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10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1

关键词: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先进的制造技术是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核心要素,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将数字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相结合,是现代工业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就我国目前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来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展开研究与探讨,报道如下。

一、我国工业制造企业的现状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许多制造企业为了符合市场需求,生产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多元化生产中,导致企业经营复杂,也导致企业管理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无法通过专业经营和合作来提升经济效益,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二)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变化,许多制造企业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加之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在信息时展中,没有注重开发信息渠道,也没有重视信息的利用价值,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管理方式单一

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企业在成立初期快速的发展会使得经营者忽略了企业管理活动,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对企业的管理能力造成了影响,同时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此外,管理模式的单一,也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管理问题更加明显。

二、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制造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他人,而许多大型企业则注重产品创新和自主技术的研发。因此,制造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前,并不断创新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1]。

(二)优化内部管理

制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对其市场竞争的优劣有直接影响。许多国外制造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同时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大批量生产的优势。因此,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制造企业管理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提高生产效率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人力资源、财务、材料、生产、客户等数据库,在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企业也可以利用局域网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

三、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水平

在目前制造企业中,许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影响,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2]。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领导,导致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中缺乏科学的衔接渠道,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从而消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需要加强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从而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水平和应用效果。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外部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收集外部组员,实现对企业采购、生产的合理调节。因此,管理者要重视转变自身的管理意识,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企业需要增加信息化管理的投入

许多企业由于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也没有重视信息设备的购入,对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入较少,这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要增加信息化管理的投入,增加计算机、打印机、服务器等设备的购入,同时也要重视设备的养护和维修,从而保障设备的使用年限。企业应当确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可以通过检查管理流程是否实现信息化来考量。例如生产、供应、销售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符合流程。尤其要注重电算化与信息化的区分,仅通过用计算机来取代手工作业都只能被成为电算化,而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的基础,实现传统业务流程的改变,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企业利益,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的。信息化管理的任务在于加速工作处理的效率,若不对传统的工作流程、规范和标准进行更新与改变,则无法与信息化管理相适应。

(三)健全配套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仅在于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在于实际应用,尽量将企业各种资源数字化。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统一产品在不同部门的命名不一致,从而引发了问题。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企业活动进行信息化改变,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在信息化管理推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战略目标、人才资源配置、实施过程是其能否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前提。在企业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减少建设成本,从而推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于是相匹配的管理模式,从而制约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四、结束语

制造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来思考,保持步调统一、逐步实现的方针政策,才能够获得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者:蒋正华单位: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2

1、对财务管理信息化重视度不高

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虽然有些已经进入信息化的轨道,但是仍然有大部分企业无法赶上时代的车轮,他们或者是资金不足,或者是知识不够,但是通通归为一点,还是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度不高,由于认识度不高,重视度不强,就不会加大财力物力进行信息化建设。虽然可能也知道信息化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还都只是纸上谈兵的状态,没有实际的动作和经验,就永远处于知道状态,在行为上远远落后于先进企业。这样会导致企业越来越落后,生产效率越来越低,甚至会导致领导在管理方面也会越来越泄气,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无法解决。

2、财务信息化基础建设比较薄弱

由于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所以导致财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就存在很大漏洞。比如电脑设备比较老旧,系统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化速度较慢,系统出现问题也无法第一时间解决,系统数据化程序化都存在漏洞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样导致使用者也无心利用现代化电脑继续工作,因为这样薄弱陈旧的信息系统不但不会加快工作运营速度,反而加大了工作的繁冗程度,所以,要想加快机械制造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就必须提供更高速的电脑设备以及与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信息化财政系统的步伐。

3、新型综合性的财会人员短缺

机械制造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没能及时将人才与技术相连接,故此,就会出现人才断层,老一代的员工无法有效适应现代工作的模式,新员工又无法及时掌握本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这样就会延误很多生产工作。可见,整个机械制造业财务团队缺乏综合型的现代化人才,其核心原因还在于领导在选拔人员的时候没有将信息化人才列入选拔标准,在人才投资方面没有设立财政补贴,忽视了人才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综合型人才短缺,也阻碍了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

二、如何进行机械制造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强全体员工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

一方面,需要领导层加强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衡量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将财务信息化的建立列入企业发展首要目标。另一方面,需要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宣传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比如悬挂条幅,参观其他兄弟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学习榜样的力量,逐渐培养员工对信息化的热忱,通过耳濡目染,在整个企业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企业管理高效有序进行。

2、健全财务信息化基础建设

财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就像建筑施中的地基一样,地基有多深,打得有多牢固,建筑就能盖多高。所以基础设施必须从质到量都逐一完善,怠慢不得。第一,为财政系统专门配置高性能的电脑,在电脑安全前必须严格检查每台电脑的属性是否完好;第二,进行软件研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财务软件的审计和升级,并实施专人专用原则,保证财务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第三,加强对电脑系统的维护管理。维护人员必须定期对电脑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立马及时解决,并且把问题填入到工作日志中,作为以后完善流程管理的依据。

3、培养综合性财会人才最终决定机械

制造业财务管理是否能够真正步入信息化殿堂的其实是人才的培养。因为即使拥有很完备的制度建设,拥有非常先进的电脑设备,拥有最好的财政软件系统,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来使用,那么其他的投入也都是零,如若在综合型人才上给予更多关注和投入,那么就会更有利于财政信息化的建立。这样,不仅有利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更能够带动我国产业从初级进入中高级,带领我国产业模式从低能走向高等。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人才选拔上也要开创先河,不要走老套路,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先进人才的加入,为机械制造业企业注入活力。

4、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责任成本控制制度

针对目前机械制造业财务制度缺乏管理执行力度的现状,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预算体系,细化预算科目,科学选择预算计量指标。通过建立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编制并存储预算数据,实时地对企业的财务成本情况进行监控,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和事中控制,使财务成本管理实时化,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行责任成本控制制度,建立责任成本中心,主要承担成本费用等责任,年初以各责任中心为单位编制预算,并以此为考核依据通过则务信息系统对各责任中心实行监控,最后形成考核的结果,编制责任报告并按业绩实施奖惩。

三、总结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3

一、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管理思想上存在偏差

在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忽视了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控制。大型生产企业对在生产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制定了一套较为严密的成本控制制度,但是随着制造企业与国际的接轨,制造企业中的研发和营销成本已经占据了生产成本很大的比例,很多制造企业都已经加大了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的重视,但是依旧有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没有对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加以重视,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经营方式,重视的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

(二)产品数量确定不合理

正确的计算产品的成本是与确定产品的数量密切相关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确定产品数量的方法是采用台账的方法,但是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对台账的有效管理,时常会出现对产品数量确定不准确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台账处理周期相对较长,信息传递、反馈较慢,不利于实时反映在制品或产品的数量和完工进度,进而影响到生产计划安排,因而降低生产环节在制品库存量难度较大。

(三)缺乏健全的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

大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控制好生产成本,在各个车间都建立了台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台账记录的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记录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定额成本控制与分析。

(四)成本精细管理难

大型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没能考虑到其他非生产部门以及整个供应链环节对成本的影响,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由于销售、生产、采购、库存、财务等部门信息无法及时共享,无法满足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由于各部门统计数据记录不完整,计算方式落后,不能提供灵活多变的成本核算方式,很难满足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可能误导经营策略的制定,更无法为决策者战略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大型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各个生产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依据历史的数据,合理地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对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很好的定位,可以根据产品的价格来控制好产品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科学的成本定额和市场定位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成本定额是量本利分析的基础,通过信息化管理成本定额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变得更快捷、方便,是认识与竞争对手差距、量化Swot分析的基础。还能够消减无效劳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和速度

引入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后,大型制造业企业原来的客户订单的处理模式被打破,对于应收账款的订单信息会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应收账款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也有专门的负责人,以标记、时间节点等元素作为催收依据,这样就进一步优化了应收账款制度,提高了应收账款回收率和速度,保证了大型制造业企业资金运转的安全性。

(三)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

通过对成本的信息化管理,大型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订单预测产品的数量、交货时间等,并可以以此为依据控制好生产的流程,最终于客户要求的时间进行交货。明晰公司产能,推行精益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的预警、调拨、盘点等操作,实时掌控和调剂库存,可以解决采购随意性、避免结构性库存积压等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各个工序间的积压,有利于降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库存成本,降低库存占用资金。生产量变动会造成需求低时产能浪费,信息化管理能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基础,有利于通过预测、计划等手段追求平准生产,消除浪费。

(四)案例分析

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从2011年开始提出降本增效计划。为使降本增效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思乐得公司先后编制了一系列成本管理制度及流程文件,并且自主研发“数据中心”通过对各部门及车间人工定额、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产品合格率、交课产量以及销售、eRp进销存管理等各方面内容归集、计算、统计和分析,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全公司降本增效活动和今后的成本管理及核算工作,通过数据中心公司的降本增效工作有了计算、考核和分析的基础,有了工作的抓手,明确了目标,使降本增效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2012年225降本计划在上年基础上完成降本2.98%,增效481.36万元;2013年525降本计划又在2012年基础上完成降本2.11%,增效597.6万元;2014年625降本计划在2013年基础上再次完成降本3.06%,增效658.7万元。

三、提高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一)设计科学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

提高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要对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其中主要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设计。

(1)销售订单。大型制造业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是接受销售订单,因此在信息化管理当中,销售订单要对产品的价格、型号、产品代码、交货时间、单位、交货方式等信息进行注明。尤其在信息化管理中产品代码的唯一性最为重要,在产品生产的管理、成本的核算、质量的追溯中产品代码是环节中关联的最重要字段。

(2)设计产品的工艺。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工艺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线路和产品结构的详细信息予以明确。

(3)制定标准定额。大型制造业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生产路线和结构,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来制定材料的消耗定额,设置物料清单(Bom表)。

(4)编制生产计划。大型生产企业对生产计划可以根据库存情况和销售订单的汇总来制订,对人工的需求和物料的需求可以根据生产工艺、生产计划、标准定额和产品结构的情况来计算,对应预先设置的Bom表,生成物料采购和外协加工等生产计划。

(5)安排材料采购和人员。大型制造业企业度物料需求要根据生产部门的计划来制定,并制定合理、经济的采购计划,实现生产计划与采购关联,安排采购人员做好生产的准备工作。

(6)制订成本计划。通过生产、销售、采购、仓库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生产计划体系,根据标准定额资料和生产计划来计算产品成本的需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生产成本计划。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跟踪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结合工艺线路、生产调度、质量检验等共享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

(二)保证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

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的涉及面比较广,涉及了很多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首先要做好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备份工作,当成本核算信息被恶意或误删除的时候,能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信息的恢复,防止由于黑客的侵入,给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做好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监控工作,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内部监控主要是对成本核算系统的内部组织开发、操作和文档资料、安全等环节实施的监控,通过监控来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完整性。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大型制造业企业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设计专业的防火墙,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从研发控制到系统维护的安全性。

(三)培养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人才

会计人员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及时地掌握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大型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应定期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有关信息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应将会计人员向集会计、计算机系统、财务管理于一身的方向培训,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信息系统,与此同时也会使会计信息化在操作上的安全性加强。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在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成本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处理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此外,企业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安全及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会计信息化运作中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安全风险。

(四)加大对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的投入

为了提高成本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加大对成本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对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各个部门要运用网络技术打造一个良好的查询和交流平台。大型制造业企业的领导层要认识到成本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开始工作。大型制造业企业要在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要求内部财务部门做好财务预算和管理工作,保证大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后续eRp应用中,加强系统操作人员团队的稳定性,进一步健全eRp岗位责任制和激励考核机制,提升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4

关键词:跳汰管理;制造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36-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与之结合形成的先进制造管理技术和模式迅速发展并得到普遍应用。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传统制造业其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人们重视。但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客户需求的趋同、技术的迅速扩张以及全球市场的形成,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独立依靠自身力量从事设计、生产以及技术研发等业务活动,势必面临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困难,效益难以及时显现。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不断提升制造企业的敏捷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等经营活动,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物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加工生产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或业务人员用以洞悉和观察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针对具体制造业而言,信息化管理其核心是优化制造企业价值链,手段是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作过程是依托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最终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制造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优化制造企业价值链,需要不断增强系统资源利用率,同时将自身的劣势功能虚拟化,借用外界力量不断改善和优化劣势功能,避免由于某一功能弱化导致总体发展受阻。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选择并控制系统内各组织成员,使所有成员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和共享资源,提高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敏捷性,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是这一组织稳定运营的关键。跳汰管理可以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跳汰管理

跳汰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待选的物料在垂直上升的变速介质流(一般为水)中,借助其自身密度差异进行分选。跳汰管理最早应用于选矿学,具体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专门的跳汰选矿法以及相应的跳汰机。待选物料在跳汰机筛板上,形成一个密集的物料层(床层)。在给料的同时,从跳汰机下部透过筛板周期性的注入一个上下交变水流,物料在水流的作用下,进行分选。

首先是初步筛选,在上升水流动作用下,床层开始松散进而悬浮,床层中的矿粒开始按照自身密度、形状等特征彼此相对作用开始分层。上升水流结束后,在休止期间以及下降水流期间,床层逐渐紧密,并继续进行分层。等到全部矿粒都沉降到筛面上以后,床层又恢复了紧密状态,这时大部分矿粒彼此之间已经失去了相对运动的可能性,分层作用几乎全部停止。只有那些极细的矿粒,还可以穿过床层的缝隙继续向下运动(钻隙运动),并继续分层。下降水流结束后,分层暂时结束,至此完成了一个跳汰周期的分层过程。物料在每一个跳汰周期中,都只能受到一定分选作用,根据选料情况,经过多层重复后分层才逐渐完善,密度低的矿粒集中在最上层,密度高的矿粒集中在最底层。

跳汰管理可以理解为在自然现象启发下的一种人工智能模式,其意义也不仅仅在选矿业务中得到应用。参看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企业也存在类似的竞争和筛选关系。一般看来,企业的发展往往存在建立、发展、结束的周期性过程,但这个运行周期并不见得等同于生物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循环。企业的灵魂在于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周期性淘汰循环是竞争的结果,其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智慧,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可以改变企业所处的周期性阶段。在制造企业价值链系统中,以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产品的核心企业必须对系统内其他成员进行跳汰管理,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以综合能力差异为标准进行跳汰选优,让所有成员企业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化信息流来管理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实现成员间高度协作和资源共享以及快速响应,据此确保企业能够在各大范围竞争环境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二、跳汰管理的优化决策应用

处于同一价值链系统的制造企业,各实体之间的合作取决于合作各方对市场机遇的认可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但是促成成员之间的协助因素是多方面的,实现跳汰管理的关键是解决优化决策的问题,需要多方面权衡各种因素,全面考察潜在的伙伴客户,从中作出最优化决策。

如同在选料过程中,物料之所以能够在跳汰过程中分层,矿粒自身的性质是内因,而能够让其实现分层的客观条件则是垂直升降的交变水流。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跳汰管理的关键是解决优化决策的问题,必须多方面权衡各种因素,通过良好跳汰管理机制以及运行模式来全面考察潜在的合作伙伴,从中做出最优的选择。

1.根据具体行业情况,制定基本选择条件和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企业的规模以及经验和水平、软硬件基础条件等。这一点类似跳汰作业中的初次筛选。

2.需要遵循一些重要原则,对初步入选点企业进行进一步分类选择。如总成本合算原则: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总的实际运营成本应当不大于各成员企业独立完成的全部内部费用,要求候选企业地理位置邻近、企业间合作信任等;核心能力原则:候选企业具备一定的核心能力而该能力能够为所处制造企业价值链所需要,从而避免重复建设进而降低整体运营成本;风险最小化原则: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风险依然存在,只是在各成员企业间重新分配。制造行业中存在很大的诸如核心技术外泄等技术产权风险,因此针对有不同组织结构和技术标准以及企业文化的候选企业在选择中必须要考虑风险问题。

3.建立分阶段实施的优化决策办法及对应筛选运行模式。(1)初筛阶段:参考制造企业价值链核心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类型,确定各成员企业之间的构成方式(主要考虑合作方式、环节)以及选择的目标范围(主要参考指标维度包括资金、技术、渠道等),从众多候选企业中进行初步筛选,初步确定潜在的合作伙伴企业。(2)具体企业评价阶段:根据前述跳汰管理的优化决策原则和主要要求,构成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并进行分目标的讨论和量化计算,对候选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单目标评价和分析,为下一阶段的多目标综合评价和优化提供依据。主要考察时间、质量、服务以及成本的基本条件,成员企业在设计、供应、生产、销售、客服等具体方面的能力,以及资源互补性、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等。(3)综合细目评价和优化阶段:通过多目标规划或其他算法再次筛选分层,根据影响成员企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例如从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分别设定评价因素(如表1所示),并引入权重因子,进行多目标优化,从而确定最佳的企业成员组合。如果不能得到满意结果,则可以通过调整筛选的约束条件扩大候选企业范围以及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因子重新进行优化计算直至取得满意结果。

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跳汰管理的分阶段优化决策中,考虑到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可以在具体企业评价阶段考虑不同成员企业之间的管理和文化差异并作出相应调整。

三、结束语

跳汰管理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应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潜在合作企业伙伴的清晰认识和认同。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交通条件,尤其是行业威信都将对跳汰管理应用效果产生影响。此外,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伙伴企业的筛选、合作、中止始终是动态、交叉的,更是相互的,因此,各类跳汰筛选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环境和选择目标的变化,评价标准需要不断地修正,评价方法和工具也需要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更生,周公安.跳汰作业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州煤炭,2008,(3).

[2]郭文俊,王新照,刘彦臣.浅谈跳汰机的管理[J].煤质技术,2002,(3).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5

本文讨论分析了模具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信息化在提高模具企业生产率、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品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提出基于专业化管理系统im3的模具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引言

一般说来,模具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都是从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起来,甚至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是作坊式的的管理,在模具交货期、成本、质量的控制方面问题层出不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有疲于奔命,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和水平,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模具企业实际的案例,讨论分析了信息化对提高模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深圳市伟博思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专业化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intemoldmakingmanagement),给出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是企业与客户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

模具是典型的按定单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定单都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是模具企业与客户信息沟通不充分的两个实例:

案例1.某大型模具厂承接了一个日本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这个日本客户习惯定单下达后,就与模具厂的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对模具提出很细致的设计要求,模具厂按此要求进行设计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确认设计图纸。而模具厂设计人员完成设计后,却仍按以往接美国客户定单的习惯,等待客户确认设计后再订购模架和材料,一直等了10天,才知道客户不需要确认图纸。结果,该套模具延期10天,客户很不满意,从此不再下定单,为此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客户。

案例2.某模具工厂承接了一个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该客户的注塑工厂有一套严格的生产安全标准——多少吨的模具必须使用多大的吊环。由于缺乏详细的技术沟通,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模具设计人员按照本工厂的习惯选用吊环,结果比客户的标准小了一个规格,致使模具交付客户后,才发现不符合要求,只能把模具运回,重新加工吊环孔,整个过程的费用就超过万元,同时还影响了客户的生产。

由此可见,在与客户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即便是一个小小纰漏,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解决好沟通问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尽量一次把客户业务与技术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避免多次反复,从而节省费用和时间。

详细了解客户的模具技术要求,避免在试模后修改和返工。

对每一次沟通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针对每个客户逐步建立客户业务和技术资料知识库,在公司内部共享,以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错误。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能够帮助模具企业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例如,在im3系统中,提供了详细的模具技术沟通模板,模板整合了国内外多家优秀模具企业的经验,完全与国际模具行业接轨。通过该模板,方便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减少模具的修改工作。而且通过系统记录的与客户沟通信息,可以总结客户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习惯,分享给公司内部相关人员,避免犯重复的错误。

二、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监控模具进度

客户非常关注模具的试模及交付日期,往往根据模具的试模时间安排试产及生产计划,尤其是海外客户,往往把模具的交付期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因此,控制模具的生产制作工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的案例可能是许多模具厂都出现过的问题。

案例.某大型模具工厂承接了美国客户的模具定单,由于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和管理手段,不能按期试模。生产部门也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海外的市场人员,但市场人员由于不能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担心不按期试模客户会不高兴,于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认为生产部门能够加班加点抢回时间,仍然承诺客户的既定试模日期。当客户从万里之外来看试模时,发现模具在一周内根本不能试模。客户非常失望,从此不再下定单。

对模具进程监控不力的根源在于:

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模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模具生产过程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和记录,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模具的进程,习惯用“差不多、差很远、很快做完”等模糊概念来说明进度,数据不准确及时,往往产生侥幸心理。

公司内部缺乏信息共享的环境与平台。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每套模具的实际生产进程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通过台阶式的层层信息反馈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再加上人为的因素,问题就出来了。

人们往往比较注意重要和难的问题,忽视小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同时有数十或上百套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制模具时,管理人员很难坚持每天不厌其烦地检查每一套模具的每一个任务进程是否在计划之内。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例如,在im3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控制,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定单确定—设计—采购—生产—首次试模—模具修改—交付)进行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在系统中反馈模具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

三、有效的模具成本控制利不开信息化

成本控制是模具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模具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模具行业面临着模具价格越来越低的沉重压力,模具增加几次修改,模具利润就消耗干净,甚至要赔本。企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

在专业化的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中,将通过如下途径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在公司内部下达定单时,以报价的成本估算为基础,为模具制定计划成本;系统中设置成本预警,对模具生产中的成本要素进行监控,从而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确保利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模具Bom下达时,比较设计物料总成本与计划材料成本的差异,决定是否下达。在采购材料收货时,比较交货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异,决定是否收货,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系统记录和统计每一工件在每个加工工序中产生的加工工时,自动比较实际加工费用与计划费用的差异,监控制造费用。当实际费用超过计划费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案例.某模具厂在设计某客户的电视机前壳模具时,采用四块价格昂贵的铍铜。供应商供货时,将四块铍铜的边角料也一起计价,送货价格超出计划价格6000多元,仓库管理人员在为该物料收货入库时,模具公司采用的im3管理系统警告此物料入库价格严重超出计划费用,拒绝入库。经过采购主管与供应商交涉后,剔除不合理的6000元费用后,才收货。

四、信息化有助于车间监控和管理

实时车间监控可以帮助生产主管监控每台设备的生产情况及模具的加工进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控制工件的生产进度。

例如,当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检查生产车间情况时,可以通过im3系统查看各加工设备和工作组的的实时生产情况,系统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记,清晰反映各设备及加工组正在加工的工件和待加工工件的状态,包括每台机床正在干什么,机床目前的负荷情况,正在加工的工件是否延期,待加工工件是否已移交本工序,上道工序是否延期,物料是否到位等,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当管理人员需要检查某套模具的生产情况时,可以查看以甘特图形式展示出来的模具加工进度,并通过各工序的计划时间和实际的进程的对比,帮助管理人员跟踪模具的生产进度。

而以往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模具进度时,要到车间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去看,而且只能看到主要的部件,小零件完成情况可能根本无法了解,甚至连车间的班组长也不知道小零件在哪里。或者召开生产会议,把各班组长全部召集起来,花费很长的时间一一汇报模具的进度。由于班组长还不是第一线的加工人员,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模具的进度,具有很大误差。对于经验丰富的工人来说,可能判断准确点,但一个工厂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工人都是很有经验、每时每刻都很有责任心。而只要一个定单中有一套模具不能按期完成,整个定单的交付就有问题,这也是许多模具厂在试模前经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加班赶制模具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CaD工程数据在企业内部共享

由于工期短,模具企业的设计图纸很难象批量生产模式的企业一样做得很精细,而且由于更改频繁、图纸量大,也不可能把图纸发给许多非生产部门,这为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共享带来了障碍。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有时希望能够测量一下图纸中未标注的尺寸,有时需要查看一下3D模型以便对复杂的结构有更清楚地了解,这些需求都没必要为此购买昂贵的CaD设计软件,而且对非设计部门的人员来说,使用专业化的CaD软件在操作和查找相关文件方面也很不方便。如果把管理系统与CaD工程数据链接,则会极大地方便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使设计信息真正在全企业共享。

在im3系统中,根据模具企业的运作特点,集成了设计模型浏览工具,可以在系统中方便浏览2D/3D文档(包括autoCaD、pro/e、UG等)。这样,可以在公司内部任何一台电脑中查看CaD模型。例如,工艺人员制订某个工件的生产工艺路线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3D图形按钮,借助浏览工具可以旋转、检查尺寸、做各种剖切面等操作,方便工艺人员制订合理完整的工艺流程;车间工人在加工某一工件时,借助车间生产终端,可以方便浏览正在加工零件的3D图形,通过对比加工工件与3D图形,检查是否加工正确,判断加工是否完全,避免返工和报废。而以往数控和电火花加工操作人员只看2D图形,很难判别工件的最终形状,经常由于CnC程序遗漏或电极漏做而造成工件的返工,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模具工期。此外,这一功能对于市场报价、采购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是非常有用的。

六、信息化在促进信息共享方面的其他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出错,有效的保证模具质量和工期。

案例1.某厂模具装配前,装配钳工经常因外购顶针到货不及时,需要电话询问仓库和采购部门,甚至打电话给供应商,才能确认交付时间,非常麻烦。如果中间某个环节信息出现断路,就无法确定准确的交付日期,那么模具试模时间则因此不能确定。

案例2.某大型模具企业,每天晚上7:30—9:00要召开生产管理骨干人员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讨模具的生产情况(进度、质量),当某套模具出现问题时,再研讨如何改进。管理规范的模具企业都会定期组织类似的会议,但这需要很多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模具的生产状况,查询和记录全部模具的生产信息,从中筛选出非正常的模具。这样做,无疑将增加管理人员的压力,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信息的统计和收集方面,且往往因收集的信息不准确而影响决策。

在一个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具企业,通过系统与管理流程密切结合,将会为企业的各级管理和工作人员带来信息查询和统计的方便,使其准确的掌握最及时、最准确的各种信息。例如,在im3系统中,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生产或采购物料目前所处的实际状态,不必一个一个部门电话查询;当需要了解模具的进度时,除了系统可以自动为异常发出警告外,管理人员也可以主动进入系统,统计其关注的异常问题,如,统计截止目前设计拖期的模具或采购拖期的物料、统计计划下周试模的模具、统计尚未按期付款的客户、统计本月某供应商的应付帐等,这不但可以极大地减轻模具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帮助管理者正确决策。转贴于

当然,管理信息化还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帮助模具企业改进管理,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6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制造业管理

我国的制造业现场一般是指车间现场,而车间现场的流水化作业模式使得工人的个人素养要求相对较低,且员工数量庞大,这就对于制造业车间现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现场管理人员普遍呈现出的文化素质低,管理知识溃乏,缺少管理方法技巧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的维护现场生产的有序进行,是很多转型中的制造业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如何更优化的提升现场管理水平,以获得更大的制造业利润空间,这些发展现状使得移动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的现场管理中得以应用提供了可能。

1移动信息化技术的概述

移动信息化技术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运用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手机、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为典型的移动信息化技术运用平台,企业移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正呈现出云计算、物联网、多终端协同应用的新应用模式,大平台、海量用户、大服务模式逐渐占据主体。其对于企业在下单查账交易数据、生产信息的管理、制造业现场的管理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

2制造业现场管理的常见问题

2.1现场管理的概述

制造业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均衡、低耗、高效、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其主要包括工艺管理、定置管理和质量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2.2现场管理的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现场来说,生产效率依然是着重关注的焦点,对生产资源的使用却关注不够,这造成生产各种资源的浪费,比如:成品过量,工时浪费,重复搬运,返工频出,物料储存的浪费等等。而有些制造业由于规模不是很大,其现场生产流程相对不规范,使得现场生产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生产,造成生产秩序换乱,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制造业现场有个重要的管理问题便是生产物料的管理,其采购、存储及生产量一直是目前现场管理的基本问题,而员工纪律散漫,积极性低下,团队意识淡薄,上下工序衔接配合不到位在我国很多制造业现场频繁可见。而现场管理意识。管理组织、管理执行和管理监督也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现场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3移动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现场管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如今,可以应用于制造业现场管理的移动信息化技术首先有掌中宽带、企业短信等基础产品,也有基于wap的移动oa,基于VpDn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基于GpSone的位置服务和基于流媒体的视频传输与监控的特定管理技术。首先基于移动运营商的信息技术能为制造业现场管理用户提供高速、安全和移动性强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信息共享技术服务。比如,车间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平台向领导或者管理者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的的问题,照片、文字、甚至语音视频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其次,生产产品的移动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记录产品的生产数量,种类,成品率,以及相应的生产工人,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从移动信息管理平台上获取相应的信息。

而现场管理过程中的工艺管理非常适合移动信息化技术,各种制造标准、工艺、图纸,对图纸和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参数与技术要求等可以储存于移动信息平台,而标准、图纸或者工艺配方的修改或变更申请,也可以通过移动信息平台来完成,这对于优化管理效率非常有帮助,并且各种工艺台账,办理领出、维修、报废等手续,即可以随时通过移动信息平台进行记录,也可以通过其进行具体的申请操作。

4如何规避移动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移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首先需要移动终端,而在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难免会分散使用的注意力,这对于复杂的制造业现场环境来说是一个可能的危险存在,因此,在使用移动信息化技术进行现场管理的时候需要认清周围的生产环境,以免出现不注意的意外。同时,移动信息化技术需要网络支持,而车间现场复杂的环境可能使得网络信息出现故障,如果在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现场管理的过程中,信息不能及时发出或者接受,这将非常影响现场的管理执行情况,因此优化网络运行环境将是确保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中得以应用的有效保障。

5总结

由于移动信息化技术的快速、简洁,使得其在制造业的现场管理中存在可行性,且由于现场管理问题频发,且管理水平较低,移动信息化技术在数据收集、监控、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应用会很好的优化现场管理水平,降低制造业管理成本。但如何更好的安全使用移动信息化技术终端、如何更有效的保障现场网络环境将是阻碍移动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中应用的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黄松,杨超.随机需求下联合选址――库存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5):96-103.

[2]郑长征,刘志学,徐彬彬.确定需求下Vmi-tpL分销供应链集成库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4):76-83.

[3]周惠兴,杨荫环.企业生产现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世纪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占全国GDp的%左右。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亿元,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亿元,较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年提高.%。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缺少信息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人计算机拥有量由年的.台提高到年的.台,增长.%;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的.%提高到年的.%,增长.%。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年的.%增加到年的.%,增长.%;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年比年增长了.%。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信息(.%)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

  

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发展对策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8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信息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02-01

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机械制造方面,我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在制造工艺、设计理念、生产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为了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跟得上市场需求,应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1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械制造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只有加速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的必然性,可以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来看。

1.1地位基础化

机械制造业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化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已经迈进“信息化社会”,但仍然十分注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可见机械制造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现,不可动摇。

1.2经济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企业加速了国际业务的开展,尤其实现了全球化规模生产。为了提升企业主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尤其是增加了科研投资,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求,增强针对不同市场的机械化产品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敏锐地观察不同市场的特点与需求,迅速地捕捉市场和产品动态,才能在规模化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

1.3产业结构调整

多样化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追求日渐增强,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采取“单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以这一变化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展开,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逐渐向着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2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中国转移,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大量涌入,这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每家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对企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造成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成效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而,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其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我国每个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责任。

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较低也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这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目前,我国不论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还是生产管理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相信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可分为品牌优势型企业和技术优势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3.1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机械制造企业总的领军企业,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甚至引领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产品设计相对丰富,外观时尚,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信息化发展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不断完善分销系统,应建立客户需求管理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分销管理系统(如DmS经销商管理系统)。(2)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促进供应链系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供应链中每个成员的能动力,可以建立SCD供应链管理系统等。(3)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对产品的研发信息、产量、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准确把握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可建立pLm产品周期管理系统等。(4)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时进行沟通。

3.2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性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这些机械制造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产品,并具备持续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能力。技术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机械产品制造技术,还要依靠高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高质量的销售服务等,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强化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建立研发信息系统,如pLm系统或pDm系统、meS生产制造过程系统、eRp工程资源计划系统等等。(2)加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提升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办公效率,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3)强化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的分析和控制,建立CRm系统等,捕捉市场信息、销售商机,提升市场营销水平。(4)可与品牌优势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协作开发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

4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由于缺乏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为了激发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活力,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应结合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对策,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82.

[2]林森,赵丽丽.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3.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篇10

关键词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

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制造企业能否更快地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制造企业最终能否改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弱势地位。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无论是对于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占有率,信息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1]。构建信息保障体系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论文百事通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着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

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起着巨大作用,现如今,信息已成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信息服务作为前提保障,充分的企业竞争信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信息价值链的形成能更好的为企业基础创新服务[2]。

1.1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硬件基础

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对与制造业相关的环境、政策及市场需求等信息进行检索、收集、整理、分类、建档,从而建立的为本企业服务的保障体系。现阶段网络是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方式,以网络为基础的硬件设施为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1.2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文化氛围

1.2.1塑造信息文化。制造企业信息文化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对制造企业具有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功能。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加强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1.2.2培养信息人才。在员工层面,制造企业必须加大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信息管理方面人才的比例,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知识教育;在劳资层面,应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实施透明化的同时保证严格执行,提高员工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在领导层面,应重视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设立制造企业首席信息官,负责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在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中增大信息部分投资以及构建信息检索体制也是其关键因素。

2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的现状

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主要依靠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2.1制造企业信息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制造企业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已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4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接近德国。在面临全球化竞争压力时,我国制造企业多数开始认真思索出路,逐渐意识到信息在技术创新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逐步引进信息搜索人才,进行专业信息检索,以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据调查显示,80%的制造企业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有助于产品宣传,7%的企业认为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

2.2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信息保障体系

随着信息保障在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及全球化,我国制造企业开始着手建立信息保障体系[3]。据世资讯于2008年4月对全国25个省市的百余家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92.5%建设了企业内部网,76.3%建设了财务管理软件,73.8%建设了企业外部网站,36.5%建设了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8.8%建设了客服中心系统。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则因其规模小、资金不足、研发力量弱,主要通过建立联合信息保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来进行技术创新。据调查表明,现今多数制造企业已通过创建本公司的网站实现自身信息程度增值,并提高对外宣传力度。

3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制造企业信息意识淡薄,存在信息障碍

据统计,目前国内大约有250万家制造企业,其中有97%为中小型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介入程度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足10%,并且大多数量以独立的形式部署和实施。我国现有的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障碍,即无法获取相关信息,缺乏对新技术趋向的机会意识和把握。我国制造企业缺乏信息文化氛围,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够明确或仅有制度而没有执行,更没有在物质、制度、精神层次上形成本企业固有的信息文化氛围。

3.2制造企业信息化投入少,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尽管我国制造企业在信息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已有所提高,但据对国家重点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仅占企业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8%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更低。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配置了电脑,但约75%的企业电脑应用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和人事管理等基本信息处理方面,企业内部internet建设相对较薄弱,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

3.3制造企业信息人才缺乏,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资源短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多数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企业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适时性得不到保证,一些重要数据也未能实现自动采集和生成,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3.4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分散,信息传播体制不完善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现今我国制造企业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随着行业协作的加深,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逐渐增多、合作方式和伙伴类型日益复杂,这类问题显得更为明显,时刻束缚着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而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也令客户数量倍增,客户类型多样,信息分散导致企业失去做决策的最佳时机。

4制造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制发展策略

4.1塑造信息文化,强化制造企业信息意识

制造企业信息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应加强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建设企业信息文化,从物质层次上说,应提高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建设的水平,制造企业应配置装备计算机、电话、传真机、网络、多媒体等基本现代化设备,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并重视现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就制度层次而言,企业应设立企业信息文化领导小组和企业信息化工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本企业的信息工作,并由此建立信息汇报制度、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内外协商,交流控制,企业员工信息化培训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强化制造企业信息意识。

4.2制定政策保障,加大信息设施投资力度

首先国家应制定有利于企业融资的金融政策,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修改已有法规中与信息时代不适应的部分,尽快同国际法规接轨[4]。同时适当削减计算机软硬件关税,以减少企业购置费用,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其次,制造企业自身也应在信息体系构建方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及资金,争取实现外部融资,资源共享,保障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4.3培养信息人才,促进企业信息化

要实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制造企业必须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招聘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知识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树立信息观念,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形成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精神观念,增强实践企业信息文化的自觉性,使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企业信息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机和谐统一[5]。同时制造企业应更重视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文化建设,设立制造企业首席信息官,主要负责制造企业信息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新晨

4.4构建信息检索体系,完善信息传播机制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我国制造企业现有的信息体系不足以保障信息的及时供给,这就要求加快制造企业信息体系的重构,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检索体系,完善企业发展的信息传播机制[6]。要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需求,一方面企业自身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寻求自主创新信息需求的自我满足。大型企业可通过建立内部信息机构来提高信息能力,逐步完善制造企业信息传播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规模小、研发力量弱,企业间可以建立联合信息保障系统,通过信息的共享达到预期目的,或经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获得最新的、适用的科研成果,或进入专业数据库进行检索,与其他图书情报机构合作,共建企业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级政府及信息机构加强针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5参考文献

[1]吉家凡,张红霞,张建媛,等.企业自主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8,28(7):135-137.

[2]赵文鹏.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与信息化[J].中国设备工程,2004(5):14-16.

[3]李玲,王淼.以信息化为支撑促进制造企业转型与创新[J].科技成果纵横,2007(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