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33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1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师培训过程中地位僵化

一段时期,基层的教师培训在组织实施上具有从上而下的命令式硬行性,在某种角度上带有强烈的行政性和权威性,导致基层教师的地位只能处于盲目顺从和消极服从的位置,长期的被动地位容易形成一线基层教师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懈怠。

2.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范围较广、人数众多,进行一般的教师培训只能选择共性的问题进行强化和解决,这使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缺乏对一线教师、新进教师等不同层面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作用,丧失了教师培训应有的价值。

3.教师培训形式缺乏多样性

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形式单一,一般以认知式的培训和理论提升式培训为主,没有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等培训形式,不能引起参训教师的兴趣,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教师参加培训的倦怠心理。

4.教师培训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

测评体系是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质量和教师参加培训后是否有提升的检验和监督,是培训组成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中,由于没有专门的测评体系,导致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不能落到实际,参加培训的教师也不能通过测评检验自己参训的成绩和效果。

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绩效测评模式的建立

1.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目标的建立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目标要具体、简明,要切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能切实解决一线教师们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培训组织者及教学设计者要理解目标提出者所要表达的内涵,为教师们答疑解惑,更方便教师们提高技能、思维、观念、心理等不同素质,提升整体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2.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行为的记录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绩效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参训教师参加整个培训过程的记录,不仅要记录教师们培训中的行为,也应该包括对参训教师参加培训后是否达到目标作具体性的表述。首先明确指出参加培训要学习的技能是什么,运用技能对教育教学工作能起到什么样的提高,再通过记录,发现参训教师的行为转变,以达到检验参训教师自身的理念与素质是否有所提升等目的。

3.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策略

绩效导向教师培训策略可采用指导性观察和指导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参训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特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或程序进行实践,专家鼓励参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目标技能,并使之符合新课改教育教学的实际绩效标准。

4.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评价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2

一、健立了三基三严考核组织,加强管理力度

我们非常十分重视医技人员培训工作,成立了院科两级培训考核组织,多层次对全院卫技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和科室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每次培训工作,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到培训内容的选取,从培训过程的监督到培训结果的考核,都认真对待。并将“三基三严”作为大事来抓,严格督促落实,考核成绩与个人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奖金及执业医师注册挂钩,有效地保证了“三基三严”训练效果。加强了对全体卫技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力度,提高了卫技人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三基三严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在90%以上。

二、根据临床工作需要选择培训及考核内容,扎实开展三基培训工作,涵盖的内容包括:

(一)基础理论方面: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的基本理论,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等基础理论。

(二)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标本采集方法。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使用方法、及适应症等。

(三)基本技能:包括卫技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

(四)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五)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等

三、选用了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培训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让卫技人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新知识,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一)全院培训由医务科组织集中授课、临床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全院45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以下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心电图、影像学等基础专业知识,一年来,医院共组织开展“三基”讲座6次,技能培训4次,全院医技人员均接受了规范的“三基三严”培训考试。进一步提高了卫技人员临床岗位技能,夯实了基础医疗质量,整个培训考核过程计划周详,组织有序,考勤严格,保证了整个考核结果的客观、有效。

(二)加强对新入院职工的培训力度,从源头上抓好基处医疗质量建设。医院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及职工个人专业要求安排新职工科室轮转。各科室均由培训、考核小组负责新入科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对新入岗人员的监督力度,定期组织考核,使新上岗人员能够扎实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保证了医疗安全。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3

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是基础教育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其整体素质决定了基础教育的高度和深度,而继续教育又给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通过对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国内外现状的分析,旨在研究构建继续教育的具体方法,以促进管理干部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

基础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石。怎样提高基础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决定着整个基础教育的水平。因此如何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继续教育给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个性发展的平台,是促进其有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质量体系的重要措施。

1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1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的基础教育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对公民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好基础教育工作,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顺利完成。

1.2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是基础教育的践行者和领导者

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基础教育内容,弘扬基本伦理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们的素质水平高度,直接决定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深度,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1.3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发展平台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用“源头活水”充实自己,才能不被新事物所抛弃。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终身可以学习,发展的平台,让其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让其学有所用,推进基础教育不断发展。

2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对近10年的文献进行精确查找,发现近几年相关的研究理论逐年增加。说明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问题已经比较重视,并且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机制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2.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大体分为三种类型: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和学历学位培训。不同的培训方式采用的培训模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英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前沿,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经验和效果更为突出。他们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旨在提高校长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具体能力和技巧。这种培训机制为校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培训内容和知识,能够满足他们对提升自身素质水平的需求,就培训本身来说,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校长参与。

3构建继续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3.1.1加强培训制度管理

政府作为教育的倡导者,通过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增强各级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形成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管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提高其学习环境,让其乐于学习。

3.1.2建立继续教育奖励机制

要想对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进行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就需要掌握更多先进、前沿的技术或方法,造成教育培训者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如果加大对其继续教育成果的奖励,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探索教学成果的热情,提高培训教育质量。

3.2转变继续教育观念

3.2.1加强各级领导的重视力度

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进行继续教育创建平台,应该作为考核领导工作成绩的一个方面,让其从根本上重视继续教育工作。肯投资,积极创造培训条件,为想要得到培训的人员创造机会。

3.2.2增强受培训者的认识程度

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对象,如果自己从内心就不想学习,不想提高自己,外界创造再好的条件,也是无事无补。“无知者,无畏。”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珍惜得到的培训机会,提高培训学习效果,将新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更多基础教育学习者。

3.3完善继续教育学科内容设置

对于一些老旧学科,或者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科,将其从培训内容中去除掉。明确培训目标,根据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知识需要,设立专业,让其学有所得,能够真正的起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同时,学科的设立应该更为人性化,学习的方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因为继续教育管理者,有自身的工作时间和任务,继续教育作为知识的补充手段,让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

3.4构建继续教育学习系统

继续教育作为提升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素质水平的基本方式,首先,根据教育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分析管理干部的特点和需求,确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内容;然后,进一步将目标细化为阶段性指标,制定相应培训课程,以实现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保证培训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4结论

总之,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在于总结培训经验、诊断培训问题、明确培训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教学管理,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提高培训实效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构建该体系和培训工作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校的专业化发展和培训效果转化,对大力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主义社会和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可以让更多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不断地学习到新理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工作,为我国的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斌.转型背景下公办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7(01).

[2]寇海飞.继续教育战略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09).

[3]席惠灵.浅谈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4]徐广安.突出地方高校特色为基础教育服务[J].中国成人教育,2003.5.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4

我国内地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近十几年来,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及一些学校的新校区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工程训练的对象已拓展到各工科及理、农、医,甚至文科等学科的学生。而大多数工程训练中心是从机械工厂(车间)发展而来,尽管建设了电子和一些机电项目,但主要训练内容仍为机械制造[1]。因此改革和发展成为必然,首先要适应工程训练工科学生的培养需求,尽量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具有大工程背景学生的需求,建立面向现代工业的制造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将机械制造工程向现代工业制造工程发展[2]。

1建立健全现代制造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准确定位和把握人才的制造工程能力,探索高校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专业教育方式的建设,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是建立本课程体系的根本意义所在。现代工业涵盖、贯穿了机械、动力、化工、食品药品、纺织、电子、信息、冶金等行业,现代工业的制造过程是以物质资源为劳动对象,通过采购、加工、制作、装配、销售等环节形成新部件、新产品,使价值较低的材料转换为价值较高产品的产业链;其发展特点是在既有的制造工程基础上,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导,融产品开发设计、技术工艺、管理生产和市场经营等环节于一体,制造信息同时在所有相关部门流动,多学科交叉综合,各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工作[3]。按照我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其制造工程能力培养应该走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前沿。目前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国际化,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加速更替,各种类型的制造工程对综合创新性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剧增,使现代工业人才规格的变革和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促使多年来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现代工业的制造工程能力以“强化制造工程基础、注重机、电、信息、控制、管理等多学科交叉,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教学手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图1—图3所示为我校设想的大工程背景下的教学内容及现代工业制造工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图。大工程背景的教学模块包括:创新训练模块、素质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先进制造训练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

2配合课程体系实施的教学实践

(1)突破工程训练等课程局限于单学科及技能训练的传统制造观念,完善现代工业制造背景下的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管理和人文等学科有机对接的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大工程系统环境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合理选择,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培养用系统工程观点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把握现代工业的制造工程能力培养制高点,注重学生在“工业工程”方面的能力培养,发挥我校工业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建设学科的支撑和融合,使学生能够学到机电工管等基础知识和亲身实践。

(3)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重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思路,培养学生在掌握坚实的机电控制工程技术基础上,具备工业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使之能够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理论、方法,将人员、物资、设备、技术和信息加以综合,具备对复杂的生产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改进和运作以获得系统最佳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4)突破机械制造的范畴,提供大工程背景下的综合性设计性的课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时,适时采取讲授、交流、总结等互动的、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起到组织、引导、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的作用。

(5)在制造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系统中,不断完善和充实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以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以中心教学基地为支撑、以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导向,构建分层次、多元化综合创新设计制造及工程管理的环境体系。

(6)制造工程能力培养综合性设计性的环节包含机械、电子、信息、控制、管理等交叉知识点:结合相关课程提出综合性、设计性课题和创新设计任务书;学生搜集、查询资料,进行调研;进行系统功能构思;进行系统原理、方案的综合或创新设计;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评价、决策,优化最佳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结构设计;应用虚拟样机仿真技术、快速原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方法进行设计验证;依托工程训练中心进行系统原型制造并进行试验验证。同时跨学科组织毕业设计,由设计、制造、信息、控制、管理等擅长不同业务领域的教师合理搭配,组合成导师组,共同提出并指导工程实验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就业去向,选择设计课题,直至自主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式组合的毕业设计,实现制造工程能力的全面提高。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建立以系统工程为大背景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结合机械、能源、化工、食品药品、自动化、光电、信息、管理等相关学科设置、现状和发展方向,在现代工业的制造工程能力培养模式下,探索课程技术基础共性问题,研究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体系、内容和方法,通过相关制造工程等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为贯穿大学阶段的工程制造能力学习和实践提供逐级和全方位支撑,培养符合现代工业发展趋势,具有大工程意识、交叉学科知识、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领军型人才。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5

论文关键词:军培;学员;管理;转变;电力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每年新进入上岗前培训的复转军人(以下简称“军培”)都在100人左右。迄今为止,经过系统培训的上千名军培学员已坚守在公司的各个生产岗位上,甚至一些学有所长的学员成为了高技能人才、生产一线的班组长,有的军转干部学员走上了管理和领导岗位,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独特队伍,为网公司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才干和力量。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培训中心也形成了一整套军培培训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保证了军培学员培训学习的质量,使他们能很快以过硬的技能,优秀的思想品质汇入到电网发展生产建设队伍当中来。

一、未雨绸缪,周密设计培训计划

培训中心在每届新军培来临之前都要与各送培单位及时沟通,准确了解学员第一手基础资料。各单位对每批学员也都非常重视,在来中心之前也大都在单位对学员进行了考核和选拔。转业干部一般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培训,其余学员基本上是士官和义务兵,学历知识和其他情况都有很大差异,在中心要经过一年的理论及专业培训。培训中心除了和送培单位及时沟通了解情况外,培训系统事先都要组织多次相关的专题研讨会,根据学员整体情况,修订、完善《军培培训教学大纲》,制订详尽培训教学计划,根据先期分流考试的情况,摸清学员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配备相应的培训师资,最终保障军培整体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宏扬传统,思想管理及时到位

每位军培学员都在军营经受了多年的洗礼,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自然保持了军人的优秀品质和战斗作风。培训中心非常重视如何把这种军人作风很好地转移到培训学习中来,采取了多种制度和形式,发扬传统,以利培训。培训中心首先从思想管理上入手,取得了良好效果。组织机构上有相关中心领导直接管理,设立了军培工作部和班主任负责具体培训管理。开学前一个星期进行入学教育,中心直管领导和人资处、思政处、纪检处、保卫处、技能鉴定办公室负责人等相继为学员讲话及授课,为大家讲解电网最新形势、培训中心概况、各种制度、日常培训学习要求及初级技能鉴定规范要求等等,使大家对电网企业有个整体初步了解,思想上尽快从军营转换到培训学习中来,稳定情绪,提高培训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军培工作部负责军培学员的日常管理,除了积极与各送培单位人资部门保持沟通联系,协调好军培学员的各种管理及信息外,对各班班主任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细致严格的考核指导。首先从学习上与任课培训师加强协调和联系,掌握学员学习培训动态,确保学习成绩的真实可靠,制定《军培学员奖学金发放办法》,根据学员成绩认真执行,并与最后分配意向排序挂钩,不仅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稳定、自觉。不仅在培训学习上严格要求,在日常行为管理上培训中心要求更加精细、严苛。军培工作部制定了《学员操行考核制度》、《班级常规考核制度》、《校园管理处罚细则》、《考勤办法》等十多项相关管理制度,对学员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等全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计分考核。最终的分数和培训学习成绩统计后一并反馈给送培单位,作为学员最后分配上岗排序的依据。这样就形成了军培学员培训管理的“双保险”,既引起了学员思想上的重视,也促发了学员培训学习的稳定性和自觉性。

军培学员里的党员多,年轻而有朝气。培训中心党委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视,设立了一个最大的支部——军培学员支部。在党委的领导下,军培学员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各项活动,倡导先进,宣传形势,争做好事,树立军培新风,注重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成绩斐然,每年都被评为“先进支部”。军培学员平时都是半军事化管理,其中有两大“法宝”值得称道:一个是宿舍内务整理,被褥永远是整齐方正的“豆腐块”;另一个就是不论春夏秋冬每天都要坚持早操晨跑锻炼活动,这样就保持了他们优秀良好的军人作风。整洁的内务、震天的口号,到培训中心视察的网公司领导见了都啧啧称赞。另外一些网公司在培训中心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也常常能看到军培学员的矫健身影。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护线巡路活动中,他们组成的“护线队”穿山越岭跨平原,勇斗酷暑,每天往返上百里,胜利完成了奥运保电任务,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三、精益求精,力争培训贴合实际

随着电网形势的发展变化,军培学员的培训学习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力争贴合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实际,以期达到最佳培训效果。

由于义务兵与士官年龄差距比较大,文化基础也不同,开学之初,首先要进行分流考试。考试的目的一个是要通过考试成绩提醒成绩差的学员要予以重视,提高学习自觉性,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另一个目的,是要通过考试结果,了解学员的基础情况,合理调整培训计划和课程,以保证整体培训效果扎实有效。第一学期,培训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以巩固学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培训中心积极与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联系合作,为军培学员设置必修并适合的基础理论课程,使学员合格后能拿到电力系统的中专证书,不但提高了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还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学期,培训课程主要是专业实操技能学习,为学员将来回单位实际上岗做好实际技能准备。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八个设施完备、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为军培学员设置了钳工基础工艺、变电仿真、低压电器、装表接电等各项实操基础课程,全方位培养学员实际技能水平,为他们将来顺利通过上岗前初级技能鉴定考核,很快胜任工作实际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在每年放暑假前的两周时间,学员还要到将来工作的部门岗位见习实习。培训中心要求学员认真实习,初步学习体会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并要完成见习报告,计入个人学习档案手册,这样不但进一步消除了学员将来工作的陌生感和焦虑感,也加强了培训中心与各单位的联系。通过反馈的情况信息,又可以不断修订培训内容,实际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多年来培训方式的完善和探索,大批在培训中心经过系统培训的军培学员,已走向网公司各单位的一线重要岗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温馨如家,提供满意培训环境

在培训学习上严格要求之外,培训中心也非常重视军培学员的业余生活质量,力争为他们营造良好舒适的培训生活环境。根据学员人员情况分成若干班级,每个班由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员组成,任命班主任及在培训学习上严格要求,又在业余生活中嘘寒问暖,对出现的问题矛盾循循善诱,认真疏导,及时解决。班主任既是严师又如家长,使全体学员形成“军培一家亲”的良好学习生活氛围。学员们住在翻修一新的学员公寓,和教师员工一同用餐,功能不同的现代化设施装备的教室、实训室,以及授课经验丰富的培训师更是为军培学员解决了学习上的后顾之忧。军培工作部更是注重军培业余文化生活的开展和丰富。设立完全由军培学员选聘、组成的学生会,及时反馈、解决学员培训学习和生活中的建议和意见,架起了和中心沟通的桥梁。根据不同的季节,定期举办篮球赛、足球赛、象棋比赛,卡拉oK比赛、板报宣传比赛、主题征文比赛、中秋节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等多种文体活动,大大丰富了军培学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确实创造了舒适的培训生活环境,为军培学员安心培训学习提供了动力。每年底,培训中心军培主管领导都要带领培训系统相关人员深入到各单位调研沟通,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探查军培培训后工作的实际效果,根据反馈的情况在不断完善调整军培培训方案。使军培培训教学永远贴合企业实际需求,达到最佳培训成效。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6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培训课程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一,它是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目标的手段;其二,它是健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系统的重要环节。前者通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的展开过程,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后者通过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丰富我国的课程理沦建设。但是,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我国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研究范围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研究课题也不够深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亟需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为此,从理论上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进行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代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校长培训课程的关系

课程的价值取向,既受客观的时代性影响,也受主观的认识论影响。为此,我们可以说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自己的课程价值观。不过,正是受到上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看似“复杂多样”的课程价值取向,在理论上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其主要特点是“由知识引导着人的整个生活”,因而,“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而不是以儿童的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主张“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课程。二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并据此厘定教育目标和组织学校教育课程。三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课程的价值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学习者不再被当做为适应外在需要而被动接受训练的对象,而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在一定阶段上自我实现的人。

三种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即: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学问、知识、技艺等系统知识。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术、技能。这类课程又包括“社会适应”和“社会重塑”两类,前者主张由社会现状去寻找课程设计的目标;后者主张将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这两个课程形态均依赖于社会分析,而决非将学科或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均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则强调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反之就是不适宜的。

不过,由于课程是个动态的教育现象,且随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在具体实施时,人们习惯通过不同模型来实现课程的价值。美国教育行政人员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ion)将课程模型(或称为模式)分为四类,我国学者也大都支持这种分类方法。即: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注重各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按学习心理和教学要求进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合科课程(亦称广域课程)——实际上是学科课程的改进类型,其特点是将几门相邻学科合并,既保留了学科课程分科教学的长处,又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其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科目;核心课程——以一个学术领域或主题为核心重新组织有关学科,从而形成学科之间的新联系,是一种介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

上述课程模式的着眼点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且与学校的办学观念直接联系,或者说,它们对校长们的办学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或通过教师的使用与发展等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显现出来,或通过学科教学计划安排与实施层面的问题作用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总之,校长们有着怎样的课程观,怎样整合课程模式,与培训中如何定位校长的角色,以及具有怎样的教育决策能力关系密切。因此,这就决定了校长培训课程不能单一化,其课程目标指向虽说必须针对实际的问题,但不能过于功利化,否则就没有实效性。

正是考虑到校长的管理角色,国际上普遍采用一种叫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培训课程模式,它是在meS、CBe、“双元制”等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培训课程模式。其目标是提高受训者的素质,特别侧重培养岗位技能,既强调传授通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强调特定职业、职位的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课程设计思想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在决定内容取舍时,既重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又重视职业岗位的未来发展;既重视职业资格的导向,又重视基本素质的培训。

我们在认识集群式模块课程时,特别强调“宽基础”和“活模块”两大结构。“宽基础”,即指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面要广泛,重在体现职业岗位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培训课程形式虽然沿用传统的班级教学,但要求引入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活模块”,则“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职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重在体现胜任该职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培训课程形式多样,以突出技能训练为主。“宽基础”与“活模块”是共性与个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例如,目前我国的各类干部培训所开设的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科学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就属于“宽基础”类课程;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级人员所开设的各种专题课程和讲座,则属于“活模块”类课程。

总之,校长培训课程在组织形式和理论构成上,都与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这里列举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既说明了校长培训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源于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也说明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需要充实校长培训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国外几种比较典型的校长培训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泰勒的目标导向课程模式对校长培训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它遵循的基本程序是:调查分析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据此明确教育目标;将教育目标分解,形成具体的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完整的课程模式。这一过程也是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但是,如果从课程类型上说,国外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则依据不同的培训功能,有着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有:资格证书课程、选择课程、专题课程、实务课程、特色课程等。从课程形态分类还有:学科课程、研讨课程、案例课程、考察课程等。这里从借鉴的角度出发介绍四种培训课程模式。

其一,活动中心型。这是一种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通过为中小学校长提供与实际管理任务和问题相似的情景,使校长得到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训练。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是:对实践进行反思,然后把实践体验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实践的价值,进而提高实践质量。这种课程模式,依赖创设问题情景的水平,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讲义,教师在课程组织中必须目标明确,而且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其二,目标指向型。该培训模式注重对校长“能力缺陷”的诊断,并据此组织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其课程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与校长的一系列能力有关,而校长的能力在一些特定的“诊断性情景”中可以识别,并能在这一情景中得到改进。

其三,实验性学习型。这一模式在对校长工作进行多视角分析的基础上,构成培训的四种理论框架:人际关系框架、组织结构理论框架、政治框架、象征框架,并据此安排三部分培训活动,即个人案例(论文)、教学领导计算机模拟、学校改进工程,由此形成了实验性学习培训的课程模式。

其四,研究中心型。这一模式以网络组织、研讨会形式为基础,向中小学校长传递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信息,帮助他们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这一培训模式在我国倍受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从总体上看,国外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以专题为主,是一种菜单式、选择式的专题培训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不拘于形式,不追求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菜单式、选择式的课程模式,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应该说,以上四种课程开发模式需要做到两个结合:与校长培训的目标相结合;与本地区的培训条件相结合。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做好通识培训的同时,更要求灵活掌握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

转贴于三、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策略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要立足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同时要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有益经验,以增强培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设置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依据

课程设计的依据是课程编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应如何处理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注重知识体系者认为,中小学校长绝大部分不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最欠缺的是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教育学科的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也不应该将其变成支离破碎的课程知识,因此培训的内容应侧重教育科学理论,课程应依据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设置,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中小学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由于主张知识体系优先的学者多是教育学科专家,这种课程思想长期以来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但事实上,一个优秀的校长极少是因为仅仅掌握了系统的教育管理知识而成为优秀校长的。中小学校长学习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无疑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是有帮助的,但是仅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肯定是不够的。

强调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应更多地依据社会需要进行设计的学者认为,学校教育首先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目标是使校长了解并熟悉社会对学校的需要,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应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形势,国家有关教育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的有关知识以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这种思想显然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的价值需要、把学校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教育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单纯依据这样的价值基础设计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显然也是不够的。

坚持以培训者需要为中心的学者认为,一切培训活动都应围绕校长的需要进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应贯彻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原则,为此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课程应更具有“课程超市”的特征,课程设计应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这样的课程思想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校长培训的特点和规律。我国提出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按需施训”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但是,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按照纯粹的“课程超市”的思想设计,而是必须要考虑更多方面的需求和限制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应是三种课程价值观的统合,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应体现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包括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三个层次。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学习,因此知识价值观应在课程设计中具有主导地位,但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校长的需要,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校长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和地方性。提高培训的课程应坚持以校长需要为主导,充分考虑社会需要,顾及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实行课程的小型化、多样化、地方化和选择化,给予校长足够的选择权和机会,围绕校长的需要组织教学。高级研修是近年我国新开展的一种中小学校长培训形式,其课程设计尚处于探索中,从其目标看,是为了帮助校长总结和提高自己的办学经验,是对学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高级研修班的课程首先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应是一种个别化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应有教育发展趋势与方向性的课程,更多的则应是一种总结研究性的课程。

2.科学定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一切课程都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背离了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任何课程相对于培训的需要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课程目标来自于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是根据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考虑了不同的课程依据而确立的。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相对固定的内涵,它是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接受培训学习不能获得学历文凭和学位,因此,其目标和要求与学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培训的目的性更为具体、明确和多样。中小学校长培训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来确立课程目标,由于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中小学校长培训目标及培训的课程目标通常都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保证中小学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上岗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或宣传某种教育方针政策或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验而进行的专题培训;为满足校长的某些特定需要、促进校长发展而组织的专门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活动等。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目标的确立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校长的需求;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不同学校的组织目标;校长个人发展目标和知识技能的需求。由于课程目标是根据培训目标确立的,因此,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目标必须注重把握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学校组织目标的特点,应重视校长个人发展和个性追求,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标准逐步建立。

此外,从世界各国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的实践和我国中小学校长学习需要看,单纯将中小学校长培训定义为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向应用性专业学位领域扩展,校长有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教育专业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管理专业的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在这方面,国外尤其是美国为校长提供了大量攻读这类博士、硕士学位的机会,因此,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逐步向学历教育领域拓展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3.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模式选择的多样化

我国是一个地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各地中小学校长的情况千差万别,校长的能力、素质、需要各不相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一样,单一模式的校长培训课程无论如何完善,都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是今后课程开发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一,学历教育课程应该作为非学历教育课程的必要补充。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明确定位于非学历的成人教育,课程也是依据非学历教育组织的,这样的体系是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相分离的延续。然而,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校长面临学历提高的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提高新进人员的学历比例,也需要校长的在职学习。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教师和校长纷纷参加各种形式的研究生课程班、教育专业硕士班,校长培训中开展一定形式和规模的学历教育是在所难免的。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最主要的是学位教育课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在坚持非学历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开展一定的学历和学位教育课程。

其二,有效利用现代远距离教育课程。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形式是短期脱产学习。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远距离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中,电视课程、网络课程等课程形式极大地降低了培训的成本,较好地解决了校长岗位培训存在的诸多矛盾。所以,中小学校长培训必须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课程的开发,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远程教育形式,用个性化的远程培训课程满足多样化的校长培训需要。

其三,创设适合校长培训的课程模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课程的学习质量不应该因为教学时数的减少而降低,而应该精选学习内容、选择“含金量”最高的内容组成短小的课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应突破学科体系的限制,建立专题化的课程,围绕某一教育问题组织课程内容;短小的学科课程各自独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供校长选择的体系;校长对课程有充分的选择权力,可以考虑建立选修制校长培训课程。除学科课程外,专题报告课程、交流与讨论课程、专题考察课程等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课程形式,也应不断扩大和发展。

其四,放宽眼界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在工商企业,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不应自我封闭,而应积极学习和借鉴现代培训的一些课程模式和方法手段,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专题辅导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组织教学法、研究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模拟练习法、代岗位见习实习等培训方法,探索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校长培训课程。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总结出来的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教育考察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符合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要,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向培训课程的理论研究适当倾斜,以图更加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新世纪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促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0(1)

[2]张志鸿等.现代培训实务(上册)[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7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26gt;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

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

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

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

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

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

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

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

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

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

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十二月份: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8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生兴趣小组培训计划

一、培训计划的制定

1辅导老师要全面了解、掌握小组学生的情况。开展活动前,辅导老师必须对每位学生的特点、长处、短处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行专项技能训练,有效地提高技能技术水平。如比赛心理承受能力,临场发挥水平,审题、阅题能力等。

2重视体力、心理和身体素质的训练。部分技能比赛项目需要3个小时,体力是信心的保证,体力是技能发挥的基础。在训练技能的同时要保证体能训练,为比赛时有良好的身体条件打下基础。

3因材施教。中职学生层次差别比较大,有五年制、三年制,有普通中专、高等教育预科。各个学生的基础也不相同。要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确定出符合其特点发展的项目。如数学基础较好、逻辑较强的适合企业网;有美术基础、审美较好的应该参加电子商务、FLaSH等;动手能力强、体力充沛的适合综合布线。

4集体培训和个人培训紧密结合。计算机技能比赛有单人项目、二人项目甚至三人团队项目。培训应该从本项目特点和比赛设计出发,针对多人项目,在培训时要对每位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无论局部还是整体都得靠个人技能实现。

二、培训计划的作用和依据

1培训计划是对培训活动的预先理论设计,是控制培训过程和实现既定目标的基本参照。一般说来,培训计划是围绕不同项目来制定的。由于项目、人员的差异性,培训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因此培训计划应该有不同侧重。竞赛成绩是计算机兴趣小组培训的主要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应该以竞赛的时间、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硬件的要求、培训的教材资料以及人员配备为主要依据。

2培训计划的类别。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培训计划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按培训计划时间跨度长短分类;按训练对象人数分类,如综合布线、电子商务都是三人一组,企业网为两人,影视项目则为一人;按训练所处不同阶段或不同内容分类等。在培训实践中,我们通常按照比赛的要求将其分为基础项目培训、阶段项目培训、整体项目培训和模拟比赛项目培训。

三、培训计划的内容

培训计划有多种类型,但不管什么类型的计划,都包括一些基本的共同内容,只是在实施过程中应有侧重,抓住重点,增加培训计划的实效性,使培训过程按预先设计的方向运行,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在这些内容中,辅导老师可分为三步完成。

第一步是分析学生的现实状态,划分培训阶段,确定各阶段具体任务。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培训项目是零基础,学生的兴趣程度将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实施这一步骤能将培训任务和内容具体落实到每个阶段中去。

第二步是规划整个培训过程,使学生从会到懂,从会操作到理解操作,从一个单元、一个模块到多单元、多模块的整合,进而为今后实现分段目标和总目标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步,也是培训中常忽视的,是制定纠错机制。培训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错误,要积累错误,从而为成功做好铺垫。在制定培训计划的各个基本内容时,辅导老师必须规划好各个基本内容的检查方法和时间,检查错误原因,分析问题,这是保证计划符合比赛实践,促使培训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例如,企业网配置部分,学生在做无线路由器、交换机、路由器、三层交换机线路连接等配置时,各个设备的配置方法和时间分配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四、培训计划的制定

以企业网操作系统LinUX为例:选拔兴趣浓厚、打字速度尚可、学科基础较扎实的学生。第一阶段,进行2-4星期LinUX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命令学习;第二阶段,8星期左右完成LinUX各项服务的基本配置;第三阶段,也就是进入比赛学期,则进行综合项目的整合,最后比赛前一个月,进行LinUX模拟比赛的测试。

五、培训计划的效果

通过合理、科学的培训,我校在参加市、省各级技能大赛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兴趣小组中部分不适合参加技能比赛的学生可推荐给创新大赛、机器人、电子电工等兴趣小组,做到因人而异,使学校学习气氛浓厚。

六、结论与反思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10

关键词:CDio理念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种合作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协作,共同完成项目设计、规划,最后独立实施完成项目。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是以培养合格的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资产评估知识技能教育为主线,以资产评估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基本资产评估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使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得以优化、全面协调发展。

一、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借鉴CDio理论和应用“做中学”方法,创新资产评估专业教学模式。CDio理论主要是借鉴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创造的“做中学”工程教育理论,将其应用到建设项目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开发实践性工程资产评估教学实验项目,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完全可以应用“做中学”方法,实现由传统“通知教育”向现代“通识教育”转化。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延伸就业链。平时,学生对资产评估专业知识掌握只局限于一些资产评估基本概念、程序和方法等纯理论性知识,在资产评估实务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从事资产评估具体实务操作,也不具备应对经济社会对资产评估人才培养需要的能力。因此,在资产评估专业中开设资产评估实训课程是提升资产评估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又提高了资产评估教育质量,延伸了学生就业链。

(三)有利于培养高端资产评估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资产评估人才需要变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对广西加快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广西资产评估行业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将不断扩大。

二、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目前高校培养的评估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构建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经济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及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为评估行业培养高素质的评估人才。

(二)深厚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相关领域理论。评估行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熟悉相关领域工程基础知识和经济基础知识,以满足服务经济需要。因此,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突出服务工程基础,注重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三)融合国际规范,突出国际化特点。评估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是一个国际化的合作。要想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竞争力,评估人才就必须符合国际化标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熟悉行业规范和国际标准,具有跨文化沟通、协作能力等。

三、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专业学科核心课程,保证理论课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课程设置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是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为核心,将学科性理论课程、训练性实践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有机整合,完成基本实践、专业实践、研究创新与社会适应等4种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教学平台设计。在每一个课程实训中,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重叠内容的衔接和过渡;设计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大实训(综合实训),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并通过与现实企业合作的大型实训项目串联课程实训知识体系进行开放式实训,通过这些实训加强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资产评估专业应根据学科交叉渗透、理论实践融合、资源优化共享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理论―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跨学科综合实训”四步骤设计实训教学平台,应构建的实训教学平台。

(三)实训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资产评估专业应按照CDio的理念,即按照“基础―提高―创新”三阶段进行实训教学层次体系设计,将实训教学细分为阶梯状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入门阶段,也是通识课程基础实验阶段和专业基础性实训,通过这一阶段学习,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其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第二层次是小项目综合实训与若干小项目组合的综合实训,是学生从基础到综合的一个过渡阶段,构成了实训教学的提高教育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设计能力;第三层次的现场实训,则体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场情况的交叉与渗透,是实训教学的创新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知识、自主思考并进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四)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资产评估专业应构建“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爱,张伟民,张志红.房地产估价实训教学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5).

2.杨志奇,高雪铁.基于CDio模式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讲坛,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