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前沿知识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02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1

关键词:碳储量;碳汇潜力;经济价值;沿河县森林类型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2304

1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全球植被碳储量的77%左右,植被不仅本身能够吸收和贮备大量的碳,而且植物的凋落物混入土壤也成为巨大的碳汇。森林碳汇通过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减缓气候变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是当今全球缓解大气中Co2浓度的重要措施,森林所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林业生产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沿河县主要森林类型碳汇能力、森林碳汇潜力推算以及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分析,为沿河县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和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2材料和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8°03′49″~108°37′53″,北纬28°12′45″~29°05′23″,南北长98.28km,东西宽53km。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流经全境,将全县分割为西北、东南两大部分,西北部系大娄山脉,东南部系武陵山脉。地貌以溶蚀地貌为主,侵蚀、剥蚀堆积地貌次之,地貌类型以低中山峡谷、低中山山原、低山沟谷为主。国土总面积2468.8km2,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18℃,年降水量1050~1220cm,年日照时数1100~1400h。极端最高气温42.6℃,极端最低气温-5.4℃,无霜期251~317d,≥10℃的年均积温3778~5649℃。林地总面积129605.61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2.5%,森林面积76938.52hm2,森林覆盖率35.61%,活立木总蓄积3219114.03m3,森林蓄积3166415.58m3。

2.2研究方法

2.2.1森林碳汇量计算方法

(1)研究材料的基本数据来源于2005年沿河县第3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1],以有林地为研究对象,根据主要组成树种,将沿河县有林地分成7大类森林类型:马尾松(马尾松、华山松),杉木(杉木、柳杉),柏木(柏木、侧柏),杨树,阔叶(硬阔、软阔、阔叶混),针叶混和针阔混。并分别统计出各类型面积和蓄积。

(2)森林碳汇量计算方法有碳密度法、碳平衡F-CaRBon模型式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基本属于纯自然科学范畴,计算虽然比较精确,但同时也比较复杂而繁琐。从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角度出发,不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研究采用郗婷婷、李顺龙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森林蓄积量扩展法[2]。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的基本思路为以森林蓄积(树干材积)为计算基础,通过蓄积扩大系数计算树木(包括枝丫、树根)生物量,然后通过容积密度(干重系数)计算生物量干重、再通过含碳率计算其固碳量。这样计算出来以立木为主体的森林生物量碳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树木生物量固碳量与林下植物固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树木生物量固碳量与林地固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森林全部固碳量。森林全部固碳量计算公式为:

CF=∑(Si×Ci)+α∑(Si×Ci)+β∑(Si×Ci),

Ci=Vi×δ×ρ×γ。

计算式中Si为第i类森林的面积,Ci为第i类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密度,Vi为第i类森林类型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α为林下植物碳转换系数,β为林地碳转换系数,δ为生物量扩大系数,ρ为容积系数,γ为含碳率。在计算沿河县森林碳汇量过程中,各种换算系数取ipCC的默认值[3]:森林资源蓄积扩大系数δ,该系数功能就是将树木为主体的生物蓄积量,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1.90;含碳率γ,该系数是为了将生物量干重转换成固碳量的转换系数,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0.5;容积密度ρ,该系数是为了将森林全部生物量蓄积转换成干重的换算系数,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0.5;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α为0.195,其作用是根据森林生物量计算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β为1.244,其作用是根据森林生物量固碳量计算林地固碳量。Co2/C换算系数为3.67,表示森林固定1t碳相当于吸收大气中的3.67tCo2。

2.2.2森林碳汇容量及潜力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提出的计算思路和方法,结合沿河县“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目标[4],到201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1.38万hm2,林木总蓄积达到700万m3,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50%以上;到2020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3.73万hm2,林木总蓄积达到1000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分别计算沿河县实现目标森林碳汇容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培育及集约经营措施,提高林地质量,假设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逐步增长并最终达到100m3/hm2,分别计算沿河县森林碳汇潜力。

2.2.3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计算方法

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评价参数主要是指碳汇价格,其单位是:元/t(碳)。其计算方法较多,由于各国计算方法、价值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其统计方法或模型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目前较常用的计算固定Co2价值的方法有2种,一种是造林成本法,它是根据所造林分吸收大气中的Co2与造林的费用之间的关系来推算森林固定Co2的价值;另一种是碳税率法,环境经济学家们使用瑞典的碳税率。

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不同主要森林类型碳汇经济价值,本文同时采用中国造林成本法和碳税率法进行计算,将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平均,得到比较合理的碳汇价格。中国造林成本法按[251.4元/tC]、[260.9元/tC]、[273.3元/tC]和[305.0元/tC]等4个单价价位,采用取平均值;国际上通用的瑞典碳税率,即150美元/tC,计算碳汇价格,分别计算出沿河县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经济价值(见表1)和全部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见表2)。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

由表1计算结果,沿河县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汇储量为366.84万t,固大气中的Co2量为1343.29万t。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之间固定Co2的能力差异很大,碳储量在2.08~240.14万t。不同的森林类型当中,马尾松树种的碳储量是最大的,在整个沿河县森林树种中占了65.53%,其次是阔叶,占19.32%。碳储量最大的马尾松树种是碳储量最小的针叶混交林的115倍,可见,沿河县各森林类型面积、蓄积分布不均,同时,也反映出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在沿河县森林类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其碳储量之和达到291.93万t,所占比例之和占沿河县总碳储量的79.58%,碳汇能力占据着了主导性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2森林碳汇容量与潜力

由表2计算结果,沿河县现有森林碳汇储量366.84万t,按“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目标要求,到2015年和2020年森林碳汇容量分别为810.30万t和1158.47万t,森林碳汇潜力分别是543.46万t和791.68万t。如果在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加强集约经营措施,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森林碳汇潜力会更加明显,碳汇潜力可以分别达到684.72万t和1223.81万t,分别是现有森林碳汇储量的1.86和3.34倍。

3.3森林碳汇经济价值

由表3计算结果可知,各种不同的碳价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沿河县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经济总价值在100018.9~374176.8万元。即造林成本平均值为100018.9万元,采用瑞典碳税率计算碳汇价值为374176.8万元,两者平均即得到整个沿河县的森林碳汇总价值为237097.9万元,所以固定Co2的经济效益可达到870149.2万元(1t碳相当于3.67tCo2)。其中以马尾松树种的经济价值最高,占了总价值65.54%,其次是阔叶树,占19.32%,这2种森林类型的碳汇经济价值占了全县总量的84.86%。这说明了在沿河县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碳汇能力主要体现在马尾松和阔叶两种森林类型。

3结语

(1)森林类型面积、蓄积分布不均,碳储量差异明显。沿河县主要森林植被的总碳汇储量为366.84万t。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间固定Co2的能力差异很大,碳储量在2.08~240.14万t,这说明由于森林类型面积、蓄积量的不同,它们的碳汇能力也有所区别。对各森林类型碳汇量的比较得出碳汇能力主要集中在马尾松和阔叶树2种森林类型中,以马尾松的碳汇储量最大,在整个沿河县森林树种中占了65.53%,其次是阔叶,占19.32%。这说明了沿河县是以马尾松为主体的森林结构,其碳汇能力在沿河县森林中占据了主导性作用。

(2)森林碳汇能力与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密度有关,森林类型物种、林龄结构等不同,其碳密度存在不同的差异。碳密度是衡量森林单位面积固碳量,碳密度大小与森林面积、蓄积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森林林龄结构不同,单位面积碳密度存在不同的差异,沿河县森林平均碳密度为19.56tC/hm2,与我国的森林平均碳密度(1998年)44.91tC/hm2[5]要低得多,反映出森林面积中分布中、幼林龄多,近、成、过熟林少,龄组结构不合理。而且中、幼龄林的碳密度又远低于成熟林的碳密度,现实中、幼龄林所占面积较大及蓄积量低是导致沿河县现存碳贮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森林碳汇能力的潜力有待于挖掘和发挥。

(3)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集约经营措施,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及森林碳汇潜力有效途径。虽然沿河县现有森林碳汇储量仅为366.84万t,按“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目标要求,到2015年和2020年森林碳汇潜力分别是543.46万t和791.68万t。若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加强森林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碳汇潜力可以分别达到684.72万t和1223.81万t,分别是现有森林碳汇储量的1.86和3.34倍,碳汇潜力巨大。由此可见,扩大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是实现森林碳汇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和合理利用,也是保证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有效增大碳汇功能的重要工作。

(4)森林碳汇量所产生的碳汇经济价值,为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及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可靠依据。根据造林成本法和瑞典碳税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估算,沿河县森林碳汇总价值为237097.9万元,固定Co2的经济效益可达到870149.2万元。其中以马尾松树种的经济价值最高,占了总价值的65.54%,其次是阔叶树,占19.32%,这2种森林类型的碳汇经济价值占了全县碳汇总价值的84.86%。它们的经济价值有着巨大的发挥潜力,可为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

通过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能力及森林碳汇潜力的估算,不仅对于森林的恢复重建以及保护、管理和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经济效益上讲,还对林业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造林、再造林项目和森林经营管理活动来缓解大气Co2浓度,增加随之带来的碳汇经济效益,为建立碳汇交易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对贫困山区,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出台相应的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使林农更好地经营和管好林地,为使森林资源走向未来市场,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从目前沿河县森林资源林龄结构上看出,中、幼龄林碳汇量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它们正在逐步发挥其主导作用,未来沿河县森林碳库也将越来越大,所创造碳汇经济价值也会随之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R].沿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2005.

[2]郗婷婷,李顺龙.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林业经济,2006,12(6):519~526.

[3]侯元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R].沿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2010.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2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英语调查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00101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16-02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各前沿学科的基础,具有内容前沿性和国际通用性强的特点[1],发展更新快,所以应该进行适当的英语教学改革,紧跟分子生物学国际前沿,帮助学生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体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但英语的使用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了国内高校37门《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中教材、课件、试卷与讲授等方面英语使用的比例和形式,并从课程特点、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为高等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公布的37门国家、省和校级《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其中国家重点本科院校课程17门,普通本科院校课程20门。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以及相关院校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方面的内容。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教材与参考教材

表1教材选用情况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先进性是教学内容先进、新颖、前沿的基础,所以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来说,教材的重要性更是毋庸质疑的[3]。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和概念相对老化、陈旧、时效性较差,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一些优秀的分子生物学类教材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的特点。由于分子生物学知识深奥,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使用英语教材是可行的,但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能造成英语和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均不能学好,所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0%的课程选用了英文原版或影印版教材。鉴于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差距很大,59.5%的课程选择英文参考教材与中文教材相互补充,力求授课内容的系统、凝练,并与国际接轨。

(二)教学课件

表2教学课件选用情况

分子生物学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目前高校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能更好理解所学的重要概念、原理和分子生物学过程,因此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是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课程采用传统中文课件,只有8.1%的课程选用英文课件。英文课件对学生思路的拓展在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个人科研过程中都会体现出来,但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学生对专业英文词汇的陌生所导致的抵触情绪,英文课件中复杂的陌生词汇和每一知识点的术语进行中文注释,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4],所以35.1%的课程选择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试试卷

表3试卷语言选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64.9%的课程试卷中不涉及英语。英文试卷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一些专业进展和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全英文的试题会使英文较差的同学无法正常发挥真实水平,所以只有5.4%的课程选用英文试卷。为了防止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在试卷中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英文解答题目,这更符合应用性本科高校的特点,使英文好和专业学科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在试卷上都有展示空间,以便真正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显示29.7%选用中文和英文相结合试卷。应该注意的是需依据学生总体素质适当调整中英文试题比例及试题类型,总体上看,英语试题分值可占总分的30-50%[5]。

(四)课堂讲授

表4授课语言选用情况

分子生物学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大。从语言大环境上来说,英语在中国不是社会主流语言,也不是第二语言[6]。英文教学不仅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对老师有极高的要求,资料显示现在很多学科教师不能全面驾御英语,所以67.6%的课程选择全中文授课,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没有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只有2.7%的课程,也就是个别重点院校尝试以英文为主的讲授方法,个别难懂知识点和术语用中文解释,这也需要学生的英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消化课堂上的知识。而英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取保守措施,使用中文为主进行教学,一些重点专业词汇和知识点用英语重复强调,这样能够两者兼顾,不会出现学生放弃学习的情况,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此种教学方法达到29.7%。

三、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渗透英语教学的比例较低,50%以上的精品课程在教学教材、课件、试卷和讲授中采用全中文形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中进行英语教学的渗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坚持双语培训,使教师自身素质不断巩固和提高,具备广博的系统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比如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英语角等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特别是本专业的术语、语句,听懂课堂用语,逐步进入英语语言环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英语比例,采取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对英语所占比例进行调整,使英语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启江,丁国华.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5):57-59.

[2]张雨.地方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建设刍议[J].教学研究,2012(1):140-141.

[3]刘权.使用英文课件进行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2011(21):47-48.

[4]刘灵芝,肖亦农,孙军德.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5-118.

[5]倪晨晨.浅谈“双语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1(12):94-95.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3

关键词:恐怖主义;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定量分析;时间序列

中图分类号:K901.5文献标识码:a

“9・11事件”的爆发将恐怖主义推向新的高度,恐怖活动日渐猖獗,恐怖主义成为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之一,是对所有国家和人类的挑战[1]。如何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也掀起了恐怖主义研究的热潮。到目前为止,恐怖主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极其重要的政治性历史记录、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和恐怖组织上[2]。在恐怖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方式上也已经有诸多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成果,并通过文献发表、政策制定和反恐应用等形式进行展现。文献计量分析是一种解释学科研究发展规律的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运用普遍[3],采用数据和统计学方法对恐怖主义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相关隐含信息,分析恐怖主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恐怖主义研究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4-5]。本文通过对恐怖主义相关文献信息进行采集,以客观计量的方式对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确定了恐怖主义研究的知识基础和主要研究视角,并且归纳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分析恐怖主义的研究前沿,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展现,明晰恐怖主义研究的领域与方向,为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恐怖主义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来自webof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该数据库在现有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更新及时,收录的文献质量较高,覆盖的领域全面。以“terrorism”作为主题检索关键字,“article”为文献的检索类型,选取1991年~2015年为研究时间段,通过检索和提炼,共筛选出相关学科范畴内的文章共计8216篇,作为本次分析的样本文献集合。然后,采用CiteSpace软件,运用共被引分析,词频分析、膨胀词探测等方法进行文献数据处理,并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展现,进而对处理结果进行解读。其中,共被引分析是指对两篇文献共同出现在第三篇文献的施引文献参考目录中形成的共被引关系的分析[6]。共被引文献的集合是在研究特定领域时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文中通过共被引分析对文献的研究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恐怖主义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通过webof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自带的分析结果检索统计分析工具对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学术期刊进行分析。词频分析方法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以此来判断研究热点[7]。膨胀词探测可以分析研究的前沿动向[8]。文中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对恐怖主义研究的不同阶段高频关键词汇进行提取,从时间序列判断恐怖主义研究的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膨胀词探测分析,得出恐怖主义研究的活跃阶段和发展趋势。

2文献分析

2.1知识基础

在相关主题文献中,已经作为成果输出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是研究恐怖主义良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得到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部分)(图1)。图中节点表示被引文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被引文献分布于“terrorism(恐怖主义)”、“attacks(恐怖袭击)”和“bioterrorism(生物恐怖主义)”类别下的节点数量较多,说明对恐怖主义的研究在这些领域的文献较多;结合高被引文献的发表年份和被引次数(表1),可以看出当前世界上研究恐怖主义的高被引文献的发表年份多处于2001年~2006年,说明恐怖主义研究者在该阶段发表的文献质量普遍较高,研究成果突出。

由表1可以看到,被引用频次最多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反恐顾问萨吉门2004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terrornetworks,萨吉门曾经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担任外交官,是一位法医精神病学家。他在书中结合了自己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参考网络、模型和法医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对恐怖主义进行了分析。从网络的角度认识恐怖主义,对恐怖主义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创新[9]。另外,他在《没有领导的圣战:二十一世纪的恐怖网络》一书中分析了的形成过程,认为圣战主义是自我终止的,并提出了反恐执法方面的建议,对恐怖主义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10]。

引用频次排第二的是医学博士桑德罗的文章“psychologicalsequelaeoftheSeptember11terroristattacksinnewYorkCity”,该文章刊登于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文中采用随机拨号的方法对曼哈顿南110街道的成年人进行访问和数据采集,经过分析得出恐怖袭击后大部分人有相关心理疾病的结论[11]。另外,引用频次排第三[12]和第五[13]的也是心理医学方面的文章,分别对不同时间不同的人员样本进行数据采集,针对恐怖袭击后人们的心理疾病进行研究。“9・11事件”的伤亡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重、达到的恐怖效果明显,是研究恐怖活动的经典案例。

引用频次第四的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佩普的著作thestrategiclogicofsuicideterrorism,该著作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1980年至2003年期间315次自杀式恐怖活动的分析对比,找出其相似之处,得出自杀式恐怖活动主要是为了让相关组织(国家)做出让步的目的的结论[14]。该书是研究恐怖袭击、本身以及相关政治环境的资料,文中采用大量的数据对恐怖主义进行定量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2研究视角

对共被引文献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共生成13个主要研究类别,通过对这些类别分析,总结出目前恐怖主义研究的六个主要视角(表2)。

可以看出,从经济和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多。首先,恐怖主义与经济密切相关,通过经济角度对恐怖主义进行研究可以看清恐怖主义的本质。其次,恐怖主义对平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恐怖活动对其造成的生理伤害,因此医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恐怖活动的急救医学为主,例如急救医学类别的代表文献讨论了规划和应对生物恐怖事件的问题,认为急诊和医院适当的反应能够比较显著地限制生物武器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5]。

其次是社会科学和心理的视角。政治科学和国际关系类别归纳为社会科学研究角,这两个领域的论文引用率不高,可能质量也不太高,因此引用的较少。虽然如此,国际关系类别的研究文献还是社会科学视角的“主力”,其代表文献研究了后冷战时期国际支持的减少和工业国家的打击对恐怖主义的影响,并通过数据对恐怖主义的趋势和恐怖攻击的周期模式进行了分析[16]。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以跨领域心理学为主,其代表文献从心理上研究恐怖活动后人们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与感知利益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积极情绪对感知利益的重要性[17]。

媒体宣传和地理学视角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从媒体宣传进行恐怖主义研究的基本上是对新闻报道恐怖主义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例如新闻类别的代表文章就是通过《纽约时报》报道恐怖活动所采用的语言来分析报道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反响[18]。从地理角度分析的论文大约有一半也可归类于经济角度的研究,说明地理角度的研究与经济结合比较紧密。例如经济地理学类别中的代表文章分析了不稳定的安全性对国际游客选择以色列作为旅游地区的影响,体现了恐怖活动发生的地理位置对当地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9]。另外有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代表文献便是通过分析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地理空间信息来挖掘西方对中东地区采取政策的原因,这也是一种研究中东问题和地缘政治的方法[20]。

3研究热点与趋势

3.1基于时间序列的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对某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中集中出现频次比较高的专题和要点。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和精髓,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展现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研究热点词汇[21]。通过词频分析法,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样本文献不同时间阶段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有利于总结恐怖主义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明确恐怖主义的研究态势。

将1991年~2015年间的科学文献分成1991~1995、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和2011~2015五个时间段,进行主要参数设置(表3)后分别生成频次排名前10的热点词汇表(表4)和各阶段的恐怖主义研究领域的热点知识图谱(图2)。

从以上图谱来看,“恐怖主义”毫无悬念是各阶段出现频次最高的节点。受国际形势转变的影响,1991年~1995年和1996年~2000年两个阶段的恐怖活动数量较少,有关恐怖主义研究的文献数量也比较少,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并不是特别突出,但通过“人质(hostagetaking)”、“爆发(outbreak)”、“暴力(violence)”等关键词仍然可以看出研究以恐怖活动为主。另外“欧洲(europe)”、“美国(UnitedStates)”、“伊拉克(iraq)”等地区词汇也出现频次较高,说明这两个阶段研究的多为区域性恐怖活动;由于“9・11事件”的发生,2001年~2005年期间,恐怖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幅度增加,“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创伤后神经紊乱(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和“灾难(disaster)”等成为当时的热点词汇,这说明此阶段恐怖活动的形式和恐怖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受到关注。受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影响,“战争(war)”、“灾难(disaster)”和“安全(security)”成为2006年~2010年期间的热点词汇,战争意味着灾难和危险,战争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战争也为恐怖主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恐怖活动随着战争的爆发而增加,此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为研究战争和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2011年~2015年期间,“战争(war)”仍是一个研究重点,“冲突(conflict)”和“暴力(violence)”的频次大幅度增加,这两个词汇也是恐怖活动本身的外在表现特征,这说明对恐怖活动的研究成为当今阶段恐怖主义的热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本阶段“模型(model)”在热点词汇中出现,这说明在恐怖主义的研究上建模等分析方法的运用逐渐增多。“跨国恐怖主义(transnationalterrorism)”则说明恐怖主义的范围不断扩大,跨国恐怖活动逐渐增多,恐怖主义越境作案的情况有所增长,恐怖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全球化。

3.2恐怖主义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分析

1965年,普莱斯引入研究前沿的概念来描述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本质[21-22]。2006年陈超美博士将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突变的概念及其基本研究问题[23]。本文通过CiteSpace中的膨胀词探测算法对恐怖主义研究前沿进行探测,从时间尺度上通过对词频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关键词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名词短语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根据探测出的词频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频次的高低来确定恐怖主义的研究前沿,预测学科的发展方向[24]。

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在表4的基础上将参数阀值设置为(3,3,20)(4,4,30)(4,4,30)。“timeSlicing”设置为“1991年~2015年,5yearsperSlice”,termtype选择“Burstterms”,得到1991年~2015年恐怖主义研究与发展趋势知识图谱(图3)和膨胀词统计列表(图4)。

结合图谱和列表可以看出,2001年~2005年时区内膨胀词最集中,其中“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的膨胀强度最高,为“29.3583”,“武器(weapon)”位于第二位,强度为“16.0078”,说明该阶段恐怖主义的研究以活动形式和攻击方式为主;另外,该阶段附近的“灾疽(anthrax)”、“公共健康(publichealth)”、“爆发(outbreak)”和“受害者(victim)”等词汇的膨胀度也比较高,说明该阶段以恐怖活动的受害者为研究对象,在医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该时区内的节点较多,与后面两个时区的连线也比较密集,关联度比较高,这说明2001年~2005年的研究在随后的十年中得到延续。

根据膨词统计列表可以看出2011年~2015年期间,“工作(work)”、“自杀式恐怖主义(suicideterrorism)”、“内战(civilwar)”和“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等处于研究前沿,说明近阶段的研究重点可能会放在恐怖活动及其造成的经济影响方面,恐怖主义与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结合研究可能会成为近期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为了进一步分析恐怖主义文献的发展趋势,本文对2011年~2015年数据进行膨胀词分析。将“timeSlicing”设置为“2011年~2015年,1yearsperSlice”,termtype选择“Burstterms”,得到2011年~2015年恐怖主义研究与发展趋势知识图谱(图5)和膨胀词统计列表(图6)。

从图中的连线可以看出,2011年的节点与后面四年的连线较多,说明2011年的研究突破性很强,为后面的很多研究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后面四年相互之间的连线很少,说明相关研究的持续性较弱。通过膨胀词列表可以看到2015年出现的膨胀词有“紧张(distress)”、“时间序分析(timeseriesanalysis)”、“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relation)”和“疾病(disease)”,说明与这些前沿词汇相关的研究可能成为近期恐怖主义文献发表的方向。

4结论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和webof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自身统计检索功能,对1991年至2015年间的恐怖主义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现,综合全篇,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恐怖主义文献的共被引分析知识图谱,对恐怖主义研究的知识基础进行了总结,通过对主要的被引文献分析可知,2001年~2006年期间的恐怖主义研究文献质量较高,参考性强。例如:萨吉门2004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terrornetworks,医学博士桑德罗2002年的文章“psychologicalsequelaeoftheSeptember11terroristattacksinnewYorkCity”,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佩普2005年的著作thestrategiclogicofsuicideterrorism等都是恐怖主义研究引用的重点文献,对恐怖主义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引用价值。

(2)通过对共被引文献的聚类分析,对聚类的类别进行研究视角的归纳,可以得出目前恐怖主义研究主要有经济、地理、媒体宣传、社会科学、心理和医学六个视角。

(3)通过时间序列对关键词词频分析可知,战争、暴力、灾难等一直是恐怖主义研究围绕的重点和中心,不同时期恐怖主义的研究热点与实时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恐怖活动的形式本身具有的属性及恐怖活动造成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另外,恐怖活动范围由区域性逐渐向着全球化发展,活动的数量也逐渐增长,恐怖组织之间的联系必然也将越来越强,恐怖活动的发生也有从单一走向联合的趋势。

(4)通过膨胀词探测方法,得出2001年~2005年对于恐怖主义研究趋势的发展影响较大,恐怖活动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之间关联研究、恐怖主义定量研究方法和恐怖活动的危害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恐怖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紧张”、“时间序列”、“国际关系”和“疾病”等可能成为近期恐怖主义文献发表的前沿词汇。

参考文献:

[1]顾震球.联合国通过全球打击恐怖主义宣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14(1).

[2]Crenshawm.thoughtsonrelatingterrorismtohistoricalcontexts[J].terrorisminContext,1995:3-24.

[3]魏志华,林亚清,吴育辉,等.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13(1):27-56.

[4]邱均平.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5]Danielsonm.Generalizedevaluationindecision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

2005,162(2):442-449.

[6]SmallH.Co-citationinthescientificliterature:anewmeasur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wodocuments[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73,24(24):265-269.

[7]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94-199.

[8]昭.基于Citespace的商务智能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J].情报探索,2012(12):6-9.

[9]marcSageman.Understandingterrornetworks[m].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2004.

[10]marcSageman.LeaderlessJihadterrornetworksinthetwenty-firstCentury[m].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2008.

[11]GaleaS,ahernJ,ResnickH,etal.psychologicalsequelaeoftheSeptember11terroristattacksinnewYorkCity[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2,346(13):982-7.

[12]Schusterma,elliottmn,KanouseDe,etal.Racialandethnichealthdisparitiesamongfifth-gradersinthreecities[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12,367(8):735-745.

[13]Schlengerwe,CaddellJm,ebertL,etal.psychologicalreactionstoterroristattacks[J].Jama

-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2002,288(5):581-588.

[14]papeRa.thestrategiclogicofsuicideterrorism[J].americanoliticalScienceReview,2003,97

(4):343-361.

[15]RichardsCF,BursteinJL,waeckerleJF,etal.emergencyphysiciansandbiologicalterrorism[J].annalsofemergencymedicine,1999,34(2):183-90.

[16]endersw,Sandlert.transnationalterrorisminthepostCColdwarera[J].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1999,43(1):145-167.

[17]CrisóstomoV,SongHY,maynarm,etal.perceivedbenefitsafterterroristattacks:theroleofpositiveandnegativeemotions[J].Journalofpositivepsychology,2010,5(2):154-163.

[18]LuleJ.murderandmyth:newYorktimescoverageofthetwa847Hijackingvictim[J].DrugDelivery,

1993,70(1):26-39.

[19]mansfeldY.turbulentsecurityenvironmentandvariablepropensitytotravel:thecaseofisrael,1948-1989[J].tijdschriftVooreconomischeenSocialeGeografie,1993,84(2),132-143.

[20]SiclawayJD.Geopolitics,geography,and'terrorism'inthemiddleeast[J].environment&planningDSociety&Space,1994,12(3):357-372.

[21]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22]priceDJ.networksofcientificpapers[J].Science,1965,149(3683):510-515.

[23]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2009,57(3):359-377.

[24]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2):240-243.

Visualanalysisofhotspotsandresearch

frontsofterrorism

LiUZi-yi,CaiZhong-xiang,LiUHong-jian,ZHanGLin-xiang

(informationengineeringUniversity,GeospatialinformationCollege,Zhengzhou450000,China)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4

关键词:语用调整;词汇语用过程;关联;语言意义;交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54-3

1 引言

关联理论是以关联、认知关联理论和交际关联理论为基础的。人们倾向于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为此人们将精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说话人提供最为关联的信息,以使听话人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新信息或假设,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努力建立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建立了关联,也就取得了某种语境效果,可以加强认知语境假设,或否定、放弃现存认知语境假设,这样语境效果就是新信息与旧信息与原有假设之间的互动结果,就会不断形成新语境,从而推导出话语所传递的交际意图。听话人的理解就是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认知语境假设,不断去寻找话语最佳关联的一个推理过程(何自然,2006:3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取得的积极认知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中的词汇语用调整是由关联所触发的,并且有两种结果:收窄和扩充。笔者认同词汇语用调整是由关联所触发的,但认为话语中词汇语用调整有五种可能的结果:零调整、语用收窄、语用扩充、语用叠加和语用转移。听者首先对词汇意义进行解码,然后在显性层面上沿着最省力的路径对解码的语言意义进行语用调整,而后在隐性层面上对显性意义进行补充,直到关联期待得到满足。关联理论认为,重要的不是词的语言意义,而是交际意义。词的交际意义是通过语用推理而不是语言解码得到的。为了理解话语中的词义,听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寻找关联,直到关联期望得到满足。关联理论可以用于解释零调整、语用收窄、语用扩充、语用叠加和语用转移。

2 零调整

零调整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与它的语言意义相同(詹全旺,2009:11)。在零调整的情况下,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取得积极的认知效果,获得关联期待。例如:

(1)朱军:说到这个话题,反过来,如果以父母的心情来看的话,我们觉得孩子是什么,怎么样才是孝呢?我们觉得孩子把事业干好了,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调理好了,孩子呢,有一份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个可能对父母来讲,在我们的内心也是孝敬,所以它有时候是不是会有一些矛盾,我们怎么调整这中间的矛盾?

(《艺术人生》2011年12月30日)

听话者期待上面的话语与他们的谈话有关联,当听话者听到上面的话语,他们关于心情、事业、生活、志向、抱负、孝敬和矛盾的百科信息被激活,然后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对它们进行语用调整,直到关联期望得到满足。因此,对上面话语的理解需要语用推理,但是由语用推理所得出的话题——心情、事业、生活、志向、抱负、孝敬和矛盾的交际意义和他们的语言意义相同。

零调整在以往的词汇语用研究中被忽视了。零调整虽然没有语用收窄、语用扩充、语用叠加和语用转移重要,但在话语理解中确实会发生,不容忽视。

3 语用收窄

语用收窄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比它的语言意义更加具体(ibid.)。语用收窄经常发生在含有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和等级形容词的话语中,这里仅以地点指示语为例。

(2)朱军:其实今天呢,我们略微有点遗憾,因为《辛亥革命》这部电视剧的主演,孙中山先生的扮演者马少骅先生临时回去探亲,不能来到我们的现场,虽然很遗憾,但我们深表理解,所以我在这里呢建议我们现场的观众们,让我们用掌声祝福马少骅老师的家人早日康复。

(《艺术人生》2011年11月8日)

时间指示语“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太宽泛。听话者期待其与当时的情景有关联。为了理解上面的话语,听话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对其进行语用收窄,时间指示语“这里”可以收窄成“2011年11月8日朱军在录制《艺术人生》时所在的中央三套的演播大厅”。

4 语用扩充

语用扩充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比它的语言意义更加宽泛(ibid.)。毋庸置疑,话语的用法有三种:字面意思、宽松用法和比喻用法。实际上,话语的大部分用法都是宽松用法和比喻用法。例如:

(3)蔡明:有一次我从食堂吃饭出来,大家在前面的车上喊,蔡明赶快上车。我赶快跑,我们住的地方全部是石子、沙子的路,啪!一个跟头出去了,一下子就出去了。出去那一瞬间我头是扬着的。潜意识里告诉自己,不能把脸摔坏了。等我起来以后,全部是血,腿全部都蹭破了,勺变成了90度,盆找不着了,又哭了。脸没有摔坏。

(《艺术人生》2002年8月30日)

在上面的例子中,勺子几乎不可能弯成90度。为了理解上面的话语,听话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对其进行语用扩充,直到关联期待得到满足。

5 语用叠加

语用叠加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与它的语言意义部分重叠(ibid.)。例如:

(4)鲁豫:这时候你爸妈说的话你会听他们的吗?

杨澜:不会的。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对于父母的关系就是说谢谢你们把我养大,现在该我照顾你们了,但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决定。

鲁豫:还好,你老公也是愿意冒险的一个人。

杨澜:对,他某种程度上在这方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俩一起冒过一些险。

(《说出你的故事》2011年6月28日)

为了理解上面的话语,听话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对“澜”进行语用调整。这里的“澜”既指杨澜的澜,也有其语言意义“大波浪”的意思,所以“澜”的词义是其交际意义和语言意义的部分重合。

6 语用转移

语用转移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从它的语言意义中完全转移出来(ibid.)。语用转移经常发生在含有暗喻的话语中。例如:

(5)夫妇是树,儿女是花,有了花的树才能显出根儿深。

老舍《我这一辈子》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123-02

1概述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作为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地带,一带一路贯通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欧洲和亚太两大经济圈,覆盖全球65个国家、90多个港口的一个巨大的贸易新通道。

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双边贸易值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是我国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同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据商务部预计,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将达到6.5万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跨境电商,不仅为企业国际创牌提供了新机会,推动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还直接推动电子支付与电子认证、物流配送与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部级顶层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政府的支持,跨境电商市场将迎来十年的黄金发展期。

2一带一路下跨境电商的发展机遇

2.1政策利好推动跨境电商成行业热点

跨境电商承载着中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并得到到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总理在浙江考察时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把它打造成中国发展的新动力、新的发动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的推动下,截至2015年7月,国务院前后印发了8份涉及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文件,敦促解决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所遇到的海关监管、退税、检验、外汇收支和统计等问题。在多项政策面利好的环境下,跨境电商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2.2吸引巨大的消费市场

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人口总数约为44亿,经济总量达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随着中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币汇率走强,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根据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海淘人群1800万,成交规模1400亿,预计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巨大的消费市场无疑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最强动力。

2.3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发展跨境电商,不仅直接推动电子支付与电子认证、物流配送与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还促进了传统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全国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有大约20万家、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国内外电商巨头、物流服务商、传统零售企业、创业公司、供应链分销商纷纷入局;电商平台、本土第三方支付服务公司加快崛起。面对日益庞大和活跃的境内外消费者的需求,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加强合作创新,提升产品生产工艺和质量的同时加强研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重构价值链和产业链,最大程度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

2.4为中小企业打造国际品牌提供新契机

跨境创牌是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热点话题。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已经深得人心。当前国内很多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并不为国外消费者所认可,面对欧美品牌的强势,如何创牌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打造自身品牌是深耕市场、避免同质化竞争有效形式。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打破渠道垄断,为我国企业创建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2.5提高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跨境电商是对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流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首先,跨境电商让企业越过国外中间渠道直接对接当地消费者,让产品的利润率由原来大宗采购下的5%~10%提高到30%~40%;其次,跨境电商不受地理空间制约,相关服务平台能够提供贸易、金融、外语等专业服务,使过去复杂、专业的国际贸易变得简化、透明。降低的海外市场扩张成本让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开展国际贸易;再次,以网络营销手段取代传统的境外营销方式,优化海外客户关系管理与个性化定制,不仅简化了传统营销活动的流程,提高对境外市场反应的灵敏度,更加节省了营销成本提高了营销精准度与效率,提高了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3一带一路下跨境电商的发展问题分析

3.1物流问题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表现为多边化、直接化、小批量、高频次、订单周期短、地域分布广、货品种类杂等特点。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政府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协调和促进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跨境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但物流发展依旧相对滞后,表现为成本高、运输及配送周期长、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弱等。同时,跨境贸易涉及的汇率兑换、沿路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海关等相关风险也对我国跨境电商的物流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跨境电商市场的进一步形成,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境电商的物流问题将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3.2法律问题

跨境电商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市场主体、消费者及企业的权益。跨境电商衍生的众多问题都需要法律法规予以保障,诸如通关、退税、商检、结汇、交易纠纷、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个人信息保护等。目前我国只制定了《电子签名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少数几部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涉及的交易、税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都没有专门的规范和标准。此外国际贸易规则对跨境电子商务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规则。商品、商标、标准体系不互认不同步等问题也制约着跨境电商的发展。

3.3市场秩序问题

跨境电商是电子商务模式下进行的多边贸易。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在市场秩序上还比较混乱,交易企业或个人则存在着多方面隐患。如假冒伪劣商品、网络欺诈、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等事件时有发生,买家信息外泄、卖家行贿网络仲裁等现象频频出现等。我国政府在跨境电商这一领域的介入力度明显较弱,已经颁布的规范跨境电商的法规多为实体经济法规的延伸,可操作性差,约束力弱,目前尚无真正适用于跨境电商的立法,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中国产品和国际贸易的形象,并可能产生国际纠纷。

3.4支付安全问题

跨境电商行业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和潜力,也存在着比线下市场和国内电商交易更复杂和棘手的交易风险。跨境电子支付服务涉及企业、个人、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个个体,当前跨境电商的支付形式主要有大宗跨境交易支付平台、门户B2B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垂直跨境小额平台四种。跨境交易支付平台面向多个国家交易主体,存在系统复杂、多国统一监管制度缺失等问题;第三方支付、跨境小额支付等平台存在数量多、网络资金流动迅速、银行监管有漏洞、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等多个问题。

3.5竞争优势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从连贯性和技术基础设施、商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府政策、消费者和企业接受度6个方面来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仅排在全球第56位。从目标市场看,我国电商平台长期以服务国内消费者为主,并建立了以消费评价和卖家信誉为企业评价体系的指标,但在商品品质认证和介绍语种等方面几乎空白。从竞争优势看,中国的跨境电商还是以低价来赢得消费者的,所出售的多数商品是边缘化、非主流的产品。面对主宰世界市场的欧美国,中国的跨境电商必然要在品类、品牌、品质、服务、技术、平台等多方面提高发展质量形成国家竞争优势。

3.6人才欠缺问题

阿里研究院通过对300多家企业调研发现,85.9%的企业存在跨境电商人才缺口,2014年全国跨境电商人才需要缺口约180万。特别是具备英文网店管理、在线英语交流、海外网络营销策划及执行,海外客户需求分析、懂平台应用及管理,同时了解国际贸易常识、物流工具、跨文化交流等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人才的需求特别强烈。虽然目前国家设立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很多,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特征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加之有经验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时,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未及时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进行调整,故产生巨大的人才缺口。

4结束与展望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的贡献率达到12%,预计到“十三五”末将达到20%。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带来基础设施层面、政策层面,包括交流通道方面的更加的便利化,政府已经为我国的跨境电商布了一个大局。当前,我国在发展跨境电商上还面临众多问题与挑战,如通关服务、市场监管、结汇、物流等。发展跨境电商需逐步优化通关、支付、物流、结汇等服务支撑,加强跨境电商市场监管体系、诚信体系、基础设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探索跨境电商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鼓励更多行业、企业加入跨境电商活动领域;促进跨境电商的国际间合作,为跨境电商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争取在未来的10年将中国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境电子商务大国。

参考文献:

[1]驻伊朗使馆经商参处.由中国承建的德黑兰至马什哈德高铁项目开工[eB/oL].商务部网站,2016-02-15.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6

【关键词】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研究

1目的意义

《现代工程化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一起解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将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现代化学素养,所以编写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特点的《现代工程化学》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教师无适用教材使用的困境,实现教与学的便利通畅,更可以完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培养宽厚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人才,尤其针对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学习平台[1]。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2]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化学学科在该专业中一直不受重视,因而导致适用于该专业的化学类教材匮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专业发展受到化学新材料技术的影响很大,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元件的选用、组装、设备防腐等方面由于化学知识缺乏往往造成制作的器件性能低下,腐蚀严重等情况。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现代工程化学》目前处于无适合教材使用的状况,在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诸多不便,经调研国内相关类型及层次的教材有《工程化学基础》和《工程化学》[3—4],但理论内容相对单一,结构层次简单,与电力应用领域联结空白的现实状态,无法满足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及材料能源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要拓展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所以建设适用于电力行业使用的《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具有迫切性及应用性需求。

2.鲜明特色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出发,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诸如材料的加工与防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厂环境保护有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电力行业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本教材将现代化学基本原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密切联系,同时联结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具有内容简明、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的特色,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非化工类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此外教材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结构理论,尤其突出前沿领域应用研究,在编写理念、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全新尝试。

3.具体方案

3.1精选化学基础理论

通过调研及汇总资料文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本项目,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确定教材编写大纲,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经典理论,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学中与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有机物化性理论,分析化学中表征物质材料结构的光谱学内容,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规律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应用。

3.2汇总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

整合电厂仪器分析、电厂化学仪表、电厂水处理、电力用油、电力用煤等多课程实例应用内容结合基础化学理论,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材料,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介绍有关电厂水、煤、油、气、汽、废水、仪表、锅炉腐蚀与防护等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内容。

3.3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指导,突出介绍电力行业中最新化学知识理论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发展低碳智能电网指标体系、电厂化学绿色处理、超导材料应用和输变电系统中化学问题及对策等,同时补充国外电厂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4复习指导与课后练习

精心总结各章节复习指导纲要,挑选具有代表性习题,巩固理论内容,并配合编写习题答案。

4.创新性

突出联系电力行业中化学理论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化学前沿领域的精粹概述。针对实验班学生培养特点,完善基础化学理论学习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学习化学理论,为学好学活工程化学奠定基础。

5.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通过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首先将改变学生无固定教材上课的现状,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预习和复习,更利于教师授课及教学安排。通过对化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添加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能源、环境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将更能够适应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更好的应用化学理论并解决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能力。

6.致谢

本论文由东北电力大学"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周立亚.工程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no.1,2002

[2]李孜.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no.152012

[3]李海艳.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no.11,2011

[4]樊华,邓健.工程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实践[J].【摘要】《现代工程化学》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详尽阐述了《现代工程化学》教材建设的目的意义、鲜明特色、具体方案、创新性及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关键词】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研究

1目的意义

《现代工程化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一起解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将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现代化学素养,所以编写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特点的《现代工程化学》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教师无适用教材使用的困境,实现教与学的便利通畅,更可以完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培养宽厚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人才,尤其针对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学习平台[1]。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2]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化学学科在该专业中一直不受重视,因而导致适用于该专业的化学类教材匮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专业发展受到化学新材料技术的影响很大,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元件的选用、组装、设备防腐等方面由于化学知识缺乏往往造成制作的器件性能低下,腐蚀严重等情况。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现代工程化学》目前处于无适合教材使用的状况,在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诸多不便,经调研国内相关类型及层次的教材有《工程化学基础》和《工程化学》[3—4],但理论内容相对单一,结构层次简单,与电力应用领域联结空白的现实状态,无法满足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及材料能源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要拓展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所以建设适用于电力行业使用的《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具有迫切性及应用性需求。

2.鲜明特色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出发,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诸如材料的加工与防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厂环境保护有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电力行业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本教材将现代化学基本原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密切联系,同时联结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具有内容简明、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的特色,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非化工类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此外教材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结构理论,尤其突出前沿领域应用研究,在编写理念、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全新尝试。

3.具体方案

3.1精选化学基础理论

通过调研及汇总资料文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本项目,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确定教材编写大纲,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经典理论,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学中与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有机物化性理论,分析化学中表征物质材料结构的光谱学内容,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规律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应用。

3.2汇总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

整合电厂仪器分析、电厂化学仪表、电厂水处理、电力用油、电力用煤等多课程实例应用内容结合基础化学理论,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材料,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介绍有关电厂水、煤、油、气、汽、废水、仪表、锅炉腐蚀与防护等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内容。

3.3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指导,突出介绍电力行业中最新化学知识理论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发展低碳智能电网指标体系、电厂化学绿色处理、超导材料应用和输变电系统中化学问题及对策等,同时补充国外电厂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4复习指导与课后练习

精心总结各章节复习指导纲要,挑选具有代表性习题,巩固理论内容,并配合编写习题答案。

4.创新性

突出联系电力行业中化学理论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化学前沿领域的精粹概述。针对实验班学生培养特点,完善基础化学理论学习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学习化学理论,为学好学活工程化学奠定基础。

5.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通过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首先将改变学生无固定教材上课的现状,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预习和复习,更利于教师授课及教学安排。通过对化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添加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能源、环境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将更能够适应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更好的应用化学理论并解决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能力。

6.致谢

本论文由东北电力大学"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周立亚.工程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no.1,2002

[2]李孜.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no.152012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7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提出:自主学习的动机要求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方法要求有计划或熟练地达到自动化程度,对学习时间的安排要定时而有效,能意识到学习效果,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自主学习才能有效。

1.课前自主学习。课前自主学习是为课堂学习做必要的知识性或物质性准备,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给学生。知识性准备主要是让学生搜集新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相关材料,并形成可以在课堂上和向大家进行一次性汇报的作品,作品的形式因人而异,可以是一张地图、一张图表、一份报告、图片、视频、ppt等等。物质性准备主要是为课堂上动手操作的环节准备好物品或直接把制作好的成品拿到课堂上展示。如讲到《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尝试制作“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的房子,并比较二者的不同。学生在课前制作过程中就能发现房屋的构造取决于南北方不同的气候特点。复习课的课前自主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梳理,初步形成知识脉络。如单元复习课,教师可以给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自主梳理该单元的基础知识,为课堂上教师对单元知识的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2.课堂上自主学习。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完成落实基本知识的过程。教师如何引领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引领和任动驱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问题和任务的设计要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展开,实施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特点,注意问题与活动的有机结合。问题要设计在情境之中,任务的设计要生动、活泼,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假如你们是生活在汉代长安的商人,刚刚从欧洲的大秦回到长安,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商队沿着丝绸之路做生意的经历。”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学生在课前搜集、课上整理资料形成汇报作品的过程中对丝绸之路的路线、沿途的风土人情、往来贩卖的商品及商路之艰险等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对本课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问题的认识就容易。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人意识和特点的平台。

1.合学小组建设。组织建设:历史课合作学习小组以4人最佳,人数多的班级可以增加到6人一组,组员构成最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要有完成特定任务的二级合作学习组织。

机制及文化建设:合作学习小组要形成由组内成员共同自主建设的、富有个性的小组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组名、口号(或座右铭)、组长、小组分工、小组制度、评价机制等。其中小组分工必不可少,历史课可以把学生以角色分工,如,资料调查员(负责收集资料)、资料整理员(负责对资料进行统计和整理,形成作品)、汇报员(负责作品的展示)。可以多人担当一个角色,也可以一人担任多个角色,角色定期要进行互换。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8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气候变化;生理生态学;生态模型;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35-03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组织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精神,经海南省学位委员办公室组织专家讨论,确定了以海南大学法治中国专题、生态学研究前沿与进展及海南师范大学政治公共课、海南医学院基础医学课程群等8门课程成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同时列入海南省首批研究生课程改革试点。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是增强高校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目前,研究生教育比较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而容易忽视课程学习。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试点工作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如何开展试点工作是每个试点院校亟待解决并需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通过试点工作改变研究生教育学术化倾向,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平台,是承担《生态学研究前沿与进展》试点课程的理想单位。学院本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积极开展课程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强化研究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适时引入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培养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扩大科研和创新能力切入点,引导研究生发挥潜在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动机和科研热情。

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生态学研究前沿与进展》在海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里被列为生态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同时也是我校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业生物技术、作物遗传育种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总计20个专业的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足见该门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海南大学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该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老师就有十多人。为了更好地执行《生态学研究前沿与进展》的试点工作,组织专家讨论后,还是决定优先邀请国内外的校外杰出专家学者来授课,带动本校师生在生态学前沿领域的协同发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

1.气候变化。海南大学非常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立了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承接了“海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森林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研究”等项目,为海南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学术报告中,首先讲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态度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然后着重讲解了全球气候变化的F状及造成此现状的科学原因;最后指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的措施与目前的污染治理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和谐统一的。在刘文杰教授(海南大学D类人才)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疏勒河上游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报告中,系统讲解了全球变化的概念和特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方式以及相关观测与模拟研究的不确定性和难点,介绍常用的野外观测与模拟方法以及初步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这些报告对研究生培养及生态学学科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究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海南大学谭正洪教授(C类人才)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中系统介绍了生态系统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由来,基于生态系统尺度上研究热带雨林的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有关碳循环的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著名生态学家周国逸研究员“森林发生与演替过程中水、碳循环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报告中,系统讲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在其发生、发育过程中大致经过森林发生阶段、森林成熟阶段和地带性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分析了森林演替对水资源的影响、成熟森林的碳汇能力、全球变化背景下地带性森林的稳定性与变化方向、区域和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这几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并强调了地带性森林在碳汇方面的作用,对我国未来碳排放、森林植被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3.植物生态生理学。植物生态生理学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生理生态的角度研究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胜(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员“不同性别的杨树对环境胁迫差异响应的生理生态及分子机制”的专题报告中,系统地从生态因子、水分生理、光合作用、离子转运等角度讲述了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同时讲述了现代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与非生物胁迫的相关性;他还向大家介绍了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分化与鉴定的相关研究(同工酶研究);最后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和方向,向大家展示了雌雄青杨对低温、干旱、盐及元素(n/p/K)缺乏等非生物胁迫在生长发育、生态生理适应及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差异响应,分析了雌雄植株对非生物胁迫差异响应研究的生态学意义。北京大学的唐艳鸿教授(获得者)从生理生态学的角度做了“高Co2条件下变动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他先从光-光合作用曲线开始,讲述了稳定条件下和变动条件下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也讲述了高Co2环境下叶温对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唐艳鸿教授针对看似简单的光合作用问题深入探讨,从日常方法研究中,找到前人没有完全研究的光合作用内容,完成了学科知识的补全性研究,该做法确实需要每个科研人员进行如何在平淡工作中解决科学基础问题的思考。

4.生态模型。生态模型是生态学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它的种类繁多。北京师范大学袁文平(中组部,优青获得者)教授“植被生产力的遥感反演算法”的专题中,首先介绍了研究植被生产力的常用观测方法和模型方法,比较了目前六种代表性的遥感驱动过程模型(气侯统计模型、全球动态植被模型、基于遥感资料的过程模型、气候统计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以及eC-LUe模型),然后详细讲解了eC-LUe模型的数据拟合性,并与同学们分享了在建立eC-LUe模型中碰到的问题及有效解决方法。同时详细的讲解了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构架等基础知识,又适时的引入相关国际前沿研究进展。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JiyeZeng研究员“trace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ShowninatmosphericCo2DataatHaterumamonitoringStation”的专题报告中,简要地介绍了他在海洋大气环境领域做的工作,通过在日本最南端的岛屿波照间岛上的监测站实时释放无质量、无体积的Lagrangianparticle,并对其所在环境气象数据进行收集,由此可建立模型预测释放Lagrangianparticle的未来走向,同时也可追溯其历史来路,从而分析得到一年四季中波照间岛Co2的主要来源地。他建立的CGeRmeteX模型也可供业界学者免费使用,并被业界广泛认同。

5.环境生态学。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生态学也列为本次课程的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唐翔宇研究员(百人计划)从环境生态学领域做了题为“Sources,trancportandfateofpollutantsinsoils”的专题报告,详细讲述了环境水文和环境污染化学的基础知识,并系统介绍了不同地理地貌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以及各种污染源通过各种途径迁移进入土壤、迁移规律与归宿以及相应检测方法,并就有机污染物相关的国际和国内最新数据、最新研究方法和进展情况做了介绍。美国夏威夷大学李庆孝教授做了主题为“nutraceuticalsResearchinperspective”的专题报告,阐述了利用环境化学、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现代营养品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当前国际市场中营养品的主要种类、研发状况等研究背景,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多发疾病开发出相应的生态营养品。随后,李庆孝教授从生态学角度介绍了营养品、植物杀虫剂和棕榈树过氧化物酶等方面的科研前景,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

6.微生物生态学。北京大学陆雅海教授(长江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做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望”的专题讲座,从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肥力、全球变化、环境污染等5个方面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前沿与进展情况。并把微生物生态学的将来发展在基础性科学问题、应用性基础科学问题和多学科交叉方法平台三个层面上进行了展望分析,最终达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南京农业大学洪晓月教授做了“共生菌影响昆虫生殖不亲和的分子机理”的讲座,详细讲解了何为分子生态学,昆虫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昆虫分子生态学研究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共生菌对昆虫的影响不仅在防御、提供营养等方面,还影响昆虫的生殖亲和性。wolbachia在农业害虫二斑叶螨和灰飞虱中普遍感染且引起细胞质不亲和(Ci)。自然n群二斑叶螨wolbachia感染率2.5%-85%,wolbachia诱导二斑叶螨Ci表现为后代的孵化率显著下降,后代死亡率显著上升,并且后代雌螨的比率显著下降。自然种群灰飞虱wolbachia感染率65.9%-100%。不亲和杂交组合较亲和组合产卵量显著降低且后代孵化率为零,表现出完全胞质不亲和作用。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发现与Ci相关的基因及miRna。这些研究对有害昆虫的生物防治生物入侵防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课程总结与展望

生态学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科学,生态学理论是从实践中发现、总结、提炼而成,这就要求高层次生态学人才必须重视生态学理论的钻研,具备坚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储备并及时更新知识。历经一个学期的《生态学研究前沿与进展》课程建设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既能深化基础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有利于启发我校师生的创新思维和锻造科研进取精神,为我校生态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分享胜利果实的同时,也需要不断为该课程的优化提出建议。

生态学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专业,孙慧珍等曾将东北林业大学的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生源分为三大类17个以上的本科专业,可见其专业知识背景差异较大。本次《生态学研究前沿与进展》的授课对象除了生态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其他20个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差别较大,课程授课内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渐凸显。尽管专家们在授课时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讲解,一些非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仍很难跟上课程节奏,课后也往往消化不良,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建议在今后的课程开展中,一方面限制选课专业,尽量缩小专业差异;另一方面提前做好课程计划安排,介绍每一讲所请专家的讲课时间、研究方向等给学生做参考。学生们还可以自己查一些相关资料,以便对专家所讲内容有更好的理解,有目的地做好课前准备。最后,作为一门课程而不是单纯的讲座,建议加强课程组织形式,强化考勤考核制度。

《生态学研究前沿与进展》课程试点也为其他研究生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借鉴。祝愿该课程更上一个台阶,感谢为该课程付出的所有专家和老师。

参考文献: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9

关键词:晚清;科学观;格致;格物;科学

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科学”(或称“格致”)在时人的言说中,已成为一个流行词。人们最初沿袭明末清初时的观念,以“格致”来称呼这种西来的知识,而后引进日语词汇“科学”取代“格致”。近年以来,国内外关于清末民初国人“科学”观念的研究,已有多种论著发表,如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1],艾尔曼《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2]等文,但其中仍有未发之覆,特别是对清末国人科学观演化的具体过程少有论及。本文通过检索清末学者使用的“格致”、“格物”、“科学”几个汉语词汇的具体内涵,辨析国人对西文“science”之译从“格致”到“科学”的演变过程,借以揭示清末国人“科学”观念的重要变化。

一、中西“格致”之别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携来了有关数学、天文、地理、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当时中文里没有意义对等的词来称呼它,利玛窦、徐光启等最初的西方科学传人就借用前人使用的“格致”一词来称呼它。传教士利玛窦在《几何原本序》中首先使用:“夫儒者之学,亟致其知,致其知当由明达物理耳。……吾西陬国虽褊小,而其庠校所业,格物穷理之法,视诸列邦为独备焉。”然后,徐光启在介绍利玛窦时说:“顾惟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3](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

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清人基本沿用前人的这一词汇来称呼西来的自然科学。冯桂芬指出西学中“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致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4](p209)。1861年伟烈亚力、傅兰雅与李善兰合作,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作《数理格致》。1866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编译了一本《格物入门》,全书分为力学、水学、气学、火学、电学、化学、测算举隅等7卷。直到1874年徐寿等人创办“格致书院”时,述其办学宗旨是“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5](下册,p169)。美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74年编辑出版《格致汇编》,登载声、光、电、化及制造文章,目的是“意欲将格致之学问并制造工艺之理法广为传布”[6]。皆将“格致”或“格物”与西文“science”(科学)对译。

以传统词汇翻译西方来的新名词,本是国人常用的作法,也是国人用以理解和诠释一种新知识的工具。正如葛兆光所言:当西学东来时,“面对新的世界和新的知识的冲击,人们总是要反身寻找理解和解释的资源,一种新知识的理解,与一种新语言的翻译并没有什么两样”,“语言的翻阅需要用自己本土原有的词语去一一对应,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唤起历史记忆、传统知识和原有的想像空间,来充当再度理解和诠释的‘思想资源’”[7](p21)。以中国传统词汇“格致”来“格义”西方自然科学,直接的效果就是,为西方科学技术在传统中国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作为西方自然科学名称的“science”与中国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格致”毕竟存在差别。

“格致”一词,是从儒家经典《大学》中“格物致知”而来,在汉语词汇中主要是指一种道德修养工夫,是和“正心、诚意”相关联的“修身”、“明德”的方法,其旨归则是“治国平天下”,属于儒家的“外王之学”。后来,朱熹将其中“格物”与“穷理”联系起来,但朱子的“格物致知”还是重在其道德修养方法,提出:“《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圣贤之域。”[8](p298)讲的还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达到修身、正心,以进入“圣贤之域”的境界。

晚清国人在沿用明末清初以来以“格致”一词指称自然科学时,已注意到中西“格致”之差别。化学家徐寿在《拟创建格致书院论》中指出:“惟是设教之法,古今各异,中外不同,而格致之学则一。就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中国之格致,功近于虚,虚则伪;外国之格致,功征诸实,实则皆真也。”[9]1887年春、1889年春,许星台、李鸿章曾两次就“中西格致之学异同”问题考校格致书院的学生,在答卷中,王佐才指出:(儒家之格致)“乃义理之格致,而非物理之格致也。中国重道轻艺,凡纲常法度、礼乐教化,无不阐发精微,不留余蕴,虽圣人复起,亦不能有加。惟物理之精粗,诚有相形见绌也。”以讲“义理”与谈“物理”区分中西“格致”。钟天纬则从“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角度,区分中西格致的差别,“格致之学,中西不同。自形而上者言之,则中国先儒阐发已无余蕴;自形而下者言之,则泰西新理方且日出不穷。盖中国重道而轻艺,故其格致专以义理为重;西国重艺而轻道,故其格致偏于物理为多。此中西之所由分也。”[10](第4册,p15)可见,中西“格致”的不同已成为晚清人的共识。在晚清人的认知中,西学“格致”与传统儒家所言不同,以中国传统“道、器”观念来看,它是侧重于“技艺之术”的形下之器。1896年陕西设崇实书院(格致实学书院),张树声说:“伏惟泰西之学,覃精锐思,独辟启牖,然究其本旨,不过相求以实际,而不相骛于虚文。格物致知,中国求诸理,西人求诸事;考工利索,中国委诸匠,西人出诸儒。求诸理者,形而上而坐论易涉空言……”[5](下册,p358)批评中国格致学入于虚理,不切实际,提倡西方格致“实学”。人传授科学知识的格致书院后,大发议论:“大学之言格致,所以为道也,非所以为器也,……自西洋各国以富强称,论者不察其政治之根抵,乃谓富强实由制造,于是慕西学者如蚁慕膻,建书院以藏机器,而以‘格致’名之,殆假大学条目以美其号。”[11](p50)所谓“西学”,“盖工匠技艺之事也”;要求改格致书院为“艺林堂”,以示与传统的格致之义相区分。

但由于“自强”“求富”的需要,作为“形下之器”的“格致”在晚清也取得了较高的地位,被作为可以经世的“实学”受到重视。1879年上海格致书院招生启:“本书院创设沪上,专为招收生徒究心实学。”[5](下册,p179)于是又有中、西“格致”的“虚”、“实”之别。薛福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序《格致汇编》中说:“格致之学,在中国为治平之始基,在西国为富强之先导。”《皇朝经世文三编》言:“《大学》之格致穷事物之原,西学之格致究事物之委;《大学》所谓事物,物即事也;西学所谓事物,则事自事、物自物。《大学》究事物之虚理,以人之应物处事而言,故曰终始曰本末;西学究事物之实道,以事物之本体而言,故不曰终始、本末,而总名之曰消长气为之也。”可见,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对中西“格致”学的区别都有大致相同的认识,赞同者将之等同于“实学”,反对者称为“技艺”,说明时人对西方“格致”的认同皆在其技术而非其学说、理论方面。转贴于二、“格致”与“格物”之分

晚清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知识分子已经注意区分西学“格致”与中国传统注重人生道德修养的“格物致知”的差异,并从二者的比较中将西学“格致”定位于“实学”上,注重的是声、光、化、电、农、矿、工、商,侧重于“技术”方面。但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介绍、翻译,人们对科学的了解更深一层,认识到西学“格致”中不只有实用的“技术”,且存在高深的“学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晚清人的科学观念中又有了“格致”与“格物”的区分。

国人所言“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简称,其基本含义应包括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以及因此而获得的相关事物的知识;而“格物”只是指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实,“格致”与“格物”的这一区别,在《礼记·大学篇》中即见端倪:“古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及至明清人将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格致”以来,人们不再注意二者的区别,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开始形成的以“器、技”为特征的科学观,更是将“格致”等同于“格物”。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清末人们已注意到,在引进的西方“格致”学中,不仅有技艺,也包括其学理。王韬就曾指出:“窃谓近今一切西法无不从格致中出,制造机器皆由格致为之根柢,非格致无以发明其理而宣泄其奥。以是言之,格致顾不重哉!”[6]丙辰年序已经指出西学“格致”中包括了相关的知识、学理。奕讠斤曾指出:“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并针对时人“或谓制造乃工匠之事,儒者不屑为之”的说法,指出当时提倡西方格致之学的目的,在于明事物之“理”,而与匠人只讲习“事”是有区别的,“盖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理明而用宏焉。今日之学,学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并非强学士大夫以亲执艺事,又何疑乎?”[5](上册,p150)故清末人言“格致”时,有改称为“理科”、“理学”者。

由于认识到“格致”之学的“理学”性质,于是清末人观念中便有了“格致”与“格物”的区别。1888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格物馆”,以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及理论知识。后发现以“格物”名其所教内容,不能包括其中的理论、知识,遂于1895年改名为“格致馆”。为此次改名,皇帝还郑重其事地了一个上谕:“据总教习呈称‘致知必由格物,同文馆设立格物馆时,未能顾名思义。请将格物馆改为格致馆,庶于致知格物不至偏’等语。该总教习所呈,不为无见,嗣后格物馆即改名为格致馆,以符名实。此谕。”[5](上册,p139)从中可见,时人已经意识到:“格物”与“格致”存在“技艺”与“理论”的差别。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介绍、翻译,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学“格致”中不仅有实用的技术,而且存在高深的学理。晚清人意识到“格物”与“格致”的区别,这一区别是导致从“格致”到“科学”概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科学”一词中包含的“学”字,正切合于时人对西学格致中“理学”的认识,“科学”取代“格致”便顺理成章了。

三、从“格致”到“科学”

在康有为、严复引入“科学”①一词后,从1897年至1912年,“科学”与“格致”同时并用。从“格致”到“科学”的变化,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字的变化,而有更重要的观念的变化。正如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指出:“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12](p117)“格致”一词容易被理解为技艺之术,而作为现代概念的“科学”一词中之“学”字则有原理、理论的含义,“科学”一词落脚在“学”上,进一步划清了与“格致”、“格物”的界限,“科学”逐渐取代了原用的“格致”。

严复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中,使用的都是“格致”一词,到1901~1902年出版的《原富》中,已经是“格致”、“格物”、“科学”并用,其中,以“格致”、“格物”指代物理、化学等具体自然科学学科,而以“科学”指代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科学,如:“科学中一新理之出,其有裨益于民生日用者无穷。”[13](p624)“今夫格物者,治宗教妄诞尚鬼之蔽之圣药也,假使通国之士夫于科学名理之类多所究心,吾未见宗教鬼神之说能为厉也。”[13](p655)基本认同“科学”是讲“通理公例之学”,而“格致”、“格物”是技术之学。从这一区别出发,严复批评当时人将西方科学看作“技艺之末”的“艺学”观念,1902年《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批评时人中体西用、政本艺末的观点,指出“科学”是一切西学之源,“其曰政本而艺末者,愈所谓颠倒错乱者矣。且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力、质,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者,即本斯而立。……中国之政,所以日形其绌,不足争存者,亦坐不本科学,而与通理公例违行故耳。是故以科学为艺,则西艺实西政之本。设谓艺非科学,则政艺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然,未闻左右之相为本未也”[14](p622623)。1906年《政治讲义》“第一会”谈西方政治学为“科学”之义,“是取古人谈治之书,以科学正法眼藏观之,大抵可称为术,不足称学”。“学者,即物而穷理,即前所谓知物者也;术者,设事而知方,即前所谓问宜如何也。……今吾所讲者,乃政治之学,非为政治之术,故其涂径,与古人言治不可混同。”[15](p1248)说明他的“科学”观已不在于“技艺之术”。

1902年梁启超所写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说明“狭义之科学,即中国所谓格致”[16](文集,第十二)。将“格致”包括在广义“科学”之中。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第10、14号发表《格致学沿革考略》,讨论了格致学的范围:“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群学等是也。其二,形而下学,即质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是也。吾因近人通行名义,举凡属于形而下学者皆谓之格致。”[16](文集,第十一)仍然沿袭近人通行说法,以形而下之技术科学为“格致”。在这篇文中又有好几处用了“科学”一词,如“一切科学”、“科学革新之气运”、“科学之方针”,“科学”一词泛指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科学,以示与形而下之“格致”相区别。

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17]可见在严复、王国维、梁启超等人的认知中,“格致”只是“科学”中的一部分,指作为“实学”的技术学科,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科学”则不是专讲技艺,而且包含理论知识的学科。这样,“科学”因其词义内涵更具包容性,进入民国后,便取代了原有的以“格致”或“格物”与“science”对译之作法。

通过对清末国人从“格致”、“格物”到“科学”的词义演变的考察可以看到:最初人们沿袭明末清初的说法,以中国传统的“格致”概念来“格义”这种西来的新知识,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寻找到传统的依据。在对西学的了解过程中,洋务派知识分子已认识到中西“格致”的根本差异,并将西学“格致”定位于“技艺之术”或经世致用的“实学”;继而通过区分“格致”与“格物”的概念,又认识到西方科学中的“学理”及理论知识,对西方科学的理解从“技艺之术”上升到“学理”层面。此后维新派知识分子从日语词汇中引入“科学”一词,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与“格致”的区别,并大大扩充了“科学”概念的内涵,这为此后“新文化运动”中科学的广泛传播、对“科学”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促进“科学”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奠定了基础。作为现代概念的“科学”终于取代前现代的“格致”一词,表明清末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已经摆脱中世纪的窠臼而向现代观念靠近。注释:

①关于谁最先在中国使用“科学”一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甲午战后,康有为编著了《日本书目志》一书,梁启超在1897年11月15日的《时务报》上作了介绍,该书的第一册卷二“理学门”中列有“《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这是中文首次出现“科学”一词。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又使用了“科学”一词。康有为是在中文中首先使用“科学”一词的人。此观点参见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一文(《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而汪晖据台湾学者黄彰健的考证,康有为《戊戌奏稿》有后来补作的内容,以此为据称康有为最早使用此词则成问题,故认为严复才是最先使用“科学”一词的中国人,此观点参见《汪晖自选集》第221~22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 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3):3950.

[2] 艾尔曼.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J].中国学术,2000,(2):143.

[3] 利玛窦.几何原本[m].同治四年金陵刻本,1865.

[4] 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 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 傅兰雅.格致汇编[C].上海:上海书店石印本,1897.

[7]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 徐寿.拟创建格致书院论[n].申报,同治甲戌正月28日,574号.

[10]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C].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

[11] 刘锡鸿.英轺私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

[12] 王国维.静庵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3] 严复.原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4] 严复.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 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10

【关键词】海岱地区桑蚕丝绸起源海陆丝绸之路交汇

【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

海岱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东渐的重要地区

海岱地区是以泰沂山系为中心,主要包括黄河和淮河下游部分地区及山东半岛。它东临黄渤海,西接中原,南北分别与太湖、燕辽两大文化区相邻,地处中国的东方。3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生活在这一地区,一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泰沂山脉北侧山前地带出现了若干群落。一部分南下成为马家浜文化的渊源之一;另一部分北上,繁衍生息于泰沂山北侧东段山前地带,留下后李、彭家庄、前埠下等3处遗址;北上的一部分进入山东半岛地区,形成典型海洋特征的白石文化,在6000年前就与辽东半岛进行过文化交流,对今天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有影响①。到北辛文化、贝丘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珍珠门文化的时候,海岱地区的文化区系问题已相当清晰、环环相扣了。由此发现的大量考古遗址基本沿泰沂山脉边缘的南北两侧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覆盖山东全境(除黄泛区)。

海岱地区发现的史前城址约15座,其中13座分布在山东境内泰、沂山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到黄泛区之间的狭长地段、沿古济水走向呈东西一线分布、一直到达今天山东半岛的黄渤海边,如果把这些史前遗址用一根红线串起来,会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长廊―“海岱廊道”把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连接起来,使海岱文化与河洛文化及其他文化区在史前的交流成为可能并保持文化上的大致同步性②。这说明,一方面当时中华文明各系之间的交通相对通畅、区域叠加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各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也较为密切。这就为后期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畅通奠定基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女执懿筐”、“爰求柔桑”。关于丝绸的始祖―嫘祖还是嫫母?学术界虽有争议,但她们都是黄帝的妻子,或来自海岱地区的东夷族或来自中原的华夏族,这里都是野蚕最初发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③荀况的《蚕赋》和晋代的《搜神记》都将桑蚕故事定位在东方的海岱地区,考古中发现的山东青州苏埠屯商代墓葬和济阳刘台西周墓葬中大量精美玉蚕也是最好力证。齐涛先生在《丝绸之路探源》一书中多次提到“黄河流域是中国蚕桑的最早发祥地”,“古代山东(古青州)是蚕桑业的重要起源地这一点已成定论,法国学者布尔努瓦、日本学者吉成武美、布目顺朗以及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台湾学者邹景衡先生也认为中国蚕业的发源地是山东省。还有多元论的代表蒋猷龙先生把山东这一源头放在重要的地位,都说明海岱地区是古代丝绸的起源地。

大量文献表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已是我国桑蚕丝绸生产和服装时尚的中心。“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带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史记・货殖列传》)到秦汉时期,齐地的丝织业继续辉煌。其中汉朝在山东临淄设立的“三服官”,每年花费数亿钱(《汉书・惠帝纪》),远超其他两地三服官花费之和。山东生产的绮绣、罗纨、素绨、冰锦等丝绸品种,沿“海岱廊道”一路西行运往京城长安,除汉皇室自己消费一部分外,其余作为高贵礼品分赐功臣和各地来华使者、或西出长安走上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和欧洲。如汉武帝在山东河北等地出巡一次,“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史记・平准书》)。按就地取材原则,这些丝绸应出自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一带,出巡一次赏赐帛百余万匹,相当于当时全国人均要生产丝织品约0.4平方米④。“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赏锦绣绮b杂帛8000匹,絮6000斤”;“前50年,呼韩邪再次入朝,赏衣110袭,锦帛9000匹,絮8000斤”;“前25年,匈奴伊莫邪单于来朝,赏锦、绣、缯、帛20000匹,絮20000斤”;公元前1年,单于来朝“加赐衣三百七十袭,锦绣帛三万匹,絮三万斤”。(《汉书・匈奴传》)这些对匈奴的赏赐并非特例,对其他来朝的国家亦是如此。如“公元前65年,龟兹使团来朝,赏绮、绣、杂缯数千万匹”。到西汉末年,海岱地区的济阴、川、东平、高密、鲁国、北海、齐郡等地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十位⑤,丝绸的生产规模和产量更是大得惊人且质量上乘。齐地的丝绸、盐粮、铁器等沿“海岱廊道”运到长安,在这里集散并西出阳关走上丝绸之路。上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西汉时期“任国亢父V”,就是山东地区汉代丝织品的重要代表,说明海岱地区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质供应地。

“陆、海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交汇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北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开辟的、主要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循海岸水行的海上贸易通道。

齐国强盛时疆土包括整个山东半岛(海)和泰山(岱)以东的泰沂丘陵地区,是海岱地区的主要代表。齐国充分利用丘陵和海洋优势,“劝女工”“通鱼盐”,不仅丝绸生产质高量大,而且航海能力和造船技术在当时也遥遥领先。公元前485年的齐吴大海战时,吴水军已有了三翼,“大翼广(宽)一丈五尺,长十丈(可载士卒90多人)”、“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越绝书・逸文》)。这些狭而长的多帆战船,如遇顺风顺水,可以船行如风的⑥。《史记》载:吴“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如果没有巨型而坚韧的战船、娴熟的航海技术,自然是做不到在海上航行并进行大海战的。虽然种种原因现在还找不到齐的造船厂遗址,但能败吴的齐国造船水平至少不会低于吴。所以,齐被冠以“海王之国”一定是有其航海技术支撑的。

齐曾一度是我国海上航行的霸主,控制了环山东半岛及渤海航线,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向南控制了远达东海和钱塘江的航线⑦,与海丝南航线接通,使南方的货物、甚至南亚、西亚、地中海地区的奇石异物也能转运北上来到中国腹地。如山东青州战国西辛齐王墓和临淄西汉齐王墓内都发现了近东风格的列瓣纹银豆,与伊朗考古发现的前9~前6世纪的埃兰银器,艺术造型如出一辙,这说明海岱地区与前6~前3世纪的西亚已经有了一定的联系。参考广州汉代南越王墓中发现的13件香薰炉、波斯银盒以及非洲象牙等物品,说明先秦时期吴越贵族和齐国贵族是通过南北航海贸易获得南亚、西亚甚至非洲和地中海地区货物的可能性较大⑧。而分布全国各地战国墓中的蜻蜓眼玻璃珠(前6~前3世纪地中海东岸产品),也应该是以同样海运方式来到齐国,再沿“海岱廊道”往西流往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因为连接南海与西南地区的“灵渠”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才开凿,之前南洋来的货物不太可能从陆地经西南来到中原。

“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到秦汉时期,因秦始皇两次派徐福东渡寻仙药、汉武帝七次从山东半岛出海巡游、并于前109年“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北击朝鲜说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已被官方作为与朝日交流的干线了。

海岱廊道连接陆海“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达到高潮。与南北朝大致相同时间的是公元四世纪西方拜占庭帝国的兴起,“公元301年,运到亚历山大的丝绸,几乎与黄金等价。国王下诏把每磅生丝的价格定位274个金法郎。到查士丁尼(527年~565年)时代,……每盎司普通丝绸的价格提高到340.56克黄金,丝绸的价格要比黄金高出十几倍。所以有许多人争相逐利,包括平民与国王”⑨。这时期的波斯使节与商人一直源源不断地与统治黄河中下游的朝廷进行沟通,来做丝绸贸易。因此,虽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朝代更替频繁,但每个朝廷都十分重视丝绸业的发展。

山东青州出土的9块北齐线刻画像石,形象地再现了古青州与高鼻卷发的西方人进行丝绸贸易的场景;青州博物馆一件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其脚上穿的一双鎏金方口履鞋,与新疆民丰出土的织锦履鞋,形制上也极为相似,被专家认定是山东与新疆和西亚密切商贸的力证。

东晋高僧法显于公元399年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印度取经,413年从海上丝绸之路东归青岛崂山,第一次将陆海丝绸之路交汇于海岱地区。当然,法显大师沿海岱廊道“来青州一冬一夏”,又西行到徐州,却因战乱而没能最终到达长安而遗憾终身。这说明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海岱廊道顺畅与否,与国家的和平安定休戚相关。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分裂的局面,并派人远征西域,东征高丽和流球,将丝绸之路向西跨越咸海,伸延到里海沿岸;向东将丝绸之路经海岱廊道与通往朝日的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连接。

到盛唐时期,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出现了北线、南线等多条线路,中外交流达到历史高峰,中朝、中日之间的交往是最大亮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向唐朝正式派出十九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作为唐朝的近邻,关系更为密切,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双方共160次”⑩。他们大多借助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经胶东半岛的莱州、板桥镇到达中国,然后再转陆路“经青州―兖州―曹州―汴州(开封)―洛阳,最后到达长安”。当然,这一时期南方的扬州、宁波等港口也开辟了穿越东海直达日本的航线,但由于造船技术和对季风规律认识的局限,从南方各港口穿越东海直达日本还是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如《鉴真东渡日本》载“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所以,南方大批去高丽和日本的商船更多还是北上取道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循海岸水行经辽宁半岛到朝鲜和日本。

为更好管理货物和对外贸易,宋元v三年(公元1088年)在胶州板桥镇设置市舶司(海关)。这是北方唯一设置过的市舶司,其进出口货物量“必倍于杭、明二州”(《宋史・食货志下・互市舶法》)。2014年版的《胶州古板桥镇遗址出土文物图集》再现了古板桥坊的繁荣,来板桥镇港的不仅有韩日商人、也有东南亚、西亚的商人,他们从海外带来货物在这里销售或中转,然后再装上他们需要的中国丝绸、陶瓷等产品回国。直至南宋末年,板桥镇还保持着海上物资集散中心和海外转口贸易两大传统优势。而海、陆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发展也达到鼎盛。

元明清时期海岱地区的丝路交汇发展开始衰退

蒙元时代疆域辽阔,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人等往来于陆、海“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三次西征“摧毁了横亘于东西方传统贸易之路上的种种障碍,为蒙元时期丝路贸易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在东方,元顺帝通过“立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总制东方事”(《元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加强对东北亚朝日的贸易、军事管理。

元之后中国已形成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的格局。南方的丝绸生产也超过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地区的丝绸业开始走向衰退成为丝绸生产的二类地区。但是,随着元朝海运漕粮逐渐取代传统运河漕运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方式,山东半岛因海运而地位上升。

连接山东半岛和中原的海岱廊道被元明清继承,并随时局的变化而略做调整:一是随着京城从开封转移到燕京(今北京),徐州―济南―德州―燕京的南北干道取代了宋代以前东西主干道的位置;二是随着海运漕粮重要性的提升,三条海路航线都必须经过山东半岛转到燕京,或者从胶州板桥镇(或莱州)转陆路―青州(或诸城)―济南―德州―燕京,或者直接从山东半岛到天津港再转陆路直达燕京。所以,无论是南北交通大动脉还是东西交通大通道,它们都要经过海岱地区,并在此进行交汇、融合,展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海岱地区沿途也因此形成一系列著名的商贸核心城市,对全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淄博的“周村”,晋代还只是个铸钱的小镇,到元明清时成为北方丝绸产品的重要转运城市,居山东四大商业重镇之首。唐宋时期的板桥镇市舶司,到元明时期因胶莱运河从这里通过,使海河陆贸易交汇于此,胶州因此而繁荣富足,被称为“金胶州”。这些海岱廊道上的重点城市,都是“陆海丝绸之路”上闪亮的珍珠,一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一带一路”双向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结语

当然,由于清王朝整体奉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处于历史低潮。甲午海战的炮火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弥漫着腥风血雨,千年古航道辉煌不再。海岱地区丝绸之路的交汇发展也遭到空前破坏。

总之,从史前开始萌芽的海岱廊道到秦汉时期完全成熟,它与丝绸之路西部的天山廊道东西呼应,成为山东丝绸生产重地向西安汇聚的重要东方廊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广泛传播至日韩、最终形成亚洲儒家文化圈的重要通道。梳理海岱廊道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历史上的借鉴,因为认识历史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未来。

(作者分别为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教授;本文系2015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丝绸之路在山东的交汇衍生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ZZ-SH-01)

【注释】

①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7期。

②戚松安:“试论河洛与海岱地区史前文明交流的格局、途径与历史背景”,《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

③王云鹏,庄明军:“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潍坊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④姜颖:《山东丝绸史》,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第81页,第243~244页。

⑤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33~340页。

⑥⑦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8~89页,第133页。

⑧程爱勤:《古代中印交往与东南亚文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

⑨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第1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⑩杨昭全:“唐与新罗之关系”,《中朝关系史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日]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