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十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十篇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52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1

可提高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可积极采用。【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胆红素脑病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59

新生儿黄疸属于早期新生儿中一类较为常见的病灶。针对该疾病,临床主张采取蓝光治疗[1]。在治疗期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本次将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入选的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于本院,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有关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48例,女38例;足月儿40例、早产儿46例;发病时间分布:24例在出生1d内发病、28例在1~3d内发病、20例在4~7d内发病,其余14例在1~2周内发病。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缺氧、产伤以及体温低等。

1.2方法此次入选的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主要采取蓝光治疗方法,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病情观察在护理期间,需对患儿病情进行严密观察,详细了解患儿相关的喂养方式、保暖方法以及体质量等。定期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测量,同时严密观察患儿尿液以及大

作者单位:136200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

便的颜色改变情况,从而获取患儿黄疸状况。

1.2.2健康宣教由于新生儿年龄的限制,因此主要需做好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家属黄疸疾病的危害性,引起家属的重视。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与家属进行沟通,从而增强治疗的配合度。

1.2.3饮食护理对于黄疸患儿来说,倘若有吸吮乏力症状发生,则会导致喂养艰难,因此需要实施少量多次喂养措施,或者采取间歇喂养措施;与此同时,需将奶量摄入维持在合理水平内。

1.2.4病理整体护理针对患儿具体病理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①若患儿血清胆红素过高,需采取蓝光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需采取黑色眼罩保护患儿的双眼,以此避免视网膜损伤。保护患儿隐私部位,治疗时长维持在3~5d。在治疗期间,倘若不显性失水明显加重,需及时补水。对患儿采取保暖措施,同时对腹泻以及发热做好相应预防工作。②合理采取白蛋白以及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给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提供便利,进一步有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③规范科学进行补液,以不同补液内容为依据,合理调控速度,充分避免高渗性药物快速滴入的行为,以此使胆红素流入脑组织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临床护理效果结合罗文英[2]作出的研究,并以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为依据,将患儿临床护理效果分为三个等级:①痊愈:皮肤黄疸完全消除;小便颜色恢复正常;经复查,患儿血清总胆红素

1.3.2满意度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将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由家属辅助填写完成。总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两者之和。

2结果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痊愈7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67%。满意70例、较满意12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度为95.35%。3讨论

在医学领域中,将出生28d内新生儿引发的黄疸视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胆红素生成偏多、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3]。此类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缺氧、产伤以及体温低等[4]。在临床中,主要采取蓝光治疗。为了改善患儿预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显得极为重要。本次提到的护理方法包括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健康宣教、饮食护理以及病理整体护理等[5,6]。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对症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痊愈78例、有效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7.67%。在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方面,满意70例、

较满意12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度为95.35%。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对症护理措施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高护理效果,同时

提高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但需充分注重的是,需对新生儿

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后遗症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一步为

患儿预后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许敏.新生儿黄疸120例临床护理.现代养生,2014(6):231.

[2]罗文英.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当代医学,2013,19(15):115-116.

[3]陈玲,杨梅.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医药前沿,2013(14):294-295.

[4]蒲玲.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3):1786-1787.

[5]高鸿英,苗福荣,刘春平,等.35例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医疗装备,2013,26(7):90-91.

[6]王燕,刘娜,孟丽.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医药前沿,2013(31):15-16.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早期观察;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影响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由胆红素代谢的异常所导致,大多数的患儿多为生理性黄疸,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护理可自行恢复,仅少数患儿会发展为病理性黄疸,若治疗的不及时,可出现严重的后果,引起患儿的神经损伤,表现为患儿的智力低下、听觉障碍、抽搐等,严重影响患儿愈后的生活质量[1,2]。为了探究早期观察和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方面的疗效与影响,本院特进行了实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从本院2010年3月~2011年7月期间确诊患有黄疸的新生儿中抽出10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患儿50例,体重2.56~4.36kg,平均体重(3.46±0.71)kg,对照组患儿50例,体重2.38~4.11kg,平均体重(3.38±0.76)kg,所有患儿均为出生不超过28d,并且出生后的apgar评分为8~10分之间,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于对照组的新生儿采取早接触、早吸吮、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保暖等常规治疗及护理,而实验组的新生儿在相同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另外给予出生12h后的早期观察和护理干预。

1.2.1早期观察①产前认真检查孕妇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分析新生儿是否会有宫内窘迫、感染等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然后针对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加强早期观察。②仔细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对于出生后1d内的皮肤巩膜黄染并且进展迅速的患儿,要及时通知上级医师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理性黄疸的出现。③观察患儿进食、大便等情况:观察及记录新生儿大便时间及次数,如胎粪排泄延迟12h,可使胆红素肝肠循环负荷增加,加重胆红素的重吸收。④每日监测患儿的胆红素指数:分别检测新生儿额部、面颊及胸前部三个位置的皮肤黄疸指数,取其平均值,对于异常的患儿给予口服用药,同时继续监测黄疸的变化情况,必要时静脉采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进一步判断有无高胆红素血症。

1.2.2护理干预措施①抚触和游泳:新生儿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游泳能偶消耗患儿更多的能量,从而加强肠道的蠕动,促进代谢,增加排便次数,最终加快胆红素的排出。②适当的给予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可在停食母乳3d后得到缓解,也可在黄疸早期口服给药干预,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出。③光照疗法:脂溶性游离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可变为水溶性而溶于体液,通过血液循环可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经肾从尿中排出。④对于出院后仍未恢复的黄疸新生儿,嘱咐家长多次喂养联合药物治疗,若黄疸持续不退或进一步发展,要及时就诊。

1.3疗效评价标准[3]①显著有效:患儿经过护理干预后面色转为微黄,血清胆红素值205μmol/L。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来表示,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胆红素指数以及退黄时间情况的比较实验组患儿经过护理干预后的胆红素值与对照组患儿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干预效果情况的比较经过观察与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4.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6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75,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d内的新生儿时期黄疸,是由于患儿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而代谢出现障碍,血中的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胆红素排出不足引起,从而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疾病[4]。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约在足月儿出生后2~3d出现,4~6d达到高峰,7~10d后自行消退,患儿一般只表现为轻微的食欲不振[5]。若新生儿在出生后1d即出现黄疸,且持续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发展或消而复现或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6]。病理性黄疸主要是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可表现为嗜睡、拒奶、反应差、、尖叫,严重者可出现角弓反张、抽搐、呼吸困难,甚至是死亡,并且愈后效果较差,伴有后遗症如智力低下、听觉障碍等[7]。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预防才是关键[8]。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采取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的黄疸新生儿的退黄时间和胆红素指数均比一般护理的患儿低,且治疗的效果更好,与有关报道的结果相似。早期的观察可以在患儿出现黄疸的早期及时发现,然后通过有效护理和治疗措施,将黄疸纠正,防止黄疸进一步发展为病理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影响患儿以后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可以加速患儿退黄的时间,快速降低胆红素指数,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从而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郑军廷,刘志前,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3):1882-1883.

[2]杜雪枫.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指数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2013,3(6):120-121.

[3]卢凌香.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3):3192-3193.

[4]高鸿英,苗福荣,刘春平,等.35例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医疗装备,2013,26(7):90-91.

[5]陈永红,童建明.退黄洗剂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6-17.

[6]牛江英.经皮胆红素动态监测对新生儿黄疸干预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12,27(6):930.

[7]唐玲.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27-28.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品管圈;新生儿黄疸;影响因素;应用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qualitycontrolcircleinreducingneonataljaundiceapplicationeffect.methods:accordingtothemethodsandstepsQCCQCCspontaneouscomposition,applicationlaunchringmemberpDCacycletoexploretheoccurrenceoffull-termnewbornjaundice,development,factorsandimprovementmeasures,beforeandaftertheimplementationofqualitycontrolcircleneonataljaundicedevelopments.Results:theincidenceofQCCimplementationofneonataljaundiceissignificantlyreduced.Conclusion:theimplementationofqualitycontrolcirclescaneffectivelydetectpatternsandfactorsoccurrenceofneonataljaundice,promptlytakeappropriatecaremeasures,toreducetheincidenceofneonataljaundice.

Keywords:QCCapplicationfactorsofneonataljaundice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作为全面品质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的一环,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活用各种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手法,全员参与,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进行维持和改善的活动[1]。本课题来源于2013年邵阳市科技局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13SK82)

它是持续质量改进的运作方式,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2]。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症状,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常在生后2-3d出现黄疸,病理性黄疸表现为黄疸出现早(生后24h内出现),发展过快,程度过重,消退过晚或退而复现[3]。甚至出现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核黄疸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可因神经系统受损终生致残。因此应积极预防高胆红素血症。实施品管圈对找出新生儿黄疸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降低新生儿黄疸十分必要。本科通过组建品管圈,针对新生儿黄疸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护理质量,降低了病理性黄疸的发生,而且还充分发挥护理团队的集体智慧,激励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对形成和完善医院文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01-12月本院产科出生的200例正常足月剖宫产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2014年01-12月正常足月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作为实验组,采用品管圈活动中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情况。研究对象符合下列标准:1、胎龄37-42w;2、出生体重均在2500g以上;3、新生儿无产伤、无窒息,apgar评分1min≥8分;4、新生儿无先天性畸形、疾病、无aBo或RH血型溶血;5、母亲孕期分娩期无产科合并症与并发症;6、均采取母婴同室、母乳喂养。两组新生儿在性别、体重、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1.2.1出现黄疸:经皮黄疸仪测量结果为5mg/dl。

1.2.2生理性黄疸:经皮黄疸仪测量结果为

1.2.3病理性黄疸:经皮黄疸仪测量结果为>12.9mg/dl,每日上升5mg/dl,持续2周以上或黄疸退而复现。

1.3结果

对照组200例新生儿出现黄疸182例,黄疸发生率91%,其中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39例,发生率为19.5%;发生高胆红素血症30例,发生率为15%;实验组200例新生儿出现黄疸178例,黄疸发生率89%;其中24小时出现黄疸23例,发生率为11.5%;高胆红素血症17例,发生率为8.5%;实验组黄疸发生率、24小时黄疸发生率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采用SpSS16.0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F检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方法

2.1成立品管圈小组遵循品管圈“自愿参加、上下结合”的原则,由10名护士组成,年龄20-36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士2人、护师4人,护士3人。通过民主集中原则,选举护士长作为品管圈组长,设副组长2人。经过征集圈徽、圈名设计方案,投票确定圈名为“爱贝圈”,寓意:以心为托,用爱筑巢,呵护生命,孕育希望!

2.2品管圈的运行2014年1月开始拟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以周为单位,按时实施,各步骤通过开展品管圈会议,由圈长组织,圈员积极讨论后决定QCC相关事宜。

2.2.1选定主题(2014年1月第2周)从全科现存的护理问题出发,全体圈员运用“脑力激荡法”列出4个主题,依据重要性、迫切性及圈能力进行评价,第一顺位“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2.2.2现状调查(2014年1月第3周)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1-12月本院200例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正常剖宫产新生儿中,有30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2.2.3分析原因(2014年1月第4周)针对新生儿黄疸发生的时间、发展规律,在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婴儿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特性要因分析,按照80/20原则选定排名靠前的20%原因为主要原因,得出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首次胎便延迟排泄、新生儿肠肝循环、母乳摄入不足、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及产后健康教育不足等。

2.2.3.1新生儿黄疸发生与出生时间的关系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出现,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多属于病理性黄疸。

2.2.3.2新生儿黄疸发生与排便的关系排便延迟或排便少是引起足月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新生儿胎粪中含有大量胆红素,正常新生儿多在10-12小时内排除胎便,L3-4d排黄便,若胎粪积聚在肠道内胆红素会被重吸收入血,加之,胎便排除延迟,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的负荷,促进胆红素的吸收,发生新生儿黄疸[4]

2.2.3.3新生儿黄疸发生与喂养的关系剖宫产术后,产妇伤口疼痛,禁食、母乳分泌不足以及新生儿吸吮能力差,均可导致新生儿热卡摄入不足。如果新生儿母乳摄入不足,则会使肠蠕动减少,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这样会导致肠内容物停留时间过长,致使血胆红素升高[5]。

2.2.4制定并实施对策(2014年2月第2周)(1)采用人工通便措施:新生儿出生后由助产士用注射器抽37℃左右生理盐水5ml加开塞露5ml,连接直径为0.5cm的一次性塑料肛管,前端蘸石蜡油后轻轻插入约L4-5cm,缓慢推注,推注完毕后助产士一手用纱布按压1-2min,,一手轻轻按摩腹部5min。促进及早排出首次胎便。(2)根据医嘱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促进肠道蠕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正常排泄。(3)做好产后母乳喂养知识宣教,鼓励早接触、早吸吮、勤吸吮,促进泌乳或使用康复理疗仪催乳,增加热卡摄入,减轻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比例,尤其是出生前3d要加强喂养,增加喂养频率可通过吸吮-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蠕动,促使胎便顺利排出,结合胆红素排出增多[6]。(4)进行新生儿游泳与抚触,促进新生儿食欲及肠蠕动,加速胎便排出,减少胎便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3小结

通过品管圈活动,根据圈会上全体圈员得积极探讨,对“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的QCC主题调查分析,制定和实施对策,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品管圈活动程序。使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得以降低,提高了护理质量与服务水平,促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加强了沟通配合,让大家主动参与管理,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7],,也使得大家能各抒己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对助产专业的热爱,使她们有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自我价值得以实现[8],

同时养成了独立思考和专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从而提升了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幸国。医院品质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2]成金焕。品管圈队提高产房医护人员工作前后洗手依从性得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16):2532-2534.

[3]马小云,117例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3:94-95.

[4]李岳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1):41-42.

[5]曹亮,易青梅,马媚媚,肖志荣,段秀丽.综合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7:52-53.

[6]孙凤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齐鲁[J]护理杂志,2006,12(7):600-601.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体会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7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皮肤、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尤其是出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很多都会因为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进入体循环,从而进入皮肤、巩膜及黏膜引起黄疸[1]。生理性黄疸于生后2~3d内出现黄疸,4~5d达高峰,7~10d内多半消失,黄疸指数≤15mg/dl属正常范围[2]。病理性黄疸出现早,生后24h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12~15mg/dl或上升>5mg/(dl・d);黄疸持续时间长,出生2~3周后黄疸仍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和严重后遗症,需及时治疗。蓝光治疗是一种降低血清胆含量最常用、有效且安全的方法[3],由于患儿是婴儿的特殊性,蓝光治疗中的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院儿科护理同仁对此特别重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血清胆红素>12mg/dl的患儿,其中男36例,女44例,足月产儿64例,早产儿16例。体重2.0~4.2kg,日龄2~25d。

1.2蓝光治疗的原理蓝光能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然后迅速从胆肝及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

1.3准备

1.3.1家长准备首先告知家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发展经过,疾病转归,并耐心解释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治疗的目的。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详细说明蓝光治疗的原理和安全性,解除家长的顾虑。告知家长蓝光照射的注意事项以及光疗后患儿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均属正常反应。告知家长早开奶和增加哺乳次数,可增加患儿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吸收,促进早产儿的吞咽及胃肠蠕动功能,减少因留置胃管引起的感染[4]。使家属主动积极配合尽早接受蓝光治疗。

1.3.2光疗箱的准备光疗箱应在空调房间内,房间温度24~26℃,湿度55%~65%。光疗箱使用前清洁2次,处于功能良好备用状态,灯管全亮,灯管使用时间有记录,超过时间及时更换。灯箱上禁止放任何物品。光源距患儿体表33~50cm,箱内温度保持在30~32℃。湿度55%~60%,箱内注灭菌用水至2/3满,箱内铺柔软消毒小棉垫,棉垫要稍大,能挡住患儿小脚不被灯箱碰伤。

1.3.3患儿的准备与患儿家长沟通剃光患儿头发可以提高光照效果,剃光患儿头发,称体重并记录。观察并记录黄染部位及程度,为患儿沐浴,沐浴时注意保暖,及时擦干患儿,禁止在皮肤上涂油类或粉类,否则降低光疗效果,增加光热的吸收,使皮肤产生灼红[5]。修剪患儿指甲为患儿戴上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仔细检查松紧度不可施压,保证患儿舒适安全。患儿穿上尿不湿裤,男患儿用全包大型号尿不湿裤确保阴囊全部包裹。患儿第一次离开母亲,缺少安全感,把患儿轻轻放入预热好的温箱并轻轻抚摸患儿,并记录开始时间。

1.4蓝光治疗时护理方法

1.4.1一般护理将患儿头偏向一边,喂奶后30min由专人看护。溢乳及时擦净,防止呛住患儿。观察患儿有无异常哭闹、惊厥、腹胀以及皮肤颜色有无变化,有无胆红素光敏引起的皮疹。患儿经常活动,随时维持患儿处于光疗箱中央。每2小时翻身1次,使患儿更多皮肤被蓝光照射,特别瘦小的患儿增加翻身次数并按摩骨突部位,防止压疮发生。

1.4.2密切观察光疗箱随时观察光疗箱运行状态。保持箱内温度30~32℃,水箱内灭菌用水依刻度为准或至2/3满。保持湿度55%~65%,灯箱内盛水容器每天更换并灭菌。

1.4.3体温护理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8℃,每2小时测体温1次,或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测量次数。有发热时调低温度,冬天特别注意保暖,喂奶或更换尿不湿裤,或做治疗时,尽量小的开启箱门。夏天防止过热,体温>38.5℃要暂停光效,待积极处理患儿体温正常后方可继续治疗。

1.4.4喂养护理喂养>8次/d,光疗中不定时喂温糖水,牛乳或温白开水[6],对吸吮能力差的患儿给予鼻饲或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液量全日均匀分配,弹力绷带包扎静脉留置针,防抓脱并观察滴速,防液体渗漏。每天测尿比重>1.015,每天测体重防止因光疗脱水。

1.4.5眼罩和尿不湿裤的护理由于患儿在光疗箱内待的时间较长,加之患儿不停的活动,护士应随时观察,发现眼罩移位随时调整且勿施压,必要时关掉蓝光灯再调整,每天护理眼睛防角膜溃疡。2h更换1次尿不湿裤,发现尿不湿裤有松动随时调整保证会阴不被蓝光照射,发现患儿大便及时更换尿不湿裤,防止尿液及大便溢出污染玻璃窗造成患儿感染,每次更换尿不湿裤均观察大小便颜色、量并用温水擦净臀部并涂油防臀红发生,称尿不湿重量并记录以便更好掌握患儿出入水量。

1.4.6光疗效果的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程度,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加重,警惕核黄疸发生。若患儿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也要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蓝光治疗后黄疸减轻,并不能反映血胆红素浓度,按医嘱则血清胆红素,抽血时将蓝光关掉,以排除假性胆红素浓度可能,待光疗停止后,在4h内再测量血清胆红素浓度,以了解是否再度回升。

2结果

经药物及蓝光治疗,80例患儿79例痊愈出院,1例发生溶血性黄疸转上级医院治疗,无一例发生核黄染,治愈率98.75%。

3小结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加强蓝光治疗的治疗前患儿准备、光疗箱准备,治疗中患儿的病情观察、一般护理、体温护理、喂养等护理措施,可以保证蓝光治疗的有效性,提高病理性黄疸的治愈率,减少高胆红素对患儿的伤害,改善了预后。

参考文献

[1]门振兴.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9,20(9):223.

[2]崔炎.儿科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4-177.

[3]王秀芬,李莉.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求医问药,2012,10(4):656-657.

[4]石旭辉.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与胃管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化儿科杂志,2007,4(3):237-238.

[5]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1-573.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31-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引起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在皮肤、黏膜及巩膜上出现黄疸,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并产生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1]。因此,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并及早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4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探讨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的临床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9-38.4d,平均体重(3.17±0.6)kg,足月儿39例,早产儿9例。

1.2诊断标准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发病于出生后2-3天,持续7-10天自动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患儿体内胆红素略高于正常水平,除皮肤黄染、有轻微食欲不振外,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发生于出生24h内。②血清胆红素浓度异常:足月儿≥222μmol/mL,早产儿≥257μmol/mL,或者每天上升85μmol/mL以上。③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大于14天,早产儿大于一个月。④黄疸反复出现。

1.3检查项目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是血清胆红素浓度,采取静脉血或微量血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型检查(aBo和Rh系统)、红细胞脆性实验、肝功能检查、超声腹部检查、听视功能电生理检查。

1.4治疗方法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综合疗法:①蓝光照射疗法,该法简单有效,将新生儿俯卧在光疗箱中,用黑色眼罩遮住双眼保护,以免对患儿的视网膜造成损伤,会阴及用尿布遮挡,身体其他部位接受双面蓝光照射3-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待胆红素恢复正常水平停止。②药物疗法,西药采用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d服用至黄疸消退;配合使用茵栀黄口服液,5ml/次,3次/天,连续用药五天,补充白蛋白1g/kg/d,辅以消炎、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手段。

2结果

经综合治疗后,48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中治愈43例(89.6%),好转4例(8.3%),无效1例(2.1%),总有效率为97.9%。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十分常见,多由于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和黏膜黄染,根据症状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一般轻度的生理性的黄疸不需要特别治疗可自行痊愈,但是由于感染、溶血等病理性因素产生的黄疸,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神经中枢损伤,严重可导致死亡[2]。

3.1病因分析经过检查诊断,引发黄疸的病因主要有:围产因素25例(52.1%),其中宫内窘迫12例,母亲妊娠高压症8例,高危早产儿3例,窒息2例;感染12例(25.0%),其中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感染性脐炎4例,乙肝感染2例;颅内血肿5例(10.4%);新生儿肝炎4例(8.3%);其他不明因素2例(4.2%)。结果表明,围产因素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因素,其他感染等炎症也易造成新生儿发生黄疸。

3.2预防措施根据新生儿黄疸的致病原因,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围产因素是首要因素,孕妇遭受湿热侵袭可能致使胎儿出生后发生黄疸,所以在妊娠期间,孕妇应控制饮食,少食生冷,饮食有度,忌暴饮暴食,并忌烟酒及辛辣食物,以防损伤脾胃。②若孕妇曾生育过出现黄疸的婴儿,再次妊娠时应提前预防,按时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③婴儿出生后,家长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须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以了解病情变化。

3.3治疗措施蓝光照射治疗能够促进游离的胆红素发生光氧化和异构化,其代谢物可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操作简单,但是效果较慢,而且有导致青铜症的危险。中医理论认为黄疸属于湿热,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安全制剂是茵栀黄口服液[3],其主要中药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四种药物联合作用,有清热除湿、保肝利胆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胆红素排泄,加速黄疸消退,与光照疗法配合使用,具有更好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儿经光照和药物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7.9%。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发病主要原因是围产因素的控制,孕妇需注意饮食控制,有效预防,临床上以光照配合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智萍.新生儿黄疸67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7):857-858.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循证护理;新生儿黄疸;效果;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6-0090-02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原因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1]。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脑内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疗意义重大。代丹丹[2]研究认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新生儿黄疸的疗效,缩短临床康复时间,有效防治治疗后遗症。笔者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23例,女27例,入科后均进行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和肝功能等检查,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日龄3~25d,平均(6.37±2.62)d;体质量2.4~4.3kg,平均(3.65±1.48)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75±1.63)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10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8例,足月儿14例,过期儿3例。研究组男12例,女13例;日龄2~26d,平均(6.42±2.74)d;体质量2.3~4.4kg,平均(3.68±1.56)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83±1.54)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6例,剖宫产9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10例,足月儿13例,过期儿2例。两组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两组患儿性别、日龄、体质量、出生时apgar评分、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即给予基础护理、病情治疗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

1.2.1循证准备笔者认真学习循证护理的起源、概念、本质、实施步骤、实证分析与应用等,充分掌握循证护理的内涵,并积极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相关知识,经充分准备后实施本研究。

1.2.2循证问题针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和预后等,结合儿科实际护理经验,充分考虑新生儿具体病情和特点,确立如下循证问题:(1)新生儿黄疸;(2)蓝光治疗;(3)疗效;(4)护理服务质量。

1.2.3循证支持和评价将上述循证问题输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近3年的文献资料(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仔细评阅文献资料,分析、论证文献实证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结合科室护理经验,筛选出最佳护理实证。

1.2.4循证应用根据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和患儿的病情特点、心理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蓝光治疗护理:调整好暖箱蓝光照射距离,一般保持灯管距离新生儿50~75cm,照射过程用黑布眼罩遮住患儿双眼,采取妥善固定措施,防治患儿无意中拉扯掉,可用棉布将患儿手脚包住,避免抓、拉、扯等动作伤害。加强照射期间体温监测,一般保持体温29℃~32℃,保持房间湿度50%~60%,照射面积尽可能最大,每2h全身性翻身一次,定时喂水,避免光照射脱水。(2)加强新生儿补水护理:充足的小便是排泄胆红素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儿每天小便次数,若每天6次,除非严重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无需停止母乳喂养。若患儿躯干和四肢黄疸时,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严格按照奶粉配方要求饮食,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影响机体营养状态。(4)抚触护理:饮食1h作用开始抚触护理,时间15~20min,依照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和臀部顺序抚触,特别是背部和腹部,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道内容排泄,减少胆红素吸收。抚触用力均匀、适度,动作舒缓、轻柔,抚触期间严密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异常哭闹、不安、肌紧张等,应停止抚触护理,立即汇报医生处理。(5)出院指导:交代患儿多休息,适度运动,避免劳累。加强家长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出院治疗依从性。保持合理饮食,定期到院复诊。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数、黄疸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家属满意度变化。疗效标准:显效:治疗5d,患儿黄疸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有效:治疗5d,黄疸临床症状显著减退,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降低,但未将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5d,黄疸临床症状未见缓解,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不明显[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按照科室调查表格标准,出院时分别有科室护士长和患儿家属填写。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05.2μmol/L,早产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6.5μmol/L即可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常见类型有感染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肝炎等,胎儿出生后肺循环运行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而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血液内胆红素浓度过高,产生黄疸。病情严重时可引发核黄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早期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弱、嗜睡、呕吐等,晚期可导致死亡,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4]。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黄疸意义重大,其中早期护理干预能促进胆红素排出,有效缓解黄疸的临床症状[5]。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循证护理逐步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强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以科研成果为依据,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手段,审慎地、准确地和明确地应用最佳科研实证,结合现有临床护理资源和患者意愿,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护理服务的过程[6]。循证护理包含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和循证应用四个连续的过程,比常规护理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保证护理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8]。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认识到灯管与新生儿距离、患儿体温、照射面积等与疗效关系密切,故在护理干预时重点加强病情治疗的细节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和小便次数、量,充分评估新生儿液体量,避免脱水,加重黄疸症状,同时通过饮食干预,加速胃肠道内胆红素排泄,从而减轻黄疸。新生儿抚触可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促使胃泌素和胰岛素等释放,增强胃肠道吸收和蠕动,促进大便排泄,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从而降低黄疸指数[9]。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数、黄疸消退时间均对照组显著减少,提示循证护理显著改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机制与上述内容有关。研究组护理干预以新生儿为中心,进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和人文关怀,特别是抚触护理,让患儿家属产生亲切感和信任,再加上出院个性化指导,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表现为研究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鞠燕等[10]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明显改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满意度,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craffordCG,mullanyLC,KatzJ,etal.incidenceofandriskfactorsforneonataljaundiceamongnewbornsinsouthernnepal[J].tropmedintHealth,2013,18(11):1317-1328.

[2]代丹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4):77-78.

[3]李巧珍.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6):4832-4833.

[4]XieB,daSilvao,ZaricG.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ofasystem-basedapproachformanagingneonataljaundiceandpreventingkernicterusinontario[J].paediatrChildHealth,2012,17(1):11-16.

[5]刘初凤.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86-87.

[6]王彤,刘玉梅.循证护理在降低剖宫产的产妇术后感染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42-5743.

[7]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08-109.

[8]王敏.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3,26(9):123-124.

[9]张雅玲.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3):94-95.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7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inneonataljaundicenursing.methods84casesofneonataljaundicepatients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December2014toDecember2015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42patientsineachgroup.42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traditionalroutinecareand42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with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theserumbilirubinlevelsofbabiesin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afterthecomprehensivecareintervention,theserumbilirubinlevelinthecontrolgroupwas(177±12)μmol/L,andthejaundicefadetimewas(8.7±3.5)days.theserumbilirubinlevelintheobservationgroupwas(105±12)μmol/L,andthejaundicefadetimewas(5.2±2.7)days.thenursingeffectoftheobservationgroupwassuperiortothatof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significantlyhelpstherecoveryofchildren'shealththroughavarietyofcomprehensivemeans,andcaneffectivelyimprovethephysicalconditionofchildren,whichisproposedtobewidelyusedclinically.

[Keywords]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newborns;Jaundice

新生?河捎诔錾?时身体的各项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整,受病毒、病菌的侵扰易引发各种疾病,其中黄疸是由于婴儿体内胆红素累积过多导致身体功能出现障碍[1,2],呈现出一系列的皮肤功能障碍[3]。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4],为了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将8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以评价综合性护理干预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4例确诊为黄疸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84例新生儿黄疸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3~21d,平均年龄15.4d。体重2430~3880g,平均3074g。两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并发症、家庭基本情况、精神状况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即予早接触早吸吮,并实施母婴同室护理[5]。

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过程中对家长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注意健康宣教;(2)告知家长治疗时的注意事项,让家长对新生儿黄疸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基础的治疗和护理知识;(3)对母婴的血型、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等实时进行监控和记录;(4)随时称重婴儿的体重,控制其病情的各个阶段,对患儿是否具有嗜睡及肌肉张力减退等现象进行实时监管[6];(5)护理过程中保持病房清洁,做好患儿皮肤的清洁护理工作[7];(6)对患儿进行头部及胸部的护理,进行腹部按摩,帮助患儿改善身体感官感受(护理时轻重有度,以免伤害患儿身体);(7)对患儿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护,有效改善患儿的身体舒适度,帮助患儿尽早恢复健康;(8)准确记录患儿的排便时间,排便若有异常,则进行肛门按摩,实施监控和记录数据[8],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9)治疗过程中予以蓝光照射,蓝光照射过程中注意保护患儿的眼部,使眼部不受蓝光的伤害;(10)采取相关保暖措施,并补充必要的营养[9];(11)整个护理过程中,认真记录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退黄时间。

1.3观察指标

分?e对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退黄时间进行记录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77±12)μmol/L,退黄时间为(8.7±3.5)d;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05±12)μmol/L,退黄时间为(5.2±2.7)d,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较复杂,且治疗过程中会造成患儿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或损伤,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若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死亡或出现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10]。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密切监测及积极的治疗和处理,才能改善患儿的预后。

新生儿黄疸临床多采用药物、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等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疾病尽早恢复,改善预后[11-12]。常规护理方法虽然对疾病的康复具有一定作用,但不如综合性护理干预全面及专业。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不同护理方法对患儿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身体舒适度等进行全方面的护理[13]。护理过程中,患儿家属如对治疗或护理方法有疑问,护理人员应耐心、主动地细心解答,排除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告知患儿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发病机制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经常与患儿进行互动,为患儿勤换尿不湿等及为患儿擦拭身体、加大保暖措施。对患儿的各种突发情况要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体温异常、脉搏异常、呼吸状况不正常及精神萎靡等现象,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并做好记录。

对黄疸出现的时间、严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要实时进行记录,患儿的排便状况,包括排便的性状、颜色等均要密切观察。进行蓝光治疗及护理时,要对患儿的眼部进行遮光等处理。对于患儿行保温护理时应适当调节保温箱的温度,一般保温箱30℃~32℃较为正常。患儿口服药物过程中,注意口腔护理,且喂药过程中,要轻轻抱起患儿,抬高患儿的头部,避免发生呛伤或呕吐现象。对患儿家属进行新生儿生理特点的讲解,帮助其科学地照顾患儿。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治疗及护理方案的调整,以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避免患儿出现一系列的后期并发症[14]。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蓝光照射;综合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体内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导致巩膜、皮肤及黏膜出现黄染的一组疾病。黄疸症状严重可损伤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1]。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是蓝光照射,此方法虽然操作方便,效果较好,但由于治疗疗程长,患儿易出现腹泻、发热、皮肤损伤等症状[2]。本研究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4.34±0.32)d,出生时平均体重(1832±156)g,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平均为(14.21±2.31)mg/dl;对照组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4.36±0.31)d,出生时平均体重(1824±161)g,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平均为(14.25±2.35)mg/dl。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蓝色荧光灯管选择波长为420~470nm,仔细检查灯管、电源,并根据患儿的体重、胎龄选择箱温和湿度。入箱前将患儿皮肤仔细清洁,给予黑色眼罩佩戴,并将会遮盖。患儿放入箱后,先取仰卧位,记录照射时间,再依次变换,每日照射时间为12h,连续治疗3d为1个疗程。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配合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适当补充钙质。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做好健康宣传工作,检查蓝光箱灯光和箱内温度、湿度,患者照射治疗时,注意观察患儿情况,防止出现不良情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护理人员保持病房内环境和卫生,注意通风,控制室温和湿度,蓝光箱内温度保持在32℃~34℃间,将软绵布覆盖在箱内,固定患儿头部,防止患儿活动时撞伤头部。②光疗前帮助患儿洗澡,将皮肤擦干,不得使用任何粉、油膏等。并将会用一次性纸尿裤遮盖,每日用75%的酒精擦拭脐部直至结痂脱落,帮助患者戴上一次性眼罩,调节松紧度。③每日进食或洗澡后给予新生儿全身抚摸,重点抚摸患儿腹部和背部,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加快患儿排便。④光疗治疗尽量选择婴儿睡眠转态,头部偏向一侧,喂养时选择小号奶嘴,防止呛奶导致患儿窒息。患儿光疗时若长时间保持同一卧位,易增加患儿肢体皮肤压迫,使患儿感到不适,护理人员协助患儿每隔2~4h翻身一次,保持皮肤均匀受光;⑤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保持每30min巡视1次,观察皮肤情况和肢体情况,护理人员每隔4h测量患儿体温,若患儿体温低于35℃或高于38.5℃暂停蓝光治疗,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进行光疗;⑥许多患儿家属对蓝光照射治疗认识不足,担心患儿安全,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讲解蓝光治疗的原理,减轻患儿家属紧张、焦躁情绪;⑦对新生儿给予按需喂养,注意补充充足水分,加快胆红素排除体外。⑧患儿长时间与母亲分离,独自在陌生环境中,会产生恐惧、孤独情绪,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增强与患儿交流,患儿哭闹时,注意观察是否饥饿、大小便刺激、口渴。若患儿喝水、喂奶及更换尿布后仍然哭闹不止,护理人员可轻轻哼儿歌或者抚摸患儿肢体、背部、头部等,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使其尽快安静。同时还需检查箱内湿度和温度,将患儿因过热或哭闹流出的汗液及时擦干,保持患儿皮肤干燥,避免受凉。⑨光疗时尽量选择在白天进行,保证患儿足够的睡眠。⑩蓝光治疗时随着胆红素的排除,患儿大便将呈现黑绿色,且次数较多,大便较稀,此时要注意护理患儿臀部,预防红屁股。11光疗时选择合适的音乐,刺激患儿的听觉神经,调节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提高内分泌、血管及神经等系统功能。12给予新生儿游泳疗法,患儿游泳时,水温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加快粪便及结合胆红素的排出。13蓝光治疗后,提前准备好患儿所需要穿的衣物,并将衣物预热,患儿出箱后立即采用预热好的衣物将患儿包好,轻轻将患儿眼罩去除,仔细检查患儿眼部有无异常,护理人员此时可检查患儿皮肤黄疸的消退情况。14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黄疸产生的原因及治疗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家属母乳喂养时需要多喂水,加快胆红素排出。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皮肤黄疸指数的变化情况、退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结果

观察组治疗3d后及治疗5d后,胆红素指数明早低于对照组,p

观察组经护理出现发热2例,哭闹8例,腹泻3例,体温异常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2%,对照组出现发热6例,皮肤损伤4例,哭闹17例,腹泻4例,体温异常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7.6%,对照组为7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生率较高,约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程度会有所不同,大部分程度较轻的黄疸均可自行消退,但新生儿黄疸中有部分程度较重,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部分患儿会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影响患儿智力发展,危害性较大[3]。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是蓝光照射,蓝光照射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患儿呕吐、烦躁、腹泻等,影响治疗效果。若不良反应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患儿在蓝光箱内不适感导致的,如环境改变、母婴分离、喂养方式变化等[4]。

蓝光箱中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增加患儿舒适度,减轻患儿紧张心理。蓝光照射治疗中,患儿要与母亲分离,放置在蓝光箱中,患儿对于陌生的环境会感觉恐惧不安,因此光疗中患儿会哭闹不止,不利于治疗的进行[5]。因此蓝光治疗中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安抚可以使患儿感到安全,缓解患儿的恐惧感[6]。许多家属对蓝光照射治疗认识存在偏差,加上担忧患儿病情,家属易出现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安抚家属情绪。

本研究中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7.6%,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杨志群,刘广丽,周军.新生儿黄疸30例原因分析及对策儿科学[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66-67.

[2]周慧萍,曹莉,蒋春明,等.新生儿黄疸系统护理措施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131-133.

[3]唐妮娜.新生儿黄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81-682.

[4]郭霞.84例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58-360.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9

一、新生儿黄疸什么时候消退?

新生儿出生3~5天可出现黄疸,一般来说足月儿在2周内黄疽消退,早产儿在3周内黄疸消退。在此期间新生儿吃奶、睡眠反应均正常,这称为生理性黄疸。如果黄疸存在的时间延长,超过以上所说的时间;或者黄疸出现得早,即在出生后1~2天内就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明显;或者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这就要考虑是病理性黄疸了。

二、新生儿是怎样传染上巨细胞病毒肝炎的?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本病的病原是巨细胞病毒(CmV)。巨细胞病毒在人群中感染率高,育龄妇女感染率约50%,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感染途径有:①宫内感染即垂直传播,当妇女怀孕时病毒通过胎盘经血流、淋巴循环或污染的羊水感染胎儿;②产时感染,经过产道传播,因一些妇女的产道带有病毒,这些病毒对妇女机体本身无害,但却可污染产道分泌物,而且在妊娠期病毒排出率可以增高,胎儿经产道娩出时接触到污染分泌物而致病;③出生后感染,主要是护理人员的手、飞沫、用具、奶具、衣物等与患儿密切接触,其中携带病毒的母亲是最主要的原因。以上传染方式中,以宫内感染为主要传染途径,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死胎。

三、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有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胎儿出生后可出现低体重、黄疸持续不退、皮肤出现小疹子、呼吸困难、肺炎、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小头、智力低下、听觉障碍、发育迟滞、瘫痪等表现。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查就可明确诊断。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抚触;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1]。它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一般生理性黄疸无需治疗。病理性黄疸须积极去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采用综合措施,降低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3]。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被抚触者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摸,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4]。抚触是父母与新生儿之间最好的情感交流方式之一,抚触过程中家长的语言对视愉悦的情绪等都对婴儿神经系统构成良性刺激[5]。为了探讨抚触是否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笔者对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7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抚触治疗,并与75例常规治疗患儿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50例,产后apgar评分6~10分,新生儿出生时无畸形、无溶血、无先天性疾病。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75例,男40例,女35例,黄疸出现时间12h~26d,平均(8.55±3.36)d;体重在2350~4900g,平均(3700±500)g,血清胆红素水平212.64~313.22μmol/L,平均(257.44±19.62)μmol/L。对照组75例,男41例,女34例,黄疸出现时间10h~25d,平均(8.52±3.43)d;体重在2400~4950g,平均(3750±550)g,血清胆红素水平212.75~312.64μmol/L,平均(256.74±18.53)μmol/L。两组患儿性别、体重、黄疸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一般治疗常规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常规,保暖,早开奶,适当补充维生素;纠正缺氧、酸中毒,维持内环境稳定;避免应用可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或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盐、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吲哚美辛等[6]。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生活治疗、饮食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

1.2.2观察组治疗措施一天中任何时候均可进行抚触,可以在浴后给婴儿按摩,这时房间温暖,也是两次喂食的中间。婴儿浴后全身放松,这可作为一个“暗示”-抚触准备开始。在许多文化传统中,按摩可用以滋润肌肤,所以浴后抚触是很自然的事[7]。学会放松婴儿,可以通过身体的接触消融一些思想压力和忧虑。护士抚触开始前,首先要放松自己,这样,跟孩子才能在抚触中更加放松,全神贯注地投入抚触工作中。抚触的力度抚触的力度应根据新生儿的年龄来定。给新生儿抚触时手势一定要轻柔,最好采取蝶式抚摩法。有力的按抚式按摩法可用于年龄较大的婴儿或更自信的婴儿。有力的手法也让人感到自信。如果新生儿皮肤发红,应减轻些力度,扣紧十指,将双手放在上腹上部。紧闭双眼深深吸一口气。这时你可以感到腹部鼓起。屏住气几秒钟,然后缓缓呼气。将双肩向后旋扭几次,再向前旋扭几次,这样可以减轻背部、肩部和颈部的紧张感。

1.2.3监测方法选用日本产美能达黄疸皮测仪检测新生儿黄疸指数,出生后每天上午9:00~10:00分别测量婴儿额头和胸部皮肤,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连续测量7d。在新生儿出生后第5天,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清胆红素浓度,判断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黄疸指数等指标比较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抚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病理学黄疸新生儿更应强调抚触。新生儿刚刚从母体中脱离出来,体质弱嫩,而且经历的变化很大,从温暖舒适的母体来到陌生的环境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一个身体及心理的调适过程[8]。相比而言,更需要情感的。因此,应当从对新生儿的细心呵护中,让他体会到来自周围环境的源源不断的爱。

可以通过大面积的皮肤接触,哺乳时适时的抚摩等来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护士为新生儿进行抚触按摩时,手法也应与早产儿一样由轻柔逐渐加力,头部和脐带处是应注意的两个部位。对于头部,在做全身的抚触按摩时,可以轻如鸿毛般地摩挲而过,不可在此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婴儿头部有两个囟门,前囟门和后囟门。后囟门出生后2~4个月闭合,有的出生时就已关闭。前囟门关闭较晚,通常6个月时开始缩小,12~18个月后关闭。对于头部的囟门,满月后的婴幼儿在做抚触按摩时可以不去过多的关注。按摩者只是要注意用力适度即可。对于脐带,在未脱落前不要轻易去触碰[9]。

要逐渐形成抚触按摩常规,由新生儿期就要逐渐形成一套按摩常规,为以后的抚触按摩奠定好基础。刚开始时,可能不能每天都进行,但可以保证每周进行3~4次。开始时,每次可能只用几个手法,只进行几分钟,应在3~4个星期内逐步延长按摩时间,增加抚触按摩的动作,最终完成全套抚触按摩,以伸展运动结束抚触按摩[10]。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发现,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和黄疸指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计承侠,姜敬,刘玉清.新生儿抚触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2):1360-1361.

[2]李旺辉,陈飞,李俊标.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5(51):92-93.

[3]吴若雅,陆瑞光.早期抚触对新生儿黄疸指数的影响[J].求医问药,2011,9(1):42-43.

[4]魏清芬.新生儿抚触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5):106.

[5]ScafidiFa,Fieldt.Factorsthatpredictwhichpreterminfantsbenefitmostfrommassagetherapy[J].DevBehavpediatrics,1993,14(3):176-179.

[6]王欲琦,史胜平,梁红.儿科疾病诊疗常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67.

[7]阿伦·希思,尼基·班布里奇;抚触的魅力:新一代婴儿按摩大全[m].黄建华,祝远德,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01:16.

[8]韦林安.抚触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全科治疗,2009,7(6):1568-1569.

[9]王学刚.新生儿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1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