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57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1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文物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千百年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承载民族情感、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架构了西部古朴神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贵州全年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较大的民族节日就有100多个。西部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以少数民族为特色的文化发展,前景广阔。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是增强西部地区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西部地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西部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多措并举,制定出台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完善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措施,积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促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但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母语危机日益加剧

由于全球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使得本就处于脆弱状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趋于濒危边缘,尤其是母语危机日益加剧。在走访1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调研中发现,彝语、苗语、布依语、水语等有下降趋势。

二、少数民族文物和资源流失严重

由于民族文物,特别是民族古籍大多散存在民间,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条件差,管理能力薄弱,损毁现象较为严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短期行为,无序开发,造成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特别是民族古籍传播渠道狭窄,普及使用范围不宽,民族地区大多数人不具备识读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很多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古籍文物将成为无人识读的“天书”。

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协调

有些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只注重商业利益,不注重文化保护,导致了许多伪民俗现象,造成了民族文化认知上的误区。同时由于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未能使之转化为与之匹配的文化生产力,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民族文化人才奇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在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和民族文化经费投入上存在人才奇缺和经费严重不足现象。现从事民族文化工作部分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工作技能与工作岗位错位;同级财政对民族工作虽有“三项经费”,即民族工作经费、发展资金、教育补助金,但没有单列的民族文化经费,难以保证工作的有序推进,致使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无盘子”,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五、民族文化统计工作有待加强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殷厚独特、潜力巨大,非常有利于综合开发。要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必须要摸清西部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底数。在有的地方,虽然也强化了民族文化工作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底数不清,界定不明的情况仍然存在。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好又快地推动西部地区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

一、强化民族文化普查统计工作

为加强对西部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建议在西部地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普查统计,进一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分类界定,规范管理,建立西部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积极推进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二、制定规划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促进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的战略规划,积极深入挖掘西部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西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加强民族文化队伍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血脉和根基,为进一步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保护,建议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出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标准,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大培养民族文化学科带头人,在西部地区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人才。壮大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保护和激励民族文化传承人自觉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和继承保护工作。

四、加大民族文化工作经费投入

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必须要有经费做保障。建议设立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以促进民族传统文物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有盘子”。

五、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区,建议国家制定出台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在西部地区建立多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民族文化园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既可以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2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下列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受本条例保护:

   (一)民间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

   (二)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

   (三)传统的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和传统体育活动;

   (四)古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五)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和场所;

   (六)其他需要保护的项目。

   以上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的认定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条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为指导方针,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民族与宗教、经贸、建设、规划、教育、旅游、体育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保护与管理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根据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加强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第九条民族民间文化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列本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列入本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的项目,可以命名传承人和传承单位。

   第十一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一)在本行政区域或者一定地域范围内被公认为通晓某一民族民间文化形态;

   (二)熟练掌握某一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工艺或者制作技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三)保存某一民族民间文化的原始资料、实物,并且有一定研究成果。

   第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和团体,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单位:

   (一)以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为宗旨,经常开展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内容的活动;

   (二)掌握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态、传统工艺或者制作技艺;

   (三)保存某一民族民间文化的原始资料、实物,并且有一定研究成果。

   第十三条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认,并予以公告。单位和个人对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的确认有异议的,应当自公告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公告的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提出。

   对没有异议或者经审核异议不成立的,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命名、颁牌,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传承人和传承单位享有以下权利:

   (一)开展传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并取得报酬;

   (二)可以向他人有偿提供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艺以及有关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

   (三)经济困难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可以获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资助。

   前款第三项规定的经济困难的资助办法由命名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完整地保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以及有关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

   (二)按照师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选择、培养新的传人;

   (三)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传播、展示等经常性活动。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3

对于文化遗产而言,首要的工作当然是保护和抢救。但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种源,更需要培育和生长。保护意味着对种源的保存,而文化传统不能只成为书卷,或者是博物馆式的储存物。它需要传承,需要播种,需要用人民和社会的土地滋养和生长,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出应有的活力,而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成分,它也是世界文化知识的结晶,需要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和受益。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本,传统文化建设也同样需要以教育为基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通过教育的手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我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来实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第一、从幼儿园教育做起

早期的文化灌输,对一个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奠定社会的心理基础。国家幼儿教育中很少涉及传统文化,建议从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出发,设计一套有关传统文化的幼教课程,向幼小的心灵传播民族文化的美感。

第二、重视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知识框架建构的重要阶段,也是早期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系统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音乐教育为例,我国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着西方系统,对于真正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文化却很少关注。建议: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教育内容,合理开发和构建课程设置,有效增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

第三、建立高等教育民族文化遗产通识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观建立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作为知识承传与创新基地,同样要发挥优势成为传承文化遗产的最佳阵营。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创造发展主体的青年学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识教育体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唤起青年群体对自身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判断力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原生态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基因的认读。

第四、建立终身教育,弥补历史遗憾

在贯穿一生的教育中,不仅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包括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对个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可通过定期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建立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等措施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构建面向未来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支持系统。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4

我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拜师学医的,在恩师指导下,认真系统地学完了“中医高等院校教材”课程和多部名医名著,1965年开始独立临床工作,一直到1985年个体行医、2004年《执业医师法》实施止。其间,根据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黑中业(1989)27号》文件精神,在黑龙江省中医学院接受民间中医“一技之长”人员培训半年。结业后被授予“一技之长”专科医生职称。在46年的临床工作中,我研究出多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剂和疗法,在治疗骨病、疮疡、皮肤等外科疾病方面,收治了来自省内46个县市的大量患者,以及来自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及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内外部分患者,为他们解除了病痛,挽救了一些濒临死亡的重症患者的生命。近年来,我曾在相关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过6篇论文。

自《执业医师法》实施实施以来,我和大多数民间医生一样,因无文凭、职称只是个助理医师,被取消了行医资格。我认为,有关方面在制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时,完全照搬西医管理模式,重西医而轻中医,没有考虑到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自身特点和国情,过去,我们以从事传统医药事业,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自豪和光荣。现在被取消行医资格后,仍有大量患者前来就医,不治吧,有悖救死扶伤的天职,治疗吧就属非法行医,面临巨额罚款,因此处于尴尬无奈的俩难境地。中医事业,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服务于大众,因其有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基础和朴素的东方科学内涵而存在于社,有简、便、验、廉的优势,在治疗一些急、重病方面,有“立竿见影”之功效,深受广大患者尤其是农民推崇。“民族民间医”和“一技之长”者是传统医药的一支血脉,一支不可或缺的医疗队伍。

从现实情况看,目前社会上仍有一部分家传和师授的民族、民间医和“一技之长”存在,他们虽没文凭,但有一定的诊疗水平(绝活),为传统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为大众的健康默默地工作着,在现行的医疗法规的限制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笔者认为,抢救、发掘、整理散在民间的医学遗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侯;振兴传统医药,匹夫有责。鉴于此,中医界知名人士和老中医泰斗们,对民族、民间医(包括“一技之长”)的状况均有精辟的论述和建议,中国中医药报也发表过许多文章论述这一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

为此,笔者建议有关方面在制定传统医药立法时,要关注民族、民间医生队伍(包括“一技之长”)建设,在政策上给予出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由国家出台文件,由县级主管部门(医政、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社会上民族、民间医生队伍(包括“一技之长”)进行一次调查,对他们不歧视、不排斥、一视同仁,建立人才信息档案。

2、对民族、民间医生队伍的认证,应叫“民族、民间医药师”(包括“一技之长”者)。

3、对于人民大众认可的民族、民间医生,应予资格认证,对家传师承者,满10年临床工作者,予以资格认证,准予行医。

4、为了传统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允许其子女师承。由相关部门编写《民族、民间医药师教材》,由县级培训,定期考核,大到一定学分者再予以资格认证。

5、对“民族、民间医药师”的传承方剂,应允许自制,对其工艺、方剂予以保密,此项可参照泰国卫生部对私人处方保密法办理,以保护个人知识产权。

6、建立建全“民族、民间医药师”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定点行医,有法可依。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5

本文概述了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的管理实践,分析了顺城街回族社区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原因,探讨少数民族社区管理的措施: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优势;应当招聘专业管理人才;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多渠道推进社区建设,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多元化;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

昆明;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实践

昆明市顺城街回族人口占崇仁办事处总人口的19%,与附近的8个居委会合并成立顺城社区,由顺城社区居民委员会管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城市民族工作在民族团结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搞好民族社区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怎样管理好少数民族社区,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顺城社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顺城街地处昆明市核心商务区,辖区面积0.33平方公里,东起三市街,西至五一路省博物馆,长692米,宽12米。社区总人口为1096户,3559人。其中男1724人,女1835人;常住户口813户,1261人。居住有回、汉、白、彝等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62%。社区的主要特点:其一,少数民族聚居,回族成分多。其二,回族民族意识强烈。关心本民族的发展和政治地位,对涉及到本民族的利害问题十分敏感。其三,民族关系敏感、复杂,一旦产生纠纷,反应强烈、影响范围大。

二、社区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成效

1、顺城街回族社区管理主体

在顺城街回族社区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会。

2、顺城街回族社区的管理

顺城街敦孝巷有明代建立的清真寺一座,是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和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云南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如今是每天五番拜有100人至200人参加,主麻日参加聚礼有900多人,开斋节、古尔邦节会礼有近2000人。此外还承担昆明市区90%以上的穆斯林殡葬服务工作。顺城清真寺管委会班子由9人组成,均为回族,其中专职阿訇3人。管委会承担寺内宗教活动的举办,还负责组织回族教众的学习,引导广大信教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营造和谐氛围,维护顺城街回族社区的民族团结。

3、顺城街回族社区内繁荣的经济活动

顺城街是昆明市经营清真食品和生活用品的主要街区,也是省内外游客、尤其是穆斯林群众到昆明观光旅游的特色景点,同时还是商家青睐的黄金宝地。这使得社区的建设早已摆脱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惯例。社区铺面月租金约为15000元,给社区带来极大收益的同时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极大地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

4、创新型民族工作管理

社区成立了昆明市最早的社区“民族之家”,在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以及民族传统节日中,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墙报、橱窗、电子显示屏媒介,以及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既展示了少数民族的风采、充实了各族兄弟姐妹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在相聚中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同胞友谊,达到了民族工作的目的。

三、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管理的不足之处

其一,社区管理主体过于单一。目前社区内存在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会议、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但事实上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只有社区居委会一家,其他组织要么属于非常设机构,要么被架空,发挥不了实际作用,只是流于形式存在。其二,社区居民职业结构较为单一。回族社区在经济上的特点是生业聚合,擅长牛羊肉经营,这也使得社区内居民的职业主要为个体户,职业构成较为单一。

四、完善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优势

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机构取代本属于社区居委会的主导地位,削弱了社区居委会本该发挥的自治性组织的优势。因此,顺城街回族社区在今后的管理中,应当淡化和消除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还原居委会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发挥其优势作用。

2、顺城居委会应当招聘专业管理人才

居委会工作事务较多,难以有效的进行社区内的少数民族事务管理。可在居民会议的监督下,以提供薪资报酬向社会公开招募,工作认真、能力强的青年,提高居委会的服务能力。

3、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社区的民间组织寥寥无几,导致社区组织的许多工作停滞不前,社团工作人员消极怠工,组织优势得不到发挥。唯有多项措施并举,调动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宣传号召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优质的社区服务来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面的要求。

4、多渠道推进社区建设,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多元化

由民间组织来提供医疗、卫生、教育、便民设施等公共物品,这样既保证公共物品的质量,还可以促进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实现城市社区建设中产权关系的创新。把社区建设中大量的公益事业交给非政府组织,在资金投入方面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运营社区服务,形成一种非营利性的市场运作机制氛围。

5、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包括社区参与,群众积极参与是社区前进的根本性动力。应当设立信息橱窗,定期公布社区的重要信息,调动社区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实现社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构建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科学文明的和谐社区。

6、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针对顺城街回族社区居民对文化传承意识较弱的现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条例保护回族居民的传统文化,多渠道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同时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保证社区回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家庭的传承,这也是最传统、最有效的方式。顺城街回族社区可多开展家庭文化评比、社区家庭日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社区的各个家庭中得以传承与保护。

五、结语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社区既不同于城市社区也不同于农村社区,社区的管理应当倡导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这种管理不仅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更是一种自我管理,属自治型管理模式。做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对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民族社区管理模式,打造民族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

作者:韦莎莉单位: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陶斯文,喇明清.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民族工作的特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2]靳于谦.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社区发展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2005(12).

[3]肖芒.都市中民族社区的价值——以昆明回族社区为例.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文集[G].120031.

[4]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18.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6

关键词:黔北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4-0001-03

黔北处在贵州的北部,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也是贵州重要的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在黔北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以为代表的正确领导集体,中同革命从此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强渡乌江”以及后来系列革命战争的胜利,充分肯定了同志战略思想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途中给黔北人民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化遗址和遗物,它们已经成为黔北人民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黔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沙滩文化、同酒文化、土司文化、诗乡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推进了黔北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

1黔北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黔北各族人民在“遵义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开展了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乡村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民族体育传承活动、特色体育赛事推广活动,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黔北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

1.1建立“四在农家”的乡村休闲体育文化旅游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黔北地方政府在总结余庆县农村农民白发修建连户路、打扫环境,建设农村美好家园的活动中,研究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发展模式。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四在农家”富、学、乐、美的活动理念已经发展到祖国的大小村庄、千家万户,它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途径。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便利群众”的发展要求,黔北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为农民修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黔北“四在农家”创建点分别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台球场、门球场、排球场、田径场、龙舟训练场,并配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推进了黔北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黔北乡村体育文化生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以“四在农家”为契机,利用黔北旅游景区和名山大川,开展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活动,通过节庆组织举办乡村农民丰收节、体育文化科技节,开展乡间、田野、山地等乡村体育特色赛事活动,开设攀岩、登山、野营、滑翔、独竹漂、赛龙舟、竹筏漂流、冲浪等乡村体育旅游活动,提高游客的生活层次,使这些候鸟居民和游客乐在其中,满足他们娱乐身心、陶冶情操、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

1.2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

1.2.1建立务川、道真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

民族体育文化是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它们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需要采取积极弘扬的态度[1]。黔北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89万人,有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苗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们传承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有高台舞狮、打篾鸡蛋、高脚竞速、板鞋、牛撵牛、打欢喜团等民族体育文化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有40余种。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黔北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建立务川、道真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物馆,根据项目内容、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竞赛方法等进行整理归类。通过挖掘整理,制定保护措施,建立活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并根据它们的功能作用和特点,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开展务川、道真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活动,发挥它们的竞技性、民族性、趣味性、地域性、健身性等民族文化特色[2]。在仡佬族、苗族重要的“祭山节”、“吃新节”、“三月三”等活动节日,积极开展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展示活动,发展品牌效应。

1.2.2建立赤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旅游

赤水河因为红军“四渡赤水”而扬名,它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鱼洞乡大洞口,向东流经贵州的毕节、仁怀、习水、赤水,于四川的合江县汇人长江。南于赤水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赤水河流域的中下游,是赤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集聚区,有独竹漂、滚山珠、游氏武术、李氏武术、爬花杆、采月亮、猴子爬高杆等项目,其中独竹漂、游氏武术、采月亮是赤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代表,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教育价值,它们先后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3]。

赤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它孕育了丰富的酒文化,有国酒茅台、郎酒等。保护好赤水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成为赤水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重大课题。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是一条重要的可行的发展途径。在保护好水环境的同时,挖掘开发划竹船、独竹漂、赛竹龙舟、赛竹艇、竹筏漂流等系列旅游项目,通过展示和游客参与互动,达到对独竹漂的体验与传承;通过游氏武术与旅游景区的合作,在节庆、旅游等节日进行登台展示,提高游氏武术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弘扬地域武术文化;通过仁怀后山“六月六摇钱树苗寨风情节”的开展,展示苗寨浓厚的民族风情,突显特色项目,打造采月亮、爬花杆等地域性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发展赤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提高人们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促进赤水河流域旅游生态环境的改善。

1.3建立红色体育文化旅游

红色体育是指中同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解放战争中发生、发展的系列体育文化活动,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同志领导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体育文化研究发展,对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成为新中同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4]。近年来,红色文化的研究及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红色体育活动的开展及红色体育运动会召开,推进了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发展的进程。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同人民缅怀革命历史、构建和谐、发展身心、传承文化、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

黔北是中同红色革命重要的转折地,“遵义会议”精神已经成为人们传承红色文化、追求革命真理、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每年都有大批的红色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黔北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遵义建立了贵州省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和同家红色文化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基地的研究基础,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等红色经典文化特色,挖掘开发红色体育文化项目,开展横渡赤水河、划独竹舟、登红军山、攀岩、爬娄山关、重走长征路等红色体育旅游活动。通过这些红色体育项目的开展,促进黔北红色革命老区红色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让人们体验当年红军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培养人们的爱同热情、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达到教育育人、文化育人、精神育人、体验育人的目的。

2黔北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黔北仡佬族高台舞狮、仡佬族打篾鸡蛋、独竹漂、游氏武术、爬花杆、采月亮等项目,先后被贵州省列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它们建立黔北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对着力提升黔北体育文化旅游形象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具有传承性,突出人的活动及主体地位。在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非物质”和“活态”特征时,要从它的民族性、地域性、竞技性、健身性、休闲娱乐性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资源整合[5]。对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独竹漂、游氏武术、采月亮等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挖掘整理。同时遵义红色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充分利用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内涵,积极创造条件,打造红色体育文化品牌,对它们的进行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价值挖掘与保护,建立完整的历史资料、套路资料、动作图片,树立它们在地域环境中的品牌形象。通过旅游品牌挖掘,揭示它们的健身功能和文化内涵,展示它们厚重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

3黔北特色体育文化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加强黔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商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把独竹漂、游氏武术、采月亮、高台舞狮、打篾鸡蛋、打欢喜团等民族体育文化项目与黔北旅游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每年的黄金周、民族传统节日与旅游景区进行登台合作,通过在景区的登台展示,使观众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体育精神,并在服装、器械、图书、音像制品、文艺影视作品、旅游纪念品等多个领域进行有序经营,形成产业链,推进黔北体育文化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黔北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挑战极限旅游资源、民族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攀岩、登山、重走长征路、漂流等旅游活动。在继续保持开展国内外山地白行车赛、越野挑战赛、重走长征路等赛事活动的同时,积极申办其它国际性、全同性及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努力打造黔北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发展户外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旅游市场[6]。加强国内外体育文化旅游的交流,拓宽黔北体育文化旅游市场,为黔北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外部关注和支持。

4结语

根据黔北地域文化特点,要实现黔北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挖掘黔北体育文化特色,以红色文化、地域民族文化为依托,以地域体育文化特色为发展契机,运用现有的发展基础,积极推进特色赛事活动的开展,建立有效的长远的发展运作模式。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加强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多元合作,开展黔北体育文化市场旅游化管理运作模式。打破区域分割,以民族体育文化为发展特色,以“四在农家”乡村体育旅游为践行纽带,创建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全面推动黔北特色体育文化旅游的整体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本祁.西部民族地区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发展历程的文化学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14-17,21.

[2]宋彩珍,万义等.我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17-120.

[3]范维,王波等.论赤水河流域非物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研究[J]..兰台世界,2011(10):33-34.

[4]黄继珍.和谐社会红色革命根据地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8):84-87.

[5]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1):3-7.

[6]王亚琼,罗建新.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1(4):136-140.

ontheSpecialSportsCulturetouristResourcesDevelopmentand

UseinthenorthpartofGuizhou

Fanwei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7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承议论文高三范文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议论文高三1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传承议论文高三2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可见,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

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更为丰富、更加多样。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传承议论文高三3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传承议论文高三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以及我们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态。,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

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传承议论文高三5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他们是夺目的,绚烂的,然而又在岁月中逐渐流失,碾灭,最后却埋在了几千年积淀的黄土下……

我想对此说些什么。

比如怎样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样让新潮的现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涩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巧妙地将流行和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就简单地谈谈音乐和饮食等几方面。

1音乐。

首先,小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中国风》就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古典情节。并且让很多原本不习惯古典的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实《东风破》的歌词浅显易懂,不过是向我们讲诉了一段现代都市人的爱与恨,但在乐曲的表现上,凄恻婉转,带有古韵,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与不舍间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动了以后,开始思索对于经典和悠远的观点,开始爱上了原本被他们遗忘的华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陶哲《苏三说》也是很好的例子。

2饮食。

这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对同一件事物感到厌倦,就连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是一样。不过,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讲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讲究营养,这就是一种时代进步。一种文化再生。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归根到底,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3服装。

我们来粗略看看近几年来的流行风吧。复古永远都是主角,人们在稍纵即逝的流行中开始怀念。怀念古典的厚重,和经过岁月淘洗后的精致。

唐装、旗袍、印花布、刺绣、扇子装潢……它们已经生根在都市的尘灰中,已经在笑语盈盈里散发着脉脉温情。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8

我国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就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言,赫哲族人享有按照本民族风俗进行和不进行传统体育活动的自由,同时也有权拒绝其他主体进行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但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要从尊重赫哲族人民的公民权出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坚持传承。以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叉草球”为例,现今已成为具有标准场地、器材和一整套规则的体育竞赛项目。作为赫哲族人有权进行此项活动。从保护公民文化活动自由的角度出发,赫哲族人有权要求其他主体进行此项传统体育活动的同时保证该项活动不被篡改,进行此项活动时表明其来源,并获得赫哲族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这一点也与知识产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下呼应。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根据我国宪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的计划。显然,赫哲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这就要求首先要在地方立法上予以保护,具体表现为,从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到赫哲族主要聚居的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可以通过和相应的决议,对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其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囊括赫哲族人民,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其民族权益,才能更切实地保护赫哲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以及地方文化事业的自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9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贵州高校

中图分类号:G812.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5-0195-03

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向世人展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民族传统体育以它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健身价值,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此外,还对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开展现状、民族传统体育与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研究,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贵州高校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贵州的38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设置体育教学、社会体育、体育训练等不同专业,肩负体育专业课、公共体育课双重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工作,而其余24所高校仅限于公共体育课教学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主要现状为: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在38所高校中,除14所设置体育专业的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外,其余24所高校仅有13所在公共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课程资源开发力度有限。在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民族体育课程设置较单一,仅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课程,且课时比重较小;(3)选项课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45%的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程,其主要开设的项目是传统武术、高脚竞速、板鞋、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项课程的开设有一定的局限性;(4)普及力度不够,专项比赛少见。在历届校运动会上设置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的高校仅为42%;只有18%的高校举办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训练基地成效不佳。在38所高校中,只有7所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各基地项目的侧重点有明显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成绩不十分突出;(6)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仅有5所高校举办过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术讲座,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加强。此外,在贵州高校教师队伍中仅有40余人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其中大部分是武术教师),其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和保证贵州高校民族体育工作的需要;(7)民族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体育设施严重欠缺。

二、贵州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高校体育教学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体育必须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突出民族特色,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的目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以它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健身价值高,而且教育功能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及培养其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贵州是中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穷省办教育现状严重突出。在贵州地区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有效地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四)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贵州高校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针对学校地域性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民族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扩大素质教育的范围与作用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贵州高校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教育是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

课堂教学是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在理论课教学中,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利用多媒体和课件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民族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开展竞赛活动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保障

在课外活动中举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是延伸和拓展学校体育教学的最佳形式,它能使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实现课程内外的优势互补。在贵州高校要建立健全各种民族传统体育协会,营造民族体育的文化氛围,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课外休闲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能激发大学生好动的天性,为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四、建议与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校园

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贵州高校要切实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手,结合贵州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构建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倡导以民族体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只有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在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素质教育才能在贵州高校真正得到实施和开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针对贵州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现实,笔者认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贵州高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如实说明现有的办学条件已不能满足贵州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争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贵州高校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在基础,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障。在贵州高校有限的体育教学、社会体育、体育训练等课程设置中,要拓宽课程资源内容,设置全国民运会比赛项目,介绍民运会表演项目,了解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此外,在学校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增设健身价值高、教育功能强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为民族传统体育在贵州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资源和课程保障。

(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专业水平

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是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贵州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举全省之力,在条件成熟的高校体育学院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培训班和研讨会,注重培养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强化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提高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专项技术和理论水平及研究能力。

(五)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建议贵州各高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针对全国民运会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有选择地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竞技运动水平,为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民运会比赛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在贵州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提供专业后备人才。建议在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增设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和表演项目,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贵州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编写《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

结合当前课改的需要,主动寻求符合民族地区自身条件的有效发展方式是贵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建议教育职能部门要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到贵州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根据高校《婚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结合贵州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开发设置切实可行、易于开展和更具民族特色的适合贵州高校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评估标准。

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篇1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文化现状传承与保护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传承民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笔者利用假期深入湖北省宜昌市的长阳县、五峰县,通过寻访传承人、亲身体验、采访文保部门、开办成果展会等多种形式,对土家族的物态文化、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文物古迹以及当地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类型和效应进行了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土家族文化保护的现状,提炼了经验,为长阳、五峰乃至土家地区下一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了建议,同时也为同类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史地沿革

五峰与长阳都是清江流域中下游的土家族自治县,均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全省十个少数民族县级自治区域之一。五峰少数民族人口比率为87.7%,居全省第一;长阳少数民族人口比率约为51%。追溯历史沿革,1735年改土归流前,五峰有石梁司、长茂司、水尽司等四处直属容土司美疆域。两县均处于土家族汇聚地从长江边缘向鄂西山地收缩的边际区域,与汉族聚居地保持着许多绵延相接、勾连交汇的接触,保存至今的竹桥和漂水岩两块汉土疆界碑都在今五峰境内,它证明自古以来两县同属土汉杂居地,土民与汉民自由通婚,礼尚往来。就自然地理而言,两县山势相连,水脉续接,可谓牵衣联袂,一衣带水。五峰西部的采花、傅家堰两个乡镇的绝大部分村落本属长阳,是后来在行政区划变更中直接从长阳地理版图上划归五峰管辖的。就两县文化特质的共有性而言,都属于典型的巴土文化类群,巴巫文化大系的胎痕与印迹素来较为浓厚,山歌、撒叶儿嗬、南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两县都有一定的活态存续量。

文化现状

土家族民族服饰制作工艺、银饰制作工艺、纺织工艺、印染工艺、木雕工艺基本失传。熟知并会表演巴山舞、哭嫁歌等民族歌舞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土家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赶毛九、娘娘会、女儿会、向王节等传统节日只有一些年长老人在过,年轻人基本不过这些节日。土家族的一些民间戏剧和一些比较复杂的仪式,由于对传承人素质要求高、时间长,效益低,后学者很少。对待土家族的巴山舞、哭嫁歌、竹枝词等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大家都充分肯定。但传统的摆手舞、跳丧舞被改造成广场舞,产生了变异。土家族婚嫁中以歌择友、姑娘用哭嫁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姐妹同床之情的怀念,对丈夫缠绵爱情的向往和寄托的形式,随着现代文化的浸染,加之人口外流,导致这种文化无人继承,几近中断。民众普遍认为政府在土家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传承人的补贴奖励政策少,宣传方式少及力度小,资金投入不足。民间组织如文化协会、文化研究所和民间博物馆等,在土家族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仍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文化事业投资主体单一,土家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还急需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

感悟体会

一是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作为先导和后盾,先解决好温饱再享受文化大餐,这是从物质决定意识中派生出来的道理。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只有把财政脱贫做得更好,民族文化事业才会获取更多的力量之源。二是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这个地方的文化才会跟着沾上幸运之光,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文化人才能得到应有的激励和足够的尊重,才会更加奋发有为。三是民族自治地区的文化发展,除了需要有国家文化政策层面的扶持之外,还必然要依靠地方自治政策、办法和配套法规予以保障和推动,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机制,持之以恒地倾注较大力度的投入,才可能收到蓬勃发展的显效。四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务必明确自己肩负的守土之责。文化发展得好不好,文化人无论如何都应有着一份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假若老祖宗箱底里压着许多拿得出手的好东西,但是火炬传到自己手里,自己却荒逸怠惰,坚守不住,捧不出来,传不下去,让星星之火悄然熄灭,那就羞见先人,愧对来者。

反思建议

针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而言,建议抢救和保护工作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国家保护。确立方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民间参与,逐步推广,合理利用”的方针。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投资主体单一,基本上只依赖政府,已经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水准和效果。公众资助文化的热情因缺少鼓励性政策、相关法规条文不足而不高,文化的发展急需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

建立组织。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口头与非遗保护中心”。比照国务院的做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亦可先后成立相关机构,以负责对土家族等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领导。

把握关键。在对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针对“人在艺在,人走艺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和消亡的基本规律,要着重把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这才是把传承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了刀刃上。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如提高传承人的政治待遇,每年授予一些传承人如“优秀传承人”、“杰出艺人”等政治称号,在政治地位上提高其待遇,激发其传艺的积极性。还要加大对传承人的经济补助,对传承活动给予必要的津贴福利补助,缓解其经济来源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潜心投入到民族文艺的表演与传承中去。同时为传承人提供多种对外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拥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每一次交流和展示中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领悟能力和传承能力。

区域保护。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是该民族文化自觉后的具体行动。任何来自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护,都难以真正起作用。使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文化的基本范式并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觉悟和行动①。土家族地区可参照云南某些地方,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建设“保护区”时,必须对其价值、功能和建设目标重新定位,既不能将它“封闭”起来,变成一个脱离时代的“文化隔离带”,也不能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它的生态平衡。应该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一方面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另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保护区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将保护区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的新型模式③。

法律保护。用法律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内外普遍采取的做法。我国已经着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一些地方也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土家地区也可以建立健全法律保护条规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学术保护。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学术研究。目前研究的方法太过单一,难以体现土家族文化的生活气息和根本特征。专业人员应该拓展思路,丰富手段和方法,研究成果除了文字,还可以是图片、音像等多媒体的载体,以便加深、扩大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力。此外有关院校、学术、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可凝聚力量,或是承担项目,或是建言献策,或是建立民间文艺之乡、民间文化保护基地、研究中心等等,提供支持。

教育保护。学校教育中,加大土家族民族文字推广工作的力度,保证土家文化的传承有载体。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解决土家文化进校园、师资队伍缺乏的问题,学校教育应编制教材,开设民族文化相关课程,保证传承工作落到实处。社会教育中,恢复土家民间文化空间,复生庙会、展览会等民间文化活动。家庭教育中,口传心授,利用收藏文物等传承文化。

产业保护。利用会展、传媒、影视、出版、游戏等传统的或现代的产业进行,依托“土家族文化周”和民间艺术比赛等活动,大力宣传土家族文化,扩大当地的知名度,起到寓土家文化保护于生产、流通、消费的作用,使其不宥于学术的,社会的效益而凸显其经济的效益,也使非遗保护工作获得来自自身的经济力量。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