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历史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4:09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1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恩?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全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在数据的混杂性中需求相关关系。[1]

目前,学界和业界还未就大数据的规范化定义形成统一的标准,大多从大数据的特点出发进行描述性概括,即3V特征:Volume(数据的超大规模性)、Variety(数据的多样性)和Velocity(数据创建和传输的高速性);之后iDC在《大数据分析:首席信息官的未来架构、技能和路线图》白皮书中指出:“大数据被设计用于从海量的多样数据中获取价值”[2],iBm在《系统管理中用户行为数据建模的若干问题》给出大数据另外一个特征Veracity(真实性)。[3]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有力地重构教学的三个主要特征:个性(individualization)、反馈(feedback)和概率预测(probabilisticpredictions)。决定教育未来的,是那些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来适应学习的组织。[4]

一、历史学科的可视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来源也日益多元化、碎片化、海量化,这远远超出了人脑分析并应用这些数据的能力。科学可视化概念于1987年提出。科学可视化就是为了便于研究数据的动态变化,将符号化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把研究者从复杂的多维数据中解脱出来。可视化的本质是用图形与图像来揭示数据,是处理大量数据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心理学规律显示,受教育者平时生活中接收的信息较大部分来自于视觉,因而图形图像有助于他们理解信息的属性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鉴于可视化技术的优越性,上世纪80年代,可视化作为现代化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借助计算机的图形图像多媒体技术,把各种教学元素信息转换成恰当的图形图像,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可视化教学不但可以传达课本信息,还可以传递教师的态度和观点,随着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可视化必将成为一种有力的教学工具。确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参与其中,我会理解”。

历史学科是极具自身特点的基础学科,一方面其学习研究对象之间具有多元的线性关系,且历史环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只能根据历史遗存进行发散性想象和逻辑性推断,受教者的感受性差,难以理解,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另一方面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浅显性知识的集合,还包含更多的隐性逻辑线索,而这些隐性的逻辑线索才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着力点。如果认为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更加不必提及大学历史教学了。可视化教学将为历史教学带来新的助力,特别是在大数据日益活跃的当下。一方面,可视化教学借助计算机图形图像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上的历史事物图形化、图像化、具体化、动态化,从而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其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弱化了学生对客观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感。另一方面,可视化技术可以把晦涩难懂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错综复杂难以全面掌握的历史事件直观生动地演示出来,并借此发掘出历史对象之间的隐性逻辑线索,分析归纳其历史发展规律。因此大学历史学科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可视化教学将是“视觉文化研究对拓宽教育技术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意义”[5]一次深刻的阐释。

二、大学历史教学现状

根据本科历史教学目标的要求,大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关注基础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但从现实来看,大学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性教导,而忽略了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其进行情景式启发。大学历史教学往往沦为教师的“一言堂”,“阅读”ppt课件,或者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收老师的知识灌输。课堂上学术研究问题很少提及,遇有争议问题,教师很少全面介绍不同观点,或是不做详细阐述和分析。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仅仅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最终导致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模式僵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也逐渐日益消减。

从全人类视域关注历史,犹如个人关切其记忆。作为整个人类学科体系信息基础,历史学是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从而为自身的处境找到历史根源,并因而形成文化传统,为新的挑战提供解决路径。历史教学内容都是过往真实发生过和存在过的社会变迁和思想交融。理想化的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其理解并掌握历史史实,积极主动地学会思考历史现象。

三、可视化教学的实施方式

大数据背景下,可视化教学的实施必须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底层支撑,利用文字描述法、结构示意法、图形比较法、表格说明法、图像再现法、视频播放法展示教学内容。[6]

(一)具象化的图示、表格及文字说明

具象化的图示、表格及文字?f明是可视化教学的重要实施方式,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严密的逻辑线索或内容。

1.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常见的图示法,其中节点表示某种知识概念,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表征知识和结构知识的一种工具,可以显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网络图。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概念图教师可以从全局视角通盘把握所授知识体系,既可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又可以梳理概念间的逻辑性,从而从更高的层次感悟历史。同时,概念图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不同时空维度下体会历史,从而不再拘泥于静态的书本知识。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能够有效传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围绕中心主题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等。思维导图强调图文并茂,借助相互隶属及相关的层级图来展现各级知识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直观视觉元素的匹配来完成记忆链接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学生个体之间历史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启发和指导,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3.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是一种知识及其结构的图形化表达,也是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化展示,由节点、链接(连接各节点的连线)和表达节点之间关联的文字标注所构成,节点由几何图形或图案表示。概念地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知识学习工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概念地图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其所呈现的历史概念及相互关系,表现了构建者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力与掌控力。

(二)直观化的图形与图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日益色彩化、图像化,视觉文化应运而生,借助可见的形象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及有关知识。[7]当前,图形图像已在历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可视化历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形象的史料准备。

1.承载历史信息的图片图画

历史图片是历史事实的物质载体,为历史学家阐释历史进程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也是历史可视化教学的工具。借助图片图画,一方面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图片信息的深层次挖掘,有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记录历史信息的音频视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普及,关于历史的视频音频资料大量涌现,这些都可作为历史可视化教学的信息来源。在收集、挖掘和整理上述历史视频音频时,需去伪存真,遵循适度原则,以历史课堂为核心,服务于知识趣味性的开发,引导教学与育人。

3.构建历史情境教学

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去目睹体验历史发生的情境和过程。因此,如何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是当前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议题。大数据背景下,虚拟历史情境成为可能,为历史可视化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虚拟历史情境是指根据历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以基本史实为线索框架,虚构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创设可视化场景,构建历史教学的虚拟情境,从而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融入一定的历史空间内,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从新的视角对历史进行解读。

四、教学效果和意义

1.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本科历史教学中,主流的教学工具便是黑板和粉笔,教学方式则以口授为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处于绝对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师生之间的知识流动性差,往往处于单向传播状态。尽管借助一些信息手段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应用方法的固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元化的历史信息,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大数据背景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可以融合大量的相关信息,传统的板书逐渐被取代,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教学过程中有较多时间被空余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为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化提供了可能,即教师从绝对的讲授转化为协同的指导,在单向传播知识的同?r,教师可以有较多时间来完成知识的回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协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理解问题。由此可见,借助于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促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变,授课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成为课堂的绝对主体。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2

马克思顺应当时的社会需求,结合历史上的思想理论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成果在当时也得到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教师在课堂上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时,可以对当时的某次工人运动(如英国的运动)进行详细的讲述,从运动起因、经过、参与者状况、运动目的等方面着手,通过这样的内容拓展,使还原的历史背景更富有鲜活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了解该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结合历史背景,由因至果,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便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增强了政治教学的效果。

以历史背景开题,增加教学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与以往的高中政治教材相比,现阶段的政治教材增加了更多的素材和故事,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时代感,这样的教材安排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注意适当利用历史背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授邓小平理论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以《春天的故事》为开场白,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再将其与改革开放以前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经过这样的对比开场,教师再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指导意义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运用历史背景,将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从而加强政治教学效果。

通过历史背景教学丰富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启发学

生学以致用,延伸政治学习的深度任何政治观点或者基本思想都不是空穴来风的。从哲学的观点来讲,物质决定意识,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所以政治教学也不能忽略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多方联系历史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历史资料中由繁至简,概括政治思想和观点,同时也要学会从基本观点回到具体的历史现象,由简至繁。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避免政治教学单一说教的教学现象,同时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基础的学习,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对18世纪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形成历史背景进行探讨。在对18世纪法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历史背景的回顾中,学生知道了当时封建专制和重商主义的政策禁锢了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禁锢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进一步解放。

在当时的法国,宗教是封建专制统治存在的精神支柱,否定了神的存在,就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人民的基础,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就此应运而生,这种思想为后来法国大革命的进行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和理论支持作用。通过这样由此及彼的联系,学生就能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厚的基础所在、无神论思想的渊源以及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作用关系。历史背景的巧妙运用,丰富了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探求心理,加强了政治教学的效果。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背景教学重要性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前提。曾经听过一教师讲课,讲授的是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总觉得该教师讲得不深不透,学生听得不明不白。当时的直觉就是:学生没有了解作者的思想,没有达到语文教学让学生的听课思路、教师的讲课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这三条思路合一的境界。《改造我们的学习》是同志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报告,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一起,是当时整风运动的基本学习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这段历史可能不太明晰,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详细地介绍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这段时间的历史,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心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的。

一、背景教学的重要性

诗人柯岩曾介绍过《,你在哪里》的创作过程,更深切地体会到“时代背景”的重要性。她说,创作首先要有生活。1976年的1月8日,北京上空阴霾密布,我们敬爱的与世长辞了,全国人民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柯岩老师更是悲痛万分,因为她在十年浩劫中被称作“黑帮”,不允许写作,每天只是劳动。而却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她。的人格魅力感召着她,当时她已经十年没有写作了,但她的强烈愿望就是一定要写一首诗,来纪念我们敬爱的。她在出去走走时,看到街头一位老大娘正摸着石头哭:“周―总―理,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哪?”柯岩老师的灵感来了:可以采用民间哭灵的方式来写啊,于是就有了《,你在哪里》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学生既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又知道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就会很容易的理解《,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文学必定和历史、哲学是一家的,它们密不可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又怎能远离尘世而独清呢?在美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英语的时候,甚至课程都是把历史和语文配合在一起的。比如,高中第一年学生的英语课是《世界文学》,他们的历史课就是《世界历史》;第三年的时候英语课是《美国文学》,历史课就是《美国历史》,等等。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相互对照,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学作品都有深刻的了解。中国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一点,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像历史这种课程更是不加重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更要注重背景的讲解,否则学生上完课所得到的东西是浮于表面的,根本抓不住实质性的内容。这是学生的心声:“我只知道如果我不知道背景,有些课文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难道不是吗?”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太浪漫化了,认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以就把一切都往诗意上靠,而忽视或者“淡化”了其他。这样,不仅是对文章的不负责任,而且是对语文教学的不负责任。

二、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两者应并举

(一)抓住时代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社会分合之频繁,时代变迁之迅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文学作品肯定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如讲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时,教师一定要介绍它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沉浸到当时七国纷争的时代中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有那样的历史事件,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有那样的人物,这对他们理解作品的文意和人物性格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孜孜不倦地讲解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多。

(二)抓住作者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次思想

介绍作者背景是每个教师在语文讲读课上一般都会做的。对作者了解后,学生可以站在作者的时代、角度去理解文章,在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之后,学生才能提起对文章的兴趣,进而获得文章的美感。就像上面提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如向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所以他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料。而且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n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文章写作的不易。教师如介绍到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并受腐刑这一事件,相信学生会油然而生出对作者的敬佩之情,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就很容易能达到了。

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割裂开来讲,两者应很好地融合起来。

三、介绍背景应抓住时机

现在有的教师上课介绍背景时随意而为,不加考虑,想什么时候介绍就什么时候介绍;有的则照搬,每篇文章都是在一开始提到作者时就介绍背景,这两种都不是很好的背景介绍方法。介绍背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文导入的设计时,就要想到是不是这时候可以立刻转到作者与时代的介绍上来;2.有些学生学过的文章,可以通过学生原来的积累来介绍,教师再进行补充;3.有的文章在文中会涉及一些时代背景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适时补充,和文章结合起来讲效果会更好。

四、背景介绍应张弛有度

现在有些人认为语文教学应淡化背景介绍,我不这样认为。背景是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你不刻意花一部分时间去介绍,也会在无意间涉及,这就是量化的问题,关键看文章所需的背景关不关键,重要的肯定要多讲,不重要可以较少涉及。比如,哪位可以将屈原的《离骚》(节选)抛弃掉背景再分析呢?那样的话学生可能连屈原是谁都说不清,还能理解他的文章内容吗?当然,介绍背景也不能花半节课那么长时间,失去语文教学的意义。如听一位教师讲《荷塘月色》,他谈到文章的情感时,提及文中背景,不仅花了很长时间,而且一股政治气味迎面杀来,我本来沉浸于美好的景色之中,他的一番分析一下子打破了这篇文章的美,这就不像是一节语文课了。

五、可以选择不同手段插入背景教学

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进步,教学可以从纯粹的老师讲改为适时地用不同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圆明园遗址》时,截取了几分钟《火烧圆明园》的视频,里面既有当时烈焰冲天的惨烈画面,让学生获得深刻感受,又有画外音在介绍这座园林当时从恢弘到衰弱的概要,这时学生在心灵上就产生了共鸣,课堂目标也就一步步地实现了。

语文不是完全就是教师传授这么简单,但脱离传授又是万万不可能的。背景的讲解也不是淡化就行了,而要注重它的讲授。文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学也要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美感等更高的形式。背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以被淡化。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史大明.语文教学案例选评.学苑出版社,2007.2.

[3]巢宗祺.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4

自古以来,语文包含着历史,历史包含着语文,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通过利用历史知识,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课文内容都与我国的历史有关。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历史,那么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利用历史知识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很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像《七律·长征》就是以长征为历史背景,《陈涉世家》则主要以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为历史背景。长征的历史背景,说明了作者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是表明一定要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的中心思想。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为历史背景,说明了农民不堪忍受当时统治者的残暴,想要争取自身自由与生活美好的愿望。像《纪念白求恩》一文,是以我国的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学生对于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章中,白求恩在抢救一名伤员的时候,皮手套被划破,透过受伤的手指,不幸感染为败血症,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在河北省完县黄石口村逝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有关内容,与实际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就会理解《纪念白求恩》一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为了讴歌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又如,吴晗的《谈骨气》,课文中运用了三个历史事实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例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同一观点,其目的是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学习古人的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做有骨气的人。因此,学生在学习诸如上述类型的课文的时候,可以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这样,在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方面更加容易一些。

二、利用历史知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利用历史知识,能够充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像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我们如果了解陶渊明当时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就能够了解陶渊明的人物性格。陶渊明处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因此,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因此,我们可以了解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希望处在一个和平的盛世里,使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的人。又如,我们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如果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把握杜甫的人物性格特点了。唐肃宗乾元二年,由于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杜甫辗转到四川。并且在亲友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杜甫是一个关心时事,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诗人。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课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历史知识,能够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有利于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利用历史知识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历史知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教师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了解华夏文明。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历史知识,恰恰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如果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就能够对我国古代先人在带兵作战中的聪明智慧有所领悟。如果学生对唐代历史有所了解,那么一定会充分理解为何在唐代会出现一大批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优秀诗人。如果学生对清代末年的历史有所了解,就能够知道为什么频频有先进思想的人领导起义,实行变法。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具有深刻的了解,进而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古文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元资源教学方式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教学应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为切入点,多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资料,让他们在自主研读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关键点和平衡点,获得更多的感悟。围绕资源的活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让历史在多媒体呈现和情景剧再现的过程中绽放应有的活力与光彩,定能在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的前提下,让他们真正喜欢上历史。

一、借鉴其他学科,了解事件根源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却给当代人以深思,因为“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历史与其他的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治国方略、经济政策、生活习俗变迁等都体现在历史,都通过一定的文学、经济、社会、地理等方面知识予以呈现。由此可观,历史学习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以此摸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多元学科的融入,让历史不再被孤立,而是作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被重视。如人教版必修2的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讲学时,围绕“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章节内容,我要求学生从英国的地理位置、启蒙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学习资料中找出工业革命发展的有关印记,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理解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输入。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围绕“工场与工厂”的区别,要求学生就其中的产生原因予以剖析,并找出相应的证据。通过其他学科的融入,能使得学生在掌握历史事件根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感知。

在借鉴其他学科时,可要求学生通过某个具体历史事件挖掘相应生成点,帮助他们在主动探知中获得感思。运用适当的文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归纳,让他们找出相关背景元素,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特征所在。引导学生根据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让他们在主动剖析原因的过程中形成感悟,加深理解与记忆。

二、借用媒体资源,深化发展过程

多媒体让历史更有动感和色彩。借助多媒体丰富和拓展历史资源,让学生在充分调动自身的眼、口、手、脑等多种学习感官直觉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产生更为直观清晰的素材,让他们的理解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其中内容,更能够使得学生跳出课本思维定势的束缚,让他们有更多参与互动交流的机会。

多媒体运用,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历史的过程中产生更为给敏锐的判别技能。如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中,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四大发明”,让学生从四大发明的外表图形特征、历史背景知识、重要的影响等方面认识四大发明。在此基础上,对浑仪、《授时历》、《本草纲目》等一一予以展示,并通过截取相应影视片段,让学生从中了解相关背景知识,鼓励学生就“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巨大影响”从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从动态化的展现中获得丰富感思。历史知识的动态输出,使得学生走出对教材进行单一背诵识记的模式,让他们在主动掌握相应历史术语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感知,形成更深刻的认知体验,促进历史素养的内化生成。

依据课程教学要点,围绕教学需求创设多样化的导思问题任务,能使得学生的学习理解更加集中,感悟体验更加深刻。借助相关事件探寻更为有趣的背景知识,能使得学生在开阔眼界和思维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素材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习认知,多运用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归纳总结,能使得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更有深度,更能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三、运用剧情表演,增强感知体验

借助剧情再现的方式再现历史,能让历史更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更有利于学生在触摸过程中深化识记和感悟。为学生营设宽松自由的演绎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在积极探索和自由尝试中获得更多感悟,让他们在大胆演绎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有利于他们在自我表演的过程中产生更为丰富的体验,便于他们掌握其中知识要点。

通过剧情表演展示,使得学生由台下主动走上台前,让他们在自由展示的过程中延伸理解感知思维。如在必修3的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自编自演的机会,要求他们围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要求学生模拟董仲舒、汉武帝等角色,围绕“董仲舒怎样向汉武帝提出自己的见解”、“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推行董的主张”等,让学生在模拟君臣对话的过程中了解本课的要旨和主张。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就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和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让他们真正体味其中真实内涵。学生通过剧情再现的方式展现学习内容要点,更能够使得学生将识记理解主动转变为拓展运用。

在指导运用中,多引导学生围绕相应内容,在整体探知和综合理解上,主动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帮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的缘由、人物主张、背景意义等方面,形成更多的自我探学和主动拓展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演绎内容,让他们在不断开阔眼界和动态演绎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多给学生自我发展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在自觉调节和主动优化中探寻更多彩的学习思维方法,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识记运用,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充满情境趣味的,围绕再现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在融合入多样化学科的基础上主动协作探究,借助多媒体资源丰富背景环境,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感知中提升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多给学生自我演绎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丰富思维及感知中主动学习历史,品味历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志新.资源整合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转变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4(25).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6

【关键词】影视资源教学资源历史素养历史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在对历史的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影视资源,不仅使得历史的样貌可以充分展现,而且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影视画面。如此而来,死板枯燥的教学文字富有了自己的生命活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学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在对隋朝大运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影视节目《大运河》的一部分,对其加以细致的课堂节奏把握,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运河的壮丽。通过影视资料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文字与图片讲解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更加浓烈,开始积极主动的进去学习状态。

二、再现历史画面,提高学生历史认知水平

就一定程度而言,影视资料可以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不再自我想象臆造教材中的文字与图片对历史场景的描述,而是将当时的历史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直接融入当时的历史场景当中。如此而来,学生关于对历史的学习就不会是死板的背诵,而是对整个历史时期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加以理解记忆,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更加深刻。比如,在对“唐朝”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节目《贞观之治》的片段选取,使得学生对于唐朝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这部影视节目对于当时唐朝的文化,房屋,衣着,习俗等的还原程度较高。教师在对影视片段进行播放的同时,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的进行了解。

三、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养

在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历史学科特征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这没有办法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必须由学生逐步地去了解,去体会,去消化。通过对影视资料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观看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神游历史,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世界价值观,确立积极有意义的人生观和求知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对近代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教学时,通过对影视节目《火烧圆明园》的播放,使学生了解当时八国联军的各种罪行,亲眼看到文化瑰宝圆明园的覆灭。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谨记国耻,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更加强烈。学生在记住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影视资料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至关重要,但是影视作品不是对历史情景的完美还原,它掺杂了现代的诸多艺术创作和想象臆造,与很多的史实相背离。教师要充分的认知到这一点,再对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对学生进行探知学习的引领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历史知识来进行小组的讨论。如此,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历史真伪的判断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获得正确学习的同时,还学会了思考。比如影视节目《武媚娘传奇》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知识的了解总结,节目中的服饰等内容就有很多与史实不符之处。通过对史实记载资料的查阅,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课本知识和对相关记载的查询,指出节目中的衣装与时代背景的不符,发展故事情节更有很多为史实依据的臆造之处。如此,不但引起了学生对于“唐朝”这一课时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学会了探知新知,使学生对唐朝的文化知识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更使学生形成了思维上的分辨力,可以从正确的方向去认识历史,掌握历史。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化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47-01

历史这门学科既严肃,又丰富、生动。如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能得到激发。历史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它是一种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果的手段,下面笔者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高中历史课堂的情境化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地亲近历史、爱上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1课程情景化概述

课堂情景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氛围、情感传递、语言等隐性因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某种情境进而接受信息、获取知识、做出思考。

从“教”的角度来看,课堂情境化教学的流程有三个步骤:(1)创设情境;(2)激励学习;(3)引导反馈。这三个步骤要求教师需要在认真研究教材、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历史情境,比如布置教室、板书图画等,先让教学环境引出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情境化教学的流程也是三个步骤:(1)受到刺激;(2)融入情境;(3)获取知识。在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学生会因为受到的感官刺激慢慢走入课堂情境,不知不觉地获取历史知识。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平台。

情境课堂的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达到情感的共鸣的方法。情景教学中历史场景的创建可以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的良好发展。

2情景化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运用背景音乐感染学生

音乐有着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人们在音乐的感染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联想与想象。又因为音乐创作多以历史为背景,因此很容易带领聆听者走进创作者的情感思维中。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如果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背景音乐在课堂上播放,教学课堂的气氛立刻就会被渲染得充满历史感,引发学生的共鸣。

比如,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也相继沦陷,东北的老弱妇孺全都集结街头。《松花江上》的创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首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这首独唱曲以满含痛楚的感情唱出了悲痛欲绝的声音,让聆听之人无不感同身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与《抗日战争》的主题无疑是不谋而合的。教师通过这首歌曲的播放,可以迅速地让学生感受到那时候东北人民在沦陷之后的悲痛,进而勾起学生的激愤之情。这时候,教师适时地讲解日本的侵略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也就能牢牢地掌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2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历史情境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某个历史人物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消除对历史的距离感以及陌生感。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去探索人物的心理、想法、状态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以及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探究得越深入,就能越准确对高中历史进行评价。

比如,高中历史中有一课讲的是鸦片战争,这一课的主人公是禁烟英雄林则徐。如果教师可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揣摩林则徐的心理活动进行角色扮演,那么学生就一定可以在探索这位禁烟英雄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是顶着这么大的压力进行禁烟的,也就更能体会到他对人民、国家所怀有的责任感让他完全将自己的利益以及生命抛诸脑后的伟大精神。学生在表演林则徐禁烟时的决绝与果敢时,也会被他的民族大义所感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2.3多媒体技术

历史是无法重现的过去,但历史影片却能很好地展现那时候的情景、状态。

教师通过播放历史影片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也能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通过观看影片的形式来学习历史知识一定比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方式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影片的播放让学生受到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因此他们所受到的感染与震撼也会更加的深刻与真实。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合适,会带来比播放背景音乐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情景化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让教师从客观传授知识位置转换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引导者的位置上。通过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及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历史影片的方式,教师达到了让学生从情感上对中国的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进行探索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价值观、民族观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佳波.探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措施[J].新课程.中学,2013(1).

[2]顾小军.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7).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8

俄罗斯教育家苏霍拇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是培养人”。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以往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注重音乐欣赏的本体教学,不注意挖掘音乐的文化背景。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刘先生在这段话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音乐欣赏教学应重视音乐的文化功能。音乐是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挖掘音乐的文化背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牢牢把握音乐欣赏的文化特性。

无论哪一首音乐,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恰当挖掘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充分理解音乐中的文化背景,不仅可以起到欣赏音乐、主动学习音乐的效果,还可以对学生起到文化启蒙的作用。

一、深层挖掘音乐欣赏特定对象的多层次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

我国民族音乐有非常丰富的素材,有很多民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宋祖英演唱的《小背篓》是老少皆宜、耳熟能详的音乐。

在欣赏《小背篓》之前,我们不妨挖掘一下这首音乐的农村生活与民俗文化背景。对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城市小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见过小背篓是什么样子,可以用来做什么,为什么这首音乐用小背篓来命名,只有把小背篓的样子说清楚了,把湘西用小背篓背小孩的风俗习惯说清楚了,学生才能理解这首音乐所表达的感恩之情。所以在音乐欣赏第二遍的时候,我特意把带有小背篓的镜头停下来,让小学生们仔细去观察小背篓的样子,再告诉他们,这样的小背篓到底是用什么做成的,顺便给学生讲述,在湘西农村,用小背篓带养孩子的风俗。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提很多问题,他们问得越多,对小背篓所包含的深情厚谊也就理解越深。正是农村这样的文化生活环境,所以就有了《小背篓》这样的音乐作品的产生。

在挖掘了民俗文化特色以后,转入另一个文化层面:旅游风景文化。在这个环节,我把到张家界旅游时拍摄的风景图片以及在风景区拍摄的儿童、妇女等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看,我借助旅游风景和人物映像,让他们看见了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这个环节以后,我让学生第三次欣赏《小背篓》,这一次,学生听这首歌的时候,感受有了很大不同。

然后我转入第三个层面:人文精神背景。在这个环节,我把收集到的宋祖英从小到大的各种图片做成ppt,播放给学生看,一边播放图片,一边介绍宋祖英阿姨是怎样在湘西的小山村里长大,后来又是如何在县民族歌舞团报名参加音乐选拔考试,后来又怎样进入大学学习音乐专业,再后来又怎样进入公众视野,并在春晚舞台上红过几十年。这个过程非常生动的展示了一个农村小女孩经过一次又一次人生转折的过程,也从这个过程,这些小学生们看见了一个成功音乐家的成长轨迹。这对小学生很重要,因为,一个成功音乐家的成长过程对他们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而这种精神上的启迪是潜移默化的,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可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又一颗梦想的种子。

也正是在这个环节,孩子可以看到,为什么《小背篓》这首歌宋祖英能够唱得这么深情,因为那就是她对自己童年的深刻回忆,正是她那极具特色的童年生活,给她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婆的爱,妈妈的爱,乡亲的爱,师友的爱,让她不断超越自己,成就辉煌人生,其中蕴含的对父老乡亲的无限深情,都在那韵味悠长、动听婉转的音乐里。

在经过对这首音乐的农村民俗文化、旅游风景文化、人文精神文化的层层挖掘后,孩子们对这首音乐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这三个层面的挖掘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层面,层层推进的文化影响力对他们的教育渗透也越来越充分。在完成这些认知以后,孩子们对这首歌的理解就更深了,在学习演唱的时候,学起来也很快,情感投入也很集中。

二、深层挖掘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史”“乐”结合提高音乐的文化渗透力

一部音乐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起着积极作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做到以史讲乐,以乐讲史,史乐结合,不仅能够以音乐为基础更好的体现音乐作品的文化历史性,也能让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音乐作品有更好的理解。

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深得小朋友们的喜欢,因为,这是一部抗战题材的历史剧,也更是一部少儿题材的电视作品,影片主角小兵张嘎和小朋友年龄比较接近,所以孩子们喜欢看这部电影剧。

在教学的时候,我把音乐欣赏和电视剧的观赏结合起来,重点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在课堂上把《黄河大合唱》、《王二小》等题材一一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明白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把历史文化背景与影视作品的产生联系起来讲,学生们听得认真,看得投入,学习效率非常高。

三、注意影视文化背景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设计

高中历史不仅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而且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具有更广的内容、更深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难[1]。但是,据相关教育实践活动证明,高中生历史学不好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历史教师造成的。在过去,高中历史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学生听讲、划重点、记笔记等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的知识,但是长时间采用此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提高。

一、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具有大量丰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使学生将错综复杂、大量的历史脉络进行疏通、理解、掌握,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人类最好的教师是兴趣,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再对其进行细心地引导,从而使其学习历史的效率得到提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参与至其中,而且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若想让学生对每个朝代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仅仅依靠单纯地死记硬背是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行培养的,反之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反感、讨厌等不良情绪[2]。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影视剧,然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主地预习本课内容,从而能够将本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掌握。自主预习能够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地培养。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就每个小组提出最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鸦片”一词的由来是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何特点,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危害?然后请各小组代表阐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最后由历史教师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归纳、点评。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合作团结、互动学习的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充分地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让历史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充分地了解历史背景与史实

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历史背景与史实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使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然而,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完全地呈现,因此容易使学生过于简单地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误解[3]。所以,在人性化课堂上,高中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充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与史实,使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理解历史内容。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教材上只简单地介绍了日本从锁国逐渐走向开国,倒幕运动以及明治政府成立等历史背景,而没有详细地介绍为什么日本会成立明治政府,明治维新运动的根本意义如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以上几点进行补充。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入明治维新的更多史实,让学生客观地认知该历史事件。

三、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情景,以抽签的形式选出一个小组,让该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某历史事件中的任务,尽量还原历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而且能够对其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还能够使其积极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4]。另外,历史情景教学还能够让观看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若学生未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历史教师则应在适当的时机将表演中产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呈现历史,从而避免误导学生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人性化课堂教学理念能够大力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并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历史课堂的教学重点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式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了解、掌握历史背景与史实,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地感受历史。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灵活地应用其他有效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才能使人性化课堂教学的优点得到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31-37.

[2]徐波.高中历史教学人性化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6(08):55.

大学的历史背景篇10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文科学习方式——记忆和背诵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学习,这样的方式不断为学生所诟病。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化,互动情景式教学模式不断被引入到高中学科教学中。本文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对互动情景教学模式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1.互动式教学的优势

传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很多高中生都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和乏味,这种感觉都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都将历史知识的“记忆”作为了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我们要在历史中提炼出一些规律以及让高中生学会从历史中学会思考。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就能很好让学生摆脱“背诵”带来的烦恼。

1.1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课程从始至终都由老师来讲解,甚至练习题也是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种方式对于学习和认知能力欠缺的初中生来说比较适用,但直接束缚了高中生学习和思考能力,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能力。

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将历史课堂交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上的适当适量交流,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投入的方式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1.2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历史教学中灌输和背诵式的教学方式,在解放教师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参与教学环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枯燥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每一个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我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2.互动情景式教学方式应用策略

互动情景式的使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开始才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们都融入其中,否则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节中,我们在课程的伊始就改变叙述方式,通过ppt的放映,从X女士的一天入手来解读:X女士一大早起床,先用佳洁士(美国)牙膏刷牙,之后又用自然堂(中国)的洗面奶洗脸,之后套上一件阿迪(德国)的外套和一件耐克(美国)的运动鞋,吃完早饭后揣着三星(韩国)手机就出门了。之后反问同学们从这样一个场景中我们能够发现当前经济的什么发展趋势?学生当然会立马答道:“经济全球化。”紧接着让同学们踊跃发言来说说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寻觅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这样新颖的授课方式,首先能够让学生轻松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学习内容的了解。

紧接着,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我们引入主题,在黑板上写下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从现状入手,带领同学们重回到工业革命时期,然后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让同学们思考这些阶段的哪些产物让我们今天都获益匪浅。简短的讲解加上学生的认真思考,课程的主线就迅速显现出来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互动情景模式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引入方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互动模式并不应拘泥于形式,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践经验,注意策略方针。

2.1教师的精心准备

情景模式的创建能够让学生通过形象的事物感知来历史,形成历史的印象,进而顺其自然地掌握历史知识。而情景的创建是离不开老师精心准备的。

从上面例子我们看到,互动情景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课下的准备:课上需要的课件、视频、小故事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收集。史料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比如在鸦片战争中,许多学生对于一系列列强占领中国的时间以及不平等条约签订时间先后顺序不是很明了,而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外多收集一些当时世界大环境的史料,同时还有一些能够利于记忆的有趣历史插曲,在课堂教学中带入,就能够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能够解决这些困难。

这些课下功夫的花费其实并不会占用教师太多时间,反而会让课堂更加轻松,也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2.2情景创设中要注重提升学生创造性

历史教师在创设情景过程中,要明确我们采取这种思路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创造性,因此,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太过于主观,要设置一些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具体实施中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相一致,过程综合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比较等,能够培养学生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在方法中注重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频率。

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经常性设置一些情景剧的表演,比如甲午海战等,让同学们自己去设计符合当时情形的台词,并在表演之后,让同学们相互之间讨论台词中体现出的何种历史背景。

此外,在互动学习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合理性也比较关键。问题既不能违背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要联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区探讨问题。

2.3情景设置“因地适宜”

历史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否。往往某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对于知识点a来说非常适合,但是对于知识点B来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教学方式。

情景互动教学方式同样如此,教师不能简单为了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一味地采取情景剧的模拟来教学每一个历史知识点,比如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没有必要去互动,不仅占用很多的时间,不能让学生们发散思维,同时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成功地实施互动情景式教学方式,同时处理好学校支持的程度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

此外,学生的知识范围、软硬件能力、班级风气都是互动情景式教学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做好“因地适宜”的设计互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