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新课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01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1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探究;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38-01

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的。换句话说,即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只要能达成学习目标就行。这也说明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而同一教学内容如果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此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选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教法创新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教法创新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法创新还应与学法创新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二、学习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学习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愉快,练得高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自然地形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耐久跑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能持续跑3000多米,如果一味的命令学生去机械的跑,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精神陶冶,效果肯定都不会很好,学生甚至会产生畏难心理。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学习红军精神,模拟红军进行长征的练习形式,并在跑的路途中设置了“战壕”、“雪山”等障碍。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肩负革命重担,完成伟大创举”的教学情境中。果然学生沉浸在模仿红军长征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就跑完全程。结束时我又播放“打靶归来”的乐曲,让学生自编舞蹈。师生同唱同舞,完全是一种“三军”胜利会师的欢乐场景,学生的体能训练、精神的陶冶达到了最佳的组合,自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自编游戏,培养创新精神

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击中目标”、“打活动目标”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对活动形式、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启发和帮助。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2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们高中学校确定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新标准把体育与健康教材分为七个系列,两个属于必修系列,五个选修系列由多个模块组成,这给学校对教材的选择和改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使体现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除了完成法定的五个共同领域目标之外,其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并形成了两个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考虑的四方面因素是:基础性、个别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两个关系是:基础性和个别性之间的关系,时代性和实践性之间的关系。

谈到基础性和个别性,主要反映在不同学制阶段的区别上,一般说来,小学阶段以基础性为主,初中阶段以基础性和个别性并重,高中阶段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突出个别性,这种观点在课程标准中已得到表述,特别是高中阶段强调了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以利于向终身体育过渡,并和大学做好衔接。这就成为了校本课程目标进一步导向实践的理论依据,五个系列所包含的模块的自主选择为实现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提供了可靠保障。

所谓时代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是指校本课程既要考虑当前学校、学科、学生的发展需要,又要考虑现实可能性,使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切实地能够导向内容、实施和评价,从而完成由理念向操作层次的转移。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列模块组合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共分7个系列的教材内容,其中田径类和健康教育系列是必修,其它均为选修内容,这就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主安排的巨大空间。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选修的5个系列中,学生和教师对这5个系列均可选择或不选,因此实际选择的系列并没有要求面面俱到,而只是选择其中一至若干个系列即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际教学工作中,选择的实际上并不是系列,而是系列中的模块,例如球类系列中有篮球模块、排球模块、足球模块、乒乓球模块、羽毛球模块等各种模块,教师和学生只需选择其中1―2个模块的内容就算完成了对整个系列的选择。至于每一个模块的授课时数均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主确定。

必修系列中的田径类教材同样可以从田径的各种模块中进行选择,总课时不低于18课时,既可以分散安排,成为选项教学的辅助教材,也可以构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必修系列中的健康教育系列,既可以由教师按已批准出版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生用书中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授课,也允许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其18课时既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它应由健康教师来上还是由体育教师来上,并无明确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完全可以有规则地实现系列与模块的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不仅使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中有了用武之地,而且使课程符合客观实际,便于操作。由于系列模块组合是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因此,高中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成为了现实的可能,校本课程开发有了较大的空间。

三、教学单元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模块只是教材分类中的某一层次,并没有提出教材的组合方式和教学的程序,而教材组合方式和教学程序一般是由单元构建来解决的。因此,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系列模块组合其操作技术的切入点,就是要明确单元的性质、特点和实际应用。

单元是由课组成的教学的完整的基本单位,课是教学的最小基本单位,可是不完整。作为教学单元的分类,基本分类有教材单元和课题单元两大类。作为教材单元又可分为单一教材单元和复合教材单元两大类。实际上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列与模块组合就是把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系列与模块的具体内容合理组合,最后形成由单元构建的全年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体育课程在对待教学内容的系列和模块组合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特点的单元构建,这种单元构建成为了不同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

四、目标导向与课程方案设计

作为高中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其难点和重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为了实现预定的校本课程目标并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选择性,采取何种系列模块组合的方式,并进而形成由教学单元构成的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就成了重要的切入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包含了如何在满足基本发展前提下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由于各个学校师资、设备、学生、场地器材条件情况均有不同,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中学是以篮球为传统项目的特色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选择过程中就把篮球模块作为了重点,要求凡进入该学校的学生均把篮球作为必修模块,同时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允许他们选择若干项目进行学习,为“一主多选”的体育课程模式;如果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学能力各有所长,场地器材又得到基本保障,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需求,就可以打乱教学班,学生以选项编班,以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其稳定的爱好和专长,这样能够使全校出现开展运动项目多样化的局面。如果学校规模小,教师改革的积极性高,在没有办法打乱教学班进行重新编班的条件下,可不打乱教学班,由一个教师独立进行课的内部分组和a型授课办法,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不同模块组成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这种以内部分组为特征的选项教学在教学组织工作上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由于体育骨干的培养和学生自觉积极性的提高,这种内部分组的选项教学可进一步得到实施的保障,这种体育课程模式被称为内部分组,分步推进。上述体育课程模式从形式上看,是由对教学内容的系列和模块重新组合的结果,从实施上看,是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导向变化的结果。

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包括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师资力量、规模大小、场地器材、学生情况等都不相同,所以每所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时都可以体现不同的目标取向。上述列举了几个典型模式,各个学校还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新的模式,具体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更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学校层面上的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空间,实践中也有很多学校结合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作了多种的课程方案设计,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校本课程开发,以求取得高质量的课程,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雪梅,李丽文.校本培训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3

[关键词]反思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关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但是,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实例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阻碍了新课程的深化。笔者在这里将这些问题提出,希望与广大教师商榷。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新体育课程标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这个转变可以说是最根本的转变。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主。自主学习,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很先进的,也是我们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旦成为教学现实,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笔者曾有意识的听过几节体育教学公开课,我的目的是观摩别人是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中都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学方法很新颖,教学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都有一个特点:点缀。自主学习原则的内涵在于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参与到体育实践当中,惟此,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是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领学生,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在自我意识取代从众心理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集体意识相对淡薄,而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集体力量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成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表现为个体运动能力的展示,更多时候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只有参与体育活动,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参与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老师片面的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违反了教育原则。

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大胆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度开放

如何设计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自始至终渗透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应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开放”、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心态也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

但是,无度的开放就等于“放羊”。课堂的无度开放,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功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碰撞

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发生碰撞时,似乎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不是有的学生兴趣所在,教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局面教师感到很无奈。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达不到教学效果。

怎样组织好体育教学工作呢?只有在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晓得什么是学生的最爱,使体育教学走进学生,教法贴近学生,才能组织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功的体育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潜能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突出“学法”指导,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六、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评价的运用

通过听课、评课发现不少老师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水平,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的。

应该明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要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要改变单一的来自教师的评价,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的新评价机制,真真体现评价的丰满度,便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评价机制有机的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4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0引言

“有效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无论体育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都要体现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最终体现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因此,在体育新课程背景下,探讨哪些是体育教学有效性重要因素,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和标准又是怎样,都是如今值得关注的问题。

1湖北省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1制订教学目标还不够明晰,有效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有可操作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象和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目标,才能使学生认定目标,进行切实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老师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理解、把握还不够的情况,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晰,甚至还普遍出现过大、过空、过高的情况。

1.2教学操作方法传统,死板,不适应时展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单调,一个老师在教学中,不管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也不管是什么内容,课堂模式都是一个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疲劳心态,不容易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材内容缺乏性、健身性、实效性和时代性,缺乏体育卫生、养生理论方面的内容,从而影响了高中生追求健康、求新的渴望以及对体育文化意识的教育。

1.3单纯的注重学生的体能锻炼、技能培训和“达标”训练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体育技能,锻炼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其终身锻炼意识。但在高中体育课堂上,老师只注重体能锻炼和培训,为了完成体育课的达标任务,艰苦而枯燥的训练让学生没有兴趣,有些体育教师尽管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疲惫,往往收到的教学成效却甚微。

1.4学校体育场地设备不齐全,不正规

学校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的载体,是体育教学是否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高级中学都存在体育场地设备不齐全,摆放位置不佳,场地器材设置单一,未能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很少有学校设置发展学生攀爬素质的场地和器材。缺乏整体规划,不利于组织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形成良好氛围。

2影响湖北省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2.1教师

体育教师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对教学的有效性有决定性的影响。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其次是,教师有持续不断的反思和创新观念;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学态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2.2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基于学生的“可教性”,最终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次,学生的学习效能也影响着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因为学生的学习效能是通过学习使自身获得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方法提高技能,形成健身健心观念,从而使其身心得以协调发展。

2.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的选择与安排是否符合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并能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相适应,才能发挥课程的效能。因而,课程不仅是教学活动目的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能。

2.4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教学环境;二是,场地器材。在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高尚人格,信仰,责任感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另外就是体育课堂的物资环境及体育场馆和器材,拥有较齐全,充沛,布置合理的场地和器材非常有利于体育课堂的组织教学,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

3提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和标准

3.1教学目标设置要有效

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优秀的教学目标要有高价值,设立合理并伴有高值期望,指教师应在上课之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使自己达到最佳的状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且有学生参与制定,所设置目标要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表达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评价方法可行。能够很好反映学生建立合性性和学习类型型习的类型体育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能够反映学习的几种类型教学。

3.2教学内容选择要有效

教学内容选择是在教学目标设置基础之上的,教师不仅要从自身考虑,最重要的是还要对学生的知识、认知、态度有所了解,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的水平和准备情况缺乏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是盲目和无效的。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所增加内容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3.3教学环境选择要有效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环境标准是:师生之间能平等对话,教师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同学问有畅通正常的交流渠道、良好的竞争意识;教师的仪表、气质、风度及口令、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关心和要求等,对教学的组织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学场地齐全,设置合理,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

3.4教师教学方法要有效

教师的教学思路、谋略或智慧将决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学得更愉快、更有效就需教师在教学中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应力求精炼和优美;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讲究新颖性和可操作性;练习形式应灵活多变,提倡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今后学习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3.5教学管理要有效

课堂管理或管理课堂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通过教师对课堂常规要求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根据教学情境变化,调整课堂管理措施及手段,适时解决新问题,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从而使教学活动长期处于一种良好心理环境之中,由此促使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常规”要求学生做到遵守并良好地执行,保证了课堂秩序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遵守规则和纪律的意识。

3.6教学评价要有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不仅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个体性的评价。在体育成绩评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育基础,学习行为态度,进步与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等。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结语

教学的真正效果是显现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的,教师教学的好坏最终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来评定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果说前面几条是看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那么学生最后学习的结果有效性是体育课堂有效性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课堂有效性最直接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刘晓婷.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实践诉求[J].渤海大学学报,2009(02):140-143.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5

【关键词】体育学科;体育教育

1 教育思想的落实

新课程标准是一次教育的革命,是学科的一次整合和重新确定学科之间联系的再定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决定了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基础教育思想的执行者提出的要求,和学习贯彻新课标理念的教师们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学校的行政长官的教育思想落后子学科教师,那么,即使我们的教师有理论的高度,可是实践的深度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主体参与、合作、探究成为教学的主旋律,留给学生更多的是自主、全面、深刻发展的空间。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各学科并存的前提下获得各自最大的给予学生素质提升的机会。

没有教育思想的全面落实,同样作为主要学科的体育学科难免不是又停留在“小三门”的尴尬地位。因为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他自身的发展。体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就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首先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算不上体育的教学。其次,要看到竞技体育绝对没有也不可能替代体育教学。第三,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人才,这是民族的大事,教育的大事,学校教学工作的大事,广大体育教师的大事。

新课程的实施,体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的落实。要依靠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长官也来遵循课改新理念,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一起担负起神圣的基础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共同托起明日的“太阳”。

2 体育师资的培养

新课程的实施,引来的是广大体育教师思想和业务能力的一场震惊。教师在实践中反映操作难的现象很多,可喜的是争论也多了。体育教师的素养,决定了我们这个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兼职不说,专业、专任教师之间也存在千差万别的现象,敬业的因素当然也在其中。可是要消除体育教师以及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和惯性的弊病,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系统的培养和督促制度,很难保证体育新课程理念能得到足够的落实和发展。

2.1 理论的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目标领域的分层和选择,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评价与考核,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和利用教学资源,如何总结教学的成果和反过来指导教学改革。等等,这些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熟知的起码的知识。

2.2 组织的技巧。建立常规和建立怎样的科学、有效的常规。教学模式的作用和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激励和评价的制度以及怎样去激励和评价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节奏。通过学习交流的形式,发现和推广现成的组织教学的技巧,创造和实验新的组织教学的方法。

2.3 技能的考核。只有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众多体育教师技能的充实和素养的更新显得同样重要。选择游戏和创新游戏教学的能力。音乐舞蹈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成品舞蹈的学习,结合音乐和体育动作创编健美操等的教学能力。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以及田径项目的典型技术的技能水平的掌握程度,裁判法和竞赛组织工作的能力。等等,都属于职后培训,大面积地开展体育教师基本技能考核的必备内容。

2.4 管理的应用。成功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管理模式的指导。科学的管理制约我们工作的效果。运用体育管理学,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有非常大的潜在空间。无庸置疑,成功与平常也就在是否应用或自觉应用体育管理学的一念之间。向同行和专家学习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经验,自觉指导工作并且不断创新,是体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3 教学实践的反思

3.1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与淡化技术教学的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淡化了以往的竞技体育技术教学倾向,注重让学生进行主体参与的各项创新性教学活动,注重激发兴趣的培养过程。在这里没有提及基本技术,而是高层次的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知识告诉我们,掌握和应用技能和学习技术不可分。学习技术和自动化应用技能是一个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化过程,没有基础的技术就不会成为技能,这是运动的规律也是科学的常识。

3.2 淡化技术教学的提法,就是提高了技术教学质量的要求。这是一名教师的认识和教学能力都必须要到位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高质量的技术教学,就不是体育教学的高境界。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很细地抠技术要求,而是重点地有目的地安排技术教学,并且把运用技术的实践活动溶入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参与机会。因此,只注重突出技能的应用,忽略了学习过程,结果就是没有应用技能的可能。

3.3 开展活动与探究性学习的困惑。看到过一则报道:“中美学生在解题方法上的差异”。如果教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中午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是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在场的所有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许多体育教师很困惑,以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开展“自主性活动”,不敢说最基本的知识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教学;无论学生怎样地表现自己都是活动,只要有讨论,就是开展了合作化的学习;不管效果怎样都叫活动,“活动”就是探究性学习。

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以为简单地堆积就是基础扎实,事实上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实践告诉我们,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离开了教学的核心,即简单准确的目标就没有“探究”。所以,所有体育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有目的的学习性活动。看来没有必要每一节课都要来一个探究性学习。

4 社会体育的呼唤

4.1 课中和课外的体育参与。学校的体育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的目标。“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怎样获得最大的发展?这是―个很好的课题。教师在学校时间以外,有机会参与社会上组织的各类项目的体育培训,他们又能为哪些学生群体提供辅导?学校体育功能何在,社会体育在育人方面又能获得哪些效益?这些问题,始终围绕社会体育的出现、课外体育的拓展、学校体育的功能等。学生课内课外的参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最好体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4.2 如何开展项目的选择和培养。课中,我们的老师强调要在四大领域目标统领下,选择项目,以水平目标为坐标,开展备课后的上课。于是,为许多的运动项目能进入校园留下了一个的伏笔。过去的、传统的教材在体现四大领域的功能上,如何形成系列,同样成为许多实践者难以定夺的症结。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6

(一)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局限。体育新课标的颁布,给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面临着挑战。以往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各个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体育教师只要能以纲带教,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而体育新课标只给教师提出了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各个领域目标及所应该达到的水平目标,具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则给体育教师留下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调查显示:在被调查教师对象中,28.5%的教师接受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并且对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实施起来问题不大;31.8%的教师接受过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其理念也有自己深刻的体会,但是认为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有40.1%的教师虽然接受过新课程方面的培训,但是对其理念却没有深刻领会,对其实施没有良好的思路,认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还有19.7%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上的新课程培训。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给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者,他们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各项工作重心的偏重。因此,体育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它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高低与学校领导对待体育的观念直接相关。通过对河南省中小学调查显示,认为新课改后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有明显提高的占10%,表面重视的占53%,根本不受重视的占37%。由此可知,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学学校领导班子都是其他所谓的“主科”专业出身,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体育课在学校领导眼里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把体育课作为学校开会、考试、打扫卫生的时间而被占用。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新课标实施的预期结果就很难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难以深入师生的心中。

(三)新课程课程标准本身的原因。对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5.7%的教师表示认为在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感觉比较顺手;认为实施起来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可以克服的有13.2%;认为太复杂而难于执行的有70.8%。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过于复杂无法实施。所以有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各体系层面多(尤其“内容标准”)、结构复杂,影响操作;二是内容不够具体,难于执行。如学习领域目标中参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在每个水平目标中都有出现,都通过不同的文字表达其不同的要求,但是,其要求在教学的实践中却很难区别,因而难以实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具体的规定,意在给学校有更大的机动灵活性,却也容易使教师迷惘或造成他们消极的理由;教学评价内容广、形式多、运作复杂,教师难以接受。因此,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难题。

(四)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教师是新课程标准的传达者和实施者。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提出,不但给教师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据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1所中小学中,一共有在校学生146874人,而配备的体育教师的数量只有366人,其中每个教师需要带400多学生,有的教师甚至一个人能兼两个年级一、二十个班的体育课。而新课标则要求每名体育教师所带的学生不能超过6个班(大概300人)。这就说明了河南省中小学目前的体育师资力量与新课程要求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工作量大,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的质量,这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另外,有的小学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则是由其他科的教师代教,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体育课。

二、建议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7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困境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12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变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教学的思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念等等,都在影响着我国的体育教学。自2002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实施与推广的多年以来,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试指出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1在从人的目的性向人的工具性转化中存在矛盾

我国体育教学之所以进行改革,是因为以竞技运动为主导的体育教学价值取向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以人为本,对人进行全面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课改中,教师想尽办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却淡化了运动负荷的强度,教学起不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使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丢失了。因此,现在体育教学改革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不要丢掉体育课程的本质目的。

2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多且繁杂,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现行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在理论上看起来比较完善。然而,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评价主体中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放大效应,使评价不客观;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对关系好的学生打高分,对关系不好的学生打低分,这样也有失公平;另外,对于定性评价中的态度、情感、运动兴趣和参与程度等指标都很难量化地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不太客观。因此,虽然新课标在理论上看起来可能比较完善,然而,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有待继续研究。建议对体育课的目标做出明确的界定,不要制定超出体育教学所能达到的目标范围,加强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

3体育教师适应不足,体育教学各个学段的衔接不充分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体育与健康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师不仅要深刻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并且还要具有创新意识等,这些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校未毕业的体育大学生,好多没有学习过新课标,对新课标不太了解,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在职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机制不完善,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到新课标的培训;有年龄比较大的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有排斥心理,并且有的体育教师干脆就进行放羊式教学。以上诸多问题使得新课标理论与实践衔接的中间环节薄弱,不利于新课标的继续发展。另外,新课标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不系统,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不利于体育教学各个学段的衔接。建议做好新课标理论与新课标实践的衔接工作,建立起中介机制,以利于理论转化为实践。

4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运用中比较混乱

体育教学模式是对新教学思想的灌输,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理论基础不牢固、命名不科学、使用对象混乱的问题,比如:使用于小学生的“情景教学模式”,在公开课与观摩课中频频出现在初中或高中生的体育教学课中;而使用于高年级的“发现式教学法”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也频频出现;体育教学模式在借鉴化―本土化―综合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以上诸多问题都严重的阻碍我国体育新课标的开展和推广。建议夯实体育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科学命名,明确使用对象。

5学校体育教学不堪重负

竞技体育曾一度提高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改变外国对我国的认识,帮助中国脱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一个大的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剧增,越来越让人意识到竞技体育对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然而竞技体育集体项目却不尽人意,尤其篮排足三大球方面,认为原因是学校体育教学训练质量不高,以致于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薄弱,而忽视了国家体育金牌观下的战略选择和政策支持。另外,在对待学生体质下降这个问题上,学校体育只是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之一,社会、学生、家庭和环境卫生等都对学生体质下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众不应该对体育教学有过多的指责。建议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功能,卸掉学校体育中的不必要包袱,发挥学校体育育人育体的本质功能。

6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争议较多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施行以后,很多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教师的主导性减少了。为了迎合学生的主体要求,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减少学生的运动量、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等,这种教学的结果是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体质进一步降低。鉴于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越大,教师的主导性越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自主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器材和场地、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等,实际上是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建立和完善在职体育教师培训的机制,对各个年龄段的体育教师进行分批指导。

结语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已经实施了许多年,虽然在改革的进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新课标改革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出现的新面貌新进步,我们应在肯定新课标成就的基础上,正视在新课标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勇于改正缺陷,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课标所带来的挑战,努力为新课标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6:41-45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41

[3]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5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2-56

[5]朱明武,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J].天津体

育学院学报,2006,(5):385-388

[6]季浏.体育与健康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

育学院学报,2006,(4):76-79

[7]高松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评价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8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目标;整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1-02

1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是一个在我国体育理论界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问题。但是,从课程的涵义以及在实践中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认识得出: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结构、程度、进度。其内涵应当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时限、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课程是培养体育能力和为终身健身打基础、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和中心环节。

2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方向,只有明确课程目标,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和组织体育内容,也更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和正确评价。但目前体育教学仍受旧模式的束缚,全民健身的意义和目的并没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和推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确定全民健身的体育教育体系的课程目标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做好改革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题,如果能从体育课程目标的依据、模式等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确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法,必然可以为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3体育课程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从宏观到具体,从高层到低层的一系列目标转化,可分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目标)。教育目的必须适合学校教育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对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前两个目标之间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而课程目标比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因此我们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明确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简单推行。体育课程目标也是这样,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只有在对社会需求、学科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几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切实可行。

3.1社会需求因素。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其中体质是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作为全民健身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突出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任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目标,除了学校之外,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锻炼习惯和体育健身,但仍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

3.2学科发展因素。确定课程目标首要考虑的是学科的功能。体育学科功能包括特殊功能与一般的教育功能,体育学科的特殊功能是育体健身,同时它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课程最基本的目标。国外国内都是以此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课程是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其中主要的是强身健体的必要的基本的体育学科知识,要更有效地达到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整体教学改革试图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接轨,使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有利于创立新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加强对整体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3.3学生个体因素。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研究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等特点,把学生目前的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从而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机,以及学生体质的现状来确定适宜的目标。因此,在确立体育课程目标时,除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达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逐步培养其体育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确定体育课程模式

一般确定课程目标最常用的方式是“需要评估”模式,需要即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体育课程的需要是指公认学生行为或态度状况与观察到的学生状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之处。根据“需要评估”的模式,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模式:

首先:确定课程目标。通过召开体育教育专家会议,全面系统地确定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来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其次:确定事先的课程目标,按对学生教育的重要程度加以排列,以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主次顺序。再次: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对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程度评出等级。最后: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体育课程计划。根据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措施。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9

一、让《新课程标准》理念走进课堂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使我们每一个体育老师都要去面对这种挑战,我们除了迎接之外,别无选择。其实,新课标和课改,没有那么可怕,你看,全新的理念、清晰的框架、明确的目标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们赶上了一个千帆竞发的好时代,《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不正是我们当年学子生涯所渴望的吗?

新标准下的课堂,课改活动在大江南北普遍展开,什么生本课堂,什么“合作小组”的方式等等,不少学校、不少教师都取得了成功,但是改革也难免泥沙俱下,有些老师只是取其形式:让几个同学分成一人小组,就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很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粗看很成功,但不过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所谓课改,就是要我们具有从单纯知识传授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理念,教师要完成从演员变导演的转变,要用行之有效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进而形成技能。

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每位体育教师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为了保证新课程标准的严格落实,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能够得到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认真处理好体育课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认真处理好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三、我们面临的挑战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转变,在教学中学生不是很积极的投入到探索之中。对于学习是否充满热情。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启发,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把学生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一堂好的体育课应具备的条件

本人认为:好的体育课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⑴要有与实际相符的内容和难度。⑵要为学生创造宽松与和谐的学习环境。⑶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获得成功感。⑷要尊重同学们的需求,保护好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⑸运用的方法要灵活,能适应同学们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⑹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也要让同学学会思考。

体育课程新课标篇10

一、新课程标准对改善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目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忧愁,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学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消除焦虑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众所周知,学生处于心理发育阶段,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应激,而体育锻炼恰好能够使学生转移注意力,摆脱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失败,伤病,疲劳等情况,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能使学生提高控制自己,保持心态平衡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三、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在互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离不开群体背景,受认识倾向调节,并且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五、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提出如下建议

(1)努力扩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范围,加强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实施力度。

(2)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体育教师应改变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的认识。在心理健康领域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做出明确的规定,在领域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运动兴趣,本校场地,器械等诸多因素开发校本课程,从而达到这些领域和水平目标。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