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04

麻醉学起源篇1

作者简介:吴喜军,男,湖南涟源人,1980.11,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用物理材料。

摘要:南华大学物理教研室在充分调研麻醉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麻醉设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实现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与学的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麻醉设备学》;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随着各种危重症以及器官移植手术的大量开展,以及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问世并大量应用于临床,使得对复杂手术的麻醉、监测和手术中的生命支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麻醉医师需掌握更多相关的物理、机械及计算机的知识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南华大学麻醉医学专业自2003年开设了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麻醉设备学》,同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该课程由物理学教研室承担,该课程主要给学生讲授与麻醉仪器相关的物理学的基本理论、麻醉仪器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和使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与麻醉相关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与日常维护[1,2]。《麻醉设备学》的教学内容抽象、繁杂,如何将抽象、繁杂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成为《麻醉设备学》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临床丰富的仪器设备、病源和科研优势,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充分注重现代教学手段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麻醉设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麻醉设备学》课程内容涉及学科多而复杂,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总的来说《麻醉设备学》的教学有以下特点[3]。

(1)《麻醉设备学》中大量内容涉及到物理、机械及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涉及到麻醉学与理工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相关内容。而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

该课程大都由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来或由具有理工科知识结构的物理教师来承担。

(2)由于麻醉设备、监测仪器的抽象、复杂、昂贵,教学单位难以构建与《麻醉设备学》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室。而有限的总学时和大量的教学内容使该课程的实验学时得不到保证,从而容易导致《麻醉设备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钩。

(3)《麻醉设备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与麻醉相关的器械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对于麻醉专业学生来说,必要的课程见习与观摩是必不可少的,而繁重的临床医疗与教学科研任务的现实,致使临床教学医院无力接收大量学生的课程间见习与观摩,从而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因缺少辅助教学而难以深化。

2多媒体技术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技术可有效提高《麻醉设备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随着医院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临床麻醉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麻醉设备学》教学内容中的图画、操作演示、原理介绍、公式推导、动画演示相应增加,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理工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单纯依靠板书、幻灯片等传统没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形象与直观。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预设、动画视频的制作及网络流媒体资源的利用[4],在课堂教学中辅以适当的板书和肢体语言逐步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板书时间和内容,同时使原本繁复、抽象、静态的内容变得简单、形象、动态。例如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实时模拟mapleson通气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

(2)合理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克服《麻醉设备学》的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麻醉设备学》的内容涉及物理、临床麻醉、机械、电子、流体力学、电工学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范围也较广泛。多媒体的动画和顺序播放技术,可以使要讲解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和前因后果关系表达清楚,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更深透,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利用网络资源的流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对操作复杂、应用性很强的诸如插管技术、麻醉机与呼吸机等器械的使用以及麻醉状况的监控等内容[3]有非常直观的、系统的印象。

(3)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目前我校《麻醉设备学》课程总学时48标准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和12实验学时),目前开设了流体力学、超声测距基本原理等少数几节实验课,但这些实验和《麻醉设备学》内容关联度不大,这有课程特点的原因,也有实验教学条件有限的原因。此外,《麻醉设备学》的理论教学中还有许多的演示实验。对于那些目前不能开展或开展效果不够好的实验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流媒体、录像、音频或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展示出来,此举在补充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对教学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3多媒体技术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麻醉设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研发与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注重以下三个结合。

(1)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中与麻醉专业教师及临床麻醉医师的结

合,考虑到《麻醉设备学》的内容是理工学科与麻醉学的交叉,我们联合麻醉专业教师及临床工作人员通过《麻醉设备学》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实现教育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麻醉设备学》具体学科中的实践与应用。

(2)注重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与使用过程中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的结合,在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应考虑ppt、Flash、视频等多媒体的综合应用,涉及物理理论和麻醉专业基础知识的内容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手术室内视频直播系统、校园网络流媒体学习等现代化信息手段。

(3)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作用不言而喻,但也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教师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有针对性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表达、汇入教师个人特质的见解与体会甚至个人的人格魅力都成为教师圆满教学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郑方,范从源.麻醉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第二版):1~3.

[2]赵嘉训.麻醉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第三版):2~5.

麻醉学起源篇2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颈丛阻滞麻醉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对两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组麻醉效果以及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颈臂丛联合组麻醉效果较另两组满意,解决了骨科肩区手术以往麻醉效果欠佳的难题。

关键词锁骨骨折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内固定术

关键词锁骨骨折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内固定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06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067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cervicalbrachialplexusblockanesthesiafortheoperationofclavicularfractureeffect.methods:60casesofinternalfixationforclavicularfracturepatients,randomlydividedintocervicalplexusblockanesthesiagroup,cervicalbrachialplexusblockanesthesiagroup,anesthesiaontwokindsofmethodswerecompared,andtheeffectofanesthesiawererecordedandhavenothephrenicnerveblock,recurrentlaryngealnerveblock,localanestheticspoisoningandotheradversereactions.Results:inBgroup,anesthesiaeffectisbetterthanthatofagroup.Conclusion:cervicalbrachialplexusanesthesiaeffectthantheothertwogroupsgroupsatisfaction,solvetheorthopaedicshoulderareaoperationpreviouspooranestheticeffectproblem.thismethodisworthtobeinclinicalonthefurtherpromotionandapplicationof.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cervicalbrachialplexusblockanesthesiafortheoperationofclavicularfractureeffect.methods:60casesofinternalfixationforclavicularfracturepatients,randomlydividedintocervicalplexusblockanesthesiagroup,cervicalbrachialplexusblockanesthesiagroup,anesthesiaontwokindsofmethodswerecompared,andtheeffectofanesthesiawererecordedandhavenothephrenicnerveblock,recurrentlaryngealnerveblock,localanestheticspoisoningandotheradversereactions.Results:inBgroup,anesthesiaeffectisbetterthanthatofagroup.Conclusion:cervicalbrachialplexusanesthesiaeffectthantheothertwogroupsgroupsatisfaction,solvetheorthopaedicshoulderareaoperationpreviouspooranestheticeffectproblem.thismethodisworthtobeinclinicalonthefurtherpromotionandapplicationof.

KeywordsClavicularfracture;Cervicalbrachialplexusblockanesthesia;inter

KeywordsClavicularfracture;Cervicalbrachialplexusblockanesthesia;inter

锁骨骨折在创伤外科中较常见。对2008年5月~2011年6月60例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分别采用颈丛阻滞麻醉30例,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0例。对这2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锁骨骨折在创伤外科中较常见。对2008年5月~2011年6月60例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分别采用颈丛阻滞麻醉30例,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0例。对这2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女18例,男42例,年龄15~42岁,体重35~66kg。分为两组,两组在年龄、体质量、骨折部位、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折部位:锁骨远段骨折33例,近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21例,随机采用颈丛阻滞麻醉30例,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0例。

本组60例,女18例,男42例,年龄15~42岁,体重35~66kg。分为两组,两组在年龄、体质量、骨折部位、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折部位:锁骨远段骨折33例,近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21例,随机采用颈丛阻滞麻醉30例,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0例。

麻醉方法:均于麻醉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术中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麻醉时患者平卧,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则,头偏向健侧,选出颈丛及肌间沟穿刺点。B组: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顶点向内后进针,患者出现异感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2ml+2%利多卡因,后行颈丛神经阻滞,颈浅丛注药6ml,颈4深丛注药4ml。a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同上,用药量和颈臂丛联合阻滞相同。

麻醉方法:均于麻醉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术中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麻醉时患者平卧,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则,头偏向健侧,选出颈丛及肌间沟穿刺点。B组: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顶点向内后进针,患者出现异感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2ml+2%利多卡因,后行颈丛神经阻滞,颈浅丛注药6ml,颈4深丛注药4ml。a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同上,用药量和颈臂丛联合阻滞相同。

麻醉效果评级标准:①4级:改用其他麻醉方法;②2级:神经阻滞欠完善,患者有痛苦表情,生命体征尚稳定,肌松效果欠满意;③3级:神经阻滞不完善,肌松差有,患者疼痛较明显,辅助用药后情况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④1级:神经阻滞完善肌松良好、无痛、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无并发症发生,生命体征稳定,3、4级为麻醉效果差,2级麻醉效果良,1级为麻醉效果优。

麻醉效果评级标准:①4级:改用其他麻醉方法;②2级:神经阻滞欠完善,患者有痛苦表情,生命体征尚稳定,肌松效果欠满意;③3级:神经阻滞不完善,肌松差有,患者疼痛较明显,辅助用药后情况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④1级:神经阻滞完善肌松良好、无痛、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无并发症发生,生命体征稳定,3、4级为麻醉效果差,2级麻醉效果良,1级为麻醉效果优。

结果

结果

两组病例镇痛效果基本满足手术要求,均阻滞较为完善。a组其中有4例诉吸气无力,Spo2下降至89%,给予面罩吸氧后恢复至98%。B组术中Spo2、Bp、脉搏均较为平稳。B组(颈臂丛联合法)阻滞效果明显强于a组。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p<0.01),两组均无出现血气胸及误入蛛网膜下腔等。

两组病例镇痛效果基本满足手术要求,均阻滞较为完善。a组其中有4例诉吸气无力,Spo2下降至89%,给予面罩吸氧后恢复至98%。B组术中Spo2、Bp、脉搏均较为平稳。B组(颈臂丛联合法)阻滞效果明显强于a组。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p<0.01),两组均无出现血气胸及误入蛛网膜下腔等。

讨论

讨论

锁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锁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臂丛神经由第5颈椎~第1胸椎脊神经组成,有时第4颈椎、第2胸椎脊神经的细支也参与臂丛神经的组成[1],颈丛神经由第1~4颈椎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锁骨周围的肌肉筋膜几乎都由臂丛神经支配,而肩区手术区域的皮肤受颈浅丛分支锁骨上神经支配,锁骨上神经共有3~4支,分为内侧、中间和外侧支,自颈丛发出后经颈部纵行向下跨越锁骨前面,主要分布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起源于胸骨柄、锁骨内侧端的胸锁乳突肌及颈前区、第2肋以上的胸壁、锁骨上窝、肩部等处的皮肤由颈丛神经支配[2],部分起源于锁骨内侧的胸大肌和部分起源于锁骨外侧端的三角肌由臂丛神经支配;因此肩部手术应阻滞第3~6颈椎,包括颈神经丛和臂神经丛。而颈臂丛联合阻滞则避免了这样的不足,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单纯作颈丛阻滞往往有阻滞不完善或术中牵拉时患者感到不适和疼痛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木中管理简单。但相对而言,局麻药用量增大,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可能增大,有两次操作,组织损伤增加。因此,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注入血管和椎管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在两次操作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问,以防单位时间内局麻药吸收过量中毒。

臂丛神经由第5颈椎~第1胸椎脊神经组成,有时第4颈椎、第2胸椎脊神经的细支也参与臂丛神经的组成[1],颈丛神经由第1~4颈椎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锁骨周围的肌肉筋膜几乎都由臂丛神经支配,而肩区手术区域的皮肤受颈浅丛分支锁骨上神经支配,锁骨上神经共有3~4支,分为内侧、中间和外侧支,自颈丛发出后经颈部纵行向下跨越锁骨前面,主要分布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起源于胸骨柄、锁骨内侧端的胸锁乳突肌及颈前区、第2肋以上的胸壁、锁骨上窝、肩部等处的皮肤由颈丛神经支配[2],部分起源于锁骨内侧的胸大肌和部分起源于锁骨外侧端的三角肌由臂丛神经支配;因此肩部手术应阻滞第3~6颈椎,包括颈神经丛和臂神经丛。而颈臂丛联合阻滞则避免了这样的不足,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单纯作颈丛阻滞往往有阻滞不完善或术中牵拉时患者感到不适和疼痛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木中管理简单。但相对而言,局麻药用量增大,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可能增大,有两次操作,组织损伤增加。因此,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注入血管和椎管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在两次操作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问,以防单位时间内局麻药吸收过量中毒。

综上所述,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增加麻醉并发症,麻醉阻滞效果满意,是较完善的麻醉方法。从而提高麻醉安全性。

综上所述,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增加麻醉并发症,麻醉阻滞效果满意,是较完善的麻醉方法。从而提高麻醉安全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6-600.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6-600.

2杨霞林.臂丛加颈丛浅支阻滞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24-25.

麻醉学起源篇3

本论文主要介绍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功能介绍以及应用,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整个手术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无纸化,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

手术麻醉;信息化管理;数据采集

一、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1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是围绕整个手术业务各部门设计的系统。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由手术排班子系统,手术麻醉护理子系统,麻醉数据接收接口子系统,复苏管理子系统,统计子系统五大部分组成。业务流程由各个手术临床科室发起,各个手术临床科室在HiS系统中填术申请单发送至手术室,申请单发送完毕后可以在HiS系统中查询其发送情况,手术室接收手术申请单进行排班,排班完各手术临床科室可以在系统中查询排班情况。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与手术护理工作站记录整个手术过程的数据,麻醉需要的各项数据会由麻醉数据接收接口子系统自动生成,保证数据完整性,准确性。

1.2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体系架构为常见的三层分层式结构,分层式结构使系统实现高内聚低耦合,使麻醉信息管理系统里面每个模块尽可能独立去完成模块该实现的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更加简单,也就是系统模块之间的接口尽可能少且简单,有利于麻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修改与整合。

1.3系统总体结构。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块分为病人管理,医疗文书,大事件,电子病历,系统管理,数据库配置几大模块,病人管理模块完成同步HiS数据,导入病人信息,手术申请单接收,排班等,医疗文书模块完成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文书的处理工作,大事件主要是完成术中麻醉用药,手术数据等重要信息的记录,电子病历模块完成对病人检验信息、检查信息、医嘱和病历病程的查询工作,系统管理主要完成对系统字典配置,系统人员权限管理,系统文书配置,系统界面配置等,数据库配置主要完成数据库的配置,连接工作等。

二、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1手术排班子系统

2.1.1手术分级管理功能。

手术分级管理功能包括手术项目级别配置字典,手术医生级别配置字典,手术级别设置字典,手术申请单管理功能。其中手术项目级别配置字典设置手术项目的手术级别,手术医生级别配置字典设置临床术科医生的手术级别,手术级别设置字典设置手术级别,手术申请单管理功能实现临床术科医生发起手术申请单与该医生手术级别相匹配的功能[2]。手术申请单发起的手术项目级别与手术医生级别必须匹配,如不匹配,则不允许该医生发起手术申请单。手术申请单中包括手术需要的手术类别,手术排序,手术患者,主刀医生,感染手术等手术必须信息。

2.1.2手术排班功能。

手术室护士接收手术申请单后进入手术排班界面,手术排班通过同步HiS数据后导入手术申请单内容,手术室通过手术排班功能对将进行的手术进行排班,将麻醉医生,洗手护士,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手术间,手术排序与相应的手术进行匹配,排班提交后系统将自动生成手术安排表与手术通知单。临床术科医生可通过手术排班查询界面了解手术排班情况,清晰了解手术安排。手术室配备手术排班大屏,临床术科医生可通过手术排班大屏实时查看手术间手术患者,麻醉医生,主刀医生,手术状态等信息。手术排班功能实现了手术申请单发起到手术安排以及手术排班反馈的闭环流程,实现手术信息的循环流通以及手术信息明朗清晰被各手术业务部门接收与了解,有利于临床各部门安排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

2.2手术麻醉护理子系统

2.2.1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

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由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功能与麻醉主任工作站功能组成。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功能分为术前访视记录,术中记录与术后管理三部分组成。术前访视记录为麻醉医生通过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登记手术患者信息,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通过与paCS系统,LiS系统与HiS系统的接口信息相连接,麻醉医生可实时查询患者的检查结果,检验数据,患者病历病程,病人医嘱等信息,完成术前访视记录,手术同意书等文书。术中记录为通过麻醉数据接收接口子系统,实现监护仪等仪器与计算机相连接,实现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征数据自动采集并记录,麻醉医生通过术中记录功能完成手术过程中用药,麻药,事件等术中重要数据的记录,形成完整,准确的麻醉记录单。术后管理功能为手术完成后帮助麻醉医生整理麻醉文书,统计麻醉数据,打印相关文书,病历归档等,实现数据有效,准确的整理,有利于帮助麻醉医生总结麻醉经验。

2.2.2手术护理工作站。

手术护理信息子系统包括手术护理记录单管理,手术护理工作量管理,手术护理数据统计三方面的内容。手术护理记录单管理:手术护理记录单管理包括术前护理访视单,术中手术护理记录单,护理不良事件的记录,压疮评估表,器械清点单。手术护士通过完整填写术前护理访视单,术中手术护理记录单,护理不良事件的记录,压疮评估表,器械清点单,准确记录了患者手术过程中失血,输血,输液等事件,记录患者从手术前到术中以及术后的完整护理记录。手术护理工作量管理:手术护理工作量管理包括手术护理工作量,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压疮评估记录等,手术护理工作量完整统计手术室护士每个月手术工作量,有效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手术护理不良事件与压疮评估记录能帮助手术室管理者更好的预防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压疮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对手术护理与压疮问题的重视和预防意识。手术护理数据统计:手术室管理人员通过手术护理数据统计可以清晰了解手术室工作量,每个护理人员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手术护理过程中器械使用率,使用情况,损坏率,使用成本等数据,通过手术护理数据统计,可以有效帮助手术室管理人员更好的利用有效资源,总结护理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三、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医院信息系统配套的各种子系统也随着被应用。它们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实时传递,实现医院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快速传递,各业务部门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规范各部门业务流程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在手术业务部门应用后,解决了以前手工资料填写繁琐,纸张浪费,容易丢失等问题。它规范管理了整个手术流程,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从手术申请单填写,手术排班,手术记录,复苏记录以及术后统计等整个闭环流程,动态实时记录病人体征数据,实时查询患者病历病程,医嘱,检验,检查等各种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术后统计的各项数据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提前发现适合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通过实时监测患者各项数据降低手术患者的麻醉风险,有利于总结麻醉经验,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大数据统计分析推动了未来麻醉工作的科研进展。

作者:林少斌李韶斌赵紫奉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信息科

参考文献

麻醉学起源篇4

绝大多数嘉宾,一边倒的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麻醉科医生说了一句话:“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工资太高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

如今,麻醉医生被亲切地称为“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借助于现代麻醉学的精髓理念和高科技手段,麻醉应用已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您了解麻醉的历史吗?下面,就请跟随记者到中国麻醉博物馆看一看,领略麻醉的神奇魅力。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中国麻醉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集团筹建。第一次所见,就被他那银灰的主色庄重大气的气场所震撼,方正的外观蕴含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先贤们流传下来的智慧光芒就凝集于此。

深邃历史萌生麻醉之“根”――华佗与麻沸散

驻足在中国古代麻醉馆中,文字介绍的背后,中华文明显得更加厚重。现代麻醉传入前,中国应用和麻醉技术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进入中国古代麻醉馆,华佗与麻沸散是最吸引人们的主题之一。麻沸散作为世界上使用最早的麻醉剂,距今约有1800年的历史,是由我国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据《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利用麻沸散的麻醉作用成功地做过腹腔肿瘤切除术,肠、骨部分切除吻合术等。麻沸散是中药麻醉剂,它的问世,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要比西方医学家早了1600年左右。可惜的是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了。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中国医学家成功地采用中药洋金花等合成麻醉剂。使一千多年前的“麻沸散”重放光芒。

在博物馆中,麻醉的历史也可以很有趣,它们等待着世人前来不断探索和发现那文明的传承。4000余件馆藏文物,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馆藏数量最多的麻醉学博物馆,每件展品的背后,都在诉说着麻醉那悠远的历史记忆,

光彩熠熠创造麻醉之“髓”――威廉・莫顿与乙醚

参观中国近代麻醉学展馆,能够全面地了解我国近代麻醉学历史脉络。中国近代麻醉学紧随西方麻醉学发展而来,是荒芜土地上开出的灿烂之花,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迹。

展馆中有一张充满纪念意义的图片,是1846年威廉・莫顿医生首次在美国麻省总医院演示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这张照片后面还有一系列有趣的轶事。当时,莫顿在巴尔的摩牙科学院学习后在波士顿开业。首先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需要拔去原来的坏牙和牙根,有时还需把全部的牙都得拔去。在当时还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拔去那么多牙,则病人疼痛难忍。他曾看见不止一个病人,没有等把牙拔完,就愤怒地大踏步离开他的诊所,发誓不再登门。莫顿立志要找到一个无痛拔牙的方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莫顿听化学家杰克逊无意中提起有一次在做化学实验时,不慎吸入一大口氯气,为了解毒,又赶快吸入一口乙醚,不料_始感觉浑身轻松,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莫顿听罢猜想乙醚可能有麻醉作用,他查阅了大量书籍和文献,并开始在动物身上做试验:经过多次试验。莫顿充分证明了乙醚的麻醉作用。1846年l0月16日,莫顿公开演示了乙醚麻醉术,成功的为一位病人切除了颈部肿瘤,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乙醚做麻醉剂的外科手术。正是在这个光辉的日子里,莫顿把人类经受手术痛苦的历史划分成为两个时代,是麻醉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麻州总医院至今还妥善地保存着这一间手术厅,作为永久纪念,任人参观。

置身在总面积达1500o的展馆中,从中国古代麻醉到中国近代麻醉学各阶段的发展。麻醉历史的脉络也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其实,麻醉的故事并未停止,麻醉人正用对麻醉的诚挚和热爱,书写麻醉新的篇章。

薪火相传涅麻醉之“魂”――中国麻醉先驱奠基人

从中国接受西方麻醉技术传入,到老一代麻醉先贤出国深造,中国麻醉在探索中完成了起步和奠基阶段。每个阶段的求索与创造,都凝聚了一代代麻醉专家的心血与汗水,也孕育着中国麻醉学的未来和希望。尚德延、吴珏、谢荣、李杏芳、谭惠英、王源昶等中国麻醉学界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为中国麻醉的早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纪念先贤们通过麻醉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新中国麻醉学作出的贡献,麻醉博物馆特开辟独立板块让后辈们铭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麻醉学先驱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下,麻醉学从无到有逐步开启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一幅幅图片,让人们回顾中国现代麻醉的发展脚步:1949年,尚德延教授归国后,在现总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麻醉科。1956年,吴珏被卫生部和上海高教局评聘为三级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麻醉学教授。1951年,谢荣教授最早对静脉普鲁卡因麻醉做出重大改进,在抗美援朝中救治了大批伤病员,并在国内外普遍推广应用。1947年,李杏芳教授回国后在上海仁济医院领先开展了紧闭循环全身麻醉,并开创我国心脏麻醉的先河。1960年,谭惠英教授率先在我国将人工冬眠疗法和静脉强化麻醉用于治疗和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5年,王源昶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采用经胸壁心脏按压法抢救病人生命,突破多年沿用的开胸后心脏按压的方法。比公认最早于1960年的报告早了5年。但由于没有及时报道,未被学界及公众关注,成为我国麻醉界的一大憾事。

弯道超车惊鸿麻醉之“道”――我国麻醉高速发展

针灸麻醉的发展,是中国麻醉学的非凡成就,展馆中也展示了许多历史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窗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时提出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手术,形成了至今仍风靡欧美的“针灸热”。此后,针刺麻醉成为接待外宾的常规节目。那一枚197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医疗卫生科学成就”邮票,历经数十载这珍贵的纪念邮票依然色彩鲜亮,其中第一张就是“针刺麻醉”。

时光飞逝,历史的烙印,铭刻着我国麻醉学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进步。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幅幅令无数麻醉人欣喜的胜利的场景,他们如点点繁星,镶嵌在耀眼的麻醉历史长河中。

1964年南京麻醉学术会议为正式成立麻醉学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南京麻醉学术会议的全体成员合影,正讲述着我国麻醉界第一次聚会与学术交流,对促进麻醉事业发展有着里程碑意义。1979年,第二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隆重召开,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正式成立。是我国麻醉学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尚德延教授任首届主任委员、谢荣教授、吴珏教授等任副主任委员,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官方组织的正式建立。此后各地麻醉学分会相继成立,麻醉专科刊物创刊发行,麻醉学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1987年,谢荣、罗爱伦、李树人三位教授与卫生部主管领导进行麻醉界的历史性会商,正式申请麻醉科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经过老一代麻醉学家们的不懈努力,1989年我国卫生部颁布文件明确麻醉科正式独立于外科的二级学科、临床一级学科。业务范畴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与重症监测,为我国麻醉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通过老一代麻醉学家的不懈努力,1989年国家卫生部文件,明确指明了麻醉学科成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并明确麻醉学科业务范围,由临床麻醉逐步扩大到急救,心肺脑复苏、疼痛的研究与治疗。麻醉学科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1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派代表赴德国参加第七届世界麻醉学术会议。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世界性麻醉学术会议。同时,与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首次讨论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加入wFSa的问题。1992年6月,第十届世界麻醉学术会议在荷兰海牙召开,我国自参加世界麻醉学会(wFSa)会议后,第一次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wCa。

2011年熊利泽教授领导的团队的研究项目“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麻醉学界获得的国家最高奖项。

2012年,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世界麻醉学会联盟(wFSa)会上,于布为、黄宇光等5位教授,全面进入wFSa科学事务委员会、麻醉安全与质量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出版委员会、疼痛委员会担任委员等职务。中国麻醉学者进入wFSa,是中国麻醉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事件,显示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也标志着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面登上了国际麻醉舞台。

麻醉学起源篇5

【关键词】七氟醚;丙泊酚;全麻诱导;临床效果

丙泊酚作为一种全身麻醉剂,起效快、持续的时间短、产生的不良反应少、苏醒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全身麻醉诱导中,但是临床滥用的问题较多[1]。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全身麻醉剂,麻醉性能良好,诱导期较短[2]。患者苏醒快且平稳,减少了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地全身麻醉剂,麻醉效果显著。现在对我院在2009年4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全麻诱导的患者分别使用七氟醚和丙泊酚作为全麻诱导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探讨七氟醚与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对比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9年4月到2011年11月收治80例需要进行全麻诱导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50例,女性患者占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3±9.5)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对于术前有神经疾病史、长期使用安定类或者阿片类药物史、合并严重心肺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两组患者各占40例,七氟醚组的患者给予七氟醚作为麻醉诱导,丙泊酚组患者给予丙泊酚作为麻醉诱导。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两组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均使用0.1g苯巴比妥钠和0.5mg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以及无创血压进行常规监测。待患者静卧5分钟之后对其血压以及心率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面罩吸氧3分钟之后进行诱导,两组患者都使用0.1mg/kg咪唑安定以及4μg/kg芬太尼作为静脉诱导。七氟醚组患者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初始氧气的流量每分钟为5L,浓度为6%,待患者意识消失之后把氧气流量降低为每分钟2L,使用0.1mg/kg维库溴铵静脉注射3分钟之后进行气管插管;丙泊酚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把控的浓度是3ug/ml,待患者意识消失之后使用0.1mg/kg维库溴铵静脉注射3分钟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

1.2.2对两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和气管插管的时间以及是否出现插管反应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对两组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1.2.3选用软件SpSS17.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p

2结果

七氟醚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为(105±9)s,气管插管的时间为(307±13)s,对照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为(82±10)s,气管插管的时间为(271±13)s,两组患者在意识消失的时间、插管的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丙泊酚应用于全麻诱导时通常会使患者的血压降低,减慢血液流变学,主要是因为丙泊酚通过对外周血管神经递质释放的抑制,减弱了血管平滑肌对内源性以及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从而降低了外周阻力以及血管扩张,对于循环起到的抑制作用较强。七氟醚和丙泊酚比较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能够减少心律失常症状,提高心功能,从而减少了梗死的面积,对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患者使用七氟醚的效果优于丙泊酚的麻醉和维持效果。七氟醚对患者呼吸道造成的刺激作用和丙泊酚相比较小,通气的方式主要有自主通气以及压力支持通气,能够补偿使用物对呼吸造成的抑制,维持麻醉平衡,为插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丙泊酚和七氟醚都能够对插管应急反应进行有效抑制,但是七氟醚对患者的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都能够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对于副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比丙泊酚更为显著。七氟醚应用于全麻诱导中对患者心血管的稳定性较好,对患者呼吸的抑制作用较轻,起效快,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以及插管的时间均较短,对于循环产生的影响小,麻醉诱导的效果更为显著[3-4]。通过上述结果显示:七氟醚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为(105±9)s,气管插管的时间为(307±13)s,对照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为(82±10)s,气管插管的时间为(271±13)s,两组患者在意识消失的时间、插管的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琳虹,季波,张杏莹,翁少敏.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及非麻醉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14(08):178-179.

[2]胡宝友.七氟烷全麻诱导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6(31):275-276.

麻醉学起源篇6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是一个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999年已拥有员工1000余名,8个手术间,平均每天10余例手术;现在本院拥有员工近2000名,为现代化层流手术室,14个手术间,配备进口麻醉机、监护仪、手术床、无影灯等,各种高难复杂手术在这里先后开展起来,平均每天完成20余例手术。工作环境,工作方式、方法都进行了彻底的更新,其中麻醉护士在麻醉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本院正在创建三级甲等医院。

1.2麻醉护士的作用

1.2.1物品的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国家对传染病的防范更加重视。因此,一次性物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一次性麻醉包、一次性气管导管、一次性止痛泵、输液泵等。经过麻醉护士的管理,保证了临床麻醉工作的供应,防止流失,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2药品的准备临床用药,尤其是麻醉用药,必须严加管理。随着麻醉技术水平的提高,麻醉用药也越来越复杂,麻醉用药更新的也快;临床经常遇到抢救患者,用药过程紧张、繁杂、涉及面广;毒、麻、精神类药是国家严控药品,要求必须专人管理。以上这些如果有麻醉护士管理,才能保证麻醉用药的规范性、安全性、合理性。

1.2.3大型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人们常说:手术现场就是战场,一点不假,谁能拿生命开玩笑呢?保证手术成功,必须做好术前准备。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是重症手术不可缺少的设备,保证其性能完好,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是麻醉科重要的工作。麻醉护士担当起这项工作,也能解除麻醉师的顾虑,做好麻醉后勤工作的保障。

1.2.4账目管理与工作统计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它的规范性、合理性、秩序性。为了保证账目清晰、统一、标准,必须有专人管理账目,定期统计上报,责任明确。这项工作必须由护士来完成最为合理,因为她们即懂业务,又容易和麻醉师沟通,如果由麻醉师本人来做这项工作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1.2.5感染管理麻醉感染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呼吸机管道术后处理,麻醉机、监护仪的平面擦拭、消毒,麻醉废弃物的处理等。必须有专人管理、必要时做好记录。

2结果

本院经过十几年的工作运作,麻醉护士已成为麻醉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次性物品管理、药品管理、大型麻醉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修,账目管理与工作统计上报、感染管理、术后止痛泵拔泵等琐事,均由麻醉护士来完成。麻醉护士岗位的设立,解决了麻醉师后顾之忧,减轻了麻醉师工作强度;规范了麻醉科工作流程,使麻醉科工作更加秩序化、标注化、合理化;提高了麻醉科工作效率,在单位时间内使手术迅速就绪,缩短手术过程,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了麻醉科账目清晰、按时上报统计工作量;加强了麻醉科感染管理,保证了麻醉的安全性。

麻醉学起源篇7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麻醉左旋布比卡因

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应,且具有与布比卡因相同的安全性。

我院骨科老年患者逐渐增多,给麻醉的安全性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择椎管内麻醉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的发生率[1]。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药代和药效学特性与布比卡因相似,其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低于布比卡因[2]。本研究通过与0.5%布比卡因对照,观察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及分组: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年龄60―88岁,男27例,女33例,aSaⅡ―Ⅲ级。随机分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都不同程度合并内科疾病,对于存在穿刺部位感染、硬膜外穿刺困难、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脊柱畸形、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给予排除。

1.2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路,输注复方林格液300~500ml扩容,监测Bp、eCG、HR、Sp02,面罩吸氧。常规操作完毕后,取患侧在上侧卧位,选择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阻滞,腰麻针通过硬膜外针达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流出后,对照组注入0.5%布比卡因轻比重液(0.75%布比卡因和灭菌注射用水2:1体积混合)1.5ml,试验组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轻比重液(0.75%左旋布比卡因和灭菌注射用水2:1体积混合)1.5ml,注射速度均为0.1ml/s,注药后放置硬膜外导管并保持平卧位15min。用针刺法侧试阻滞平面是否达t8,若未达t8,再追加0.894%罗哌卡因,直至平面满意。如果血压降低基础值的30%或SBp低90mmHg,需加快输液或静脉注射麻黄碱5~10mg,心动过缓者给予阿托品0.5mg。

两组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每5分钟记录一次)的Bp、HR、Sp02。采用针刺法测定感觉和痛觉阻滞平面,在注药后每间隔3min测麻醉平面1次,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平面满意后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评定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0级,无阻滞;1级,不能抬腿;2级,不能抬膝;3级,不能伸踝)。麻醉质量评估:优(无痛,不需要额外的);良(可承受的疼痛,不需要额外的);差(不可承受的疼痛,需要额外的)。观察给药后至出院前的不良事件。

1.3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结果

2.1两组病人麻醉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试验组感觉维持时间和运动维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麻醉质量和不良事件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老年人由于全身性生理功能降低,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代偿调节能力差。椎管内麻醉对循环和呼吸容易产生抑制,高平面和广泛围的阻滞容易造成明显的低血压。因此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常重要。老年人下肢手术选择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其优于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

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其临床应用安全剂量范围更大[3]。

本研究中麻醉期间两组患者的Bp、HR和Spo2在各时间点差别无显著性,说明两种局麻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相似。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程度的结果提示,腰麻应用0.5%左旋布比卡因和0.5%布比卡因均可为下肢手术提供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4]。试验组感觉维持时间和运动维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是安全的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并发症少,用老年下肢手术病人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2~861.

[2].张少华.盐酸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4,5:28.

麻醉学起源篇8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由医师主控台、床旁机械臂塔和视频系统3部分组成。机械臂塔附4个机械臂:1个为镜头臂、3个为器械臂。摄像系统有2个并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在主控台转化为放大10~15倍的3D立体视像,术者可同时控制3个操作臂中的2个,器械臂保持有7个自由度的仿真机械腕(endowrist)。

方法

试验动物术前准备试验动物于术前12h禁食不禁水;皮肤清洁处理,术部备皮;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5mg/kg、咪达唑仑0.1mg/kg、盐酸吗啡注射液5mg,取仰卧位四肢固定,耳缘静脉穿刺,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

诱导麻醉每头猪静脉注射丙泊酚2.0mg/kg;待试验猪呼吸减慢,肢体活动逐渐消失,角膜反射迟钝至逐渐消失时,迅速进行气管内插管。

维持麻醉用异氟醚维持麻醉。气管内插管完毕后,接通麻醉机和呼吸监测仪;调整呼吸机参数,潮气量(Vt)10mL/kg,频率18pbm,呼吸比2∶1,吸入氧浓度(Fio2)100%;打开蒸发罐,随麻醉深度及全身状况调节,使异氟醚浓度(Vol.%)维持在1.5~2.0之间;期间依手术需要间断追加维库溴铵0.04mg/kg,持续泵入丙泊酚1.0mL/(kg•h);麻醉过程中,室温均保持在(20±1)℃,氧流量维持在3L/min。

手术及麻醉监测将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每组3头,分别对Ⅰ组小型猪实施心脏微创手术、Ⅱ组小型猪实施肺脏微创手术、Ⅲ组实施肝脏微创手术、Ⅳ组实施胃微创手术;手术助手根据不同组别试验猪的不同部位插入套针,连接气胸(气腹)机行Co2气胸(气腹),气胸压力5~10mmHg,气腹压力12~15mmHg,连接4个支臂,主刀医师坐于操作台前进行手术操作;应用Datex-ohmeda型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试验猪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pH变化;手术结束后停止吸入异氟醚和丙泊酚,给予全氧呼吸,待试验猪清醒,恢复自主呼吸后拔除气管导管。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各组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检测,p<0.05为差异显著。

结果与分析

1机器人心脏微创手术麻醉效果Ⅰ组3头小型猪实施心脏微创手术,手术时间(168±34)min,麻醉时间(180±8)min,术中麻醉指标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与基础值相比,试验猪在麻醉后心率显著升高(p<0.05),平均动脉压极显著降低(p<0.01),脉搏血氧饱和度和pH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麻醉过程及苏醒过程中,试验猪平稳,无躁动情况发生。

2机器人肺脏微创手术麻醉效果Ⅱ组3头小型猪实施肺脏微创手术,手术时间(148±20)min,麻醉时间(160±30)min,术中麻醉指标测定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与基础值相比,试验猪在麻醉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有极显著差异(p<0.01);脉搏血氧饱和度和pH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麻醉过程及苏醒过程中,试验猪安全平稳,无躁动表现。

3机器人肝脏微创手术麻醉效果Ⅲ组3头小型猪实施肝脏微创手术,手术时间(160±30)min,麻醉时间(180±30)min,术中麻醉指标测定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与基础值相比,试验猪在麻醉后心率显著升高(p<0.05),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p<0.05),而血氧饱和度和pH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麻醉过程及苏醒过程中,试验猪安全平稳,无躁动表现。

4机器人胃微创手术麻醉效果Ⅳ组3头小型猪实施胃微创手术,手术时间(190±30)min,麻醉时间(200±30)min,术中麻醉指标测定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与基础值相比,试验猪麻醉后心率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动脉压极显著降低(p<0.01);而血氧饱和度和pH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麻醉过程及苏醒过程中,试验猪安全平稳,痛觉消失,无躁动表现。

讨论

麻醉学起源篇9

【关键词】 小儿;气管异物;七氟烷;护理

   作为新型的吸入全身麻醉剂,七氟烷具有无呼吸道刺激、麻醉诱导与苏醒迅速、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患儿的全身麻醉[1]。但在气管异物取出麻醉过程中由于吸入诱导会出现咳嗽、屏气等现象,进入麻醉期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的肢体运动,如何使患儿安全地度过麻醉期,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手术室护士配合麻醉师对小儿气管异物取出的麻醉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需气管异物取出手术的患儿108例,男64例,女54例;年龄1~3岁;体重8~15kg,所有患儿术前禁饮2h,禁食6~8h,无明显的心肺功能异常。

1.2 异物种类包括 花生米、瓜子、黄豆、笔帽、碎橡皮等。

1.3 结果 108例采取在七氟烷麻醉下进行气管异物取出手术治疗,均救治成功。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巡回护士术前1d访视患儿,向其家长解释禁食水的意义,了解其心理状况及有关情况,根据年龄及不同的心理反应作好心理安慰,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并取得患儿家长的合作。护士术前详细了解手术方式、与手术有关的解剖知识及主要手术步骤,做到心中有数[2]。按患儿年龄大小备好不同规格的支气管镜,备好冷光源和与支气管镜相配合的导光束、吸引器及高频呼吸机等手术麻醉器械。患儿如严重缺氧,则应迅速接诊。

2.2 术中配合 (1)体位:配合麻醉医师对患儿实施麻醉后,按手术要求摆好体位,将患儿呈仰卧悬头位,由助手将头颈托起使下垂并后仰,床头与肩平齐,肩下垫高,头稍低使气管伸直。(2)术中器械配合:巡回护士接通电源,调节好冷光源的亮度,接通吸引器,检查是否通畅,协助洗手护士冲洗手术器械。递直达喉镜给术者,在术者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后,递气管镜通过声门插入气管内,护士再接过撤出的直达喉镜,放置牙垫固定于口角,连接高频通气呼吸机,气管镜插入后助手应准确迅速传递吸引器以便吸除气管内分泌物,让术者看清异物停留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递上异物钳迅速取出异物。(3)配合麻醉医生正确使用各种药物:七氟烷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患儿吸人诱导药物。我们采用一口气麻醉诱导法,诱导前将麻醉挥发罐刻度调至7,氧气流量至6l/min,予充麻醉回路。由于吸入诱导有可能出现咳嗽、屏气等现象,进入麻醉期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的肢体运动,护士对出现情况时相关药物的应用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慰、固定患儿。在下镜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防止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甚至心跳骤停[3]。退镜时应配合做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以保证人工气管的效能,协助麻醉师监测患儿脉搏、呼吸及口唇颜色,维持血氧饱和度稳定,防止缺氧及心跳骤停的发生。为了预防喉头水肿,拔管前常规静注地塞米松5~10mg。应尽量吸尽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并吸氧使血氧饱和度提高。异物取出后用配制好的喉头喷雾剂喷于会厌、室带、声带处。

2.3 取出异物后的护理 拔除气管镜后,需注意观察患儿呼吸的频率及节律的变化,保持平卧位,肩下垫薄枕,头部后仰,下颌抬高,保证呼吸道开放,必要时可放置口咽管通气。若患儿有恶心、呃逆等表现时,应使其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及窒息的发生,并确保氧气的供给。个别患儿可出现短暂屏气现象,此时应立即托起下颌,面罩给氧,并吸尽口腔内分泌物。异物取出后,要妥当地将其进行保存。七氟烷麻醉苏醒期,患儿易发生躁动,应加强对患儿的看护,防止患儿受伤或管道脱落,因此应对其进行保护性约束,双手进行功能位的固定,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患儿镇静药[4]。观察自主呼吸恢复及意识情况,判断苏醒程度。麻醉清醒后安全护送到病房。需注意的事项:(1)术者钳取异物后撤出气管镜通过声门时,异物极易滑脱而停留于声门下加重患儿窒息,故助手应及时递上直达喉镜,以便准确迅速再插入气管镜,保持呼吸道通畅。(2)防止术中各种仪器电源插头脱落或断电。

3 讨论

   

七氟烷作为新型的吸入全身麻醉剂,具有无呼吸道刺激性、麻醉诱导与苏醒迅速、但在气管异物取出麻醉过程中由于吸入诱导会出现咳嗽、屏气、术后易发生躁狂和谵语等现象,因此:(1)手术室护士应于手术前1d访视患儿,了解其心理状况及有关情况,根据年龄及不同的心理反应作好心理安慰,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术前禁饮2h,禁食6~8h,术前接诊应迅速;(2)术中患儿体位摆放要正确;(3)手术器械抢救设施应准备妥当,保证各种手术器械齐全,使用灵活,防止术中各种仪器电源插头脱落或断电;(4)配合麻醉医师正确使用各种药物;(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始终保持通畅,以便麻醉用药及对患者进行抢救;(6)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7)异物取出后,要妥当地将其进行保存。

【参考文献】

 1郭宝玲,杨秀英,付丽萍.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围术期护理.武警医学,2009,20:55956.

2武伟,李丽霞,许晓晓,等.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护理配合.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47648.

麻醉学起源篇10

关键词:氯胺酮;预处理;pFna;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老年人,造成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并引起的严重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疮,有报道伤后3个月死亡率高达16.7%[1]。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是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手术方式,有创伤小,恢复快,早期下床的优点。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是老年人下肢手术的一种安全性高和可靠性强的主要麻醉方式。然而行CSea操作时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应激。本文旨在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在pFna术中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2014年3月择期行pFna术的患者40例,aSaii-iii级,年龄65~93岁,体重45~75kg,所有患者既往无严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无慢性疼痛史和阿片类用药史,无神经及精神病史,分为C、D两组。各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0.5mg/kg氯胺酮组(D组)。所有患者人手术室后常规吸氧、心电监测,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两组患者开通上肢静脉,输注5ml/kg林格液,C组给予生理盐水5ml、D组静注0.5mg/kg氯胺酮预处理,3min后摆,患肢在上,行CSea,给予0.5%脑脊液稀释的0.5%布比卡因2ml。

1.3观察指标记录入室后、给药3min、摆时、给腰麻药5min、给腰麻药10min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记录摆时间、麻醉穿刺时间。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p

2结果

2.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体重(p>0.05),见表1。

2.2观察结果与C组比较,D组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更稳定,D组预处理后3min能降低患者心率和血压,但无统计学差异,摆时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差异,给腰麻药后5min血流动力学有统计学意义,余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氯胺酮是一种具有深度镇痛,通过与nmDa受体结合发挥镇痛作用,也可通过促进内源行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作用[2]。其起效快,对呼吸影响小,对循环有利交感作用,可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但这种作用在小剂量氯胺酮应用时尚未证明。

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本研究使用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在老年人pFna术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3min,对患者呼吸无影响,能轻度的降低血压和心率,但是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氯胺酮预处理有效的拮抗了患者的疼痛应激,同时氯胺酮既有兴奋交感中枢,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作用,又有心肌直接抑制作用,而且氯胺酮剂量太小,其交感兴奋作用较弱,所以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较小。

本研究氯胺酮静注后3min,摆时、腰麻5min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因氯胺酮抑制了患者的伤害应激,也提示氯胺酮预处理后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尤其是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时,不足以拮抗腰麻药的血管扩张、心肌抑制效应,仍应注意血液动力学变化。余各个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意义,

有资料显示[3],小剂量氯胺酮产生的镇痛与脑内痛觉相关的Sep有定量关系。已证明氯胺酮有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小剂量的氯胺酮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伤害,使摆的过程舒适化,麻醉优化更有利于麻醉操作的实施,节约了穿刺时间。小剂量氯胺酮还能有效的减少局麻药,甚至可以在不局麻的情况下进行穿刺,从而还可减少老人患者局麻药中毒率,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的氯胺酮预处理可使局麻药药量减少,又可以使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过程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而且方便麻醉操作,增加患者的穿刺舒适度,不失为一种老年人下肢手术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BoydHB,GrifinLL.Classificationandtreatmentoftrochantericfractures[J].archsurg,1949,58(6):853.