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可行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18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1

一,网络环境是生活环境新兴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7月所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网络环境是一种真实的虚拟,同时也是一种虚拟的真实,真实和虚拟的交织、网上和网下的联动是常态。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环境也营造出人类生活的各种条件。大众开始足不出户的依靠网络进行购物,订餐等日常生活。近年来“宅男”“宅女”等新名词的出现,更加证实了大众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网络环境不但跻身到生活环境中,还成了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的日趋重要也促使了国内学者积极研究这一新的领域。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都是从社会人文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出发,利用设计来改善大众网络环境的方向并不主流。

二,设计改变大众日常的上网习惯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学科是一门跨社会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由于该学科跨度性大,应时性强,历史性短,人们把它归类为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在大部分人的认识中,设计学科本身具有价值中立的特征,与科学技术一样,无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人们往往只关心设计活动的结果,而对设计活动的产生、设计活动的过程、设计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却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们今天所从事的设计活动已不单纯是一种个人行为或某一团体的行为,产品一经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走进千家万户,便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在我国现阶段,某些设计领域常常与政府的宏观决策息息相关,譬如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环境工程、新闻媒介等。设计活动已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活动的重要部分,并日益渗透到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协助政府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提高文明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来给大众生活习惯带来潜移默化改变的例子随处可见。如于斑马线的设计,会改变大众乱过马路的习惯。大众现在会习惯性的在马路上寻找斑马线来通过马路。斑马线不再简单是一种标识,而大众成为一种过马路过程中安全感的来源。我国某市甚至出台城市交通斑马线往前移动一米的便民措施,无论是从人的行为学以及交通安全角度考虑,都有其可行性。由此可见,关键不在于设计技术本身,而在于是否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是否具有“以民为本”的意识。通过设计的力量来改变大众生活习惯从而创造合理生活环境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近年来,网络环境作为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设计悄然的改变了。微薄的兴起就是一个十分生动的案例。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在国内首次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从那时起,微博就开始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国内新媒体领域学者陈永东对微博给出了精确的定义,他指出: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超过1.6亿,并且预计今年年内用户数突破2亿。

据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达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宽带网民数3.90亿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民规模较2010年底增长2770万,2011年上半年网民增长率为6.1%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这么庞大的网民数量构建成的网络环境问题就显得日趋重要了。

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主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多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并改变了大多数信息社会中人群的生活方式。明星们利用微博即时即地的更新自己的现状,增加自己的人气;营销专家们利用微博大做免费广告,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更多的大众选择随时随地的记录自己的状态,和朋友交流等。在国内甚至出现,聚餐过程中,一道菜端上来不是先品尝而是先拿出手机拍照发微博的极端案例。2010年南方人物周刊也将“微博客”评为年度人物。这些现状正是微博这一设计改变我们生活的过程。我们不但看到微博增加了普通人提供了表达、分享以及沟通的平台。甚至连政府部门也参与其中。在2011年2月的利比亚动乱中,微博在中国政府从利比亚疏散中国公民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的中国公民利用手机发送微博并最终传送给了救援队,为疏散计划提供了宝贵信息和沟通的管道。2011年4月20日,中国外交部在新浪微博上开启了“外交小灵通”的帐号,部级政府单位启动微博无疑是开启了另一种新型的执政方式。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固有的很多生活习惯。而这些改变并不是我们能够完全预知的,也不是设计者预先设计好的。那么试想我们如果巧用设计,有目的性的引导大众改变上网习惯,从而改善网络环境,这种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三,设计创造合理网络环境的合理性

尼葛洛庞蒂教授认为,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既然,网络时代的力量如同大自然的力量般强大,我们也当效仿人类治理自然的智慧结晶,利用设计对网络环境进行合理的疏导和治理。

如今,我们国内网络环境现状相对比较复杂。首先,网络法制建设问题一直有待健全。关于网络侵权,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等问题依然存在。其次,网络道德宣传力度有待提高,网络环境给人创造了另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环境的虚拟空间环境,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各种道德观价值观良莠不齐。网络道德需要定位和普及。第三,我国现在的网络监管机制有待系统化。网络管理,有必要将所有隐藏着不良行为的非法信息都过滤在外,为网民创造一个相对合理的网络环境,从而保护网民的安全。此外,应对部分网络娱乐等实行分时段开放的方式,既要丰富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要约束网民,及时遏制沉迷网游的不良之风。

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的大众,不是大众改变了网络环境,就是网络环境改变了大众的行为研究大众的行为习惯,通过网络环境设计因势利导,是人与环境和谐的体现。在这种网络环境各方面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设计师利用设计来改变大众的上网习惯,从而影响网络环境的可行性还是很大的。这不但可以避免问题发生后,网络环境治理过程中多样性的发生,还可以缓和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因此,针对网络环境的细节设计也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设计引导大众行为的探讨,还需要更多人去观察和研究。(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69,187.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2

站在专业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诠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注重视觉艺术审美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手段,对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进行全面设计的一种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的内容众多,不仅包含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同时还包括广场设计、园林设计等,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对于生态事业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展望进行研究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叙述。

二、生态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要明确人才是环境设计中的主体,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为了在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之上,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人们创建更加优良的生活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而服务的,所以必须要坚持人本性原则,这样才能将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价值良好的呈现出来。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需要将人们生活空间内存在的所有的生物圈还有技术圈,将这些内容都看作是人类生态系统的构成部分。局部的利益必须要服务于整体的利益,同时长远的利益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关人员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就是需要将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于各个构成部分之和的巨大系统。对于其中存在的各个要素要进行科学的安排,合理的协调,深入的研究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和矛盾关系,应用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调控,从而使得人类总体的生态系统内部,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信息都能够处于最佳状态中。

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还需要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要将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有效的融合。从某种层次上讲述,环境艺术设计就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艺术与科学。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升,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二者都达到一定的要求。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具有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的巨大转变,都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要应用前沿的科技成果,其中包括新材料、新技术等众多方面。还需要注重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同类别的环境问题,还有不同功能的环境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排除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侧重点会放在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两个方面,但是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能够将其二者进行分割。大量的实践数据证明,只有不断的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才能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的具有生命力。

三、生态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的策略

1、可持续性的设计策略

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对于后代人的需求也不会造成任何的不良影响。可持续性的设计策略主要体现在:无论是整体设计的构思,还有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以及众多设施的布置,都能够充分的应用自然中存在的可在生资源,从而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程度,构建更为健康、更为稳定、更为科学的社会环境。

2、社会性的设计策略

社会性的设计策略就是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注重设计的合理性,坚决的避免设计过度造成各项资源的浪费。即使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是应用环保型材料,但是也需要缩减对于减少的消耗程度。节能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以及文化模式的设计,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层次得到提升。以系统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创造能够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生存模式、生活环境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追求,强力的反对以损耗社会资源对代价追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自身认为的“纯艺术化”。

3、安全性设计策略

安全性设计策略指的就是能够保护人类的安全,保护自然的安全,环境艺术设计人员需要明确环境的安全和人类的安全是高度统一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选用可再生材料,或者是更多的应用容易再生的材料。对于材料的回收利用也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从而对能源进行有效的节约,提升能源资源的应用价值,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高效性的设计策略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将各项能源、资源具有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呈现出来,需要特别注重的是那些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一定要杜绝粗放式的环境艺术设计。

5、节约性的设计策略

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对自身的设计尽可能的简化,避免环境艺术设计过于复杂,导致必须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才能够满足环境艺术设计需求,设计者需要考虑对于资源的应用效率和应用次数。环境艺术设计人员需要将材料应用的最小化,产品实用性、耐用性的最大化、各项产品应用的低耗能作为自己设计追寻的目标。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简化并不是要设计实现简单化,也不代表放弃了对于艺术美学的追求。所以一个优异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仅设计能够简化,对于能源和资源能够进行节约,同时还需要满足功能和美学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内容都是评定环境艺术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

四、结语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大自然元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环境已经不再只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生存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满足更多的文华以及心理感情方面的需求。因此也就引发出了对环境要进行艺术方面的探讨设计,对艺术要加进行工美化。如此也就对环境的本身,及大自然环境与环境的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探究。

1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1环境艺术的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环境加艺术或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科技手段,使人生活的周围环境不但能满足人的休憩、工作、交通、聚散等物质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审美、参与、安全、隐私等社会心理需要。环境艺术是整合的艺术。它把环境构成的诸多要素一建筑、山水、树木,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创造性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着眼点始终是兼顾环境的不同特点,既要展望未来,又要尊重历史、民族、宗教等文化特性;既要巧妙利用环境,又要善于保护环境系统,使人与环境建立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环境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环境的品质,对建筑室内、室外及城市环境进行的一种整体的、美学的艺术再创造。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等,这些都是围绕环境艺术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环境艺术更广义的概念和范围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设计领域。

1.2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它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和现代文明的集锦。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极为丰富的信息,它通过空间的组合秩序,实现生活环境等的协调,以优化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减轻人的生活负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多学科的相关内容,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领域,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创造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品味的环境为目标,研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使环境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激起人们的美感,并且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和调节心理情绪等,所以在“环境艺术”中,人的主观因素至为重要。

1.3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综合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里,人与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元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讲究生态环境。环境,从广义上讲,是围绕大自然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当然,人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因素,而大自然中的陆地、海洋、空气、植物、水则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对象,人们对原生态的环境进行探索与研究,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通过造型、光色、尺度、比例、材料、质地以及形式美的法则去营造一个适宜功能的环境,同时还要研究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因此,“环境艺术”既要有视觉的因素,也要有听觉的和嗅觉的因素,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主客观融合的创造。(3)建筑是环境的重要载体与体现者。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境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4)环境艺术是“情”与“景”的完美统一。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把选景升华到营造意境,最终达到环境与人的统一、真实情感与真实环境的统一。(5)环境艺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深入地考虑人的生活方式,并对时间、空间、气候、季节、地势及社会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不断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以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2.1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在追求环境设计美观的同时,又能够满足生活其中的人的各种需求,同时又不破坏环境,使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追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存在的主题元素,将生态艺术融入尽可能的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确保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舒适性与美观性的同时又不降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常常会用到植物生态学,若想将植物生态学的原理结合自己创作的特点在作品中予以运用,就必须充分的了解植物生态学,并对植物生态学的健康性进行设计,同时对其他的设计因素进行过滤与整合,使环境艺术设计趋于完美,真正做到人民所需。

2.2风格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个性化的最好体现就是风格。在这个追求个性与张扬的时代,个性化的风格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环境艺术设计要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风格,除了需要设计者的独特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外,还需要用户本身投入到设计当中,这主要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面对大众的,是为用户服务的,只有用户自己本身觉得是一种享受,此种设计才算成功。并且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种类多样,像前面提到的生态型,还有大多数人喜欢的商务型或者少数者喜欢的古典型,喜好因人而异。不管怎么说,环境艺术设计中追求个性化的风格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

2.3颜色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果说风格是其个性化的最好体现,那么颜色就是体现个性化的最优媒介,同时也是设计中最难以把握的因素。在环境设计中,一定要把握好整个设计中颜色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使用的颜色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官相结合,让人觉得舒适、平静,而不是激情、烦躁与不安。另外,环境艺术设计最大的目的就是宜居性,所以在使用颜色时,首先要确定整个环境的基调与主题,然后选择与主题相符合的颜色,在选择颜色时一定要注意主色调应是平缓而舒适的,在平缓、舒适的色彩中再加入一点亮色,注意亮色的成分一定不能太多,否则就达不到宜居性的目的。

2.4城市环境监管模式不合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发挥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城市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模式不合理,限制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挥。我国的城市环境设计主要由建筑设计城建和规划部门进行管理,由于城市建设规划追求效益经常出现对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因素考虑不足的现象,导致环境设计规划性差,有时候仓促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且对于环境艺术的维护由佳通部门和林业部门等进行管理,众多部门的参与让协调和配合出现脱节,监管模式没有形成系统化自然会出现漏洞和不合理地方,这些都会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2.5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环境协调性不够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美局限于环境设计建筑构造的审美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自然环境的融合,与自然景致不能够很好的结合,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的黄静艺术设计主要集中在对于高科技材料的钻研上,忽略了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崇尚自然的至高境界,造成环境设计的审美只能停留在表象层面,不是高深的设计美学。同时,不能够将人造艺术与自然功能进行内在的连接,还影响了生态自然的平衡。

3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性

自生命起源《生物进化论》的描述,我们知道生命起源于特定的环境中。只有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没有自然环境这把保护伞,而当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不再只满足与自然性存在的环境,开始按照人类的主观意识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改造以及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强大作用。一些有益或是无意的改造,都对自然环境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变化隐患,潜在但无法明确掌握的变化趋势。如生存活动垃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也有些改造设计,如景观绿化温室效应控制对环境的改造效果明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原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适宜人类生存的。所以自然形态存在的环境是适合发展规律的。当我们对自然景观以及整个自然环境进行重新架构、划分、组合以及加入外界因素再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不破坏自然结构规律而又可以满足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加入人类情感,抒发对生活美,情感美的追求,从而满足人类对环境的情感诉求。对设计材料的使用和选取,应该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尊重环境发展为前提做环境设计。

4环境艺术设计的构建方法和宗旨

现今把居住、工作环境进行艺术设计逐渐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并且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居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温馨浪漫、奢华典雅的家居室内装饰、文化休闲性的社区环境、宽阔感性的城市广场、新潮时尚的步行街等环境艺术设计,与人们的情趣感官时刻保持着亲密接触和交流。随着人与物之间情感沟通的加剧,促使环境艺术展示的可消费性特征及参与对公众的教育性职能日趋显著,情感化、人性化、特色鲜明和富有创造性的空间环境设计,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环境目标。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是把环境进行艺术加工,在环境改造过程中加入艺术元素、艺术思想从而达到物与人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通联。那么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注重艺术架构和情感交流的内部同构关系以及心灵体验方式而设计出展现艺术美,情感美的环境是发展趋势。其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节约资源,就地取材、绿色设计,简约大美,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顺势而为是最完美的环境艺术设计。利用自然存在的图形形体,线条流体,设计出视觉美感的同时传达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诉求。同时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社会教育职能,找出环境教育与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进行传达,才不失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更大价值。居于这些思想的环境艺术设计以尊重自然,美化自然为宗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筑起人类情感与环境交流的桥梁。人拥有改变和创造环境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但应以人为中心,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最适化的设计协调为宗旨进行环境设计。

5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

越来越多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关注到每一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逐渐渗透入环境受众的心理需求。风格各异的艺术环境体现人们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还表述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和特色。对线条结构和色彩氛围的选取体现居住者逻辑思维模式;对空间分割、架构层叠体现着人们思想深沉程度;对视觉效果明亮,浑厚的对比度体现着环境受众的审美观等这些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都要求对环境的设计,需要独特的艺术才能和对环境工程独立的思想见解。

随着人们对地球自然资源环境稀缺性和珍贵性的理解,保护自然环境意识觉醒,环境设计在逐步回归大自然的方向发展,渴望返璞归真,简约而契合大自然的清新、单纯,信奉简单是一种大美,大美无言,不需要华丽繁杂的装饰和勾画。如开始采用大自然石头的天然肌肤纹理材料,模仿海底生命的形体结构设计,探究古时风格、脉络。崇尚复古风格。从银装素裹的纷繁闹事回归宁静、祥和的自然乡村之景。环境设计作为人们情感、环境感受传达的承载和媒介,应遵循环境自身发展规律,尽到对环境的保护义务。在艺术设计环境的过程,提高个人环境意识,提高文化水平和认知。将环境设计人格化、生命化,本着尊重生命、生命平等的原则,将人格意志的高尚美转化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方针,提高环境设计的艺术性,文化性和可持续发展。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美化工程,在这一项工程中应当系统论证,系统钻研,考虑人文特色结合环境艺术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以及可发展性。

结束语

伴随人类社会文明快速前进的脚步和对环境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步伐,人类生存环境的物理空间被空前的改造和渲染,以体现人类智慧进步的佐证。在对环境进行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融入了人们智慧的结晶,那就是对环境加以艺术的雕琢和美感的塑造。这和自然存在是一层怎样的关系,是对自然环境发展的辅助或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改造方向如何利于自然环境更好发展更适合人类生存而又不违背自然规律。应是我们环境艺术设计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君.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12,03:142-143.

[2]何博知.中国传统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透与体现[J].才智,2012,02:229-230.

[3]刘翔.浅谈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意识[J].大众文艺,2012,08:102.

[4]乔峰.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J].现代园艺,2012,20:128.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4

目前我国约有6700万抑郁情绪困扰者,1.73亿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者,几乎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和压力与亚健康之中,70%以上的人感觉自己不幸福。心理疾病患病率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数量激增,心理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经医疗机构跟踪调查,心理问题人群普遍对生活、工作环境不满,因此环境设计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设计理论与实践针对心理问题人群提出建构应对策略,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理论意义

(1)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理论研究是对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充实和深化。(2)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是对心理学研究与治疗干预理论的丰富与拓展。(3)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为创建和谐社会理论提供崭新角度。(4)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开拓了环境设计方法的新视角。(5)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丰富了环境设计的类型种类。(6)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拓展了环境行为心理学。

2.实践意义

(1)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可以在环境设计中充分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发展特殊需求的人文关怀,促进形成社会健康心理,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指数。(2)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可以丰富心理问题治疗手段,干预心理问题治疗。(3)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可以消解心理问题人群对生活、工作环境的不满意,指导特殊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4)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心理问题患者的需求,而且可以应对正常人对周围生存环境的个性心理需求,具有普适意义。(5)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可以提升环境品质,提高使用者生活、工作质量。

二、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构架

将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向作为大的指导方向,以心理问题人群心理需求为控制性目标,运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对环境设计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发展适合中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人群的环境设计建构理论与创新实践。

1.环境设计与心理问题关系

(1)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问题忽视的表现。(2)环境设计对使用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3)心理问题高发对中国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冲击。

2.对心理问题人群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总结

(1)心理疾病的心理需求,心理疾病的行为特点。(2)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心理疾病的思维、行为差异。(3)人的生理、心理调节机制。(4)心理疾病人群对环境设计的诉求。

3.分析归纳相关学科领域对环境设计的建构与影响

(1)心理学基本原理,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2)环境设计构成的主要元素:空间布局、功能设施、家具陈设、材料构造。(3)建筑物理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

4.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对环境设计的评价

(1)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环境设计的评价体系。(2)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环境设计的评价工具。

5.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得出环境设计

创新理论并结合相关实践,总结出环境设计应对策略(1)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环境设计建构中,艺术、功能、体验的创新理论。(2)环境设计针对心理疾病人群特殊需求的建构,其实现的基础。(3)针对心理疾病人群的环境设计应对策略。研究中需要找到与以往环境设计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从功能、形态、结构、环境意识、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分别加以研究和阐述心理问题人群在所处环境中的表现。提出突破以往设计原则的新形式、新构造、新材料、新技术等创新应用的环境设计方法,以适应心理问题人群对环境设计的心理诉求。在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建立环境设计的评价体系,适应心理问题人群的心理、生理诉求。研究心理问题人群对现代环境设计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找到应对方法。不同心理问题对环境设计诉求不同,怎样归纳总结与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种类心理、行为的差异;如何运用多角度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结合心理学,针对心理问题人群所期望的环境设计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如何解决心理问题人群对环境设计艺术性的特殊追求;如何将普通环境设计重构,应对心理问题人群的身心需求;如何在保障病人隐私基础上,与心理治疗机构、个患进行深入合作,是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注重环境设计创意,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一种真正新的思维方式,其标志之一就是它不仅能超越过去受各种因素限制的学术境界和设计方法学经验领域,而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与实践所验证的新趋势。在传统环境设计的经验与反思中,寻求一些新的设计创意观念和设计方法。就环境设计而言,设计创意关注特定心理问题人群的人居环境,其设计思路、法则和方法,值得探索与研究。舒适的环境对人体保健及疾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以达到对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和治疗作用。许多学者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健康人群的调查发现,健康与舒适的人居环境有密切关系。心理疾病病症具有长期性、较难根除、病因复杂等特点。优质的环境设计可以提供好的环境因素,减少空气污染,适合开展各种运动;同时可以改善神经功能,调节情绪,避免应激状态发生。建构以人为中心、复合内涵的整体人居环境,应注重生态观念的设计概念与应用,运用环境设计各项原则如生态平衡原理等进行环境设计构思,人文与技术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确立“病人与环境”观念在环境设计中的中心地位,从人类生存与保健、可持续发展出发,在空间组织、环境细部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注重环境对病人医疗康复的作用,突出生态环境精神治疗功能。注重环境整体思维,在环境设计与社区关系、内外环境空间质量等方面进行宏观、长远、有机考虑,促进人居环境科学化、生态化、人性化的发展过程,建立整体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

四、通过环境设计构建特殊需求人居环境

环境设计既要尊重病人的共性,也要满足病人的个性,即使后者在人群中比例很小。这些个体精神状况、生活方式与大多数人差别很大。对于这些差别,环境设计应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入设计。不应把心理病人“非人化”,误认为心理病人的最大要求是“治病”。心理病人与健康人相比,病轻时差别极小;病重但无严重功能缺失时,人的基本、低层次要求仍全面存在,而这意味着对人居环境社科设计人性化具有更高的要求,如生活化、家庭化、个性化,而远非简陋的技术性环境能满足的。家庭化是环境情感化的一种方式,亲人的温情、家居般的环境,使人从心灵深处涌出温暖、舒适、安全的感受。空间从总体到细部处处包含着深切的体贴、关怀,有家庭的感觉。情感的引发,来自感知觉过程,“无聊”是现代人心情糟糕的重要原因,也是部分人寻求不良刺激的直接诱因。在对心理病人深入、细致理解的基础上,为心理病人创造适合的人居环境,区别于健康人的主流人居环境。文化丰富、宜人、具有积极人生哲理的环境设计,有助于减少心理疾病发病率。设计具有热爱生命、认识生活的意义等积极健康主题,帮助病人充实、愉快地渡过病期。这不只是病人生活的需要,也是利用环境改善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状况,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五、融入人工智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人工智能是人类为自身需求,对信息革命进行改造形成的环境,舒适性与可控性是其突出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塑造人工智能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从现代智能室内空间到智能生态游园,人工智能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精致的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并未对具有心理问题这一特殊人群的需求做到很好满足。融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在信息传递与处理、自动控制上的巨大优势,使人居环境如同人的皮肤,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上更合理、有机、高效;为心理疾病人群创造精神文化虚拟环境,丰富生活、工作内容;创造反映病人各方面状况的虚拟环境,不但有利于快速掌握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而且降低医院接待强度,有利于家庭医疗、远程医疗等便民措施质量的提高。现在,从最简单的生命体到人类,处理环境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具有一定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具备合理知识结构。因此可以获取有价值信息,对其消化、加工,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心理问题人群虽与健康人有认知、思维上的一些差别,但在当今信息社会,获取、消化、加工、创造信息的能力是必备的,心理问题人群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

六、设计绿色的人居环境

重视绿色自然环境对健康的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人类是适应绿色自然环境的进化产物,具有与绿色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绿色自然环境具有内在的高度关联性、合理性,可以唤起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活力。“纯人工”环境功能片面,绿色自然环境不可或缺。除了我们较容易认识的生理、基本心理作用,绿色自然环境还是高层次精神文化重要来源。大自然生生不息,万物共生,使人们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这对于情感迷茫的心理病人尤其有意义。大自然千变万化,使心理病人思维灵动,富有创造力,可以缓解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大自然有其高度合理有序的物质存在,有其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物,只有在物质上、精神上与大自然融合,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植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地改变空气环境。而我们使用的空调系统只能把二氧化碳、脏污物质含量高的室内空气与氧气浓度高、相对清洁的室外空气进行交换,造成城市空气的污浊。更糟的是,空调系统使用的化学制剂等本身就是极具危害的污染源。公共环境作为含菌量高、卫生要求严格的场所,在设计、建设、运营中应充分认识与利用植物杀菌、更新空气的生态效能。

七、结语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5

【关键词】城市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划设计

1水利工程与环境

1.1水利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工程是以防治水害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基础建设项目。其本身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如防洪、除涝工程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灌溉、城市供水工程能够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水资源保障;水电工程可提供大量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调节性能的水库,通过调节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可提高下游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利于改善水质;在血吸虫疫区,水利工程结合灭螺,血防效益显著;水土保持工程本身就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开发目标等。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如何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1.2水利工程环境问题的特点

水利工程将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使之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而水也是维持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如果在水资源重新分配中,忽视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问题就必然发生。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水资源方面,由水资源条件的改变对局部地区可能带来诸如河道断流、湖泊萎缩、下游绿洲消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以及水库下游环境恶化问题,或由于水土资源开发不当而产生的生态退化问题。还有工程施工、移民活动对当地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等。这些环境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反过来又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

1.3水利开发与环境保护

正因为人们注意到水利既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又会对环境产生负效应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在尽量发挥水利工程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已成为当今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环境需求贯彻到工程规划设计中,体现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则。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水利工程环评中的环境角度或环境需求

环评专业就是从环境角度来评价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不同于传统的工程经济角度。环境需求也就是环境保护的需求,是环评的依据,只有明确需求才能进行评价其合理性,而环境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常常是矛盾的,环评就是在两种需求中寻求统一,即寻找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

2.1防洪工程的环境需求

兴建防洪工程提高防洪标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是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但从环境角度,洪水这一自然现象同样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环节。洪水对湿地以及某些水生动物是必需的。因此,在这些地区兴建防洪工程就必须考虑其对生态的影响。

2.2水资源开发的环境需求

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而水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维持自然界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元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必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在水资源开发中强调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充分利用。在考虑经济及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还必须为生态环境以及水环境留一定的用水份额,提出合理的环境需水和生态用水量已成为共识。但具体到每个工程,目前还不能像经济发展需求那样给出较为具体和合理的生态需水和环境用水,以此作为工程的环境约束条件,这是水利工程环评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准确定量的问题。

2.3土地资源开发的环境需求

水利工程为灌区建设提供了条件。水利工程往往要淹没、占用大量土地,其中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需要通过开发土地、提高土地承载能力等多种方式安置移民。对涉及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环评专业有着与移民专业、规划专业不同的要求和提法。移民专业主要从土地承载能力、环境容量、解决利益重新分配带来的社会问题。规划专业重点从开发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考虑。而荒地、林地、湿地等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分等多种维持生态平衡功能,对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工程方案,环评专业应从资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评价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灌区土地开发方案的环境可行性,从环境角度对开发提出要求。

3工程规划设计各阶段环评工作侧重点

3.1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与工程规划设计中环评工作的关系

目前环境管理已纳入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需要环保部门单独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工程设计各阶段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都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首先,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评是贯穿工程设计全过程,直接参舆工程设计。

其次,报批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执法的依据,其在评价的基础上,侧重环境管理,明确建设者的环境责任,重点为建设项目环境“三同时”管理服务。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评侧重为工程优化设计服务,把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到工程设计各阶段方案中。

3.2规划设计各阶段环评工作侧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开发建设者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为工程优化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任务概括起来有:明确环境问题,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拟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估算环境保护投资,制定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计划等。

工程规划设计各阶段的环评更强调与各阶段设计工作深度紧密结合,和其它专业一样,不同阶段环评工作深度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项目建议书是为立项的设计文件,环评应着重分析工程影响区域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工程建设是否涉及诸如自然保护区、文物、珍稀动植物、供水水源地、城市取水口等环境敏感点,从宏观上作出是否存在制约工程开发的环境因素,对现状环境问题的影响趋势,并对重要环境因子作出初步的预测评价,为项目立项提供环境依据。所谓环境制约因素,是指那些工程建设对可能涉及的重要环境因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长远的、和不可接受的。

可行性研究阶段,则进人环境管理程序,大型工程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型工程可以填报环境影响表,并进行专项审查。在明确没有制约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后,报告书(表)将要从环境保护角度全面论证工程的环境可行性。可研报告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应在《报告书》评价基础上,更注重对不利影响采取的环保措施与工程设计紧密结合,强调环保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保证环保措施得以落实,并按工程概估算办法估算环保投资,列入工程总概算。

初步设计阶段,一般不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具体落实环保措施,包括措施的方案比较,工程量计算和投资估算,这部分应视为工程的组成部分,设计深度与工程相同。这个阶段是环评各阶段中工程特性最强的。管理措施应与工程管理深度一致,具体明确环境管理责任人、执行人和管理内容,以及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分清与环境行政管理的界线,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提供验收依据。

4环评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找准评价工作的落脚点

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弄清环境需求,是环评工作的落脚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不同于环境质量评价,首先应分清哪些环境问题是由工程开发建设引起的,哪些是环境本身就存在的。因为环境保护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保护”的原则,环评的关注点是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次生环境问题,或加重原生环境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明确开发建设者应负的责任,集中解决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忌泛泛谈环境问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环境需求是环评最重要的工作。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目前环境需求的定量化尚处在摸索中。

4.2树立为工程优化设计服务的思想

作为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评,更强调为工程设计优化服务,即把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到各阶段工程设计方案中。只有牢牢树立环评为设计服务的思想,使环境需求与工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作为工程规划设计一部分的环评专业的发展才有生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工程设计方案从规划指导思想、方案选择、施工方式、移民安置等进行评价,不仅分析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更要对现行方案进行评价,不能离开工程谈环境。只有对推荐设计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行评价,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为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和工程优化设计的环境约束条件,以及需采取的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分清环评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关系也是环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因为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各专业都有各自的角度和工作范围,界定与其它专业的关系,才能成为工程有机的一部分。环评与其它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与移民专业、水土保持专业、规划设计专业既有分工又有交叉。不充分了解工程建设特性,评价就成为无的放矢,最终导致环保措施失效。

目前环评工作和工程设计的结合不够紧密,尚不能起到优化工程设计的作用。另外存在重评价轻措施的倾向,常常在作出大量评价之后,却没有相应分量的措施支撑,环保投资更给人以不可靠的感觉,环保措施和投资的工作深度落后于同阶段工程设计深度。而项目前期工作中环评的最终目的除有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外,绝大部分都应是在工程开发的同时落实环保措施和环保经费。因此,要求环评人员要与规划设计人员加强联系,把环境需求真正落实到工程设计中。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6

(1)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也对环境设计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农民希望大自然风调雨顺满足人们的愿望,来收获更多的生产。在环境观念中,人们更多的希望将自己和大自然理想地结合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一切。在十九世纪,蒸汽机的问世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生产的效率和利益,放弃了悠闲安稳的生活。当人们以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的时候,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在工业先进的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开始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消极慢慢地转向创造自然。(2)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是受多方面的原因影响的,除了以上因素外,社会制度和文化对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的美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去创造,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美。中国园林的美也是如此,并不是在复制大自然的美,而是将自然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古代的皇权制度对环境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古罗马帝国的各种建筑都展现的是壮观、威严的外貌,意在掌控大自然。

2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1)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设计也逐渐地转变,慢慢地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当中。对于人性化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而设计,以尊重历史文化和习俗为前提,使环境设计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自然,而不是仅凭设计师本人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设计。(2)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1999年北京召开的Uia大会都提出了有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定和原则。环境设计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视,在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大自然中的万物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创造出更好地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生存的环境,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环境设计包含了多种专业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起完成。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将多方的工作在环境设计上有效合理的结合在一起。避免相关的各行业人员各行其是,造成环境设计中的漏洞和缺陷。

3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环境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境也需要设计。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对环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环境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环境设计中要突出设计的外观舒适度,因为对一个设计产品,人们最初的感觉就是凭借视觉、嗅觉和触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人的要求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和装饰。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疲劳和安全因素。另外,一个好的环境艺术产品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和思想。(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不能因为单独的设计而影响甚至破坏周边空间的环境和产品,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将空间范围内的所有关联的事物相融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将美好的环境展现出来,创造出第二自然。(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对于室外的产品设计出了要达到美化社会和视觉享受外,还要和人们的使用相互融合,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不管对于哪个学校的专业来说,只能具备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的专业知识,很难达到具备环境设计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和专业。作为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就必须要在环境设计中具备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素养。

4结语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7

(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构成要素

(1)植物方面的设计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植物来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科学配置,让居民的空间环境更具层次感,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与形体等进行布局来让植物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让居住区空间环境能够在植物的衬托下变得丰富多彩。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具有实用性。这就是说,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不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更要在外部通过植物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让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植物设计不仅要具有绿化的装饰性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达性。这就是说,居住区中的绿地应该设置在居民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居民散步和休息,还可以供儿童进行玩乐。当然,这里的植物布置应以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与道路为基本标准,这样,才可以让居民与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设计师应该对空间领域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说,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和种类来区分空间的界限,这种植物构成的平面和空间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居民可以在这些植物的合围中体会到空间存在感与归属感,并进一步促进他们交往活动的开展。此外,植物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化功能,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人性化特征,居民可以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与交往。

(2)水体方面的设计

任何一个居住空间中都不应该离开水。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水这个永恒的设计主题。水具有灵气,它可以让居住区空间变得活泼跳跃,减少建筑物的生硬呆板,让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在水的映衬下开始变得有亲切感。事实上,人们生来就具有亲水性,小区中被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就是有水的景观。人们乐意在水边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这些水体的设计如果合理的话,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的居住外部环境,让居民得到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水体旁边的植物种植、堤岸设计以及小品配置等,都会对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首先,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让水体具有一定的可亲近性。设计师可以在水上木道上、小桥上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或漫步道,这样,居民就可以在这样的水体设计中亲近大自然。当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水体的功能来进行深度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供儿童玩耍嬉戏的,就应该让水体的深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一些丰富多彩的图案,让整个水体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还应该让水体促进交往空间的形成,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喷泉,居民就可以在欣赏小喷泉的同时自觉形成一个交往圈子,设计师还可以在周围提供一些座椅等适合休闲娱乐的工具。

(3)小品设施方面的设计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J5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41-01

环境艺术设计是将艺术和科学相互融合的综合学科,是将精神和物质环境进行有效结合的艺术产物。人类归属于自然,并且能够运用自身的独立思维能力设计出人工的自然,艺术设计是表现原始自然和人工自然和谐的方式。个性化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标新立异,而是通过对设计素材和环境的艺术加工创造出的独特美。个性化设计不能一味追求特立独行,更应追求艺术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一、环境艺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系统工程学科。阿纳森认为“环境艺术”是与环境相关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设计,这种理解方式无法真正体现环境艺术的本质,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环境艺术包含了城市和地区规划、建筑设计等公共空间设计,以及景观设计、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它涵盖了人类环境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过程,也是一种人们生活的协调设计方式,对社会行为和人类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可以看成一门回归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艺术。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追求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审美需求的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和特色性的艺术美,注重个体在整体中的核心地位,将环境因素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条件,追求艺术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设计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现代环境艺术的基本特征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在其具备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文性,以通过作品体现人的根本利益。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设计材料的多样化,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艺术设计应该体现整体性的特点,具备科学、合理、统一的设计理念。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是近几年艺术界讨论的热点,是对以往设计过程概念化、公式化、生搬硬套的反思。个性化设计需要设计者通过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和总结设计经验,以此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和设计风格。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设计者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对整体和局部的把握。个性化设计中带有设计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带有艺术色彩的设计能够激起人们的思想意识,给人们以文化和艺术的启迪。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打破程序化、概念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已有个性化设计的创新点,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的作用和内涵。

(一)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受到风格化的制约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对室内设计的个性化创造不是个人浪漫主义的体现,而是设计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也是设计者追求新颖、独特,摆脱平庸的表现。设计师在众多设计构思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也是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设计空间的必要艺术手段,这种艺术方式来自设计者的勇敢探索,不同于一般的平庸设计。

(二)室内设计的个性化能提升空间使用功能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要想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独到之处,更应该在设计中注重提升环境质量。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环境理念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使用功能和业主的个人爱好和阅历有一定的关系,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根据业主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室内设计。

(三)个性化设计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实现绿色环境和生态艺术设计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包括艺术构思、设计和装饰等多个环节,因此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艺术品都应该认真斟酌,并加以润色处理,以达到个性化特征和外界环境的融合统一。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9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设计思路

1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建筑环境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暖通、建筑、电气等多个专业,由于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模也在日益增大,导致建筑环境设计项目更加复杂。

2建筑环境设计的新观念

2.1模糊概念

模糊概念和精准概念是属于对立的关系,模糊概念中没有清晰的界限。模糊概念是艺术品质中的一个重要特性,通过艺术形式给人们展现模糊性,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建筑环境设计更具内涵。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利用模糊概念可以将建筑环境的复杂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朦胧美展现出来,从而更好的满足公众的环境需求,将空间的景观更好的表达出来[1]。

2.2生态理念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理念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建筑环境设计中,一味的选择个性化和豪华的设计风格,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相处不和谐。而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建筑环境设计中,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在环境设计中通过对空间环境的合理配置,有效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在环境设计中也突出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美学观,让人们在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们可以更好的尊重环境和自然,在打造优美建筑环境的同时可以确保生态平衡。

3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利用

3.1空间组合

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空间组合包括对比设计、流动处理、序列组合和过度引导等多种形式。空间对比设计是运用明暗对比、高矮对比、大小对比、形状对比、虚实对比等各种组合形式来增强环境设计的表达效果。例如在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做到虚实比例的恰当,尤其应该留意环境设计的虚处,让人们看到建筑的同时可以产生无限的联想,从而产生意境,达到环境设计之外的虚境。流动处理就是利用空间的起承转合来增加建筑环境的流动感,例如在建筑物的外部环境中,在入口处留下空白的空间,充分利用封闭的空间和开敞的空间的对比以及光影的变化来营造出流动变换的艺术效果。序列组合是按照特定的内容组合合成序列,例如动物园按照动物的品种来安排设计。过渡引导是一种处理空间的重要方法,例如柱廊、檐廊等的运用。

3.2空间分隔

空间分隔就是将建筑中的大空间分成多个小空间,空间分隔又包括实隔、虚隔以及渗透等手段,例如在公园里,通常通过植物、景观、建筑、山石等将整个大空间分为若干个小空间。例如图1,在居民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就是根据不同的功能将整个大空间分隔成很多个小空间。虚隔主要是将交通隔开,而并不隔断人们的视线,让人们可以隔圆相望。实隔是从视线上和交通上同时隔断,例如密林、天井的设计等。渗透是在不同的空间之间通过艺术手法处理透和围的关系,例如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等,不仅丰富了建筑环境设计的层次感,还增加了趣味性[2]。

3.3空间改造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色彩对室内空间具有改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规划的功能和空间调整的功能。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色彩的搭配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不同来进行规划,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倾向,在进行室内空间改造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倾向,从而更好的实现室内不同区域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同时还更加经济方便,最后需要对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调色,使不同功能的色彩与整体空间的色彩进行有效的结合。家庭住宅中的卧室,私密性比较高,如果选择鲜亮的色彩,会使人的精神处于亢奋阶段,不利于人们的休息,所以应该选择淡雅的色彩。针对办公区域,需要保持人们的头脑清醒,同时集中人们的注意力,所以可以选定纯度较低的活跃色彩,绿色和蓝色就是很好的选择,可以保持人们大脑的活跃。对于餐厅来说,可以选择橘黄色等暖系色彩。

4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色彩效果

4.1色彩烘托

在环境设计中,色彩发挥最大的作用便是烘托作用,尤其是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中,色彩不仅会影响建筑环境的整体效果,也会影响建筑的整体造型。合理的搭配色彩可以将色彩和室内的空间协调,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空间的设计面积,从而影响人们的视觉感,改变人们视觉中的空间大小。色彩不仅可以装饰建筑物本身,也可以装饰用户的心情。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就可以充分利用色彩调节人们心理的原理来进行设计,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调节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3]。使用黄彩的搭配,可以营造一个温暖活波的居住气氛,让人觉得心情明朗,给人带来华贵的感觉。红色系列给人温暖、大方的感觉,紫色给人高贵、烂漫的感觉,给人一种神秘感,绿色系列给人自然、清晰的感觉,可以使人心情愉悦。

4.2色彩调和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还应该注重色彩的整体调和性。背景色是室内设计需要考虑的最主要问题,一般背景色的选定应该考虑到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室内设计的背景色包括了天棚、地面和墙体的颜色,所以背景色的设计在选用了这三者的颜色之后,还应该考虑这三者颜色的协调与否,注重的是整体协调,而不应该过于重视某一个方面的背景设定。地面合适的色系不一定适合天棚或者墙体,所以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也不应该过于使用某一种色系。家具色彩同样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具色彩的确定和背景色的确定是一样的,应该服从整体,家具色彩的搭配应该和室内设计的背景色相协调。在确定了整体装修的背景色之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装修色彩,室内设计的装修色彩主要包括门窗颜色、通风孔、壁柜和墙裙等地方的颜色使用,装修的色彩应该是和家具色彩以及背景色彩相协调的,在选定装修色彩的时候一般不建议根据自身的喜好在确定,而是更应该注重其与整体的协调。

4.3色量运用

色量是指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的面积和用色的纯度。色彩具有调节光线的作用,而不同的色彩调节光线的力度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色彩的反射率是不一样的,其中白色的反射率最高,在70%-90%之间,其次就是灰色系的反射率,最后是黑色,黑色的反射率在10%以下。在进行建筑室内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楼房和房型的不同用途来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使用不同的色量达到不同的效果。对于建筑的外部环境来说,色量的运用以简单为主,彩度以淡雅为主,明度以明亮为主[4]。

5建筑环境设计的艺术风格

5.1情感表达

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还应该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情感元素是艺术的生命,但是情感艺术是无法精确的表达出来的,所以需要借助艺术形式将情感更好的表现出来。不同的室内空间由于色彩搭配的不一样、空间造型的不一样以及功能的不同都会给人不同的情感感受和心理体验。空间的整体感应该和进入这个空间环境的人们心理定势产生积极的情感融合,只有这样人们在进入这个空间环境之后才能产生愉悦的情感。如果环境的设计和人们的心理定势相违背,那么人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甚至会感到压抑和讨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所有元素在进入人们的感觉系统之后,构成了人的感官体验,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认知是由听觉、视觉、嗅觉等共同完成的,通过动态的组织空间设计元素让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让人们感受到更好的艺术魅力。

5.2审美取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个人的丰富性慢慢就转化为物的丰富性,人们在追求新奇、个性化的东西,最终都会转化为物的形态,也就是说物是人们需求的载体。设计师往往和用户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对用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出更高的重视。由于人们的主体审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用户的差异化、个性化越来越明显,设计者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已经不能将其看成为自己个人的表演舞台,室内环境设计已经不能是设计师的自我表达[5]。用户的审美价值取向受到文化、生活经历、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只有这样环境设计出来的最终效果才能与用户的审美取向相和谐,从而被用户接受和感悟。

5.3地域风格和传统元素

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情,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巧妙的运用地域文化,不仅可以突出设计师建筑环境设计中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同时还更统一获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可以让外地的人们感受到当地的独特文化。通过开敞通透的布局,可以让建筑形式更加轻巧优雅,表现出一种和谐统一、自然的意境。在建筑风格中,还可以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如图2,就是兼备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设计图。文化具有非常强的传承性,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传统元素,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利用传统元素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元素进行复制和模仿,而是通过对传统元素的转化和重构,对其进行重新诠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重新的演绎和创新[6]。

6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环境是指室内空间环境、物理环境、视觉环境和建筑物周围环境等,从自然方面看,应该是客观环境和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融合,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属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物形状、色彩和风格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为了设计出更符合人们审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师需要不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环境的设计水平,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徐伟.环境艺术中的模糊性思维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24-125.

[2]李抒音.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艺术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3,21(8):9-11.

[3]金娟.建筑环境中的色彩艺术设计研究[J].文艺生活,2012,32(8):215-216.

[4]于洋,刘剑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34(05):93-95.

[5]周成广.域网建筑协同设计平台安全性与适用性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36(2):16.

环境设计可行性篇10

关键词:人性化;建筑工程;室外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提出,对提高建筑室外景观设计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设计时,主要就是以人们生理以及心理需求作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争取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通过合理的室外景观设计来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基于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设计,需要明确设计原则,然后从不同角度着手,选择合适的实施措施,争取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效率。

一、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设计分析

对建筑室外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满足应用主体人的各方面需求,结合人行为与思想意识方面需求,着重分析人的弱点以及差异,通过应用专业的技术与艺术等,营造一个同时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景观环境[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建筑室外景观环境的要求主要分为生理需求、行为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以及审美需求,因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对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生理需求来说,应保证充足的光照、新鲜的空气以及良好的通风,以及适宜的温湿度;行为需求主要是通过设计来实现不同人群与环境的交互功能,既可以满足居民有目的的出行、休憩、运行以及散步等要求。另外,社会交往需求也是建筑室外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需求,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降低人们的孤独感,为居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空间环境,更好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

二、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对于建筑室外景观的设计效果来说,一般情况下景观环境的整体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决定着景观对人们注意力的吸引。因此,在对建筑室外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时,为保证其设计效果,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周围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在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高居民对景观环境设计结果的认同度,从总体布局上拉近与居民实际所在位置的距离,使得景观环境中的内部空间可以更好的吸引人们注意力[2]。

2.可识别性原则

可识别性原则即居民对自己所处环境在具有一定熟识能力的同时完成识别,识别性是居民在室外景观环境中安全性的要素之一,更是所有行为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需要做好此方面的研究。可识别性可以分为动态识别与静态识别两部分,从动态识别角度分析,通过对整个景观环境的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的空间体系,符合人们识别环境的需求,保持对运行起点、方向、终点以及目标的感知;从静态识别角度来说,需要通过设计来使得景观环境具有明确的观赏边界,可以与周围边界进行明显的区分,一般可以通过精确的细节来作为识别环境的要素[3]。

3.舒适性原则

室外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全方面符合人居民需求的空间,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无论是生态绿化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各项基础设备,在设置上都需要完全满足人们舒适性要求。遵循舒适性原则,要求在进行设计时,做好每一个细节的研究分析,争取通过环境设计来向居民传递一种家的感觉,在静态与动态体验上,满足居民行为活动以及精神层次的需求。

三、建筑室外景观人性化设计措施

1.铺地设计

铺地环节可以说是建筑室外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其作为硬质景观,主要包括坡道、街道以及广场等。一般情况下通过设计满足人们正常通行的需求,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基于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不但要满足其基本功能要求,同时通过技术与艺术手段的应用,更充分的满足人们各方便需求。室外景观铺地的设计,应选择与周围环境搭配的铺地材料颜色、材质以及图案,对于材质来说应选择耐磨性强、不易腐蚀并且防滑性高的材料,而色彩可以通过多种颜色的搭配,形成使人心情活跃的图案,使得此环节在满足基本通行需求上,提高其观赏性。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公共活动广场应选择用大块石材,可以选择用鲜艳的颜色,带动人们感情;住宅小区庭院则应选择用更贴近小区环境的铺地材料,颜色不易过于热烈,给人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

2.水体设计

基本上所有的室外景观环境中都会设计一定的水体景观,可以在满足人们亲水性特性要求基础上,达到审美与精神需求,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轻松舒适的环境。基于人性化对水体环境进行设计时,基本上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即点、线、面形态设计,其中点形态设计一般应用在小区住宅区,如喷泉、人工瀑布以及装饰泉等力,可以成为整个景观的中心,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让人更容易接受此环境[4]。线形态设计,主要为贯穿整个空间环境的溪流,一般常被应用于公园、广场等比较大型的公共环境,在达到美化环境目的的同时,起到延伸的作用,带领人们更好的融入到此环境中。面形态设计,主要以湖泊的形式出现,给人传达一种辽阔的感觉,促进人们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无论是哪种设计形态,在对水体环境进行设计时,都要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综合分析各项环境因素,实现水体环境与整体景观环境的融合,在整体上满足人们需求。

3.绿化设计

绿化环节可以说是整个室外环境设计的重中之重,需要完成对核心因素的分析,提高室外景观的设计效果。绿化环境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功能,在进行设计时应明确绿化结构可以本能的柔化环境并丰富空间层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放松心情。在进行人性化绿化设计时,需要以周围环境作为基础,并结合当地环境气候,合理选择树种,保证其在设计后有较高的成活率,并且在满足环境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与整个城市的绿化环境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另外,为在整体上提高环境设计效果,还需要做好各类植被的规划与搭配,乔木、灌木、地被以及花卉等,要合理设计,既能满足生态系统需求,又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提高环境的改善效果,全面满足人们身心需求。

结束语:

对于建筑室外景观设计,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各项要求,确定设计原则,并以满足人们生理以及心理需求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优化设计,争取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效果,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袁媛.论室外景观设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以云南楚雄州文化中心室外景观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10:94-95.

[2]赖台娟.论室外景观视觉中心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4.

[3]冯彩霞.广州珠江新城高层办公建筑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