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十篇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十篇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37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1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萌芽其实在数千年前就有了,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却较晚,1984年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1986年班华教授首次提出“心育”的概念,而直到1993年,我国才有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组织,之后慢慢扩散至中小学。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1]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于过渡阶段,叛逆心理强烈,情绪管理能力较差,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是心理敏感易迷失的时期。从现实状况看,当今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因此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观念的灌输,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然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1994年国家正式提出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随着工作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显示出或正在形成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形式化现象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大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3]。然而仍有一些中小学未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仅将其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梁芹生指出,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不清的现象,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均衡。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干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当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4]。这种似有实无的形式化教育只是劳民伤财,起不到该起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同样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前提。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不拘泥于形式,如角色扮演心理剧,教育游戏等等。王曦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5]姚本先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而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明显的课程化倾向。梁芹生指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对于心理学概念的生搬硬套,强制要求背诵或者增设考试,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非专业化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是重中之重[6]。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存在着明显的从业资格较低,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在英美等国,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要求研究生以上,并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在国内,这项要求是远远达不到的。丁园园在对中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在师资水平上,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7]。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化解隔阂,内外和谐,达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和理解[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片面化

由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很多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咨询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开展的,忽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体,归根结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魏成菊指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理解的偏狭是造成这一偏差的主因[8]。赵芸指出,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成工作的重点,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7]。

三、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中小学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经过考试鉴定,对升学考试也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就致使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不了解在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也就使得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梁芹生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4]。姚本先也认为,要扭转此局面,关键是转变教师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时加大评估检查的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俗化

为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灌输相关知识概念是必要的。但在教授这些心理学相关理论时,教师应该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使传授的知识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接受的水平,以免学生因为知识晦涩难懂而放弃。由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较晚,很多技术和理论借鉴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完善的欧美等国,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是弥补当前从业人员资格偏低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工作的基本要求。廖全明和刘宗法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和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等两种典型师资培养模式,但存在着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脱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等问题,他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法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9]。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全体化

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面对各种情境中的生活压力,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魏成菊指出,“预防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8]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都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中小学生全体,而不只是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四、总结及发展新思路

1.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余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扰[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实施中的形式化,课程设置的不健全,从业人员的不专业,以及大众对其服务对象的认识偏差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度,加强课程设置的通俗性,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以及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使大众对其服务对象为全体中小学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2.发展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后,逐渐形成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11]。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12]。在越来越强调成长和发展性健康教育的今天,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用于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3).

[3]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4]梁芹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5).

[5]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6]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2011,(5).

[7]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8]魏成菊.心理健康教育管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9]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10]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2

1.1心理学中的研究在普通心理学中,人们为了研究思维,着重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产生,问题解决成其为一个十分热门的重要课题[1].心理学中研究问题解决,目的在于揭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反映的心理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问题解决的实质及心理机制;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心理因素;问题解决的理论体系.

1.2教育学中的研究本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把关于“思维就是问题解决”的结论应用于教育学之中,在《我们怎样思维》(1905)一书中引入了“问题解决”,提出“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当然这只是问题教学的雏型,比较完整的要算马赫穆托夫(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土)的问题教学理论[2].这个理论的产生是基于为了实现当代科技革命给前苏联学校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马氏的问题教学理论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认识论,逻辑——心理学),基本范畴(问题与问话,问题与任务,学习性问题与科学性问题,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基本含意,原则体系,实施方法、特点、功能、效果等.

1.3数学中的研究由于“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了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希尔伯特语)所以,可以说数学的发展(或发明发现)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于是有志于反思发明发现过程的数学家们就致力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详见系列文献[3]、[4]、[5]、[6]、[7]).

1.4数学教育学中的研究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所以解题研究是解题教学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数学教育中的解题研究,最富有成效、也是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波利亚的数学解题理论.《怎样解题》(1944)、《数学与猜想》(1954)、《数学的发现》(1961)三本名著的出版和发行,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至今乃至今后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目前人们所谈及的数学问题解决研究,主要指80年代以后的研究,这一研究发端于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研制的《关于行动的课程》,并逐步发展成为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和研究的一个共同关心的中心课题.难怪有人把“以问题解决为主导”的数学教育称之为本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第三次浪潮[8].本文涉及的主要是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认识及其研究.

2.1背景简要回顾继“新数运动”和“回到基幢之后,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给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提交了一份纲领性报告:《关于行动的议程——关于80年代中学数学的建议》.这份文件明确地指出,“问题解决是80年代学校数学的核心”(第一条),“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在问题解决方面的成绩如何,将是衡量数学教育成败的有效标准”.由此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以数学问题解决为主题的一系列数学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潮.应该说,20年来的改革和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人们经常例举的、把“问题解决”放到重要地位的报告(或文件、教材、文献)主要有:(美)《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数学报告)》(1989),(英)《Cockeroft报告》(1982),(美)《everyCounts》(1989),《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严士健主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Ⅰ)、(Ⅱ)》(21Cme课题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95);继1980年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之后的第五、六、七、八届,都把问题解决列为一个专题;美国《中小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1989)、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1989)、日本《小学算术、中学数学指导要领》(1989)等各国数学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以及“芝加哥大学中学数学教学设计”(UCSmp)等中学数学教材,无一不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重要的目的.

在国际数学问题解决潮流传入我国之后,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纷纷对此积极倡导和探索.张乃达先生在文[9]中,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以解题为中心”,“解题教学正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好手段”;张奠宙先生在总结我国数学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以问题解决为主导”是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的突破口[10];张国杰先生也提出问题解决将对数学教育与数学学习、对改善数学差生、对中考高考试题的改革等显示出它应有的威力[11].

2.2研究范围及其主要内容综观国际数学问题解决与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研究范围和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问题系统研究;(2)问题解决系统研究;(3)问题(解决)教学系统研究;(4)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研究.(详见文[12])

2.3研究中的几个误区(1)对“问题”、“数学问题”的理解有偏差.显而易见,“问题”与“例题”、“习题”是不同的,那么“问题解决(教学)”包不包含“例题教学”、“习题教学”?实际上人们在大量研究中没有加以区分,显得比较混乱.

(2)对“数学问题”的分类比较混乱.为研究方便,对“数学问题”进行适当分类十分必要.然而由于分类标准难于确立,致使许多分类并不符合分类规则.比如,就有人对“常规”与“非常规”、“开放性题”提出质疑[13].

(3)正是由于人们对“数学问题”的含义及分类认识不确定,也就必然导致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存在偏差[14].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15],问题解决既包括创造性问题解决,也包括常规性问题解决,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而人们在研究中也没有加以区分.

(4)“重视解题一直是我国中学数学的传统,仅据1991年我国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学数学杂志的统计,全年发表的665篇文章中,属于数学试题和解题研究的文章有546篇之多,占文章总数的82.1%,每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解题研究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其数量在5000篇以上”[16].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这些研究,它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和影响,结果将是十分令人失望的.

3.1对数学问题的界定关于“数学问题”的界定,文[17]将其各种定义概括为四种类型:(1)数学问题是一种需要行动的情况(代表人物:波利亚、贝尔等);(2)数学问题是一种题系统(奥加涅相,戴再平等);(3)数学问题是一种情境(曹才翰等);(4)数学问题是一种集合(斯托利亚尔等).文[17]的作者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常人们采用的数学问题的定义是: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方法、程序或算法可以解决的问题[18].

另外,人们为了全面地刻画“数学问题”,通常用它的特点(或条件)来做补充.较为普遍的提法是[19]: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其他的提法可参见[17]、[20].

3.2关于数学问题的分类如果从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个角度,任子朝先生把数学问题分为五类[21]:(1)识别练习问题;(2)算法练习问题;(3)应用问题;(4)开拓—探究问题;(5)问题情景.

如果从题的构成(通常分为三要素:初始状态a、解题过程B、最终状态C)来看,可以把数学题分为三种类型(七种形式)[22]:标准题(aBC)、封闭型变式题(aBz,ayC,xBC)以及开放型变式题(ayz,xBz,xyC).其中x、y、z是对应于a、B、C的未知成分.

通常人们将数学问题分为两大类:数学自身的问题和数学应用题,而数学自身的问题又包括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

3.3“好问题”的特征“在数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里都有好问题,并且好问题到处可以找到”,“没有‘好问题’我们就创造不出数学”.但何谓“好问题”,可能确实难以下一定义,“不过一个好问题总应当具有一些特征”,比如,“(1)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数学概念和技能;(2)问题能够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3)问题有多种解法”.[23]另外许多文献(如[19]、[24])中都涉及到“好问题”的七个特征.

3.4对习题的研究习题作为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也在研究,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文[25];而且还在探索习题的改革,提出要不要在教材中编入开放题?开放题有哪些类型和特点?怎样编制开放题?又如何安排习题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参见文[26]、[27].

3.5对数学应用题的研究来自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实际背景的数学问题,在国外一直受到青睐.近年来也成为我国中学关注的热点之一.由张奠宙先生主持编写、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数学应用丛书》(已出版三本),在全国反响较大.《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刊物每年也要登载一定数量的数学应用题及其研究成果,比如,文[28]把数学应用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文[29]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提出了数学应用的两个层次.

4.1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在数学教育中,通常对问题解决的解释有五种[21]:(1)是一种教学目的;(2)是一个过程;(3)是一种数学活动;(4)是一种数学能力;(5)是一种教学形式.然而心理学中对此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观点:(1)是指向某些目标的一系列智力运算;(2)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3)作为学习的反面.还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质和本质的概念[30].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3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085-03

Constructionofpublicpsychologyproblem-basedLearningtea-

chingmethodologyinnormalCollege//YanGChunyao

abstractpublicpsychologyisarequiredcourseinnormalcollege.inordertosettleexistedproblemssuchasfuzzyteachingaims,miscellaneousteachingcontent,outmodedteachingmethodandsingleteachingevaluation,problem-basedlearningteachingmodelisputforward.theteachingmodelconstructsfivefactorsassignment,Context,Questions,RolesandResourceinone.itintegrates“teaching,learningandactualoperation”inone.Studentscanapplyknowledgeintoactualoperation,theirmajorknowledge,skillsandabilityofsettlingproblemsareimproved.pBLcanpromotestudents’all-rounddevelopmentandmakethemadaptthesocialdevelopment.

Keywordspublicpsychology;problem-basedlearning;teachingmodel

公共心理学是高师院校必修的一门教育类基础课程,该课程集师范性、应用性和时代性为一体,旨在培养师范生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师范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评价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问题式学习(pBL)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在课程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在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构建情境、任务、问题、角色和资源等五位一体的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进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1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现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学目标模糊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能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教育类其他课程奠定基础。但从该课程教学目标中看不出与其他公共必修课教学目标实质性的区别,难以保证学生学到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培养出师范生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对将来教师职业发展相对不利。

教学内容繁杂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以普通心理学为蓝本,补充进来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心理健康和课堂管理等,形成繁杂的教学内容体系,在54学时的课时条件下,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该课程中诸多内容与教育类课程交叉或重复,这样造成部分内容变成这类课程的知识盲点。众多教师在遇到这部分知识,教学上难以把握深浅,变成简单的重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难以学以致用,更别说是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

教学方法陈旧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跟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教师基本上采用“粉笔+黑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或是把黑板搬家到多媒体投影上,但基本上换汤不换药,大多数教师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割裂,教育实践流于形式,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去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用人的要求。

教学评价单一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评价基本上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虽说是建立了题库,但毕竟只能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考核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即使能得到高分,也不代表知道怎么运用这些知识。鉴于教学评价单一,学生很难突破学习的功利性,学以致用成为一句空话。

这是从教学设计层面上看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际上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还有学校和社会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因素。

2高师公共心理学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增强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现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能获得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能有效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二是能够不断提高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2]。问题式学习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支撑,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任务、情境、问题、角色和资源等五位一体的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把“教、学、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旨在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任务公共心理学课程集师范性、应用性和时代性为一体,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选择学习的内容。一方面,根据教育教学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心理学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根据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安排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系统地组织起来,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教师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情境根据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真实的学习任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心理学与现实生活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设置情节、场景或故事,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以问题解决方式激发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处在这样的一个真实情境中,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同时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准备充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现实生活中运用到心理学知识的地方很多,把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给予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主动进行学习,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空间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更高的期望,以便为发现、探究、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3]。

问题问题式学习,主张把学习置于解决某个复杂问题的情境中,学习者是问题求解者,认为这对培养学习者掌握解决劣构问题的探究技能和推理技能特别有效[4]。问题式学习通过问题求解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同时发展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特别是与现实生活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结合,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解决了新旧知识的衔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去。心理学的发现对于教育有帮助,但是直接生搬硬套可能无济于事,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5]。

角色过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管理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绝对权威和主宰的地位,学生是被管制的对象,被动地学习。现代教学中,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研究者,学生向主动学习者、自主发展者、互动合作者和自我教育者等角色转变。师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角色关系,形成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的格局。这就完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形成学习共同体,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资源任务、情境和问题是学习环境设计的真实要素,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主体,要为学生做学习准备。公共心理学课程已建成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提供教学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题库、教学案例和其他学习资源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为学生充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学习,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在此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教学空间。

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等五个基本环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思考学习与人的发展问题;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以任务和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基于任务、情境、问题、角色和资源等五位一体的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以促进人的发展。

3结束语

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与众多课程一样,存在类似的普适性问题。作为高师院校必修的一门教育类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甚至是将来教师职业的发展。在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情境、任务、问题、角色和资源等五位一体的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探索,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torpL,SageS.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刘孝群,李小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郑太年.学习:为人的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26.

[3]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3.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4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57-02

伴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也应随之改进,辅导员不仅要继续发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更要突出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以迎接时代的挑战。为此,提高辅导员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加强自身心理学修养,以有效方式对学生施以心理教育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与教育者,更应充分认识其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理论与技能,从而根据受教育者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t)适合高校心理教育

在诸多流派的心理教育理论中,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t)因其特有的理念与技术优势,而迅速在各流派心理教育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由StevedeShazer及其韩国裔夫人insooBergKim所创建。与精神分析等传统咨询流派不同,SFBC主张心理治疗应从解决问题入手,关注人们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从而使积极因素越来越多、消极因素越来越少。面对当前高校扩招,每一名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将近200名大学生,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省时省力,强调问题的解决,具有高成本效益,所以非常适合高校辅导员及第一线学生工作者。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特别适合运用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工作。

(一)焦点解决咨询的理念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生活,拥有了较高水平的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善于反省与深思,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这些特点,将使得SFBC运用于他们时显得更为得心应手。Shazer发现,当来访者对于其治疗目标了解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是咨询获得成功的时刻。因此,焦点解决的咨询师致力于寻求途径找出并且描绘问题解决后的未来场景或目标。由此来看,对于那些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反省能力的来访者,SFBC技术将进展得更为顺利。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是发展性问题或适应性问题,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意识、学习动机、考试焦虑等层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只要求致力于解决。

(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适应了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

在高校,一个辅导员可能同时为几百个学生提供服务,因此不可能为某一个学生耗时过多;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迎合了这种需求,减少个案咨询时间,以服务更多学生。同时,学校也希望心理教育者或者辅导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以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重新投入学习,因此,以咨询时程短为特色的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完全符合当前高校心理教育的要求。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层次清晰,简单易学,即使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也可以很快掌握。

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t)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问题的解决,不讨论问题的原因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不看重问题的原因,而是关注如何来解决问题。传统咨询模式强调追究问题发生的原因来帮助来访者摆脱困境,但是许多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常常很难确定,问题往往是互动下的产物,原来的因可以演变成后来的果,后来的果有可能变成原来的因;探究问题的原因讨论往往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矛盾中。这一过程不仅耗费相当多的时间,而且要求来访者对过去消极事件的回忆还很可能会使其情绪陷入无助与伤感,强化来访者从前的问题行为。持焦点解决理念的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后的未来,运用正向积极的语句鼓励来访者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寻找对自己有益的想法、行为或决心,想象问题解决后的美好生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高校辅导员可以将这种关注问题解决的理念应用到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从而使学生尽快摆脱过去消极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二)关注从正向意义出发解决问题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强调来访者自身解决问题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动辄看其缺陷;强调来访者取得的成功经验,而不是他们的失败;强调来访者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不是限制他们。如某大一男生迷恋打游戏。他自己很沮丧,也想改变,可就是抵制不住诱惑,一有机会就打开电脑沉迷于游戏带来的刺激之中。针对此个案,辅导员可以首先采用奇迹问句:“如果在你面前有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你的美好未来,你猜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引导该生想象未来的那个成功的自己,鼓励他创造性地构想美好的未来,促使他懂得只有努力学习才可以实现目标。然后引导他看到自己玩游戏时为获得而不辞劳苦的坚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转移到学习中,成为促成改变的动力和毅力。最后协助他一步步找到适合自己实现目标的途径,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体现了焦点解决咨询的问题解决导向,引导学生想象当自己的问题不再是问题时他的生活景象,将学生的焦点从现在和过去的问题转移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生活状态。

(三)关注学生很小的改变,认为小改变可以引发大改变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假定来访者发生的改变必须是小改变,这种改变要小到可以用明确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小改变通常会带来其他的小改变,最终会导致来访者自身发生“整个的系统的改变”[2]。这也就是小改变带来大改变的滚雪球效应。因此,辅导员在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他的任务就是:推动来访学生自己首先做出一点点积极的改变,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发生的小改变,针对学生的小改变给予表扬或者强化,当学生发现周围人的良性反馈时,就会愿意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来继续这种良好的趋势,从而使小改变带动大改变。从小改变入手会比较容易打开问题的僵局,小小的成功也会增加来访者面对更大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四)关注来访者问题的例外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另一个假设是“问题总有例外”[3]。咨询者关注来访者心理或行为问题的例外情况,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而挖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咨询师坚信来访者通常会认为那些烦恼的问题一直在困扰他们,事实上那些问题并非持续稳定地存在,它们通常时强时弱,有时甚至会完全消失。只是由于来访者高度关注于自己怨恨、愤怒或无助的消极状态,并受这些消极情绪的左右,无法意识到问题的消失或减弱。焦点短期心理咨询认为,帮助来访者找到这些问题消失、减弱或例外的情境,就会减轻来访者的焦虑与困惑,使他们看到自己长期忽略的资源和能力,认识到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并不是完全不能避免的,从而增加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进而就找到了通向解决的方向[4]。寻找来访者例外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咨询师与来访者谈话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都会用来寻找并细说例外。如果例外难以找到,咨询师甚至可以帮助来访者创造一个例外,进而推动这种例外的发生。高校辅导员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时,也要善于挖掘和创造学生问题的例外,使学生透过例外的“一孔”,得窥问题解决的“全貌”。

(五)关注每次咨询的效果

传统的心理咨询理念认为:咨询是一个过程,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一次完成。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把每一个咨询都看成是最后一次,而不是把问题的解决放在下一次。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次会谈,是由咨询师依据来访者的行动和回馈与来访者共同确定的。这样,咨询的流程大大缩短,实效性大大提高。这种咨询理念非常符合现代人特别是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需要。这种理念更加适用于辅导员的学生工作。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繁重,因此,更加关注自己和学生的每一次谈话的效果,希望这次谈话会对学生带来改变。这时辅导员更有必要掌握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理论及谈话技巧了。

三、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t)在高校心理教育应用的前景

传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带有一定的医学模式。心理辅导老师总是对来访者做出“不健康”的定位,常常用诊断病人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和诊断,用医生记录病史的方法建立心理档案。实际上,上述模式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才可以采用。在学校里,大多数学生都是健康的,他们可能偶尔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但是一般都上升不到心理疾病的高度。因此,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不适合在高校普遍推广。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以尊重为基础,形成积极的学生观;以自助为目的,促使个体行为自觉调整;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帮助学生在更佳的心理状态下发展。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高校心理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为高校辅导员和第一线学生工作者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操作技法。辅导员可借鉴和吸收它的理论精髓,形成本土化、独具特色的理念与方法,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DeShazer,S.Keystosolutioninbrieftherapy[m].newYork:norton.1985.90,xv,14.

[2]DeShazer,S.,Berg,L,Lipchik,e.,nunnaly,e.,molnar,a.,Gingerich,w.,&weiner-Davis,m.Brieftherapy:Focusedsolutiondevelopment.Familyprocess,1986,25:207-222.

[3]nylund,D.,&Corsiglia,V.Becomingsolution-focusedforcedinbrieftherapy:RememberingSomethingimportantwealreadyknow[J].JournalofSystemictherapies,1994,13:5-12.

[4]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C)的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6):1442-1445.

theshort-termconsultationaboutfocussolution:newperspective

ofthepsychologicaleducationinthecollege'scounselor

wanGSheng-ying1,GonGJian-hua2

(1.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Shijiazhuangcollege,Shijiazhuang050035,Chian;

2.architectureengineeringdepartment,Shijiazhuangscienceandtechnologyvocationcollege,Shijiazhuang050228,Chian)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5

(一)焦点短程的含义

焦点短程疗法(SFBt)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简洁、有效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这种咨询模式以建构咨询历程解决问题,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认为当事人是问题解决的最大资源。

(二)焦点短程的精神

1.事出并非定有因

以往心理咨询过程比较关注“事出有因”,着重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而焦点短程以探究此时此刻可以做点什么,取代探讨过去原因如何发生,专注于朝向问题解决的历程,聚集如何解决问题。

2.从正向的意义出发

不看当事人的缺陷、失败、局限性,而强调当事人的正向力量、成功经验、一切可能性。当事人是自身问题的解决专家。治疗师帮助当事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当事人从自己身上寻找改变的资源。

3.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合作与沟通

治疗师在助人过程中,促使当事人探寻、获知自己问题不发生时的状态,找到经验,运用到当下面临的问题中。通过这种互动沟通,达到当事人自主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焦点短程的三条基本假设

从基本理念和精神出发,衍生出三条基本假设:例外带来问题解决、小改变带动大改变、当事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运用正向思考模式,把思考方向指向积极的、未来的问题解决上,催化他向期待的方向改变。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处在问题情境中,总有例外,例外可以指引问题的解决。从小的改变着手,带动整个情况发生改变,事情往往比较容易成功。每一个人都有其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和丰富资源,都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二、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焦点短程的可行性

焦点短程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一定关联性。两者都注重以大学生为本的培养,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焦点短程疗法是运用相关技术,找出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发现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两者的终极目标一致,两者的师资队伍基本重合,即高校的心理咨询师或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因此,把焦点短程理念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可行性。焦点短程疗法用以简单快速地解决来访者问题,注重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合作与沟通。心理健康课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学生既是群体一员又是独立个体。因此,焦点短程疗法中的很多理念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焦点短程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教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心理健康课,发现班级与班级的风格大不相同。同一个辅导员带出的同一个专业的两个班级——1班和2班,班级风格迥然不同。实施同样的教学方案后,效果也完全不同。因此,教学过程中,尝试把SFBt与课程相结合,以期改变教学瓶颈。

(一)基本理念上的应用

1.忽略课堂问题

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的课堂问题主要表现为玩手机、睡觉、看小说或发呆。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自身的问题,经常以此批评学生并进行思想教育,一节课通常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结束。焦点解决短程认为,事出并非有因,我们可以不强调学生出现的课堂问题,不追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而要好好探究一下,教师可以做点什么用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课堂问题。比如,适时改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建构正向力量

对90后大学生,抛除“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强调他们身上的正向力量,不聚焦他们的缺陷。他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的思维都很独特,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很强,这是我们应看到和鼓励的。比如,面对混乱的课堂秩序,用一贯的训导教育方式解决,在70后、80后身上可能有用,但面对90后一代,这种方法通常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适当做出改变,例如,讲课时不妨将“不要讲话了”改为“稍微安静一下”。

3.强调合作与沟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知道怎么教的教师。师生沟通是解决心理健康课被动局面的关键。教师可通过不记名提意见、收建议,了解不同班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真正需求,设计符合不同班级特点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合作与沟通,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的、理解的过程。

(二)基本假设的应用

焦点解决模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处在问题情境中,总有例外。按教育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课一般设为32个学时。从第一节课开始至最后一节课结束,班级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不会一成不变。比如,教师某次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设计模块、某个话题可能就会引起班级对课程态度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例外。而这个例外就是解决心理健康课瓶颈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抓住每一次例外,不断更进教学变革,有效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关注度。依据“小改变带动大改变”的假设,某个学生个体的改变可以引起其他个体甚至群体的改变。心理健康课要格外注意不合群学生,他们可能是校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隐患。心理健康课可以针对这类学生特别设计一个教学环节,使其成为活动主角,通过体验和感受活动的成功与分享,使这类学生产生信心和力量面对自己,从而处理更困难的问题。因此,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改变,某次有针对性的小改变,可以带动班级整个情况的改变,最终变成一个符合教学要求的课堂。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强调人本身的资源,尊重个案能力。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同样也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上,可以设定某一章节由学生来讲,包括让学生自己设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给予足够支持、鼓励、指导和信任,让学生通过自身与其他同学的交互作用,建构对某一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四、结语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6

1.产生厌学心理

据调查,目前31.7%的中职学生都存在厌学情况。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第二,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同时对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学习是老师和自己以后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被老师和家长强迫学习。

2.自身心理矛盾

有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落后,表现差,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被父母和老师忽视、训斥、责备,这使得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变的自卑,同时也会出现自傲的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叛逆心理强,而且很多学生都不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

3.情感变化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环境中,情绪波动比较大,而自控能力比较薄弱,抗压能力差,并且社会性的的情感突出的表现为冷漠。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中职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的比较敏感,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缺乏与父母教师进行良性正常的沟通交流,网络交往不正常。

5.个性强烈,问题重重

中职学生个性比较强烈,对自己的成长问题没有过多的关注,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自律能力比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很容易走上歧途,性格会发生很大变化,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当中,比如:手机,电脑游戏,不良网络信息浏览,不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中职学生在青春期的这个阶段有很多心理问题,主要有厌学问题、自身心理矛盾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个性强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很好的解决策略,那么让我来具体看看有哪些策略。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1.建立心理档案,做好管理工作

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心理咨询的管理,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对新生做好心理档案,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在班级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为心理委员,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同龄人心理辅导作用。

2.借助媒体做好宣传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需要向老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力量,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节目,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大赛,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利用学校宣传橱窗,适时设计宣传专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团结和组织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快乐和重要性。

3.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方法,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针对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让他们学会如何积极的处理这一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开展中职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讲座,如何正确上网讲座,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讲座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讲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开展集体活动,注重心理训练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中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特点来进行,要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有效的心理训练。提高中职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展开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设计大赛、心理游戏比赛,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教育活动,从而使得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成长。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7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各界愈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均已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建设积极心理健康体系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学生具体发展状况,明确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与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现阶段国内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自21世纪以来,伴随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兴起和广泛运用,诸多心理学研究者与工作者以高校育人目标、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为基准,牢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点与重点,建设完善且科学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致力于探索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健全自我人格,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过度关注心理消极问题,忽略学生积极品质培育。现阶段,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普遍采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兼并的被动化教育模式,将关注焦点置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大学生身上,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视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而此种教育模式并不具备科学性,最终导致教育过程逐渐脱离培养积极品质的育人目标。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视作首要任务,仅注重学生的问题,而忽略了积极品质培育。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以增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举办讲座以及张贴海报插画等活动为依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此种以心理问题预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致使部分学生仅关注个体存在的消极因素,忽略了个体优秀品质的挖掘与提升。(二)心理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近年来,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匮乏,部分高校始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有些教师在毕业后便直接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工作,其心理学理论还未达到深厚与扎实的程度,且部分教师也并未接受专业训练,所采取的心理疗法及咨询方式较为陈旧,无法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均亟待提高[1]。与此同时,高校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高校各个方面共同合作,惟有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充分配合,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国内部分高校欠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未构建系统性与相关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仅是以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依托简单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成效甚微。(三)教师倾向心理问题解决,致使教育关系发生僵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理念,在广大师生群体内心深处根深蒂固,这对教育成效提升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反向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心理健康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体,而学生则作为受教育对象接受各教育主体的心理疏导与理论灌输。多数教师将问题解决视作核心教育目标,借助心理疏导与辅导咨询等方法解决部分学生在心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因为担忧被其他同学过分关注,通常不愿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咨询与自身有关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疏导和辅导咨询亦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整体上效果欠佳。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目标表现在培养学生群体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只有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本质上获得提升。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层面,学生个体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重视、关注积极品质养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直面困惑和问题,并积极解决。因积极的体验对积极品质培育具有正向影响,所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当中要主动参与可获得积极体验的实践活动,以积极体验的不断积累为依托推动积极品质培育。基于教师视角而言,教师要将积极品质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不仅要注重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还要致力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协同发展,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基于学校视角而言,应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引导,对教育目标加以整合[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对于仅解决心理问题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预防及治疗的功能,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发展,充分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必然可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把积极品质培育置于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位置,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其育人价值。(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个体专业技能与高尚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以自我良好素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三观、素质与品行进行积极影响,明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面向学生群体传递正能量信息,争做学生榜样。部分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并不具备夯实且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咨询专业技巧和技能也相对滞后、保守,所以难以充分顺应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也难以真正感受学生当下心理状态,致使教师在具体咨询与授课过程中很难提升教育成效,所以必须丰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其心理咨询和教育技能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与心理咨询室教师,应提升个体专业素质,着重培育个体专业技能,积极学习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习与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逐渐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深入到实践方面,使其在具体教育活动中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消极问题,所采取的教育和治疗方法也应具有积极性,从而充分呈现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除此之外,也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视角出发,校领导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体谅教育工作者辛苦的基础上,也要深入了解其心理诉求,优化工作环境,从经济层面为需要照顾和关怀的教师给予支持与帮助。高校还要把积极因素融入教师教育工作中,深挖教师积极力量,强化教师积极感受,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长远发展[3]。(三)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与各科教学整合。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价值,促进多学科互相融合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借助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等方式,促进学生们积极思考,在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当中,有效完成相应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且对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最为直接的外在环境。所以,着力建设校园文化,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潜在驱动力。诚然,校园文化隶属高校隐性课程体系的分支,不但对学生心理品质具有无形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也有直接联系。因此,在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为了改善社会大众生活质量与水平而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而我国针对积极心理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数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表示积极心理学是以传统心理学为基准的变革。伴随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提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广泛运用,高校逐渐开始立足于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在此过程中,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德育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在德育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价值。在具体教学中,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从心理学理论与思政教育理论等诸多维度,建设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4]。

参考文献:

[1]方丽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9,17(Z1):53-56.

[2]边玉芳,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115-118.

[3]李绍明,郝萍.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4):64-66+81.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实践活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浪潮冲击着全国各地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和完善。在山区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育核心,使每一位教师围绕这一个核心进行实施教学,必须长期有的放矢的抓下去,这样才有良好效果。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1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自觉地树立培养与时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思想。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这是转变观念的基础。首先学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着的人,当今社会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价值急剧变化必须在他们身上反应出来。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其它传媒的传播,使他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各项活动中,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分的道理。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家庭的教育前景,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强,但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又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发现”与“再创造”,使之内化,才可能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坚定地确立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思想,真诚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能力,都有学好数学的心愿,都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倾注全部爱心,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地位转达向主体地位上,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并积极参与追求及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一切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育人,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育人成为现实。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学生提问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先想一想,大胆的回答,说错了不要紧,重来好吗?”对学生的特殊想法解法,先要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但不要轻易下结论,教师适当指点后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认识后,教师再提出:“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了?”教师提问要由针对性,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问学生,使经过努力都能回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多夸奖学生“聪明’’、“听话”、“有进步”,切莫辱骂学生“笨猪”、“草包”、“浓包”、“没有出息”等。特别对差生更应该鼓励。提倡师生的角色心理换位,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想学生之所想,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会跟教师说心理话,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落实素质教育各项指标才有保障。

1.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现代数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把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任务落实在每节课上。

①体现教学大纲,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它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要求,并具体体现在教材中。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角度再认识教学大纲及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从整体上细节上把握教材的实质。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使教师在课堂上“教活”,学生“学活”,教师“用活”教材。

②课堂教学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师的法宝“,为了换取学生的升学,在课堂上反复地采用“灌、压、探”等方式,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牺牲了学生不少的代价,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知识的本位”从根本上转移到培养“四有”新人的轨道上来。教学生做人,把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及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积极主动的活学活用。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想量学量会量”成为学生认识,实践的往返过程,真实地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等究竟有多长,使学生不但会量,而且看到一般物体就能大体得目测出它们的长度,自己学会估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有了清楚的表象,就能真正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本身具有两种形式,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而实践活动常常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在进行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会用脑,运用语言,形象以及其他符号性的信息把主体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外部活动素质,也促进了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

1.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力

①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几种不同的模式,用以概括解决问题的步骤。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的命运。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过程,学生看清楚了“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并建立联系,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第四阶段,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论述是有代表性的。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大致也是经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有一个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第二,让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验证这些假设。第四,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思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步骤。

第一步:认清问题。有了问题后,学生必须了解目的意义,确定研究主题,试着重新叙述一遍题目,以了解题意,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是否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题目想要表达什么?能否找到有利的线索?题目问了哪些问题?希望发现什么等。

第三步:提出计划。

第四步:进行反思。学生在得出答案后要进行反思,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反思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估”,解决问题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为唯一目标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进行解答问题教学活动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从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比如,学校附近的交通,家庭中的开支问题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1.4小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问题。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策略性知识是很重要的。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条有理,但部分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策略性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①问题解决策略的几种形式。

第一、猜测,猜测是一项主要的思考策略。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猜测,并核对猜测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比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作图,这是一种具体化的策略,可以帮助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包括线段图,而且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些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性的特点。

第三、举例,这项解题策略的实质就是把问题情境图解化。通过举例使问题的情境具体化,使思路比较清晰。

第四、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比较清楚问题的具体情境,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便于理解。

第五、简化,这种策略对于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简化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也可以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省略也是一种基本做法。除去不适用的数据,减少解题的困扰。简化题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楚。

第六、验证,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是确定结果的过程。验证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明某一问题的结果。

第七、延伸,学生利用这种策略,能够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使结论更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迁移有好处,学生利用这种解题的策略,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研究成果的意义所在。

一般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审题、解决问题和回答三个部分。

②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的环节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优秀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清楚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握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就解决问题数学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发展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的一些要点,其中包括。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对问题心存恐惧。

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

第三、教师要设法维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第五、教师必须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六、教师必须挖掘学生潜在的解答问题的技能。

第七、教师应发现有趣的问题,应创造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第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制订解答问题的计划,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以作为问题的引导。同时,小学数学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加强基础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课本里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教材上,还是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存在着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抽象、难学,因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脱离,致使学生在答题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操作。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再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一定界限于教材内容。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比如: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制作活动或一些有益的活动等。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总之,我认为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最关键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实践活动要注意激活思维。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践活动要落实学生的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孔企平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晓玫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9

目前我国各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况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果并不算太有成效,依然出现很多有相关心理问题的学生。首先,基于高校领导对学生心理情况的不重视,有的学校不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和如何树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等等;而且,尽管有的学校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因为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其他辅导员或者老师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教学,停留在形式层面,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是因为学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不够专业,不能及时并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对此课程产生抵抗心理,也会影响心理教学的效果。最后,理论与实践没有紧密相连,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此门课程,但是辅导员在课堂上也只是单纯地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内容,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不过,在新时代的催动下,国外一些心理观念也慢慢地传入了中国,经过各位心理学专家以及各高校辅导员的学习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的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使得很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学校一直都是注重解决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没有注意教导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受积极心理学理念影响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概念是产生于美国的心理学年会的,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心理疾病,还可以帮助人们建构幸福美满的健康生活。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该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从重视个人问题转为关注集体情况。从美国传入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不仅帮助人们解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帮助人们往幸福的生活发展。以往的心理教学侧重的是解决大学生现存的心理疾病,而不是以预防为主,没有帮助他们建设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心理,以至于很多学生依旧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作用下,不仅要注重解决大学生现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帮助学生预防并消除大学生隐藏的心理问题,通过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积极指引,从理论知识上丰富学生的心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调适的方法,让他们能够通过合理的调节方式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正向的心态。

帮助学生注意正面积极信息的了解。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下,网络技术飞速成长,网上的信息也在迅猛增加。而随着网上信息的递增,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比较弱或者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那么他们在接触到不良信息时,往往会被不良信息所影响,使得自身的心理状态有所变化,例如有可能会让他们转变为消极心态对待学习或生活,或者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是以,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判断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可以朝着正确的健康的心理发展方向前进,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篇10

关键词: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培训

一、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的内涵分析

当前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症结在于对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内涵认识不清、培训目的模糊,以在职干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路尚未贯通,教与学的运行不相协调等相互联系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在职干部能力为逻辑起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是解决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成效的关键环节。

(一)以提高在职干部能力为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逻辑起点

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教学观念和理论影响的必然结果。多年来,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一直基于“课堂―教学―考核”的线性范式的教学方式,被动陷入“课堂为主、教师中心、灌输驱动”的境况。培训教师习惯于:所有理论知识都是有用的,在职干部能力即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理论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理论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只要理论知识过硬,获得能力就很容易。由此形成了理论灌输为主的培训模式,导致脱离在职干部职责岗位的活动过程。而“人的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活动保持着紧密联系。”如学习能力与学习活动有关,实践能力与实践活动有关。在职干部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既不是一般意义的实践能力,更不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是针对在职干部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由于在职干部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职干部能力应是一种“整合能力”,即从在职干部工作岗位的功能角度来界定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在职干部所处的职位与工作角色相联系的,或是与工作岗位情境相结合,在现实的在职干部工作岗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素养、政策法律、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和工作态度的整合。

新近出台的《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也指出,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应遵循“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因此,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指向能力,内容要围绕能力,方式要着眼能力,抓住了在职干部的能力培训,就找到了解决在职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着力点。这就要求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必须以培养在职干部的能力为目标,训练在职干部适应工作岗位职责所需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

(二)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的实践取向

一支高素质的在职干部队伍,不仅要求在职干部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强调实践能力。过去我们在培训中也尝试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但学员仍未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要想让学员真正积极、主动掌握所训知识,必须让学员参与其中,正如西方谵语所说:“告诉我,我就会忘记;教我怎么做,我也许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将能够理解。”

以在职干部能力培养为目标指向来建构的在职干部教育培训,要求培训教学采用完全不同于学科理论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要以实践为“先导”和“主线”、以“从做中学”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性培训”。这一培训模式要求创造条件,使学员置身于真实的或拟真的工作环境中,把知识传授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使学员能有效地结合情境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工作本位培训与能力培训的结合。

因此,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取向就是指在教

学中要立足现实、联系工作岗位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员的能动实践,切实提高学员的理论认知和职业能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教”与“行”的有机结合,达到在职培训的预期目的。要在在职干部教育培训中实施实践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为主、教师中心、灌输驱动”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课堂与实践

并重、实践为主、学员中心、探究驱动”的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学员工作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业务知识与业务操作结合起来,努力避免过去“教师讲、学员记”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以科学的训练来引导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的实践取向,使“学员是培训的主体”的观念成为现实。“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为此,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要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坚持实践取向,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参与尝试相结合,以学员的能动实践为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条件,以提高学员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二、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

(一)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

在职干部教育培训一直被认为是改变在职干部理念、提高在职干部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传统“讲授式”培训模式的错误理论假设(只要在职干部被传授了某种理念、业务知识或工作技能,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并改进其行为)导致了培训效果不显著。事实上,真正对在职干部工作实践产生影响的是在职干部头脑中的实践性知识,即与在职干部工作行为和行动有关的,尤其是与在职干部的岗位或工作实践活动有关的知识。实践知识“仅存在于实践中,并且获得它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学徒制来掌握,这并不是因为师傅能教给他,而是因为这种知识唯有通过持续不断地与长期以来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

因此,要形成“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参与机制,构建“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训以致用”的在职干部岗位能力为目标指向的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构建学员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现实情境,使在职干部在实践参与中运用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主动探究、发现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在职干部意识、提高岗位能力。它要以开发问题解决型思维和提高自主学习欲望为目的,将“知识传授型培训”转变为“问题解决型培训”。

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对象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学员还带着问题来培训,这决定了在职干部培训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培训。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来建构“基于问题的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对改造传统低效的、以课程为基础、理论灌输为特征的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基于问题的培训”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基于问题的学习(培训)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源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理论,目前,受到众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重视。它是将“学习抛锚(anchor)于具体的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培训方式是以培训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文字参考资料、图片、模型、影碟、现场)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员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目的是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自主决策、信息选择等能力。

2.“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一种学习观。杜威认为,教育(培训)“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而且“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在论及“从做中学”的内涵时,杜威批判了传统的“从听中学”的消极静坐的被动方法,指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好办法。”基于杜威的观点,我们主张以在职干部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用在职干部岗位能力来吸纳并整合培训内容。对于在职干部教育培训而言,应从“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之类的问题入手,来设计培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三)“基于问题的培训”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联系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基于问题的培训”可以成为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即从在职干部工作岗位实践出发,与在职干部的工作经验密切联系,立足工作本位,在实践中找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澄清疑惑、学习业务知识,并提高素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这种工作本位的培训就是一种实践性培训。采取“基于问题的培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程序和教学步骤安排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问题情景(课堂设问、案例、任务)――驱动探究与获得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反思与矫正。

1.创设问题情景――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

“基于问题的培训”将问题作为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起点。学员围绕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问题既可来自参训在职干部,也可由教师拟定。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决定了在设计问题时,要针对在职干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员头脑中的困惑,根据各级各类培训的要求,设计系列的、递进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项目,并体现这些特征:(1)确定培训在职干部所需获得的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2)问题应该是实际的与真实的问题,从而在学员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3)将培训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培训内容的情境与应用知识的情境要具有类同性,这样可以促进学员对知识的提取。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员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尤其让学员产生问题意识,在自己的已知与未知之间出现矛盾、形成困惑,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政策法规、工作技能等,以实现培训内容在新问题中的转移。此外,学习的实例还可以运用到与此类似的问题解决中。

2.驱动探究与获得体验――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

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学员有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需求,才会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培训活动中。学员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合作讨论,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员通过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进行主动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要以提高在职干部能力为目标指向,最终要解决在职干部的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实践参与,践履探究是让参训学员在实践中增强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的基本条件或重要途径。

“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在职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动探究可涉及理论学习、现场演练、模拟实战、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在探究过程中,学员运用已有的经验,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并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接受培训相比,探究培训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参与性。学员主动探究的过程还是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得到锻炼的过程,也是学员亲力亲为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学员通过主动探究在认识方面增强了对党的重大决策的理解,对在职干部职业道德的认同等;在操作方面获得了对业务、岗位、工作技能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这些经验的体验对于实现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能够真正促进学员在职干部能力的形成。

3.反思与矫正――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

“基于问题的培训”是在职干部教育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强调培训教学活动的现实性、问题性和参与性,强调以学员为中心,以在职干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为目标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关键。学员在探究与体验过程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经验,但也存在差异和不同。因此,要保证培训教学质量,还需要对学员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加以反思与矫正。这不是像过去教学中由教师作结论,而是引导学员对已解决的问题和做法进行反思,明确得失,积累经验,矫正错误与偏差,并在辨析不同观点和做法的过程中增强执法观念,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在反思和矫正阶段,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员对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把握,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一些结论性的知识。

与传统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相比,“基于问题的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抛弃了传统课程化培训模式的灌输理论式教学,不再预先设定必须学习的知识专题,转而关注学员通过问题解决来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和有效的合作者。因此,为提高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无论在晋升培训中还是在岗位培训中,我们都可以尝试运用“基于问题的培训”来克服传统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4-5.

[3]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115.

[4]See.R.J.Brownhill(1983).educationandnatureofKnowledge,BiddlesLtd,53.

[5]刘儒德.教育理论与实践[J].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2001,(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