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十篇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十篇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01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1

【关键词】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现状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主导,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的关键因素,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文以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法和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调查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不理想,其中认为掌握及运用非常熟练的有69人,占到全部接受调查的16.2%;认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比较熟练的有272人,占到全部接受调查的63.6%;认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一般的有79人,占到全部接受调查的18.4%;认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不太熟练的有8人,占到全部接受调查的8%。体育教师的技术和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保证。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是与其他学科有区别的。根据调查显示,占被调查人数78.8%的体育教师认为个人专业比较扎实,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同时21.2%的体育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一般。

2、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自身素质自我评价情况

由调查数据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自我评价中,认为完全适应的有49人,占调查人数的10.7%,认为基本能适应的有261人,占全部接受调查人数的61%,有112人占全部接受调查者的26.1%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还有9名体育教师占2.2%,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体育的新课程。

3、体育教师的学历状况

国家对中学体育教师开展新课程的教师学历要求是本科,高中体育教师要求其学历是本科及以上,初中体育教师要求是专科学历。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专业知识与学历是成正比的。对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的调查数据显示,占8%的具有研究生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占37%,43%的是专科学历,10%的是专科以下学历。

4、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

在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中,中教特级的占1.2%,中教高级的占5.4%,中教一级的占19.9%,中教二级的占65.1%,中教三级的占8.5%。职称的评定是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评定,当教师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时,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有中学特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的教龄都在12年以上,且工作业绩突出,科研能力强,是各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骨干力量。通过对教师职称情况的调查结果看出,目前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5、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分析

对山东省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能根据要求制定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占总数的22%,认为基本上能制定新课程的体育教师占58%,认为不能的体育教师占总数的10%。

对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过程中“乡土体育项目”的调查中,有13%体育教师完全采用,有32%的中学体育教师在一半课程中采用,有38%中学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少部分使用“乡土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有15%的中学体育教师很少采用,2%的中学体育教师完全不用。对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否利用自身的条件来实施的调查中显示,22%的中学体育教师能完全利用,18%的体育教师基本利用,60%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基本不用。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还不够,还不适应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6、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分析

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通过科研开发本地、本校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促进体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调查显示,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中以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科研论文作为科研学术成果的体育教师占32.2%,体育教学总结的占32.2%,3.6%的体育教师有自己的科研专著,没有任何科研成果的体育教师竟然占到了被调查体育教师总数的32%,这充分说明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偏低,科研成果单一化。通过以上方面的分析可知,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一般,不能适应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7、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分析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体育教师对从事的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为非常满意,37%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比较满意,25%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为基本满意,20%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职业不满意,6%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十分不满意,不想再从事体育教师的职业。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有71%以上的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满意的,29%的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满意。这一数据在农村中学体现更为明显。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部分体育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少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体罚学生;部分体育教师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比较粗暴;个别体育教师自身的不良行为损害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形象,如有的学生家长反映有些体育教师会利用自身的身份和权力向体育成绩差的学生索要钱物等。这些问题同样也反映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伦理水平比较好,但总体来看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伦理素质不很理想,有待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学历需要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处于一般水平,还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2、建议

应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审视和思考,高校要在体育教师培养上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新的课程体系。要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以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爱锋.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1(6).

[2]张春武.体育教书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2

蓝维教授指出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在于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对德育教师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发展标准,她认为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是综合性的和高水平的,标准中蕴含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良好的人格特征等无形的方面。从专业知识来看,主要是对德育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掌握;对于专业技能,要求教师不仅仅有传授知识的技能,还要有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构自身道德素养的能力,知识的学习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通过关心、了解学生,用人格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德性和道德信念的能力。以上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德育专业化内容的概括,不难发现教师德育专业化关注教师德育素养,大多涉及教师德育的理念、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把教师德育专业化内容概括为专业德育知识、专业德育能力及专业德育情感三个方面。专业德育知识是指教师在职前教育中,除学习本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外,还应该学习道德哲学、品德与德育心理、德育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只有系统地接受德育相关课程,才能具备一定道德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对德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具体的认识。正如赫斯特所说的,“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对道德的本质有所研究,对道德的适当领域有必要而合理的理解,而且在道德教学上受过专门的训练”。专业德育能力既包括教师传授德育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交流、沟通、表达、示范等方面的能力。道德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内隐的、有生命的,因此,教师应具备赋予道德知识生命的能力,通过传授有生命力的德育文本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道德体验、创设学生熟悉的道德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与德育文本的对话中聆听道德的声音,增加学生对道德的感悟与体验。教师德育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德育知识和专业德育能力,还应该包括专业德育情感,专业道德情感主要由德育情感意识、德育情感定势以及德育情感能力组成。德育情感意识是教师的情感意识,是指教师对情感在教育中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德育情感定势是教师对德育环境的习惯性的情感反应方式;情感德育能力是教师对自己的情感内省和调控以及对学生情感的辨别和沟通两个方面。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5]。专业德育知识、专业德育能力和专业德育情感构成了教师德育专业素养内容的框架,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应用专业知识启发学生,用专业能力与学生沟通,用专业人格感染学生。只有具备教师德育专业素养,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途径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职前专门的德育师资培训、职后德育科研和自我教育。师德培训。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规范的总和,所以国内关于教师师德的培训中应加强师范类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6]教师师德培训对德育教师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德育行为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加强师德培训有助于教师处理好德育与一般学科教学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道德的关系,完善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教师具有人格的感召力,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更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学生不但听其言,更注意观其行。师德培训通过对教师德育任务的明确,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与师德培训相关的是教师德育专业素养中专业德育情感的养成。专业德育情感是师范生除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技能之外,促进德育专业化的内在的、隐性素养。加强对教师专业德育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情感课程的学习、情感情境的模拟、情感问题的处理等方式进行。从而使教师在德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确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科研。对专门的德育教师而言,德育科研是指德育教师将德育科研重点放在对具体的德育教学活动的经验性研究上,同时要与专门的德育理论工作者交流,获得当前德育的新理念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问题,对德育课程的设置、德育理念的倡导、德育方法的应用以及德育任务的分配,从理论到实践寻求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过程。而对非专门的德育教师而言,通过德育科研,探索德育的基本规律,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并配合专门德育教师的德育工作,共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德育科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德育科研的“三位一体”的结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纯的自我反思如果只是拘泥于自我的反思,很难有超越性的发展,往往会因为百思不得其解而放弃对于问题的思考;不与同伴交流会很难发现问题的其他方面,往往会以偏概全,无法从整体上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从而无法准确地用德育的理论解决问题;而在与同伴交流反思,取得对问题多方面的理解之后,向专家学者学习以及获得帮助、引导,获得对于德育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结合德育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自我教育。除职前和职后的培训,教师德育专业化还要求教师要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具有德育使命意识和实践反思意识。自我教育的意识是指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勇于自我剖析,发现不足,从而及时学习,获得发展。德育使命意识是使所有教师都要有认可德育意义的意识,实际上所有的教师都具有德育的任务,都有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责任,只有教师具有德育使命意识,才能够将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实践反思意识主要是针对教师德育发展自身出现的问题经常反思,并提出改进策略,教师德育专业化才能够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最关键的是要让所有的教师都承担德育的责任,而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职前和职后的教育,还需要教师自己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方法

近几年来,在教师德育专业化过程中,我国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种种“实践取向”,区别于单纯的“理论取向”的促进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方法,广大一线教师也纷纷践行,已初显成效,以下几种方法的实践效果尤其突出。德育叙事。德育叙事就是教师能够将所看到的德育事实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发现隐藏在德育事实背后的德育原理和德育行为的指导思想,把对德育的独到理解和德育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并且内化到自己的德育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指导德育教学。德育叙事不仅仅是针对现阶段正发生在教师自己身上的德育事实,还有周围其他教师身上的德育事实,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素养的成长过程,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有德性素养的教师。德育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问题或者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案例作为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方法,其典型性、实践性和联系性显得尤为突出。案例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通常案例是德育教学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比较典型而大多数教师比较敏感而又把握不好的问题,把对德育教学案例的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反思,可以大大缩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并且在以后的德育教学实践中碰见类似的案例时做到举一反三。同时德育案例中包含高度综合性的德育原理知识,对于案例的处理,通常是德育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的。因此对于新教师以及进行德育科研的教师,案例的学习是短时间内丰富德育理论、提升德育实践水平的针对性策略。德育合作研讨。教育合作研讨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所赖以存在的场域,即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群体的发展,只有教师群体将教师职业变成专业,将教师职业理想作为自身永远的追求,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我的满足,才能形成终身信仰。教育合作探讨就是要求教师能在德育过程中,将出现的德育问题或就当前的德育热点,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激发思考,形成对德育问题的认识。教育合作研讨是在教师群体内的研讨,因此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在相互学习与提升中,丰富自己对德育的认识,提高德育实施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德育专题考察。专题考察是就某一个德育专题去考察,是带着问题去考察,区别于那些水过地皮湿的观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并且在考察过程中检验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在考察之前教师就应该对某一专题有了认识基础,并且结合德育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考察过程中检验自己的认识与教师群体以及德育权威的认识是否一致,在获得别人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之后,与自己的认识做出对比,获得对这一专题更高层次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解决德育问题的品质。

四、结语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3

关键词:教师资格;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1年,教育部选择了浙江、湖北2个省份试行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2014年继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015年在全国铺开,实现常态化。据教育部统计,在前2年的试点工作中,共组织4次全国性考试,6个省份参加考试人数28.08万人,通过7.72万人,通过率27.5%。而在试点前,各试点省份考试通过率一般在70%以上。改革试点的内容包括教师资格考试的标准和考试大纲统一,建立试题库,按照高考形式进行组织等等。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全国范围内实施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这一规定。该制度对原有的师范专业冲击最大。因此,调整专业培养目标,重新思考专业发展显得非常迫切而重要[1]。作为以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办学目标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从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与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改革,有从教意愿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在通过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参加地方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因此,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成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就业门槛,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顺应历史和社会的潮流,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既关系到千千万万毕业生的幸福与前程,也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及社会声誉。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地方教师招考制度的实施,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教师资格统考及教师地方招考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才能适应国家及社会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自身的立足及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考试大纲,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内容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素养、片段教学、普通话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联系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实际。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重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灌输与培养

长期以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需要通过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省一级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因此,传统体育院校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只是相应地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材教法”等简单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从2015级学生开始,不分专业,所有有从教意愿的体育学院毕业生均需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才能参与地方组织的教师招考。改革后的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基本素养等,涉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师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德育与班主任”“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专业基本功”“片段教学”“普通话”等众多教师教育类课程。根据教师资格统考及地方教师招考的实际,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师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口语”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把“中外教育简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德育与班主任”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同时,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掌握,另一方面加强运用基本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使得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有扎实的体育基本功,又有丰富的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具备从事教师教育事业的教育素养。

2调整专业课程,重视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的部分学生调查发现,76.83%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专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建设,59.76%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只有34.15%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显然,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重视“健康”的目标要求及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关人体科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传统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重专业、轻基础,重术科、轻学科弊端的体现。随着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注重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基础课程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结合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大田径、体操、武术、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力度,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模糊专项区别,强调一专多能,使学生牢固并熟练掌握上述课程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为应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大人体科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营养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能够为中小学生传授更多的健康知识技能及保健知识技能,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能够实至名归。在逐步综合改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要求,加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使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区别于体校或体工大队而逐渐回归“体育教师摇篮”的功能,使得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有牢固的术科基本功,又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日后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开展通识教育,提高教师基本素养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中,注重考生教师基本素养的考核,包括科学文化素养、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信息搜集与处理等基本素养,具体涉及“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逻辑学”等学科,也进行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学科在内的广泛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核,目的是构建教师宽泛而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科学、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教师教育奠定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目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只是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两课”等简单的通识类公共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显然与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对考生的基本素养要求相去甚远,考虑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应该把“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艺术欣赏”“哲学”“历史”“公民教育”等通识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基本素养。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养成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应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将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及教师基本素养。

4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信息,截至2016年上半年,福建省实施的三次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中,共有48305名考生参加全国统考笔试,只有18703人通过笔试,8025人通过面试,通过率16.6%[2]。可见,面试成为我省考生申领教师资格证的最大拦路虎。教师资格统考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凸显了对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的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调查发现:有52.44%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实习备课技能的培养,有81.71%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47.56%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理念的养成,63.41%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示范能力的培养,69.51%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58.54%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84.75%的实习生认为应该加强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可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中小学教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3]。根据目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状况,建议:1)结合专业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加强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从以前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转变为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2)结合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侧重学生片段教学及说课教学的实战训练。3)结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情况,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使学生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有更多的感性认识。4)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实习的质量,在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的基础上,加大实习经费、人员、组织等投入,尤其注重学生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

5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前辅导,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统考及教师招考的通过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永远矛盾,在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背景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应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全面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适时加强学生应对考试的基本技能技巧显得必要而且重要。建议在每年的3月份与9月份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前,组织相关学科术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前辅导,辅导内容包括相关考试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答题的技能与技巧,历年真题及相关练习等。每年的3月份,进行教师招考的考前辅导;每年的4月份,进行教师资格及教师招考面试辅导,重点进行片段教学,说课的技能技巧、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机智等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提高学生面试的通过率。学生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更有把握地应对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及全省教师招考的挑战,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合要求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冬梅,王海静.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审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98.

[2]福建省教育厅.福建教育微信,2016-12-16.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90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人民的体质却在逆向发展,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重,让人们的身心严重受到了影响。为此,国民体质的改善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也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期望也是越来越高。在此背景和形势下,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合格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影响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和自身等方面,社会的支持、家庭的肯定以及一个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推进体育与健康,增强国民体质的今天,应把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摆在应有的位置,以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来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1学生的需要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体育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大学生作为半个社会人士,更懂得自身的需要,他们认为,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也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释放压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广西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和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和发展,应与国情、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步。

1.2体育教师自身的需要

在广西35所高职高专院校里,体育涉及了教学对象的数量、性别、性格、层次和课程内容等众多因素,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国家规定高校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实施了更多的选项课程,这些给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能力,才能保住饭碗,不被社会淘汰。因此,在这种时代的背景下,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已经迫在眉睫,这种变革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和适应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学发展形势。

2影响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因素

广西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理解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内在因素常常指个人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等。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素,积极的因素可以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反之,就会阻碍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2.1影响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外在因素

2.1.1领导对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的重视

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人,对专业设置、学生的发展、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绝大部分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领导以及校长都不是体育专业出身,因知识经验、个人能力等因素,他们对体育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对体育人的态度是处于“不支持,不反对”的状态,缺乏对体育教学的明确指示和肯定,无形中让很多体育教师在教育中不能大展身手。可见,学校领导既可以促进体育专业教师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阻碍他们教学水平的发展,迫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

2.1.2家庭对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影响

家庭对个人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上产生的影响占据了重要的分量。父母、妻子(或者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常拿自己家里的事情跟别人家的作对比,一旦别人比自己家里的好(一般指经济收入),就会有各种不平衡的心理,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做的都是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晋升的机会和空间不大,尽管辛辛苦苦地工作,却时常囊中羞涩。在家人不理解,学校不重视的背景下,长期以往,体育教师自己原有的志向渐渐被自己遗忘,现存的能力也会慢慢被磨灭,更不要谈紧跟时代步伐,时刻给自己“充电”。可见,家庭对一名教师的影响深远甚至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2.1.3经济对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影响

人才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只有育才、引才、用才才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前提和关键,才是广西经济的希望所在。虽然广西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生活消费水平日渐提高,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出大于收入,让很多人都奔跑在温饱线上。在谈及广西教师工资待遇这一块,很多教师都黯然神伤。体育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仍然要养家糊口,不再是以前处处受人尊敬、值得w慕的职业。许多教师表示:在不断更新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教师很难专心致志的从事教育工作,时常感觉到身心疲惫,无心上课。部分教师来自外地,需要自己租房居住,他们每个月的工资待遇连起码的生活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此沉重负担下,难以全身心投入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可见,经济给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带来的困扰是相当严重的。

2.2影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能力提升的内在因素

2.2.1体育教师的个人态度

广西高职高专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一般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提升有着很高的期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等必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另一种是他们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课程并非学生专业课程,没有必要太过认真和严格,再者,学生都是成年人,愿意学习的自然会认真主动的学习,无需教师像中小学一样时刻观察学生的态度和学习的进度,能学多少知识,取决于学生的个人认识和努力程度。而由于体育教师长期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以及教学对象的学习态度等原因,难免产生职业倦怠和消极的心态。由此可见,积极的态度能促进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消极的态度,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2.2.2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的心理弱势

一直以来,体育这门专业都不太受人们的欢迎,认为体育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社会上甚至还流行一句笑话“你的XX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言外之意就是你的XX很差。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作用不大,经常性逃课,认为要锻炼,吃饱喝足后自己想什么时候锻炼就什么时候锻炼,不需要学校固定时间、固定课程来强制性让学生学习。因此,许多体育教师心里一直有阴影,认为体育教师比其他的专业人士矮一大截,让他们无法在众人面前展现真正的自我。种种不利的现象,让体育教师越发自卑,这种不良的心理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

3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能力提升的对策

3.1改善教师的自我认识,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想觉悟

社会对任何职业都是公平对待的,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首先要认识自我的能力,调整好心态,加强责任感,要学会接受新知识、爱自己的职业,要时刻关注自己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接受挑战,完善知识结构,并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奋勇前进,用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学生、校领导以及社会的认可。

3.2改善工作环境,增加体育教师培训、交流的机会

目前,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有限,绝大部分教师是“有课上课,无课不回学校”的状态,他们除了参加学校会议或者在课间短暂接触交流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在一起研讨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的东西,更没有机会跟外校的体育教师、专家相互学习与交流。为了更好的增强教学质量,应大力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增加他们的培训机会,增m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丰富他们的交流形式,培养和提高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心理协调能力等。

3.3转变领导观念,加强对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视

学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强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体育课程在高校的真正作用,不能因为体育不是专业课程,就对其以及体育教师不重视,而忽略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体育教师承担着体育课程和校队训练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任务,为了增强学生体质,高校领导应积极转变观念,重建体育教师的组织结构,提升体育教师职业能力,促进学校的体育发展。

3.4加强经济投入,引进体育人才

在广西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中,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住房的问题,都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与保障,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让许多教师心里都觉得委屈,甚至私下抱怨,认为做得再多再好也不如有编制的教师,有些教师甚至故意降低教学质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因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应公平对待每个教师的付出,从经济上加大经济投入,确保教师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留住人才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的发挥自己的职业能力,为广西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4结论

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活动正朝着文化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若要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就必须先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而要想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先找到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个人认识,我们要集中一切综合力量来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为广西乃至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易锋.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结构体系与评价系统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

[2]刘成,李秀华.全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及培养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9-01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身体锻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今后很大的可能性是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应相辅相成,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由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的共同体。经过文献研究综合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和对专业体育教师素质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体育教师专业化是这样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个人在正式从事体育教育之前,应该具有较好专业的知识,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其次,作为正式体育教师进入体育教育事业后,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现状

1、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的要求。原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从而使专业学生毕业从教时“所需的没有”、“所学的没用”,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

(2)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全国普通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师资为主,这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2、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体育的地位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2)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的局限和“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致使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3)培训制度不完善。虽然继续教育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还未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3、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他们很少沟通。其次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负责职后培训的体育教师进修机构,主要任务仍是学历补偿教育。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通过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比较严峻。改革体育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作者从中选出几点进行逻辑分析,如下:

1、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连续性原则,打破职前、入职、在职教育分离、割裂的局面,实现师资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2、延长教师的受教育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使师范教育逐步实现由现存的三级层次到新的三级层次的转移。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相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3、优化课程结构,使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实现整合。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具体体现体育师范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为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教学和研究的行家里手打下铺垫。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6

(一)社会学视角下远程教育教师的身份重构

教育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并产生作用的行为,对远程教育教师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与荣誉感,建立一种身份下的角色自信心,主动去更新适宜的教育理念,注重服务的有效性、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才能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发挥作用。

1.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现代意义下教师不再仅仅是教育者,无论从知识、伦理、社会角色还是从教育过程来看,远程教育教师与学习者之间都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双向的建构,甚至是在教育环境各要素参与下的多向建构关系”。0〕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具有成人、业余和在职的特点。在成人学习者较为突出的工学矛盾下,教师不仅要提供专业和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服务,更需要提供包括心理、情感在内的学习支持服务,充分把握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发展需求、学习动机、年龄结构和学习能力等学习需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平等对话的生命成长性

教师身份建构的过程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不同意识形态中争斗和妥协的动态过程。传统教育代表赫尔巴特的教育“三中心”,强调的是“以伦理学为目的的社会中心论”,教育中学习者和教师的生命成长性往往被忽视,教育目的表现出单一、片面化的社会本位主义。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面授教学”存在显著差异,自主性学习的学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主动地建构知识、动态生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型关系,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组织和管理知识。

同时,也应该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得到明确定位,不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对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都需要以良好的机制、体制给予保障,赋予远程教育教师社会责任和使命,重视对远程教育教师从人职选拔、在职培训和职后发展的针对性培养。

(二)专业发展视角下远程教育教师的身份重构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和富拉恩(Fullan)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自我理解和生态改变”三个方面来理解教师发展。有学者认为“教师对其专业身份的认识影响着他们的效能感和专业发展,也影响他们应对教育变革、创新教育实践的能力和意愿”。而远程教育教师要获得一定的专业自信心,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必须建构适应这个身份所需要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关注教育理念的更新

远程教育不再是纯粹的授业、解惑,更多的是传道,这个“道”应该理解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远程教育教师必须站在更宽广的视野,树立一种导学、助学、劝学、荐学的育人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远程教育教师要注重对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教育背景的研究,注重对“远程教育理论、学习者自主和独立学习的理论、双向作用和交流的理论、霍姆伯格综合理论”。等核心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进而在教育实践中对“课程目标的确认、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师生的交互”作出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变革。同时,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年龄性格特点、学习环境、学习手段、学习技术和学习目标,体会远程开放教育对象的多元化特点,设置相应的远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建认起与之相匹配的共性辅导能力以及捕捉学生差异的能力。

2.关注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

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知识”是多元、流动和随时建构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后现代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际的、关系的、境遇性的、价值有涉的”,它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的整合、辐射、建构和联通能力。因此,远程教育教师需要精通一门专业,同时通晓与本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二至三门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从既定性知识观向境域性知识观,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的转变,从而较好地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概念的迁移,成为知识资本的重新配置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其次,由于远程教育对象学习的间接性、非实时性以及工学矛盾等现实问题,这都需要远程教育教师具备有将专业知识形式化、规约化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逻辑(即规则)抽象出来、“压扁”,便于学生存储、提取和应用,提高远程学习的有效性。

3.关注多种专业技能的融合

远程教育非常注重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整合,远程教育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各种媒体资源的开发、制作和整合的能力,尤其要注重是如何利用技术将学科知识进行合适的呈现。在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的年代,远程教育教师要始终学习和锻炼各种专业技能,掌握较强的资源建设和信息处理能力、大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发现市场、社会学习需求和学习热点的捕捉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协调和教育评价、反馈能力,并很好地将各种专业技能融合起来,让远程开放环境下的社会学习者能深切感受到传统教育环境下所无法媲美的教育优势。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7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职业认同重构

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一般被认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研究和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学科知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以往的体育教师在职教育和在岗培训,更注重将教师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它基于教师已有经验,注重具体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自我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来实现发展。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大体包含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以及态度层面等等。其中,知识层面主要包括教育学知识、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层面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方法、运动技能技巧;态度层面主要包括身心的健康、敬业精神以及为体育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就字面意义而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可以被理解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可以被理解为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其职业发展的过程,把教学视为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即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即体育教师这一群体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地满足体育教育专业性职业标准的过程。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把体育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发展即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结构的丰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体育教师群体的发展往往是以个体专业发展为基础的。

目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已由原先的体育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变为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广大体育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体育教师工作具有复合性、活动空间的广阔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紧密结合性等特点,而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法适应体育教师管理的要求,缺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就动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无法激发体育教师的能动性和职业认同感,更无法使体育教师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见,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自主发展空间,激发其成就动机,激励其实现自身价值,对于学校体育师资管理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职业认同之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通过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感知和认定,并能体验职业生活的乐趣和幸福。职业认同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也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只有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教师才能以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职业生活,化解各种压力和矛盾,并从心里接受这一职业,把职业当作幸福和崇高的事业。

从“用职业实现生命价值”这一理想状态来看,体育教育既是传递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个体彰显生命意义和寻求职业价值的过程。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个体的体育教师对本群体行为模式的期望及其行为方式,包括体育教师的认知、意志、情感、技能等要素。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往往会影响其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压力程度。相关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可以消解职业倦怠,缓解专业发展压力。因此通过强化体育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识,提升其反思能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可以克服职业倦怠,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职业认同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对体育教育职业是否认同,积极还是消极,是衡量体育教师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个体的心理体验和对体育教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是否喜爱、是否热爱。近年来的相关调查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的平均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较弱,往往对体育教育缺乏信心和热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受此心态的影响,体育教师有的表现出较强的职业倦怠,整日郁郁寡欢;有的另谋出路寻找其他的副业;还有的终止了职业生涯。总之,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心理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

2.职业认同驱动体育教师自主实现专业发展

积极的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而消极的职业认同则是其发展的阻力。体育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起就产生的职业认同感促使其实现由教育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甚至高手的华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不断获得提高,专业能力不断获得发展,专业生活的认知不断获得深化,专业价值的思考不断得以升华。而且积极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体育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深刻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平衡自己的物质条件与精神追求,正视自己内在动力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差距,也有助于减轻专业发展压力,降低职业倦怠水平,提高教学效能感。

三、当前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他们的角色认同和职业认同受到许多挑战和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应试教育及社会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不强,处于“用生命回应职业需要”状态的体育教师数量远远大于“用职业实现生命价值”状态的教师数量,由此影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师的边缘化引发的职业认同危机

受我国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当前学校的体育教育存在严重的边缘化倾向,体育教育不受重视不仅存在于基础教育也存在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让渡于文化课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体育教师也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而体育教师的不受重视导致其职业认同感较弱、工作积极性较差,甚至出现职业认同危机。

2.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弱化了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

受一些功利主义的影响,作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要组成的体育教育中存在着评价体系与实际权重的矛盾。社会把体育列为低于“数理化”的“低等级”学科,学生良好体质的保障、健康向上精神的塑造、和谐人格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在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缺位,而这些工作恰恰是体育教师的艰辛付出。而且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社会评价标准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与体育教育的价值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有的是无法调和的,很可能瓦解体育教师的精神支柱,导致其丧失自我价值,从而降低职业认同。

3.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值与投入之间的不对等降低了职业认同度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终身体育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程度普遍有所提高。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师职业期望值的持续升高增加了其精神和心理压力,但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投入普遍偏少和滞后。体育设施的缺乏导致体育教育效果不显著,有可能导致体育教师对职业的失望,而内心追求与客观现实的差异会降低其职业认同。

4.多重角色期待导致体育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由于大多数体育教师处在“用生命回应职业需要”的状态,因此常常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我是谁?到底是做社会期待中的我,还是要做理想中的我?后奥运时代的到来让体育教育备受关注,体育教师被赋予更多的角色要求,使得他们在组织和融合各种角色时常常会遇到不同角色期待的冲突现象。这就会使体育教师感受到行为上和心理上的多种矛盾冲突,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的出现了角色缺位和迷失现象,影响了其职业认同。

5.长期的身心俱疲和单一工作易产生职业认同的“高原现象”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反应。由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单一,如果缺乏相应的奖励,就会使体育教师产生身心疲劳,出现职业认同的高原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期。这一时期体育教师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认同和职业倦怠,作为大多数体育教师成长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高原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其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四、基于专业发展的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重构

伴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价值的重估、对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以及对体育健身和体质健康的关注,加上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体育课程会受到相应的重视,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社会评价也会相应提升,这些对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重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是让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味、探求和反思自己的职责和行为,体验到自我的存在,认同职业中的自我。此外体育精神的激励作用以及社会、学校的认可和全方位的支持也是推动体育教师重构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

1.充分感悟体育精神,激励体育教师唤醒职业认同

体育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拥有体育精神的教师有助于形成外倾性、责任感、开放性的人格特质,也有助于提升其职业感受力,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而作为体育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升华的奥运精神对于体育重构教师职业认同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强身健体的精神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基石,也是职业认同的物质保障。体育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通力合作的精神可以增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意识,促使教师深化职业认同。体育精神是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认同感的重构也是群体性实践,可以通过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可以激励体育教师勇于创新、不断发展能唤醒人、调动人、塑造人。面对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高原现象等,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体育教师的目标坚定才是支撑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2.审视现实生存环境,为职业认同的重构创造良好环境

热爱职业、持之以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对于体育学科而言,由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较为狭窄,外部因素对其专业发展很可能会产生更大影响。所以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更要重视外部条件和环境。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弱化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孤立产生的,必须关注它形成的土壤和重构所需的环境,关注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特点。后奥运时代为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唤醒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社会、学校和领导都要关心体育教育事业,关注体育教师的职业成长,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职业认同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在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等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中不断强化。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唤起更需要关注体育教育实践,依据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审视体育教师生存环境,分析其心理体验和倾向,帮助其重拾职业的信心和认同,使其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以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

3.提升自我反思能力,促使体育教师产生职业认同的内在动力

自我反思是职业认同的内驱力,而公众和决策层对体育教师角色和价值的期待,则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将其内化为职业认同。后奥运时代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体育教育的备受关注,可以促使体育教师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改变自我心理认知结构,从而通过自内而外的努力,寻求自我发展的外部环境,用心诠释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接纳新思想,让体育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不适和倦怠。当职业成为体育教师终身奋斗的事业时,才会产生无穷的乐趣,其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大大提高。

————————

参考文献

[1]李芳.论高校职业认同对教师事业发展的意义.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严玉梅.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概述.科技信息,2007(28).

[3]曲中林.教师专业发展的运动取向:“体育精神”的视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4]自我的迷失与重建:论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唤起.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4).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8

关键词:社区教育工作者澄江街道现象调查

一、调查目的

澄江街道是江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市之首。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加快实施,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逐步展现现实模样,新一轮的“村居合一”和“撤村建居”势在必行,澄江街道于2012年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调整。2013年是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调整,实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关键之年,澄江街道现有28个社区,区划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街道以社区优化调整和争创全省和谐社区为契机,推进社区建设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因此,在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大背景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具备全新的能力,为保证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研究街道层面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显得特别重要,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全面地了解本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服务街道社区居民,推进我校“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我们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从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自身工作的评价、社区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及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等方面开展。

三、调查对象

根据2013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是指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学人员,澄江街道共有个28个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本次调查的对象专指这28个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28份,收回28份,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100%。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本次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共28人,男性为1人(3.57%),女性为27人(96.43%),性别比率严重失调。

2.年龄结构:本次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年龄在20~50岁,其中20~30岁12人(42.85%),31~40岁12人(42.85%),41~50岁4人(14.3%),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年轻化。

3.文化程度: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中,研究生3人(10.7%),本科生15人(53.6%),大专生10人(35.7%),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4.专业结构:被调查的28名社区教育工作者所学专业种类丰富,有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工业设计等,其中跟教育有关的有6人(21.43%)(包括小学教育2人、英语教育1人,学前教育2人、现代教育技术1人)。近50%的人所学的专业与目前从事的工作无关,有18人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或管理学知识。

5.从事社区教育的时间: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1年~5年的有21人(75%),5年~8年的7人(25%),大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时间相对较短,经验不太丰富。

6.职称情况: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中,有社会工作师职称的5人(17.86%),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的7人(25%),没有职称的15人(53.57%),其他专业职称的1人(3.57%)。

7.选择社区教育的原因:被调查的28名社区教育工作者,因自己热爱而选择社区教育工作的有4人(14.29%),服从领导安排的23人(82.14%),有1人(3.57%)是因为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而从事。

8.工作状态: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能认真从事本职工作,26人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很重要。有27人认为自己的群众工作能力很强,有26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很强,24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有改革创新意识,有24人很关注当前的形势和政策。有27人能很好地操作计算机。有18人能掌握基本的日常外语会话知识。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几乎没有机会受过社区教育岗前培训。只是在进入社区前进行过社区工作者培训。89.2%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二)被调查者自身评价及专业要求等结果及分析

1.89.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传达上级精神、制订社区教育年度计划;负责对社区内各层次人群进行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做好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上级部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有50%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是,社区教育工作年初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年终有检查,可以应对。但实际实行过程中,各条线之间交叉很大,教学内容、教学意义体现不够明显,各种支持力度不够。社区教育居于“鸡肋”地位。

2.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素质:了解教育、热爱教育;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专业知识足够;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所有人都认为要增强自身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与组织协调能力。100%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自己的社区教育工作由于专业知识缺乏、进修机会不多;虽然自己有创新意识,但在工作中很难创新。

3.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位在社区教育中的价值有如下评价:57.1%的人认为可以增加社区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居民素质;18%的人认为是完成上级交办的社区教育方面的任务;14.3%的人认为价值不明显。

4.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阻力困难是:领导不够重视、职责界限模糊、专业知识缺乏、缺乏专项资金、教育资源、专业师资缺乏。

5.被调查者认为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是:28.6%的人认为要领导重视,67.8%的人认为要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认识;28.6%的人认为配备相关专业的人员充实社区教育工作,特别提到多吸纳学校教师加入到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39.3%的人认为要加强交流学习,各社区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互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28.6%的人认为要强化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发展意识。

五、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内在专业结构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需要每一位社区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雪莲.关于社会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顾晨霞.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研究――以江阴市澄江街道为例.江苏省江阴市澄江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2013.9.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9

一、当代知识观

1.知识的两种形态

专业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类。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外显知识比较容易获得、理解和交流,它具有公共性,可以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比较容易获得。其传播和复制的成本较为低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其传播成本较高,范围较小。其区别在于:(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而隐性知识尚未或难以规范;(2)显性知识背后已经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和实证的基础,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3)显性知识稳定、明确,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过编码或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述。而隐性知识更多的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形式来呈现;(5)显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有明确的本质认识,隐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的内涵认识不清而只是知识模仿;(6)显性知识由于已经用特定的方式表现其稳定、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容易储存、传递传授、被人们理解、分享。而隐性知识则不容易储存、传递传授、掌握和分享。

2.传统与现代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以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为代表。理性主义知识观以唯理论为哲学基础,把知识当作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这种知识只能由理性论证来获得。经验主义知识观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认为儿童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是从对个别现象归纳的途径获得一般原理的认识,即经过从个别现象到一般原理的提审,才可形成可靠的知识。经验主义知识观强调经验和感观的重要性。无论是理性主义知识观还是经验主义知识观,其基本前提都是相同的,即知识具有“外在性”和“普遍性”。“外在性”是指认识对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当这种外在的对象是能知的,知识就是通过理智和经验的方式正确地反映外在对象的本质属性或对象间的本质联系,也就是说知识是有客观存在决定的;“普遍性”是指普遍的可证实性(推理的或实验的方式)以及所有知识都可以纳入到普遍的规律和一般原理中而不能超越和突破,人类的认识活动要么是由普遍的规律演绎到特殊的认识对象,要么是从个别的对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都陷入了客体对主体的牵制和绝对主义,无法概括人类完整的认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奠墓于经典物理学的绝对主义世界观的消解,知识的绝对客观地位被动摇,知识不再是被认识和掌握的客观对象,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科学知识具有主观性,对同一事物,研究角度和水平不同,认识成果就不同。当代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倡导主体建构和批判反思,是针对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主体与客体断裂以及主体被客体所牵引和改变的不足提出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观。知识由“权威与存在”走向“批判与建构”,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人性的解放。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现状及不足

1.教师及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现状

传统的有关教师知识研究大多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进行界定和归类。对于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能者为师”、“学者为师”,教师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甚至知识稍多于被教者)即可为师,人们并不在意一个教师是否会教,只要他知道“教什么”就足够了。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的焦点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从“课程”转向了“教师”。研究者们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知识的概念,并且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不同的模型去探索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根据在国外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中影响最大的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下列七类:①<1)学科知识,指教师上课的学科课程的知识。包括具体的概念、规则和原理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指各科都用得上得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得一般原则与策略,如教学大纲、进度表、测验方式及演讲式、讨论式、自建架构式等授课方式,评估学生成果得方法等等。(3)课程知识,指对课程、教材概念的演变、发展及应用得通盘了解。(4)学科教学知识,指理解各学科所需要得专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5)学生及其学习特点得知识,指学生在上课前懂些什么,不懂些什么,如何使用深入浅出得教学法及教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等。(6)教育情境的知识,指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对教学影响的知识。例如,在大都市学校教学就与在乡下上课不同,这是因为学校团体或班级的运作、学区的行政与经费分配、社区具有的特点及文化背景等等都存在者差异造成的。(7)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在国内,对教师知识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备受教育学术界关注,并在引进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例如,谢维和教授认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了解不同文化遗产、语言、家庭背景、性别、社区对学生经验与学习能力的影响,发现和认识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关于课程的知识(掌握任教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专业课程的组织、传递、评价的知识,知道与自己专业课程技术的知识,连接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技术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其他人可以接受的知识,设计教学环境、建构教学模式的知识,激励学生学习的知识,使用教学时间的知识,促成学生协作互动的知识,评价学生的知识,与家长交往的知识)。刘捷博士指出,现代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包括:广博

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气辛涛、申继亮、林崇德等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知识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其功能出发,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体育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l生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隋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文化知识。

有关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也大多常常是对上述理论学科化。如有人提出体育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提高、拓宽知识深度和广度)包括教学成就(本专业最高成就和技术进展)、科研成果(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工作成绩(新生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中间层次(较系统的学校体育专业知识)包括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术理论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层次(文化、体育专业知识包括一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马列基础知识。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最佳模式的主要成分及其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一,专业理论知识。它包含各运动项目理论、各运动项目技术和战术知识,各运动项目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第二,专业基础理论。它包含运动生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医学;第三,一般基础文化知识。它包含中文、外文、教育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第四,体育一般理论知识。它包含体育理论和体育管理学;第五,哲学基础知识。它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自然辩证法。未来中学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由普通基础知识、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体育教育知识3大类6个方面的60门知识构成。这3大类知识的关系是:第一大类知识是结构的基础,它是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习另两类知识的基础知识。第二大类知识是结构的核心,它制约着体育教师教学、训练、科研、保健和社会活动等能力的高低。第三大类知识是结构的支架,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起决定的作用,只有掌握了这类知识,教师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舒展才华,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总的来看,体育教师具备多层次复合的专业知识结构。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的层面是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要有专业性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对所教体育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和整体教学的进展状态,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不要把教学内容本身上。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这类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形成教育哲理,掌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策略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开展教学教研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面复合性,还体现在三层面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而且这种整合了的专业知识表现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是教师职业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

2.体育教师知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基于现代新的知识观,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有关体育教师知识研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缺乏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绒默成分的观照以及没有对体育教师知识形成过程的揭示。

现有的体育教师知识研究成果没有对体育教师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揭示。教师知识本身是一种复杂性高、无法轻易洞察的内隐性理论,它是一种建构于个人的实践知识、以往的经验、先前的概念、生活史、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经验或哲学观的基础上的知识系统。此种复杂的“意象”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与真实情境中才能形成。在现行体育教师教育中,我们往往基于这样一种一厢情愿的假设:师范生进行过系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学习,从事教育教学实习应该能够很好地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但是,实际指导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实习的经验却说明,他们似乎很难将在师范院校中学习的有关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专业学科课程加上几门教育理论,再加上极其短暂的教育实习,就是一个学科专任教师职前培养的全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也是这样或那样的教育理论课程,方法无非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教师培训制度没有为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和交流留出应有的空间,实质上反映出“理论优先”的知识价值观对教师教育内容选择的影响。这些都忽视了教师知识形成的本质规律,即知识是建构的、生成的,知识不应该简单地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而是应该由每个教师(或师范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此外,教师知识的建构主要从教育对象的学习及现有特征(如需要结构、经验结构,认知发展水平等)出发,选择适合学习者的需要结构、经验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并采用能促进他们发展的目标、内容及结构,据此来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策略

要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以及教师知识的有序发展,形成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对体育教师的隐性知识实施“显性化”,将被我们所忽视但一直在教学活动中自发产生影响的隐性教育知识纳入体育教师教育之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激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反思和诊断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找出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并予以完善,在持续的“反思性教学”与自我学习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1.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揭示、分析和批判

尽管隐性知识的具有“隐性”特征,但鉴于它对于教师发展乃至教育科学发展的巨大价值,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来实现对其的揭示、分析和批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隐性知识理论为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找到新的解释框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技能无法按其细节进行充分解释”,体育技术、方法的语言文字表述,仅是一种经验性的表述,我们对运动技术的表达和传授,也只能是粗略、模糊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奥妙”与“诀窍”,是难以言表的,需要学习者在反复的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比如在骑自行车、滑冰和游泳等项目中,学习者尽管可以掌握许多别人告诉他的显性规则,但是这无论如何对他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他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化地真正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则。没有这种个性化地理解、应用及难以分析的新规则,一个人就不可能最终学会骑自行车。在体育教学中,也有显性知识,其主要来自与其他学科的理论运用,体育教学的结果更多的不是表现在记忆、理解或推断知识的理性方面,而是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自身及其行为习惯的改造上。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并不认可那种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和职业竞技运动项目的正规技术传授并以此凸现体育课知识性(显性)的体育教学形式,教

学效果也不佳。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能“担心外人说运动技术的传习不算作有价知识的教学,就匆匆忙忙地把一些既浅显又未经条理化的生理保健常识和体育竞赛规则或裁判法以及体育轶闻趣事等内容,一股脑儿地当作科学知识,塞进体育教学的教材体系,希望以此来证明体育教师和体育课是有知识价值的。”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科所表现出来的教材系统性与逻辑性不强、知识的传授性不强等特征并不是体育学科的天生缺陷,而是体育课程的自身特性。如果认识者单纯站在显性知识论的立场上思考,不可避免产生认识的片面性。既然是学科特性之一而且隐性知识深深地影响着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体育教师关注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缄默纬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应该对自身隐性知识通过实施“显性化”后对其进行的分析和批判。而体育教师绒默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学问题挖掘与分析”、“课后小结与札记”、“自身专业生活史研究”等等,通过反思发现自身及教学中的绒默知识运行规律,其中包括运动技术教学的技术环节方面的内容和整体教学观念和模式方面的内容,在了解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类型和专业发展脉络后,体育教师可以依据这些显性化了的知识,对自己的特点,倾向、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明确的把握,这就提供了制定或修正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了。

2.通过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和自我学习来实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当我们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时不能忽视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优化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新的知识观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教师教育过程。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普遍真理;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显然,教育著作所呈现的知识不是“圣经”,只是教师自主建构的素材。由于知识有赖于教师的自主建构,因而教师的已有经验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建构知识的“锚点”。由于不同教师的经验和建构策略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不同。主体常常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途径来实现认知的平衡,促进认知图式的不断发展。这就是说,师范教育或师资培训的目标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有赖于对其教学反思和自我学习的激发。对教学的反思除上述提到的对自我教学的反思外,还包括与同事以及一些优秀教师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体育教师对优秀教师匠心独运的“绝妙之处”可能会有更深的体悟,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刻,也只有通过比较,体育教师才能找到差距和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进而激发体育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动力。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许多学校都组织的“老教师新教师结对子,”。“新教师向老教师拜师”、“教师向名师求教”等“带教”活动一方面承认了在教育领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也表明“从隐性到隐性”的知识传递模式在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中也是一条相当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总之,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篇10

(―)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为他不仅涉及到学校、老师,还与学生、家长等息息有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以学校行为为主,并且辅以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这样涉及面广构建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来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部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工作的开展。但是在我国高职学校由于资金缺乏、行政规划等各种原因,全校性的同步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我国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这使得政策的实施也缺少相应的机构,容易造成各自为政,造成新的重复建设,造成学校资源的大量浪费。

(二)学生和老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认识不足

学生和老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认识不足,这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发展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健康发展的动力所在。现一阶段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部分领导和老师学生对于学校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发展工作中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学生的素质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工作的开展。

二、促进学生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体系,需要明确转变旧的观念,明确技能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即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考虑高职学校学生特点:第一,免试入学,学生入学水平差异大。因此,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希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同时能获得一些扩展和提高的知识;而基础差、自学能力弱的学生,则比较依赖面授辅导以及教师的个别指导。第二,学生分布地域广,学习环境差异大。由于高职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学生的教育背景、经济基础、各地师资情况都有差异,因此,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形式、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对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益等作用巨大,领导和教职员工都应该转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可有可无”等错误观念,认识其重要性,并且抓住时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的快速发展。转变部分领导和教职员工的观念,提高其认识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首先应该从各级党政领导开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的实施必然会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只有获得领导的支持才能保证其的顺利开展;否则就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极其不利于工作的进行。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文化素质,提高其相关知识水平。最后,要改变普通学生的思想观念,通过宣传和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着力宣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会大大地改善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他们改善自身的生活,提高他们今后的生活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