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十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十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30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能力培养

1研究背景

1.1课程开设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高职人材培养各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基础。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及日常事务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目标剖析

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是不能脱离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因为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让学生长期受益的教授内容,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至关重要。

1.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素质普遍低于本科院校。

(2)目前云南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到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本、专科学校采用同一标准。专科高职院校没有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

(3)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本科教材,理论内容偏多,有些内容难度太深,上机实验教材操作步骤显得粗略,综合应用方面的训练不够,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应用,无法达到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4)教学内容聚增,但学时减少,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难以组织。

1.4解决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在原有专科教学模式基础上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前课堂后实训室”模式建设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按“任务分析-理论讲解-操作演示-技能训练”的进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学生能较快较好地实现从理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瑛淑雅(1961-),女,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

到感性认识的转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贯通,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措施

2.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按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

(2)编写实训教材,建设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

(3)根据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精减教材内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原则,将原有的教学时数压缩,压缩出来的时间用来进行综合应用项目的训练。

(4)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理念,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理论为实践服务,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为核心。

(5)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

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

(6)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

(7)制定注重实践训练、过程考核的考核评价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素质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精神。

2.2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教学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见表1。其中,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为基础,夯实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围绕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页综合设计制作,建立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表1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系统和工作原理

实验:微型机硬件模拟组装

计算机软件系统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基本技能windowsXp操作系统单元1中文winXp基本操作10分

文件管理实验一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程序管理实验二回收站剪贴板和快捷方式

磁盘与设备管理实验三控制面板的设置和磁盘管理

测试:文件/目录操作、控制面板设置

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单元2文字处理软件实验

实验一文档的基本操作和排版2分

实验二表格处理2分

实验三图文混排和图形绘制2分

综合应用项目:word文档综合排版4分

word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单元3电子表格软件实验

实验一工作表的基本操作2.5分

实验二公式和函数的使用2.5分

实验三图表制作2.5分

实验四数据管理2.5分

excel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演示文软件powerpoint2003综合应用项目: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5分

计算机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及应用实验一windowsXp资源共享

实验二windowsXp下tpF服务软件

internet基础及应用实验三信息搜索

续表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四收发电子邮件

音频、图像、视频视频处理单元6多媒体技术基础

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一Firewords图像基本处理2分

实验二Firewords图像处理综合应用3分

Flas制作实验三Flash基础动画制作2分

实验四Flash特效动画制作综合应用3分

网页设计制作单元7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15分

实验一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二网页中的表格和图片

实验三网页中的表单和多媒体

综合应用项目:设计制作个人网站

学时分配:理论30学时,上机实践45学时,总学时:75学时。

2.3教学考核要求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

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一级(C类)考试”。

3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实验内容、综合应用一体化;二是理论、实践教学穿行。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每次课都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基于案例,针对教学实训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或任务,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蕴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中,案例具有代表性,能涵盖主要的知识点,并且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教学中辅以软件演示案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内容和知识点的学习。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发挥教学的应用功能,在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上机实践课――基于任务驱动,在每次理论课结束之前,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实验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小节的上机任务,规定提交的时间,明确评定成绩的标准,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的方案,这样,学生在上机前就有明确任务。上机完成任务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其具有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在上机计划中嵌入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使基础实验与综合应用项目相衔接,即实训体系中每个基础实验都是后续综合应用实例的组成模块,例如,以实训项目体系中“设计制作个人网站”为例,word文字处理实验中处理的文档作为部分网页内容,通过ie浏览器应用练习,搜索准备好有关网站建设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通过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制作好网站的标题和图标,在Flash实验中为网页制作好所需动画,所完成的excel、powerpoint幻灯片的实验可以作为网站中的个人习作进行交流、共享。这样,通过综合应用项目将前面所完成的实验成果作为综合应用项目中的应用对象,促使学生应用各阶段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基础课程开始就建立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

4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实践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偏重上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其各阶段测评分值见表1,学期结束,课程考核方法如下所示。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见表1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变,使考核的重点趋向实践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成为此门课程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杜绝了学习好坏靠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学生参与实践成绩的评定,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5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实施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在教学中执行重点趋于过程的考核,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效果通过笔者所任课班级可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效果明显。

表2教学效果比较

实训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009春季学期环保0822班52人)原专科教学模式(2006春季学期电气0503班45人)

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

word48人(92%)4人(7%)035人(78%)9人(20%)1人(2%)

excel47人(90%)4人(7%)1人(2%)28人(62%)15人(33%)2人(4%)

powerpiont45人(87%)7人(13%)017人(38%)26人(58%)2人(4%)

网页制作32人(61%)17人(33%)3人(6%)3人(7%)17人(38%)25人(55%)

6小结

(1)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开发;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6-0000-02

SchoolCurriculumDevelopmentandResearchonVocationalComputerSkillstraining

XuXuehui1,2

(1.Collegeofteachereducation,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0,China;2.ZhejiangJinhuaBusinessSchool,Jinhua321000,China)

abstract:themainpurposeofthisresearchistodevelopasuitablecurrentinthevocationalschools'computerskillstraining"school-basedteachingmaterials."necessaryandsufficient"fortheprincipleof"solidfoundation"asastartingpointandthemainbasistoedgeresearch,whiletheimplementation,whiledevelopment,whileinpracticethewaysinwhichresearchandpracticeoforganicintegration,inordertofindanimplementationofthecomputer-basedschool-basedteachingeffectiveway.

Keywords:Schoolcurriculum;Schoolteachingmaterials;Development;

Computerskillstraining

当前课程的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的本质是自主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学习。因此,我们想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校本教材,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化难为易,获得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制定教材编写计划时,我们邀请学生参与进来,与学生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所喜欢的上课方式,对计算机基础课学习的兴趣点。

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课程内容应尽量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结构,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

“夯实基础”是确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校本教材内容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以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认为,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教学的核心,上机实训过程既要注重基础教学的相对稳定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又要关注基础教学向上衔接、导向未来的发展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难度大,加上课时的限制,有必要先通过筛选、分解来减化内容、降低难度,并在知识结构的完整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可能前提下,整合基础课程,形成知识技能和专业理论互补的教学板块,使课程具有综合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校本教材编写要体现科学性,趣味性,编写过程要运用比喻等多种方法,力求使教材通俗易懂。我们还将开发的内容和大纲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项目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家长是否愿意。

国外课程研究与实践已证明,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建立课程开发队伍是关键,这支队伍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设计等基本理论,为教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教材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前提。在教师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效地开发校本教材,还必须不断地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

我们还要求教师跨学科地研究有关知识,一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通过听课来了解掌握其他学科中有哪些知识点与自己所开发项目内容有关;二要采取定期集体备课的办法,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有关问题,教师之间就可以取长补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同时也寻找到了不同教师之间所开发内容的结合点,为校本教材的开发奠定基础。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教学方法等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采用同步培训的策略,搜集有关信息技术教育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资料,共同讨论如何设计、撰写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课程的开发方案;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基础理论、操作技能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接下来是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的具体实施阶段:

1.交流理论学习心得,划分版块,确定每版块大概内容并确定每版块负责人,分配任务。

我们是依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知识结构完整和知识难度适中的前提下,把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设立若干既相对独立又步步递进的单元课题,集中精力,逐项突破。因此在确定校本教材的编排上要以综合单元为主线,在“项目”的引领下以分镜头的形式,设计、编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逐步从单一主题(小任务)向综合主题(大任务)发展,中间还穿插了拓展(延伸)探究活动,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各版块负责人构思各版块内容的编排,设计出具体内容提纲,提交教材开发小组讨论综合,各成员提出整合整改方案,完善整个校本教材的提纲设计。送交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审批。

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校本教材的实施对象是中职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应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总体水平,任意夸大与主观拔高都是不可取的。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我们要加强教材与社会实践、行业企业需求的联系,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尽可能以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编写时注意与职业基础内容的衔接,突出以职业性内容为主,以学术性内容为辅的特点,理论知识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编写;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人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上机实践课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要素落实到实践教学上。根据不同领域或不同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将实践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编制完整的实训教学计划和上机实战内容,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同时兼顾计算机操作工考证所需内容及知识点,拓展训练和练习部分内容要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计算机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们遵照本教材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很轻松地通过计算机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为学生就业增添一份砝码。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及时性、新颖性和直观性。从学习方法上讲,实践与探究共存;从学习结果上讲,个性与共性统一。

3.构思设计出校本教材编定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排版格式。

我们决定打破普通教材的传统体例和编排,采用“知识点+拓展训练+练习”的编排模式,每个项目均以知识结构为主线,简要介绍知识点的相关内容,知识点下涵盖具有代表性的互动拓展练习,争取学生可以在干中学或边干边学,让学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操作。努力改变过去计算机教材讲授过多过细的弊端,为学生留下更多的问题空间,把拓展和提高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

格式上主要采用简洁、大方的一步一图的图解方式讲解操作步骤,使学习者学起来更加轻松,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导向性,力争能让学习者可以边学习本教材的内容,边上机实践,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轻松的心情、最高的效率来快速掌握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同时要求内容新颖,语言浅显易懂,注重实际操作。

4.各版块负责人安排各版块内容的编写工作,这是本课题实施的主体阶段。

编写教材时应注意内容篇幅适当简洁,且安排适量的插图,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每个项目后都须附有相关知识的实战练习,以便教学后巩固本课知识;最后要编上本块知识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点,以便学生融会贯通,同时为考证服务,而且每个项目的上课内容我们都会制作出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既方便了教师上课,又方便了学生自学和复习。

校本教材的设计是每个项目包括上机实践在内用时是一次课,也就是平时我们上课的模式,一次课两节,第一节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包括知识点和教师上机演示,第二节主要以学生实践上机为主,教师辅导,让学生当堂消化本项目所学内容.学生既能看、又能听、还能用手操作,集学习、实验、创作于一体,集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于一身,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点与传统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特点。教师实施教学过程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教师在制定单元学习任务时,不受时间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灵活定制教学计划。

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老师给一个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老师设计的学习方案。学生利用校本教材中的知识点、配套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交互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互补。而我们的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时与学生一起讨论,倾听学生的见解,有时像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有时更像一个虚心学习的学生。

5.完成各自的任务,提交教材开发小组讨论综合,完善教材结构。进一步统一格式和布局。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集中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让每一位参编人员轮流把自己所完成的初稿逐个项目逐个内容地向所有编写人员作一个详细的讲解,然后由其他编写人员当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同时查看内容与知识点是否有交叉重叠、结构布局是否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3

0引言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反映在招聘过程中,他们更注重对求职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考量。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成为当前职教改革的重大课题。职校计算机教学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立足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备实施这一能力目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基础性条件。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某些计算机衍生学科的基础,如会计电算化等。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能给学生奠定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为学生在其他学科中进一步发展职业能力提供保障。第二,时间条件。当前,职校计算机基础主要讲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任务量相对较小,有较于其他学科相对充裕的时间来安排职业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第三,空间条件。对于计算机教学,职业院校一般都配备有软硬件条件相对完善的上机环境,这为教师灵活安排职业能力实训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上的条件。本文基于上述条件,结合市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界定,并对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相关探索与实践。1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界定经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调研,本文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界定如下:第一,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指的是从业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计算机学科的技术能力,是从业者承担计算机相关岗位工作的知识基础。第二,基础能力。基础能力指的是从业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普遍意义上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1)学习能力。指的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只有实现“会学”,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能力是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接受教育和谋求自身终身发展的重要条件;(2)语言表达能力。从业者可以精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便于与他人快速、高效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3)沟通协作能力。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分工协作、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密切,这对从业者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程度不段升高时,能够系统地找出问题的原因,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2]。计算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特征决定了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敏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高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职业道德素质。从业者必须具备起码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主动意识等等。上述能力界定完成了对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整合,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之间相互联系,更符合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2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2.1基于职业能力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理论和上机实践。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围绕学科专业知识展开,单纯突出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基于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必须对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1)理论知识的重构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除了着重讲授专业基础理论、操作理论外,必须同时贯穿沟通理论、协作理论、职业道德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职业能力理论。教师通过综合考虑分析,重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有重点多角度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对职业能力的认知和理解。(2)上机实践内容的重构相应地,对于上机实践部分,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除了展开专业知识的实训外,还必须安排沟通协作训练、语言表达训练、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职业道德规范训练、职业礼仪训练等多个方面。教师针对每次课不同的专业实训内容,安排设置适当的非专业实训内容,既要安排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专业知识实训,又要保障学生系统有效的进行基础能力训练。重要的是,上述理论和实践内容的重构不是理论和过程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以“多赢”为目标的对于相关多个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2.2基于职业能力目标合理组织教学活动(1)解读就业形势,强化职业能力认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重视内因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学生自身形成对职业能力需求的认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是直接是就业为导向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不能脱离学生的就业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开课之前的准备阶段,由教师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领域广泛的特点,使用多种手段向学生详细解读当前的就业形势,包括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分析,人才竞争形势等等,此外,针对如多种行业多种岗位的招聘公告,分析具体的招聘条件,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以及对岗位要求职业能力的理性认识。当学生认识到所学课程的内容和以后就业息息相关时,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无疑对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2)重视讲练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当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一般都仿照高等教育“理论教学放在教室,实践教学放在机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进行长时间的理论课讲授或者操作演示;学生则常常是被动地听、被动的看,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到了上机课,很多学生还是一问三不知,教师不得不再一次对知识点进行讲授。这就造成了“知”与“行”的脱节,长时间下来,很多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课程认知体系,教师也往往疲惫不堪,教学效率低下。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必须改变这一现状。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讲”和“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p#分页标题#e#具体要求:1)要能有效整合课堂和上机环境,为讲练结合创造条件;2)要能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直观演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等,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发挥其主体作用;3)不仅注重对课程中一个个独立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还必须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来本课程的知识体系。(3)创设职业化情境,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养成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又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职业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如我们在学习完word2003的相关知识后,就在班级内组织了一场企业文员岗位的招聘会。首先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参加应聘,招聘会严格按照投递简历、笔试、专业面试、人力面试的流程,面试人员由本课程教师担任,同时邀请了校内负责生产实训的老师。招聘会结束后由面试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次招聘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安排分组完成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2)模拟现实招聘,四选一的情况,引入了现实职业中的竞争机制,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使之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达到最好锻炼;3)引入双轮面试,一方面考察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准备情况,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对学生的行为礼仪也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4)教师点评,能引起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全面思考。创设职业化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养成,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2.3基于职业能力目标安排短期实训基于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校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同当地科技市场的几家单位签订了为期两周的实训协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传统的生产实训相比,短期实训具有如下特点:(1)时间短。由于职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意志力等还不是很稳定。短时间的实训期间,学生能最大程度上保持新奇感和工作激情,从而能取得不错的效果;(2)是针对性强。传统的在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或是到企业实习的情况,往往不能反映专业特色。很多学生因为实习项目与专业所学无关,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本校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的短期实训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延续,学生能够在实训过程中,很好地验证或发展自己的学科知识,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通过生产实训,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并能全面审视劳动力市场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后续其他学科的学习指明方向;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训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内容,优化教学策略。3结语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提高竞争力、体现职教特色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计算机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的职业能力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就业情况也得到重大改善。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4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师进修

引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方法也强调创新和多元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变得非常重要和普遍。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是繁荣昌盛的保证,全球一体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成为教师不能忽视的一点。而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来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之一,但现在还存在一些中老年教师不懂电脑,更不会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情况,哪怕年轻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也有些过时,不能将之更好的推向课堂。为此,教师信息技术的进行就非常重要了。

一、教师信息技术进修的必要性

新课改的推行让教师们意识到教学并不是单方面的讲述,而是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之可以终身受益。在当前的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第一,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有助于改变他们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社会里,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了解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互联网和生活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给自己充电,走在潮流的最前端。但有一大部分教师有计算机恐惧症,对计算机敬而远之,觉得计算机不过是打打字,对更深层的技术一点也不了解,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对学习计算机毫无热情可言,也难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技术的兴趣,培养高素质,学习型人才。为了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正确认识,进修计算机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第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学习和深造。互联网上有巨大的知识,信息库供学生的教师进行学习吸收,如果教师不懂得学习和与时俱进,那在很多思想方面就会落后学生,导致不理解学生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计算成为帮助他们学习的好帮手。在教育领域,如果不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容易被时代抛在后面。通过计算机培训可以让教师有效的掌握课堂教学,文字处理,使用网络寻找资料等基础技能,方便学习,备课的工作。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特点

教师进修信息技术是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新情况,新理论的重要途径,终极目标是将那些有益的内容运用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计算机培训和其他培训有所不同,因为这是无学历要求,不强迫,和教师工资,升迁不挂钩,是教师为适应时展的潮流,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而自愿参加的一种培训。只有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参与到信息技术培训中来,提高培训的效率。所以进行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时候,内容上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强化他们的操作能力,知识为辅,实际操作应用为主。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在自身的学科中,熟练掌握学科软件,适应课堂变化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说,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传授给教师们需要的知识,改变教师和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计算机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趋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培训年龄,专业,思想等上的差异性,培训时间的业余性也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一、突出实用,精选内容。对于非学历的成人教育,可能存在很多教师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兴趣不浓,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内容选择要注意要投其所好,重视实际,有选择性。在讲课时要择优进行讲解,内容上还有新和精,突出计机技术的价值,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对于数学教师,可以教授他们运用计算机的运算执行功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常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巨大运算工作。对于化学,物理老师可以教他们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完成操作难度大的试验课件,帮助教师加深对直观的理解。对语文老师,可以给他们演示一些辅助教学的软件,教他们自己制作课件,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具象性等。在教学中大大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体会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紧扣目标,增强培训效率。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主要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为教学服务,教会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运用计算机文字,图像,数据,声音等功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等特点给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效能上有增大信息量,提高信息的反馈,丰富教学方式,扩大教学活动空间,方便信息分析统计等优点,在教学体系和结构上有助于使素质教育取代过去的应试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那些优点,是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贯彻。三,优化基础。计算机学习并不是通过说明书就能学会的,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知识,但万变不离其宗,哪怕技术再怎么发展,总离不了基本原理,管理方式,基本操作技能,只要帮助教师掌握了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的自学。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进修是一门必修课,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联系实践教学需要从基础抓起,应该多给他们实际操作的时间,加强单独指导,教会他们最基本的操作原理,并使用一些课件帮助他们学习理解知识。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进修的必要性,特点,方法的分析,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教师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1]黄九勤;浅谈教师的计算机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

[2]陈科夫;教师计算机培训方法与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系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整合课程内容,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结合社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积极研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增加实用知识,强化实践技能,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想。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等计算机技术与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整合,把中英文录入技术、系统与网络应用技术、文字处理技术、表格处理技术、演示文稿制作技术、简单网页设计技术和office综合应用技术作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形成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6+1”课程内容体系。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理论和工作过程导向,重新组织了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案例中,整个课程内容形成了认识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应用、word图文排版、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office综合应用七个模块20个案例,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2融合专业知识,为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本素养,为职业能力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而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教学中,职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直处于脱节的现象。我们非常注重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与学生专业能力的结合,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多次探索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融合,开发了符合我院各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15种,见下表。教学活动中,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从而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引入案例、任务驱动式一体化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引入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学、做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边做边提高,教学过程一体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4强化技能训练,构建逐步推进的能力培养方案

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能力锻炼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条线,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介绍学习情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和学生同时实施操作的案例,以教师展示的实际效果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模仿本次课的学习情景提出的工作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案例,以巩固性训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需要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实行教考分离,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

考试一直都被当作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合理有效地通过考试来引导学生强化能力的训练?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的计算机“6+1”能力考核方案,将考核分为中英文录入能力、系统与网络应用能力、图文排版能力、电子表格处理能力、演示文稿制作能力、网页制作能力六个子模块和一个office综合应用能力模块,六个子模块分别仿真实际工作环境,创设考核任务,在教学中实施学生能力的测试,方便教师实时监测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合理调节教学实施的进度。整个教学活动实行教考分离,实施融合六个子模块的office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将6种计算机基本能力有机地结合,升华为计算机信息化基础核心能力。

6校企合作共建,提供社会服务,构建工学结合的学习环境

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社会合作,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共建课程,共同培养人才。一是开展顶岗实习,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二是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该活动中,提高办公业务的操作能力,方便群众,服务社会;三是为社会进行计算机基础培训,先后为企事业单位办公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培训、为学院各系部教师进行办公自动化培训、为下岗职工举办再就业电脑培训、为残疾人免费上门电脑学习培训;四是对社会开展计算机考试培训,多次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考生200~300人左右,合格率较高;五是通过网络答疑,为学生和社会人员免费提供办公自动化的咨询和答疑。

自我院实施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66年学生参加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为学生后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德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万德年,周小仨.高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7,(11).

[3]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07,(12).

[4]熊发涯..高职公共计算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3).

[5]万德年,朱伟.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6

中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财政部1994年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规定了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赋予财会人员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中等层次教育的基础上,可适当瞄准更高层次目标,适当加大软件开发技术的内容,努力使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基础的理论教学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前提,会计电算化是理论知识在现代化社会会计工作岗位更高层次的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学生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专业的兴趣。而目前《会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未能在课程要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或知识的运用,而过分要求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未能通过能力的训练以达到其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做到:

1.不过分繁琐全部的过程,以工作实践需要选择课程内容

本课程可以拟以一个小型企业为会计主体,结合会计的基础知识,分析主要应解决的会计核算方法、基本操作技巧和基本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程序和其他会计方法作详细的分类介绍,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具体通用处理程序方法,力求简单实用,防止铺开太广,重点不清,以体现实质性的原则。

根据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课程内容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一个模块均有具体的理论知识、工作任务、操作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自成体系,各模块之间又具备有机联系,以便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不过分理论铺陈,突出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以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等内容的强化实训来实现,课程的实训尽可能拉近与实践的距离,从原始凭证的识认,记账凭证的使用,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登记到科目汇总表、会计报表的编制应全部采用目前企业实际使用的账证,以达到仿真的效果。在实训中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巩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实施采取多样化形式

对于课程的实施,应按工学结合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在教学场所上,根据模块需要,可在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施主体上,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企业专业人员,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尽量衔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在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仍然要遵循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明确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具备掌握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安排一般跟在《会计基础》课程后,但同时要结合《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育与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对实训课程的手工操作进行比较与互补,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有以下思考:

(1)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意义、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国际会计电算化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组成及特点,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等。

(2)财务软件维护。通过对财务软件的上机调试与维护,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正确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的基本技能。

(3)财务软件的应用。首先,通过演示教学法,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主流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安易等)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账务的流程,并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资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往来账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其次,进行全真模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的技能,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4)全真模拟实验。实现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开设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强化综合技能训练。通过全真模拟实验,学生基本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但对于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异同点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采取在手工会计实验室与电算会计室利用相同实验资料分别进行手工会计账务处理和电算会计账务处理的模式。在电算会计实验中,进行合理初始化设置后应指导学生与手工会计同步,分阶段进行实务模拟操作,以此让学生比较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异同,同时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强大优势。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7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整个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在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计算机教育更新较快,因此,我们的教材也应跟上步伐,一般来说,一本教材用2~3年就要更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

三、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针对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的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我们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深化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教材模式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某一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理论考核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简单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8

教育硕士是一种专业性学位,在国外称职业性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不同,它面向的是中小学教师,以培养实务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既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又是教师的学历提高,旨在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1996年教育硕士开始在我国设置,审视十年来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信息技术教育摆在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广大教育硕士就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提高信息信息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个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教育硕士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为教育硕士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失为一个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因此,计算机基础对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忽视了教育硕士的实际需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教育硕士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的设置虽然能够使教育硕士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由于缺乏对教育硕士的调查和分析,与教育硕士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知识,这些知识通过哪些内容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没有关心教育硕士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过哪些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其结果必然是难于充分调动教育硕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学以致用。

3忽视了教育硕士自身的特点

教育硕士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广大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经济条件、学校级别、从事学科以及个人兴趣等原因,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次,教育硕士绝大多数是来自于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他们都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个别人还有过一些使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而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强大动力。而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教育硕士自身的这些学习特点,把教育硕士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没有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导致所学知识与实践脱离。

二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从实际出发,为解决这些来自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的教育硕士在教学应用、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通过对教育硕士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对所收集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后,我们认为对教育硕士应在三个层次(教学应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五个能力(资源管理、写作能力、演讲能力、数据管理能力、信息共享能力)上进行训练与培养,图1就是我们所设计的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

三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框架设计

根据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我们认为教育硕士的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们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

有了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我们就可以根据矩阵式培养模式和课程的内容框架来组织编写教材,从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评价等设计,更加有效的提升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技术实践能力的改善和教法的提升为根本。

课程目标: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

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并为教师更好的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

使教师具备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全局观和较为扎实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基础

四总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连续对我校最近三届教育硕士按着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培养模式实施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而且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学员们一致认为,他们在这门课程中收获了太多太多,既有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能,又有新的教学理念;既学会了计算机知识,又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运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工作的过程;既完成了学业,又获得了个人的作品等等。总之,为教师们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

参考文献

[1]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2]金芳.关于面向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3]张培,狄雁.教育硕士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到行动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8).

[4]李蕾蕾.对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matrixCultivatingmodelDesigninComputerapplicationabilityofeducationmaster

ZHaoXi-wu

(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Computer&informationengineeringCollege,Hohhot,innermongolia,010022,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nation'soriginalintentionofestablishingprofessionaleducationmaster'sdegree,thepaperanalyzesproblemsthatthecourse"computerapplicationfoundation"exists,openedforeducationmaster,anddesignsmatrixcultivatingmodelineducationmaster'scomputerapplicationability,thenshowsframedesignofcoursecontentonthebasisofthismodel.

Keywords:educationmaster;matrixCultivatingmodel;CurriculumFrame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9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基础理论基础实训

abstractprofessionaleducationisfacedofsignificantchangeinordertoachieveitsservicefunction.actually,thesystemofcurriculumsshouldbeestablishedattheaimofdevelopingthestudents’capacities.afterthat,theycouldbepreparedfortheircareer.Hardlycanthereformofthepatternofeducationinthespecialtyofmoldbewaited.

KeywordsthepatternofeducationFundermentaltheoryelementarypractice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职业教育要实现其服务功能必定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学科研究与专业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转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人才型的需求,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据此应把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合理、教学内容优化、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面宽,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基本思想,将模具设计理论、实践与及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加强针对性、突出实践性、强调新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进行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的改革中来。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分为:专业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一、专业基础理论模块

专业基础理论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基础理论应进行系统优化,有机整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上应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教学。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

1、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电器设备及控制在各个领域中均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电工电子和测量技术的初步知识成为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指出的是,“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是一个理论性、专业性、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所涉及教学内容广,内容本身也较难掌握。如何在规定的学时数内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初步知识,为模具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教学实施的难点。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增强物理概念,清晰的图解分析,缩减课时,力求少而精。

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包括电路基础、直流、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分析、计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电工电子测量技术。

2、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图与CaD这课程是一门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解决机械设计制造中技术信息的图样表达问题,以及与图样绘制有关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和技能。侧重点在视图理论,零件图与装配图制作,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授课以课堂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或装配体实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看图、制图能力,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以后的pRo/e或UG软件的学习打好基础。

机械制图与CaD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与装配图、公差与配合。机械CaD基本概念、基本绘图、操作命令、计算机绘图、图形编辑、显示、设置、查询、层、块、形、属性以及尺寸标注、图形输入、输出以及程序设计。

3、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机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它是模具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将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基础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设计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恰当的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工程综合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课程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有机联系;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工程实践和综合教育,克服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固化,偏重自身完整性,教学内容组织缺乏弹性、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把基本理论与综合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科研和设计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课外练习融为一体;常规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融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课程设计

4、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是先安排金工实习,然后安排课程教学。这样学生在金工实习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促进实习效果,实习效果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实践的结果证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场教学改革确实全面提高了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良好。

机械制造基础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模具材料、制造技术、切削机床、互换性原理与测量(尺寸与尺寸链部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及金工实习、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编制。

5、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但渗透在各种工业设备中,而且是科学实践研究,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液压、气压元件,应着重于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应用及选择方法。对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则结合在实际中所用回路和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技术是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二、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专业基础实践应从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向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化、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向校内外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转化。

专业基础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机械设计基础实训。

1、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图与CaD》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绘图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综合应用训练。一是部件测绘。小至修配被损零件或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大到对引进产品实施“反求工程”,测绘技术都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二是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基本命令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字化绘图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以机械工程图的二维平面绘图为主,以三维实体设计为辅。整个实训中结合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和装配体的测绘,使学生能按照国家标准正确而快速绘图。并参加autodesk公司的认证考试,获得全球通用的autoCaD工程师证书,以适合于企业工厂绘图员岗位的需要。

2、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柔性教学环境,集成化管理,校企共建基础实验是高职电工与电子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基础实训教学任务。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机械设计基础实训。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改革相结合,力求适应高职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专业性的特点。将知识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实验项目中分成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虚拟实验和工程案例与学生操作有机结合,保证基本实验教学,不断扩大综合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科技制作。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面向实训,符合技能培养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职业技术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与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实践性环节相辅相成。

4、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为避免学生在实训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该将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同步;基础实训,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无论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还是基础实训,所有内容都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实训时结合实际生产会使得教学和实习内容丰富、生动。学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可了解生产现状、了解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理论知识与生产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基础》基础实训与社会环境的结合,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除了学习工艺技术外,还将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包括纪律、群体相处、活动能力、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工业安全、环保意识及领导才能等。

三、结束语

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并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突出了实训,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单元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了课程整合和新课程开发,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篇10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问题;对策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显得滞后,特别是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现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习实训场所的欠缺,造成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恰当,偏重理论。

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1,经调查,90%高职生对老师讲授的枯燥乏味又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且有些理论与他们的专业根本不相干,完全没必要去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感兴趣,但是实践的课时偏少,学生动手较少,难以很好地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结果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理论与实践均达不到社会的需求。

2.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

一方面,教学的内容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加之课时量有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势必加快进度,学生学习任务重,难以消化并掌握,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教育要面向市场,教育内容也要不断更新,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所用教材一经采用,往往几年没有更新,因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素质等各个方面。

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理论课优于实践课,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感纯理论课程,枯燥乏味又不实用。“纸上谈兵”式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固然是不理想的。如:计算机基础中的关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及计算机的组装维护,仅通过理论讲授机箱内的CpU、内存条、硬盘等,学生仍很陌生,但如果通过具体实物进行教学以及师生共同演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多,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课和实践环节,才能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采用实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教师队伍素质也是造成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教师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现有的高职计算机教师队伍中,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的师资梯队还没有形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切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必须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非常熟练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同时,学生基础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高职学校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从而导致理解知识能力薄弱,学习效果差。另外,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职以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差。

二、应对措施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机构或部门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择、实验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这需要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关调查显示,虽然高职生相对于非高职生来说,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指出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普遍离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目标上应以实际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实际技能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教育观念。

(二)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计算机教学要打破原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程服务于技能培养的思想,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技能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专业特色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同时改变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状况,突出实践课。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理论验证性实验内容,转而代之以综合性的、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验内容;编写针对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变实验为技能实训,对实践环节应独立考核,依据技能培训的特点,对同一技能培训目标的实验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以强化技能培训效果,以技能培养模块为中心,整合实验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职业技能。

首先,用案例、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形成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他们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善于通过科研和项目去提取适合教学的内容,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要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化教学,让计算机切实成为日常教学的工具。彻底摆脱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以校园网为依托,

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并尝试网络化教学模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

首先要不断开展教师培训。对现有教师有计划、分阶段地抽调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有针对性的更新或拓宽专业知识,以满足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其次要选送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培训,增加教师实践方面的经验,使教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及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优秀所规定的要求,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科研,并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高层次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用人才,在许多高职学校,由于现实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等各种问题,这一目标还难以实现,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了浅显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期望能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有益贡献。由于作者水平的限制,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问题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这既是本文的缺陷,也是笔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红艳.实战式教学在计算机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4,9.

【2】张秀萍.关于高职教学教材建议的思考[J].教学论坛,2004,1.

【3】李敏.刘欣亮.大学计算机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