、控制颜色呈现,存储文件尺寸也小于JpeG和GiF文件。[9]

3.GeoServer平台

GeoServer平台支持shp格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格式,定义了基于Http请求的多种服务接口,包括地图浏览、地图查询、专题地图、切片地图等功能。GeoServer地图具有全图显示、放大、缩小、清除地图要素、查询、平移、线段长度量算、面积量算、保存图片、专题图例显示控制、图层控制和专题地图绘制等功能。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5

计算力学课程建设研究性教学实施方式

所谓的计算力学,就是以力学的理论为基础,使用现代化的各种数值方式以及计算来解决力学中的问题。计算力学在力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计算力学现今已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等。计算力学中包括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杆件系统的有限元法等。

研究性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意识等为基础,在经过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后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计算力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力学中的实际问题。以下就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重视延伸学习范围

在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从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中寻找自己较为感兴趣的计算力学的实际问题,然后将这些寻找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中作为书本的延伸知识,让学生对这些发现的自然问题有想要寻找答案的想法,利用学生渴求答案的心态来激励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在研究性教学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那么就会让学生以在解决问题中扩大学习的知识面。

2.重视自主学习的方式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加强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创新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研究性教学中,不主张学生依靠教师进行学习,而是要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及过程。目前,在计算力学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学习有些效果,但是一些偏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是无法显效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研究的方式,才能够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冷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教学的开放性

在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中,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在研究性教学中具有开放性的原因是,此教学方式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具有开放性,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与计算力学相关的知识内容都能够进行研究学习。在研究性教学中,其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只要是学生发现的计算力学问题或是感兴趣的计算力学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目标。在对学习目标进行研究学习期间,学生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制定学习计划。

4.研究性教学的协作性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这就说明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同样主张学生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解决计算力学的实际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协作意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课题研讨、经验交流等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说研究性教学具有协作性。

二、计算力学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方案

1.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

在计算力学中若要实施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在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时,要准确地看待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作为与计算力学的互补学习方式,计算力学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具体拟定可以作为计算力学教学目标的参照物。制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时,需要依据课程的实际需求而制定课程目标。同时,计算力学的课程拟定还可以作为日后教学反思的参考依据。

2.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内容

计算力学研究性课程内容的拟定和选择,主要是为了展示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原则与目标,在计算力学课程的拟定过程中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的。其实,依据计算力学的课堂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制定的。在计算力学课程内容拟定的过程中应该设定好学生对于哪些问题感兴趣,在进行分析时需要通过哪些内容进行引导,同时还要涉及到如何由此问题进行知识延伸。在计算力学课程内容拟定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然后配合计算机进行计算力学的相关知识讲解。

3.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方式

在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方式时,要融入一些自主学习的内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将学习环境与社会相结合、书本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自然相结合。在拟定计算力学的授课方式时,拟定的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研究的具体学习计划,采用分工式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关于计算力学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关调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学生之间交换意见、交换问题的解决方案。采用研究性的教育方式,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4.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评价

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评价,就是指在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价值的判断,并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目标等进行对比,为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提供相关信息。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课题选择过程中设定课题能力,学生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收集手段以及收集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考察学生对课题的研究能力、在课程反思阶段中考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在总结与交流经验阶段中考察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计算力学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在计算力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需要增加网络设施。在计算力学教学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例如,运用投影仪播放计算力学的求解步骤或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等,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授课,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

在计算力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可以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传统计算力学的教学中都是以课本为主,而研究性教学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为主。在计算力学的考核过程中,不应该只以试卷为主,还应该添加一些学者自主研究的考核,这样也能考察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四、结论

计算力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视延伸学习范围、自主学习的方式、协作性、开放行的特点。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需要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经过实践后发现,在计算力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增加网络设施、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6

1.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

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实施机械设计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突出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展知识,能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判断、质疑、改造、灵活运用以及创造新知识。研究型教学理念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并进。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明确了教师课程教学实施和改革的方向,拓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

2.提炼研究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研究型教学内容的提炼是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机械设计课程内容涉及基本原理和设计理论的推导、设计标准和规范的选用以及工程设计应用,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层次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层次,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能力的运用和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提高等,使学生明确各层次的培养目标以及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激活学习思维能力,强化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应用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提炼研究性教学内容,将理论性强的公式推导、原理证明内容改为学生自主学习,把教学重点放在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归纳和应用上,突出层次化教学目标。还要丰富扩充学习资料,扩大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馆藏图书、电子期刊、互联网网络资源查找和阅读文献,拓展视野,跟踪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学会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合理的运用,比如启发式、问题发现式、研究式、案例式、引导式等,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要改革教学手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运动仿真软件等现代机械设计新技术用于研究型教学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教学还可通过开设讨论课等形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构建机械设计网络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

机械设计研究性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课本和实验室,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比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实体建模大赛等。而机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正是连接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桥梁。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某一工程应用案例或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把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指导、机械设计实例等上传到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网上答疑,给学生创造可以自主研究性学习和自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空间。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了解课程发展的动向,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还可通过网络交互空间,与老师探讨科学问题,促进师生相互交流。

二、机械设计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实践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互动式教学

机械设计研究型教学以项目式教学为主,通过具体的设计任务驱动学生利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开展探索性学习与合作研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下次课的内容,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课程有关的工程实例和应用,并提出自己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工程性问题。这让学生由从属地位转变为“场上队员”,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发挥“场外教练”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

2.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科研融入教学

开展研究型教学必须突破教室和课本限制,将课内与课外、课本与工程实际融为一体。机械设计课程教师都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其科研成果多数都与所承担的课程内容相关。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将教师所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讲课内容中体现出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也可以将承担的科研中的一部分内容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通过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丰富和深化了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教学活动,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产学研相结合

笔者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实和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必须撰写实验预习报告,自主拟定实验放案,自主安排实验时间。教师主要是提供实验原理讲解和方法指导,对实验结果与报告开展分析讨论,找出不足和改进意见。笔者建立了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企结合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积极开展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综合训练活动,使研究型教学落实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还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校内开展创新活动和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的各类竞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赛、机器人大赛等。

三、结论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7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8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区别,明确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分析《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特点,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本文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精选、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的确定及电子资源辅助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机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98-02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学生要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学生进行信息材料的收集、分析,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个人内在经验和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它将学生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将教师的直接讲授变为有效指导[6]。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交流者、合作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和主动参与者、创新者[1,2]。

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主要特点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涉及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有限元方法与应用、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学时有限,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1]。

1.创新性。在设计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最为重要,这既包括设计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包括设计团队的集体智慧,通过各种创造方法的综合应用,给出各种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系统性。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解决技术系统问题。设计方案既要考虑整体最优,又要考虑生产的可能性及市场的接纳性,同时各个子部分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优化性。借鉴优化理论及方法,实现机械设计方案优化:参数选取科学、结构先进,机械系统整体无论是功能还是性能都最优,同时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的基本价值功能与辅助价值功能。

4.综合性。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设计方法多元化,学科交叉性显著。综合应用信息论、相似论、模糊论、可靠性、有限元、人机工程学及价值工程、预测学等理论,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创新性地提出设计方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设计方法的科学掌握,同时提高学生个体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等活动,做到学校内外相结合。

2.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科学安排课堂内容。由于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应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确定科学的、个性化的、符合市场及企业需求的教学内容,紧凑的教学进度,高效地指引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并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地解决问题。

3.双元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所谓双元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前教师要做好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研究,认真备课;学生预习、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课上采用教师引入设计案例,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由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现代机械设计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积极的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2-4]。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设计选题,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汇报和展示课题研究结果。考虑设计选题的复杂情况,每个设计选题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或者分小组完成,设计方案是开放性的,也就是可以有多个方案,老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既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5,6]。

评价与激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展开。对于教师的评价,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两方面进行鼓励。由于研究性教学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增大,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要增强,因此学校要有相应的教改项目课题,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既实现物质奖励又实现精神激励。对于学生的激励,因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的广泛资料阅读,因此学生课堂表现对于其最终的成绩影响非常大,可以使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到总成绩的40%,大作业占到40%,基础知识试卷占到20%。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成绩的高低,是由实践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课堂的参与度决定的。

4.开放性的教学资源。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电子教学资源的促进,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对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非常重要。网络教学资源,例如ppt、教学大纲、课堂导论视频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获得。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专用设计软件、网络资料、网上习题练习,自我学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知识体系,有效地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不断完善研究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教育的延展性不断增强。

四、结束语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多元化、学科交叉性较强的课程。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从老师与学生两个视角分别进行了分析,对于教师开展类似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光.F代机械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J].科技论坛,2012,(22).

[2]张斌.会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教育与现代化,2010,(9).

[3]香卓伦,杨晖,张佑青.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4]李敏,陈兴文,张俊星.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5]甘大力.“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6]楚岩枫,任宏昌.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收稿日期:2016-11-09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9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篇10

关于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XX年(新加坡)、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