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森林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55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1

>>森林保护专业“农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探讨森林保护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高等农林院校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木材保护与森林保护浅析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可持续林业与森林保护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试论森林保护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关系的探讨关与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保护论述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间的关系森林保护专业“森林病理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之我见森林保护对策探析森林保护重在质量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森林病理学通论》校级精品课程网(http://210.27.80.165/jingpin/2006/slbl)、《鼠类生物学及鼠害防治》课程网(中国有害生物治理网站,http://)、《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网(http://210.27.80.165/jingpin/2008/ylzwbh)。

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表明,课程组历经了26次修订、75届次应用的部级精品课程《森林昆虫学》课程资源网及8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在森林保护学本科系列课程教学当中促进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课程成绩的优良率由改革前的47%提高到了66%。实践教学表明,课程组重建的具有6个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及优化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开放型实验室,在实践内容上搭配合理,操作可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优良率提高了72%,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提高了35%。

自2002年来,项目组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教育部“森林保护优秀教学团队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奖1项、校精品课程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案奖二等奖1项、校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1项,同时,指导并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

虽然森林保护学科系列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由于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改革后的森林保护学在基础教学上存在内容不够深入全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系统性差、应用能力薄弱等缺点,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作为工程学科面临的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操控能力是未来森林保护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2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题;对策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受到重视,所以做好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乱砍乱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就是在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以及运输销售等工作,这样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1、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

通过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大多数森林资源都位于山区中,这些地区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当地居民以砍伐树木为生,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长期发展观念,急于获取当下经济效益,没有意识到森林资源带来的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当地居民为了获得生活保障,只能大面积砍伐森林资源,这一问题的存在给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同时给我国的经济利益造成一定损失。除此之外,很多居民受到金钱的诱惑,作出不法行为,这种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会导致森林资源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针对这一状况必须做好法治观念的宣传工作。

1.2存在非法占用林地现象

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首先需要做好林地管理,但是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很多农村地区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占用大范围的林地资源,没有意识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发展,林地资源在不断减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的居民直接将林地资源作为开垦用地,这种非法用地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是当前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3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森林保护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比如说对森林中树木的生长状况等进行监督和保护,树木采伐以及采伐以后的管理等工作需要进行监管,林木采伐完成以后木材的运输工作需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另外还需要注意森林中野生动物成长等进行控制,各个方面上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也增加了工作难度。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旦其中的一项没有落实好,将阻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开展,但是在复杂的工作内容下,管理人员经常出现疏漏,从而使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得不到的落实。另外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无法得到落实的原因。

1.4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中基础设施存在滞后性

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基层管理机构存在的人员流动大的问题,并且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在进行执法时手段相对落后。对于基层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执法人员执法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另外在新的发展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政策和相关做法,无法满足当前林业发展需求,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和调整。

2、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2.1加大法治教育宣传力度

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在根本上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认识。在森林管理中的出现的乱砍滥伐现象大多是由于居民法治意识不高导致的,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如果不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很难对其行为进行纠正。加强法治教育主要是对森林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森林意义以及正确利用森林资源等内容进行宣传,主要的是对乱砍乱伐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公民中进行普及,深入了解,正确认识自身行为,从而降低违法行为的发生。

2.2严惩毁林占地行为

在森林管理中占用林地是十分常见的行为,这一行为严重阻碍工作的进行和发展,对于这一行为必须对其采取强制手段,严肃处理。采用法律手段以严厉的措施清除这种行为。在森林管理工作中,政府和居民如果存在占用林地行为,相关机构必须对其进行劝说,如果劝说没有取得应有效果必须采用强制手段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重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出现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公正公开的形式明确工作内容,拒绝暗箱操作。

2.3加强对森林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森林管理保护工作无法落实是一个实质性问题,必须积极改善这一问题,首要工作就是加大对森林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作为一项社会性比较强的工作,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要想实现更好落实,加大宣传力度是当前主要的工作内容,不仅可以将森林保护相关的知识以及重要性进行普及,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积极利用的电视台、广播、网络等平台宣传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并将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会主动采取保护措施,从而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

2.4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模式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全面分析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针对森林资源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将监管工作划分不同的环节,从市到县再到乡镇实行逐级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兼顾地级、省级对森林资源监管的需求。在这一模式下通过电子政务管理,将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并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在系统中建立防火系统、决策系统、疫情系统、采伐系统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通过系统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优化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全省范围内制定森林资源流转规范化流程等,将森林监管的主要环节全部融入其中,创建一套现代化、科学性的新型管理模式。

结束语: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关,而且还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在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制约着工作的进步和开展,所以必须积极做好应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创新管理模式,切实将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3

一、自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的通知》、《市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乡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

二、自检内容

1、考核对象

全乡职能涉及部门、各村组。

2、考核机构

乡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小组

3、考核方式

全面考核,逐村检查

三、自检结果

1、领导挂帅指挥指导

乡党委书记深入村屯,现场解决依靠森林资源发展农民经济的民生问题,乡政府乡长、乡政府主管林业副乡长,在第一时间赶赴违法占用林地、破坏森林资源、水毁林地现场指挥指导,使得乡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工作顺利实施;

2、机构健全各司其职

根据《市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文件要求,我乡成立了《乡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领导小组》、《乡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小组》,制定出台《乡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实施方案》,各组各司其职,一切围绕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开展工作;

3、森林资源长足发展

按照市委目标要求,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强化抚育管理。2020年经自检核查,2019年度我乡林地清收还林64.93公顷、新增成林43.22公顷进资源数据,我乡森林覆盖率达到38.52%、森林蓄积量达到35.0668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4527.49公顷、森林保有量达到3807.93公顷,营造林面积14.41公顷;达到或超出了年初市委下达的森林资源发展保护指标。森林资源发展保护目标责任制工作效果明显。

4、森林防火林政管理

充分发挥禁火巡护队的工作职能,杜绝一切野外用火,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结合市局开展专项行动,清理打击违法使用林地案件,确保了无重大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发生。严格采伐伐区管理,控制少批多采、未批先采、异地采伐,将森林采伐控制在限额之内;确权宗地发证率达到100%;

发挥基层职能

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中,各村组的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森林资源作为集体财产,各村委的工作是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关键,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资源的损失,并且得以长足发展。各村组在此次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按照乡党委、政府制定的考核细则,均达到90分以上。

四、查找问题总结经验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4

【中学生2017世界森林日演讲稿范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爱护森林、人人有责”,1972年3月21日为首次“世界森林日”。有的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特定环境和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中国的植树节是3月12日。而今,除了植树,“世界森林日”广泛关注森林与民生的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

大会决定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森林日,以引起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的报告,全球森林从1990年的39.6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8.亿公顷,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森林是人类的摇篮。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是非常美丽的,可是现在地球的环境却不断地被破坏。森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因素:世界范围内的滥伐森林,破坏草原,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用等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森林面积减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口增加、当地环境因素、政府发展农业开发土地的政策等,此外,森林火灾损失亦不可低估。但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最主要的因素则是开发森林生产木材及林产品。由于消费国大量消耗木材及林产品,因而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毫无疑问,发达国家是木材消耗最大的群体。当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木材的消耗亦不可忽视。非法砍伐森林是导致森林锐减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拯救森林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严梢控制林木砍伐量,杜绝非法伐木行为,从而达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同学们,全球森林资源现状令人担忧,全球每年森林消失近千万公顷,为了我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森林,爱护大自然,人人有责!,为我们的星球换上一件更加华丽的外衣!

【中学生2017世界森林日演讲稿范文二】

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人们对木材及林产品的消耗猛增等原因,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品质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引发了诸如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化等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善待森林,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30%而且分布均衡,就能初步起到防御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作用。据报道,日本森林覆盖率接近70%,却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他们宁可花钱去别国购买木材,也不轻易砍伐和毁坏本国的林木。

相对而言,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0%左右,却时常被乱砍滥伐,遭到严重毁坏。

“世界森林日”的诞生,体现了人们对森林问题的重视。目前,我国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山林木材过量采伐,森林防火意识淡薄,林业保护执法力度不够,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不尽完善……

针对这些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理应各方联动,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制度监控。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使林业相关部门有法可依。要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严惩不贷。要采取科学管理方式,坚持保护和开发两手抓,并根据不同的林业类型进行分类管理,以便采取不同的经营机制。

此外,还要加大监控力度和工作透明度,建立政府牵头、全民参与的立体监控体系,为林业法制体系提供保障。

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护林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关森林保护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意义,让保护森林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5

一、自查内容

自查主要内容有:森林资源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政管理等内容。

二、自查情况

1、森林资源培育方面:2019年镇辖区林地保有量17953.97公顷,森林蓄积量163.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58%,森林保有量达到17527.63公顷(林地保有量比任务数减少6.03公顷,是因为农户多年前在耕地内种植果树,在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被错划进国家灌木林中,依据农户提供土地使用证等相关证据,经现地调查为在册耕地,属于正常林地面积减少。2019年水利局项目永久占用林地修江堤,属于正常林地面积减少)。

镇各村都能以各类工程造林任务为中心,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造林计划完成率、成活率、保存率、苗木和幼林抚育合格率均达到标准,清理流失林地任务全部完成。

2、森林资源保护方面:镇与各村能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并与各村委会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在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上,各村均做到了积极宣传和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对违法占用林地,违法采伐林木和无证运输木材的行为各村能积极配合林业部门进行依法打击;镇各村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上积极配合市林业局开展工作,确保我镇未发生大的病虫害疫情,未出现大规模非法捕猎和盗卖野生动物案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林政管理方面:镇各村对于矛盾小,关系简单的纠纷基本上都能做到及时调处,确保矛盾不出镇。2018年村碎石场非法侵占林地案件,已对该单位进行了处罚,并协助经营者办理相关土地手续;2019年大青沟村村民滥伐林木举报案件,已对涉案人员进行处罚,并监督其如数恢复被伐植被。

4、林业执法方面:镇各村均能按照《森林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来对林地进行保护管理。对在辖区发生的各类林业案件各村做到及时向市林业部门或是市森林公安部门反馈信息,并积极协助处理。近年来镇政府对各村林业法律、法规的积极宣传逐渐显示效用,群众的林业法律知识得到提高,维权意识、生态意识明显增加,违法乱采滥伐林木的现象减少。

5、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镇各村能认真按照《市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逐步有效进行落实。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6

   1.重在保护的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是一种度假旅游,它形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环境信息浓厚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森林公园自然环境的要求才更为严格和苛刻。因而人们对这种旅游资源的依赖度很高。“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命根子”。[5]因此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尊重森林原有的特殊景观,保护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构建森林与人类的和谐生态环境。所以,重在保护原则是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

   2.生态至上的原则

   生态环境这个理念需要任何森林公园旅游的规划项目都与之符合,它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者的活动能够恰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态平衡始终贯穿于整个森林公园的开发过程中。所以,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生态至上的原则。

   3.突出主题的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必须突出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展现自身独有的特色魅力。可见,森林公园开发的主题尤其重要,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灵魂,主题明确,森林公园才会有特色,才能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品牌,从而避免与其他资源开发项目相似而降低产品生命力的后果。所以,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突出主题的原则。

   4.市场导向的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初始阶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森林公园的准确定位。这就要求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其潜在的客源市场,并依据这种潜在客源市场而推断出游客的需求来进行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形成适销对路的产品销售渠道。

   5.分级开发的原则

   在宏观的森林公园旅游规划这一大标题下,我们应按照森林公园旅游的实际开发能力,依次分级逐层开发,务必要保证开发的准确性和成功性。先从条件较好的区域着手,由点及面逐步从实体开发向网络开发拓展,在保证成功率的前提下保证其效率。为了避免造成资源的灾难性破坏,要坚决禁止在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将森林公园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开发。

   二、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

   我国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6]为了能更好地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物种的重要性,一定意义上要求我们要建立森林公园。

   1.森林公园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合理利用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以及保持物种的良性循环,使野生动植物的数量趋于平衡,这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环节之一。[7]树木、草本、藤类等植物和野生动物是构成森林物种的主体。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大自然的生物种群生长就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森林旅游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在森林公园的开发过程中,保护森林物种资源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可能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2.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森林生态植被是森林公园的灵魂,而森林公园的景色也是通过森林植被表现出来。许多的森林公园观赏性不足,是由于森林景观结构比较单一。这就要求当地旅游部门应在保护森林景观主体的前提下,采取以本地植物物种为主,适量添加观赏花草、树种,结合各种园林绿化艺术手法,把森林公园打造成独具自身特色的、灌木以及花草相结合的具有立体绿化格局的森林公园度假区。旅游开发尽可能完整地保持森林公园森林植被的同时,还要保持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以保障生活在森林公园的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森林公园生态多样性。

   3.森林公园集团旅游开发

   “任何对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撑。目前我国只有个别部级森林公园通过股票市场以及其他途径获得足量的旅游开发资金,确保森林公园能够按照规划的要求适量开发,其余大量的省级森林公园、地方森林公园在开发上都存在着开发资金不足、规模小、开发层次肤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缺陷。”[8]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把这一类的森林公园景观带整合成大区域的森林公园集团,以达到共同对外促销、共同融资的目的。森林公园也可以用股票的形式,采取个人、集体和国家的资金以及各种资金的集合,来共同开发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发展,争取尽早实现旅游的规模化和多元化。

   三、森林公园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

   1.合理开发资源

   森林公园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两者是互相依存、协调统一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旅游开发是一项利用自然资源的事,而保护资源则是为了能够更加长期地利用资源。持续开发的前提就要求我们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中的植物资源。因为‘每丧失一个物种,我们的后代就会失去一次选择的机会’”。[9]能够做到对森林公园资源的合理开发,就是已经做到了对森林公园资源最好的保护。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措施最重要的是要与其森林景观相适应,应以不影响自然风景和不引起水土流失为原则,尤其是在主要景点附近和游道两侧的经营活动。为了避免造林毁林,要及时改变过去的大面积全垦整地的方法,多种植被混交林,在采伐方式上变大面积皆伐为择伐,并且采伐后要做到及时更新,以保证自然资源的永久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以良好的气候、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等自然景观来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做到高质量、长时间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从而体现森林公园的优势。保护好自然资源是长期利用森林资源的根本保证,开发建设好森林公园的关键是妥善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坚持“以旅游养保护,以保护促旅游”的方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公园建设道路。

   2.提高经济效益

   在大型的森林公园所覆盖的区域内,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落后,景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依照我国森林公园现行管理体制规定,大部分森林公园都由当地林场直接管理。然而在一些相关国家政策例如禁止砍伐森林、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以后,当地林场大部分都面临着严重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10]各地林业部门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将单纯的砍伐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转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展森林旅游业。这将是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确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优势,创建森林公园,从而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必然会成为从事森林企业的最佳选择。这样一来,发展经济旅游效益,不仅能保护森林环境,而且还能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发展森林公园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森林企业,另外一方面也能使森林公园覆盖的各地区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平稳环境容量

   “旅游区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接待的合理旅游人数就是旅游规模。旅游规模的确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森林公园的环境容量。”[11]目前,我国大多数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人数均已大大超过其本身的环境容量,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观光效果,而且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旅游资源的长期利用,增加了维修和管理费用,使利用效率严重下降。其次是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通常情况下,当地要想以环境容量作为旅游规模的主要依据,前提条件是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优于当地的环境容量,而当环境容量优越于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时,则应以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允许才可作为旅游规模的主要依据。

   4.细化法律法规

   在相关政策、法规有效实施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才能稳定发展,人类生活环境才得以良好保持。近几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具体落实到森林公园的却无详细的法律法规可循,因此时常会造成森林公园管理体制紊乱、多家插手管理的混乱局面,严重阻碍了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12]因此,我国应及早颁布《森林公园管理法》或《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法律的层面确立森林公园的地位,以保证森林公园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处理好森林公园与当地居民群众的关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自觉性。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7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生态补偿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早灾害严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329.47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0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8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蓄积量为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立方米的1/8。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从1998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在“九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提出:①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9%,达到遏制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②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以上,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③2050年全国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面临着现实的困难:森林建设和保护缺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也就成为解决森林问题的关键。为此,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造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

森林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具有以下生态效益:美化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防、科研、教育等,这些目前是不能通过有形市场交换的,也不能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收益,森林的这种外在经济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使森林的建设和保护丧失了经济动力,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将森林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以不同的经营思想进行运作。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核心,也是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的关键。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实质上是对生态产品给予定价的问题,目的在于把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

虽然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还处在研究、审定、个别实施的初步阶段,国家尚

未出台正式的《森林生态补偿法》,但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已有所体现。(见表1)

(表1)

时间颁布机关政策名称主要内容

1992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文件关于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要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

199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交部、国家环保局文件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要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并开展对环境税的研究

199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的通知要改革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实行征收森林生态补偿费制度

1994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使用制度,实行森林资源开发补偿收费

1995林业部《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应本着“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补偿机制和相应的经济政策体系

199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分类经营原则,逐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机制,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发展

199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县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建立水利建设基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也要抓紧研究,尽快建立起来

1998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00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问题的意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2001财政部财政部财农[2001]5号文件同意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基金,主要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统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条件分折

1、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使建立补偿制度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50亿元。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7~8%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我国加入wto以后,为经济发展打开了国际市场,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为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当前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升温,特别是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青睐就是例证。另外,居民的环境意识增强,更多的人愿意承担生态环境建设费用。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日趋成熟

从上文(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已发展,这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问题给予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2001年11月开始,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在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西、新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单位)和24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展开,涉及0.133亿hm2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而且已经有个别省区试行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如广东省,以政府令的形式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生态效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1998),福建三明市政府于1998年批准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浙江省的同类制度也在商议过程中。这就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也为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奠定了基础。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理论的不断发展

在我国,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的政策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出现高峰,21世纪初期仍然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研究的重点包括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和计量模型、生态效益的交互作用及叠加效应、森林生态效益的社会和法律特征、补偿对象、补偿原则、资金来源、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办法以及基金管理方法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于中国全面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意义非常重大,促进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设想

根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践,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应当根据“收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制定一部《森林生态补偿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森林生态补偿的依据。森林资源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环境效益,森林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有一定的费用投入。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外部性,把这种外部性内化,就需要对森林生态进行经济补偿,这样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

2、明确森林生态补偿资金筹集的途径。森林生态补偿资金除了国家出资以外,应当根据“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其他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的应缴份额,从而体现了生态效益的社会共享共担原则。

3、明确森林生态补偿的对象和范围。重点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重要的森林生态资源区,应当作为森林生态补偿资金重点补助的对象和范围。

4、明确森林生态补偿金征收的标准。确定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是一项复杂的自然社会系统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既要顾及森林自然生态要素,又要重视林区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森林自身生态功能的大小、森林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关系的紧密程度、当地居民与森林之间的经济密切度、森林生态效益的社会认同程度、国家与地方的财政状况、森林保护等级。

5、明确森林生态补偿的检查监督制度。森林生态补偿金应当专款专用,用于森林环境的建设、保护与管理。因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必须有配套的检查监督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森林生态效益的核定、补偿资金筹集和补偿的实施等方面的检查与监督,以保证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有效运作。

五、结束语

江泽民同志指出“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认识到森林资源的环境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森林是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宝贵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制定一部《森林生态补偿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才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目标,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王焕校,常学秀.环境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彭珂珊,王继军.中国退耕还林(草)的发展历史阶段与对策探讨.水土保持研究(vol.11,no.1)2004,3.

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报告.环境保护,2004.(5).

郑四渭.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陈国明,缪光平.关于公益林建设的几个问题.林业工作研究,1999.(3).

周生贤.全面加快新世纪林业发展步伐.林业经济,2003.(9).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8

一、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林业法律法规在法学类专业中的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2007年3月11日通过的决定,我国普通高校法学专业在原来14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门,其中一门为环境法与资源法,此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方面的教材倍出。森林、林木、野生动植物物种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调整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森林法律制度、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法律制度的内容自然被包含在各类环境法与资源法教材中。由于这类教材内容涉及而广、综合性强,林业法律法规内容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一般也都是概括性介绍,如《环境保护法教程》,在30万字的教材内容中,林业法律法规内容仅1万字,这部分内容虽然也介绍了森林法的立法历史和现状,并叙述了森林法关于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植树造林和森林采伐等重点内容,但是,该类教材对森林法的介绍是纲领性的,没有涉及具体的林业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法学类教材中没有关于林业执法特别是刑事执法的内容。林业法律法规作为选修课的讲授内容或作为法学专业的辅助教材独立存在圈。

(二)林业法律法规在非法学类专业中的开设情况

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地位,目前开设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非法学类院校大体分为3类。一是各类林业大学(包括林学院),二是各类林业职业学校,三是专门培养林业执法人员的森林警察学院。林业大学中的涉林类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林业管理人员和林业科技人员,是为了适应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除了带有明显的法学学科特征外,行政法的主导地位也非常明显,在讲授完各项林业管理制度之后,教师通常还会罗列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等一般性的行政法律法规,代表性的教材如《林业法学》。各类林业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林业技术人员和林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人员,培养对象一般不直接参与执法活动,因而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内容多为概论,政策导向性明显,讲授内容主要是针对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所需的一般林业管理规定,此外还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林木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生产经营规定,教材一般选用的是《林业政策法规》。

林业法律法规是森林公安院校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涉林类院校。

二、森林公安院校开设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目的

(一)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个案的定性提供依据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认定需要双重的违法性评价,即首先要判断行为是否具有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违法性,其次再判断是否具有刑事上的违法性。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反林业法律法规就不会构成犯罪。以《刑法》第345条规定的盗伐林木罪为例,假设某甲砍伐了林木,对于某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仅依据刑法的规定是无法确定的。森林公安机关需要查明:某甲砍伐的林木是否属于未经许可禁止采伐的林木?林木的权属是什么?是否具有采伐许可证?是否按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方式采伐?采伐的数量是否达到数额较大?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如森林林木森林资源林木采伐许可证等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就是林业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上述问题,需要从林业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发现和寻找直接的法律依据,也可以从《森林法》等法律的原则中发现和寻找分析解释法律规定的依据和方法。

(二)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侦查指明方向

查明案情、收集证据,是违法犯罪案件侦查(调查)的重要内容,侦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展开。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其前提在于是否违反了林业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例如,某乙未经批准擅自在林区建房修路,森林公安机关依据《森林法》禁止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相关条款对该行为进行处理时,需要依次查明林地的性质、林地的毁坏程度、林地的毁坏数量等情节。同时,在明确了前述取证思路的前提下,林业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还可以为进一步的调查提供依据。例如,用什么证据证明被毁坏的土地属于林地等等。因此,林业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指示证据收集的方向。

(三)协助森林公安机关打造和构建平安和谐的林区

林区的建设和发展、林农的生活都离不开森林、林木及其营造的生态环境。一方面,林业法律法规是林业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诉的依据;另一方面,林业法律法规也承担着林业管理、宏观调控及促进和规范林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近年来,重心下移、管理前移己成为社会各个行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森林公安机关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构建和谐林区的重任。管理前移意味着防范破坏森林资源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从源头抓起,山情、林情、社情是落实管理前移的基础,林业法律法规是了解山情、林情的前提,也是指导林农正确行使合法权利的重要依据。

三、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国家对林业生产干预和管理的公法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基础

按照我国目前的部门法划分标准,《森林法》属于环境资源法的范畴。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是一种公权力。现代法学认为,凡涉及公共权力、公共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即为公法。因此林业法律法规具有公法性质。但是林业行政管理的性质不能完全等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纯粹意义的行政法,因为《森林法》兼具确认林权、保护林农物权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等功能,又具有私法内容。森林公安院校培养的是执法人员,从林业管理和森林公安执法为出发点,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应以行政管理的公法规定为基础。

(二)森林公安机关作为法律适用主体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重点

以《森林法》为核心的林业法律法规,其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机关的管理方面,林业行政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根据管理事项可以分为内部(固有的)和外部(衍生的)两大类。内部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如各种林业技术、工程措施、各种林业行政许可和各种林业技术规程制定、操作等等;外部管理主要体现在执法方面,是对违反林业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行为人的制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林业行政管理权,因而林业法律法规的适用主体主要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公安虽然隶属林业体制,但是不具有林业行业的内部管理权限,即不具有各种林业行政许可权。因《森林法》的授权,森林公安获得部分林业行政处罚权。以森林公安执法权限为基点,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重点内容应以《森林法》的禁止性规定为基本范畴。

(三)林业生产建设的统一法典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核心

我国林业法制体系由统一法典和其他非林业法律规范中附带的林业法规范构成,前者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为主体,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配套的规范体系;后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林木种子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林权的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规定等等。

森林公安执法的终极目标和林业管理目标是一致的,是促进林业经济的繁荣和资源增长。但是,森林公安的职责主要是执法,执法内容和方式与一般的林业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因而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需要重点体现与执法权限有关的林业管理规范,特别是涉及林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禁止性规范和由其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四、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一)突出林业行业法学知识体系,满足森林公安执法的需要

森林公安院校培养的是森林公安执法人员,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从林业行政违法性方面直接为森林公安执法奠定基础。一般林业院校的林学类专业不再开设其他法学课程,其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独立、自成体系,因而综合性强,内容包括所有与林业行业相关的民事法学、行政法学等等,具有法学概论特征。法律适用过程是综合性的,在林业案件处理过程中会涉及其他法学,如民法关于林木所有权的界定,直接影响林业案件定性从而决定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方式。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要将民法学和行政法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林业法律法规课程之中,因为森林公安院校独立设置了民法学行政法学课程,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只需要将知识体系与其他部门法学适当衔接即可,不必再作大篇赘述。

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侧重和强化林业部门法学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从林业专业方向对案件作出准确的定性。同时在办理林业案件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和反思林业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法律的完善和健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突出行政违法性,与刑法学紧密衔接

我国刑法规定的破坏森林资源犯罪个罪的犯罪构成,是以行政违法性作为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即违反了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强制性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因而,仅仅从刑法层而是无法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政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是区别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

《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中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个罪,由森林公安机关依法管辖,所以直接成为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构成内容。这种内容编排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能满足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活动中对法律适用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向细节化拓展

法学类专业和林学类专业不是直接培养林业执法人员,因而较少关注林业法律法规中的细节问题,而是以宏观、抽象的理论研究为主导。然而,执法实践活动是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是详尽细致的,因而林业法律法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在教学内容中不容忽略。

首先是法律规范形式的细节化。一些部门规章和规定,像《林业部关于在野生动物案件中如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价值标准的通知》等形式的林业管理规范,在其他林业法律教学中很少涉及,而森林公安办理林业案件中,这类形式的法律规定往往就是定罪量刑的依据之一。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9

[关键词]森林管护;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27-01

当前,国内森林管护工作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并且林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便是森林资源的管护。因此,若想保护好我国珍惜的林业资源,就务必要做好根本性的森林管护工作。对于森林管护工作而言,其主要包含了森林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对于国内天然林的管护工作,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我国森林管护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以下笔者将通过本文,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针对加强森林管护工作的对策进行集中分析。

一、森林管护工作的概述

(一)森林管护的概念

森林管护指的是对林业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及保护。管护人员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对森林资源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应用规范化操作工序对森林资源进行管护,进而提升国内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促进林业的不断发展。

(二)森林管护的基本现状

当前,我国林业资源保护工程均由相关实施单位进行有序管护,各方面工作也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落实情况也相对较好。此外,由于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我国森林管护工作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森林资源的管护,与此同时,相关的森林管护单位也正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机制,全面保证对森林资源的管护。

二、森林管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管护的工作量相对较大

由于我国森林管护人员数量的相对欠缺,由此导致人均管护的森林面积较大,再加之森林造林工程又在不断推进,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管护人员所承受的工作量急剧增加。

(二)森林管护工作的资金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用于森林管护工作的经费都不足,这就造成了管护人员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森林管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首先,由于资金的不足,对管护人员的薪资待遇也较低,也没有形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便导致了森林管护人员的频繁变动,管护人员队伍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其次,管护工作的投资绝大多数是静态的,每个工程的设计、实施以及管理均是根据初期预算数据进行,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我国迅速增长的物价水平。第三,近年来,国内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新增森林,然而这些森林却没有相应的管护经费,这也因此间接的降低了森林管护人员的实际收入。

(三)森林管护工作签订的合同条款不具有规范性

当前,我国在森林管护的合同中,相关合同条款及内容既不齐全,同时也不够严谨,一些合同还存在没有编号的问题,而且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和实际管护工作的范围也未能到达一致。此外,合同在签订之时,未能进行统一规范,对于合同的签订也存在不严肃的现象,并且在合同签订以后,也未能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来执行。

三、加强森林管护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森林管护制度

建立健全森林管理机制应切实完善森林管护制度,对于基层林业部门而言,需要和管护人员签订相关方面的责任书,主要明确森林管护的具体面积、责任任务、管护质量、管护措施、管护期限、以及相应的奖惩报酬等等,并根据责任书进行全面考核,只有在管护人员达到了相应的质量要求,才能予以必要的管护报酬。同时,还应定期召开有关会议,针对管护工作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办法。此外,也要对管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还可通过制定值班制度、重大事故追究责任制度以及业务考核制度等,使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充分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并以此提高广大管护人员的劳动积极性。

(二)扩大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

首先,国家应对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扩大投资比重,在工程区内积极进行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及必要的农田水利建设。

其次,在投资配套以及国家专项投资的基础之上,政府应保证配套资金应用于森林工程建设当中。

再次,森林管护工作应将地方投资、地方集资为主,以及国家补助为辅的方针实现有机结合,还应健全农村劳动积累以及义务工的制度,绝不能通过农民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劳动来增加他们的负担。

然后,在各铁路、道路两侧,湖泊水库附近、学校、机关、工矿区用地,部队营地,渔场、牧场、农场经营地区等,应通过主管部门,并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自行筹措资金完成造林工作。

最后,通过开展无利息贷款,激励人民群众扩大造林投入,针对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用材林、薪炭林等、合理确定有偿投入比重。

(三)强化监督指导

林业部门应组织领导班子,强化检查督办,做好技术指导工作。针对森林管护的薄弱环节,应扩大技术力量,并进行积极的技术服务和必要的工作指导。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队伍素质以及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森林管护队伍建设的体系化、基础设施的标准化、管理执法的规范化等目标,并形成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从而保证森林管护工作在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

(四)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档案

在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档案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填报相关的管护报表及其信息,积极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并在工作中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以及现代化。此外,还应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实际水平,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进一步完善森林管护工作的有关机制。

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应切实做好森林管护工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同时还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集体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森林资源的保护,进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推动我国林业事业不断发展。此外,林业从业人员也应积极投身工作,凭借科学的管理方式,为林业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鲁统启.正确处理森林资源管护和经营两者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2]余坤勇,刘健,赖日文.基于生态脆弱性的营林退化区测定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

[3]吕承华,张义忠.搞好森林资源有偿流转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保护森林的内容篇10

【关键词】:生态环境;森林保护;森林火灾;防火工作;工作机制

【前言】:近年来森林遭到的破坏程度不一,森林砍伐过度是一方面,更为严重是森林火灾,森林火灾中人为造成的次数频繁,对我国森林造成的十分严重的破坏,鉴于我国森林分布教广,且较为分散,单一的依靠相关的政府部门是难以切实做好森林保护工作的,因此,要改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寻找可以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村规民约”有着深久的历史渊源,若是利用“村规民约”对我国基层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创新,必然能够在发挥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提高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水平。

1现代“村规民约”的属性

1.1法律性

这里的村规,具体的规定了村民主体对于森林这一客体所具有的权利,以及村民需要承担的义务,并详细明确的规定了村民的行为,同时,对村民的违约处罚也做出明示,可以将其看作是村子当中的“法律”[1]。国家法律的制定,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兼顾每个小村子的实际,而“村规民约”,实质上就是立足村子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法律进行的细化具体化解读,是国家法律与农村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村规民约”有效实施的前提。

1.2合同性

“民约”,是由农村所有的村民,在协商讨论基础上,村民自主、自行、共同制定,同时也要共同遵守的集体性的协议,是符合法律中合同的要求,这也是“村规民约”对村民具有约束力的法律保障,自从林改以来林权划分到集体或个人,自主性的增强是维护法律的基础。

1.3传统性

在“村规民约”当中,沿用了一些当地千百年来的风俗传统进行宣传,例如,颁布“村规民约”时,仍然通过封建的方式进行,请专业的鬼师做法事,口中并喋喋不休的念着咒语,与此同时,还会宰杀畜生,举行喝血活动,其目的是让村民对着神灵承诺,若是有人违反“村规民约”,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包括物质财务的惩罚,还包括来自神灵的诅咒,传统也是一种传承,善意的谎言是可行的[2]。

1.4民主性

一般情况下,“村规民约的编订、补充完善,都是由村委会,召集农村有一定学识,并且有一定影响了的人代表农村的全体村民同聚一堂,对其进行商讨,然后拟定成稿,最后,在交给村委会的各个小组对成稿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最后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审核与通过。在“村规民约”的整个制定与颁布过程中,“村规民约”整个起草、提出、审议、讨论到确定,这一过程中都需要广泛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和砍伐,让“村规民约”能够符合全体村民的意愿,这也是村民自觉认可与遵守“村规民约”的重要基础。

2利用“村规民约”创新基层森林防火工作机制的优势

2.1有效管理农村森林护林防火事务

“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是民主的,是村民一起协商,一起制定的,在实行过程中,也受到全体村民的监督,执行过程中也将秉承“三公”原则,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护林防火事务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奖励或是处罚,都能得到村民的信服,人为造成火灾的要从来对待[3]。

2.2有助于促m农村的全面发展

利用“村规民约”的制定来制约护林防火工作,可以在农村相关事务的发展和处理提供参考的依据,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的秩序和治安,其次,可以激励农民大胆的发展高回报型林业产业,如速生林种植,发展林下经济等,而增加农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最后,有了“村规民约”的农村,更能够吸引投资商,若是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农村,发展生态农村或生态旅游,必然带来农村的新变化,促使农村朝着现代化农村发展,加快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2.3有助于构建和谐农村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农民文化素质影响,林权改革以来农村社会中的矛盾纠纷长期存在,集体林地和个人林地都没有办法区分出来,在开荒林地的过程中都是以炼山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火灾又发生林地纠纷事件[4]。若是农村具有完善的“村规民约”,则农村社会中产生矛盾纠纷时,可以依据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式解决,即根据“村规民约”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解决。这样的解决方式,是有理有据的,难以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保证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公平性,从而容易得到矛盾双方的认可,可以有效避免矛盾的激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影响,有助于构建和谐农村。

2.4可以调动基层组织进行森林保护的积极性

农村基层组织对集体森林保护工作的积极性长期没有提高,若是建立“村规民约”,则能够通过村民自治,建立起完善的盛林防火工作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集体森林防火保护与管理的效率,增加农民村民的责任感,进而激发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农民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热情。

3促进“村规民约”开展村民自治来建立森林防火共管机制

3.1将森林防火内容引入其中

首先,在各村制定的“村规民约”当中,要将森林管护工作的相关内容,特别森林防火工作内容引入“村规民约”,重点要对那些破坏集体森林的行为,以及破坏和偷盗野生动物资源的做法,做出明确、具体、细致的处罚规定,例如,将私自砍伐林木,以及导致森林火灾,还有在河边炸鱼等行为,纳入本村的“村规民约”[5]。

3.2基层指对“村规民约”进行完善

要引导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是村委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村规民约”中的弊端与不足,然后立足实践,对“村规民约”进行完善,促使本村的“村规民约”更加人性化、更加合法化,也更加符合本村的现实情况,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村规民约”的可操作性,以便能够充分的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作用。

3.3给予“村规民约”足够的资金支持

当地的森林管理保护部门,要积极申请政府的资金支持,为农村的“村规民约”争取更为充足的资金。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加大“村规民约”的推广和宣传工作,让各村的“村规民约”规范化上墙,或者是,通过条幅,石碑等方式,在农村醒目且人流量大的地方将“村规民约”进行公示,将“村规民约”的相关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一[6]。

3.4加强与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

要定期通过多种方式与农民基层组织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从沟通中了解到当地农村村级组织的真实想法,并了解村级组织在护林防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积极主动的帮助村级组织解决和克服护林防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力支持“村规民约”工作的顺利展开,初次以外,要积极主动的,为“村规民约”工作的展开,提供法律咨询、以及政策咨询工作,进一步帮助村组织做好农村管理工作,加强其通过“村规民约”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信心。

3.5森林保护补偿金建档发放对接工作

森林保护区相关部门,要与管辖范围内的各个农村做好对接工作,与农村签订森林防火保护合同,重点要将防火内容纳入其中,并详细具体的对防火工作相关规范和要求作出解释和说明[7]。根据合同,对没有遵守“村规民约”,并对森林进行破坏的农村和具体人员进行处罚,惩罚标准和处罚程度根据“村规民约”进行,对于由于监管保护工作不到位,引发的重大森林火灾,要严格对负责的农村进行处理,并适当的扣除该村的部门生态森林管理保护补偿金,用以对森林保护工作突出,特别是没有发生森林火灾的村子进行奖励,激励所有的村子都能严格根据“村规民约”做好森林防火保护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净化空气,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众多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基层农村中,集体森林面积巨大,是我国森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基层森林保护工作长期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对我国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利用“村规民约”,来创新我国基层森林防火工作机制,是森林保护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早阳.基于3D的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178.

[2]姚伟强.环京五省区市森林防火工作联防会提出完善联防机制确保首都安全稳定[J].河北林业,2013,09:8.

[3]王建民.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创新防火机制体制――承德市实现连续二十三年无重大森林火灾[J].河北林业,2011,02:8.

[4]郑成忠,郑卫华,陈永辉,武克壮,余岚.南方国有林业基层经营单位森林防火阻隔带建设问题与思考――以浙江省开化县林场为例[J].华东森林经理,2014,03:46-49+56.

[5]谢仪梅.“神经末梢”是这样激活的――广昌县创新管理机制筑牢基层组织建设基石[J].当代江西,2014,10:25.

[6]字正西.森林防火工作中基层林业站如何发挥其职能作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