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45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1

关键词:家校合作;方法途径;存在问题;沟通合作;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目前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调。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过程中,占绝大多数内容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其次是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业余爱好、心理健康等则较少提及。此外,家校合作的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以家长会为主,或者学生家长主动寻找教师进行询问,或者在有需要时教师在电话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须知,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并不足以让其中任何一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家长会这样的方式也仅是对学生中间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学生本身则难以深入分析。这样单一的方式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者陈家麟指出,家校合作应遵循“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原则,[2]而现在许多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原则,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减少家校纠纷的途径,或看作是学校评优的项目。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对家校合作效果感受最深的人是学生。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愿望与能力,因此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也应该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要知道,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教师给学生的压力会无形地传递给家长,家长就会责备学校,学校转而又将压力施加给教师,产生恶性循环。

二、建立家校合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利用家校联系册增强家校的沟通与合作。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并都希望教师把这些进步告诉同学、家长。而作为家长,也想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真诚的赞美。所以,作为教师,写家校联系册时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渗透赏识。同时,要引导家长分享自己教育辅导孩子的“实战经验”。这样,家长之间既可以相互学习,又能及时反思、整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年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能立刻理解、记住,常常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了帮助家长了解教师的要求,教师可以不定期写《致家长书》,在公开信中反馈班级情况,表扬表现优秀或取得进步的学生,介绍本班学生家长的成功做法和其他教育方法,并提出下一阶段的要求和重点。

(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智能化,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利用QQ、微信、网站等及时进行沟通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家长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既便于众多家长之间有效交流,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将学校的教学计划等诸多内容又好又快地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如学校组织家长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家长见面会,以及组织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一对一交流。交流见面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让家长走进课堂。我们可以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这是家长学习新课程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进入课堂中实际感受。每个学期,都安排几天“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进入课堂,观摩“新课程教学”课,和孩子一起直接感受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有家长的互动,特别是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动手实践研究,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不但使家长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使家校联动的开展更深入、更和谐、更有效。家校互动、合作,是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快乐的有效途径,把学校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将教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家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家校合作,与教师、家长平等交流,共同反思。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学生的叛逆,与其一味地纠正学生缺点,不如让学生自己反思,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商量解决办法。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有机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从而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教师和家长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可以作为调解员帮助双方了解事实,化解矛盾。

三、结束语

家校合作是新时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2

【关键词】家校合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措施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多变的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由此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不断的冲击,孩子的道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家校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把“家校合作”界定为是由家庭和学校群体的相互平等配合支持的过程;其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一切活动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合作不是单向的,是家校双方相互理解配合完成的。

一、西乡塘区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学校概况

南宁市a公办学校(应调查学校要求,文中两所学校均用化名),创办于1960年,现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有21个教学班,900多名学生,46名教职工,原属于南宁肉丸厂子弟学校,主要生源为该厂职工的孩子。随着肉丸厂倒闭,学校交由城区管理。

南宁市B公办小学创办于1951年,属原柳州铁路局管辖的一所企业小学,是铁路局基础教育长期打造的一所品牌学校。2004年8月移交南宁市原城北区政府管理,现有29个教学班,1700多名学生。学校生源主要有铁路职工子女、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小商贩子女。

(二)调查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断层,教师对学生的失望转成对家长的抱怨,家长对孩子成绩的不满转为对学校的怀疑和对教师的不信任。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权利对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了《 家校合作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有三类,分别为家长卷、教师卷和学生卷。为了使调查更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这两所学校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发放问卷350份,其中家长问卷150份,回收143份,回收率是95.33%,教师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是96%,学生问卷150份,回收147份,回收率是98%。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如今小学家校合作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较高

调查显示,关于期望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大专以上的教育,其中希望达到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占95.71%。

2.合作意愿强烈

从青少年的发展来说,家庭与学校都是他们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他人”,两者的影响是同等重要而又缺一不可的。[1]调查显示,100%的教师都能认识到在教育孩子中,家校合作很有必要,意识到家校合作对其工作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并且有意愿主动开展家校合作。同样,家长也普遍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都表示乐意参与家校合作工作。

3.家校开始相互理解,但仍存在归因不一、责任认同不一的情况

调查表明,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双方已经开始能够做到相互理解,但是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仍然有相互指责、归因不一、合作不足的情况,详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知,家长归结的原因主要是在“工作忙”上,而教师主要是集中在“不关心子女”和“缺乏合作意识”上。两者归因明显是有差异的,有为自身推脱责任的意味。从表2中虽然看到大多数人都认同了教育的责任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但还是存在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4.家校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比较单一

家校合作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家校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多渠道、全方位的。从表3的数据来看,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主要偏爱电话联系的方式,家长选择电话联系的占70%,教师占42.31%,是占比重最大的一种方式。而有18.75%家长主要是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来向教师了解情况,可以看出部分家长不太重视家校合作。从表3也可以看出网络沟通应用得很少,只有1.25%的家长在应用,这种便捷的方式没有能够得到推广应用,主要是受到经济条件制约,有48.57%的家长是工人、农民或服务业工作人员,他们学历偏低,能使用电脑的人少之又少。从表4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沟通的内容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重智育,而对品德习惯这方面关注程度不高。

5.教师较为主动,合作具有偶然性

家校合作本应该是家庭学校的相互过程,但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较为主动,家长家校合作意识比教师弱。从表6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沟通频率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的特点,他们偶然进行的交流范围是比较狭小的,多在孩子学习或品德出现异常的时候,双方才走到一起。

6.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广度小,层次较低

调查中发现,目前家校合作单向为主这一现象有所改善,家长有一定的发言权,在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中,100%的教师表示经常会为家长留出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87%的家长表示与教师交流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25%的教师表示学校经常会征询采纳家长的意见,75%的教师表示学校有时会采用家长的意见。经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家长的建议只要是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学校方面会考虑采纳。关于家长在家校沟通中的权利,75%的教师认为家长的权利主要是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认为能够参与学生评估、参与学校管理的只分别有16.6%、8.33%,可见,学校和家长的关系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家长参与的广度小,且层次较低。

7.家校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组织松散

家校合作活动计划是实现家校合作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能对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2] 现在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主要是家长委员会,该机构没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调查中66.67%的教师认为没有存在正式的家校合作机构或组织。在访谈中也发现,家校合作的活动都有一定的依附性和临时性,活动多依附于学校的活动,多数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而活动。他们的工作缺乏系统性、独立性,缺乏一定的实效性。

二、西乡塘区小学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校合作机制方面

1.没有相应政策法规保障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各方已达成共识,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对家校合作的开展给予支持。

2.正式家校组织机构欠缺,监管力度不够

要顺利开展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协调,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系统、正规的组织机构。调查得知,目前社会尚没有正式家校组织机构,学校中的相关机构比较松散。所以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呈现出连续性差、随意性较强的特点。

(二)学校方面

1.教师负担过重

目前学校教师的负担普遍过重,除忙于常规的教学之外,还要面临很多的校内外检查、评估、竞赛或各类课题等,这使得教师很多时候无力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部分家长的不配合,也可能造成他们无兴致和没热情于家校合作。

2.学校资源占有量少

学校是否拥有充足的资源会影响到家校合作的进行,例如,校园的大小影响着是否能够为家校合作提供合适的场所,资金充足就能组织更多家校合作的活动,包括宣传科学教子的讲座,亲子活动以及创设教育合作网站,等等。很多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明显不足,所以在组织家校合作上往往力不从心。

(三)家长方面

1.家长有一定文化,但素质不高

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品德面貌及抱负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3]父母的文化程度和他们的教养态度、参与教育的热情以及参与合作的态度关系非常密切。本次受调查的家长的文化水平主要是初中和高中,大约占67.14%,有7.14%的家长只有小学学历。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往往在教师与其沟通有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之后,做出的反应要么就是不理会,一切照旧,要么就是非打即骂,唠叨不停。这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反感。

2.家庭经济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直接与受教育者的物质生活、学习环境、健康条件等方面相联系,是影响子女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4]一般来说,低收入、兄弟姐妹多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本次接受调查的家长的职业约半数是工人、个体户、服务业人员。这些家长平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同时,虽然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达到了75%,但是非独生子女仍占25%。大多数家长的收入并不算高,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这也是影响家校合作不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推进小学家校合作的建议

(一)健全与完善家校合作法律法规

家校合作需要制度保障。尽管我们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政策和方针,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 》《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 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等政策法规中涉及家校合作的某些方面。但由于这些法规都是宏观的、倡导性的,缺乏具体而明确的对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规定,在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显得不够有力。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校合作中学校、家长的权利及义务,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

(二)建立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可以更好地推进教育的发展。比如,美国中小学校的“家长教师协会”,其宗旨是推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5] 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贡献极大。台湾地区也已经建立了家庭教育推广服务网络,发挥其及时、全面的家庭教育服务作用。[6] 借鉴国外及区外的经验,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全国性的家校合作机构;第二类,地方性的家校合作机构。全国家校合作机构,负责制定家校合作的总目标、方案,从宏观上指导家校合作的实施,对家校合作进行宣传和研究。地方性家校合作机构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合作方针、政策、计划,同时监督、检查本地区家校合作活动的实施情况。

(三)学校明确责任,落实举措

1.明确教师、家长、学生各自的责任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成功地扮演自身的角色,是家校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校可根据本地区及本校的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家校合作制度,便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操作与把握。

2.加大宣传,强化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如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宣传、增加校园网上的家校合作论坛板块;定期组织教师进社区,利用讲座、板报等宣传家长关心的教育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难题等。

3.完善家长委员会,利用好各种家长资源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平台。家长委员会的设立应更正规和完善,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明确的职责安排、明确的活动方案。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获得家长资源,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

4.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提倡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

除了坚持电话、家访、家长会等传统方式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建立校园通,班级家长教师联系QQ群,或用短信、邮件的形式加强联系,此外还可以开通热线电话,开展家校联谊会,等等,让家长走进校园,教师走进家庭。

(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与学校达成共育意识

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参与教育的广度与层次,与学校达成共育意识,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台湾中小学家长会制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10〕14号。】

(作者单位:刘冬梅,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盘梦婕,南宁市五象小学,广西 南宁,530000)

参考文献:

[1]韩雪涛.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的设计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丁伯正.试论家校合作[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4]高峰.学校家长工作[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3

技校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一要求,技校必须深入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和方式,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技校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学习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技校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技校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经验

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l.坚持立法保障,以法律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法国1984年颁布《高教指导法案》、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所有这些法律措施,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2.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并引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许多国家政府积极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合作教育顺利进行。一是制定专门的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二是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三是政府主导创立协调员制。

3.发达国家企业特别重视与学校的合作。一是企业界向学校提供资助。二是企业重视与技校人员上的双向交流。三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中,并为学生提供现场实习、实践机会。四是企业派职工到学校去进修,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五是企业与学校签订供需契约,保障学校毕业生就业。

4.发达国家为技校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如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严格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等。

二、我国技校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技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技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技校已达成共识。然而技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基本上处于中浅层次阶段,与深层次的合作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

2.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技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是技校教育办学的方针。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4.技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技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我国技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对国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经验的介绍和对我国技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找到了我国技校教育与国外技校教育的差异所在。国外的经验虽好,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以此推动我国技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要牢固树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技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技校教育发展获得成功的经验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能使技校教育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技校教育本身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有生命力,关键还在于技校教育本身能否办出特色,学校能否找到和企业紧密结合的路子。

2.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技校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完备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发达国家技校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一要形成完备的技校教育法规体系;二要修订相关法律;三要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一定要通过法规的不断完善确保有法可依。

3.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技校教育事业。当前许多学校己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学校对合作兴趣较浓。而企业则不尽然,因此往往难以合拍。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当然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吸引企业的注意力。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技校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

4.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必须全面落实,否则不仅校企合作可能变成一句空话,而且技校教育本身亦难逃厄运。作为技校教育护身符的职业资格制度重在执行,必要时要强制执行。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比较研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06-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办学模式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有益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索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和经验

(一)主要模式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比较早,常见的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企业与行业协会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范,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和运行体系的衔接问题,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类型。它的运行机制主要为企业提供培训岗位,学员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员学习阶段的优劣将决定他今后能否被企业录用。在德国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按照行业标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实现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德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注重实效,建立起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1]“双元制”教育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职业培训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但以企业培训为主,突出职业技能培训。二,企业参与度高。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与学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三,政府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控,促使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类型,主要为州政府管理,学院董事会和院长负责具体工作,合作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补贴和基金会的赞助。它的运行机制主要为专业委员会按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计划,同时学校和企业各派一名教师任协调人。其实施办法是:大学生入学后的半年和毕业前半年集中于学校授课,中间阶段是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目的是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办学以学校为主,学校与专业相符的企业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二,教学时间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美国的“合作教育”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类型,主要由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行业协会、科技协会和学术学会来执行具体工作。它的运行机制主要为文部省、劳务省、通商产业省共同参与,同时在大学中设立产学合作机构,重点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日本强调高校必须与产业界结合,双方都承担着教育责任。

英国的校企合作为三明治模式,其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

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为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在课堂上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是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加拿大的高校大多设有合作教育部,主要负责校企合作教育的宏观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各院(系)教师负责,该机构为实施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经验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模式多样,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法律的保障。为从根本上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美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法国颁布了《高教指导法案》,把高等教育更广泛地向企业开放视为一条重要原则。

2.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促进合作教育顺利进行,许多国家积极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如政府制定专门的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等。

3.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为约束校企合作的双方,需要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如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严格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等。

4.企业的重视。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发达国家的企业支持学校的力度较大,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向学校提供资助;企业重视与学校的交流,如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共同探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同时为学生提供现场实习机会;企业与学校签订供需合同,保障毕业生就业。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较晚,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是指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班”,由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教师为“订单班”上课,企业为“订单班”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助学金、奖学金等。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因此企业能够比较积极的参与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2.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使校企双方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实体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使企业更为整体、深层次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企业主要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成为企业的分内之事。

(二)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虽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中浅层次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达到企业最终目标。校企合作属于市场化行为,双方都想得到效益最大化。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希望提高职工素质,或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获取学校一定的智力支持与服务,从而达到赢利的目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因此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双方无法长期建立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

2.缺乏制度的保障。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法律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对校企合作双方权、责、利没有明确的表达。由于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校企合作的深层次阶段难以实现。

3.尚未建立完备的职业资格制度。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是发达国家推动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的一项主要政策。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既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能录用的用人机制和社会环境。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制度还不够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不严格,企业用工、人员上岗有很大的随意性,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借鉴国外经验,深化我国“校企合作”

通过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经验的介绍和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找到了我国校企合作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差异所在。国外的经验虽好,但不能照搬,我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以此推动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

1.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现实难题;同时学校让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如学校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指导教师,并对企业负责人给予物质奖励;学校应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转岗和进修培训,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应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来提供企业的积极性。

2.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一套完备的、具有刚性约束的法律保障制度是高职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在职教法规体系、校企合作法规等方面对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规定,既要注重保护企业的经济效益,如制定税收、资金、财物、人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要考虑学校层面的利益,如建立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制度。另外,政府的责任与作用也应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3.大力推行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是职业教育的护身符,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措施并全面落实,否则校企合作就是空谈。

4.树立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能否有生命力,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这个观念必须树立起来。

四、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学校与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合作。但校企合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尽快创立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形成一种法律有依据、政府有措施、学校、企业、学生有要求的办学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尹金金.德、美、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9):86-89.

[2]张慧霞,王东.美、英、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9):81-85.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5

农村小学小学管理中应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为家校合作管理奠定基础。(1)在宣传中要找准对象,由点向面拓展。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不到位,参与意识极低,让全体学生的家长都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参与管理的重要性较为困难,故而在宣传过程中可先选择一些具有进步思想、有代表性的家长作为宣传对象。如与村委会合作,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借助村级会议等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宗旨等进行宣传。由点向面逐渐展开,通过长期坚持让大部分家长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2)在宣传方式上,学校不能以管理者的姿态自居,而要和家长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采用座谈、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在对家长宣传学校的管理理念、方法时,不能以机械的“讲听”方式进行,而要辅以各种案例,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家长了解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宣传中也应广泛地收集家长的意见,家校双方相互探讨,共同交流。只有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才能让家校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二、拓宽途径,引导参与,广泛引导家长参与管理

在以往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方式较为单调,多以每学期的家长会形式为主,家校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还是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管理的层面上。为此,在推进农村小学家校管理中,拓宽家校管理的途径对提高家校管理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1)在家校管理的方式上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如可以村为单位,以村长或村社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先进思想的家长作为带头人,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根据学校实际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如学校也可举行开放日活动,在开放日学生家长可到校参观、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师进行交谈,提出意见或建议,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校可建立班主任-家长管理模式,在每学期开学初,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家长对班级的学生情况、管理方法等进行探讨。(2)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发挥家长的管理作用,引导其对学校的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如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有什么措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学生家长提出意见,都可以让学生家长提出来。二是要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把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告知家长,让家长能配合学校的管理,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校放学后学生是否及时回家,如果没有,家长是否和学校取得了联系,这就需要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三是要注重建立家校圈、校讯通、意见箱、朋友圈、QQ群等多种沟通方式,为家长参与管理提供方便,促进其广泛参与管理。

三、优化方法,及时沟通,形成家校互动监督机制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家校合作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08-02

在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特别是江苏省教育厅发出的“五严”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集中教学活动时间是五严规定之一。由于严格规定了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随着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缩短,从而增加了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对孩子的教育由学校为主走向了以家庭为主,这就要求学生父母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精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人们正忙于打工赚钱,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都渴望子女能比自己有出息,可是由于忙碌和自身条件所限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却缺乏爱的“能力”。比如,父母的工作时间、作息时间与孩子在家学习的时间不同步,因而存在着一个教育孩子的真空问题;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教育带来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父母自己本身所受教育有限,根本无法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养家,母亲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子女,形成学生人格缺失;还有一部分留守学生长期住校,一切依靠学校,缺少关爱。于是乎在农村,孩子的教育出现了种种怪异现象,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任其死活;要么,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管不了;要么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一打了之。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家校合作,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所在学校即结合农村家庭的实际情况,对改善这些状况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加强沟通,了解情况

为了整合家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是必不可少的。掌握学生在校外的实际情况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

第一,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个性特点,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的文化素养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这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但是,家访要彻底改变理念,改变以往的告状式,要知道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所以,即使是针对问题学生,也要本着爱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家长和教师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分别查找教育的弊端,从孩子的终身发展出发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切忌方法简单粗暴。

第二,电访。电访就是教师打电话给家长,在电话里向家长反映情况,交换意见。特别是那些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的,通过电话让他们分享孩子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学生某些问题的一点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欣慰和宽心。

第三,书访。书访就是当教师联系不到家长本人时,通过便条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交流。

二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也应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过程,逐步树立与学校一致的正确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从而使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中拥有一支强大的默契的支持者群体和同盟军,扩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资源。如何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培养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这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一,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更好地协助学校进行教育活动。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创造力;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怎样看待学生的成绩等。特别是在五严规定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让孩子回家做更多的作业、完成更多的学业负担,学校应着重引导孩子如何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素质提升,家庭应根据学校的要求,将教师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去,比如在家庭中侧重于劳动意识的培养,着重于如何做人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家庭活动中健康成长。

第二,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学校的教育不能只是讲座式的给家长上几堂课,还应切合家长的需求和兴趣,让家长真正地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体会,以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素材,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家庭教育较成功的家长作经验介绍,让其他家长有参照依据,大家共同进步。

三加强互动,提升效益

将家长资源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形成家校合作关系。

第一,召开家长会。考虑到农村中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改变召开家长会的形式。首先,错峰召开家长会,把家长会尽量地安排在农村农闲时,给家长提供方便参加的机会;其次,减少家长会的次数,一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再次,改变家长会的内容,就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沟通,尽量避免讲过于高深的教育理论,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沟通;最后,改变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并坐在同桌,让家长和孩子及时进行情感沟通,及时进行家庭教育,对一些不懂的内容学生可以及时给家长讲解,使家校沟通无障碍。对于《家长会意见反馈单》,有许多家长因不会写字而无法表达时,可以由孩子,以使学校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家长的意见或建议。

第二,加强家校联系,校门永远向家长敞开。近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加强家校联系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家长走进课堂”活动,二是让家长填写《学生家庭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这两项措施相得益彰,不仅让家长了解了子女在学校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又让学校了解了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的基本情况,这种有效的互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是让家长掌握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底怎么样,以及班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到底怎么样。为此,每个班级每周均邀请1~2名家长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听课,并请家长填写《“家长走进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组织这样的活动就是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引导他们更多地去关心子女的学习现状,也希望借此让家长们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及其他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架起了一座家庭与学校联系的新桥梁,让家长与学校之间有一种全新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营造家庭与社会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向家长发放《学生家庭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可以让学校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的基本状况和效果,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便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学校都要求各班主任每周向本班家长发放一份《学生家庭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并要求班主任提前写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建议,让家长对子女在校学习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家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家长通过反馈表及时地将子女在家中自主学习的状况,包括时间、态度、效果等传递给班主任,这样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将会更有实效性,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的动态,帮助他们提高在家学习的效率。只要家长认真配合,及时把子女在家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就能切实做到让学生在家在校一个样,做到减负增效提质,让学生能在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帮助下,有效地防止“5+2=0”的现象。(即学生经过在学校五天学习,在家两天假期未得到及时巩固而将所学知识忘光。)的出现

第三,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们以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家校合作的方式。所有家长都是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为方便委员会与学校进行沟通合作,家长可以推选产生家长代表,由他们代表家长委员会参与家校合作的各项具体工作。例如,我校走读生一直由家长送饭,学生无处就餐,特别是到了寒冬腊月之际学生就只能在寒风中吞咽冰冷的饭菜。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参与下,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三个年级三个不同的就餐地方,这一决定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四更新方式,畅通联系渠道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7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瓶颈

1.学校方面:理念出现偏差

这里的理念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的是该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家校合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决定了学校对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组织管理热情和检查指导机制。在当前“唯分数论”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进行创新改革,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才”上,那么,学校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其合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家校合作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交流的对象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家校合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部分教师在理念上的“重智轻德”、对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都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这些结果的背后是家校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理念不正确、不一致,如何寻求共同的、合理的目标和理想是其中的关键。

2.家长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能够积极主动提出要求的少之又少。家庭作为家校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家长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家长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家庭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而家庭教育的失败又将导致家校合作产生断层。因此,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之融入科学的家校合作中,并让他们感受到家校合作所带来的孩子的成功,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是尤其重要的。

然而,有家长认为,只要学校需要,我愿意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学校的工作出谋划策,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显然,对于部分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经济条件的家长,其缺乏参与家校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本质不是意识及行动上的懈怠,而是没有一个适合的方式、渠道来表达。

3.合作手段:缺乏有效方式

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电话交流等。家长会是学校召集学生家长参加的会议,目的是互通信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是一种会议形式的家校合作,一般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家长学校是指向家长传授教养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校,目的在于宣传家庭教养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抚养、培养、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家访和电话交流大多是学生在校出现了问题才进行沟通联系。显然,无论是家长会、家长学校,还是家访、电话交流,这些合作方式都是单向的,都是由学校方面主导、主动发起的,学生家长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而且会因时间短暂,话题仅局限于学生成绩及所犯错误,并未能够进一步谈及培养发展。目前家校合作方式的局限、单向性,以及具体操作的流于形式,使得合作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追求合作的实效性,寻求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当前家校合作的重要任务。

二、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中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一种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其一方面代表家长,反映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协助并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一组织协助做好家长工作,对家长的子女教育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家长委员会与家校合作中的其他各种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委员会是一个由家长代表组成的组织体,它代表的是大部分家长的意见,道出的是家长真实准确的心声。有了这样的一个渠道,家长能够平等地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事务当中来,促使家校合作常态化,并且家长与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优势是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1.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当前,从学校这一角度来看,管理主体范围上还比较狭窄,仅局限于校长和领导班子,学校的大事主要是由校长来决定。但如果校长及领导班子在知识、能力、信息等方面有所欠缺,就可能造成学校的决策失误。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怎样让学校工作建立在信息广泛收集和管理之上,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扩大学校的管理主体,不仅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还要把家长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多元管理主体管理学校的氛围。很明显,现今的“5+2=0”的现象已经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已经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从家长角度来看,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不希望被排斥在学校围墙外面,他们希望能够成为学校管理主体中的一员,希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结合来实施。因此,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期望在子女教育、学校发展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委员会。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构成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它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地位。但是,要真正使民主管理的这种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得到落实,充分地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还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体现它的这种地位的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是从属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因此,家长代表能够以平等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者身份参与到校园民主管理中来。伴随着社会对学校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中小学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它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保证,是现代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2.有助于保障家庭教育权的实施

劳凯声认为,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在不同的教

育领域里力量消长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学校组织的举办和运作上,社会利益群体将会获得主导权,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权行使将会被削弱,其行使模式也会逐渐转向对社会教育主体授权,交由社会利益群体或者个人具体实施,尤其在个人实施社会教育权方面会获得重大进展,从而形成群体教育与个人化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教育权行使体系。显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儿童的教育是父母与国家共同的权力和责任,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儿童最大利益的实现。对我国而言,整体上还缺乏对父母教育权,特别是父母对学校教育参与权的认可。目前,父母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内容上还欠缺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从观念上已打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制度上的认可,更需要一种合法、合理的形式,使父母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家长委员会拥有自己的章程,由家长代表组成,通过这样的一个组织群体,家长的家庭教育权才能够有效实施,他们才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来。

3.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流砥柱的这一代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生活节奏相比以前更为快速和紧凑,加之人际关系的越发淡漠,家长与家长之间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教育孩子的经验交流。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许多没有意见的家长也只会随大流,强压自己的孩子参加奥数班、假期特长班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家庭教育现象虽然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而且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负面新闻,但是却屡禁不止,还愈演愈烈,因此,社会把矛头指向了考试制度。但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家长的教育理念才是要害所在。家长委员会对于家长来说,得到的不仅有来自学校方面的专业性指导,还有来自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这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也给了家长一个教育孩子的参考和借鉴。其他家校合作的方式都难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4.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学生的家长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行业,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专业学识、不一样的社会资源,无疑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但凡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其委员都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能够代表家长们的意见。不仅要有较高层次的干部、经理等,还要有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不仅要有出点子的人物,也要有干实事的人物,要求形成最佳组合,发挥整体效能。家长队伍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开采,借以支持学校的发展。比如,让做律师的家长向学生讲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自我保护的知识;请做心理医生的家长讲身心健康的养成和如何抗抑郁情绪等等。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一些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体验生活,动手实践。不仅学校应该主动,家长也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会议,结合自身优势条件,主动整合社会有利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三、家长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近,有多篇报道指出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了学校乱收费的“白手套”,成为了代替学校乱收费的组织。而且我们的家长委员会没有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得到落实的功能。因此,学校的任何决策都不需要得到家长委员会的批准后执行,而且家长委员会中的家长代表大都是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带“长”字头的人员组成,他们不能反映广大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家长委员会”,或有形无实,或远离真正的学校管理事务。部分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建立起来了,但其在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家长委员会难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家长的意见对于学校来讲可采纳可不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并未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未能够发挥出来。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家长两者对家长委员会作用的认识尚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学校和家长往往仅把家长委员会当作一种摆设或为了某方面的需要,功利性地利用一下,因此,导致家长委员会流于形式。二是目前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本身建设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又缺乏权威性。三是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明文提及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法规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提到了家长委员会,对其规定也不够全面,目前还没有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及权利与义务等。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于学校教育工作,勤思考、摆问题、理思路、求实效,创新学校教育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校家结合教育策略,快速高效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切实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增强服务家庭教育意识

学校应主动增强服务家庭、指导家长的意识。学校领导应明确,学校不仅是学生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也有责任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有义务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父母或监护人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法规和家庭教育知识,为孩子健康和谐发展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

在家长不善于和学校沟通时,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拓展与家庭结合教育工作思路。如家长没有意识到校家结合教育的重要性时,学校应积极开展家长培训,主动从学校走出去,和家长联络、沟通,交流,并建立教师与家长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

2.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校家共同育人氛围

基层学校只有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党政、文化部门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各类会议、电视、广播、宣传专栏、宣传单、文艺演出、“手拉手”活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宣传家庭教育法规、家教知识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家长的法律认识,提升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转变家长对家校结合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支持不力、教育观念落后的突出问题,营造校家共同育人氛围,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工作。

3.建立校家结合长效机制,增强合作育人效果

第一,建立了“三结合”领导机构,加强校家结合工作领导。我们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由党政牵头成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如,建立多部门领导或志愿者代表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建立由分管领导、团队负责人、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干部、“五老”志愿者代表组成的指导校家合作教育工作小组,从时间、人员、办公条件、经费等给予保障,让其发挥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与学校对学生及其家庭教育的管理、承担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任务。

第二,健全了校家结合制度,促进结合工作有序开展。我校建立健全建立了以家长学校为主体,家长委员会为主线,校家联系活动为载体的校家结合教育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加强校家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工作管理,采取适当形式对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的教育工作实施激励与奖惩评价,通过改革学校教育管理,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协调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家校社区结合机制,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第三,加强培训研讨,建好教庭教育指导队伍,我校努力通过培训家庭指导教师,把家庭教育理论列入教师职业培训的必修内容,努力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积极开展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对学生的种种行为表现作出分析诊断能力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应大力聘任有关专家、教研员、党政干部、“五老”骨干、家长代表做指导教师。建好校家教育工作宣传队伍、培训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并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作用,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第四,建好学校“两室”,开展指导工作。我校建好了专门的校访接待室和心理指导室,落实领导或具有指导家庭教育、心理辅导能力的老师负责接待平时来校来访的家长,对少数需要心理咨询、指导的学生或家长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疗法的指导等。

第五,开放校园、课堂,主动接受家长监督。积极推行学校“开放日”、“开放周”、“开放课堂”活动,鼓励和支持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孩子所在班级的活动或听课,参加学校的家校结合专题会议,学校主动接受家长的咨询、监督,吸纳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改进教育工作。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与家长互通学生信息、交流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9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现就加强依法治校工作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严格依法办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学校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变化,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举办者、教师、受教育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依法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依法治校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依法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是:教育行政部门法治意识增强,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自;要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简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探索综合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要依法健全和规范申诉渠道,及时办理教师和学生申诉案件,建立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校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依法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要根据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要依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党委、校长、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种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要依法健全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决策程序,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举办的教育机构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校董会、理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要保证学校的发展规划、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民事合同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三)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中小学要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推进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学校决策涉及学生权益的重要事项,要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接受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为家长、社区支持、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按照全国和教育系统普法规划的,以及教育部、司法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把法制课列入中小学课程,把法律知识作为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必修课内容,保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制度;要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责;要把法律知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认定教师资格。学校要依法聘任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尊重教师权利,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加强教师管理,依法处理品质恶劣、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坚决杜绝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教师严重侵犯学生人身权的案件,学校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依法追究责任人、校长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六)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不得瞒报或者漏报。

学校要健全学籍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中小学一般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程序;建立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高等学校依法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应当经过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四、加强对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领导

依法治校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进依法治校作为促进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依法治教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制工作机构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中的作用,由法制工作机构会同其他部门建立本地区依法治校工作的政策指导、组织协商、检查评估的协调机制,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各职能机构自觉按照依法行政的,履行对学校的管理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形成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合力。

家校合作的方法篇10

关键词:高校家校合作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高校已经不复曾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脱离社会的所在。与社会越来越多的接轨和融合,使得学生们在有了更高的社会能力和更丰富生存经验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更多的压力和负担、更多的挑战和诱惑。对高校里这些刚刚褪去稚气,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好奇的年轻人来说,复杂而神秘的社会远比学校内枯燥的课程更为吸引人,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这些心理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努力汲取对自己来说所有未知的、更感兴趣的东西。自然,他们的心性远比过去成熟,能力也比从前有很大提高,但同时较低的分辨能力也使得一些糟粕和不能适时消化的观念一并被吸收。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修养,这迫切需要学校和社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让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学生们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和适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消除心中迷茫,取得更好的发展,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本文正是为探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如何从环境建设方面寻求与时俱进的创新与调整,形成系统化、综合性的合力氛围,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成长困扰而提出的论题。这也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点。

一、国外家校合作经验的可借鉴性

在国外,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是近些年来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重要方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首先是来自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美国从60年代起就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把家长参与和家长教育作为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成功的保证。1974年《公法93-380》规定,有联邦资助项目的学区和学校应成立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应包括大量学生家长,以协助教育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欧洲国家也很重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1998年4月,欧洲七国,即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葡萄牙,开展了“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的权利,调动了家长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英国199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中规定了教育机构的管理组织中要有家长代表,地方教育机构要为家长提供培训课程,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法国1989年的教育法案也阐明家长有收到关于学生的意见和信息的基本权利。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家校合作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广,也会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重视。其次,家长自愿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比较多。国外的学校会为了充分实现家校合作,积极开展很多家长自愿参与的活动。例如邀请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家长给学生举办讲座或者作为辅助者辅导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就将学校和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实现了家校合作。再次,国外家校合作形式多元化。国外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形式很多,不是单纯死板的模式。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等限制,选择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毕竟每个家长的个人素质、工作等情况都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家长可以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支持者参与学校管理,站在家长的角度给学校提出中肯的建议;也可以作为学习者,通过在学校的专门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以便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家长们还可以作为学校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或辅导或讲评,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接触的人事物都不尽相同,通过他们的讲述和提点,学生们可以扩展知识面,了解到更多学校和书本无法给予的知识;家长还可以参与学校教育政策和方针的决策,对学校制定的方针给出自己的反应和意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如何与其所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最主要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相互嵌合的系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配合,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也互相制约。

学校为了培养出思想端正而富有学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往往会根据需求来控制教育环境,以此来抵制那些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的不利因素,尽量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说,学校不只是学生学习文化、掌握技能的地方,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职责。但是,学校只能对校内的教育环境进行掌控,对于校外的环境却很难把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在现代教育的生态环境中显得非常薄弱。大学生尚未能独立生活,仍需依赖家庭。除了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之外,大学生仍有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不仅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也是家长无意识的影响过程。家庭教育无论在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有优势,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家庭和学校都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力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起点,后者是前者的合理拓展、深化和系统化。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两种教育有机结合,既能帮助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又能使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这种合作使两种教育彼此渗透,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一个系统、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家庭与学校人才培养目的具有一致性

学校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自然有着十分明确的教育目的。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接受的已经不是基础教育而是精英教育。学校教育的重点除了教给学生更为专精的知识外,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在社会生存应有的心理素质。这些目的都是根据社会各方面情况的需要与发展变化的情况,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意向基础上,配合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年龄阶段来指定的。实际上,学校教育的目的调控着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按照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最终成长为适合社会的成员。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教育的对象都是一致的。家校合作的本质也就是围绕着共同的教育对象,进行两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共同的目的,即是培养学生成才。学校教育的展开也是以这些教育目的为前提的。家庭教育相对来说并不如学校教育目的鲜明。虽然很多家长都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设计孩子的未来,他们以自己的需求、愿望和爱好来培养孩子,但不管怎么样,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终目的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比自己更加幸福。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点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不谋而合,虽然出发点可能比较小我,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并且能够通过自身价值的体现来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才。

四、家校教育作用具有互补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教育方式,分别有着各自的地位和角色,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却也都有着各自不可忽视的局限性。终究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对象也是一致的,因此,只要家校合作就能充分发挥两方面教育的优势作用,就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展开合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支持、强化学校教育,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局限,这样就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补不足,形成教育合力,扬长避短,携手并进。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担负着各自的职责。在学校中,学生与教师建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为的关系,情感感染性较之亲子关系必然逊色许多,而家长作为家庭中的支柱,在子女的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具有权威性。比起学校中的教师,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子女也更愿意为了得到家长的肯定去努力。且每个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很难做到个别教育,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家长们可以根据子女特殊的需要进行教育,二者兼顾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家长们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教育素养更是不一而足,父母们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培训,难以把握不同时期子女的心理和需求,教育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随性而为,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些父母也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对于子女的影响有多么深刻,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鉴于一些父母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水平的缺陷,也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而学校教育的专业、系统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教师们都是有专业素养的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经验丰富,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教育的内容也更为系统、科学,可以给学生正确的教导。当然,学校教学的内容虽然系统,却有失灵活,僵硬呆板,而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是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内容往往更为丰富,不仅会教导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会告诉他们社会规范,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理想,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形成个性等等。总之比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更为全面,可以使学生在迈出校门之后可以更好的面对社会,寻到自己的空间和价值。

家校合作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对教育的关注和理解的提高,家长们自然就会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开展,更会自觉增加教育投资,将教育子女问题摆在家庭之首。有了充分的物质保证,学校教育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另外家长们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都各不相同,教师们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得到大量的信息,学习到他们所不了解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监督和意见,也会给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可以让学校管理者的眼光更开阔,考虑的更为周全,决策更为人性化和公平化。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